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关系范文

时间:2023-03-19 11:4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人际关系

篇1

1.个体因素。一方面,个体差异是影响人际关系最直接的因素。如性格外向的学生人际状况优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在情绪不良、心理状态不佳的情况下,容易引发人际冲突。另一方面,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咨询发现,大学生生理成熟提前,但同时心理发展滞后,这对其人际关系发展带了很大的冲突。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自我中心、自我封闭、控制他人的愿望、讨好与敬畏心理;反抗与嫉妒心理、怀有偏见、过分自卑、过分期待、性情孤僻、敌对与猜疑等等。

2.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绝大部分人际交往都是在校园场所中完成的,因此校园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以往的教育中,学校重视的是智力因素的教育,比较忽视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也比较忽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高中及之前的教育中,强调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人际关系知识及技巧培养,导致学生到大学之后,遇到人际问题便无所适从。进入高校后,学校一般通过心理健康课、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来传达相应的知识,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校园文化、校园建设等因素也会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影响。

3.家庭因素。苏文魁,黄丽芹(2010)认为,不同结构家庭、父母教育精力的投入程度、父母教育态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起着重要作用。在主干家庭(三代同堂)、核心家庭(只有父母与子女)等环境下成长的子女,对人的信任度较高,容易与人相处;而在单亲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子女,比较敏感、脆弱,较难与人相处。核心家庭与单亲家庭父母受客观条件限制,与子女接触时间少,易养成子女任性的性格,影响与他人相处;而主干家庭的子女容易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教育,易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与人交往。此外,家庭的经济状况、周边环境、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孩子人际关系的发展。如城市的学生人际状况比农村的学生要好;父母的文化程度越低,学生的人际状况就比较差。

4.社会因素。在全球化的多元文化冲突影响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学生的思想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形成了多元的价值取向,影响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虚拟化网络媒体的发展也为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特别是在学生遇到网络欺骗、诈骗等各种负面事件后,会降低对他人的信任感以及对人际交往的期待。

二、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对策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首先,学校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人际交往的技能。定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开设与人际关系相关的系列专题讲座,向大学生讲授人际交往的意义和技巧、人际冲突的原因和应对策略等相关知识,丰富大学生人际交往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人际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报纸、网站等多种载体,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知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除了通过个别咨询解决人际交往冲突问题外,还可以开展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团体辅导活动,使参与者学会倾听、赞美与欣赏他人,增强沟通技巧,并在活动中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2.建立三级人际冲突干预机构。首先是宿舍内部干预。在安排宿舍时,每个寝室都要安排一名人际交往状况好的大学生,把其作为宿舍人际矛盾的调解员,其主要任务是协调宿舍人际关系,及时发现宿舍成员之间的矛盾,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化解,对于比较复杂的、难以调解的矛盾冲突,能够及时向辅导员反映。班级心理委员也可以充当此角色。其次是辅导员干预。当人际冲突超出了宿舍调解员的调解能力范围时,应把问题及时反映到辅导员处,让辅导员及时参与矛盾冲突的调解。再次是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干预。心理咨询中心可以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训练等方法,使“问题学生”认清自身问题所在,及时纠正认知上和行为上的偏差,塑造健康的个性心理。对于已经产生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该及时与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联系,对其进行心理治疗。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后面两级干预时,辅导员应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和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共同帮助解决学生人际冲突。

篇2

按照社会心理学的解释,所谓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个体对社会的适应性程度,是个体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前导性因素之一。大学生正处于真正进入社会之前的学习和准备阶段,心智发展逐渐稳定,对社会生活的认知、情感、行为反应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探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不仅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有可能的改进措施,形成更加深入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完善自我发展;更能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关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一般规律,发现问题、寻找对策。

正是因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所在,人际关系的讨论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话域之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分析也较为多见。但是,直接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却数量较少。在笔者查阅的文献中,黄竹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有因人际关系,影响学习或生活经历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1.5%,且低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比高年级突出;柳萍、马玲以甘肃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式进行研究,在交谈、交际、待人接物、异往四个维度上存在一般困扰的比例为55.22%、49.39%、20.12%、29.28%,存在较严重困扰的比例为6.71%、9.15%、6.10%、6.71%。另有杨晓萍、赵郝锐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调查显示,32%较少困扰,34%存在一般困扰,32%存在较严重困扰;李锐等对云南民族地区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调查显示,其人际状况不良数据为64%;周鹏生认为民族院校多数大学生人际困扰程度较严重。但后几例研究并非直接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且所使用的调查问卷不统一,其结果有待进一步讨论。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且呈现明显的多民族混居、杂居、共居特征,多个民族往往共生共存。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各少数民族之间语言文字、文化传统、节日习俗、衣着服饰相通、相近的情况多有发生,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文化、心理、生活习惯等精神追求和物质生活方面也大多相互交融。在这样的背景下,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否有其自身的规律,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理应关注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被试: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选取了云南不同区域的11所大学的91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被试。其中女生699人,男生219人,彝族学生291人,占样本容量31.77%,白族学生108人,占样本容量11.79%,壮族学生78人,占样本容量8.52%,回族学生74,占样本容量8.08%,其余各少数民族人数较少,共计涉及11个少数民族,占样本容量的39.85%。2、测量工具:研究以郑日昌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为工具进行测量。该量表共28个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量表涉及被试在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与异性朋友交往等四个维度。量表为自陈式问卷,采用“是、否”两点计分,答“是”计1分,答“否”计0分。3、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问卷集中发放、当场施测、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916份,回收916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所有数据资料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描述及方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被试的人际关系现状总体良好经统计分析发现,样本被试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交谈”维度平均分为1.90,“交际与交友”维度平均分为2.54,“待人接物”维度平均分为0.92,均未超过临界值(M=6),“异性朋友”维度平均分为1.33,未超过临界值(M=5)。问卷总分平均分为6.70,人际关系状况总体良好,只存在较少困扰(0<M<8)。但样本中仍有5.57%的被试的人际关系存在较为严重的困扰,0.98%的被试人际关系困扰非常严重,在后续的诊断和干预中应引起注意。

(二)各少数民族被试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的分析中,考虑到多个少数民族样本人数过少,不适宜进行分析,课题组选取了样本中人数最多的壮、回、彝、白四个少数民族进行了单因素方差统计,结果发现,各少数民族被试的人际关系困扰不存在显著差异。经过调查走访,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的出现,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首先云南省各少数民族之间长期混居、共居、杂居,彼此之间较为熟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均差异不大;其次,多数被试长期接受汉族文化教育,自中学阶段起便长期在汉族集中的城镇或城市生活,日常生活均与汉族没有重大差异,各少数民族间的差异也不明显;第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相较于少数民族身份,被试更多考虑的是交往对象是否真诚、友爱、相互帮助、双方个性是否相互适合等普适性问题。

(三)被试在人际关系困扰方面的差异多与年龄、性别、专业有关,且多集中于待人接物和交际交友两个维度与各少数民族被试的人际关系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课题组的分析发现,不同年龄的被试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上的总得分(sig=0.002)及交际交友(sig=0.006)、待人接物(sig=0.010)、与异性相处(sig=0.010)各维度上的得分都有显著的差异;不同性别被试在交际交友(sig=0.000)、待人接物(sig=0.026)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专业被试得分只在待人接物一个维度上出现差异(sig=0.001)。研究者认为,这一结果与现实情况是相吻合的。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在生活阅历、心智发展等方面均有不同,不同性别的被试有其不同的性别角色社会化要求,而被试的不同专业不仅意味着不同的专业课程学习,其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往往还会有意无意地考虑与自身性别的吻合度;这些因素,都很可能是影响被试人际关系一般状态的重要原因。

