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题范文
时间:2023-04-10 23:5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规律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例1(2009年辽宁省朝阳市)下列是有规律排列的一列数:1,,,,……其中从左至右第100个数是.
解析:直接观察所给的5个已知数,还难以找到构成这些数的“玄机”. 如果将这几个数化为、、、、……就不难看出:这列数的分子依次为2、3、4、5……分母依次为正偶数.具体地,=,=,=,=,第n个数为,因此,第100个数是:,即是.
2. 从数阵图中探究数的排列规律
例2(2009年南宁市)正整数按图所示的规律排列. 请写出第20行、第21列的数字.
解析:第一行第二列是2(2=1×2);第二行第三列是6(6=2×3);第三行第四列是12(12=3×4);第四行第五列是20(20=4×5);
第五行第六列是30(30=5×6)……
依此规律,第n行,第(n+1)列的数是n(n+1).
因此,第20行、第21列的数是20×21=420.
3. 从杨辉三角图中探究数的排列规律
例3(2009年恩施州)观察数表
根据表中数的排列规律,则字母A所表示的数是.
解析:先来观察此三角图的规律:
(1)第1层1个数,第2层2个数,第3层3个数,第4层4个数,底层总比它上面一层多一个数;
(2)每层两端的数都是1或-1(每层左端的数是1,右端的数奇数层是1,偶数层是-1),底层的其他数的绝对值等于上面一层的相邻两数的绝对值的和;
(3)从第2层起,第1个数是正,第2个数是负,第3个数是正……
(4)每层的各数的代数和为0(这是这个图的一个重要规律).
依据第(4)规律便知:A=-10.
4. 从数(式)中探究数的结构规律
例4(2009年江苏省)下面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列数:
第1个数:-1+;
第2个数:-1+1+1+;
第3个数:-1+1+1+1+1+;
……
第n个数:-1+1+1+……1+.
那么,在第10个数、第11个数、第12个数、第13个数中,最大的数是().
A. 第10个数B. 第11个数C. 第12个数D. 第13个数
解析:先来计算一下前面给定的三个数,以便从中找出规律.
第1个数是:-;
第2个数是:-××=-;
第3个数是:-××××=-;
……
依此规律可知:第n个数为-,于是
第10个数是:-;第11个数是:-;
第12个数是:-;第13个数是:-.
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进一步理解数对的意义,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在过程中感受规则对确定位置的影响,通过统一规则探寻数对的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对的现实价值,体验数对学习的乐趣。
【教学实录】
一、激活生活经验,初步感知数对
1.任务驱动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确定位置的知识,你能用简洁、准确的方式记录自己现在所坐的位置吗?(学生在1号学习纸上独立完成任务)
2.集体反馈:展示学生的几种不同的表示方式。
师:简单说一说自己记录的位置是什么意思?
生1:我在第3排第5个。(生2、3、4、5类同,略)
生6:图中横的线表示组,竖的线表示在这组中的第几个,我在2组第3个。
师:这么多不同的记录方式,有什么相同点?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已有基本感悟:需要两个元素才能确定位置。
3.规范形式
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都含有两个数字,一个是表示竖的数字,另一个表示横的数字。在数学上,竖排称为“列”,横排称为“行”。这样的一对数,就叫作“数对”,并用(2,3)表示,读作“数对2,3”。
请你再次用数对的方法记录你所在的位置,写在旁边,并且读一读。
(评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是直观表征“数对”的过程,这不仅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对意义的直觉认知。学生依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写出了各种位置的表示形式,再在各种富有个性的反馈中,寻找共性,凸显对数对意义的深入理解,并在多样化的深层剖析的基础上实现数学规范化。)
二、寻找“张亮”位置,感受规则对位置的影响
1.任务驱动
师:刚才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会用数对的形式记录自己的位置,张亮同学也有自己的位置,他的位置可用(2,3)来表示,请标出张亮的位置。(生独立完成2号学习纸上的任务)
2.反馈交流
(1)整体感知、分类反馈。有同学在方格里面标出了张亮的位置,有同学在交叉点上标出了张亮的位置。
①先看下面的表示:
图1 图2 图3
师:同一个张亮,所在的位置已经确定,怎么会表示出了这么多不同的位置?
生:大家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有些是从下往上看,有些是从左往右看。
师:让我们具体来看一看第一幅,这位同学是怎么寻找张亮的位置的?
生:从左往右数第一列、第二列,从下往上数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出示图4)
师:那第二位同学又是在怎样的规则下找到张亮的位置的呢,能标出来让大家一眼就看明白吗?(标出图5)
图4 图5
明确:在不同的规则下,张亮的位置就不一样了。
师:同学们在自己的规则下,都找到了张亮的位置,在一个集体中,大家都用自己的规则来确定位置,那会怎么样?
