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青少年犯罪范文
时间:2023-03-17 14:4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青少年犯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犯罪原因 犯罪预防
一、前言
青少年犯罪,通常意义上是指14岁至18岁未成年人犯罪和18岁以上至25岁以下的青年人犯罪。目前,青少年犯罪作为与犯罪、有组织犯罪并驾齐驱的世界三大犯罪类型,成为各国刑事司法关注的重点。青少年犯罪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有逐年上升趋势。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996年至2006年十年间,青少年犯罪增长比例高达83%,1997年开始青少年犯罪率每年增长近10%。由此可见,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盲目性。表现为行为人头脑简单,对其行为没有掌控力,缺乏深思熟虑的行为动机和目的,往往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是由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成长状况决定的。(2)突发性。青少年犯罪行为常常是在某种偶然事件的诱发和特定情景刺激下突然起意,或因一句话、一件小事发生口角,感情一时冲动,顿生犯罪念头并立即实施。(3)结伙性。未成年人崇尚黑社会帮派,称兄道弟。单独作案时又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所以促成团伙使犯罪易于得逞。据不完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有70%左右是结成团伙实施的。(4)贪财性。由于外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刺激着青少年未成型的价值观。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是属于贪图享乐、高消费型的犯罪。通过各种手段取得财物后,随即挥霍一空,满足其欲望。(5)犯罪低龄化。低龄阶段的青少年指的是14至18岁阶段。据统计,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年龄比五六十年代提前了2至3岁,一般是从10至12岁开始有劣迹,从13岁到15岁是违法的高峰年龄期;15岁到18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期。(6)女性犯罪在全部青少年犯罪中的比例有上升趋势。目前,有研究表明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已经呈现出暴力性、智能性、团伙性的趋势。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简析
(一)青少年自身的因素
从生理方面看,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明显,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生殖系统开始逐渐成熟,体态日益健壮或丰满。同时,作为心理器官的大脑生长发育更早更快,大脑神经活动的机能处于由开始的兴奋多于抑制逐渐转换到抑制多于兴奋的交替变换过程。青春期的体内能量代谢比起成年人来要大得多,这样的生理特点造就了青春期的青少年精力过剩、特别好动,乐于进行一些富有冒险性、挑战性的活动。
从心理方面看,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逐渐产生独立意识,对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他们希望表现自己和受人尊重,希望自己决定自己,过那种独立的、不受管束的生活。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阅历,他们还不能完全的独立行事,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监护,这种冲突的存在可能促使某些青少年产生反感和愤懑。另外,青少年一般精力旺盛、逞能好胜、遇事积极、渴望表现,他们看问题往往只看到现象而不见本质。加上缺乏辨别是非和控制自我的能力,这就容易使他们在表现自我的时候丧失理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放任这些青少年实施不法行为。
(二)家庭因素
美国犯罪学家洛伯和施多沙默尔曾作了个犯罪学的研究综述,他们区分了家庭功能的四个维度:忽略范式,研究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状况以及父母对孩子的监管情况;冲突范式,研究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情况以及父母子女之间彼此的拒斥情况;行为和态度偏离范式,研究父母的违法犯罪行为和态度偏离情况;破裂范式,研究父母间冲突和父母的缺位情况。洛伯和施多沙默尔对现有研究所作的原分析的四个维度,都与青少年中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好斗行为以及其他的不良行为有关。社会化变量,比如父母看管的缺位、父母对孩子的拒斥以及父母子女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对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和违法犯罪行为的预测力最强。中等强度预测力的是背景变量,包括父母间关系的状况以及父母的违法犯罪情况等。最小强度预测力的因素是缺少父母的管教、父母的健康状况以及父母的缺位。
(三)学校因素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学校和家庭一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化机构。美国的犯罪学家戈特弗雷德森和赫希认为和家庭相比,学校更有条件来实施社会控制。因为从整体上来说,老师可以同时监督许多孩子,更容易辨认出孩子的偏离和不良行为。学校更加强调秩序和纪律,因此学校会采取一切可能措施去控制孩子的不良行为。而且,当孩子因不能自律而出现偏离行为时,学校有足够的权威和手段来实施惩罚。由此可见,学校在青少年犯罪控制问题上具有关键的作用。但由于升学的压力,素质教育改革成为了完全的形式主义,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随意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重视学生的分数,形成了偏重“尖子生”,排斥“双差生”的局面。导致某些青少年厌学情绪严重,自暴自弃,甚至流入社会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四)社会因素
在20世纪初,意大利着名犯罪学家菲利便深刻地指出:“自然和社会环境,借助于行为人先天的遗传和后天获得的个性倾向,及其他偶然的刺激,必然决定一个时段,一个时期的犯罪在质和量上的程度。”当然也包括青少年。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追求物质金钱的欲望及腐朽思想严重侵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凸显,经济收入的差距扩大,由此人们的欲望就失去了禁锢,青少年心理上的不平衡诱发了他们为获不义之财疯狂作案的欲望。非主流文化和西方文化乘虚而入、网络媒体低俗文化的负面影响,这些人生观还没有成熟的青少年缺乏辨别能力,崇拜所谓的“英雄”,通过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盲目效仿。使得社会文化娱乐场所成为滋生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
(一)家庭预防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对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品格和各方面的修养都起重要作用,是防治青少年犯罪的关键环节。家庭预防可以采取一下措施:
1.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父母是子女最初的榜样,家长的不文明行为,不良嗜好,违法犯罪行为,无疑是子女违法犯罪的诱因。在父母有犯罪记录的家庭中,对少年犯罪人的监督往往是不严格的、不恰当的或者很差的。在这样的家庭中进行的惩罚也往往容易是容易的、短期的、感觉迟钝的,也就是大声叫喊、殴打、无法实现的威胁。根据唐纳德·韦斯特和戴维·法林顿的研究,“少年犯罪进行代际传递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为人父母应当自尊、自律、学法、懂法、知法、守法,不做违法犯罪的事,加强自身修养,以免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畸形、生理上的反常和错误的认识。
2.重视沟通,注重教育方式。父母应当重视同子女的思想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掌握其感情脉搏,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一旦发现孩子的不健康思想和越轨行为,要及时指出,循循善诱。沟通时要注意方法,不可训斥、辱骂或是讽刺挖苦,更要禁止家庭暴力。要让孩子信任家长,愿意和家长成为朋友,分享秘密。使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亲密和谐。
3.强化父母监督。根据自我控制理论的观点,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之间的联系并不会比父母监督子女的情况更直接。父母监督可以预防犯罪行为或者类似的违法行为,同时,也可以训练孩子自己避免进行这些行为。犯罪学的一般理论提出了一种方法,可以将作为外部控制的监督和作为内部控制的监督区分开来。例如:犯罪在程度上不同于那些通过监控可以预防的行为;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可以受到比处在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更密切的监督;对于女孩子的监督要比男孩子更密切等等。家长要关注监督与自我控制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表明,那些在年轻时很少被别人监督的人,在成年后有更强烈的实施犯罪的倾向。
4.父母应当增强对子女越轨行为的认知和惩罚。显然父母是愿意让孩子接受社会化的。为了使父母对子女的监督发挥作用,作为监督者的父母必须对所发生的越轨行为有所认识。例如,父母应当对子女长时间看电视、不完成家庭作业、吸烟酗酒、不上学、打架斗殴行为等引起关注。在父母认识到子女的越轨行为后要做出有效果的惩罚,但实际上,一些父母的惩罚方式过于严苛,而另一些父母的方式则过于宽容。控制理论认为,人们对于某个人的不赞同是最有力的制裁。
