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9 03:2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普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作用一,科普教育能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科普教育有利于提升我国科普能力,增强公众创新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营造创新的社会氛围,培养科技后备人才;
2、作用二,科普教育能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科学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有环保观念,懂得资源有限,放眼长远,统筹兼顾的道理;
3、作用三,科普教育能够抵制封建迷信活动,用科普教育能够消除人们对迷信崇拜,让人们信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大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为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要,实践“尊重每个人,发展每个人”的学校德育理念,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素质,我校确立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普思想、积极开展科普活动、认真探索科普教育之路,通过各种科普实践活动扎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经过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科普教育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把科普工作纳入学校重要工作
学校把科普工作作为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武装骨干,健全组织,使科普工作在学校蓬勃开展。
1、加强领导,营造浓厚的科普氛围。学校始终把科普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成立了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宋仕军亲自任组长,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由分管副校长张敏直接负责科普工作的日常事务。在明确了科普创建的目标之后,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班级板报、主题班会、教职工例会等阵地,大造舆论宣传的声势。
2、武装骨干,注重选拔和培养科技辅导员。只有具有高水平的科技辅导员,才能带动科校的科普工作。我校基于这种认识,积极组建科技辅导员队伍,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科技进修和培训,学习其他学校的实践经验,增强科普育人本领,培养了一批科普教育骨干担任科技辅导员。他们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和第二课程,围绕科普目标,针对本学科实际情况,开发科普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科普方案,加强学科科普知识的渗透。如杜庆联老师通过培训,已成为我校十大名师之一,在省市电子制作竞赛中也有了一定影响。
3、健全组织,成立与科普活动有关的社团及兴趣小组。学校成立无线电社团、动漫小组、科技创新制作小组、环保小组等,坚持每月一次社团活动,每年举办一届比赛,经常举办各种展览和比赛,在学生中大力宣传科技活动,极大的促进了学校科普工作。例如,在每届高一新生中挑选无线电爱好者20名左右发展为无线电社团成员,制定社团章程,安排社团活动。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到课外活动结束,是无线电社团学习交流时间。在此期间,学生主要根据老师的要求练习焊接技术和简单无线电产品(如收音机、报警器、门铃、对讲机、遥控开关等)的安装。活动过程都有详细记载。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每年举办一届科技体育艺术节——“电子制作竞赛”,对优胜者给与奖励,并选派到省、市、县参加比赛。
二、加强投入,夯实基础,科普阵地日益完善
学校把配备科普设备设施作为科普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加强投入,科普阵地日益完善。
1、加大投入,积极配备科普活动设备。学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积极向上争取,借创建省级示范学校为契机,利用专款配置了先进的科技活动设备。学生焊接工具桌16张,教师工作台1张,价值3万余元。另外配备了万用表、斜口钳、钢锯、虎口钳电烙铁等近万元的专用工具。图书室加大科普读物储备量,现有科普读物4329种,6278册,为学校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2、广建阵地,经常进行科普宣传。在校园宣传墙开设“科普画廊”专栏,通过这个专栏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科学发明的故事,介绍学校科技活动内容、获奖信息等。充分利用校内网、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让学生及时获取科技新知识,感受科技的重要性,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3、编写教材,开设校本科普活动课。科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校本着“尊重每个人,发展每个人”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在高一开设每周一课时的科技活动课——校本课《综合技能》。配有专职科技教师一名,编写了我校第一本校本教材《综合技能》。该教材由我校杜庆联老师经多年教学实践应用多媒体技术编写而成。教材内容分电子技术和机械制图两个部分。电子技术部分主要讲解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电路认识,收音机、报警器等无线电产品的制作等。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并培养创新意识。机械制图部分讲解绘图技巧,三视图的表达,为学生制作发明设计打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教材配有相关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和模仿规范操作方法。
