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范文
时间:2023-03-22 01:5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女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言语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女性可以参加的现代体育项目多种多样,可是在古代,允许女子参加的体育活动都有哪些呢?史料记载中的古代女子运动也很丰富多彩,有蹴鞠、投壶、荡秋千、相扑等。
蹴鞠可能是古代女子从事的最激烈的体育运动。早在汉代就有了女子蹴鞠,唐代时女子蹴鞠更加盛行,宫廷女子也热衷于此,教坊司还专门设有蹴鞠内人。唐人曾作有《内人踢球赋》叙述当时女子踢起球来,“雷声婉转,进退有据”,可谓技巧高超。到了宋代,从皇宫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热爱这项体育运动,因此女子蹴鞠更是兴盛,宫廷还建立了专门的女子蹴鞠队,宋末马端临《文献通考》中记载,女队员们“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到了明清时期,女子开始盛行裹足,限制了女子参与球类运动,因此踢毽子成了女子运动的新宠。
投壶原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以箭掷入酒壶代替。秦汉以后,这种游戏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其规则也逐渐丰富和完备。宋代司马光曾著有《投壶新格》一书,详细记载了壶具的尺寸、投矢的名目和计分方法。投壶在贵族女子中也广为流行,《镜花缘》中百美游园时,就曾玩儿过投壶游戏。宋代以后,投壶逐渐衰落下去,仅断续地在士大夫中进行。
荡秋千是古代女子重要的运动娱乐方式。传说秋千是由春秋时北方的山戎所创,最初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秋千传入中原,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荡秋千是寒食节时的习俗,《天宝遗事》中说“宫中至寒食节,筑秋千嬉笑为乐,帝常呼为半仙之戏”。荡秋千时,女子衣袂飘飘于半空之中,就像乘风飞舞的仙子,给人一种空灵潇洒的淋漓之美,因此秋千佳人也成为文人诗词中常见的美好意象。宋代苏轼的《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李清照的《点绛唇》中也描写:“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可见荡秋千受女性喜爱的程度。
相扑古称角觚,与摔跤类似。古代的女子相扑最迟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晋人虞溥在《江表传》中描写了东吴皇帝孙皓,命令宫女头戴贵重的首饰和假发髻作相扑表演以取乐的情形。到了宋代,女子相扑成为民间艺人谋生的手段。当时著名的女子相扑手有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由于相扑时须,仅着一短裤,因此引起了司马光等士大夫的不满。司马光在《论上元会妇女相扑状》中说:“今月十八日,圣驾御宣德门,召诸色艺人,令各进技艺,赐与银绢,内有女人相扑,亦被赏赉。”他认为“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万民之众,后妃侍傍,命妇纵观而使妇人裸戏于前,殆非所以隆礼法示四方也”。因此要求皇帝颁发法令“严加禁约,今后妇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众为戏”。此后,女子相扑式微,逐步消失了。(金平)
篇3
“比脚”是选美的重头戏
在古代中国男人的眼中,一个女人身体上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既不是她的脸蛋,也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三围,而是一双莲足,也就是小脚。看过《水浒传》的人都知道一个人气很高的女性角色,潘金莲。“三寸金莲”,就是古代一个女人最美的地方。大家应该记得西门庆俯身拾筷的时候,趁机摸了摸潘金莲的脚这件事吧?这一点,不就透露出古代男子对女性的莲足情有独钟的审美特点吗?
