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范文

时间:2023-03-29 05:2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俗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间俗语

篇1

1、好酒不怕酿,好人不怕讲。

2、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3、有柴有米是夫妻,无柴无米各东西。

4、舌头是肉长的,事实是铁打的。

5、有时省一口,缺时当一斗。

6、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7、会走走不过影,会说说 不过理。

8、一理通,百理融。

9、叫唤的雀儿不长肉。

10、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11、做事循天理,出言顺人心。

12、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

13、养儿防老,积谷防荒。

14、有山必有路,有水必有渡。

15、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16、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风扬。

17、远亲不如近邻好。

18、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

19、天下的弓都是弯的,世上的理都是直的。

20、一争两丑,一让两有。

21、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

22、艺高人胆大。

23、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会说。

24、好人争理,坏人争嘴。

25、一夜不宿,十夜不足。

26、有肉嫌毛,有酒嫌糟。

27、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28、有钱三十为宰相,无钱八十做长工。

29、衣服不洗要脏,种田不犁要荒。

30、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31、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

32、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33、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34、有理摆到事上,好钢使到刃上。

35、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36、春捅一棍,秋吃一顿。

37、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38、天上无云不下雨,世间无理事不成。

39、有理不在言高,有话说在面前。

40、有事叫公公,无事脸朝东。

41、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42、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43、前人栽树后人凉。

44、有志漂洋过海,无志寸步难行。

45、有菜半年粮,无菜半年荒。

46、不见高山,那知平地。

47、劈柴看纹理,说话凭道理。

48、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49、有车就有辙,有树就有影。

50、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51、有理不可丢,无理不可争。

52、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

53、有上坡必有下坡,有进路必有出路。

54、一针不补,十针难缝。

55、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56、路是弯的,理是直的。

57、船稳不怕风大,有理通行天下。

58、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59、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60、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61、天无二日,人无二理。

62、有则改之,无则 加勉。

63、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64、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65、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66、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67、人怕劝,车怕垫。

68、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69、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70、肝和肠子当不了肉。

71、一有百有,一穷百穷。

72、一艺不通一世穷。

73、稻多打出米,人多讲出理。

74、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75、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76、有钱难买老来瘦。

77、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说横话。

78、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79、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80、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81、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8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83、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

84、人怕理,马怕鞭。

85、有理不怕势来压,人正不怕影子歪。

86、有志不在年高。

87、有理赢,无理输。

88、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89、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90、井越掏,水越清;事越摆,理越明。

91、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92、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93、吃一堑,长一智。

94、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95、煮饭要放米,讲话要讲理。

96、有一兴必有一败,有一利必有一弊。

97、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98、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99、有饭休嫌淡,有车休嫌慢。

100、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101、有理的想着说,没理的抢着说。

102、有粮当思无粮难,莫到无粮思有粮。

103、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104、理不短,嘴不软。

105、人穷只怕志气短。

106、算算用用,一世勿穷。

107、坛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

108、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109、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110、有心烧香,不论早晚。

111、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112、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113、用珠宝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篇2

普通逻辑学知识告诉人们,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与一般的反映形式不同,概念对事物的反映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概念具有抽象性。因为概念不是对事物生动的直观、不是表面现象的反映,而是经过抽象思维的作用、舍弃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而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第二,概念具有概括性。因为概念不是事物的个别性的反映,而是经过思维的加工,概括了事物共有的、一般的本质属性。?可以说,正因为概念具有这样的特性,因此概念是事物基本特征的凝结点,也就成为人们研究事物的着眼点和逻辑起点。所有的概念,包括艺术概念都具有两个逻辑特征,即它有内涵与外延。所谓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属性,也被称为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所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总和。外延说明所反映的事物的范围有多大,是指所反映的事物的量的规定性。②由于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这样两个逻辑特征,我们就可以将民俗艺术、民间艺术、民族艺术这三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可分辨出它们在内涵上有多少之别、在外延上有大小之分,它们之间的异同及逻辑关系就可显而易见,不至于再混淆不清。

二、民俗艺术、民间艺术、民族艺术三个概念的内涵

1.民俗艺术的内涵

何为“民俗艺术”?陶思炎教授认为:“‘民俗艺术’,系传承性的民间艺术,或指民间艺术中融人传统风俗的部分。它往往作为文化传统的艺术符号,在岁时节令、人生礼俗、民间信仰、日常生活等方面广泛应用。‘传承’、‘传统’和‘群体性’作为民俗艺术的特征,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坚实的社会基础。”③民俗学家叶大兵先生认为:“我国的民俗艺术,是指历代人民在创造、传承、享用的民俗文化事象中,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类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艺术形式。”?百度网将“民俗艺术”定义为:是指民间形成的非实用的、可供人们当作文化欣赏的各种技艺,主要包括像说唱一类的口头文艺、舞蹈、民间音乐和戏剧,以及像绘画、雕塑和雕刻等多种造型艺术形式。从以上三种定义可以看出,民俗艺术同民间艺术都是在民间形成的,都是用艺术符号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类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艺术形式。但二者不同的是,民俗艺术仅指“融入传统风俗的”民间艺术的那一部分,不是指民间艺术的全部。民俗艺术“是指历代人民在创造、传承、享用的民俗文化事象中”形成的艺术形式。在这里,“艺术”和“传统风俗”或“民俗文化事象”的融合表现出它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特性,这是它最本质的属性。

2.民间艺术的内涵

何为“民间艺术”?钟敬文先生认为:“民间艺术是在社会中、下层民众中广泛流行的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艺术创造活动。”⑤崔锦和王鹤先生认为:“民间艺术是民众自己创造的,具有自用的和自娱特点的艺术形式,其中包括艺术品和艺术活动。民间艺术的特色与它的创造者的民族特色、民俗文化相辅相成,互相依托,两者是互为表现的媒介。”?《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民间艺术”给出的定义则是: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包括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工艺美术等。纵览以上关于“民间艺术”的定义可以看到,它们都充分肯定民间艺术创作和流传的主体是劳动人民钟敬文先生又明确指出了创作和流传主体身份的层级为“中、下层”劳动人民,因而“民间艺术”相对于“宫廷艺术”、“官府艺术”而言,具有下层性,比较质朴,乡土气息浓厚。关于艺术的层次性,顾希佳先生曾有过生动形象的论述。他认为,艺术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致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艺术家的艺术,或被称为社会上层艺术;一部分则是仍然在广大民众中间活跃着的艺术,这两种艺术共同构成了艺术的“金字塔”。专家们的艺术位于这个“金字塔”的顶端,它总是代表着这个国家或民族的艺术所能达到的高度,因而受到重视;民间艺术则位于这个“金字塔”的底部,它构成了这个国家或民族的艺术的坚实基础。两者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共同组成所在国家或民族的艺术。?由此,我们可以认定,“下层性”即是民间艺术的特质,是其最本质的属性。

3.民族艺术的内涵

“一般说来,我国学者习惯于在如下两种意义上使用‘民族艺术’这一术语:一是在相对于西方艺术的意义上使用,意指中国的艺术;二是在相对于汉族艺术的意义上使用,用以指称非汉族的或少数民族的艺术。”?这样是否会引起理解上的混乱?应该是不会的,因为只要你看清楚“民族艺术”使用的语境和所涵盖的内容,就可知道它是在哪种意义上运用的。需要指出的是:“民族艺术通常用于国家性的概念,指构成国家的那个单一民族或多个民族的艺术而言。例如中华民族艺术,即指中国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一体的艺术形式及其传统而言。”③本文所讨论的“民族艺术”也是把它作为“国家性的概念”使用的,而非指少数民族的艺术。何为“民族艺术”?金哲先生认为,民族艺术“是指一个民族或国家整体的已经固有成形的能体现民族特色、传递民族精神的艺术形式”④。杨德鉴先生认为:“具有这个民族、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特色,这类艺术即民族艺术。”⑤百度网给出的定义则是:“民族艺术”是体现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一般是指传统文化中某一项有特色、有历史背景的技艺,可以代表其民族的文化内涵。由以上三个“民族艺术”的定义可知,其内涵表现为:体现了民族文化,运用了民族艺术手法,传递了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艺术”的本质属性是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民族艺术”的民族性内含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整体性,所谓地域性,是指人们在语言交流、社会风尚、审美情趣、物质生活、文化娱乐、心理素养等多方面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将欧美艺术称为“西方艺术”,将亚洲地域的艺术称为“东方艺术”;在建筑艺术上有“欧式”和“中式”之别,在饮食艺术上有“西餐”与“中餐”之分,在服饰艺术上也有“西装”与“中山装”之异。所谓整体性,是指民族艺术是与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相符合,得到广大民族成员认可,能代表整个民族艺术风格的艺术形式。其以整个民族为对象,充分体现一个民族整体的精神面貌。而民俗艺术、民间艺术仅仅是民间的、地方的、大众的艺术形式,不能代表整个民族,因而它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仅在民间或部分地方的群众中广为流传,并不都能形成统一的民族艺术。①

