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资料范文
时间:2023-03-21 00:3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熊猫资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大熊猫近代名称(即中国国内通行的中文名称),最初定名本叫猫熊或大猫熊,意思是它的脸型似猫那样圆胖,但整个体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隶属于熊科。
2、由于在20世纪50年代前,中文的书写方式是直书,认读是自右到左,而改为横书后则从左到右,当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馆展出时说明标题用横书,名猫熊,而当时参观者习惯了直书自右到左的认读,误认为熊猫。
3、自此首先在主产它的故乡(四川),长此以往向传讹误,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的把猫熊更名为熊猫了。以后它通用的中文名叫大熊猫,也就被人们所公认。它的地方名,在它的故乡里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
4、以上就是大熊猫名字的由来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它们都是去年人工环境下出生的1岁左右的大熊猫幼崽,身体健康、活泼好动。但在30多年前,大熊猫幼仔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兽医院院长兰景超说,八九十年代,大熊猫幼仔常发生不明原因的腹泻,有的治不好就死掉了。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主任王成东说,调查发现,有40的熊猫得这个病死了,60的熊猫治疗后活了下来,但治疗的时间非常长,最长的2年。
我国从1960年开始进行大熊猫人工饲养,虽然在人工繁育的其它问题上进步很快,但在大熊猫的疾病治疗上却没有很大进展,特别是导致大熊猫幼仔突发性的腹泻、胀气、腹水、出血的疾病,到21世纪初,历经40多年,对于此病的治疗依然没有实质性突破。
王成东说,一般性腹泻很容易治疗,但我们按一般感染性腹泻措施治疗这种疾病,所有药都用过了基本无效,用抗菌药物治疗后,越治越滥,而且后遗症很快出现,腹泻后呕吐、腹水、腹部胀气,涨到呼吸都很困难,最后因为缺氧而致死。(图2)
这些症状让很多研究者感到困惑,为什么大熊猫幼仔一到半岁就开始发病?这种病的病因究竟是什么?问题一年接一年重复上演,这种致命的腹泻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大熊猫人工育幼的研究就不能算成功。
2001年大熊猫娇阳的死亡,再一次把这种疾病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兰景超说,熊猫幼仔娇阳突然不吃东西,然后很快腹泻,拉血便,当天就死掉了。
娇阳没有任何前期的症状突然死掉,对他们触动很大。
王成东是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兽医院原院长,他对动物疾病的防控有很丰富的经验,看着基地几只可爱的大熊猫幼仔不明原因地死亡,十分痛惜,他决心和自己的团队一定要搞清楚大熊猫幼仔患病的原因,攻克这种疾病。
王成东说,我曾访问过很多前辈专家,但能提供的可用资料很少,这个病如何把握是关键问题。
在没有更多现成资料和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王成东带领他的团队,只能静静地等待此类疾病的再次到来。
2001年夏天,基地的大熊猫幼仔有的已经半岁了,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5~10个月的幼仔身上,王成东他们密切观察着这些幼仔的一举一动。靠观察到的细节现象摸索着前进。(图3)
王成东说,2001年,我们遇到4只熊猫幼崽同时发病,从第一只发病到第四只发病前后不到12个小时,症状、特点与以前的熊猫幼仔完全相同。其中一只从发病到死亡6天,死亡时排了很多酱红色的血便。(图4)
这只大熊猫幼仔的死亡,让工作人员感到很惋惜。面对3只生病的幼仔,该如何积极治疗呢?
王成东说,要治疗肯定要用抗生素,做寄生虫检验无所谓,如果做细菌培养必须在使用抗生素前,否则,用抗生素就会把细菌杀死,导致误诊。这种情况下我首先取病尿,然后选择查找方法。
工作人员在迅速对病尿进行检测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保住3只患病幼仔的生命。
兰景超说,第一时间对它们进行输液,因为腹泻导致它们身体的水分和电解质流失严重,必须静脉输夜补充能量。
王成东说,我们根据幼仔的状况采取了一些办法,想办法给它们排气、排腹水,采用了中药西药治疗这种病。3只幼崽最终被治愈,最长的经过18个月的精心治疗。
3只半岁多的大熊猫幼仔虽然勉强活了下来,但它们身体瘦小、体质虚弱,很容易生病,恐怕将来没有繁育后代的能力。
王成东说,我们虽然对这种病的认识没有质的飞跃,但为来年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一些经验,至少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有了一些了解。
2002年夏天到了,又有一些大熊猫幼仔半岁多了,意味着它们即将面临那种致命腹泻的侵袭。
王成东说,2002年,同样有4只大熊猫幼仔断奶后腹泻,症状全部一样。因为腹泻的种类很多,我们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它们有些症状和人类的婴儿相同;有些和猪相同;也有些和其他动物吻合,我们做了病毒分离,终于把传了多少代的致命病毒分离了出来。这个病毒在扫描电镜下就像车轮一样,所以叫轮状病毒。(图5)
虽然分离出了导致大熊猫幼仔致命腹泻的病毒―-轮状病毒,但一种新疾病的确认,需要经过反复论证后才可以定性。当时,王成东只认识到这种病毒是导致大熊猫幼仔腹涨、腹泻、血便的主要原因,还没有进行科学的临床实验,证明此类病毒就是罪魁祸首。
王成东说,2003年基本确定了这个病毒,要确认是不是这个病毒导致发病,可以把分离的病毒接种到动物身上,比如从狗身上分离出来的,就接种到狗身上,看它发不发病,但这种威胁性很大的方法不能用在濒危野生动物熊猫身上。
既然大熊猫本身不能作为接种动物的选择,是否可以把大熊猫身上出现的此类病毒,接种到其它动物上,再进行科学研究呢?
王成东他们在狗和小猪身上复制出了这种病毒。
当把轮状病毒接种到狗和猪的身上时,它们出现了和大熊猫幼仔一样的症状,腹泻、胀气、腹水、出血等,基地的科研工作者对发病的特点、规律做了详细记录。
王成东说,知道这个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把大熊猫生长特点掌握了,再来制定措施就不难了。
经过多次临床试验后,王成东和他的团队,终于研制出了对抗轮状病毒的特效药,大大提升了熊猫幼仔的成活率。
王成东说,这几年新生的50只大熊猫幼仔,没有一只死亡,成功率100。
兰景超说,现在熊猫发病后,我们基本控制在一周以内治愈。
曾一度危害大熊猫幼崽生命的致命腹泻被克服后,大大提高了人工繁育大熊猫的成活率。让人不解的是这种病毒究竟来自哪里?为何从1960年人工繁育到2003年,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才被人类攻克呢?
王成东说,因为这个病毒是母体带毒,是一种隐性感染,不显症状,母体常年排毒,所以幼仔随时都有被感染的可能。
由于轮状病毒是大熊猫母体身上自带的疾病,是大熊猫妈妈使用排毒来确保身体平衡和健康的措施时,无意识地把此类疾病传染给了幼崽,而由于轮状病毒属于传染性疾病,一旦一只幼仔被感染,和它在同一圈舍生活的其它熊猫也会相继生病。
篇3
这个启事效应令河马老板十分欣喜,呵呵,既可以召来他急需的人才,客观上也给他的公司做了广告呀。河马老板让人事部的熊猫部长专事招聘工作,力求把最合适的人选聘到公司里来。当然,这个职位的报酬也是十分优厚的。经过笔试与面试,人事部已经初步决定录用鳄鱼先生。
河马老板让熊猫部长把鳄鱼先生的资料送到他这儿来。事关公司的发展,河马老板决定亲自把关。
高大肥胖的河马老板给自己倒了一杯茶,然后坐在沙发上。就在他准备翻阅资料时,狐狸先生闯了进来,他问:“请问你是董事长吗?”河马老板心情很好,所以笑道:“我正是。请问你什么事?”
原来狐狸也是一位竞聘者,而且最后已经“杀入”面试。笔试和面试总成绩和那位鳄鱼先生不相上下。
狐狸说:“我觉得你们的招聘工作里存在着猫腻。想不到你河马老板的好多多公司也兴这个。这样的话,你的公司生命力是不会长的。我不进也罢,说实话,你这个好多多公司既不会好,更不会多多!董事长阁下,请原谅我这样断言。”
当面说好多多公司的坏话,河马老板生气了,他让狐狸拿出证据来。
狐狸笑了笑说:“证据,我可能拿不出来了,但我可以告诉你,那位就要被你们录用的鳄鱼先生面试结束后,悄悄塞给熊猫部长一个信封。呵呵,我想秘密大概就在那信封里吧。董事长阁下,您大概还蒙在鼓里吧?”
