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范文

时间:2023-03-25 02:1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心理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心理健康

篇1

一、树立科学教养观念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十分重视智力投资,让孩子参加特长班、速成班,渴望孩子们成人后能以成功的姿态立足社会。然而,却忽略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无视孩子或以不当的方法对待孩子成长中的“出格”和“异样”,乃至最后无法教育孩子时,就出现了抱怨、打骂、惩罚,产生“这孩子怎么啦”的困惑。原因很简单,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许多问题的积累都在不经意之间。正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的疏忽和误导,才使得孩子的问题积少成多,最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壮壮,5岁半,长得结实强壮,讨人喜爱。可是,他有个爱“打人”的坏毛病。小朋友和他玩不了一会儿,都会被打得“哇哇”大哭。

因此,我们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我们不仅要以慈母般的胸怀去关心每一个孩子,还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走近孩子,认识孩子,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语言肯定孩子的成功,让“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成为孩子积极进取的动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安全需要的环境,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早上入园时,老师和蔼亲切的微笑,友好的问候,自然的,就会让孩子逐渐融入一个心理安全、情绪稳定的环境,确立起新的依恋对象,开始新的社会交往。

相反,如果幼儿入园后得不到相应的关怀,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大多数孩子会哭泣,会拒绝,不久后哭泣虽然会停止,但仍会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表情淡漠。有些外向型的孩子会以破坏玩具、打骂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这说明:一个感情温暖、心理安全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活动室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创造条件,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活动。如室外设置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大、中型玩具,形象逼真的动画或卡通画;室内便于幼儿随时阅读的书架、图书,幼儿自由取放的小型玩具,美工区、娃娃家等活动区域,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引导孩子在这些区域中,自己建立规则,自己设置游戏内容,逐渐学会分享、懂得谦让、合作,还要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让他们放开自己的双手、双脚自由地去观察、探索:为什么肥皂水会吹出泡泡?冬天小河里的水都到哪里去了?树叶为什么会从树上落下来……让孩子放松自己的思绪,自由想象与思考。

三、组织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去。通过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等活动的组织,各种游戏的开展及一日生活常规管理,有意识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如语言活动“阿文的小毯子”中阿文不管到什么地方去、做什么都要带小毯子,现实中许多孩子也有这样“恋物”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故事,设计系列活动,让故事中的阿文通过表演和感受,并附之以针对性的谈话,帮助孩子改掉“恋物”行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利用游戏自身的特点为孩子提供自由活动的场所:“娃娃家”的孩子今天去郊游,而且坐火车去;“小餐馆”的大厨索性搬到郊外,为郊游的孩子做出可口的午餐,“游乐场”附近还有一个开心“书吧”,郊游的孩子当然乐意光顾,不仅可以坐下来休息,还有好听的故事、好看的图书……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愉悦,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促进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帮助幼儿克服任性、霸道、孤僻等不良的个性心理倾向,在生活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进行健康教育活动。

四、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篇2

关键词:分离焦虑 心理准备 幼儿健康

一、正确应对幼儿的分离焦虑

新入园幼儿情绪波动突出,特别是接送的时候更为突出。分离焦虑不是一件坏事,而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于对自身保护的一种能力,所以我们提到分离焦虑的时候不用太过于紧张和焦虑。分离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呢?也就是说在我们生命的最初即幼儿出生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和妈妈分离,当幼儿和妈妈分离的时候会本能地产生这样的恐惧,所以幼儿分离焦虑的种种表现其实都是在和母亲去表达他的恐惧和他的情绪。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幼儿的这种情绪变化,特别是哭闹特别厉害而哭闹时间长的幼儿,更应该用足够的耐心应对,而不是吓唬或惩罚。

二、家长正确对待孩子的不良情绪

幼儿入园后家长要调整心态 ,不要把孩子的哭闹看得太严重,让孩子坚信上幼儿园是他必须经历的事。家长要帮孩子做好心理准备,告诉孩子:“你要上幼儿园了,在那里你会认识很多小朋友,交到很多新朋友。”再告诉孩子上幼儿园的其它好处,要讲得绘声绘色、充满诱惑,使孩子充满向往之情,产生上幼儿园的愿望。目标是让孩子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自豪,我已经长大了,所以我要上幼儿园了!向往:幼儿园里可以学好多本领,还有很多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可开心啦!熟悉:我知道幼儿园是什么样子、做什么事情,妈妈都告诉过我。 安心:爸爸妈妈很爱我,老师也会喜欢我。 当孩子在家哭闹、不想上幼儿园时,如果您确信这只是孩子不适应的反应时,可以淡然处之。入园期间,家长可以多陪陪孩子,与孩子多一些身体接触和抚慰,但一定不要随便哄孩子说:“好好好,我们明天不上幼儿园。”家长可以简单地向孩子说明:“孩子长大了,该上幼儿园了,就像家长上班一样。”然后就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对上幼儿园的问题不再讨论,也不再深究。这种处理方式反而能缩短孩子哭闹的时间,减少大人孩子的痛苦。

三、做好幼儿入园前的心理准备

家长要帮助孩子了解作息制度,熟悉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家长可以在报名前后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制度,然后告诉孩子每个时间段要干什么。在家中,家长可为孩子制定一个科学的作息时间表。家长可以先带孩子熟悉一下幼儿园的环境和游戏设施,这样,孩子入园后就不会因为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紧张情绪。幼儿园中的滑梯、秋千、积木等游戏设施以及老师教孩子唱歌、跳舞、画画、游戏等等活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孩子对幼儿园产生一种向往之情。如果可能,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下幼儿园里的老师,并且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一玩,这样孩子再入幼儿园后,就不会因为不认识老师和别的小朋友而感到陌生和紧张。