所以,古人的选美,首先就是比脚。而比脚选美又有很多的称谓,比如说“赛足会”、“晒足会”、“莲足会”等。这种选美比赛出现在明代正德年间,而又以山西和直隶两地最盛。当时每逢佳节庙会,集市之上仕女云集。这些女性或围坐于空场,或坐于车中,盖着盖头,不能让人看到脸。但是她们在这时候会把自己的秀足露出来,当然,她们都穿着鞋袜。而由男性在一番品脚论足后,依次定出状元、榜眼、探花。那些名列前茅的女性,会因此远近闻名。而那些待字闺中者,也会因一个好名次而使自己身价倍增,非常容易物色个好人家。
选美女还要多方面“测评”
当然,一双莲足是选美中的重头戏不假,不过古人的审美标准却不是这么简单的。总体而言,除了要有一双莲足,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评测。
乌发蝉鬓:“乌”就是说要有一头乌黑的长发,“蝉鬓”则是指面颊两旁近耳头的薄如蝉翼的头发。“乌”这个词早在《左氏春秋》中便已出现,至于“蝉鬓”一词,则出现在三国时代的魏国,是魏国王宫中一名叫莫琼树的宫女所梳的发型。显而易见,发质是古代男性对女性审美的一项标准。
云髻雾鬟:“鬟”,就是环髻的意思,髻则是指束在头顶的那个结。云髻雾鬟,就是说女性梳出的发髻要状如云雾。可见,发式也是古代男子对女性审美很在意的一个方面。
娥眉青黛:“娥眉”这个词被用来专指女性的眉毛。“青黛娥眉”便是说把眉毛剃掉,然后用青黑色的颜料来绘画眉毛。这种化妆手法,在西周时期就流行开来。这听上去有些“毁容”的味道,但是也说明了眉黛素来是女性的一项审美指标。
明眸流盼:“明眸”就是又大又明亮的眼睛。“流盼”是流转目光观看之意。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大眼睛里秋波荡,这当然会被列为美女的一条标准。
朱唇皓齿:顾名思义,朱唇便是红唇,皓齿便是雪白的牙齿。红唇彰显牙齿的洁白,雪白的牙齿又衬托樱口朱唇,正是相得益彰。
玉指素臂:古人对女性的手指与手臂非常重视。作为美女,则手指必须纤细而柔软,手臂则必须白皙,而且还要圆润而充满弹性,此谓之“素臂”。其实就像现代人喜欢美女一样,“美臂美人”是古代的一种审美倾向。
细腰雪肤:细腰便是腰肢纤细,走起路来好似拂风的杨柳。雪肤则是肌肤雪白。细腰雪肤,这一点和现代人的审美倒是极为相似。
红妆粉饰:红妆指女子盛妆,粉饰便是在脸上涂抹白粉,也就是说会化妆也是评定一个女性美不美的标准。
篇4
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因为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中国古代妇女在社会生产中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她们的地位就不如男性。而且后世的理学家们提出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更是成为禁锢妇女思想的枷锁。
封建父权家长制度和封建道德规范使男女关系成为主从与尊卑关系,古代男性可以纳妾,却要求妇女们从一而终。因而这些女人们的婚姻都毫无保障,而中国古代的妇女们从出生时就被教育要有女德,要为夫生儿育女,为夫家传宗接代。这一观点直到民国时期,才在大城市中有所改观。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一、红袖。本指女子红色的衣袖,代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的 《对酒吟》:“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
二、红裙。本指女子穿的裙,也指女子。如,唐代韩愈的 《醉赠张书》:“不解文字饮,唯能醉红裙。”
三、红粉。本指女子化妆用的胭脂和白粉,也代指美女。如,唐代李商隐的 《马嵬》:“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白成灰。”
四、粉黛。本指女子抹脸用的白粉和画眉用的青黑色颜料,喻指美女。如,唐代白居易的 《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五、蛾眉。本指女子细长而弯曲的眉毛,借为美女的代称。如,唐代高适的 《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蝉娟守空闺。”
