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镣铐跳舞范文

时间:2023-04-11 20:5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戴着镣铐跳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戴着镣铐跳舞

篇1

但诺基亚却有不得不如此的理由:根据调查,从2007年~2010年,全球手机用户将从30亿增加到40亿,在新增的这10亿用户中,绝大多数来自拉丁美洲、非洲、印度和中国那些之前从未接触过移动通讯工具的人群,尤其是农村人群。显然,尽快占领这一市场,对于诺基亚继续保持在手机终端市场的领先地位,具有战略意义。所以,我们不难理解诺基亚一口气了1200、1208、1650、2660、2630、2760六款低价手机的动机。其价格从35欧元~90欧元之间,从今年第三季度开始发售。

在诺基亚看来,品牌、功能、设计、质量和可靠性是影响新兴市场用户购买决定的主要因素,所以诺基亚北京产品研发中心的设计师(Totti Helin、时晓曦和何为)特地与我们分享了在开发这六款手机中的心得和经验:

EF:如何设计针对新兴市场的产品?

时晓曦:在设计这个手机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是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只从价格考虑、然后我们考虑我们能做什么。在做设计之前,我们要调查用户需求。农村用户对手电筒就有一定的要求,因为他们可能会经常遇到房间停电,这就需要电筒。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电筒这个设计。另外我们设计的是整体橡胶键盘,可以防尘,这对农村使用环境非常重要。

EF:在调查中如何取舍有价值的信息?

何为:我曾经去埃及做对用户行为的调查工作,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做调研的时候,我们给被采访人超薄型手机和普通厚度的手机,不少人选择的是普通手机,因为他们担心超薄款更容易折断。第二个事情是我发现当地人更喜欢与亚洲人合影留念而不是西方人。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在不同的国家,人们的使用需求和文化习惯是不一样的。我们就要做到在满足一部分人的要求的时候,也避免伤害另一部分人的文化需求和要求。

EF:在材料的选择上,为何N95这样的高端机机身大多采用塑料材质,而今天推出的几款入门级产品却用金属材质?

Totti:首先,如果我们选塑料作为主要的材质的话,我们会选最好的塑料,不管是哪一级别的手机。不过,不同的手机工艺可能会不一样。比如,1200是用塑料的,但是上面没有漆,而2660是用漆面的工艺,让你感觉出来有些不一样。在选择材料时,我们要综合考虑。比如N95它本身的功能就已经是非常丰富了我们选择塑料作为主要的材质的话,匹配得就很完美。2630的背面的电池盖是金属的,用户拿着这款轻薄的手机,手感非常好,非常舒服。

EF:为何这次的产品没有单独的电源按键?

Totti:针对入门级产品,我们希望在不牺牲功能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所以把电源按键整合到了键盘上。

EF:设计师如何从生活中寻找灵感?

Totti:最主要的就是我们观察人,他们是怎样使用诺基亚手机的。另外就是来源于自然和生活的经历。

时晓曦:举个例子,1650这款手机,它的灵感是来源于人体的曲线。我在芬兰出差时一天走在一池塘边,下雨了,当时雨一点一点滴落的感觉和图案就非常好看。我当时就想把这一灵感用到手机设计上。瞧,我把它设计在这里,这既是一个图案,又有拉开电池盖的功能。

EF:在你们设计产品当中,有没有融入中国元素?

Totti:我们天天生活在中国,设计里面肯定有很多中国元素,但是有的时候设计不能太具体,太具地方特色,因为我们是为全球的新兴市场设计手机,中国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既要是为中国用户设计,也是为全球用户设计。

索尼(中国)有限公司近日了NW-A800系列新款MP4播放器,用户可以同时领略到Walkman优秀的视频效果和纯净的音质。这款时尚、小巧,同时配备了大尺寸显示屏的Walkman产品,已经开始在国内市场销售。NW-A800系列包括NWA805、NW-A806和NW-A808三个型号。其中,2G容量的NW―A805共有紫罗兰色、黑色、白色、粉红色四款靓丽色彩供选择;4G容量的NW-A806有黑、白2种颜色选择;而8G容量的NW-A808配备了黑色外观。

强化音频优势 视频锦上添花

索尼NW-A800系列MP4播放器

优秀的视频播放能力

NW-A800播放器体积纤巧,仅重53克左右,最薄处仅为8.3毫米,非常便于放于包中或衣袋中;其2英寸高清晰彩色液晶屏(OVGA,320×240像素)可实现优秀的清晰度、对比度和一流的色彩呈现效果。视频内容在NW-A800的显示屏上可以以水平或垂直方式显示,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者的娱乐体验。其简单的“拖放”操作机制使下载视频内容更加便捷。NW-A800的视频播放功能可支持应用广泛的MPEG-4格式以及高质量的AVC(H,264/AVC)编码格式,播放速度高达每秒30帧。如果需要,您还可以使用附带的ImageConverter软件进行文件转换。

