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26 23:4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唐宋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4-0072-02
在浩繁璀璨的古代文化遗产中,产生于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诗宋词,可谓是蔚然大观的珍宝异品。现行的全国通用的人教版初中、高中语文教材,仅是选取了一些名家或名篇而已,远远无法满足好奇心与审美趣味日渐增强的中学生的阅读与学习需要,也为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探索与开发的机会。那么,如何开发和编组初、高中学生系统接触并较全面地赏学唐宋诗词的“校园文本”(即校本)。其中主要的主张大致有两类:一类以清代学者孙洙为代表。他在《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原序》中明确提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主张,强调的是多读多记,功到自然成,他也因此按诗词的外在体裁形式编辑了《唐诗三百首》。后人按此样式又编辑了《宋词三百首》(近人朱祖谋编)。二是以编辑现行的大学、中学教材的专家学者为代表。他们在编纂唐诗宋词的指导思想多为精选名家名篇,旨在由名家名篇为引导,举一发而代全貌,启发学生了解与学习唐诗宋词的兴趣。这两种主张各有其优势,但对于今天求学的学生来说,又各有难以顾全之虞,再加上其他指导手段的疏忽,原本可以让学生大有兴趣的学习资源,如今却让相当多的学生对此敬而远之。究其原因,也许有时展和学习价值观变化的原因,或者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更有其文本编组理论及其学习方法指导方面上不够完善的客观原因。因此,探讨开发符合现代学生实际的唐宋诗词文本编组这一课题,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一 将浩繁的唐宋诗词文本资源归纳成类是学习的必要
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诗词创作成就最为璀璨的时期,也是一个英才辈出、灿若群星的时期。《全唐诗》所录诗人即达2000多人,其中开宗立派、影响久远的大家不下20人,而特色显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诗人更有百人之多。现存唐代诗歌近5万首,且多种艺术风格争奇斗艳,蔚为大观。“近人唐圭璋先生综合历代诸家所刻,又广泛从宋元以来的典籍中钩深抉隐,编成《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收词人1330人,词作19900余首。”如此浩繁的作品,若采用汉代“古诗十九首”的全面阅读方式是不可能的,也在现实生活中无此必要;那么随意撷取,只由兴涉猎,走马看花,事实告诉我们也只能知凤毛麟角,难窥全豹的。因此要精而全地阅读了解唐宋诗词的全貌非分类学习不可。
清代学者孙洙(号蘅塘退士)在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编纂的《唐诗三百首》择要选萃地以体裁对唐诗进行了分类编排,即按“五言古诗、五言乐府、七言古诗、七言乐府、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体裁分类对唐代诗歌进行了选择编排,使初学者能循序渐进地大致领略唐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方便了对唐诗的阅读学习。近人胡云翼编纂的《宋词选》按照年代顺序,并在偏重作品思想意义的前提下,兼顾艺术水准地收录了75位有影响的词家的383首词作。但《唐诗三百首》意在引导学习者学会写旧体诗,似与今天学诗不尽吻合,且数量不少,风格错杂,也难以让初学者短期便知全貌;而《宋词选》过于推崇豪放派,忽视宋词主流婉约派,且数量也大,故现今各类学校基本不直接采用它们做学本来进行唐宋诗词的教学。
现今大学和中学教材多是以诗词名家为经线贯穿唐宋诗词作品发展来介绍学习的,使学生能迅速掌握唐宋诗词的突出成就、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但若教授者不加以向广度和深度引导,就会使学生不能全面掌握唐宋诗词的整体成就,难免对唐宋诗词产生片面之感。如对李白,大多数学生只知道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有高涨的从政热情和爱国情怀,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也写过儿女情长的、有浓厚生活气息的《长干行》,写过反映江南水乡女子娇娆的清新如洗的《越女词》,写过充满现实主义情怀的《丁都护歌》;更少有学生知道李白诗歌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乐府诗行”上。而在格律诗创作上,王昌龄、杜甫等人与他难分伯仲。再如,对苏轼,大多数学生也只知道他是豪放派词家,有“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却很少注意到他也有“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深情和“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婉约。故这种以“名家名篇”作引导的系统学习唐宋诗词的方法,一旦引导不好,就不能起到对唐宋诗词作品全面系统认识的效果,有时甚至有“肢解”诗家词家作品成就之憾。