三、民俗艺术、民间艺术、民族艺术概念的外延

1.民俗艺术的外延

前文在论述“民俗艺术”的内涵时曾引用过陶思炎教授给“民俗艺术”下的定义,陶教授不但清楚地指出了民俗艺术的适用范围,而且特别指出民俗艺术是“民间艺术中融入了传统风俗的部分”(不是民间艺术的全部)。这是对民俗艺术概念外延的一个清晰界定。张道一先生在谈到民间艺术与民俗的关系时,也同样认为,“与民俗有关的民间美术可以称为‘民俗艺术’,但决非所有的民间艺术都是民俗艺术。现在有一种混乱的看法,以为民间艺术就是民俗艺术,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②。由此,我们认定,民俗艺术的外延小于民间艺术,其全部外延和民间艺术的部分外延相重合,包含于民间艺术的外延之中(如图1所示)。

2.民间艺术的外延

对于“民间艺术”的外延,陶思炎教授首先从社会空间的角度进行了概括,即“‘民间艺术’,系相对于宫廷艺术、官府艺术等上层而言的下层艺术”,这既说明了它的本质属性,又划出了它的适用范围。其次,陶教授又具体地阐述了它涵盖的范围:“其类型与作品既包括来自传统的部分,又包括各种民间的新创,甚至还包括庶民中非群体的个人创作。”③我们还可以说,民间艺术既包括与民俗事项融合的民俗艺术的那一部分,又包括与民俗事象没有关系而独立存在的另外一部分。因此,民间艺术是较之民俗艺术更为宽泛的一个概念。有学者将民间艺术涵盖的范围分为8个类别:以实用和物质生活为主题的穿戴服饰类、宅居陈设类、生产劳作类、生活用品类,以审美和精神生活为主题的信仰祭祀类、娱乐教化类、装饰美化类、游戏竞技类。④民间艺术的适用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3.民族艺术的外延

先生认为:“‘民族艺术’是个大概念。”⑤金哲先生在谈到民族艺术与民俗艺术的关系时认为,民族艺术中有民俗的成分,民俗艺术中也有民族艺术的成分,但二者并不相同或相等。它们反映对象的范围不同,民族艺术与民俗艺术相比较,民族艺术范围大于民俗艺术。?陶思炎教授认为,民间艺术是相对于宫廷艺术、官府艺术等上层而言的下层艺术。⑦顾希佳先生认为,艺术在进人阶级社会以后大致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为专门艺术家的艺术,被称为社会上层艺术;一部分为民间艺术,处在社会的底层。这两部分共同组成所在国家或民族的艺术。⑧学者们对于民间艺术为下层艺术在认识上是比较一致的。而对于“上层艺术”含义的解读,有学者认为是“宫廷艺术”(贵族艺术)、“文人士大夫艺术”、“宗教艺术”,有学者认为是“官府艺术”(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还有学者认为是“专业艺术”,等等。为了讨论民族艺术概念外延大小的简便,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哪种说法更为科学,暂将上层艺术称为“官方艺术”。根据上层艺术、下层艺术“两部分共同组成所在国家和民族的艺术”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民族艺术的外延主要包括官方艺术和民间艺术两大部分,民间艺术的外延显然小于民族艺术,其全部外延和民族艺术的部分外延相重合,包含于民族艺术的外延之中(如图2所示)。

四、民俗艺术、民间艺术、民族艺术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逻辑学所指的概念的相容关系包括同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和相容并列关系。①由前文分析可知:民俗艺术和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和民族艺术至少部分外延相重合(即相同),因而判定它们之间为相容关系。它们在相容关系中又属于哪种关系,是否为属种关系?逻辑学所指的概念间的属种关系是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概念的全部外延相同,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属种关系。②由前文分析可知:民间艺术的部分外延和民俗艺术的全部外延相重合(相同),民族艺术的部分外延和民间艺术的全部外延相重合(相同),因而判定它们之间为属种关系。对于属种关系概念来说,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存在着反变关系。所谓反变关系是: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内涵越少,外延越大。③概念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原理体现在“民族艺术”概念上尤为明显。一方面,民族艺术是个外延较大的概念;另一方面,“‘民族艺术’是个比较空泛的、不能明确指任何内容的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反变关系原理,我们不妨将三个艺术概念的外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民族艺术一民间艺术一民俗艺术;然后再按内涵的多少由少到多排列为:民族艺术(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一民间艺术(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下层性)一民俗艺术(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下层性、集体性、模式化)。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如水果一苹果一红富士苹果,在这里,水果外延较大,但内涵却是比较空泛的概念;而相对应的红富士苹果概念的外延相对较小,但内涵却比较丰富而具体。属种概念具有相对性。所谓相对性是说,一个概念相对于不同的概念来说,可以是种,也可以是属。⑤例如:工人一甜工一女钳工,其中,“钳工"相对于“工人”来说,是种,相对于“女钳工"来说,又是属。根据概念之间属种关系相对性原理,我们可以将三个艺术概念按照外延的大小排列为:民族艺术一民间艺术一民俗艺术,其中,“民间艺术”相对于“民族艺术”而言是种,相对于“民俗艺术”而言又是属。三个艺术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如图3所示。从以上分析可知,民族艺术中有民间艺术和民俗艺术的成分,民间艺术中有民俗艺术的成分,而民间艺术和民俗艺术中也有民族艺术的成分,三者相互融合、重叠在一起,形成了逻辑学上的相容关系。又因为它们存在着大概念的外延包含小概念的全部外延的关系,就又形成了相容关系的属种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民俗艺术一定是民间艺术,民俗艺术、民间艺术一定是民族艺术,但不能说民间艺术是民俗艺术,民族艺术是民间艺术和民俗艺术,概念的属种逻辑关系是不能颠倒的

五、民俗艺术、民间艺术、民族艺术概念易于混淆的原因

1.三个艺术概念有较多的相同、相通之处

(1)相同之处较多。外延和内涵上的部分相同。由于三个艺术概念之间存在着相容的属种关系,因而在外延上存在着部分重合,在内涵上也有部分相同,给人一种十分相似的感觉,而相似的事物是难以辨别、易于混淆的。三者在起源、文化内涵、表现手法上基本相同。三个艺术概念都带有浓厚的“民众”色彩,同属于一个艺术系列。从起源上讲,它们都起源于民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追求完美的诉求,因而创作的主体也多为中、下层劳动人民;从文化内涵上讲,它们都表现了民族文化的内涵,体现着民族精神;从表现手法上讲,都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包括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这些又使得它们十分相似。(2)相通之处也较多。三种艺术形式的相通不仅表现在概念内涵和外延之间的相互包容和相互重叠上,而且表现在相互转化上。民间艺术转向民俗艺术。比如,民间绘画如用在春节的节庆上制作灶王爷、门神画像,本来的民间美术就会转而成为民俗艺术,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民俗艺术、民间艺术一跃成为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艺术,邓抒扬先生举过一个例子:1986年10月,贵州黔东南歌舞团侗族大歌合唱团应邀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巴黎艺术节,侗族大歌的演唱使巴黎听众倾倒,受到法国各大报刊的盛赞……优秀的民间艺术跨越国界成为人类文化交流的桥梁。?在我国历史上,顶级的民间烹调艺术、雕刻艺术、建筑艺术、陶瓷艺术屡屡为历代皇宫所采用,从而成为国宝的例子也并不鲜见。由于三种艺术在形式上可以相互转化,就会使人误以为它们是同质的,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因而将它们混淆起来。

