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范文

时间:2023-03-17 07:0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33-02

在这几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学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学困生却连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的局面。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难消化”,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中学生作为社会成员是具有人的共性的, 但是由于个体受遗传因素、教育条件、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和家庭生活状况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各种差异。而传统教育历来强调共性而忽视学生的这些差异性。从而导致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提出:“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因而必须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分层教学”这个字眼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那什么是分层教学,它在现代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又该如何应用呢?

1.分层教学的发展与现状

分层教学的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因材施教”的观点。早在 2000 多年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他的《论语》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这一永恒的教育原则,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孔子创立了一套典型的教育体系一一个别化教学,他的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直到 17 世纪中叶,欧洲有一位被称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与倡导。从此,“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取代了历史悠久的个别化教学。班级授课制出现二百多年后,中国清政府在 1862 年的教育改良中也采纳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许多学者与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在强烈的使命感与事业心的驱动下,纷纷进行了这方面的探讨和实验。他们发现,理想的途径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层教学,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异步达标,发展个性,各展所长。

2.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分层教学是上世纪90 年代开展的教学改革实验之一。所谓分层教学,即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和分类指导,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尊重和开发。

从前面分层教学的历史发展看,数学的分层教学从理论上讲有着广泛的基础,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2.1 从哲学角度讲,分层教学符合唯物主义辩证理论。教师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成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2 分层教学符合教育学理论。从教育论的角度看,分层教学是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的有力保障。教育学指出“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社会的需要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学还提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分层教学正是出于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考虑而提出的。分层教学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观点,创造和选择适合学生兴趣和爱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内在潜能,从而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得到其能力所能达到的知识,体会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愉悦感。日积月累,每一位学生的知识得以丰富,智能得以开发,灵魂得以塑造,情操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展,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分层教学使得教育的最终目的――社会需要得以顺利完成。

2.3 从心理学角度讲,分层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有用人才。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和规定的学习目标。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对儿童研究实验表明,由于学生先天的心理素质及环境教育条件不同,因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会表现出差异性,而在数学活动中,这种差异性尤为明显。不同的学生在完成同一数学活动所具有的能力有差异,同一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能力也有差异。数学独特的学科特点即知识呈链条状,不掌握前面的知识,就难以接受后面的知识。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置这种差异于不顾。而承认差异,依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多种角度、多种感官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乐、学有所思,真正提高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4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分层教学符合教学论中的因材施教原则和可接受原则,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再创造学习”理论的具体应用。

3.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现实思考

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有着严密系统性的科学,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较其他学科差异更为显著,因而对于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3.1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施教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3.1.1数学分层教学能够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因人施教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数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就是说,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的认为数学是一种工具性学科、基础知识灌输的学科,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对个体的尊重,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同时,教材的统一要求和教学的多重目标的矛盾要求教师对自己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既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同时教师还要不断钻研教材教法,深入领会大纲精神和教材编排意图,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形成开放的知识体系,以提高分层教学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3.1.2 数学分层教学能够很好地处理教学过程中预设与生成二者之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两个较为关键的因素。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能够把数学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措施以及有步骤地落实到不同经验、经历各不相同的多层次的学生之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预设与生成环境中学习更有动力。分层数学教学可以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数学教学,教学难度可以理性地分层,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外在教育条件的共同促进下,和谐健康地发展。

3.1.3 分层教学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针对性地使优秀生“吃饱”、落后生“消化”、中等生“解渴”。由于在教学中实施了“低起点、多层次”教学,每一位学生都自信地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教学带来的快乐,因而中向优靠拢、低向中迈进则十分自然。同时也就十分自然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自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在不知不觉中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意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自觉地学,主体作用得以发挥。

3.2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实施分层教学,不仅仅是学生的分层,它还有更广泛和深刻的内涵。概括来讲,实施分层教学有以下几点策略:

3.2.1 教学对象分层。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把学生分层编组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学生分层要遵循多维性原则、自愿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教师通过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积极性习惯及成绩等因索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成绩和自我能力评价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学生自报与教师考查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舒心乐意地到相应的层次里。分层确定之后,应该根据各个时期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整。老师应与学生约定进行分层调整的原则和条件,使之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如一段时期里作业和测试情况、学习态度情况等等。

3.2.2 教学目标上的分层。学生的成绩,总难以用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对于优秀的学生,老师应该定一个教学目标;对于程度稍差的学生,老师也应该有一个异于优秀生的目标设定。在这种有区分度的目标引导下,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都有所收获。

3.2.3 教学方法上的分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应该才用不同的实现手段,及教学方式。如,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进行探索式的教学方式,对其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而对于依靠努力取得成绩的这一类稍差一点的学生,则不妨通过各类题型的讲解以及拔高题目的训练,开拓其视野,使其掌握相对较深的解题思路;对于又差一点的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则显得十分重要。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来讲,都是有益的。

3.2.4 辅导上的分层。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搞好分层教学重要的一环,也是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有效措施。这种分层辅导,有两层含义:一是,老师对于优秀的学生,把他们集中在一起,进行专门辅导,这类学生往往提出的都是较深的、思维要求较高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在相互交流中大家都能受益;同时将层次稍差点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辅导,以此类推。二是在辅导上发挥学生的作用,毕竟学生与学生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更多、彼此关系更亲密。其做法是,优秀的学生辅导稍次一点的学生,稍次一点的学生又辅导更差一点的学生,以此类推。这种辅导既可以是问题式的,有问即答,也可以是配对式的,一对一的责任辅导。总之都是有益于学生进步的。

篇2

关键词:政治;课堂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41-1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人文工程,它将教师、学生与浩瀚的知识融为一个整体,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起着独特的作用。作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我认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教学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怎样使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并且我们也觉的很顺,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新课标也提出,要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实用性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因材施教”中的“材”指的是教材和生活。

在新课程体系下,政治课的教学不能像对待老教材那样,书上有什么讲什么,考试也不能像原来的考试那样书上有什么就考什么。新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更多的是路径、指向,我们在课堂上所重视的也应是路径和过程。新教材所重视的教育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教材遵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与生活”的原则,教材的编写更贴近学生、更贴近日常生活,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学以致用。教师要做的是在教材的引领下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活动中、探究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例如:在分析高二政治必修《生活与哲学》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时,我选用了这一事例: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被两车相继碾轧,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学生讨论:18名路人、拾荒阿姨陈贤妹,我们应该像谁那样做?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做法。几分钟后,学生们讨论热烈起来。有同学认为: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要鼓励人去做好事;要大力呼唤每个人担当自己的责任,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可以从法制建设与规范、加强公民应急救助知识教育、舆论宣传引导;保障真正见义勇为、救死扶伤之人,免除救人者的后顾之忧,等等。有同学认为:做好人难,因为做好事很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做好人不但没有法律保障反而会被惹祸上身,等等。

师生在课堂讨论中,道德、情感得到升华,知识得到提高: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的冲突时会作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相信,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会更坚定帮助别人的决心。

其次,“因材施教”中的“材”指的是教学的主体――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如何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变得更完善、更完美,哪怕他们多学了一个字,多会了一个概念,多懂得一个道理,对于我们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成功和收获。

当然,由于我国多年来“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就大大加重了每个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每个孩子都关系到一个甚至更多家庭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更应当重视每个孩子。

当然,由于每个学生在智力水平、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上存在的天然差别,使我们在教学中必然要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对不同水平的孩子就应当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高二在分班时,把大部分底子薄、总体水平低的学生分在政史班。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就应当将每个重点、难点知识都讲到、讲透并落到实处,即基础知识一定要落实。政治又是他们的高考科目,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深度和难度,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练习设计时,多出中档及其以上题,少出高难度题。

篇3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高明和睿智之处,他对自己的学生了解得很透彻,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这样才能使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进度都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也应考虑和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而就英语这一门学科而言,如何做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要从哪些方面来做好这一点呢?