强化音频技术优势

Walkman品牌一向代表着一流的音频播放水准。NW-A800系列采用了最新开发的数码音效提升引擎(Digital Sound Enhancement Engine,DSEE)技术,能够恢复由于压缩而丢失的高频率范围信息。NW-A800系列产品采用了四项高清晰音频(Clear Audio)技术,即高保真立体声(Clear Stereo),清晰重低音(Clear Bass)、索尼特有的数码音效提升引擎(DSEE)以及附带的使以上这些音频技术得到进一步增强的直径为13.5mm驱动单元的EX系列耳机。

当您欣赏一首美妙的歌曲时,是否曾因电池中途没电而倍感失望?A800系列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可连续播放约30小时“音乐或约8小时”视频。操作简便的NW-A800系列还有一个灵活的菜单选择系统,实现快速导航。您可以根据艺术家,专集名称或歌曲名称快速直观地查找最喜欢的歌曲,也可以使用智能随机播放功能创建预约播放列表。此外,该播放器还具有存储/查看/以幻灯片播放JPEG图片等功能,可以展示您最喜欢的快照和选择音乐视听效果(重型音乐,流行音乐,爵士乐和自定义设置)。A800系列兼容SonicStage CP软件,能够管理和传输您最喜欢的歌曲。

强大的配件阵容

该播放器备有多种时尚便携套,可供在移动应用中使用。例如,透明套CKH-NWA800,真皮套CKL-NWA800,硅胶套CKM-NWA800,可保护Walkman及其宽大的屏幕避免被刮擦、损坏以及粘上灰尘。同时通过连接一款A2DP立体声蓝牙发射器《WLA-NWB1),NW-A800可以为支持立体声蓝牙技术的音频设备(如耳机、便携式扬声器或车内娱乐装置)提供无线音乐解决方案。此外,通过两款时尚便携式扬声器SRS-TP1,SRS-U10,您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分享美妙音乐。

丰富的产品连接方案

篇2

而我,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深切体会到了有的孩子对学业缺乏兴趣、厌恶,甚至是痛恨。到底是什么让教育变得如此沉重不堪?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应试教育过早、过度地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等需要孩子自觉学习的时候,那份对知识最初的兴奋、激动感已经几乎消失殆尽了;比如有的教师或者学校不依据教育规律办事,也是对孩子们敏感的心的打击;比如乏味的课程设计,有时候甚至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无趣,怎么能指望孩子们保持旺盛的求知和上进欲望呢?很多孩子自然呈现出可怕的精神贫瘠的“症状”。

经历了年青时期的无知轻狂,我重拾先前的读书爱好。一本本的经典书籍(文学、哲学、诗歌、教育等等),尤其是教育类的专著,走进了我的视野。而这些书籍似清泉缕缕,不断地滋润着我近乎干涸的内心,使我在感动和反思中逐步加大、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了个人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人类的智慧和文明,几乎都可以在书籍中找到踪影,书籍也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采掘不尽的富矿,是走向未来的基石。”(朱永新教授语)在我的生命中,阅读开启了一扇通向美好的大门。为什么不能让阅读也为孩子们的生活注入靓丽的色彩呢?我在不断地寻找,寻找那些可以丰富孩子们精神生活、充实孩子们稚嫩的心灵的书籍,在自己的一方小小教室中,开始了探究。

当然这个过程对于我这个中学教师而言,充满了困难曲折。比如说,在如何引导学生处理好高中学业学习和课外阅读的关系上,我与一些同事和领导之间有过辩论。在苦苦思索如何置办齐全不同种类的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上,我同孩子们也有过一些分歧。而且,怎么能让班级图书馆继续下去、保持其旺盛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也是我不断琢磨的问题。

在这样的探索下,2012年年底,偶遇新教育、成为新教育种子教师、加入“新教育实验项目培训群”以及2013年8月加入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这些注定成为我人生中一次隆重的“盛典”,开启了令我耳目一新、如痴如醉的学习成长之旅。

从走进新教育种子计划开始,到网络培训群里的一次次研讨,在和全国各地优秀的毛虫和种子教师的交流中,聆听、碰撞、感悟、学习,几乎每一天都处在进取的兴奋中。再加上对《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我的阅读观》《新教育》等新教育系列丛书以及其他教育专著,诸如《教育的目的》《什么是教育》《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的研读,打开了我视野,更新我的许多观念,犹如跳出了井底的青蛙。

所以,新学期一开始给孩子们做动员的时候,我阐明了我所确定的“浪漫+精确”的课程思想。我宣布,我要和孩子们一起“戴着镣铐跳舞”,在新课标要求下,开发实施走进的课程,把诸多的教育理念融入进去。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整合添加,让过时的、僵化的,甚至是死的知识焕发生机,与孩子们的生命产生共鸣,产生喜悦和悸动(痛惜或者哀伤也好),借以摆脱目前应试教育下单调乏味、窒息生命的禁锢。