2.没有着重关注三个艺术概念的相异之处

篇3

“作主”之俗起源早

据文献记述,作主之俗周代即已存在。《谷梁传·文公二年》有“丁丑作僖公主”(丁丑这天,作鲁僖公的神主)句,晋人范宁解释称“为僖公作主也,主盖神之所凭依”。正因为“主”乃“神之所凭依”,所以才有“神主”之说。据陈梦家先生研究,周之前的商代即已有作主之俗:“立于宗庙的先王的神主,称为‘示’。示有大小之别:‘大示’是直系先王,‘小示’是包括旁系先王的。……宗庙建筑有许多名目,如东室、南室、大室、小室等是祭祀之所,宗、家、室、亚等是藏主之所。”

与作主之俗同时存在的,是一种被称为“尸”的祭祀形式。孔子曾言“祭祀之有尸也,宗庙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祭祀时有尸,宗庙内有主,引导百姓有所敬仰。修宗庙,行祭祀,教育百姓不忘孝道)。此处之“尸”,是指代替死者接受祭祀的活人。这是商周时代流行的一种特殊的祭祀仪式,即找一个活人来代替死者接受亲人的祭祀。担纲“尸”者通常是死者的臣下或小辈:“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这一仪式过程称“飨尸”。之所以有尸祭,按郑玄的解释:“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也即让孝子祭祀时有所依凭。周代曾经尸祭与主祭并行,战国之初尸祭趋于消亡,只存主祭之俗。

事实上,先秦时期的作主之俗也只存在于天子、诸侯等社会的最上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见到的史料仅述天子、诸侯神主牌尺寸的原因。延至汉时,方有庶民作主的文献记述。《天平御览》卷五三一引《五经异义》记载:“大夫、士无昭穆,不得有主,今山阳民俗祀有石主。”至唐代时,仍有三品以上方可立主的规定。自唐而后,“士大夫奉主于宗祠,乡民奉主于家”,这一习俗一直传承至现代。

“点主”之俗发端迟

作主之俗起源于先秦时代,点主之俗却是后起的事情。在宋之前的文献中我们没有见到“点主”的相关记述,可知“作主”与“点主”并非同时发生。

“点主”之事大量地出现在明清两代的文字记述特别是文学叙事中。《金瓶梅》第六十五回中有“西门庆易服,备一对尺头礼,请帅府周守备点主”。《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也有“又请姜副使点主,刘游击祀土”。应该说,明清两代是“点主”习俗的发生、发展期。

传承至后世的点主仪式有着大致相同的仪式过程:一般是在出殡前一日举行,如停灵日久,也可另择吉日。丧家先期备一神主牌,请文人秀士题写如“故显考×(姓)公讳××(名字)老大人之神主”,留有“主”字上面一点不写。神主牌的夹层内题写死者生卒年月、享年若干岁等。仪式开始前,丧家用仪仗把点主官请来,孝男孝女一齐跪迎。仪式开始后,恭请点主官入座,孝子脱掉麻衣,抱神主牌跪于案前,执事者接过神主牌置于案上。点主官身着礼服、入座点主之前,先向神主牌施礼,随后用新毛笔蘸上朱红,添上“主”字上面一点。也有的“神”字右边一竖事先不书,留待“点主”时再题,这称“通神”。点主仪式结束后,丧家要备宴款待点主官,有的谢以酬资。

一般人家的丧事点主只请一位点主官,称“鸿题大人”;也有的大户人家请3位点主官,除“鸿题大人”外,另两位称“襄题大人”(俗称“副点主官”)。在“点主官”的人选上也很有讲究,民国《沧县志》称“延兼齿、德、爵三达尊者点主,曰‘大宾’;乡里之间,以老孝廉或子贵受诰封者为最相当”。也有请和尚点主的,富裕之家多请社会名流,如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就曾给上海犹太裔富商哈同点过主,民国“文治总统”徐世昌也曾给点过主。丧家最忌请当过法官的人点主,因为他们曾用朱笔勾决犯人。

“神主”制放讲究多

国人讲究“慎终追远”的孝道观,“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作主”和“点主”之俗的发生是“祭尽其敬”的反映,而人们在神主牌材质、形制、放置上的讲究更是“祭尽其敬”的体现。

神主牌以木质为主,夏人用松,殷人用柏,周人用栗。之所以用木,古人认为“庙主用木者,木落归本,有始终之义”。木质“神主”又有“桑主”、“栗主”之分。《公羊传·文公二年》说:“虞主用桑,练主用栗,用栗者藏主也。”“虞主”又称“桑主”,也即古代死者入葬后虞祭(既葬之后的祭祀)时所立的神主。之所以用桑,因“桑”、“丧”谐音,以“桑”喻“丧”。练主又称“栗主”,则是丧满一周年练祭(又称“小祥祭”,亲丧周年祭)时所立的神主,用栗木作成。此时,要把桑主埋掉,把栗主安置在宗庙,供人们岁时祭祀。之所以用栗,按《论语》解释,取“使民战栗”之意,民间则有“立木教子”之说。后世除有些大家庭使用桑主外,一般家庭大多一次性使用栗主。

篇4

关键词:汉水上游;民俗体育;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185-02

汉水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途经陕西省安康市,进入湖北省后称汉江汇入长江。汉水上游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它的表现形式多为原生态,如汉中民众每逢节庆就有舞龙舞狮,安康的端午赛龙舟及女子采茶舞,等等。当今这些民俗体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对人们的生活继续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如何把握这些民间民俗体育资源,进行深层挖掘,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并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应,是时展的要求。因而本文提出一些对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的策略构想,以期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分类

1. 从民俗学的角度划分

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将汉水上游地区开展的民俗体育项目分为:生产劳动类民俗体育、休闲娱乐类民俗体育、健身养生类民俗体育、婚俗文化中的民俗体育、节令岁时的民俗体育和历史典故类民俗体育。见下表:

表1 民俗学分类

2. 从体育学的角度划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需求,体育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保持强身健体的功能外,还朝着竞技化、休闲娱乐化的方向发展。从体育学角度将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分为:力量类、技巧类、休闲娱乐类和健身养生类。见下表:

表2 体育学分类

二、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资源开发策略构想

1. 利用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竞技性与健身性特征,提高当地民众的健康水平

竞争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里所说的竞技性主要是指民俗体育活动中所包含的争胜心理与竞赛行为而言。一般来说,民俗体育中普遍含有程度不一的竞争心理。汉水上游民间流传的这些体育项目都有各自的竞赛规则,能用比赛分出胜负,有很强的竞争性。在开展这些项目时都有肢体参与运动,有的项目对体力的要求还很高,如龙舟竞渡、舞龙、舞狮、赶毛、高跷等,都有激烈的争斗场面和大负荷的体力消耗。有的项目体力消耗较小,如毽球、垂钓、抓子、跳绳、打陀螺、放风筝等。无论体力消耗大或小的项目,都是本地区人们长期开展的传统体育健身项目,这些项目普遍具有运动方式,方法简单,道具要求不高,且适宜于不同季节、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其健身效果极强。广泛开展民俗体育运动,能够提高汉水上游地区民众的健康水平。

2. 利用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娱乐性与观赏性特征,丰富当地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汉水上游地区的民俗体育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赢得了这一区域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当地人们在民俗体育活动中自由抒感,享受美好生活的乐趣。如放风筝、秧歌舞、采茶舞、垂钓等,都是当地人民对自己熟悉的农耕、采茶、养鱼等生产劳动的模拟,既富有生活体验、又具有象征性,这些民俗体育活动是人们自娱自乐、沟通情感、增强群体凝聚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汉水上游地区的民俗体育已经成为当地人们娱乐活动的重要内容和休闲娱乐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如抖空竹、扭秧歌、踢毽子、毽球、花样跳绳、打陀螺、抓子、扎猛子、赶毛、推杠子、打陀螺等体育娱乐项目。这些民俗体育在其活动过程中还具有浓厚的观赏性特征,人们在观赏民俗体育活动时,通过感官把这些富有情趣的民俗体育活动的形式转化为优美的审美价值,使观赏者愉悦身心,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如汉中、安康流传的采茶舞,除了体现采茶劳动的动作特点外,还具有舞动的美,体现了水乡女子柔美的特点,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再如安康、汉中民间的舞龙是寓技巧表演性、游戏娱乐性、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民俗体育活动。这些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们所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享受民族文化的乐趣。

