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英语范文

时间:2023-03-29 16:1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民英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民英语

篇1

关键字:农民工子女;英语教育;原因;对策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民日益增多。他们的子女也跟随父母一起入城求学。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以及整个社会的密切关注。

1.农民工子女择校的难点

受到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农民工子女想要进入城里公办学校是非常困难的。他们不仅要申请一系列的程序,而且还要上缴很多的费用,这给家庭条件本身不太好的农民工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并且,农民工进城务工不是永久固定的,随时会搬迁至另一地方,因而流动性相对比较大,这就使得他们的子女也不能在同一学校长期学习。大多数农民工子女从小在乡村生活,英语基础薄弱,性格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与城市孩子有一定的差别,这也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影响学习成绩。

2.农民工子女学校的难题

在各个城市虽然有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办的学校,但这类学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学校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教学设施也不太不完善,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其次,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许多老师的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农村孩子英语学习起步晚,与城市孩子在英语基础上就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三,有些学校的收费相对较高,收费项目不明确,给广大农民工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

3.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健康问题

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家庭条件较差,从小在偏远的地方长大,接受教育的条件有限,在英语学科上更是不能及时的跟上老师的思维。其次,农民工子女参加英语有关活动的机会少,性格比较内向,容易产生自卑胆怯心理,遇到困难不知所措,这也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一定的负担。

二.农民工子女英语教育差异的原因

1.户籍制度的影响

城乡户籍的差异,使得两地的孩子在英语教育方面受到不同的待遇。城市孩子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开始接触英语,并且在城里还有更多的机会和外国友人交流。但是,大多数来自乡村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和知识水平本身不高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在英语教育的起跑线上就落后了。

2.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工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地位不高。他们进城从事的行业也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收入不高。并且,农民工本身文化层次较低,对教育尤其是对英语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是浪费金钱和时间。由于他们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在家里以及生活中就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英语的氛围。这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业的完成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个别学校及老师对农民工子女态度的差异

城市和农村的孩子无论在知识水平上还是精神生活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城市孩子胆大,更早接受好的教育,善于沟通。而大多数农村孩子害羞胆怯,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英语上课过程中也难免会跟不上进度。有部分学校会根据这些差异来进行分班分组等等。可能部分老师会更愿意抽城市孩子回答问题,任命他们为班委干部,这给农村孩子的心理上也造成一定的阴影。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英语教育的对策

1.改革户籍制度

城市和农村户籍的人无论在求学还是工作上都有一定的区别对待。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由于户口限制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不仅不能优先考虑,还得多缴纳相应的费用。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也就不会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将会给农村户籍的人增加很多的经济负担。

2.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对贫困地区的学校加大扶持力度。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作为城乡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要优化教育配置,对非常困难的农民工进行补助,以此来帮助他们的子女顺利完成学业。社会可以放宽农民工子女上学条件,降低门槛,对他们给予扶持和帮助,为城乡孩子的学习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学校和老师要客观看待每位学生

学校在选择学生方面要给予每位学生同等的学习机会,这样才能使他们处于平等地位,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应该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为他们英语基础差而产生偏见。分班分组以及任命班委时都应做到农村和城市孩子平均分配。对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农村孩子更要细心照顾,多关心多鼓励,消除他们的自卑胆怯心理,教会全班同学互帮互助,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总结:

教育问题始终是一个国家应该非常重视的话题。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求学各方面都存在不公平现象,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一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尽快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磊.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解决途径探析[J].天津教育,2005,(8)

[2]刘淑萍.赖以柱.蒋常香.农民工子女的心里健康问题探析[J].农业考古,2007,(8)

篇2

英语学习中学生学习环境适应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率,所以,我们要重视刚入校的农民工子女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下面就英语学习中学习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谈一些笔者的做法。

一、学生学习环境适应能力培养的实践

为了促进英语教学中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我着手从情感、激励、榜样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

1.师生情感是学生学习环境适应能力培养的基础

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英语教师要重视情感的作用,正确对待这些民工子弟学校来的孩子,尊重他们、设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发挥他们的潜能,为学生学习环境的适应创造条件。

①重视“首因效应”,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人与人在第一次交往的过程中,给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这种效应就是首因效应。作为教学过程中人际关系主体之一的教师能够恰当地把握好与学生相关的每一个“第一次”,如:第一次见面、第一次上课、第一次批作业、第一次谈心等等,让学生对教师有好的印象,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奠定了基础。

②沟通是搭建师生关系的桥梁,促进学生适应学习环境的手段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在进入公办学校以后,他们会发现学习环境与原来的学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教材的要求高了,教师对学习的要求也不同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了。他们的心理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在发生改变。在预初这个特殊时期,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我们英语教师要适时地调整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习基础薄弱学生的需求。沟通是帮助我们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最有效的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制定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能够让我们去帮助孩子战胜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恐惧,以便能够顺利地展开英语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师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

2.激励是学生学习环境适应能力培养的催化剂

从心理的角度来讲,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鼓励,尤其是这些来自农民工的孩子,他们期待着得到他人的认可。英语是语言的教学,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心与心的交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每当学生顺利完成了一个学习任务,无论简单还是难,“Well done”“Excellent!”“Good job”这些表扬性的话语常挂在嘴边,适时地传递给这些孩子,他们在激励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每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有了一点点的进步,我就在他们的作业本上留下一两句诸如“祝贺你取得了进步!继续努力哦。”“你每天的进步让老师感到很欣慰!”这样的话语,让这些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即使是我为他们设置的一颗小星星和随身携带的小糖果,也能成为这些孩子活跃课堂的动力。总之,激励是提高学生适应环境能力的一个有力措施。

3.榜样是促进学生学习环境适应能力提高的动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教师无论是在学识上,还是道德品质上都应该成为学生的典范。面对这些有强烈自卑感的孩子,我们的言行举止会在他们的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记。比如,我们尊重他们,善待他们,鼓励他们,他们也会用相应的方式来反馈。我们认真及时地批改作业,他们也会按时上交作业;我耐心地辅导他们,他们也就会像乌龟赛跑一样坚持不懈地向前爬;我们鼓励他们多读,细心地教他们把音读准确,他们慢慢地就能够大声地朗读单词、句子或者课文了……我平时所作的点点滴滴,这些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潜移默化中,他们会因老师的态度和行为而改变他们自己,我们教师的榜样就是最好的示范。

二、学生学习环境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以下要求。

1.平等性

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性的活动,只有我们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要相互理解,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改变师道尊严的旧思想,能够弯下腰来与这些农民工子女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歧视他们,尊重、热爱他们,对他们持肯定、接纳的态度,对他们有爱心、耐心和信心,立足于全体。

2.双向性

英语教学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需要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加强彼此的沟通。而孩子喜欢老师的和蔼可亲,期待老师的关注,所以,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能有效促进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教师需要给学生搭建起交流的平台,通过情感的沟通、学生优势的发掘以及真诚、平等对待学生的态度等等方式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能与教师一起并发出充满激情的火花,取得教学的成效,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学习环境。

3.情感性

篇3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而开启了我国农业进入到贸易自由化发展时代,而这一过程当就会对我国农民的收入分配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农产品贸易与农民收入分配效应进行研究,并从世贸组织框架协议的角度上来提出增加农民收入和分配水平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农民收入;效应研究