生:那就不能确定了,会乱糟糟的。
生:我们要统一一个标准,才能让大家相互都看得明白。
师:多好的建议啊,也就是我们要有一个规则,在这样的平面图中,一般的规则都是从左往右为第一列、第二列,从下往上为第一行、第二行。在练习的时候,同学们也要看清楚规则咯。
②练习:在统一的规则中,用数对表示孙洋(5,2)、李明(4,5)的位置。
③再看下面这位学生的表示方法,请这位同学来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张亮的位置?其他同学思考这种方法表示与前面介绍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我是把第一条竖线看成第一列,第二条竖线看成第二列,横着的第一条线看成第一行。(生标出规则)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很有创意,在这样的规则下,张亮的位置就变成了一个交叉点。
(2)沟通联系。
师:其实不管是用方格这一区域来表示位置,还是用交叉点来表示位置,他们之间是统一而又有联系的。(课件动画演示区域到点的演变过程)
(3)巩固练习。
①辨析(6,5)和(5,6)表示的意义。
师:还是在这样的规则中,图中A点的位置可以怎么表示?为什么?
生:A点用(6,5)表示,因为A在第6列第5行。
师:6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生:6表示在第6列,5表示第5行。
师:5也表示0~5行之间的距离,那能不能用(5,6)来表示呢?
生:不能,因为(5,6)表示的是第5列第6行。
生:他们的意义完全不一样。
师:说得真好,虽然都是5和6两个数字,它们前后位置的不同所表示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
②请独立完成小练笔中的1、2两题。
(评析:这一环节中许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在一个开放式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寻找“张亮”的位置,结果找出了许多张亮的位置,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借助直观的素材―区域图―表示出的位置之间的比较,区域图和交叉点上表示位置的比较,让学生从中不仅感悟到“规则”对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同时还沟通了区域来表示位置与交叉点来表示位置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两者之间既是有区别的,更是有联系的,渗透了辩证的思想。)
三、探寻数对规律、渗透数学思想
1.探寻列相同的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都能准确用数对来表示某点的位置。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活动,老师说数对,请听到表示自己位置的数对的同学站起来。
师:(3,1)(3,2)(3,3)(3,4)(3,5)
游戏结束,师将上述数对在方格图上标出,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的数对的特点。
师:这些同学的位置和相对应的这些数对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的列相同。
生:他们的第一个数字都是3,第二个数字从下往上看都加1。
生:这些数对所在的位置连起来是一条直线。
在坐标图中,将这些点连成一条直线。
师引导:想一想:在这条直线上还有哪些数对表示的位置?
生大胆地说:(3,0)(3,7)(3,100)…
概括:可用(3,Y)来表示这条直线上任意的点的位置。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这条线的特点?(X=3)
2.探寻行相同的规律
师:一个点的位置是(0,3),它要进行移动,听老师说的数对,闭眼想象它的移动过程,用手指比画出来。点向右平移1格(1,3),再向右平移一格(2,3),继续(3,3)(4,3)(5,3)。
生睁开眼睛,课件出示点的位置和数对。
师:点(0,3)在运动的过程中形成怎样的一个图形?
生:是横着的一条线。
师:这样的一些点的数对有什么特点?
生:都在第3行,第二个数字都是3。
生:第一个数字逐个加1。
师:在这条线上还可以说出其他的一些数对吗?
生:(8,3)(9,3)(100,3)…
生:只要第二个数字是3就好了。
师追问:那你能用一个数对来表示这条直线上任一点的位置吗?
概括:可用(X,3)来表示这条直线上任意的点的位置。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这条线的特点?(Y=3)
3.探寻连成斜线数对的规律
师:请(a,a)位置的同学站起来。
毫无意外,每次教学都是全班起立。
师:请站着的同学思考一下这个数对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陆续有学生开始坐下来。
师:站着的同学,为什么你们站起来?
生:因为a可以表示任何数。
师:(面对坐下去的同学)那你们为什么坐下去了?
生:a是可以表示任何数,但是列和行都是a,说明两个数字要相同。
师:那你能举例出几个例子吗?
生:(0,0)(1,1)(2,2)…
经过该位学生的解释,大部分的人都坐了下来,仅剩下列行数字相同的一些学生。
师:想象这些数对位置连成的图形会是怎样的?用手比画一下。
生:是斜着的一条线。
师:你能否也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数对的特点呢?(X=Y)
4.想象推理,巩固练习
①闭眼想象:A(3,2),B(6,2)连成线段,向上平移两格,平移后A、B分别在什么位置?
②想象推理:看下图,用数对表示B、D的位置。
③小结:通过以上那个两题的解答,你能找到什么规律?
