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8 13:2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篇1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结课环节所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淡薄的结课意识教师对结课重要性方面意识比较淡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作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形成自我固定的见解和思维,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方式,而这些固定教学方式中,教师并没有将结课视为十分重要的环节,意识比较淡薄.另外还有些教师由于自身教学能力有限,不能对教学进行及时的中介和归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融入新的数学知识.还有数学教师认为所教授的数学内容太过于简单,不屑于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总结.

2.单一化的结课方式教师的结课方式单一化,单一化的结课方式会使得学生对老师结课失去兴趣,这就无法起到结课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高.场景1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紧促,很顺利完成了公式推导,例题讲解和练习巩固.师:同学们,下边总结一下我们所学的内容.首先,请大家掌握公式(a+b)2=a2+2ab+b2,并且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其次,对于所学公式达到灵活运用,能够利用公式进行运算;第三,需要明白公式中a和b在实际运算中代表的可能是一个数字或者是一个代数式整体.掌握三点,这节课大家就算是学得很好了.师:下边布置作业……教室里安安静静,学生大都面无表情地忙碌着翻看着书上的课后作业,或者扭头看看教室里钟表等待下课;或者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在做着小动作,大家都不会关心老师在结课时所说的内容.针对这种结课方式,老师不去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不懂得通过学习,实验以及讨论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深化,只有老师在不停的讲解,这样仅仅是教师代劳的枯燥小结.

二、如何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结课问题

1.教师是授课引导者在数学课堂中数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需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改变自我传统固有的教学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深思,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出适合自我和学生的结课方式,不断挖掘实践知识,使得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场景2在讲完“不等式组的解法”一节后,把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的取值规律编织成为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小大大小取交叉,大大小小为空集.

2.转变思想观念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结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认真对待结课,这是每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有的教学态度.越是临近课程结束,学生的注意力就更加容易被教师所吸引,所以,这就说明了,一个好的结课能够起到承上启下以及发人深思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好的结课环节,会激发学生对下次数学课程的期盼和兴趣.场景3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在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课时,需要提出问题,问题可以是这样的“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小学时候就学过乘法分配律,如果给你一个单项式和一个多项式相乘,应该如何进行运算呢?”从而埋下伏笔,使学生在急切期待中研究演示实验,积极预习,为上好下节课“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和多项式相乘”做好铺垫.

3.建立良好教学机制然后,在结课环节,需要建立良好的教师教学机制,教师的课堂发挥程度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候会严重地使得教师受到影响甚至受到束缚,与此同时,不利于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和思考.

4.多样的结课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尝试不同结课方式,而在初中教学过程中,采用总结归纳法、问题回顾法、设置悬念等方法,这些都是比较优秀的结课方式,值得教师采纳实施.

三、常用结课方法

总结归纳法是目前课堂最常用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课程结束前,使用简练的语言对课堂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串讲并加以总结,从而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思路.设置悬念法主要是在结课时教师提出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问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实践活动法需要教师进行事先的精心设计,挑选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有意义的活动,使得学生学会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在实践中总结理论,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而且达到了巩固知识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

四、总结

篇2

只有走进数学世界,置身数学之中自主探究,才能够发现数学的魅力;只有把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才能够发现数学的价值,激发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兴趣首先来自师生关系的平等。平等的关系、和谐的氛围,才能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新课堂提倡师生平等,是为了让学生能与教师、同学之间互动起来,互动与自由的空间是学生自主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数学的兴趣还来自快乐成功的教学过程。要让课堂变得自主、变得趣味、变得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思维的成果。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让学生发现数学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生活。如压岁钱存入银行利息如何计算,每月零花钱如何合理使用,家中电话费的交付情况,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实际问题并构造数学模型进行解决。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神奇,不由自主地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后,引导学生跑菜市场,了解各种蔬菜的价格,把自己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然后以统计表或统计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又如:学“概率”,可让学生就彩票问题讨论,并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其中奖机会等。

二、用实践性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探究

问题是激发智慧的工具,问题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好坏一方面反映教师的水平,反映教师是否能够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也反映课堂教学的深度、广度与效度。所以,学生思维的参与度与活跃度是衡量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解决应用性问题中提升能力。例如:《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打出字幕:A、B、C到D家里去玩,来得小D家附近的公园E,几个人玩起了扑克牌,玩着玩着发现几个人的牌总是不一样多,后来发现小A带来的牌少了黑桃K与红桃J。小A突然想起一个问题:我这副牌少了黑桃K与红桃J,那么现在还剩下多少张牌呢?小B小D苦思冥想,小C说:管它N张还是M张呢?干脆咱们再拿掉两张牌,大家不就一样多了吗!……

(2)教师:你们知道这些问题中的字母都表示什么吗?