3. 挖掘汉水上游地区民间民俗体育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促进体育旅游的开展

位于汉水上游地区的汉中、安康两地均有着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汉中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石门栈道系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隧道。汉中是汉王朝的发祥地,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完成统一大业,建立汉王朝。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汉中,六出岐山,鞠躬尽瘁,死后葬于勉县定军山下。安康作为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因其地理和历史原由,璀璨斑斓、异彩纷呈的安康历史文化不仅与华夏文化有着极强的同一性,又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地域特征,这便是既有三秦文化、中原文化,又有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基因,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便形成了当今的汉水文化。受这些历史文化典故的影响,当地形成了丰富的民俗体育,如民间舞龙体育活动,早在汉朝时期已经出现了其最初的形象和轮廓,并有明确的记载。据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记载:汉代中有舞龙求雨的祭祀活动,除了在祭祀活动中,舞龙还广泛存在于汉代盛行的“百戏”中。端午赛龙舟运动已成为安康很有影响的文化体育活动,每年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观看,还有清明放孔明灯、游走迷魂阵、栈道游、登山(定军山、天台山和秦岭各附属山脉)、漂流、点兵点将、环湖游,等等,这些民俗体育运动均蕴含着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对现代人有很强的吸引力,人们通过体育旅游更好地接受当地历史文化的熏陶,就会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

4. 开发汉水上游地区特色民俗体育,打造民俗体育文化品牌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民俗体育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很好说明。由于汉水上游地区具有秦巴山区与汉中盆地合为一体的特点,地理环境复杂,人员居住较分散,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涉及项目种类繁多,不同类的项目风格不同,各有特色。比如结合本地区拥有的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这一资源,由于是汉江的始发地,水质清澈,江面宽阔,流速缓慢,非常适合开展水上项目。现在广泛开展的漂流、游泳、水上游戏、采伐捕鱼、凤舟运动、龙舟运动、江边垂钓等运动。就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又具有健身娱乐性、竞技性、民俗文化性、社会性等特征,结合节庆假日定期开展此类运动,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影响力,就能使这些特色的民俗传统体育运动成为汉水上游地区的体育文化品牌,有利于提高当地的社会知名度,为加快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铁新.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9,(10).

[2]张智颖.陕北民间传统体育特征与发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5).

[3]占玉珍,王俊奇.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4).

[4]盛昌繁,潘华.我国民俗体育的特征及其开发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5]章容.民俗体育进入学校体育的意义及途径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篇5

一、群众文化建设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功能分析

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已逐渐取得群众的广泛认可与重视,原因在于群众文化在性质上本身作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无论在文化艺术内容或形式上,都可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得以承递并创新。从我国当前许多以固定形式传承的传统文化活动便可发现,即使经过漫长的岁月,但文化活动在特征上仍维持原有的风貌,如我国许多地区所沿袭的赛龙舟便为典型的文化承递例证。也有其他许多民族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成为一种为人民所喜爱的文化传统,其不仅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展现出来,更向世界各民族展示我国丰富且悠久的文化艺术。以举世闻名的户县农民画为典型代表,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通过将传统美术形式如剪纸或雕刻等的结合,使农民画独具艺术风格,被国内外许多艺术家高度赞扬。所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将传统文化艺术中涵盖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充分体现出来,在传承与保护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以此使其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内容。从群众文化特点分析,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民族特征、地域特征以及共同性等,其在不断建设发展过程中表现极为强烈。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本需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文化以及物质与精神文化等内容。其中物质文化为群众活动建设的基础,而制度文化则具有中介的作用,能够将群众的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同古人所说“大江流日夜,波澜动远空。”在历史文化的不断推进过程中,群众文化建设活动只有注重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结合,才能如同江河一样奔流不息,传承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永远绚烂。

二、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必然途径

提及传统民族文化艺术,需对文化的概念进行分析,其具体可理解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将社会经济形态与政治形态充分反映出来,因此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应注重发挥文化的功能。而具有明显时代烙印的民族文化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其体现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征极为鲜明,如传统的民族习俗、服饰特色、忠孝观念以及民间传唱等。许多民族文化在历史不断推进过程中,可能昙花一现,或固化为明日黄花,也可能在内容与形式上被不断革新。但其存在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其中能够传承至今的历史文化传统都能够影响现今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我国文化艺术之所以绚丽多彩,文化底蕴之所以深厚,主要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换言之,精神财富的创造无法脱离广大群众。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下,单纯依靠传承与保护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远远不够,应注重对我国各民族间的多样文化进行整合并不断创新,使其满足时展要求。而能够推动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进步的途径便需利用群众文化活动,从我国目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提倡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观念便能说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可使群众文化建设中能够融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促进我国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群众文化的建设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如前文所述,群众文化在以物质文化为基础的同时,自身也保持独立的特征,即使传统经济体制消亡的情况下,民族历史文化依然得以流传。因此群众文化发展中要求尊重民族历史,避免与历史割断。在实际继承文化遗产过程中,不仅包括民族文化艺术内容,而且包括民族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从群众文化发展内容角度,需将对劳动的赞美、纯真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祖国的热爱思想等融于其中,并保持在传承过程中不断进行充实。而从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角度,许多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如古诗、戏剧等都是群众艺术智慧的结晶,即使传承至今也未在体裁上发生明显的改变。另外其他许多群众文化形式也仍以原有面貌存在如挂彩灯、舞龙舞狮或杂耍等,都是群众文化活动中深受喜爱的重要内容。但也需注意在民族文化遗产中也包含许多封建性的糟粕如宗教迷信或传统道德规范等,应对其采取批判性的继承方式。而对于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也需汲取优秀成分,这样才可使我国群众文化活动更为丰富。

发展群众文化需要在继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同时进行不断的改造与创新。通过除旧布新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得到不断发展。例如,在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方面,以舞龙舞狮为电表,其传统文化思想代表祭祀神灵并将邪恶驱除,是封建迷信活动的重要体现,而现今的舞龙舞狮寓意为吉祥如意或对丰收的喜悦。因此,创新过程中应将继承作为基础,而继承需以创新作为目标,这样才可使群众文化的发展避免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

篇6

【关键词】民间舞素材 原生态民间舞 特点

古人认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民族民间文化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出新,特别是近年来的民族舞蹈、民间舞蹈、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发展已推陈出新,大大丰富了我国的舞蹈艺术。在演艺与观赏之余我们不禁要探讨民间舞素材创作舞蹈与原生态民间舞之间有什么必要的联系或区别,以及它们之间其他的关系,本文就此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以民间舞素材创作的舞蹈

民间舞蹈含于民族舞蹈之内,其素材主要来自于美丽的大自然,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是由人民群众自创自演的,起初主要具有即兴性和自娱性,是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尊重它、爱护它,使之发展至今。

中国的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域色彩,各民族各地区都有各自的民间舞蹈,如朝鲜族“农乐舞”是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产生于三国时期。农民自春天准备耕种开始,到秋收为止,根据劳动内容、场合的不同,唱不同的歌、跳不同的舞。它流传在东北地区(吉林省居多)朝鲜族聚居地,是深受朝鲜族农民喜爱的代表性舞蹈。起初主要在农事劳动和喜庆节日里表演,又延伸到新年、欢庆丰收和聚会时表演,后来发展到一些庆典、获得成功时也常用。农乐舞的表演以打击乐器锣鼓为先导,领衔者为一打铜锣者,舞蹈的开始、中间的变换及结尾,均由打锣者指挥。表演农乐舞时,必须有一位打旗的人,旗上要写上“农者天下之大本也”8个大字,站在打锣者之前,尽情舞动,满怀豪情,表明了农业舞以农为本、以农为乐的宗旨。此舞也有其他的表演道具,如飘带、舞手鼓等,经过长期的表演、加工、创造搬上舞台。“农乐舞”形成了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艺术。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由吉林省文化厅申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孔雀舞”是创编者对民间流传的舞蹈素材进行了深入的采风学习,结合当时对美好生活的歌颂,诠释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对新时代精神的追求。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在傣族人民心目中,孔雀是“圣鸟”、是幸福吉祥的象征,人们敬仰孔雀的高贵优雅,并且把孔雀视为善良、智慧、美丽和吉祥、幸福的象征,已被纳入了宗教的礼仪之中,所以无论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孔雀舞都有许多模仿孔雀的动作。孔雀舞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在傣族一年一度的“泼水节”等民俗节日,只要是尽兴欢乐的场所,傣族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敲响大锣,打起象脚鼓,跳起姿态优美的“孔雀舞”,歌颂丰收的喜庆和美好的生活。还有安徽的“凤阳花鼓”等。

