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而微范文

时间:2023-03-19 06:2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具体而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具体而微词语释义

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近义词 硕大无朋 大而无当

反义词 硕大无朋 大而无当 似是而非 窥豹一斑

成语接龙

微为繁富 富面百城 城北徐公 公明正大 大是大非 非此即彼 彼倡此和 和蔼可亲 亲上成亲 亲痛仇快 快人快语 语妙天下 下落不明 明德惟馨 馨香祷祝 祝发文身 身价百倍

用具体而微的造句

1、《清明上河图》中,在作家的笔下闹市,赶考,买卖等场景都具体而微了。

2、安阳殷墟的遗址中还具体而微地保存着一些精美文物。

3、博物馆里面的东西虽然不是很多但是每一件文物都具体而微的表达了一段历史。

4、等到小鸟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5、对愤怒的外在世界,此举具体而微的概括披露伊斯兰教激进政府的恐怖暴行。

6、关于个人命运和历史选择同构的总体设想,在文本的具体而微处遭到了潜伏的质疑和自我悖反。

7、馆中不论是展厅或藏品库都是具体而微,历史展览只好和美术展览轮候展出,藏品也很有限。

8、哈密乃新疆的具体而微,通过勾勒哈密社会生活的轨迹可以对整个新疆社会生活的面貌与变迁得以一览。

9、鉴于此,本文将以西方接受美学为理论参照,就《史记》在宋代的接受状况作具体而微的研究。

10、每一个词源都是一条具体而微的引领我们回家的陌生的路。

11、这种题不用写的这么复杂,只要你具体而微的表达一下就行了。

12、琴房的记忆从来是具体而微优雅缓慢的。

13、然而,系辞传虽不乏有《黄老帛书》实现治道所提出的执六柄或审三名的治术,却不如《黄老帛书》的完整性及具体而微弱可操作性。

14、人心不足蛇吞象,野心与理想都难实现,我只希望能具体而微,或只得其一部分,也已可以满足了。

15、上海乃中国的具体而微,通过勾勒上海的变迁就可看出整个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

16、社区是具体而微的,又是虚构的。

17、虽然本展览的规模,对文化发展无法提供宏观性的观察,但此六位作者的表现正好形构了当代具体而微的创作体制,不论从传统文化出发或从批判社会或从艺术自主性的角度来看,都各具特色且值得深入探讨。

18、它是战时广东乡村保甲政策在黄冈乡具体而微的体现。

19、我们的产品是一种具体而微的建筑艺术品。

20、我们需要的就是那种能够具体而微表达思想的人来帮助我们。

21、我们要学习雷锋具体而微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2、我相信你的具体而微将是你今后成功的保障。

23、乡镇政权是我国权力体系的基础,是国家政权组织中具体而微的细胞和单元。

篇2

摘要:当你得知幼儿园的孩子认为最枯燥、最不喜欢的是数学的时候,心是否会颤抖,我们怎样才能够做到促进幼儿数概念发展的同时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在幼儿期,幼儿的思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幼儿早期的时候思维具有很大程度的直观行动性,到了幼儿晚期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幼儿期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文从幼儿的主要思维特点出发,试着建立合乎思维特点的幼儿数学教育,发展幼儿数学能力和形象思维,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 具体形象思维 左脑 右脑 思维导图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右脑在人类祖先还在是低等动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化,到现今已经有了千万年的历史,而人类的左脑是在语言出现后才开始进化,迄今只有十万年左右进化史,因此在婴幼儿时期右脑能力是左脑的三百万倍,一般成年人,右脑能力也是左脑的一百万倍左右,但是我们成人在工作、生活中使用更多的是擅长逻辑思维,主要负责语言、文字、推理、分析、书写等的左脑,我们擅长图形加工,负责灵感、顿悟、直觉、音乐、美术的右脑大多被“闲置”。幼儿园课堂都是由我们习惯用左脑的成人主导着,只有我们重新认识了幼儿思维的特点,形成以幼儿思维特点为出发点的教学观念,才可能发挥幼儿教育的巨大而积极的作用。

一、基本概念概述

(一)具体形象思维

1.形象思维根据其发展阶段分为具体形象思维和一般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思维形式。具体形象思维是以具体感性材料为触发剂的形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初级形式。[1] 形象思维以直观行动思维为基础,以具体形象或表象为加工材料,主要是以感知觉进行思维,而不是依靠理性的概念来进行思考。[2]例如幼儿使用看图识字就很容易。由于具体形象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不高,只是形象思维的初级阶段,所以即要教学建立在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又要发展幼儿的具形象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的发生机制及作用:形象思维发生的基础是右脑,右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到目前虽不明确,但是它不同于左脑需要个人自身的意识来对信息进行处理。右脑只要有大量的信息输入,它就会无意识的对输入信息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则,然后可能将这些信息输出。[3] 也就是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不论简单与复杂都是一样的接受方式。

(二)幼儿数学教育概述

1.我国幼儿数学教育

什么是幼儿数学教育:是指根据学前儿童教学计划,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学前儿童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形状、体积及时间、空间等形式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究的过程;是学前儿童积累大量的有关数学方面的感性经验,主动建构表象水平上的初步数学概念,学习简单数学方法及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发展学前儿童好奇、探究欲、自信心,得到愉快情绪体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及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4] 也有学者说数学教育所获得的是知识,同读、写的能力是一样的被称为学前教育的“冰山之巅”,它们的发展必须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和认知能力。现在的幼儿教育观主要是说幼儿教育不是割裂的,注重各种关键能力的培养。

我国幼儿数学教育目标:(1)对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敏感,对数、量、形状、时间和空间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加数学活动与游戏。(2)逐步积累数学经验,构建初步的数概念。(3)能用简单的分类、比较、推理探索事物,用数学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4)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数学,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解决问题。(5)发展幼儿的智力。

我国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1)感知集合与分类(2)数、计数与数的运算(3)量和计量(4)几何图形(5)空间和时间。从小班到大班根据其认知特点安排内容。

2.幼儿数概念的发展的研究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反应。[5] 数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数概念掌握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林崇德研究表明幼儿数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个三个阶段。(1)口头数数阶段,幼儿在3岁多就能够数到10,逐渐的会数得更多,但这种口头数数只是一种机械记忆,不能代表计数能力的发展水平。(2)给物说数阶段,数实物后说出总数。3岁以后能点数5以内的数,但是往往会手口不一致,点出物体说不出总数,到了5岁的时候基本上具有了给物说数的能力。(3)按数取物阶段,到5、6岁基本都能够按指定的数取出实物。