六、红颜。本指女子美丽的容颜,也代指美女。如,清代吴伟业的 《圆圆曲》:“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七、裙钗。因女子着裙插钗,因此也称女子为“裙钗”。如,清代曹雪芹的 《红楼梦》:“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
八、巾帼。 本指女子的头巾和发饰, 后成为女子的代称。 如, 清代湘灵子的 《轩亭冤・赏花》:“新世界,旧乾坤,巾帼英雄叫九阍。”
“空手套白狼”本是褒奖之词
在我国古代,白狼被视为一种祥瑞的动物,它的出现往往被和圣人或者改朝换代联系在一起。 《帝王世纪》 记载:“汤得天下,有神獐、白狼衔钩入殿朝。”孟子说五百年必有圣人出,因此当商朝取代夏朝的时候,祥瑞的白狼就出现了,预示着商朝将替换夏朝统治天下。唐朝的 《艺文类聚》 中说:“白狼,王者仁德明哲则见。”意思是说白狼只会出现在国君具备仁德的时代。据 《国语・周语》 记载,周穆王征伐犬戎,得到了四头白狼、四头白鹿,非常高兴地凯旋了。“空手套白狼”也因此成为一句褒奖之语,褒奖那些能够空手把象征祥瑞的白狼套住的有道国君和勇士。但演变至今,这一俗语变成了贬义词,比喻不做任何投资到处行骗的骗子所用的欺骗手段。
达摩克利斯之剑
达摩克利斯之剑被用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某种危险,这个典故出自希腊历史传说。达摩克利斯是公元前4世纪叙拉古王狄奥尼西奥斯的宠臣,他经常对狄奥尼西奥斯说:“你多幸运啊,拥有人们想要的一切,你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有一天,狄奥尼西奥斯听腻了这样的话,就对达摩克利斯说:“你真的认为我比别人幸福吗?那么我愿意跟你换换位置。”于是,达摩克利斯穿上了王袍,戴上金制的王冠,坐在宴会厅里,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鲜花、美酒……一切应有尽有,达摩克利斯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当他举起酒杯时,突然发现头顶上方倒悬着一把沉甸甸的长剑,剑柄只用一根马鬃系着,似乎马上就要掉到自己头上了。达摩克利斯吓得立刻就要离席而逃。这时,狄奥尼西奥斯走过来对他说:“怎么了,朋友?你怕那把随时可能掉下来的剑吗?它一直悬在我的头上,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掉下来。如果你想坐在这里,就必须面对这样的风险,风险永远是与权力同在的。无尽的幸福和安乐,不过是表象而已。”从此,达摩克利斯远离王宫,非常珍惜自己的生活。
“苹果”标志的来历
篇6
关键词:古代女子教育;女子教育教材;特点分析
从古代女子教育读物的发展过程来看,汉代是女教读物的发轫时期。唐宋以期,层出不穷、形式各异的女教读物大致都是在刘向与班昭所著二书划定的范围内,对女教未能提出新的更有创造性的见解。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后期理学的登台,使女教读物进入第二次期,进行了多方面内容的更新,导致了女教、女性伦理道德、妇女生活等一系列的显著变化。”[1]与社会发展时期相对应,明清时期又出现女子教育读物的新变化。此时期可看做女子教育教材的第三个发展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女教专著,但是从基本范畴、理论框架,都没有突破性进展,仅仅是对前人著作和言论的继承,将“三从四德”的道理反复推衍。
一、历代女子教育教材发展概况
早在先秦时期,社会上就已浮现女子读物的雏形,并非专门的女学书籍,只是存在于教育、教化、教条的典籍之中。如《礼记内则》要求“妇事父母,如事舅姑”、“男不言内,女不言外”、“七岁,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等,提出了女子居家的仪行闺范。此时期可看做古代女子教育读物的萌芽期,因此相关条约规则相对较少。
