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范文
时间:2023-03-27 21:1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子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西楼观位于东楼观以西约两公里的就峪沟西侧。经周至县西楼观村,入就峪沟,过遇仙桥,远远就望见大陵山。史书记载,老子逝后,葬于周至县大陵山吾老洞。
老子墓为一圆锥体,冢基高2.8米,周围长15.9米。墓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周老子墓”四字石碑。
位于大陵山山顶的“吾老洞”是老子晚年生活、著经、羽化之地。石洞宽8尺,高丈余,深不可测,世传内藏石函,函内有老子头盖骨。明万历四年重修吾老洞碑,碑额有“终南福地”四字,洞额嵌汉白玉匾,上镌“吾老洞”三字,洞内东侧有“藏丹神洞”石刻,洞内供奉明代老子石像一尊。
拜谒老子墓的那天,凄风冷雨、飞沙走石,大风吹得人睁不开眼。同行的李志慧教授感慨地说:“老子作为中国哲学之父,他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思想文化的根基。孔子将老子的思想运用于人伦纲常,开创了儒家学说,但他的根仍在老子这儿。可是有谁会想到呢,伟大如老子者,死后竟是如此的凄凉?”目睹着老子墓前的野山荒草,感受着阵阵凄风冷雨,一时间我陷入深思。
一、说到底,孔子和老子只不过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不同阶段而已
老子与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横跨千古的两位思想巨人,他们分别开创了道家与儒家学派,从而一举奠定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格局,并进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关于老子与孔子谁先谁后的问题,一直是学术史上的一桩公案。当年在这个问题上就曾与冯友兰、钱穆等人多有辩难。现在,这个问题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我始终认为,老子要早于孔子,而且比孔子大。不仅是年龄大,而且学问也大。老子是长辈,孔子是晚辈。
史书上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关于这件事,《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孔子来到周,向老子请教礼这个问题。老子说:“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钱,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赠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都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些对你都是没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这样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我要告诉你的,就这些了。”
由这个对话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与老子的这次相会其实是不愉快的。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与老子的分歧与其说是两种学说的不同,不如说是两种人生观的根本对立。孔子少时贫且贱,一心入仕;老子做过周守藏室之史,博览群书,深谙兴衰存亡之道,故能清虚自守,无为而治。老子是一位智者,他一眼就看穿了孔子此后整个一生的命运。他送给孔子的那段话,一语中的,入木三分,可谓是推心置腹,情真意切。
回到鲁国后,弟子们问孔子,老子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只有龙乘风云而上天,是不可捕捉之物。我今日见老子,就像看到龙一样啊!”人中之龙,这就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
很多时候,我常将孔子与老子拉在一起作比较。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给人的感觉而言,孔子是热的,老子是冷的;孔子是实的,老子是虚的。打个比方,孔子是一轮太阳的话,老子就是月亮。一个炽热,一个阴冷。孔子给人的感觉是通体透明,浑身上下洋溢着一种欢畅亮丽的人格;老子则是云遮雾罩,深不可测。仔细想想,孔子和老子其实正好代表了中国人心灵中的两端。一个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常常是从儒家开始,“大济苍生”、“为民请命”,然而当他真正踏入仕途后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在一连串的碰壁之后,难免心灰意冷,退隐林泉,正所谓“英雄到老尽归佛”。中国人得势时都是孔子,摩拳擦掌、积极入仕;不得意时都是老子,退隐林下、寄情山水。一个文人头脑中,是儒的成分多呢,还是佛道的成分多,这除了受出身、经历的影响外,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他在仕途上走的是否顺利。说到底,孔子和老子只不过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不同阶段而已。
二、说到底,老子是一个入世的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并说“老子,隐君子也。”从此,老子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作“隐君子”的人。
拜谒老子墓,我不禁产生疑问:“老子真的是隐士吗?”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到老子时一连用了三个“或曰”、一个“或言”,并且还有什么“莫知其所终”、“世莫知其然否”,这就是说老子究竟是谁,连司马迁也确定不了。至于民间传说的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向流沙走去,不知所终,以及西域化胡,那就更是不足为凭了。所有这些都使得老子成为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式的神秘人物。
研究老子当然得从《道德经》入手。《道德经》尽管也谈宇宙天理、修身养性,但从根本上说,乃“君人南面之术”。细读《道德经》,我们不难发现,老子说话的对象主要是面对君主而非普通百姓。这从《道德经》第二章、第三章提出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之治也”等话语便可明显看出。事实上,《道德经》一书的主要关怀在于君主应该以何种方式统治百姓。《道德经》中多次出现“侯王”、“王”、“万乘之君”等字眼,这更说明了老子其实一直是在为当权者着想,他扮演的是“帝王师”的角色。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隐士呢?
