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的小路范文
时间:2023-03-22 17:2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间的小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正伸手欲采那七彩花
在乡间的小路上,只有那盛开的杨桃
在乡间的小路上,只有路曲折远去
似乎看见还有熟悉的身影在树上
滑动,在路上流动
篇2
在乡间的小路上,那群无知的少年
正伸手欲采那七彩花
在乡间的小路上,只有那盛开的杨桃
在乡间的小路上,只有路曲折远去
似乎看见还有熟悉的身影在树上
滑动,在路上流动
篇3
我爱城市里美不胜收的小道,更爱家乡如诗如画的小路!
清晨,到美丽的小路上去走走吧!你会听到一阵阵从天空中传出来的悦耳的歌声,那是可爱的小鸟们正在树枝头上比着谁的嗓子甜美呢!仿佛要把沉浸在甜美睡梦中的人们都叫醒,让他们都来看看清晨的小路是多么的美丽!
路旁的花,都在争齐斗放着,似乎想要路人看着它们沉鱼落雁之容!再细看,有的花儿已经饱满的绽开了,风一拂过,好像一个个美丽的仙女穿着粉红色的裙子在轻歌曼舞;有的花儿,还是含苞待放着,就像一个个娇滴滴的女子,怕见着外人似的用嫩绿的叶片掩盖着粉红色的身体!淘气的风儿一来,整条小路都飘着浓郁的花香,令人如痴如醉!
晌午,走在恬静的小路上,你会听到一阵阵悦耳动听的虫鸣此起彼伏的飘荡在小路上,那是它们正在互相交谈着这个晌午去了哪些好地方呢!
“哗啦啦”的流水声会使你情不自禁地走过去瞧一瞧!太阳照在水面上,水面一闪一闪的,像是铺了一面镜子!水中,小鱼儿们快乐地玩着捉迷藏的游戏,这里躲躲,那里藏藏,快活极了!这一切都令人感觉像是在观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般!
天空已经渐渐地出现了几朵金色的浮云。这时,到小路上去走走,那是多么的享受啊!
走在小路上,望着美丽、灿烂的夜空,似乎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开了;走在小路上,听着虫鸣和溪水声,你会有着从未有过的舒心和宁静,走在小路上……
乡间的小路虽没有城市小道那样繁华,却令人感觉到心里特宁静!走在小路上,简直就像在仙境里一样享受!
篇4
一、摆脱高大全式“ 中心” 的束缚, 提倡“ 百家争鸣”
大胆冲淡“ 中心” , 不强加给学生过分脱离生活的有“ 深刻立意” 的作文价值取向, 鼓励学生反映生活本色, 触及学生内心世界, 抒一己情怀, 才会有“ 百家争鸣” 的喜人局面。我们可以对教材中要求过窄的命题给以修改以适当放宽, 如《写一件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可改为(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但是摆脱“ 中心” 束缚是相对于长期的“ 千人一张嘴”而言, 并不是不要中心, 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写真实生活, 吐真情实感。如同一次野炊, 同样是如何找水拣柴, 如何在不带锅的情况烧竹筒饭, 各人思想不同, 文章就体现了各自丰富的个性, 有的感受到集体生活之乐, 有的是尽享大自然赋予的情趣, 有的则体会到在大自然中如何做小主人等, 让人读了耳目一新。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小学作文创新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力求认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爱不释手、废寝忘食的地步。正如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之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份,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写作兴趣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从内心对写作喜爱。而写作如果单纯是为了分数,则无论如何也无法激发起兴趣。只有从内心深处使学生感到写作的兴趣,才能有兴趣去写作。
三、 提倡想象, 在想象中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 “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海阔天空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 是十分重要的心灵活动, 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独具作用。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就离不开想象、联想的激发,让学生写童话、科幻作品是很好的尝试。童话作文是学生采用拟人手法把动植物变动、变活, 赋予思想、言行、情感, 表达自己的愿望, 如写《小冰砖历险记》、《垃圾王国》等。科幻习作的想象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如《海底世界漫游》、
(太空历险记》等。也可以写畅想式作文,还可以通过电脑课件创设情境, 帮助打开学生想象之门。
四、小学作文的创新注重作文题目的创新
多数情况下,是对题目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以便正确理解题目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关系,把握其题意。然而,使用创新思维往往能出奇制胜。因为题目言简意赅、意颖,出人意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灵活性,有时需要一定的直觉和灵感,是一个发散与约束的寻求过程。所以思维的方式越多,思维的领域越广,可供选择的机会就越多,突然间得到一个最佳的选择,应立即下笔成文。
(1)命题作文即以想象为主体的命题,也包括半命题想象作文。如命题作文《眼睛、耳朵、鼻子、嘴》题目的要求是以它们为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各有什么长处和短处,编一个故事,叙述要清楚,语句要通顺。
(2)看图想象作文,凡看图作文,要求学生根据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看图作文,实际上是看图想象作文。
(3)提供材料想象作文。提供不定期的材料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在材料、情境的氛围中,激起习作的愿望,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写成一个完整的片断或一个完整的篇章。
(4)视听操作想象作文。如让学生仔细观察某种实物(含几何体等),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作文;让学生认真听某种声音(或几种)或欣赏一段音乐,引发学生想象作文,把视和听的活动相结合,在视听中激发想象作文,让学生操作某种玩具、开展某项趣味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玩中展开想象作文。
五、批改的宽容度和多样化
作文没有标准答案, 学生五花八门地写, 正反映了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而教师应该既是仁者又是智者, 要有创新意识, 独到的见解, 要敢于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长处, 使他们对习作充满信心。
为使学生尽可能地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大胆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多角度看待每一位学生的作文,给予指点或鼓励。而对学生的成绩和进步,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如老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可不断提出以下一些评价:“讲得好、讲得真棒、说得不错、很好、很聪明、很肯动脑筋……”这样,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为学生的主动独立学习创设一个愉快的气氛,减少紧张和危险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调节他们在学习中的焦虑水平,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感觉,感受到写作的无穷乐趣。
总之,我们应时时处处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个性为己任, 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继而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 人人是创造之才” 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篇5
一、新课导入,鼓励猜想
先声夺人的导入具有牵一发动全身之妙,为学习新知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新知内容,让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探究,以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心智,实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6年级上册《圆面积》时,笔者先让学生大胆猜一猜圆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结合图形考虑: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猜一猜圆面积大约在什么范围?学生很顺利地得出圆面积
二、动手操作,引发猜想
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而言,提出猜想、建立假设比验证更重要。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大胆猜想。这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和比较,提出对新知识的一种预测,也能让学生在摆一摆、量一量的操作活动中开拓思维。