生:上下平移时,行变列不变;左右平移时,列变行不变。
(评析:本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游戏、想象、推理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数对的理解,特别是借助想象,想象坐标中的各个点连成的线形状,想象一条线段平移后的位置,想象图形平移后各个点的位置,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同时恰到好处地结合具体内容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与函数思想。)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数学视野
1.介绍数对的发明者:笛卡尔
2.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围棋中的数对(4,三) (16,十三)
②国际象棋中的数对(g,5)(e,3)
③地图中地理位置的确定:杭州富阳市大源镇(东经120度 ,北纬30度)
(评析:介绍笛卡尔“数对”的发明历史与数对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文化,拓展其视野,从而进一步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好数学的情感。)
【总评】
1.递进式的问题驱动,凸显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重点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许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借助任务驱动的形式,向学生抛出一个又一个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认知冲突,“同一个张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位置?”“方格图表示与交叉点表示的联系区别”“请(a,a)位置的同学站起来”“怎样用式子表示这条直线的特点?”,学生也就在化解这些冲突中,锻炼了思维,提高了数学能力。
2.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凸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学生经验的学习,易引起思维的共鸣。本课通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自己所坐的位置,不仅从中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也为新知的学习提供了学习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多次运用操作、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借助想象图形的形状、想象推理等形式发展空间观念,在比较“不同表示形式中的共性”中感悟到要用两个数量表示位置,在比较“张亮的位置的不同表示方法”中感悟制定规则的重要,在比较“区域表示法与交叉点表示法”中感悟它们的差异与联系,在比较“特殊的系列数对”后探索它们的特点,在比较“平移前后长方形各顶点数对”后探寻其规律。同时,教师采用学练结合的方式,边学边练边巩固,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学科知识在增加,思维品质在提升。
3.紧密联系生活,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文化
篇3
关键词:遗传规律;杂交方式;能力
一、对自交和自由辨析不清
例1.(2012·安徽卷)假设某植物种群非常大,可以随机,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果,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 )
A.1/9 B.1/16
C.4/81 D.1/8
解答:B
提示:①题干中表明“植物种群非常大,可以随机”,而不是“自交”。②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不能参与,参与的只有抗病植株RR和Rr。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考查学生的分析与计算能力。由题干条件“随机”可知。种群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则抗病个体中RR∶Rr=1∶1,所产生的配子中,含R基因的比例为3/4,含r基因的比例为1/4,这些抗病植株随机,后代中感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1/4)×(1/4)=1/16。
基因型法:把所有的亲本组合方式全列出来,每组都求出来,然后再加减组合。由上面例题给出的条件中,只有RR、Rr可以存活,存活的亲本中RR占1/2,Rr占1/2,且可以自由,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计算如下:
RR(1/2)× ■ RR(1/2)RR(1/4);
RR(1/2)× ■ Rr(1/2)RR(1/8)、Rr(1/8);
Rr(1/2)× ■ RR(1/2)RR(1/8)、Rr(1/8);
Rr(1/2)× ■ Rr(1/2)RR(1/16)、Rr(1/8)、rr(1/16)感病。
所以感病植株rr占后代比例为1/16,其他的基因型个体均为抗病。
配子法:求出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概率,利用棋盘法列出,然后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本题只有RR、Rr可以存活,存活的亲本中RR占1/2,Rr占1/2,且可以自由,如下:
二、考查学生对于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与应用,以及获取图形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的能力
例2.某植株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为显性。某人用该植物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4种类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亲本的基因型组成是 ;
(2)让F1中一株黄色圆粒植株与绿色皱粒植株杂交,得到的F2的表现型及比例有两种可能,分别为 或 ;
(3)让F1中黄色圆粒植株与绿色皱粒植株杂交,F2的表现型及性状分离比是: 。
(4)让F1中黄色圆粒植株自交,F2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 。
