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手法范文
时间:2023-03-19 07:5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描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所谓白描,指的是用最简练的文字勾勒出人或物的面貌的一种描法。这种手法要求作家不加铺陈渲染,而用传神之笔准确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形象特征。如鲁迅就常运用白描手法写作文章。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陶渊明运用白描手法对传主进行了概括性的描写,成功地塑造出“五柳先生”的艺术形象。全文几乎都用总结性的语言进行描绘,就像给人作鉴定一样;但在叙述中又包含具体生动的描写。比如“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一句,作者虽高度概括了传主爱喝酒的特征,但人物形象却呼之欲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率真的性情。
由此可见,作者对“五柳先生”虽然着墨不多,但不仅把他的志趣、情操充分地体现出来,而且对他的居室、衣着等方面也进行了必要的勾勒,塑造了一个居陋室、着破衣的隐者形象。正因为如此,“五柳先生”的艺术形象才引起后世许多文人的神往。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诗中就曾写道:“梦见五柳枝,已堪挂马鞭。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
【延伸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体会白描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将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范宇《一把寂寞的锄头》)
(2)金岳霖有个规矩和习惯:上午不见客,不干其他事务,集中精力读书写字。构思时,他静坐冥想,仿佛老僧入定,红尘俗务不复萦怀。有一次,那群“惊弓之鸟”都跑空袭警报去了,他却窝在宿舍里,浑然未觉,岿然不动。待警报解除后,大家奔回废墟寻人,竟发现他提笔而立,呆若木鸡,浑身都是尘土。(王开林《金岳霖的魏晋风度》)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入手,赏析下面的诗歌。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起追黄蝶,
篇2
关键词:白描 父爱 感恩 父子情深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59-01
朱自清的《背影》自问世以来,历经近九十个春秋,一直被视为现代经典散文收录在中学、大学语文课本中。《背影》以其质朴醇厚的父子深情、典雅文质的语言、准确纯熟的白描手法,拨动了千百万人的心弦,净化了几代人的灵魂。作者以一千三百多字的一个生活片断,在忠实朴素的叙述中,让内心深处情感的潮水尽情地流淌,不仅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从技巧极高的白描中感悟到那诚挚无言的父爱。作者那发自肺腑的对老父亲的真情告白,使我们不能不惊叹人间的真情在《背影》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时至今日每每读来,无不激起内心情感的共鸣。
父亲的背影,对于儿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但朱自清写的则是那特定场合使他极为感动的浮雕式的背影。朱自清先生无愧为一位白描高手,寥寥数语、轻描淡写,就把中国式父亲对儿子的那无可复加的爱、儿子对父亲感恩的心、父子情深的感人画面表现得酣畅淋漓,让我们叹为观止。
1 运用白描的手法表达诚挚的父爱
《背影》中,朱自清没有写父爱的一件件琐事,只是通过父亲的背影,用白描手法,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诚挚的父爱。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是全文情感的凝聚点,作者抓住“父亲是个胖子”的特定体形,通过一连串艰难的动作,特别是爬月台时描写的,不只在于传形,而更主要的在于传神。父亲年纪大身体发胖,行动困难,必须“努力”爬月台,而那“攀”、“缩”、“倾”的动作,不仅显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一个父亲为了子女而无怨无悔的心,一份让子女永远也回报不了的爱、报答不清的情。作者从父亲的“背影”中感受到真挚的父爱,感受到了无价的真情,使“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出来了”,因而使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中铸成了永恒的浮雕 。写送别朱自清只简单记述了父亲短短的四句话,即:“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就这简单的几句,它饱含着一个父亲对子女那无可复加的爱,极为准确地表现了当时父亲那体贴、爱怜、依依不舍的心情,可谓传神入画。
