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目标范文

时间:2023-03-16 17:5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目标

篇1

60多年前的那一幕我历历在目,我们家满载着生活的压力,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很小的时候我就变得独立了,6岁时开始打零工。我雄心勃勃,因为我不喜欢做穷人。

我终于拥有了大笔财富。我的钱财比我小时候所梦想的还要多。我以前的梦想是收集世界顶级老爷车,收购一支全美橄榄球联盟的球队,拥有一艘私人游艇和一架DC-9私人飞机。但当我拥有了这一切后,无论我积累并经历了多少更多、更好、与众不同的东西,我的内心却空空荡荡。

其实,我们的世界充斥着这样的男女,他们除了拼命地增加银行存款,没有真正的目标,没有更高的追求。一些人毕生都在追逐金钱,绝大多数时间却一无所获。另一些人挣的钱多得花不了,自己却活不过他们开的那些公司。这两种人都在朝着他们所认为的幸福不停地劳作,但是,他们都错了。

我知道他们都是怎么想怎么活的。我曾经很自私,以为物质可以给我快乐,自己所极度渴望的那种物质上的成功能带来满足感。对财富的需求曾让我无法看清我可能会失去的一切。在我忙于追求赚钱的每一刻,我无暇去关注那些我正在失去、而惟有用心方可体会的东西。那时,我以为挣钱就是目标。但事实是,我把梯子靠错了墙,爬到顶了才发现错了。我不由自主地想,物质上获得成功后,我竟然不知道去何处寻找真正的幸福。

当我回首所有的辉煌,我终于意识到,找到生活的目标要高于赚钱本身。目标是这样一种东西:需要你付出心血、时间、爱心,还有金钱,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才能达到,不求任何回报。

那是2000年,当时,我把一个越南小姑娘从地上抱起来,放在轮椅上。一刹那,她仿佛看到了希望。我看到她开始展望原本不敢奢望的未来。她绽开了笑容,眼睛就如同正午的天空一样明亮。我知道,为了那一刻她的所有改变,我改变了很多。生平第一次,我感受到了快乐。为了保持那种感受,我愿意尽我所能去做一切。这个小姑娘挖掘出我心底善良的天性,让我感受到被人需要的幸福。我终于体会到向目标迈进的旅程并不艰难。

我开始去全世界最贫困的地方,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却无助的残疾人。对于千百万残疾人来说,轮椅可以让他活动、上学和工作。最重要的是,它是尊严。当一个人趴在地上时,他是没有尊严的,而当他坐上了轮椅,可以与别人一样高地交流时,他的生命里就有了希望。那一年,我捐资成立了世界轮椅基金会,其宗旨是为每一位需要轮椅的男女老幼赠送一部轮椅。

捐赠轮椅愈来愈是我一生最重要的事。

说话背景:在第15个全国助残日,由排名全球400名首富之一的肯尼斯•贝林先生建立的世界轮椅基金会再次来到中国,77岁的贝林亲自在中国12个地区发放了7599台轮椅。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位热衷慈善事业的富翁在评说为富之道时指出:找到生活的目标要高于赚钱本身。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我在无意间闲逛而入这家店铺,就被悬挂在墙体上的一张肖像画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个满目沧桑的男子的脸上只有一只眼睛。但我分明感受到他的另一只眼睛在他的心底清澈地张开着。

是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画了。这个桀骜的画家所画的肖像画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许多成人只有一只眼睛,当别人问他是何用意时,画家的回答耐人深思:“这是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

“人最大的劣根性是双眼都用来盯别人,而难以自检。留一只明亮清醒的眼睛看看自己,那该是清者更清,浊者也不浊了。”店铺的店员应了我的请求,把店铺的主人请了过来,这是一个给人以洁净感的男子,我们在相互的自我介绍后,面对肖像画,他这样感叹。

我微笑。

“你已经连着有三个多月到我的店铺里来了,我的店员告诉我,你并不购买任何的物品,只是静默地看一会儿肖像画,就走。我想,你是懂得了画。”

我们围着设在店铺深处的茶几落座。

店铺的主人从商已经十年了,他为了爱情舍弃了他自身的专业,因为他爱恋着的女子患上了红斑狼疮,女子的容颜在病变的吞噬下越来越丑陋,她在某一个夜晚,或者凌晨,从医院里出走,只留下一封信笺说:她会记住所有美好的日子,顽强地生活下去。但她并不希望他因了爱情而蒙蔽自己审美的眼光,“我已经是丑陋的了,我承受不起人们在你搀扶着我行走过后留下的惋惜大过于祝福的目光的分量。不要找我,我会更加安宁一些。”

女子信笺上的每一个字都已经烙在了他的心底。他没有去找她,因为他懂得女子作出这样的举动时,她已经在用另一种生存方式生活。

女子选择了阳澄湖的湖底做了她永久的睡床。

店铺的主人依然经营着店铺,在某一个初冬的午后,跟来逛店的另一名女子相识,并步入婚姻。

“我们生活得很好,尽管我的妻子知道我钟情于她是因为她与沉睡的她有着十分相似的眼神,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婚姻的单纯性,我想我的妻子会常常对我感叹她相对于逝去的她更加真实地触摸到幸福。”店铺的主人侧过他的脸颊,看着我,说。

我闪过了他的注视,低了头,说:“我在办公室已经度过了较为漫长的一段寂寥的日子。我在婚姻的漩涡中挣扎。但今天看见莫迪里阿尼的肖像画让我警醒。我在拿怎样的眼光审视婚姻?审视自己?”