四、讨论

(一)多民族杂居、混居、共居状态,以及长期接受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普通学校教育,应成为考察云南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时的重要着眼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多位研究者发现,由于少数民族个体特殊的生活背景和各自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在进入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异域环境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需要一个明显的适应、调整、融合阶段,较多个体均可能在心理和行为反应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冲突状态,影响其人际交往的质量,带来人际关系方面的较多困扰。其中,柳萍、马玲的研究认为,语言是少数民族个体人际关系状态的重要影响因素,正是由于语言不通、或者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交谈”维度上检出了较高的困扰率。但在此次研究中,被试在总分和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未达到量表达定的阳性特征临界值,“交谈”维度的平均分更是仅为1.90分,远低于临界值6分,与以往部分研究的结论并不吻合。研究者认为,这与云南省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杂居、混居、共居有密切关系。云南与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边疆地区,在多个县市均设有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但是,从一般状态上看,云南多数少数民族从历史上既已形成了多民族杂居、混居、共居状态,多个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往往相互通婚,共享节日,在语言文字、服装服饰、传统习俗、耕作方式、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均有相近和共通之处。在民族地区,能使用其生活区域内二至三种民族语言进行日常沟通和交流的少数民族被试也并不罕见。多名被试在访谈中也谈到,在自己生活和成长的村落,往往汉彝杂居、汉傣杂居、或汉回杂居,等等,自己对共生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观念即便谈不上熟悉,但也决非陌生,在与少数民族相互交往时,在基本的价值理念上也并无冲突。而且,此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大学生,已经接受多年的学校教育,并且大多已经离开自己出生的少数民族村落,较长时间生活在以城镇、城市文化为主体的地州或中等城市,事实上已经在汉文化中浸润良久,在心理和行为模式上与汉族大学生差异并不显著。在谈及语言和交谈问题时,多位被试表示,自进入小学开始,就开始接受汉语的教育,即便是曾经有过双语学习的经历,在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受到考试制度的影响,民族语言也往往非常边缘,大多仅在极少的课堂、以及课后才有机会使用。进入中学、大学以后,课堂教学语言更是完全为普通话,课后生活也以汉语方言为主,只有在老乡聚会、与长辈通话、或是特定民族传统仪式上才会使用民族语言。因此,在与汉族大学生、或者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和互动时,一般情况下均是以汉语进行,并不存在、或是较少存在因语言障碍带来的人际关系困扰。基于此种情况,如果再考虑到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式微、汉族文化(或者现代文化)日渐强势这一时代特征,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程度较少、与汉族学生无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似乎并不难理解。这也提示我们,未来在开展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相关研究时,应当更加关注其与各民族共同生活、以及长期接受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学校教育这一特定因素,而不是单纯强调其少数民族身份。

篇3

一、“90后”女大学生在宿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特点

“90后”女大学生因成长环境的影响,大多比较以自我为中心,斤斤计较,心胸狭隘,心理脆弱,依赖性和敏感性强,感恩和责任意识淡薄。宿舍关系中在行为、情感、认知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表现。

1、在行为方面“90后”女大学生出生和成长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衣食无忧,坐享其成。进入大学校园之后,依然我行我素,在集体生活中,没有宽容和包容意识,遇到问题,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没有集体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在手机和电脑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她们生活的必需品,虚拟的网络生活也逐渐走入她们心中,给她们提供了广阔的精神栖息空间,导致宿舍成员之间的交流减少。通常情况下,舍友回到宿舍之后,各玩各的手机和电脑,累了之后,躺到床上,把帘子一拉,独自享受自己的美梦。同时很多女生宿舍还会出现一些小团体,或者3个一起,或者2个一起,而且小团体成员会经常变化,致使今天亲密无间,明天就形同路人。

2、在情感方面“90后”女大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霜和雨雪的打击,抗挫折能力很差。在宿舍生活中,很多女大学生会因为情感问题产生宿舍矛盾。比如,宿舍中谈恋爱的就会经常不分时间段的打电话或者上网聊天,影响到别人的休息,谈恋爱者基本都是跟男朋友在一起,与宿舍舍友之间交往甚少,偶尔交流要不就是炫耀自己在谈恋爱中的甜蜜,要不就是向宿舍舍友诉苦恋爱中的问题,导致其他成员也不喜欢和她交流。女大学生情感上的敏感性特别强,宿舍舍友无意的一个眼神、一句话或一个动作,都会让其他人敏感,过分追求一举一动所代表的意思,导致宿舍出现矛盾,出现口舌之战或者冷战。

3、在认知方面“90后”女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认知比较浅薄,缺乏大局观念,通常以自己的内心感受衡量她人的言谈举止,去乱遐想,带有臆断、片面、简单化的倾向,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稍不如意,就对别人指手画脚。同时,因家庭背景、性格等差异,女大学生相处中会因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女大学生天生的妒忌、自傲、猜疑心理,也是导致宿舍矛盾的重要因素。比如宿舍成员中有学习成绩和工作方面都很突出的,就会受到其他人的排挤、挖苦、嫉妒和讽刺;有些女生因自己条件优越,就会表现出高人一等,骄傲自满;而从农村来的贫困女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会出现自卑,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弥散性,导致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优点,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差。

二、“90后”女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调适

作为一线的辅导员老师,经常深入宿舍了解学生生活情况。从和学生的聊天中了解到,90%以上的同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因此,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保障。从“90后”女大学生在宿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特点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很繁琐和细微,因此,必须多管齐下,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调适。

1、学校层面(1)开设女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课程,提升人际关系技巧。学校应重视对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教育,可以开设一些人际交往的选修课和培训班,提升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克服自身对宿舍人际交往的盲区。可以将宿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在宿舍内举办讲座、开设心理咨询等,在她们遇到宿舍矛盾时可以及时进行疏导和宣泄。同时,要求辅导员要不定期进入宿舍,排查宿舍矛盾,与女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给予她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进行积极的引导。(2)举办宿舍公寓文化节活动,增强女大学生对宿舍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学校宿舍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开展一些针对女大学生的丰富多彩的公寓文化活动,比如宿舍美化大赛、宿舍文化创意大赛、宿舍集体话剧表演等,以活动为载体,让宿舍成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用心营造宿舍温馨和谐的氛围,使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增强宿舍成员间的向心力。

2、女大学生自身层面(1)女大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对宿舍人际关系的认识。在宿舍交往中,女大学生要能正确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己,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风格,客观认识自己和舍友的优缺点,多换位思考。学会充实和完善自己,提高自身修养,养成好的习惯,尊重和理解室友,能以一颗真诚和善良的心去对待舍友,学会欣赏舍友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感恩,懂得宽容和包容,用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宿舍舍友,不可戴着有色眼镜去交往,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品质。加强与舍友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化解误会和冲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2)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调整宿舍成员角色定位。在宿舍交往中,需要引导女大学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因为正确的交往理念和价值观念可以使她们拥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在行动上和行为上也可以步调一致,形成共识;引导女大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以及关系的不同程度学会和不同的人相处,正确认识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掌握交往原则和分寸,以免在人际交往中遭受挫折和产生烦恼;引导女大学生学会语言表达艺术,不要在交谈中随意用语言讽刺、挖苦和辱骂别人,要以礼待人,和睦相处,培养自己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调适能力。