于是,我们走进了英语学科所带给我们的诗歌王国、小说王国和影视王国等,在这些美丽的“国度”遨游,吸收丰富营养,茁壮成长……

到目前为止,小说方面,我们共读了英国小说家C S・路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快乐王子》等;诗歌方面,我们共读了朗斯顿・休斯的《生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叶芝的《当你老了》、顾城的《梦想》、艾米丽・狄金森的《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郎费罗的《高度》、谢尔・希尔福

斯坦的《跳水板》、Oriah・Dreamer

《你为生存做了什么,我不关心》和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在一次次的吟诵中领略诗歌之美,感悟生命;电影方面,共同欣赏了美国电影《十月的天空》《梵高传》《纳尼亚传奇》《老人与海》和TED讲座等。借助这些丰沛的源头活水,我们去了解他人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

一步步操作实施中的细节落实,更让我受益匪浅。

例如,共读小说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是给孩子们发三两页阅读材料,破坏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有效性,随后,加以改进。每次下发10张左右的阅读材料,并且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刚开始的时候,我习惯于孩子们读完之后,就立刻进行交流,但是通过阅读赞可夫的《和教师的谈话》,认识到这种简单的、硬性的对待艺术作品对孩子道德发展作用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翻来覆去的道德说教,会把孩子内心里刚形成的一点新鲜感受抹煞殆尽。于是我采取了其他课节前“自由讨论”的方式来实现孩子们对经典小说的“反刍”,效果良好。

继而,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阅读探究活动,写感想,写读后感,材料自选,形式自定。我把班里的学生分为11个小组,每组6-7个学生,挑选出组长,作为负责人。每组一个笔记本,这个笔记本放在孩子那里,让他们自主找时间进行读写绘的任务。对于诗歌,由于当时“新教育实验项目培训群”中,高中英语教师还未形成合力,我只好单打独斗,挤出时间来研读、选取外国经典的诗歌、制作课件,以便把这些美好的内容带到课堂,带到孩子们的内心

深处。

一本好书就是一座巨大的矿产宝藏,读的人可能会因为其中某一句话就能给人生带来极大的转机。基于这样的初衷,我积极筹划并开展“班级图书”工作。尽管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先生说孩子们的阅读关键期是在14岁之前,但我坚信十四岁之后的孩子,只要能养成读书这种终身学习的习惯也必将受益终身。

高中阶段,发动家长们支持读课外书的工作比较难做,但是每次家长会上我都在做宣传工作,获得一部分家长的支持。同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商讨班级图书馆的筹划工作,和他们一起积攒每一分、每一毛、每一块钱,并用这些可贵的资源购买我们最最需要的书籍。我们班级图书馆的很多书都是孩子们和我通过在校园中拣饮料瓶子、再拿到废品收购站卖掉换来的,一分一分都凝结着我们辛勤的汗水。通过班级每一个人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图书已经有150本之多。这些书在孩子们的手中不断被传递,被翻阅,看着他们能够静静地坐在那里读、写,我像是老农看着茁壮成长的庄稼一样,满心都是喜悦。孩子们在周记中写自己读过的书,在语文课堂上举行“读书沙龙”,在课下交流读书感受。我最喜欢看到的场景,是孩子们凑在班级图书馆小小的书架上找寻自己想看的书,看见孩子们看到我带着书走进教室欢喜雀跃的样子,因为我觉得这些反映出了孩子们精神的丰满充盈。

高一到现在,坚持给孩子们写“每月书信”,放假、开学时候也有,到目前为止,已写有九封共计一万五千多字。在这些书信里,我们交流班级发展的愿景目标,如何更好地面对人生,阅读的作用,班级中可喜的地方以及存在的问题,还和孩子们一道分享有积极意义的诗歌等。这种交流方式的效果,是单纯说教所不能达到的。

……

专业的成长又进一步促进了我生命的蜕变:读书、写作,喜好独处,在岁月中润泽心灵。正像荷尔德林所言,“人类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闲暇是诗意生活的前提。天气适宜季节,能偷得余闲到大自然中走走或是钓鱼,感受自然气息,身心得以轻松;或是和亲人挚友在一起分享美好,闲谈南北;抑或是工作繁忙之余,赚得半小时或二十分钟,一个人幽静地走在路上,感恩春之温馨、聆听夏之浓郁、收获秋之丰硕、领略冬之苍然,多么美好!

回望上班这些年来,经历了职业的新鲜期、倦怠期,幸运的是,也迎来了成长期。真的教育不是口号,而是踏踏实实践行与反思。在阅读中润泽师生的生命,在践行中实现共同的幸福,让我们的教育超越“应试”,真正地做到“生命在场”,让我们的教育成为真正美丽的、有意义的事业――最

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教师成长的重

篇3

比如,面对一个学习落后的孩子,他落后的程度让我们压根就不会自欺欺人地指望他迎头赶上甚至是后来居上,但是凭着“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尽可能多地关爱后进生”的教育良知,我们仍会一如既往对他施以耐心、爱心和智慧,让他有所进步,至少是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并在和老师、同伴的和谐交往过程中学会做人。但是形势不饶人,我们可以坚持一天、两天,甚至是一个月、两个月……但我们很难“积一时之跬步,臻万里之遥程”,始终如一地关注他、成全他。因为,我们有限的精力投入还得“面向全体”――这既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自身利益权衡的结果。盯住后进生“死揪”,看不到“成绩”,周围同事不理解,学生家长不支持,甚至校长也予以指责,这种四面楚歌的境地何以长继?