河马老板大声说:“不可能,熊猫部长是最诚实的人了,他绝不会做这样的事。”
狐狸阴笑着说:“事实胜于雄辩,还是请河马老板亲自调查一下吧。”
河马老板向狐狸表示,如果情况属实的话,这位鳄鱼先生绝不会被录用,营私舞弊的熊猫部长也得走人。
河马老板立即打电话让熊猫部长过来。尽管熊猫部长算是公司的元老了,河马老板和他私交也很不错,但河马老板绝不允许有人拿公司的权力做私下里的交易。河马老板在心里想:熊猫呀,熊猫,没想到你会干这事。你太让我失望了。你是咎由自取,别怪我不讲情面了。
大概听河马老板电话里的声音十分严厉,熊猫部长脸色煞白跑了过来。听河马老板说了情况之后,熊猫部长紧张的神情立刻消失了。熊猫部长从鳄鱼先生资料里找出一个信封,然后递给河马老板看。
那是一封短信。鳄鱼先生写得简单,但态度却非常诚恳,他在信中说万一落选的话,希望好多多公司能够告诉他不能录用他的原因。他说他想总结一下失败的经验。这样对他的成长有益。
信封里还装了一个贴好邮票的信封,另外有两张空白的信纸。举手之劳,而且不占用你好多多公司一分钱的成本,一般人是很难拒绝不写几句的。
河马先生大声说:“真难为他考虑问题的细致了。看来鳄鱼先生确实是搞营销的人才。熊猫部长,这个人你选对了。”
篇4
熊猫馆
澳门路环岛的新亮点
澳门大熊猫馆坐落于路环岛叠石塘山下的石排湾郊野公园内。这里依山傍海,绿树成荫,占地约20公顷,是澳门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郊野公园。园内有儿童游乐区、烧烤区、野餐区、植物园、动物园、观鸟园、土地暨自然博物馆等多种设施和别具趣味的山间小路。由于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多年来一直是澳门人周末休闲郊游和对青少年进行自然环保教育的一个好去处。
造价约为9000万澳门元的大熊猫馆就在这个公园的山谷内。它占地约3000平方米,馆内设有两个面积均为330平方米的熊猫室内活动区及一个面积约600平方米的熊猫室外活动场。熊猫馆的外观造型新颖独特,活动场地的围墙以仿山包裹,营造自然山水环绕。活动场地的设计非常贴近大熊猫的自然生活环境,建馆初期便预先移入树木,加入水池、攀爬木等熊猫喜欢的玩乐设施,还特别设有能自动制冷的人造仿石,即使天气炎热,也可以保证适合大熊猫生活的舒适温度。为了让室内活动场有充足的自然光,以减少灯光对大熊猫的影响,室内活动场的顶部工艺是一层特制的半透明膜,这也能使观光廊道上参观的游客为大熊猫拍照时,尽量少用或不用闪光灯。
此外,熊猫馆内还设有熊猫居舍、竹子清洗区、竹子储存库、饲料准备室、饲料储存库、监控区,以及医疗室等设施完备的大熊猫后勤中心,保证从四川远道而来的“开开”和“心心”在这里健康无忧。但这个设计独特、功能完善的熊猫馆内找不到相应的名称和标志,不能不说是个小小的遗憾。
黑沙海滩、竹湾海滩、谭公庙、圣方济各教堂、妈祖文化村以及闻名遐迩的安德鲁饼店,都是路环岛吸引游客的地方,但熊猫馆的对外开放无疑是这里的一大亮点,它将使更多来此看大熊猫的游客,感受到澳门生态岛的美丽与宁静。
开开心心
国宝在澳门的明星魅力
我去澳门大熊猫馆时非常不巧――两只熊猫正趴着睡大觉!
无奈之下,我先去附近看了有趣的环尾狐猴和白颊长臂猿等珍稀动物,又去看了孔雀开屏和土地暨自然博物馆。估计熊猫还未醒来,便沿着“自然教育径”的路标信步上行。踩着落叶上斑剥的阳光,听着鸟鸣和昆虫的交响,看着翩跹起舞的蝴蝶和不时出现的植物简介,任凭清新的空气沁入肺腑……微风拂煦间,一个疑似从天而落的巨网蓦然出现在眼前,原来这里就是观鸟园――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大鸟笼。笼内的天然生态环境足以令人赞叹,可惜我只看到几只惊起的白鸽。
告别略显苍凉的超级大鸟笼走到高处,熊猫馆就掩映在满目苍翠的山谷之中,而它的对面,则是一片繁忙的建筑工地。据说为了不影响大熊猫的正常生活,施工方特别采取钻探后就注水的方法控制建筑噪音和粉尘,然后用一种金属软管把泥石混合物抽出来运走。
从山上回到熊猫馆,一群推着婴儿车的阿姨已经走出来,一群小朋友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列队进馆。我跟在后面走进去,看到两只大熊猫正在不紧不慢地吃竹子。它们一个坐着,一个躺着,都用一双前掌抱着竹子吃。馆内工作人员轻声告诉我,躺着那只是哥哥“开开”,坐着那只是妹妹“心心”。拍照间,“心心”起身慢悠悠地走到一个不锈钢水槽前,把头扎进去喝水,足足两分多钟后才将头从水槽里!
回到原位,“心心”继续坐在那里吃竹子,不过这次是左掌握住一根吃着,右掌还把着一束;“开开”依旧躺在它后面不远的地方,双掌捧着一根竹子吃得津津有味。又过了几分钟,“开开”终于起身,四平八稳地走到“心心”身边坐下,但还是互不相看,各吃各的竹子。它们有时从根部吃起,有时从中间吃起,有时用双掌把着吃,有时用单掌握着吃;吃竹茎时能感觉到它们嚼得非常香甜,吃竹叶时能看到它们左一口、右一口,仿佛是将成串叶子吸到嘴里的。它们贪婪的吃相和憨态可掬的模样十分惹人喜爱,但从被相机拉近的熊猫神态中,我发现它们根本未将外面视它们为明星的观众放在眼里。吃饱喝足之后,两只熊猫在一起玩耍一会儿,便一前一后,晃晃悠悠地回到它们居舍的门前,转头向外趴在那里睡下了。
篇5
这是走过的川陕几百个村庄中的一个,我们要调查这个村庄的周围是否还有野生大熊猫孤立小种群的存在。这次调查由我的母校北京大学担任整个调查队的技术指导并参与野外调查,而四川省林业厅从几个保护区抽调了有丰富熊猫调查经验的队员,我担任负责人。一个月来,仅仅在四川境内我们的行程就超过了5000公里,从四川最北部的岷山一直找寻到最南部的相岭和凉山。每到一个地方,我们从当地主管部门索取资料,然后访谈百姓和村民,将所有信息汇总之后,然后带着帐篷和食物上山,吃住都在山上,记录野生大熊猫和它们栖息地的情况。
屡屡猜错的答案
下马头村是个彝族村,坐落在整个山沟的尽头,只有一二十户房子散落在山坡上,房子背后就是连绵的牦牛山,一直延伸到百里之外。视线所及的山坡上,大树都已经被砍伐一空,有些地方还有烧火的痕迹。我们找了一个小屋子借住,把马背上的大米、蔬菜和油盐堆放在屋子一角,又向老乡讨了几个土豆埋在了篝火边的灰烬中。很快屋子安静下来,只剩下篝火噼啪的响声和土豆微熟的香气。
“兄弟,这个地方能有熊猫么?”四川王朗保护区的老刘坐在树桩上扒拉着灰烬中的土豆。一个多月远离家乡的漫长旅行已经让他的膝盖变得肿胀酸痛,他一边给膝盖贴着膏药一边念叨着。
“不好说啊,这地方采伐太严重,不过谁知道呢,熊猫这东西……”老李接口道。他来自四川宝兴蜂筒寨保护区,参加熊猫调查工作已有20多个年头。“这地方离冶勒保护区有多远?”“直线距离40公里左右,隔着牦牛山。”我答道。
大家都不说话了,一时屋子里气氛有点沉闷。为什么要大老远跑到这个地方?只因为8年前的那一个大熊猫痕迹记录么?马头乡离大熊猫最密集的王朗保护区有600多公里,离最出名的卧龙保护区有300多公里,离最近的冶勒保护区都有40多公里,还隔着牦牛山的山脊线。这地方,能有熊猫么?