一、农产品贸易与农民收入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及签署了《农业协议》,使得我国农业真正开启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时期。同时,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业产品的总体贸易规模得到了迅速扩大。2010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220亿美元,到了2014年则突破了1945亿美元。四年的时间,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总额增幅依次为14%、17%、10%和16.5%,同期在出口上的贸易总额增幅依次为6%、48%、53%和1.7%。其中在2013年,我国农产品在进口与出口上的贸易总额实现了双向增长,贸易逆差也大幅度缩小。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1000亿美元,同比增长达14%;出口贸易总额为800亿美元,同比增长了近12%。农产品贸易逆差同比上一年缩小了180亿美元,下降了近40%。随着我国农产总体产值不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201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800元,同比上一年增加了1000元,增长率为11.4%,去除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实际增长率为9.2%。同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内农产品市场在发展格局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国外大宗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竞争力较差的农产品形成了严重威胁和冲击,从而使得这类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快速下滑,进而影响其销售额。市场竞争力良好的农产品则因为贸易自由化的影响,其出口总量逐年增加,市场价格也实现了连年提高。此时,国内农产品之间的价格比重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新型农产品价格结构体系发展过程中,部分农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而一部分农民的利益则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因此,对如何提升我国农民收入成为当前各界学者以及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对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农产品贸易发展对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是以中间变量的变化方式来实现的。具体来说,农产品贸易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产业结构及收入结构来对农民收入分配产生相应的影响。

1.从价格机制角度上分析从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这一理论上讲,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可以造成一国或某一地区内市场中具有明显发展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价格上升至高于国内市场价格的水平,同时对不具备发展优势的产品来说,结果则是相反的。所以,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发展对农民的收入分配水平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农产品贸易主要是降低农产品名义保护率。自从我国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对平均关税进行了数次调整,使得平均关税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53%一直下调到2014年的11%。国内产品的市场价格虽然可以由于名义保护率的影响而维持在一个正常的变化范围内,但长期受到保护的产品的关税壁垒削减以后的价格也随之下降,进而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分配水平。为了能更为清晰地分析出农产品贸易对我国农产品价格产生的影响。名义保护率具体是指同类产品在国内市场中的价格与其在国际市场价格上价差的所占比重。经过计算,笔者得出我国的玉米、棉花、小麦及大豆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享有的名义保护率比较高,且这类产品与同类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要高出很多,而农产品贸易发展则对这类农产品的国际价格产生了消极影响,降低了其销售价格,所以也就降低了生产这类农产品的农民的收入水平。但在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名义保护率的分析结果则是偏低的。这也就是说,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贸易中的国际价格会高于国内市场价格,从而就能直接提升生产这类农产品的农民收入分配水平。

2.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角度上分析一国或地区贸易自由化发展过程当中,主要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对本国或本地区产品贸易发展进行引导,并按照比较优势来对国内或地区中的产业结构进行及时调整。农产品贸易发展通过其进出口贸易产品来对一国贸易结构产生影响,以此来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对进口资源密集型,尤其是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贸易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产品出口上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其中净出口农产品最大的为鱼类、肉类及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在进口上则主要集中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其中进口规模最大的为纺织纤维、植物油等产品。这样的农产品商品结构完全符合我国农业资源与比较优势。从整体结构上说,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提升了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农民收入分配水平,但也降低了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农民收入分配水平。另外,由于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主要偏向于生产种植业,所以农产品贸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东西部农民收入分配的差距。

3.从收入结构角度上分析农产品贸易发展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对我国农民的收入结构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收入水平不同的农民,其生产结构在受影响程度上也会不同。根据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当前国内大部分农民收入分配水平的变化主要受农产品市场的变化的影响,如果农产品市场价格下降或需求量下降,那么农民收入分配水平就会直接受到影响。其中,低收入农民群体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其在种植农产品在总收入中所出售的占比约为60%,而林牧产品出售所得占比则比较低。所以,种植业在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中受到的影响最大,其中受到影响最大的为玉米和小麦。特别是在我国东北、中西部等传统的种植业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收入分配水平主要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而发生直接变化。收入较高的农民在出售种植农产品收入在其总收入中的占比较低,粮食占比则更低,而林牧产品在其收入占比中的比例却非常高。所以,农产品贸易发展对收入较高农民的收入分配水平有很大的提升作用。所以说,农产品贸易发展对低收入农民的收入分配水平有消极的影响,而对于中高收入的农民来说则有积极影响。

三、相关的应对措施

农产品贸易发展使得我国农产品市场同全球市场实现了紧密联系,也就是说,我国农产品开始进入到国际市场中,与他国产品进行市场竞争。所以,为了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收入分配水平,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应对。

1.积极拓展新兴市场,进一步中西部农民的收入分配水平。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在出口上大部分上都集中在日韩、美国及欧盟地区,这也就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出口上受到这些国家、地区的市场影响比较大,且也经常受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保护条款的限制。所以,当前我国应当更加努力开拓新兴农产品出口市场,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低端产品市场的拓展上,可以有效避免发达国家在技术与环境上对我国农产品实行贸易壁垒,从而能降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风险。随着我国农业全面实施贸易自由化发展策略以来,东部与西部农产品的重点产区在贸易发展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完全不同。总体上来说,东部的主要农产品产区所受到的市场冲击相对来说较小,受益水平则比较大,而我国西部地区则受到冲击较大、受益较小。另外,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我国政府为了能有效消除农产品贸易发展对低收入地区农民的收入分配的不利影响,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例规定范围之内,运用《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来对我国的中部、西部的粮食与棉花主产品加大了政策优惠与资金扶持的力度,这样就明显提升了该区域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分配水平。

2.制定新型农业贸易发展措施(1)我国政府应当从国内农产品市场发展优势角度上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特别是要合理降低粮食及棉花等土地密集型的相关农产品的产量,进一步提升园艺等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产量。此外,还要对国内农产品市场资源进行重新调整,将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产品发展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消极影响及市场发展优势较弱的农产品的贸易发展,政府要加大对这类农产品的资金、技术及人才的扶持力度,以此来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程度和农民收入分配水平。(2)从粮食安全向口粮安全发展策略转变。要留出足够空间来发展非粮食作物。(3)要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的科技支持,对需求较高的农产品要加大对其的科技扶持力度,并运用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来加强对初级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支持,从而提升这类农产品的使用价值和附加值水平,以此来提升初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加大对国内中小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在贸易发展水平实现了快速提升,且国内农产品市场及农产品市场化发展水平也日益得到完善和提升。因此,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传统种植产业及土地密集型等农产品在发展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进一步降低了农产的收入分配水平。同时,国内乡镇企业在其发展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融资困难、生产结构不合理、经营不善等。所以,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从而有效解决乡镇企业的资金短缺及经营管理问题。在税收上,要按照世贸组织规则来给予其一定的优惠。尤其是在财税上,要对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以此来提升其出口创汇能力。另外,还要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度,为更多的农民提供增加收入的渠道,以此来将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民收入分配水平的提升联系起来。

四、结论

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发展对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会因为地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会直接拉大东西部农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而在具体的农产品贸易与农民收入分配的效应分析上,笔者经过分析得出:在土地密集型及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贸易上,这两类产品会对农民的收入分配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得出上述结论后,笔者从新兴市场开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乡镇企业发展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发展必将全面提升我国农民的收入分配水平。

参考文献:

[1]牛艳红,王春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2(3).