三、开展活动,形成制度,科普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制定了科普工作制度,形成了科普工作特色,科普工作成效显著。
1、每年举办校科技节。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于年举行了首届科技体育艺术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科技创新竞赛、动漫设计、网页制作、电子制作、孔明灯、水火箭发射表演等,已使科技体育艺术节成为全体师生展现魅力、开发潜能的一个平台。开展这项活动对于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年科技体育艺术节期间,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共有1000人次参与科技活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2、定期组织科普知识讲座和各种科普竞赛。学校每年举办一届校园科技节,并积极邀请宜昌市科技局、县公安局、消防大队、卫生局等校外专家及各类辅导员到校进行科普知识、消防安全、禁毒、防疫、法制等讲座,组织震灾预防演练等活动。
3、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各种展览、讲座和比赛活动。年,我校学生发明创新共有20项获得专利授理,七项专利已获通过,在湖北省第11届“荆楚杯”青少年无线电竞赛中,我校左鹏飞、卢建秋获得个人一等奖,陈帅获得个人三等奖,在县第五届科技节电子制作竞赛中,我校学生包揽了一二三等奖和团体一等奖。
篇3
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从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已经奠定了”,很多欧洲人这样说,在德国,科普教育是其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我作为教育部公派出国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德国宇航中心学习和交流。在德国,人们并不会将博士研究生归为“Student”(学生),而是将我们视为“Employee”(雇员)。因此,我有了与宇航中心员工一样的权利和义务,这其中就有为德国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义务。
科普是责任
位于不来梅的空间系统研究所(Institute of Space Systems)是德国宇航中心遍布在全国的 16个研究所之一,也是北德地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周一到周五,毫不夸张地说,每天都会有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中小学生进入研究所位于一楼的 School Lab(教学实验室)参加科普教育。 School Lab大约有 1000平方米左右,被分割成5个不同类型的教学体验区。学生们来自不来梅地区、下萨克森州等周边的中小学校,甚至有些学生是乘坐两三个小时的火车赶来的。每次学习都会有几个本学校专门负责科普教育的老师带队,负责同学们的行程和安全,当然还会记录学生们的学业成绩。
Oliver是德国宇航中心的一名教授级研究员,也是我们研究所 School Lab的负责人之一。他说, School Lab对学生们来说不仅是宣传宇航中心形象的一个好机会,也是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尤其是作为使用纳税人钱的公立科研机构,向公众介绍研究成果是我们的责任。”
德国宇航中心虽然属于德国的单位,但不会因为而拒绝孩子们。事实上,同学们的活动范围绝不仅仅局限在一楼的School Lab,大部分实验室都会开辟出科普角向参观者开放。当然,这些实验室从政府得到相应的科普经费补贴,有些甚至可以达到实验室年度总经费的三分之一,所以研究所的各个实验室也对科普事业积极支持。
参观开个头,动手是重点
我所在的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室位于宇航中心的地下一层,几乎每两周就会接待一次“深入”参观者,大部分是中小学生,偶尔也有成年人。我在宇航中心算是外国人,为了彰显实验室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实验室主任Daniel时常让我担任科普讲解员。刚开始,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德语、英语的切换经常让我面红耳赤,紧张异常。讲得多了,就有了经验。
首先是教育中的娱乐性。科学教育需要融入越来越多的情景化、参与式、游戏化。科学传播先要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如果他们没有好奇心的话,就不会有兴趣继续学习了。我们每次都会让孩子们亲手摸一摸植物,尝一尝适合太空种植的小西红柿,还会送Crop Bottle(作物培养瓶)作为答对问题的奖励。
其次是科普的持续性。科普教育像其他教育形式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宇航中心联合各个中小学校,为每个学生都建立了科普档案,为学生们制定相应的科普计划,有些甚至需要家长的共同配合。“参观”只是开头,“动手”才是重点。我们会小心翼翼地分发给孩子们一些植物种子,让他们种在自家的花盆里,定期记录植物的株高、生长状况等,待到学期结束时,再把自己的“小花”拿回宇航中心,进行评比、总结,让孩子们在实践中逐渐学会科学的研究技能,同时培养持之以恒的做事习惯。
另外,精准科普是宇航中心一直追求的目标。每个参加科普教育的学生,都得有自己的科普计划。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科普研修计划,计划细致到每一周做什么,要完成哪些科普任务,或者在家,或者在学校,或者在科普基地。当然,这些计划需要得到学生本人、监护人、校方和宇航中心四方签字同意的。在我们实验室,读中学的学生就可以亲自设计软件,利用3D打印机进行模型制作了。
女研究员Anneke是我们实验室专门对口科普教育的负责人,在她看来,暂时告别自己的研究工作,转而做一名科普志愿者也很有意思。“用3D打印的材料向中学生们演示未来空间站工具制作的新方法,能和这么多对天文感兴趣的同学们分享知识真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她笑着说。
小姑娘实习后报了大学航天专业
德国产品的口碑在于质量,质量的源头是对细节的把握和精益求精,而德国青少年教育质量的源头在于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生活中的自立能力。