二、具体形象思维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一)幼儿数学教育观念的改变

1.以幼儿的经验为基础

只有富于意义的经验才是最具有教育效果的。[6]需要教师了解和认识幼儿的思维特点,然后能够设身处地的假想自己拥有的是幼儿的能力,能够很敏感的变换认识的活动、对象,并且在帮助幼儿成长是不是一味的指导,告诉幼儿该怎样做,而是要将他现在所做的事与他有过的相类似的经验链接,这样的指导才变得有意义,才能够让幼儿的经验扩大、发展。

2.树立以幼儿为主而非内容为主的教学观

把幼儿放到主体的位置上来,坚信幼儿是精力充沛的、能干的,所有幼儿都具有足够的潜能,好奇心和兴趣,然后并以此来作为出发点建立幼儿的学习体系。

3.教育指向自信心的维护、自我的自由表达

幼儿身心发展具有自身的不可逾越的特点,因此不要逼迫幼儿去完成超出他认知发展已有水平的事物,不然就会让幼儿在挫败中失去信心。同时不要把成人的思想和认识强加给幼儿,他有自己的经验和表达方式,我们能做的是让他自由表达。

4.换种提问方式

把对能力的提示转变为对经验的提示,由于幼儿是一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基于经验的提示更能够帮助幼儿。

5.充满智慧的评价

有调查研究表明,4岁的幼儿就会因为成人的评价而形成“僵固式思维模式”,害怕去学习新东西和挑战,因为他们害怕被证明自己不聪明。所以我们不能用一些看是正常但是错误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幼儿,使他们是去了自由、兴致勃勃的学习。比如说,教师因为幼儿犯错误而且批评幼儿,就会让孩子形成天生聪明的孩子是不会犯错误的信念。

(二)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对幼儿数学教育的启示

1.注重调动感官的参与丰富幼儿的表象

感觉器官是形象思维的结构基础。形象思维的起点是对外界事物的感觉,感觉器官的功能是接受对象的物理属性,如耳朵接受声波信息,眼睛接受光波信息,鼻子区分气味,舌头尝各种味道,皮肤感受温度和物体的软硬度。所以在数学的游戏、活动中注重感官的调动、参与、训练。

2.提供可感觉对象

人感觉的对象是感觉器官接受到的物质对象的形态、状态、属性特征等有形的东西,或者是以物质载体上的符号、图形、声音、信息。也就是为了让幼儿能更好的感觉数学的内容和扩大学习的经验,在选择对象时就围绕着这些特质。

3.根据形象思维的环节促进形象的储存

(1)确定感觉的对象,了解了需要了解某一对象就对对对象产生了了解的动机,从而确定了感觉对象。

(2)感觉器官指向对象,注意力集中到目标上,调动各感觉器官发挥功能,观察和收集所需要的形象信息。

(3)有意记忆储存,主体在指向对象之后就会通过各种感觉并用,重复观察,分类组合、系统化、条理化,到需要是再进行提取。

三、思维导图对幼儿数学教育的启示

(一)认识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在20世纪70年代东尼。巴赞先生发明的。他说思维导图是你自己放射性思维的外部镜子,它使你能够进入这个广大无边的思维发电站。[6] 在美国、英国等国家不管是学校、企业、私人还是团体都使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完成目标。如今在我国思维导图也得到了认可和广泛的推广,使用思维导图可以让人的思路清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创造。

思维导图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走进幼儿数学课堂。首先思维导图是东尼巴赞先生根据人喜爱图的天性,对图像的加工能力是文字的一千倍的特点,并且认为图像是大脑思维的语言,所以就采用了图示的方法记录人的思维过程。[7]所以思维导图本身是图像的,直观形象的符合幼儿形象思维特点的。其次思维导图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展示思维的整个过程,从而就弥补幼儿经验不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最后思维导图要发挥联想,运用颜色、空间,又有整体思维的特点,就能够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思维导图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例子

1.认识数概念

在幼儿早期,幼儿就已经能够从1开始数数了,但是对数概念的认识要晚一些。在一般的教学中,都是通过向幼儿出示一个苹果,一个香蕉,一个什么物体最后认识数的。如果通过思维导图教学,幼儿就能够在更直观中掌握数的概念。中间画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太阳,把1写到中间,太阳周围伸出4条(由情况定,中途还可以加)由粗到细的曲线,就可以开始引导幼儿认识“1”这个概念了,开始给幼儿出示物体,然后把他们都画到曲线上,这样幼儿就可以直观的理解了“1”就是表示有一个物体。在数学教育中,把知识与思维给呈现出来能够提升幼儿的理解、认识。但是在做思维地图时要注意线条、色彩与图形的运用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红革.《现代思维模式研究》[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秦金亮 主编.《儿童发展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115

[3]田七真著 张慧译.《学龄前儿童智力开发的秘密》[M]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65

[4]徐青.《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 .高等教育出版社2

篇3

原文:

《题谭微仲一经堂》朝代:宋    作者:王庭圭

汉儒重道独专经,唐室初增博士名。

韦氏起家仍相国,稚圭能说亦公卿。

篇4

【关键词】幼儿教学;不良习惯;纠正措施

在目前的幼儿教学中,幼儿是每个家庭的独生子女,难免会养成诸多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往往与家人的溺爱和纵容分不开,如若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那么,这些不良习惯将会伴随着幼儿的成长日趋严重化,极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展开积极思考,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引导幼儿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茁壮成长。作为一名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根据我对幼儿的观察,发现在不少幼儿身上存在着极度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学的相处中表现出明显的攻击行为等特征。下文中,我将具体谈一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帮助幼儿纠正这些不良习惯,希望给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找准原因