因此,学习唐宋诗词作品必须分类,且应有一个既省时而又适合高中学生全面认知的、合理分类的“校本”,这是高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上不容迟缓的课题。
二 以题材分类为经,寻找全面了解唐宋诗词作品成就的途径
“诗言志,歌咏言。”唐宋诗词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传统,作者面对所处的风云变化的时代,写出了题材广泛、思想深刻、风格多样的浩瀚的诗词佳作。客观上也给今人阅读学习唐诗以一个系统的学习启示,即可以通过不同题材内容的代表作梳理出唐宋诗词作品的概况,即依据题材划分的类别,把握学习唐宋诗词作品之经,进而较充分地熟识与学习唐宋诗词的成就。
篇2
2、抓住关键词,一句诗里边不太可能每一个字都是关键词,毫无疑问有核心所在,便是要会提炼那样的字来。
3、依据古诗词中字的意思,若是一句诗里边某一个字的意思很与众不同,诗人用的特别好,那样的字通常就很好用在姓名里边。
4、依据古诗词的背景故事,诗人写一首诗,或晋升、或贬官、或碰到大喜事、或遭遇凄凉。从中取出的姓名跟诗人的故事密切联和在一块,浑然一体。
5、用有寓意的字,通常大家起名字肯定是要选择有寓意的字,依据唐宋诗词起名字也并不例外。
篇3
关键词:唐诗宋词广告方式广告作用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052—03
首先,从广义上对“广告”作一个界定,凡是由者通过一定媒介传播信息给接受者的过程和现象都称之为广告。所以“任何一种广告活动,都必须具有广告主、广告信息、广告对象、广告媒体等四种基本要素。”根据广告活动的诸要素可以判断,唐诗宋词中充满了丰厚的广告方式和广告活动。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高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唐诗篇什繁富,名家辈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55000多首。”“宋词名家辈出,流派众多。”由于唐诗宋词的巨大魅力,多年来人们不断地去吟诵、传唱和研究,以推动中国诗词文化的发展。在中国诗词文化的研究中高峰迭起,成果如山。诗词是一个时代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这个时代文化的反映。唐诗宋词意蕴丰厚,内容深广,可谓博大精深。从媒介信息传播的角度解读诗词,发现唐诗宋词在创作中彼此影响,互为促进,具有丰富的集体无意识的广告文化思维。
一、唐诗宋词中的广告方式
1.物鸣达意。从最早的《诗经》开始就普遍运用这种广告方式,如《小雅·甫田》中:“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猿啸哀”的“物鸣达志”的广告方式传达诗人晚年的种种悲苦。骆宾王的《咏蝉》“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以秋蝉高唱触耳惊心,引起客思,写出诗人在狱中对家乡深深眷恋之情。
北宋诗人柳永《玉蝴蝶》一词通过描绘清幽的秋景,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词中有“断鸿声里,立尽斜阳。”词人用断鸿的哀鸣,来衬托自己的孤独与惆怅,形象生动,最具表达力。
诗词中“物鸣达意”的“物鸣”主要包括:动物的鸣叫、器物的响声等。“物鸣达意”在诗中普遍运用,是中国最早的音响广告。“物鸣”是中国音响广告中的天籁之音。这种音响广告是借大自然中动物的鸣叫和物体击打发出的声音作为媒介,是自然与生活有机结合的广告形式。人们听到这种广告会感到亲切熟悉,自然顺耳,深入人心,容易记忆。因此这种广告具有天然性、便捷性和传播性,也具有特殊的广告效果和象征意义。
2.旗帜传信。从最早的《诗经》开始就有这种广告方式的运用,如《大雅·江汉》中:“既出我车,既设我旗。”古代旗帜广告的内容、形式和功能丰富多样,主要服务于政治、军事、招聘、生活等。在唐宋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所以唐宋商业广告兴盛。由于古代诗酒同源,所以商业广告中酒旗广告丰富。对酒旗的最早记载在《韩非子·外储》中提到:宋国人开了一家酒店,酒很美,对客人特别有礼貌,度量也很公平,而且有“为酒甚美,县(悬)帜甚高者”。“帜”就是酒旗,是酒铺的标志,也称“幌子”,这是春秋战国时坐贾出现以后流行的一种广告形式。在古代诗词中传播商业信息以酒旗广告形式最为盛行。唐代文化发达,酒楼、酒店、酒铺繁华,有诗酒联姻的文化现象。因此酒旗广告在唐代非常盛行,在唐诗中有大量记录。酒旗由素色到彩色,由单一到多样。
写“酒旗”的颜色和造型:如韦应物的《酒肆行》:“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可见这家豪华的酒楼的酒旗上面的颜色是彩色的。如皮日休的《酒中十咏之酒旗》:“青帜阔数尺,悬于往来道。多为风所扬,时见酒名号。”可见该酒旗是青色的、有数尺大小,上面还写有所卖酒的品种。白居易的《杭州春望》“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白居易的《杨柳枝词八首》(之四):“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通常的酒旗都是青色的,所以在这里便用“青旗”。写“酒旗”传播的内容和作用:如杜牧的《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云:“倚溪侵岭多高树,夸酒书旗有小楼。惊起鸳鸯岂无恨,一双飞去却回头。”