我知道调查队员们都在想着这个问题,但谁又都没有轻易说出自己的猜测。这一个多月的野外调查工作中,大家猜错的次数太多了。
在泸定县的湾东村,我们观察着陡峭的地形猜测这里不会有熊猫,可是村民却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大熊猫的存在。在石棉县的新民乡,大家根据大熊猫已知分布区的距离猜测没有熊猫,可是却在远离大熊猫主要种群的山脊上发现了熊猫取食的痕迹。在峨边县的黑竹沟,大家忧心公路对于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猜测大熊猫可能已经退缩到了远方的山谷,却意外地发现大熊猫竟然就在距离盘山公路不足20米远的竹林中觅食。所以这一次,大家不怎么敢猜测。虽然觉得这里发现大熊猫痕迹的几率不高,可是心里又隐隐地觉得,也许它们就藏在马头乡,就活动在牦牛山里。
看上去很美,不是吗?
但实际情况远没有看上去这样美好。这些绵延纵横的大熊猫栖息地分布存在着一些致命的问题,最首当其冲的就是栖息地的破碎化。大熊猫高度依赖着森林和竹林为生,无论是躲避冬天的严寒、夏季的酷暑,还是求偶期寻找异,完成繁殖,或者是幼体成年寻找自己的独立空间,都要在森林和竹林中进行较长距离的迁移。一旦这样的迁移受到阻碍,大熊猫的正常活动也会受到严重的干扰。不仅种群间的正常流动被阻断,还有可能出现亲近繁殖和小种群绝灭的风险,所以连贯的植被对于大熊猫的生存至关重要。
几十年以来,对原始森林的采伐、不断增加的交通以及人类定居点的扩张,都导致原本连贯的森林变得斑斑驳驳,公路、铁路和农田成为了大熊猫难以逾越的天堑。而那些在整个大熊猫分布区最边缘的种群,情况则更为紧迫。一种野生物种的绝灭,往往是从最边缘的种群开始的,这些种群的栖息地最破碎,遭受的人类干扰最多,由此整个种群的命运也最危险。具体到大熊猫,一些孤立的小种群已经多年没有切实的信息,很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一旦这些孤立小种群消失,熊猫的整体分布格局会因之改变。
我们的目的,就是在大熊猫分布区的边缘地带穿行一一确认这些小种群的存在,并且判断这些小种群的命运。
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夜色渐深,下马头村的老彝胞给我们做了他们最有特点的坨坨肉端上来,大块大块的猪肉和鸡肉被粗粗地煮熟,空气里面飘动着粗糙而原始的肉香。
住在附近的彝族人来找我们聊天,和村民的讨论持续了很久,熊猫小种群的生命力让人吃惊,不仅仅是马头乡,几乎每一个孤立小种群都还有熊猫的个体在顽强地生活着,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在四川省凉山州偏僻的雷波县,当时是一个雨雾濛濛的天气,我们被漫山遍野的割竹打笋的人震惊了。吉普车沿着大凉山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帐篷,年轻人和老年人都围坐在其中,等着天气放晴上山挖笋赚钱。公路边用帆布支起了很多临时的小卖部,整箱整箱的啤酒被运到山上。据说割竹笋人最多的时节还没有到来,真到那时候,一些简陋的歌舞厅都能搬到了深山里,白天割笋,晚上唱歌喝酒洗脚按摩。割笋的人俨然把凉山竹林变成了一个小社会。近年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不法的商贩将违法加工竹笋的小作坊也搬到了山上,直接在山上用硫磺熏制竹笋,硫酸的蒸汽和污水破坏了空气和水源。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山坡上,我们仍然找到了熊猫存在的痕迹。这些原本生性羞怯怕人的大熊猫,在这大片严重被人类干扰的森林中顽强寻找着生存的空间。这是怎样的生命力啊。
“听说熊猫不会生孩子,是不是?”一个彝族小伙子问我们,旁边的老彝胞们发出一阵哄笑,弄得小伙子有些窘迫。“熊猫会生,而且还挺能生的。”我们解释着。大熊猫性情内向,活动隐秘,在野外很不易观察到,即使偶尔进入人们的视线,也往往稍有风吹草动就迅速逃走。因此,它们如何取食、如何寻找伴侣、如何繁衍生息都鲜为人知。别说是普通村民,这些问题也长久以来困扰着大熊猫的保护研究人员。不过,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野生大熊猫的一些行为也已经为研究人员所了解。
小伙子问到的“大熊猫会不会生孩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动物园笼养的熊猫在求偶和生育上的确存在明显的障碍,但是野外观察的熊猫个体向我们展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野生大熊猫和其他熊科动物一样,会,会为求偶而争斗。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人们的误解,曾发生过一段“抢救熊猫”的行为。在那段时间之内,有30多只不到1岁的熊猫幼仔被认为遭到母熊猫“遗弃”,从山里“抢救”到饲养中心和动物园,由于当时人们对如何照顾和饲养仍在哺乳期的幼仔没有经验,大多数被抢救的野生大熊猫幼仔未到成年就不幸夭折了。这对这个只有1000多个体的物种无疑是一个重大损失。1984年,由我的导师潘文石教授和吕植教授带领的北京大学研究队伍开始在秦岭对大熊猫进行长期的生态学、行为学和遗传学研究,这一干就是十多年。这期间的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母熊猫在取食竹子时,会把幼仔留在树上或一个安全的地方,几小时到几十小时都有可能。因此,熊猫幼仔独处一地并不意味着它被遗弃,这时最好的做法是不去干扰幼仔。这个发现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当时的林业部特地发文,才禁止了随意“抢救”熊猫幼仔。
还有一些熊猫生存的能力和技巧,也许是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意识到的。比如曾经有野生大熊猫横渡大渡河和岷江,也曾经有大熊猫游过1公里宽的水库,穿越海拔超过4000米的裸岩地带。这些事情可能是极其罕见的,但是说明了熊猫在困境面前所能够展示出来的生命力,它们的生命力和顽强,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空手而归
第二天马头乡阳光普照,看起来是个好天气,5个调查队员兵分三路进山,希望可以发现熊猫的影踪。我和老李沿着最有可能发现熊猫的山脊向上,从村庄坐落的海拔2200米到2900米,整整700米海拔的坡面上都没有像样的森林。原生的针叶林和暗针叶林都已被采伐一空,只剩下孤零零几棵树皮焦黑的杉树。鸟很少,兽类的足迹也不多。我们一路攀爬一路找,在接近3000米海拔终于出现了保存比较完好的森林和竹林,我们像野兽一样在竹林之中穿行,寻找到兽类平时利用的小路,试图发现一点点蛛丝马迹。
“嘘……你看!”顺着老李眼神的方向,一只成年的雄性血雉从荒草间踱出步子,挺起胸观察了一下四周,然后开始低头觅食,它身后不远的地方还跟着一只雌血雉。这是一种中小型的雉类,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一般栖息在高山接近雪线和草甸的冷杉林和针阔混交林,也喜欢在灌丛附近活动。这个季节正是血雉繁殖的时候,我在周围寻找,果然看到还有几个不起眼的小家伙热热闹闹地挤在一个沙土坑里面洗澡,一个最强壮的小家伙一下子把自己的小兄弟挤出土坑,自己独占这“鸟浴缸”。我和老李趴在灌丛后面饶有兴趣地观看,直到这个家庭再次钻进竹林中不见了踪迹。但在这窝血雉离开后的几个小时,我们再也没有见到别的野生动物,更没有见到丝毫大熊猫的痕迹。
回到营地,其他两个小组也没有找到大熊猫的蛛丝马迹,接下来几天,我们再次上山,再次空手而归——在马头乡的几天调查,最终一无所获。
离开马头乡的时候,大家都有些郁闷。马头乡成为我们所调查的8个孤立小种群之中第一个没有发现熊猫痕迹的地方。而这一结果直接而又不留情面地告诉我们,这些孤立的小种群是随时可能灭绝的。而每灭绝一个小种群,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就被蚕食掉一点,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就丧失一点。现在再回看曾经给了我们乐观预期的凉山小种群、新民小种群,可能我们的乐观要加上很多很多个“如果”——如果人为干扰继续加重,如果小种群和大种群无法连通,如果公路的车流量继续加大,如果农田继续扩张,那么这些小种群最终也难以逃过消失的命运。