5.维护和睦的夫妻关系。在犯罪学中,像离婚人口的百分数、妇女作为家长的家庭的百分数等这样的家庭量度,往往是犯罪率的最有力的预测因素。一些研究直接比较了那些和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儿童与生活在“破裂家庭”或者重组家庭中的儿童,大多数的研究发现:完整家庭中的儿童犯罪率低。因为单亲家庭中的家长(通常是女性)必须用很多精力抚养和维持基本生活,而在双亲家庭中这些活动是夫妻双方互相分担的。而且,单身家长在从事这些活动时,缺乏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导致她(或他)很少有时间对孩子进行监督和惩罚活动,而更有可能对孩子进行消极的、虐待性的接触。而在重组家庭中,继父母对继子女更可能没有感情,通常可能虐待或冷漠继子女。显然,对于重组家庭中的新的父母对子女产生感情的可能性要小于完整家庭中的生父母对子女产生感情的可能性。因此,和睦的夫妻关系也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6.家长应当加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学校与家庭相比更有利于孩子的社会化。然而研究表明,学校很难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控制,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缺乏家庭的合作和支持。家长加强与学校联系,是实现对子女监督以及子女越轨行为认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家长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与交流,是实现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重要方式。
篇2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原因;预防对策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一个社会的和谐、一个国家的兴亡。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逐渐开放,青少年犯罪也越来越多,已经演变成一个危及全球许多国家的重要社会性问题。青少年犯罪已经和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称为当今社会的三大公害。近些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数量越来越多,犯罪主体年龄越来越低,犯罪形式趋于暴力和智能化。严重危害着家庭和谐、社会健康发展。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从根源处预防和降低青少年犯罪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案例,提出了预防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措施,希望对降低我国青少年犯罪,增强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犯罪既有犯罪的所有属性,同时也有以主体年龄特征为尺度的独特性,具体的犯罪特征如下:
1、犯罪动机的突然性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精力充沛,但生活经验不足。容易冲动,一旦受到客观因素的诱惑和刺激就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近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青少年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为青少年犯罪埋下了伏笔,青少年一旦受到刺激或诱导,往往无法控制自己,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犯罪。青少年时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走向违法犯罪道路的突然性。
2、犯罪行为的残忍性
由于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年龄较小,所受教育程度较低,社会经验较少。所以对于犯罪后果认识程度不够,犯罪的时候不考虑后果,犯罪手段极其残忍。特别是经过一些不良因素的刺激之后情绪波动很大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理智,无法控制自己,不顾一切后果使用暴力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青少年犯罪行为残忍性具体表现为:有的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往往造成对方重伤;有的青少年在抢劫之后,还要对受害人造成人身伤害;有的青少年丧失伦理道德,发生犯罪,对被害人造成身心上折磨,更有甚者是青少年犯罪,给被害人造成一生的伤害。
3、犯罪行为的模仿性
青少年还处于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任何新鲜事物都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影视和互联网上的各种各样带有负面色彩的信息,不断刺激着青少年,促使他们去尝试和模仿。这也是当年《古惑仔》电影为什么受青少年欢迎的原因。所以,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动机以及方式往往是对影视和互联网的学习、模仿。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微观方面则可以从家庭、学校和个人方面来分析。下面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宏观原因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社会正在处于一个转型时期,而这段时间内各种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新旧体制的改变和冲突,社会观念的改变和冲突,导致了整个社会信仰危机、权威危机。这些社会问题,会使得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对社会产生迷茫感;其次,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也对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长期生活在贫富不公的社会中会让青少年产生心理不平衡,最终可能使他们走向经济犯罪。除此之外,各种不良文化、低俗娱乐场所的负面效应,媒体暴力的泛滥,网络暴力文化的毒害等等都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
2、微观原因
对于青少年成长非常重要的另一个因素是学校。我国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往往会给青少年带来过多的压力,学校为了升学率,一味的强调成绩,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中国校园对于性教育回避和法律教育的缺失,使一些青少年产生心理叛逆,对性知识认识的偏差,都可能使得青少年走向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和生理。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面对外界不良刺激时,一旦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就有可能引发犯罪。同时,青少年的社会经验不足,对于朋友好坏的判断往往存在主观性,一旦交友不慎误入不良团伙,就有可能走向犯罪。青少年处于性萌动时期,为了寻求刺激,加上一些影视、互联网中的一些信息的刺激,最终发生性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对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不仅需要从法律方面进行解决,同时也要寻求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全力配合,改善青少年的生长环境,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监管和引导,综合治理持之以恒,构建一个长期持久的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
1、加强教育
青少年处于心理成长时期,这个时期对于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非常重要。作为家长应该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要尽量展现好的行为,避免在孩子面前展露不良的行为。同时要尊重孩子们的权利和隐私。既要给予监督和指引,又要给予孩子一定的成长空间。
学校教育应该推行素质教育,避免应试教育。应该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共同发展。成绩固然重要,但是身心健康应该放在首位,每位教师都应该把育人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同时,学校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思想教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该加强网络安全知识的教育,让青少年具有分辨网络信息好与坏的能力。
2、优化成长环境
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发育非常重要。社会各阶层的力量都应该共同努力,为青少年打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首先要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加强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和处罚,让青少年认识到犯罪的后果,建立和完善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加强网络不良信息的甄别和过滤,为孩子们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环境。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3、完善法律法规
法律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保护青少年避免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危害的有力武器。应该完善青少年法律体系,做到青少年犯罪处罚有法可依。同时要将青少年犯罪案例和成年人犯罪案例分开处理,设立少年法庭。
对于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应该偏向于行政处罚而不是刑罚。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打击的同时又要保护其身心权益,预防为主、打击为辅,形成完整的打击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制体系。
【参考文献】
[1] 唐自政.论当前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2008.01.48-51.
