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范文

时间:2023-04-08 03:1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导学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如何处理好“导学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通过和学生及使用导学案的同行们的交流,我发现不论是在高一还是高三,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同时忽视了对教材的解读,特别是在预习环节中,很多学生只是满足从书上找到相应预习问题的答案,有的甚至抛开教材,直接将教辅书上相关的内容抄到导学案上,然后照着参考书上所提供的例题,“依样画葫芦”完成自我检测部分的习题,期间根本就没有阅读教材、主动思考的过程,当然也更谈不上积极反思了。而到了课堂上,教师可能会更多地关注于对导学案上相关内容的处理,以至于也没时间去解读教材,从而更让学生觉得数学教材没什么用,在复习时更不愿意看书,认为只要掌握了导学案上的内容即可,从而陷入了对导学案的完全依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曾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尽可能将教材中的内容反映到导学案上,矛盾似乎得以解决,但如果导学案只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罗列,这毫无意义;而如果不是,它就必须是教师在仔细研读教材之后,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而加工筛选过的结果,那么这与让学生自己去研读教材,然后带着他们自己在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走进课堂,到底哪个的效果更好些,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呢?

事实上,对高一高二的学生来说,教材中除了介绍新的数学知识,还通过大量的阅读材料,展现了丰富的数学文化及数学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这些材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面临升学考试的高三学生来说,高考中每年都会有一定量的课本改编题出现,教材对高三复习尤其是一轮复习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我认为导学案只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作为教材的有效补充来指导学生学习的讲义而已,如果以导学案代替教材成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依据,这种做法难免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嫌。

二、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导学案备受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通过问题情境、数学建构等多个环节的设置,层层推进,为学生设计好一整套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成功突破重难点,顺利掌握所学知识,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而实际上,还是经常会有学生提出类似“为什么要这样去解,那样解释为什么不行”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惑呢?究其原因,我认为关键还是生成问题的主体未变。导学案中提供给学生思考的学习提纲,虽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但实际上是以另一种形式规划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模式,学生实质上还是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来学习所要掌握的知识,学生所要做的依然只是理解教师所要呈现的学习内容。当然,与以前有所不同的是此模式下学生更多进行的是主动理解型的有意义学习,而非以往的被动接受型的机械学习。然而,即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是积极主动地去内化新知,他们的思维仍然是沿着教师设计好的路线,跟着教师在走,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

就拿“基本不等式”这一课来说,我认为,与其在一开始就设计好详尽的预习提纲和练习,倒不如直接让学生在自己复习的基础上先进行一组针对性的易错题练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不提供任何帮助下的情况下充分暴露问题,然后大家再一起来进行错因分析和解题反思,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深度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记忆也更加深刻。而这样一来,是否使用导学案也就无所谓了。

所以,我认为导学案的使用及设计都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制定并完成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案”。

三、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随着导学案的使用,不少学生都用导学案代替了传统的笔记,以导学案上现成的知识小结代替了传统的复习提纲,但我以为长此以往,这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并无裨益。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在走出高中校园之后,没有了教师整理设计好的导学案,而又要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具备阅读、反思、整理等一系列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设想,一个在高中对教师的板书只会全盘照抄,却不会根据自己需要进行摘要,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连复习提纲都整理不好的学生,如何能具备这样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呢?

四、如何更有效地体现“因材施教”

一个年级里的每个班级,每个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一张统一的导学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呢?简单地将问题设为难、中、易三等,似乎并不是一个好方法,因为对那些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来说,选做题就等于不做题,与其做不出来信心受损,不如直接放弃来的干脆;而对那些自视过高,喜欢挑战难题的学生来说,基础题也等于免做题,于是容易造成基础不牢的后果。所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篇2

1 导学案的出现

教案:传统教学是以讲台、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传统教案的内容包括: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传统 的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教学过程案例,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

学案:学案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侧重于学习内容的设计。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

一份完整的学案应主要包含:课题和课型、地位和作用、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疑点易混点易错点、知识结构、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案例,它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使学生“会学”。