通过这些酒旗广告看到,从古代统治阶级开始,一旦国家形成,人们需要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认同。这种认同需要一种标志来确认,这种标志就需要一种稳定的图案化的符号来代替。经过长期的文化整合与发展,这种符号就是旗帜。旗帜具有标识和引领作用,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权利。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需要呈现大众化趋向,旗帜广告开始从政治走向生活,从统治阶级走向普通百姓。也由于旗帜广告制作成本低,于是旗帜广告从单一性走向多样化、生活化、大众化,全方位为人们的生活和需要服务。
3.鸿雁传情。这种广告方式从最早的《诗经》开始就有了运用,如《小雅·鸿雁》中“鸿雁,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朱熹:“大曰鸿,小曰雁。肃肃,羽声也。”“老而无妻日鳏,老而无夫日寡。”对唐诗宋词来说此方式的运用更为普遍。唐代诗人李白的《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作者借“秋雁”来传达自己离乡在外与友人离别的思念和人生不如意的悲苦情绪。唐代诗人杜甫也有鸿雁传情的诗,如《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类似还有《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都是这种广告方式的运用。
从古至今,人们总是根据季节交替和节令变化来认识天象与自然。秋天就是回归、团聚、思念的季节,自然界中一切生命在深秋都有这种共识和感应,其中鸿雁就是传达秋意的先知和使者,它是秋天到来的标志和象征。于是古代文人把这种广告方式用于诗歌,既认识了自然,也传达了情感,传递了信息。因此,“鸿雁传情”从古代开始就被人们广泛的认知和使用,形成共同的“鸿雁传情”的广告文化思维。
4.明月托思。在古代诗词中有无数诗人有大量“明月托思”的广告情结。如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春天夜晚江上花林的朦胧月色,这个夜晚充满思念和乡愁。一切的美景和愁绪都是由月亮生发,整首诗都是围绕月色来表现,诗中“月”字出现15次。正如诗中所说“江畔何人初见月,见月和年初照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不知乘月几人归,落叶摇情满江树。”整首诗就是采用“明月托思”的广告方式来传播作者的思念,体现“月”是故乡魂的思想。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北宋词人苏轼有不少词也是这种广告方式的充分运用,如《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对兄弟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怀。还有《江城子·记梦》“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是对离别十年的妻子的怀念。
“明月托思”的广告方式在诗歌中的运用从春秋战国开始有所呈现,在唐诗宋词中的运用最为普遍和辉煌。因为从汉代开始文化发达,尤其是唐宋文人倍出,才子佳人众多。诗词创造成为那个社会的主流需求,文人情感诉求多元化。按照季节的轮回,明月并不是夜夜都有,时时都圆。圆圆的明月高悬,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所以盼到月圆时人们并会倍加珍惜。也由于人在社会中变化无常,分离不断,饱含相思。人间的等待离别与天道自然变化规律一脉相承,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何时才能相见,好不容易等到月圆时,却不见亲人影。于是触景生情,借月托思。人们的这种文化共识并在诗词中得到充分运用。
5.江水话光阴。在古代诗词中,凡是写“江水”都是借用江水来传达对光阴流逝的叹息,这种悲叹总是和人生的不如意紧密相连。这是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传播,因为生命是时空的构建。如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中以一个“但”通过“长江送流水”形象生动的传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悲叹。体现出“江水话光阴”这种广告方式有力的传播效果。李白《将进酒》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都是这种广告方式的运用。
