美轮美奂范文

时间:2023-03-30 02:2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轮美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种独特的红石林“生长”在湖南省湘西古丈县。赶快出发,到那里一饱眼福吧!

奇特的石林

红石林可以说是大自然的稀罕之物,湖南湘西自治州古丈县境内的这片红石林,面积约有30平方公里,它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处在寒武纪形成的红色碳酸岩石林。

当你乘坐的汽车到达古丈县的茄通乡(或断龙乡)时,眼前出现的大片石林很快就会把你的目光牢牢吸住:公路两边是一座座山岭,形状独特,遍体通红;峰岭上,一块块红色山石与绿色植物混搭在一起,红绿相得益彰,景象美不胜收。

从汽车上下来,走进红石林,面前的景象更让你大开眼界。站在高处远望,只见漫山遍野的石林红艳无比,仿佛仙境一般;遍布的红彩奇石造型各异,姿态万千,有的依山而立,有的拔地而起,一座座石岭古朴秀雅,气势宏伟。越往里走,石林的造型越奇特。在一块高高的巨石上,一块石头像刺猬般趴在那里,它“长着”长长的尖嘴,浑身乱剌,鬼头鬼脑地望着天空,似乎正思量怎样把月亮偷到手中;在一耕地内,有两块石头就像一对正在嬉戏的乌龟,雌龟平头,匍匐绕圈很腼腆似地奔走,雄龟则昂起头来快步追赶,它背上的龟纹清晰,头身极为神似,蔚为奇观;在一处较为开阔的空地上,有几块比邻而居的兀立石峰,它们形如佛手,掌上纹理清晰,手指关节根根凸现……红石林中,还有许多峡谷、溪流和清泉,以及像织毯似的草坪、古老的紫藤花等,它们与红石林一起,构成了一个秀丽精致的天然园林。

神奇石林会“变脸”

古丈县境内的这片红石林不但美轮美奂,它还有一个神奇之处:石林的颜色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晴天来到这里,在阳光照耀下,眼前的石林一片火红,一座座山岭宛如熊熊燃烧的火焰,仿佛传说中的火焰山;当天气变阴时,石林的颜色随之暗淡,山岭的颜色也由火红变成了褐红;雨天到来时,呈现在你面前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在雨水的浇灌下,整座石林红色顿失,一片黑灰。雨后天晴,石林很快又恢复了本来面目,此时也是石林最美丽的时候:雨脚一收,金灿灿的阳光从云缝中钻出来,洒在广袤的石林上空,无数石峰像变魔术一般,迅速由黑变成了紫红。放眼望去,整个石林颜色鲜艳,景象壮观,如一幅工笔描出来的重彩画,再加上缥缈其中的薄雾,“画面”变化多端,令人惊叹不已。

你可能会觉得好奇:红石林为何能随天气变化而“变脸”呢?专家分析,这是由红石林的构造特性决定的。红石林的主要成分是碳酸岩,碳酸岩遇到水后,一般会发生轻微的化学反应,从而使表面颜色变淡变暗。晴天,空气中所含的水分不多,碳酸岩与之发生的反应较轻微,因此红石林的颜色比较鲜艳;阴天和雨天,空气中的水分较多,特别是雨天,当雨水浸入石峰之中时,大量的水与碳酸岩发生反应,红石林的颜色便暗淡下来。

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在现场做一个小小的试验:将水倒在一块红石头上,你会发现火红的石头会迅速变暗变淡。

红石林的前世今生

在红石林中行走,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个重要的细节:这里的每一块红石头上,都有一层细密的皱褶,仿佛珊瑚礁一般,让你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大海边的礁石。

没错,这些皱褶正是海浪造成的:海水掀起浪花,发出轰鸣,一波又一波地冲击岸边的礁石,天长日久,礁石便被海浪冲出了一层层皱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大约4.5亿年前,红石林地区是一片大海,海中生活着形形的生物,这些生物不断孕育出新生命,同时它们的生命也会逐渐走向尽头。死去的生物骨胳,与河流带来的含有大量泥沙的碳酸盐物质一起沉积下来,慢慢在海洋底部生成了石灰岩。后来,红石林所在的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壳运动,海底上升为陆地,原本在海底的那些石灰岩也露出水面。在水的溶蚀下,坚硬的石灰岩逐渐变成了石芽和石柱。不过,此时这些石芽和石柱还“藏在深闺人不知”――它们被从地壳裂缝中涌出的岩浆盖住了,在表面形成了厚厚一层岩浆岩。这时,老天来帮忙了,在雨水的冲刷下,岩浆岩最终被风化剥蚀,被埋藏的石芽、石柱得以重见天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红石林。

红皮肤是咋回事

弄清了红石林的前世今生,你脑中的疑问肯定还没有完全消除:红石林的“红皮肤”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是呀,我们都知道,石林的主要成分是碳酸岩,碳酸岩一般都是灰色的,这就像云南、贵州等地的石林一样,它们都以灰色为主,古丈县境内这样奇异的红石林,在中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篇2

白公馆和渣滓洞闻名中外,它们位于歌乐山的丛林之中,是关押革命战士的监狱,监狱四周都围上了铁丝网是解放前以防止革命战士逃跑,那里关押的革命战士的监狱许许多多。江姐、小萝卜头等等都曾被关在那里,外地人来重庆都要去白公馆参观和纪念革命战士。

奔腾汹涌的长江与嘉陵江在朝天门汇合,滚滚向东,奔流不息。在长江和嘉陵江上有许多旅游船渔船在漂浮,夜晚,船上灯全亮了,仿佛一条蓝色的绸带上镶了许多闪闪发光的珠宝。

解放碑是全重庆最繁华的街市之一。高楼大厦数不胜数,各种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宽阔达到街道上人山人海。一到休假日。解放碑就热闹起来。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里人流如潮,商店里的商品更是五花八门。人们都在休假时购物,使得解放碑的大街小巷里人头攒动。

篇3

我看到了美轮美奂的西湖音乐喷泉

今天,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去看杭州西湖的音乐喷泉。我们7:30从戈雅公寓出发。根据导航仪指示的路线走,很快就到达了湖滨三公园, 西湖音乐喷泉,就在湖滨三公园内,观看的人很多,湖前有两排塑料椅子,是观看音乐喷泉的最佳位置,需提前抢座。但是我们来迟了,只见前面挤的人山人海,位置已经没有了,我们只好站着看。

小学生优秀 白云飘飘网

音乐喷泉就建在西湖的近岸边,舞台呈半园形。背景是浩淼的西湖与空蒙的远山。右侧可见宝淑塔,左侧可见雷峰塔。

小学生优秀 白云飘飘网

据网上介绍:音乐喷泉有近400个喷头,其中224个能360度旋转,做出600多种水形变幻,最中间的那个大喷头,可以把水柱喷到60多米高。音乐播放时,电脑里编排好的新曲,经过软件处理后形成不同的脉冲信号,通过变频器控制水泵,射出高低不同、大小不同的水柱;水柱再通过旋转的喷头,形成或摇曳或奔放不同变换,给人的感觉就像喷泉在跳舞。

小学生优秀 白云飘飘网

顿时,由赵雅芝主演的《新白娘子传奇》的主题歌曲《千年等一回》乐曲响起。同时,喷泉拔湖而起,各路喷泉的水柱竟相争高。喷泉水柱组成各种图案,有合拢拥抱的,有争奇斗艳的,有追逐比高的等等。

伴随着音乐的旋律,喷泉水柱时起时伏,时聚时散,变幻莫测。同时,随着音乐旋律的激光变换,使音乐喷泉的声、光、水、色有机交融,美轮美奂!这是我所看到的最美妙最状观最难忘的音乐喷泉。

十多分钟后,喷泉表演结束了。我们随着人流慢慢地移步,当走到东坡路时,画人像的摊位扎堆,我好奇地驻足观看,爸爸看懂我的心思,花了30元给我画了张像。挺像的,好高兴。我要保管好它,做个记念。

篇4

这是一场生命与爱情的互馈:山西女孩郭笑亭恋爱不久,突患尿毒症。在她生命遭此劫难时,男友对她不离不弃,毅然为她披上洁白的婚纱。婚后,郭笑亭意外怀孕。但医生告知,如果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怀孕生产,这是一件危及性命的冒险举动。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怀着对丈夫的感恩之情,郭笑亭毅然选择了生产。因为花香弥漫,便不觉得荆棘的痛苦。在经历了炼狱般的煎熬后,一个女婴降生了。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怀孕生子在中国尚属首例,在全世界也极其罕见。这个生命奇迹,凝聚了世间最美丽的爱情和最挚烈的母爱……

男孩邂逅绝症女孩:

请做我的“玫瑰新娘”

1983年出生的杨屏和1986年出生的郭笑亭邂逅在2005年的一个冬天。那天,正在山西省卫生学校念护理专业的郭笑亭,陪一个同学去学校附近的一家餐厅吃饭,却因为餐位费和服务员发生了争执。这时,一个自称是前台经理的帅小伙走过来,替服务员向郭笑亭她们道歉。他的真诚给郭笑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她偷偷记下了他胸牌上的名字――“杨屏”。

几天后,郭笑亭被一个好朋友请到家里聚会,她挽起袖子就去厨房帮忙,忽然愣住了:掌勺的竟是杨屏。杨屏见到眉清目秀的郭笑亭也愣了一下,随即热情地打招呼。两人都为这次意外的邂逅而惊讶。

杨屏大专毕业后应聘到那家酒店,从服务员做起,一直做到当上了前台经理。由于他炒得一手好菜,亲戚朋友谁家请客都愿意找他下厨,他也乐此不疲。郭笑亭觉得杨屏心地善良,对他顿生好感。杨屏也对温柔美丽的郭笑亭有种异样的感觉……

爱情真真切切来了!2006年,郭笑亭毕业了,准备参加护士资格考试。然而,就当她沉浸在甜蜜的爱情中,病魔却悄然袭来……

入冬以来,郭笑亭总觉得浑身乏力,经常感冒,面部也出现了浮肿。细心的杨屏将她带到医院检查。结果,郭笑亭患上了慢性肾炎。

郭笑亭的头“嗡”地一下大了,从事护理专业的她知道慢性肾炎发展的结果是什么,泪水不禁顺着面颊无声地淌下来。杨屏也十分震惊,他握住女友的手不断地安慰:“别怕,不管是什么病,我都会和你一起面对!”

