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范文
时间:2023-03-14 21:3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由落体运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下周一,就将上《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一课,是否按教材的资源导入新课,一手抓住硬币,一手抓住纸团,在相同的高度,同时松手,让硬币、纸团同时下落,让学生观察结果,问:为什么硬币比纸团先落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样引入很好。
但是,想一想,有可能学生通过预习,看了多遍教材,也参阅课外各种资料,教材上的提问,已经弄得差不多,这样的问题,再提出来,让学生回答,有可能是多余的,倒不如直截了当地用牛顿管做实验,让事实告诉学生硬币比纸团先落地原因和规律,使学生从书面上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再根据教材上,图3—26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的资料,通过计算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多少?学生通过预习,也几乎弄懂,这里只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公式,让学生转化为自由落体的运动公式,再出一些例题分析讲解,加深学生对自由落体的运动公式理解及灵活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探索的回眸,学生通过预习,也知道是伽利略大破神话,超越梦想。但是,对于伽利略如何引入数学分析,找寻物理规律,学生有可能还是漂在面上,要着重讲解,同时,对验证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构思,伽利略将直落转化为斜面运动的验证,再将斜面运动规律理想化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成立的科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中得到智慧,学好物理,用好物理。
最后,让学生完成51—52页6道作业题,这是我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自由落体运动》备课的一点思路。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自由落体运动》是物理必修1 第二章第5 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编排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知识之后,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这种常见的特殊的运动的研究,即能复习和巩固前面的知识,加强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又能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根据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自由落体运动概念、性质、规律;重力加速度。至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我主要把它作为以后要考虑的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我认为至少有两点:
难点(1)对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轻、重无关的理解
落体运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很容易根据生活经验形成错误的前概念,就是“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这种前概念对于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正确概念是非常不利的。
难点(2)如何引导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过程
探究过程难点在于,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实验方案,要确保实验能够成功,能让学生在对实验数据处理后,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二、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产生的条件;
(3)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拟采用探究式综合教学法。具体说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推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归纳。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对学生来说,主要是启发主动参与、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结论,而且要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思想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导课
先通过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在不少情况下是不同的.从苹果树上落下的苹果和飘下的树叶能一起同时下落吗?”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然后通过演示1:硬币和纸袋分别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下落,观察下落速度,从表面上看得到结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继续演示2:将等大的正方形纸片,一张揉成纸团,让纸团与纸张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下落,观察下落速度,对得到的不同结果,让学生讨论,提出猜想:物体下落的快慢除了跟重力有关外,还与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有关。
演示3:展示和介绍牛顿管,说明里面装有金属片和羽毛两个物体,已经抽掉了空气,再把玻璃筒倒立过来。问:谁下落得快呢?
篇3
但是,我借助工具书和网络等资料来源查找有关资料后发现,伽利略提出的“自由落体运动”是要有一定的条件的。即要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才能成立。但这种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在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因为有空气阻力的存在。但伽利略的实验结果为什么是同时着落呢?这是因为伽利略的实验地点??比萨斜塔仅有50多米高,而铁球和木球都是比较重的物体,在底空落下时空气阻力几乎没有影响,因此用肉眼看是同时落地。可是如果用精密的仪器进行检测,就会发现其中的差异:铁球比木球先着地。我们由此可以得出:在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两个物体同时在同样高度的位置同时下落,一定是较重的物体先落地。
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同样是50米,下落物体是羽毛和塑料泡沫,在无风的天气进行实验。同时将羽毛和塑料泡沫在同一高度下落,结果塑料泡沫先落地。也可以运用资料来证明:气象台曾经测量过一滴雨的下落速度:雨点直径是1毫米的小雨,落地速度是4米/秒;雨点直径为2毫米的大雨,落地速度为6米/秒;雨点直径为3毫米的暴雨,落地速度为8/秒。
这种现象怎么解释呢?想要知道其中的道理,必须先理解物体下落的“终极速度”。所谓的“终极速度”,就是一个物体在几百米乃至几千米的高空中,向地面下落时,落下的速度会不断的增加,会越来越快。与此同时,空气在与物体摩擦的过程中,空气阻力会越来越大。到了一定的程度时,由于物体重量是一个固定的值,在落下时不会增加,空气阻力就会与物体本身的重量平衡,使物体的下落的速度不会在增加,并保持着空气阻力与物体的重量平衡时的速度,这时候的速度就是物体的终极速度。终极速度也可以理解为物体下落时的最高速度。