例如在学习“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个概念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分别拿出7根、8根、9根、10根小棒,每3根搭一个三角形,看看可以搭出几个三角形,还剩下几根。在“摆一摆”中引导学生列出如下算式:7÷3=2……1,8÷3=2……2,9÷3=3,10÷3=3……1。然后,笔者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除数是3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有几种可能?你能根据除数与余数的大小关系猜测出什么结论?如果除数是4时,余数又有几种可能?除数是5、6呢?为什么?通过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操作、观察,学生对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不仅满足了学生好动好奇的天性,也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探索出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对有余数除法概念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三、抓住本质,归纳猜想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理猜想,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但我们不能只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归纳总结。比如,在零碎的演算和实践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推测猜想性知识可能具有的类似属性,将猜想与验证结合起来,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归纳出结论。
例如在学习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于学生之前学习过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以为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是看个位。因此,笔者先让学生说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如:15、18、21、27、36……很快学生发现在个位上找不到规律。然后笔者又在黑板上把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字交换个位数和十位数的位置:51、81、12、72、63,学生发现这些数字仍然能被3整除,从而很自然地联想到能被3整除的数字与每个数字的大小有关。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仔细观察、猜想,进而得出结果,更易于学生消化和吸收,提高思维能力。
四、实践探究,验证猜想
对学生而言,学习的过程就如同科学发现的过程,不断演绎着猜想和验证的循环。教师要充分利用猜想,尤其在知识巩固阶段,充分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合理,以求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开拓新的思路,从而获得突破性的结论。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曾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计划。由此可见,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不仅在改变着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容忽视的。高校只有认真研究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症下药,才能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合在一起,共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
一、“互联网+”平台的特征及其功能效应
1“互联网+”平台的特征
(1)信息获取及时性。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小巧、精简、轻便的电子设备在市场上广泛流通,很快地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加之信息的发送不受印刷、排版的限制,使其发送信息几乎可以与事件同步进行,并且呈非线型状态传播[1]。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新闻与突发事件等内容,这是传统的通讯设备所无法比拟的,因而也成为互联网平台传播的典型特色。
(2)传播路径多样性。过去,电报、广播、收音机等传统媒介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它们传播的路径单一,自然获取的信息量有限。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逐步打破了这种僵硬单一的传播模式,转变为以手机、电脑、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多样化的形式,由此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有时通过微信进行的人与人的生活化交流,就能及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有些问题即使在微信中不能解决,通过微博或者App浏览等方式也能找到相应的答案。软件的优化升级更多地是带给人们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多样性。
(3)交流互动性。在过去单向的信息传输模式中,传播者将信息主动传给被传播者,被传播者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却不能及时与传播者进行交流与互动,这样的传输模式不仅单一而且时效性差。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人们借助网站、论坛等终端设备发表自己的意见,交流彼此的看法,有选择性地接收和拒绝信息,这样不仅加强了被传播者的主体地位,也增强了信息交流的互动性与时效性,实现了双方或者多方的交流沟通。
(4)内容形象性。从内容的表现形式上看,互联网的内容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与传统文字内容不同的是,“互联网+”平台借助图像、语音、视频等各种形式调动了人们的视听器官。国内的、国外的、天文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严肃的、娱乐的等各种形式的新闻遍及网络世界,庞大地球变成了地球村。整个世界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在现代人的头脑中。
(5)空间移动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的提高,无线网络设备也趋于全面覆盖,人们无论是携带手机还是平板电脑,都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享受随时随地的网络服务。人们不仅能在封闭的环境中获得信息,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突破时空的限制查找信息,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室内还是室外,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能与世界相联,就能与知识和智慧相联。
2“互联网+”平台的功能效应
(1)休闲娱乐功能。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高压环境下生活和工作,如果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就会随之产生心理问题。互联网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排解压力的渠道。综艺、电影、音乐盛典等五花八门的节目层出不穷,迎合了不同口味的人群,其休闲娱乐功能很快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更好地达到了减压的效果。
(2)言论自由表达功能。互联网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交流障碍明显减少。人与人之间不会因为身份、地位、背景的障碍而难以表达自己的诉求。人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公开、客观、合法地对政府和各级官员发表建议和见解,也可以参与国内外大事的评论和探讨。民众合法的言论自由在网络平台上比在传统媒体上更容易得以实现。
(3)互动沟通功能。互联网所表现出的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决定了它必然超越传统媒体的地位。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与人联络感情和交流心得多通过书信、电话、电报等,既耗费时间和金钱,又不能实现即时交流。现如今,人们可以轻松、快速地与他人交流,互联网满足了大众对于时时沟通的需要,大大提升了互动交流的频率,这不仅仅节省了交流成本,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发展进程。
二、“互联网+”平台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对教师地位的冲击
从古至今,教师在众多行业中一直都是备受尊敬和推崇的职业。捷克教育学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曾说过,“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教师不仅具有崇高的地位,同时也是知识的拥有者和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学生接听,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这种单向的教育模式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依附教师的教学局面。随着互联网平台的不断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受到冲击,教师一人主导课堂的模式逐渐发生了改变。首先,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接收知识的速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教师传授的进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因而教师不再是学生聚焦的唯一对象。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虽然具有深厚的专业底蕴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但面对经过各种碎片知识“洗礼”的学生,还需要提升自身的知识积累、筛选和整合的能力。一方面,教师一个人的力量难以把握和了解网络上多元的、多渠道的信息源,而众多的学生在知识更新与获取方面远远超越了教师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是资历比较深的老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方式游刃有余,但对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教学方式,却显得力不从心,跟不上技术进步的节奏[2]。因此,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产生了代沟,学生不再轻易接受教师的灌输,导致教师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2互联网环境复杂
