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03 15:5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武汉大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二)招生层次、类别及科类:本科、艺术类,文理兼招
(三)报名条件:符合2016年教育部及生源省份艺术类专业招生条件,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且具备下列条件:
1.体形匀称,五官端正,口齿清楚,无色盲、色弱;
2.原则上要求男生身高1.70米以上,女生身高1.60米以上。
(四)报名办法
采取网上报名(1月11日开通)的方式,并通过网上银行缴纳考试费用,预约考试时间段。考试需自行打印《武汉大学表演专业报名表》(以下简称表演报名表)和《武汉大学表演专业准考证》(以下简称准考证)。
(五)专业考试
专业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初试合格者进入复试。
报名时间:2016年1月11日-2月29日18:00
考试时间:2016年3月4-6日12:00(初试),2016年3月7-8日(复试)
考试地点:武汉大学艺术学系
考生须按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到达考点报到。报到时,考生须持本人第二代身份证原件(或临时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高考报名表、报名系统打印的表演专业报名表(考生亲笔签名、中学盖章)、表演专业初(复)试准考证、近期同底1寸免冠彩色照片1张(与报名系统中上传照片相同)。
1.初试,满分100分。
(1)朗诵(自选诗歌一首,时间限在2分钟内);
(2)声乐(清唱歌曲一首,时间限在2分钟内);
(3)形体展示(形式不限,时间限在2分钟内)。
2.复试,满分100分。
(1)台词(自选除诗歌以外的其他文学体裁,如:散文、故事、小说片段、戏剧人物独白等,时间限在3分钟内),满分25分;
(2)表演(命题表演),满分25分;
(3)声乐(清唱歌曲一首,不同于初试曲目,时间限在3分钟内),满分25分;
(4)形体(形体片段、基本功测试,时间限在3分钟内),满分25分。
说明:考试时,所有考生一律穿平底鞋,不得化妆,不得穿裙装。
(六)合格证发放
根据考生复试成绩,按照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分别确定专业考试合格考生名单,并在我校本科招生网上公示。公示无异议考生的《武汉大学艺术类专业考试合格通知单》由考生登录报名系统自行打印。
(七)录取办法
获得合格证的考生还需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学校将在高考投档分数(含政策性加分)达到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一本线(若一本线分A、B两档,我校执行A线高档)60%以上(四舍五入取整),且不低于当地艺术类专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按照其专业复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宁缺毋滥。
有关说明
1.若教育部及生源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2016年有关艺术类招生的相关规定有变化,则按新的规定执行。
2.若生源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组织艺术类统一考试,考生还需参加并达到其规定的成绩要求;对于上海市等合并本科批次省份的考生,我校将按当地相关办法执行。
3.艺术类专业录取的学生不得转入其他专业学习。
4.若艺术类考生所在省的高考成绩满分分值不等于普通类考生的满分分值,我校将对该省一本线按比例进行折算(四舍五入取整),再依照艺术类专业的录取要求执行。
5.若发现考生有弄虚作假等违纪、作弊或其他不诚信行为,一经认定,将依照国家、学校相关规定,根据查实时间取消其考试成绩、录取资格、入学资格等,已取得学籍者将取消学籍,并报生源省级招生考试部门,空缺名额不递补。
6.考试费用依据湖北省物价局鄂价费[2006]183号文收取,我校不提供其他缴费途径。
监督机制
武汉大学监察部全程监督艺术类招生工作。
考生申诉及举报联系方式:027-68754231,wdzsb@whu.edu.cn,jwo@whu.edu.cn。
咨询方式
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
办公地点:武汉大学本科生院大楼南楼西侧205、206室
咨询电话:027-6875 4231
网 址:aoff.whu.edu.cn
篇2
摘要: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演变过程进行梳理,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近几届毕业生就业渠道,总结出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所存在的问题。切实结合当下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对于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的情况,密切联系学校治学特色,提出重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课程培养;人才需求;特色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16-0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下文简称“我校”)本科生教学培养方案每四年调整一次,2015年迎硇乱宦纸萄Ъ苹调整,这次调整将在对社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办学特点、优势,重新明确培养何种人才、向何处输送人才等问题,使我校培养的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知识技能,从而与其他学校的公共管理类人才相区别。因此,本文所做研究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意义。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建设现状
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学院兼备理、工、管、法四大学科,资源管理特色突出。公共管理类专业涵盖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3个本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授予权。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中,我校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18位,列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并在《2014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专业。比较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近三次修订的培养方案后发现,学校尤其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体现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不同类别课程学分比例趋势分析中的实践环节课程学分比例明显增长,尤其是相比较于2003版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学分要求增幅很大。与此同时,公共管理类学生通过在秭归基地、洪山区人民政府、黄冈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就业实习来提高实践能力。在趋势分析还发现,相比较于2003版培养方案,2007版、2011版培养方案的总学分要求有明显增加且趋于稳定,浮动不大。尽管实践环节学分增长较多,但纵观整个课程设置还是体现着重理论轻实践这一特点。在对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培养方案资料的整理过程中,考虑到人才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变化以及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2010年中途提出将公共事业管理(城市社会管理)教学计划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计划并实施至今。通过2011―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其培养效果,可以简单归纳,2011―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以企业为主,继续深造次之,最后才是公共管理部门――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建设困境
1.课程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①与其他高校课程设置同质化。在综合对比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7所高校在内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内容后发现除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核心课程外,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设置的课程中与其他高校相同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课程相似度较高。例如,我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的《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在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的教学方案中也能找到。同时,笔者横向对比了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华中科技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发现前者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有19门课程是和后者相同或相似的,占总课程数量的50%以上;同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与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趋同现象就更严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基本都涵盖在其他高校的教学方案中。②二级学科课程设置同质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2011版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培养方案上,通过比较发现这这两个专业在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上的课程设置是完全一致的,而在近15门主干课中,有12门是完全相同的,而对于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则出现课程交叉,具体表现在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成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成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在二级学科的课程内容上也出现同质化。例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与《地方政府学》这两门课程所授知识点重合之处颇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听到的是不同教材中对于行政区划、地方自治的复述,是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对于此知识点的赘述。