导学案:所谓导学案就是把老师的教案与学生的学案进行有效结合的一种文本运用方式。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导”。导学案突出的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并注重学生间的互助交流,把学生由观众席彻底推向表演舞台,其优势显而易见。

2 导学案的模式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导学案能真正做到使学生的任务课堂前置,课后延伸,充分有效利用课余时间,从而使课堂效益最大化,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导学案一般由学生用的学案与教师用的导案有机融合而成。导学案的设计模式应根据学科、所学内容、课型、教学对象、个人风格不同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现以教学中几种常见课型的导学案模式为例浅析如下:

知识课型:如“元素及其化合物”一课中,学生通过自学,大多能独立掌握。因此,导学案的设计应突出重点、难点问题的设计。导学案的模式可分成五个部分即:学习目标――自学检测――问题讨论――思维训练学习小结。

复习课型:对高三生物复习教学来说,核心问题是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重视智能因素考查的特点,进一步明确复习的目标。导学案的模式可分为五个部分即:学习目标――课题引入――构建网络一思维训练――学习小结。

实验课型:如“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课中,导学案的设计应突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导学案的模式分为五个部分,即学习目标――实验指导――讨论归纳――思维训练――学习小结。

导学案的模式不是机械的、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需要作适当的调整和增减。

3 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虽没有固定模式,但任何一节优秀课,教师都必须完成导思、导学、导练的过程。

导思:“导思”是指在导学案中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促使学生产生悬念,吸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方面密切相关。”例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将本节的目标再现:(1)“大头娃娃”形成的原因?(2)蛋白质有什么作用?它是怎样形成的?(3)为什么有些食品要添加某些氨基酸?(4)口服胰岛素能否治疗糖尿病?(5)牛和羊同吃草,但牛肉、羊肉口味却大不相同,如何解释?(6)食物中的蛋白质能否被人体直接吸收?……

导学:“导学”往往由基础设问引入,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要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语言、内容要精;其次,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教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应贯穿课堂始终,只要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绝不先讲。

例如在讲“群落演替”时,教师发现学生对一些问题,如“在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时,还存在地衣、苔藓、灌木吗?“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时其起点和相同点。……”把握不准。教师在讲解时要点出“演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取代”’,同时,还要对本节的重难点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及异同点通过表格进行对比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互助,能者为师,这样后进生也不再羞于问别人,可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教师只是适时地启发、引导、激励、解惑,教师不再是占据讲台的演员,而是组织学生的导演。

导练:导学案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课后评价体系。训练在案、当堂达标可以增强师生的效率意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训练题的形式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设计题等。训练题的设计要体现出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练习有的在课上完成,有的可作为课下作业。练习是任何学案的着力点,只有通过相关知识与精选试题的训练,才能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4 导学案与教辅资料

导学案面向全班,但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较优秀的学生,课上内容“不够吃”,他们有必要“提优”;基础稍薄弱的,对课上内容还没有“消化”,对他们要进行“补差”。这样,教辅资料在教师适当的指导下,在课外时间、个人自由空间中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也需要教师应根据自己的认识,参照教辅资料加入一些个性化元素以展现个人的教学特点。

总之,导学案需要教师精打细磨,教辅资料需要教师精心挑选。在导学案与教辅资料的使用上,教师不能拘泥于导学案,也不能抛弃教辅资料,要巧妙地将导学案与教辅资料结合使用,以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

5 使用导学案后的一点体会

篇3

一、学生课前预习充分。

回首过去,教师前一天布置了预习某篇课文的任务,第二天上课时总会很失望。因为许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作业,标一标段落序号,画一画重点词语;也有些学生什么都不做。正如学生所说:“语文作业中预习新课最简单了,粗略地看一下课本,有时根本就不看,第二天早读课上,把课文看一遍就行。”这种预习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反应迟钝,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很低。