众所周知,“互联网+”平台呈献给大学生的是“另一个美丽新世界”。这个所谓的新世界神秘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高速度的更新换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互联网具有信息存量大、更新速度快、个性化强等特点,其的大量信息,既包括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又包括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传统媒体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往往为少数专业人士所控制。以读者和观众为群体的大众只能作为这一媒体之外的被动角色,不可能全员参与到这一媒体平台中去。与传统媒体不同,互联网时代,所有人都可能成为媒体的组织者和者。这些人存在身份、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因而在价值观上也存在不同,在互联网平台上表达的观点和态度也千差万别。这些鱼龙混杂的信息时刻弥漫在高校大学生的身边。大学生是使用手机、电脑的主要群体,他们同社会上的群体一样也可以在网络上积极参与讨论,发表不同见解。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大部分言论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受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个别言论则是错误的、低级趣味的。这些个别学生企图在网络上实现所谓“完全理想的自我”之目的,实质上是缺乏网络交往责任感、道德感和警觉意识的表现。虽然他们的言论可能被网络监管及时清理,但他们的思想倾向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捕捉和关注,并有针对性地加以价值观上的引导。近年来,媒体对个别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违反道德甚至违背法律的行为时有报道。有的在网上注册账号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发表虚假言论;有的利用网络黑客身份盗取他人信息进行盗窃和勒索敲诈;有的通过网络进行“”抵押贷款;有的在网络上被诱引实施非法传销;有的在网络上被境外间谍组织收买或利用;有的在网络上自觉不自觉地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等,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互联网环境是非常复杂的。这些复杂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3可控性降低
比尔•盖茨曾经这样说过,“当社会过度依赖于信息高速公路时,可能使它更容易陷入困境”[4]。“互联网+”平台的出现,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与控制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显著上升,教育者随着受教育者“知识”的增多而与之趋向拉平。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准备教案并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具体来说,教师通过对大量材料的有意识的精心筛选,将其中合适的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集中地、持续地、高强度地向教育对象传授,从而促成教育对象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转变和提升[5]。教育者有时为了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会主动将一些负面的信息屏蔽掉,这样做有利于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正能量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一意义上,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思想塑造。随着“互联网+”平台悄悄进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高校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从教师扩展到具有庞大信息容量的互联网。wifi在教学楼、宿舍、食堂等地方的大量覆盖,使得学生不但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还可以在校园论坛、校园贴吧等平台随机发表言论。这些言论有健康的,也不乏偏激之辞。教师既无法确认是谁发表的意见,也很难判断对方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在什么心理状态下发表的这些观点。这些署名和匿名的交流方式很难为教师所全面掌控。教师只能通过跟踪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来的思想变化,利用包括课堂、网络交流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思想改进。庞杂而繁多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然而这些信息并非全都符合教育者的价值取向,由此大学生思想发生偏向就成为可能。教师不是通过“控制”信息的筛选来纠偏,而只能是通过对这些庞杂信息的理论分解和讨论来引导大学生走向正确的思想轨道。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生态重构
1丰富网络载体
微信是当今大学生最为频繁运用的交流媒体之一,具有语音、文字、视频、转账等多种功能,几乎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各种生活需求。在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构成了其学习、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学生对此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度和信任感。古人曾经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6]。高校应该将微信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方式,这也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要解决的难题。高校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应推出特色微信公众号、特色微信群等载体。设立微信公众号,就要落到实处,不搞形式主义,不能让其成为网络隧道里的空跑车。具体说来,特色微信公众号不同于其他公众号,其首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科学分类和筛选,将各类专业知识、前沿信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解惑网络机制[7]。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是教育者通过网络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首先,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短文章供学生阅读。阅读短文章需要的时间少而且频率高,这就能确保一定的访问量。其次,在版面和排版设计上,内容的排布既要有文字,也要配有图片、微视频和微电影。考虑到当前大学生对新鲜、时尚的元素比较感兴趣,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具有时代感的内容,调动与激发他们的参与性和好奇心。除了安排一些理论性较强的文章外,还可以设置几个时事热点的讨论专栏,让不同观点的人都来进行讨论。整个版面的风格要呈现出教育与娱乐的巧妙融合,这样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搭建特色微信公众号,就是利用网络的直观、快捷性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感官材料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呈献给学生并供他们进行浏览和思考。教育者通过留言和浏览记录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教学。特色微信群是指大学生在班级、学生会、党团组织、师生关系基础上建立的微信群。这些微信群可以实现众多人之间的思想与情感互动,也可实现少数人之间的私密交流。在群中,能够做到人人为吾师,吾为人人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种互动中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处在新媒体时代,微信的出现无疑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诸多方便。很多高校相继在自己的官方微信开通了公众号,并在公众号里面添加一些功能,方便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但是在学生的手机里会保存众多公众号,学生不可能只关注某一个公众号,因此监管部门和相关教师应该从宏观上把握这些公众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内容。