2.专业特殊性不强。①办学特色体现不明显。通过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和其他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是没有区别的。众所周知,我校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高校,但很难通过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去看到这一办学特色,尤其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只能在教学方案上找到资源与环境管理(2个学分)和土地资源管理(2个学分)两门课程。这对于近200多个学分要求的课程设置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种现象无疑淡化甚至失去了区别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特殊性。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目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在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组织调查并撰写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本科专业前50名中无法找到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存在,而在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排名第7位。通过研究自2014年9月以来我校大学生就业中心主办的大型招聘会,发现招聘单位多为地矿核企业,但由于同质化现状,公共管理类专业输出的毕业生不具备在本专业领域的专长和优势,在就业市场和就业岗位上也未呈现出明显的不可替代性。这也就意味着降低了毕业生应有的竞争力,同时这一点在2015届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单位也可以看出来,鲜有通过大型招聘会顺利就业的。
3.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培养目标有偏差。综合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方案来看,其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其次才是企业。但是结合上面2011―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现实际上其毕业生主要单位流向还是企业,党政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占比很小,这无疑说明毕业生就业渠道与培养目标存在很大偏差。随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凡进必考,公共管理类毕业生选择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为就业目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可以说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通过近几年的公务员招考数据统计发现无论是可报考职位数还是招考人数,比例均有所下降,这无疑也会对“适应在公共管理部门单位从事实际管理工作”这一培养目标造成偏差。与此同时,根据《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发现本科毕业社会需求量大且受毕业生青睐的职业是更倾向于一些低技术含量且可替代性很强的工作,如人事、助理、文职等。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毕I生都感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比较困难。在每年超过20%多的升学毕业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跨专业求学,有的出于就业考虑,有的完全兴趣使然,有的考研保研接受专业调剂,更甚者纯粹为了升学而升学等。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都能反应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环节出现问题,如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学生职业教育不成功等。
三、重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培养体系
1.设定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首先必须要确定的是,我校公共管理类毕业生仍然要坚持以政府、公共管理部门为主,只有守住这一培养目标,我校公共管理类各专业才能与相近专业,如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区别开来。其次,根据我校的治学特色,建议将培养出口锁定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中国现行各级各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员招录实行“凡进必考”和“凡晋必考”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公共管理类各专业要着重研究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2003年人事部将公务员的通用能力分为9种: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因此我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整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将之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要善于利用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强化学生的国土资源理论知识能力。这一点在各省、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人才招聘要求上都是重中之重。能否与实践部门建立起良性互动直接关系着公共管理类专业是否能够寻到理论之源,也直接影响着专业学科能否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及培养目标角度看,如果该类专业不能为其培养的学生提供一个经常、持续地进入公共管理部门观摩、实践的平台,那么这个专业的特殊性以及差异性将大打折扣。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里,可依托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光谷发展研究院、土地工程实验室、公共经济研究所等平台建立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心、公务员考试与培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平台,改变学校与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的“距离远”、教学活动中实践课程少、实习环节走过场等现状,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环节紧密联系,以促进学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2.根据办学条件及培养方向强化专业差异性。根据我校治学特色,首先要强化的是与国内其他高校同一专业的差异性。只有突出了专业特色才能使专业建设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学校必须以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为核心,构建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专业群和学科群。例如,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资源环境管理方向),以此来拓宽学生在资源环境等行业的就业渠道,以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助力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强化专业差异性。其次笔者认为要强化的是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差异性,在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设置上要严格区别开来,重视“专才”培养,以增强其培养的学生在各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3.设置足够体现本校本专业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将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与资源管理相结合的成功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地矿资源等优势学科为支撑,融合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来进行课程设置。在研究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时,笔者也能找出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方向来设置课程的实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着重偏重于矿业工程技术类课程,这给我校行政管理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启发――可以增添类似资源与环境管理、环境政治学、国土资源概论等课程,拓宽学生在国土资源环境的知识面。而在上文,笔者对我校主办的大型招聘会进行了整理,可以看出来校招聘的地矿企业、资源类企业是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的,一旦公共管理类专业注重提高学生在这些领域知识面,将直接影响着毕业生作为该领域的后备管理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可以避免毕业生多流向银行、快递等行业的尴尬局面。
4.教学环节更注重学生发展需求。公共管理类专业不能如愿按照培养目标向公共管理部门输送人才,大量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这势必会对公共管理类未来学生的专业信心度造成影响,表现在对专业定位、就业前景以及职业潜力的疑虑与迷惘,从而对专业的兴趣度降低,进而导致转专业、辅修双学位人数递增。建议公共管理类专业要开设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必备的辩论和谈判类等训练语言表达的课程,要加强各类办公软件及办公设备使用、各类公文的写作等实际技能的培训,培养环节要鼓励学生间、师生间多发生思维碰撞,能够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而非局限于课堂教学讲授与图片演示,要重视教学环节要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尽管我校在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诸如入选中国四星级学科的可喜成绩,但笔者在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培养目标与培养结果不一致、就业预期与就业渠道不一致、人才需求与人才输出不一致等问题,这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之际是要重点关注并亟待解决的。本文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及优势资源,提出设定契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等重构公共管理类课程培养体系的建议。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认识到,这里还存在很多约束条件,比如一个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是庞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要充分考虑到配套设施的建立、师资力量的匹配、实践部门的有效回应等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锋正.我国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机理:嵌入性视角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Z].2003-11-18.
[3]李军超.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08,(20).
[4]赵瑞峰.中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J].高教论坛,2003,(01).