(5)去掉花瓣,让F1中的黄色圆粒植株相互授粉,F2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是: 。
评析:第(1)小问,考查学生获取图形信息的能力。
(1)根据图分析,圆粒与皱粒之比为3∶1,黄色与绿色之比为1∶1,所以亲代的基因型为YyRr、yyRr。
(2)由第一小问答案推知,YyRr×yyRr亲本杂交,后代F1中的黄色圆粒植株的基因型为YyRr或YyRR,其中一株黄色圆粒的基因型只为两种可能中的一种,与绿色皱粒(yyrr)杂交,后代为黄圆∶绿圆∶黄皱∶绿皱=1∶1∶1∶1或黄圆∶绿圆=1∶1。
(3)F1中的黄色圆粒植株的基因型为2/3YyRr、1/3YyRR,与绿色皱粒(yyrr)测交:
①基因型法进行统计即:
2/3YyRr×yyrr∶2/3(1/4YR 1/4Yrr1/4yyR 1/4yyrr)
1/3YyRR×yyrr∶1/3(1/2YR 1/2yyR)
合并后为:黄色圆粒(YR)∶黄色皱粒(Yrr)∶绿色皱粒(yyR)∶绿色皱粒(yyrr)=2/6∶2/6∶1/6∶1/6或2∶2∶1∶1
②配子法
F1中的黄色圆粒植株的基因型为2/3YyRr、1/3YyRR分别与yyrr杂交:
F1代可以产生的配子种类
2/3YyRr的配子及比例:2/3(1/4YR∶1/4Yr∶1/4yR∶1/4yr)
1/3YyRR的配子及比例:1/3(1/2YR∶1/2Yr)
合并F1中的黄色圆粒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1/3YR∶1/3Yr∶1/6Yr∶1/6yr=2∶2∶1∶1
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取决于F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黄色圆粒(YR)∶黄色皱粒(Yrr)∶绿色皱粒(yyR)∶绿色皱粒(yyrr)=2∶2∶1∶1
(4)F1中的黄色圆粒植株的基因型有两种,其中YyRR占1/3,YyRr占2/3。它们自交后代的性状及比例分别为:
1/3YyRR自交:1/3(3/4YR,1/4yyR)
2/3YyRr自交:2/3(9/16YR、3/16yyR、3/16Yrr、1/16yyrr)
合并后为:黄色圆粒(YR)∶绿色圆粒(yyR)∶黄色皱粒(Yrr)∶绿色皱粒(yyrr)=15/24∶5/24∶3/24∶1/24或15∶5∶3∶1。
(5)去掉花瓣,让F1中黄色圆粒相互授粉,即自由。此时基因频率法显得更为简单,F1中圆粒基因型可能为1/3RR,2/3Rr两种,黄色的基因型为Yy。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推知其子代有关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PRR=4/9,PRr=4/9,Prr=1/9;PYY=1/4,PYy=1/2,Pyy=1/4。
于是F2的表现型及其性状分离比为:(8/9R∶1/9rr)(3/4Y∶1/4yy)=24/36(YR)∶8/36(yyR)∶3/36(Yrr)∶1/36(yyrr)。
以笔者自己的经验来看,只要学生对孟德尔研究的思路:由简单到复杂,即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以及跨时代的大胆假说演绎的思维理解透彻,对于遗传题的多变性是可以很好地理解和灵活解题的。
篇4
观察下图中每一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的排列规律,则第5个大三角形中白色三角形有________个 .
【答案】121
【规律】1+3+3²+3³+34
二、【考点】等差数列的变形
【北京八中期中】
观察下面所给的一列数:0,6,-6,18,-30,66,…,则第9个数是______
【答案】-510
【规律】相邻两项的差:+6,-12,+24,-48,+96,-192……
三、【考点】平方数列的变形
【五中分校期中】
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摆放在正多边形的边上,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则第n个图形需要黑色棋子的个数是______
【答案】(n+1)²-1或n(n+2)
【规律】
①4-1,9-1,16-1,25-1,36-1……
②1*3=3;2*4=8;3*5=15;4*6=24……
篇5
【关键词】规律探究;函数
规律探究问题也是归纳猜想型问题,解决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归纳、比较、猜想、论证等能力。此题型一直是让学生比较头痛的一类题型。但如果从函数的角度来研究,可能会使问题更容易解决,求解的步骤可以归纳为:①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并列出表格填上这些变量的对应值。②通过对应值发现对应关系,试列出函数解析式,或者在坐标系画出函数图像(散点图),猜想是什么类型的函数,并用待定系数法求得函数解析式。③验证并化简得到的函数解析式,得到规律。
一、当相邻两数的差为一定值时,考虑用一次函数
例1、如图所示:每张长桌单独摆放可坐6人(如图1),并排摆放两张长桌可坐10人(如图2),若按这种方式摆放3张长桌可坐14人(如图3),按这种方式摆放n张长桌可坐( )人 。
图1图2 图3
解析:(1)由题意可知:每个图中的人数随着图形的序号的变化而变化,可以推测图形序号为自变量,人数为因变量。列表:
图形编号n 1 2 3 …
人数个数S 6 10 14 …
(2)由表可知相邻两个图形人数的差为定值4,由此可设s=kn+b,把n=1, s=6; n=2, s=10 代入, { k+b=6 得 {k=4
2k+b=10b=2
所以函数解析式为:s=4n+2
(3)验证:将n=3,s=14代入,解析式成立。
即按这种方式摆放n张长桌可坐 (4n+2)个人
二、当相邻两数的差为一组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连续偶数等组连续有规律的数时,考虑用二次函数
例2、图1是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图2、图3由这样的小正方体摆放而成.按照这样的方法继续摆放,由上而下分别叫第一层、第二层、…、第n层,第n层的小正方体的个数S为()。
解析:(1)由题意可知:小正方体的个数随层数的变化而变化,图形的层数n为自变量,小正方体的个数S为因变量,列表得
图形的层数n 1 2 3 4 …
小正方体的个数S 1 3 6 10 …
(2)由表可知;层数n依次增加时,小正方体的个数S相邻两数的差为一组连续自然数,故可考虑用二次函数。
由此可设s=an2+bn+c,把n=1, s=1; n=2, s=3; n=3, s=6;
a+b+c=1 a= 1-2
代入 {4a+2b+c=3解得{b= 1-2
9a+3b+c=6 c= 0
所以s= 1-2 n2+ 1-2 n
(3)验证:当n=4时,s=10代入,解析式成立。
即第n层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 1-2 n2+ 1-2 n)个。
三、当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积为一常数时,考虑用反比例函数
例3、资料显示,近视眼镜的度数Y(度)与镜片焦距X(米)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镜片焦距X(米) 1 0.5 1- 3 0.25 …