(3)学生:A、B、C、D表示人,其中的E表示地方,其中的K和J表示扑克牌中的数字,其中的N、M也表示数字。

(4)带领学生做起游戏:四人一组,每组二十根小棒。用小棒搭正方形,讨论、思考一个问题:搭建1个、2个、3个、4个,直至N个这样的正方形各需要多少根小棒?

(5)学生回答n个正方形所需火柴数时答案有3N+1,4+3(N-1),4N-(N-1)等形式,知识在头脑中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是4根,两个正方形是4+(4-1),三个正方形是4+(4-1)+(4-1)=4+2(4-1)=34-21,四个正方形是4+(4-1)+(4-1)+(4-1)。那么N个正方形就是N4-(N-1)。

(6)教师对学生的结论组织学生讨论,引出:这里的N表示的是正方形的个数。说明字母表示个数,那么下面的几个问题中,字母又自表示什么呢?你能回答其中的问题吗?

①运动会上,女同学小A用t小时跑完s千米,那么她的速度为________千米/小时。

②你每天的零花钱是N元,你一周共花费多少零花钱呢?

③原来街上的猪肉是X元一斤,现在的价格是原来的85%,现在多少钱一斤?

④某三位数的个位数为a,十位数为b,百位数为c,则此三位数可表示为____

__________.

这个过程把生活问题、体验活动与思维运动结合起来,全面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与应用意识的发展。

三、开拓学生的视野中培养数学思想

数学能力的最高境界体现在数学思想上。只有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的思维,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培养数学思想。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背景,从中发掘出走向抽象规律的路径,才能够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联想、推理、综合与分析等形成思想。

在思维中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的思维高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才能够在学生这些旧知识基础上提升。例如:在“条形统计图和折现统计图”的教学中,这个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内容,只不过情境比小学复杂一些。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去独立探究,让学生重新感知统计图的画法与要求,在独立思考与互相合作中通过动脑、动手,通过画图、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研究出两种统计图的画法。

亲自动手所学习到的知识与听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去探究。例如:在“定义与命题(1)”中,设计如下问题:

(1)什么是定义?为什么要下定义?理解定义的关键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什么是命题?理解命题的关键在哪里?请举例。

(3)命题的结构是什么?本节课还学了命题的哪些知识?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先自学理解,再进行辩论发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

从方法上进行思维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如:在“证明(2)”中,面对例题的思路分析: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对于1800?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1)回顾以前用过的实验的方法验证,是什么方法呢?

(2)提出如何证明此结论?怎样才能够得到1800?怎样把这个三角形凑成一个平角呢?应该添加什么样的辅助线呢?

(3)解决问题后可以提出,要证明1800?除了刚才的方法,还有新的方法吗?

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教师的方法指导循循善诱,在知识构架中实现了方法的指导。

四.重视知识背景与知识提升的联系

知识与经验背景是学习的基础与起点,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情境中归纳数学规律,能够充分利用知识迁移的效应进行触类旁通,提高思维的质量。

情境的创设能够使数学课堂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使学习过程更加有意义、有现实性与趣味性。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过程中,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

(1)请举例说明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步骤有哪一些?这些步骤中含有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

(2)请你尝试一下,运用这种数学方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换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题,如果不行可以大家一起讨论协作。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考中通过知识的迁移过程,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提供各种生活素材。如在学习几何初步的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观察身旁事物的形体特征,提供各种教具与材料;如在“利息”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储蓄的调查,了解存取款和利息的计算方法等;如在“折扣”问题教学后,选择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折扣问题,设计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课,如“我是一名采购员活动”,让学生通过选择、计算、策划与设计等环节,选择一个最佳的采购方案等。这样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例如:在“统计图的选择”的教学中,可以先播放一段录像或者提供一份材料(如农民工调查等新闻栏目等),从中间抽取出几个统计图(如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现统计图等),引入对单只统计图的分析与选择。