[5]王河江,巫丽君,何晓柯.公共事业管理多元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思考[J].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
[6]中国校友会大学研究团队.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篇3
这次我们去了华诚昆山实习拓展基地——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和谐人文自然文化丰富的城市。作为全国综合百强县之首的昆山不仅彰显了他繁荣的经济面貌更凸显它南方水乡独特的人文风景风情。刚下火车站,我们便来到了车站后面开阔的场地,面前的火车站建筑大楼威武的屹立着,它那豪华的外观和富有艺术风格的造型深深吸引了我,之后在华诚带队老师的精心安排和组织下,我们分成两排,乘坐汽车奔向基地。一路观赏了昆山的风景,高楼大厦,繁荣的商业街道让我大开眼界,宽阔的道路和周围整洁的绿化然我叹为观止,路两旁的河流和草坪非常的干净,给人以洁净而自然的美。一路上看到一些大型企业一个挨一个,还有一些古老的桥,宽窄不齐的河流,古老的船只和白墙绿瓦的农村小镇,真正验证了诗中所说的“小桥流水人家”诗一般的意境美。
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观光,我们来到的实习基地。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我们签订了合同,参观了公司车间、食堂,之后给我们安排了宿舍。第二天我们便开始了工作,在车间组长的带领分配下我被分到了生产电脑鼠标外壳的机台上,经过剪进头、刮毛边、贴保护膜等流水步骤之后再打箱、检验、入库。虽然每一个步骤都很简单,但是机械每二十秒就生产四个,一停下来就会有产品堆积,为了不堆积产品,保障产品的良好,必须不停的工作,所以一天下来累得我肩膀酸肿、脖子疼痛、腰酸腿乏,我第一次真正的尝到了工作的辛苦和赚钱的艰难。
我想如果自己不是学生,而是真正的长期工人,在厂里这样前线的工作,做的时间不只是一个多月而是三个月、一年甚至几年,那真不知该有多累赚钱有多苦。所以在那个时刻,我有紧紧的咬了咬牙,更加坚定了信念要好好学习。不能甘于平庸地做底层工人,要努力地学习,掌握技能知识培养领导才能,做上层的管理、研究型人才。
经过之后几天的工作,我渐渐适应了这流水线工作的高效和繁重,并且掌握了许多熟练技巧,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并且在工作中我充满热情地和同事、组长、班长、线长们来进行过交谈,因而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增加了社会经验,对各地的人文风俗、经济发展情况和公司的历史背景、发展状况、工资结算、管理模式等许多方面有了深入地了解。
经过这短期的实习实践,我收获了许多。不仅是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一个真诚、善良、有理想、有抱负、使人生充满意义的人。“真诚,积极,空杯,务实”,老师们的教诲与激励是我们不断的感悟人生不断的进步。我在内心里由衷的感谢那些劳心关怀我们的老师们,感谢华诚给了我这样一个充实而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如果下次有机会我还会跟随华诚去实践去历练。
篇4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引导和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活动,提升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营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良好氛围,推动全省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省教育厅决定2021年继续组织开展全省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竞赛项目及承办单位
1.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由湖北工业大学承办。
2.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北赛区竞赛,由武汉大学承办。
3.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赛区竞赛,由武汉大学承办。
4.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湖北赛区竞赛,由江汉大学承办。
5.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北赛区竞赛,由武汉大学承办。
6.“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湖北赛区竞赛,由三峡大学承办。
7.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由华中师范大学承办。
8.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由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承办。
9.湖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由湖北民族大学承办。
10.湖北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由华中师范大学承办。
11.武汉时尚艺术季暨高校服装设计展览,由湖北美术学院承办。
12.湖北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竞赛,由湖北工程学院承办。
13.2021年第八届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承办。
14.湖北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由湖北民族大学承办。
二、组织领导
全省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由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负责指导管理和协调。各竞赛项目在省教育厅指导下由牵头高校、承办单位等成立相关竞赛组委会,负责各项赛事的具体组织工作。竞赛组委会须由牵头高校(单位)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担任组委会主任,相关院校负责同志参加。
竞赛组委会要制订详细的比赛规程、评判标准、评委聘请标准、应急预案等工作方案或竞赛章程;要参加赛事筹备、部署、评议等工作会议,审核赛事组织实施方案,检查落实竞赛安排部署,指导承办单位完善竞赛组织工作;要加大赛事宣传力度,协调全省高校积极参加竞赛,扩大赛事的参与面和影响力;要切实提升竞赛整体质量,以全省高校大学生系列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有关要求
1、强化赛事组织实施。各竞赛相关单位要按照省教育厅统一部署,高度重视、加强赛事组织实施。竞赛承办高校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各部门工作职责、落实竞赛各环节责任分工,要统筹协调后勤接待、安全保卫、疫情防控等工作,做到细致高效、规范有序地开展竞赛活动。
2、强化质量立赛公平公正。切实维护参赛学生利益,保障竞赛运行质量,确保竞赛公平公正、平稳有序、安全进行,提升竞赛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竞赛项目评审遴选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杜绝徇私舞弊、违规评分、伪造材料、盗用抄袭等行为。该项赛事的评委专家应具广泛性,其中来自牵头或承办高校(单位)的评委不超过评委总数的20%。规范各项赛事的获奖等级、数量设置,各赛事设个人奖项,分一等、二等、三等三个级别,个人奖项数量不突破参赛项目总数的50%,其中一等奖不突破10%,二等奖不突破20%,三等奖不突破20%;设优秀组织奖,数量不突破参赛高校数的20%。
3、化赛事管理。各项赛事中,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 创业大赛湖北省赛获奖名单和获奖证书由省教育厅发文公布和颁发;其他赛事由各竞赛湖北省组委会负责对获奖名单进行公示,获奖名单和获奖证书由竞赛湖北省组委会公布和颁发,盖组委会章。各竞赛组委会需在赛后认真总结,将竞赛总结报告一式一份于赛事全部结束1个月内以正式公文形式报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备案。竞赛总结报告内容主要是竞赛组织过程、参赛规模、现场比赛、评审、比赛结果等基本情况,实施竞赛的创新特色做法、基本成效或示范带动作用,竞赛中存在的问题或意见建议,同时附上获奖名单、竞赛规则、组委会及评审专家名单、评审细则、有无异议及异议处理等附件材料。我厅将把竞赛总结情况、完成质量作为纳入下一年度全省大学生系列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计划的重要参考。
4、疫情防控要求。各高校要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和防控措施,完善应对突发疫情工作机制,做好疫情防控预案,加强校园管控,做好物资储备、比赛场所环境消杀,根据实际情况,优化竞赛流程,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做好竞赛工作组织实施,确保安全比赛。
请各高校根据本通知和各竞赛组委会有关竞赛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活动。有关竞赛活动通知及安排可在各竞赛专门网站或承办高校校园网查阅。
2021年度全省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
活动承办单位联系方式
序
号
竞赛项目
组委会牵头
高校
承办高校
承办高校具体联系人
手机及办公电话
1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吕栋
15623988969, 027-59750117
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北赛区竞赛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朱英
18971042100, 027-68756866
3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北赛区竞赛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朱英
18971042100, 027-68756866
4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湖北赛区竞赛
湖北工业大学
江汉大学
宋广峰
15327126, 027-84212505
5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北赛区竞赛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王晔
18995641371, 027-68754233
6
“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湖北赛区竞赛
三峡大学
三峡大学
杨超
15997601292,0717-6392287
7
湖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