中国女子教育教材真正出现的历史时期为汉代。“中国女子教育史上第一部妇女专史,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社会教育教材,是‘女子教育的第一位圣人’――刘向所著的《列女传》。而由第一位女性‘女子教育圣人’班昭所著的《女诫》,是汉代与《列女传》齐名的女子教育课本,更是讨论女子教育问题的范本。”[2]自此之后,一股编写女子教育读物的狂潮席卷而来。
二、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教材特点分析
通观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教材,经过整理分析,可以总结出它们具有的一些特色。其中不乏自女教读物出现伊始至清末便具有的一些“从一而终”的传统,又存在部分时期、部分教材所独有的“个性”特征。
1.伦理至上,规范明确
中国传统社会为男权社会,以家庭宗族为宗旨,伦理至上讲求“男尊女卑”,对女子要求更为严格,依“三从四德”、“无才便是德”、“失节事大”等评判“好女娘”。女子出嫁前于家中事父母、事兄弟,出家后事舅姑、事夫君、相夫教子,孝为先。不仅提出这些在当时社会的一些重要观点,还为给一条理论作出明确地规定,使妇人有规范依据。
班昭《女诫》载:“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然则舅姑之心奈何?固莫尚于曲从矣。”[3]宋氏姐妹《女论语》述“女子在堂,敬重爹娘”“夫若出外,借问途程,黄昏未返,瞻望相寻,停灯温饭,等候敲门,莫学懒妇,未晚先眠。夫如有病,终日劳心,多方问药,遍处求神,百般医疗,愿得长生,莫学愚妇,全不忧心。”[4]不论是对待父母兄弟,还是侍奉公婆丈夫都有明确规范,女子被限定在这些框架中。
2.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中国古代女教读物浩如烟海,十分繁杂。经过整理认为可按不同依据划分。
按体例来划分有传记类和理论类。传记类主要以收录古代妇女贤良淑德的善行和丑态恶行为主旨。如刘向《列女传》、明代解缙《古今列女传》、清朝钱保塘《女英传》等。理论类主要阐发作者的女子教育理论并指出女子何以立身、何以言语、何以行动。如班昭《女诫》、宋氏姐妹《女论语》、仁孝文皇后《内训》。
按收录方式可分为单行本和丛书类。我国古代女教读物除《列女传》、《女诫》、《女论语》等单行本外,还出现诸多丛书类,以清代为盛。这些丛书或直接将几部经典女教读物收录整理合一,或不全收录只选择其中精要处,有所删减,在文章前后加以点评略述。如清代陈宏谋的《教女遗规》,就收录了《女诫》、《女论语》、《闺范》等十一种女教读物。
3.唐宋为界,注重普及
汉代为我国古代女子教育教材的发轫期,刘向与班昭开撰写女教读物风气之先河。当时是正值汉室危机,外戚专权。他说:“外家日盛,其渐必危刘氏。吾幸得同姓末属,累世蒙汉厚恩,身为宗室遗老,历事三主,上以我先帝旧臣,每进见常加优礼,吾而不言,孰当言者?”[5]为改造后宫紊乱所撰《列女传》。班昭著《女诫》也主要针对皇室贵族女子,未能涉及平民妇人。之后一直至唐代,女子教育教材才逐渐增多,从宫廷贵族走向民间百姓。
4.女子自撰,言传身教
中国古代出现最早的女子教育教材为西汉刘向编纂的《列女传》,之后未曾间断地涌现出无数女教读物由男子著作。然而,即使于男权社会,不少女子也著书立说,编纂女子教材。首位女子教育大家东汉班昭撰《女诫》,共七篇(合序为八),班昭经过自身经历的回顾,以自己为榜样,总结自己为妇人的经验,令天下女子效法。其篇目为“卑弱第一”、“夫妇第二”、“敬顺第三”、“妇行第四”、“专心第五”、“曲从第六”、“叔妹第七”,《卑弱》篇是贯穿全书的主旨,女人天生卑弱,因而需遵循“三从四德”。
后世又常有女子著述立说,言传身教。唐代长孙皇后著《女则要录》,宋若昭姐妹著《女论语》,武则天撰《孝女传》、《古今内范》;明代仁孝文皇后主持编写《内训》,章圣太后作《女训》,慈圣太后撰《女鉴》,王相之母刘氏以身作则,著《女范捷录》。女子自撰,言传身教,以警惕女子何以立身,影响颇深。
中国古代存在女子教育,只是它与男子教育不同,以家庭教育的方式出现。女子教育教材也随着女子教育而产生,形式多样、规范明确、伦理至上,从西汉女教读物正式发行后,从未间断。这些教材有历史沿革、承接传统的特点,又迎合时代、融合创新。
参考文献:
[1]阎广芬.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90.