另外,《道德经》中不少地方流露出杀机,根本就不像是一个世外之人所言。如:“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意思是:“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指“道”):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俭啬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再比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意思是:“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读这些话时我常常会脊背发凉,感觉就像掉进了冰窖里。我觉得老子的思想太可怕了。你说他阴险也好,你说他狡猾也好,你说他奸诈也好,总之老子的思想恰恰代表了中国人思想中最深、最冷、最阴晦、最不可告人的那一部分。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是隐士吗?
隐士就本质而言,是一种先天的精神基因。真正的隐士大多数是因为适应不了外部环境,从而选择一种自我疏离的人生态度。隐士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自觉的精神选择。隐士有真隐假隐。真隐士往往是平和的、与世无争的,他们追求个性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寻求诗意地栖居,是人性的一种自然回归。老子显然不是。老子是一个强势人物,他只是示弱。他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更多的是一种伪装。老子说到底是一个入世的人,他俨然是一个强势人物,至少他是想做一个强者。所以我的结论是,老子不是隐士,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三、“老子天下第一”
拜谒老子墓,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能亲身感受一下老子的“道”。
《道德经》全书八十一章,直接论及“道”的就有三十七章,“道”字先后出现了74次。
比如《老子》第一章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可以给某个事物下的定义非真正该事物意义上的名字。天地在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名字的,名字只是给万物的一个归属。因此,用无意识来发现事物的奥妙,用有意识来归属他的范围,两种思维同出于一个概念,但意思不同,这就是玄之又玄的奥妙,是打开所有奥妙的法则。”
再比如《老子》第二十一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再比如《老子》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即“道”,指化生万物的原物质。“一生二”,意谓着“一”之中包含有阴阳两个方面。“二生三”,意谓着阴阳两方面相互作用而产生第三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指的就是宇宙由混沌状态演化为有形、有象的天地万物的发展过程,万物借助阴阳的激荡和调和,而形成不同的个体。
那么,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道”呢?
“道”既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思想中最根本的概念。在老子看来,道是无象不包,无形不显,无景不呈,无色不备。老子将“道”作为万事万物出生发展的总根源,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没有“道”也就没有了宇宙万物乃至人类的一切。在老子这里,“道”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包括了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自然观、历史观等,实际上已成为当时时代哲学的一个高度总结。
阅读《道德经》、再拜老子墓,我的体会是老子的“道”,大体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二是指客观规律性。我不知道我对“道”的这种理解是否正确,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拜谒老子墓加深了我对“道”的认识和理解。世人言:不学道,不足以处世。不识道,不足以经商。不得道,不足以为官。今天我总算是亲自感受到了“道”的一点内涵。
篇2
我不爱说话,
其实我很喜欢说话。
老师说,
我不爱笑,
其实我很喜欢笑。
老师说,
我有点内向,
其实我很开朗。
我想会到小学,
做真实的自己,
篇3
那天,我们全家到了南京玄武湖公园,正好景区来了几个美国人,老爸想趁此机会练练英语口语,便自告奋勇给他们当导游。谁知这几个老外摆摆手,用不大流利的普通话说:“先生,咱们说普通话吧,中国话很美!”老爸听了有点儿失望,但更多的是自豪,于是非常尽心地用普通话为他们介绍每一个景点。然而,当老爸用“剽(biao)悍”一词来形容一位路过的叔叔时,那个老外一本正经地给老爸纠正道:“不对,不对,先生,这个词应该念‘剽(piao)悍’,而不是读‘长膘’的那个‘膘’的音。”老爸听了大吃一惊----我想:这个蓝眼睛、高鼻子的美国爷爷竟想当老爸的普通话老师?但老爸不愿扫了他的兴致,便不置可否地朝他笑了笑。回到家,我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仔仔细细地对照了这个剽字,居然真的是老爸错了。想起来,真是惭愧极了,亏老爸还是普通话二级甲等水平!不过,老爸更郁闷,连说三个“想不到”-------
也许有人会说,一个字说错了算什么?那些不会说普通话的中国人不是照样干活,照样吃饭?我可不这样看,老爸不仅是我心中的“偶像”,更是传播普通话的园丁啊!为什么这么不小心?竟让老外当了一回汉语老师,我有理由生他的气!
老爸却哈哈一笑说:这回学生做得值!教了十几年书,拜了一个老外做一字师,缘分啊!从这也看出,学普通话的人愈来愈多,不少老外都可以说流利的普通话,证明我们祖国语言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祖国强大了,已经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了!该高兴才对。我会吃一“字”长一智,你会看到一个更加完美的老爸。OK!
我笑了,知错能改还是好老爸!