明明是对的,却很难坚持;一旦坚持,必有所失。做教育到了这个份上,不仅要吃得起苦,还要吃得起亏,教师成了“寂寞的圣贤”,其心境大约只可以用“慷慨凄凉”来形容了。

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借用电影《少林寺》中执仪法师的颂语自问一下:汝今能持否?

不言而喻,再难也得坚持――这样的回答是一种明知难为而为之的决然姿态。教育改革难就难在,全社会的人都认为自己懂教育,每个人都跟教育有关系,他们对他们看不惯或影响其眼前利益的做法都要攻讦,很难形成共识。这种情况下,教师的铁肩担当就成了维护教育公义的最后和最有力的屏障,一颗朴素而真实的教育良心永远是师义所在、师魂所系。只盯着事关升学率的一些数据,从来不关心孩子的个性精神,培养的永远都是缺乏心灵自由、丧失主体人格、不会独立思考、消泯创造精神的格式化的人。如果放弃了坚守,我们的教育信念何在?教育责任感何在?放任教育的沦落,于社会责任而言,是一种失职;于自身的人格建构而言,是一种自弃。教育的健康发展与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关。经验告诉我们,沉默只会使教育进一步异化,不作为的“好教师”集体无意识式的作壁上观甚至推波助澜其实正是教育“跑偏”的主因。治理教育的“PM2.5”,让置身其中的教师清清爽爽、本分从教,不用被迫呼吸“教育雾霾”,最需要的是来自教师自身的抗争精神,我们不能因为体制的原因而逃避作为教师应负的责任和社会道义。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一直强调:“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己。”一位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该湮灭自己对真正教育目的的认同。有人把当今教师的困境比作“戴着镣铐跳舞”,其实镣铐之舞是为了明天镣铐的消失――镣铐终究会在“舞”中瓦解。我们既然已经戴着镣铐跳舞了,那就不妨伟岸一些,奋力一些,要让我们的精神多照耀那些需要光芒的人。我们的努力尽管目前还不能得到外界甚至是周围的认可,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精神追求层次的提高,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并会引领人们的心智前行的。“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这是叔本华说的话。叔本华的精神时空深邃旷远,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他孤独寂寞了一生,他很少朋友,他忍受着身边人包括母亲对他的漠视、嫉妒和诋毁,到了晚年,人们才发现这个有些古怪的老人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价值,是人类的瑰宝,所有的荣誉都伴随着时代对他的慷慨接纳纷至沓来……教育是面向年轻一代的“时不我待”的事业,尽管教育体制需要变革,但是我们绝不希望看到等到教育体制的变革已经完成得比较完满的时候,我们的一代乃至几代人已经被畸形的教育戕害了,这是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如今的教师未必需要“超世之才”,但不可或缺“坚忍不拔之志”。我们可以持之以恒地批评现行教育制度不人道、不合理的地方,以便促进它的变革,但是另一方面尤其需要当仁不让地坚守自己的原则,听命于内心理性的召唤。稍微留意一下那些最优秀的教师,他们无一不带有那种凄清孤离的情绪,弥漫在他们灵魂深处的是缠绵的哀愁和感伤,对教育、对人性执着的质疑与反思,还有那“我看透了这个世界,但我仍然热爱它(罗曼・罗兰语)”的孤寂无比的深沉感悟……他们迷恋工作,笃信“教师”称号所对应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情感和智慧后,体验到了一种道德升化的慷慨凄凉的满足。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经撰文指出,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大学如此,中小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很多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所谓“成功教师”不就是长袖善舞、善于“经营”“过五关斩六将”而得以成就的么?现在的很多教师培训、名师培养机制,说到底无非就是在教我们如何更加老道地去适应并满足那些匪夷所思的条条框框的要求,目标直指那些含金量或高或低的招牌,有多少讲座是真正静下心来去探讨教育文化、宣扬教育真谛的?一些原本朴实、本分的青年教师在喝了这样的“心灵鸡汤”并功成名就之后,精气神是有了,但教师的味儿淡了,拨开那些之乎者也的修饰词,说来说去他们的教育理想就是出人头地。为此,他会不惜伤害自己的同事并违背教育规律进而伤害自己的学生。这样的罂粟花一样的教师无论有多少又有什么用呢?