任何一种不良习惯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原因,在观察幼儿的这些不良习惯时,应通过幼儿一些行为细节找出形成这些不良习惯的根源,唯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例如,任性是目前很多幼儿身上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具体表现为在班级活动中以自我为中心,一旦没有满足他的需要便无所顾忌地乱发脾气,不听教师的劝说等。笔者的班级就有一位小朋友,在课堂教学中,喜欢踊跃发言,但是一旦教师把回答问题的机会让给其他学生,没有让他回答就会立刻大喊大闹,他的这种性格不仅扰乱了课堂纪律,也给其他学生带来了不利影响。其实,喜欢回答问题是个好习惯,但如果认为在课堂上只能“唯我独尊”,一旦不如他意就不顾及场合和班级纪律,肆无忌惮的发起脾气来,这就是典型的任。究其原因在于,很多幼儿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家长将之视为“小皇帝”、“小公主”般疼爱,向来对孩子的需要有求必应,时间久了,这些孩子身上就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然而来到学校,面对与同龄孩子的相处以及教师的约束,便表现为不适应集体生活,将在家里养成的习惯带到学校中来,无视课堂纪律,出现了爱哭爱闹,不服从管理的性格。

二、对症下药

教师在认真观察幼儿身上存在的诸多不良习惯后,很快找出了这些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就应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从课堂与课外、学校与家庭各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及早纠正这些不良习惯。就上文中提到的任性和攻击行为两种不良习惯来说,找准了原因之后,那么具体的策略如下:

首先,在学校课堂教学与课外游戏中,幼儿一旦表现出任性或者攻击行为时,教师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进行引导。很多情况下,幼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对班级课堂教学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教师切不可进行严厉的指责,而应该通过讲故事、举例子等方式,间接指出这些行为将会对其他学生造成情感上的伤害,让学生无形中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不妥当。这种教育方式极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并将学生的不良习惯加以正确引导将之转化为优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增进学生间的人际交往。例如,面对学生在课堂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听教师的教导等习惯,教师可以通过编撰出相应的童话故事,通过小动物以及童话人物来表现出不良习惯对他人的影响,并让孩子思考如何帮助故事中的主人翁改正不良习惯。在听故事和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孩子直观地意识到这些不良习惯是不正确的,反观自身,如若存在着故事中小动物身上的不良习惯,便暗自进行自我纠正。针对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忽视他人感受的行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实施分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便意识到仅凭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完成学习任务,只有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表现主动的学生还自觉地担任起小组领导者的角色,指挥小组成员分工完成各项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不良习惯无形中转化为乐于帮助其他学生的良好习惯。

其次,发动学生家长的力量,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惯。学生身上养成的这些不良习惯,一定程度上是在家庭环境和家长的纵容下形成的。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加以引导,还应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赢得家长的支持,让学生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这样才能彻底、全面地根除幼儿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例如,学生在幼儿园存在着喜欢攻击其他学生的行为,教师应将这一不良习惯的后果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让家长意识到这些小毛病如若不加以纠正将会逐渐转化为更为严重的暴力性格,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于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有意识地避免让孩子接触过于暴力的电影、动画,尽可能多的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玩耍,加强与孩子的沟通,教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应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进行沟通,而不是暴力解决,更不能随意欺负其它小朋友。这样一来,小朋友便慢慢学会了与人沟通,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三、小结

可见,通过分析儿童身上存在着的不良习惯及形成原因,进而制定出具体、有效的改正策略后,幼儿能够在家庭和学校营造出的氛围中,及早全面、彻底地根除不良习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艳.家园合作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0.6

[2]蒋俊梅.儿童攻击的影响因素及矫正[J].教育探索,2002,(8)

篇5

关键词:幼儿园 卫生保健 管理 质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园卫生保健,是一门既包含预防医学又具有教育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它以健康教育为手段,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方针,重在培养幼儿科学文明的生活习惯,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增强体质,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幼儿园必需将“人性化教育、个性化发展、亲情化服务”的理念落到实处,树立管理员的主人翁意识,加强幼儿园的教学、环境、饮食、娱乐及个人卫生等的有效监督与规范化管理,走精细化管理之路,关爱幼儿健康。

一、严把体检关、晨检关、消毒隔离关

(一)严把体检关

对于入园的新生,每年开学时要提供医院的接种卡和体检证明,并要人卡相符合,入园后要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对于在岗的教职工,特别是新来的工作人员,要体检合格合才能上岗且每年都要进行体检。因为幼儿园是集体场所,严把幼儿和教师的体检关可以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也保证了幼儿园整体的卫生健康安全。

(二)严把晨检关

健康检查是提高园内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晨检时,要坚持一摸二看三问四查的原则,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或隔离,控制传染病菌的传播。一摸幼儿的手心和额头,最好进行详细的体温测量;二看幼儿的神态和面色是否正常;三问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主要是食欲以及大小便;四查幼儿有无携带危险物品及手帕、指甲的卫生。

(三)严把消毒关

幼儿园卫生消毒工作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由于一些病的发生经常是毫无预兆的,因此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预防很关键。特别是手足口病等一些小儿常见病,更需要定期消毒。保育员要按照保健医师所指导的各种不同的消毒液及配比,每天对园内喷洒消毒液,餐具餐餐消毒、幼儿玩具、桌椅每天要用消毒液擦洗,教室、寝室定期用紫外线和醋熏方法消毒,并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定人员、定岗位、定责任、定职责,严格按时按要求消毒,以保证园内健康卫生的环境。

二、关注幼儿心理健康,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一)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的重要性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在和孩子的接触中会发现,幼儿表现出很多心理方面的问题,诸如多动症、爱撒谎爱发脾气、爱打架、吮吸手指、恶作剧、口吃、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因而,幼儿的心理卫生保健和生理保健同样重要,我们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有意识、有目地的培养幼儿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智力和非智力品质,让幼儿在宽松、有序、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成长,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成长、爱好特长及良好品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打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氛围

幼儿处于心理发育的萌芽时期,其心理发育受到周围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园不仅要为幼儿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还要为幼儿创设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教师要充分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把保育因素与教育有机渗透结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设适宜的保育环境。如一个温馨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拥抱,一句语言上的鼓励“你最棒”“你一定能做好”;也可以是对幼儿的活动环境美化,如在教室、卧室张贴幼儿喜欢的动画人物海报及图片;在教室设立表扬幼儿点滴进步的宣传板;也可以是“小兔乖乖会刷牙”“比比谁先睡着”“比比谁喝水多”等饱含心理暗示的小活动等。积极为幼儿创造和谐、美好的情感保育环境,促进学生形成愉悦轻松、积极向上、阳光努力的心理状态。