2 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感恩的心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表达的自己真情实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都在那淡淡勾勒中描写得恰到好处。“我”的四次落泪以及对父亲的情感从怜惜、不理解、理解到怀念的变化,不仅使父亲对我的爱通过
“我”的情感态度的层层变化而体现出来,而每次“泪水”的出现也都是作家情感的一次升华。父亲“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饱经忧患,半生潦倒。这不仅是对父亲能力的敬佩,也有自己的深愧、自责与叹息,更有对父爱的感悟。作者巧妙选择“背影”这个角度,也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背影”尽情地倾诉其无尽的谢意与爱意。朱自清先生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生活的磨炼让作者深深地感悟到这种无言的父爱。
3 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父子情深”
中国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主要特点首要在于透视法,有深度有延伸,无有穷尽的感觉。中国人在亲情表达上也颇为雷同,人们往往重行而轻言,爱之愈深,藏之愈深。在《背影》中我们看到,送别时父亲对儿子始终没有半点亲昵,言语也不多,到最后总共就说了几句话。儿子也同样没有把对父亲的感激与挚爱说出口。但朱自清巧妙选择“背影”这个角度,用白描的手法让儿子对父亲的“背影”尽情地倾诉其无尽的谢意与爱意,也让儿子从父亲的“背影”里感悟到无限的父爱,使亲子之爱、父子之情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读者。这既是中国民族情感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是白描手法运用的精妙之处,难怪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而就在这种诗意中充满了一种浓浓的父子情,让人读罢感叹不已。
多年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研究,其角度、视野不断扩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疑是一件好事,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但无论如何,谁都无法否认《背影》所表达的父子情深,无法否认它是我们今天依然要传承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无法否认朱自清白描手法运用精妙之处。客观地看待历史,历史地评价古人,这是做学问人起码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76.
篇3
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采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全诗没有一处难以理解的地方,明白如话,使寻常言语变得格外有味。
白描手法是诗歌创作的常用艺术手法,作用是使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白描手法常是连续性描写,能够创造出简洁而生动的意境,因此白描手法在想象引导和意境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一、肖像白描,神情毕肖
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在肖像描写中,运用白描写意手法,能洞穿人物骨髓。读者透过客观直白的描写能够触及文章中人物的本质、灵魂。这就到了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如作文《那脚印,那亲情……》中:“我接过父亲做的面饼,让他在我的床上躺下休息一会儿,他却站着不动,从口袋里掏了点零钱给我,然后就急着要走。父亲才四十多岁,但额上的五线谱,已记载了他全部的艰辛,他的头发也已经变得花白,每一根白发都承载着他的辛劳和坎坷……”
考生宛如一个画家,抓住父亲外貌特征的关键之处,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含辛茹苦的慈父形象,给人刻骨铭心的印象。
二、语言白描,个性毕露
都说“言为心声”。在语言描写中,运用白描写意手法,三言两语,凝练质朴,可透射人物内心,展现其品质与情操。