一个真切地看清世界、热爱教育、勇于担当的教师,不应当对世俗的认同和赞美抱有过高的期望,不要奢求那些偏离正义的无聊的名望、地位,有时候我们需要忍受、享受一个人在广漠的世界上独自行走的孤独,并在此过程中证悟自己的内心,确认自己的存在。这是真实的魅力,也是最美的人生。人的价值在于心灵的丰富,那种美到致极的梦幻般弥漫心灵的凄美,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有资格感受的,它需要我们卷入教育的现实,并不曾回避自己的责任,勇敢地坚守自己的内心。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本质追求 美的回归

在语文的美不断流失的时候,需要对新课程语文进行审视与展望,从而还语文以本来面目。

语文是断臂维纳斯的美丽……。

“一部现代语言学史是汉语的人文精神与汉语的科学主义矛盾、困扰的历史。”申小龙《语文阐释》中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中国现代语言史永恒的争论主题。这一争论至今还在延续,但不管如何争论都无法抹杀汉语的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双重特性,也很难准确界定二者孰轻孰重。语言是人文的语言,人文是语言负载下的人文,二者水融的关系告诉我们,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刻意隔离无异于对人的灵与肉的强行肢解。人文是美,是鲜活的生命;科学意义上的语言是美化生命、强健生命、表现生命的皮肤和骨骼。语言总是与人文环境互为观照的、动态的、内容上自足的表达与阐释,因而语文教学上的这种争论注定是无益的,它无助于准确界定语文学习的任务。那么——语文是谁?

语文就是语文,语文是文化的语文,语文也是科学的语文;语文是朦胧的美,是空中楼阁般的梦幻,是荡气回肠的美妙乐曲,是意蕴悠远的诗韵,是美神维纳斯断臂的浮想联翩……

语文学习学什么?

语文学习就是对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想往。

当语文教学把语文的美肢解得越来越细的时候,无异于把美神维纳斯剖解得支离破碎,维纳斯不美了,语文还有美吗?失去了美,语文就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她诱人的魅力。

——语文学习还能学什么?

许多有识之士对当前语文教学“美”的不断失落倍感惋惜和忧虑。曾几何时,我们对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已经越来越淡漠,对美的感悟也逐渐失去了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化“美”为“丑”的忍耐,对“功利语文”的痛苦选择,美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成绩和升学。

敢问语文教学路在何方?

人文语文与科学语文之争的最大“成效”也许莫过于舍“美”而取“考试”。语文不是一切为了考试的雕虫小技,她是一种厚实的涵养,是人文的沉淀,是美的升华。“考试”“考”的就应该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动人心魄的美;语文学习就应该是如饥似渴地畅饮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

语文的美,俯拾皆是;语文教学,路在脚下。

语文教学是流动着美的韵律……。

当我们的教学被考试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当课堂沉闷到师生都感到窒息的时候,语文美妙的韵律已经沉沉睡去。一首歌唱道:“……我已不再想你,我失落了和你牵手的冲动……”,以此来阐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可谓恰如其分。

当这个对象依然美丽照人的时候,却仍旧激发不了审美的冲动,感受不到美的愉悦,那么也许只能作以下假设推断:1、审美判断媒介缺失。2、审美环境导引偏差造成审美判断偏差。3、审美概念不健全等等。审美判断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思维能力,并随着环境熏陶和媒介的引导逐渐走向成熟,从而最终形成独立的审美意识。可见,媒介和环境对审美对象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依此推断,语文教学忧人现状应该与媒介和环境误导有关。我们的教育环境,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材,我们的各种媒体时时刻刻都在向学生传输着共同的信息:考试!考试!考试!先看我们的课堂,当我们齐声诵读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感悟着它的气魄与美丽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忘掉插上一句:这是千古名句,历来是考试的重点。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语文的美也随着流水渗入脚下的尘土。再看我们语文学术界,我们奉为瑰宝的语文教学理论,大多也都是随着考试的转轮,审察着或浅或深的车辙,然后告诉我们:考什么,不考什么,怎么考;学什么,不学什么,怎么学。研究不可谓不深,观点不可谓不新,作用不可谓不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却很少有人能完全摆脱“功利语文”的束缚,畅谈、宣扬纯美语文醉人的韵律和魅力。最后看我们的学生,当我们摇头摆脑赏析着“黛玉葬花”的凄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的情与理的时候,下面突然冒出一句话:考试会考这个吗?

我们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大得我们透不过气来,大得我们无暇也不敢去想:当我们领着学生畅游在五彩缤纷的语文海洋,尽情享受荡人心魄的流动曲线,倾心触摸着热烈欢跳的至美的时候,我们就无法应付考试?如果真的如此,那只能说明我们的“考试”还很不完善;如果事实并非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试一试?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戴着镣铐跳舞的沉重滋味,我们也习惯了日复一日地拿起剖刀剖解着静止的语文、僵死的语文;我们还不敢去想象脱掉镣铐后的解放的感觉,我们也不敢去体味美的语文的活力与生机。

语文教学需要解放的感觉,需要弹奏出她那流动着美的韵律。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是指挥,“学”是用不同种类的乐器演合奏出的和谐美妙的乐曲;“教”是灯塔,“学”是摇动舵浆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学”是主人,“教”是引爆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学”是创造,“教”是开启创造心扉的向导。

“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融化为流动的和谐的音符,勾描出“回头一笑百媚生”的动人的美。

语文教学是活化思维的韵律学识,智慧,解放,——张扬了个性,抒写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美丽。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75-01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受到课程标准、教材和选拔性考试的制约,功利性特征十分明显,自主性、多样性特征不够鲜明。如果说阅读如同跳舞,那么教师就是带领学生戴着镣铐跳舞的人。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思考呢?