篇3

首先,实验教材新颖,图文并茂,吸引学生

我校是广西南宁市新城区实验区的一所学校,数学课本是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学生一拿到教科书,就惊喜不已,个个爱不释手,有一位学生在周记里写道:“当我领到数学新课本时,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哇!好酷啊,我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本,我被课本中的各种各样的图形及卡通深深地吸引住了……”初中生,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对周围的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性。新颖的课本及图画,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不仅能唤起他们的联想,还能激发他们的情感,因而,课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它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现代化城市的建筑群,并以此为背景,汇总了本章的主要图形,这样的教材,很快地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能登堂入室,进入知识的“大厦”。有了这种“兴趣”,就能促使学生更积极、更持久地潜泳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所以,“兴趣”作为学习的动机,是学生乐于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在这种动力的作用下,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最终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选择一本好教材是至关重要的。有了好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又能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并辅之以诚挚的情感、奔放的热情、形象的体态,必然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讲授“生活中的图形”一节时,用多媒体打出各种各样的图,有圆柱体的、圆锥体的、正方体的、长方体的、棱形的、球体的,让学生走上讲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某些特征,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点、线、面的有关知识,感受到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根据课本的内容,自己设计画图,师生共同评出优秀作品,举办展览,寓教于画,“思”在其中,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实验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

在小学时,学生总感觉到数学太枯燥、大单调、太抽象,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多,学习时提不起兴趣,体会不到学数学的乐趣,总觉得学数学“无用”。而现在的实验教材与实际结合,内容新颖,实验内容多,实践活动多,增添了不少有现实生活意义的、富于想像思维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日历中的方程”这节里,就出现了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展现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该问题对初学方程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材让学生亲自从事这一游戏,深入观察日历中“数”的规律,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动了脑又动口。实验教材就是通过系列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学生也从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再次,实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有成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还要动手实践,同学之间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学习“去括号”这一节内容时,实验教材首先提出了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小明是怎样计算火柴棒的根数的,我让学生充分思索后,让小明同学示范摆火柴棒。 在这些图形中,第一个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个正方形就增加3根,那么搭x个正方形就需要火柴棒[4+3(x-1)]根。而他的同伴小颖又是另一种摆法。 把每一个正方形都看成是用4根火柴棒搭成的,然后再减多算的根数,得到的代数式是4x-(x-1)。利用运算律将两式去括号,并比较运算结果,其结果是:

4+3(x-1)=4+3x-3

=3x+1;

4x-(x-1)=4x+(-1)(x-1)

=4x+(-1)x+(-1)(-1)

=4x-x+1

=3x+1.

从以上两个代数式看,这两个代数式是相等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议一议,并与同伴相互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结果,归纳出“去括号”的法则。比较小明与小颖的摆法,看哪一种摆法最简捷。通过学生的操作、思考、表述、交流,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兴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又如,我在讲“从不同方向看”这一节内容时,让4名学生分别坐在4个不同的方向来观察同一个物体(水壶或茶杯),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看到的物体形状画下来,然后再和同伴交换看法,猜一猜哪幅画是谁画的,画者坐在哪个位置上。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想像,体会到:在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物体图形是不一样的,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4

第一,在数学教学中模拟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数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模拟情境的学习方法非常有效.在新课改下教学内容发生了变化,教师教学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模拟情境让数学课堂不再枯燥,带领着每一个学生一起探索,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效学习,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对学生综合培养的目的.例如,在讲“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要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带入课堂,如有些方便折叠的桌椅,其内部都是有呈现三角形的钢体结构,在打开桌椅使用时,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生活中的晾衣架,之所以挂上沉甸甸的衣服不会变形,也是因为其形状类似三角形,结构十分稳定.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并让他们独立思考并加以解决.第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每一个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好强心理,如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挫折,会严重打击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初中学生的年龄只是十几岁,心理需要更多的是鼓励,如果打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就不会再对这方面的事物产生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鼓励,加强他们的自信,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把握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因为他们的心理还比较稚嫩,对于许多不懂的事物的好奇心更加强烈.好奇心的增强,伴随着兴趣的增强,把握好这一点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提出数学问题,难度最好要适中,问题要有趣味性,增加学生想要知道答案的欲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增强兴趣,他们就会因为兴趣而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抛物线”时,教师可以用打篮球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究竟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出手,才能投篮更准呢?这就需要教师带领着学生共同去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学生对篮球的好奇心,能够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关于抛物线的知识.