2创新话语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本文重点考察在“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为主要目的,以教育者的理论讲授和受教育者的被动接受为主要方式。这种被动式灌输形式并不能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互联网+”这个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在这一平台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呈现出平等的对话关系。首先,课堂上,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选取大学生在网络上重点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并在讨论中掌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走向。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适当地加入网络用语。在传统思政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丰富多彩的话语表达方式,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媒体的多元发展,教师的话语表达方式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如果教师固守传统语言模式,就很难形成教与学之间话语形式的有效衔接,就很难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心理反应、情绪变化和感受生成中的全面、彻底的实质性互动[8]。网络用语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如果将大学生的生活用语和他们熟悉的网络用语适当加入思政课教学中,就能将教材中的一些抽象性话语转变为生动活泼的语言,就能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拉近,更容易提升思政课教学生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将通俗易懂、具有时效性的言语适当加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才能将理论通俗化,才能使意识形态具有话语威力和理论说服力,才能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9]。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仅仅是靠教育者完成的,同时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踊跃参与。互联网时代促使后喻文化①的到来,导致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地位显著提升。在后喻文化中,受教育者已经不能满足于传统课堂教学,他们的思维模式、话语方式与附带传统教学思维的教育者存在着“代沟”式的矛盾。在实践中,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开始使用“新鲜”词语,而教育者却一无所知,这不免构成双方之间的交流障碍。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变迁”,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到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在现代课堂中,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课,而是师生双方都在讲课,都在说话。学生不止是听老师讲课,同时也在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教师也会向学生讨教,学生说的对,老师也会听取。课堂已经变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场所,双方共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3创造健康校园网络环境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0]。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校园环境也不例外。高校硬件设施建设是否宏伟壮观,这不仅能增添校园的美感和舒适感,还能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校园的人文气息也是不可忽视的。健康的校园人文环境可以帮助学生自觉抵制住不良信息的诱惑和侵蚀。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首先,高校应该成立由监管部门、教师和学生组成的网络监督联盟。这个联盟应该是一个群众性松散型组织,主要是负责网络监督和网情反馈。单靠监管部门对庞大的快捷的网络进行监管是不足的,所以高校发动群众及时关注网络,及时进行网情反馈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校园网络应采取实名制认证,学生进行网上信息查找,应制定保留浏览记录制度,以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浏览不良信息时可以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防微杜渐。第三,依据法律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国家应下大力度建立健全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网络内容的审查力度,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提供法律保障[11]。各个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校园相关网络条例或者设置相关考核制度,不仅如此,学校还要定期开展文明上网的学习讲座,强化学生的文明上网意识,接受正确思想的引导。另一方面,创新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学校应使学生在集体创造中学习创造,使学校成为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问之气候”[12]。创新校园网络学习环境、网络文化环境同样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方法和手段之一。首先,高校要在校园文化队伍建设方面选出一支具有感染力和领导力的队伍。除了网络技术团队之外,可以由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组成一个网络文化团队。其次,创新校园网络活动模式。学生工作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活动模式,创造新形式、新思路,加入紧跟时展的内容。比如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开展有关历史故事的演讲大赛,或者鼓励学生录制讲述名人伟大事迹的小视频等。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既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第二课堂,也是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徐晶.新时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62-63.
[3]李萍,于天红.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交际,2010(12):221-222.
[4]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姜明,蒋显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329.
[5]刘慰.论“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6):89-92.
[6]李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6(2):159-162.
[7]全权.即时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D].锦州:辽宁工业大学,2014.
[8]邓景,唐韬.网络时代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转换:以网络用语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4):114-117.
[9]吴琦,袁三标.从话语权视角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2008(1):31-33.
[10]谭培文.人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2.
[11]安英红.净化网络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J].科协论坛,2009(3):171.
篇7
[关键词]师严道尊 以学为本
当今职业教育,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思想道德修养课更甚,何故?本末倒置是也!古人教育以学为本,以教为末,以教辅学,而今反矣。今为师者应静而思之。
纵观现今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可谓是:当今教学难事多,最难不过思修课,老师辛苦学生乐,假大空论任凭说,口沫横飞不知过,修不修养我无错,改来改去实不变,花样多了评优过,要知思想数十载,道德本是千年落,一朝一夕花虽美,明日自现娇容落。停下脚步静思之,本末倒置方向错!
四书之首的《大学》中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者不知本末,离道远矣,更何况本末倒置,自然不可能完成好为师之责也!
何言本末倒置?古人教育以学为本,以教为末,以教辅学。今人则以教为本,以学为末,学以和教。故本末颠倒矣!俗语亦有言: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之中。《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指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孔子强调学而不是教,教是为了让其弟子更加乐学。故又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的弟子乐正子编著的古代教育学专著叫《学记》而不叫《教记》。由此也进一步说明古圣先贤对教育的根本观点是重视学习成才之法,教学教学,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才是教育的根本。人生本来就最爱学习,否则就不能成为万物之灵。古人深知这一点,所以才以学为本,以学为先,而教只是为了呵护、强化、激励、指导学而已。《学记》中又言:“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毋庸赘言,今为师者一定深有所感。反观我们教育改革的现状确是:改来改去教师忙,学生越来越轻狂,坐在教室安乐椅,笑看老师累断肠,不理不睬也没事,考试不过莫紧张,待到补考时候至,自然过关不用慌。正所谓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现今职业院校师严者少之又少,尊师者凤毛麟角,老师俨然成了一个同于其他行业的服务者。即然是服务者就要让服务对象满意,于是就有了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等口号,造成了学生趾高气扬,老师卑躬屈膝。再加之诸多媒体对极个别极个别老师的不良行为的热情曝光,大肆批驳,导致民众和学生越发高高在上,老师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使老师越发的成为了家有二斗两不当孩子王的职业,也使老师们越发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慎小慎微。这样的情形,学生真的成了上帝,老师真的成了奴仆,又怎么能有严师的出现,又怎么能有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的出现呢?于是乎,老师步履维艰,上要应对各种检查,下要取悦于学生,外要直面媒体的以偏概全的爆料,要降伏内心地位卑微的纠结。这样,老师又怎么能严得起来呢!真是本末倒置至极,可怜我们的老师,可怜我们的教育!