        一、分析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早有晚,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结构上也有差异,有的长于想象,有的长于记忆,等等。因此,教师首先应因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其次,应多用心观注学生,观察他们的行为,并监控他们的发展过程且适时纠偏。因为学生的行为是记忆力、兴趣和爱好、反响速度、模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种行为特征的综合反应,哪一种行为的偏差都会对一个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所以老师必须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最后,作为老师,应该了解“鼓励和强制”这两种手段中哪个才是使学生“乐知”的法宝。因为有的学生天赋反叛心理,强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但这类是少数;但大多数人是需要鼓励和强制一并实施起作用的,即使是逼迫着进入了知识的殿堂,但他日后终究会尝到知识的美味,待那时自然水到渠成地成为“乐之者”了。 

        二、备好教材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进一步明确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做到把宏观教材与微观教材统一起来,而不能孤立地、割裂地看待任何一部分知识。而备课,就是要钻研教材,掘其内在的思想、意义,正确把握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恰当地设置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依据上、中、下各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特长确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学法指导诸方面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努力做到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

        其次,教学策略要有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很多环节,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此来适应不同学生的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上课热情。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可运用图式来讲解概念;对于好动并乐于表现的学生,可以设置些讨论的环节。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环节,都应该具备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以及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要知道这个环节是为何而设。所以,每一节课,教师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结合学生的特性,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三、作业和测试

        作业和测试是老师巩固教学知识、了解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老师适时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便可发现问题并及时纠错。如果老师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与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不对称,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很容易摆脱老师的监控。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可以只给他们留一点导向性的作业;成绩中等的,可以根据他们学科成绩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多留弱科上的作业;成绩差的后进生,所做作业要体现最基本的知识,从而使每类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作业来做。作业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迁移学法的重要教学环节,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与教学内容相一致,难易有别,呈阶梯式,可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深化题,符合各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篇4

【关键词】 因材施教 能力本位 分层教学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消除了学生的厌学情绪,更新英语教学观念,完善英语教学方法,让所有学生都能学好英语,因此,对初中英语分层教学法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课堂教学分层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进行分层教学。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阶层,A类学生为学习能力强和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对于这一类的学生,要做到尽量少讲,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而对于B类学生则为中等学生,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中速推进的方式,重视基础教学,做到精讲精练,加强教学辅导,着重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升。C类学生则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于这一类的学生,教学的重点则主要放在一些基本的概念的掌握和理解上,对于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做到全面把握,而且对于这一类的学生,教学要求和目标不要太高,在课堂教学中,尽量查漏补缺,多巩固,多鼓励。

例如在学习9A Unit 5《Films》这个单元的语篇时,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首先,通过第一层次的教学,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就以下信息通过表格形式填空: Name、Birth、 date等,这些简单的信息通过听和读,都能在文章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对于ABC三类学生都能完全掌握。

其次,让学生回答问题: What was Audrey Hepburn’s dream when she was very young? What did she want to remind people throughout her acting years? 通过第二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部分教学主要针对BC两类学生而设计,文中没有现成答案,但是通过想一想,自己组织一下语言,大部分同学也能回答出来。

然后,根据文中内容,判断下列句子正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家的了解。

通过这三个层性的课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结构得到完善,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后练习分层

在课后练习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布置不同的作业,从而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具体的实施中,将作业分为三个层次结构,对于一些有关于课本概念的基础知识的题型,这些是全体学生所必须要做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对知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布置一些简单的综合性题型,具体的标准要以B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创新题型和综合应用题型,充分满足优等学生的发展需求。对于后面的两类题型,学生可以选做。通过这样的层次结构,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生体验,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8B Unit 5《 International charities》这一节内容时,组织课堂练习时,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分层教学,在这里教师要把练习分为三个结构:

2.1基础性题型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 After the earthquake many people sent ___ to help the victims. (donate)

(2) The doctor told us the old man need an ____, or he would die. (operate )

2.2拓展性题型

Translation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1) 这种汽车太贵我们买不起。This kind of ca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们感激他们因为他们帮助更多的人重见光明。People ___________________ around the world.