[2]赵伟,赵晓霞.对外贸易、FDI与中国农民收入及其分化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3).

[3]王少瑾.对外开放与我国的收入不平等——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3(4).

[4]曾国平,王燕飞.我国农产品出口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2).

篇4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村民自治的推进为农村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和发展空间。一批颇具经济眼光、管理才能和特殊胆识的农民逐渐拉大了与其他农民的收入差距,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富裕农民阶层。富裕农民阶层在乡村的政治运作中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这一现象的出现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阶段性结果。虽然这一现象会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而最终消亡,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富裕农民阶层在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中的产生的原因作用进行必要地分析对促进我国农村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富裕农民阶层掌握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的原因

富裕农民掌握农村基层政权是我国农村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是我国农村经济、政治发展程度进步的体现。这一模式的产生有以下几个客观的因素:第一,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富裕农民掌握基层政权提供了经济基础。政治参与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大批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农村涌现。经过2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这些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具有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企业的管理者和所有者拥有对企业人、财、物的支配权,这就为他们谋求政治权力提供了所必需的物质基础。第二,农民的观念转变为富裕农民掌握基层政权提供了社会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使得农民的价值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富有本事穷无能"的观念取代了"越穷越光荣"的思想。特别是广大对市场、商品经济缺乏了解的农民对少数经济能人,也就是富裕农民给予很大的社会期待,希望他们能够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这种期待悄无声息地改变了农村公共权力的社会基础。第三,村民自治制度为富裕农民掌握基层政权提供了制度保障。国家希望农村干部能够带领农民迅速致富。而要带领,首先要求村干部自身具有致富的能力和素质,由此就为富裕农民进入农村政治领域或在农村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使得农民有了自己选举村干部的权利,这就为富裕农民掌握农村基层全力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二富裕农民阶层掌握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的消极影响

富裕农民阶层掌握农村基层政权虽然能够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是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一些缺陷,给农村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第一,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广大村民的利益。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阶层在政治生活中必然会更多地谋求本阶级的利益。目前,在我国农村中作为富裕阶层的农民绝大多数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这就必然导致他们在行使政治权利时不能代表最广大村民的利益,特别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村民的利益。第二,增强了村民经济上对富裕农民的依赖性。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农民在经济上依附于封建地主经济,在政治上作为封建地主政治的承受者,形成了严重的崇尚家长、崇尚权威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和依附性强、自主性差、无政治权利的臣民思想。这些思想的残余仍对一些农民存在着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在农村,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还不为广大农民所熟悉和掌握,他们没有能力去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农民很自然地会在经济上依附于懂市场、善经营的富裕农民。而富裕农民对农村基层政权权力的获得,又使其成了名正言顺的带头人,这就更加强化了这种依附性。第三,导致了村民对政治参与的冷漠。在种模式中,人们主要关注的是自身经济利益的获得。作为领导者会错误地认为只要能给村民带来经济利益,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从而漠视村民的政治权利。作为村民在经济利益的诱使下也会产生错觉,以为政治是当官的事情,自己只要能挣到钱就行了,从而导致对政治参与的冷漠,忽视了对村干部权力的监督。村干部完全在自我约束下行使权力,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

三消除富裕农民阶层掌握农村基层政权不利因素的对策

富裕农民阶层掌握农村基层政权是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其产生的根源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想消除其对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不利影响。我们主要应从扩大村民政治参与,加强对富裕农民干部的监督入手。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村民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基础。"人们已普遍接受这一看法,即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主要政治差别,在于政治参与的规模和程度,在较富裕和较工业化、城市化的复杂社会里,更多的人以多于他们在欠发达、农业的、乡村的、更为原始的经济和社会体系下所拥有的方式,卷入政治中去。"[1]这说明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人们的政治参与,一个贫穷落后,连饭都吃不饱的公民,他整天为生计而奔波,自然无暇顾及政治参与。而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还占相当的比例,这制约了他们的政治参与。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地区差异,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才能为村民的政治参与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第二,普及村民的文化、法律知识,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列宁指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2]我国农村的村民文化水平低,文盲比例较大,严重制约了村民的政治参与。因此,应该大力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强力推行农村成人扫盲工作,尽可能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要坚持以为指导,既吸取传统文化之精华又要积极吸纳世界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形成凸现公民主体意识的参与文化模式。

第三,提高村民的组织化水平,增强村民政治参与的整体实力。"组织是通往政治权力之路,也是稳定的基础,因而也是政治自由的前提。公民有组织地参与政治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一个趋向。"[3]分散的农民是无法与有组织的机构抗衡的,要想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水平,必须提高他们的组织化水平。为此,农民要组织起来,成立农民协会,以集体的力量共同抵御各种可能给农民带来损害的行为。农民协会应该是一个"党领导的各族农民的群众团体,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农民群众的自我服务组织。"[4]成立农民协会的目的是形成农民的集体力量,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增强他们监督干部,约束基层组织依法行政的能力。同时,农民协会要认真贯彻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在政府和农民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农民通过农民协会进行民主管理,可以学会如何管理公共事务,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水平。版权所有

第四,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富裕阶层乡村干部的政治素质。正确的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境界对于克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完善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篇5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了《意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将培育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到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高度。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等找到了途径,更为当前一段时期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指明了方向。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一项关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准发力,不断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农广校体系上下的奋斗目标,也是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一是要突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这一重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施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的引领力量,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要突出抓好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这一重点,统筹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等项目,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加强对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扶持帮助他们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的典范,真正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二是要抓住携老扶贫这一关键。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决不能忽视普通农户,更不能落下贫困农户。目前,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三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没有形成主要的经营力量。我国60%的耕地仍由普通农户分散经营着,并且在相当长时间内,普通农户仍会占大多数。通过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普通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增收致富,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选择。因此,要正确处理新型职业农民与普通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之间的关系,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普通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让普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防止被挤出、受损害。实施好农业产业精准扶贫项目,结合当地的产业特色和贫困舻男枨筇氐悖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帮助他们走上产业脱贫的道路,提高增收致富的能力。

三是要在规范管理方面精准发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农广校已基本建立了“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形成了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体、多方资源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但新型职业农民仍然是一新生事物,我们还需要在精准培育、精细化管理方面集中发力,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进一步优化三类新型职业农民的布局,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分级管理,进一步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动态管理机制,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驶上发展的快车道,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人才支撑。

篇6

研究背景和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富士康跳楼事件、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危机、生存危机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各种问题的意义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显著。新生代农民工接触网络等新媒体与上一代农民工有较大不同,他们大部分对网络和手机不陌生,喜欢依靠新媒体进一步融入社会,许多学者也注意到了新生代农民工与新媒体之间的应用和反馈关系并进行了系列研究,王学梦和荣梅(2008)认为,电子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弱关系社会资本,对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新生代农民工在更为广阔的社会网络中寻求稀缺的资源,加快其市民化进程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周葆华、吕舒宁认为在长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媒体普及率已经很高,甚至远超传统媒体。①

然而上述研究总体来看,仍有一些缺陷:首先,量化的资料还有待进一步的补充,制约了科学结论的提出和研究的继续深入;其次,对中部地区尤其是河南省的关注十分稀少,不能具体到河南这个农业和人口大省中来,对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媒体应用以及随后的系列问题涉及较少。因而,我们在河南省有代表性的城市郑州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和问卷调查,调研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媒体应用及对于新旧媒体的评价等若干问题。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覆盖范围较广,没有局限于某一行业或某一狭窄的区域,在郑州市内包括各个区县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地点包括新生代农民工人群密集的郑州市火车站、郑州市人才市场、郑州市多个房产建筑工地、郑州市新郑县多个施工工地等。被调查者年龄大多在16—30岁之间,于2012年4—6月实施,采用面谈自填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826份,在95%的置信水平上,误差不超过4%。