痛定思痛,拨乱反正,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中华教育改革的出路所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思想道德修养课老师更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本末清晰,敢于当严师。不再盲从于当下所谓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改革,还以学为本的正途,学生学到了才是根本,我们要在学上下功夫!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者知本末,道近矣。我们再看我们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改革也就有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了。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实事求是动真格,上行下效见效果,不要执着表面事,深入修养作楷模,要行此道德为先,十善四行一心诚,致诚如神不用说,大道至简人共知,花丽狐芍骗人多,道不可言处处在,百姓日用从未说,世间万象皆民创,人民万岁伟人讲,人民又把伟人托,民能覆舟亦能载,道在其中众民乐,思想虽然在前面,实质却是表象多,心田为思非根本,无道无心空中格,心生万相即是想,无德之人妄想多,思想道德在一起,众说纷纭乐呵呵,要知思想本心想,道非常道德非,说得越多路越远,思想道德成空谈停止说教重修养,实际践行天地阔,修是修正行为意,可做可观可触摸,养是培植自成才,环境滋润硕果多,推至此地是显现,易行持久众乐乐。
篇8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改进的思路有两个:第一是思想政治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第二就是改革“理论化”、“灌输式”教学现状,引进“辨析式”、“体验式”教学内容,先理解再记忆。
对“两难问题”的重视和充分利用,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向;法学专业学生是开展“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难问题”的时候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法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面向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是站在法学的高度,坚持特定的原则,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重新把握。法学院的辅导员应该与马列部的专业教师加强合作研究,共同探讨“因材施教”的内容和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1):
表1:法学专业思想教育的特殊性
从国家和社会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定位而言,要求法学专业培养的是国家机器的操纵者,是管理者和统治者。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是以裁判员身份出现的,而不是各执一端充当运动员角色。
一般专业对于道德和政治的学习,目标是应然的,是解决什么是最好的状态、这样为什么好的问题。而法学专业的学生要解决的不仅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
一般专业学习政治的目的是理解当前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学习道德的目的是理解共同规范对于老百姓生活的意义。法学专业的学生是在围绕制度而从业,他们要解释规则、利用规则甚至攻击规则、推动完善规则。
对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不是灌输式的,而是辨析式的,学会辨证看待,教学生如何把握好“度”。
二、法学专业的“两难问题”的选择
所谓“道德两难”也称为“道德困境”,是指人们在道德选择上面临的两难境地。“两难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解决这类问题时必须抛弃那种简单化和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坚持辩证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循环,都会在实践和认识两个方面比前一个循环更进步。
法学专业的学生与一般专业培养的学生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的“公民”,法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是“国家机器”的“部件”。他们要掌握的不仅是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还要掌握为什么这样做。现实中道德问题不是简单的区分对错的问题,在法律实务中会面临很多类似“量刑”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解决“两难问题”中学会把握事情的“度”。
而且,法学专业要辨析的“两难问题”,也不能仅限于“难”的问题,而应该扩大到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千秋,综合利用。传统“两难问题”是左右为难,但是现实中最终必须选择其一;法学专业选择的“两难问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题”应该上升更高一层次,如下图1所示。
图1 法学必须辨析的“两难问题”
1、治国经略的教育:法家与儒家的抉择
对于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教育,应该不限于介绍“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二者的关系,应该通过辩论、论文等形式,加深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理解。法学专业的学生,以后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对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理解应该不止是理解的地步,还应上升到“为什么”和“度”的问题,学会协调,学会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
2、社会责任的教育: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于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理解,不应该限于一般的能辨析和能理解,还应该上升到社会管理的层次。能用来解决具体问题。比如中国的拆迁出现了很多问题,不能简单说西方国家个人财产至上就是好的;中国的城管出现问题,就说中国不尊重小商小贩的个人利益是不对的。
3、人性基础的教育:刑罚与教育的抉择
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到了刑罚,也应该辨析和教育的关系。但是对于西方过度的强调其教育功能,也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教育和惩罚的理解贯穿于整个学习和以后的生活中,是教育改造为主,还是惩罚、震慑为主,这是需要在这对哲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中才能慢慢把握好的“度”的问题。对这对概念的理解需要实践的方法、体验的方法、辨析的方法;需要站在国家的高度、社会的高度、发展的高度、公平正义的高度。
4、职业精神的教育:成功与正义的抉择
法律职业有特殊内容的道德要求,比如,“律师可以为他明知有罪的人辩护,法官为民解决纠纷不像行政官员那样免费服务,而是要收取诉讼费;法官不得对当事人抱有同情心;法官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暴行不得嫉恶如仇,而应当保持超然中立进行无罪推定;等等。法律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大都是在法律程序当中必须遵循和实践的。离开法律程序也就不会存在这种法律职业的道德要求。”②应该通过辨析使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法律职业道德之养成,为其将来从事法律职业打下可靠的思想道德基础。
5、实践精神的教育:法理与现实的平衡
法学专业的学生,有时对于法律有一定的想当然的、偏执的理解。或者是知识面窄,或者是某些极端西方法学思想的影响,不顾中国国情大谈特谈国外发达国家的法律如何健全,如何人性化,如何科学化。一般专业的学生理解不深可以,法学专业的学生即使不能去说服别的学院的学生 ,最起码自己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认识,心中有一个“博弈”和“阶段性发展”的概念。认识到法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矛盾都可以依靠法律解决得了的。这与目前有些人遇到问题和矛盾就振臂高呼“立法”,好像法律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偏激态度形成冷静鲜明的对比。
三、法学专业开展“两难教育”的建议
高等院校的“两课”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奠定了我国现阶段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但是两课教育的“理论课”地位得到了单边强化,学生对于情感、意志、信念、行动等一系列高级要求更加大打折扣。
对于高校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改进的思路有两个:思想政治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辅导员结合专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形式中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出现偏沉,由于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定位和教学工作量等原因,实践教育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观;大学辅导员作为教辅人员,同时也有思想政治教师身份,其工作的专业化也要求辅导员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交叉,担当起实践教育的重任来。二者关系如下图2所示:
以法学院学生为例,目前大学的管理体制多是“条块结合”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条块结合的。单独的学院(或者马列部)是从事全校教学的单位,是条状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思想政治要求,是块状分布的。条块的工作缺少结合,出现了“责任分散效应”、“社会惰化效应”等很多形式主义的问题。
毋庸讳言,法律和政治、道德是同一层面的话题,不能把“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学专业学生”身上的应用,把它看作“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也不能把“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两课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属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问题。法学专业学生是开展“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最适合、最必要开展“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
“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面向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是站在法学的高度,坚持特定的原则,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重新把握。法学院的辅导员应该与马列部的专业教师加强合作研究,共同探讨“因材施教”的内容和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详见本文作者主持的课题《面向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山东省教育厅的“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2013年4月,在研。
②孙笑侠.职业伦理与大众伦理的分野[J].中外法学,2002(3).