终极速度和物体着陆时的快慢有什么关联呢?由于每个物每的重量不同,所以终极速度不一样。一个物体越重,受空气阻力的影响就越小,下落的速度就会比较慢到达终极速度,因为空气阻力对一个自由下落的物体影响越小,空气阻力与落体的重量平衡所花的时间就会越长。而轻的物体正好相反,到达终极速度的时间就越短。落体的下落速度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晚些到达终极速度的物体,它们的终极速度就会比先到达终极速度的物体快。换句话说,就是重量越大的物体,它下落时的终极速度就越大,从开始下落到落地的时间就越短。
篇4
关键词:FLASH动画;自由落体;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1-053-1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本节要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教学重点之一是说明不同物体自由下落时的加速度都相同。教学重点之二是利用频闪照片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这也是教学难点。另一难点是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重力无关。但学生由于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如同亚里士多德一样,重的物体下落得快是学生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之前的一个“前概念”。它来源于生活实际,并经过学生的头脑加工,以信仰的形式存在于自己的“知识”之中。要消除这种与科学概念不同的“前概念”对教学的影响,就必须设置恰当的矛盾情景,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学生对问题的正确思考,以破除“成见”,建立科学概念,本节课我在实验的基础上,借助几个FLASH小动画,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重难点。
一、用FLASH动画模拟不同物体的下落实验,澄清错误认识
学生对物体的坠落普遍存在重快轻慢的错误认识,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演示实验:(1)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张等大的纸片与铁片,可以看到铁片比纸片下落快。(2)两个同样的纸片,把其中的一张纸团成一个纸团,再让它们同时下落,可以看到纸团先落地。(3)让纸片与轻纸团同时下落,结果它们几乎同时落地。但这些小实验都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完成,学生很难留下较深的印象。接着我就用三个FLASH动画,生动形象地播放了三个小实验的模拟过程,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造成情况很复杂。
二、用FLASH动画播放动漫,渗透物理方法教学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在真空中才能发生的运动,是一种理想运动。但日常生活中许多物体的下落运动,当所受重力远远大于空气阻力时,都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这里实际上用了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理想化方法,即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自由落体。这种方法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用FLASH动画播放了一个简短的动漫。几十秒钟的画面,生动、形象、具体、直观,使学生好像身临其境,丰富的感性材料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十分新鲜和好奇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创造性的思维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学生看了两遍还意犹未尽。看完后,对两个人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他们都受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空气阻力。老师提出问题:两个人回到地面上的结果为何不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本来很抽象的问题,借助动画,一下子迎刃而解。
三、用FLASH动画模拟牛顿管实验,理解自由落体运动
上面这些实验现象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空气阻力的存在掩盖了自由下落的物体的规律,需要排除空气阻力的影响才能发现自由下落物体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假如没有空气阻力,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会相同。假设是否正确,要用实验来验证,很自然地引出了牛顿管对比实验。先让学生观察羽毛、金属片在真空的牛顿管中同时下落,它们几乎同时落到管底;打开进气阀,再让学生观察,它们的下落快慢不同。但是班上有五十多位同学,牛顿管的可见度很小,即使重复几次,也只能有小部分同学才能看清。所以,我又用了一个FLASH动画,模拟实验过程,用三个牛顿管作对比。一个充满空气,一个抽出部分空气,一个真空,按下播放按钮,红色金属小球和一片树叶下落的快慢形成鲜明对比。在充满空气的牛顿管里,树叶、金属球下落速度差别最大,在真空管里小球和树叶总在同一水平高度。强烈的反差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学生情绪激昂,一是为自己的假设得到验证而感到兴奋,更为物理实验的魅力所折服。由此而产生的对物理学科的情感是用其它方法无法获得的。到这儿,学生都能理解自由落体是一种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四、用FLASH动画模拟频闪照相,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运动?也必须用实验来研究,但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得比较快,凭目测难以观察和记录,用频闪照相就可以记录下运动物体每隔相等时间所在的位置,这样的照片可以用来对运动进行分析,教材中多处用到频闪照片,如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碰撞、弹簧振子的振动等。可是学生对频闪照片是如何拍摄不是很清楚,中学又无法提供这些器材,造成学生研究问题时心理和认识上的障碍。针对这个问题,我使用了清华同方的教学软件:“自由落体频闪照片的拍摄”,该软件用Flas,生动地模拟了频闪照片的拍摄过程,使学生直观了解到频闪照相的全过程,物体运动的各个瞬间位置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非常兴奋和激动,为学生掌握本课重点提供了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提供的方便。
篇5
关键词:自由落体运动;三维目标;教学过程
物理新课程理念中要求教师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力求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合,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而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和他们在学习中的相关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要发展某种能力,就必须经历相关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应该以物理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中介,相互和谐、融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下面以“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为例,说说我在新课程教学中就三维目标的体现方面的尝试!