相比于学习成绩,德国家长更关心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016年8月,高中生Hannah来到我们实验室实习,实习期两周。因为当时办公室空间紧张,Hannah被安排在了我的办公室。即使只有两周的实习期,她也会有独立的办公桌、电脑、纸笔等,与一般员工同等待遇,大家觉得这是最基本的尊重。因为Hannah,让我对德国高中生的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德国高中鼓励学生们走进企业、研究所等单位参加实习、实践,每学年都会安排有2~4周的实习,在实习期学生们可以申请暂时中止学业进度,也可以选择在暑假期间来完成这些课程。由于有专业工作人员的指导,Hannah可以观察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工作,并与他们进行沟通。虽然两周时间不可能做出什么惊天的科研发现,却是一次很接地气、实打实的体验。
实习结束,Hannah会给研究小组的所有人员进行答辩展示。周五的上午,小姑娘穿着非常正式,打开电脑,认真讲解着
34
她做的幻灯片,即使只有短短的5页,即使只有10分钟,即使都是些常识性的航天知识,但可以看到Hannah在用心做,内容里充满了小姑娘对探索太空的求知欲。在座的研究员们面带微笑,时不时点头,最后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提问,整个答辩过程大约30分钟左右。
下午, Hannah还会有像其他员工一样的“离职”仪式,小姑娘带来前天晚上自己制作的蛋糕甜点,为参与者斟满咖啡。 Daniel主任微笑着回顾 Hannah这两周的工作、学习情况,并送给她一个印有宇航中心 Logo标志的马克杯作为纪念。 Hannah离开时,开心地宣布:“我明年要报考大学的航天专业!”小姑娘笑着,露出金属牙套。
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前,就深入了解了某些专业的大致内容和就业前景,会让 Hannah这样的高中生更理性地选择专业,也能更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小学一年级开始隔夜游学
德国公民较高的科学素养是德国成为科技与创新强国的基础。一些德国著名大公司的“德国创造”,甚至一些中小型公司的技术革新,很多灵感都是来源于优秀的基层员工。
我在不来梅的住处旁边就是德国著名的啤酒公司Beck(贝克)啤酒厂,在一次参观酒厂活动中,引导员介绍,贝克啤酒起源于16世纪,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与酿造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几百年来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源自贝克员工的创造,从酵母添加比例到口感甄别,都凝结着贝克员工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
放眼全德,“德国创造”的不断涌现,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根植于小学
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和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互相尊重。
在德国大部分的联邦州里,小学为四年制,凡是在当年6月30日前年满七岁的儿童皆须进入小学就读,此为义务性教育,不可拒绝。每个班级20个孩子左右,不分肤色,不分国籍,均用德语教学。
在德国的这一年,我结识了一对中国夫妻,恰巧与我是山东老乡,倍感亲切。周末或闲暇时,夫妇俩经常招呼我和其他的中国学生去他们家做客。他们有两个孩子,大儿子正在上小学二年级,小女儿马上要开始小学课程。
德国小学教师每周几乎都会布置手工课程,圣诞节做圣诞树、万圣节做南瓜雕塑,平时做小板凳、做蛋糕等等。老大刚读小学时,中国夫妇几乎会承担手工作业 90%以上的工作量,时常让上班族的夫妇俩倍感疲惫。然而,大儿子每次上交的作业都得不到高分,原因是太“好”了,太过成人化了。第二年,大儿子开始事事自己动手,虽然有时自己亲手做的蛋糕惨不忍睹,但拿到学校就是会得到高分和老师的赞赏。这让父母有所觉悟和感叹:“咱们家长为孩子做得太多了,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篇4
【关键词】科普 意义 问题 原因 途径
一、科普的意义
科普,即科学技术普及,是指以公众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易于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科普包括科学普及和技术普及两个方面。科学普及是指通过大众传媒和各种社会教育活动,向广大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活动及其过程;技术普及是指对需要了解或掌握某些技术和技能的群众进行传播、传授的活动。本文所探讨的科普主要是指科学普及方面。
科普既可以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使政府科技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更加畅通;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竞争实力,促进科学技术更好更快的发展。
当今人们的生活太过忙碌,除学生时代被动获取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以外,之后在这方面的进步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了。有一组数据有点让人哭笑不得,根据2001年和2003年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不同职业人群中具有“科普素养”者的比例中两次最高的都是学生,其次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并且这些人的科普素养几乎只有学生的一半。更加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居然是这些科普素养不如学生的群体在担任着全社会普及科普知识的重任。也正因如此,成年人的群体才会对一些可以用科学解释的现象无知到引发了诸多社会热点和焦点的地步。
二、科普不到位引发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大到抢盐风波、“王林事件”、转基因、雾霾,小到爆米花、千滚水等,这些实例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科学普及的层面和深度的欠缺,同时也考量着社会大众对于科学的认知程度。因为科普教育的失位或错位,有的事件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的后果。
以“抢盐风波”为例。此事件源于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危机。