如今,教师都在上课的前一天发下“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学前准备”的内容预习课本。教师提前发的原因就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预习。当然,“学前准备”的内容能够充分地引导学生“先学”,避免了以前漫无目的的自学。学生要根据“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导学问题,采取自学的方式自主学习课本并完成相应的内容。“学前准备”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字词积累、作者及作品的常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疑难问题的质疑等。学生在“导学案”的引领下单独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通过“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这一过程属于思维的最佳状态,会激发学生在静思中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从而为课堂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如今,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前抽查学生的“导学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根据具体的学情,进一步修改完善下一节课的内容。学生也会在充分预习后,找准自己的疑惑,在课堂上的听讲针对性更强,学习效率才能更高。学生也因为预习充分,课堂上的交流、学习才更有信心,从而使得语文课堂气氛活跃,效率很高。

二、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

以前的语文课,教师只考虑如何讲好,忽略了学生的学,很少考虑到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因此,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全神贯注地讲,学生却听得稀里糊涂。

如今,语文课使用“导学案”,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导学案”体现的是学生的意志,是为学生设计的。它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求得创新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只是一位知道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的主持人,因为课堂的主人是学生。

三、导学案注重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语文“导学案”中,学法指导贯串始终,如学习目标的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每课的“导学案”又因为各课的特点设计具体的学法指导。如《绿》这一课,因为这节课适合赏析,而赏析课最重要的是赏析语言,在“合作探究”中,教师教给学生赏析语言的方法,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自学,然后在班上展示。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赏析语言的能力。教师通过学法指导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便今后学生能学习有法,学习得法。

篇4

关键词:导学案;编写;学导式教学

导学案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强调“导”,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导学案重视“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导学案是“案”,是提出计划、建议、办法等的文件,必须体现计划性、指导性。

一、导学案包含的基本要素

导学案与教案相比,既有相通、相联系之处,也有其特定的要素,一般来说应当包含以下要素: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自学应达到的目的,是学生进行自学前应首先明确的问题。与教案编写中的教学目的有所区别,学习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学生能直观的明确应达到的目标。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如果目标确定得不适度。学生就很难实现高效学习。

2.学前测试

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该环节的作用是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学前测试内容要与新知识具有连续性,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铺垫和基础作用。

3.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学生自学的核心,是新知识的载体。在编写学习内容时,既要联系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又要区别于教材,起到指导学生进行自学的作用。

一是安排好自学的内容、时间安排和学习步骤,让学生按照计划进行学习。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

一是通过设置问题,明确学生要到达的目的,做到知识问题化,指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自学,按照问题的由易到难、由浅到深逐渐学习和理解新知识,就是“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度化”。

三是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领会理解新知识,引导学生训练基本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

4.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是学生检验自学效果的直接环节,学生是否理解新知识都可以通过自学检测得到验证。测试题目的设置要紧扣重要知识点,具有针对性;难度要稍易,题量要适中。

5.学习小结

即对知识结构整理归纳。导学案上最后一个问题一定设计为本节知识的体系建构。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出空由学生来填。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二、编写导学案应注意的问题

1.学习目标表述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制定时可以使用教师教学专业词语,甚至概括性词语,只要执教者能看懂,但是“学习目标”需要不同层面的学生能看懂,操作性强,因此语言就必须做到准确、具体明了,通俗易懂。多用“能说出”、“能记住”、“会运用”、“知道”、“表示常见的”、“超常规思维”等检测的明确词语,少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性语言。

2.学习内容编写的通俗化和层次化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困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另外,教师在可根据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在难度上分为ABCD四个级别: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3.知识点呈现的问题化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提纲,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也是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

4.达标检测的有效性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还可结合学生在合作讨论环节中的难点,调整下一堂课中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从而做到针对性地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体现考试的特点。测试题型要多样,难度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学习小结的反思性

传统的课堂小结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或是由个别学生简单复述本堂课内容。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应该是学习中的反思,换而言之是再升华过程。利用好了这样的“反思小结”,可以成为一个学生学会学习的“点睛之笔”,也是学生把文本知识进行精加工的最佳时机。比如对一些重要的问题或易错的问题,设计反思提示,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明确得失。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做一道题后都要进行反思,总结得失,必要时写在学案上,做好这项工作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结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实际应是一种疏导,就是让学生的学习思路清晰,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能力,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离开老师的教学生也能进行自主学习。导学案的编写,是由老师最先“发现问题”,带有提示性导读的问题。用“学案”的形式在课前发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有“路”可走,有“纲”可循,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文本,又生成问题走进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让学生受益终生。(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基础部)