活下来就有希望
调查的下一站是700公里之外的若尔盖。那里的包座自然保护区是岷山大熊猫分布的最东缘。2005年和2006年的竹子开花几乎让包座自然保护区的绝大部分竹子死亡,这对大熊猫而言是巨大的打击。到达包座之前,大家并不乐观。
我和当地的向导一起上山,沿着包座保护区内的一条大沟前行。放眼望去沟谷和两侧的山坡上都是连片的枯黄,那是4年前开花枯死的竹子,仍然还成簇站立在一起。这样的景象一直延伸到远方。我伸手过去抓起一根死竹轻轻一弯,整根竹子发出清脆的爆裂声,断成两截。
我钻进大片的枯死竹林中,看到还有一些干枯的竹子花垂下来,像麦穗一样小小的并不起眼。我粗粗估算了一下,眼前开花的竹林大约有3公顷,而整个沟谷开花竹的面积是眼前的上百倍。
竹子开花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自然现象。和我们日常见到的大多数植物不同,竹子在漫长生命过程中都是无性繁殖的,也就是既不开花又不结种子。它们的地下根不断生长,每年在根上萌发出竹笋,形成新的幼竹。然后幼竹生长,继续萌发自己的竹笋。就这样年复一年,很快几株竹子就可以生长成一片竹林。直到生长几十年之后,连片的竹子会突然约好了一样一起开花结实。开花过后老竹子当年就死去,而结下的麦粒一样的细小种子散落在原本生长的土地上,重新萌发幼苗,慢慢生长。这样的循环原本是正常的周期,却在今天给大熊猫造成了困扰。
我们从沟谷中沿着坡面继续上山,打算爬到山脊线上看个究竟,海拔很快上升到3400米,山坡上生长着巨大的杉树,胸径超过了50厘米,是没有被砍伐过的原始林。溪水顺着沟谷流淌,背阴的地方还有大片积雪,景色十分醉人。就在这里,我们意外地发现在大片枯死的竹子之间,还残存着一小片的活的竹林,面积只有三四亩。不知道为什么,它们没有和其他竹子一起开花。
“熊猫!”我的目光落在活竹林边缘一些中间截断的竹茎上,忍不住叫了一声。就在我们面前这片小面积的竹林边缘,每根竹子都只剩下根部几十厘米高的残桩,地上还散落着一些断的竹枝和竹叶。所有的竹子的残桩,都差不多到我的膝盖。我俯下身子细细观察,每一个残竹断面都能看到隐隐约约的齿痕,断面的边缘还有一小节没有撕断的竹皮连在竹茎上。
没错,一定是熊猫,只有熊猫才有这样的取食痕迹!没想到在大片竹子开花,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还有熊猫在这里活动!根据痕迹新鲜的程度判断,这只熊猫应该半个月之前在这片竹林取食!
这个猜测马上得到了证实,不仅调查队员见到了熊猫取食的痕迹,村民也证实就在两个月前还看到过熊猫的出现。我们推测,虽然整个山坡上的竹子都大面积开花死亡,但因为没有公路、铁路和村庄的阻隔,大熊猫可以在仅有的几片没有开花的竹林间移动,这样就可以维持基本的生存。队员们在枯死竹林的下面发现了大量刚刚萌发的竹子实生苗,这些幼苗仅仅生长了两三年,还只有十厘米左右的高度。但是只需十几年,鲜嫩的竹林会再次铺满山谷。只要熊猫能活下来,就保存了种群再次复兴的希望。
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所有的生命
离开包座我们又前往九寨沟县开始野外调查,而后在平武县,最后的目的地是地震灾区青川县。这样的东奔西走,已经慢慢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人问我们,花这么的大力气研究大熊猫、保护大熊猫究竟值不值,究竟国家要为每一只熊猫花多少钱?
篇6
为熊猫建一座“过街天桥”
2006年5月14日清晨,我们与30多名WWF志愿者一同前往108国道秦岭隧道,为熊猫种植植竹子,以此作为走廊带项目的启动仪式。
“秦岭大熊猫绿色走廊带项目”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在两个月内在该隧道上方种植1300亩竹林,创造出适合大熊猫生存的自然环境。就好比为大熊猫建一座绿色的“过街天桥”,让他们安全、自由地往来于两块栖息地之间。
WWF早在1980年就应中国政府的邀请,开始了在中国境内的大熊猫保护工作。WWF认识到陕西秦岭在大熊猫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重要地位和保护的紧迫性,确定在秦岭开展保护与发展共进项目,希望结合国家工程,使分布最北的大熊猫生活得更好和更长久。
秦岭大熊猫作为一个独立的种群,所面临的生存威胁代表了野生动物保护的主要问题: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破碎化,偷猎、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保护需求的冲突等,虽然这里被誉为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但是如果栖息地退化和破碎化的程度继续加深,秦岭大熊猫的命运将岌岌可危。
目前,秦岭大熊猫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是栖息地的破碎化。原来连成一片的熊猫主要栖息地,由于道路修建等人为因素,被割裂为六个相对隔离的居群。熊猫种群间的交流被割断,活动范围和食物来源也受到极大限制。其中两个栖息地面积最大的种群DD兴隆岭种群和天华山种群,因108国道的贯通及沿线人类活动的干扰,被人为地隔离。
108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原隧道上方翻越山脊的13公里公路弃用,在隧道上方的大片空地为野生动物开辟出了一条天然通道,成为道路两侧野生动物相互交流的重要生物走廊,也使两个大熊猫居群的融合成为可能。
“党博士”扫盲
按照计划,第二天要跟随保护区的巡护员步行上山巡护监测,亲身体验巡护员一天的生活。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钢筋水泥中穿梭的人来说,晚上的野外巡护监测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一课。
给我们做培训的是个精神百倍的小个子中年人,他操着浓重的陕西口音说:“欢迎大家来秦岭!我是佛坪保护区的党高弟,叫我老党就行。别看我的职称是林业工程师,其实我只有中专文凭。可是有好多人管我叫党博士呢,为啥?因为我研究大熊猫这么多年,剥开过上万块大熊猫的粪便,所以成了‘党剥屎’(党博士)。”老党的话引起一阵哈哈大笑,“后来我自己不剥了,开始指导别人剥,就升级为‘剥导’(博导)了。”
“党博士”首先给我们“扫盲”,讲了巡护和监测两项工作的区别。巡护就是巡逻、保护,有一定的执法功能,巡护员持有相关证件,遇到盗猎、盗采等行为,有权制止;而监测的目的是为科学研究收集和积累数据信息,要多次选取固定的时间、地点,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变化,因此监测员必须经过更为严格的培训。监测和记录的内容包括发现倒木、人类活动、动物踪迹(动物的足迹、粪便、取食痕迹)等。这些看似平凡的记录,经过多年的积累,就会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条,为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它可以告诉人们当地的生态环境是得到了改善还是正在恶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生态环境从破坏到恢复的周期有多长等等。
听了这些,我们深感自己第二天即将参与的工作意义重大,纷纷向“党博士”请教工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党博士”讲了些野外安全常识,又教我们填写记录表格及如何使用GPS(全球卫星定位)测定经纬度和海拔。如果监测员们在没有条件使用GPS时,要靠观察山上的植被情况估算海拔,那可就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学会的了。
当晚,我们夜宿观音山保护区内的一个保护站。我们去的时候赶上停电,大家便围着几张拼起来的方桌,吃了一顿“烛光晚餐”。保护区工作人员朱云告诉我们,这是新建的保护站,通了电还引了自来水,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山里昼夜温差很大,大家每人抱了两床厚厚的棉被,临睡前还在兴奋地猜测着第二天可能遇到的情形。“只要心诚,明天说不定还真能遇见熊猫。”朱云的话伴我们进入梦乡。
巡护秦岭