[2]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33.
[3]选自张福清编注《女诫,妇女的枷锁》,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篇7
古代女子在画眉前,要先把原来的眉毛剃去。但她们剃眉后并不是马上画眉,而是先要在脸上敷上妆粉。 因为画的眉与原来的眉相比,位置到形状都发生了变化。而那时所画的眉多是柳叶眉、其形状类似山,而春天的山是最美丽、最可爱又是最吸引人的,犹其吸引那些会欣赏女人的男人,故此那时的文人墨客便以春山来形容女子的眉了。
不过男子的眉还是眉,只不过分粗眉、细眉。而女子的眉在文人的笔下又作出很多文章,最惹人怜的是这一句:春山愁锁泪偷弹。宋代词人阮阅在《眼儿眉》中写道:“盈盈秋水,淡淡春山”来比喻女子的眼如秋水般清澈明亮,眉似春山一样的秀美漂亮。把山水比做眉眼,把眉眼比做山水,可见眉眼是多么的重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内容简介:
繁华喧嚣的现代化大都市,生活着一个美丽聪颖的白领丽人张晓(刘诗诗 饰)。某天,她和男友争吵发生事故,而这一变故竟让他的灵魂穿越了数百年来到清朝,身份也变成了一名满族贵族少女——马尔泰?若曦。时为康熙四十三年,正是天下已定,举世太平的时节。
然而繁荣的表象下暗潮涌动,杀机四伏,康熙大帝一生运筹帷幄,如今面临着最重要也是最凶险的抉择,皇位的继承。四阿哥胤禛深沉内敛,城府颇深;十四阿哥胤祯重情重义、且野心勃勃;八阿哥胤禩温润如玉、然身不由己。若曦和一众柔情女儿卷入其中,见证了九子夺嫡的历史时刻。
2、《双世宠妃》
内容简介:
一股来自玄灵大陆的神奇引力,改变了东岳国曲府二小姐。为了大王爷自杀未遂的二小姐曲檀儿从此性情大变,时而温柔内敛,时而野蛮豪放。
拥有“双重性格”的曲檀儿不得不奉圣命嫁给八皇子墨连城,但因其曾与大王爷墨奕怀暧昧不清,故遭到八王爷墨连城的怀疑,从此陷入了东岳国的权利斗争中。
然而机智豪放的个性让曲小檀逐渐取得八王爷的信任,两人从猜忌怀疑变成倾慕彼此,但温柔内敛的另一面个性却始终念着与大王爷的旧情,欲帮助大王爷谋得皇位。
3、《萌妻食神》
内容简介:
男主夏淳于原是靖安侯世子,受裕王所托,潜入黑风寨成为卧底,目的是要帮裕王找出黑风寨与太子秘密勾结的证据。
但与黑风寨大当家白崇业相处中,兄弟情日益建立,面临情义与家国的两难抉择;现代都市女性叶佳瑶意外通过神奇陨石穿越回怀宋成为知府叶秉怀的女儿叶瑾萱,但却被掳掠上黑风寨,被白崇业当作试探夏淳于的工具,送入夏淳于的洞房。
篇9
【关键词】《说文解字》;女部字;女性文化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条理、有体系的字书,全书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字体包括东汉时通行的隶书和一部分篆书(即今天所谓古文字),包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先秦、秦汉历史的宝贵文献资料。本文拟从书中女部字入手,结合历史文献、考古学及民俗学资料,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的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女部字共258个,是全书中字数最多的部类之一,这从侧面展示了女性文化的重要性。女部字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姓氏、字号、婚姻、家庭、亲属称谓、美貌、德行以及为数不少的贬义词。由于女性文化内容十分庞杂,分析难以面面俱到,本文只选取几个重要方面加以研究,以窥古代女性文化之一斑。
一、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