三、关注幼儿生理保健,让幼儿健康茁壮成长

(一)科学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幼儿处在生长发育迅速、活泼好动、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因而需要保证身体各种营养元素的均衡,不断被充运动热量的消耗。我们要针对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提供幼儿膳食和营养的平衡搭配,比例适当。在制定幼儿营养食谱时,要根据不同季节做出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的多样化食品,并结合市场供应情况和幼儿生长发育特点,制订适合幼儿全面营养均衡的食谱、增强幼儿的食欲。每天要做好一日三餐两点的主食和副食的搭配,蔬菜与水果的搭配、干与稀的搭配、植物蛋白质与动物蛋白质的搭配等,使幼儿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都能达到所需的量。

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时,要培养幼儿形成独自进餐的习惯,教会幼儿正确使用餐具的方法,要求他们能安静的吃完自己的饭菜,不挑食不偏食,不把米粒和饭菜撒的到处都是。餐前餐后要记得洗手,餐后要整理好桌面的清洁工作,并养成餐后漱口、洗脸的好习惯。

(二)保证充足的睡眠

幼儿处在大脑发育的初级阶段,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有效保障大脑的正常发育。幼儿入育后会分泌生长激素,促进健康成长,年龄越小所需要的睡眠时间越长。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午睡管理,确保寝室的通风性、并掌控好室内温、湿度,创建安静的睡眠环境。如冬季室内温度要在18~20度左右,夏季26~29度。适宜湿度冬季要大于35%,夏季要小于70%。教师要巡回检查幼儿的睡姿、盖被情况,每天记录幼儿的入睡率等情况。

(三)加强体育锻炼

结合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龄的儿童,制定科学的一日生活制度,并与儿童生理特点相适应的体格锻炼计划,开展合理的游戏及体育活动,保证儿童户外活动时间。有计划地利用多种材料,选择多种活动方式,在阳光、空气等自然因素下进行户外锻炼活动,最好是每天两个小时左右,可有效增强幼儿抗病能力和健康体格的形成。另外,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健康状况,对患病幼儿要适当调整锻炼,并加强保教人员安全责任意识,加强运动保护,避免幼儿受到意外伤害。

(四)幼儿个人卫生保健

教师要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督促幼儿勤洗手、勤洗脸、勤饮水、勤换衣服,保持好个人卫生,坚持每天喝定量的水。每天衣着整洁、指甲、头发干净,定期洗头洗澡,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年龄较大的幼儿早晚要涮牙。制定幼儿个人卫生自查表,如周一查衣服、周二查指甲、周三查头发等。日常用品要专人专用,特别是每天接触的盆、毛巾、碗、筷、水杯,不仅要专用,还要经常消毒,被褥、床单勤洗勤晒。

四、小结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无处不在。幼儿园卫生保健应以预防为主、保教结合为基本原则,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大胆设想和科学规划是中国特色互联网思维的思想基石   

在政策规划下,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战略,明确互联网阶段发展重点,科学规划互联网发展。1997年,我国制定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互联网列人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出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2006年,我国还制定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我国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效果口渐显著,并重点部署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的战略方针。在全球范围内的第二波互联网浪潮中,中国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在很大程度下源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大胆设想与科学规划。   

(二)着力推进新兴技术的应用融合和创新变革是中国特色互联网思维的关键特质   

在互联网第二波浪潮中诞生的三大新兴技术里面,Web2.0是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它改变了单方向地对用户输出信息的模式,让用户参与到共同建设下来,实现了用户个性化、自主化的网络应用体验。Web2.0的特性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投人,在应用中又创生了很多具有创新意义的商业应用,我国主要的门户网站之一的新浪较早地应用了博客(Blog)的Web2.0特性,不仅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还改变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随后,新浪推出的“新浪微博”则将Web2.0特性发挥到了极致,并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Web2.0技术还推动了个人电子商务的发展,以支付宝等在线支付下具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安全、可操作的基于互联网的支付方式,为个人电子商务大规模爆发创造了条件。新兴信息技术之间相互促进,推进互联网浪潮的加速发展。正是由于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推动新兴技术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内的应用融合,促进传统行业与社会部门的创新变革,才有第二波互联网浪潮中的累累硕果。   

篇7

《为毛旸谷进士题风烟雪月梅卷四首 其四 月梅》第二句是:世人高着眼,梢头好光景。

原文:

《为毛旸谷进士题风烟雪月梅卷四首 其四 月梅》朝代:明    作者:张天赋

墙角吐暗香,清白居上品。

世人高着眼,梢头好光景。

篇8

【关键词】 聚乙二醇-牛血红蛋白 停搏液 心脏功能 血流动力学 超微结构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olyethylene glycol-bovine hemoglobin (PEG-bHb)-containing cardioplegic solution on cardiac function in isolated animal hearts. METHODS The hearts of 32 male S-D rats were harvested and transferred to langendorff circuit. They were pided into 4 groups according to cardioplegia: St.Thomas or 3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EG-bHb in St.Thomas solution. After 20 min balance period, hearts were perfused with cold (4℃) cardioplegic solutions, and preserved at 30℃ for 60 min, then reperfused. RESULTS After reperfusion, left ventricular developed pressure (LVDP), derivative of pressure (±dp/dtmax) and coronary flow (CF) were higher in PEG-bHb groups (P

Key words: Polyethylene glycol-bovine hemoglobin; Cardioplegic solution;Myocardial function;Hemodynamics;Ultrastructure

70年代晶体停搏液成功用于心脏手术,随后Follette等[1]提出了含血心脏停搏液。大量的研究表明含血停搏液的心肌保护效果优于晶体停搏液,并且已广泛应用到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聚乙二醇-牛血红蛋白(Polyethylene Glycol-bovine Hemoglobin, PEG-bHb)是一种可以携氧的人工血液代用品[2]。本实验将聚乙二醇-牛血红蛋白加入St. Thomas停搏液中,制成“含血停搏液”,观察其对离体心脏功能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试剂 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体重350~400 g,根据使用停搏液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A组:使用St. Thomas液,B组、C组、D组:分别使用1∶2、 1∶4、1∶8 PEG-bHb停搏液。