清晨,大家整装待发的时候,我忽然看见一道亮丽的色彩从眼前划过,停在了不远处的树枝上。是一只红嘴蓝鹊。 同行的一位铁杆观鸟迷赶紧架起单筒望远镜。鸟儿对“偷窥者”全然不知,仍旧悠然自得地四处张望,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凑到望远镜前一睹它的风采。
我们都清楚今天巡山目的是体验监测,如能看到熊猫便是意外收获,但每个人心中无不期待着与大熊猫这位深山隐士的神秘邂逅。
老党、观音山保护区的朱云、蔡琼和WWF西安办公室的雷涛带着我们出发了。朱云发给我们每人一份巡护监测记录表,上面清晰地列出了许多监测项目,内容详细,分类有序。老党介绍说,这是2006年3月开始启用的新版记录表。WWF与陕西省林业厅共同为全省的保护区制定了一个新的巡护监测标准,统一了记录表格,并实现了全省监测数据的网络化。从今以后,秦岭地区的14个保护区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每年统一形成一份秦岭大熊猫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我们开始沿着羊肠小道盘山而上,走到龙草坪村大溪沟的一个农户家。这是典型的山间民居,不大的一间房子,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窗前的大麻筛里晾着天麻和香菇。最惹眼的还是他家门前的一棵高大挺拔的树,树干有碗口粗,树上盛开的花如荷花一般,是鲜艳的粉红色,大朵大朵的。这种树叫厚朴,属于木兰科,树皮可以入药。野生的厚朴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巡护员为我们选取的路线是他们平时的监测路线中较为轻松的一条,但有时仍需手脚并用。我们一面小心翼翼地看着脚下的路,一面欣赏秦岭的美景。高耸的山峰被浓重的绿色所覆盖,相互遮挡又相互衬托,流水声和着清脆的鸟鸣不绝于耳。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进了大山深处,目之所及的范围内看不到一户人家。
老党在一丛又细又矮的竹子前停下来,随手折下一根竹枝递给我说:“这就是熊猫最喜欢吃的秦岭箭竹,尤其是像这样生长了三年左右的。”在每一山系中,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为大熊猫所喜食的竹类。秦岭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是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我觉得那细细的竹枝十分坚硬,便问:“这竹子这么硬,熊猫能吃得动吗?”老党说:“你可别忘了,大熊猫是食肉目动物,牙齿特别厉害。我曾经在保护站里照顾一只生病的大熊猫,每天用勺喂它吃流食,两三毫米厚的铁勺,它经常是一下就咬穿了。”大熊猫在漫长的进化中早已从食肉改为吃竹子,可是却还保持着食肉动物的消化道和牙齿;生活习性改变了,身体形态却长期保持不变,这真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一大挑战。
我们在河边的乱石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老党忽然停下来,警觉地看了看周围说:“你闻!羚牛刚刚来喝过水!”我们赶忙伸着鼻子闻起来,却什么也没闻到。我想,常年生活城市,我们的嗅觉怕是已经被汽车尾气熏得麻木了吧。
印象中的羚牛总是凶猛异常,因为经常听说羚牛伤人致死的传闻。老党告诉我们,羚牛厉害不假,但健康的羚牛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反倒是生病的羚牛在有人靠近时,会感到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威胁,有可能主动出击。所以,进山不要穿颜色特别鲜艳的衣服(比如红色),迷彩最好,只要站着不动,羚牛根本不会注意你,即使注意到,多数情况下羚牛也是掉头就跑。想想看,其实人类带给野生动物的威胁和恐惧感要比动物对我们的威胁大的多。
刚爬到海拔1400米的地方,我就开始默默祈祷熊猫的出现了。行进的路线蜿蜒曲折,当我们又从密林折回山边时,面前出现的美丽景色真令人心旷神怡。 涓涓细流汇成的大溪在高高的石屏上形成一道瀑布,倾泻而下,落入深不可测的潭中,潭水清澈而幽深,呈现出那种浓得化不开的绿色。向上望去,三道瀑布和三个深潭如台阶般彼此相连。
我们正打算在这美景中小憩一会,巡护员蔡琼忽然喊道:“快来看,这有豹子的粪便,我七八天前来这还没有呢。”在一大块岩石的凹陷处果然有一堆棕灰色条状的动物粪便。要知道,豹的踪迹比熊猫的踪迹更罕见。大家立即兴奋起来,忙着拍照、记录。这时,老党伸手掰开一块粪便,向我们展示豹的食物结构。他指着几缕枯草说:“豹是食肉动物,粪便里怎么会有草呢?没经验的人可能要得出豹子也吃草的结论了。可你再看这是什么”,说着他竟从那块粪便里拽出一个鸡爪子来!“这是红腹锦鸡的爪,是鸡吃了草,没等完全消化豹又吃了鸡,所以粪便中才会有草。”我们一群人看得目瞪口呆,食物链的环环相扣、自然界的弱肉强食竟然能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功夫不负有心人,走了近4个小时的山路,在海拔约为1550米的密林中,我们终于找到了熊猫的踪迹。几簇被熊猫咬断的竹子下面是四五块巴掌大小、两头尖中间粗的熊猫粪便,大概是一两天前留下的。“党博士”立即进入了工作状态。他剥开一块熊猫粪便,从中取出一段一段未被消化的细竹枝,并拿出随身携带的游标卡尺测量起来。他说:“现在测量的是熊猫的咬节”,说着还拿了一根竹子给我们示范,学着熊猫的样子横着放到嘴里一咬。“通过测量咬节的长度就可以知道熊猫的齿间距,每只熊猫齿间距不同,现在秦岭地区一共有273只大熊猫,这个官方数字就是这么统计出来的。”做完测量和记录,老党笑着说:“刚刚留下的新鲜熊猫粪便比这个颜色更鲜绿,而且散发着竹叶青酒的清香。”
我们显然已经进入熊猫经常活动的区域了,老党体醒大家保持安静。大熊猫听觉不错,视力却不好。如果熊猫出现,你默不作声,它就很可能和你擦身而过。这时我们都好奇、紧张而又激动,小心翼翼地向山上走去,随时准备和大熊猫偶遇。我们完全不知道熊猫会在哪里,只能沿着监测的既定路线前行。老党说如果感觉新鲜的熊猫粪便还有热度,就可以根据粪便形状判断熊猫行走方向。粪便两头有尖,但仔细看就能发现一头较圆、较钝,另一头较长、较尖,后者指向的就是熊猫前行的方向。他曾经根据这条经验成功地追踪到了大熊猫。
随后的一小时里,我们又找到了一处熊猫的粪便,但无论怎样仔细地向四周察看,却始终未能和这位深山隐士谋面。朱云看着我们失望的样子和满面的倦容,笑着说:“时间也差不多了,往回走吧。今天还是挺有收获的。熊猫确实不容易见,我们平时巡山,也是偶尔才能看到。”
回去的路上,WWF的雷涛告诉我们,熊猫的习性虽然是独自隐居深山,但却是好奇心很强,喜欢接近人类的动物。熊猫曾经不怕人,它将山民们当成自然的一部分。以前,老乡们在屋后种地时,经常能看到熊猫在对面山坡上活动。而熊猫在生病或食物短缺的时候,也会闯到农户家来寻求帮助,甚至发生过熊猫跑到老乡家里看电视的情况。可是由于近二三十年来的大规模采伐,公路、水坝等设施修建,以及一些盗猎行为,严重地惊扰了熊猫,不仅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还使得它们对人类和人类活动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
1998年特大洪灾后,国家决定停止对野生林木的砍伐,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龙草坪林业局同时成为观音山保护区,两个班子一套人马,管辖近50万亩山林。主要工作职能从采伐变为保护,职工也从原来的1000多名(主要是伐木工人)减少到现在的200多名(主要从事保护工作和行政工作)。
回到观音山保护区的办公室时,天色渐暗。朱云说,他们平时巡山,如果走得远一些就经常需要在山里搭帐篷露营。我想起今天在山上很高的地方还看到护林员们搭建的窝棚和灶台。
直面野生大熊猫
下楼集合的时候刚早上5:30。 天光还没有放亮,巍峨的群山遮掩在雾霭当中,空气里寒意犹浓。
今天同行的,是佛坪保护区大熊猫研究专家雍严格。雍老师在该领域已经工作了近30年时间,是中国第四代大熊猫研究的代表。雍老师一来,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早上5:00左右的时候,佛坪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巡护时发现一只大熊猫!