中国内陆抢购食盐事件就在此背景下发生了。负面消息来自两个方面:一说是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似乎以后再生产的食盐就会危及健康,吃含碘食盐可以防止核辐射;另一说是青海最大的盐水湖受到了污染,食盐产量大减。这些不确切的消息都是经过网络传递的,以讹传讹,其速度犹如电波,于是在全国掀起了哄抢食盐大潮。国人的幼髡婵欤短短几个小时,几乎全国所有的商店、柜台的食盐就被哄抢一空。
一个有着三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竟不如一个弹丸之地且发生灾害的日本表现得镇静。9级特大地震,同时引发巨大海啸,又出现了核泄漏危机,面对三重灾难和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日本人民还能够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在处理善后:在国家电力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分时供电,大家也在有电时不去用电,为国家节省;在每天只给一个饭团的难民所,也没有人去哄抢,没有人去托人情、走后门;在排长队等候领取食品或乘车撤离时,没有一个老人和孩子去要求照顾,去加塞。而我们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核污染,国民听到点风声就搞出“抢盐风波”。抢盐者中不乏化学教师、硕士、博士。由此说明中国科普教育的缺失。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有时候比经济总量还要重要。抢盐事件至少与科普教育的失位和错位有关,说明了科普教育没有全面铺开,没有开展全民教育,教学时也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没有达到学科之间的渗透,致使科学知识没有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而成为游离在我们生活之外的学科知识,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也正因为科学素养的不足,才会导致人们很难理智地面对灾害和困境,遇事没有科学的分析和规避方法,反而因为害怕灾难和强烈的自保意识,不能按照规则和规矩行事,才会出现钻营、加塞、走后门,表现出了自私自利、没有公理、没有德行、没有规矩的现象。可以说是科学素养的缺失导致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偏颇。
三、加大力度开展科普工作
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此方案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做出了总体部署。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开展科普工作的力度很大,面向广大公众的科普教育已势在必行。那么到底该如何开展科普教育呢?
(一)在学校开展科学教育课程和活动
科普是一种教育活动,学校的正规科学教育是科普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渠道,其意义不仅在于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学校除可以大力挖掘正规的科学课程实施科普,还要大力开展科普活动,不断实施科普教育。
(二)利用各种科普场馆开展科普活动
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科普方法,就是建立各种各样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科普教育基础设施,如科技场馆、科技基地、博物馆、图书馆等。要充分利用这些科学场馆开展科普(技)展览、讲座、培训、体验、游戏、咨询与服务等双向互动性的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和科普活动等,以便科普受众参与其中,面对面地进行互动与交流,享受科学技术的便捷与快乐。这些场馆除了对公众开放,也要与学校建立联系,建构馆校模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科普活动,有效实施科普教育。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性科普
科普是面向广大公众的社会性活动。大众传播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图书、戏剧、音乐、歌曲、表演、网络等大众媒体进行的科普活动。大众传播有利于直接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尤其是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科学分析和科学方法的指导更直观,更有效,更能让公众接受。大众传播的社会性科普内容广阔,形式灵活,已成为重要的科普途径和手段之一。
(四)数字化新媒体的科普交流
数字化新媒体是指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早在20世纪末,科技部、中科院、中国科协等就率先建立了科普网站;2004年,中国科协建设了中国数字科技馆项目。目前中国的专门科普网站已超过3000余家,手机短信、微博、科普视频网站、微电影、微信等新型科普传播方式不断涌现,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数字化新媒体可以利用它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性及时有效地对公众进行科学普及性教育。
在今后的科普教育发展中,政府应尝试建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科普新体制和新机制,在向社会公众渗透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大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普及和传播。科普教育能够有效地传授给公众基本生活常识,使社会公众能够学会如何保障人身安全,理性对待特殊事件的发生。总之,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而科学普及是科学技术通向人类社会的桥梁。只有多普及科学知识,才能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任福君,翟杰全.我国科普的新发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J].科普研究,2011,06(05):8-17.
[2]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司.中国科普法律法规与政策汇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3.
[3]李志明.科普的社会责任与实现途径创新研究[J].科普研究,2013,8(01):13-17.
[4]罗希,郭健全,魏景赋.社交媒体时代科普信息传播的困境与突破[J].科普研究,2012,7(06):5-10.