母系氏族社会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女性因在生产劳动中起着更大的作用而成为整个社会的中心,社会地位较高,财产也是按母系继承。《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时期,但收录了不少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汉字(以小篆为主,附存古文、籀文,可与甲骨文、金文相互参证,如象形的水、子、首等字),此外语言文字本身具有保守性和稳定性,因而我们从中还是可以看见一些母系社会的遗迹。最明显的就是“姓”字和一些古老的姓氏、名字。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说文》)孕育下一代是女性光荣的天职,女性要为此付出无数艰辛甚至是生命。“女”和“生”合在一起,正是表现了先人们对背负这一重大使命的女性的感激和崇敬。然而“姓”字所蕴含的深意远不止此。实际上,“姓”字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的社会形态——母系氏族社会以母系为中心、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继承母亲财产地位的历史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母亲的“姓”说明了一个人的来历,标明了他的族属。
与此相对应,女族字中有一系列的姓氏用字。母系氏族社会中, “姓”最基本的功能是区别不同的氏族,而氏族以母系血缘为中心,女性有着较高的地位,故上古时姓氏大多从女,如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姓氏姬和姜。姬是黄帝的姓,“黄帝居姬水,以为姓”(《说文》),姜则是神农的姓,“神农居姜水,以为姓”(《说文》)。此外还有赢,“少昊氏之姓也”(《说文》),姚,“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说文》),妘,“祝融之后姓也”(《说文》)等十几个姓氏用字。
“威,姑也。从女从戌。”“姑,夫母也。从女古声。”(《说文》)虽然“威”、“姑”到现在仍是汉字中的常用字,但其含义却与古时大相径庭。《说文》中的姑即现在所说的婆婆。至于“姑”后来怎样被“婆”所取代,而“姑”现在所通行的“父之姐妹”的含义又是何时出现,其复杂的演变过程已难以推测。有学者认为这种现象是族外婚的产物。两个氏族之间世代互相通婚,妻子的父亲和妻子的丈夫同属一个氏族,父亲的姐妹同时也是丈夫的母亲,这样“父之姐妹”和“夫母”的意义就能重合。①这种婚姻现在仍然存在,是近亲结婚的一种。但是原始社会中这样的婚姻是否真的普遍存在,“姑”字的产生和演变是否真是如此,现在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至于“威”字,它的含义就更让人难以理解了。徐锴从阴阳五行的角度解释说:“土盛于戌,土阴之主也,故从戌。”但从字形来分析,威由戌和女两部分组成。在古文字里,戌是一个常见的构字部件,形体是一种武器的象形,意味着战争、军事权力等。武器为什么和女性并列在一起呢?这与女性较少参与军事活动的一贯形象并不相符。实际上,这正是折射了母系社会中女性或女神高高在上的权威。
二、父权社会的印迹——男尊女卑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男性由于在社会分工、体力方面的优势很快取代了女性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女性日益成为被奴役的对象。掌握了社会权力的男性开始诋毁女性,把女性愚昧化。失去了光环的女性不得不离开原先叱咤风云的社会舞台,被圈禁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说文解字》成书的东汉,正是封建社会定型、儒家价值观一统天下的时代,男尊女卑的观念已成正统,故从书中女族字中可以看出对女性的歧视。
“婦,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说文》)这个字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典型形象。帚是一种洒扫工具,女子持帚,表示从事家务劳动。这正是社会对女性的一种定位。“男主外,女主内”。然而,书中对“婦”字的定义不止于主持家务,更重要的是“服也”,即服从。是否懂得服从成为整个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封建社会提倡女子应遵从“三从四德”,“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再嫁从子。女性终其一生,只能服从别人,毫无自利,实在是一种悲哀。