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佛坪保护区。虽然巡护员们为我们请来了马队,但大家都兴致盎然地决定步行,在饱览美景的同时体验巡护工作者的辛苦。
一路上,专家告诉我们,佛坪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主要保护大熊猫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内不仅有原始古朴的森林景观,还拥有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比如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连香树、独叶草、星叶草,还有重点保护动物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大熊猫是这里的保护重点,不但分布密度全国最大,而且还被专家确认为新的亚种,从物种多样性保护的角度来说,秦岭大熊猫与四川大熊猫拥有平等的生态地位。
一路的山光水色使大家沉醉其中,甚至忘记了疲惫。走到一个山垭边的时候,雍老师的对讲机突然传来了信息,他示意大家安静,并悄悄告诉几位队员脱下红色的外套。我们马上意识到这里发现了大熊猫的行踪,兴奋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原地等了大概20分钟,什么也没有发生,正当我们有些失去耐心的时候,雍老师招呼我们顺着山谷爬到一个相对平缓的地方,压低声音告诉我们大熊猫可能就在山梁那边。他把我们分成两组,一组原地等候,一组翻越山梁。看到原地等候的小组满脸失落的神色,雍老师笑着说,如果不出意外,所有人都能看到熊猫,因为一个地区的大熊猫一般都有常规的活动路线,基于雍老师对周边情况的了解,这条从山梁到山谷的路线,正是这样一条常规路线。听了这样的解释,留在原地的成员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去。
我被分到了第二组,在雍老师的带领下艰难地爬上了山梁。雍老师指挥大家在一处比较平整的地方坐好,示意大家一定不要出声。大熊猫听觉十分灵敏,一点响动都会对它们造成惊吓,这也是保护区工作人员长期以来总结出的经验。
时间好像凝固了一样,等待显得那么漫长。耳边清脆的鸟鸣和眼前碧绿的竹丛,本应是一幅难得的美景,但是,由于心里巨大的期待,这一切似乎都不能吸引我们的兴趣。
突然,山梁下竹丛动了,一个黑白相间的身影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一瞬间大家兴奋得快要跳起来,大熊猫真的出现了!但是,一眨眼的功夫,还没等我们看清楚,这只胖乎乎的家伙就又躲入茂密的竹林中。
我们举着望远镜四处搜寻,但都没有再看到大熊猫的踪影。我焦急地看了看雍老师,想从他的表情上看出一些端倪,而他好像一幅胸有成竹的样子,也没有示意我们离开,我又觉得好像又有了希望。
又过了一会儿,从我们脚下四五米的竹丛中突然传来了沙沙的响声,接着,一个毛茸茸的脑袋露了出来。“天哪!”我不禁在心里惊叫了一声,没想到这个家伙会出现在离我们这么近的地方!这是一只一米左右的大熊猫,身上白色的地方略有些发棕,脑袋圆圆的,行动非常敏捷。大熊猫显然没有发现我们,还在悠然自得地往上走,丝毫没有察觉到在这密林深处,会有几个不速之客,正怀着激动的心情注视着它的一举一动。
等大熊猫离我们只有三米之遥的时候,我们相机的快门声惊动了它。小家伙惊恐地循声望过来,黑眼眶里的小眼睛和我们来了个近距离对视。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它掉头就跑,胖乎乎的身躯一眨眼就消失在竹林中,竹影晃动了几下,一会儿就恢复了平静。
短短几分钟内,我们经历了从焦急到兴奋再到懊丧的全过程,更想知道如果没有惊动它,它会不会径直走到我们身边,和我们擦肩而过?不过,不管怎样,在野外看到大熊猫是一件令人激动的经历,虽然只是短短几秒钟的邂逅,也足以让我们良久回味。
下山后,下面的同事兴奋地说他们也看到大熊猫了,原来它真沿着雍老师预计的路线从山梁上一路下山。听完后我们更对雍老师肃然起敬,他对秦岭大熊猫活动习性的熟悉程度,实在让人佩服。
篇7
他喜欢打架,平时经常游泳和练习跆拳道,所以身材很好,加上自己天生帅气,有很多的女孩子向他透露心扉
应该说他是一个很花心的人么?他的身边有很多女孩子,他总是一一玩弄
在他身边的女孩,从来没有超过一周,于是,大家都纷纷惧怕了他,怕他玩弄
可是,没有人能控制自己对于他的好感,因为他真的就是女孩子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校花早闻这样一个白马王子,很心动。所以很想去看看,刚刚到他的班级,他蓦地冲了出来,把校花狠狠的撞到了地上,校花一边骂道,一边恨恨的爬起来。刚一抬头,就看到了他
那个英俊的面庞,帅气的身材。校花不禁心动起来,“请问你就是...."校花的话还没说完,他就冲了出去,早已不见了人影,但是校花的心中却一直忘不了那个人.
上课了.校花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静静的发着呆,她还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他的详细的资料,突然,校花听到后面的女生谈论道:哎,你听说了么,咱们学校12班的那个帅哥,被他玩过女孩子不计其数那,好恐怖哦".早知道了,不过,能当他一天的女朋友也好啊,那么帅,一定会幸福死的".你真的好骚哦,呵呵。她们俩还在谈着。校花不知道还上着课,转过身,站起来大声的说,他叫什么?.......你在干什么,这是上课,不是在赶集,注意听讲.校花默然反映过来,呆呆的坐回去.....
熊猫,熊猫.过来.有人找",一个女生默默的走到了教师外面,她倚在墙边,和另一个女生谈论着什么,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她穿着特步的跑鞋,并没有穿校服.黑色的上衣,她最喜欢的,这样,不会显得很胖.她并不如其他的女孩子那样有着白玉般的肌肤,和她旁边的女孩子比,她真的很像憨态可掬的熊猫了.熊猫听朋友说了学校这个帅哥,也是很心动,她从来没有看见过他,只是听说为了看他,很多女孩子连课也不上,都满学校的找他,因为听说他对于语文课还不太烦感.偶尔会上语文课,所以女孩子又会经常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到他的班级去,为的只是能看他一眼.而有些女孩子呢,去的时候总会打扮的很花枝招展,为的是他能看上她们.
混子朋友都说他很有艳福,总有那么多的女孩子来追.而他总是笑笑,总摆出一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感觉,真的让人受不了.