2007年5月初,郭笑亭忽然病情加重,出现了呕吐、昏迷等症状。医生建议去北京大医院进行救治。而去北京治病需要一大笔费用,郭笑亭的家人一筹莫展。过了两天,杨屏匆匆来到郭家,把2万多元钱交到了郭笑亭的手上。郭笑亭的父母吃惊地问:“孩子,你这钱是哪来的?”杨屏担心郭家人误会他,只好实话实说:“伯父伯母,你们放心,钱是正道来的。一家酒店早就想把我挖走,我碍于原先那家饭店老板的面子,没有走。现在,小亭治病要钱,我就跳槽过去了。我让酒店提前预支了我的工资。只是老板提出的条件是,我必须风雨无阻地至少给他干满一年……所以,我不能陪小亭去北京了,必须留在酒店上班。”郭笑亭心疼地说:“你这不是把自己典当给酒店了吗?可别累坏了身体啊。”

5月23日早晨,郭笑亭就要在母亲的陪护下去北京了。她不知道这一走还能不能回来,她用力攥住杨屏的手,说:“如果我能治好病回来,我就和你结婚……我万一不幸了,你千万别哭,一定要把我忘掉,重新找一个爱你的女人……我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要照顾好自己……”说着,两串晶莹的泪珠顺着郭笑亭苍白的脸颊滚落下来。杨屏替她拭着眼泪,把她的手放在自己的胸膛上,说:“不要悲观,你一定会好的,我等你回来,我们还要去采摘玫瑰,你一定要做我的玫瑰新娘!”

由于郭笑亭已到了尿毒症晚期,只有三种治疗方法,肾移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而换肾除了费用昂贵,肾源也非常缺少,况且郭笑亭病情危重,难以等到有肾源的那一天。而且这时,由于郭笑亭出现了并发症,已不适合血液透析,目前唯一救治办法就是采取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是通过手术,在患者体内植入一根透析管,一端插到膀胱直肠凹陷内,一端露在身体外面,然后将配制好的透析液灌入腹腔,利用腹膜的弥散和过滤作用,将体内蓄积的代谢废物排出,以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腹膜透析患者自己就可以操作,而这根植入腹腔的透析管,也将伴随患者终身。

5月24日,郭笑亭进行了腹膜透析管植入腹腔术。一个多月后,郭笑亭和母亲回到了家乡。走出站台,郭笑亭蓦然发现了杨屏,他手捧玫瑰,每朵玫瑰花都是那样的娇艳,花瓣上挂满了露珠,在阳光下闪着钻石般的光芒。

郭笑亭扑进杨屏的怀里,杨屏搂着她,深情地说:“我说了,玫瑰花会为你常开不败,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2007年8月28日,杨屏顶着家人的重重压力,执意牵起郭笑亭的手,步入了不可预知的婚姻殿堂……

女孩坚持当“玫瑰妈妈”:

请让我回报你的爱

2007年9月,郭笑亭的月经没有出现,而且还时常恶心、呕吐。郭笑亭的心怦然一动,她让丈夫去药店买来妊娠试纸一试,她居然怀孕了!

夫妇俩又惊又喜,结婚前,医生曾跟他们讲过,患有尿毒症的郭笑亭极有可能终身不孕。如今,郭笑亭出乎意料地有了身孕,夫妻俩怎能不高兴呢!

但是,兴奋过后的夫妻俩手足无措,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郭笑亭拨通了北大三医院汪涛教授的电话,告诉他自己意外怀孕的事情。汪教授严肃地对她说:“你要好好考虑,妊娠对女人的任何器官都是一个巨大考验,对进行腹膜透析的女人更是如此,会给你带来生命危险。现在,国内还没有腹透患者怀孕生子的先例报道。”

汪教授的话,令郭笑亭沉思不语,杨屏的喜悦也立刻变成了担忧。

保命就得舍弃腹中的胎儿,而留下这个孩子自己有可能性命难保,该如何选择呢?面临着两难抉择的郭笑亭,下意识地用手轻轻摩挲着依然平坦的腹部,仿佛感知到了还处在萌芽状态的生命的悸动。同时,她的脑海里闪现出和丈夫交往的一幕幕场景:用各种漂亮的彩色玻璃纸包扎成的玫瑰花束;有一次,郭笑亭只是开玩笑说要一张玫瑰花瓣的大床,结果,杨屏采回来无数枝玫瑰,小心翼翼地将花瓣撕下来,从进门开始一直铺到大床上。郭笑亭躺在床上,头上再戴顶玫瑰花环,就像电影里的女主角……而杨屏却为此被玫瑰花的刺扎得满手是伤……

“自己得了这么重的病,丈夫非但没有舍弃自己,还毅然为自己披上了婚纱,给自己一个幸福的家,说什么也要留下丈夫的骨肉血脉,这是对爱情最好的回馈!”郭笑亭决定了!

杨屏虽然做梦都想要孩子,可当妻子果真要留下这个孩子时,他更担心妻子会出危险,违心地说:“咱们,还是把孩子放弃吧,我不想当爸爸,有了孩子多麻烦啊。”郭笑亭知道杨屏说的是假话,毅然说:“留下这个孩子吧,他是我们爱情的结晶啊。”

既然无法劝阻妻子,杨屏只好尽自己的所能照顾妻子。2007年11月初,杨屏陪着妻子来到北京。北大三院的汪涛教授请来妇产科专家为郭笑亭做了检查,孩子发育正常。但汪教授一再强调:“正常人生小孩都有危险,何况你一个尿毒症患者?所以你得考虑周全了。另外,你得准备一大笔钱。”

提到钱,郭笑亭沉默了。为给自己治病,父母和丈夫已经借遍了亲朋好友。杨屏从妻子迟疑的眼神里看出了她的心思,他把手放在她的肩膀上,说:“你只管照顾好自己和我们的孩子,其他的事情我来办。”郭笑亭从丈夫宽厚的手上感受到了力量。

创造全国之最,那场生命

与爱情的互馈如此神奇

由于郭笑亭的妊娠反应非常强烈,导致她吃什么吐什么,1.60米的身高,体重却下降到35公斤。郭笑亭有肾性高血压,每天都要靠降压药控制,但为了腹中胎儿的安全,她自作主张把降压药停了。如此一来,郭笑亭每天都感到昏头胀脑的,时常眩晕,只好在床上躺着。为了省钱,她连治疗贫血的针也不打了,还把每天3次透析减少为2次。这样做的后果是,由于身体里的毒素排得不干净,她出现了浮肿、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浑身像要散架子似的,站都站不起来。

胎儿5个月大时,郭笑亭的腹部有些隆起,给透析带来了影响。透析液灌不进去那么多,排出来的量也很少,有时透析液灌多了便往胸部涌,导致胸部疼痛难忍,这种巨大的痛苦让郭笑亭憔悴不堪。

2008年3月,郭笑亭腹中的胎儿孕育8个月了。郭笑亭感到胎动好像消失了,便要去北京复查,可是,他们手里的钱不够去北京生孩子。酒店老板感动了,破例再次预支了杨屏半年的工资。同时,郭笑亭的同学也纷纷解囊帮助她,去北京的费用终于凑齐了。

2008年4月28日晚,郭笑亭在母亲的陪伴下赶往北京。遗憾的是,因为回报老板的鼎力相助,杨屏留在了酒店,不能陪同前往。

B超检查发现,由于郭笑亭宫力小,在子宫内生长了35周的胎儿,只相当于29周零五天的水平,发育缓慢,而且胎儿脐动脉血回流,随时都可能胎死腹中。情况不容乐观,专家们决定第二天对郭笑亭实施剖腹产手术。

孰料,当天晚上郭笑亭忽然出现临产征兆,医生立即把她推进了产房。不久,儿科、肾内科医生也相继赶到,做好了抢救准备。

剧烈的阵痛令郭笑亭不已,但她仍然牵挂着肚子里的孩子:“大夫,快给我做剖腹手术吧,再耽搁一会儿,我的孩子就会危险了。”医生握住她的一只手,说:“现在胎儿已经到了宫口,由不得你了。你现在要做的,就是用力,把孩子生下来。”郭笑亭大汗淋漓,一阵又一阵地用力,疼痛几乎令她晕厥过去。

时间在分分秒秒地流逝。一个医生边替郭笑亭擦着头上的汗,边俯在她的耳畔说:“你想想,你这辈子就这么一个孩子,以后再也不会有孩子了。现在,只有你自己才能救你的孩子,孩子的爸爸刚刚托人送来一大捧玫瑰正放在病房的床头,你一会出去就能看到……来,换口气,用力!”