如作文《追求心中的绿洲》中写:“追求者进入了戈壁,向沙漠走去,遇到一位老者,老者说:‘年轻人,别向前走了,前方有碎石,会磨破你的双脚。’追求者粲然一笑:‘前方是我追求的目标,那里有我的理想。什么碎石,什么粗砂,就让它们磨破我的双脚吧!就让那淌下的一行血迹化成一粒粒的种子吧。待我找到甘泉,这里便是绿洲。’他继续不停地向前走,依旧走得沉着、坚定、自信、勇敢,可换来的只是骄阳与热浪。追求者的双唇干裂了,双脚磨破了,终于,他倒下了。但在那依稀的视野中,他仿佛看到了绿洲,看到了希望。风沙对他说:‘歇歇吧,胜利就在前方。’追求者说:‘不!越是到最后,就越不能放松。只有坚持,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的胜利。’追求者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向绿洲爬去。”
淡淡几笔人物对话,塑造了一位在沙漠中艰难跋涉,即使口干舌燥也执著追求心中“绿洲”的追求者的坚韧形象,意味隽永,令人动容。
三、动作白描,情态毕现
“举手投足见性情”,在动作描写中,运用白描写意手法,选取简洁精当的动词,可使人物形象逼真鲜活,立体感强。
如作文《划过美丽弧线的倒钩》中写:“比赛刚进行到第五分钟,我获得了罚角球的机会。我只看了对方守门员一眼,美妙的弧线就从我的脚下发出,‘嗖’的一声,直挂死角,好一个‘世界杯’的香蕉球。”
几个简单的动作描写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且专业术语运用得惟妙惟肖,恰到好处。
四、心理白描,洞幽烛微
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在心理描写中,运用白描写意手法,借感觉、知觉、情感、体验、愿望等内心活动粗线条描摹人物心理,可揭示人物境遇,透露心灵变幻,凸显作品主旨。
如作文《丢碗之后》中写:“在家里妈妈再三叮咛,进了中学就要一个人独立生活了,别指望着还有谁会帮助你。如果再像个小孩子似的丢三落四、拖拖拉拉,肯定有的苦头吃。这不,苦头说来就来了,眼看还有一节半课就要吃饭了,可是用什么吃呢?重新买一个饭碗吧,摸摸口袋,那点零花钱早用光了;问同学借碗吧,人家也要吃饭。学校食堂可不比宾馆饭店,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去迟了就只有冷饭剩汤……”
篇5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而修辞方法则是比较具体的一种句式,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
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篇6
教师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某一写作手法时,如果结合文本例句给学生讲解透彻,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阅读训练,并辅之以写作训练,将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细节描写”,有些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和在熟练地运用。我在教读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册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时,重点引导学生对景物中的细节描写进行了细致地品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争”、“啄”二词就是细小的动词,典型而传神地表现出早春特点:黄莺儿因为春寒,争着在向阳的树枝上栖息;刚飞回来的燕子忙碌地啄泥衔草,辛勤地构筑自己的暖巢,给人以早春时节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鲜明印象。
通过联想、欣赏,学生就有了对细节描写的特点及作用的认识: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渗透细节描写,可以使文章有具体生动形象的效果。
然后引导学生复习本册书课文中出现过的细节描写,学生很快就能辨析出来。最后适时布置项作业:运用细节描写或者表现人物的性格或者感情,或者进行一段景物描写。
有位学生写道:“我在里屋学习,妈妈在客厅里看电视剧。我渴了,去客厅喝水。看见妈妈蜷缩在沙发上专注地盯着电视机,电视却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妈妈在看无声电视,她把音量调到了静音。这时我猛然醒悟,妈妈是怕吵着我啊。这么晚了,她还不睡,难道仅仅是她爱看这些垃圾剧吗?妈妈是在默默地陪着我,又怕打搅我啊。”
这段文字能感动人,得益于这位同学成功的细节描写,“妈妈”“蜷缩在沙发上”,生动地写出了妈妈已经很累,“把电视机声音调到静音”,怕影响到我。这两个动作行为虽很细小,描写却很传神。