PEG-bHb溶液含血红蛋白55~60 g/L,纯度≥99.9%,胶体渗透压为110~160 mmHg(北京凯正生物工程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提供)。1∶2(或1∶4或1∶8)PEG-bHb是指:PEG-bHb溶液中加入15%KCl 10 ml/L,然后与St. Thomas液按1∶2(或1∶4或1∶8)混合,配成不同浓度的“含血停搏液”,并吹入O2氧合。测定其胶渗压依次为13 mmHg,7mmHg,1.2 mmHg。

1.2 实验方法 大鼠称重后,用戊巴比妥钠(50mg/kg)腹腔注射麻醉,仰卧固定,经股静脉注入肝素300 IU/kg,迅速开胸,于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交界处离断主动脉,取出心脏快速转移并固定于Langendorff灌流装置上,用Krebs-Henseleit(K-H)液经主动脉恒压(80cmH2O)灌注,温度保持37℃,K-H液用95%O2~5%CO2饱和。肺动脉根部切开,充分引流冠脉流出液。切开左心耳,将有压力传感器的球囊送入左心室,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使左室舒张末期压维持在10 mmHg,传感器与信号采集系统连接。在此状态下平衡20 min。随后停止灌流,并灌注4℃停搏液20 ml,灌注时间约3 min,灌注压力约80 mmHg。心脏停跳后,浸于30℃K-H液中保存60 min,然后重新用37℃K-H液灌流,观察60 min结束。取平衡20 min时,及复灌20min、30 min、40 min、50 min、60min时测定左室发展压(LDVP),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及冠脉流出量(CF)。实验结束后,切取左室游离壁心肌行电镜病理检查。

1.3 数据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处理,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基础值(平衡20min时)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复灌后血流动力学恢复率的组间差异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P

2 结 果

2.1 血流动力学指标 四组血流动力学基础值(平衡20 min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复灌后血流动力学恢复率均值见图1~4。B组、C组、D组的LVDP、+dp/dtmax、-dp/dtmax均明显高于A组(P0.05)。C组的CF均明显高于B组、D组及A组(P0.05)且明显高于A组(P

2.2 超微结构观察 A组:心肌纤维疏松,局灶性肌溶解,细胞间质明显水肿;线粒体明显肿胀,嵴排列紊乱,可见空泡变性(图5-A)。B组:心肌结构清晰,肌纤维排列尚整齐,心肌细胞间质轻度水肿;线粒体无明显水肿(图5-B)。C组:心肌结构清晰,肌纤维排列整齐,肌节清晰;线粒体无明显水肿(图5-C)。D组:心肌纤维疏松,细胞间质水肿;线粒体肿胀,基质变浅,线粒体嵴有破坏(图5-D)。表1 血流动力学基础值

3 讨 论

心肌保护在心脏手术中具有重要意义。心肌保护的逐步改进推动了心脏外科手术的发展。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患者群体的构成也在发生变化,高龄和新生儿患者增多,心脏病变严重、心功能差者增多,复杂手术增多,这就对心肌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心肌保护措施仍有改进的意义和空间。大量的研究显示含血停搏液优于晶体停搏液[3],主要是由于其具有携氧功能,可以使心脏停搏于有氧环境,减少ATP的消耗;另外,还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和抗氧化能力,并具有较接近生理的渗透压[4]。

如今含血停搏液已广泛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与晶体停搏液相比,含血停搏液的灌注装置增加了体外循环管路的预充量,一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应用库血才能维持足够的血细胞压积。然而输血具有并发症[5],并且血源日趋紧张,特殊血型(如Rh阴性)者更有可能在需要时得不到用血。减少预充量对特殊血型及血细胞压积或血容量不高的患者非常有意义。将PEG-bHb作为携氧剂配成含血停搏液可以免去停搏液灌注装置对循环血量的分流,减少预充量,实现节约用血。

本实验所用6%PEG-bHb溶液含血红蛋白55~60 g/L,分子量110~140 kDa,渗透压300~360mOsm/L,胶体渗透压为110~160 mmHg,P50值10~14mmHg。PEG经修饰后,牛血红蛋白周围形成水化膜,遮蔽了抗原位点,其抗原性和免疫源性降低到一定标准,因此不会产生过敏反应[6]。实验结果显示,与晶体停搏液比较,含PEG-bHb停搏液使复灌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心肌收缩功能(LDVP)及顺应性(±dp/dtmax)较好,冠脉循环(CF)较通畅。说明与自体氧合血停搏液相似,含PEG-bHb停搏液也比晶体停搏液具有优势,它使心脏停搏于有氧环境,避免停搏短时间内的电机械活动对ATP的消耗,使有氧氧化得以进行,无氧酵解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大大降低了心肌细胞的缺氧损伤,较容易偿还缺血期间的氧债,改善再灌注后的心功能。Carlucci等[7]比较了Celsior液及含4%人血红蛋白、4%牛血红蛋白、8%牛血红蛋白Celsior液对大鼠心脏的保存效果:6 h之内4%及8%牛血红蛋白组的心肌组织的高能磷酸化合物水平显著高于另外两组,提示了其较好的供氧效果。Serna等[8]采用持续灌注保存液的方法,对离体兔心经主动脉根部持续灌注3%PEG-bHb溶液或晶体液,8 h后测定心脏功能显示:PEG-bHb组要优于晶体液组,因此认为原因在于PEG-bHb溶液具有携氧和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由于6%PEG-bHb胶体渗透压非常高,本实验将6%PEG-bHb稀释至三种浓度,K+浓度均保持20mmol/L;胶体渗透压依次为13 mmHg,7 mmHg,1.2 mmHg;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2%,1.2%,0.7%。B组、C组、D三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A组;另外,C组的CF还高于B组、D组,提示其再灌注后的无复流现象较轻,心肌灌注较好。因此,将6%PEG-bHb与St. Thomas液按1∶4配制的浓度较为适宜,既足以携氧、减轻缺血损伤,又有较低的粘滞度、保持微循环通畅。

在本实验的基础上,可将PEG-bHb停搏液与自体血停搏液比较,进一步评估其效果;另外,可试验于未成熟心肌,为其应用于小儿(应用库血的重要群体)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Follette DM, Steed DL, Foglia R, et al. Advantages of intermittent blood cardioplegia over intermittent ischemia during prolonged hypothermic aortic clamping [J]. Circulation, 1978, 58(3 Pt 2) :I200-1209.