篇4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策略和思考

 

1.大学生人际交往重要性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学生作为完整的社会个体,需要具有丰富的人际交往关系,包括校内与教职员工,同学间的交往关系和校外与社会成员、群体间的交往关系。

人际交往关系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85%靠人际交往和相互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爱与归属的需要,纳入其需要层次理论并放在重要位置,突显的便是人际交往与和谐的关系。2008年,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在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做了1500份问卷调查,显示出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代亚洲成功学权威陈安之的成功公式“成功=知识(30%)+人脉(70%)”中,人际关系(即人脉)也占了70%。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才观的要求。

2.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现状

大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策略和思考,喜欢接触新的事物,孤独,脆弱,竞争,烦恼,奋争,责任似乎成了90后大学生的代言词,他们思维独立自信,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经济独立意识差,心理抗挫能力弱;他们运用网络沟通信息,但是内心较为空虚。他们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渴望通过人际交往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身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但一些大学生并不擅长与人交往,甚至因人际关系不良导致心理扭曲,继而引发严重行为问题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正如一些报道指出的那样,近年来大学生因不会人际交往和沟通导致心理问题,进而走向自杀的人数逐年上升,因人际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犯罪现象也逐年增加。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里程碑,是走入社会前的最后准备。一项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对找工作有特别的帮助;有高达34.8%的人通过择业,感到人际交往能力是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上述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问题不容忽视,所以将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作为90后大学生的必修课势在必行!

3.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策略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自我中心、自我封闭、控制他人的愿望、讨好与敬畏心理,反抗与嫉妒心理、怀有偏见、过分自卑、过分期待、性情孤僻、敌对与猜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除了上述心理因素外,还包括社会、家庭、教育观念等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另外,应试教育、家庭教养方式、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以及高校管理上的疏忽等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1)正确认识自己策略和思考,改善不足

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的大学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基本的人际交往(基本的社交礼仪等)能力,矛盾化解能力等缺失。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多处于学生的交际范围之内,与社会上其他人交流机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当代的他们并没有完全的认识自己,或者说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缺点但是并不改正。他们过分自信,总觉得自己想法多,理想大,孤傲、自尊心强,不愿意去理解接受别人。有些人的想法过于偏激,缺乏坦诚,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够做到取长补短。而且网络化程度的加强也影响着他们,虚拟世界中的交际也在他们的人际关系中占了相当的比重。这种网络化的交流为大学生现实生活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竖了一道无形的屏障。网络一定程度上让他们规避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或者说是一定程度上过于扩大了自己的优点,缺点却被忽视了。所以,不管作为学校还是家长都应鼓励他们多在现实世界中交流,让其在现实交流中去更多的认识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只有摆正了良好的与人交往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劣,积极给予,用真诚、坦诚和赤诚之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适当的人际交往策略去处理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他们处在信息交通发达的时代,网络、电视等便捷的信息接收渠道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关心国家政治,经济,想法颇多,但是部分与现实差距相当大。作为教育者应该努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抓住现在,更好的把握将来。要在大学阶段策略和思考,自由时间更多的时间里去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不管是专业素养还是人文素养的提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良好的专业素质的建立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充分的自信,愿意主动与人交流。如果把人际交往比喻为运动的齿轮,那么良好人文素养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剂。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他们更多的懂得宽容、理解,懂得去付出,另一方面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他们去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散发更多的人格魅力,提高人际交往的成功率和吸引力!

(3)提高人际关系的重视度

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人际交往,不仅需要学生本人的重视,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早已不容忽视,可是现在社会对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的重视度并不是很高,多数学生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建立人际关系,他们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教育,不能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林林总总的问题。作为高校有着不容忽视的责任,要努力培养好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提高他们事业的成功率,而且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良好心态的建立和压力的舒缓。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并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了解人际关系处理方法。作为学生要把人际关系作为大学里的必修课,主动去了解、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有目的的去培养自己人际关系素质,敞开心扉,取长补短,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挥己长,用人格魅力吸引别人策略和思考,从而能更好的建立起牢靠的人际关系网。作为家庭,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也应该担起大学生人及往的重要角色,有目的的去培养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积极乐观的心态,善于理解、宽容的个性以及懂得牺牲的品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也应该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交往氛围,让真诚、互助、友爱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总之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时代性,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展望未来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将从更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采用更先进的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对策[EB/OL].(2008-12-22).百度网.

[2]陈龙图.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策略探讨[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

[3]王春玥,李楠.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

[4]安洪鹏.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调查[J]. 法制与社会,2009,3.

[5]莫兴文.浅谈人际关系的建立[J]. 科技信息,2007,11.

[6]钟维悦.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J].中国商界,2010,7.

[7]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N].人民日报,2004.

[8]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机械出版社,2004.

[9]黄乾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J].教书育人,2007.

[10]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J]. 广州大学学报,2004,4.

[11]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 重庆出版社,1989.

[12]卜长莉.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发展[J]. 学习与探索,2005,6.

[13]樊富抿,张翔.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4]王宏维.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人际和谐关系[J]. 广东社会科学,2003,6.

[15]张林英,姜雪丽.论人际和谐与人际关系道德[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

[16]全国十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篇5

戴尔1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可见,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建立友谊,切磋学问,探讨人生。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

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教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和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的学习成长。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与教师交往也是大学生知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前提;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业缘关系,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小,心理相容度高,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与关爱,学生对老师充满尊敬与敬仰,师生关系是一种纯洁而无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人际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交往的基本关系,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普遍,也是最微妙和复杂的。一方面,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兴趣爱好相近,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学习相同的专业,沟通与交往容易;另一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再加上大学生空间距离小,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间狭小,而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一旦得不到满足,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1]。

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大学生交往呈多元与开放交往。大学生渴望友谊,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接受更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新思想。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表现出以下特点:(1)交往范围扩大。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缘、朋友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交往群体。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而逐渐发展到同级、同院系甚至是同校的可认识的同学;不仅包括同往,异往也是交往的重要方式。(2)交往频率提高和交往手段多元化。大学生交往由偶尔的相聚发展到经常的聊天、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娱乐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往空间,交往手段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3)从交往方式看,以寝室为中心,社会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大学生由于时间、精力、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交往的主要场所在校园,中心是学生的寝室和教室,新型的社交方式BBS和QQ等发挥着重要作用。(4)交往目的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在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并不纯粹是由于情感和志同道合,交往动机变得很复杂,越来越注重与自身社会利益相关的务实性,呈现出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的趋势[2]。