玫瑰!玫瑰!远在千里之外的丈夫送来了玫瑰!郭笑亭的泪水和力量一起迸发――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体重只有2.7斤的女婴终于来到人间……

5月27日,经过医生的全力救治,郭笑亭和早产的孩子都可以出院了。医院为母女俩举办了一个小型庆祝会,祝贺郭笑亭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祝贺她成为中国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成功怀孕生子的第一人。

郭笑亭不但奇迹般地生下了女儿,而且还创造了另一种奇迹:产后半个多月,她竟能自主排尿了。

篇5

【关键词】媒介偏向 媒介环境学 英尼斯 麦克卢汉 媒介生态平衡

媒介创造了环境,并在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20世纪末,北美的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整合为媒介环境学派,成立媒介环境学会,成为北美传播学研究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他们从技术――控制的角度出发,关注技术、媒介、环境、传播、文明的演进,重视媒介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

一、媒介偏向理论概述

北美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不仅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还包括羊皮纸、石头、服装、数学、广告、散文、货币等几十种之多。英尼斯在《帝国与传播》中列举了十几种媒介,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甚至列举了26种媒介。

从符号学的角度理解,任何媒介传递的符号都符合各自媒介传播的规律,都受到各自媒介性质的制约。这些属于特定媒介体系的符号就决定了媒介本身不是中性的,并且,在媒介信息以符号的形式进行编码、解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影响。

由此理论假设出发,媒介环境学派推导出媒介的偏向性,这包括时空偏向、感知偏向等媒介偏向。可以说,“媒介偏向理论”是“媒介非中性理论”的逻辑延伸。媒介偏向理论是媒介环境学派研究的理论基础,基于这种对媒介的认识,产生了诸如“王者媒介”、“媒介即隐喻”、“知识垄断”等概念和论断。

二、英尼斯与时空偏向理论

哈罗德・英尼斯是传播学领域中富有创造力和思想性的学者之一。麦克卢汉曾经表示其研究成果直接师承于英尼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英尼斯的影响。他曾说过:“我乐意把自己的《古登堡星汉》(麦克卢汉的早期作品)看成是英尼斯的注脚。”①

英尼斯从传播史研究中发现了媒介的偏向性。他的两部著作《传播的偏向》和《帝国与传播》通过对全球传播史,特别是媒介的演变,推导出媒介、社会、文化的有机联系。历史是一个时间范畴,而传播是一个空间范畴,媒介作为技术在历史与传播中间架设一座桥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媒介就有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偏向性。

英尼斯认为,诸如石头等质量大的媒介,需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稳定的状态,能将现在、过去、未来联系起来,并易于保存,这种媒介属于“偏向时间的媒介”。其质量大、易保存,容易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实现统治目的和攫取利益的工具。所以,“时间”往往被赋予稳定、传统、等级等理念。罗马帝国就是“偏向时间的媒介”造就的帝国,他们将习惯法刻在石板或青铜上,以“十二铜表法”最为著名,以显示帝国统治阶级的权威。

“偏向空间的媒介”质量轻,不易保存,所以不被统治阶级重视,但有利于在大众之间传播,体现出非集权化的发展方向,常常被赋予世俗、平等、扩张等理念。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大规模的工业产品被复制出来,西方文明从此走向了扩张的道路。在各殖民地,西方传教士办的报纸杂志大行其道。19世纪中期,西方传教士在我国纷纷建立报馆,创办报纸,如《字林西报》,并通过这种方式实行精神入侵与文化殖民。

英尼斯不仅仅局限于解释理论,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将“媒介偏向”上升为“文化偏向”,对西方文明的扩张提出质疑。近代以来,西方过度依赖空间偏向的媒介,打破了本国的文化秩序,也打破了世界文化的平衡机制。英尼斯担心并警告由于文明过度扩张而导致的西方社会在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之间失去平衡。英尼斯向往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相互平衡的理想境界。他提出:“文化在时间上延续并在空间上延展。一切文化都要反映出自己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影响。”②英尼斯给过分倚重空间媒介的西方国家敲响警钟,希望他们能认清现实的状况。

三、麦克卢汉的“感知偏向”理论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等理论为当时的传播学界所排斥,但他是媒介环境学派的集大成者,被认为首创了“媒介环境学”这一术语。《理解媒介》是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的结晶。书中,他重点讲述了媒介对个人、社会造成的影响,其中,“感官偏向”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比如,文字与印刷媒介是视觉器官眼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器官耳朵的延伸。麦克卢汉是一个泛媒介主张者,它将各种媒介都比喻为人体器官和肢体的延伸:自行车是人腿和脚的延伸,眼镜是视力的延伸……另外,电子媒介是整个神经系统的延伸。他认为:“新技术使人人相互联系。它是我们神经系统的延伸。它把原始社会的形象转化成一种普适的背景,这种背景把过去的一切外观埋葬起来。”③

冷热媒介的概念是麦克卢汉考察媒介变迁与文明变迁后提出的背景。他将受众作为被感知对象,根据大众媒介表达的信息内容和受众的接受程度,将信息丰富、清晰度高的媒介归为“热媒介”,书籍、照片、电影是热媒介。将信息不丰富、清晰度低的媒介归为“冷媒介”,口语、电话、电视是冷媒介。冷热媒介的划分从受众的角度对媒介偏向进行了对比,对媒介的良性发展有借鉴作用。

另外,麦克卢汉在50多年前就预见到了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启发性地揭示了新媒介技术,特别是新电子媒介对重构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

四、其他媒介环境学者关于“媒介偏向”的理论

继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之后,尼尔・波兹曼又提出了自己关于“媒介偏向”的理论,他的《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媒介环境学的经典之作。波兹曼认为一切媒介和技术都有一种隐而不显的偏向。他多次提出一切媒介都有思想情绪的偏向、政治的偏向、感知的偏向、社会的偏向和内容的偏向。以电视为例,其思想情绪的偏向来源于电视的冲击力引起人们的直觉反应,而非思维的反应,所以电视更易于渲染情绪。电视的政治偏向取决于媒体所有者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倾向。波兹曼通过研究技术的文化影响,认为人类生活在“技术垄断”中,每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媒介技术通过自己隐喻的偏向性影响和塑造环境。

与波兹曼一道共事的克里斯琴・尼斯特洛姆有媒介环境学教育的设计师之称。他以系统论的逻辑思维,整理和总结了多种媒介偏向理论的原因,包括理性或知识和感性偏向、时空和感知偏向、政治偏向、社会偏向、哲学思辨上的偏向、内容偏向、认识论的偏向等。尼斯特洛姆的偏向理论至少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没有任何一种媒介起源于或者存在于真空。第二,我们在观察传播媒介的时候,需要辨析这种媒介的物质形式和符号形式是何时何地如何和为何共同作用。④

结语

从以上论述中,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思想沿革和理论研究都清晰可见。从英尼斯的时空偏向理论,麦克卢汉的感知偏向理论,到波兹曼的综合偏向理论,再到尼斯特洛姆对媒介偏向理论的总结,媒介偏向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似乎这一理论已经趋于完善,但媒介环境学派是以技术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例如互联网,已经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与以往不同的是,网络作为媒介有着全媒体的特征,即它具有已经出现的大众媒体的所有特征,它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融合的典型。网络已经模糊了媒介偏向的感觉,这又为媒介环境学派创立了新的课题。

但是,无论是新媒介还是旧媒介,都要做到“媒介生态平衡”,这是媒介环境学派研究的共同目的。媒介之间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融合的关系,即“技术的变革不是叠加性的,而是生态性的。”⑤■

参考文献

①②英尼斯 著,何道宽 译:《传播的偏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③麦克卢汉、秦格龙 著,何道宽 译:《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④王冰著:《北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想象》,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⑤林文刚 编,何道宽 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篇6