[2] Anbari KK, Garino JP, Mackenzie CF. Hemoglobin substitutes [J]. Eur Spine J, 2004 , 13(Suppl 1):S76-82.

[3] Ibrahim MF, Venn GE, Young CP, et al.A clinical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rystalloid and blood-based St Thomas' hospital cardioplegic solution [J]. Eur J Cardiothorac Surg, 1999 ,15(1):75-83.

[4] Barner HB. Blood cardioplegia: a review and comparison with crystalloid cardioplegia [J]. Ann Thoarc Surg 1991,52(6):1354-1367.

[5] Spahn DR, Kocian R. Artificial O2 carriers: status in 2005 [J]. Curr Pharm Des, 2005, 11(31):4099-4114.

[6] 侯继锋,叶苗. 聚乙二醇修饰的牛血红蛋白血液代用品抗原性和免疫原性的研究 [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5,26(1):29-31.

篇9

【关键词】 骨科围手术期; 脂肪栓塞综合征;D-二聚体

the value of D-dimer in fat embolism syndrom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orthopaedics

YAN Zhao-hua,ZHOU Zhi-gang,LIU Dan,et al.

Department of Orthopeadics,the First People Hospital of jiujiang, jiangxi 33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D-dimer in patients with fat embolism syndrom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in orthopaedics.Methods D-dimer was detected in patients with fat embolism syndrom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in orthopaedics. and cases of control by ELISA.Results D-dimer in patients with fat embolism syndrom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cases(P

【Key words】 Perioperative period in orthopaedics; FatEmbolism Syndrom; D-dimer

作者单位:332000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FES)是 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瘀斑和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综合征。具有起病急,发展快,临床表现差异大,容易漏诊、误诊,病死率高等特点。更是起病凶险,发病率和病死率都相当高,而且极易造成临床误诊或漏诊,所以正确认识本病的临床特征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本文对33例FES患者和35例对照者进行血清D-二聚体检测,旨在探讨血清D-二聚体检测对骨科围手术期防治FES的临床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选择我院骨科病房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确诊为FES者33例,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57±4.66)岁;对照组为随机抽取的同-时期35例骨科手术患者。其中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4.32)岁。全部病例均排除其他部位存在血栓形成或栓塞、DIC等,肝、肾功能正常,近期无感染。经统计学分析,各组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按鹤回登代志修订的Gurd标准[1]。

1.2.1 主要标准 ①点状出血;②呼吸系统症状,肺部X线表现;③头部外伤以外的症状。

1.2.2 次要标准 ①动脉血氧分压低下[8 kPa(60 mm Hg)以下];②血红蛋白下降(100 g/l以下)。

1.2.3 参考标准 ①脉快;②发热;③血小板减少;④尿中出现脂肪滴;⑤血沉快;⑥血清脂肪酸酶上升;⑦血中有游离脂肪滴。在上述标准中,有主要标准2项以上,或主要标准仅有1项,而次要标准、参考标准有4项以上可确定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诊断。

1.3 检测方法D-二聚体的测定用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

1.3.1 试剂试剂盒由上海捷门生物公司提供,按药盒的说明书操作。

1.3.2 仪器测定仪器为美国BecmanCoulter公司所生产。

1.3.3 标本采集取患者静脉血1.8 ml加入装有0.2 m(109 mmol/l)枸橼酸钠的抗凝管中,轻轻摇匀,3000r/min,离心15 min备用。

1.3.4 本院D-二聚体参考值为30.0~300.0 μg/L。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实验组及对照组D-二聚体检测的结果见表1。

表1

PE患者及对照组血清D-二聚体检测结果(x±s)

组别总例数(例)性别(男/女)平均年龄 (岁)血清D-二聚体检测1值(ng/ml)

FES组3319/1457±4.661952.6±156.7

对照组3518/1756± 4.32356.3±66.9

由表1可以发现FES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为(1952.6±156.7)ng/ml,远远高于对照组(356.3±66.9)ng/ml(P

3 讨论

急性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而导致机体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综合征。常见有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以及羊水栓塞等类型。 肺脂肪栓塞是创伤、骨折患者在伤后或术后(特别是长管状骨骨折)3~5 d左右最易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肺脂肪栓塞一般认为骨髓腔含丰富的脂肪细胞和骨髓细胞,损伤后析出脂肪小滴,经骨髓静脉进入腔静脉系统,续而进入肺循环,较大的脂肪滴对小血管产生机械阻塞,同时脂肪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对小血管起毒性作用。临床主要表现为紫绀、昏厥、猝死等。其中,昏厥可主要作为肺栓塞唯一首发症状。较小的栓子引起的肺栓塞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当肺栓塞引起肺梗死时,临床上可出现“ 肺梗死三联征”,表现为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合并感染时伴咳嗽、咯痰、高热等症状。由于低氧血症及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缺氧表现,如烦躁不安、头晕、胸闷、心悸等。由于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螺旋CT肺动脉造影(MDCPTA)已被认为是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2]。通过肺动脉造影、CT肺动脉造影、肺灌注显像确诊肺栓塞.这些方法需要到CT室或造影室完成,而围术期患者、尤其是大手术患者难以移动,不便进行这些检查,且这些检查价格昂贵,不适合临床广泛应用。因此临床上目前对围术期高度怀疑肺栓塞的病例,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来判断,只有在患者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去CT室或造影室检查确诊。但是由于费用昂贵、基层单位不能普及而致许多病例误诊、漏诊,得不到及时治疗,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误诊、漏诊率,“一组250例死于交通事故者,4%死于脑脂栓或死因与脑脂栓有关,但仅一例死前疑有本病[3]”。因此临床上需要-种相对简便易行、相对敏感、无创伤的检测工具,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指导临床治疗。而D-二聚体检测被公认为对肺栓塞是有早期快速诊断意义[4]。

检测D-二聚体的方法建立于1983年,采用免疫学原理,检测抗原含量。D-二聚体抗原分析方法很多:有胶乳凝集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Laest法(D-二聚体定量检测)。以上三种方法均有不同的特点,胶乳凝集法快速简单,但只是半定量,敏感性低,不能完全起到筛查作用。免疫ELISA测定法精确、定量,有很高的敏感性,能较好的起到血栓性疾病的筛查作用,近年来发展较快,其中VIDAS DD法是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最多的-种方法。Laest法方便快捷,敏感性为97%,易在大多数医院推广普及。