北宋词人柳永的词《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借“长江水”,以“惟”字起头,对光阴流逝之感叹。苏轼有不少词也是这种广告方式的充分运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通过唐诗宋词所表现的内容可以看出,古代诗人充满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很有道德自律感和政治参与意识。但是他们的政治追求与爱国热情总是与当朝者产生矛盾冲突,在政治上基本没有话语权,大多数诗人在中晚年被零落、排挤、贬斥。于是他们寄情山水,归隐田居。呈现出早期受儒家教育积极人世和晚期受道家教育悲观出世的双重人格特征。于是晚年抑郁不得志,虽然排挤朝外,但爱国之心犹存,可是人已老,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感叹光阴如水,一去不复返。诗人只要写到江水一定是借江水来向世人诉说时光岁月的短暂与宝贵,这是对生命的呐喊和对时光的呼唤。也旨在警示后人珍惜生命。
6.借秋抒怀。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其诗《秋兴八首》中有“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王绩的《野望》“东皋薄暮春,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山野秋景,在闲逸中表现出苦闷和彷徨。骆宾王的《咏蝉》“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也是写在秋天,因为“西陆”指秋天,在《隋书·天文志》中说:“日循黄道东行……行西陆谓之秋。”表现诗人在狱中对家乡深深眷恋之情。这些诗都是“借秋怀乡”广告方式的广泛运用。
诗人曹丕的《燕歌行》也是这种广告方式的体现,如诗所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念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北宋词人柳永的词《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南宋词人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都是“借秋抒怀”,传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古代由于政治的黑暗和频繁的战乱,使得大多诗人背井离乡,愁苦缠身。有很多文人被排挤冷落,中晚年半官半隐。他们常年难与家人团聚,成为离家在外的游子。秋天是思念和回归的季节,每逢秋天触景生情,他们就更加思念亲人和祖国。为了解除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诗词自然成为诗人的精神安慰。古代多少文人借秋抒怀,在中国文化长河中形成绵延不绝的充满秋思神韵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创造。
7.登高忘忧。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都就是“登高忘忧”广告方式的典型运用。
从唐诗宋词中可看出,古代诗人的悲苦主要是离愁别绪、政治失意等,所以唐诗宋词充满感怀伤世的悲情意识。命运和社会对诗人的捉弄和不公,如何对付?解读唐诗宋词发现,一是登高忘忧,二是借酒消愁。这些诗词中呈现出来的是,诗人在登高过程中,人登得越高,心情就越低沉,情绪就越烦乱。想到现实的不如意,心理落差越来越大,于是“登高忘忧”的最终结果是登高忘忧忧更优。
8.借酒消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酒”、“愁”结缘,密不可分。“借酒消愁”这种广告方式在古代诗词中随处可见。唐代诗人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其诗《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如此。还有《将进酒》更是此广告方式的充分运用。杜甫的诗也采用这种广告方式,如《羌村三首》“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也是这种广告方式的运用。
三国时期诗人曹操的《短歌行》是对“借酒消愁”广告方式的有力诠释,如诗所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诗人想统一天下。但人生苦短,贤才难求,因而悲叹,只有借酒消愁。
中国是诗的殿堂酒的国度,在古代诗酒结缘。古代多少文人遨游于诗酒的海洋,几千年来在诗人的生活中与诗酒结伴而行。饮酒作诗是诗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和生活方式,在诗人的笔下诗酒创造了文化奇迹。因为在古代多少诗人满腔爱国之情得不到实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面对人生的遭遇和失望,痛苦不断,如何解决?诗酒可以做到。所以诗人在生活中以酒相伴,在诗歌中借酒消愁。酒可以麻醉和淡化痛苦,但“借酒消愁”的最终结果也是借酒消愁愁更愁。
二、唐诗宋词中的广告作用