我过于把挑剔的目光放在爱人的身上了,这让我失去平衡的度量。

“能够看到自己的失衡,本身就是一种公正了。我始终相信自己对你的第一感觉,你的心底闪烁着一只眼睛。”店铺的主人在我缄默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告诉我:“回转吧,保持良好的心态,也需要一只不断审视自己的眼睛。愿我们都能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

我抬了头,看着店铺主人的眼睛,我们的眼瞳里都将留下彼此的身影,但我更加愿意认为,我们彼此留下的是对自己更多的审视。

篇2

音乐,本身就是文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整的生活。”没有音乐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德育。亚里士多德说过:“音乐对德行有所裨益,依据的理由是它能陶冶我们的心灵,并使我们习惯于正直的愉快。”音乐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他的情感。因为,“音乐作为最富情感的一门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越是依靠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是坚定。所以音乐在德育教育中才起着这么巨大的作用”。音乐最大的特点是情感性,而思想政治课的最大特点是说理性。为了减少政治课“说理引导”的枯燥乏味,增强其趣味性,我把音乐引入《文化生活》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音乐的情感效应,使同学们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化,从而提高德育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在备课时,就从网络下载与《文化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音乐,保存在手机里,在上课时,根据教学契机,使用手机播放音乐。这样教学,既能丰富文化生活课堂教学,体现其“文化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德育目的,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下面,我举例说明我的这种教学方式方法。

例如,在讲“体味文化”(教材p4)时,播放《十送》配合教材插图“合唱《组歌》”实施教学或者播放谭晶演唱的《人间遂宁》,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生活的兴趣。在讲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材p10)时,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或者是《满城黄金甲》的主题曲《台》,分析“文化经济化”,让学生深深感知“文化经济化”。

在讲“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教材p14)时,播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插曲《枉凝眉》配合教材插图“元妃省亲”,分析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在讲文化对影响人的特点(教材p16)时,播放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烧成的》主题曲《远在小河对岸》,让学生加深对文化对影响人的特点的理解。

在讲“优秀文化增强精神力量”(教材p19)时,播放《国际歌》或者刘欢演唱的《从头再来》,让学生体会优秀文化会增强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在讲文化遗产(教材p30)时,我就播放古筝演奏的《高山流水》或者琵琶演奏的《十面埋伏》,增强学生热爱和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在讲“传统文艺的继承”(教材p41)时,可以播放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或者是配乐朗诵曹操的《短歌行》,渗透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在讲“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教材p48)时,播放《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的片尾曲《把友情留在故乡》,结合孙子兵法的产生分析“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在讲“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时(教材p54),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配合教材“辅助文”实施教学。

在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材p64)时,播放解小东演唱的《中国娃》,引入“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讲“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教材p69)时,播放蒙古的《马头琴》,引入分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深化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的情感。

在讲“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材p71)时,播放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强化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材p76)时,播放刘德华演唱的《中国人》,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情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讲“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材p86)时,播放旭日阳刚演唱的《春天里》或者周杰伦演唱的《蜗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导入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在讲“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材p90)时,播放《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或者韩磊演唱的《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主题歌《信仰》,深化学生提高眼力、拒绝污染的文化选择意识。

篇3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挖掘;享用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新课标为我们指明了教改的方向,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探讨一下物理学科如何践行生活化教学,达到落实新课程目标。

一、贯彻 “生活化”理念,让学生亲近物理

物理学研究范畴十分广泛,可以说远到宇宙深处,近至咫尺之间,大到广袤苍穹,小到微观粒子。因此,谈到物理学,有同学觉得内容纷繁复杂;谈到物理规律,有同学觉得神秘莫测;谈到探究物理,有同学更是感到无所适从。物理教师应该明确告诉学生,事实上物理现象并不都是纷繁复杂的,物理规律也并不都是深奥莫测的。物理存在于同学们的身边,我们一睁眼就会看到许多现象:太阳东升西落、车辆南来北往、河水潺潺流动……,这其中都包含着物理知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比如,随着我们背的书包中的书本的增加,我们会换背带更宽的书包,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物理知识的应用,即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再比如眼睛近视了要戴凹透镜、眼睛远视了要戴凸透镜来校准视力。这些道理用我们已学过的光学知识就能解释了,但不同视力的人到底要戴多少度数的眼镜呢?这个问题恐怕现在还搞不清楚,需要我们继续学习物理学才能解决;更有我们每天使用的微波炉,它的炉腔内一点火都没有,却能把食物内外一起烤熟甚至烤焦。这些生活琐事都与物理联系了起来。看来物理并不遥远,也并不陌生。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如磁悬浮列车、因特网、核电站、航空技术等,无不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琐事进行观察并研究的基础上的。

在学习物理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形成这样的观念:物理无处不在并不可怕,物理非常有趣,学好物理十分有用,从而达到了让学生亲近物理的目的。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二、创设“生活化”情景,让学生乐学物理