篇4
有人把武当内家拳说成是南派太极拳。这种说法不妥!内家拳与太极拳,不是同一层次的事物。内家拳是更高一层的事物;太极拳是低一个层次的事物。过去,我也曾认为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最高层的。错了!本文就此专述如下。
一、武当内家拳近于道
这里的“道”是老子《道德》。老子学说是“元为说”,老子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又说:“有,无之相生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矣。”王宗岳《太极论》说的“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源于老子《道德》,这是明显的。然而,太极讲的是“阴阳”,而把阴阳工具化,这就降到“道”之下了。《太极拳论》始于“太极”,而不始于“无极”,属于“有名”。“阴阳之母”即“万物之母”。所以与“道”远!例如:太极拳“以柔克刚”,这是方法,而不是道,因为“刚也能克柔”。老子说:“柔之胜刚”;可从来不说“柔克刚”。前者是道,即道理;而后者则是方法,即用柔去克刚,这在方法上是做得到的。
二、“夜梦玄帝授拳”
有人说,这是迷信。这出自清初黄宗羲《南雷文案・王征南墓志铭》,文中写道:“张三峰,武当丹士。徽宗诏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这里传达给我们三个信息:人物,张三峰是武当山的道士;时间是北宋末;要害是后一段话,也是众矢之的,这句话的关键在“玄帝授之拳法”。玄帝即玄武,也称真武,为武当山之神。相传,真武在此山修炼四十二年,道成飞升,因谓“非玄武不足以当之”,故山名“武当”。“玄帝授拳”意思就是授“武当拳法”,开武当派武术之先河!处于中国,一大武术名宗“武当”,没有神话成吗!如果武当山没有“玄武”,没有道教的宫观、古迹、文物,没有上千年的历史积淀,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吗!为什么有人拼命攻击“玄帝授之拳法”,他们是抓要害呀!他们知道,只要打倒“玄武”,就打倒了“武当武术”,武当内家拳就无立足之地,太极拳就成了陈家沟陈氏家传的私有产品。他们批判有神论”似乎很理直气壮,但如果无“神”,武当山道教还存在吗?武当山道教不存在,以玄帝为信仰的武当武术还存在吗!我们有些同道,在人家“封建迷信”的大帽子下,不敢理直气壮地反击。要揭穿他们歪曲历史,打着“无神论”的幌子,制造他们自己的“有神”。
三、“以静制动”为“道”
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写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人亦得以乘之。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这里突出一个“静”字。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妄作凶。”是什么意思呢?说:虚到极点就是静,静要专守。众物最终都要归根;归根就是静,静是重复生命;重复生命是自然规律,知道自然规律是明白人;不知道自然规律,就犯盲目性,不会有好结果。我们对比《王征南墓志铭》,两者的道理完全相同。“以静制动”是自然规律;“犯”就是不知道自然规律;应手即仆当然是“凶”了,是结果。
《易・系辞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就是“以静制动”的基本原则――感应自然。内家拳存心五字为“静、紧、径、劲、切”,“静”字为首。
四、“上善若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自身无形,它流到哪里就成什么形状。人们不去的地方,它都到。内家拳也是这样,变无形象。
孙子说:“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涧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故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又说:“形人而我无形。”孙子说:“微乎!微乎!致于无形;神乎!神乎!致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内家拳同此理,形人而我无形,凡此,皆能为敌之司命!即敌之命运掌控在我的手中。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太极拳原理的“以柔克刚”源于此而非此。“道”说“胜”刚;“拳”说“克”刚。一字之差,层次不同。前者为“道”,后者为“用”。老子又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克刚、克强都是“用”,是“工具”。太极拳“以柔克刚”是方法,即“拳法”;“柔之胜刚”是“道”,是根本。所以,老子又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是故,内家拳应重“道”而不重“拳”。拳是“道之动”,是道的衍生物,产生的效果是相反的,即一动就走向反面。《太极拳论》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此处之“走”,即“道之动”也。可见,是“道”的下一层事物。所以说,太极拳近道而非道。
五、“物壮则老”
老子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意思是,事情过了头,就要衰亡,这是“不道”,“不道”则早亡。这种“不道”,在黄百家《学箕初稿・王征南先生传》列有“寒肩、老步、开门捉影、双手齐出”。“寒肩”,是双肩耸起,显然是老态。“老步”,是步子迈大了,进退失据。“开门捉影”,是双手扑空。“双手齐出”,双手皆为人制。这都是“物壮”,过头了,“死之徒”,拳之大忌!