二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

1猜疑心理,缺少知心朋友猜疑心是在交往中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对他人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这类大学生对别人总是持不信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态度,不肯讲真话,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一些人由怀疑他人到怀疑自己,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和被动,人际交往陷入困境。因为找不到交心的知己,所以,他们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2自我中心,不能深入沟通这类大学生虽然能与其他人交往,但是关系非常一般,沟通质量不高,与多数人的关系仅是“点头之交”,没有知心朋友,既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希望周围的人以他为中心,服从于他。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懂得尊重别人。只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人和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3自卑心理,交往困难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感体验。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大多较为敏感,缺乏自信,他们处事过分谨慎,为减少挫折,尽力避开人群,因而丧失许多发展机会。还有一部分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表现为凡事对自己要求很高,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完美,以免于遭到他人的耻笑常以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来掩饰自己自卑而脆弱的心理,这使他们将自己的社交圈子限制得非常狭小。

4恐惧心理,社交恐惧症有些大学生与人交往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于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导致社交恐惧症。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上虚拟的社交活动以对抗日益增大的精神紧张情绪,而忽略了真实的人际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的社会技巧。

5孤僻心理,不想交往孤僻心理的大学生总是不愿和他人交谈,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时间长了以后,他们就会出现寡言少语、感情冷淡、不善交际等表现。他们认为人际关系不重要,甚至瞧不起所有的人,自我封闭、孤芳自赏,性情内向,少言寡语,有些人可能还存在某些怪癖[3]。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1认知因素对自己、他人和人际交往过程本身的认知偏差,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造成交往障碍的关键原因。比如:过高评价自己会引起自负,导致交往中的盛气凌人并不屑交往;而过低评价自己会引起自卑,羞于与他人平等交往,导致交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往中的恐惧感。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有限,心理上也不成熟,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就会产生交往障碍[4]。

2个性因素个性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能否成功地进行交往的重要因素。有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来源于其不良的个性品质,如不尊重人、缺乏责任感、情绪无常、放纵自己、过分苛求他人、行为怪异、虚伪、冷淡、自私等。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欠妥当,有的人说话夹枪带棒,或出语尖酸刻薄、言外有意等,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

3交往能力和技巧不足有些大学生不能与人成功交往,往往与其交往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这些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的“读死书,死读书”的人,他们一贯作风是只顾埋头读书,很少注意与他人沟通和交往。但是大学生活的多样化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和他人交往,他们也意识到了加强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其内心渴望交往,但又因为以前没有类似的经历不知从何做起,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导致他们在交往中屡次碰壁。

4社会环境的影响价值多元化对正在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大学生在交往中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其中,拜金主义和价值主义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再单纯,不少大学生为了当选班干部而请客吃饭等;游戏主义让一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些大学生追求过程,不在乎结果,这在异往中尤为突出;互联网的普及让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并在网络上寻找人际安慰,完全忽略了或者不重视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交往。社会上的这些负面因素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正常交往。

5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不太愿意和经济状况差的学生交往。经济状况差一些的大学生对于生活和前途关注较多而对人际关系关注不多。特别对于一些贫困大学生而言,他们认为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从而很容易带着自卑的情绪与人交往,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比较敏感[5]。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遵循的原则

1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平等和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无论你的学业成绩多好,相貌多英俊,父母的地位多高,家庭多富有,只有与他人平等相处,尊重对方,才能与别人进行正常的来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自以为在某些方面有优势,就居高临下,看不起别人,就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遭到大家的反对而被孤立。

2真诚原则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以诚相待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只有抱着真诚的动机和态度,双方才能互相理解、接纳和信任,思想和感情上才能产生共鸣,交往关系才能得到发展和深化。如果一方虚情假意,言行不一,甚至欺骗对方,就不可能得到对方的信任,交往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3理解原则互相理解是人际沟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促进交往的条件。理解不等于知道和了解。就大学生人际交往而言,大学生不仅要细心了解他人的处境、心情、特性、需求,还要根据彼此的情况,主动调整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给他人以关心、帮助和方便,多为他人着想。在交往中,善解人意,处处理解和关心他人[6]。4宽容与谦逊的原则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由于出身、经历、文化、观念、习惯和性格的不同,会有很大的个性差异。差异的存在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矛盾,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大学生在交往中应遵循宽容和谦逊的原则,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宽容待人,以博大的胸怀去感化对方,从而消除矛盾和误会。同时,大学生应虚怀若谷,谦逊谨慎,戒骄戒躁,虚心向别人学习,谦虚待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7]。超级秘书网

六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

1正确的看待自己正确的看待自己,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有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悦纳自己。具体来说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同时要接受自己,喜欢自己,满意自己,有自豪感、成功感、顺心感和愉;能确定适度的奋斗目标,有积极的自我体验,开朗、乐观,对生活充满憧憬;能够冷静地、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充满信心地认定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既不“夜郎自大”,也不盲目自卑,在人际交往中,确定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

2发展为动力,不断加强大学生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如何加强人际交往,是每一位大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人际交往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互动,有着独特的交往原则和技能技巧。只要有可能,就要努力提高自己,改进自己。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大学生要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不论是水平比自己高的,还是水平比自己低的,我们都能够从他们身上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品质[8]。

3客观地了解别人大学生在与别人接触时,对别人的印象不完全是直接获得的,而往往是间接推断的结果,间接推断往往会带有不少客观因素,需要我们加以注意。首先要尽量避免人际交往中认识偏差的影响,充分认识它们的规律;其次积极对待他人的情绪,用心去倾听他人的心声,感同身受,将心比心;最后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避免自己对他人产生绝对化要求,不要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来要求别人。

4积极的自我暗示在交往中,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不良交往情绪时,可以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我不过是这么多同学当中普普通通的一员,谁也不会对我特别留意;或者告诉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用这种自我暗示,不断提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醒自己,逐步摆脱过于关注他人评价的思维方式[9]。

5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有益的交往空间。丰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增加交流机会,扩大交往的范围,让学生有广泛地与人交往的机会,既在交往的实践中锻炼自己,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构,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开设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形式,掌握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对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找到问题症结,增强调适人际关系的能力[10]。

篇6

【关键词】网络直播;大学生;人际关系

一、网络直播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一)网络直播概述

网络直播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尚短。主播通过网络直播平台与用户实时互动,直播自己唱歌、聊天、化妆等活动,而受众可以通过文字、表情等方式与主播互动,也可以通过虚拟道具进行打赏。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手机用户的扩大,大学生逐步成为网络直播平台的主要用户群体。

微博和微信为每个人提供了媒体化的机会,不过和网络直播相比,文字与图片远远不及网络直播实时互动带来的冲击大。网络直播将影像内容集中于人身上,是仅次于电视节目的高度媒体化的传播平台。网络直播平台中,人人都是传者,个人传播影响力塑造更快。

(二)网络直播与大学生人际关系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模式,加强了人们人际交往的范围。首先,网络直播软件符合大学生的社交需求。网络直播是新兴的高互动性视频娱乐方式,符合大学生的娱乐游戏心理,融合了大学生们表达情感,接收信息的需求。同时使用网络直播软件也是一种迎合潮流的表现,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如果不跟随潮流,就会有一种落伍感。其次,其社交功能符合大学生的交往期望。大学生使用网络直播软件时,对它寄予拓宽人际关系的期望,如在观看网络直播时,通过聊天、送礼物等形式结交新朋友,拓宽朋友圈。最后,网络直播的娱乐游戏功能符合大学生的心理要求。

二、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求分别指处于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然后是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学生们以网络直播为桥梁进行人际交流,最先满足的是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大学生之间由于网络直播的互动,加强社会交往行为,从而获得其他人的认同,进而实现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生活、学习以及社会竞争能力。

