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导学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3:1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导学案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导学案论文

篇1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案式教学 应用研究

引言

现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改革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现今教学模式存在两个弊端:一是教师缺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二是教学中学生少有参与,教育效率随之越来越低,学生对其兴趣随之降低。在这种现状下,学案式教育模式的出现为现今教育模式提高了全新思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发现这种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来说是有效的模式。

一、内涵

对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说,学案式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摒弃以教师为主的观念转而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将学生学习内容与目标结合学习方法融入学生学习之中编写的方案,即为学案,教师采用该方案教学的模式即称为学案式教学模式。

与传统教案重点在于教师的“教”、教师一味传授知识不同的是学案式教学的重点在于“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堂应用探究

1.课前导学,组织准备。

学案教学的出发点在于明确教学目标并制订学习计划,为了让学生知道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从而学会主动预习,教师课前需要进行导学,让学生对课堂上教授的知识有一个总体认识,经过预习之后,课堂听课效率大大提高,所以教师编写导纲的时候,对于学生的能力与特性需要充分考虑到,从而保证学案中涉及的题目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既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写导纲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记载下来,在今后课堂中组织讨论解决。

2.指引目标,鼓励自学。

在课前适当时间根据学案要求,创设适当情境,提出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提出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如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时候可以提出如下问题:(1)若两个三角形两个对角相等,一条对边相等,那么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2)若两个三角形的两条对边相等,一个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对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与探讨,教师在学生探讨之后对难点与重点进行详细讲解与分析,与仅靠教师传授知识相比,学生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时候充分了解所学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3.组织讨论,答疑解惑。

虽然学案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在学生自主学习并探究之后,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记录下来,继而根据课本上的知识点全面系统地阐述分析,解答学生疑问,总结出需要注意的重点。

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师可以根据难点解释:全等三角形可以根据两条对边与一个两边夹角相等判定,那么为什么两条对边与任意一个对角不一定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呢?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发现了这个问题,但不一定运用证明知识可以证明,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举例论证。

4.归纳总结,系统概括。

经过班级分组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全体学生反馈的难点对学生进行讲述,并恰当地点拨,在学生对知识点有大概掌握的情况下进行点拨,与传统点拨不同,不需要讲述简单知识点,可以讲述课本上有代表性的例题,让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更深刻,采用板书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分点概括,简单地将本节课重难点在黑板上列出来,以加深了解的程度。

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师可以总结出如下几条判定原理:(1)三边相等或三角相等;(2)两角相等一边相等或两边相等,两边夹角相等;(3)直角三角形,一角一边相等或两直角边相等,通过总结,学生有了系统认知。

5.课后巩固,适当检测。

在课堂将要结束的三四分钟内,教师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人的记忆力是有时间限制的,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点有了理解与掌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逐渐遗忘所学重难点,因此及时巩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课后自主练习,回顾理解知识点,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

结语

学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重点在于以学案为载体,将教材与之结合,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适当指导,通过实践证明学案式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是完全行之有效的,然而我的知识掌握水平有限,在自己了解范围内对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出自己的探究,希望为具体实施该教学模式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叶立军,方均斌,林永伟.现代数学教学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钱宏霞.从建构主义理论看学案教学[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

篇2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9―0060―01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方案,它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导和学”,关键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根本在课堂。现就初中数学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导学案的编写

(一)学习目标的制订

1. 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 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3. 对涉及的重点、难点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进行标注,以便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4. 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的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二)学习内容的制订

1. 高质量的导学案要构建问题链和问题组群。紧紧围绕教材和确定的目标要求,将问题进行整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同时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把重难点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生动有趣的一组小问题,形成问题组群。

2.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

二、导学案的使用

1. 课前。教师要认真编写导学案,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学以致用四部分内容。

2. 课中。进入课堂学习阶段,教学流程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学以致用”四个环节。

(1)自主学习

1)明确目标:教师点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展示导学案:将学案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有明确的任务感。

3)个人学习:学生独立做题,初步感知所学内容,记录好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把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以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反馈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之后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2)组组合作: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以及小组合作探究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全班,由其他小组及小组成员帮助解决。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记录或了然于胸。

(3)精讲点拨

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难点、疑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疑答难、总结规律,理清方法与思路。

2)让学生将本堂课所学到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要点,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来,形成课堂小结,记录在随堂笔记上。

(4)学以致用

1)教师应尽量少集体提问,多个别提问,让学生多动笔写,少口头检查。

2)以本堂内容为中心,精选精编题目,限定时间,进行当堂达标检测,并让小组之间互相批阅,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3.课后。为了实现“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后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层次性作业,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搭配练习和提高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

(1)难度分层。根据学生的实际,把作业设为基础、提高、拓展等三个类型,让学生自主选择,力争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让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获。