通过这样的分层练习,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提高与发展。

三、教学评估分层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评估不仅要做到全面性,系统性,与此同时,还要保证教学评价的激励效果。为此,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完善考核方式,以一种肯定或者是赞赏的方式,认同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增强成功的体验。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根据学生的情况,加强考核方法的改革,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培养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四、结束语

不同的学生,其认识能力各有不同,传统形式上统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合理地运用分层教学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篇5

关键词:因材施教;班级授课制;应试教育;教师素质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之一,是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创立的一个经典教育原则。这一原则渗透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差异,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重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要求与培养特长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完整性建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的生命成长。正是这一光辉思想使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教育的统一性使因材施教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再加上应试教育、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因材施教”似乎成了难以破解的问题。本文对制约因材施教的因素进行初步的探析,旨在最大限度地突破班级授课制的拘囿,加强个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制约因材施教的根本因素。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大教学论》,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在西方工业化大生产对人才大量需求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高效地、大批量地培养人才。到l9世纪中叶,班级授课制已成为西方各国教育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但是,班级授课制强调共性,它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内容,并达到同样的水平。这种像生产“标准件”一样的工厂化人才培养模式,虽然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却是以牺牲人的个性发展为代价的,与因材施教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我国现阶段,教育资源仍很短缺,人口负担很重,决定了学校教学只能实行大班制,一个班有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面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很难开展因材施教,往往从学生的“平均水平”出发施教,照顾了中间忽视了两头,使能力弱的学生得不到特殊帮助,成绩越来越差。而能力较强的同学得不到充分发展,学习只能停留在中等水平上。班级授课制有统一的教材和进度,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容易采用讲述、复习和演绎等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育革新的今天,如何解决好班级授课和因材施教的矛盾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近些年,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已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创新了诸如“班级学习制”“按程度分班教学”“同班分层教学”“分层走班教学”等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新方法,旨在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问题。

二、应试教育

现阶段,如果说班级授课制是扼杀因材施教的“主犯”,那么“应试教育”则是致因材施教于死地的“帮凶”。中国恢复高考之后的功绩不能抹杀,但许多人在高考后获得最直接的是经济上的实惠,职称评定以学历划线,社会初次分配以职称划线,造成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因此,考上好学校就意味着有了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有了好收入,基础教育名义上实施的是素质教育,实际上有的搞的是“应试教育”。有的地方都是教学围绕考试转,考什么就教什么,所有考试的学科都要学好,不考的学科统统取消,什么兴趣、爱好、特长统统为考试让路。为了能考出好分数,学习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整天在题海中苦苦挣扎,缺少生活与社会实践,缺少个性发展,缺少创新精神。“应试教育”用一个模子铸人,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为因材施教的实施又设置了一道鸿沟。考试分数可以选拔人才,也可以埋没人才。鲁迅、郭沫若、华罗庚、臧克家,上学时都有不及格的科目,达尔文上学时也是数学不及格,难道说他们不是人才?如果用现在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数学成绩不及格的不能算是一个好学生。如此磨灭个性的教育,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杰出人才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教师素质

教师素质是制约因材施教的关键因素。首先,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这几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素质虽然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有些教师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缺乏创新精神,习惯于运用传统的、单一的授课方式组织教学,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理念上的缺失极大地影响着因材施教的实施。第三,因材施教之所以难以实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普遍缺乏个性诊断的专业技术,无法识别和判定哪个学生属于什么“才”,因而也就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由于个性诊断的标准难以制定,所以这种专业技术,目前在师范院校是不专门开课讲授的,教师培训也不讲,校长们也不提,于是因材施教与否就全靠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悟性了。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有不少,比如早期记忆和梦的研究,性格“内向外向”的区别,智商的测定,多元智能理论等等。这些东西都是试图发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差别,只有找出差别才谈得上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比如很多老师都认为学生上课爱发言是优点,不爱发言是缺点,遇到某学生成绩甚佳却不爱发言,往往以为憾事。其实从因材施教的角度看,不爱发言只能算是特点,不能轻易说成是缺点。很多寡言的人思想并不肤浅,他们可能是把哇啦哇啦说话的时间用来思考了。这有什么不好?非让他们发言,尤其是为图课堂热闹让他们做低质量的发言,对他们可能反而是一种伤害。所以,研究和普及个性诊断的专业知识,乃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学生现状;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24-03