眼镜度数Y(度) 100 200 300 400 …
这张表是怎样刻画近视眼镜的度数Y(度)与镜片焦距X(米)之间的变化规律的,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是()
解析:(1)由表可知眼镜度数随着镜片焦距的变化而变化,镜片焦距X为自变量,近视眼镜的度数Y为因变量,且自变量与因变量乘积为一个常数100,所以可以考虑用反比例函数。
由此可设y= K-x , 把x=1,y=100 代入,得: k=100,
所以解析式为:y= 100-x
(2)验证:当x=0.5,y=200时代入成立,其它值代入也成立。
篇6
一、主要考点:
1、原子的各微粒之间的关系以及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与元素、原子、同位素、原子序数、质量数等概念之间的联系。
2、对同位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数等概念的理解及有关推理计算。
3、元素的性质与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①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决定;②能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推测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化学式(1-18号元素)。
4、对元素周期律的考查主要包括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的性质推测未知元素。
5、对元素周期表主要掌握如下两个问题:⑴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及族,具体到某元素的原子,可根据其周期表中的位置,迅速确定其上下、左右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⑵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和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即“位、构、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6、比较微粒的半径大小。
7、掌握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特点以及键长、键能,键角的概念或对分子的影响,能正确判断键的极性并能加以推理、迁移应用。
8、了解晶体分类的依据,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三种基本晶体类型及其在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方面的差异。
二、主要知识及隐涵规律
1、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标志
⑴金属性强弱实验标志
①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③相互置换反应④原电池反应中正负极
⑵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标志
①与氢气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
③相互置换反应
2、正确理解同周期或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4、晶体性质比较的依据比较晶体的硬度大小、熔、沸点高低等物理性质的依据是:
三、举例应用
例1、(2001全国高考题)下列化合物中阴离子半径和阳离子半径之比最大的是
A.LiIB.NaBr C.KClD.CsF
答案:A
例2、(2001全国高考题)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及其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
B.元素周期表中从IIIB族到IIB族 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C.除氦外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
D.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相同
答案:AD
例3、(2004全国)下列离子中,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
A.Al3+ B.Mg2+ C.Be2+ D.H+
答案:B
例4、(2003全国)A、B、C是短周期ⅠA和ⅡA族元素形成的碳酸盐,它们的质量分别是mA,mB,mC。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A(HCI)、nB(HCI)、nC(HCI)
已知:mA=mB+mCnA(HCI)=nB(HCI)+nC (HCI),请填空:
⑴写出短周期ⅠA和ⅡA族元素形成的所有碳酸盐的名称
⑵若以MA、MB和MC分别表示A、B、C的相对原子质量 ,试写出MA、MB和MC三者的相互关系式-------------------------------。
⑶A的正确选项有------种,其化学式为:-----------------。
⑷、若A、B为ⅡA族元素的碳酸盐,C为ⅠA族元素的ⅠA族元素的碳酸盐,则A、B、C的化学式依次是 -----------------,mB:mC=1:-----------(保留2位小数)
答案:⑴碳酸锂、碳酸钠、碳酸铍、碳酸镁
⑵ mA/MA=mB/MB+mC/MC (或MB<MA<MC;MC<MA<MB;以及其它合理答案)。
篇7
我们常见的物质溶于水,一般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如NaCl、KNO3等盐类,溶于水后其溶质的种类和溶质的质量都不变;第二种,如Na2O、SO3、P2O5等碱性或酸性氧化物,溶于水的同时与水发生化合反应,分别生成了NaOH、H2SO4、H3PO4等物质,此时溶质种类改变,溶质质量增加;第三种,如NaCO3•10H2O、CuSO4•5H2O等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溶于水后溶质是NaCO3、CuSO4,结晶水的质量要加在溶剂的质量中, 而不能算在溶质的质量中,所以溶质的质量减少了。
掌握了以上规律,解答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问题就快捷多了。请看下面两道例题。
例1将a g物质放入bg水中,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A.大于 ×100%
B.等于 ×100%
C.小于 ×100%
D.A、B、C都有可能