参考文献:

[1]刘在卯.高中英语导学案编写应注意的问题,中学生英语.2012年第4期

[2]李秀菊.学案编写应注意的几个原则,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年第21期

篇5

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教学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生成过程,强调方法情感,转变评价方式,还课堂于学生,学生从“被灌、被教、背双基技能”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幕后走到幕前;教师从幕前隐到幕后,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设计方法

导学案就是以课本(教材)为平台,创造性地在课堂上将所有知识以问题串的形式教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看书,大胆交流,解决(所预设的)知识情景问题串,以书面形式呈现与学生面前,规避了教师用语随意和不确定性。教师有充分的时间,辅导不同层次的学生,构建生生、师生互动、互帮互学的新课型教学关系,“强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导学案设计

1.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普通高中新课标实验教材P15“弦切角”。

2.学习目标

(1)理解弦切角的意义。

(2)探究弦切角定理生成过程。

3.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类证明――增强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内化知识――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增强数学核心内容的应用意识。

4.学习方法指导

通过对圆周角定义、定理证明方法探究新旧知识联系,精心有效地转化,由特殊到一般的生成知识,积累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形成学习能力。

5.学习过程设计

【问题情境一】可联系上一节“圆周角”的定义,你认为“弦切角”应该怎样定义,通过画图说明,给学生们交流讨论的时间为3-5分钟“隐去”。(答案:顶点在圆上,一边是圆的弦,另一边是圆的切线的角就是弦切角。)

【问题情境二】联系上一节“圆周角”定理,结合画出弦切角的图形,你能猜想出弦切角定理的内容吗?用3-5分钟时间,①不难得出这个弦切角∠BAC只可能和有关;②在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当弦AC是圆的直径时(∠BAC=90°=)。最终得出结论是:线切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夹度数的一半。

【问题情境三】你怎样证明这个结论呢?(8分钟)证明了是定理,证明不了给出一个反例。

可联系上节内容结合问题情境二特殊情况,证明一定要分类,应按什么标准分类?内容隐去供学生们思考探究(一弦切角与圆心的位置关系分为三类:一是圆心在弦切角外,二是在上,三是在内,在上问题情况特殊,那么其它两类转化为特殊。证明略,从而得弦切角定理内容)。

【问题情境四】通过本节内容与上节圆周角定理联系又能得出弦切角定理的另一种叙述形式吗?

回答:弦切角等于它所夹弧所对的圆周角。

【问题情境五】既然你已经获得弦切角定理的知识,不妨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下面例题。

例:已知:∠OAC=∠BCA,EF切O于D。求证:BC∥EF (易证出略去)

练习与评价:例6.练习,P16.第1题

6.学习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今后学习有什么提示?结合学习目标、重难点回答。(教师积极评价)

7.作业布置:P16.2

已知:ABC内接于O,∠CAD=∠B。

(1) AB经过圆心O,求证:AD是O的切线。

(2) AB不经过圆心O,求证:AD是O的切线。

(1) (2)

深层次思考“弦切角定理的逆命题”

8.板书设计

定义

篇6

关键词 学案 导学 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学案教学”风靡一时,受到了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推崇与青睐,“导学案 ”也被视为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法宝”。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数学“学案导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国内的很多学校都以“课题”形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其中包括北京三十五中、浙江金华一中、、宜宾市高县柳湖中学等等。现在,山东正把“学案导学法”推广到全省。那么什么是“导学案”,“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又有哪些优点呢?