四、要有科学的教育措施

教师要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措施,维护与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一)在平等和关爱中教育幼儿

教师要用爱心、耐心温暖每位幼儿。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抚摸的动作、一句关怀的话语对幼儿来说都是一股暖流。当我们用关爱和宽容的目光去审视孩子时,你会发觉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材。孩子的依赖感强烈,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找不到自己的需求,当他发现教师也像自己的亲人一样爱自己,他们才能放下戒备。教师此时的教育方法是用爱与宽容来做前提,所以幼儿能更快地转变他的心理倾向,愉快地融入幼儿园的教育生活。

(二)对幼儿进行良好情绪的引导

焦虑、恐慌、不安等不良情绪是孩子的正常表现,教师要正确对待,对那些极度不适应、哭闹不止的孩子不要指责,而是要找出适合孩子的发泄方式让他们把心中的不愉快释放出来,这样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如:对于那些哭闹不止而哄劝又不起作用的孩子,教师不妨把他抱在怀里让他哭一阵,这样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平静下来。对于那些极度思恋亲人、无心活动的幼儿,教师不妨给他们提供一些和亲人有关的东西,比如美貌的照片、手帕等,满足他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综上所述,上幼儿园是幼儿的第二次断奶,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恒心,用我们的爱心去引导,家园携手,一起努力,我们的孩子会很快地露出他们灿烂的笑脸,适应幼儿园生活,健康快乐地在他们的乐园里成长。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家园;重视;幼儿;心理;健康

一、问题提出

有人会问,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心理不健康呢?其实,幼儿期孩子们正处于性格勾画蓝图的时期,也是个打基础的时期,更多取决于家庭和幼儿园的态度。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扮演”好他应当担当的“角色”。在家里,人们对独生子女尤为宠爱,这是人之常情,但不少家庭把它与溺爱相混淆起来,以孩子们为核心,娇生惯养,把孩子惯得不成样。从眼前看,孩子随心所欲,欢欢乐乐,父母高兴,心情舒畅。但从长远观点看,并不利于孩子成长,尤其有害于孩子心理健康。将来一旦失去家庭的保护,势必在心理上遭受更多的冲突与创伤。

二、重要措施

1.让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在一个和睦家庭里,人们敬老爱幼,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种和谐而又温暖的气氛,是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反,家庭不和睦对孩子的影响更大,研究证明,这样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症和胃病等。调查表明,少年犯罪出现率多半是家庭破裂的、心理不健康的孩子。

2.正确对待幼儿有口吃等现象。口吃看起来是件所谓的小事,但对幼儿的心理挫伤很严重。所以无论在家还是园,都不能讥笑他,更不要打他骂他,要鼓励他们慢慢纠正。

3.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孩子小,知识经验少,能力不强,许多是非不清,孩子们也在过失和错误中不断学习和增长见识。所以对孩子的过失和错误要心平气和,教育要耐心细致,要讲清道理,不要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更不易接受批评教育,甚至形成不良的品德和人格。谈到批评,教育时要体现一致性,假如一方批评,一方袒护,就会使孩子是非混淆,不愿接受教育。批评的目的不是出气,不是让孩子服软,而是要引导孩子认识错误,鼓励孩子心情舒畅地改正错误。

4.支持孩子在家、在园多做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幼儿的天职,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成人要让孩子多玩自己爱玩的游戏,要支持孩子们一起玩,孩子们多在一起玩,就是学习,就是交际,而且更能饱尝游戏中的乐趣。

5.不要无视孩子的独立愿望。幼儿在心理发展上有个自我中心时期,三岁就可表现出独立的愿望,虽然他们本领不大,但喜欢自己动手,这是孩子们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是独立性开始发展的表现。所以我们要因势利导,切不可违背规律。否则不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会留下精神创伤,等长大成人易患某些心理疾病。

参考文献:

[1]周俐君.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05.

[2]赵恩光.儿童口吃病的矫治原理与方法:谈谈幼儿语言发育中的若干问题.中国康复,1987(03).

篇4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

人们,尤其是父母对幼儿的物质生活、知识学习比较重视,却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预防和发展,对象应是全体幼儿。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当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

一、幼儿时期的心理特征

幼儿自2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在某种程度上有了自己的是非标准与行事态度,会有反抗、自私的行为出现,对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顺从听话。此时若是过多地限制或干涉幼儿的行为,会对幼儿性格的发展形成不良的影响。随着幼儿的逐渐成长,一方面,他们不仅身体获得了良好发展,也变得更加活泼好动,活动时变得灵活,对周围生活也熟悉了,主意也多了起来,能够靠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活动,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另一方面,幼儿的有意行为开始发展,他们能够听懂成人提出的一些要求,能抑制自己的某些行为,在玩游戏前会想一想玩什么,怎么玩,对外界的观点和看法开始变得敏感,容易受家长及教师的影响。家长和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这些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重视幼儿的问题性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与能力

在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以幼儿间实际发生的问题为教育素材,对幼儿进行讲解、分析,组织他们在矛盾、冲突的情境下,自己可能会如何做,应如何做才更恰当、有效。抓住实际正在发生的冲突事例进行更具体、更直接的方法指导,并让幼儿实践、运用这些方式,这就是问题性教育。问题性教育要求教师在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转变对幼儿身上发生问题的价值的认识,对幼儿交往中各种性质的行为保持敏感,善于从幼儿的具体行为和幼儿间发生的事件中选择出恰当而重要的教育点,并精心设计有关的教育活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注意引导幼儿自己思考解决冲突的多种方法,尽量不要包办代替。同时要组织幼儿讨论、进行角色扮演及情境模拟实践,交流自己扮演不同角色时的心理感受和做出不同情绪行为时的亲身体验。这些都是进行问题性教育的有效方法。