提到“因材施教”这个词,特别是教育者,是再熟悉不过了,作为教师谁都能说上几句,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做,但到底做的怎么样?效果如何?可以说,谁都不敢说做得很好。那么,怎样才能做好,或者说做得比较好?我想:作为一个教师,首先是要钟爱本职工作,热爱教育事业,勇于面对现实,坚定必胜的信心,真诚关爱学生,科学组织教学,合理运用教法。因为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更不会产生激情,又何谈钻研教法,因材施教。当然,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默默耕耘几十年的老教师,还是新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无人不是带着满腔热忱而来,但空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面对中职学生,他们的素质,用句不太恰当的话,叫做“每况愈下——一届不如一届”。面对如此现状,作为教师如果不去更深入的研究学生、钻研教法,非但不能把学生教好,还会很快的使你的热情消失,甚至让你产生厌烦情绪。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也是一样。因为我们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才能够采取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那么,中职的学生到底是怎样一种状况?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现状,应该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分述如下:

一、目前中职学生的现状

由于我国目前的中职教育,采取的是注册式招生,所以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大致有四个方面:第一,是没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相对而言,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品质较好,中职在校生的优秀生基本上在这部分学生中产生。第二,是没有参加中招考试但在初中已混到毕业的学生和初中未上完而中途辍学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品质等基础素质,相对较差,但往往是中职在校生的主流。第三,是高中辍学、肄业或毕业的学生。第四,是社会青年。后边两种学生,相对年龄较大,心理素质较好,但数量较少。通过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的来源,可以看出,中职学生具有以下特征:

1.年龄差别较大:大的有社会青年和高中毕业的,小的有初二的,年龄相差高达3~5岁,在他们这个年龄段,相差3~5岁,会使他们在理解能力、学习品质、心理素质及思想成熟程度等方面相差很多。

2.知识基础及接受能力差别较大:有的学生参加了中考,有的是初中没上完或者在初中阶段经常旷课、逃学的学生。

3.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纪律观念较差: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自控能力较差、经常违规违纪,甚至来这里就是过渡的。

4.整体水平低:原因是在我们所招学生当中,相对被称作好学生的一小部分学生,也是没法跟上高中的学生相比的,只有个别的尖子生能与二流高中的学生相媲美。因为去高中上学的学生,基本上其学习的态度是比较端正的——内心有一定的学习动力。

同一届、同一个班的学生,存在着这么大的差别,在学校教育中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面对这样的学生状况,我们如果还沿用着以前的基本教学手段和方法,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针对目前的中职现状(学生的现状和老师的现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让我们的教学方法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完全让学生来适应我们的教学方法,即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才能使我们在中职学校教育中有所突破。

二、因材施教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意思就是教学方法不能套用一种模式,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具体如何做,或者说怎样才能做好因材施教,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篇7