二、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教育理念要改变,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将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主题思想,以前的灌输式的教学不再适合新教材和现代学生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人任务,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互动教学是目前为止在新课背景下比较适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整个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教育工作.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到辅助作用,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把握住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努力研究问题,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

篇5

新课成功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设置灵活多变的导入语.导入新课,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学习气氛.灵活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力.学生如果一上课就在情感上、知识上、意志上予以高度的专注,就会对接下来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灵活导入新课的方式有许多,可归纳为开门见山法、谜语、故事导入法、启发谈话法、设置悬念法、游戏法、歌舞表演法、动画法等.

二、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课堂的生动活泼感

数学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知识和建构的过程,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真实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数学课堂互动的激情,创设有助于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处在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中,达到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的目的.一个优质的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数学原理以及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一个优质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常识显现出来,让情境引起的关于数学意义的思考融入学生学习数学的感情中,让学生经历由问题情境进入自我建构模型,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数学的学习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是通过描述或编写一段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或者事件,而要解决的问题就融入在这个故事中.这个故事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数学知识背景相联系,且不会产生与原有知识相冲突的数学问题.在创设问题情境环节中,教师必须注意:第一,深入了解并掌握学生的思维活动;第二,协助学生获取缘由的经验和预备知识;第三,注重每个学生的认知差异性.

三、教学过程中融入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单向接受的学术知识点,在数学思想中不能用固定的套路来解决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点,才能将其融会贯通地运用于解决各种数学问题中.因此,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重视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在记忆、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时,才能游刃有余.让学生借助基本的数学思想以及方法来解决纷繁复杂的数学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数学是靠学生自主探索出来的,而不是纯粹教出来或可以模仿出来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使三者成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避免脱离内容形式而进行单向的、孤立的传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自主与传授结合的方式来理解数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习惯.

四、坚持“导学先行”的原则

“导学先行”的原则是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分析、解决、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具有主人翁意识,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积极引导作用.当学生偏离学习的轨道时,教师要将其拉回,并辅导他们自主学习.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认知过程中要采用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初中生正值青春懵懂的年龄,他们既有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特质,也有期待走向成熟的特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初中生的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大胆设疑、探索未知,使学生感到喜悦和兴奋,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目标.

五、总结

篇6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沟通、讨论的发展、前进过程,具有显著的双边特点和双向特性。传统的教师包办整个案例课教学活动过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也不符合新课改的标准和要求。教学实践证明,案例应成为师生双边互动的有效载体,学生只有在双边互动过程中,才能实现主体特性的展现,主体能力的提高。如“如图所示,在ABC中,现在从ABC中内接一个正方形DEMF,如果SADE=1,S正方形DEFM=4,求SABC的值”案例教学中,教师围绕解题思路这一主题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向学生提出“该问题条件内容中告知了哪些条件关系?”、“问题条件中隐含了哪些数学知识点内容?”、“要实现问题要求的有效解答,需要找到哪些数学关系式?”等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开展小组合作探析活动,经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得出解析过程:“先根据所揭示的正方形面积,求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然后过A点作AQBC,利用SADE的面积求得AP、AQ两条边的长度,再由ADE与ABC之间相似,求出BC的长度,最终得到SABC。”教师针对所得解析过程进行讲解,强调:“解答该问题过程中要找准三角形相似成立的等量关系。”在探析解题思路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有效引导和学生深入探讨的“遥相呼应”的互动教学中,主体特性得到有效锻炼,探析技能得到有效培养。

二、案例教学活动要体现能力发展功效

案例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活动一样,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习能力培养,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第一要务”,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案例讲解必须为学生能力培养目标要求服务,重视主体能力训练和培养,强化对学生分析、解答、判断等实践过程的指导和点拨,锻炼学生学习数学的技能,培树良好数学学习品质。问题: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已知∠C=90°,∠A=40°,BC=3,试求出AC的长度。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条件内容,指出:“根据问题条件内容,解题时需要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点内容。”学生合作探析并共同推导解题过程,得出其解答问题的思路:“利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得∠B的度数,然后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即可求解。”教者根据初中生推导过程及合作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本题考查直角三角形中三角函数的应用,要熟练掌握好边角之间的关系。”学生书写解答过程(略)。在上述案例教学中,学生成为案例解答的“主力军”,承担了解析问题的大部分工作。其数学分析、探究、归纳、推导、判断、合作等学习技能得到锻炼和增强,较好落实了新课改提出的学习能力培养目标要义。