三、用多种教育形式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组织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故事、儿歌、讲述、谈话、情境表演等手段。由于幼儿完全不具备心理健康知识,更意识不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因此,教师应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幼儿清楚哪些因不健康心理表现出来的情绪、性格及行为方式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有害的,还要让他们明白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这要因内容而异。如对在幼儿当中比较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以自我为中心、不懂谦让、不会分享的心理,就可采取情境表演的集体教育形式,由师生共同参与表演错误的行为方式,然后通过共同讨论让幼儿续编应该如何去做。如此幼儿就能更好地内化教师对他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2.通过组织各种游戏活动,在实践中让幼儿多参与、多锻炼。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上,应该着眼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形成健康行为。而游戏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内在的需要。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安排一些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多参与、多锻炼,让他们通过情感体验和亲身感受受到教育。比如在户内游戏活动方面,教师可安排一些大型纸浆画和集体绘画活动,这样孩子们的交流能力和协作精神就会得到锻炼。在体育游戏方面,如《走独木桥》、《抢占阵她》的游戏,可培养幼儿大胆、勇敢、不怕困难的性格。

四、拓宽教育途径―――家园密切配合,巩固和发展幼儿健康心理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亲近的人,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幼儿园中,而应与家庭密切合作,共同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往往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实施“家园共育”,开辟“家长园她”栏目,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问题、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争取达到教师、家长思想上的共识,让家长对幼儿健康心理教育重视起来。

2.利用“家园联系册”,使家长和教师可利用书信的形式交流。这种积极的沟通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在家和幼儿园的表现都有了充分的了解,更加有利于对幼儿的健康心理教育,而且对教师与家长只有在接送孩子时才有的短暂交流做了弥补。

3.开办家长学校,请专家和骨干教师进行专题报告,使家长对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4.通过家访活动,巩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心理方面的具体问题,制定出家访计划,和争取对全体幼儿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在家的真实表现,指导家长教育幼儿的科学方法,使其更好地参与到幼儿健康心理教育活动中来。

五、建立科学的幼儿心理档案,对幼儿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价

篇5

心理健康是指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可与环境想适应的状态。幼儿园作为群体式的保育和教育机构,其心理环境包括了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特别是幼儿的学习、活动及生活的气氛,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风气等,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心理健康作为幼儿园环境的一部分,对幼儿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将会促进幼儿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的第四条明确指出:“幼儿园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那么,怎样的环境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尊重和满足幼儿的安全需要。当幼儿从温馨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时,其安全需要尤为突出。此时,幼儿园的工作应围绕让幼儿尽快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感,适应新环境而进行。首先,教师要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老师要用亲切的态度、温和的语言、温暖的来打动孩子的心;班级里难免有自理能力差的孩子,老师应主动热情地帮助这些孩子,不要嫌弃他们,而要时常提醒他们;而对于那些入园情绪障碍严重的幼儿,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比如,有的孩子哭闹得很厉害,老师应过去抱一抱他,拿手绢给他们擦鼻涕、擦眼泪、哄劝一下,哭闹便会减轻。其次,教师要组织有趣的活动来吸引幼儿,分散幼儿“想妈妈、想家”的注意力。教师要善于用有趣的游戏活动、图书、新颖的玩具来吸引幼儿,如组织他们玩大型玩具,滑滑梯、转转椅,做吹泡泡的游戏等。另外,大带小的活动也是减轻入园幼儿“分离焦虑”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如大哥哥、姐姐给小弟弟、妹妹表演节目,送给他们自制玩具,带他们游戏等。这样就可使幼儿逐渐的将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老师和同伴身上,满足幼儿依恋的需要,减少心理焦虑,从而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在游戏活动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在游戏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发挥其增效作用。因为只有在游戏中,幼儿所做的、所忙的才是他们自己的事,而感觉不到任何的压力。游戏活动使幼儿有了自由活动的场所,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活动。此时,他们的困扰将会消失,梦魇不再出现,行为问题会逐渐减少,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无拘无束中感受快乐,使幼儿的性格变得开朗,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游戏是合群性养成、独立性培养的极好手段。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游戏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兔”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兔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把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兔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兔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兔的。当兔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游戏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3)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当然,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每一个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

总之,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只有幼儿园以及教师、家长共同为幼儿心理健康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使每位幼儿都能身心和谐地发展。

篇6

1 重视幼儿情感健康

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有良好的情感。情感是幼儿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它对幼儿智慧的发展、品德的形成甚至对幼儿整个人未来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健康的情感,便幼儿完整的童心,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重视对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

在情感教育中应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培养和发展其积极的情感。情感的产生是建立在幼儿需要的基础上,我们满足幼儿物质需要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尊重和满足幼儿的精神需要,如:早上入园老师给予孩子适当的关注,主动和幼儿打招呼,询问幼儿一些生活琐事,谈话时以亲切的微笑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在交谈时适度地给他们以抚摸、搂抱等,让他们能够愉快的进交谈。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幼儿的意见,他们的想法总是天马星空,我们要给他的回答给于肯定的同时,修正幼儿不正确的认识。在游戏时鼓励幼儿积极的探索,大胆的游戏,在保证幼儿活动的安全的同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为幼儿设计各种活动中,要为幼儿创设有趣、宽松,方便幼儿交流的氛围。在幼儿园中我们会开展大带小活动,请大班的孩子帮助小班的幼儿穿衣服叠被子,大班的幼儿和中班的幼儿一起参加游戏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以让大班幼儿产生自豪感,培养帮助、关心、爱护别人的情感。中小班的幼儿就学产生快点长大的情感,并且努力学习本领。