本次访问在受访者的年龄分布上,受访者在20岁以下的占到23%,21—30岁之间占69%,超过30岁的占到8%;男性占59%,女性占41%;教育程度以初中最多,占33.3%,其次为高中,占31.5%;54.5%的受访新生代农民工未婚;在所从事的职业分布上,建筑业占12.8%,制造业占17.1%,服务业占40%;拥有电脑的比率达到40%。

研究成果

新生代农民工新媒体参与及普及率。问卷的第一部分涉及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媒体普及和参与的基本问题,即对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应用情况。结果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的应用率分别为30%、5%和7%,52.9%的新生代农民工只是偶尔看看电视,有高达50%的农民工从不听广播,这就了以前很多学者提出的所谓广播是适合农民工的天然绿色媒体的观点。在收看和收听的内容中,40%的人选择听广播综艺节目,21.4%的农民工选择看电视剧,对于新闻和信息的接受率都只达到13.5%和35.7%。而网络和手机的普及率则高达22.5%和36.4%,经常上网的比例更是高达52.2%,43.8%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使用手机这一新媒体工具上网。通过对比说明,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的新媒体普及率要高于传统媒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借助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帮助,不再保持人们心目中传统的信息封闭或闭塞的状态,而是更多地改写了农民被信息边缘化的现象。

然而,通过对比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数据,我们发现,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网民比例高达75.4%,拥有手机的比率为96%,对于电视、报纸、广播三大传统媒体的使用率也分别为73.1%、38.4%和24.6%。②将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媒体普及率与其他社会群体比较会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新媒体普及率要远高于上海市民和普通公众的平均水平。即便与青年群体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手机拥有比例依然不逊于普通年轻人。在这一点上,河南省的农民工无论是网络还是手机普及率都远远低于上海的水平,而且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接触新媒体的时间有37.2%的比率是不固定的。

新生代农民工新媒体应用的具体情况分析。从表一、表二我们看到,新生代农民工应用新媒体最主要的活动是浏览国内新闻,在经常使用这项上比例高达10%,其次为QQ聊天,随后是玩游戏和浏览故乡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玩游戏。这与上海市新生代农民工首先选择的网络活动上QQ相比截然不同,上海新生代农民工使用QQ的主要功能为聊天,主要维持日常人际关系。

从对于手机媒体的应用表格我们看到,新生代农民工拨打电话的比例最高。85%的人经常拨打电话,35%的人经常用手机拍照,19%的人收发信息,18%的人听广播和音乐。值得注意的是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用手机上网正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一种新型接受讯息的渠道,比例在不断地上升。

对新旧媒体的评价。第一,本部分通过对比表格测试显示了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新旧媒体的评价比率差别。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对于传统媒体在客观公正的报道外来打工者、替打工者说话、让打工者表达自己观点心声方面的比率都要高出新媒体很多,分别为80%、83%、72%,而在相应方面对于新媒体的评价则只有20%、15%、26%,说明新媒体在维护农民工切身利益,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等多个方面仍需改进。

第二,通过调查还显示,在娱乐生活排除孤独、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服务、提供有用的招聘工作信息三个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在这方面的比率达到89%、81%、77%,而在这方面对于传统媒体的评价的比例系数则低得多,分别为9%、12%、28%。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新媒体的用途主要界定为娱乐工具和信息提供平台,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打破固有精英文化为主的传统媒体封闭的平台。但同时我们看到,新生代农民工对于新媒体的应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精通程度,许多功能还未深度开发,城乡之间的“知沟”现象要想依靠新媒体的平台来拉近距离还需要假以时日。

政策建议

政府应当多层次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利益,给予人文关怀。政府作为为人民服务的主要机构,应当肩负起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利益的重责。首先,政府要在多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比如规范用工单位和劳动制度,增加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减少其劳动强度;其次,政府有必要联合社会组织和大众传媒共同发力,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如做好网络建设等;再次,网络媒介之所以无法取信于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媒介失实失职是一重大原因。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强网络舆论监管,促进社会和谐。

新媒体应当意识到自己的重大使命,发挥舆论导向的效用。目前新媒体,尤其以手机报为主,在定位和观众群数据库建立上尚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一方面,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较少,与日益增长的群体数量不相匹配;另一方面,媒体内容中存在着偏视等问题,不能如实反映他们的具体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影响了其社会融入。因此,新媒体方面应做出调整,要本着真实、公正、客观等原则, 平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公正客观地进行报道,平衡分配话语资源,给予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充足的话语表达空间。真正贯彻“走转改”的风气,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多样化的新闻。

新生代农民工亟待提高应用新媒体能力。对农民工自身来说,提高应用新媒体的能力是指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信息时能够做出正确选择,进行合理评价和判断以及应用的能力。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新生代农民工在接受新媒体的信息时,应树立批判意识,保持清醒头脑,冷静思考后再决定自己对该信息的态度和行为,不做跟风的网络“哄客”或“网络暴民”。二、提高对新媒体的参与能力。各个社区、居委会或者网站可以定期举行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班,引导其在接触新媒体时自觉将新生媒体尤其是微博、博客等提供的知识、技巧内化为自己的参与能力,恰当合理地表达个体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促进其融入社会。新生代农民工可还以通过网络上的一些实践课程,系统学习音视频剪辑、图片图表的制作技术,以及写作技巧,创造自己的个人作品,在博客、论坛中一展才华。这一能力的提升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使农民工这一网络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信息的主动传播者,缩短城乡之间的知识沟距离。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栏目责编:黎 莉

参考文献:

篇7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具有双重作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形成了民族精神支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将发挥积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是对民族精神的合理吸收和自然发展,从而体现出民族特色。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私本位内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将产生消极作用。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经典概括。他说:“以‘己’为中心……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1]先生把中国社会格局称为“差序格局”。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2]中国人以“己”为中心,“私”的观念异常浓厚。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必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必须批判以“己”为中心的陈腐观念,解构“差序格局”。

农民工电影参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在主题、形象塑造、电影语言等方面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农民工电影重要的精神内核,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 农民工电影表现了农民工为国家富强奉献心血和汗水的情景,参与了中国梦的构建

农民工电影塑造了各行各业的农民工形象。这些农民工大都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特区打工妹》《人命关天》等影片中的农民工,从事制造业,使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比较优势。《盲井》《谁是卧底》《幸存日》等影片中的农民工,上矿山,下矿井,保障了国家矿产资源的及时供应。《工地上的女人》《泥鳅也是鱼》《梦想就在身边》等影片中的农民工,在建筑工地上打工,一座座摩天大楼出自于他们手中。大量的农民工还在第三产业进行服务工作。《玻璃是透明的》《烩面馆》《碗儿》等影片中的农民工,从事餐饮服务业,为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便利。《黄山来的姑娘》《大腕小保姆》等影片中的农民工,从事家政服务,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供主人休闲娱乐。《上车,走吧》《的士夜话》等影片中的农民工,从事运输业,为城市人口提供出行的便利。《十七岁的单车》的农民工,从事快递业。总之,农民工在许多行业中就业,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工也参与了中国梦的建构。农民工电影歌颂了农民工艰苦创业的精神,表现了农民工的强国梦,在价值观上是积极的。