创设“生活化”情景就是在物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或类似的生活化情境,并采用灵活多样的切入方法,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学习物理知识,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唤醒探究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作用。

1.教学情景生活化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教学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为此,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生活化的情景资源,并将科学化的物理知识融合于生活化的情景中。

在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其一,尽可能生活化地引出课题。例如,在学习“惯性”后要继续研究物体惯性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果仅从学科角度生搬硬套引出,惯性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学生势必很难接受,有人还可能认为物体速度也决定其惯性大小。如果请学生思考:一只乒乓球和一只体育课上使用的铅球以相同速率相向碰撞,哪个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学生肯定会大笑着说:“乒乓球飞掉了,铅球几乎没变状态”。借助生活经验一下就解决了问题。其二,用形象的生活事实帮助对知识的有效建构。 例如,在讲授“滑动摩擦力方向”时,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如用鞋刷轻轻刷皮鞋时,刷毛受滑动摩擦力而略向后倾斜;在讲授“力的相互作用”时,可举划船时桨向后划水,船则会向前行驶的生活实例;甚至可以当堂请一位学生紧靠教室墙边,在用力推墙时其身体会迅速往外倒,这种生活实例形象生动,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知识有真切的感受,不会只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记忆,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其三,用生活化的经验诠释抽象物理概念,“加速度”这个概念,既不能理解为增加的速度,也可能出现速度减小时加速度还增大等情形,对初学者来说理解非常困难,但如果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化经验,即用储钱罐里存钱或取钱来类比,就能把加速度与速度之间的几种关系很快掌握,假如第一天放进5元,第二天放进3元,第三天放进1元了,如此下去,罐中钱的总量虽在增加,但变多的快慢程度却小了,这类似于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而如果取钱时,假如第一天取出1元,第二天取出3元,第3天取出5元,罐中钱的总量在越来越快的减少,这类似于加速度不断增大的减速运动。

2.教学方式生活化

物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意味师生在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生活情景中展开学习活动,加强师生在活动中的交流与互动,体验与探究。为了实现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广大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和能力的实际水平出发,选用图表、漫画、照片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借助现代媒体观看录象,欣赏模拟物体运动过程的动画,还可以组织运用物理知识竞赛,开展讲物理学家的故事等多种平常生活化方式的教学形式,甚至像讲授“机械横波”时,可以请学生列队按口令顺次起蹲来演示机械波的传播,这种生活化和艺术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易学易懂,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实施教学内容生活化就是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方面,比如说学了牛顿运动定律,就要组织学生去解释诸如电梯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去探究决定交通工具刹车距离远近的因素,甚至要联系到航天器的发射和控制等问题;学单摆这一节内容时,可以从生活中悬吊的物体摆动说起,再介绍摆的等时性现象由伽利略在平时生活中细心观察到的,受此启发,惠更斯经过详尽研究,发现了单摆的周期公式,从而为现代机械钟的制作提供了物理学原理。

在将物理规律和原理生活化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STS(科学、技术、社会)内容的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引进STS内容,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物理课程中,体验物理学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学习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其实质上就是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物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就,引导学生参与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等。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目标。

三、挖掘“生活化”资源,让学生享用物理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探究生活资源中所具有的物理知识,可以提高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2008届高三复习教学时经历了这样一件事:日光灯是教室中主要的照明工具,也是学生朝夕相处的身边事物,其基本工作原理(包括电原理图)已在课堂教学中复习过,也做过一些相关的巩固练习,从反馈信息看仍有不少学生没有掌握。正巧有天下午教室中有一盏日光灯由于启辉器损坏,其不断闪烁红光而导致日光灯忽亮忽灭不能正常工作。笔者马上意识到挖掘生活化资源来探究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的机会来了,就问全班同学日光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有谁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而且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意见,谁是谁非?此时,笔者因势利导同大家重温了日光灯的工作原理,还特地留意请了几位掌握得不好的学生来发表意见,总结分析了几种意见的对错得失,进一步提出能否利用身边资源来使日光灯正常发光呢?有学生提出取下坏启辉器后用导线瞬间短接启辉器插口也能点亮日光灯。笔者激动不已,因为希望的就是这种探究过程,这种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因一时找不到导线,在笔者的建议下,一男同学用纸包好圆规,两金属脚插入启辉器插口瞬间短接了一下。灯亮了,教室了沸腾了,同学们享受了成功,感受到了物理之美。

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必须做个有心人,时时留意身边的小物品,生活中的小东西,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这些生活资源潜在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进行物理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把物理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要落实新课标,体现物理教学的课改理念,培养学生见物思理的学习意识。开放课堂,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去体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把物理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使学生真正领略到物理知识的无限趣味,乐中求知,趣中悟理。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目标;学生生活;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52-01

一. 高职教育的界定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复合的结果导致三种理解:第一种将它归入“高等教育”范畴,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一种特定的教育;第二种认为它只是“职业教育”范畴中处于高层次的那一部分,并不属于高等教育,从而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视为两个并列的、互不交迭的教育范畴;第三种则把它泛化地理解为,凡是培养处于较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不管其属何种系列)的教育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如把培养技术工人系列人才中的高级技工教育也看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从而将“高等”与“高级”等同起来。