参考文献:
[1]杨玮玉.“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两难问题教学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6).[2]徐嵘.一个诚实与集体主义的两难问题讨论[J].海教育科研,2000(2).
[3]冯雪姣.新时期道德两难问题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1).
篇9
然而由于企业对很多本可以利用的事件视而不见,即使擦肩而过也熟视无睹,直到被同行业其它竞争品牌巧妙借势来瓜分自己的市场分额时才如梦方醒、后悔莫及。因而在此以“挖掘”强调之,一为让企业对事件营销重新认知,二是让企业明白事件营销并非发现新闻谈天说地那么简单,需要有挖井人的干劲与精神,才能释放出事件营销的最大价值。
由于事件营销具有投入小产出大、容易吸引注意力、效果显著等的特点,故而很多企业纷纷趋之若骛、求之若渴,但无奈不是不知道事件在哪里,就是事件摆在面前却不知道如何营销。而对于本土的很多企业来说,尤其是中小企业,培养挖掘事件的能力乃是当务之急。
那些曾经与事件营销失之交臂的企业,必然会在遭受市场冷遇之后积极主动地寻找挖掘事件的金锄头。有心插花花不开,与其说是企业对事件的呆若木鸡,不如说是企业缺乏发觉事件营销的种种知觉。
视觉
视觉是挖掘事件营销的最低层次,也就是说可以进行营销的事件是社会上的热点事件或者众人皆知的事件,在事件挖掘上不存在需要动用企业其它感官的知觉,只需简单动用眼球就可以轻松捕获。这样的可以用来营销的事件有如2006年德国世界杯、2008年北京奥运会。
然而发觉可以营销的事件与成功进行事件营销却有着天壤之别,发觉是基础,但要想在事件营销中脱颖而出抓住广泛大众的注意力则是企业营销内功的问题。以刚刚落幕的德国世界杯为例,国内本土的企业在对待该事件的营销上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首先,几乎所有的本土企业都一致认为世界杯绝对是一次很好的事件营销机会。然而接下来结果就背道而驰,几乎所有的本土行业巨头都奋不顾身、义无返顾地投身到世界杯营销之中:通信类的中国移动(耗资1.03亿元拿下央视《2006年世界杯赛事直播》独家特约播出权和央视《2006年世界杯射手榜》独家冠名权。)、中国联通(世界风时刻连通);彩电类的 TCL(炫舞世界杯)、长虹(足球世界杯—彩电视界杯)、康佳(康佳双高清、开心世界杯)、海信(绝对现场世界杯)、创维(我的可录,我的无线,我的世界杯)、厦华(视界杯、全高清)、海尔;功能饮料类的红牛(世界杯人物传奇)、王老吉(不怕上火的世界杯);电脑类的联想(飘逸无线 君子好“球”)、方正(精彩双核,精彩体验)等等。而很多中型企业却停留在做还不做的讨论阶段,畏首畏脚的思维让企业断送了借势营销的大好时机。
以广州的一家摩托车企业为例,其曾经高价聘请世界足球巨星罗纳尔多、里瓦尔多作为品牌形象代言人,但其在本次德国世界杯中却没有能够借机痛快营销一把,相反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反复的该不该借势营销讨论中。很有趣的是讨论到最后决定要做世界杯营销的时候,却发现已经到5月底了,根本没有时间准备。笔者很难想象聘请足球巨星作为形象代言人的企业对世界杯事件如此优柔寡断,最终启动方案还无疾而终,其品牌运作真的值得人怀疑。
切面对着这样显而易见的事件都产生营销怯懦,那么这样的企业还会在其它营销价值更难评估的事件中大鹏展翅吗?由于这样单纯凭借视觉就可以把握的事件少之又少,如果不及时把握主动出击利用的话,确实值得痛惜与反思。
听觉
启用听觉来发觉事件营销的机会则相对来说要花些功夫。这些事件或许是社会的热点事件,或许是政府、民众关注的事件,但由于时效方面和涉及面的原因导致事件需要一定分析讨论才能清晰其营销的价值。比如说2005年就决定参与赞助2008年北京奥运的中小型企业就是属此,由于05年到08年之间还有三年多的时间,提前三年定下该事件的营销确实需要更多的信息供参考作决策。当然财大气粗的企业则另当别论,想都不想就拿钱往里面砸,2005年12月前就已经有中国银行、中国网通、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移动、大众汽车、阿迪达斯、强生、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中国人保财险等10家企业签约北京2008奥运合作伙伴。毫无疑问,都是大款中的大款。
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200万美金赞助额是实质参与奥运营销的最低筹码。这时候,企业需要更多说辞来坚定其参与的信心。“明知道很好的营销事件却不知道该不该是自己的事件营销”是这些企业心中的最大烦恼,原因在于他们会斤斤计较地考量参与这些类型事件营销的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正比。于是他们需要听听北京奥组委的分析、听听广告策划公司的咨询意见、听听已经赞助奥运企业的反馈等。
此外,发生在广州的两个事件也属于需要听觉判断的可营销的判断。如2006年端午节广州国际龙舟比赛的事件,其最大的赞助商及受益者雅居乐地产就是在当地电视台广告部的不断说服下参与了该事件的营销。由于关注龙舟比赛的更多是70年代之前出生的老广州,他们具备较充裕的经济积累,与雅居乐相对高端的楼盘定位相吻合。而且在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龙舟比赛中出现,确实让民众对雅居乐的好感更深一步。且不谈到底对楼盘销售有多大帮助,能够在社会上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已经是物超所值(赞助费用并不高,传播面却较广)。
当然,2006年7月12日,广州29年来第一次组织市民横渡珠江的事件也同样受到地产企业的青睐,比如在入水处就有百嘉信地产企业的形象宣传。由于本次横渡珠江有广东省省长、广州市市长等政府官员带领参与横渡珠江,对于想与政府建立更良好的关系的企业来说更不应该缺席这样难得的事件营销机会。如果有哪个服装企业能够在省长横渡之后登岸的瞬间递上一件特别制作的毛巾和睡衣式的服装,那绝对是经典的品牌宣传。可惜我们看到的是省长赤膊接受媒体采访了好一阵子,却没有抓住机会借势营销。
触觉
当事件摆在眼前,不断在耳边作响,但企业仍未能感知的话就需要触觉来挖掘可能的事件营销。谁会在触摸中取胜,谁会在触摸中成为经典?