武汉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原弘
13986080018, 027-67867230
8
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华中 师范大学
谢志雄
李兵
车靖
13212766195, 13377880988
13349890855
9
湖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民族大学
刘显明
13972406099, 0718-8437881
10
湖北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金新利
027-67867108, 13871239693
11
武汉时尚艺术季暨高校服装设计展览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美术学院
黎老师
18602743583, 027-81317210
12
湖北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竞赛
湖北第二师范 学院
湖北工程学院
孙平
13871889258
13
2021年第八届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武汉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张美霞
15527896867, 027-67883124
14
湖北大学生新闻传播教育创新实践技能竞赛
武汉大学
湖北民族大学
姚爱华
吴龙胜
13477919153, 13972406677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能力;武汉大学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目前,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与大学生总数上的快速增长有关,而且也反映出人才培养结构上的失衡。因此,从国家层面到各级政府,从教育部门到各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在社会关注的同时,高等学校也在通过不断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逐渐积累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经验。随着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职业变换逐渐增多,大家也认识到,职业发展能力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最为深远,也是当前人才培养中最需加强的方面之一。
就此,武汉大学结合学校实际,坚持实施“三创”(即创造、创新、创业)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实施“三创”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笔者认为,大学生良好的职业发展应该包括三个阶段:顺利就业、适应职业、开创事业。顺利就业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很大程度依赖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或专业成绩;适应职业则需要不断适应和学习,提高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职业发展需要;开创事业则是开拓一个新的领域和工作,达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发挥最重要作用的是学生不断发展和提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武汉大学继承百年办学传统,提出了“三创”教育理念,创造是“原创性”,创新是“推陈出新”,创业则是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变成现实,开创出新事业。“三创”教育主要就是强调培养学生“三创”的学识、意识、胆识和见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武汉大学大力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推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多学科综合优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学生打造了一个高水准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校通过立项管理的方式,每门投入经费1-5万元、总经费近千万元,建设了403门通识课程,形成了一批横跨各科学文化领域,深受学生喜爱,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通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有机会领略人类文明的思想精髓,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及思维方法,提供思考问题的多种视角,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拓宽知识基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养成健全人格。
武汉大学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尽量为不同目标追求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学校通过拓宽专业口径、设置跨学科专业、推行主辅修和双学位制度、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创办跨学科试验班等措施,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学校实施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为有志于基础学科理论研究的学生提供高起点、高层次开辟教学特区;学校依托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为高端应用人才的成长提供支持;学校开展学科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建设,开办多个国际班,推进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培养,提高大学生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
2、面向社会需求,开办新兴专业
武汉大学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学科前沿发展,根据学生选择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改造,力图形成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与新兴学科专业齐飞,基础性学科专业与应用型学科专业交相辉映的格局。
近几年,学校在新专业设置上优先支持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专业和优势交叉学科专业,针对性地加大投入、充实和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积极参与地方和区域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如针对“武汉·中国光谷”建设,创办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针对广电人才的需要,推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根据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需求,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为满足国家国防建设需要,开办了“电波传播与天线”国防专业;此外还设置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软件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遥感科学与技术”、“仿真科学与技术”等一批新兴交叉专业。
为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在一些应用型专业中拓展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加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例如学校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长江电力等企业合作,实施“订单+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人才培养要求的情况下,将企业的要求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为企业“量身定做”高素质人才,使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适应企业需求、受到企业欢迎。2012年学校又增设了“数字出版、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导航工程、地理国情监测和全球健康学”等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专业,专业特色和水平处于全国领先的水平,能很好地满足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
3、开展教学评估,推进课程改革
武汉大学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2010版培养方案为例,学校贯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通专并重”的方针,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校内课程资源,同一级学科按大类设置平台课程;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的原则,进行课程的重组和整合,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