在平时的活动中还要引导幼儿学习良好的平的习惯,有礼貌、讲卫生。并且教授幼儿情感调控的方法,去除消极的情绪,知道在不开心时不能出现跺脚、哭喊、打人、摔东西等行为。在幼儿有负面情绪时,教师给与适当的安慰提供机会和场合帮助幼儿进行发泄, 并且教会幼儿在生活中自己也要学会发泄,及时的去除负面情绪。在教授幼儿的同时家长和老师也要做到自我控制情感,面对孩子时时钟积极乐观,做好榜样,更加不能把孩子当成发泄的对象。现在的孩子都比较自私,遇到事情都是以自己为中心,自己总是对的,我们要告诉幼儿要结合别人的利益学会控制自己,知道自己的需要,从而更好的发展情感。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我们在每天早上都会进行晨间谈话,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题,请幼儿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趣事,让幼儿能够共同体验各种各样的情感,有悲伤,有快乐,还有各种道理。

2 重视幼儿行为培养

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 不正常的行为必然有其心理方面的原因。教师要告诉幼儿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心理是否健康,人的行为表现最为明显。在日常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个别幼儿搭积木时,如果想要一块积木不管在谁的手中他都会去哪,如果玩玩具时不小心掉在地上,当作没看见,整理玩具时放下玩具就走,所以对幼儿加强行为培养尤为重要。首先要教育幼儿正确的是非观,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看到别的小朋友遇到困难主动地去帮助、发现班级中的椅子桌子不整齐会去调整,地上有垃圾看到了就捡起来扔到垃圾桶,知道游戏结束就要整理材料。请幼儿带来的玩具图书能够和伙伴分享,并且爱惜。教师在发现幼儿的好行为时要进行表扬,帮助幼儿了解正确的行为。另外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环境也是十分重要,保护环境也是幼儿要了解的重点,不可以乱扔垃圾、吐痰、乱涂乱画。在园内进行饲养和种植,培养幼儿的爱心和细心。

3 重视幼儿成功体验

重视幼儿的成功体验,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在幼儿园中教师的教学主要以鼓励为主, 良好的成功体验能让幼儿主动地进行学习,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的培养都有促进的作用。

成功的体验是产生正能量和自信心的良好途径。要给每一个孩子机会, 就算他做不到也要帮助他进行, 一但幼儿获得成功,他所体验得到的不止是快乐,还有自信。在活动中鼓励有大胆的尝试,失败了也不用灰心别人能成功自己也一定行。大班孩子在学跳长绳时都很害怕, 怕被绳子甩到, 这时我们要进行鼓励,给孩子多一点的机会去尝试,一但跳过了一次,他就会明白越是害怕越是跳不过去,只要大胆的往前跳一下就行了。在幼儿跳过去之后及时的给与他表扬,其他的幼儿就会有动力。

在幼儿的活动中还要保持幼儿的积极性。我们平时的活动中有幼儿自主的游戏,可以探索、表演、动手、动脑。在活动结束后我们给幼儿进行点评,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的游戏成果,并鼓励幼儿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幼儿觉得我今天做的东西是成功的,是了不起的。

篇7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州 510006;广东育星幼儿教育有限公司,广州 510630;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兴义562400)

[摘 要] 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是幼教人员帮助幼儿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障碍的知识和信念。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结构性访谈和问卷调查,对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存在年龄差异,年长者相对较差,但不存在学历差异。总体来看,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可以运用园本教研、自主学习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在此方面的素养;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开办家长学校等途径,动员家长参与。

[

关键词 ] 心理健康素养; 幼教人员; 专业素养

稿件编号:20141122000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批准号:CBA130124)、广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编号:DJ2-2001)

通讯作者:杜建政,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E-mail:dujzh@126.com

一、问题提出

“心理健康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简称MHL)概念由简欧曼(Jorm)等人从“健康素养”延伸而来,主要指“帮助人们认识、处理和预防心理障碍的知识和信念”。心理健康素养包括以下五方面的知识:如何预防心理障碍;识别何时出现心理障碍;怎样选择适当的帮助和可行的治疗;怎样对不太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自我救助;怎样对出现心理障碍或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中的他人进行心理救助。已有研究表明,采用一定的措施可以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素养,进而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水平。虽然学者们对许多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都有实证研究,如老年人、青年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但对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研究则处于空白状态。这不足为怪,因为要求幼儿自己具备心理健康的有关概念和知识,无疑是苛求的。但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他们的长远发展和生活幸福,而且影响着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兴衰。在这种情况下,转而要求幼儿的监护者即幼教人员和幼儿家长具备相应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本研究拟以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为将来提升其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结构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在结构性访谈中,访谈卡片的制作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和《异常儿童心理(第3版)》关于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和多动障碍(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临床特征为依据,研究者自编两则案例,均用男童名“壮壮”和女童名“莉莉”来展示。