(2) 数量分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做几道题就做几道题,教师不要硬性规定,设计的作业太多或太难都会让学生失去对数学练习的兴趣。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般情况下,他们做练习的速度可能由于基础或者习惯方面的原因会很慢,如果数学练习的数量太多无法完成,就容易滋长“债欠多了不愁”的心理。

篇3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0-0103-02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式。本文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基于“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展开了深入探讨。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难以发挥积极主动性。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融入信息技术教学课堂,能够转变学生的地位,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设计优质的“活动单”,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各种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场所。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精心设计活动单,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单”是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为学生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清单”,将教材中的内容和相关的教学资源转化为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方案。活动单的设计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信息技术教材,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方案,并将教材中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讲授“形状补间动画制作”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活动单:

学习目标:①掌握“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学会“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②学会创建影片剪辑的方法,理解影片剪辑的意义。③比较“动画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动画制作的原理。

活动方案:活动一,制作“多边形变成圆形”的动画。活动二,制作“老鼠变成小猪”的动画。活动三,制作“文字渐变”的动画。活动四,制作“盛开的小花”。

课堂反馈:学生自主尝试制作模拟气球充气放大效果的动画。在学习中,学生以此为重要的“指路图”,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真正地“动”起来。

2.充分利用活动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活动单,这是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依据。在采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往往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先让学生对照活动单提供的活动方案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学生将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消化解决,并总结出相应的结论。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

例如,在讲授“形状补间动画制作”时,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活动单上的活动方案,对“多边形变成圆形”“老鼠变成小猪”“文字渐变”的动画过程自主探究,并总结出“什么是形状补间动画以及制作形状补间动画的主要步骤是什么”,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活动方案的操作步骤,自主尝试制作动画。在学生自主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个别指导,对优秀的学生让其在全班同学面前演示操作过程。

3.创设互动环境,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主探究后,由学统一组织,相互交流自主探究学习的结果,找出在学习环节中,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接着,采用“学生帮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把一个作品的制作过程,分解成多项操作,给每个合作小组一个任务,并把任务分解到个人,使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从而使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完成任务。

例如,在自主学完“形状补间动画制作”的有关知识后,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发现还有很多人对动画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的区别存在疑惑,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积极作用,有效地解决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小组合作解决完问题后,教师将活动单上“盛开的小花”制作分解成制作花的茎干、制作三朵花的形状、制作形状补间动画以及制作动画背景4个任务,分给4个小组进行制作。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优势。

4.充分展示成果,引导教师合理评价

“展示成果”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学生对学习成果形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要求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到展示区,对照活动单中的活动,把本小组获得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进行适时评价。同时,其他学习小组成员可以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纠正和完善方法。

例如,学生在探究交流“动画补间”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的区别后,小组长总结和汇报本组的主要观点。而对于“盛开的小花”的制作,教师可以让每组派一名学生为大家演示操作,学生边说边操作,使大家都能明确动画制作的每个操作步骤。这样通过成果展示和教师的积极评价,能够不断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信心。

结语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对有效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新课改形势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设计好活动单,并以活动单为重要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实现教学目标,并为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姚建民.活动单导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92-94.

[2]王燕.谈初中英语“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7):15-16.

[3]陆亚东.浅谈“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物理教学,2011(5):35-36.

[4]黄书燕.“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D].扬州:扬州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自学能力 加减法

教育家B.F.Skinner曾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文化是将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提供具有弹性的发展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课前――教师备课用“加法”,学生预习用“减法”

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实现,是以老师更深入地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前提的。教师备课要用“加法”――加强课前“教学设计”的力度,使老师在设计中有“结构”意识和形成“弹性化”方案;第二,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第三,加强自学指导,帮助学生列出自学提纲,以“问题”为核心,罗列几个纲领性的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自学。

学生的预习轻松用“减法”――学生以自学提纲作指引,预习就更有方向,更容易抓住要领;明白哪些问题是自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哪些问题是自学过程中无法克服的困难。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笔者列出如下提纲:1.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是不是确定的?如果确定,猜想和是多少?2.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的猜想是否正确?请试着证明一下,并写出你得出的结论。3.你觉得自己的这种证明能让别人信服吗?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

二、课中――学生探究用“加法”,教师引导用“减法”

“少教多学”其课堂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根本目标;第二,以“探究”为基本方式;第三,以“问题”为中心。一方面,问题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原动力,是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学习来发现新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探究的“加法”成为了可能――学生提出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把学习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里;由于教师不再满堂灌,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交流自己的体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渠道就更加丰富,在实践中获得灵感,在交流中撞出智慧;学生沿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产生多种解题思路,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学生对多种方法的比较,找到新颖、独特的最佳的解题方案,可以优化解题思路,能力达到质的飞跃。