案例:自由落体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3.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
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的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规律。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活动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各种落体运动,比如:苹果从树上下落;工地上的工人要戴安全帽防止重物下落击伤;树叶的下落;下雨等等。
演示实验:(1)纸片和铁片的下落;(2)纸团和铁片的下落。
让学生仔细观察物体的下落运动,显然同样的一张纸做成纸片还是纸团它的下落速度却分别比铁片慢和比铁片快。那就是说,物体的轻重不是下落快慢的影响因素,对比刚才的实验,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的下落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是空气的作用。空气对纸片的阻力比对纸团的阻力影响大,所以下落的情况不一样。
教师提问:如果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不同的物体下落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演示实验:牛顿管实验。
现象:在没有空气阻力作用的空间里,不同物体(如羽毛和铁片)的下落一样快慢。
意图:通过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实验研究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思维品质。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初步养成置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与学
1.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的下落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强调两个特征:只受重力和初速度为零。
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落体运动,没有阻力的空间是没有的,因此当空气的阻力影响很小时,可视为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而只受重力的作用,比如小球、铁块、石子从静止到下落等等可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而纸片、羽毛等的自由下落则不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已有了一个初步的正确认识,其实,古人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其重量成正比,即10磅的球落地速度是同高度下落的1磅的球的落地速度的10倍。300多年前的伽利略用精妙的逻辑――归谬法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据说伽利略还做了震惊当时世人的比萨斜塔实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回顾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他开创了科学推理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为后人研究自然科学树立了典范。我们也可以用伽利略的方法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
2.自由落体加速度
教师活动:自由落体运动既然是匀变速直线运动,那么它的加速度是怎样的呢?(启发学生利用刚才的实验数据进行推算,实验安排时事先用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做自由落体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计算重力加速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的重力的自由落体加速度是一样的。
篇6
1“活动”因“学”而定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仅以实现“双基”为目标,以“教师中心、课本中心和课堂中心”的观念为支撑,漠视以学生生命全面发展为本.而活动教学是旨在构建以学生主体的自主建构为目的的动态生命课堂,即从“学跟教走”转变为“活动”因“学”而定.因此活动设计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并无感官认知,但学生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落体运动有着直观的感知.首先教师当堂演示橡皮、纸片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的下落运动,橡皮下落得快;将纸片揉成纸团与橡皮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的下落运动,两者下落差不多一样快.学生观察对比实验,小组合作讨论,自然得出纸片下落慢是因为受空气阻力影响大的缘故.教师进一步拓展若在月球表面做该实验,三者下落的快慢如何?学生:一样快,因为月球上物体不受空气阻力的影响.教师演示牛顿管实验(模拟月球上的真空状态),使学生进一步产生视觉冲击.教师总结提升: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不同物体下落的快慢一样,物理上将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因此活动设计应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出发,层层递进,抽丝剥茧,逐步揭示未知领域的奥秘,使规律自然生成.
2活动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学科与生产、生活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高中生会接触到很多与物理相关的生活问题,活动情境应来源于生活,使物理走进生活、服务生活.活动生活化要注意以下三点:(1)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2)注重课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3)注重学生生活的合理建构.例如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建构过程中的实验情境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对生活化物理情景的活动探究过程,真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3规律建构活动探究化传统规律的呈现是教师单一化的灌输,学生被动式的接受.活动教学是通过丰富多彩的主体性活动实现规律的自主建构.例如: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探究.教师:猜想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还是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学生:可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师: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利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片等获取重物自由下落的相关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教师:请同学们对人教版必修一课本45页图2.5-4所提供的频闪照片进行分析处理,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学生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展示交流:有的小组算出在误差允许的情况,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为恒量;有的小组算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比满足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有的小组绘出小球自由下落的v-t图象呈线性关系.“活动建构”实质上就是一种主体性探究活动.