血浆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作用下产生的可溶性降解产物,是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志物。在血栓栓塞时,血栓纤维蛋白溶解使D-二聚体质量浓度增高。

作者考虑脂肪栓塞患者可能有少量的脂肪进入血液或由于骨折肢体血流缓慢,造成血液处于较高凝状态,而使D-二聚体明显增高。 D-二聚体增高反映体内凝血与纤溶系统的活性及血液的高凝状态。

根据本文分析骨折并发脂肪栓塞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未发生脂肪栓塞患者(按鹤回登代志修订的Gurd标准诊断),且给予患者纠正脂肪栓塞综合征的缺氧和酸中毒、防止和减轻重要器官的功能损害、促进受累器官的治疗后, D-二聚体 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如疑诊肺脂肪栓塞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500 ng/ml,则有可能为肺脂肪栓塞[5],再结合鹤回登代志修订的Gurd标准诊断综合判断确诊,从而达到早期诊断骨科围手术期脂肪栓塞综合征的目的,及时处理,降低该综合征的死亡率和病残率。

综上所述,D-二聚体可作为基层骨科围手术期肺脂肪栓塞的敏感、快速、廉价的初步筛选指标,以减轻患者医疗费用,提高诊断率,尽可能减少死亡率。

参 考 文 献

[1]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01.

[2] 全国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组.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像学检查操作规程(推荐方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9(28):580.

[3] 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292.

篇10

关键词:意大利歌剧;威尔第;茶花女;创作理念

古希腊时期的悲剧是歌剧艺术产生的根源,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是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1607年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是世界上第一部公认的歌剧,也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歌剧作品。意大利歌剧的诞生对欧洲各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此后歌剧以它独特的魅力迅速在欧洲各国普及并发展兴盛,并逐渐成为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体裁。数百年来,在意大利传统歌剧的影响与激发下,许多音乐家和剧作家以他们奇妙的创作灵感和精湛的创作技巧,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歌剧作品,这些作品剧情动人、诗句美妙、曲调丰富,演员的歌声迷人、表演精湛、场面布景宏大。因此,意大利歌剧自诞生至今始终长盛不衰,歌剧的创作内容和风格也日趋丰富。但是意大利歌剧缺乏音乐性内容,只是利用声音提高戏剧效果,只有罗西尼创作的歌剧作品《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及《威廉•退尔》称得上意大利歌剧的精品。在他之后,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大师威尔第把歌剧的音乐形式又推到另一高度,才使意大利歌剧取得与法国歌剧同等的地位。威尔第以作品反映时代,他的戏剧是大众化的,与大众密切相关。威尔第把他的时代融入一种特殊的情境之中,充分运用声乐技巧,写出优异、富戏剧性与抒情性的作品,使原有的意大利式歌剧,成为更高层次的音乐,为此后的意大利歌剧树立了楷模。

一、威尔第生平简介

居塞比•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19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l813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帕马省隆柯里的贫苦家庭。他从小便热爱音乐并极具艺术天分,7岁向镇上的教堂的风琴师学习演奏,10岁在教堂演奏风琴并担任助理指挥;12岁参加乐队工作并开始作曲;18岁的时候,接受一名富商的资助,曾到米兰报考音乐学院,却因年龄太大且被考官们认为缺乏音乐才能而未被录取;后来他学习作曲和配器。1842年成名作《纳布科》的成功,使其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也奠定了他成为世界著名歌剧大师的地位。威尔第对歌剧题材的选择经常含有激烈的革命思想,这使他在意大利同胞的心灵中引起了共鸣。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威尔第以其歌剧作品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对千万意大利爱国志士而言,威尔第的名字意味着“光荣与意大利同在”,因此他被意大利人民誉为 “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他一生共写歌剧二十七部,它们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在音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世界歌剧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威尔第的创作理念与音乐风格在歌剧《茶花女》中的体现

威尔第的歌剧通常采用历史题材,注重题材的社会性与现实性,但《茶花女》的主题与内容和威尔第其他的歌剧作品截然不同,在其他作品中出现的爱国主题、圣经故事或残忍激烈的场面,在《茶花女》中都不见踪迹。《茶花女》是威尔第进入成熟期的作品,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生活,凸显出人物情感的质朴真实。这部歌剧充满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优美旋律,极具罗西尼、多尼采蒂和贝利尼意大利“美声唱法”鼎盛时期的遗风。其华美技巧的展示又可使我们从中看出威尔第后期风格的显现――将戏剧因素注入到音乐中去。威尔第利用古典歌剧自身的艺术特质改编《茶花女》,使其被精英文化接受和肯定,成为艺术经典,从而将小说塑造的“理想化”的茶花女进一步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歌剧就是用音乐塑造一个茶花女,故要去除掉一切不适合用音乐来表现的因素,而只保留最基本的情节。歌剧《茶花女》有非常生动率直的戏剧展开,剧情始终集中于男女主角的恋爱故事上,对女主角的改造更进一步实现了茶花女这个艺术形象的精神实质。剧作者只选取几个和这个爱情悲剧密切相关的场面,将故事的焦点集中到女主角薇奥莱塔身上,加强了女主人公情感表达的分量。贯穿小说的局外人消失了,其他所有人物均只是作为陪衬而存在,薇奥莱塔由遥远的过去走到舞台的中心。而曲作者威尔第坚持歌剧作为人性的戏剧的观念,在处理题材时,他首先重视的是以戏剧情节深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强烈的感情。薇奥莱塔经过刻骨铭心的一场爱情后,她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了转变,从纵情声色的名妓变成为爱牺牲自己的圣女。在这一系列的变故与不幸的过程中,威尔第运用巧妙的创作手段具体而真切地刻画出女主角的细微的心理变化过程。歌剧《茶花女》的三幕戏紧扣这一关键枢纽,展现出薇奥莱塔心理转变过程中的三个重要阶段:欲罢不能的爱情渴望,迫于外力的自我放弃,无可挽回的悲惨结局。剧中的音乐颇为优美纤细、清澄感人,以明朗快活的情调开始,直到女主角病危垂死,音乐转为宁静、抒情,洋溢着一股哀愁感。音乐优美生动,具有打动听众的强烈倾诉力,以及永不退色的新鲜感,也展示出作曲者扎实的作曲手腕。在红颜薄命的薇奥莱塔身上,因真实的爱而做的自我牺牲,配上威尔第精彩绝妙的音乐,使听众对演员的一举手一投足都陶醉神往。