非典期间一个名不经传的威露士成为焦点,B2B的阿里巴巴成为赢家。非典让我们无所适从,防止非典从消毒杀菌的洗手开始,于是从来不用洗手液的长辈后生纷纷在威露士的善意诉求下开始养成使用洗手液的习惯,威露士洗手液的销量不可控制地暴增。
非典的肆虐也让做生意的人难以四处奔波采购、看样,结果只好呆在家里做生意,家里能做什么生意,于是阿里巴巴借机在央视大轰广告——网络贸易、创造奇迹。那些习惯与走南闯北的行商突然发现,原来生意还可以更简单,足不出户、稳坐钓鱼船就可以轻松拿到定单。阿里巴巴在非典期间的交易量是同期的好几倍。
阿里巴巴高呼让事件营销来得更猛烈些吧,谁知布什大叔居然放了导弹到伊拉克领土上。于是阿里巴巴又马不停蹄地在国外投放广告,来中国做交易吧,中国国泰民安、政局稳定,正处盛世。当然那些商人自然会选择安全性高的交易国啦。
嗅觉
当脚踩上事件上面而又不知身在庐山中的时候,则需要通过嗅觉来发觉事件。如2005年为胜利60周年,全国处在一片纪念的喜悦中。有人在感叹历史的悲壮,有人在悼念烈士的英勇,有人则在庆幸今日的幸福来之不易,而更有人嗅到了品牌营销的商机。
广东五叶神紧紧抓住胜利60周年的事件,嗅出了传播品牌提升形象的真机,与《南方都市报》携手合作,开展寻觅抗日老兵的足迹。此举,赢得了社会、政府、公众、消费者的一致认可。五叶神真的神了,当别人停留在简单庆祝的层面的时候,它却能深挖事件背后的事件,让整个事件营销产生了更大的价值和更深度的传播。
警觉
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企业需要调动不同的感官来感知。警觉更具有强烈的捕捉敏锐性与行动迅速性。有些事件营销具有很强的第一时间性,当同样一件事情进行到一半再进行事件营销的话,结果可能就截然不同了。
统一油的“多一份,少一点摩擦”的电视广告正是因为在伊拉克战争打响的两天内迅速出街才赢得了世人的叫绝、众人的关注,多么巧妙多么及时。当伊拉克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统一油广告也成为耳熟能详的热点。
中国本土上有那么的多的油品牌,为什么偏偏是统一?其实,不少企业都想到了伊拉克战争的事件营销,只是在行动决策上输给了统一而已,N个领导的签字与批示,让企业无法启动快速反应机制,为特别的事件营销开绿灯。
直觉
而蒙牛当年的神州五号事件营销更多的是靠直觉来判断。中国首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船,其能否成功首先就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其次事件的价值也没有人能够准确评估。更多的人停留在飞船能成功返航的怀疑中。
可蒙牛却坚定不移地推行与实施了神州五号成功返航的庆祝计划,尽管当时也准备了飞船失败返航的应对计划。最终相信直觉的蒙牛人,相信神州五号必定能够成功返航的蒙牛企业,终于在国人面前风光了好长一阵子。
后记
话说回到标题,2006年7月12日,刘翔在洛桑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110米栏世界记录,同时也是刘翔23岁生日的前一天。从事件的影响力和意义来看,这绝对是一次意外的绝佳的事件营销机会。如果我是手机企业的市场部负责人,俺就把最新研发的手机立刻送到刘翔手上,让他给家人、亲戚报喜;如果我是某品牌饼屋的相关负责人,俺就给翔哥送去一个12.88磅重的蛋糕;如果我是某金铺的相关负责人,俺就会给翔哥送去12.88克重的金鞋作生日礼物……
可笔者在7月12日环顾了一圈,只有伊利迅速在新浪网中打出了“热烈祝贺刘翔打破世界记录为国人争光”的flash广告。运动品牌反映最迅速要属NIKE,其安排翔迷在 7月13日刘翔返京的时候给现场所有人赠送NIKE礼品,更不忘在各种媒体齐聚的机场大大方方地掏出NIKE产品炫耀一番。
又是NIKE这个家伙再次占据了翔迷们的眼球!