4活动多维互动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垄断性地独占课堂,学生则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师由此几乎成了课堂教学中唯一的信息来源.而活动教学的课堂中教学主体间互动交往形式多姿多彩,多维互动.包括:(1)师生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个体、学习小组、整个班集体间的交往互动.(2)生生互动,即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学生个体与整个班集体、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间的交往互动、学习小组与整个班集体间的交往互动.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活动建构教学的过程中,多维互动贯穿始终.既有生生之间的个体自由表达、自由交流、小组与小组间互动交流,也有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这种“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不仅能激活学生思维,而且能提供或从中生成丰富的、动态的、有价值的教学信息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健康发展.
篇7
[摘要]建构主义 中师物理教学 运用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学生进入中师后,普遍觉得物理难学。究其原因有中师物理与初中物理比较,中师物理无论深度,还是广度较初中物理有很大的提高;学习物理的方法不对路,物理重在“悟”。物理知识不管老师讲得如何透彻,学生未领悟,结果学生是学生,知识是知识,更何况有些物理知识是讲不清楚的,如“时间”,没有人能讲清楚,但学生能领悟,一说“时间”就知道是么回事了。建构主义给学生领悟物理知识或现象提供了平台。
二、建构主义及其教学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近几十年来随着学习者的主体作用的加强而形成的,是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围绕问题而展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倡导自己学习和自由探索。学生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建构主义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利用已学习的一些物理知识和对自然界的一些物理现象构建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这样他们就不觉得物理是空洞洞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并且可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进行物理实验,不局限于苛刻的精密的专门的仪器。这样就可将已有的生活体验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就可感到物理是实在的,有用的。
案例:中师物理学第一册自由落体运动,教师首先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vt=v0+at及位移和时间的关系s=v0t+1/2at2。
创设情境:一张纸片和一个重物在同一高度下落,观察它们运动的快慢。
问题1:自由下落的物体谁先落地?
学生讨论,一种结论:重的物体快,轻的物体慢(由观察中得出);另一种结论:一样快(伽利略的斜塔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问题2:怎样验证结论?
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和实验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讨论),最后不外乎两种想法:质量一样的物体会不会同时着地;质量不同的物体会不会同时着地。
学生根据身边的材料进行实验:①一样的纸片,把其中的一张折成纸团,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观察下落得先后;②纸团和重物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观察下落得先后;③纸片和重物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分别观察落地的先后顺序。
对上述三个实验进行讨论。
形成结论:同时着地。
分析为什么刚开始会有快有慢,是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然后用毛钱管验证,最后形成自由落体的定义:在只有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问题3:自由落体的规律怎样呢?
看书中照片,从图中看运动的距离越来越大,肯定是加速运动,可能有些同学说是匀加速运动,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并让学生看书上的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学生讨论得出自由落体的运动特点:
1.仅受重力作用(阻力相对重力很小时可近似认为是自由落体);转贴于
2.初速度为0;
3.匀加速直线运动。
运动规律:1.速度和时间关系vt=gt;2.位移和时间关系s=1/2gt2。最后作巩固练习。
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重力加速度g与G=mg的g是否相同?