[5]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篇5
一、努力学习,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把十七大精神溶入到社区科普工作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社区科普工作,努力增强新时期拉普工作的自觉性的责任感,深入到群众中,广泛听取群众对科学知识了解的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转变工作作风,使科学知识的普及率得到加强,科普意识得到明显提高。
进一步健全组织网络,成立科普领导小组,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利用辖区单位的资源优质,成立了老年合唱队等几个业余文化团队,使科普意识渗透每家每户。同时,充分挖掘辖区内人才资源,将热心于社区科普工作的人员,聚集到社区科普人才资源库上来。到目前为止,已有10多人被吸收。此外,我们还根据社区的自身特点,实施科普工作信息化战略,在社区开通博客,在网上对居民进行科学知识普及和推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联”机制,即科普教育联抓、科普活动联搞、科普设施联建、科普基地联办;定时定期传播科学知识。
二、以科技周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公众的参与是科普宣传的主体,今年,我们还将继续每月举办科普讲座、科普活动,满足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求知心态。在5月份,我们将开展大型科普活动,组织广大群众参与此次活动,并邀请有一技之长的人员,为居民服务。我们还与共建单位联手,以文艺演出、盆景展览、手工制作、宣传画板展等形式,把科技周活动推向。另外,我们还利用青少年节假日,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带领他们接近自然、拥抱自然,激发他们对科技,对自然想象力与动手能力,这样既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创造未来的自信心。
三、抓示范、突特色,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科普工作中,科普墙门、科普家庭的评选,使科普工作更加接近居民,接近人们的生活。今年,我们继续加大此次评选活动力度,树立典型在社区里推广,以点带面使社区科普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同时,加大社区各个阶层,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从文化、养生、环保、科技方面满足不同人员的要求。如我们制作了科普画板,放在居民的楼道上,使居民日日可以学到科学知识,并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四、崇高科学
篇6
一、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备课
怎么样才能实现科普与课程教育的统一,备课是很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在备课的时候要求老师要根据自己的时间经验把深奥地理课堂知识用简洁的科普语言来表达,另一方面老师要考虑到地理课堂知识与我们的学生的某些感兴趣的科普前沿知识联系在一起,在备课的时候要通盘考虑,否则就会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如在进行交通运输地理的教学时候,我们的教师一方面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五大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同时也涉及到我国的一些重大的交通工程和交通线的知识,如青藏铁路,南昆铁路,京九铁路以及中国的交通运输网,还涉及到了目前的一些更快更新的交通运输方式,比如磁悬浮列车等等,这样一来可以达到了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了地理知识,完成了教学目标也培养了应试能力,同时另一个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达到了科普的目的。这样的课学生会不愿意听吗?
我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在分科前曾经问我是否在分科后仍然是我教他们,我问其故,他在担心,如果不是我教他们,他们感觉到好像失去了一个课外拓展的源泉,原来还有学生在选课时候居然把我也当成选科的一个因素,我想不是因为我的教学水平高,我和其他老师没有任何区别,同样是上课,但是在教学中是否做到了科普的渗透有一定关系的。
二、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学习是要讲方法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是什么,而且还要教会学生为什么,还有什么。也许这和其他的教育工作者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一个道理吧。我们有的时候可能会埋怨学生不好教,太过笨拙,甚至有的老师干脆就通过自己的各种方式和手段把那些后进的学生赶走或转学或退学,然后来达到自己的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其实这些都与教育的目的相去甚远,要不得的也是违背师德德的。试问有不愿学习学生还会呆在学校里吗?关键还是在于学习方法的问题,我们的老师应该去主动探求或者主动收集一些能够简单易行的学习方法传授给我们的学生,给我们的学生一根钓鱼的竿子再给他一些钓鱼的方法失很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我们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传给学生,有许多的知识还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没有方法行吗?