世界各国一直在探讨个性差异和个别施教的问题。随着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尤其是电化教学的开展,一方面教学摆脱了课堂空间的限制,对象在扩大;另一方面在一般教学中如何适应个别差异的问题也更加突出,研究因材施教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由于教学背景的变化,现代所谓“因材施教”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在操作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仍在观念上包含上述意义外,有了更新的、更丰富的含义。在中国独生子女多,个性张扬,再加上亲人的娇宠,因材施教就显得更为必要更为迫切了。在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中,我逐渐认识到,因材施教要特别注意“因性而教”,而要做到“因性而教”,就要从心开始,与学生做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爱其道”,因材施教才能顺利实施。以下是我工作中的切身体会,记下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2011年暑假开学,刚送完毕业班的我又从头做了初一七班的班主任,一个月下来,班级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轨,一切都在按部就班的进行,大多数同学已经适应了新学校的寄宿生活,慢慢进入了学习状态。只有一个不和谐音符时时响起,弄得班里鸡犬不宁……

班里有个叫刘军的男生,长得高高胖胖,圆圆的脸上一道半寸长的伤疤格外引人注目。班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来告过他的状,今天,这个哭哭啼啼进了办公室,“老师,刘军老找我的事”“刘军摸我的手”下一节课,那个捂着眼跑到了我跟前:“老师,刘军把我眼打肿了。”不是女生哭着来告,就是男生挨了打来告,而且此起彼伏。每次谈过话能管两三天用,之后又会一如既往,弄得我不胜其烦,严厉批评过他几次后,我开始冷静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我开始仔细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他上课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但干值日劳动很认真,老师有什么事需要帮忙,他也很积极。在班里他朋友很少,看到别的同学在一起玩,他显得一脸落寞,很是羡慕。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刘军的父母工作都很忙,他从小多数时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爷爷奶奶对他言听计从,养成了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综合我的观察和家访的了解,我初步明白了刘军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它实际上很孤独,父母没有时间陪她,爷爷奶奶只能提供给他物质上的满足,他很想从同学们那里得到精神支持,但又太自我为中心了,不符合他的意愿为了一点小事就动起手来,弱小的男同学只好躲着他了,强大的又不愿听他安排。青春期的孩子又不甘寂寞,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他就通过制造麻烦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来提高自己的关注度。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又心平气和的找他谈了心,我问他:“刘军,你想和同学们做朋友吗?”他低下了头嗫嚅着说:“想。”“那你知道同学们为什么不愿意和你玩吗?”“不知道。”“同学们怕你的拳头啊!要想赢得朋友,得多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和你在一块同学们觉得很安全很开心,他们才愿意和你在一块。如果他们和你在一块不知道什么时候拳头会落在自己身上,他们还愿意和你做朋友吗?”这次刘军认可的点点头。然后,我又安排班里威信最高又乐于助人的班长王恒和他一张桌,并嘱咐王恒,要主动和刘军做朋友,在学习上帮助他,纪律上约束他。和班长做了同桌刘军显得很高兴,再加上王恒威信高能以德服人,在纪律上管教他他也能听。在王恒的努力下,两个人还真成了朋友,经常形影不离的,来告状的同学逐渐少了。

篇8

【关键词】潜能生;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分层

我们永州市在早年取消了甲乙分班制,以前的乙班学生被称为差生,几年后演变为后进生,而后称为学习困难生,现在称为潜能生。取消甲乙班多年了,对学生的称呼也更人性化,更加尊重学生。目前素质教育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潜能生,身体健康,大脑健康,只是在平时偷懒了一时而学习不好。而我们在教学中歧视他们,不去关注他们,那是失败的教育者。

我个人在初中数学多年教学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因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潜能生特别多,到了初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差别会更大,进行分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以下谈谈我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教学效果:

一、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开几个层,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数学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D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中下。

当然,这样将学生进行分层不用告诉学生,只要自己心中有数,教学有针对性就行了。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针对A层:

强化数学基础,多探究新问题,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奥赛能手,数学尖子。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和开小灶。要求他们除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针对 B层:

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保持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数学敏锐性,例如:判断两三角形全等,离不开SAS SSS AAS ASA HL,培养他们敏锐的去找出已知和隐藏的已知条件,再看缺什么条件,问题就解决了。又如分母含未知数,B类的学生经过教育之后第一眼就敏锐的发现分母不等于零的陷阱,避免了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在掌握好基础,培养好敏锐性后向A类转化。