解析:由于题中并未指明a g物质是什么,我们可以用假设法来求解。假设该物质是KNO3,溶于水后,溶质是a g KNO3,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假设该物质是SO3,溶于水后,溶质是H2SO4,质量大于a g,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大于 ×100%;假设该物质是CuSO4•5H2O,溶于水后,溶质是CuSO4,质量小于ag,因此溶质质量分数小于 ×100%。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正确答案为D。
例2把m g A物质溶于水配成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n%的溶液,已知A可能为NaCO3•10H2O、CuSO4•5H2O、Na2O、P2O5、NaNO3、NaCl中的一种或两种。请根据下列要求填空。
(1)当m=n时,A物质是________或________;
(2)当m>n时,A物质是________或________;
(3)当m
解析:m g某种物质溶于水配成100g溶液,要使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n=m,该物质溶于水后种类和质量都应不变,因此可知该物质可能是NaNO3或NaCl;要使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n
于水后,溶质质量应减少,
因此可知该物质可能是
NaCO3•10H2O或CuSO4•5H2O;要使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n>m,该物质溶于水后,溶质质量应增加,因此可知该物质可能是Na2O或P2O5。
[练习]
t℃时,分别将a g下列物质投入到bg水中,使其完全溶解,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①KNO3②NaCl③SO3④NaCO3•10H2O
A.③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B.①、②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③、④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④的溶液比①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
篇8
一、理解标题含义
文章标题的含义往往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表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因此,对于标题的理解不仅需要抓住关键词、联系文章的相关内容来理解其表层含义,还需要结合文章主旨及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等来分析、体会其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解释文章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内涵”等。
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突破:
(一)吃透关键词
标题中的关键词能体现标题的中心意思。理解了关键词的本义和它在标题中的字面义,再联系文章的内容,标题的含义就迎刃而解了。
例如2016年广西玉林、防城港卷中的第15题“请解释文章标题‘阅读的人生是一场冒险’的含义”。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关键词“冒险”的含义。“冒险”的本义是指不顾危险地进行某种活动,但“阅读的人生”有什么“危险”呢?文章开篇说“阅读的人生是一场没有地图的冒险,旅途中遇见的知音有时出乎你的意料”,“没有地图”说明旅程是没有固定线路和方向的,途中会经历什么是未知的,旅途的终点和收获也是未知的。由此可知,“冒险”在文中的含义,应指阅读的体验及收获是不可预知的:你阅读某本书后或许会留下一些“情感创伤”(文中第③段),或许会得到某种“宝贵的经验”(文中第⑥段)。再结合文中“我”的儿子对《双城记》的阅读体验“我很讨厌《双城记》,但读到最后我改变了看法”,可知“冒险”还指人们对阅读的感受和看法会随着阅历的增进而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
(二)探究内容主旨
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思想等的高度概括,故从这些方面入手,可以准确地理解标题所揭示的思想内容。
例如2016年江苏连云港卷中的第24题“阅读全文,请探究题目‘最大的事情’的内涵”。该文的标题本身并不能给我们有力的解题信息,我们可以试着从内容主旨的探究来入手。通读全文,可知本文的中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第⑥段中,作者说“那么,我们干完的事,将是留给自然最大的事情”,在后文里,作者描述了草、蛀虫、蝼蚁等动植物如何花费长久的时间来帮助自然消磨掉人类破坏的痕迹,甚至“消磨一件事的时间完了,但这件事物还在”,影响还在。那么,很明显,“最大的事情”在文中直接指的就是“消除人类破坏的痕迹”。这是对自然而言的;但作者写作此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之大、影响之久远,借此呼唤人类拯救自然,呼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最大的事情”不仅是对自然而言,更是对人类而言。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尽快拯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才是人类“最大的事情”。
(三)分析修辞手法
有些文章拟题时运用了修辞手法,这不仅能使标题具有新意,更能增加标题的内涵,引起读者注意。理解此类标题的含义要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
例如2016年四川广安卷中的第18题“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时光不旧,只是落满灰尘’的理解”。作者在此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把时光比作许久不用的旧物。结合文中叙述的“我”因高考落榜、投稿不中而消极颓丧的事,可知“灰尘”喻指因一时的挫折而生出的消极颓丧情绪。再联系“我”因拾荒老人的教诲而有所悔悟并有感而发写下“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可知标题的深层含义是:当人生处于逆境时,只要勇敢、乐观地去面对,坚定信心,就能开始一段充满希望的新的人生旅程,像“被拭去灰尘的玻璃”那样“亮洁如新”。
(四)联系文章线索
文章的线索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通过梳理文章的线索,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联系文章线索来分析标题的含义,我们能更准确地领会标题的深层含义。