以随机的方式在广州市一所幼儿园选择被访者。访谈通过向被访者出示有心理障碍儿童的描述卡片进入情境。访员向一部分被访者以男童姓名展示孤独症案例,以女童姓名展示多动障碍案例i向另一部分被访者以女童姓名展示孤独症案例,以男童姓名展示多动障碍案例。访员在被访者理解案例所描述的内容后,开始结构性访谈,访谈所涉及的评估指标包括: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对解决心理问题的人的认识;对解决心理问题方法的认识;对心理治疗预后的认识;对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认识;对心理问题的态度。访谈对象共38名,包括主班教师、配班教师及保育员,所有被访者均为女性,工作年限为半年到18年之间。

依据DSM-5和《异常儿童心理》对儿童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描述设计问卷项目,共31个,其中品行障碍(CD)有7个项目(Al、A2、A3、A4、A5、A6、A7);注意力缺损多动症(ADHD)有6个项目(A8、A15、A16、A21、A24、A28);焦虑障碍有3个项目(A9、Al0、A14);心境障碍有4个项目(All、A12、A13、A22);自闭症有5个项目(A17、A19、A23、A25、A27);沟通和学习障碍有4个项目(A18、A20、A26、A29),另有2个检测项目,用于检验被调查者是否认真做答(A30、A31)。项目描述的是幼儿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心理特点,要求被试判断这些行为和心理特征是否反映出幼儿具有某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1-5分别对应“绝对正常”“正常”“不能确定”“病态”“绝对病态”。

问卷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进行,选取广州市3所幼儿园的幼教人员为被试。在答卷之前,主试首先口头强调调查仅用于学术研究,并要求被试认真阅读后作答。被试完成答卷后,主试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和回收问卷124份,然后对问卷进行筛选剔除。剔除问卷依据以下标准:问卷中的31个项目中存在漏答者;选项明显呈现出某种规律(如几乎选择同样的分数、分数有规律地波动);检测项目A30(“经常很难对游戏或者任务给予持续性注意”)与项目A8(“很难对游戏或者任务给予较长时间的注意”)的差值等于或大于2时,表明被试未认真做答;对项目A31(“听老师的话”)评分大于3者,表明被试过于倾向选择高分。结果得到有效问卷111份,其填写者均为女性,年龄在18岁到50岁之间(6人未填写年龄),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时间为半年到30年(6人未填写幼教工作年限),其中受过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者54人,未受高等教育者45人,12人未填写学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结构性访谈的结果见表1。对问卷调查的结果使用spss11.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项目A30仅用于检测被试是否认真作答,项目A31仅用于检测被试是否过于倾向选择高分,故这两个项目的评分不会被纳入统计分析。采用奇偶分半计算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89。被试在问卷29个项目上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以及这些项目与被试年龄和幼教工作年限的相关见表2,不同学历教师在各项目评分上的差异见表3。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最大变异法正交旋转抽取因素,结果见表4。

从表4可知,共有9个因素析出。根据各因素所包含项目的内容,我们为各因素命名如下:

Fl包含5个项目,其内容为“出现消极和自我破坏性的言语”“相信自己拥有神奇的能力,并且试图真的实践它,比如从楼上跳下”“没有原因的情况下也会泪流满面,做游戏时也不开心”“过度紧张和担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并且伴有头疼、恶心、失眠等症状”“对没有危险的物体或情境都会感到很害怕”。这5个项目反映的是个体的心理痛苦和对自身的危害。相对而言,这几个项目的得分也偏高(见表2),说明幼儿园教师通常把这些行为视为病态表现,故将Fl命名为“共认心理问题”。

F2包含5个项目,其内容为“欺骗和偷窃”“破坏财物”“对他人的互动从不感兴趣”“严重地违反规定”“冷酷无情,不关心他人”,故将F2命名为“品行问题”。

F3包含5个项目,其内容为“特别喜欢刺激、危险的活动,而且为了达目的不在乎受到惩罚”“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特别依赖,无故发火”“缺乏内疚感,没有同情心”“经常很难排队等候”“喜欢攻击他人和动物”,故将F3命名为“违背社会规范”。

F4包含3个项目,其内容为“经常在课堂上该坐在座位上时离开座位”“很难对游戏或者任务给予较长时间的注意”“经常很容易被无关的刺激干扰”,故将F4命名为“注意问题”。

F5包含3个项目,其内容为“(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口吃”“对于稍微复杂的句式(如果…,那么…等)无法理解”“(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对特定的发音区分不清,如d和t,或者g和k等”,故将F5命名为“学习问题”。

F6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用尖叫声代替言语,表达需求”“对某件东西有着非常执着的兴趣,不允许别人碰或拿走它”,故将F6命名为“任性”。

F7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从不表现出与他人分享的乐趣”“不能猜测别人的想法”,故将F7命名为“自私”。

F8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经常在需要安静的时候手脚动不停”“在经历恐惧或者创伤事件后,出现持续的恐惧思维,包括不能自控地回想当时的情景,体验当时的感受”,故将F8命名为“自控问题”。

F9包含2个项目,其内容为“不回答别人的问题,总是重复问话的后几个字”“经常还没有听完问题就将答案脱口而出”,故将F9命名为“交谈问题”。

四、讨论

(一)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但无学历差异

从访谈和调查结果来看,可以发现年长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相对较差。由表2可知,被试在A3、Al0、A13、A15、A23上的评分均与年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即年龄越大者,越可能认为项目中的描述不是病态的。再看剩余项目,除A20、A24、A25外,被试对其他21个项目的评分与年龄均显示为负相关,这说明年长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相对较差。被试的评分与工作年限的相关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在全部29个项目中,呈现负相关的项目为18个,其中A7、A12、A15、A16达到极显著水平,A5达到显著水平,呈现正相关的项目只有11个,仅有A14达到显著水平。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新进幼教人员在其学习阶段就可能更多地接触和吸收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因此相对于年长的、更早进入幼教工作的同行,表现出更好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