篇3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2-091-01
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我国,根据法律规定“青少年犯罪包括已满14周岁而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少年)犯罪和已满18周岁而不满26周岁的青年人犯罪”豍。我国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社会聚焦的热点问题,它涉及社会、家庭、学校及青少年自身的方方面面,也反映出我国当前在各方面的问题和漏洞。当前的青少年犯罪呈现手段残忍化、多样化、高智商化、性质恶劣化、低龄化的趋势,并有方兴未艾之势。
(一)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
在各种犯罪类型中,侵犯财产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的比例最大。而在侵犯财产权的犯罪中,盗窃罪又占了绝大多数。盗窃者有一人行窃的,也有多人或几十人结伙行窃的;盗窃发生的场所遍及商业、娱乐等服务场所,以及学校、居民住宅区等场所;盗窃方式多样化,盗窃对象包括机动车、金银财宝、珍贵文物、通讯设备、国家储备物资等,几乎无所不偷,无孔不入。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
青少年共同犯罪,是指犯罪团伙的主要成员是由青少年组成的。青少年喜欢与年龄相仿,趣味相投的伙伴在一起,彼此亲密,不分你我,很容易形成一个小群体。然而,由于社会疏于引导,在很多情况下,乐群、结伙都没有发展成为与周围人的友善相处,加之社会上“哥们义气”等不良习气的侵蚀和影响,极易形成并发展成为犯罪团伙。青少年犯罪形成团伙之后,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腐蚀性和扩散性,就像病毒一样向周边传播,形成恶性循环。
(三)从犯罪手段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
据有关调查发现,青少年犯罪呈现出手段的残暴性和后果的凶残性等特征。所谓暴力性青少年犯罪是指“青少年凭借其自身的自然力其或借助一定的具有杀伤性能的器械,以手段或其他危险方式,对人或物施暴,并造成一定损害后果或有造成损害危险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作案手段往往极其残忍,肆虐横行,无所畏惧,破坏性极大。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充分的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手段残忍,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二、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第二性征的出现,增加了青少年成长的矛盾和烦恼,同时又扩大了青少年的需要范围。有的青少年由于从正常途径得不到需要的满足,就试图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得,因此就有可能走向邪路,实施违法犯罪。
(二)个体发育速度在青春期由缓慢转向迅速,而青春期的发育要受到一系列内分泌变化的影响。这一系列变化和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下丘脑。在青春期,激素分泌特别是性激素的分泌在给青少年带来性发育成熟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带来身心上的矛盾和困惑。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一)充分发挥家庭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基础性作用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说“一个人的发展深受其早期经验的影响”,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在母亲手中”。可见,青少年的父母应当主动的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当具备的育人素质。使青少年在家庭社会化过程中得到健康顺利的成长,形成良好的符合社会期待得人格特征,这是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的重点。
(二)学校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回归育人理性
青少年犯罪的学校预防,“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理念,使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帮助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未成年人的整体素质”豎。就是要采取改进教育管理模式、着力贯彻素质教育、完善学校教育设施,使青少年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知识技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这是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三)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
国外有《少年法》、《少年法庭法》,许多国家都是采取法律的手段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比如,有的国家禁止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公共场所持有香烟,无论是否点燃;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买烟,哪怕是为别人买,违者将被处罚。还有的国家规定晚上10点以后,如果再向青少年销售白酒即视为违法。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因此,许多未成年人家长和有识之士,呼吁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清末爱国志士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兴,则国家兴”。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是关系国家兴旺的头等大事,因此,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全力以赴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与发展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上升苗头;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注释:
篇4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从法理上对青少年犯罪进行了界定,分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客观原因,简要介绍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对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预防、教育为主、惩戒为辅。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1 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和特点
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
犯罪年龄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2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
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2.1 主观因素
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具体表现为:
未成年人身心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
未成年人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现在,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 生理上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性器官的发育成熟,使他们的性意识、性冲动,性体验等接踵而至,这给他们带来了种种困惑或疑虑,产生各种神秘不安的复杂心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成人感逐渐增强,对于内心的困惑和疑虑不愿轻易向他们吐露,于是表现出明显的心理闭锁。
未成年人对一切感到新奇,对自己不了解的现象,不理解的问题都表现出十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对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的准则还没有自己定型的见解和观点,容易受暗示而模仿,自觉不自觉地受一些不良因素地影响。
未成年时期,情绪的兴奋性高,情绪的波动性大,具有极大的冲动性,既表现为热情活泼,又易急躁,激动,好感情用事。
2.2 客观因素