三、案例教学内容要呈现延伸拓展特性

篇7

(1)基于真实、复杂问题的叙述。初中教学中的数学问题很贴近生活,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真实地描述这些问题。问题的真实性越强,学生的参与性越强。问题的真实性和高级问题解决能力的本身特点,要求每个问题情境中包含一个多个子问题。

(2)关注问题的逻辑性与生成性。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培养需要关注其高阶思维的发展。高阶思维取向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要求学生会解决问题,还要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在问题情境中,每个子问题都是环环相扣,学生要不断解决问题和明确新问题。

(3)关注环境与资源的设计。信息技术在对高级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上提供支持方面,其主要手段是创设环境、提供信息资源和工具。在创设学习生态系统时,信息技术必须营造“生态环境”,并为其提供养分,以维持其动态均衡状态。

(4)以学科为中心。初中数学知识的理解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上。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问题。因而,数学概念和技能需要镶嵌在任务情境之中,而且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涵盖其他学科的内容。

(5)基于协作。社会文化视角要求,个人的发展要同其他人发生联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需要建立协作关系或是形成学习共同体。多项研究表明,协作形式和学习共同体更有利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2.基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初中数学情境教学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问题解决中的问题是从情境中而来,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习内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各种学习资源予以加工来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其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更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及所处的环境。

(2)提出问题,表征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后还需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转化为数学问题。表征问题依赖于问题解决者的知识、经验、感知、记忆等,而且会涉及数学语言的表达。信息技术使我们能直观形象地呈现师生观点,利于交流。

(3)探究方法,制定方案。培养高层次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学生能解决复杂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方案或计划。信息技术便于查阅类似问题,利于学生反思和总结问题解决方法,从而制定相应的问题解决方案,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4)实施方案,分析论证。在这个环节中,问题解决者利用前面形成的方案自主或小组进行问题解决,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分析和论证。信息技术在对解决问题提供支持方面,其主要手段是创设环境、提供信息资源和工具。

(5)评价反思,交流观点。问题解决者在完成方案后,需对过程进行反思,对结果进行评价,思考和总结不同方法的适用情形。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信息的存储工具,而且提供了交流工具,使得师生之间及组内、组间的交流畅通无阻。

3.总结

篇8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成就感,是现在数学教学目标中极为关注的一个主要方面,而这一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得不到体现。由于受周边社会环境的感染及家长重视程度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整天无所事事,作业练习潦草应付,抄袭了事。

二、学生学习方法落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调查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现在还在继续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部分学生解题时不遵循解题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过程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对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对方法不会归纳总结、融会贯通。

三、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灵活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师常用教具为:教案、课本、三角板、粉笔等。先进设备多媒体和电子白板等的正确灵活使用,依然困扰着每位偏远山区的农村教师,使农村数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对于这种现象,仍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

四、家庭教育缺乏良好的引导

调查结果显示,56%的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考试能拿高分就行,有40%的学生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问,没有采取任何可以有效提高成绩的措施,这显然是对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和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和提高。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学习的内在动力

初中数学是较为乏味的一门学科,由于其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又比较严谨的特点,使得数学成为学生学习困难的课程之一,大部分农村初中的学生不爱学习数学,觉得太难,没有学习兴趣。所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利用多种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加以培养。例如教师利用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或者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更好的学习兴趣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教师应做到:(1)在生活和思想上要关心与爱护学生;在教学上,要严格地要求他们,让其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2)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灵活运用,就像智慧的窗户一样,只有窗户打开了,学生才能看到精彩的数学世界,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其受益终身。(3)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和交流,让其树立自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充满关怀及和谐的气氛下茁壮成长。(4)多开展数学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价值观。将数学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效地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和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价值观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改善教学设备,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偏远山区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教学面临很多困难。要改善偏远山区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希望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能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大力支持;渴求学校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物质资源和师资力量的保障,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方法的改变。