1.1煤炭产业的生产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生态阈值和资源储量为基础,涵盖发展观念、发展理论、实施主体、政策信息、信息技术、市场机制的动态发展系统。这一发展模式中的各要素独立存在而又相互依存、协同作用,其整体功能的最大化离不开各要素的共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清洁生产理论、生态工业园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煤炭产业的生产循环经济模式要求煤炭企业不但要在企业内部开展清洁生产,还要将之推广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其主要表现为:将清洁生产的理念融入到生产战略、生产目标、生产技术和生产制度中去,坚守开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规划,无论是在老矿区改造还是在新矿区开发中,都要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改进煤炭开采技术,改革矿井开拓布置和采煤工艺。其次,在煤炭资源开发中,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对煤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伴生矿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依据技术支持,对与煤炭伴生出现的矿产品、煤层气、矿井水等多种资源及废弃物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开采。发展煤炭洗选加工转化技术,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和层次,减少污染和浪费。最后,在煤炭资源种类、品质分类生产中依照粗加工、深加工和精加工的工序,将煤炭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将煤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煤矸石、瓦斯、矿井水、煤泥等进行综合利用,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进步,实现煤炭生产、煤矿经营与矿区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政府来说,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对煤炭行业的循环生产活动进行积极引导和适当推进,因此,政府在工作上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鼓励、督促企业积极进行生态复垦、废弃物处理以及清洁生产、洁净煤等技术开发、应用和改进。改造和建设选煤厂,发展煤炭一条龙服务体系,鼓励煤炭行业探索煤炭开发和利用新途径;结合煤炭企业环境质量和企业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监督和监控体系,促使煤炭企业从源头上狠抓循环经济增长,为煤炭企业的全方位发展提供积极的政策引导。

1.2煤炭能源化工基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煤炭能源化工相互依存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园区,是煤炭行业循环经济的又一存在方式。它可以聚集众多煤炭产业活动相关园区,实现煤炭产业生产群体的共同发展,并为产业和企业提供了争取一定优惠政策的可能。在划定的区域内,利用科学规划、政策优惠、管理策略,形成适宜煤炭企业成长的经济大棚,吸引外来企业进行项目、资金、人才、技术投资,进而实现相对集中的企业群体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发展。从实践经历来看,汇聚了各种煤炭生产和加工企业如石化企业、冶炼企业的大型流程型煤炭工业园区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其内部的资本流通也更加便利,企业生产、销售、产品运输和储存的风险都大大降低。目前,我国政府煤炭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手法是:在煤炭行业发展和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园建设中,重点加大煤电基地园和煤炭焦炭化工基地建设。因为这两个煤炭和发电是我国能源领域两个联系最为密切的行业,结合煤炭资源来发电,可以降低电力行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此外,煤电行业生产中出现的工业废料,如煤渣、煤矸石等可以在两个行业内实现转换和循环利用。在工业领域中,焦炭是污染排放量最严重的行业之一,而在煤焦化工基地内,煤炭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大减少,多种中间产品在其他行业的重复利用还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额外收入。总之,在一个融合了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工业基地中,在彼此合作与社区合作的基础上,企业生产所需要的水、材料、能源等要素的存在有了更加稳定的保障。有着合作和集体利益需求的产业共同体,为企业产物、废弃等物质的流动提供了便利,大大减少了生产、物质、能量的处理成本和责任,提高了产品的运作效率和质量,也使得产业共同体可以获得比单个企业更高的经济效益。

1.3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矿区产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是推进矿区产业结构转型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究其原因,我国矿区传统产业部门多以低技术、低规模、低效益、低循环的传统生态农业和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生产为主,矿区整体产业规模与现代产业规模还有很大的差距。矿区煤炭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需要煤炭行业与共生单位如电力共生单位、建材共生单位、煤炭深加工共生单位、伴生矿物综合利用共生单位搞好关系,实现煤炭生产企业与服务行业及相关单位的协调发展。这就需要煤炭生产企业更新生产观念,立足于科学规划和技术创新,加大体制改革,更好地构筑企业共生体和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企业的竞争能力,夯实循环经济网络的存在基础,推进矿区生产方式和生态转型。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政府应在煤炭行业比较集中的区域,进行能源结构的正确调整,鼓励煤炭企业使用二次能源以及开发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合理配置节约型能源消费结构;发挥社会各市场各部门、群体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区域废弃物处理体系,督促煤矿企业对废弃煤渣进行集中收集,对煤炭运输过程中散落的煤炭进行回收利用,确保能源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废弃物排放达标;完善与煤炭行业发展关系密切的经脉产业,衍生煤炭产业链,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引进外资,发展煤电、煤化、煤—焦、煤建产业,推动资源矿区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促使煤炭行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健康发展。

2煤炭企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

2.1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

(1)加强企业环境战略管理,提高安全生产意识。煤炭企业首先要将企业环境战略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整体框架之中,结合企业经济发展目标,增强企业环境战略的柔性与韧性。因此,企业要在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深刻认识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充分了解煤炭产业及与之相关的产业的经济形势,增强企业管理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战性。其次,加强对企业内部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对企业的实力、竞争能力、管理水平、运营能力客观认识和评价,有效发挥各类资源效能,从战略层面推动企业进行体制改革、管理变革,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企业管理中,普及安全生产的理念,为煤炭企业正常生产运营提供基础保障。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所谓安全生产不仅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员工身心健康,做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防护水平。还包括从制度、资金、技术上为安全生产提供保证,完善完全生产系统,通过生产工艺提高、生产布局优化、设备更新提高企业的自然灾害预测、预警和抵抗机制。更要通过应急知识讲座、安全教育、安全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促进煤炭企业的现代化、标准化和机械化。

(2)引用先进科技,增强企业竞争力。目前煤炭生产和洗选加工所生产的伴生资源,若没有高端技术支持,很难实现有效利用。因此,煤炭企业应坚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大力完善创新体系,强化创新机制,提高煤炭生产核心技术和重大项目的研发应用力度;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如中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煤焦油处理技术等,引进先进工艺和先进设备,如一次码烧矸石砖生产线、粗萃精制工艺设备、大功率煤矸石发电机组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技术研发和推广机构,加大企业与科研院所、设备厂家、兄弟企业的联合创新机制,集中多方力量开展新技术研发;强化科技创新体系,以开放式、跨地区、跨学科、跨行业技术创新为目标,加速项目孵化和人才培养;加大科技项目的资金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设立企业科技发展基金,加强抢占性、关键性和普遍性问题的技术攻关,大力解决煤炭企业最为关心的安全生产管理实际问题;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加大后续项目的储备研发,推动煤炭企业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能力的不断提高。

(3)加大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煤炭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结合国际、国内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认识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统筹规划、合理设计,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煤炭企业形象塑造增添无数活力。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薪资福利与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还包括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稳定的文化队伍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必须能树立企业诚信,能吸引人才,能凝聚人心,必须以绿色、人文、和谐煤炭企业建设为指引,可以有效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和应用。此外,企业文化建设还具有减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作用,煤炭企业一旦出现了人员管理不善问题,不仅会导致煤炭开发和生产的低能、高浪费、高污染,还有可能导致核心员工的流失,进而给企业带来更加严重的损失。鉴于此,煤炭行业应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技术培养、文化建设、薪酬保障等方面入手,运用技能考核、公开招聘、岗前培训、工资考核等手段,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

2.2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步伐

(1)发展和推广洁净煤技术是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煤炭生产企业应在成熟技术推广和应用的基础上,积极开发与引进大型先进技术,加快推动洁净煤技术产业化。这就需要煤炭行业加大选煤厂改造和建设力度,采用先进的洗选技术和设备改造现有选煤厂,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企业内部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小循环的建立,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使污染物排放实现最小。以坚持清洁生产的山东鲁北化工集团为例,该企业将磷铵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磷石膏用来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制造出来的硫酸又用于磷铵生产,这样一来,上游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废弃物摇身成为下游产品的原料,下游产品产出后又为上游生产提供了原料,整个生产过程中等于没有废物排出,资源实现了高效循环利用。

(2)面向共生企业在区域层面上形成中循环。这要求企业结合工业生态学理论,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实现企业相关产业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设资金、技术、人才基础雄厚的工业园区。对于企业来说,其职责为:发展配煤服务体系,完善水煤制备和应用技术。企业应在政府支持下,在煤炭中转港口和集散中心建设配煤场,为用户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保证、安全环保的动力配煤,形成产、配、送、售后的一条龙体系;完善水煤浆制备和应用技术,研究水煤浆新型添加剂,提高燃烧器效率和水煤浆燃烧过程中的固硫、脱硫改造技术,满足市场水煤浆需求。降低燃油锅炉改造费用,建设大型机组改造示范工程,鼓励煤矿与相关产业合资建设水煤浆制备、配送公司,发展管道输送、燃烧发电一体化工程。

2.3做好细节问题的处理

(1)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做好产业链延伸。煤炭行业产业结构优化要综合区域、行业、所有制、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管理优势等要素,通过资本纽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在产业延伸上抓住煤资源主体,坚持煤炭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核心地位,积极发展煤电、煤运、煤化工、煤建材等相关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煤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提高煤产品的附加值,发展使用二次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升非煤产业实力,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2)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推进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的开发应用。近几年来,地面开发和井下抽放并举的煤层次开发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应加强煤层气产业的开发、利用,在努力方向上朝煤层气产业发展适当倾斜,努力发展煤层气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国外先进煤炭气化技术,建设大型煤炭企划与煤化工示范项目,做好低下煤炭气化实验,拓展煤炭开发新路子。