1.为诗人传情达意,排忧解难。这些广告方式在诗词中广泛运用,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一是几千年来中国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整合与创造。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一切伟大的艺术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恰恰是集体意识的造化。”人们使用这种广告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集体无意识的文化思维习惯。二是古代文人,尤其是诗人,文化底蕴丰厚,兼修儒释道等诸家思想,形成多重人格魅力。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而且有很强的政治参与意识、有很强的道德自律感。所以他们早期发奋努力,博学多才,积极人世。但是中晚年诗人大多总是与当朝产生矛盾,于是被排挤、贬职、流放、关押。这也体现了当朝官员的政治思维和诗人文化思维的冲突。中晚年诗人生活悲苦,命运坎坷,但为了生存,他们消极避世,归隐田居、半官半隐,种田为生,寄情山水。因此,在诗人的内心世界充满着思念、孤苦、忧愁、愤怒,也充满着激情、爱心、同情、善良。可以说诗人的内心世界充满博大的人文情怀。这些广告方式在诗词中的普遍运用能够从心灵深处抚慰一个诗人的心灵创伤,起到传情达意的广告效果。
从诗词中大量的广告可以看出,作者面对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从爱情、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角度和层面大胆勇敢地向世人传播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创造出了丰富的广告文化。这些广告在那个时代和之后的社会中深入人心,传播久远,具有引领作用。古代诗人也是广告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在诗歌中通过这些广告方式传达他们对生命、生存、生活的感悟,传播他们对时代和人类的真情和大爱。因此,值得今天的广告人深思。
2.是传播和解读文化的桥梁。唐诗宋词中的“物鸣”、“旗帜”、“鸿雁”、“明月”、“江水”、“秋”、“酒”、等既是意象,也是媒介。这些媒介跨越时空隧道,本身就负载丰富的信息,“媒介即信息”。而且这些媒介意蕴深远,内涵丰富,充满着生命力、灵性和律动感。因此这些媒介最具传播力和传播功能,有沟通和桥梁的作用,能够有力有效地把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当下的时代文化广泛的传递出去。自然深受诗人的青睐和喜欢,从此形成共同的文化审美和文化运用。在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共识下,唐诗宋词的这些广告方式的产生和运用对后人解读、鉴赏和创造诗词提供了借鉴和帮助。还有“自《诗经》以来中国古典诗歌就有贴近现实生活的一脉流传,如汉乐府、建安诗歌、中唐写实派等。”因此也使得中国的唐诗宋词传播广泛,光焰万丈,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3.强化中国文化元素,提升广告文化内涵。唐诗宋词中这些广告方式在商业中也得到普遍充分地运用,使中国广告气势高远、意境朦胧、意蕴深邃、形象生动,形成诗情画意、天人合一、刚健有为、以人为本、贵和尚中的最具中国文化元素的广告文化特征。另外,这些广告方式能在商业广告中得到充分运用,也得益于唐诗术词强大的文化功能,主要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教育思想、凝聚人心、人格塑造等。由于中国广告文化鲜明的个性和特色,近年来中国广告在国际广告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唐诗宋词中这些广告方式的运用强化了中国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广告事业中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唐诗宋词这些广告的产生和运用是生活的源泉、是集体的力量、是诗人的贡献。唐诗宋词是中国广告文化的宝库,挖掘诗词广告这是中国广告创造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通过唐诗宋词中呈现的丰富的广告文化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唐宋张扬与内敛的文化魅力,同时也感受到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注:文中唐诗宋词来源于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2009年6月)和《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2010年2月)]
篇4
这个说法,本身就像一个段子。确实,借助电视这个开放的平台和手机这个普及的媒体,小品和段子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一道道特别爽口、开胃、舒心的快餐。以我坐井之观,在将来,人们可能不再笼统地说推动历史的是“手”,而会说是“拇指”,因为操纵电视摇控器和手机按键的都是它嘛!
三鹿奶粉引爆食品质量问题之后,媒体上又是评论不断。
用百度搜索一下,可以搜寻到更多相关的评论。可是,对这些连篇累牍的时评、杂文,我实在提不起多大阅读的兴趣。刻板的标题、俗气的说法,总是给人老生常谈、隔靴搔痒的感觉,让人审美疲劳。相反,不得不承认,部分在手机上传播的合时宜的段子,却给我传递了一些振聋发聩的信息。
段子之一:“伊利”、“蒙牛”联合起来训斥“三鹿”说:你加就加吧,怎么加那么多呢?“蒙牛”说:是啊,我们都是往奶里加三聚氰胺,你是往三聚氰胺里加奶!“三鹿”说:冤枉啊、冤枉啊,我们是按配方加的,没想到奶农加了,送奶的也加了,所以就加多了嘛!