四、评析
篇8
但是,多媒体课件它并不能代替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实验科学,还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而且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联系的科学。对于青少年来说,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有可以使他们志向高远,憧憬未来,是学生们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为了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就显得很重要。而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但它却是非常真实的。也是探索自然规律所必需具备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电脑的普及使得许多多媒体课件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使用PPT、flas等软件制作课件、模拟物理实验过程。
笔者在这几年的物理教学中也非常注重实验的演示和使用,同时也制作和使用过课件。在互联网上也下载过一些实验演示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用制作的课件代替课本中的实验,使得物理实验离课堂越来越远,对物理教学产生的效果并不好。课件的确对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物理过程、物理规律有一定的帮助。但动画毕竟是模拟的,它很难代替真实的实验。怎样才能使多媒体课件与物理实验很好的结合,在物理课堂中和谐的使用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好的接受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呢?笔者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必要的、课堂可操作的宏观实验一定要做,通过课件展示人眼不易观察到现象。
下面以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5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谈谈我自己的看法。某个教师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如下:首先通过纸团和纸片的下落引出自由落体的课题,通过课件模拟自由落体运动,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及其条件。然后通过课件上的幻灯片展示实验中某条纸带。并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自由落体的规律……。我觉得这节课只能说是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学生对自由落体的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只是硬性的接受了。我觉得这节课的一个演示和一个实验是必须要做的。演示通过牛顿筒能够让学生非常直观的看到金属片和小羽毛在真空管中下落的一样快,让学生看到真正的自由落体运动,加深对自由落体的认识,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中的实验通过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和对纸带的分析方法自己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应该讲这两项课件都不能替代,但是我们也可以利用课件把某个小球自由下落的频闪照片一张一张的放映,然后引导学生去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及其规律。
2 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抽象的、微观的实验。将微观的世界的一些结构和规律通过课件形象的模拟来帮助学生理解。
对于选修3-1中电场和磁场中的许多实验,一些乡镇偏远的中学,硬件设施不够,没有许多电学实验仪器的情况下,此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一些实验。下面就选修3-1中《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一节中洛伦兹力方向的教学说说我的设计。首先介绍阴极射线管的结构,再演示课本第95页的演示―观察阴极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在演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未加磁场时和加了磁场时射线管内径迹的特点,以及在磁场方向改变时径迹的偏转方向。然后通过事先做好的动画模拟出刚刚实验演示中看到的现象,并将几种现象集中在一张幻灯片上引导学生观察磁场的方向与粒子的偏转是否有关、粒子的运动方向与粒子的偏转是否有关、粒子的带电属性与粒子的偏转是否有关。通过这样的设计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洛伦兹力方向的判断。
我们也可以通过农远教育网络下载一些视频或制作一些动画模拟实验的现象。在选修3-5中一些粒子的微观结构以及原子核的一些核反应,还有原子弹以及氢弹的结构及其爆炸的威力,我们都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这样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同时也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原子物理学的一些微观结构和规律,并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模型加深了印象。
3 让多媒体课件走进实验室,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通常学生物理实验总是老师先在教室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作出介绍,然后带领学生进实验室,由学生自己操作完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种方法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程度中等或偏差的学生效果不是很好。其次,对于一些操作过程复杂的实验,许多学生总是做到某一步,后面的操作又忘了,很难达到预定的效果,学生对一些的规律的理解也不是很好。基本是在实验室里浪费了时间。为了能形象的、直观的、有效的指导全体学生很好的完成实验笔者觉得应该让多媒体课件走进实验室。具体操作可如下:事先由几个物理教师在实验室里,将实验所需器材按要求摆放整齐,正确的、有顺序的、规范的完成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摄像机将整个操作过程录下来。在学生做实验时可以通过投影仪放给学生看,当学生忘记步骤时或是对一些步骤理解错了,此时课件可以提醒学生,这样可能会比原来效果要好些。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问题;解决对策
一、初中物理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学模式不科学
与“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相对应的是“填鸭式”和“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能在短时间快速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把学生当成了学习机器,成了只会“纸上谈兵”的物理书呆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教育新时代,这显然与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悖。
(二)师生互动效率不高
师生互动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从心理上接受教师,认为教师和自己不在一个起点甚至不在一个世界,而且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思想活跃,性格叛逆,教师的耳提面命在他们看来是对自我性格发展的束缚。长此以往,教师难以亲近学生,学生难以接纳老师,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越来越差。
(三)教学理念不先进
传统物理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核心,学生作为附属,没有很多自主探究和学习的机会,这背离了物理作为一种探究性和实验性学科的本质。在此教学理念的错误引领下,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均不强。
二、初中物理教学对策分析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1.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能力——实践教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物理力学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践,例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帆船,而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船身龙骨的制作部分需要用到水的浮力知识,所以学生会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自然可带动教学效率的逐步提升。2.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情境教学。在教学光现象时,教师可创设“我是摄影师”的教学情境:首先展示参观风景区时拍摄的一些照片,然后通过讲解照片拍摄的一些角度问题来引入照相机成像的光学原理,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利用光学知识分析照片的拍摄角度、光影效果等等,整个过程非常有趣,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二)提高课堂师生互动
1.以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互动。学生师生合作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利用好教材内容,然后借助游戏教学、角色扮演等趣味化合作方式实现寓教于乐,继而培养学生的师生合作意识。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结合伽利略的相关研究,设计“假如我是伽利略”的合作学习活动,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重现伽利略的整个研究过程。利用这样的活动,就可以提高课堂师生互动效率,培养学生的师生合作意识。2.以生活话题促进师生互动。承接上例,教师可以创设生活话题:“谈一谈自由落体运动在生活中的表现。”这是典型的生活话题,教师可以与学生互相讨论,例如有的学生说雨从天上落下来是自由落体运动,有的学生则说真实生活中不存在自由落体运动,基于两大论点,教师可以继续深入生活话题:“真实生活中物体自由落体时的受力情况分析。”继续与学生进行话题交流,并引导学生画出受力分析图,并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相对比,从而得出结论——自由落体运动在实际中并不存在,只是理想状态。
篇10
关键词: 导数概念 头发生长率 两点的坡度 自由落体运动 瞬时速度
导数概念是高等数学的一个难点,在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学生往往还没有学习就先把自己吓倒,说导数和微积分根本学不懂,等着考试“挂红灯”.老师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上一堂让学生真的感受到高等数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引入课,让学生树立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一、常规导数概念的讲解学生似懂非懂
常规讲解导数概念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1.定义的陈述:设函数y=f(x)在x及其近旁有定义,当自变量x在x处有增量x时,函数y=f(x)相应的有增量y=f(x+x)-f(x),当x0时,比值的极限存在,我们称这个极限就是函数y=f(x)在x处的导数,记为y′|.