那么,到底应取何种理解呢?根据《教育大辞典》中的有关条目解释:高等职业教育“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而第三级教育“一般认为与‘高等教育’同义”。从总体上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应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部分。由于非学历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客观上受外在的政策性影响相对较小,问题的要害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部分,为此本文所讨论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限定在学历教育范围内。

要对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复杂概念进行界定,需要采用一种相对较为公认的分类标准。很难说这种标准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因为这毕竟不同于对待自然科学概念,诸如区分“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之类,可以采用比较客观的分类标准。但无论如何,公认的标准至少可以避免一些个人主观随意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这套主要用于教育统计的分类标准自1976年正式公布以来,已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和推行。由于各国在普通教育方面的学制大同小异,而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学制却相差悬殊,因此ISCED对于区分职业教育的层次、范围、学制及课程,明确职业教育的地位,便于国际比较和交流尤其显示出其权威性与其独特的价值。这样看来,我们采用ISCED先将高等职业教育归类,然后再着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进行严格界定的思路是可行的。

二. 高职教育应该将服务学生生活作为最终的目标

学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重点都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这也直接决定了体育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体育素质。而“职业性”和“技术型”则是高职教育对于学生培养的目标,并把服务对象设定为社会的基层。故而高职体育教学目标服务于这一特征,并亦服务学生的社会活动作为立足点,进而让学生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社会生活的能力。学生会进一步实现为了达到最基本的需要而产生强烈的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得体育教学的独特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教学收益的最大化。以高职教育的这一目标作为出发点,高职体育教学的现实功能应该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高职体育教育的最基本方面是生存的教育。从概念上说,首先高职体育是一种教育,然后才是体育运动。就是说体育是以运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然而体育不仅仅是基于体能方面的提升,更是对生存能力的挖掘和开发。由于现代化社会中并没有要求像古代一样要为了生存同自然和猛兽斗争,然而随着频率日益加快的现代化社会不断的发展,不会被社会淘汰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防止运动不足导致的过度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文明病。故而为了生存而进行体育运动,是学校生存教育功能的综合体现。

2.高职体育教育会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技术教育”直接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核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体育技能。其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以职业岗位群作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分析作为基础,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培养。同时提高了职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的双重提升,将重点主要放在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调节方面,在对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的同时,还要对课程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不断让学生掌握对于新设备的使用和新技术的掌握的能力。那么毕业的学生便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自己的职业,在自己的职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鉴于高职教育中学生在学习过程里实现了职业的实用性,通过不断的训练提升了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能力,进一步的提高学生自身的生活以及生存的水平和质量。

3.高职体育的道德功能。高职体育教育对于学生职业,技术以及相关能力的培养很是看重。而这也是受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师资力量的配备和院校的教学特点的深刻的影响。但同时这些也仅仅作为客观因素,在加强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故而目前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便是如何加强和提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这也需要学生自己积极的深入其中,参与到教育体系中去。由于道德问题往往和利益的往来与竞争直接发生关联,对于道德的培育也是需要在一个有竞争氛围的环境中才得以真正的实现,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由此可见,高职体育教学在高职教育这一特定的环境之中,要以为了服务于学生作为基础和首要的目标,要使得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好。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进一步实现高等体育教学对于高职学生的具有针对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彭劲松.大学体育教学服务学生生活的理性思考[J]. 北京体育报.2005(03)

[2] 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 体育科学. 2004(03)

[3] 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体育科学. 2004(01)

篇5

关键词:最低生活保障线;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法;线性规划法;多目标规划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14)04-0103-06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4.011

收稿日期:2013-11-20;修订日期:2014-05-28

作者简介:王桂胜,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

Formulating Methods of Programming Minimum Living Standard Guarantee

Line in China and Its Multiobjective Application

WANG Guisheng

(School of Labor Economics,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Scheme of minimum living standard guarante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assistants. It ensures stability and harmony of our society. Definition of the minimum living standard guarantee line affects both the living level of the poverty and public fiscal paymen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isted defining methods of minimum living standard guarantee line and analyz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scheme of minimum living standard guarantee. Then it puts forward 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 method to define the minimum living standard guarantee line more effectively.

Keywords:minimum living standard guarantee line; the 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 method; linear programming method; 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

一、引言

2013年10月30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推进以法治方式织牢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2010年所做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与灰色收入》调研报告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65倍。2012年12月9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共同成立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基尼系数达到0.61,远高于全球0.44的平均水平,属于联合国定义的收入差距悬殊危险的社会。由此可见,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和最低保障水平、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我国一项迫在眉睫的改革目标。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制定的新型保障制度,是为了维持城乡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提高城乡贫困群体生活福利水平的重要举措。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项基本保障权利在我国已经逐步深入人心。当然,我国的社会经济虽然获得了巨大发展,但由于人口众多、各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要建立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福利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切实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确定一条充分合理的最低生活保障线。

本文在评价现有几种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定方法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定的内在机理,提出运用多目标规划法制定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程序和原理。

二、现有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定方法评述

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被救助人员的经济收益和生活水平。因此,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不仅备受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关注,同时也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关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制定方法,国内外文献均有大量论述,学者们先后提出了恩格尔系数法、市场菜篮法、生活形态法、国际贫困线标准法、马丁法等方法。这些方法简单易用,可以为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制定提供有效计量手段。但这些方法主观性相对较强,并且受一定的人文、社会背景约束。为保证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制定客观、合理和公正,学术界又不断提出了其他建立在广泛调查数据和实证分析基础上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定法,下面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加以分析评述。