社会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一是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供求失衡。随着改革开放层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的流动,造成了大范围的失业和失范现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境,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二是社会文化的污浊和媒介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长期浸于这种不良文化氛围中,青少年就会过多摄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三是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加重加快社会环境的恶化。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导致了社会自力约束和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助长了青少年大胆涉足一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些青少年因此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学校原因。学校也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学校教育还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对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家庭原因。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责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务劳动的压力、时间、精力等的限制,疏于管理和教育,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
父母行为不良。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父母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家庭气氛不和睦。“家庭气氛可以成为未成年人违法和犯罪的直接原因,和睦、不和睦或冲突的家庭气氛,与违法行为率关系甚大。不和睦的家庭比和睦的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增多。”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夫妻之间经常充斥着吵骂、指责、揭短、厮打,弥漫着一种冲突或不和谐的气氛,会给子女带来极大的挫折感和不安全感,长此下去会造成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等人格障碍。有些子女为逃避这种不和睦的家庭气氛,极易离家出走,流落街头,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家庭过于贫困。由于父母的工作压力较大或者父母双方都下岗,家庭条件过于贫困,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很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理,为了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往往铤而走险。
3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对待青少年犯罪,要以预防、教育为主、惩戒为辅。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3.1 提高家庭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的氛围。
作为家庭环境的营造者的父母,要认真对待,引起重视,时刻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不断学习,提高素质。做好孩子生活的榜样,让孩子从小就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一个家庭来说,从小就培养了孩子良好的习惯,他的家庭教育就算是成功的。否则,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等他长大了才发现,就晚了,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理。
3.2 学校教育,刻不容缓。
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和性知识教育,已是刻不容缓。改变我国现代基础教育中的弊端,让素质教育真正走进教室,走进课堂。对处于相对无责任年龄段的青少年来说极为重要。在学校增设一些有实质性内容的心理辅导课或心理咨询,帮助青少年学生解答各种因生理成熟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指导青少年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切实减轻学业负担,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和内容,客观真实、公正公平评价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让校园、教师、学生共同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
3.3 完善法制体系,构筑社会防线。
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些专门的法律法规,在一定层面上不仅填补了因国外的《少年法》、《少年法庭法》所带来的法制空白,也为我们全社会都应该履行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义务提供了法律依据,为青少年的成长应该有一个健康的氛围提供了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1月1日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11月1日实施.
篇5
关键词:家庭;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青少年犯罪是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失调,使得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社会治安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这诸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是配合社会和学校教育,做好青少年犯罪早期预防工作,遏制青少年犯罪上升趋势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父母要不断转变家教观念,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在重视孩子智力教育的同时,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修养等,培养其健全人格。家长还应当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学习各种知识,特别是学习心理学、法律常识、德育知识和家教常识等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同时,家长自身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正确的言行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大部分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溺爱、放任、打骂和要求过高对青少年的教育都是有害的,肯定、支持、鼓励的管教模式,用温暖、真诚、宽容的亲情来教导子女,建立起和谐的家庭互动关系。为此,父母可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把教育寓于喜闻乐见的各项有益活动中,比如文化、体育等活动。通过活动使孩子明确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以此培养子女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行为意识,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总之要让孩子养成互助、互爱、关心他人、勤奋劳动、独立生活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品格,增强家庭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
二、维持完善家庭结构,家长慎重对待自己的婚姻
家庭对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他们不仅要从家庭得到物质生活条件,也要从家庭得到精神生活条件。家庭关系和谐,亲密无间,幸福温暖,会促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家庭关系紧张,矛质重重,四分五裂,孩子得不到安静、舒适、温暖和幸福,就会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伤害,发生心理变异。父母是孩子的依靠,父母关系紧张,发生破裂,以至离异,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打击和伤害。为减少父母离异付孩子的打击和伤害,在恋爱、结婚时就应持谨镇态度,努力提高婚姻质量,使婚姻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尽力减少因婚姻质量差而出现离婚。否则,就容易造成婚姻破裂,家庭残缺,就可能对未来的家庭教育和后张的健康成长预先理下危机。
结婚后,特别是在有了孩子之后,协调好婚姻家庭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是降低离婚率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因此,夫妻就应努力掌握协调自己的婚姻家庭生活的艺术,特别是掌握协调家庭中多种人际关系的艺术,如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翁婿关系、夫妻关系等等。有了矛盾,要共同努力,想办法协调、处理、解决矛盾,尽量不要让矛盾激化。夫妻关系实在难以维持时,可以离异,但要镇重,最好是和平分手。离婚时,要处理好子女的抚养教育问题,对子女尽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共同抚养和教育。再婚家庭,对双方子女应一视同仁,不得歧视非血缘子女。单亲家庭也应充分创造条件抚养教育好子女,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三、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