教师引导的“减法”也就顺理成章――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只需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帮助学生把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知识的链接,横成串,竖成链。如二次函数,学生解决了问题:k取何值时,对任意实数x,代数式x■+x-k的值都大于0?教师可以进行如下拓展:1.k取何值时,方程x■+x-k=0没有实数根?2.k取何值时,对任意实数x,不等式x■+x-k>0恒成立?3.k取何值时,函数y=x■+x-k的图像全部在x轴的上方?便可以举一反三,实现学生高效学习。

三、课后――教师反思用“加法”,学生负担用“减法”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学习有两个过程,一个是从薄到厚,一个是从厚到薄,前者是“量”的累积,后者则是“质”的飞跃。课后,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典型的例题进行反思,而且应该重视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由“量”到“质”的飞跃这一转化过程。教师反思运用“加法”――1.反思“课前”的提纲是否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引发了学生思考和激发了学习兴趣吗?2.反思“课堂”效果怎样?出现“突发事件”怎么处理?课堂是否焕发生命的活力?3.反思“课后”怎么让知识从量变到质变?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负担一定要成“减法”――所有的自学学习活动,都要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落脚点。学生通过自学发现了难点,通过课堂提供的平台交流、互动,突破了束缚,解放了思想,让解决问题更加游刃有余。如在复习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时,笔者划分成以下几种类型。A.握手问题(球类联赛,赠礼物等);B.增长(下降)率问题;C.传播问题;D.面积问题;E.经济生活问题;F.简单的综合题等,让学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复次函数时,笔者把知识点以习题的形式出现。如“请研究二次函数y=x■-4x+3的图像及其性质,并尽可能地写出有关结论”,通过这道题目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把二次函数的知识点都复习了一遍。

四、评价――学生参与用“加法”,教师评价用“减法”

《课程标准》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评价的任何一个步骤中,学生的参与都是成功与否的重要决定因素。学生参与评价适合用“加法”――1.学生互评;2.自我评价;3.评价主客体的适时换位。通过学生互评的方式可以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等作出评价,让被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使评价客体由非主导的被动地位变为主动地位,从而提高学生自学的主动性。教师的评价适合用“减法”――评价不宜过繁过滥,关注学生自学过程性的评价,把自学效果纳入评价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成功的教学既不是倾囊相授、事事包办,更不是引导无力、全线退出。教师的“教”必须找到准确的着力点:促进学,即激发学、指导学、组织学,才能突出“教”的针对性,增强“导”的力度。教师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学生的学习做足“加减法”,增加有意义的学习,舍弃无用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樊继燕,张得华.提高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三步法”.语数外学习,2013.2.

[2]李开复.大学里的自修之道.大学生励志网,2010.4.

[3]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专题论文・案例集(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5.

篇5

Scratch在台湾的推广基本上是由各级学校通过正式与非正式课程使学生接触到各类Scratch的编程活动与教学。2007年Scratch正式发行,台湾中小学的推广于次年展开,各县市教育与网络中心陆续举办Scratch教师研习工作坊与研讨会活动。2009年起高雄县、台中县、宜兰县等着手办理Scratch竞赛,之后陆续有台北市与新北市等县市加入,逐渐增加了Scratch在中小学信息教育上的能见度。在非正式课程上,如教育部门资讯志工团队计划补助本科生到偏乡协助中小学信息教育以缩减城乡数位落差,除了因特网的使用、文本处理、简报制作等课题之外,Scratc与游戏制作亦是相当受欢迎的内容。在大学本科的部分,有些学校将Scratch应用于程序设计课程的补救教学上,用以减少本科生撰写程序的焦虑并提升学习兴趣。

参与Scratch的经历

我于2008年具体接触Scratch编程软件,参与宜兰县教网中心所举办的Scratch研习课程,在台北市资深信息技术教师赖健二老师的带领之下,开始认识接触Scratch的操作与应用。由于之前有一些编程的背景,当时觉得Scratch是一个容易上手、深具多媒体内涵的游戏与动画制作工具。之后亦在自己任教的大学中,教导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使用Scratch,用以增加学生对程序设计概念的了解与编程的兴趣,经过几年的实践、推广与研究,才慢慢开始对于这个软件的教育内涵产生深刻的体认。令人庆幸的是,在个人实践的过程当中,遇到一群热衷于Scratch教学的朋友,于2011年组织了一个S4A(Scratch for Arduino)教师社群,这个社群乃是研究如何应用Scratch连结外部传感器,制作出具有教育意义的Scratch专案,目前结合的硬件包括Arduino、Scratch Sensor Board、LaunchPad、Kinect与LEGO WeDo,通过社群群体激荡与相互协力,加深个人Scratch教学应用的深度与广度。