从表3可知,除A29评分相同外,在其余28个项目上,有17个项目,低学历幼教人员评分高于高学历者,其中A2、A7、A12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另有11个项目,高学历者评分高于低学历者,其中Al、A21达到显著水平。这似乎显示学历越高,幼儿心理健康素养越差。但我们发现,在检测项目A31(“听老师的话”)的评分上,低学历者的评分也相对要高(2.40 vs. 2.22)。这意味着,低学历者和高学历者在评分上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低学历者有评分较高的反应倾向导致的,而不是因为他们对幼儿心理健康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这一结果也表明高学历者更可能容忍幼儿行为的多样性,不会随意给幼儿贴上“有病”的标签。

(二)幼教人员普遍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辨识能力较差

本研究问卷的29个项目均是从DSM-5和《异常儿童心理》中抽取的,但从表2可知,评分在3分以下的项目有14个,这反映出幼教人员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辨识能力还是比较差的。从表4来看,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后,析出的9个因素也与问卷编制时以心理健康问题为维度的结构出入较大。以前三个因素为例,“共认心理问题”包含了All、A22(抑郁症)、A13(双向障碍)、Al0(广泛性焦虑)以及A9(恐惧症)。实际上,这些项目分属两大心理障碍类别:心境障碍与焦虑障碍,但是由于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后果严重、危害性大,且涉及到幼儿自身的安全,所以幼教人员潜在地把它们归为一类;“品行问题”因素包含了A2、A3、A4、A5(反社会人格)以及A27(自闭症),它们的共通特点是极端、危害自身及社会。但A27“对他人的互动从不感兴趣”,在心理诊断时与前面4项是截然不同的,但可能由于表现类似,幼教人员从自身经验出发,而将这些项目认定为同质的;“违背社会规范”因素包含了Al(品行障碍)、A6、A7(反社会人格)、A12(抑郁症)、A16(多动症)。这些项目分属3个心理障碍类别,但由于都表现出与社会规范、课堂纪律格格不入的特点,从而在评分上出现了一致的趋势。这也显示出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对于在幼儿身上建立常规的重视。幼儿在幼儿园以及社会环境中能否跟上集体生活的步调,被认为是衡量幼儿个人能力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幼教人员可能将反映是否“听话”的指标,潜在地归人了这一类。 本研究针对幼教人员的结构性访谈也说明了其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有待提升。在接受访谈的38人中,有17人对多动症作出了正确的识别与命名,占44.7%;有25人对自闭症作出了正确的识别与命名,占65.8%。这可能说明幼教人员有关心理健康的素养,主要来源于大众媒体对某一心理问题的报道。目前社会对儿童自闭症日益重视,出现了大量有关自闭症儿童的影视作品,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这个名词。相比之下,幼教人员对多动症的辨识能力要弱于对于自闭症的认识。

接受访谈的幼教人员对第2题“你认为能帮助莉莉/壮壮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和第4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莉莉/壮壮有以上表现”的回答,更是令人失望。这两个问题反映了心理健康素养中两方面的知识:一是如何预防心理障碍,二是怎样选择适当的帮助和可行的治疗。从其回答来看,可知当前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严重匮乏。只有很少一部分被访者提及“寻求专业机构及医生的帮助”,很少人认为是除教养之外的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几乎所有的回答都指向“父母冷漠”“家庭氛围不佳”“独生子女与人交流少”“家庭规则少”“家长引导错误”“孩子希望得到关注”“行为习惯不好”等,而对于学界共识,即多动症是一种有生物学基础的障碍、自闭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经发展性障碍,只有个别回答有所提及。换言之,绝大部分幼教人员认为这两种疾病是“可控”“可治”的。如此,在遇到有这类心理问题的孩子时,幼教人员很容易对孩子本身及其家庭产生负面评价,甚至道德层面的谴责。与对第2、4题的回答直接相关,绝大部分幼教人员都认为莉莉/壮壮可以转变成“正常”的孩子。这种观点的直接后果是,一旦幼教人员看到幼儿长期未能“变好”,定会感觉失望、沮丧、责怪,甚至怨恨,而幼儿及其家长的心理负担也将随之增大。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对反映心理问题污名化与否的第5题“如果你是莉莉/壮壮的亲人,你愿意把她的情况说给别人听吗”,绝大部分幼教人员给出的答案均是“愿意”。这说明大部分幼教人员在明确孩子是病态时,会选择积极寻求外界帮助,寻找解决的办法。总之,从问卷调查和结构性访谈的结果来看,目前幼教人员对幼儿高发的6大心理问题的辨识能力较差,对其致病原因、治疗办法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亟待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培训和提高。

(三)提升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的途径

依据国外相关研究及报告、国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研究以及我国幼教工作的运作模式,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升幼教人员的幼儿心理健康素养:一是运用园本教研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编制、发放《幼儿心理健康素养手册》,促进幼教人员了解幼儿的心理、行为发展特点,了解各种心理障碍的内涵及表现;二是通过日常不断的学习、积累、自我提升,使幼儿园教师逐渐了解并掌握观察、记录、评价幼儿的操作方法,并能将其运用于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践中;三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开办家长学校等途径,加强幼儿园教师与家庭以及社区的合作,创建互惠和相互尊重的关系,动员家长参与到对幼儿的观察与评价活动中来,以此支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l]Jorm A.F. Mental health literacy:Public knowledge and beliefs about mental disorders[J].BritishJournal of Psychiatry,2000,177:396-401.