家庭,就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的缩影,它能集中而有力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家庭环境、尤其是家风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虽然近于无形,可确有很大的力量,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上影响青少年。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性格开朗、诙谐,家庭常有笑声,孩子心理就比较健康,性格活泼;反之,孩子心理受压抑,则容易形成孤僻性格:家庭动荡不稳定,父母经常吵架,往往形成孩子冷漠的性格;父母热爱学习,家庭里充满读书的气氛,孩子就好学上进。因此,家庭是青少年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家长要在家庭生活中起表率作用,营造家庭成员间亲密、鼓励、支持的氛围,形成良好家风和家庭环境,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循循善诱的教诲,从而明事理,清是非,辨善恶。作为父母而言,保持和睦的家庭气氛极为重要。要保持和睦的家庭气氛,首先要求父母等长辈间互相尊重,加强沟通与交流,其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经常沟通与交流。对子女在成长中出现的情况要及时发现,通过与子女间的沟通,并采取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将不好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既教育好了子女,又使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四、家长严格自律,给子女树立良好榜样
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青少年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青少年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等不良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心灵中孕育恶果。要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品行,作为家长的父母要清楚身教重于言教,首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努力工作、遵纪守法、诚实信用,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样才能为子女做出榜样。不然,要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很难的。
总之,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学紧密结合。青少年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所以最了解他们的应该是家长,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是应该给以及时的纠正,并要向学校反应情况,给学校有利与孩子教育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取得学校的指导与帮助。
参考文献:
[1]陆志谦、胡家福.当代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1-46
[2]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37-330
[3]罗大华、皮艺军、戴宜生.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青少年极端犯罪和非正常死亡案例剖析[M].群众出版社,2005.197-290
[4]北京政法学院刑法研究室. 我国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M].群众出版社,1983.53-67
篇6
关键词:体育运动;青少年;犯罪;预防作用
体育是对儿童进行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的内容。体育运动也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不同年龄层段的人,作用着不同的社会现象。青少年犯罪是困扰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由于青少年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因而诸多因素都会导致其犯罪行为的发生。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体育运动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控制和预防作用,这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概况
在许多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犯罪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群体现象。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所有少年犯罪的各种组织有成员承诺。即使是谁犯下的单独的罪行也可能与组织相关联。根据俄罗斯联邦数据,犯罪活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速度比成人罪犯高出约三至四倍。青年组犯罪是在14岁17岁之间的最为普遍。在盗窃,抢劫和中概率较高。在青少年群体行为的基本特征的相似性几乎存在于每一个阶层和文化背景。少年同侪团体是指出他们的高水平的社会凝聚力,分层组织和行为的基础上成人的价值观和经验。目前各种亚文化中,越轨行为和暴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群体和亚文化倾向于使用暴力作为解决人际冲突的一种手段,从而营造的气氛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促使违法或犯罪行为。这甚至可以被称为亚文化的暴力。
二、犯罪或违法的促成因素
(一)经济与社会因素
青少年犯罪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危机,政治不稳定,以及主要机构(包括国家,系统的公共教育和公共援助,和家庭)的减弱所致。社会经济不稳定往往与在年轻人长期失业和低收入,这可以增加他们的犯罪活动参与的可能性。
(二)文化因素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媒体创造消费标准是大大超出了大多数家庭的实现能力。然而,这些理想变成了一个很多年轻人虚拟的现实,其中一些人会竭尽全力来维护他们买不起的生活方式。因此,其中一个原因,犯罪行为是过分注重再加上足够的手段来达到他们所谓的“取得成功”。
(三)家庭因素
青少年这一群体是缺乏行为的意志能力与控制能力的,家庭的完整性,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气氛,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方式等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孩子得到父母足够的管教是不太可能从事犯罪活动,不正常的家庭环境,特点是冲突的,家长控制不足,薄弱的内部联系和整合,以及过早的自主性,都是与青少年犯罪相关的,尤其是破裂的家庭,因为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使得青少年在与同龄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其他孩子家庭和睦完整的原因而使青少年的内心有着阴影,更容易导致其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体育运动的犯罪三级预防
体育社会学家认为,体育可以在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弱势社区通过影响当地社区的健康、犯罪、就业和教育。这些机制从根本上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活条件,他们集成与其他社会群体和他们的未来的机会。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的目的是防止罪行的发生,减少犯罪机会,并加强社区和社会结构。作为一级预防针对整个青年人口,覆盖全国所有青少年,其具体的和独立的预防策略如下:一是引进和开发基于学校的技能培训,如社会和情感技能培训,批判性思维,自信训练,谈判技巧的培训,人际认知问题解决培训。二是支持在学校环境中的开发等项目,例如引进朋辈辅导和积极的同伴关系。并开发,支持和促进青少年之间的文化及社会活动。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的目的是建立在正确的风险识别和转介机制少年。在应避免在同一时间标签和青少年的耻辱在这个过程中。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1)包括考核机制,采取干预措施,以及机制,这些措施的成果评价。(2)组织培训的参与识别风险因素和转介机制的工作人员。
(三)三级预
罪犯为导向的三级预防,不像初级和次级预防措施通过帮助罪犯和其他预防机制的重新融入社会的重点是预防再犯罪。战略的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减少青少年再次犯罪比率。三级预防的目标群体是年轻人已经在与法律冲突(那些谁犯了罪的青少年,已改行或定罪,从事监狱和缓刑制度)。一是确保家庭参与个人康复过程。在他们判处监禁期间加强家庭对已存在的青少年教育计划,并鼓励参与这些计划。二是促进青少年罪犯中监狱和缓刑制度中的社会,文化和体育活动。三是引进和开发的咨询,对监狱和缓刑制度中的青少年罪犯心理/精神治疗方案。
作者:赵晓楠 单位:云南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立.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
[2]李斯特,施密特.德国刑法教科书[M].徐久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8.
[3]山口厚.刑法总论[M].日本:有斐阁,2007(2):23.