学校积极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强化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了帮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快适应职业需求、在工作岗位上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学校积极构建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校园”,将实习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集学生专业课学习、实习、毕业论文、招聘、就业、岗前培训为一体,通过实习实践提高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实现大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共赢。学校建立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达331个,分布于全国14个省市。学校每年还派出数百个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队员们积极奔赴祖国的天南海北、各行各业去接触社会、调整知识结构、寻找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为今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学校根据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选择,实行动态的招生计划调整办法,每年根据学校的教学评估情况及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就业率、专业综合排名、生师比等指标,调整各专业的招生计划指标。这就要求各专业一方面加强招生宣传,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培养质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从源头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
4、强化就业指导,导航学生成长
武汉大学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建立了专门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导航的课程模块,开设了《KAB创业基础》、《创业学》、《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职场展望——就业创业导航》等职业发展教育课程。这些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灵活互动的情景模拟和具体实用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用人单位招聘要求,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获得了广大学生的关注和好评,每学年有数千人次选修并获得学分。其中《职场展望》课聘请11位来自不同行业和不同性质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来校授课。他们利用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行业或单位特点,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和选人用人机制,以及创业相关知识,引导同学们尽早建立职业发展意识和创业意识,科学制订大学学习规划,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这门课程一经推出,就被学生“抢选”一空,出现一座难求的火爆场景,引起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
武汉大学还积极开展就业和职业规划指导活动。一是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辅导,关注大学生的个性问题,在专门办公地点接待学生有关就业政策、劳动法律法规、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咨询,帮助他们量身定制职业发展目标与实施计划,顺利实现就业。二是以“校园文化活动超市”为平台,定期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就业招聘和面试辅导、公务员招录辅导等活动。三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和“大学生创意创业孵化器”,帮助大学生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和创业企业孵化。通过将创业教育和实践渗透到大学生科研和创业的各个环节,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如第五届“挑战杯”金奖得主吴斌同学创办了武汉锐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已成为东湖高新区大学生创业龙头企业,公司员工规模达到100余人,解决了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曾于2009年获武汉大学“十大风云学子”称号的2006级本科毕业生曹祺,大二开始创业,现已拥有2000万身价,其创办的武汉橄榄无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经营面积已达600多平方米,一年的全部流水接近千万,公司已经历了三轮融资,投资后估值接近一亿,为大学毕业生提供40多个就业岗位。四是建立校、院两级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通过抓创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创业评估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努力使大学生素质培养与创新创业要求同步并轨。五是走访学校毕业生就业重点用人单位,为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培养工作收集重要的第一手信息,促进毕业生素质能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接轨。
篇6
在回答武汉大学法律系大四学生程梦珂关于“法国政府如何保障中国留学生在法安全问题”时,埃罗表示,目前有35000余名中国大学生在法国留学,法国政府提出将这一数字上升至50000名――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在于留学生素质的提升,尤其加强硕士、博士间的交流,使得中国成为在法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他说,大多数法国民众十分欢迎中国学生赴法留学。法国政府除保证留学生在法学习、生活安全外还建立了一些机构,让留学生与法国年轻人、艺术家、普通家庭接触,了解法国生活方式及文化。
弦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就是弦。也有俗语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想要报考武大,先了解这根弦――武大的报考之门吧。
重点学科
武汉大学学科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共12大门类。现有119个本科专业,296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43个一级学科和248个二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3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2个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含5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覆盖29个二级学科),另有17个二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6个国家精品课程。武汉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涵盖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理论、政治学、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学、地球物理、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共21个一级学科领域,展示出强大的学科实力。
一级国家重点学科(5个):理论经济学,生物学,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7个):哲学,中国哲学,金融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基本原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分析化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口腔基础医学,社会保障。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法语语言文学,空间物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
相关链接
武大培养人才的风格和特色
1932年5月26日,在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庆典上演讲时说:“将来武汉大学之荣誉,绝不仅在教职员,而尤在学生。”
如今,武汉大学被誉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校友足迹遍布全球,成为各界巨子、社会中坚。
几个例子便能说明武大人才培养的风格和特色:连续两次舌战“狮城”,国际大专辩论赛夺冠,依托的是人文武大的深厚底蕴;获全球大学生创业挑战赛冠军,体现了武大学子突出的创新精神;本科生邓量子大三就被选送到休斯敦大学跨级攻博,凭的是扎实的专业功底。
15位国家教学名师、400余门通识课程、5位院士为本科生合上一门课、30多个国际联合培养项目、造就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弘毅学堂……这里是学习的天堂、成才的沃土。
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都带着鲜明的武大特色。武大作家群享誉全国,从叶君健到齐邦媛,从熊召政到方方、池莉,其创作大多得益于大学期间的熏陶。黄彰任、田源、雷军……实业精英们除了扎实的功底,还有一股“敢于闯”“不服输”的精神。
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院士提出:“我们要努力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世界上最美的大学,具有卓越精神的大学。”
编者手记
篇7
【关键词】微博时代 大学生 媒介素养
微博,又称微博客、即时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2011年初的6311万增长到2.5亿,增幅高达296%,微博的网民使用率从13.8%增至48.7%。①微博仅用一年的时间发展成了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由于其简单、便捷、开放、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但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形成阶段,微博又具有网络难以避免的虚拟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它对大学生既有积极影响,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这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4月至5月,我们在武汉市的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等5所高校开展了以“微博时代武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采取随机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51份。调查样本的性别构成情况为男性48.56%,女性51.44%;专业构成情况为理工类44.57%,文科类55.43%(其中新闻传播类占16.41%);各年级所占比例为大一31.93%,大二34.37%,大三19.07%,大四14.63%。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武汉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如下。