例如2014年广西南宁卷中的第25题“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刀爱’含义的理解”。阅读全文可知,文章以“我”对人们用刀砍果树这一行为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最初,“我”看到奶奶用刀砍果洌感觉“惊悸”“疑惑”;后来“我”从梨农们那里了解到,他们用刀砍果树看似在伤害果树,实则是砍掉多余的枝桠,使养分集中,让果树结出更多更甜的果实,是对果树的爱,因而为之“震撼”;最后“我”得出人生感悟:在逆境的时候去承受挫折并积蓄养料,在顺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把刀,并慎用养料,用生活的砥砺结出人生的硕果。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刀爱”在文中有两层含义:1.奶奶、梨农们砍果树,看似在伤害果树,实则是为了让果树结出更多更甜的果实,是对果树的爱。2.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境时我们要克服自身滋长的骄狂傲慢,用生活的砥砺,结出人生的硕果。
二、分析标题作用
标题是文章给读者的第一个印象。好的标题,或概括全文,或精练生动,或含蓄隽永,或发人深思……既能揭示文章的主旨,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对文章标题作用的考查,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以此为题有什么妙处?”“文章为何以此为题?谈谈你的理解”“此标题更换好不好?请说明理由”等。
答这一类题,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内容上的作用
标题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文章主要内容、传达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旨、表明写作对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等。
例如2016年湖南衡阳卷中的第24题“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首先,全文所记叙的“我”与奶奶之间的事件都是在老海棠树下发生的,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其次,文中详细描写了老海棠树四季不同的景色,并以它为线索组织材料,可见老海棠树本身也是重点写作对象之一;再次,老海棠树的盛衰荣枯与奶奶身体、精神的强健衰弱相照应,老海棠树就是奶奶的象征,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以老海棠树为题,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浓浓的祖孙情,也寄寓了“我”对奶奶的思念和终生的痛悔,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二)结构上的作用
标题在结构上的常见作用有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推动事件发展或转折、与开头(结尾)互相照应等。
例如2016年广西梧州卷中的第25题“请简要分析文章以‘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为标题的妙处”。文章一开始,父亲能利落地在院门前搭出两排瓜架子,意气风发;逐渐地,他记忆力衰退了,爽快地答应却依然忘了关火,他意识到自己的衰老却还有些不服老;慢慢地,他变得话越来越少,只顾盯着我傻笑,感叹着“呵呵,老啦,真的老啦”就歪在沙发上睡着了;再到后来认不清路,最终惶惶然而迷惘地让“我”牵起了手,全文就是围绕着父亲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衰老(即逐渐“在岁月面前认了输”的过程)这一中心来组织材料的,标题既是线索,又是情节发展的推手。
(三)艺术手法上的作用
篇9
关键词:思考;探索;新老规律;解题能力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备考模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针对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诊断,做好教学反思,帮助学生补救地理学习中的漏洞,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和提高地理技能的重要途径。
在我校高三年级第二次考练当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如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C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据此回答3~5题。
3.根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变质作用 ④外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排序正确的是()
A.A、D、G、B、F B.B、E、D、A、F
C.G、B、A、E、D D.G、F、B、D、A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F层。
B.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C.假设C层为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②地向下打井开采。
在讲评试题时学生很快对3题、5题做了正确解释,但对4题却一筹莫展,避而不答。于是,我统计了学生的正误情况,结果第四题几乎百分之六十的同学都是随便选了一个答案,究其原因是不知如何判断岩层新老次序。我想,学生肯定不知岩层新老的判断规律,于是我引导学生做了如下探索:
1、沉积岩沉积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要点: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形成的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近地表。
2、如果岩层弯曲或者地形倒置,岩层的沉积规律被破坏,沉积岩中所含的化石反映的生物进化规律会不会被破坏?生物进化有怎样的规律?我们能不能用生物进化规律来判断岩层的新老?
学生回答要点:不会;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所以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地壳物质的循环实质是什么?海底岩浆喷出形成怎样的海底地形?对岩层新老次序判断有何启发?