1.ELES法

ELES法即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法(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是美国学者路迟(Liuch)于1973年在线性支出系统(LES)基础上提出来的需求函数模型。该法将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分为基本需求和超额需求,再根据样本数据对各类消费需求方程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求得回归变量系数,再对基本需求支出进行估计。基本原理如下:

依据上述基本需求量计算公式来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封等人和王中昭均采用了ELES法分别估计我国陕西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1~2]。从实际应用来看,ELES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样本数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截面的异方差性和物价的变动性等需要考察。此外,ELES法主要反映了贫困群体或低保申请人的需求方面的情况(这些需求范围的设定本身具有主观性),而不可能反映政府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支付能力。也就是说,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可行性还需另外考察。

2.线性规划法

汪泓等人首先采取了线性规划法预测上海市食品基本支出水平,然后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估计了非食品支出水平,最后将二者相加得到上海市最低基本支出水平即最低生活保障线[3]。按照营养学的规律,运用线性规划法估计食品基本支出应该是较为客观可行的方法。但这种方法过于细致,消费者的偏好不同,样本食品的选择较多,不同替代食品的价格也千差万别。因此,若要一一考察,计算将过于繁琐。此外,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非食品支出过于复杂,难以理解,而且不同项目支出之间可能是替代关系,也可能是互补关系,学习效应是否有助于非食品支出的预测难以确定。因此,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预测非食品基本支出不具有实用价值。当然,线性规划法在预测食品基本支出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给定基本食品需求目录,运用计算机软件可以有效确定基本食品支出水平,再结合非食品基本支出水平估计,即可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但是线性规划法与ELES法一样,并不能反映政府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可行度问题。

3.回归分析法

童星等人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分别对不同类型指标(平均指标、总量指标和百分比指标)展开了经验回归分析,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统计分析[4]。从结果上看,回归效果尚佳,统计检验指标有一定的显著性。这反映了最低生活保障线与各类经济指标(如GDP、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收入、城镇居民储蓄余额、平均工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之间有一定联系,并受这些经济指标的影响。但是,该项研究以最低生活保障线为因变量,以其他经济指标或社会指标为解释变量作回归分析,本身违背了回归分析的基本假设。因为最低生活保障线是政策变量指标,不是内生变量或随机变量,不能作因变量,只能选择基本消费支出作为因变量――该研究中凡是以最低生活保障线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所得判定系数很低即可说明问题。此外,由于该文献使用数据为截面数据,还存在截面相关性等问题。总而言之,在估计和预测最低生活保障线时,线性回归分析法要慎用。

三、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定的目标替代(tradeoff)分析

政府的社会福利和救助政策主要为了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但同时也会对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如社会救助政策中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制定就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的取舍问题。最低生活保障线越低,说明救助政策特别强调社会效率,但有损社会公平;最低生活保障线越高,社会公平程度越高,贫困群体福利水平越高,但会影响社会经济效率。下面通过博弈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类似案例分析可见参考文献[5])。如图1所示,政府有两种行动,即“救助”和“不救助”;低保申请人员也有两种行动,即“工作”和“不工作”。相对于政府和低保申请人员的每一对行动组合(或策略组合),双方均会获得一定的收益支付,具体收益组合可参见图1。政府救助一个积极寻找工作或能工作即工作的低保申请人可获得收益为x,低保申请人获得收益为a;政府若救助一个偷懒不愿工作的人,可获得收益为z,这个收益应为负数,因为政府救助一个能工作却偷懒的人,就是奖懒罚勤,浪费公共资金并损害经济效率,而对于低保申请人员却获得高收益b;同样,政府对一个不能工作或没有条件工作的低保申请人不提供救助也得到一个负收益y,因为政府没有实现社会公平,其声誉必然受损,而低保申请人则会选择积极寻找工作,艰难度日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因而获得正收益c。根据以上收益分析,可以确定这些行动组合收益的关系如下:

x>0,a>0,b>0,c>0;z

根据这些收益之间关系的比较,可以发现:当政府选择救助时,低保申请人选择不工作(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当政府选择不救助时,低保申请人选择工作;当低保申请人选择工作时,政府选择救助;当低保申请人选择不工作时,政府选择不救助。因此,根据以上收益结果,不能得到一个纯战略均衡。为此,需要采用混合战略博弈来分析。对以上收益结果赋以数字如下:

x=3,a=2,z=-1,b=4,y=-2,c=1

假设政府救助的概率为β,不救助的概率为1-β;低保申请人寻找工作的概率为α,不寻找工作的概率为1-α。则政府的期望收益ERg为:

ERg=β[3α+(-1)(1-α)]+(1-β)(0-2α)

=β(6α-1)-2α

这一博弈的均衡是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政府以1/3概率选择救助,2/3概率选择不救助;低保申请人以1/6概率寻找工作,5/6概率不寻找工作。显然,政府救助的概率越高,低保申请人寻找工作的概率就越低。纯战略均衡是混合战略均衡的特例,而混合战略均衡则是纯战略均衡的扩展形式。在经济人理性假设前提下,上述政府救助博弈的均衡结果是混合战略均衡而非纯战略均衡,这是由其收益结构所决定的。也就是说,