二、 农民工电影具有底层意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文化精神

农民工电影是中国电影底层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电影关注底层人生,具有自觉的底层意识。农民工电影继承了左翼电影关注底层的思想,一些电影由第六代电影人编导。可是,一些古装影视剧,大力表现封建王朝圣君贤相的英雄传奇,银幕屏幕上山呼万岁,称颂明君、清官。这样的影视剧体现了“官本位”思想。当代版的帝王将相戏、才子佳人戏、神道妖魔戏、侠士侠女戏等,在文化产业背景下异常活跃,在消费主义的刺激中急剧发展。这些影视剧体现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银幕屏幕上很少把镜头对准普通的劳动人民,更少反映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在当前的电影生态中,农民工电影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农民工电影聚焦底层人民,体现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寄托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因此,农民工电影体现了“民主”的核心价值观。

三、 农民工电影倡导重义轻利、与人为善、社会和谐

农民工电影讴歌了农民工重义轻利的美德。农民工电影对拜金主义倾向提出了反抗,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天堂凹》的农民工龚德宝,谢绝了1000元的感谢费。谨守本分,不多要别人的钱财,是中国传统的美德。《泥鳅也是鱼》中的女泥鳅替男泥鳅还清了债务,具有“贫贱不能移”的骨气。农民工电影,表现了农民工重义轻利的高尚品格,在金钱面前保持了做人的尊严。

农民工电影歌颂了农民工拾金不昧的高尚品德。《不是钱的事儿》叙述了三个农民工捡到了10万块钱最后归还失主的故事。《我坚强的小船》中的扣子,从他妈妈收来的废品中发现了3万元现金和一张存折。扣子妈拿着现金和存折,交给了居委会。精神品位比金钱更重要。编导叙述农民工拾金不昧的故事,表达了“再使风俗淳”的强烈愿望,具有道德重建的意义。

农民工电影讴歌了农民工的利他精神。《呼我》的陕西籍农民工张顺,为贫穷所迫,依靠卖血为生。后来,他发现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张顺痛打血头,拿到了输血人的名单,以便尽早通知别人。这样的行为体现了专门利人的精神。

农民工电影讴歌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基本的人伦思想。《拉钩》体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暴露了社会养老体制的弊端。影片针砭了不赡养老人的恶德。《一诺千金》《儿子、媳妇和老娘》表彰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道主义思想,批判了虐待儿童的恶行。

农民工电影体现了和谐价值观。和谐就是对立事物之间的辩证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中国和谐文化的作用下,百姓标举“家和万事兴”;提倡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提倡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最终达成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有以人为本贯穿始终,把共同发展作为目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

四、 农民工电影倡导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是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其中,‘以人为本’是价值基点,‘共同富裕’是价值目标,‘公平正义’是核心。”[4]

农民工电影强烈抗议社会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表达了公平正义的主张。这些现象主要有七个方面:

(一)社会贫富悬殊,穷人供养富人。农民工电影时常呈现对比蒙太奇,揭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批判了为富不仁者的恶德败行。《黑色钱包》的包工头孙德胜,包养了两名女性;可是,他经常拖欠农民工工资。《玻璃是透明的》中的苏老板,日进斗金,包养小丫子。可是,他极力压低农民工工资,把打工者安顿在破旧的小房子里住宿。《金山鸿雁》的郭老板,开采金矿。可是,矿工梁松岭在保护矿石时被窃贼的车压断了腿。郭老板不愿意支付医疗费。这些为富不仁的老板依靠农民工发财致富,却不愿善待农民工。贫富过分悬殊,形成了社会的不公正现象。

(二)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拿回自己应得的工资,是天经地义的。可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并没有好转。《回家》《大寒小寒》《民工律师大圣》《吴大款包工记》等影片的欠薪者,凭借优势社会资源故意拖欠农民工工资,是居心不良。

(三)就业上的户籍限制。农村户籍者在城市就业受到限制,这是社会不公的表现。《生命的承诺》的杜养富,在城市找工作时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用人单位声称劳动局规定只能招录拥有城市户口的人。由此可见,户籍产生了社会区隔。

(四)社会福利不公平,农民工的医疗保险等方面缺乏保障。《泥鳅也是鱼》的男泥鳅、《回家》中的刘乡礼,因为没有医疗保障,所以有病不治一再拖延,最后凄惨地死于城市。还有很多农民工,例如《同一片蓝天》中王小兵的妈妈,《爸爸的三轮车》中的倩倩妈等,疾病缠身。缺乏医疗保障使农民工看病难。

(五)农民工子弟受教育状况堪忧。留守儿童问题严重;进城农民工子弟很难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留守孩子》《空巢里的孩子》《春风化雨》等影片,反映了留守儿童问题,课外学习无人教管,而且产生了心理问题。《同一片蓝天》《悠悠风铃声》等影片,反映了进城农民工子弟学习和生活上的艰难。他们生活条件较差,备受城市孩子的冷落。城市的优质教学资源本来就十分有限,更难垂青于农民工子弟。

(六)城市人鄙视甚至打压农民工。由于身份问题,城市人经常对农民工投以鄙视,甚至进行迫害。《上车,走吧》中,北京人千方百计打压来自外省的民工。《寻人启事》的张曼丽,经常嘲笑保姆的农村人身份。农民工似乎成为二等公民。这有悖于众生平等的理念。

(七)农民工很难享受职业培训。农民工电影中,很少有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这里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但主要是相关机构没有尽到社会职责。这对农民工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农民工电影寄希望于政府和社会善待农民工,希望社会的体制机制做出调整,以利于农民工生存状况的改善。《回家》塑造了市委书记陈正名的光辉形象。他率领干部深入农民工宿舍看望农民工;自己出钱让刘乡礼住院治疗;敦促市政府尽快支付农民工工资。《寻人启事》的江总为农民工支付了医药费。《同一片蓝天》的市委王书记,突破体制界限,支持许若兰老师创办打工子弟学校,还给予农民工以“新市民”待遇。只有体制机制的调整和改革,人类社会回归公平正义才有可靠的制度保障。

五、 农民工电影倡导法治精神

农民工讨薪,往往先诉诸人情。可是,哀情讨薪往往很难奏效。进而,农民工诉诸暴力,以武力手段讨回应得的工资。结果,农民工往往触犯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不许抢劫》的杨树根,闯入王奎的家中,采用“熬鹰”的办法,逼迫王奎发放工钱。非法拘禁王奎,以至于杨树根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大寒小寒》的张红年,绑架老板,拿到了工钱,结果他被警察带走。暴力讨薪是违法的。农民工不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结果形成了以暴制暴的倾向,因而自食其果。

农民工电影还从正面树立榜样,规劝农民工学法、守法、依法办事。《民工律师大圣》的孙大圣,在律师的帮助下,毅然学起法律来。在法庭上,孙大圣持之有据,一举斗败了赵工长。此后,孙大圣取得了律师资格证,专门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吴大款包工记》的吴大款,在王律师的全力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胜诉。农民工电影深刻指出:依法讨薪才是最好的办法。要相信法律,依靠法律表达合理诉求,触犯法律必定受到制裁,这是农民工电影体现的法治精神。