伊莱休・卡茨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主动选择和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受众成员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有针对的接触和使用媒介,从而得到自身的满足。网络直播满足了受众打发时间的心理需求,并从受众需求出发创新了游戏程序,比如粉丝和主播互动可以送礼物,提问题。这种互动交流方式也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是需要符号作为媒介的,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信息传递与人际关系互动的目的,符号的多元化改变了人际交往的单一性。网络直播丰富了大学生交往场景,使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持续的状态。

网络直播的崛起增强了人们的参与意识,通过互动,在无形中加强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这也就意味着直播互动有效的加强了大学生的感情联络。在平时,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特定的网络直播平台进行游戏互动。同时,游戏是人类传统的文化样式,也是人类重要的舒缓压力的手段。网络社交媒体使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更加便利,但凡事都有利弊,网络直播亦如此。

(一)影响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传播

手机媒体日益活跃的今天,过度依赖手机,导致大学生孤僻、冷漠,疏于交际等问题频频出现。

网络直播虽然活跃了人际交往的氛围,但是减少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互相走动的机会。虚拟的网络直播不利于大学生感情交流,在实际的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拥抱、眼神、面部表情等可以给大学生的心理情感带来一定的安慰与鼓励,这也是网络直播不具备的。网络直播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沟通途径,而父母、长辈对网络了解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与亲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网络直播多以娱乐为主,缺乏人际交流中的情感因素

网络直播不可避免的泛娱乐化,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网络直播平台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为了迎合大众的文化趣味,不免出现节目内容浅薄化和庸俗化的现象,冲击着人们的心理防线。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人际传播主要涉及到自身的情感寄托、心理因素等相关方面。大学生只有在现实互动中才可以建立其真正的朋友圈。虽然在观看网络直播的群体中大学生的互动较为频繁,但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他们的接触频率却是有限的。

(三)网络直播导致大学生被手机奴役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就提到人们被电视、W络等高科技手段奴役的问题。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以网络直播为代表的娱乐手段中丧失了自身的思考能力与文化认知。一方面是大学生们沉浸在虚拟世界中通过网络与世界接触,却不愿意走入现实社会;另一方面是学生们为网络直播付出的时间越来越多,通过在网络直播中找到自身的归属感,淡化、消解以及娱乐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网络直播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与作息,这种过度沉迷于手机的现状,会造成大学生脱离社会群体等不良问题。

(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生活安全存在隐患

首先,网络直播平台门槛低,直播变得越来越简单,这也使得直播的内容杂乱无章,各大平台对内容的生产没有统一的规制,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人文关怀。其次,网络直播消费女性文化的现象颇为严重,女性成为了催化剂和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集中体现在“宅男经济”中,某些女主播夸张的行为,使一些直播内容陷入低俗甚至恶俗的情境。

大学生作为主要用户群体,很容易被网络直播中的“三俗”问题所影响,阻碍其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同时,网络直播平台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大学生自制力差,容易受到误导。

三、应对策略

(一)教育主管部门

1、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他们的意志力。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直播平台建立校园大学生思想教育频道。定期直播宣传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观点与社会热点事件,也可以通过故事短片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通过有奖知识竞赛、签到点名等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识。

2、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

处于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网络犯罪的例子比比皆是,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可以通过大学生网络直播平台,或者让大学生亲身制作网络教学视频来达到宣传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让大学生积极参与专业人士举办的网络安全知识讲座,通过建立相关的直播平台,及时解答大学生使用网络直播过程中的问题,有效提高大学生使用新媒体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3、积极组织校园社团户外活动

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文艺以及其他形式的户外活动。户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学生们从手机中解放出来,还可以锻炼身体素质,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监管部门

对于网络直播平台的约束,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协作,针对网络直播平台出现的低俗内容,相关部门应该联合开展专项整治。应尽早出台网络直播的法律法规,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设置违规处罚措施,打击违规网络直播现象,对涉事平台予以处罚。

(三)W络直播平台

1、完善网络直播平台管理

网络直播平台针对用户的安全问题,采取了很多防护措施,但是一些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比如,绝大多数手机上的支付手段都需要依靠短信校验码,这种情况下,用户的银行账户信息容易被某些不法分子获取。网络直播也需要提高监管力度,除了后台监管之外,可以鼓励每一位用户做监督人,设立有奖举报的方法来约束主播行为。同时,要做好应急预警方案,如果直播中主播的行为触犯法律,平台应及时切断直播内容,进行内部整治。

2、创新网络直播后台技术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安全漏洞问题,解决了用户的后顾之忧,对网络直播平台本身的发展也有好处。同时,网络直播平台技术部门应进一步优化平台,使操作更简便,安全性更高,防止病毒的入侵造成用户的损失。其次,还应规范监管主播的言语及行为;打击平台之间的恶性竞争;提高音效质量、视频清晰度等。

3、提升主播文化素养

很多网络主播,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在直播中一味的迎合低级趣味。主播作为网络直播平台的主要构成要素,其文化素养是平台形象的一个表现,网络直播平台应担起责任,定期对主播进行培训,从源头上解决直播内容存在的问题。

结语

大学生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普遍较高,他们通过观看网络直播与主播互动等进行沟通与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正在逐渐改变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网络直播的大热,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进步,通过分析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以期得出新媒体对以大学生为代表的社会群体所带来的影响,并努力找到针对社会各个阶层的解决方法,从而促进网络直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关系 问题 对策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大学生活和中学大不相同,全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需要大学生重新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生活。对一个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说,能否适应新的生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个人是否能够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封闭性。从地域和空间上来讲,中学阶段的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和对象基本上都是本地区本班或者本校的同学,而大学的同学大都远离故土和亲人,来自不同的省份(地区),这必然存在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不相同的问题,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彼此之间需要接纳和包容;从教与学方面来看,中学阶段的学生有相对固定的教室和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而大学授课方式发生了改变,同班同学甚至会因为选课而不在一个教室上课。上课时间变少,自习时间变多,并且自习场所自由选择。因此,人际交往的方式需要改变,客观上要求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否则,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的态度,会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

2.差异性。大学生各自的家庭背景大不相同,诸如地区差别、城乡差别、父母社会地位与收入差别等,使得部分大学生形成优越感与自卑感之间的不平衡,特别是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消沉情绪,缺乏生活的自信心。

3.功利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拜金主义、追求享乐等功利言行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表现在轻感情、重功利的交往方式一定程度上在大学生中存在。例如部分大学生与一些对自己就业及前途有帮助的人交往密切,甚至有一小部分大学生为了追求虚荣和物质享受而与一些社会成功人士建立不健康的关系等。

4.不稳定性。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和认知能力得到发展,情绪上也处于不协调、不稳定的状态。表现在当他们的意愿得到满足时就欢欣鼓舞,而遭受挫折时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极端行为,不仅对自己,而且对同学,甚至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

二、处理好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对策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

丰富多彩的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尽快熟悉新同学、新环境,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校方注意文化氛围的营造,党团组织牵头搞好有关活动之外,还要重点帮助学生搞好社团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多成立大学生社团,并搞好社团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这样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不断扩大交际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焦虑情绪,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量,不断提高自觉参与意识,他们会逐步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更多的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2.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心理健康学习课程,对重点学生进行重点心理疏导。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尊重差异,学会换位思考,促进大学生情商的全面发展。