其一,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在“要我读什么、怎么读”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彰显学生阅读的主体性,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中,相信教材并且用好教材,这是教师,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都要做好的事情。虽然在选择文本方面没有太多的自主性,但是可以自主选择文本中的问题,即阅读和审美的内容。选择阅读文本中的问题,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学生的事情,是师生共同要做的事情。教师研读文本,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文本内容,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对教师选择的再选择。

所谓让学生成为阅读主体,也就是要尽可能让学生成为阅读过程之中的思考主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仅是教师的备课任务,即教的准备,也应当是学生的阅读准备,即学的准备。文本中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围绕阅读重点进行准备,也要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思考。阅读教学的课堂,就是师生提出问题、选择问题和讨论问题的地方。

其二,尽可能包容学生的阅读发现和思考。阅读发现和思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相关。不符合学生知识和能力积累现状的阅读要求,只会抑制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一味地代替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也只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问题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是阅读的参与者,也是引导者。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差异,适当利用这种差异,用少数人带领多数人,并且保护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阅读之中体验到通过思考而获得的审美愉悦。

其三,让阅读课堂呈现多样性,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教师预设问题,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评价、纠正、补充,这只能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方式,不能是固定的和经常运用的方式。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使其主动发现问题,有收获的去分享,有疑问的去合作。多诵读,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诵读,引导学生多思考为什么这样诵读,由此引发多样的思考。多体验,用自己的体验呈现不同的理解和思考。比如对叙事文本的情节或细节,多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诵读,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

篇6

机会往往存在于大众的视野盲区。2009年李秋喜提出“五年百亿”规划,被讥为“外行、不懂、吹牛皮”,三年之后的2012年,汾酒提前实现了百亿目标。

同样,危机往往也出乎人们意料之外。李秋喜此次关于“白酒新世界”的提法,与其在2013年提出的“春天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没有任何一个市场能够让整个行业都有钱赚,2014年的白酒有涨有跌,有赔有赚,这才是该有的“白酒新常态”。

尽管因为诸多原因,汾酒自身业绩也并未能在大潮中独善其身,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汾酒在战略判断上的独到之处。

李秋喜所提出的汾酒“新世界思维”,包含了“精神世界”、“物质世界”、“互联网世界”,这三者的统一及融合,才是真正的O2O。这是具有强烈的汾酒特色的O2O战略。

本刊看来,汾酒这一全新战略能否收效,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之处。

1.汾酒的战略决心和意志

战略决心和意志的大小,决定着战略资源的投入方向和投入力度,决定着从上而下,从内到外的推动力,决定着整个组织体系思考的重心、发力的方向。

如果2009年,李秋喜没有足够的战略决心和意志,则不会有百亿的战略目标,自然也不会有中国酒魂的提出和汾酒营销的创新,那今天的汾酒将还在20多亿规模徘徊。

所以,汾酒新战略能否成功,首要取决于管理层的真实意图。有了足够的战略决心,则有了足够的资源倾斜;有了足够的战略意志,则只会百折不挠,不会浅尝辄止、遇犬则返。

2.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度和速度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度,决定着汾酒能否真正脱离政企不分的泥潭,决定着汾酒未来在营销体制、人力资源体制上改革的深度能有多深。所有制改革的速度,决定着汾酒能否在酒业动荡期里,领先同行获得先发优势,从而通过体制创新获得强大的推动力。

政企不分,让企业戴着沉重的镣铐跳舞,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汾酒能否最先摘下镣铐,能否摘得比同行更彻底,从而轻装上阵,这是汾酒新战略能否成功的又一关键。

3.汾酒人力资源改革的力度及速度

这几年,虽然汾酒销量表现非常不错,品牌渗透率的提升也可圈可点,但汾酒也有许多既定战略目标没有完全达到。究其原因,不是战略不明晰,也并非策略不当,主要是受制于人力资源无法匹配战略需求。

比如,汾酒的全国化战略虽然在过去几年有了很大突破,但并未达到理想的战略要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汾酒的团队本土化太严重,超过80%的团队成员来自山西本土。汾酒并非没有全国化的策略和打法,也在营销模式上做了很大创新,但无论新模式多么有效,最后都会被习惯了路径依赖的群体力量拉回原点。

汾酒营销在人力资源上的滞后,已影响到了汾酒战略目标的实现。要想让汾酒营销团队有真正的创新能力,则一定要引入新鲜的血液。8月份,汾酒向全社会了百万年薪招聘营销总监,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力度和影响仍显不足。

篇7

(《财经》2011年第27期“保障房须广泛盖”)