六、 农民工电影讴歌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人们因对职业的热爱而专心致志的观念和行为,表现为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进行坚持不懈地勤奋努力和锲而不舍地钻研创新。农民工电影讴歌了农民工的敬业精神。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讴歌艰苦奋斗精神。农民工勤奋刻苦,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盲井》《掘井》《金山鸿雁》等矿工题材电影,展现了农民工在矿井矿山忘我劳动的场景。《不许抢劫》《工地上的女人》《泥鳅也是鱼》等建筑工人题材电影,展现了农民工在建筑工地上夜以继日劳作的场景。《特区打工妹》《年关》《所有的梦想都开花》等影片中的农民工,奋战在工业流水线上,经常加班加点,发扬了连续战斗精神。《爸爸的三轮车》中倩倩的爸爸,磨破了鞋底,仍然坚持做工。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大都以苦、累、脏为鲜明特征。他们表现出艰苦奋斗精神。虽然国家繁荣富强了;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能丢。

(二)讴歌自强不息的钻研精神。一些农民工,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因而能够创新工作方法。《梦想就在身边》的大东,买来大量的电工书籍,白天做工,晚上坚持钻研电工技术。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他的电工技术终于炉火纯青。经过激烈的竞争,他终于在国家奥运场馆“鸟巢”的电气安装工程竞标中胜出,成为亿万农民工的骄傲。自强不息的钻研精神,已经把一些农民工锻造成为行业精英和社会栋梁。一些农民工积极参加职业培训,提高了职业技能。《特区打工妹》的杏子,参加技术培训,成了工厂的技术骨干。《工地上的女人》的小军,每天晚上参加电脑培训,积极学习信息技术。或许,这些培训活动将改变某些农民工的人生。一旦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他们对社会将做出更大贡献。树立职业理想,是钻研精神的动力源泉。农民工电影塑造了农民工精英的形象,激励了千百万有志向的农民工发愤图强,勇于进取。

(三)讴歌强烈的责任心。《金山鸿雁》的梁松岭,发现一些人往货车上搬矿石,便奋不顾身上前制止盗窃行为。《梦想就在身边》的大东,发现电缆有外皮破损问题,于是果断停工,让老板免受了重大损失。《农民工》的大成,在遭受洪水袭击的紧急关头,带领几十个农民工跳入洪流之中,保住了附近居民区不受洪水冲击。农民工电影讴歌了农民工强烈的责任心。无论大事小事,农民工常常能够体现主人翁意识,富有敢于担当的精神,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够挺身而出。

(四)讴歌农民工的职业恒心。《所有的梦想都开花》的林芳,体现了历挫折而不悔的职业恒心,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吴大款包工记》的吴大款、《不许抢劫》的杨树根,经历了漫长的讨薪斗争过程,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一旦拿到工钱,他们又率领几十个伙伴挺进城市从事建筑行业。《天堂凹》的德宝,在深圳打工20多年终于买房定居。农民工电影讴歌了农民工的职业恒心,承受挫折仍然不离不弃,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

总之,农民工电影讴歌农民工的敬业精神,是农民工电影积聚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具有积极的思想影响。

七、 农民工电影大力呼吁诚信美德,讴歌舍己救人的美德

农民工电影讴歌了诚实守信的美德。农民工电影通过塑造诚信农民工的形象,对诚信缺失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落叶归根》的老赵,信守诺言背着同事的尸体回家。影片表彰了老赵诚信的美德,鞭笞了失信、欺诈的恶德:抛锚的汽车司机当场食言,扬长而去;野味店老板有意宰客;工地老板赔给刘全友的抚恤金全是假币。农民工电影还树立正面形象来抵制诚信缺失。《信义兄弟》讲述了一个用生命捍卫信义的故事。20多年来,孙水林信守一条原则:“今生不欠来生债,新年不欠旧年薪。”2010年春节前夕,孙水林一家四口全部遭遇车祸而亡。弟弟东林代替水林在腊月二十九与工友全部结清了工钱。这是一曲信义的赞歌。这些影片叙说诚信故事,为观众提供了道德示范,蕴含着道德规劝的意旨,切中了时弊,具有示范意义。

农民工电影歌颂了农民工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生命的承诺》中,农民工杜养富途遇一位儿童落水。千钧一发时刻,杜养富奋不顾身,跳进湍急的水流中,救出了儿童。可是,自己被水流吞没了。影片表现了杜养富的英雄行为,谱写了民族团结的壮丽篇章。

综上所述,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农民工电影讴歌传统美德,针对的现象是现代性给人本身带来的伤害;基本的价值立场是赞同并促进现代化;主张既要推进现代化,又要有利于人本身,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反对现代性造就“单向度的人”。农民工电影通常在对比蒙太奇中寄予褒贬含义,以达到弘扬正气压倒邪气的目的。鲜明的理性判断,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干预力量和批判意义。价值观是电影的思想精魂,价值观的缺失或误导将有损电影的文化品位。农民工电影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了精神支柱,从而发挥了积极的文化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2].乡土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2013:28-29,31.

篇8

稻鸭共育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稻田给鸭子提供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鸭子为水稻除草、除虫、疏株,并将粪便排放在稻田供水稻生长,达到稻鸭共生、节本增效、种养双赢的目的,而且生产的稻米属绿色无公害产品。

一、项目背景

稻鸭共育技术是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研究成果,目前已在韩国、越南、菲律宾等亚洲产稻国家得到重视和发展,被称之为“亚洲共同的技术”。我市于2003年在全省率先引进试验成功; 2004年示范推广扩大到安康市的汉阴、石泉、岚皋和汉中市汉台、城固等县区, 2005年示范推广区域达安康、汉中两市10县区,同年被省农技推广中心确定为陕南水稻优质无公害生产重点科技推广项目;2006年发展到陕南2市13县区150个乡镇21万余农户,2007~2008年,在陕南安康、汉中年推广面积均在17万亩以上。实践证明,稻鸭共育具有:除草、除虫、控制病害、中耕松土、培肥地力,改善株型等优点,是实现节本增效,种养双赢,生产绿色无公害大米的有效途径,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技术路线

本着科学、实用、实效的原则,以高产、优质、无公害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坚持小区试验与大田调查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技术宣传、培训、指导与物资配套相结合,试验与示范推广相结合。采取边引进、边示范、边推广的技术路线,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加快成果转化步伐。

三、应用效果

1.除虫防病

利用鸭子喜欢吃昆虫和水生小动物的特点,可消灭稻田里的稻飞虱、叶蝉、稻椿象、稻象甲、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等多种害虫的卵块、幼虫、成虫。根据田间调查,通过采用该技术,稻飞虱百兜虫量为0.41头,较常规减少91.5%,二化螟白穗率0.69%, 稻纵卷叶螟束叶率1.13%,稻瘟病发病率0.45%,稻曲病发病率0.28%,基本达不到防治指标。

2.防除草害

鸭子喜食幼嫩植物和水生杂草,鸭子在稻田活动,一刻不停地嘴嚼和脚踩具有较好的除草作用,能干净采食践踏牛毛草、鸭舌草、四叶萍、节节草、慈姑等稻田杂草。凡是养鸭子的稻田,田间基本无草,可代替人工锄草或化学除草。平均效果达到94.65%,其中对阔叶杂草达100%。