篇7

【关键词】 科幻太空片;媚俗;崇高;科普化;热媒介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1968年,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横空出世,开启了全新的科幻影像时代。时隔半个世纪,太空片依然是最有票房号召力的好莱坞商业大片类型之一,从2013年开始,《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这三部纯正的“硬科幻”片逐年大热,将大众的视线再次聚焦至浩瀚星辰、浩渺时空,去探索宇宙这一人类最后的边疆。

然而真正敏感的科幻迷不难意识到,新时期太空片虽号称“致敬”影史经典,却与经典的深空探索精神渐行渐远。它们体现出某些微妙的共同点,如科技日盛、幻想式微,敬畏远逝、狂热渐起――某种程度上,已然蜕变为格林伯格所谓的媚俗文化:利用成熟的传统文化,模仿其效果而非其过程,“它注定是给那些对真正文化的价值麻木不仁却又渴望得到某种文化消遣的人设计的”[1]124。

一、内转后退的叙事逻辑

《2001:太空漫游》开片,伴随着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恢弘的音乐,镜头缓慢地绕过由巨大转盘组成的飞船,推向太空的无垠黑暗。其肃穆庄严让人顿生崇高之感,“它通过某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把我们席卷而去,根本来不及进行理性分析。……惊惧是崇高的最高效果;次级的效果是欣羡、敬畏和崇敬”[2]50。

“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往何处去”――这三大堪称终极追问的哲学难题同样是科幻作品的永恒母题。在亘古孤寂的太空舞台,人类这一种族作为命运共同体,从未如此休戚与共。空间站作为天与地、人与神之间的“桥梁”,一端连接着人类文明的基座,一端延伸向注定无法抵达的远方,而星舰,则可视为隐喻层面的“诺亚方舟”,它保存着人类基因的火种漂流太空。

某种程度上,科幻片是一种自反的电影类型,它用理性的科技现实来构建幻想的可能世界,本身就形成悖论。而这种对“不可表现性”的“表现”,正是康德和利奥塔所理解的对无限性的克服,以及对整体性的把握,导向了意味深长的抽象艺术,也使得科幻片往往在科技的尽头表露出鲜明的宗教意识和神秘主义倾向。

正因为如此,很多经典科幻片选择以“投影”的方式来表现“更高秩序的存在”。譬如《索拉里斯星》里的智慧大洋对人类最强烈的记忆赋形,《超时空接触》中的地外文明借用女主人公“父亲”的形体,这种对不同族群之间交流可能性的审慎探讨,看似缺乏想象力,实则保有清醒的科学精神:既然三维“体”在二维空间只能投影为“面”或“线”,人类身为三维生物,对四维以上物种的“理解”似乎也只能止步于类似的投影。跨出事物的直接感性领域,人类从未放弃对理性所能把握的尺度的突破,无限接近,却无法触及,这正是太空片固有的美学逻辑之一。正如康德早就指出的那样:“也许在犹太法典中没有哪个地方比这条诫命更崇高的了: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因为当感官不再看得出任何东西时,那不会认错也不可磨灭的德性理念却仍然留存下来……”[3]115

所以,即使是在追求“一切都要符合真实”的《2001:太空漫游》中,地外文明依然以一种模糊的方式(黑色方碑)来呈现。库布里克曾向天文学家萨根请教如何表现外星人,甚至想由真人演员来扮演,而这个想法被萨根无情地否决了。技术可以把幻想变为银幕上的真实,而抛弃掉这种权力则需要更大的勇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库布里克更接近真实的方式。在宇宙尽头的“投影”房间中,人类的代表与最先进的科学融合成“星孩”,一种“提升”后的全新人类。这种观念是对科学和人性的双重肯定,代表了西方科幻界甚至科学哲学界的主流。

然而到了《星际穿越》,我们惊奇地发现,《2001:太空漫游》中象征着更高存在的虫洞,居然是未来的人类创造出来拯救现在的人类的。影片前半部分激动人心的“第一次接触”丧失了“投影”背后庞大的不可揭示性,简化或降格为来自不同时间段的“实有”人类个体。而未来与过去沟通的R界点被呈现为连通着女儿房间的图书馆,成排的书架象征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一方面,这意味着人本主义的胜利,在匍匐于自然、宗教等外在的伟力千百年后,人类终于完成了对神性的祛魅,转而相信救赎的力量源于自身;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对科幻文化丰富可能性的无趣剥离,从而指向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媚俗文化,“将艺术预先消化给观众并免去了他的努力,而且提供给他一个绕开真正艺术中困难的东西而通向艺术的捷径。……它向缺乏感受力的人提供替代的体验比严肃小说有更大的直观性”[1]125。

《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则索性放弃了对地外文明的探讨,与《星际穿越》在精神层面的“向内转”相呼应,出现了在空间向度的“向后转”,不约而同地指向重返地球之路。《地心引力》是太空事故后的单人脱险之旅,极简叙事的长镜头完美模拟了人眼的主观视觉经验,而在险象环生的紧凑画面中,总有一层若隐若现的主角光环,即便是在最应该屏住呼吸的桥段,我们内心深处依然明白,根据虽败犹荣的真实航天史事件改编的《阿波罗13号》不会再有了,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悲剧正日益成为大众娱乐消费的不可承受之重。《火星救援》可以视作火星版的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在冷静高效地解决接踵而来的生存难题时,始终带有一种太空片中少见的乐观“呆萌”气质,与此同时,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内部关于资金、政治、舆论等的分歧更像是不可或缺而又无伤大雅的试炼,最终全体队友毅然决定返航救援,毫无悬念地实现了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荣誉感的胜利大会师。

《星际穿越》同样也迎合了“回家”这一美国家国叙事的新主旋律。在影片的最后,因为时间的相对流速不同,垂垂老矣的女儿与人到中年的父亲重逢,人类种族的获救与家庭内部的和解同时完成。在各种严谨的学术设定之后,以“烧脑”著称的诺兰居然给出了G级片的终极解决方案――似乎所有震撼视听的异世界都不及父亲对女儿突破次元的爱。或许有人认为爱不是虚无缥缈的设定,在超出我们理解范围之外的更高的次元,爱可以被量化,甚至可以穿越时空,从而像电影里那样借黑洞传递信息。然而这种对“自我导向型”消费倾向有意无意的逢迎,真的不会通往康德所谓“想要超出一切感性边界之外看见某物的妄想”式狂热吗?曾经,科幻太空片因其内在的“抗拒结构”而天然具有崇高感;如今,电影行业俨然成为了最早一批被城市新兴中产阶级颠覆的产业,需要遵循的规则之中,最重要的是让大众实现“自我认同”,在政治策略和消费策略的共同压制下,各种未确定的可能性日益消失,而关于自由与力量的虚幻错觉却空前膨胀。

二、科技至上的价值走向

1902年,乔治・梅里爱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用自己制作的舞台道具模拟月球与太空,配合绘画着色的手段,开拓性地将凡尔纳小说中的文字想象空间呈现为银幕上的视觉奇观。而到了《2001:太空漫游》,库布里克选择英国作为拍摄地,是因为只有谢伯顿制片厂才有可以容纳和拍摄月球上第谷环形山的挖掘场景。这项堪称填海造山的浩大工程用去了数吨沙子,完美主义的库布里克甚至请人把它们清洗、染成了月球应该有的颜色。影片拍摄历时4年,全部预算1050万美元,其中与NASA的专家团队一起搭建的完整的“发现号”就花去了维克斯工程队6个月的时间和75万美元的资金,惊人的是,飞船还以每小时5公里的转速模拟了真正的太空转动。

影片上映一年后,“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由于时间接近,至今还有人怀疑当时电视台直播的登月画面是美国政府和NASA邀请库布里克制作的登月特效,并将其称之为NASA的“阿波罗骗局”。而更多印在影片胶片上惊世骇俗的科技产品――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视频通话、语音识别等,也已陆续成为现实,一定程度上,库布里克做到了以“过去”定义未来。而这种神奇的“预言”能力,正是“科幻”这一独特的形式所决定的,“多种模拟的未来起到了一种极为不同的作用,即将我们自己的当下变成某种即将到来的东西的决定性的过去”[4]379。

事实上,这关系到人脑如何处理真实与虚构。神经科学家扎克斯在其著作《闪烁:看电影的大脑》中指出,人类的大脑是建模机,“当我们单纯地阅读故事并理解了它的时候,我们所激发的神经系统,和我们为真实世界建模时激发的神经系统是一样的”。虚构作品迎合了大脑的建模倾向,以既宏大又微妙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记忆、我们的信念、我们对未来的预期,并最终影响了我们所创造的现实本身。