篇7
也许我们当中的许多同学家里都有电脑,你们通过电脑上网查信息、聊天、玩游戏,可以说网络对学生们的影响非常大。那么说,网络对我们青少年的影响是好还是不好呢?有的同学说,在网络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查到许多学习资料,还可以开阔视野;但也有人说,网上有很多不好的东西,对青少年的危害很大。种种现象表明,通常在这个年龄段的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越长的,一般受到的危害更大一些。在这里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个案例:这是北京市的一个案子。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这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偷爷爷的钱。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小新告诉记者,奶奶从小最疼爱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他。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我肯定选择奶奶。”说到这里,他痛哭流涕起来。但这一切都为时已晚。正是因为小新迷恋于上网而不能自拔,以至于辍学,最后为了获得上网的钱,竟然将自己最亲亲人奶奶也杀害了,实在是令人痛心。可以这样说,网络使他迷失了本性,最终走向犯罪的道路。
从这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的不利影响对青少年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为了解决网络队青少年的不利影响问题,除了社会和家长给予正确的引导与监督外,我们青少年学生所要做的应当是:1.端正上网的态度和目的;2.合理分配上网时间,千万不要上网时间过长,更不要上瘾;3.坚决不浏览内容不健康的网站;4.自觉配合学校和家长的引导和监督。
二、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毒罪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三、青少年犯罪预防
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对青少年犯罪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我觉得,预防未成年犯罪可以说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以及青少年自身全面结合、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1.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长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自觉用法律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作出一个好的榜样。
2.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要改变单纯追求升学率、轻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错误倾向,克服教育方法不当、教师素质不齐、学校管理不善的缺陷。切实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改革应试教育机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接班人。重视抓住思想苗头,做好预防犯罪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诸如开辟校园法制宣传栏、举行法律知识竞赛、设立模拟法庭、聘请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等,对教师、学生定期进行各项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做到形式生动,务求实效。通过这些工作,努力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篇8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特点 预防
[中图分类号]D9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6-0109-01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社会治安的热点问题,而且青少年犯罪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再犯罪率高,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前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因此,研究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特点和成因的社会问题,努力探究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原因,寻求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措施就越发重要。因此,笔者就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危害、特点预防等略谈浅见。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目前,青少年犯罪的团伙案件增多,在校学生犯罪增多,初中及高中生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发生人群。具体而言当代青少年犯罪主要呈以下一些特点:
(一)犯罪主体复杂、犯罪类型多样化
在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中,犯罪主体以男为主,女性次之;再有犯罪主体男女混同,互以性别、年龄等特殊身份、生理特征作诱引,打破被害人的心理防线。从过去的简单型犯罪转向多样化发展,涉案罪种多,且有交叉性,按发案量多少排列顺序分别为:盗窃、抢夺和抢劫、聚众斗殴和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家居农村的青少年犯罪多涉及侵犯财产型犯罪,而家居市区的青少年犯罪多涉及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这与他们的心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身处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二)犯罪年龄低,犯罪手段成人化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大,再加上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生理、心理早熟,犯罪年龄低龄化势头明显。在受到刑事处罚的青少年当中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数明显增多,而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再者青少年犯罪很大部分是从电影、录像、电子游戏和黄色刊物中模仿出来的,还有的是经成年犯、累犯的传授、教唆而来的,犯罪手段极为成熟老练。
(三)团伙性与偶合性的结合化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青少年年龄小、依附性强,容易形成“小团体”互相影响。尤其体现在抢劫、寻衅滋事犯罪中,多数是3人以上作案,侵害对象多半是中小学生、他校生或偏僻单身人员。团伙作案究其原因是作案时存在恐惧心理,依着人多势众、相互壮胆,胆大妄为,不计后果。往往是一人先动手群起而攻之,达到目的后又迅速逃离现场。共同受益。危害性广,且有发展趋势。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几点思考
很多青少年在犯罪前,就已经被家庭、学校、社会所抛弃,这一现象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有关部门应当给这部分青少年以具体的帮助,要教育他们,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不犯法。这个群体中的人不违法或违法的人减少,社会也就增加了稳定的因素。犯罪的人减少了,社会和谐的因素也就增强了。
国家要从战略高度加大立法、执法的力度,加强法制教育,将青少年犯罪动机消灭在萌芽中。此外,有关部门还要研究制定青少年法制教育计划,加大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人民法院应当在青少年罪犯缓刑期内经常对其进行回访,了解其社会活动情况和心理变化,或者对因犯罪被判缓刑的未成年人集体进行法制讲座,促进他们更好地改造。同时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青少年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规范动作。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议及法制教育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有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有些总部署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及法制教育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某种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等等。所以我们首先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及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应对挑战,加强薄弱环节,切实切断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建立起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机制和措施。
三、结论
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约有3.67亿,他们的身心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及法制教育的步伐,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
[2]郑日昌.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
[3]陆士桢.青少年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
[4]卢卫林.略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性建构[J].琼州大学学报,2008.12.