二、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产生及其特点

原生态民间舞蹈是我国最古老的艺术,是我国古代“礼乐”中“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生态舞蹈是由普通民众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的民间舞蹈。它主要以民间生活为基调,是人们在劳动生活、生产活动中随机的、即兴的、有感而发的,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享受而流露出的美好情感。原生态民间舞蹈表演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没有年龄和人数的限制,如苗族的“板凳舞”,舞蹈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板凳,是在走亲访友时,妇女们酒后随兴而起的一种舞蹈,主要流行于革一、后哨、大塘等地。舞蹈不受场地限制,或在某人家里、或在田间地头,人们都会尽情发挥,表达当时的心情。据考证,板凳舞一般有两种跳法,一种是由一名妇女敲击板凳,其余妇女围圈用双手随节拍拍手,双脚轮换狂跳、边歌边舞。歌的内容结合走亲内容随兴而编,但大多歌词是围绕攀亲内容而唱。如“亲家哟亲家哟,亲家真亲哟,亲家的鼻子长又长,傻乎乎去扛穿机板,扛不动哟用足力气扛……”歌词大意是穷亲戚攀富亲戚,攀不上也用力攀。再如彝族婚俗舞蹈“阿妹戚托”,是新婚姑娘临出嫁时,寨中及邻寨女伴纷纷赶来为新娘送行,在与新娘离别之际,表达女伴们依依不舍的心情,同时告诫新娘成家之后,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尊重寨邻,祝福新娘与丈夫全家和睦相处、兴旺发达。这支舞蹈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在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被完整搬上舞台,形成了今天的“阿妹戚托”。现已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原生态民间舞是各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最佳方式,是一种自发的活动和宣泄方式,是一种主要的娱乐手段。舞蹈内容简单,或本民族对神灵的崇拜,或对天地神的崇拜,或在祭日时的一种表达方式等。舞蹈没有规范的动作要求,随时、随性现场即兴表演。原生态舞蹈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是自娱自乐的而不是表演性质的,是参与的而不是观赏的,是随机的而不是规范的,是即兴的而不是刻意的,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简言之,原生态舞蹈是由普通民众在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中传承下来的民间舞蹈。由此可见,民间舞素材创造舞蹈许多都是来自于原生态民间舞,经过提炼、加工、填充新的元素搬上舞台,所以民间舞蹈的发展大多是以原生态舞蹈的素材为基础的,更离不开原生态舞蹈。

总之,我国地域辽阔、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民间舞蹈与原生态舞蹈的素材都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取材于生活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舞蹈作品反映社会生活、塑造艺术形象、反映出一种观念,是一种容易沟通的语言,来描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没有民族和地域之分,只要看见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表演就知道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我们需用心研究和保护,把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篇7

关键词: 赫哲族 民族学 民俗学 体育项目

赫哲族主要居住在我国黑龙江省的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交汇处的沿岸,世代以渔猎为生,是我国北方唯一一个以渔猎为生的少数民族,是我国六小民族之一,有语言无文字,解放前全国共有300多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有4640人,其中居住在黑龙江省的有3910人,占赫哲族人口的89%,其他主要散居在全国各地。赫哲族在长期的渔猎生产生活中创造了项目繁多的体育项目,主要的体育项目有:鱼王角力、顶杠、杜烈其、打布鲁、射箭、摔跤、叉草球、赛桦皮船、挡木轮、拔大葱、溜冰、射草靶、游泳、赛狗爬犁、赛托日乞、拔河、叉鱼、扒鱼皮、织渔网、鹿毛球、老鹰抓小鸡、爬树、打弹弓、登山、打水漂、打马仗、走五道、打脚力、撇石子、抓嘎拉哈、潜水、滑雪等。目前有关赫哲族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的划分比较含糊,本文从民族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对赫哲族体育项目加以区分,以理清目前对赫哲族体育项目研究和划分的边界。

结合民族学和民俗学,以及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相关概念,我们可以得出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的概念,其中民间体育是指:存在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没有高度的组织化、制度化的体育活动。民俗体育是指:那些与民间风俗习惯关系密切,主要存在于民间节庆活动、宗教活动、祭祀活动中,是一种时代传承和延续的体育文化形态,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特点的一种体育活动。传统体育是指:业已创造的和将要创造的能够由历史凝聚而传承、流变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

从民间体育的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出民间体育具有广阔的内伸和外延性,从民间两字可以看出它与主流文化是相对应的,是指广大中下层民众中间,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空间,具有非官方的性质,即我们所说的民间与官员相对应,民间体育就应该与官方礼仪相对应,具体是指广大民众日常生活和活动空间中的体育项目,它涉及民众生活活动空间的方方面面,是具有随意性的身体活动,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体育活动,还有节庆、祭祀、礼仪中的一切体育活动都是民间体育活动,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赫哲族体育项目中地箭、抓嘎拉哈、游泳、登山、爬树、打弹弓、打脚力、老鹰抓小鸡、翻花绳、钓鱼、打水漂、打雪仗、打马仗、撇石子、冰磨、射弩、走五道、撵貂子、潜水、叉鱼、扒鱼皮、织渔网、叉草球等都是赫哲族民间体育。由此可见,赫哲族所有的体育项目都可以归纳到民间体育项目中来。

从民俗体育的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出,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密切,因为民俗体育包括在民间体育之中,民俗体育是民间体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不能说民间体育就是民俗体育,因为民间体育具有广阔的内伸和外延性,但是民俗体育却有一定的边界,民俗体育与民间的节庆活动、宗教活动和祭祀活动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且主要以这些活动为载体,通过这些载体来展现民俗体育的集体性、模式性和传承性。由此可见,集体性、模式性和传承性是民俗体育区别于民间体育的主要特征,那么,每四年一届的赫哲族乌日贡大会,就是赫哲族为庆祝祖先和融宗教活动为一体的民族盛会(“乌日贡”赫哲语为喜庆吉日)。在乌日贡大会中赫哲人为祭拜祖先和意识中的图腾崇拜,往往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对主宰山川、湖泊、森林、日月神灵的拜膜,而这些贯穿其中的肢体表达方式就形成了现在的赫哲族体育项目,如叉草球、顶杠、打布鲁、杜烈其、射箭、鱼王角力、摔跤、赛桦皮船这七项体育项目都是民俗体育项目。

从传统体育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传统体育是一个动和静相结合的一种体育文化,不是凝聚不变的,它既包括过去已经形成的体育项目,又包括现在新形成的体育项目,即具有过去的现在和现在的过去两重属性,同时它还具有传承和流变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在过去创造的体育项目还要有人传承并且很好的延续到现在,必须是活着的现在,这并不一定说在传承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它的原汁原味,而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可以随着社会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传统体育就一个民族来说,也可以称为民族传统体育,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像叉草球、顶杠、打布鲁、杜烈其、射箭、鱼王角力、摔跤、赛桦皮船、溜冰、滑雪、射草靶、游泳、赛狗爬犁、赛托日其、叉鱼、扒鱼皮和织渔网这些在赫哲族先民族早已存在的体育项目都可以归纳到赫哲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中,而像挡木轮、鹿毛球这些近几年才形成的体育项目也都属于赫哲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因为这些项目符合现在的过去和过去的现在两个属性。

从以上可以看出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传统体育之间的关系,民间体育的外延和内伸性最大,它所包括的范围最广,甚至包含外来体育,比如说西方现代体育传入到赫哲族民族聚集区,在经过长期的浸透和融合,为大家所接受和推广的体育项目,例如篮球、排球、田径、网球、羽毛球等,都可以归入到赫哲族现有的民间体育中,它涵盖了赫哲族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的所有内容。民俗体育具有自己的特点,它具有一定的界限,模式性、传承性和集体性是其区分于民间体育的重要分割线,是民间体育的一个重要分支。传统体育作为赫哲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实践活动中积累而成稳定的体育文化,体现在养生、娱乐、健身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一切体育活动,并通过物化的媒介如实物渔猎工具等传承下来,它还涵盖了现在和未来将成为过去的一切体育项目,所以它包括赫哲族民俗体育。由此可见,赫哲族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之间的关系是:民间体育包括了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传统体育有包括了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是赫哲族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基本因子。

但从目前国内对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传统体育概念的研究状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这些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有关专家和学者彼此之间各抒己见。实际上要想把这三个概念完全区分开来还不是太容易,因为这三个概念之间互有交叉和重叠,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样,要完全把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划分清楚有一定的难度。

参考文献:

[1]姜洪波.赫哲族民间体育的类型及特点[J].民族体育,1900.