3.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在这方面,例如坚持诚实守信,“诚实”是人际沟通的一个纽带,同学之间只有以诚相待,彼此才能产生信任感,才能推心置腹。努力做到做人做事实事求是、襟怀坦白、言行一致,既不当面故意讨好别人,也不背后诋毁诽谤别人,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守信”就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讲真话,遵守诺言,这是取信于人的重要方面。又如坚持尊重原则。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尊重,尊重包括自尊与尊重他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做到自尊,又要做到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不同的成长背景、生活习惯以及个性特点等,只有你尊重别人了,别人才会尊重你,愿意和你交往。

4.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例如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初次见面就要注重仪表、言谈举止,掌握初次见面的寒暄技巧,称谓合适、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等。为了让交往对象感到被重视,应第一次见面就记住交往对象的名字、耐心倾听对方谈话并不断加以鼓励,交谈中要注意面带微笑,保持目光注视及点头等肢体语言等。

5.增强个人吸引力。第一,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要加强自己的内在素质修养和外在素质修养,做到仪表美、仪容美和仪态美,从而提高自己的魅力。第二,注重接近吸引,接近吸引指交往双方空间距离近,交往频度高,彼此容易相互吸引。第三,注重相似吸引。相似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价值观、职业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具有某种一致性或者相似性时彼此就容易产生相互吸引。第四,注重互补吸引。互补吸引是指交往双方的需求、满足途径等方面的差异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第五,注重外表吸引。外表吸引是指人的相貌、身高、风度等因素影响人际吸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第五,注重人格吸引。人格吸引是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人格品质对人际吸引产生持久影响,聪明能干、谦虚谨慎、开朗乐观的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6.遵守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在《论语・学而》中,孔子的弟子子贡用“温、良、恭、俭、让”五个字概括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和修养,说孔子依靠“温、良、恭、俭、让”的优秀品德和人格力量,获得人们的信赖、尊重、支持和帮助。这里讲的“温”是指温和的、平和的;“良”是指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指恭敬的;“俭”是指不浪费的;“让”是指一切都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倡导“温、良、恭、俭、让”的为人和品行,是一个人具备良好修养所需要的,他仍然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努力地去长期坚持修炼的。

7.运用好语言艺术。本着准确、真诚、切境、得体和有效的语言艺术原则表达自己的思想。运用好语言艺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身边的小事说起,只要和我们身边的人生活有关,就都可以成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2)要谈一些大家熟知和感兴趣的话题,不要谈一些深奥高雅或是故能玄虚的话题,别人如果对这些话题一无所知,肯定会缺少互动。(3)谈话要讲究针对性。像男生就比较喜欢体育、国家大事、科学知识,而女生多喜欢美容、衣着等话题。(4)交谈讲民主。在交谈时不要老围着自己的喜好转,以自我为中心,要让他人有讲话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宜静等.《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教育评论》2013年第4期。

篇8

关键词:移动网络;大学生;人际关系

0引言

移动网络时代不仅具有简单的通讯功能,同时摒弃了以往手机通讯与无线网络的通讯障碍,手机网络以其便捷性的信息供给受到人们的喜爱。但随着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频繁使用,特别是社交网络的使用,例如QQ、微博、微信将人们的现实人际交往搬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导致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萎缩,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1.1移动网络

移动网络是以移动电话为终端,通过公用语言进行交互信息传输而形成的信息网络[1]。移动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信息传递灵活快速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时代重要的通信手段。2G、3G、4G、WIFI的出现是对移动网络功能的日趋完善,适应了人际交往中的任何需要。

1.2移动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影响

1.2.1移动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在吴晓云[2]的调查研究中显示,网络交往拓宽了大学人际交往范围。Peris等人通过对由66名被试组成的聊天室研究,发现网络交往是完全有益的,网络人际关系是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拓展[3]。陈朝阳研究表明,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大多采用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和衣着装饰来表情达意但由于所处区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信仰等存在的不同,而造成一词多义的窘境[4]。现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自主观念极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好冲动,不能良好地适应。而网络背景下,他们通过符号化的语言进行人际传播,缓解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冲突,加深了彼此的感情[5]。

1.2.2移动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在网络交往中,人与人的间接交往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弱化了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王莉、卢桂桃[6]的研究显示现代网络交往模式契合了大学生交往心理需求,大学生投入更多时间进行网络交往从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导致现实交往能力的降低。徐进[7]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通过人际互动,这些角色得到巩固完善。而网络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扮演不同角色所需要的群体。同一个体以不同角色在不同地点与不同对象进行交流。然而在多重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角色转换过于频繁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角色发生混乱,甚至人格障碍。

1.3研究目的

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但移动网络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自控力相对薄弱的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困扰,本研究叙述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并考察移动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关系影响,本研究采用标准化量表和自编问卷队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当代大学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2研究设计

2.1被试

本研究根据要求,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延安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进行调查,共抽取四个年级360名同学进行施策,施策过程中被试沿用一套指导语匿名完成问卷。有效问卷342份,有效率95%。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自编的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问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主要考察了人际困扰的严重程度,包括28道题,量表分为交谈行为、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往四个维度,每道题以“是”和“否”来回答,答“是”得1分,“否”得0分,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人际困扰程度越高。

3数据分析及结果

3.1大学生在四个维度上人数分布情况分析

统计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各分数阶段人数百分比,对各阶段所占人数是否有差异结果发现处于低分阶段的占59.4%,即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较少,32.5%的学生与朋友相处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扰,7.6%的学生人际困扰程度严重,0.5%学生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对各分数阶段所占人数做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在四个区间上人数的分布有显著不同。

3.2大学生手机上网时间与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分析

对不同手机上网时间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见表1与表2。结果显示: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不同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上,上网控制在2小时以内的学生与2-5小时的学生、5小时以上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2小时以内的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低于2-5小时以内的学生和5小时以上的学生(p<0.05)。而上网时间在2-5个小时的与5个小时以上的在人际关系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3大学生上网对现实交流程度影响与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分析

对大学生上网交流程度影响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和表4。有不同程度交流损失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四个分量表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认为减少了交流时间这一现象非常普遍的学生在交谈行为、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往上存在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一现象只是偶尔程度的学生,在交谈行为、异往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多于认为这只是时常现象的学生,在认为减少交流是时常现象的学生在交谈行为、待人接物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只是偶尔现象的学生。

3.4大学生人际关系在人口统计学各变量上的情况

经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4结论

在人际关系中59.4%的大学生存在的人际困扰较少,32.5%的学生与朋友相处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扰,7.6%的学生人际困扰程度严重,0.5%学生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手机使用时间不同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上网控制在2小时以内的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低于2-5小时以内的学生和5小时以上的学生。有不同程度交流损失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四个分量表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认为减少了交流时间这一现象非常普遍的学生在交谈行为、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往上存在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一现象只是偶尔程度的学生,在交谈行为、异往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多于认为这只是时常现象的学生,在认为减少交流是时常现象的学生在交谈行为、待人接物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只是偶尔现象的学生。

5调试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议

5.1规范合理运用网络

就目前而言,学校校园网的建设比较快,学校应根据大学生本身的特点设置一些和他们学习、生活和相关的内容,积极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把学生兴趣引导到合理的轨道上来。

5.2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大学生更愿意说出心里话,而由于网络的时空较大,更便于进行团体辅导、心理帮助、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等等。

5.3加强师生联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具有正性的激励作用,教师做好学生的榜样。

5.4加强现实生活中学生之间的联系

鼓励大学生发展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增加合作解决问题,建立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

作者:张莉靖 单位: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顾海燕.手机网络对高职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

[2]吴晓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现状及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5):62-65.