正因为如此,作为强势的影像艺术,科幻太空片在表达对未来的话语权时,尤其应该抱有敬畏之心。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美丽新世界往往意味着危险的隐喻,在《2001:太空漫游》中,飞船上的人工智能电脑冷酷地欺骗并杀害宇航员,但被强行关闭前变调的歌声却令人动容,也体现了库布里克时代对科技的前瞻性思考。而这种暧昧犹疑的态度,已经很难在《火星救援》中找到,当主人公豪气干云地说出“要用科学解决一切问题”后,令人眼花缭乱而瞠目结舌的技术狂想曲闪亮登场:在火星上创造条件种植土豆、寻找摄像头配合十六进制编码技术传递信息、敞篷车加帆布式的轨道发射方案、赫尔墨斯号的爆炸式减速……在绝境求生的情境设定下,影片关注的却并非心理考验和情感冲突,而是致力于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技术主义思维。这种科学思维甚至耐人寻味地被置于先进技术之上,影片中的飞船、宇航服、火星科考基地等大多“素颜”出镜,并未刻意去营造未来感,连关键性的救援方案也基于现有技术水平设计思路,简直堪称观察和培养公众科学素养的窗口。

这种科幻大片科普化的倾向,同样体现在《地心引力》和《星际穿越》之中。前者的主要情节几乎都基于真实的航天事故:女主角出舱修理哈勃太空望远镜、遭太空垃圾袭击被困太空,原型是人类首位完成太空行走的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惊险的舱外事故;历经磨难回到国际空间站后的火灾,完美还原了1997年2月23日和平号空间站上“蜡烛”燃烧飞舞的景象;影片结尾返回舱入水,女主角打开舱门却被倒灌的海水挤得动弹不得、直到深吸一口气待海水充满舱室后才游出舱门,借鉴的乃是时隔38年才被美政府从大西洋里打捞出来的飞船“独立钟7号”……后者为美国探索频道录了一期特别节目,向公众普及了黑洞、虫洞、引力弹弓这些通常只存在于学术论文中的概念,马修・麦康纳亲自任解说;与霍金齐名的物理学家基普・索恩还出版了《〈星际穿越〉中的科学》一书,记录自己与好莱坞的合作过程,他基于弦理论延伸出膜理论,来构建影片完整的世界观,甚至设定了一个公式来描述五维时空中所有的物理现象。两年后,科研人员在华盛顿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实验验证中的最后一块“拼图”就位,幻想再次成为现实。

《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三部太空片的全球票房均超过6亿美元,其不约而同地“炫科技”绝非巧合,而是基于缜密的资本主义文化消费逻辑。一方面,这迎合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人们从废墟之中重建家园复兴经济的美好希冀;另一方面,聚焦于相对具有普世价值的科学层面,有意无意地搁置技术背后的意识形态之争,有助于资本进入不同的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由此想到格林伯格谈官方文化政策的宣传性:“如果媚俗文化是德国、意大利和俄国的官方文化趋向, 这不是由于它们各自的政府是被不懂艺术的庸人所操纵,而是由于媚俗文化是这些国家,以及其它任何地方的大众文化。鼓励媚俗文化仅仅是极权政府试图迎合其国民的另一种廉价的方式。既然这些政权不能提高大众的文化水平――即使他们想这样做――除非向国际社会主义投降,他们只能将所有文化降低到大众的水准来讨好他们。”[1]126

三、技术革新的行业标准

媚俗文化作为我们时代精神的集大成者,天然适宜于工业化大生产,机械化的拷贝复制特别适合大众传播。因此不难理解,类型化是好莱坞电影的重要特征,只有高度类型化之后,才能依托于稳定的电影工业系统进行模式化大生产。而这种类型化绝不仅仅限于上文所分析的情节走向、主题倾向等内容方面,同样包括了电影这一媒介的技术特性。

通常J为,电影是一种热媒介,“热媒介使一种感觉延伸,它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晰度是资料完备的状态。……热媒介并不留下这么多空白让接受者去填补或完成。因此,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5]51。正因为如此,电影一直在不懈追求能让观影体验更加真实的技术手段,强调更好的代入感和沉浸感。而技术的突破也往往意味着新行业标准的推行,譬如音轨的使用、彩色胶片的出现、3D技术的推广等。大制作的科幻片在电影特效革新史上尤其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太空片也概莫能外。

《2001:太空漫游》片头采用逐格拍摄手法,摄影机一格一格地移动,再依次摄影曝光合成,源自默片时代。而在致敬“冷兵器”时代之后,库布里克为了保证特效的真实感,所有的特技镜头都使用“前投影特效技术”印在拍摄底片上,并建成了当时最完美的飞船模型。《星际穿越》是最后一部使用70毫米胶片拍摄的IMAX商业电影,在技术上有独特的“暧昧”态度:一方面,现实到飞船内部几乎全是模拟信号而非数字信号,一块绿幕都不用,能实景则实景,能模型则模型,不能模型用投影,总之要让演员真地和场景互动;另一方面,为了还原黑洞扭曲光线的物理特性,特效公司甚至编写了史上第一个符合相对论的渲染器。《地心引力》则堪称技术实验,除了两位主演的脸,80%的篇幅借助CG动画技术完成,为此剧组花了两年半的时间确定灯光、拍摄角度以及动画人物如何有效视觉化,最后才确定举行演员试镜。全片只有156个镜头,远远少于大部分同等长度作品,开篇就是一个长达18分钟的超长镜头,使用大量CG特效再现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剧组还专门搭建了特殊拍摄棚,在水下模拟失重状态,观众丝毫觉察不出画面与物理现实的脱节。

某种程度上,好莱坞的商业大片正在垄断电影复制技术的高地,相较于可以便捷复制至家庭影院、笔记本电脑甚至手机的小成本剧情片,类似科幻太空片这样的电影只有在配套了相应放映硬件的电影院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观看。试想一下,如果《地心引力》中连接太空站的绳索放映在普通家庭电视机上,还会有观众为其潸然泪下吗?而在3D版本的IMAX屏幕上,这段生命之绳则很难被忽略,如同连接母体的脐带,空寂的太空这“第三位主演”只可能彰显于电影院这一现代社会独特的公共空间之中。

在电影产业早期,曾有爱迪生公司和卢米埃尔之争:是一个人透过万花筒观看电影,还是和一群人一起走进电影院?至少到目前为止,人类与生俱来的对集体生活的需求占了上风。在个体越来越孤独的当代社会,似乎没有多少活动能比看一部年度科幻大片更好地让泛指的“大众”集结在一起,共享封闭空间无声的情感交流,为一种沉默的社交赋予仪式感。

参考文献:

[1](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前卫与媚俗[J].秦兆凯,译.美术观察,2007(5).

[2](爱尔兰)埃德蒙・伯克.关于我们崇高与美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M].郭飞,译.大连:大家出版社,2010.

[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系统概述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隐患管理、三违管理、手指口述管理、安全文件管理、安全预警、其他管理、报表服务、数据维护、用户管理。在这9大功能模块下又分为23个子模块。本系统可以在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网络化、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降低事故的发生,减少损失,提高社会效益。这一系统在计算机网络上的应用,可为煤矿事故防范、日常安全信息管理等工作提供实时、动态、全面的信息支持。本项目的研究成果适用于煤矿企业及其他矿山企业,现已在兖州矿业集团矿集团北宿煤矿、杨村煤矿及淄博矿业集团塘口煤矿进行推广应用。

二、系统模块及功能

1、隐患管理隐患信息录入是用来录入发现隐患的基本信息,包括日期、班次、责任单位、隐患性质、隐患内容等,并把隐患处理分为两类:现场处理和限期整改。对于限期整改隐患,需后期整改和复查闭合。隐患整改录入和隐患复查录入针对限期整改隐患设置。隐患整改录入完成限期整改隐患整改信息,由整改责任人录入,录入主要内容包括时间、班次、整改人等;隐患复查信息由安监员对已经完成的隐患整改,根据填写的整改信息,现场复查整改结果,复查后对于整改不合格的隐患作为新隐患重新提交;整改合格的隐患由安监员填写复查信息,完成隐患闭合;隐患查询根据起止时间段,隐患是否整改、是否复查等条件查询隐患三违管理三违信息录入是用来录入违章违规的基本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单位、三违性质、三违人、三违事实、罚款金额等。三违信息查询按照指定条件如时间段、三违性质、人员姓名、单位等查询三违信息详细信息;三违统计根据指定条件统计各部门单位各类三违总数。罚款信息查询统计用来统计指定时间段各单位罚款总额,单位每人罚款总和及单位或个人的罚款明细。财务部门可以据此信息收取或扣除罚款。

2.手指口述管理手指口述信息录入“手指口述”违章的单位、姓名、违章时间(年、月、日、班次),违章的地点、积分值以及扣分原因,输入考核人的信息单位及姓名。手指口述信息查询和积分统计可以根据指定时间段、单位、人员等条件查询指定的信息。安全简报信息是由手指口述办公室在系统中本周手指口述信息安全汇总情况,其他各部门人员可以查看。安全文件管理安全文件管理是安全文件及安全政策公布的平台,安全管理部门可以上传安全管理文件及政策,经由系统管理员审核后即可在系统。安全预警管理系统定时触发安全预警信息,是为了促进隐患信息的及时整改复查,预防事故的发生,对隐患查处、隐患整改及隐患复查情况,根据结果予以自动提示;对整改不合格、过期不整改等隐患在系统页面自动提示,并将预警信息及时发送到有关领导手机。其他安全信息管理,包括安全班评估、事故信息的录入、查询、统计等。报表服务分为三大类,日报表、周报表及月报表,包括各种信息的汇总统计及送报上级单位的各种信息。各种报表既可在线浏览,也可以打印或导出。用户管理包括用户角色分配、各角色权限分配及用户的增删改查等。只有系统管理员才可以操作此模块。信息维护分为基础信息维护和安全管理信息维护。基础信息及煤矿的单位、人员、积分标准、各管理人员指标等。安全管理信息指隐患、三违、罚款等信息。四、结果与讨论