在教学中我们也探索了一些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学生学习,如教会学生学会笔记的方法,如提纲法、思维导图法等,教会学生如何去有效的学习,如学案法、及时复习法等等,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力图更多的采用一些原始的语言要素——图像,简单高效的语言使我们教师事半功倍,学生学习很有兴趣,老师也很有成就感。这些方法都取得一些成效,在这些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蛮干是不行的,通过高压的方法更是行不通。我们必须要尝试一些针对学生特点的较为适用的方法,有的时候失败是可能的,但是没有关系,失败也是一种可能,但是我们适时的发现,适时的加以补救。用科学的精神和观点来指导我们解决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三、充分利用好学校科普资源,充实课堂教学
篇7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 科技馆 科普教育 借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87-01
1 为什么要借鉴儒家教育思想
通常,人们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从事教育实践。科技馆做为新兴的社会教育阵地,是以展览教育、培训教育、体验教育等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综合体,目前,展览教育作为科技馆的核心功能和主要教育形式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广泛的应用。但是,许多科技馆馆还固守着“以展品为中心”的展览设计思路和“重展轻教”的展教理念,不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不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致使展览和科普教育活动脱离参观者,忽视了对于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传播,忽视了对于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揭示。因此,笔者认为科普教育的发展需要系统教育思想的指导。自先秦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始终占据着中国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儒家教育思想反复论述于《论语》《礼记・学记》以及《大学》等儒家典籍之中,其中育人为中心、乐学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相长”中“教”与“学”辩证的统一关系;“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的教学经验,因此,笔者认为,儒家教育思想、教学经验和方法,符合科普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将儒家教育思想融入科普教育中,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恢复,更是科技馆科普教育理念的一次飞跃。
2 儒家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对科普教育理念的借鉴意义
在世界博物馆3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早期博物馆是以物(藏品、展品)为中心,到了20世纪,以人(参观者)为中心的观念逐渐成为科技类博物馆的共识。近年来,以人(参观者)为中心的观念在科技馆得到进一步贯彻,由展品中心改为观众中心,笔者认为这是是科技馆科普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也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
孔子,儒家教育思想的创始人,主张通过个人刻苦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与人格,成为君子。仅“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曾出现过107次,因此,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培养继志宏道的君子,即以育人为中心。笔者认为将以人(参观者)为中心上升为以育人为中心将是科技馆业界又一次理论创新,也是在以人(参观者)为中心基础上的一次飞跃。以育人为中心就是科技馆要以参观者为教育主体,为每个参观者提供公平的接收科普教育的机会,以满足每个参观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和发挥每个参观者的学习潜能,从而提高参观者的科学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 儒家“乐学”的教育思想对科普教育形式的借鉴意义
儒家虽然非常强调学习,但在《论语》中,没有一个“苦”字,而“乐”字却出现了二十多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表明儒家认为认知内驱力这种潜在的动机力量,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认知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认知内驱力。因此,学海无涯苦作舟并不是必然的,学生之所以会在学的过程中感到苦,原因并不在于学的本身,而在于教育的形式。儒家“乐学”的教育思想与我们科普教育所提倡的寓教于乐是一致的,但在以往的科普教育实践中,我们缺乏对于休闲娱乐功能的认识,许多科技馆尚未充分采用“玩中学”的科普教育方式,采取的主要是以灌输为主的讲解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不仅难以提起参观者学习的兴趣,而且“教科书”式的严肃说教,还易于引发参观者的厌学情绪。
4 儒家教学方法对提高展教辅导水平的借鉴意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是参观者对某科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明了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辅导员应对参观者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其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参观者对某科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辅导员应帮助其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笔者认为辅导员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引导参观者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判断和理解。
教学相长,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我国科技馆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由来已久,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专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业界强调要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进修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科技馆所需的专业人才,这是通过学习,才能让科普从业人员发现自己不懂的事情很多,也就是“学然后知不足”;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业界还应着重培养理论与科普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适用人才。因为在现实情况下,学科划分越来越精细,专业人才无论是通过正规教育还是在职培训都不可能通晓所有学科,在科普教育实践中辅导非本学科内容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专业人才只有经过科普教育实践的洗礼才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也就是“教然后知困”。只有这两方面都具备了我们的科普从业人员才能“自反、自强”,不断积累科普教育技巧从而走出“教之困”达到“知类通达”的程度。
因材施教,源自宋代朱熹《论语集注》“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把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四类重点人群。笔者认为科技馆不能像麦当劳一样,用同样的菜单,招待这四类重点人群,而是要求我们要在实践中根据不同人群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比如,对待未成年人,可以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对待农民,可以开展科普大篷车县县通等多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对待城镇劳动人口,可以作好各类职业培训。对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可以举办讲座、报告会等科普活动,向他们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
5 结语