篇9
[关键词] 现代犯罪;生理学理论;青少年犯罪防控
[中图分类号] C913.5[文献标识码] A
学派式的理论研究可以深入,但未免有失偏颇;综合式的统统折中,似乎全面与均衡,却难以深入。综观西方犯罪学的种种理论,很难说其中的某一种或几种完全正确,完全符合我们的社会现实,但同时我们也无法否认,任何一种学说都有其一定的合理之处。在此,我们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可以综合各个学说中的精华或者有利于我们问题解决的部分,而不必拘泥或纠缠于学说整体本身的合理性。这是本文理论选择的前提。
西方犯罪学的研究发端于1885年,以意大利犯罪学家拉斐尔・加罗法洛的《犯罪学》的出版为标志,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的流派与理论学说。基于本文的目的,考虑目前的社会现实,我们将不再分析古典犯罪学派的内容,而主要从现代犯罪学理论出发。在我国目前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当中,学者们更多地是从社会学角度入手,鲜有从生理学研究的实例。这种忽视是不应该的,本文将从犯罪生理学角度做一初步的尝试。
一、遗传因素
遗传与犯罪的关系曾一度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其主流观点认为一些遗传基因,如父母、祖父母的精神病、智力低下、性格异常、异常的性染色体、犯罪恶习等对犯罪人的人格等个人素质的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使犯罪人在这些遗传基因的作用下形成不良的或的人格,并且由此而产生犯罪行为。
“犯罪家族”是法国出生的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达格代尔所进行的一项有关退化家族的研究,其得出这样的结论:“犯罪人在心理方面和身体方面都比一般人低劣。这个结论不仅适用于个别犯罪人,而且也适用于作为一个阶层的犯罪人……低劣是血统和训练的结果。因此,可以把罪恶的根源归结为社会地位……犯罪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个年龄的人都会进行犯罪,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变成犯罪人。每种犯罪都是本能和训练的产物,是个人因素和社会条件的共同作用的产物。”[1]
低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亨利・戈达德的研究结果,他和许多别的心理学家对监狱、看守所、医院和其他公共机构中的人员进行了智力测验,发现大多数犯罪人是智力低能者。通过研究,他得出这样的结论:犯罪人不是生来就有,而是后天制造的,并进一步指出,制造犯罪最好的材料就是低能。在他看来,每个低能者都是一个潜在的犯罪人,他是否会真正成为一个犯罪人,取决于两个条件:他的气质和他周围的环境。如果他是一个安静的、粘液质的人,冲动性非常弱,他就可能不会因为冲动而犯错误。如果他是一个神经质的人,容易兴奋和冲动,那么他肯定会进行犯罪行为。但是无论他气质如何,只要他处于不良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变成一个犯罪人。而生来就适合于犯罪的,是遗传性低能,而不是遗传型犯罪性。所有低能者都是潜在的犯罪人,低能是由隐性基因造成的,隐形基因遵循正常遗传规则遗传。
奥地利犯罪学家阿道夫・伦茨指出,人格的生物学和心理学特质存在于一种“动态内聚结构”(dynamically coherent structure)中,遗传因素和身体异常往往强烈地影响个人的人格和倾向。当遗传因素使个人人格中具有进行犯罪行为的倾向,而这些倾向又与环境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犯罪行为。所以,遗传性是引起犯罪的必然原因,而非充分条件,遗传的不是犯罪倾向,而是适应不良的素质,只有当个人在不良环境中面临着斗争的压力时,这种素质才会导致犯罪。
美国犯罪学家威廉・钱布里斯在《探索犯罪学》一书中概括了性染色体异常与犯罪的研究,总结出一些XYY男性所共有的特征:(1)XYY男性往往比XY男性高大;(2)XYY男性被宣判的犯罪更有可能是财产犯罪,他们实施的暴力犯罪比XY男性少;(3)XYY男性犯人的家庭中犯罪或精神疾病的历史往往比XY犯人的家庭少;(4)XYY男性在精神病院和刑罚机构中的出现率似乎比一般人群高。
二、体质因素
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内分泌腺功能异常与犯罪具有一定的关系。许多人对妇女在经前和月经期间的犯罪行为进行研究,得出妇女在经前和月经期间犯罪行为增多的结论,并且把这种增多的原因归因于经前及月经期间内分泌失调的影响。例如英国学者凯瑟林娜・多尔顿的调查表明,几乎一半的妇女是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前实施犯罪的。经前紧张症①似乎是一种重要的因素,63%的妇女是在发生经前紧张症期间实施犯罪的。而对于男性来说,睾酮的分泌情况与人的敌意、攻击行为和暴力犯罪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当睾酮水平表现出病理性改变的人,以及激素水平产生感应性改变的人中,睾酮分泌与行为之间的联系更加明显。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犯罪学家谢尔登・格卢克和埃利诺・格卢克夫妇的研究,体型与犯罪的关系表现为,少年犯罪人中具有中胚层体型的人最多,中胚层体型与少年犯罪有较高的相关性。他们认为:“(中胚层体型一般)更有可能具有适合进行攻击行为的特质(身体力量、精力、感觉迟钝、用行动表现紧张好挫折的倾向),这种体型也很难抑制诸如不适当感、明显的对权威的服从、情绪不稳定等的冒险性。”
对于学习能力缺失与犯罪的关系,一些学者主张学校失败模式,认为下列因素会导致少年犯罪:成年人认为儿童有纪律问题;儿童固有的学习能力缺失;同辈朋友把儿童看成是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的、只能引起别人嘲笑的人。另一些学者主张感受性模式,认为学习能力缺失的儿童比其他儿童更缺乏对通常的社会制裁和奖励的感受性,因此那些对正常儿童的不良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因素,对他们起不到约束作用。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遇到适合进行少年犯罪的机会,学习能力缺失的儿童就更有可能实施犯罪行为。
三、生理学对策
与成年人犯罪相比,青少年犯罪与生理因素更具有相关性。因为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成熟期,生理性的基础因素对个体的影响更大,而成年之后,随着社会阅历和经验的增长,这种基础性的因素会被社会性的因素所压制,而处于不易被激发的更为深层的地位。所以,对青少年犯罪,生理性因素绝对不应被忽视。
通过相关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遗传、低能、染色体等因素都是犯罪的因素之一,但这些因素并不必然导致犯罪,不是犯罪的充分条件,他们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一定的社会环境,这是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典型表现。所以,在青少年犯罪的防控当中,我们应当尤其关注那些存在犯罪潜在因素青少年的周边环境的监控与改造工作。
具体而言,我们首先应当关注的对象是犯罪人的子女。公安部门、社区管理机构、学校应当对本辖区或学校内的犯罪人子女进行了解,掌握其基本情况,并进行适当的干预。尤其是学校,对于罪犯子女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多方面的教育、素质教育,真正做到不仅仅“教书”,更要“育人”,充当起“第二监护人”的角色,营造良好的环境,使潜在的犯罪因素没有发挥功能的土壤,通过外因来限制内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关于低能理论的实际应用,曾有学者建议通过选择性生育来消除低能,甚至提出在特定的机构拘留低能者,不允许他们生育的建议。[2]当然,这种违反人权的方案在现代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任何一对父母都不会希望自己的儿女成为犯罪人,我们可以对相关理论进行宣传普及,使大众对其有所了解,降低遗传的可能性。即使已经是“低能”,也并不一定成为犯罪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低能理论中低能者成为犯罪人的第二个因素,即“周围的环境”来预防犯罪的发生。此时,预防的责任更多的由家庭来承担。