导学案立足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它着眼点和侧重点是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自主发展的线路图。

“学案导学 ”的载体是学案,方式是导学,主体是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主导是教师的指导,所以它是一种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 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有人总结了课改后教学的六大转变: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合作;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变“教师满堂灌”为“学生主动学”;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而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改革模式恰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总的来说,“学案导学”对教师的意义可归结为三点:

1 教师专业成长的推动力

一份导学案的形成,既是整个教研组的集体智慧、精诚团结的结果,又是每个教师个人风采的展示。从集体备课到个人备课,从不断地完善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2 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出发,并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数学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如法炮制。其结果是,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以外的其他素质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过程,“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未来的发展。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打破只用数学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高中数学“导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数学的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教授分析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高中的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和谐统一,产生最大效益。

3 实现了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这种模式中,数学教师充分体会了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高中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数学、怎样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数学教学模式顺应了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新形势,符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教师由传统的力争做一名好“演员”转变为力争做一名好“导演”。

既然实施学案导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那么对于我们湖滨中学的高中数学教学一定也有借鉴的作用。我校是一所艺术类高中,数学基础比其他普高生要薄弱。很多艺术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比较茫然,不知从何下手,上数学课犹听天书,从而对数学课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果采用学案导学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学案导学对教师来说应当突出一个“导”字,对学生来说要突出一个“学”字。要改革原来的教学模式一定会碰到诸多问题。

对数学教师团队和个人而言首先的挑战是工作量翻倍。导学案的编写要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前量,这取决于它的流程:个人主备,形成个案; 集体群议,形成初案; 完善整理,形成定案;特色补充,形成复案;教后反思,形成补案。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刚刚开始编写“导学案”一定会有很多不适应。

其次的挑战是问题的设置。导学案中的核心是问题的设置,一些微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问题不应该在导学案中出现。我国教育技术专家祝智庭教授和闫寒冰博士根据国际上著名的4MAT教育模式提出了“五何”问题设计法:(1)由何(问题从哪来)(2)是何(问题是什么)(3)为何(问题产生的原因)(4)如何(问题该如何解决)(5)如何(解决问题之后,提出问题)。好的导学案就是以问题组的形式把学习任务具体化。以往在写教案时不太注意问题的设置,现在要集思广益、深思熟虑把问题设置得恰到好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变化。

篇7

关键词 历史学案 分层导学 教学策略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笔者总结多年“学案导学”的教学实践,拟从教学的针对性角度谈谈“学案”分层导学问题,并期望与广大同仁探讨。

一、“分层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与优化

(一)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知识结构编制和执行“学案”

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知识结构是不相同的,不仅存在历史认知结构上差异,也存在对新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历史认知结构上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和接受进度,产生大小不一、各不相同的学习障碍,如果采用“通用学案”模式,难以做到兼顾全体,因材施教。思维能力拔高的“学案”会让知识积累薄弱的学生倍感吃力,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注重基础知识,思维能力不足的“学案”又让优秀学生难有提高,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同时兼顾基础知识与较高思维能力的“学案”加大了课堂容量,造成课时不足或者教学内容轻重不分。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案”的制定应遵循“个人先行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的编制流程。这种备课模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群体的集体智慧,又可以发挥教师个体知识储备和教学特色。尤其教师个人的二次备课,备学情至关重要,了解所教学生知识积累的层次性。笔者所在学校属于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整体而言,历史知识积累和历史领悟力都是较强的,但是,学生的差异性依然存在,学校在班级构成上进一步分层,把学生分为创新班和平行班,这样班级内部学生个体差异性进一步缩小。

(二)根据学生的思维品质编制和执行“学案”

学生的思维品质分为以下四个类型:敏捷而踏实;敏捷而不踏实;不敏捷而踏实;不敏捷不踏实。进入高中阶段,“敏捷而踏实”型与“不敏捷不踏实”型学生毕竟是少数,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单独辅导加以指导和提升。“敏捷而不踏实”和“不敏捷而踏实”型学生是教师课堂教学重点关注的对象。“敏捷而不踏实”型学生对新知识领悟与接受速度快但遗忘得也快,教材整合能力欠缺。“不敏捷而踏实”型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与接受进度较慢,但是,他们肯花时间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总结,教材整合能力较强,二轮复习效果相对于“敏捷而不踏实”型学生而言更好。教师根据学生思维品质差异制定适应的“学案”,给予不同的指导,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便捷、高效地获得发展。

二、“学案”分层导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

“分层导学”实施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概况,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这就要求老师撇开师道尊严,抹平师生代沟,转变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力求做到以下方面:

(1)教师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勇于实践探索,开创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特征的学生需求。

(2)教师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充电,深入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心声,科学、细致地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思想状况、生理特性。

(3)教师善教在于让学生会学,授人以渔,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充分发挥教师“导”的功能。

(4)及时总结与反思,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学案”预设与教学实际不可能完全吻合,教师要抽出时间及时调整课时与教法,使之适应学生的需要。

(二)“分层学案”不能淡化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案”不能代替教案。“学案”是指导学生学的具体方案,教案是教师教的设计。如果用“学案”等同于教学设计就会导致所有的课都是同课同构,鲜有变化,缺乏个性。每个教师由于学术造诣、文化修养、教学风格、教学手段的差异,对学案有各自独特的体认和理解,将学案自觉融化到教学的整个流程中去,使其服从于、服务于教学设计。学案的精彩决定于教学设计的精彩,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确保教学流程的完整运作,确保课堂生成的有效调控,确保教师个性的充分发挥。

(三)课外辅导,教师要特别关注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生

分层导学教学模式,要求对优等生、中等生、学习困难生给予不同层次的目标和不同要求的指导,使长者增长、短者补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编制“学案”的预设阶段,其立足点在于班级学生的主体即中等程度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外指导中要关注优等生的潜力挖掘和学习困难生的弱项补缺,让中等生在优等生的拉动和学习困难生的推动下不断进步,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四)完善教育的评价体系,进行分层评价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通过评价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同时产生前进动力。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做出相应评价。对学生评价不能仅停留在考试成绩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鼓励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所达到的预期目标,充满自信,提高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教育改革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充分发展,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是教育创新的原点。历史学案分层导学教学模式为落实新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施途径,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了教师“导”的技能。当然,学案分层导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尝试,不断完善,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与其它教学模式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规避各自缺失,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篇8

杠杆(第一课时)

制作人:

林泽南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2)能在杠杆上找到它的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动力臂与阻力臂

(4)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原理

(2)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谈论实验方法

(4)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5)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应用

(2)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重点

杠杆的定义,会画动力臂与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

会画动力臂与阻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得出

教具

新媒体课件、剪刀、镊子、杠杆、钩码、常用工具(学生自带)

课时

3课时

环节

方式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备注

视频播放、讲故事、工具展示

播放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大象的重力的视频,结合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吸引学生注意力。

根据书本P76页图片“祖先使用工具建造宫殿”以及ppt上生活中的工具让学生体会简单机械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以及简单机械的作用,引出本节课学习重点---杠杆。

观看视频

出示工具

讨论

新课

通过生活实际工具总结规律

导学案练习

通过数学进行知识迁移

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学习和检测

师:钳子、剪刀、镊子、天平等工具,他们在力的作用下有什么共同个特征呢?(生:运动、围绕一个点转动)

小结【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杠杆。

师:在生产生活中你们还见过那些杠杆?(如跷跷板,铡刀、开瓶的起子、剪铁皮的剪刀、撬棒、钳子等)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

师:杠杆都是直的吗?(不是)

师:如图所示,给你们一根硬棒,如何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头?(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观察,通过画图和杠杆的定义解释杠杆的五要素。

师(画出简图):通过定义我们知道,我们将这个绕其转动的固定点称之为---支点(板书)

【活动一】导学案:找支点

师:在杠杆上有力的作用,使杠杆转动的力称之为动力F1;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称之为阻力F2

师:五要素我们已经找到了三个,还有两个叫做力臂,与动力相关的叫做动力臂,与阻力相关的叫做阻力臂。通过书本上描述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我们先从数学的角度来复习一遍点到线的距离怎么画?

【活动二】导学案:点到线的距离

师:将刚刚的画法迁移到力臂上,尝试训练。

【活动三】导学案:画力臂

师:力臂一定要在杠杆上?(不是)

提出问题:跷跷板中,能否用一个小孩撑起三个大人?