[2]赵德龙,潘宏伟,崔性赫.黑龙江赫哲族传统体育状况与特点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

[3]王俊奇.也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J].体育学刊,2008,(8).

[4]官钟威,李红梅.论民俗体育文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6,(2).

篇8

【摘要】本文主要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元素作为艺术资源的研究对象,借以探讨广西本土的油画艺术家如何从本土文化资源中吸取营养来进行创作,进而充实和创作出具有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以及本土特色的艺术作品。希望以油画语言为视角,从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的造型特点运用和色彩特点运用两个层面去分析广西民族民间元素与油画创作结合所带来的新变化,进而探讨现代油画创作借鉴广西民族民间元素及其艺术语言的可行性。

【关键词】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现代油画;符号性造型;装饰性色彩;象征性色彩;原始性色彩

一、民族民间元素的定义以及广西民族民间元素概况

首先,民族民间元素从具体内容上来讲是指民族民间的艺术形式、民俗文化以及手工工艺,比如织布、剪纸、木雕、刺绣、舞蹈等;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民族民间日常生产生活所延伸和分离出来的概念、符号、音讯以及世代相传和发展变化的神话故事、历史与节日。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绚丽的传统,广西人民以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丰富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如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蜡染、瑶族的刺绣等民间艺术。壮族农历三月三歌圩、农历七月七“鬼节”、瑶族盘王节等传统民族节日。以上都是现代油画创作的重要资源。

二、将民族民间元素引入油画创作的必要性西方油画传入中国至今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国的油画发展。一方面,西方现代艺术为中国现代油画的发展提供了模板式的借鉴;另一方面,本土文化内涵的缺失以及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过分崇拜,也让部分中国艺术家在创作时失去了自身的文化判断和立场,当下中国油画正处于市场化、信息化、民族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寻找中国油画的本土特色、中国个性,提升中国油画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大多数油画艺术家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丧失本民族特性的艺术家和作品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和艺术潮流中都只能成为外来艺术的附庸和追随者,这不单使本土艺术家及作品处于被动接受的弱者地位,还会让本土艺术家丧失创作的自信心,打击创作热情沦为市场的附属品,这样的创作无疑也是缺乏活力、品格和尊严的。因此,当我们探讨中国油画或者本土艺术家的发展时,无疑本土民族民间元素于艺术创作之中的运用与研究就成为了一个可以借鉴以及提供有力文化支撑的途径。

三、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的造型特点的运用广西本土的民族民间元素的造型特点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炼的平面式、简约式造型

平面式造型是广西民族民间元素在艺术造型上最普遍性的造型特征。这里所说的平面是相对写实性油画造型而言的,不以明暗造型为主,主要是利用点、线、面等基本造型元素,在二维的平面里塑造单纯化、装饰性极强的民族民间平面形象,比如广西苗族刺绣、壮族壮锦中平面的图案花纹以及鸟兽鱼虫等形象。

简约式造型是指广西民族民间元素有的概括性的造型手法。民族民间元素的简约式造型表现在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事物中提炼、概括出轮廓形象,再以抽象、夸张、传神的艺术造型来表现于二维平面中。简约式造型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精简、提炼与取舍,这与传统写实油画中不断添加的造型方式大相径庭。民族民间的简约式造型方式通常就是将精彩的内容放大,也就是夸张、提炼,然后将可有可无的东西去除。比如广西宁明花山岩画,那些象征式或图案化的人物形象与图腾,都是由点、线、面提炼而来的简约式造型。

在现代油画创作中简约式、平面式造型带来的现代效果正好可以弥补本土油画创作与教学中过于追求传统写实的特性,以简约平面式的造型来改善油画创作中现代感的缺失,以此来创作既具有民族本土文化又不失时代感的油画作品。

(二)广西民族民间元素内涵丰富的符号性造型

符号性造型在广西民族民间元素中被民族群体所公认,并且是世代相传下来的造型形式,比如广西特有的蛙纹图样、平纹图样等。符号性造型特征主要表现在符号性表现方式形成的传承性上,在广西民族民间生活中,对某种形象或者是某种形象的特定组合,分别代表什么意思,适用于哪种场合,是世世代代都约定俗成的规范,这种思维方式巧妙地继承了先人的传统和群体的共性。如果将这种符号性造型的传承性运用于油画创作,可以为作品视觉及内容的传达提供很好的铺垫。同时,广西民族民间元素具有符号性的内容,也可被艺术家作为本土特色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借以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地域的艺术表现,以此形成自己的艺术符号。

四、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的色彩特点的运用

(一)广西民族民间元素中乡土气息浓厚的装饰性色彩

在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的色彩运用中,至今仍然保留着将人类生活本能的装饰性色彩用于艺术与装饰中,装饰性的色彩意味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很少受到客观对象的色彩限制,相比传统油画中对景写生客观地追求真实性色彩有着相对自由的方面,对于这类的装饰性色彩在运用上的选择比模仿外部世界的写实色彩体系更自由得多。例如,以红、绿、蓝、黄、黑、白为主的广西壮锦、刺绣和蜡染,在画面中的色相对比强烈,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画面形式反映出民族民间元素中色彩的装饰气息,而整体表现出一种浓郁独特的原生态本土风格,色彩艳丽并糅和着乡土的清新。将这样色彩艳丽的装饰性色彩运用于油画中不但能够加强油画的现代装饰效果,更能够改变写实性油画色彩过于单调的特征,让绚丽多彩、乡土气息浓郁的本土颜色给人带来视觉的愉悦。

(二)广西民族民间元素极具地域特色的象征性和原始性的色彩

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继承了原始艺术的象征的、质朴的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民族民间元素色彩形态形成的自发性,它们是由生活、生产实践而得来的附属品。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广西的劳动者期望通过色彩的象征意义来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业兴旺,为迎合这种需要人们在其艺术创作中倾注了以自己内心的理想或者意愿而形成的象征性色彩,所以广西民族民间元素中的色彩创造是一种包含了精神内容的文化形态,比如在壮锦或者刺绣中出现的红色和黄色都代表着吉祥如意、喜庆、丰收等象征语言。人们总说艺术必须回归大自然,对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的色彩原始性和象征性的重新审视,其纯朴、神秘气息浓厚的色彩表现都将会给现代油画创作带来更多的可能。

五、结语

总的来说,在今天的油画创作发展中,“中国现代油画如何巧妙地运用和借鉴民族民间元素”已成为当下艺术家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广西艺术家们更应该从传统民族民间元素中吸取营养,为本土的油画发展找寻坚实的文化基础,使油画这个外来的绘画形式在本土也能够生长出有着自己民族特色的根,将广西民族民间元素的造型特征和色彩特征以及文化精髓融入创作中去。在现代本土油画的创作中,民族民间元素的适时介入,将会使得本土油画艺术家眼界更为宽阔,将写实性的、非写实性的、平面的、装饰性的艺术形式带入画面中。艺术家不仅要关注绚丽的色彩、夸张变形的形象,更要加强作品中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表达。

正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说:“我们不能把传统仅仅作为遗产来保护,因为遗产是一种不动产,应该将传统作为一种有效的活的资源。”因此,对于广西民族民间元素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我们不应该是简单的借鉴,而是一种升华后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南一.广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初探[J].美术大观,2006(4).

[2]潘其旭,覃乃昌.壮族百科词典[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3]刘红晓.广西少数民族服饰[M].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

[4]左汉中.中国民族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5]赵勤国.色彩形式语言[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6]朱净宇,李家泉.从图腾符号到社会符号—少数民族色彩语言解密[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7]刘帆.论民间艺术对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影响[J].美术大观,2006(7).