双方只要是理性的,其行动选择必然是随机的。由于这种随机性,政府在制定救助政策时需要考虑政策受益人或救助对象的反应。

四、多目标规划法在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定中的应用

多目标规划法(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对多个目标函数同时求极值的一种最优化方法。现实中无论是资源优化配置,还是社会政策设计等均存在多项目标实现问题。有些目标之间还有冲突,如确定某项工业投资计划,就存在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环境损害最小化及能源消耗最小化等矛盾。在社会救助政策设计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即政府提供救助或津贴实现人们福利的最大化和政府用于救助支出最小化的矛盾。政府提供的救助水平越高即最低生活保障线越高,对低收入群体或贫困人群越有利,而这会增加公共财政负担,同时也可能会发生“过度保障”,使一些有谋生能力的人丧失求职欲望,宁愿吃“低保”而不愿意就业。多目标规划法正是可以兼顾多项目标的设计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方法。

多目标规划的基本形式可以表述如下:

可得如下结果:

k1=0.3941 , k2=0.4236, f1=3960(万元), f2=6040(万元)

上述某市的计算结果可以类推到其他近似条件的城市。假设北京市社会救助人口符合上述分层条件,北京市近年来月最低工资或基本生活费接近于1200元,根据上述最低生活保障线比例(k1=0.3941,k2=0.4236),计算得到北京市月最低生活保障金数额应该为472~508元。北京市政府2010年底出台了一项民生政策,即为更好地保障本市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和部署,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测算制定了2011年城乡低保标准调整方案,并将从201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北京城市户口最低保障金标准由家庭月人均430元上调为480元,上调幅度为11.62%。北京市2011年月最低生活保障金由2008年的390元调整到480元,与前面估计结果基本一致,可见在上述假设下北京市2011年所定最低生活保障金水平是合理的。

运用多目标规划法制定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了解最低生活保障的总体支出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就是要掌握贫困群体的结构状况,将其根据贫困程度划分为若干层次(一般为两层),这样既能做到应保尽保,同时也能发挥贫困群体的积极性,减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

五、结论与建议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继下岗生活补助、失业保险制度之后第三条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和缩小社会差距的不可缺少的社会政策。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但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基尼系数仍居高位。因此,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是确定无疑的政策方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制定一方面决定了社会救助程度,另一方面也受到政府公共财政的约束,因此,科学合理制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是确保该项制度有效实施的前提。结合前面的分析,就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制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时,既要考虑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福利目标和社会目标,也要考虑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和社会经济效率,不能顾此失彼,影响社会和谐、持续、平稳发展。

第二,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较为合理的方法应该是:首先根据充分有效的调查,搜集掌握各类基本消费数据,运用ELES法估计基本需求支出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多目标规划法来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

第三,在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时,要根据低保申请人员的类别划分,制定不同档次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体现福利的差别待遇。所有这些不同类别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均可通过多目标规划一次性确定。

第四,运用本文所提方法估计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线,关键是建立有效的数据库,再结合MATLAB软件编制规划程序,设计好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就能很快得到计算结果。因此,多目标规划法是十分快捷有效的,同时也能直接反映政策目标。可以断言,多目标规划法也会在其他社会福利政策制定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封,贾继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模型构建和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 王中昭. 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动态测定[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3).

[3] 汪泓,张伯生.上海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

篇6

一、竞争管理机制。

竞争管理机制是指促使学生个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班集体中形成你争我赶、互相争胜的措施、办法、制度及其实施的总和。