一、武汉大学生的媒介接触情况
媒介接触行为是影响受众媒介素养形成与培养的重要因素,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直接影响到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回收的问卷中,仅14人没有注册微博,可见微博在武汉大学生中的普及率是很高的,他们接触微博的主要动机见表1。
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武汉大学生接触微博具有较明确的目的性和能动性,能够按照自身意愿调节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利用微博资源;另一方面,在接触动机中,“关注名人、明星动态”、“休闲娱乐”仍占较大比重,这符合了大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但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他们对微博资源的认识有限,缺乏科学、系统的引导。
二、武汉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参与情况
微博时代,传者和受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同时又都是信息的使用者和接受者。因此,讨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强调其媒介使用和参与能力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从微博的使用时间上看,武汉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时间普遍较短。微博的兴起始于“微博元年”2010年,在调查中,武汉大学生使用微博一年以上的学生不足三成,仅29.71%。此外,79.16%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间不足2小时,每天使用4小时以上的仅3.43%。这表明武汉大学生对微博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但并不沉迷其中,媒介消费行为较为理性。
在微博信息的参与上,大学生并未充分利用自己信息传播者的权利。在日常使用微博时,“一般只浏览”的人数占45.66%,而“一天内会多次更新”的人数仅占9.98%。在“你是否经常在微博上更新和分享热点话题并参与讨论”的调查中,仅11.75%的学生选择“愿意并经常这样做”,62.31%选择“偶尔会这样做”,剩下的25.94%对此直接表示“没兴趣”。
在微博更新内容上,大多数学生表示经常更新的是“个人心情、感受”,“学生、生活、工作状态”等内容,而选择“对社会时事的评价和讨论”的人数不足三成(见表2)。由此可见,虽然武汉大学生以获取信息、了解时事为最主要接触动机,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并非如此,大学生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偏离了最初消费动机。
三、武汉大学生的媒介认知理解能力
媒介素养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媒介的意义是通过受众的协商完成的。②在调查中,47%的武汉大学生认为受众在微博媒介中扮演着“很主动或较主动”的角色,40.35%的学生持中立态度,仅有12.85%认为受众的角色“很被动或较被动”(见表3)。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6年的一项关于上海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调查中,有52%的大学生认为受众在大众传媒中的角色是“很被动或较被动”。可见,微博区别于传统媒介更具开放性和互动性,也使受众逐步意识到自己在媒介信息传播中的主动性,从而积极参与其中。
在“您认为微博对您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的调查中,仅14.41%的人肯定了微博对以上各方面(知识结构、观点思维、交流、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影响,此外仍有16.85%的同学认为微博对自己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见表4)。这些说明,武汉大学生虽然能够普遍认识到微博传播中对自己较为直接的影响,但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力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充分。
篇8
论文关键词:医学查新 质量控制
为避免医学研究工作的低水平重复,提高科研立项和成果鉴定与奖励的严肃性、公正性、准确性和权威性,早在1987年,我国卫生系统就启动科技查新工作,走在全国科技系统开展查新工作的最前列。武汉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的医学查新工作归属于总馆教育部查新工作站,在查新工作站的统一领导与管理下,近年来医学查新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积累丰富的经验,培养出一支合格的查新队伍。但工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不足,及时总结经验,优化查新流程,提高查新质量,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武汉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开展医学查新工作,有较长的历史。早在1989年,原湖北医科大学图书馆就被湖北省卫生厅授权为医学查新站,是当时湖北省仅有的3家医学查新机构之一。2000年合并人武汉大学之后,医学查新工作一度因故停顿,直至2003年,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在武汉大学图书馆正式成立,纳入该站工作范畴的医学查新,重新走入正轨。
1武汉大学图书馆医学查新工作的发展
1.1检索工具不断更新
近20年来,医学查新工作最大的变化,是检索工具不断升级,经历手工检索、单机光盘检索到网络数据库检索的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初,原湖北医科大学图书馆的医学查新倚赖MEDLINE单机光盘,以及厚厚的中外文纸质检索工具,如《中目医》、《IM》、《EM》、《BA》等。合校后,武汉大学图书馆丰富的电子资源,如CBM Web、EM.BASE、BIOSISPreviews、ElsevierSDOS等权威检索工具及全文数据库,使医学查新工作步人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本馆馆藏资源仍在稳定的发展之中,可以满足查新工作中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要求。
1.2制定修改规章制度
自武汉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站建立以来,制定和修改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使之能够符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科技查新管理部门以及本馆的有关规定,且便于工作人员具体操作,如制定“工作站管理办法”、“科技查新规范实施细则”、“科技查新服务办法(用户须知)”、“科技查新岗位考核办法”等,规定查新委托书、查新报告、用户反馈意见等文件表格的标准格式。在工作站的严格管理下,医学查新工作有章可循,开展得有条不紊。
1.3建立查新工作网页
2005年依托武汉大学图书馆网站,推出查新工作站的网页,设有查新站简介、查新须知、政策法规、联系查新、收费标准、意见反馈等栏目。一方面,可以对外宣传查新站,介绍查新基本知识,方便用户联系查新业务;另一方面,从查新员人口登录后,即进入本馆查新电子存档系统,查新员可以浏览、检索、上传所完成查新项目的完整电子文档电子文档的长期保存由此变得方便、规范、可靠。
近几年,本馆医学查新工作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接受的委托项目数量节节攀升、年年翻倍医学查新工作人员树立“奉献为先、服务为本、细节为重”的工作理念,加班加点完成查新项目,并且狠抓查新质量,工作作风和工作水平得到了用户和有关领导的一致认可。
2目前医学查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阶段性特点易使查新工作陷入困境
由于课题申报、报奖等的时问限制,查新申请在时问上呈现集中性、阶段性特点。此外,由于用户对查新过程不够了解,往往没有意识到应为完成查新预留足够时问,甚至今天提出申请,明天就要求出具查新报告,因此查新工作往往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全体查新人员突击完成。例如,近两年我馆医学查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是十分巨大的。2006年8月至9月。申报“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湖北省重大科技项目”“863计划项目”的查新委托任务蜂拥而至,且完成查新项目的时间要求又很紧迫,在人手非常紧缺的情况下,为在委托人递交科研项目申报材料的最后期限内完成查新项目,所有查新人员均毫无怨言连续日夜加班半个月之久,按期完成全部查新任务.2007年上半年,国家教育部2007年度申请博士点基金课题、新教师基金课题的查新任务,在全体人员努力下也圆满完成任务。
查新申请的集中性、阶段性特点是无法改变的突击查新几乎要成为查新工作的一种常态,而时间限制与查新所要求的缜密、严谨必然产生冲突,在这种状况下,必须妥善安排。保证查新质量。
2.2课题专深。凸显查新人员专业知识局限
医学领域内容丰富,发展飞速,研究日渐专深,透彻地理解某些查新课题,尤其是基础医学前沿课题,具有较高的难度。而科技查新是一类鉴证性质的情报咨询服务,查新报告结论应追求专业领域的认同,认同感比形式上合乎规范更为重要,努力提高查新报告的专业针对性与分析深度,成为查新工作的一个目标。因此,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医学查新工作又对查新人员的学科背景、专业知识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聘请查新咨询专家,必要时就某个专业问题征询解答,是弥补查新人员知识局限的途径之一。根据《科技查新规范》“查新机构应当建立查新咨询专家库,充分发挥查新咨询专家的作用,以提高查新质量。”这些查新咨询专家“……对查新项目所属专业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该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在这一领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熟悉查新判断、分析的原则与要点;但是,依赖咨询专家全过程地参与一项查新,是不具有可操作性的,优秀的查新机构必然要训练自己的查新人员,寻找突破专业知识局限的各种途径。