再比如“白描手法”,在李森祥的《台阶》、朱自清的《背影》和清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都有典型的例句。如《湖心亭看雪》一文中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用简洁的的语句,描摹出西湖“大雪三日”后,夜幕下的景象,将西湖空旷人少的凄冷肃穆景象鲜明生动地勾画出来。作者所用笔墨省俭,文字朴素,形象却很鲜明,这便是白描手法的妙处。至此我又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分析学过的《社戏》、《背影》、《台阶》的白描手法。学生对白描手法的概念就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较难的“点染”手法在初二上册的《三峡》中就已出现,而且运用得很典型。我通过教学实践体验到,只要讲解得法,也会很快使学生较为透彻地理解。点染,本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在文学作品中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在初次引导学生学习时,我以《三峡》的第一段做了一个示例:作者“点”的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三峡的特点连绵不断;接着作者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来加以“染”,使读者更具体生动地了解到三峡“山多,山高,峡窄”的特点。我教学生慢慢体会“点”和“染”的关系及这样写的好处后,指引学生朗读第二段,让学生自己寻找第二段的“点”与“染”的句子。学生较快地找到“点”即“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点明了三峡夏季水势凶猛的特点;“染”的句子则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样点染,使得季节特点非常突出。第三段,学生找起来显得困难了一点。我引导学生看第三段写了“春冬之时”,三峡之景物写得比较多,引导学生思考集中凸显这么多景的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就按照顺序一句句找下去,看到前面的句子都是渲染的,到了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点”的句子原来在段末“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第四段写了三峡的秋景,我引领他们跳出原文,想想“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对秋景的概念是什么?学生能答上“悲凉”、“寂寥”。那么本文第四段有没有这层意思?哪句中有这样的字眼?学生找见“属引凄异”,作为“点”的句子即在此。其他句子如所写景物及引用的俗语歌词等都围绕“凄异”二字进行“染”的。
篇7
关键词:韦庄 清丽 风格 语言 白描 意象 结构
历来评论家评价晚唐词人韦庄的词时,多用一个“清”字:“韦相清空善转,殆与温尉异曲同工”①、“端己词清艳绝纶,初日芙蓉春月柳,使人想见风度”②、“韦词着色清淡,多自然秀发”③,清淡、清空、清艳,落脚点全在“清”字,“清”也的确是韦庄诗词的重要特征。韦庄词的“清丽”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浅易的语言
语言的晓畅明白、通俗自然,是韦庄词同以温庭筠为首的花间词人的一大迥异之处。韦词用质朴素淡的言语,刻划明丽如画的艺术形象,抒写真挚热烈的心灵情感,给人一种质朴清新、自然淡雅的感觉。试看其《女冠子》二首: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徉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这两首词是用两首小令叙写一件事的“联章体”,其一从女子的角度写她对“去年今日”分别时刻的回忆,其二紧承前首,描写男子在梦中与情人相会,一梦醒来又悲不自己。这两首词,状人写情,刻画细腻,语言浅近,几如白话,乍看是平淡无奇,细加品味方知隽永之趣。徐士俊在《古今词统·引》中,说它“冲口而出,不假妆砌”。“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二句纯用白描,摹写细节,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评论这十字“写别时状态极真切”,这一联也成为词苑奇葩。
再如《荷叶杯》第二首: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整首词不假修饰,不用曲笔,情景逼真,语淡而悲。先忆当年花下初识,次忆晓莺残月相别,再写如今天各一方,无由重聚。如此娓娓道来,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无限忆念之情,语浅情深、语短情长。
韦庄的词中,浅易的语言风格随处可见。例如:“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谒金门》)、“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谒金门》) “住在绿槐阴里,门临春水桥边”(《清平乐》)、“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清平乐》)等等,语言清新,着色清淡。
二.白描的手法
白描在文学创作上,是指用极简练的笔墨,不加色彩的修饰,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唐圭璋曾对此做出评价:“至于韦庄词,主要是接受了《诗经》以来民歌中传统的白描手法,尤其是《古诗十九首》中文人诗运用语言的成功的范例,给韦庄启发很大,做到了以明白吐露见长,从而也开启了文人词以白描手法直抒其情的新的道路。”④