4.家校互动,联合社会力量

篇9

学生学习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来说,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然而,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现代教育技术,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增反增,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则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制作过于精美的课件,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被课件的其他内容所吸引,不能专注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这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导致教师教学效率低下。

二、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所应采取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技能

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技术教育的技能,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提高技能的途径有两条:第一,通过学校组织,通过短期培训或者教师进修发展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学校利用自身所掌握的资源,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还可以履行学校培养教师能力的责任。学校必须与时俱进,利用现代技术教育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享受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性。第二,教师通过自我技能提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并要通过不断练习,使教师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现代教育技术的短期培训,实现自身技能的提高。

(二)摆正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位置

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处于辅助地位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不能因为过分强调尝试创新而机械的替代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此外,不能用现代教育技术替代教材内容,更不能替代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对于出现一些教师只使用课件来给学生展示解题过程等的相关做法,必须予以杜绝。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是丧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二是教师成为课件的播放者,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课堂主角。所以,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必须注意摆正自己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位置,更好地发挥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三)创造性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大部分教师由于过度依赖现代教育教学,往往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思考,而且由于教学的需要,对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课件也往往只是写上“标准答案”即可,这就导致了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机械使用教学课件,也使得学生在教师“标准答案”课件的引导下失去了思考性和创造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造性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利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学生在受到多样化的刺激下,牢牢地把握住学习重点,提高创造力。

(四)融合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

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往往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就抛弃了传统教学的方式,不再写板书,甚至整堂课一根粉笔都不动,完全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因此,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必须融合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利用传统教学的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等优点,再加上现代教育技术的方便、丰富等优点,更好地完成初中数学教学任务。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赏识教育;实施

要帮助学生有效提高数学学习成绩,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偏难与数学基础较差的现实问题,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实施积极的赏识教育,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进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踏实更加用心更加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过渡阶段,其独立性与自我意识都在这个年龄段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他们更加希望自己的语言、行为能够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有着一定程度的自我发展要求.但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是不够成熟的,他们在表现自我的过程中,一旦受到挫折和打击,便会导致其自卑心理的产生.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地参与到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来,教师便需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并且鼓励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踊跃地表现自己.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尽可能针对学生的自主表现给予适度的赏识教育.例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班级学生的表现情况,如在课堂教学中遇到随意讲话,扰乱其他学生听课的学生,教师便需要首先分析该学生与其他学生讲话的动机,如上文所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着极强的表现欲,他们希望自己的话语和行动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那么在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经过短时间分析之后,对其进行赏识教育“某某同学,老师看出来你的思维能力非常活跃,现在得仔细听我讲课了,待会我会请你来回答下一个问题.”如此一来,该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思维活跃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便会很愿意聆听教师接下来要讲的教学内容.并且在学生准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接着说“看来某某同学是真的非常聪慧,但希望你能够专心听课,不然下次老师提问,你就很难能够很好地完成作答了.”如此一来,便使得该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并且也不会在课堂下讲小话了.同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班级学生故意做出奇怪动作或表情,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做游戏这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讲解的数学知识点,并且让这些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充分的满足,促使其更加愿意将表现自己投入到参与教学活动,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尊重学生个性差别,赏识教育因人而异

客观地说,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会存在有利的一面和有弊的一面,赏识教学也不例外.如果赏识教学在具体实施中,不能够完全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发现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而给予统一标准的赏识教学,便会使得该教学方法的效果难以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教学效果.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是有着不同的数学知识基础、不同的认知能力、不同的个性特征,那么要想使得赏识教学能够得到更加有效地实施,便需要教师积极给予学生全面的分析与了解,建立详细的个性化学生档案,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特性实施因材施教.例如:教师在针对某一名学生进行赏识教学的时候,便需要综合考虑到很多因素,如该学生是否适合过多的给予赏识与褒奖,会不会因此而产生骄傲心理?是使用单独谈话还是公开表扬的赏识方式呢?怎样的程度是最为适宜的呢?这些问题都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考虑,尊重学生个性差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另外,在赏识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加入互动模式,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说出对方在数学学习方面的优点进而实现互相赏识,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赏识评价,再加上教师给予学生的客观积极赏识,便可以很大程度上发挥出赏识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