篇9

【关键词】民间;体育;游戏;幼儿;教育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一直重视智力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身体素质的教育。孩子也在我们搭建的牢笼中,低着头,一味的学习书本知识,身体素质渐渐下降,甚至出现很多潜在的疾病风险。因此,要让孩子在幼儿时期就明白身体素质的重要性,而以游戏的方式,则更加容易让幼儿接受。

一、创造环境优势,建造环境优越的民间体育游戏场所

无论提出什么样的理论,场地永远都是最棘手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对于幼儿来说,设立出的场所,首先要具有绝佳的安全性,其次就是要有吸引性。可能很多的幼儿园在场地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可以多安排一下前一代经常玩的游戏,这样也一定程度上勾起了大人们的回忆和乐趣,也增加了参与性与互动性[1]。就比如,几条简单的线条就可以被反复利用,“丢沙包”、“跳房子”之类的都可以,场所简单,不需要复杂的设施,在幼儿园这样的场所,如果色彩鲜艳,是非常容易吸引儿童们的兴趣的。

二、创造合理的时间安排,达到最佳效率

时间安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要学会如何有效的安排时间。首先,不能占用孩子们的休息时间,而且时间也不能过长,四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足矣。当然了,这是最起码的,很多在孩子们的间隙,也可以更多的加入民间体育游戏的时间。在这其中,也可以加入一些有利于促进孩子们感情的团体项目,让孩子们有团体意识。

三、让一切民间游戏尽可能地适应孩子

很多的游戏,适合以前的我们,可是未必就是和现在的孩子。所以,有些游戏可以适当的进行改编,加入音乐来调节气氛和增强节奏点,这样也可以与时俱进,毕竟音乐和游戏都没有太多的时间跨越,孩子们一瞬间就很容易接受和学会,非常容易融入其中。老师们也可以按照班级和年龄进行分组,也可以让孩子们自由组合,根据民间体育游戏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适当的改编和设计[2]。就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木头人”这个游戏,本身其实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是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调味剂”,就比如说音乐,加入一些非常具有节奏感的音乐,就非常容易让孩子们进入气氛中,这样也可以培育孩子们的节奏感。老师们也可以根据音乐指导学生完成一些列的动作,比如“停止”、“转身”、“减速”等一系列的指令。

四、民间体育游戏和课程的相互融合

这种民间体育游戏,不应该只仅仅体现在课间活动中,而应该渗透到方方面面,比如早晨的活动和课间的休息等等。老师也应该尽可能地融入,不要只单单的进行游戏,而是要透过游戏让孩子们懂得更多,比如民间的风俗习惯,以前这些游戏的小故事,这样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让他们自动去探索,就像是去寻宝一样,一定会收获颇多。

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融入新鲜内容

篇10

依据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我国的监督机关。检察机关提起和参与民事行政诉讼是其全面履行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能的必然要求,是现实与司法实践的迫切需要,是世界一些国家的通行做法。但我国现行法律对此规定存在缺陷。根据现行诉讼法体系,检察机关在传统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的直接监督方式是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的,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这种事后监督形式单一而缺乏操作性,与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不相称。面对当前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国有资产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的情况,必须有一个部门来管理。在我国所有的国家机关中,检察机关是最合适的代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的诉讼主体。检察机关作为提起民事行政诉讼的启动主体是与其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相吻合的。为更好地实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宪法职能,同时也为更好地维护国家及社会公共利益,在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应该具有完整的、全面的诉讼监督权,这种“完整性”、“监督性”应直接体现在检察机关对涉及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享有提起和参与诉讼的权利。但检察机关怎样提起、参与民事行政诉讼我国法律没有规定。本文就完善我国检察机关提起和参与民事、行政诉讼的必要性、可行性、范围及、方式等进行初步和探讨。

关键词:检察机关 提起 参与 民事行政诉讼

一、我国现行法律关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立法缺陷

我国宪法规定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监督法律的实施是人民检察院的职责,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目的就是监督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依法进行,保护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国家法律在民事行政诉讼中的统一、正确实施。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法律实施的监督主要是通过对民事行政诉讼活动进行监督来实现的,只有充分重视对民事法律以及行政法律实施的监督,才能全面完成宪法规定的任务,才能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第十四条和《行政诉讼法》第十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但综观这两部法律,只有《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和《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四条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审判活动和诉讼活动实行监督作了规定,即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或者符合法定情形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也就是说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是局部的、事后的法律监督,而对判决、裁定生效之前的审判活动和诉讼行为的法律监督却无明文规定,在客观上限制了抗诉权的有效发挥。司法实践表明:一是在判决、裁定生效之前的整个诉讼过程中审判机关发生的各种违反法定诉讼程序的行为,如不依法受理案件,未依法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违反回避制度,违反法定审理期限等,在判决、裁定生效后进行监督,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二是多数情况下在检察机关根据当事人申诉,或者发现已生效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提出抗诉时,法院的执行程序已经开始,甚至已执行完毕,损失已经造成,甚至有的已无法挽回。所以,仅仅局限于对已生效判决、裁定的审查,不参加到诉讼中去,检察机关无法发现和纠正诉讼过程中审判机关存在的违法,这种立法上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检察机关对枉法裁判的违法行为的及时发现和查处。因此,必须尽快纠正这种监督机制的缺陷,完善检察机关对民事、行政诉讼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二、检察机关提起和参与民事行政诉讼的必要性

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各种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不断出现,民事行政诉讼活动也随之增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要求民事、经济活动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迫切需要检察机关加强对民事行政诉讼活动的监督,保证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依法进行。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司法实践表明提起和参与诉讼是加强法律监督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可以通过检察机关对审判机关的审判活动和诉讼行为实施法律监督,有效地保障案件的依法审理,保证法律的正确实施,推进市场经济的建立和。

2、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日益增多的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遭受损害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司法保护。一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遭受不法侵害而无人行使诉权。如:当事人双方进行的民事行为,如果不发生争议,就不会通过仲裁程序或者诉讼程序反映到仲裁机关或者人民法院,虽然双方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但是国家却无法通过一定的程序宣告其无效。恶意串通、违反法律及公序良俗、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无效民事行为,双方当事人在实施时,就有规避法律的意图,如果双方当事人不发生争议,国家就无法以司法程序进行干预,制止违法的民事行为。即使国家行政机关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的非法处分国有资产的行为,如果行政相对人不提出异议,这种非法行政行为也很难反映到司法程序和其他行政程序上来予以纠正,难以实行国家司法干预和行政干预;对于非法转让、租赁国有资产,损害国家利益的非法民事行为,行政机关无法谋求司法干预程序,民事行为的实施,民事法律关系的缔结、变更和消灭,当事人是主体,受意思自治原则及处分原则的调整和约束,一般来说,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行政机关无法谋求宣告非法的民事行为无效、解除非法的民事法律关系的途径,也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宣告。这是因为行政机关虽有行政管理权,可以对当事人以管理相对人的身份进行管理、监督,但却不是民事诉讼主体,无法提起宣告双方当事人非法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诉讼。在政府机关非法处置国有资产时,从行为监督机制体系而言,其上级行政机关有权监督,有权撤消其非法行政行为,但是缺少必要的司法监督。如果管理相对人不提出行政诉讼,对于这种非法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就不能行使审判权,判决撤消这种行政行为。二是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一些需要特殊保护的案件。如违反国家法律规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有重大环境污染隐患的事件,即公益案件;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侵害国家文物,或者对国家文物有重大侵害隐患的案件;在婚姻、抚养、继承、债务纠纷等案件中,老人、妇女、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的案件;没有起诉主体的民事案件;其他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重大民事行政案件等等。对此,尽管法律规定有关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支持受损害单位和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加以解决,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种种原因,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利益的体现者、国家权益的维护者和法律监督机关,在保障国有资产权益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这就是对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保障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活动正常进行,保障国有资产权益不受侵害,制裁对国有资产侵害的犯罪行为,对侵害国有资产权益的非法民事行政行为予以纠正,立法机关应对检察机关对这些案件提起诉讼予以明确和规定。

3、进一步加强审判活动监督的需要。当前审判人员执法不严、裁判不公的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审判人员自身素质的原因,如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等。另一方面腐败现象也在侵袭着审判人员,有些审判人员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办人情案、关系案,甚至明目张胆地搞钱权交易。在审判活动中还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等等。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审判人员的自我约束和法院内部的监督机制,远远不足以保证审判人员的清正廉明和审判权的公正行使。对此,笔者认为必须强化外部监督机制,以权力制约权力。因此,负有法律监督职权的检察机关必须通过参与诉讼的方式,对法院的审判活动实行监督。