三、设计结论

篇9

关键词:聋生;自然美;美育;悄无声息;因地制宜。

聋生由于语言缺乏会导致感受美、表现美不足。审美感觉时思维发展缓慢,原因就是思维时缺乏以词为中介。在是逻辑思维时,多依赖语言,需一定概括水平的逻辑分析能力,而对于没有语言的聋生非常困难。他们难以对现实进行多层次概括,对信息的处理往往达不到揭示客观事实本质属性的深度与广度。再美的语言描绘对聋生来说都是蜻蜓点水,不能深入。怎么办?作为多年的美术教师,笔者用一个办法来解决,即“以景感之”,也就是审美教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的教育,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聋校美育当然也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今天我们先来说说自然美。能引起人美感体验的自然事物的美,叫做自然美,也就是指对人类社会产生良好作用的大自然的形象和人工美化的自然形象。大自然蕴含着无限的美,是进行美育的大课堂,自然景物是美育取之不尽的源泉。它千姿百态、气象万千、美轮美奂,让人心旷神怡。大到江河湖海、五岳山川,小到花草树木、虫鱼鸟虾,无不让你感受到它的美。它的美是那样强烈而又生动,那不仅仅是视觉享受,而是身心的愉悦。关于绘画艺术,我国唐代画家张躁曾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简单地说就是感受自然万物之美用心表达。

万物之美来源于自然环境,来源于润物细无声的感染与持久熏陶,那是悄无声息的美感渗透。

焦作市特殊教育学校坐落在焦作市西,属城乡结合部,自然环境优美,景色迷人。校园内垂柳依依柳含烟,鹅黄一抹随风舞;翠竹掩映曲回廊,亭台错落留人影;繁花似锦草如茵,葱茏绿衬樱桃红。更有紫色的地丁,金灿灿的蒲公英,粉红的炸酱草散落,点缀在草丛中。还有鸟儿在其间欢唱跳跃,处处都是写生的好地方,真是随处是景,立可为画。我们生活在美景中,美在不知不觉中流淌渗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容纳、提升。加之,学校北边是森林公园,五月槐花雪里飘香。西边是青青麦田夏日荷乡。真是一个天然的大教室,置身自然,寻找发现,因地制宜,动手动脑。

手工课上笔者让他们自由发挥,聋生用他们灵巧的双手把操场外的高粱秆扎成了漂亮的灯笼,有趣的眼镜。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二年级的小学生,竟然还扎了一把二胡,在那儿有滋有味地拉着。整节课他们都快乐着,并把自己的作品向其他班的孩子们炫耀,他们是如此的自豪!还没有轮到上手工课的孩子就急不可耐,满怀期待。

孩子们在泥塑课上仰起沾着泥的小脸满面春风地把手上的泥娃娃向笔者展示时,笔者满怀欣喜,那质朴可爱的泥塑娃娃是他们就地取材在操场的泥坑里挖泥制作的呀!

笔者给了他们大大的肯定:“做得真好,真漂亮!你们真能干!”他们深切体验到了创造的快乐。

置身自然以大自然为舞台,去寻找发现。利用自然环境中的一切物资让聋生动手动脑,收获成就,收获创造美的体验

孩子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和暖风为伴,学习和活动都觉得身心放松、快乐无比,更能感受到自然之美。不记得是哪个班,但那天孩子们的快乐,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清晰,那节课的内容是画昆虫――蝗虫。我带着学生来到操场,那里的草很多,也很深,孩子们的眼里放射着那么热烈的光彩。我宣布教学要求:每人先捉一只,再把它画下来。孩子们欢呼雀跃,立刻散开了,一会儿这个说:“老师,抓到了!”一会儿那个说:“老师,这个大!”那节课的作业蝗虫形态各异,细致逼真,比在教室里临摹,效果好了不知多少倍。当他们兴高采烈地去找蝗虫时,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体验到一种全新的快乐。他们感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了昆虫的美。

美国现代美术早期教育家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观认为,人类必须从小时候培养对美术的感受性,才能避免感受性丧失之苦。他说:请把孩子们带到小溪边,让孩子们在那里溅水,嬉戏;让他们听一听,那轻轻流过的溪水的声音;也让他们学一学那小鸟清脆又甜美的歌声;同时更让他们静静地听/那微风拂过树梢的声音的话语……请带他们来看看,这个世界优美的另一面吧,凡是能打动你优美感情的,也让它打动孩子们吧。可见自然对开启孩子审美意识的重要作用,聋生失去了听力,所有的信息都靠视觉来获取,对于聋生来说,视觉更加重要。有数据表明,聋童所接受的外界刺激90%以上来自视觉,以目代耳是聋童感知觉的突出特点。对美的感知就更直接,更敏锐。

篇10

【关键词】屏幕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016―04

如同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瓦解了农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并建立了工业社会的生活形态一样,如今的数字化进程也正在促成信息社会的生活方式。在信息社会,各种基于屏幕的媒介如电影、电视、电脑和手机以及公共场所的电子显示屏等信息终端,遍布社会的各个角落。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各种屏幕终端所包围的信息社会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基于屏幕的媒介文化时代。屏幕无处不在,已然成为我们无法拒绝的一种媒介环境,乃至我们难以拒绝的一种生活方式。放眼各大高校园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更是如此,他们通过屏幕上网、看影视、玩手机已经是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常态。然而,正是大学生的这种基于屏幕的学习生活方式,令高校辅导员、教师甚至大学生本人都头疼不已,其缘由无外乎是屏幕媒介所带来的问题。

一 当屏幕媒介成为问题:屏幕媒介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教育问题?

当前大学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无论什么时候,包括上课时间,大学生只要在读书,我们通常都会对读书这一行为给予认可,而很少会像中学那样关注并审查他们读的是什么书;但是如果他们在通过屏幕上网、看电影、电视或玩手机,且不说上课时间这一行为是禁忌,就是课余时间也往往被视为丧志。为什么现在读书一般会获得正面的评价?为什么上网、看电视、玩手机却多是负面的评价?这似乎只关乎“书还是屏幕”的问题。何以如此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屏幕媒介的变迁轨迹及其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脉络。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电影为标志的大众媒介推动了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的蓬勃发展,对当时保守的英国贵族传统精英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身为文学批评家的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普森很自然地以一种传统人文特权的贵族立场,视这一现象为英国传统文化的威胁,并于1933年发表了《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首次提出“文化素养”的概念,开启了后来波及世界各国的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先河。由此,始于电影的屏幕教育逐渐进入课堂,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问题。

到六七十年代,电视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介,但也被视为“比电影更为低级的大众媒介”,电视传播的负效应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警觉。美国学者把从降生起就大量接触电视节目的一代人称为“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认为他们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到行为方式都来源于电视,无法应付实际生活的千变万化。日本学者则称之为“容器人”,认为他们往往具有心理封闭、孤僻、冷漠的性格特征,只是一种收集传媒信息的“容器”。因此,针对电视的屏幕教育,成为继电影之后影响最广泛的教育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和近年来手机的广泛普及,“网瘾”、“宅男”、“腐女”等屏幕教育问题更加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新的“计算机前长大的一代”,虽然在很多方面有别于“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但关于网络、手机等新屏幕媒介对他们的负面传播效应及负面评价如影相随。如日本学者就认为,“计算机前长大的一代”是“甲壳虫”或“胶囊式”的人,即他们被高科技包裹起来,计算机屏幕是他们观测世界的“复眼”,通讯天线是他们伸向社会的“天线”,他们裹着科技的硬壳步入社会,带来的实际上是“科技的封闭”,他们最终成为一个个“原子化的人”、“孤独的个体”。基于网络和手机等媒体的屏幕教育,正成为当前最受关注的教育问题。

从上述电影、电视、网络和手机等屏幕媒介的变迁来看,屏幕文化引发了从文化到社会等多方面的负面效应,并进而被视为一个公认的教育问题。自从1933年英国学者利维斯第一次提出文化素养教育以来,欧美很多国家开始重视媒介素养问题。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更是开设了大量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七十年代后,媒介素养教育在联合国以及政府的推动下逐渐发展为一种通识教育和终身教育。可见,屏幕教育已经成了一个共识。

现在,我们回到前面的“书还是屏幕”问题。我们很容易发现,人们习惯性地扬读书而抑屏幕,其表层的原因无疑是屏幕文化有太多的负面影响;然而,其深层的一个容易忽略的原因,则是人们潜意识中的文化惯例,即书面文化更多的指向精英文化,而屏幕文化指向于世俗化的大众文化。显然,正是这种文化生产主导下的媚俗内容以及屏幕这种媒介形式的有形或隐性控制,使其成为“规训”的对象。屏幕媒介技术的发展,先是作为一种解放的力量,从“知识即权力”的束缚下刚走出,随即便进入了一个“媒介即控制”的天罗地网,屏幕媒介带来的并全不是解放,而是如马尔库塞所言的“技术的逻辑已蜕变成为奴役的逻辑”。