熊猫是校队的,很凑巧的是,他是男篮的,那天正巧男篮集训,在操场上练习跑圈.他跑的让人感觉到运动的气息,很帅气.那些在操场上训练的女生都忍不住停了下来,望着他,有的竟然还情不自禁的跟着跑了起来,但却不是他的对手.他如同在草原上奔驰的野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豪放洒脱,真的让人体会到了一种奔放的美丽
篇8
【关键词】问题研究;班本教研;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5-0043-03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实施。”因此,班级教育教学工作应从教育科研的视角出发,以幼儿发展为本,开展基于问题研究的班本教研实践,不断提升班级保教工作的质量。
班本教研所关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班级一日活动的规划和组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施、班级环境的设置等方面。基于问题研究的班本教研实践,能推进幼儿的发展和班级教育的改善,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教师教育智慧与共同合作的体现。
一、一日活动中的问题与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并在时间安排、教师指导、环节过渡、常规建立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研活动应多角度地关注幼儿的一日生活,如:班级一日活动的内容是否合适,活动时间与空间的安排是否科学,活动组织是否合理,是否做到室内外交替、动静交替,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转换是否顺畅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一日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在班级教研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教研问题:如何优化一日活动的流程
新学期,三位从未合作过的教师被安排在同一个班级工作,其中一位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对班级的工作流程不熟悉。开学一周后,该班级在一日活动的流程安排、组织要求等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幼儿晨间锻炼、游戏、区域活动等常规习惯难以形成,教师合作方面也会出现一些冲突。
针对这些情况,三位教师首先及时进行了沟通,交流了各白发现的问题,并共同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如班级活动流程是否合理、常规要求是否一致等。然后,三位教师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两次讨论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路径,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方案包括:对班级的一日活动的内容、流程进行优化,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重新商讨班级各项常规活动的要求,保证教育的一致性;明确各活动环节中三位教师各自的工作职责及要求,提高合作效率等。最后,三位教师根据研讨的方案,对一日活动加以组织和调整,并相互观摩对方一日活动的组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促使活动流程更加合理、幼儿活动更为有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班本教研可以直面班级一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聚焦问题现象――反思产生原因――探索解决方案――现场调整优化――持续跟进深入”的行动研究方式逐渐达成共识,保持教育的一致性,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一日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得一日活动中等待的时间减少、流程合理、组织有序,保证了幼儿愉快、有益地进行自由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班级一日活动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一般常态下的教研问题,还要关注特定情境中的教研课题,如新人园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问题、大班幼儿一日活动中幼小衔接的研究、主题背景下的一日活动的开展等。教师应在研究中反思、调整和优化班级一日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一日活动的质量。
二、主题活动中的问题与研究
主题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教师可通过观察及时发现与应对问题,确保主题目标的有效实现。对于主题活动,班本教研应针对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审视主题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反思主题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找教育的契机和主题发展的生长点。现以中班主题活动《可爱的大熊猫》为例,探索如何在主题活动中进行班本教研。
教研问题之一:如何处理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让幼儿获得科学经验之间的关系
在《可爱的熊猫》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在班级建一个“熊猫乐园”。教师问:“熊猫乐园里有什么呢?”幼儿说:“熊猫家里有沙发”“熊猫家里有冰箱”……幼儿的各种想法让教师感到困惑,对于这些想法,教师该如何应对?
教师们首先认为,不应直接否定幼儿的想法,对于大班的幼儿,可以培养他们初步的自然生态观,班级的“熊猫乐园”应营造一个拟真的熊猫生长环境,以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然后,教师带着幼儿及家长共同参观动物园,在动物园里请会使用照相机的幼儿拍摄熊猫的生活环境,请工作人员现场演示给熊猫喂食、介绍熊猫的日常生活。回园后,教师利用录像、照片与幼儿共同回顾参观的情形,在即将建立的“熊猫乐园”区域持续播放大熊猫的活动录像和幻灯片,丰富幼儿对大熊猫及其生长环境的认识,并让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在熊猫馆的所见所闻。最后,教师与幼儿从户外小竹林取来几株竹子,将其布置在“熊猫乐园”里,营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绿色空间。通过两次讨论,幼儿认识到熊猫的“家”在户外的自然森林中,和小朋友的家是不一样的。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抓住了幼儿的真实问题,对于幼儿出现的所谓“错误想法”没有给予直接的否定,而是借助问题分析和寻找解决策略的过程,逐渐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不仅使主题活动产生了新的生长点,也开阔了教师设计主题活动的思路。通过教师的及时反思和引导,幼儿对大熊猫的认识拓展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上,而且逐渐明晰了真实生态环境的含义,并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环境观。
教研问题之二:主题活动结束后,如何对待幼儿对主题的兴趣
《可爱的大熊猫》主题活动已结束。时隔两个月,孩子们给台北动物园大熊猫馆写的邮件得到了回复,邮件中带来了关于大熊猫“团团”和“圆圆”的消息。但这一新信息的介入,给教师带来了新的困惑:主题活动已经结束,对于新的信息,还能按主题的方式展开吗?幼儿的兴趣还能持续吗?
班级的三位教师通过讨论后一致认为,虽然距离主题活动结束已有两个月了,但幼儿对大熊猫的关注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台北动物园的邮件内容非常丰富,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有助于开展富有趣味的活动。于是,教师首先通过研讨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活动方案。然后,教师带着幼儿一起观看了台北动物园提供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了解两只大熊猫在台北的生活,并共同完成邮件中提出的“任务”:为“团团“和”“圆圆”画像;给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回信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在班级的“熊猫乐园”里制作“团团”和“圆圆”的模型,并拍照片寄给台北动物园;邀请幼儿园其他班级的小朋友来“熊猫乐园”看“团团”和“圆圆”。
班级教研活动的开展,让教师对主题活动的周期取得了认识上的一致性,教师在研讨和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资源与信息,并使之成为课程新的生长点,将师幼、家园、资源和活动加以有机的整合,使得幼儿、教师和家长在活动中都有了新的收获和启发。
三、区域活动中的问题与研究
区域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的特质,区域活动中要关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但要考虑区域活动内容、空间大小与幼儿年龄特点和参与人数的关系,还要考虑区域活动怎样才能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引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春天到了,班级计划饲养几只小兔子,开展一系列有关兔子的活动,但教师一时难以决定小兔子的住处,因为既要便于幼儿饲养和观察,又要注意卫生和安全问题。
教师们先通过讨论,提出了班级区域设置的多种设想,列出了有可能适合饲养兔子的几个地点,并分析各自的优势与缺点。然后,教师们列出了近期适合开展的有关兔子的活动、班级可能提供的区域空间。最后,教师们调整班级区域,形成了新的空间结构。在区域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调整和丰富区域的空间大小、材料摆放、作品展示等,让区域更好地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教研问题之二:如何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发现,有一些区域幼儿选择得较少,而且就算选择了,幼儿在这些区域活动的时间也很短。尽管教师也会在这些区域活动中进行一些指导,但只要教师一离开,幼儿就不再继续玩下去,显得缺乏兴趣和持久性。
班上的三位教师通过观察和询问,统计了每个区域的受欢迎程度,发现有些区域活动幼儿久玩不厌,如生活区的舂米游戏、切菜喂小鸡等活动;还有扮演区、美术区也很受幼儿欢迎。教师认为,这些能持久吸引幼儿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且结果往往都是令人期待的。比如,当幼儿舂好米、切好菜叶后,就可以去喂小鸡,这是幼儿乐意参与的重要原因。而那些幼儿较少参与的区域活动往往缺少游戏的情境,幼儿对结果的期待性也较低,因而不愿意选择该区域去游戏。
教师通过观察其他班级的区域活动,寻找值得借鉴的方法,重新评估本班级区域活动的内容。经过讨论和多次尝试,取消了一些幼儿不感兴趣的区域内容,增加了活动的情境性、游戏性、综合性,还新设置了生活性较强、受幼儿欢迎的区域活动,如“打鸡蛋、做蛋糕”、“和小鸡散步”等。
由此可见,对于班级区域活动的教研,教师需要关注的层面是多样的,既有区域内容选择、区域空间分割,又有区域材料投放、区域设施摆放等。在区域活动中,班级教研的关注点更多地要落实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上,如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状况的研究,对幼儿主动发展的支持策略的研究等,这些都是班本教研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郑慧琪,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情感;学习积极性
本课例重视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案例。
(一)课前准备,收集资料
收集介绍祖国风光和世界风光的图片。
(二)激情导入激发兴趣:我们的祖国风光绮丽,景色迷人。南有热带雨林,南海沙滩;北有大兴安岭,内蒙古大草原等,让我们一起去领略祖国的大好风光。
(三)揭题板书,走进课文
在20世纪70年代,一群伐木工人在一片莽莽丛林中,发现了一处景色世界上同时获得两项殊荣的景区,这个地方在哪儿呢?它就是九寨沟,今天我们一起去领略九寨沟那具有神奇魅力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引导读题。
(四)引发疑问,阅读课文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九寨沟在哪儿?为什么叫九寨沟?它是怎样的一条沟?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了解九寨沟在哪里,名字的由来以及它是一条什么样的沟。师:课文的前两小节,哪些词概括了九寨沟的特点?生:有几条神奇的山沟中的“神奇”一词概括了九寨沟的特点。师追问:“神奇”是什么意思?生:“神奇”就是神秘,让人称奇的意思。生:我认为是“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这一句中的“童话世界”也能体现九寨沟的特点。教师指导学生用“一……就……”练习说话。师:童话世界又是什么意思?生:童话世界里有白雪公主,小矮人。生:童话世界里美丽的景色。生:童话世界里有许多奇异的东西。师:童话世界里有丰富的想象空间,令人神往。
(五)引导探究,欣赏美景
九寨沟这个童话世界里究竟有些什么?整体感知课文。教师设计自学目录一:1.走进九寨沟,你看到了哪些景观?2.这些景观有什么特点?3.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它们描述出来吗?