三、检察机关提起和参与民事行政诉讼的可行性

1、符合我国关于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有关法律精神。《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第三款规定:“人民法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查封或者扣押被告人的财产”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的法律框架里,人民检察院作为代表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的诉讼主体资格是适格的。

2、检察机关目前的法律定位应具有与其地位、性质相适应的法律监督职能,检察机关对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侵权行为享有诉权,与其法律性质是相符合的。且依据我国国家机关及其职权设置的现状,该诉权不可能赋予给立法机关及审判机关、其他行政机关,只能由检察机关行使。

3、检察机关提起、参与民事行政诉讼具有一定的国家干预性。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除有赖于合理的行政手段外,还有赖于专门机关的法律监督,检察机关对国有资产流失案件、社会公益案件提起或参与诉讼,体现了国家干预的原则,并不违背民事诉讼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

4、这是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极为有效的司法途径。由于该诉讼的“公益性”,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诉讼、参与诉讼,可以解决诉讼主体不确定或缺位情况下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遭受损失却得不到救济的尴尬处境。

5、检察机关提起、参与民事行政诉讼符合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能达到诉讼经济的目的,由检察机关作为公益代表人提起参与诉讼既符合其本质要求,又能简化诉讼程序,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利于人民法院依法全面彻底的解决纠纷,有效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从而达到诉讼经济的目的。

6、实践证明检察机关提起、参与民事行政诉讼是可行的。1997年12月3日,我国第一起由检察机关(河南省方城县人民检察院)以原告身份代表国家利益提起诉讼的案件得到法院判决的支持,已经证明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赋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行政诉讼的职责是必要的、可行的。2002年以来,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检察院共提起公益诉讼案件79起,其中涉及国有资产流失案件56起,环境污染案件12起,垄断案件9起;利用非诉讼办法办理51起。通过积极稳妥办理公益诉讼案件,初步改变了公共利益无人保护或保护不力的现状,使国家利益和其他公共利益受侵害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四、检察机关提起和参与民事行政诉讼的范围

检察机关在哪些情况下可以发动什么样的检察程序是必须解决的。检察机关的起诉权毕竟不同于公民、法人的起诉权,不能没有限制。否则,就会因为检察机关过多地介入民事案件而公民自主行使权利、过多地介入行政案件破坏行政权或审判权的有效性。笔者认为,为了切实保障监督的最终目的得以实现,法律应当赋予检察机关相应的起诉权、参诉权,但应明确检察机关行使诉权的案件范围。结合国外的相关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检察机关能够行使起诉权、参诉权的案件应当限于严重侵害国家利益的、侵害或者该侵害涉及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或者行政案件。人民检察院参与涉及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不得违背民事诉讼法理,且符合国际惯例。

关于检察机关提起、参与民事诉讼案件的范围:

(1)、国有资产流失案件。我国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国企个别负责人、国家干部借此新旧交替之机,单独或者伙同他人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侵吞国有资产,对此类案件检察机关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公害案件。公害案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接造成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财产损害的环境污染案件等。近年来,环境污染案件明显增多,而由此引起的诉讼却寥寥无几,检察机关对这类案件提起诉讼,可以使公众利益得到有效保护。(3)、其他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案件。按照现行法律对上述案件,只有极少数人享有起诉权,或者任何公民、法人对这种行为均无起诉权,在此情况下,检察机关可以作为代表公共利益的法律主体,向法院起诉。(4)、没有起诉主体的民事案件。在民事纠纷中,有些没有起诉主体,无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而受害人的利益又需要给予法律保护。如:对于已经破产的国有,在清算中遗漏了债权,无法继续向债务人主张权利,对此,检察机关可以作为原告起诉,代表国家向债务人主张权利。

关于检察机关提起、参与行政诉讼案件的范围:

(1)、行政主体的违法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害人放弃诉讼,或不知道可以起诉或无力起诉的行政案件;(2)、行政主体违法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的劳动权、受权、社会保障权、环境权等合法权益的行政案件;(3)、行政不作为而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行政案件;(4)、部分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侵犯国家、集体、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案件;(5)、行政机关内部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行政案件;(6)、行政主体违法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者其他公民合法权益的严重损害的案件。

具有上述情形之一,人民检察院应当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或者当事人的申请,以及检察机关自己决定,提起或者参与正在进行的诉讼。

五、检察机关提起、参与民事行政诉讼的和方式

笔者对我国检察机关提起和参与民事行政诉讼的内容和方式建议如下:

(一)关于提起诉讼分以下两种情况分别讨论

(1)在提起侵害国家利益的案件的诉讼中

此类案件的受害者一般表现为占有、使用、经营国有资产的单位,但究其根本,实际的受损害人却是国家。国家在民事诉讼中可以成为民事主体已经毋庸置疑了。而承担了国家赋予的法律监督权的检察机关,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言人,当国家的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他有权、有能力也应当代表国家针对具体的侵害事实提起相应的诉讼。刑事法律中体现了这一点,民事法律也应该体现这一点。

由于受损害的国家利益直接表现为某些单位利益的受损,因此应该由受到实际损害的单位提起民事行政诉讼。但考虑到最终受损的是国家,因此在受害单位无法提出诉讼或存在其他原因时,检察机关可以提起民事行政诉讼;当民事行政行为当事人双方非串通合意损害国家利益时,检察机关是主要原告,法院应通知权利受损害的一方参加诉讼,作为共同原告,但拒绝参加的,不影响审判活动的进行;而当民事行政行为当事人双方合意损害国家利益时,检察机关应该以独立当事人提起民事行政诉讼,将双方当事人或者行政机关或者管理相对人作为共同被告,检察机关此时充当的是代表国家进行诉讼的角色,因而其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的地位类似于刑事诉讼中的检察机关,即既处于国家利益代言人的地位,又处于法律实施监督人的地位。

(2)在提起侵害或该侵害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的诉讼中

对于侵害不特定的公众利益和公众设施的案件,由于受害人的数量无法,或者受害人的数量众多,没有特定的原告提起诉讼,因此检察机关可以代表社会公益,以对方当事人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行为人向受害人进行赔偿,将赔偿金集中作为基金,为该类受害人服务。

(二)参与诉讼

参与诉讼指人民检察院以国家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参与到已经提起的民事行政诉讼中去,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检察机关参与民事、行政诉讼,参照有关国家的规定,可以采取这样的程序:

1、人民法院在民事、行政案件受理立案时,对于需要检察机关参加诉讼的案件,应当通知检察机关参加诉讼。需要检察机关参加诉讼的案件的当事人,当其已经参加诉讼时,也可以请求检察机关参与诉讼。检察机关有权派员参加法庭的审理过程,以监督民事审判过程,保证其公正性。

2、检察机关接到法院的通知或者当事人的请求,审查该案件是否属于检察机关应当参加诉讼的案件,以及是否应当参加诉讼。决定参与诉讼的,应当通知法院。

3.对于检察机关决定参与诉讼的案件,在开庭时,应当通知出庭的检察官,并在法庭上设置参诉人(或者称为监诉人)席位。

4.检察官参与诉讼,在诉讼中负责监督审判活动,对于违背诉讼法律的庭审活动,以及侵害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为,有权提出监督意见。

5.独任法官或者合议庭的审判长在庭审结束之前,应当征求检察官的意见。

检察机关参与诉讼的后果:

检察机关参与诉讼的身份,按照《法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是从当事人。按照越南的规定,检察机关参与诉讼,就是诉讼监督人。按照我国法理的传统理解,检察机关参与诉讼,其身份、地位应当是诉讼监督人。其参与诉讼的法律后果有两个:

第一,在诉讼中,检察机关有权对违背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程序行为,进行监督,提出意见,监督法庭纠正。

第二,当一审判决、裁定作出以后,检察机关认为确有错误,有权提出上诉程序的抗诉。其法定后果是提起二审程序,上级人民法院应当按照二审程序对该案件进行二审,并做出终审判决或者裁定。

资料

1、杨柏林,金海洲:《检察院提起民事诉讼若干问题初探》.《中央检察官管院学报》,1998年第4期,P29。

2、宋朝武、黄海涛:《外国民事检察制度初探》,《人民检察》,2001年第11期,P61。

3、汤维建:《检察机关应有权对民事执行程序进行法律监督》,《检察日报》,2002年7月1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