[2]Jorm A.F. Mental Health Literacy: Empowering the Community to Take Action for Better MentalHealth[J].American Psychologist,2012,67(3):231-243.

[3]Jorm A.F,Christensen H,Griffitlls K.M. The impact of beyondblue:The national depression initiative onthe Australian public´s recognition of depression and beliefs about treatments [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Journal of Psychiatry,2005,39:248-254.

[4lKitchener B.A,Jorm A.F. Mental health first aid:An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for early intervention[J].Early Intervention in Psychiatry,2008,2(1):55-61.

[5]Stansbury K.L, Peterson T.L&Beecher B.An exploration of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mong olderAfrican Americans[J].Aging&Mental Health,2013,17(2):226-232.

[6]Cotton S.M, Wright A,Harris M.G, Jorm A.F&McGorry P.D. Influence of gender on mental healthliteracy in young Australians[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6,40:790-796.

[7]Adrian F&Aseel H. Mental health literacy in non-western countries: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J].Mental Health Review Journal,2014,19(2):84-98.

[8]Adrian F,Jennifer A&Kalia C.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of young peop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t Medicine and Health,2014,26(2):283-292.

[9]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S].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2013.

[lO]Mash.异常儿童心理(第3版)[M].徐浙宁,苏雪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ll]Cusack J,Deane F.P, Wilson C.J&Ciarrochi J.Who influence men to go to therapy? Reports frommen attending psychological services[J].l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ling,2008,26:271-283.

[12]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ing. Fourth national mental health plan: An agenda forcollaborative government action in mental health 2009-2014[R].Canberra,ACT: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09.

[13]British Columbia Ministry of Health Services, Department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s. De-velopment of a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s information plan for mental health literacy 2003-2005[R].Vancouver,BC,Canada:British Columbia Ministry of Health Services,2003.

篇8

关键词:游戏 幼儿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56

1 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分析

1.1 游戏有助于幼儿消除消极情绪,为成长带来快乐

在评价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过程中,情感健康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因素。如果幼儿情感健康,他们就会时刻表现出快乐的情绪,愿意与父母以及身边的人接触;相反,如果情感不健康,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幼儿性格孤僻、做事不积极等现象。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适当的游戏也能使幼儿解放天性。在游戏中,幼儿不但感受到游戏带来的快乐,而且可以增强动手能力,同时孩子很容易放松心情,不再因为一些事情而烦恼。幼儿阶段,孩子没有完整的世界观,只能通过一些简单的事物来认识这个世界,这时候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带有角色扮演式的游戏,使孩子可以初步感觉到每个角色的职责,同时不同的角色也能使孩子乐在其中,有助于其情感健康的培养。

1.2 游戏能够增强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都知道,令父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小伙伴们一起交流,这样孩子很容易变得内向,甚至偏激。很多游戏是需要团队协作来完成的,比如孩子小时候经常玩的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因此在幼儿园等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增设一些适合幼儿的游戏。这样在游戏中,让孩子感受到集体的帮助,也能享受到集体游戏的快乐,同时为了不拖集体的后腿,孩子也会尽全力地去努力。在相互配合中,孩子明白了如何与人交流合作,如何处理争吵,也能够使孩子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想问题。总之,孩子很容易在集体游戏中感受到快乐,同时也能够增强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1.3 游戏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幼儿阶段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识的初级阶段,对以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幼儿阶段,家长以及教师应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识,使孩子早点认识的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游戏中,尤其是在一些具有角色分配的游戏中,孩子可以通过扮演别人感受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从而对自己形成初步的认识,同时幼儿还可以体会游戏成功的喜悦,有助于其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1.4 游戏在幼儿性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幼儿阶段,孩子的性格正处在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个时候,他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很可能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就认定世界是什么样。因此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十分重要。在一些传统游戏中,如折纸游戏,孩子可以通过游戏理解世界的美好,以后很有可能会用爱心和理解去看待社会上的事。而通过角色的扮演,孩子可以了解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并养成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当的游戏就会使孩子养成坚韧、勇敢、责任心强的性格。游戏可以教会孩子处理不同的事情,一些孩子孤僻、胆小等问题通过游戏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2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2.1 为幼儿建立良好的游戏环境

2.1.1 尊重孩子的游戏喜好

很多孩子在幼儿阶段就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天赋,这些天赋能够在游戏中体现出来。因此,教师或家长在为幼儿选择游戏时要综合考虑幼儿自己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为孩子选择适合他们并且令他们喜欢的游戏。这样,孩子才能在游戏中充分地释放自己,从而喜欢上游戏,有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2.1.2 要多赞扬幼儿的表现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肯定,教师的一个微笑或一句赞扬往往能让孩子开心很久,并且能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在游戏中,根据幼儿的表现对孩子做出积极的评价十分必要。

2.1.3 教师要善于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游戏过程中,由于幼儿的年龄问题,很容易出现生气、自卑等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具有很强的洞察力,根据孩子最近的表现和心理变化,和其进行及时的沟通。教师作为孩子的游戏指导者,一定要与孩子和谐相处,友善地对待幼儿,不因为孩子的无理取闹而发火。同时,在希望幼儿做出改变时,尽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是命令的口吻。总之,无论是从语言上、神态上还是心理上,幼儿教师都应该做到和蔼可亲,用自己独特的魅力与幼儿进行沟通,减少他们的心理恐惧,使孩子喜欢上自己,喜欢在自己的带领下做游戏。