例如这首《清平乐》:
春愁南陌,故国音书隔。细雨霏霏梨花白,燕拂画帘金额。尽日相望王孙,尘满衣上泪痕。谁向桥边吹笛,驻马西望悄魂。
客居他乡,寂寥南陌,丝丝细雨淅淅沥沥,梨花洁白燕子低飞,一派明丽的春色中唯有词人怀抱着深沉的离愁。此处的白描粗线条地勾勒出主人公的精神面貌,不加过多的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尽日相望王孙,尘满衣上泪痕。谁向桥边吹笛,驻马西望悄魂”几个动作,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
再看他的另外一首词《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写有五首《菩萨蛮》词,这是第二首。词人从景、人两个方面极力赞美江南,江南的碧水春光、听细雨敲打画舫;而江南的人物更是秀美,皓腕凝脂、人美似月。词人身处如此美丽之江南,似当心满意足,临了却跌出一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曲折委婉地传达出他对故乡的一片思恋之情。一个“莫”字、一个“须”字将他对离乱中的故乡的惦念及归乡不能的无奈忧伤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词用语劲直激切,似直而纤,似达而郁,充分体现了韦庄用淡笔写浓情的艺术表现力。
再如《谒金门》描绘一位女子思念情人的心态:“春漏促,金烬暗挑残烛。一夜帘前风撼竹,梦魂相断续。有个娇烧如玉,夜夜绣屏孤宿。闲抱琵琶寻旧曲,远山眉黛绿。”暗挑残烛,点明了她的彻夜难眠;闲抱琵琶寻旧曲,衬托出她无望而又强作希望的心态;“远山眉黛绿”既表现了她的美丽,又包含着她的哀愁,描写细腻,十分传神。
三.清新疏朗的意象
韦词中多用山月水风、莺雁杨柳等自然意象,如《菩萨蛮》五首中用到的意象主要有残月、春水、花丛、桃花、花枝、柳、斜晖、鸳鸯、黄莺等。这种例子还可举出很多:“惆怅玉笼鹦鹉,单栖无伴侣”(《归国遥》)、“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菩萨蛮》)等等。韦庄在词中把女性置于大自然中,摆脱了浓艳的富贵气的束缚,以舒畅、淡秀的笔触去描写她们的音容,抒发她们的情怀。
韦庄的很多词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主要表达对故乡、对恋人、对人生的悲哀伤感之情,就大量使用具有凋零衰惨意味的意象,这些意象是黄昏、日落、残晖、残月、月落、落花等,在他全部的54首词中竟出现了30处之多。其中用的最多的是残月、月落,有16例之多,都是与相思联系在一起的,如“残月出门时”(《菩萨蛮》)、“惆怅晓莺残月”(《荷叶杯》)等、“翡翠屏深月落,漏依依”(《思帝乡》)、“月落星沉,楼上美人春睡”(《酒泉子》)。
另外,韦庄词中的意象运用比较疏朗而不密集,试以《清平乐》为例:
篇8
关键词:中国画;白描;人物画;花鸟画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044-01
一、以线造型以形传神——中国画的造型规律
传统中国画用笔讲究,“屋漏痕”、“锥画沙”、“力透纸背”。“屋漏痕”是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破屋壁间之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故名。“如锥画沙”是指用笔象锥子在沙子上画出来似的。形容书法笔力匀整而不露锋芒。还有一种意思是,用笔时行笔缓慢、用笔强调中锋枯中求蕴的效果。因此,在今天的速写绘画过程中,我们应该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创作出符合时代的优秀艺术作品。另外“力透纸背”出自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透:穿过。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即大笔如椽、笔力千钧。
二、材料与工具
笔、墨、纸、砚、颜料、其它工具:
1、笔的分类:笔有硬毫、软毫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兼毫三大类。(1)硬笔:硬毫笔主要用狼毫制成,也有用獾、貂、鼠的毛或猪鬃做的笔,性刚,劲(jing)健。常用的有“鼠须”、“小红毛”、“衣纹笔”、“叶筋(jin)笔”、“书画笔”(大、中、小)、“兰竹”(大、中、小),以及大的“狼毫提笔”等。(2)软笔:软毫笔主要用羊毫制成,也有用鸟类羽毛制造的,性质柔软,有大小、长短各种型号。(3)兼毫笔:兼毫笔是用羊毫与狼毫相配,或羊毫与兔毫相配制成,性质在刚柔之间,属中性。如大、中、小号的“白云笔”,“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都是常用的兼毫笔。
2、笔的使用方法学画初学时用笔不必全部齐备,最初有大中小几枝就可以了。要从难要求,这对基本功的训练大有好处。待画熟练了,在进行创作时,可以多准备一些笔,选用好笔。每次作完画,一定要用清水把毛笔清洗干净,防止宿墨和余色滞留笔根,破坏笔的性能。洗笔不要用开水,因为开水会使笔毛变硬、变脆。一般保存笔的方法是洗净之后放在笔筒里,也可以把笔吊挂起来。外出作画时可以买个细竹丝编成的小帘子,叫笔帘,把笔卷在笔帘里,携带很方便,能保护笔毛不受损害。