在威尔第的音乐中,始终未抛弃意大利美声唱法的传统,他认为在歌剧作品中最有表现力的手段就是人声,因此他非常注意作品的歌唱性,并将管弦乐的戏剧性发展和声乐的鲜明旋律性非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威尔第以意大利人传统的作曲方法,谱写富于感情的、纯粹声乐式的歌剧名作。在歌剧《茶花女》中,威尔第广泛地采用了具有意大利生活风俗的曲调和舞曲的体裁,使音乐优美明快而又流畅。圆舞曲活泼而鲜明的音调和节奏以不同形式在全剧中不断出现并起着重要的作用,独唱、重唱和合唱也安排得十分得体,不断地采用重唱与合唱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在第一幕里,当阿尔弗雷德向薇奥莱塔表露真情之后,她独唱的一段咏叹调《多么奇怪》表现出无尽的甜蜜和爱意。第一幕中薇奥莱塔对待爱情时,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犹豫,她的咏叹调《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旋律起伏大、音域宽广,充满半知觉性地来表现她在现实中被孤立的感觉以及对待爱情的矛盾心理。在第二幕乔治欧与茶花女的二重唱里,作曲家用男中音的浑厚和花腔女高音的清亮音色对比,来体现出强大的资产阶级势力与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小角色之间的力量悬殊。她的A小调咏叹调《别了,昔日之美梦》,是歌剧第三幕中小提琴奏出的序曲中出现过的主题音乐,薇奥莱塔富有悲剧色彩的一生被浓缩在这哀婉的音乐里。小调的音乐色彩柔和黯淡,被用来表达悲哀、忧郁、思恋或怀念的感情;大调的色彩明亮坚定,显得庄严、肃穆、雄壮,被用于表现快乐、明朗、安详的情绪。在这一A小调唱段中多次出现的切分音还形象地描摹出维奥莱塔说话时因气短喘息而造成的停顿,她那微弱的歌声给人无比感动,我们可以从中听出她的伤心失望,最后的高音暗示一切都将终了。威尔第的歌剧,能够反映观众内在的激越亢奋和心灵深处的悸动,在音乐的感召下,感情的强化达到高度的审美愉悦。

威尔第以人声为主,来表现音乐的戏剧效果,而且对人声的处理完全服从转调的需要。因为人声演唱服从于音乐的和声进行,所以威尔第的歌剧能够直接地表达人类的自然真实的情感。威尔第一直忠于“歌唱家的歌剧”的信念,他反对瓦格纳强调“交响曲胜过歌曲”的革命性歌剧――乐剧,而在声乐、戏剧与舞台效果上保持了平衡。对于扮演女主人公维奥莱塔的演员来说,她要能胜任三种唱法,以体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在第一幕中,她要用花腔来体现其作为社交界名媛浮华的性格特质;第二幕,面对男主角的爱情表白,她要驾驭抒情女高音,来表达她被真爱所打动的心情;到了临终时的唱段,已经消耗了极大体力的她还要具备戏剧女高音的气魄,发出对黑暗社会的抗议。《茶花女》有着华美的场面,有舞蹈有哑剧,充分体现了歌剧是综合舞台艺术的特点。就音乐部分来看,《茶花女》风格亲切感人,出现一种新型的、旋律灵活而又富有表情且具朗诵性的咏叹调。威尔第的歌剧音乐常常激励着听众的参与感,其歌剧音乐的手法效果可以将听众在短时间内带到戏剧的,这就是这部脍炙人口的名歌剧能永保最高上演记录的原因。时至今日,歌剧《茶花女》仍然在世界各地的剧院里不断上演着。

三、结语

威尔第是歌剧史上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形象生动,创作手法清新,音乐感人易懂。他以深刻的刻画心理的技巧表现出活生生的人物情感和性格、表现出人物之间的戏剧性的冲突。在歌曲创作中,心理刻画是极其重要又极其艰难的重要组成部分,威尔第却在这方面做得令人叹服。威尔第将音乐的色调与旋律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活动融为一体,旋律变化丰富、音乐优美动人,仿佛在咏叹着人物的心情,并通过音乐的主题再现强烈地对比出人物心理的变化。威尔第将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声乐歌唱占主导地位,坚持以质朴、热烈的独唱声乐旋律作为歌剧最主要的表现媒介,采用传统分曲式的形式,重唱与合唱都成为歌剧戏剧表现的辅助手段,管弦乐队简洁有效。威尔第本能地洞悉音乐在剧院中的功能,让管弦乐承担戏剧表现的重要角色,并巧妙地摆脱掉传统歌剧分曲结构的僵硬刻板,创造性地运用“场”的手段,将咏叹调和宣叙调;重唱、合唱与独唱;声乐与乐队完美地融合到一起,使音乐根据剧情动作的变化而连贯地发展,从而使音乐和整个场面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威尔第的音乐使人体会到音乐艺术的感染力,在剧情与音乐这样近乎完美的视听结合中,观众能体会到作曲家对脚本情节恰如其分的理解与诠释,得到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理解与共鸣。人们欣赏威尔第作品中优美精致的旋律,威尔第的作品是真正的艺术精华,他的音乐是人生体验的凝结,能经得起观众的考验而历久不衰,具有恒久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诗嵘.《歌剧大师威尔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6.

[2]朱塞佩•塔罗齐(意),贾明译.《命运的力量--威尔第

传》[M]. 三联书店,1990,2.

[3]高巧燕,布日古德.《威尔第对歌剧重唱的继承、发展与

创新》[J].文教资料(月刊).2010,4.

[4]陈石萍.《名著、歌剧与音乐――威尔第和他的歌剧茶花

女》[J].厦门.厦门教育学院学报(季刊),2009,12.

[5]鞠荣丽.《浅谈歌剧《茶花女》的创作特色》[J].郑州.郑

州铁路技术职业学院学报(季刊),2006,9.

[6]苏毅苗.《谈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艺术特色》[J].齐

齐哈尔.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季刊),2010

年第1期.

[7]邹建军.《威尔第歌剧《茶花女》的音乐美学分析》[J].

音乐探索(季刊),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