2.3重形式审查而轻实质性审核的倾向
查新报告是技术性很强的公正性文件,单凭查新员自己很难考虑得十分周全,所以查新审核从实践上和制度上都是非常必要的。审核员是查新报告的第一个读者,也是查新机构对外出具报告的最后一个经手人。查新员与审核员的密切配合,能较好地体现出查新机构的整体素质、实力、水平。
在查新工作中,虽然要求审核员对查新的各个环节,包括项目主题的理解、检索工具的选用、检索策略的校核、检索结果的判读、相关文献的比较分析、查新报告的专业问题判定及叙述形式,都应当作出评价审查,但由于对专业概念的不够了解及集中查新时问紧迫等因素,查新审核环节可能只注重审核查新报告的文字、术语、语言逻辑、计量单位等形式上的规范,对于报告的学术性、技术性环节,反而有所忽视。这种重“形式审查”而忽视“实质性审核”的倾向应引起重视并加以杜绝。
3优化查新流程、提高查新质量的举措
3.1主要查新员和后备查新员制度
针对查新阶段性特点,2007年武汉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工作站在充分考虑各位工作人员的学科背景、外语水平、查新工作经验、培训经历的基础上,对全馆参与查新工作人员进行登记造册,正式确立主要查新员与后备查新员制度,并制订相应的激励机制。医学分馆的日常查新工作由信息咨询部主要查新员完成,必要时可随时调用信息咨询部后备查新员,在任务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还可以从其他部门调用符合查新员资质的人员协助查新工作。三级梯队的人员安排,为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查新工作提供保障。
3.2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查新员素质
一名合格的查新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计算机与外语水平,对所负责的专业领域有一定了解,熟练掌握各种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并熟悉查新判断、分析的原则与要点,能对收集到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与综合。我馆对查新工作人员的上岗培训,一般是鼓励自学与大胆实践,老同志带新同志,使其逐步掌握查新有关技能,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实践后,再参加全国性的查新员或审核员培训班,接受系统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对于查新人员拓展专业知识,首先,鼓励查新员广泛涉猎相关领域,通过自学,增进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其次,充分利用馆藏多媒体资源,在闭馆学习时间段,组织查新员观看专业多媒体资料;再次,武汉大学医学院以及附属医院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十分频繁,密切关注各种学术讲座,抽出时间,积极参与,及时了解各个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
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与培训,工作人员逐步成为医学查新的中坚力量,并在实战中更新知识、累积经验,茁壮成长起来。
3.3采取多种措施。严把审核关
为防止查新审核流于形式,采取多种措施,制定制度规范,严把审核关。首先,在思想意识上,强调查新审核员对查新报告把关的法律责任,使审核员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加明确;其次,派查新审核员参加全国性的培训班,系统学习查新审核人员的职责、查新报告的审核要点、查新报告的质量评定标准等业务知识;再次,在工作实践中,提倡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审核员早期介入查新课题,与查新员密切配合,严把专业关,使查新结论客观准确,查新报告严谨、缜密。另外,还建立二级质量监控制度,完成审核后,再由资深查新人员对查新报告进行复核,从而确保查新报告的质量。
篇9
摘要:本文以武汉大学为例,从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培育国际化师资队伍、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等方面对我国高校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同时,就如何把握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内涵、逐步提高学生国际化的程度、构建国际化管理体制做了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模式;思考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本职能,在我国,高校这一职能的实现需要不同专业通过开展教学活动来具体落实。所谓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按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特点之一[1]。专业设置科学与否,影响着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的适合度,进而能促进或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2]。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体现在大学的国际化。大学的国际化,基础是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核心则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国际化。欲开启国际化办学,必须紧紧抓住学科专业建设这个核心问题,切实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本文以武汉大学学科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建设为例,从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培育国际化师资队伍、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等方面对我国高校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武汉大学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基础
与教学过程中某一具体环节的改革不同,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涉及到整个教学过程与最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国际化生源培养、国际学术研究与科研合作、国际化教学管理体制构建等方方面面的改革与探索,是一项宏大的教学改革工程。因此,在进行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之前,必须全面评估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现状,客观分析国际化建设可能带来的问题,在确保学科专业稳定性,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前提下,进行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
武汉大学有着较好的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基础。2001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其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2007年,教育部又启动了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工作。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武汉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建设,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双语教学课程8门,数量位居全国第3;同时,学校也开设双语课程共144门,全英语课程共115门,遍布武汉大学30个学院的相关专业。为配合学校本科双语课程和全英语课程建设,教务部还组编了中英文双语版的《本科双语课程简介》和全英文版的《武汉大学本科全英文教学课程简介》,为本校及国际交流本科生选修双语和全英语课程提供了有效参考。在部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相当比例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已实现双语或全英语教学,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已初见雏形。
通过外聘优秀外籍华人教师和外籍教师并资助本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学习、进修,引进优秀原版英文教材和鼓励教师自编全英文教材,学校储备了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所需的优质师资队伍,保障了配套教材建设。同时,通过加强国际宣传,积极招收优质留学生,逐步扩大了非语言类专业本科留学生比例,为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奠定了生源基础。
2010年6月3日,学校下发《关于做好武大课程2010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武大教函〔2010〕041号),正式立项建设学科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经过两年建设,目前在建学科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共9个,分布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9个学院,具体为:图书馆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软件工程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医学检验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生物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哲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护理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法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印刷工程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水利工程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