【活动四】设计探究实验

师:我们发现力的大小和力臂的长短都会影响到杠杆的平衡,那我们通过一个探究实验来探究杠杆平衡时,力的大小与力臂长短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要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杠杆的平衡状态有静止和匀速转动,我们选取哪一个比较好呢?(静止---水平静止,方便测量力臂的长度)

思考:

甲乙两幅图同时处于静止状态,要选择哪一幅图?为什么?

(选择甲,水平静止时力臂刚好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长度)

总结实验方法和步骤,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学生进行当堂实验分组小测(5min)

投影多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F1l1=F2l2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杠杆。

杠杆的定义以及五要素,还有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生通过工具总结得出结论

完成导学案练习,巩固知识

通过画图进行数学知识点向物理知识点的迁移

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两人互相监督的方式进行实验小测,互相评分

每个同学只测一组是为了节省时间,搜集多组实验结果是为了得到普遍性结论

杠杆

一、定义

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二、五要素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篇9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3)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如果目标确定的不适度,学生很难实现高效学习。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二、知识链接

即课前小测,有的老师命名为:前置测评、诊断检测等。 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导学案的作用:提出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四、学法指导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数学教材的各个章节都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了归纳、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与方法。第二种学法是学生平时普遍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

五、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导学案上最后一个问题一定设计为本节知识的体系建构。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可能留空由学生来填。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紧密的,在归纳出本节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等知识的联系。同时还要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六、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

(1)题型要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

(2)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3)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

篇10

【关键词】 学案导学 自主学习 增效减负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已成为目前基础教育的一大顽疾。"减负",是每个人盼望的,"增效",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能在教育中实现"增效减负"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从它倡导的四个重要方面来破解"增效减负",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反映良好,希望能给同仁们带来一些借鉴。

所谓"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经过反复实践和探索,我们编制的物理学案主要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知识准备、情景引入、问题或实验探究、典型例题、方法归纳、当堂训练、反思小结、推荐作业等部分组成。而"学案导学"就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1、"师为主导、生为主体" 是实现增效减负的必要条件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增效减负呢?我们认为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师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发挥到极至。

例如,"摩擦力"这节课我们的做法是在学案上将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成若干有坡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总结出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教师巡视指导,启发点拨。部分学案示例如下:

【情景引入】在班上选出力气小的女生和班里力气较大的男生利用一根一端涂了肥皂水的笔举行一次夺笔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课题要学习的内容中来。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问题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假设与猜想: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讨论交流,提出可能与面积、重力、压力、粗糙程度有关。(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走进物理)

设计实验:根据假设,小组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分析怎样做才能控制变量,让学生分工协作)

进行实验:怎样拉动木块才能测出摩擦力的大小呢?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积极动手实验。指导学生实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分析结论: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学案导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了从传统的知识讲解中解放了出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能使学生不断的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则体现在了沿着学案引领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足时间和空间,可以展开充分的讨论和探究,真正成为认知知识、理解知识、感悟知识、体验获取知识乐趣的第一主人,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增强了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愿学、乐学,减轻了学习负担。

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增效减负的最大着力点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这里的自主学习概念不仅强调了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元认知和自我监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同时强调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

我们倡导的"学案导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案中"知识准备"是指导学生按提纲做好课前自读、自解、自悟,自找重点、难点、疑点,自带问题上课,这是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有备而来,减少了学习的被动与盲目。"交流讨论"中不断产生智慧的碰撞,促使学生在不断反思,调整学习策略,优化整合知识,实现意义重构,从而提高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问题探究" 是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设置坡度和台阶,降低学习的难度,根据问题情境,有计划有目的地诱导学生寻求对问题的解答,从而深入到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之中,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激励,形成了自主探究能力。学案导学的这些过程都是不断促进学生由先学到会学,再到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

3、当堂训练是实现增效减负的有效途径。

学案导学的模式中强调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结构后,教师应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当堂训练。教学中我每节课都紧扣目标,设计一些基础性的、有针对性的、有适当知识容量和思维容量的习题,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学生通过限时练习,检查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目标达成,同时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做出评价。这样对学生的薄弱部分及时进行补救,做到"堂堂清",不留疑难题目到课后,大大减轻了学生课后的负担。

4、分层作业是实现增效减负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