性染色体作为一种遗传基因我们无法改变,而且一般民众也很少有人去了解自己的性染色体究竟是什么结构,看似对于预防犯罪好像没有关系,实则不然。我们认为在预防二次犯罪方面,该理论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思路。我国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存在缺失,应该尽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而不应该选择回避。监狱系统可以就相关人员的性染色体进行分析,总结其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如果确实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可以对犯罪人员进行教育,尤其对于青少年罪犯,这样可以令其减轻负罪感,重新审视自己,面对现实,也有助于他们的再社会化。同时,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控制自己,就像糖尿病人知道自己的病情后,会对含糖的食物避而远之,犯罪人在了解自己具有潜在的犯罪基因后,会在可能引发犯罪的情况下提醒自己不要犯罪。此时,预防的主体主要是个体。
内分泌腺与犯罪的关系较之于性染色体与犯罪的关系更明确,更容易被普通民众所理解和接受。实践当中,使用睾酮可以成功治疗性发育不足的病人,使这些病人长成男性化的身体,增加了性方面的兴趣。受此启发,可以尝试用雌激素降低暴力性犯罪人,特别是性暴力犯罪人的攻击性的性驱力。对于青少年中的女孩,应该加强生理期健康知识的教育,使其明白自己的生理特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犯罪的发生。
体型与犯罪关系的研究给我们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少年犯罪人和可能的犯罪人不同于非犯罪少年和非犯罪人。在身体方面,他们更有可能属于中胚层的体型,精力更旺盛;在气质方面,他们更具有潜在的攻击性;在动机方面,他们表现出更强烈的成就和权力需要。因此,对于中胚层的青少年,应当加强引导,使其旺盛的精力、潜在攻击性发挥在合法的方面,比如体育竞赛等,通过这种合法途径的宣泄与努力,满足其强烈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吴宗宪.西方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篇10
完善检察机制,构建应对青少年犯罪的司法网络
建立青少年犯罪检察工作机构。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司法工作人员承办。该院从侦监、公诉、监所、控申等部门挑选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精、擅长做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的检察官组成青少年犯罪案件办案组,对青少年犯罪案件专人专办。
健全侦捕诉一体化工作机制。一是加强检察职能间横向结合。各部门立足职能,积极配合、整体联动,如侦查部门受理青少年犯罪案件后,应详细提供介入侦查情况,青少年的犯罪动机、主观恶性、有无监护帮教条件等信息,公诉部门根据信息及时准备证据采信、案件定性等工作,监所等部门及时跟进开展教育感化工作,安抚青少年情绪。二是加强公检法部门间的纵向联合。与公安、法院建立联系制度,加强彼此间沟通协调。在侦查阶段,适时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尽可能缩短办案期限;在审判阶段,积极配合法院,采取如分案、圆桌审判制度,最大限度地营造出适合青少年被告人的诉讼方式和庭审氛围;使案件尽快终结,防止诉讼时间过长尤其是羁押时间过长对青少年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注重司法人性化工作方式。在办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时,该院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同时根据修改后的新刑诉法要求,构建和完善人性化工作方式方法。一是推行讯问未成年人时的合适成年人在场制度。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讯问时,应当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人到场。无法通知、法定人不能到场或者法定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亲属,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者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到场。二是推行社会调查制度,在审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开展社会调查,结合嫌疑人所犯罪行的社会危害性,对其人身危险性、回归社会的可能性做出综合评断,为是否有逮捕必要、是否提供参考。三是推行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制度,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依法建议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简化审理。四是推行量刑建议制度,将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全部纳入量刑建议范围,根据未成年被告人的犯罪事实和情节、认罪态度、悔罪表现等情况,向法院提出有利于改造和教育的量刑建议。
注重个体帮教,构建感化犯罪青少年的关爱网络
坚持寓教于审,落实帮教措施。在办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时,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把惩罚犯罪和保护合法权益相结合。如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制定谈心、谈话制度,设立温馨谈话室,通过营造宽松的氛围,使用温和的语言,拉近与涉嫌犯罪的青少年之间的距离,消除对立情绪,同时以案讲法,讲未来、讲前途、讲人生,使情中蕴理、理中有法、法中含情,帮助其树立告别过去、重返未来的信心。
坚持情感教育,深化帮教效果。该院主动与涉案青少年家庭、学校、居(村)委会取得联系,共同研究帮教措施,强化对涉案青少年的教育、感化力度。积极推行人性化的亲情、友情会见方式,根据青少年思想情感变化,安排在押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与其亲属、老师、同学、好友会见、谈话,以亲情、友情教育感化青少年,减轻其自暴自弃的倾向。
坚持跟踪回访,巩固帮教效果。该院建立青少年犯罪台帐,时时掌握检察机关做出的不、法院作出判决的情况,有助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心理咨询等后续工作的开展。定期组织干警到青少年犯家庭和所在的学校了解其改造情况及思想动态,积极协同家庭、学校对青少年犯进行考察、监督、帮教,督促他们彻底改造,重新做人,通过回访考察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现状,进一步开展后续思想教育,巩固教育成果。
坚持群体预防,构建防范青少年犯罪的保护网络
以家庭法制教育为基础,积极开展法制教育进社区等活动。自2010年以来,该院通过检察官挂职社区法制副主任的形式,分片分区,积极融入社区,走进家庭,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
以学校法制教育为重心,积极开展检校共建等活动。该院把预防工作的触角伸向学校,与学校共同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法制教育活动。结合学校实际,针对性开展法制教育,如区别中、小学校开展与其年龄、心理、行为习惯相适应的法制教育。此外,会同法院组织学生观摩庭审、排练摩拟法庭等,使学生受到更加直观的法制教育;针对部分学校在法制教育、校园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检察建议,帮助研究落实整改措施,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