儒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只有将其融入的科技馆教育实践中,在科普教育理念和方式上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创新,才能将其内化为科技馆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从而达到提升科技馆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自然博物馆是在辽宁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动、植物标本室的基础上,学校投资120余万元于1998年9月建设起来的。该馆总面积40G多平方米,馆存标本2000多种,共计1.3万多号。馆藏主要有低等动物、昆虫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和部分植物标本,动物标本几乎涵盖分布于辽宁省的全部物种,有的生物在我省已经灭绝而且还包括国家I、Ⅱ类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数十种,如扬子鳄、金丝猴、丹顶鹤、云豹等。标本的保存形式多样,有浸制的、压制的、假剥制的、骨骼的以及生态标本等。
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是原辽宁大学历史系文物室,1998年9月学校投资200余万元,将其改建成历史博物馆。该馆总面积1500多平方米,馆内珍藏从新时器时代到民国期间的陶、金、银、书画、瓷、景泰蓝、石、漆器等文物2000多件。现展出的文物500多件。展线总长220米,是省内高校中唯一的一所历史博物馆,也是国内藏品比较丰富,布展比较先进,学术声望比较高,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主要高校博物馆之一。
以自然博物馆为依托分别建成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子课题)、辽宁省动物资源与疫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其研究成果《鸟类性别鉴定的方法及性比研究进展》、《杂色山雀繁殖生态》、《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大鸨繁殖期种群数量动态和食性分析》等分别在《生态学学报》、《四川动物》和《辽宁大学学报》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
篇9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 消防安全 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K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236-01
消防工作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程。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民用建筑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类火灾事故也给消防工作带来了一个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因此进一步加强消防科普知识教育和提高国民安全素质,以及增强企事业单位每个人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责任感,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为一个企业,只有在向市场要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安全生产,防患于未然,这样才能实现利益和安全“双赢”。
一、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知识普及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企事业单位普遍都在安全问题上足够重视,,从健全安全制度、拓宽渠道、加大力度、注重效果上下了很大功夫,使得单位职工的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单位职工的消防安全防范意识远远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和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总起来看, 主要有下列几个特点:
1.企事业单位消防知识普及教育没有从实质上纳入企业教育
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消防法》及配套《规定》为加强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工作提供法律保障,但是很多企事业单位并未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导致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的职责依旧不够明确,教育培训的内容没有得到细化,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依然是各自为阵,监管机制仍旧处于真空状态,教育培训水平依旧处于重复、低效的状态。另外,职能部门之间的缺乏沟通、协作,未形成单位消防安全培训机构设置、考评、监管办法,致使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没有实质上纳入企业教育之中。
2.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
目前的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教育培训主要以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即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扑救初起火灾能力、组织疏散逃生能力和消防宣传教育能力)为内容的教育培训工作,培训的对象主要包括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自动消防设施值班操作人员等。从实际工作看中,虽然以消防安全“四个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总体的教育培训工作还是缺乏系统性、规划性、科学性,培训工作还没有形成一种健康、良性的运作机制,大部分单位的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依旧流于形式,停留在低水平、低层次阶段徘徊。
3.消防安全知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从消防知识宣传容上看,工作缺少持续性和系统性,难以形成互动的宣传局面。传统的宣传工作只是 为了宣传而宣传,在很大程度上注重表面化、形式化,没能在深度、力度和实际成效上下功夫,宣传消防知识方面存在盲区。消防知识宣传不深入,不持久,力度不大。有的单位开展消防宣传只是敷衍应付,遇有上级部署宣传任务,随便设立一个咨询台,挂上几幅宣传标语,印发一些宣传资料,看似热火朝天,其实影响甚微,成了形式主义;有的单位则纯粹为了完成宣传任务,突击搞活动,象征性举行一下仪式,领导到场讲话发言,新闻单位拍拍照片、摄z录像,具体收到了什么样的宣传效果不得而知。从消防知识宣传形式上看,方式方法老套陈旧无吸引眼球的亮点,不仅形式呆扳,而且也有应付“做秀”之嫌。
二、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知识科普教育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1.各级领导对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单位统一领导” 是消防工作的原则之一,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也必须由各级单位统一领导,但各级单位领导对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认识上看,未将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当作是单位的一项职能,当作一项工作来抓,仅仅停留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层面。
2、各职能部门未形成合力。由于缺乏政策支持、资金的保障,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始终未能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在单位各职能部门中未能形成“消防安全”靠大家的意识,安全监管部门不能正确履行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的职责。由于缺乏制度的规范和约束,缺乏有效监管,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呈现零乱、重复和自由发展的混乱局面。
3、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基础薄弱。我国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起步较晚,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资金投入和设施严重不足。作为企事业单位,只注重了对企业文化的传播,却往往忽视了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没有将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纳入职工素质培养的范畴,没有将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单位职工,由于工作繁忙,也无心刻意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三、推动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对策