3、墨,用一般的墨汁就可以,比如:“一得阁”。比较好一点的墨汁可选用“玄宗”一佰多一瓶。
4、作国画的用纸
(1)绢:中国画古代多数用绢作画,绢是很好的作画材料。绢也有生绢熟绢之分,经过捶压之后,再上胶矾水的叫熟绢,适合于作工笔画,现在有些工笔画仍用绢。
(2)宣纸: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生宣适合画写意画,熟宣更多运用在工笔画中。大约在元代以后逐渐选用宣纸作画。我国宣纸大约自唐代就开始生产,因为以安徽省宣城制做的宣纸最有名,所以称为宣纸。宣纸的吸水性很强,容易渗化,用水稍多容易洇。这是它的特性,画出来的画墨色浓淡参差,富有变化,充分发挥中国
三、工笔画作画步骤
1、选择临摹稿,将临摹稿复印,选用稍大于临摹稿的熟宣、或熟绢。将临摹稿和画纸用夹子夹住,以免错位;在过稿台将临摹稿用铅笔淡淡地拷贝下来。
2、将拷贝好的画纸平铺在画板上,画纸底下衬上白纸生宣一张,用喷壶将画纸均匀喷湿,再用水胶布或涂上浆糊的白纸条将拷贝好的画纸的四个边粘在画板上,等画纸干透后即可作画。
3、画面干透后,用勾线笔将拷贝好的图案仔细描绘出来,画完之后,用刀子将纸的四个边整齐裁下,这样一张白描画就完成了。
四、学习要求
篇9
[关键词]新闻报道;散文笔法;白描手法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6—0092—02
在新闻写作中, 一般使用常规的新闻结构,语言表达多采用叙述方式,旨在直观快捷地反映新闻事实。新闻报道对社会的影响非同一般,在所有公开传播的语言作品中,没有一个像新闻报道这样拥有众多的听众读者,因此,新闻报道的语言关系到千百万民众的语言生活,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无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这是梁启超最早对新闻文体的概括总结。然而,这种“魔力”在信息时代的新闻写作中逐渐消失了。
一般来说,狭义的新闻即消息有自己特定的写作方法——“倒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的新闻按重要性递减原则体现“5W—H”要素,便于记者以最短的时间提供最新的信息,读者则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新闻事实。因此,在追求速度的信息时代,这种写作方法以其快捷和高效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但这种写作方法并不是没有缺点。从文章的可读性而言,长此以往地采用这样的写作方法,写出的新闻不免显得单一、枯燥,读者获得的是大量的信息、数据、事实,无法体会新闻作品的美感。这样的新闻只能受到读者一时的喜爱。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让读者从新闻作品中获得信息的同时体会到作者的用心和作品的价值。即使是几十个字的短消息,也让读者看完后有回味的余地。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作品随处可见,但大多只是完成了报道正在或者刚刚发生的事实的任务,能让读者去仔细欣赏和品味的新闻作品少之又少。
为了在新闻作品的快捷与可读性之间找出一个切合点,有人提倡在文体的边缘上探索新闻文体和新闻的写作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在散文与新闻中寻找共同点。散文与新闻是分属于文学和新闻两个不同领域的体裁,但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没有哪种文体存在一个不可改变的标准和规定,为了达到较好地写作效果,各种文体之间可以借鉴互补。那么,散文与新闻作品的写作方法也是可以相互借鉴和渗透的。况且报告文学既可称为新闻,又属于文学作品,两者本就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在写作方法上常常是两种方法并用,以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一些优秀的报告文学常常被当作是文学作品选入课本供学生学习。
新闻是一门科学,它既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又会随着客观事实的变化而变化。散文的标题和形式比较自由灵活,与新闻很接近,散文式的写作方法在很多优秀的新闻作品中常有体现。虽然穆青曾提出用散文笔法写新闻,但新闻写作中老套、枯燥乏味的形式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人们追求速度与效率的当下,记者更加注重新闻传播的速度与内容而渐渐忽视了作品的可读性和美感。所以,许多新闻媒体中还是存在着“作者不愿写,编辑不愿编,读者不愿看”的“三不”现象。因此,在传媒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再次提倡应用散文笔法写新闻,无论对于新闻工作者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还是对于增强传播效果都是很有必要的。