Scratch的教育理论基础

Scratch不仅仅是一个协助初学者入门的编程工具,它还是一个刻意营造的学习环境。就理论上来说,Scratch是建造主义的体现。建造主义一词在台湾教育科技界的能见度并不高,容易与建构主义混用。建造主义的重要倡议者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Seymour Papert教授,它承袭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但是建造主义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通过建造外在、可分享的人造物与知识建立个人关系,电脑可说是个思考工具,提供学生与知识对话的场域。不仅如此,建造主义亦富含社会建构主义的面向,认为人际间的互动是知识学习的重要历程,Papert教授认为巴西的桑巴舞学校是儿童理想的学习模式,在桑巴舞学校中有经验的舞者集结一群新进舞者,专家与新手一起进行目的性的学习,通过互动和模仿,建构个人对于知识的看法。

为了体现建造主义的内涵,Scratch开发专案的主导者Resnick教授对于建造主义的知识建构过程加以精炼与具体化,提出幼稚园学习取向(kindergarten approach to learning),用以说明创造力思考的流程,它是一套五步骤的循环回圈: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反思。学生首先想象他们要做的事物,依据他们的想法创建专案,操弄他们的创造物,之后将创造物与想法分享给其他人,最后反思他们的经验,而这又提供下次循环的灵感与想法。对于Scratch软件的开发者而言,Scratch不只是一个编程的工具,它提供学生一个心智活动的空间,铺陈问题解决的情境,让他们能够尽情从事设计与创造活动。

Scratch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正符合目前教育改革的潮流,不管是专案本位教学、问题本位教学、合作学习、创造性思考以及系统性思考等概念,都能够很容易地透过Scratch这个多媒体编程环境加以实践。相对于建造主义想要制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主义,Scratch的学习环境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操弄与制作的方式与知识互动,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协助学生进行知识探索。

台湾的Scratch研究现况

从2009年起台湾以Scratch为主题在期刊论文与硕士论文的发表量上逐渐增加,大致上可以分成两大研究主题:一类是Scratch作为程序设计教学工具,另一类则是Scratch融入学科学习。就第一类主题来说,主要研究Scratch对于信息素养内涵的增进,包括对于逻辑思考、问题解决、后设认知、创造力等能力的影响,以及评估以不同教学方法进行Scratch程序教学的成效差异,应用的教学方法有同侪教学法、创造思考法与探究式教法等。第二类的研究主题则是着重Scratch融入学科学习,以专案制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索学科知识的场域,融入的学科包含自然领域、对外汉语教学、数学等。这两类研究主题大多得到正向的研究成果,显示了Scratch可以增进学生之信息素养,当融入学科教学时,能够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并且正向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案例分享

Scratch软件在教学应用上非常广泛,以下就Scratch融入数学直角坐标教学与互动回馈系统两个案例加以说明,借以说明台湾中小学教师应用Scratch的方式。

案例一:直角坐标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单元,一般教学模式多偏向教师讲解再配合学生的纸笔练习,学生常不易理解,并且对于教学内容缺乏活用,因此藉由Scratch编程软件的导入,让学生能够实际应用坐标、象限与二元一次方程式等教学内容。在本案例中,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教师协同教学,以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海啸作为问题情境(如图1),要求学生能够在海啸进行时,快速地把居民安置到安全的地点,为了能够符合情境并与教学内容连结,教师提示学生以下三个重点:①如何设计出海水移动的画面?②如何设计居民的角色,并让每位居民都随机产生在第三象限的位置?③如何设计移动每一位居民到安全的区域?

案例二:游戏教学法经常应用于小学课堂中,然而游戏需要挑战与竞争的元素,为了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需要一套互动回馈的机制。由于Scratch简易的编程特性,再加上可以很容易呼叫鼠标、键盘的输入信息,透过键盘的改造制作抢答机,就能够建置一套好用的回馈系统,再配合上教师的教学设计,让课堂充满游戏的乐趣(如图2)。

Scratch官方所支援的外部传感器为Scratch Sensor Board与LEGO WeDo,这两项在台湾的推广并不多,主要是受限于硬件的取得渠道与价位,不过由于Scratch Sensor Board属于开放硬件,若可以在本地制造,未来将具有极高的推广潜力。目前台湾S4A社群推广较多的是Arduino与Kinect,这两项外部传感器与Scratch的连接算是相当稳定,但是一般课堂与教室的推广有其困难,如Arduino的组件比较小,Kinect则需要较大的教室空间。为了能够在中小学做大规模推广,社群成员正尝试利用价位较低的Texas Instruments MSP 430 LaunchPad进行开发,希望能够提供一个一般中小学生能够负担得起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