3.培肥地力

据测定,稻鸭共育期间,一只鸭子排泄在稻田的粪便约10公斤,相当于施氮47克,施磷70克,施钾31克。每50平方米放养一只鸭子,其排泄物的养分,可满足稻秧前期生长需要。后期适当看苗追肥,就能够满足稻株一生生长发育的需要。试验表明,在农家肥同等的条件下,每亩少施尿素2.5公斤,亩增产41公斤。

4.中耕松土

鸭子在稻田里不停地活动,产生了中耕、疏土、浑水的效果。鸭子的搅动使空气中的氧气易溶于水,促进了水稻根系的生长。

5.改善株型

鸭子在稻田里不停地活动,在稻株上寻找食物,这种刺激能促进水稻分蘖和株型开张,使水稻植株发育成健壮的扇型株型,有利于通风透光,增强光合作用,提高植株抗病性、结实率和产量。试验表明,稻鸭共育较对照区株高增加1cm,分蘖增加0.8个,成穗率增加6%,亩增产7.81%。

四、技术创新

1.按照生态原理,针对水稻-杂草-害虫-鸭子-粪便-水稻生物链等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探索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节本增效,种养双赢,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开展生态栽培,开发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创新性。。

2.优选了稻鸭共育生态栽培技术的水稻、鸭子品种,生产优质、高产、无公害的绿色大米和鸭子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具有前瞻性。

3.摸清了稻鸭共育生态系统中稻田给鸭子提供生活环境、食物来源,鸭子对稻田杂草、害虫的控制效果,鸭子为水稻提供粪肥等增产增效机理,为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4.优化组装集成了一整套稻鸭共育生态栽培技术规范,从选用稻种鸭种、育秧方法、移栽密度、放鸭时间、数量,肥水管理、病虫防治、田间施肥、放鸭收鸭等关键环节入手,系统组装配套,形成技术要点,被农民所掌握。

5.创新服务方式。一是整合资源,结合“陕南优质稻节本增效示范工程 ”、科技部丰优28转化项目、优质稻百村千亩典型示范和水稻良种补贴等项目,组织优质稻种,配套供应给农户;二是技物配套,组织雏鸭适时足量供给;三是引导和扶持新建8个鸭苗孵化场,年孵化鸭苗60万只;四是推行农企合作,实行订单生产,规避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效益。

五、经济效益

篇9

有机水稻生产采用自然的、生态的方法进行水稻生产,以冬季种植的绿肥、腐熟的栏粪、无害化的人粪尿、堆沤肥、发酵的菜饼、花生粕等植物性有机质肥料为主的土壤肥力持续支持技术。以稻鸭共育技术为基础,辅以生物农药、频振式杀虫灯的病虫草害持续控制技术等集成技术体系,开展有机水稻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我镇2006年开始在上岗村发展有机水稻产业400亩,2009年获得国家有机食品产品质量认证。应用稻鸭共育种养模式,取得良好效益,现将稻鸭共育种养模式与常规水稻生产全过程及经济效益分析对比如下:

一、水稻种子的处理。

有机水稻种子防治恶苗病的方法采用60℃温水浸种10-15分钟。常规水稻种子防治恶苗病的方法采用用浸种灵1袋,成本需10元。有机水稻生产比常规水稻生产节省浸种农药投入10元/公顷。

一、水稻育苗对比(100m3/公顷)。

有机水稻育苗施用农家肥与隔年土混拌(20kg/m2),防治地下虫使用炕洞灰驱除,都不用购买,不需要成本。常规水稻施肥使用水稻苗床调理剂7袋,约42元,防治地下虫使用毒谷1袋,约3元。有机稻米比常规稻米生产育苗环节节省农药投入45.0元/公顷。

二、苗床管理对比(100m3/公顷)。

有机水稻苗床使用人工拔除杂草,不购买化学农药进行除草和防治病虫,不需要成本。常规水稻除杂草使用封闭剂1袋需7元,立枯病防治使用立枯灵1袋需6元。有机水稻生产比常规水稻生产节省农药投入13.0元/公顷。

三、本田施肥对比。

有机水稻基肥使用冬季种植的绿肥、腐熟的栏粪、无害化的人粪尿、堆沤肥、发酵的菜饼、花生粕、本田稻草等植物性有机质肥料,每公顷使用农家肥45立方米,成本需900元,追肥采用稻鸭共育技术,以鸭子排放的鸭粪、人粪尿作肥料。一只鸭子在稻田共生活45-60天,排出鸭粪10公斤左右,每亩养鸭20只,等于施入鸭粪200公斤,从育秧到本田生长期的全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肥料。常规水稻基肥每公顷使用水稻复混肥500kg需1700元,两次追肥使用尿素250kg需500元。有机水稻生产比常规水稻生产节省化肥投入2200.0元/公顷,增加农家肥投入900.0元,合计减少投入1300.0元。

四、本田防除杂草对比。

有机水稻除草采用稻鸭共育技术,利用鸭子的杂食性能,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虫子。利用鸭子的不间断的运动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增加土壤中氧气,刺激水稻生长,同时鸭子在不间断的运动中对杂草的踩蹋,从而控制了杂草的生长。放鸭后10天,稻鸭共育区杂草平均株数减少48.2%;放鸭后40天,则达92.8%,宽行间杂草已全部被鸭踩踏和采食,除丛间稗草等零星杂草外,已基本看不到。

每公顷养殖鸭雏300只需成本900元,鸭子疫苗约600元,鸭食玉米2400kg需成本4320元,四周护鸭网需成本300元。成鸭销售收入18000元,扣除养鸭成本6420元,盈利11580元。常规水稻每公顷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成本160元。有机水稻生产比常规水稻生产节省农药投入160.0元/公顷,养鸭盈利11580元,合计节省投入11740元。

五、本田防治病虫害对比。

有机水稻防治虫害采用稻鸭共育技术,利用鸭子的杂食性能,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虫子。鸭放入稻田后,对水稻飞虱、纵卷叶螟、二、三化螟虫和叶蝉有明显的捕食作用。放鸭后12天,稻鸭共育区的平均虫口密度比不养鸭种稻对照减少77.6%;至放鸭后45天,随着鸭子的长大,其捕食的能力增大,对害虫的捕食作用增强,稻鸭共育区的平均虫口密度比不养鸭种稻对照减少86.7%。常规水稻防治虫害使用化学农药需成本250元。有机水稻生产比常规稻米生产节省农药投入250元/公顷。

六、水稻产量性状对比。

有机稻米生产与常规稻米生产在每穴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性状(扣除10%的理论产量)以及抗病虫、抗倒伏等抗逆性状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有机水稻成熟度较好,销售价格比常规水稻高2.3元/公斤,按每公顷产8480公斤计算,每公顷增收19504元。

篇10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赣南脐橙

[作者简介]张德宁(1993―),男,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潘骊婷(1994―),女,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学;洪 韬(1994―),男,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经济统计学。(江西南昌 330013)