本文让我深有同感,保障房如果覆盖面不够,不能做到公平分配,那么危害可能要大于收益。

从去年北京市对日益增长的房价开出限购令“药方”后,保障房基本上没见盖多少。去年北京各区曾保证:到2010年底解决所有2009年底前备案的限价房申请者的住房。但据我所知,已经过了一年,西城区等地至今没有摇号配售。同时,市政府似乎为了老百姓能买到房而打压房价,但我的亲身体会却是:保障房无影无踪,房租往上飞奔。

既然是为民生着想,就应该先坐下来好好研究和部署政策,而不是头疼医头。现在保障房没有建起来,各个地方都在传出公务员“团购”保障房的新闻,让我们这些干等的普通市民非常心焦。

北京 小康

解决粮食安全还有潜力可挖

(《财经》2011年第27期“传统农耕技术突围样本”)

近期从乌拉圭驻中国使馆获悉,中国在该国租用了越来越多的土地耕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以满足国内部需求。为保证粮食安全,中国采取的各项措施的确不算少,从年初的重视水利建设,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租用土地进行耕种,这些措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特别就第二种方式来说,成本、风险都不低,大规模开展,可能性并不大。

就本组报道所谈到的问题来看,立足本国基础进行粮食生产,其实并非已经走到了极限。改变耕种方式,采取新型技术,只是其中的几点而已。关键在于如何挖掘潜力,如何让千方百计保留下来的18亿亩耕地真正发挥出最大的效果,这才是下一步需要重视的问题。

北京 刘鹏

尽快给高中定位

(《财经》2011年第25期“深圳中学教改争议”)

深圳中学教改争议背后的核心问题是高中的定位问题,如果定位为向高校输送学生,那么在高考“指挥棒”下,高中必然无暇顾及学生自治和公民教育等方面;如果定位为一方面为高校输送学生,同时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且不以大学升学率为指标考核老师、校长和教育局,那么高中就自然会专注于二者齐头并进。

篇8

《人民日报》日前发表报道,对高校远程教育质量提出质疑——拿文凭易,含金量低,认可度差,并称其已堕入“注水陷阱”。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报道多有失实处,以偏概全,把高校远程教育说成一团漆黑,显然失之于轻率、武断和偏颇。也有人认为相关方面有必要正视报道所涉及的问题,希望将报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转化为推进高校远程教育改革创新的正向效应。

不管其本意如何,报道提出的“面对日渐走低的公众评价,推行多年的远程教育试点将何去何从”,的确是应该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作为教育部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内容,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启动已经14年多,现在似乎是进行总结评估,画上句号的时候了。关键可能是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将试点置于我国教育改革以至社会发展进程中,对其成败得失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刻的反思,不仅仅是试点总得有个交代,给个说法,更重要的是必须在此基础上谋划未来。本刊卷首在谈及我国教育缺乏反思能力时曾指出,各方面似乎都更热衷于“把成绩讲足”, “把问题谈透”的努力往往显得“不合时宜”,涉及政府部门的决策及措施时更是如此——但愿这样的担忧是多余的。

毋庸讳言,质量这些年来始终是高校远程教育的“痛点”,《人民日报》的报道其实并无太多新意。问题恰恰在于,尽管早就确定试点的重要目标是构建高校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长期以来人们也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不能说没有成效,但确实始终未能走出所谓“质量迷宫”。质量出了问题便使出“规范管理”的招数,且习惯于采取行政或准行政手段进行“整顿”或者“控制”——尽管实践早已反复证明,此类措施往往既不能治标,更不能治本。包括这些年来甚受推重的网络教育“统考”及“阳光招生”,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对于提升高校远程教育质量和声誉并未取得预期成效,更无可能形成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的“长效机制”。或许,是有必要换种视角和思路,来重新审视远程教育质量问题了,包括厘清和理顺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在远程教育领域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和承担相应责任……

《吕氏春秋》中有则寓言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高校远程教育发展的内部外部环境,较之十多年前都已经发生了许多深刻变化,要求高校远程教育实现战略转型,并且提供了许多新的探索和发展空间。如果不能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决而扎实地推进和深化改革,尤其是体制机制层面的改革,本来就是“戴着镣铐跳舞”的高校远程教育,在新形势下可能更加举步维艰。那样,就正应了古人所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篇9

世上本没有免费的午餐。若想获得什么,首先要学会付出。不劳而获是很困难的,几近于天方夜谭。但是,在付出的同时,不应该有太强的目的性。否则,不仅仅是在侮辱对方,也是在侮辱自己。我想,总有些东西是无价的(譬如情义),总有些事情是无偿的,总有些人――能够做到无怨无悔。当然,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效仿与否,纯属自愿。

只有把付出看得比获得更重要、更快乐,才能够不计代价,并且摆脱成本与利益的换算公式。付出本身,已很使你满足了。所有额外获得的,都不过是副产品――带来意外的惊喜。

只有这样,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由。甚至,只有这样,才可能获得更多。难道不是吗?假如你时刻计算人生的成本,那么,所谓的利润,也不可能超越你的想象。因为,你付出的一切都已变质了,已非最珍贵的东西。种瓜只能得瓜,种豆只能得豆。如果世间万事皆如此的话,就没有奇迹了。奇迹只会为奇人而出现。