因此,在当今这样一个基于屏幕的媒介文化时代,印刷时代的文字阅读问题已经让位于数字时代的屏幕教育问题。屏幕文化时代是我们的生存环境,学会在其中生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因应之道无疑是直面问题进行屏幕教育。

二 屏幕问题的语境:针对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语境的问题是什么?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媒介素养教育,无不是为了抵制媒介文化对受众的负面影响,培养具备良好的媒介批判能力和主体意识的社会公民,各国开展屏幕教育的路径也无一不是出于最初的现实语境及其问题。

上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源头,其问题是以电影为标志的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其语境是利维斯主义者以一种代表传统人文特权的贵族立场,对大众媒介文化持一种等而下之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媒介是文化堕落的因子,是威胁社会文化与道德的源泉。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加拿大将媒介素养引入学校教育,其背景是美国电视文化的跨国境传播,导致大量的血腥、暴力场面、性画面充斥着加拿大的电视荧屏,造成美国文化不断地侵蚀加拿大本土文化。正是在这一语境下,1978年加拿大安大略省率先开始了以抵制美国电视文化为初衷的媒介教育课程。与加拿大相比,美国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强烈动力,完全是出于对电视中充斥的性和暴力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忧。正是基于这种忧患意识,美国学者相信可以通过向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来防止被媒体误导的危险。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对互联网的关注。其背景是处于信息社会的日本,较早地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也由此较早地面对网络媒体素养的教育问题。与日本不同,我国台湾媒介素养的背景诞生于畸形媒体生态及恶质内容的环境中,先天就带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政客操纵媒体议题,资本力量推波助澜,各种“民调”层出不穷,蓝绿阵营媒体严重对立。生活在这样一个媒介环境中的台湾民众认为,媒体是社会的最大乱源。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国及地区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语境及问题,也产生了不同或相似的一些变化。但有一点不变的是,它们都是从其现实语境出发,并在此基础上审视问题的提出和屏幕教育的应对。

我国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语境?在这样一个电影、电视、网络和手机等构建的屏幕文化时代,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呢?现阶段,由于媒介素养理念远未进入教育系统的视野,且不说中小学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极度缺乏应有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学也鲜有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那么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究竟如何呢?据调查,我国当代大学生已初步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如接触媒介的动机明确,具有较好的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对社会现实的媒介“拟像”具有良好的辨别力,对暴力等媚俗内容也有较强的抵制力。应该说,这个调查结果还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大学生所具备的媒介素养,基本上是以长期触媒为代价的自发行为,并未真正进入到使用媒介和理解媒介的自觉阶段。正是由此才导致了连大学生自己都觉得掉进了影视、网络、手机等屏幕媒介的信息漩涡而难以自拔的境地,而这也是广大高校辅导员、教师真正头疼的问题所在。

事实上,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处于自发状态而非自觉阶段,只是问题的后果和表象,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对屏幕媒介的态度。“谈网色变”不应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我们需要跳出以往因对大学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而拒斥屏幕媒介的思维方式,其实我们更需要关注的问题应该是,我国当前大学生使用屏幕媒介做什么。用一句传播学的名言来说就是:重要的是不要看媒体对人们做了什么,而是要看人们对媒体做了什么。(Not what media do to the people,what people do to the media.)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的媒介素养现状,笔者认为,我们总的宗旨是培养社会公民,但我们具体的着眼点应该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支援大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影视、手机等屏幕媒体以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要。由此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在使用媒介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当前大学生使用屏幕媒介过多用于满足娱乐的需要而非学习的需要;过多使用屏幕媒介进行社会交往的倾向,以致对正常人际交往产生了一些影响,“网瘾”、“宅男”、“腐女”等现象即是显证;使用屏幕媒介过多用于影像阅读,导致语言读写能力弱化等。

总之,我们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语境是在严重缺乏媒介素养教育的背景下,人们对基于屏幕的媒介文化的总体性拒斥。我们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理解媒介仅处于自发状态,以及使用媒介不当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三 屏幕教育的现实逻辑:如何进行理论上的回应与实践中的应对?

在大学开展屏幕教育的现实逻辑,是我们无法拒斥我们所生活的媒介环境,它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要“学会生存”。针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语境及问题,笔者认为,我们急需尽早在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并在此前提下尽快完成两个转换即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转换,以加强理论上的回应与实践中的应对。

首先,媒介素养课程的开设:从自发状态到自觉阶段的提升。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利维斯提出文化素养的概念开始,媒介素养便是英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并没有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到七十年代,由于“屏幕教育”的兴起,世界范围内才涌现了一轮媒介素养进入学校教育的浪潮。如加拿大在中学广泛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正式课程,美国受其影响在中小学和大学都开展了更为广泛的“视觉素养运动”。法国早期的媒介素养教育,则是将有关电影的美学欣赏教育融入学生的课外活动中。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是从屏幕教育开始的,但日本目前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只在部分大学开设并处于“试验”阶段,如立命馆大学的铃木绿教授开设了“媒介素养论”和“映像媒体分析”等相关课程。

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情况和日本差不多,也是处于“初级阶段”。我国从九十年代末起开始思考媒介素养问题,但真正成为理论热点却是在最近几年,而关于媒介素养的学校教育更是刚刚起步。自从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学院2004年9月首次开设媒介素养专业课以来,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高等院校仍未引起充分重视,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教学只是散见于影视欣赏之类的公共课程之中。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课程教育体系,并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应该成为大趋势。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设,将有助于大学生以较少的时间成本较快地促成从自发状态到自觉阶段的提升。

其次,教育理念的转换:从传统受害式理念到启发参与式理念的转换。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不同的问题语境造就了不同的媒介教育理念。如英国从文化素养的传统出发,形成了“保护主义”-“超越保护主义”的模式,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则是从“抵抗文化帝国主义”的角度出发,采取了一种文化自觉模式,而美国基于大众传播的研究传统,基本上因袭了“使用与满足”的模式,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纵观媒介教育理念的变化历程,实质上是对于媒介文化认识变化的过程。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慕尼黑会议发表《媒介素养宣言》时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无处不在的社会,与其单纯谴责媒介的强大势力,不如接受媒介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这一事实,承认媒介作为文化要素的重要性。”屏幕媒介的负面影响,并不足以构成我们抵制参与媒介的充分理由,而无视我们生活的这个生机勃勃的屏幕文化时代。作为媒介素养教育“后发”国家,我们应在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基础上,立足于我们的问题语境,积极调整关于书本文化与屏幕文化两者厚此薄彼的习惯性认知。直到今天,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仍将受众作为屏幕媒介的被动接受者和受害者,这一立场现在到了进行根本性改变的时候了。随着受众作为“积极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传统的受害式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向启发参与式的新媒介素养教育转向,否则教育与现实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错位。因此,在当前的语境下,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取得实际成效,突破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理念是前提。

再次,教育模式的转换:从知识教育型到学习支援型的转换。

西方媒介素养教育在其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概括起来,大致经历了三次范式的变迁:一是批评范式,又被形象地称为“免疫范式”;二是分析范式,也被称作“通俗艺术”范式;三是表征范式,它产生于符号学的兴起。这些范式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媒介素养的教育模式大致可归纳为知识教育型。无论是世纪三十年代抵制性的“抗拒”观点,还是六十年代培养“甄别”能力的观点,抑或九十年代高扬的“授权”观点,大都出于理解媒介的视角,以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媒介批判精神为导向,并借助于传媒相关的知识教育形式体现出来。

笔者以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要义,应随着教学内容变化的同时,构建一种新型的学习支援型教育模式。知识传授型模式作为当前教育的基本形式,仍是工业化社会的教育模式。而我国目前正在从工业化社会迈入到信息化社会,适合信息化社会的教育模式应该是“学习支援型”,即大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学习者与支援者之间的关系。如教师应着力于支援当前大学生如何使用屏幕媒介以进行时间管理,发展新媒介社会交往能力,以及重建基于书本的语言读写能力等。这种从知识教育型模式到学习支援型模式的成功转换,应该成为我们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应对之道。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介融合以及媒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将出现与传统时期不同的特征,同时也将面临不同的语境与问题。只有经过审慎的理论分析,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才能对屏幕文化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施以正确的引导,促进大学生在使用屏幕媒介的学习过程中健康发展,以实现人与屏幕的良性“共栖”,这是需要进一步延伸思考的媒介素养教育课题。

参考文献

[1] 陈燕.对高校学生传媒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河北省四所高校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

[2] 田维义.论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J].现代传播, 2004,(6).

[3] 大卫•帕金翰, 宋小卫. 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0,(2).

[4] 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上)──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J].当代传播, 2000,(2).

[5] 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下):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J].当代传播, 2000,(3).

[6] 张毅,张志安.加拿大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初探[J].新闻记者, 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