[3]Peris,R.,Gimeno,M.A.OnlineChatRoomsVirtualSpaceofInteractionforSociallyOrientedPeople[J].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2(5).

[4]陈朝阳.网络对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29(4):1019-1012.

[5]黄燕华.因特网对当代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064-065.

篇9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332-01

摘要: 大学生踏入大学校园后面临着新的环境,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远离父母,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在这种环境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关系;细节;解决对策

一、概述

一位阿拉伯哲人说过:“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人生的大海中去的。”人是社会性动物,而人际交往是人社会化的途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相较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且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其人际交往的需要则更为强烈。积极而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够极大地拓展他们的社会阅历,积累宝贵的社会经验,也能对未来事业发展带来助力作用。因此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水里完成学业的基础以及成才、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好人缘”与“坏人缘”

大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大学生,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既怀念昔日的亲情、友情,又渴望在新的环境中获得友谊。

处于青年期的当代大学生,其特点是:交往需求迫切,但易受挫折;交往对象范围扩大,寝室为中心的特点明显;交往动机复杂,功利往增多;交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缺乏深交。他们力图通过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以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

但在交往过程中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交往顺利或不顺利,如果交往顺利,会心情舒畅、身心健康;如果交往受挫,便会使得心情郁闷,身心受损,导致各种不良后果,这些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好人缘”与“坏人缘”。

“人缘”,其实就是人际关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即是否有个好“人缘”,直接影响到学习,工作,生活顺畅与否,更关系到办事能不能顺利地达到目的。

三、寻找多种途径适应大学新生活

那么,怎样才能有个好“人缘”呢?首先,要有容人之量,为人处世要有人情味。其次,做人要厚道,要诚以待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能待人苛刻,使小心眼。做人要坦诚,更要有一些侠骨柔肠,光明磊落,襟怀坦荡,使人如沐春风,这样才能有个好人缘。然后,要想人缘好,还要靠近“好人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道理大家都懂,“人缘好”的人朋友众多,群众基础好,他的能量也就越大,有时你会感觉到,找这种人帮忙办一件事,要比找其他人要容易得多,迅速得多。而要获得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克服“自我中心”倾向。自我中心是指只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人或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自我中心强烈者,在待人、接物、处事当中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而忽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新一代大学生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各自的生活风格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也在增大,自我中心问题也越突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是很难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的。因此,适应期的大学生应克服“自我中心”的弱点,在强调自己的个性和特点的同时,切勿把自己的意向强加于别人,对自己和别人要平等对待,尊重他人的观点与做法,这样才能与别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心理健康与心理适应。

2.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人的一生,不知要和多少人打交道,现代社会,各种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增多了,人们的社会活动也频繁了,由于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与各种不同职业的人,不同思想的人交往,自然,在这些人中就有各种不同性格的人。那么,我们怎么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呢?首先要我们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性格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不同,我们要学会在不同之中发现相同之处。然后,要注意全方位了解别人。大学生在互相交往中,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你如果对一个人不了解,你和他在感情上就必然有距离。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最好也要了解他性格形成的原因。这样,你可能就会理解他,体谅他,帮助他,慢慢地,你们之间就会相互增进了解,甚至还可能成为好朋友。

3.掌握好交往的尺度,采取积极措施。第一,尽量避免争论。争论往往会演化为人身攻击,对于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害的,争论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第二,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有时候只要稍稍改变一些方法,变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为间接的暗示和提醒,效果会好得多,这就是所谓的“坏话好说”的艺术。第三,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错误是人际关系的剂。当人际关系产生障碍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是明智之举。另外,承认自己的错误是责任感的表现,对他人也具有心理感召力,在此情境中的人际僵局会因此被打破。第四,学会批评。卡内基总结的批评的艺术是很值得借鉴的: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用暗示的方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领导者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醒别人的错误;给别人保留面子。

四、交往细节需注意

1.注意自己说话的音量和表情:了解自己与同学交谈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如果同学对于你的感觉不是很好,那么就需要注意了,与同学交谈的时候,不要说话声音很小甚至战战兢兢,欺负人是一种客观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不自觉行为,当你不敢正视其他同学,很可能他们把你当一个晚辈来欺负。

2.小事不必太在意:对于一个宿舍的室友,谁多吃点东西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大家开心。可是如果别人天天都吃我的,我也不同意!不能明着警告人家,能怎么办呢?

3.交知心朋友要选对人:回不回有一种自己已经很成熟的感觉?其实我们的心志还没有定性,跟他们说心事,很可能被人当笑话传出去,所以有些时候,回答还算过的去就可以。

4.多学一些知识,建立共同的兴趣: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最怕没有共同的话题,在一起会觉得尴尬,不自然,那么自然而然的就会避免接触。如果实在不懂得说什么,教你一个秘诀:对方说什么,就顺着对方的话题,挖掘一些细节,然后随着细节的深入,再挖出更多的细节,这样便不会无话可谈。

5.对于异性的话题也不用可以回避:平时在寝室里,最多的话题应该是异性,也许你不是很喜欢这个话题,所以在别人说的直流口水的时候,在一旁“正经”,这会让他们觉得无趣,所以不喜欢也要偶尔的插上两句,这样才不会让人家感觉你假清高。

6.不要做老好人:谁好谁坏自己心中有个底就好了,如果两个人同时问你,”我们谁比较胖?”你千万不能说,”你们都不胖”,那你会得罪两个人,因为他们要是都不胖还比什么啊?你也不能说”你比较胖.”实在不是缺点,却很容易得罪人,你说了之后有什么后果?就是一个感觉你好欺负,另一个感觉你很讨厌.你要说”哎呀,今天风真大,眼睛近沙子了,看不清,我还有事,咱回头在聊.”说完就走,这样把这难做的角色推了。

五、总结

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参考文献:

[1]马丁・布伯《对人的问题的展望》,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

篇10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post-00s generation will be the leading roles in campus. Their age and intergen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relatively fixed students of communication, non-material communication and higher level of group culture. Bu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background and growth environment, they are prone to psychological barriers such as perception bias, inferiority complex, jealousy and so on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the colleges, class counselors and students themselves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smooth growth.