即:f′(x)==.
2.理解概念要注意的几个要点:①函数应在x的近旁有定义.②x0但不能为0,y可以为0.③导数是一个局部的概念,与x的取值无关,只与函数y=f(x)在x旁的函数值有关.④若比值的极限不存在,我们说y=f(x)在x处的导数不存在.
3.通过一点的导数,推广讲解函数在一个区间内的导数,再推广到一个函数的导数.
4.回顾定义,总结出计算导数的三个步骤:①求增量y=f(x+x)-f(x),②算比值,③求极限.
5.通过例题巩固导数的概念.
这样讲解,符合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但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教学的效果并不好,我通过下面与生活相关的例子进行引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写出来与同行共享.
二、生活中三个实例的通俗讲解帮助学生对导数概念的把握
实例一:你的头发,在过去的一年中,平均每秒增长多长毫米?在过去的半年中,平均每秒增长毫米?在过去的一个月中,平均每秒增长多少毫米?在过去的一星期中,平均每秒增长多少毫米?在过去的12小时中,平均每秒增长多长毫米?在过去的10分钟内,平均每秒增长多少毫米?在过去的10秒内,平均每秒增长多少毫米?在过去的0.1秒内,平均增长多少毫米?在过去的0.001秒内,平均增长多少毫米?在过去的0.00001秒内,平均增长多少毫米?……时间越来越短,当时间段接近于0秒时,这个平均增长速度就是你的头发在这个时刻的增长速度.这里头发的生长率,就是导数的概念,是长度对时间的求导.
由平时学生不会考虑的头发增长速度的问题讲解联系到课堂要学习的导数,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去除了学生对导数微积分学习的畏惧心理,为师生的学习合作打下基础.
实例二:我们爬一座山,一座山的高度与上山的路程的比,就是我们上山的平均坡度;山一半的高度与半山腰到山顶上山路程的比,就是我们上山后一半的坡度;山三分之一的高度与后三分之一的上山路程的比,就是我们上山后三分之一的坡度……距离越来越短,一直这样无止境缩小下去,当距离缩短到接近于0时,就是我们站在那一个点的坡度值.这一点的坡度,也是我们讲的导数的概念,是高度对距离的求导.
由纵向的高度与横向的距离比的引入为导数几何意义的学习打下基础,避免我们的学生因害怕图形,阻碍对导数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实例三:物理上我们会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但我们不能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个时刻的速度,但导数解决了这个生活中的难题.我们以自由落体运动在2秒时的瞬时速度为例,看看如何能够计算出物体的瞬时速度.
附:自由落体运动在2秒到3秒内部分时刻的平均速度表
解读表格,分析时间越接近2秒,平均速度越接近2秒时的自由落体运动的瞬时速度,当时间无限趋近于2秒时的平均速度的极限值就是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在2秒时的瞬时速度.
即:==
=
=
=×9.8×(4+4t)=19.8=v(2)
由极限值正好等于2秒时刻的瞬时速度值,告诉学生这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这是数学发展史上经过大量的验证与演绎逐渐得出来的导数的概念.这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学科与物理学科的联系,而且让学生感受数学学科与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数学的发展更离不开数学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非凡的意志力.我们也要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耐心与钻研精神,同时坚信我们的努力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