散文式新闻是指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借鉴丰富多彩的散文形式,实质上是借鉴散文笔法。这并不是把新闻从内容到形式都变为散文,正像小说散文化不会把小说变为散文一样,只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散文笔法,就不会把新闻变为散文,更不会消减新闻的真实性和特点。而是在写新闻时像写散文那样讲究布局谋篇,讲究立意和意境,强化细节描写。这样才可以把新闻的真实性与散文的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呈现出自由、灵活、生动、多样、优美等特点,从形式上突破新闻文体的传统模式,从而使新闻在为读者提供信息的同时,更具可读性,让读者体会到新闻作品的美感,从而实现新闻传播效益的最优化。使新闻作品除了提供信息外,也像文学作品一样优美,甚至因为其独特优美的写作方法而具有保存、收藏价值。
这里所说的“散文笔法”是指狭义的散文写作方法。可以这样说,凡是运笔自由、语言优美、文情并茂的表现方法,都可以称为散文笔法。怎样才能使新闻,特别是报纸上的新闻变得生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无疑是有力的武器。
篇10
【关键词】 孟浩然 田园诗 白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89-02
东晋末年,陶渊明以其朴素自然的语言和悠闲恬静的情调写了不少描绘田园生活的诗篇,从此开了田园诗的先河,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山鼻祖。继陶渊明之后也有继承者,但却很少有发展。直到盛唐时期,孟浩然的出现,才使田园诗走向了一个强盛时期。他继承并发扬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成为了田园诗的又一代表人物。
孟浩然继承和发扬陶渊明的田园诗风,首先是因为他对陶渊明人格的推崇。“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情”(《李氏园》),“尝读《高士传》,最爱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游》)。因此孟浩然也追随陶渊明把笔触伸向恬静安谧的田园,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其次与孟浩然的生活经历有着很重要的关联。他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才入京举进士,不第而归。又由于性格刚直耿介,不愿委屈自己去巴结权贵,最终只能回归田园,以布衣终其一生。简单的生活经历,使孟浩然的诗歌题材比较单纯,田园诗就是他隐居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他的田园诗,在对陶渊明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 沉醉田园,享受美好而愉快的田园生活
孟浩然对陶渊明的人格是敬仰的,在生活方式上,他也追随着陶渊明的脚步,求仕未成,回归田园,在恬淡悠然的田园生活中来寻找自己精神的栖息地。沉醉田园,尽情去享受美好而愉快的田园生活。
《过故人庄》这样写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这是怎样一幅充满生机,毫无负担的农家生活图景呀!老朋友杀鸡做饭,邀请我去做客。田家没有山珍海味,一盘肥鸡就是待客的佳肴,何其亲切。一路进庄,葱茏茂密的绿树环绕村庄,清幽宁静;远处连绵的青山给田园筑起一道天然的屏障。到了老朋友家,临窗把盏,看着窗外的打谷场和翠绿的菜园,家长里短,细细碎碎,说的都是有关农家收成、年景的轻松话题。不觉时间溜走,该告辞了。临走时,率真地向主人表示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还要来观赏。在这里,一盘家常的菜肴,一碗自家酿的美酒,清幽宁静的村庄,远处的青山,再辅以家常话的絮叨,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亲切、美好。身在这样的田园中,如何不叫人心情愉快呢。
再来看《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农家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年过四十的诗人不做官,但却担忧农事,于是就和那些在田野里耕种的农夫唠唠家常,扛着锄头随着调皮的牧童去田里劳作。田间地头,大家坐在一起,说到今年的年成气候,都说一定是个好年景。荷锄耕作,期盼好的年景,说到是丰年时,我们都可以感受得到诗人是的快乐。农家的生活虽苦累,但却没有纷争,没有精神枷锁,是轻松的,随性的,这不正是诗人想要拥有的生活吗?
田家的生活是平淡的,但其中也充满了情趣。这首《戏题》(又作《戏赠主人》):“主人客醉眠未起,主人呼解酲。已言鸡黍熟,复道瓮头清。”这是一组“客”与“主”的对话,诗人喝醉了还没醒过来,热情的主人又来了。“饭做好了,鸡也炖好了,快起来喝好酒吧”。“呼”、“已言”、“复道”,把主人的热情好客形象表现了出来,又反衬出了“客”与“主”之间的熟稔,“客”已融入到了这地地道道的农家生活,妙趣横生。
在孟浩然的笔下,农家热情,农人勤劳善良,田园静谧安详。身在这样的氛围里,心情自然快乐充实。
2 简单勾勒,白描平淡朴素的田园风光。
精品范文
1白描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