Keywords the post-00s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mental block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协调行为的互动过程,也是加速个体建构认知体系和生存社会化的必要过程。在此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除了直接影响交往双方的物质利益交换之外,还显著的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群体当然也不例外。最近两年,2000年前后出生的“千禧宝宝”们将逐步涌入高校,开始至少四年的大学生活。由于00后们享有比前几代人更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他们将在才华、技能上碾压80、90后,优越感、独立性和脆弱性等特征更加明显。因此,这些被称为“熊孩子”、“早熟儿”的“双0后”们在大学生活中不仅要完善与认知阶段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技能体系结构,而且还必须要具有适应时代变化特征的更加完善的心理素质以及与之相映衬的人际关系。

1 0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每一代青年都具有不同于他代的异质性特征,以及由此所造成的的价值观差异和人际关系的代际标签。00后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红利政策的选拔进入大学校园后,其原有的地缘性人际关系基础逐渐被业缘性人际关系基础所取代。于是,丰富人际交往的内容,扩大同学朋友圈,稳固班级、宿舍小群体友谊,几乎成为了大多数00后大学生业余的必修心理健康课程。因为,这些0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没有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而且还是“421”家庭类型中备受宠爱的对象,所以,他们进入大学后,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特点带有比较明显的代际特点:

(1)人际关系的共同基础较多。00后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因各自忙于学习以应付高考,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分歧点较多。跨进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专业之后,这些大学生之间奋斗目标和学习动力基本一致,年龄基本相差不大,兴趣、爱好大抵?近,加之四年里同处校园、班级和宿舍且直接交往,也就是说,驱动他们建立、维系、深化人际关系的共同基础较多,因而很容易建立起一种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

(2)人际交往中的精神性成分较多。和80后、90后的大学生相比,00后大学生已经进入了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年代,他们之间的交往已经不需要依靠实用性物质小礼品为关系前提,更不需要拿任何比较贵重的日常用品来相互交换,因而它根本上不是一种实质性的物质关系,而是一种自身精神匮乏基础上的需要他人弥补和丰富的关系。他们通过相互间的情感信息沟通,慢慢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协调的人际环境,进而达到精神上的相互补充、相互吸引和相互完善的交往目的。

(3)人际对象的文化层次较高。就人际关系的层次来说,和校园外的非大学生群体相比,这些大学生群体的专业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同学间开展人际交往和建立友谊,主要是以感情融通、探求真知、切磋学问、追求崇高以及揭示主客观世界的奥秘等为人际交往的常态内容,这和社会上其他同龄人群之间的吃喝玩乐、攀比享受等较低层次的交往心理相比,00后大学生交往关系的整体文化层次显然较高。

2 0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2.1 知觉偏差

在现实社会的生活中,任何人对交往过程中的人际关系认识都是一个逐步纠偏的发展过程。受时代环境、家庭教育、交往经验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潜移默化影响,在任何人际交往伊始,双方或其中一方都难免会产生一些知觉上的主观错误,从而对人际关系是否建立以及关系的性质和稳固性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有些来自城市的同学在入学初期就想当然的认为农村学生呆板无趣、观念传统、不注意个人卫生等,而一些农村学生则误认为来自大城市的同学个个都时尚新潮、能说会道、爱好广泛等,这显然都是晕轮效应的反映。在这种先入为主的心理作用影响下,双方在交往中心理上很难处在平等的位置,因而极大地阻碍着同学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2.2闭锁心理

这是内倾型心理活动特征的一种典型表现,是青少年心理成长到青春期后所出现的一种常见心理现象。由于00后大学生大多生活在比较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他们在学习之余几乎整天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为伴,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在虚?M世界里找到朋友聊天和打发时间,久而久之,一些本来就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就开始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真实感情隐藏起来,拒绝主动接近和接纳别人。同学之间除了少数闺蜜和“死党”外,一般不向别人开放心扉。理由很简单,这些大学生远离家乡独自一人到陌生的城市和校园,一下子接触到来自不同省市且语言、习俗各不相同的同学,肯定需要一段时间的了解和磨合。大学老师不同于中学老师可以整天见面,学生与老师之间有心理上的距离感,平日没事一般是不会主动找老师谈心的,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去思考和处理。人际交往的状态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而忽然变得彼此陌生,有想法和困难不愿启口,因而很容易出现青年期特有的闭锁性心理。

2.3自卑心理

它属于自我意识障碍的一种,起因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而将自己看得很低。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而不能独自解决时,便经常郁郁寡欢。一些自我期望过高或对比标准不现实而难以达到时,便灰心丧气、抑制信心。这些同学或因存在某种先天因素(患病、身材矮小、长相不佳等)而感觉好胜心受到挫折,或因追求异性失败后被人奚落责备而感觉遭人疏远或冷落,或政治、学业、文艺上无所建树而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等。另外,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或父母婚姻变故等因素也是少部分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方面。

2.4 自傲心理

它是由盲目自信而诱发出来的一种不健康自我意识品质。这类大学生或因颜值高而自命不凡,时常对同学指手画脚、言语鄙视;或因家境富而夸夸其谈,总觉得自己见多识广、无所不能;或因能力强而自吹自擂,认为周围同学什么都不行。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自觉地以居高临下、俯视众人的姿态出现,心理上有控制指挥交往对象的需求,久而久之,便逐渐被同学中的小群体疏离而开始孤芳自赏、我行我素、行动诡秘,有的人便由此慢慢产生攻击行为,以“补偿”被人忽视或轻视的优越感。

2.5 妒忌心理

在正常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当个体的物质或精神欲求得不到充分满足时,转而对交往对象或竞争对象产生一种不服气、不愉快、自惭、嫉恨的不健康情绪情感体验。这其实是由于好胜心、进取心过分强烈恰遇到挫折后不能正确看待结果进而产生的一种偏执的自我意识品质。00后们能够考入大学尤其是考入211、985名牌大学的学生肯定都曾经是学习中的佼佼者,但在入校之后,面对强手如林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同样优秀的同班同学,一些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便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比如,如果其他同学专业成绩比自己好、工作能力比自己强、政治上比自己进步、甚至是人际关系比自己好,妒忌者都会莫名地产生心理失衡和对优秀者的抵触情绪。

2.6 排他心理

00后大学生信息丰富、精力旺盛,社会化程度较之前的80后、90后都高,且大多心智成熟较早,但结构不完整,稳定性较差。因此,喜欢和结交异性同学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再是羞羞答答、偷偷摸摸的事情了。这部分同学在校园里一旦陷入情网,就会自觉回避一些同学间多人的交往,参加集体活动的频次和积极性也会降低。有时他们的言行举止可能会引起周围同学的议论,而恋爱的双方又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排他性。因此,为了减少或避免其他同学的无端议论所造成的不团结现象发生,他们往往寻求大多数时间与自己选择的恋爱对象在一起活动,主动排除了学校里、班级里和宿舍里的非必要性集体活动。

3 消除0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心理障碍的路径

最近两年,校园里00后大学生已经不在少数。今后几年,这些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和各种舆论媒体的狂轰滥炸中成长起来的“乖宝宝”们将全面占领大学校园。因此,了解并帮助这些大学生消除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不仅有助于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和顺利成才。

(1)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及早介入,纠正他们残缺的人际关系价值观。所谓人际关系价值观,就是对人际关系的根本看法或基础观点。00后大学生搭载网络信息时代的契机,擅长使用手机学习和浏览新鲜知识和时尚新闻,思想更加活跃,个性化特征更为明显。然而,代际人格的形成是无法避免的。0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常处于摇摆不定之中,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形成的风气和交际的规则都缺乏明辨能力。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思想政治工作渠道和手段给予他们的人际交往更多的关注和引导,使他们逐渐懂得正确的人际交往价值观:即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竞争,但不应该由此而互相嫉妒;人与人之间虽会有差距,但不应该由此而互相敌视;人与人之间交往肯定会有磨合,但不应该由此而产生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