一、引言

近年来,中央政府就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政策调整,这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创造了积极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空间。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改善农民的交易地位,降低家庭农户生产经营成本,引导农户成员实现增长增收,这是许多发达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我国农民在基础上实现增产致富的必由之路。但据国家农业部门在2013年8月28日的数据显示,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2.8万家,实有成员达654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5.2%,与农业部提出在十二五末要实现实有入社农户成员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45%以上的目标差距还很大。另外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2007)研究指出法国与荷兰90%的农户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丹麦98%的农民都是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员,日本、韩国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达90%以上,巴西、智利也有80%左右的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社。通过以上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覆盖面小,发育程度不足的问题。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是以农民自愿为原则的,合作社充分发展的前提是农民对它的需求日益增长,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农民建立和加入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怎样依法完善政策制度,有效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因素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张冬平等(2007)以河南省为例,对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的预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或具有干部身份的农民更倾向于参与专业合作社。王克亚等(2009)通过对河南省4个欠发达农村的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的调查和分析,得出愿意参加的仅占17.5%。主要是有两个:一是欠发达地区外出打工和兼业的比较多,农业不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二是接受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新事物的困难较大。巨源远(2010)基于对苹果专业合作社的调查研究,认为影响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特定农作物上的生产水平、农户对信息的了解程度、户主个人能力。因此,应该加大对当地优势农业专业合作社所涉及农产品产业的全方位支持力度,其次,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力度,完善合作社销售农产品的职能。张(2012)通过对吉林省梨树县的调研,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年限、土地种植面积、政府扶持了解、合作社了解程度、资金技术等因素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很重要。黄文义、李兰英(2011)等人的调研结果表明:农户对合作社的了解、户主文化程度、合作社现有的社员规模等因素对农户的入社行为有显著的影响。

综观这些学者的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从宏观层面探讨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要性、作用及其模式选择,研究方法主要以规范分析为主。从微观层次,特别是从农户的角度,对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的分析较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最终实施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应以尊重农户的意愿为前提,以满足农户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因此,研究农户的合作行为,揭示影响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行为的因素,对于把握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制定有关政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的分析

课题小组成员于2014年6月深入到赣南脐橙主产区的赣州市信丰县、安远县,走村入户,调查对象为从事脐橙种植的农户,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87份。

(一)对合作社缺乏了解抑制农民加入其中

在未参加合作社的263个被调查者中,有52.8%的人数是因为不了解合作社而未加入其中。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民并未听说有脐橙专业合作社,或者并不了解脐橙专业合作社的具体职能是什么,所以这抑制了脐橙种植户加入到合作社当中,这也反映了脐橙专业合作社没有很好的宣传以让更多的种植户了解自己。

(二)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倾向加入合作社

我们以种植脐橙的面积来定义种植规模,种植面积越大代表种植规模越大。其中参加脐橙专业合作社的24位农民的平均种植脐橙面积为15亩,而未加入脐橙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平均种植脐橙面积为8.54亩,可见加入合作社的农民种植规模要大于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一般来说,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民的收入来源很大一部分是靠脐橙的产出收入,因此他们更愿意加入到脐橙专业合作社当中获得必要的服务。

(三)农民加入脐橙专业合作社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

用1、2、3、4分别定义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小学一下、初中、高中、高中以上。求得的平均值,数值越大代表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数值越小代表平均受教育程度越低。分析数据得到未加入脐橙专业合作社的种植户平均受教育为1.6,而参与合作社的种植户平均受教育为2.7,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倾向加入合作社。从访谈中了解到,具有较高学历的农民对新事物较容易接受,对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比较认可,认为加入合作社为自己多了一份保障,因此这部分人较愿意加入脐橙专业合作社当中。

(四)规避各种风险是农民加入合作社的主因

由于脐橙种植农户生产规模普遍较小,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较弱加上脐橙属于商品化程度较高且价格弹性较大的农产品,存在较大的销售风险。理论上讲,加入合作社有利于农户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此受较多各种风险影响的农户可能越倾向加入合作社。

(五)政府的宣传和引导有助于农民加入脐橙专业合作社

在24名加入脐橙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中,有16人认为政府宣传的比较到位,占比66.7%,而未加入合作社的且填写有效问卷的252名农户中仅有35人认为政府宣传到位,占比为13.9%。可见专业合作社的推广既需要农民的自发行动,也需要政府必要的推动,通过有效的宣传能够提高农民参加合作社的比例。

(六)其他

影响农民对专业合作社需求的因素还有其它一些原因,虽然在问卷中没有涉及,但是在调研访谈过程中发现这些因素,笔者认为有必要指出这些因素。第一,脐橙专业合作社提供服务单一,使得种植户对其需求不大。目前,赣南地区大多脐橙专业合作社只有提供农技培训活动,而不能解决农民最为关心的销售问题,笔者认为这背后显示了赣南脐橙产业化程度较低,销售市场远离生产地,当地深加工企业缺乏,这些因素制约了脐橙专业合作社提供多种服务功能。第二,相当部分脐橙专业合作社只是作为空壳合作社存在,甚至部分合作社的成立是为了套取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可以想象这样的合作社在它成立之初就意味着不是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因此也就很难吸引农民加入其中。第三,基层缺乏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人才,制约了脐橙专业合作社作用的发挥。目前,从事脐橙种植的农民大多为上了年纪的传统农民,年轻劳动力一般在外工作,而经营脐橙专业合作社需要一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人才,这样才能真正办好合作社,带动更多农民加入其中。

四、简短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赣南脐橙种植户为例分析了影响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的决定因素。研究表明,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的行为受到户主的文化程度、种植规模、对合作社了解程度、政府的支持力度、市场的发育程度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在研究基础上,就促进赣南地区脐橙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其中,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尊重农民意愿,不可采取一刀切发展方式。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受到自身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有其内在规律。政府不可为了达到一定的数量指标而强制农民加入其中,而是应当本着自愿原则,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同时练好内功,让专业合作社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提高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比例的根本途径。

第二,推进脐橙产业纵向发展,密切农户与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当前,赣南地区脐橙深加工企业数量很少,这直接制约了脐橙产业化发展,使得赣南脐橙目前主要停留在鲜果销售或者初加工层面上,这不仅制约了脐橙的增值,也影响到农户的增收。另外,从合作社角度来分析,由于脐橙加工企业较少,极大地影响到合作社业务功能的拓展,尤其是在解决脐橙销售、加工增值方面更是无能为力。因此,政府应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高质量的脐橙加工企业,同时鼓励合作社自办加工企业,提高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的程度。通过合作社解决农民最为关心的销售问题,降低交易成本,使农民愿意参与到合作社当中。

第三,培育示范合作社,规范合作社发展。政府要重视示范性合作社建设,以点带面,引导发展;制定扶持政策,增加财政投入,提供税收优惠,方便登记注册;促进规范发展,着力从制度层面解决合作社性质不清、地位不明、登记无序等问题。此外,政府还应当严格对空壳合作社进行整治。随着近些年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有所加强,加上不少地方政府对合作社的数量规模有所要求,使得不少地方出现了以套取优惠政策为目的,实际很少发挥作用的空壳合作社,对此政府应当加强监管对不符合要求的合作社予以取缔。

第四,重视农村人力资本建设,培养农业带头人。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管理需要一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人才,另外,根据研究结果也可以看出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加入合作社。因此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诸如通过技能培训提高现有种植户的业务技能,通过优惠政策及宣传引导较高学历人才回乡建设脐橙专业合作社。

[参考文献]

[1]张冬平等.基于Logit模型下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3).

[2]王克亚,刘婷,邹宇.欠发达地区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调查研究[J].经济纵横,2009,(7).

[3]巨源远.影响农民加入农业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内在因素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7).

[4]张.吉林省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梨树县为例[J].当代生态农业,2012,(1).

[5]黄文义,李兰英等.农户参与林业合作社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