有一次跟诗人曲有源聊天,谈到一些文学青年在商业社会里不幸的命运(譬如节衣缩食自费出诗集,呕心沥血却一文不名),我感叹道:“唉,看来诗歌害了不少人。”曲兄立即纠正我的观念:“这是心甘情愿的事情,怎么能责怪诗歌呢?就像谈恋爱,最终分手了,也不该说白谈了一回,在这过程中,享受到多少心跳的感觉?”对于他来说,写诗,能过把瘾,就很知足――因而常乐。我肃然起敬:此乃情圣的境界,大诗人的境界。这样活一辈子,也很不错。

可惜,在目前这个时代,某些人在谈恋爱时,都开始考虑成本的问题。送多少束鲜花、请吃多少次饭,才追求到一个姑娘?生怕“超支”。假如没追到手,会后悔的(有一种投资失败的感觉)。爱情应该是无价的,为爱情而作出的牺牲,应该是无私的,只有无私才能够无悔。谈恋爱若跟谈生意一样,多乏味、多扫兴呀!

人类的进化,即使无法做到:谈生意像谈恋爱一样友善、谦让、诚信――但也不应该退步呀!怎能允许谈恋爱像谈生意一样庸俗、势利、枯燥?爱情,乃至友情、亲情,若是明码标价,那就绝对是赝品了。感动不了别人,更感动不了自己,活着有什么意思?

凡高要是计算绘画的成本(譬如颜料与模特的价格、房租等等),就没有勇气选择那条艰难的创新之路,还不如改行搞搞工艺美术设计,替人画点儿商标、广告之类。可如此精打细算的结果是什么?世界上将多一个平庸的匠人,而少一位杰出的大师!凡高若有商人的头脑,肯定画不出那纯粹为了燃烧而燃烧、毫无杂质的《向日葵》。正因为他生前远离名利,以殉道者的态度献身艺术,其遗作才可能成为属于全人类的无价之宝。

靠一副小算盘,是无法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的。你可以认定凡高是贫困潦倒的失败者,但你创造不出比之更为巨大的财富。凡高并非赌徒,不是靠孤注一掷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屈指可数的精神富翁。我觉得他在生前的创作中,就预支了凡人体会不到的幸福。成功确实能带来幸福,但最原始的幸福,潜伏于创造之中、劳动之中、付出之中。或者可以这样说:真正的收获,潜伏在成本之中――更值得享受的是过程而非结果。

太带功利性,则体会不到过程之中属于审美范畴的乐趣,那是戴着镣铐跳舞,难免会把自己绊倒。欲速则不达,反而不见得有好结果。

篇10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基层教师招聘工作的人员,我觉得即便“教师招聘权归教育部门”,对一些地区来说,仍然难以解决教师短缺难题。

以笔者所在的县为例,现在全县有中小学生38 900名,教职工3 699名,按照人社部门的编制标准,我县不但教师不缺编,反而超编200多名,但实际情况是,我县教师缺编尤其是结构性缺编问题很严重。在全国范围看,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在“教师编制的总额还是人社部门说了算”的情况下,教育部门虽然有“招聘权”,但在总量控制的束缚下,很难招聘到实际需要的教师数量,甚至会因为编制已满无法继续进行招聘。

退一步讲,教师编制总额在人社部门手里,而教育部门就算完全掌握教师岗位协调的自,也只能是解决学校之间师资数量不均衡和结构性缺编的权宜之计。还是以笔者所在县为例,长期以来,城区学校之间、城区与乡镇学校之间、乡镇学校之间的教师岗位协调、合理流动的权利完全由当地人社部门掌握,教育部门进行正常的教师岗位协调或教师流动犹如“戴着镣铐跳舞”,严重制约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原本就短缺的师资问题更加“雪上加霜”。

由此可见,解决教师短缺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应该给予教育部门教师招聘编制数量和岗位协调的自,按实际需要招教师,按学校需求进行岗位协调,唯有如此,才抓住了解决教师短缺问题的“牛鼻子”。

把“分层教学”当成 “因材施教”,是个美好的误会

近期,看到有不少文章把“分层教学”当成“因材施教”,认为分层走班制是在更大范围内的分层,也是更大范围的因材施教。但是分层教学真的是因材施教吗?

分层教学以智力测验和成绩为依据,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但是在分层之后的班级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学生更加同质化。教师可能会更不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更不知道自己班级内学生的差异性,故而在分层之后的教学班内,因材施教会比过去做得更差。

之所以有人把分层教学当成是因材施教,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误以为把学生分成几类进行教学就是因材施教了。事实上,人与人的差别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仅按照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四类,然后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这不仅不是因材施教,反而是更加静态地看待个人发展能动性。

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要对学生本身非常了解,知道学生的思维特征、知识水平,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个人学习和教学目标相接近。而无论是走班制分层,还是班级内分层,都是依据学生现有的水平来设计目标,缺乏对学生的深刻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