生:我看到了雪峰,“插入云霄”是讲它非常高。师:我们还学过那些表示高大的词语?生:巍峨,是在天安门广场一文中学的。生:“银光闪闪”是说山顶上白雪覆盖,闪着晶莹的光芒。教师出示九寨沟雪峰的图片。生:我看到了美丽的湖泊。师:课文用哪些词来展示九寨沟湖泊的美丽?生:“大大小小”是说九寨沟的湖泊数量多,形态各异。教师出示九寨沟湖泊的图片。师:是啊,我们在湖泊中欣赏到九寨沟湖水的神奇魅力。我们还看到了什么呢?生:我还看到瀑布,九寨沟的瀑布高低错落,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师:宛如能换成什么词?生:“宛如”能换成“好像”。教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一级级”、“一道道”、“高低错落”。
追问,你还看到什么。学生经过反复讨论后回答“ 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写出九寨沟的原始森林也很多。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遍布”一词。师:让我们把书合上,闭上眼睛,在老师的朗读声中领略九寨沟的神奇魅力吧!教师激情朗诵,学生陶醉在山水之中。学生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师:自然段主要向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观?指导学生归纳第三自然段所描写大自然景观:雪峰、湖泊,森林、瀑布。九寨沟的森林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学生阅读课文,找到 “林深叶茂”这个词。在林深叶茂的原始森林中,我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生:在原始森林中有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和小熊猫。展示图片,师:你最喜欢哪一种动物,找出来,读一读,并说出它的特点。生:我最喜欢金丝猴。
(读)也许,就在不远处,有一只体态粗壮的金丝猴,正攀吊在一棵大树上,眨巴着一对小眼睛向你窥视。师:金丝猴有什么特点?生:金丝猴“体态粗壮”、“机灵”。生:我最喜欢羚羊。(读)“也许,会有一群善于奔跑的羚羊突然窜出来,还没等你看清它们,又消失在前方的竹林中。羚羊的特点是“善于奔跑”。生:我最喜欢大熊猫。(读)“也许,你的运气好,会在远处密密的竹丛中,发现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咀嚼鲜嫩的竹叶。它的特点是憨态可掬。师追问:什么是若无其事?
学生讨论或查找资料后解释: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似的。形容非常镇定。教师指导学生用若无其事说话。生:老师已经进来了,小明还若无其事地玩动画卡片。生:猫已经悄悄地爬过来了,小老鼠还若无其事地吃着饼干。师:为什么要说你的运气好?而说到金丝猴和羚羊时没有这样说呢?学生讨论后发言: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数量极少。生:我最喜欢小熊猫。(读)也许你还会看见一只行动敏捷的小熊猫,从山坡跑下谷底,对着湖面美滋滋地照镜子。小熊猫的特点是行动敏捷。师:为什么用“也许”一词呢?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因为它们都是珍稀动物,不一定都能见到,也许表示的只是一种可能。连用四个也许说明九寨沟的珍稀动物很多,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和小熊猫只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同时表达出对珍稀动物的喜爱之情。
师:欣赏了九寨沟的美丽风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小节的作用,理解“诗情画意”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前后照应的特点,使文章紧凑严密,突出了中心。
(六)指导背诵,把优美的景色牢牢地记在心中。
(七)到九寨沟旅游去
篇10
“我用我的心,记录下一个‘跪着’生存的人群―人类最大的劳动者群体:中国农民,我的拍摄对象,我的同胞,我的亲人们。”
――侯一民
引子
图片别样熊猫
故事先从侯一民拍摄大熊猫说起。
二十年前,在中国西部最原始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六年,侯一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潜心拍摄野生大熊猫。凭借他专业的图片摄影能力,他不仅捕捉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大熊猫生活场景,取得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更挖掘了大熊猫不易被人察觉的一面:它憨憨的表情,并没有掩盖住它的兽性;大熊猫可以很温情地面对镜头,也同样会因其野性而让人望而却步;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可以非常简单自然,也依然存在着种种误区和危机。
铺垫
镜头对准农民
大熊猫的拍摄暂告一段落之后,侯一民不知疲倦地开始了他新的七年。镜头贴近了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依然是独自一人,完全自筹经费,从1997年开始至2004年,他与最底层农民交谈、沟通,甚至生活起居都和他们在一起。2000多个胶卷也许算不得什么,300多个小时的原始录音采访记录可能也算不得什么,难的是他完全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倾尽自己所有,更难想象他克服了多少的困难和阻力,拒绝了多少的诱惑和试探。在这个处处充满投机的时代,他出于“爱和同情”的初衷,居然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一直到这个时候,咱们故事的主人公手上拿的仍然是那几款不变的相机,终于,DV来了。
翟城DV春秋
长期对农民生存状况的关注,使侯一民一直浸泡在与之相关的氛围中。2005年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应友人的邀请,去河北省定州市东亭镇翟城村,参与记录农村合作社的情况。之前丰富的图片摄影经验,使侯一民好像并没有疑虑拍摄DV的可行性。当听说要去“记录”时,他敏锐地嗅到里面的价值,第一反应是:一定要带上DV!
翟城村不大,名气并不小。与之相关的名字是:“晏阳初”、“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早在民国时期,这里就是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发源地、中国近代村民民主自治第一村,也是中国创办最早的农民合作社所在地。在这样的传统之下,翟城村的农民建立合作社,是一个农民自己参与的过程,也是他们对自己命运的新的尝试。农民对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渴望,对如何克服自身和环境的不足产生的矛盾、冲突,这一切被真实、生动地记录下来。
和使用相机一样,侯一民手中的DV并没有限于简单的记录。“我们也可以感受、参与,但这决不是一个纯粹的记录,应该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事情。”经过六七年拍摄农民积蓄的情感,对农民命运的关切,使他不是一个机器的操控者而已,围绕农民的整个生活,侯一民几乎是完全被农民的生活所充满,常常晚上一两点才能睡,而DV也因此紧紧跟随。战利品是52个小时的素材。
第一次与DV结缘,使用的是索尼150P,在低照度的时候它呈现很粗砺的画面,而这恰好与整个气氛很一致。作为专业摄影师,侯一民对关系镜头的敏感、对矛盾的捕捉、对表情的特写,常常让许多看素材的人以为是多机位拍出的。
他说自己并不认识机器,但是他“会用眼睛去衡量”,他也认为很多人没有这种职业素质,所以就去依靠技术参数,但那只是参考。乍听有点玄乎,其实也不难,“通过看大量好的东西就能培养出好眼睛”。
问及当时完全放弃自己最擅长的图片拍摄的原因,侯一民坦言:“其实也很难舍,但我一点也不遗憾,”DV有它的迷人之处,比如它的运动感,它对声音的利用。最让侯一民看重的是DV影像有着极佳的传播能力,“无论你是做艺术家还是什么工作者,你的角色常常是传播者。”虽然有着强烈图片情结的侯一民坚信,用图片也会很精彩,但是他说必须学会放弃。不过没准厂商们以后会设计一种DV图片的双料机器,让你鱼和熊掌都得兼,期待吧!
未完
陆口村70号
第二次DV拍摄,侯一民专门买了一台索尼190P。《陆口村70号》是他2006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80岁的双目失明的老祖母和13岁的孙女相依为命……这个痛苦且伤感的主题,侯一民却说“在拍的过程中,我体会到里面的诗意,有的时候老人出了画面我都不能察觉”。虽然她经历了无数的人生苦难,但是她的生命力、她不屈的人生态度,使侯一民常常忘记他曾经沉浸在老人的痛苦之中,甚至会忘记拍摄。
侯一民从来不干涉被摄者,他甚至不能叫“导演”,他常常在老人旁边静静地恭候着,就在刹那间,“她的动作会突然有一个精彩的”。拍摄的最后,无论图片还是DV,“都要让老人忘掉我的存在”。侯一民认为这是起码的职业素质:让被摄者心态放松。这是一种人与人的沟通,是一种很微妙的情绪,一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