随市场经济的建立深入,竞争机制极大的调动了企业、个人的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我国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转变成为供求基本平衡的“买方市场”。在现实生活中,凡是有竞争的行业部门,商品质量、服务态度、价格水平都与没有竞争的行业部门有极大的反差,空调业和电信业的强烈对比,人人都可以从中悟出这浅显的道理。同样,现在各行各业招标、招聘,如招考竞争上岗,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无一不是引入了竞争机制,加速了人才的流动,加快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一石激起千层浪,管理机制的转换就是具有如此的魔力。在班集体建设中也应当引入竞争管理机制,也符合重视具有独立感、成人感,强烈自我表现欲望以及有获得尊重和理解的需要。师范生的各方面都已接近成年人,他们虽然不及成年人成熟和稳定,可是他们比成年人少了保守,多了追求新事物,喜欢挑战性,具有创造性。适当的竞争,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鼓舞的进取心,同时团体之间的竞争还可以促进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把个人的成就与团体的成就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尤其有利于增长学生的才干,锻炼他们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的能力,最根本的是有利于适应现在与未来社会的需要。如各类评比其实质就是竞争机制的具体运用。在班级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恰当发挥竞争的作用。它包括:学生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各项工作检查评比、优秀小组评比、团日志评比、优秀室长等。通过以上措施激发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如学生干部竞争上岗制度:首先由推荐和自荐形成候选人;然后由候选人发表竞选宣言;再次,进行无记名投票;公开倡票四个环节,真正体现了公平、民主、透明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当班级家,做班级主人的责任感,促进了对班级事物的支持与参与程度。经过竞争上岗的学生干部,机会得来不易,产生了极大的使命感,又充分感到同学们对自己的信任,这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在经过民主竞争选举干部后,老师要适当让权放权,鼓励他们大胆的积极主动投入工作,尽快进人角色。提出了“不当算盘珠,要当小行星”的口号。告诉他们既要不怕错,又要善于想;既要会“拷贝”,更要会创新;既要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又要结合班里的情况,讲求实效。当然,老师的让权放权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充当出谋划策的角色,对学生的工作给以适当的指导。如新上任的团支部书记工作大胆泼辣,但是与同学们的关系处的不太好,虽有工作热情,但是开展工作阻力很大,自己也很苦恼。经过倾心交谈,我充分的肯定了她的积极性,并指出要有合适的工作方法,也要端正做干部的指导思想。然后又召开了班干部的经验交流会,请班里威信高,工作效果好的生活委员谈自己的体会,使大家深受启发,坚定了搞好工作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干部基本上可以独立承担工作,改变了指定干部时那种“拨一拨,动一动”如同算盘珠子似的被动局面,把原来的“要”变成了“我要干”。上边谈到的团支部书记,结合上级要求,动脑筋想办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学雷锋做好事到图书馆扫卫生,到食堂大扫除;出团刊;举办文体活动;组织参观等,把团员的组织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在这之中克服了许多困难,迎得了团员们的理解支持,增加了团支部的凝聚力。由于主观上做出了努力,客观上取得了成绩,她情绪乐观,威信也高了,在工作实践中自己也变得干练成熟起来,成为班集体的核心骨干。民选的干部使其能上能下成为一种很自然的事情,他们时刻受到学生群体的监督,总要考虑自己的威信与形象,尽管也会有一些缺点,但是由于分工清楚,责任明确,多数能认真的开展工作。在当前条件下,分数还是衡量人的唯一硬指标,招生就是考虑分数。在分数相同情况下,班级的人员组成有很大的差异。应当说就我们班来看,能“折腾”的学生大多是一些捐资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这些学生。他们能为集体争光,也能为集体添乱。让人欢喜让人愁。班主任老师要通过竞争努力发挥学生个性特征中的长处,抑制其短处。要注意引导、教育,防止小团体主义倾向。

二、制约管理机制。

篇7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编程08--1班的田作荣。今天的我们是否还记得有多少烈士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生命为我们开扩出一片广阔的天空,让我们无忧无虑的飞翔,而如今,他们却在这里静静地躺着,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就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

面对着这无眠的烈士碑,我们心存怀念;我们深情品读;我们永远铭记;我们怀念那些为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而捐躯的英雄;我们品读革命志士的信仰,坚贞,崇高和不朽;我们铭记源远流长而又不去不挠的民族精神。这一切真正代表有个民族的信念,他们也才是真正代表一个民族的象征。

同学们,让我们去敬怀先烈,孝敬长辈,珍惜生活和一切美好的东西,让我们把爱国爱民族的高尚的情怀融入到爱学校爱集体的具体行动中去,让小事洗礼我们的灵魂,让英烈见证我们的成长。

篇8

关键词:数学课程;三角形;教学目标

下面结合《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目标制订和教学过程谈几点体会。

一、突出事物的本质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三角形的认识》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建立三角形的表象,知道它的特征;明确三角形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并会画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在教学“建立三角形的表象,知道它的特征”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给每组学生提供钉子板、小棒、三角板、方格纸、毛线、白纸等材料,鼓励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以及自己喜欢的其他方法,做出一个三角形。每个学生做出三角形后,在小组里互相交流一下做法及体会。在全班交流时,侧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如:“我用三根小棒围成了一个三角形”“我在方格纸上点上三个点,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画出了三角形”“我们两人合作,用毛线拉出了一个三角形”等。然后老师启发学生:“这么多图形,大小不同、形状不同,我们却都叫他们三角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

由于学生在动手做三角形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具体的三角形的表象,充分感知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概括出了三角形的特征。

二、组织有效的活动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角形的认识》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中探究三角形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在沟通三角形画高与画点到直线之间的距离关系的基础上学会画高。

对于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这样展开教学的:对于给出的10厘米、6厘米、5厘米和4厘米四根小棒,先让学生猜一猜“任意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在学生的争论中启发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找到用动手摆一摆、围一围等方法后,让学生说说有几种不同的选择小棒的方法。随后让每个学生动手围一围,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接着,讨论“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为什么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就很容易得出: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合起来比另一根长时,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老师及时小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接着追问:“如果选择10厘米、6厘米和4厘米这三根小棒,10厘米和6厘米加起来是16厘米,比4厘米长,为什么围不成呢?”学生很快发现:要用其中较短的两条边的长度相加,与最长的一条边进行比较,如果小于或等于最长的一条边的长度,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如果大于最长的一条边的长度,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学中所设计的围三角形的活动,是一次有效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围三角形的过程,充分感悟“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各部分环环相扣,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使数学思考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三角形的认识》中制订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积极地参与到探究“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会画高”等学习活动中去,与他人合作,倾听他人的发言,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画三角形的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怎样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又轻松地学会画高呢?教学时,先让学生观看一组古镇周庄老房子的照片,在学生为能工巧匠巧夺天工的设计与建造赞叹时,将画面停留在“人字梁”上。然后让学生说说“人字梁”采用三角形的形状是什么原因。接着让学生指指哪条是它的高,用多媒体演示什么叫做底和高;板演画高时,注意用红笔画出顶点与对边,与“画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知识点沟通联系,并让学生来放一放三角板的位置,说说画高的步骤。最后让学生指指底边相对应的高,其中锐角三角形中画出了两条高,让学生加深理解底和高的对应关系,还让学生独立画出指定底边上的高。