在婚姻中,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毫无主动权,这一点可以从很多与婚姻有关的女族字中表现出来。首先,“媒”、“妁”二字。“媒,谋也,谋合二姓。”“妁,酌也,斟酌二姓也。”自古以来,婚姻大事,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着眼点在于两个家族之间的利益权衡,女性作为当事人,其自主意志却被忽略。其次,婚”、“娶”、“姻”、“嫁”几字。“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说文》)古代婚俗,婚礼应该在傍晚的黄昏时分举行。古人普遍认为娶妻以此为期,是要取其“阳往而阴来”之意。???男为阳,女为阴,这是古代一种普遍认识,从中也可看出男(阳)为主宰,女(阴)为辅佐,阳统阴的深层含义。再来看“嫁”、“娶”二字。“嫁,女适人也。从女家声。”这就从形声字声符示源的理论揭示了“嫁”和“家”同源。《白虎通·嫁娶》:“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家。”也就是说,对女子来说,出嫁以后的家才是真正的家,揭示了女子对夫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娶,娶妇也。”(《说文》)先秦典籍中,“娶”与“取”常常并用。如《诗经·伐柯》:“娶妻何如?”《左传》:“子反欲取夏姬。”“取”字左半部是“耳”的象形,右半部是“手”的象形,以手执耳,其含义与战争有关,古代战争中割下敌人的左耳来计功,又称“馘”。割取左耳计功是“取”的原始含义,后来引申为捕获、夺取等含义。“取”字与娶妻相联系,即把女子当做猎物捕获的意味。另外,有不少学者把“娶”字当做抢掠婚存在的证据。关于这个观点,学术界目前尚有争论,不能肯定存在抢婚,故本文不采纳此种说法。
综上所述,女性在婚姻中毫无自,然而女性在家庭中受到的歧视更加明显,下面就从家庭地位方面来分析。“妻,妇与夫齐者也。”(《说文》)表面上看妻子与丈夫是平等的。但实际上这个平等只是相对于妾而言的。桂馥在《说文义证》中引用蔡邕《月令问答》:“妻者,齐也。惟一适人称妻,其余皆妾,位最在下,是以不得言妻也。”意为男人可以有众多妻妾,只有妻的名分能与夫“看齐”,并不是真正的夫妻平等。②与妻子地位较相似、地位较高的已婚女性称呼还有妃、媲、嫔和嬬。“嬬,弱也。一曰下妻也。”与妻相对而言地位低下的女性有:妾,婢,奴。《说文》中“妾”字不在女部,但提到婚姻家庭就不应该将它忽略。“妾,有辠女子,給事之得接於君者。妾,不娉也。”《尔雅·释亲》:“妾,接也”;《尔雅·释诂》:“接,续也”。男人纳妾是不行聘礼的,妾在古人观念中不过是妻的续补,一补妻的生育之缺,二补妻的色相之衰。③妾的地位比妻低很多。不过妾还算半个女主人,奴婢的处境更加悲惨。“婢,女之卑者也。”“奴,婢,皆古之辠(罪)人也。从女从又。”(《说文》)徐铉注:“又,手也。持事者也。”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奴并不专指女性,当然也有一些专指男仆的词汇,但奴字的使用十分广泛,泛指一切奴仆,也就是说奴字的含义扩大了,其中原因耐人寻味。可以认为是女性受到歧视的侧面证据。
最后来分析《说文解字·女部》中存在的大量贬义词。这一类的字数量很多,集中表现了对妇女的歧视、污蔑和丑化。表示嫉妒的,如“妎,妒也”,“妒,妇妒夫也”,“媢,夫妒妇也”;表示不顺从、妨害的,如“妨,害也”,“妄,乱也”,“婼,不顺也”;表示贪婪的,如“婪,贪也”,表示言多、诽谤的,如“姍,诽也”,表示的,如“婬,私逸也”,“姘,除也。汉律:‘齐人予妻婢姦曰姘’”;“奸,犯婬也”,“姦,私也”。这些贬义字的含义并不只针对女性,字形却全部从女,很明显是对女性的歧视。尤其是“婬”、“姦”这一类词语,男权社会中,女性只是这种事件的受害者,却成了被谴责的对象。从中可以看出封建社会里把女性看做祸水的思想,反映了掌握社会权力的男性对女性深深的防范之心。不过这一类字中有些字随着历史的发展改变了偏旁,不再属于女部字了。如“媮”变为“偷”,“嬾”变为“懒”,“媿”变为“愧”,把原来针对女性的贬义词义扩展到所有人的共性,这是汉字发展变化中的一种进步趋势。