二、武汉大学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举措
(一)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国际化、外向型、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就是树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个试点基地立足于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总体要求,秉承“国际视野、人文底蕴、创新意识、高超技能”的培养理念,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提出了各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具体目标,如:图书馆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提出“通过对这一专业进行国际化教学改造,吸收iSchool的理念,使图书馆学专业具有更广适应能力与更强的竞争力,以培养学生信息领导能力与处理全球复杂信息能力为目标,经过五年建设使我院图书馆学专业真正实现国际化培养,使之达到全球同类专业的1/100以内,形成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专业教学方法,形成世界领先的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医学检验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提出“参考发达国家及国际通行的模式,汲取其在检验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及临床实践中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培养高级检验医师的全英文授课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生物学专业国际化试点基地提出“培养掌握扎实的生命科学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了解国际上学科发展的动态和研究前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命科学研究后备人才”。
篇10
关键词:高校;教学建设;途径
21世纪是知识时代,是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时代。培养适合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新体系是现代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亟需解决的课题。武汉大学物理与技术学院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
学院每学期都组织青年教师去听国家名师的讲课,充分发挥国家教学名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教学名师的带领下,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团队、物理学专业基础核心理论课程教学团队,先后成为湖北省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
2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取得成功、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物理学院师资雄厚,学院不仅汇聚了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和著名学者,同时又引进了一批有海外学习、科研背景的优秀青年学者。如今物理学院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3以上,如何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本科教学队伍中的骨干,学院制定了青年教师工作条例、青年教师上课的准入制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参与制等一系列有效措施。(1)严格执行青年教师试讲制。青年教师每承担一门新课都必须经过试讲,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专家点评和认定后,才可以讲授该门课程。(2)院督导对青年教师教学进行检查。院督导每学期都会对院全部青年教师(40岁以下)讲授的理论课程进行听课检查,并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作沟通讨论,指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3)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物理学院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活动,院督导对参赛教师的讲课情况进行了点评,就如何上好课,如何备课、如何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何与学生沟通等问题与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在督导组和相关老教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普遍提高。
3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并在政策上给与支持。学院针对教学论文少的现象,制定了教学论文奖励分如同科研文章,校级文章同样计分的政策。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教师经费上给予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学院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热情。(2)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学院多次召开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对研究生助教进行培训,学院督导老师亲自上台就如何针对学生学风管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考试不及格率高等问题向青年教师作了经验交流。(3)实行本科教学课程助教制。根据物理学院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学院决定在物理学院本科各专业核心课程中实施课程助教制。助教由具有相关知识储备、责任心强、并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研究生担任。要求助教随堂听课,了解课程进展,每周要进行课外答疑,协助主讲教师改作业,充分发挥助教与本科生年龄相近、易于沟通的优势,作为教师授课的有益补充,增强了教学的反馈度,完善了教学的流程,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4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培养本科生初见成效
(1)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联合办学。为探索培养高层次物理人才的创新模式,促进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双向交流与合作育人,充分利用校所双方的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加强双方的全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我院分别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联合创办了“彭桓武班”和“天眷班”,目前在校已有2012级、2013级、2014级三个年级学生。中科院所还有针对性的对“彭桓武班”和“天眷班”同学开设了“理论物理导论”、“原子分子物理导论”、“原子分子物理前沿实验”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由相关研究所派出的教师来给学生讲课,由于有中科院武汉物理数学所与武汉大学相距较近,学生去该所方便的优势,武汉物理数学所特别为天眷班的三年级学生提供适合于本科生的实验平台,开设了“原子分子物理前沿实验”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掌握与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相关的实验方法及该学科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解释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现象,并且老师们把他们自己的科研思想及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2)加快国际化办学的步伐。学院在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武汉大学物理学院与美国Duke大学物理系、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签定了学生交流协议,2013年至今物理学院已有18位优秀本科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并通过两所学校对交流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水平的考核选拔到两所学校进行交流学习,目前已有11位同学学成归国。“中法物理双学位班”进展良好。中法理学工学联合培养项目是武汉大学物理与法国里昂一大于2004年开始合作创办的“中法物理双学位班”2+2+2模式,即在物理学院每年的新生中选拔30名左右学生,在武汉大学学习2年基础课程和法语,修满规定的学分,第三年去法国里昂一大学习2年修满规定的学分,达到里昂一大的毕业条件就可获得里昂一大和武汉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该项目至今已连续签定了两个五年计划。鉴于以往取得的成果,法方意向继续签订下一个五年计划,并在培养模式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形成武汉大学——里昂一大——法国顶尖的综合类及工程师学校的三级跳板模式。即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成绩突出的学生推荐到法国顶尖的综合类及工程师学校。该培养模式的建立起源于巴黎综合理工,他们看中了中法联合培养项目学生表现出来的卓越和潜在素质,主动和里昂一大方面联系,要求签订协定,将其作为该校在中国招生学生的重要基地之一。总体来说,该项班进入法国最好的和较好的工程师学院的学生人数相对稳定,同时向法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求学的学生也有所拓展,2013、2014年中法班毕业生全都被相关大学录取继续深造。
5加大“三创”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