段子之二:在追查“三鹿事件”责任时,“三鹿”说是奶农的责任,奶农说是奶牛的责任,奶牛支吾了半天,说出了一个字:草。草很委屈,含泪道:怪也得怪我妈生了我,终于揪出罪魁祸首……
段子之三:关于“三鹿事件”的最新报道:目前,“三鹿”把责任推给奶农,奶农把责任推给奶牛。据悉,责任牛已携二奶和三秘化装成犀牛潜逃。另据最新消息,水牛和蜗牛已经分别通过某电视台发表声明,表示对此事负责。
段子之四:我们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段子之五:“三鹿”最新广告词:喝“三鹿”牌奶粉,当残奥会冠军;天天喝“三鹿”,绝对省尿布;“三鹿”奶粉,三聚化工集团荣誉出品;牛喝“三鹿”结牛黄,狗喝“三鹿”长狗宝。
仅仅一起奶粉事件,便激发了人们如此之大的创作热情,催生了如此之多的精彩段子。这些段子,哪一个不是一针见血?哪个不是入木三分?可以说,现在流行的好段子大多嬉笑怒骂,它的针砭作用一点不比那些洋洋洒洒、激浊扬清的文字小;那些有益的段子大多直言无忌,它的生命力远远超过那些花里胡哨、曲里拐弯的扯淡!比之传统的文学样式,它真正的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而且以网络、手机为载体,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所以,影响力也比杂文、时评等其他批评文体大得多了。在此之外,段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官民共建、官民共享,它没有署名,创作者一般也没有太多顾忌。
篇5
作为平时的爱好,我也蛮喜欢词的,并不仅仅是宋词,其他朝代的词人所作之词也毫不逊色,还别有一番风味呢!
先说宋词,都说其分为两派,即豪放派和婉约派,前者以苏轼为代表,后者应以李清照为代表。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千骑卷平冈”“亲射虎,看孙郎”显现了太守踌躇满志,豪情满怀。“会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则表达了自己为国效命的坚强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再说《水调歌头》开篇便向青天发出一连串的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结句表达了作者无限深情而又无可奈何的期盼与祝愿。
说说李清照,《醉花阴》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蝶恋花》流露了她对失陷了的北方大地的无限眷恋;《声声慢》则表达了作者在孤独生活中的深深哀愁。
篇6
大唐气象万千,诗意幽深。两宋金戈铁马,词风各异。唐诗宋词宛如一个无比瑰丽的大花坛,沉浸其中则流连忘返。朵朵花儿争芳斗艳,你我能不好好采撷一番吗?
有一朵花,花苞洁白,傲视群芳。他醉心于美酒,于是有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传奇。他闻名于奇想,于是有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佳作。他性情极高傲,于是有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傲语。他历尽祖国山河,四海为家,吟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的诗雄奇飘逸,他号称“诗仙”。这朵白花便是李白。
有一朵花,黯淡神伤,露出几丝悲哀。他经历了安史之乱,为国悲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极为敬仰孔明,于是作下“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他对仕途丑恶极为厌恶,“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他晚年多病,不禁感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他漂泊不定,仕途绝望,便有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他的诗沉郁顿挫,有誉“诗圣”。这朵花便是杜甫。
花坛的一处,土地荒芜,分明还有连年战祸留下的残迹。在那上面,盛开着凄美、激昂的花。
那是一朵怎样清新淡雅的花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她的婉约窈窕;“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她的豪迈不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她的委婉含蓄。她是离世之乱中的一位女词人——李清照。
篇7
1、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说法以文化链形式概括出华夏神州对人类社会所贡献的精神财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的四颗璀灿明珠,也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宝贵财富。
2、中国文学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构成了一卷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展史。明清小说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d华,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
3、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记载的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文学欣赏;多媒体;诗词鉴赏;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文学欣赏其实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教师对内容的机械讲解不等于学生的欣赏,学生们连续学习几十首诗词,内容太多,我们按传统的教学方式,我认为教师难以充分展示诗词作品的有关资料,对实际情况进行讲解没有针对性、不形象、不直观,只靠教师个人的语言描绘很难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这样不但费时而且效率很低,预定的学习目标难以实现,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我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尽量在多媒体环境实现唐诗宋词的学习鉴赏。
一、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鉴赏诗词提供了自主性、个性化的学习原则
在教学中,要实现人机互动,老师要带领学生运用计算机学习,再加上网上有很多丰富的资源,通过收集资料主动地获得知识,使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和语文教材完美的结合。当然,我们一定要把教材了解透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努力给学生一个好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像采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语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认知水平。所以,我们应当在多媒体教学中,使每个学生通过多媒体对语文的诗词更好地进行学习。
例如,学完《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让学生通过网络自己选择其他的怀古诗词进行自学,扩大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容量,语文学习空间变得更广阔了,使课内外学习相结合。
二、信息技术为教师的诗词鉴赏知识开阔了视野
《唐诗宋词》的综合性极强,涉及语文知识的各个方面。有了诗词教学内容上的多元性、多样性,才有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我们要借助各种媒介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将单纯的课本知识向课外生活拓展,使诗词教学的空间拓宽,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有机整合。