针对C层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

多鼓励多辅导,在课后的练习中加强指导,尽量过课后习题关。平时多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他们在上课中一般不积极主动发言,我们要经常用和睦的目光主动捕捉每一位学生的视线使他们感觉到老师注意到自己的存在,有意识的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使他们感到数学我能听懂,兴趣就上来了,让部分向B类转化。

针对 D层:

他们往往是生活的强者,忍受着指责,忍受着歧视,而能坚强的活下来。老师给他们一点阳光他就灿烂;给他们一点知识他就感恩。他们是潜能生,挖掘他们的潜能是分层教育的核心。

在计划中把这个层次的转化教育放在重点,细化到每堂课有计划,有目标,有D层能听懂的内容,有D层能做对的题目。其实许多基础的数学知识他们是能够听懂的,如果一味针对A层学生去设计教学目标和策略,D层学生当然听不懂。于是抱怨学生是多么多么的差,多么多么的不听话,这如人的发育一样,有高有矮,高个子能摸着的地方去要求矮个子摸到,这可能性有多少呢?所以多耐心辅导,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完成作业和在测验中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二、做好教材的分析研究和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材处理

初中数学教材尽管较系统地叙述初中的数学知识,但其中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有明显地叙述出来,探索推导的过程也不可能全部叙述出来,所以,我首先吃透教材,把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挖掘数学知识所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而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差异,所以我又必须对数学的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一堂课中包括下列设计内容:

1.不同类学生当堂课要达到的目标;

2.不同类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深浅度;

3.例题分层,有ABCD层D层能掌握的方法,题型。

4.作业分层。

这样,人人都能在课堂上吃饱,特别是让CD类学生也有“饭”可吃,就减少了课堂上睡觉,生事等等情况,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实践和教学效果。

三、做好统一评价和分层评价相结合

在基础教育中,考试不是为了选拔孩子或评价孩子好还是不好,而是鼓励孩子再学习的一种方式,我们要承认孩子的个体差异,给学生多次评价,给学生多层次评价的机会。对潜能生应允许他们开卷或半开卷考试,只要有进步就要肯定,鼓励他们分层递进。

在班级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往往没有强调个别,其实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老师强调个别,是各个层面上的学生,也就是在各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它的难点在于各个层面都要照顾到,在备课和上课环节需要的时间和精力要比普通教学多得多。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话有合理性,任何一个学生,只要你找准教育他的方法,他就可以成才。方法的寻找就在于我们自己了。

参考文献:

[1]《解读研究性学习》2003年

篇9

1.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在那些学习声乐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从未接触过专业的训练的,对那些初次接触声乐学习的学生,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对症下药。教学过程中,不可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2)对于那些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学生,老师要让他们进一步接收系统的声音训练,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充分调动他们的演唱特点。老师如果不注重学生各自的特点,以为的寻求难度的提升,这样,不仅发挥不了学生自己的声音特点,也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受阻,歌唱水平也不会得到有效地提高。因此,老师要注意不同学生的歌唱特点,根据不同的个体选择不同的曲目,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不同学生的才能。(3)在声乐学习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经过专业的声乐训练的,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其长处,并尽量做到救其之短。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能发展这部分学生的自身特长,还要帮助他们纠正自己发声的不足。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讲,老师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高的作品,从而提升他们的演唱素养,以使他们获得更加精湛的歌唱技能。

2.对不同才能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那些才能不突出的学生,往往学习接受过程较慢。这就给老师的教学进度提出了要求:适当控制教学节奏。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要多给予鼓励和帮扶,从而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使得收到良好的效果。(2)对于那些较聪慧的学生,他们学习往往接受较快。因此,要是他们注意大好基础,老师在布置祖业和选择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反复的斟酌,要遵循科学合理的态度,循序渐进,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3)对于那些对声乐学习很有天赋、基础知识又比较扎实的学生,往往要注重他们在曲目演唱技巧和现场表现水平上的提高。不同的曲目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因此,老师在引导学生表演一首曲目时,应该详细的分析曲目的结构艺术,了解曲目的主题等,对不同的曲目,老师都要做详细的分析,久而久之,使得学生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曲目表演的能力。