2.1.4 良好的游戏环境还包括幼儿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依然是最重要的协调者。毕竟幼儿年纪较小,他们没有很大的仇恨,因此教师要在发生矛盾之前和发生矛盾之后对孩子进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减小幼儿的心理压力为目的,而不是以批评为目的。

2.2 教师要善于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

游戏的目的是让孩子在快乐的同时健康地的成长,这其中也包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幼儿长大后,其知识水平也是评价其自身的标准。因此,教师在选择游戏时要使游戏内容更加丰富,这样孩子能够得到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就越大。幼儿游戏不仅仅限于幼儿园内,可以带幼儿去参观一些公园的游戏设施,包括马路交警的交通指挥。使儿对游戏的理解更加具体化,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在游戏中,教师也可以带幼儿进入模拟情景,如利用一些道具和设施,设置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然后让幼儿来扮演生活中常见的角色。这样,幼儿就会形成对职业对生活的初步理解。幼儿阶段,感官认识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游戏过程中为了使游戏更加的生动真实化,一些必要的图片、视频也可以运用到幼儿的课堂上。总之,教师应善于利用多种游戏使幼儿能够更多地认识这个社会,丰富他们的经验。

3 总结

毫无疑问,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适当的游戏列入现代幼儿园的课程中是对孩子的负责,同时也是对家长的负责。当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不能被忽略,他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游戏,同时在游戏过程中观察幼儿表情上和心理上的变化,使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毛曙阳.关于游戏的哲学思考机器教育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1).

篇9

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教育机构及家长的普遍关注。调查分析表明,2至4岁儿童各种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其中34%儿童的表现为社会退缩,这些儿童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喜欢孤独、畏缩、害羞;而38%的儿童具有攻击行为,表现为虐待欺侮别人,不合作,不会分享,在家不听话、任性、打架或威胁他人;29%的存在忧郁行为,在幼儿园或在家中过度恐惧、焦虑、不活跃、有自卑感。5至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7.3%,其中24%为多动、活动过度,表现为精神涣散,注意力不持久,坐立不安,学习效果差。虽然《新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深深的感受到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很容易,但是如何科学的关注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需要长期探讨,摸索、实践才能逐步得以解决。

一、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基础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为幼儿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础。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幼儿心理的发展取决于周围的物质和文化环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响。

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到,幼儿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幼儿期的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其知识与能力,生理年龄与心里年龄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事件的能力。幼儿从不同的家庭进入幼儿园,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困惑。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以他们为中心,而在集体中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

蒙台梭利①有一个精彩论断:儿童拥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儿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习得的是与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真切、最为深刻的社会。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积极鼓励儿童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养其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反之,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心,产生内疚感。

我们知道,“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还包括心理健康。人们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真正“健康”。

二、干预者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

在开展《3-6岁幼儿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研究》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干预者的素质、干预能力、干预方式等,都会对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在研究实施中,发现部分家长和老师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知识,一边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视而不见,一边又不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不得不反过头来对干预者重新进行培训。

作为干预者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与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朋友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对孩子充满爱心,一视同仁,多鼓励、表扬进步尽可能不要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干预者不仅要掌握心理知识,本人也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因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如果干预者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会在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干预者要拥有一个健康心理,也是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干预者应努力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心理知识的缺失是不可能做好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

三、 适当满足幼儿心理需要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条件

坚持正面引导,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干预者应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爱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要让幼儿接受我们的爱,让幼儿懂得我们的爱。我们要懂得一些向幼儿表露师爱的技巧。向每个幼儿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用各种方式向幼儿表示亲近和,增强幼儿自身的安全感和对老师的信任感。互相尊重,相互配合,共同营造温暖、关爱的良好环境,使幼儿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越来越好。

四、 尊重幼儿、重视个体差异是科学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核心

马斯洛有一句著名论断:“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 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成人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

篇10

一、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及途径

1.社区、家庭、幼儿园教育相结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一体化,即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要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应该主动与社区沟通,优化幼儿的社区环境,使幼儿从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环境中得到心理健康发展。家庭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的环境和家庭教育功能都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着力于幼儿园的工作,还要关注家长的心理及家庭的心理环境。可采用下列形式和方法:⑴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理的讲座,丰富家长的育儿知识,使家长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幼儿成长发展中的各种问题;⑵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让家长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好地与孩子沟通;⑶开设家庭心理咨询热线,及时解决家长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各种问题;⑷家庭与家庭、孩子与孩子之间可进行周日串门活动,让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孩子、孩子与孩子有更多沟通交流的机会。⑸对问题家庭可进行适当的家庭治疗与辅导;⑹可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活动;⑦开展“社会模拟活动”,让小区中的中小学生定期来幼儿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和活动,或到社区中参与社会活动。

2.根据实际,对有需要的幼儿进行个别心理健康教育。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在进行幼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关注每个儿童个体的心理健康。针对个别幼儿出现的问题,可进行个别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问题儿童存在的特殊问题,进行心理矫治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的体现,也是面向全体幼儿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二、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是一个比较新的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师队伍应加强对幼儿心理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幼儿的心理发展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教师只有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系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才能较好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为此,教师要进行心理学理论学习,组织专项培训,邀请专家指导,搜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料,配置一定的设备等,这些都是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2.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幼儿的心理及其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幼儿良好的品质为主要任务,充分认识幼儿心理问题只是某一时期、阶段的一些特殊情况,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可能自然减轻甚至消失。

3.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善于观察和指导幼儿,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做好个别的教育工作。认真做好教育观察记录,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