篇10
一、学校特色建设引领,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已成为当前颇受关注的教育热点之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呢?我们学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现代公民”为育人目标,以“诚・正・勤・仁”为校训,用文化凝聚人心。我们从“以人为本、和谐共进”办学理念入手,从育人目标追求,到常规制度完善,培育“金苹果”校园文化,提升教师核心素养,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一)“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办学理念,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
1.人性有善恶,以人为本,扬善弃恶
“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是对学校的主体师生基本认识,对人性的判断决定了办学风格与方向。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儒家思想对人性的认识----人性向善,人格求美。对于人性的理解,我们还会有“经济人” “社会人” “自我实现人”的假设,人的行为动机从追求金钱,到充分发挥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我们在学校制度、文化、特色建设中应该扬善弃恶。“以人为本”是强调尊重人的生命存在、人格尊严、个性特点,我们要帮助师生挖掘潜力,克服障碍,鼓励示范,评价督促,师生共同成长,学校得以发展。
2.人各有差异,人尽其才,和谐共进
人的能力与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特色,差异本身就是资源,将有不同特质的教师放在适合的岗位,就是以人为本,是“和谐共进”的最大效益。教师群体在价值取向、思维与行为方式上存在差异,在思想观念、经济利益方面存在冲突难以避免。鼓励教职员工能蚴洞筇濉⒐舜缶帧⒋傥榷ǎ多一些相互尊重、理解,进而相互学习、欣赏。“和谐共进”是每人发挥各自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让师生的生命得到增值。
(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的现代化公民”的育人目标,使教师明确育人方向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现代公民”是我们西关外国语学校的必然选择。本土情怀就是我们要了解岭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荔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康有为、詹天佑等广州近现代史上的标志性人物都出自荔湾,在此基础上认同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民族自豪感,对民族伟大复兴有担当的责任感。
国际视野重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无论其文化与个性上存在多少差异,都可以高效地创造性共事的能力,这是一种关键的21世纪生活技能。理解和包容社会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并利用这些差异提出更有创意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案;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轻松打破文化障碍和疆域界限的学习者和公民的能力,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我们提出的“现代公民”就是具有良好中文与外语语言基础的,有良好习惯与修养的,爱祖国,爱科学,爱生活、尊重各区域文化,尊重他人,懂得爱与负责的人。这不仅要求我们的师生有广博学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有见识、理性和责任感,更能正确认识社会、国家和世界,做有责任心的公民,具有主动探索、善于表达、自觉合作的习惯。
(三)“诚・正・勤・仁”校训,成为师生做人做事的行为标杆
诚:就是“忠诚爱国,诚实守信”,对祖国、事业的忠诚,诚实,诚信,尊重客观事实与客观规律, “诚”还包括做一个真诚的人,对他人的尊重,对自己的负责。“诚”在校训的这四个字中是基础,是基本的人品。
正:就是“大中至正,贤良方正”,也就是 “正派、正直,公正,纯正”。“正”就是“知善知恶”,“正”就是实事求是,格物致知。“正”是在“诚”基础上优秀品性进一步的提升,表现为品行上的贤明、优秀、正直,治学上的严谨。
勤:即“勤勉执着,勤奋刻苦”。就是在”知善知恶”――“正”的基础上的“为善去恶”,要落实到行动上。勤动手、勤动脑。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仁:即“以仁为怀,仁爱天下”,就是有理想有担当,是品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仁爱要求我们热爱祖国,热爱自然,关爱同学,尊重师长、父母、同事。“仁”字是两个人在一起,想到自己就想到别人,推己及人,强调的是合作与奉献精神。
“诚・正・勤・仁”的校训教导我们做人做事――求真,求正,求实,求美,追求品性的不断提升,它是西外人的行动指南。
(四)“金苹果”标识学校文化,让教师树立专业发展的文化价值追求
“金苹果”出自古希腊神话,金苹果是维纳斯获得“最美丽女神”桂冠时的奖品,它象征着完美,这是断臂的维纳斯获得的奖品,这个金苹果是由不完美到实现完美的奖品。金苹果不仅是“完美”和“优秀”的象征,还是生命、智慧与创新的象征。金苹果作为西外的文化标识,象征着“奋斗,完美,创新”。“金苹果”教育是希望每位师生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学习,纠错,改进,追求完美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五)制度文化引导,建设学习型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激活团队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欲望我们将教师分为以下四类:自我激励型、自我成就意识强型、谋生型、暂时落后型。在明确学校特色建设方向与目标背景下,进行学校发展规划,完善学校制度与改进学校文化建设基础上,构建学习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学习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建设最需要重视的是“自我激励型”的教师,他们是教师专业发展团队的核心成员,学校要给他们创建平台让其主动发展。对于主动创新、自我成就意识强的教师,在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中应是属于”自我成就意识强”的教师,他们积极肯干,但也会蛮干乱干,在“自我激励型”教师示范,引导发展。还有60%-70%的教师属于“谋生型”教师,我们需要改善环境,改变评价制度,通过奖励性绩效工资工作质量评估奖励方案等,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常规管理评价与科研奖励评价结合,团队评价与个人发展评价结合等等,唤醒激励这部分教师发展。而对那些职业倦怠症严重的教师,在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中应有制度制约,保证底线。
二、学校特色建设标识,指引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一)追求完美,研究中的教学常规
从促进提高教师学习力与研究力的视角,将日常的教学活动以研究的方式与态度开展,赋予教师的日常工作以专业研究的价值。从学习促进来看,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经过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学生获得知识,掌握分析的方法技能等,同时又促进了教师教的专业水平。从提高学生学习力的角度来看,除了知识目标外,能力与方法目标、态度价值观也纳入教学目标中,帮助学生养成分析、解决地问题的思维方式及学习迁移能力等,同时又使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中不断学习。追求完美课堂,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改进的环节,从教学中的问题出发开展课题实践研究,构建 “教学研训”一体化课堂教学研究体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是教师学习力与研究力的提高,这正是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的。
(二)追求卓越,内化入心的教育活动
我们以现代公民实践活动设计为德育主线,提高师生道德修养。学校德育不能单靠灌输,因此,我校把学生德育与现代公民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教师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校训,构建了“活动育人,内化行为”的西外德育模式,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结合, 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结合达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让师生理解认同校训中的“诚与正”,并将其内化为“勤与仁”的习惯和行为,研究德育中存在的真问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学校校训的入心教育。
(三)追求创新,“有意义”的课程探索
建设“金苹果”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地方性课程创造性实施,并将其中与体现学校办学目标与特色的课程结合,构建西外课程模式,在课程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努力将课程价值重心从学科内容本位到学科的育人价值追求,寻求新的课程理解,构建“有意义”的课程。
“金苹果”课程体系与国家课程体系相辅相承,落实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现代公民”为价值取向,体现学校特色的校本选修课。围绕“国际视野”“本土情怀”“现代公民”育人目标的三个核心,分层次(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分专题系列开发与实施。其中金苹果外语系列校本课程,在满足学生了解本土和世界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需要的基础上,将语言认知提升为在特定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听与写的语言运用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在世界文化交流传播中,认同,热爱,传承,推介本土文化,理解、包容外来文化,达成学习和传承先进文化的发展目标。
挖掘学科教育价值,开发课程。我校是国家级排球传统体育项目学校,排球重要的育人价值在于在训练与比赛中让孩子们学会拚搏,学会合作。竞技体育的精神核心,永远在于知难而进,永不畏惧,超越自我。排球目的拚搏与合作正是西外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取向。
(四)追求超越,问题解决中的课题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