教学手段的因材施教

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手段的使用,往往会使学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学生群体,由于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所养成的生活习惯、智力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同。因此,同一种教学手段,运用于不同的个体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每一位声乐老师,往往都会采取示范的手段用以教学辅助。老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亦是声乐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当然,每个学生的模仿能力、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往往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这就要求老师采取不同的示范手段。

气质差异的因材施教

篇10

饭后我带着孩子们到自然角,告诉他们:“你们想知道植物怎么喝水,就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植物浇浇水,在浇水的过程中,你就可以观察观察,研究研究,到底植物的哪里在喝水。”话刚说完,一个小朋友就逃也似的跑开了,没一会工夫就见他提着一桶水,“我来给它们浇水了。”他喊道。说完动作迅速地就开始了,其他小朋友也一哄而上,看他浇水。他浇着浇着就出问题了,水从底下的托盘里渗了出来,他和其他小朋友似乎都没察觉,看他还在往盆里浇,我急了赶忙制止他,“这棵植物喝饱了,你再浇,它也喝不进去只能吐出来了,你们看。”我指着渗出来的水说。他听了一脸好奇地说:“可是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喝饱了。”我问其他小朋友:“你们看这棵植物哪里在喝水?”他们有的说泥土在喝水,有的说叶子在喝水,答案五花八门。我追问:“怎么知道它有没有喝饱?为什么水会从它下面的托盘里流出来呢?”有的小朋友说看泥土湿了就是饱了,有的说浇一点就饱了,但是谁都不知道底下托盘里渗水的原因。我把花盆举起来给大家看“看看花盆下面有什么?”“有个洞。”“恩,这个洞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流水出来的。”“为什么会流水出来呢?”“上面浇很多水下面就流出来了。”“对,因为上面浇了太多水,就像刚才他浇了那么多水给这棵植物喝,植物喝得太多喝不下了,就从这个洞里把它排出去,排的把下面的托盘给装满了以后只能流出来了,说明它已经很饱很饱了。”“那现在它已经饱了。”听到这个答案,我想小朋友们已经知道分辨植物饱没饱了。还有一个问题是植物用什么喝水呢?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小朋友继续观察与发现。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师要给儿童“点石成金的指头”,而不是“金子”,坚决反对不了解儿童的特点和能力而采取不切合儿童实际的强制性的灌输教育。在他看来,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和家长要加入孩子的队伍中,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从而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并从中找出切合儿童实际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面对案例中的情况,我及时发现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直接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从而使他们在实地操作与观察中获得易被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经验。

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都是如此,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不要越俎代庖。陶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这个观点是现在新课程大力提倡的。但推行起来非常艰难,为什么?因为教学生学远难于简单地灌输教法,需费大力气学习、思考,花费数倍的精力备课。热心的老师总想将他所有的知识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老师又怎能穷尽天地间的奥妙?既然如此,那他所能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学习、实践。专拿现成的材料教学生,总归还是不妥当的。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或答案传授学生,乃是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幼儿园中的美术教育,我们不单单要教会孩子某一个水果、动物、物品等的具体的画法,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创造。幼儿在美术教育中需要使用多种工具和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最后,在评价幼儿作品的时候,首先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作品,讲评的时候多多鼓励,让他们更有自信。不管他们创作的是什么,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是一幅活的、有生命的作品。我们应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和鼓励,引导他们大胆地去想象,去创作。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的科学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要让孩子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孩子才能发现科学奥妙,激发其学科学的兴趣。陶行知非常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结合,反对闭门死读书本的教育。为此,他竭力倡导幼教要以幼儿的生活为中心,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施教。他曾经形象地说:“松树和牡丹花所需的肥料是不同的。”并以此告诫人们:“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