1.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知识科普教育管理制度。企事业单位应重视和加强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将其作为减少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手段,在建立和完善消防安全知识科普教育管理制度上狠下功夫。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规划,明确单位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督促各级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并持之以恒,构建有特色的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体系。
2.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消防安全教育。首先,要重视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各级领导掌握消防安全知识,深刻认识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从而带动消防安全知识 普及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其次,要加强对安全岗位工作人员的教育。制定这些安全岗位工作人员培训教育标准,加大培训力度,严格组织考核,不断提高他们处置灾害事故的能力。
3.加强对单位人员的宣传教育。在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方面,要尽可能创新消防安全宣传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覆盖面,使公共安全宣传教育覆盖到单位人员的每个人,使他们都能掌握基本的防灾、避灾、自救、互救技能,以达到减灾的目的。
4.注重发挥单位教育部门的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职能。提倡企事业单位设立专门的消防安全培训部门,一方面培养消防员、消防控制室操作人 员等消防岗位从业人员,一方面可以承担对单位人员消防安全知识的教育普及工作。应该说,这是一个发展趋势。其他的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也完全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提倡一些职业学校与单位内部开设各类型的公共安全合作,培养一批专职的消防安全知识普及教育骨干力量,从根本上增强企事业单位每个人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实现利益和安全“双赢”。
参考文献
[1] 胡传平.区域火灾风险评估与灭火救援力量布局优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篇10
关键词: 科普教育 高中物理教学 应用价值
科普的实质在于提高人的科学素养,并由此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中课程不只为升学服务,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每个公民的科学素养。因此,将高中物理教学与科普教育有机整合,充分认识科普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科普知识正好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力武器。人类的兴趣与好奇心紧密相联,培养好奇心的关键是新信息刺激的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在物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适当地引入科普知识教学,如在讲述“激光”时,介绍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激光窃听器:“它发出一束人眼察觉不到的激光,射到被窃听房内物体或汽车玻璃上,当房内或车内有人谈论军事秘密时,其物体或玻璃将随声波振动,而与此同时在反射回窃听器的激光中也含上了引起振动的声波信息,最后将反射激光束进行调解,便监听到了密谈的内容。”学生较感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完成,并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科技素养
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目的的延续,即高中物理课程的教育目的仍然侧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尽管高中物理教育已不属于义务教育,但仍属于基础教育,因此提升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仍然是高中物理课程肩负的主要责任。高中物理课程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其今后能应对现代社会和开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新课程理念的新大纲不再把学科的完整性、严密性作为一种知识――特殊知识呈现,镶嵌在特定的社会发展的背景上,鲜活的事例对学生掌握知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应试教育的功利色彩的影响,教师在讲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学史时往往一带而过,即使是书中已附有的,也不愿稍有提及,而是把注意力完全锁定在习题教学上,认为那才是“正事”,忽略了物理学发展历史的字里行间中所蕴涵的深邃的东西。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物理学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而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物理学史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科学方法超越于一般的物理习题的钥匙方法,这种科学精神实际上也就体现着一种价值取向,这些对学生培养科学精神和构建健康高尚价格有着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磁场这一章中,有这样的阅读材料:“地磁场改变宇宙射线中的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对宇宙射线起了一定的阻挡作用。”就此教师可以借题发挥,对此多作些介绍,让学生充分感觉STS(科学、技术、社会)意识,体现科学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缩短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适时地引入科普进行高中物理教学,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观念。此形式的教学将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提高科学素质融为一体,可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培养创新精神
《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叶澜主编)指出,创新精神是指主动超越现实条件并以创造新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作为追求的个性心理品质。创新精神的含义不是“创新”与“精神”的简单相加,而是“创新”与“精神”丰富内涵的整合、辐射与概括。概而言之,创新精神是指人在主动探寻和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的过程中或者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智能心理与非智能心理因素的优化整合,并不断进取、勇于探索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和对发现、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它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是时代的特征,更需要我们有创新精神。因为这一时代,社会发展和进步需要的是数千万计的高素质人才,这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代世界各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生是创造新精神的重要群体,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关键的、核心的方面。广泛开展科普活动能够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科普活动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反映最新的科学成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好奇心,最大限度地唤醒他们的创新精神。比如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之际,我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宇宙的物质探测方面的科学问题”的科普话动,让他们实际参与,使他们对物质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好奇心,主动地去探究这些科学问题,进一步培养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
总之,结合科普知识进行高中物理教学,不但有利于深化物理课程改革和完成物理课程目标,而且有利于高中生提高科技素质,增强科学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协.2005年中国科普报告[M].20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