《说文》中女族字数量庞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本文只是从较浅显处入手,关于女性文化做了一些探讨。从一些时代较久远的古文字中,可以看到崇拜女神、尊重女性的母系氏族社会残留的遗迹。女族字更突出、更明显地表现出的则是父权社会中广大女性所受到的歧视与压迫,这种歧视表现在社会地位、家庭生活、思想观念等多个方面。女族字是封建社会妇女观的一次集中体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由盛而衰的发展变化趋势。
注释:
①王雪燕,道尔吉,从《说文》女部字看上古婚姻制度的变迁[J],汉字文化,2006年(1),34-37.
②朱宝安,《说文·女部》字所反映的女性社会地位的演变[J],《殷都学刊》2004年(3),103-105
③韩永利, 女部字与华夏女性历史沧桑[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7-9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宋)徐铉校,王宏源新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004重印).
[4王雪燕,道尔吉.从《说文》女部字看上古婚姻制度的变迁[J].汉字文化,2006(1):34-37.
[5]周士璋.从汉字看古代对女性的歧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9-101.
篇10
因此,这个“楼”字让我们看到古代女人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可以想象,在蛮野荒芜之中,野兽出没,蛇蝎乱窜,无时不在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所以,被智慧逐渐武装起来的人类,开始将“房屋”搭建在高高的树木之上,既少了湿气,又避开了危险,这对人类的繁衍是十分必要的。而守护树屋的往往是女人,只有女人才能担当起这个神圣的职责。首先是婴儿可以在树屋里安然睡眠或者玩耍,然后是女人在树屋下面编织或者处理男人的狩猎成果,让男人有一个恋恋不忘的“家”。但男人永远不属于树屋,他们只是生命的过客,撒下种子和食物。他们生来就是闯荡江湖的;他们的肌体在阳光的映照下,漫射着古铜色的光芒;他们的眼睛里喷射着野兽般的险恶,因为他们面对的就是野兽。
无论是石器,还是木制品,都在一场场殊死搏斗中染红了血的记忆,而那些稀罕难得的金属武器,永远只属于酋长或首领。
女人统领的世界,永远充满生命的气息和温馨;没有女人的奉献与维系,这个充满血腥的世界就会一片茫然,看不到生命的曙光。
我们还可以继续想象。一棵或几棵参天大树上,搭建着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树屋,里面住着一个以女人为主角的部落。建筑在树上的房屋,充分地利用了天然的树枝,组合出或高或低的不同房间。那些用藤箩或树枝搭成的悬梯,成了房间与房间之间的通道。男人们吃饱喝足之后,要么跟孩子嬉戏一番,要么回到暂时属于自己的房间,看星星,望月亮,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人类渐行渐远,逐河流而居,远离森林,因地理条件的限制,譬如树木稀少,树屋也必然越来越少,而人口的繁衍却越来越多,那些曾经看星星望月亮的男人们,开始琢磨能不能将有巢氏“构木为巢”的树屋搬到山谷或平原地带。于是,他们学会了砍伐树木、运输树木,然后学会用这些树木搭建“楼房”,再然后将“楼房”交给自己亲爱的女人掌管。大概从这个时候开始,男人逐渐由原来的附属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社会也开始由母系向父系过渡。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它们便是古代树屋的遗存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