篇9

王先生,37岁,工作不错,车房都有,家庭和谐,在同龄人眼中算是一个成功人士。然而,面对目前自己拥有的一切,王先生总是开心不起来。不知道下一步努力的目标是什么,感到生活的茫然,人整天无精打采。妻子因此有些不满,王先生也觉得自己不像年轻时那么有激情,生活似乎平淡了很多。这种对生活平淡的感觉,反过来让他更加茫然、无趣。他觉得自己是否心理有问题,于是便找心理医生咨询。

如何影响――内外有别,望细思量

其实,王先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其内部目标与外部目标的失衡。生活目标是人们在生活中注重和追求的各种具体目标。正因为有了生活目标,人们的行为更有方向感,生活才会更充实、更有意义。心理学将财富目标、名声目标和外表目标归为外部目标;将成长目标、社会贡献目标和关系目标归为内部目标。外部目标针对的是人们的物质需求,而内部目标针对的是人们的精神需要。

不同的生活目标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人只有具有内部目标,才能够持久地感觉到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潜能,并拥有积极的内心体验。大量研究表明,内部目标与心理健康、良好适应以及积极行为表现等积极结果有关联,而外部目标则与抑郁、酗酒等消极心理及问题行为有关联。这主要因为:外部目标是物质主义导向,它促使人们去努力追求财富和名气,以获得社会认可,而相对忽视了对内部目标(精神导向)的追求。因此,就造成了内部目标与外部目标的失衡,从而导致失望、烦恼、迷茫和抑郁等心理心理问题。

如何调节――平衡发展,才是真理

心理咨询师建议,王先生可以做一些适当的改变,发展适宜的内部目标,从而达到内外平衡发展。具体而言,有如下措施和任务。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任务看似简单,但真正实施且长期坚持,必能起到为生活添加色彩的良好作用。

任务1:发展适宜的关系目标 比如,多与家人一起进行用餐、郊游等活动,与好朋友保持一定频率的联系,关心子女的学业和成长问题并提出适当的建议,关怀父母的健康,常回家看看他们。

任务2:发展适宜的社会贡献目标 多关心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如果有机会,可以做一些社会慈善活动,比如捐赠一些衣物钱财。还可以做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利他的事情”,比如献血,等等;

任务3:发展适宜的成长目标 发展自己以前有过的、健康的业余兴趣。比如读书、画画、书法等。也可以做些体育运动项目,比如跑步、游泳及球类运动等等。增加自己的业余爱好,使自己不断学习和进步,从中得到成长,就会感觉生活不再那么“平淡”。

篇10

[关键词]生活化模式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作业布置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39

我国颁布的《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英语知识和掌握技能来丰富生活经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该文件明确地提出了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体现出英语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因此,英语教学实现生活化是遵照英语课程标准,以生活为原型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并掌握相关技能的教学活动。英语生活化模式可以理解为按照英语教学目标和学生英语学习水平,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作业布置四个方面以生活为原型进行设计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设计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所服务。在学校教育中,采用生活化模式开展教学,为学生理解生活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更好地利用知识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引导整个教学过程,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模式需要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生活化。英语教学目标需要从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三方面入手,但不论是哪方面教学目标的设计均需要体现生活化。认知目标生活化是指认知目标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英语词汇或者句子,情感目标生活化是指通过每章节内容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从内心主动接受知识,真正培养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能力目标生活化是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的能力,突出学以致用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需要遵循以上原则进行设计。

二、教学内容选择生活化

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大多依据于教材,欲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还需要英语教师对内容加以选择与设计,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

案例分析:《MY Family》课程教学中,英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带一张全家福照片,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英语简单介绍家庭成员;或者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互动形式完成教学任务,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简单介绍环节结束后,教师通过简单提问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内容的角度分析来看,《MY Family》一课与学生的生活最为贴近,学生对“MY Family”的各个成员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最为了解和熟知,英语教师通过全家福照片内容的筛选,有助于学生将英语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英语课本知识的生活化。可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英语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加工,采用一些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三、教学方法生活化

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知识和传授技能的主要用具,恰当的教学方法可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教学方法生活化意味着教师需要采用生活中的方法,如游戏、角色扮演、竞赛等。

案例分析:《After School》课程教学中,教师让小组成员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自己在放学后的状态,如一些学生问道“Hi, Let’s go and play basketball?”另一名学生会回答“Fine,Let’s go……”通过一些简单的对话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要领,掌握一些单词、词组和句子等。《After School》一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极为密切,教师通过采用模拟学生放学后的实际情境,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帮助学生再现放学后,学生之间打招呼的情境使得学生将英语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

四、作业布置生活化

教师布置作业是为了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主动内化知识,作业类型有很多种。实现作业的生活化,还需要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侧重于生活化、实际化和灵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