这样,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平时不断储备自己的诗词鉴赏知识,教学时才能积少成多,不但能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而且能把知识性、趣味性融于其中,使师生之间的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得以加强。教学时借助各种媒介,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轻松地教与学,将寓教于乐变为一种可能,进一步成为教学的现实,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优化了诗词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1.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觉诗词内容有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他们就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上诗词鉴赏课时,我们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美丽景象,不但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并且能够对学习中的疑点难点,通过多媒体中的画面,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概括、综合,使其思维向纵深发展,使课堂有了新的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春江花月夜》一诗时,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首先感受潮来时拍打岸边的声音,再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汹涌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的视听情境,调动学生视听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取代了枯燥乏味的讲解,营造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自然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情感交流,拓展训练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
诗词鉴赏需要较大的想象空间,所以对古诗词的感悟,它的核心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内容的深层意蕴得以理解,把握了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就能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进行交流、达成共鸣。所以我们要努力促进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发展。
例如,学习北宋的柳永所作《望海潮》一课时,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件中制作了优美的图片进行观赏,一是美丽的江南胜地杭州,再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展现汹涌澎湃的钱塘江大潮,这样比较直观的画面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方式,使他们达到如临其境、产生联想,提高想象力的效果,有了形象感,进一步体会到了柳永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产生的魅力,使他们理解了文学形象所蕴涵的思想内涵,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凭借想象的因素,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对发展创造力,培养想象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诗词中想象的对象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的,还有有待创造的事物的新形象,所以想象要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就像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涵盖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也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总之,信息技术在语文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为我们师生教学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更新的思考精神以及更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去精心搜集与整理并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地运用信息手段,我们的语文诗词教学才能够求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但是,由于各种电教媒体有差异,像表现、接触面、受控性、重视力和参与性等方面。这样就需要我们与语文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与电教媒体相结合,合理选择,通过它们自身的特点和合理的时间去运用,从而使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断增强。所以在以后的诗词教学中,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挖掘潜力使信息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篇9
唐诗宋词,是李易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惨。国破,家亡,她是曾经的易安,如今却无处可安,只有一本《金石录》,伴她度过悲凉的晚年。
唐诗宋词,是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悲愤。十二道金令召不回的是满腔热血,无奈昏君在位,小人当道,空有一腔报国热情无处施展,何人为英雄拭泪?
唐诗宋词,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傲骨。不畏权贵,仗剑天下。他,斗酒百篇,一张口就是半个盛唐;他,给世人留下了“诗仙”孤傲的身影。
唐诗宋词,是杜甫“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国忧民。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犀利的巨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忧国忧民,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千百年来,无数诗人创作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亦可说是无数诗篇造就了无数着名的诗人。是他们,支撑起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我爱唐诗宋词,一如爱我的生命,唐诗宋词在我的生命里绽放着芬芳。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五千年的华夏史,一位位中流砥柱闪过,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清照,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岳飞。
仰望星空,那道横过天际,星星点点亦璀璨耀眼的银河,它,之于夜空,就像唐诗宋词,之于古典文学,那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篇10
唐诗宋词中多少过往的经典与浪漫,织就了我浓浓的古典情怀……
每读唐诗宋词,仿佛自己擎一把雨伞,漫步于湿润的江南,想起那哀怨凄婉的故事,想起那古朴的碎石路,其中必然有一条通向苏堤、通向沈园、通向伤心桥。唐诗宋词,向我的心灵诉说着昔时的风情漫漫,竹影依依,九曲回廊,荷花飘香。展现了那芳草萋萋、重重叠叠,斑驳着“错”与“莫”的断井颓垣。
每读唐诗宋词,仿佛自己提携着玉龙,驰骋于塞北的沙场,想起那为国捐躯的悲壮,想起那血染的黄沙道,其中必然有一条延至楼兰、延至祁连、延至无定河。唐诗宋词,向我的心灵诉说着昔时的烽火连绵,鼓角争鸣,万里河山,刀光剑影。展现了那曾经硝烟弥漫、惊天泣地,埋藏着五千貂锦的旧都古城。
翻开唐诗宋词,就像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而真真切切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