学生回答要点:从岩石到岩浆,又从岩浆生成新的岩石的过程。海底岩浆喷出形成海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有的同学补充: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我又问道:如果参考的是不同海岭和海沟呢?结论成立吗?有同学立刻补充:前边的判断参考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4、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判断岩层的新老次序关系呢?
学生会回答要点:向斜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背斜中间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学生回答之后,我引导学生总结了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图例去判断。在有的题目中,岩层的新老次序已用符号表示出,则对照图例判断。
2、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及未受或者稍受地壳运动影响的岩层,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这适合于平整或者微微倾斜的岩层新老次序的判断。
3、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4、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5、根据背斜、向斜判断:判断背斜、向斜后划一条水平线就可以看出:同一水平面,对于背斜,中间老两边新;同样对于向斜,划一条水平线就可以看出中间新两边老。
6、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总结完毕之后再回过头来分析第四题,学生很容易得出:G岩层在最下面,形成最早;A岩层侵入到B岩层中,说明比B岩层形成要晚;E岩层为A岩层形成后形成的,所以E岩层比A岩层形成的晚;D岩层又侵入到A岩层中,所以比A岩层晚。答案为C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规律,我又列举了一道习题:读下面地质构造图4―2回答问题
3.岩石A B C D由老到新的关系排列应是( )
A.ABCD B.ACBD C.ACDB D.ADCB
篇10
文言虚词的数量较少。但用法非常灵活,并且使用的频率高。高考常把文言虚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因此,在备战高考文言文时,复习文言虚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副词、代词、助词等,实际数量虽然比实词少很多,但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考生的得分一般不太理想。
近年来。高考加大了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力度,由原来只考一个文言虚词到现在的考查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文言虚词,一道试题就涵盖了《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中的近四分之一,覆盖面更广了。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对18个文言虚词的考查有主有次。从频率上看,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中“以”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而”“之”。再次是“于”“其”,还出现了“所”“乃”“与”“为”“则”等。究其原因,可能是有些句末语气助词(如“也”等)区分度不大,不便考查;有些文言虚词在所选语段中的意义和用法不典范,没有设题。
二是设题基本遵从《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从范围上看,绝大多数高考试卷只在《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设题,但也有些试卷不拘泥于《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以2008年高考试卷为例,北京卷考查了“微”和“相”;湖南卷考查了副词“素”,“州之民吏皆日‘是素良子也’”;全国卷二考查了“但”;辽宁卷考查了“稍”,“后以军功,稍迁仪同三司”。这些文言虚词虽然在《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所列范围之外,但都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2012年的高考试题考查的虚词均为常见的,只有北京卷考查的“然”超出《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规定掌握的范围。
2016年高考试卷,所选文言虚词基本在《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之内。山东卷考查了“其”“于”“以”“而”。浙江卷考查了“与”“若”“所”“而”,北京卷考查了“之”“其”“果”“以”,上海卷考查了“乃”“之”“所”“则”。这里,只有“果”超出了规定的考查范围。由此可以看出,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是因文设题,随文考查,遵从“考纲”,又不拘泥于“考纲”。
三是以客观选择题为主。从题型上看,文言虚词考查一般涉及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客观选择题。表述形式一般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相同)的一组是”。这类试题一般采用四组八句的形式,考查四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每一组两两比较,辨析异同。大多数试卷是将文段句子中挑选的文言虚词,与所学课文中选出的同一个文言虚词进行比较,看其意义和用法是否存在异同。
例1 (2016年高考山东卷第10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如此,则诸侯其至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服之轻重便于身
青,取之于蓝
C
然则曷以禄夫子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
D
关市讥而不征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参考答案 D
也有高考试卷把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让考生从中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种试题以前在全国卷二、辽宁卷、重庆卷和湖南卷中出现过,但近两年没有出现。
2016年高考天津卷虽然是选择题的形式,但是表述样式发生了变化,考查了文言虚词的用法,涉及近十个文言虚词。
例2(2016年高考天津卷第9题)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__
②必宽譬之,__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__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__
A.焉 乃 于 者 B.乎 其 以 者
C.乎 乃 以 也 D.焉 其 于 也
参考答案 C
第二种是主观解析题。这是上海卷的特色题型,往往把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结合在一起,要求考生加以解释。
例3 (2014年高考上海卷第17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2)率一斛得八斗至者
(3)其间缘水置仓
(4)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
参考答案 (1)记录 (2)大致 (3)沿着 (4)立即
但是,2016年高考,上海卷也变成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例4 (2016年高考上海卷第18题)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
今君乃亡赵走燕
B
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句读之不知:惑乏不解
C
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
人臣树私则背公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参考答案 C
第三种是以翻译题的形式来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5(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一第7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略
参考答案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