六、“哀者胜”
老子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某“太极拳”,自认“打败天下无敌手”。此“死之徒”也,骄兵必败!距“道”远矣,实为“不道”。“哀”,谦虚谨慎也。双方实力差不多,谨慎的一方胜。庄子说:“蓬头突鬓垂冠,曼故之缨,短厚之衣,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项,下决肝肺”、“无异斗鸡”!此“斗鸡”之辈,能登“大道”吗!
七、“有物混成”
老子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日道。”天地为阴阳,先天地生,就是无极,无极为混沌,老子曰“道”。黄百家在《王征・南先生传》里,讲到三峰内家拳,说:“练既成熟,不必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肯綮。”这讲的就是混沌。
太极十三势讲“四正四隅、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正”皆有形之方位。然而,内家拳提出“不必顾盼拟合,信手而言”、“纵横前后,悉逢肯綮”。两相比较,前者为有形之术,后者为无形之道。明矣!
太极拳追求的是对抗双方的“胜负”;道追求的是一种“境界”,即混沌。内家拳要达到的恰是这种境界――混沌。这是“合二而一”,此逆运也,逆运为“仙”。太极拳讲求“以柔克刚”、“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这是“一分为二”,此顺行也,顺行为术。前者是“大道”;后者是拳法。许宣平《无极歌》曰:“无形无象无纷拿,一片神行至道夸;参透虚无根蒂固,混混沌沌乐无涯!”
混沌是一种什么境界呢?
第一是无为之境。老子曰“无为,无不为”。彼陷入无为之境,如用兵,则如堕五行雾中,不得进,不得退,不得脱;终日徘徊,不能攻,不能守,不能驻;人困马乏,溃不成军。如言拳,则手足无措,身无所依,只有“犯者立仆”。
第二是太和之境。境以山名,曰“太和”;拳以神名,曰“武当”。任彼骄狂无度,我以太和之怀纳之,彼必手不能扬,脚不能伸;进退无据,左右无方;上下不能相顾,前后不能相随;神不守舍,方丈之内,无立锥之地。
篇5
今年九月,由于父亲工作的原因,我从宁德的乡下小学转到仓山小学上学。您还记得吗?当我刚转过来时,因为人地生疏,倍觉孤单无助。您就特意给我安排了一个合适的职务——值日班长,让我的管理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是的,在宁德乡下上学时,我曾经当过几年的班长,积累了一些班级的管理经验。可是当一位值日班长对其它的转学生来说是个高不可攀的职务,甚至是个奢望,但您却毫不犹豫地将这个神圣的职务给了我。您那充满信任的目光,让我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希望。在我对您给予我无限信任和肯定而万分感激时,我非常努力地为班级工作,为班级工作贡献一份微不足道的力量。
每天早读时,我积极维持早读课的班级秩序,让全班学生都认真进行早自习。开始做眼保健操时,我让全体同学保护好他们的“心灵之窗”。中午和下午放学时,我快速而整齐地整好放学路队,让同学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步出校园。虽然我为班级做了这么多的工作,但那也只是沧海一粟,我热爱我的班级,更爱敬爱的黄老师您。是您让我对这个新的集体充满了热情和希望,为能成为这个集体的一员而自豪,为能为这个集体工作而骄傲。
老师,您为我们班级付出了多少的心血,流下多少的汗水。当数学老师外出出差时,您每天连着上好几课,原本圆润的嗓门都有点哑了,但您却总是微笑着面对我们。傍晚放学时,您还要留下来为我们补课。虽然您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和时间,为我们操心了那么多,但您却不图回报。每当您看到我们考出优异的成绩时,您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那是发自内心的笑容。您笑了,我们也笑了,笑得那么开心而灿烂。让老师您每天都能开心微笑,是我们大家心中最大的心愿。
祝您
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篇6
??老师,我们对您说 ------- 可能由于我们的青春冲动总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现在请您原谅。课堂上开小差的我们,操场上乱跑乱撞的我们,有些坏毛病的我们在一天天长大,我们不再只会保证,而是要用行动证明自己将是您的好学生!
??老师,我们对您说 ------ 我们希望与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请您也对我们多些理解。课目的繁多,各科老师都会对我们加加压,有时真会力不从心的!偶而您也会凭主观来审视我们,让人“百话难言,百口难辩”。现代的中学生有着新的思想观念,对周边事物的看法也带着青春气息,我们需要的是您的理解和信任,渴望和您成为朋友 ------ 真挚的朋友。
??老师,我们对您说 ------ 您在我们心中是永远燃不尽的蜡光。担负神圣职责的您在我们心中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我们感激您!在教师节,祝您身体健康,事业有成,万事如意,天天都有好心情
好多篇,可能有点长。 最好帮我加点分,不加也没关系,你自己看吧!
老师,我们对您说 ------ 我们懂您。教师的心博大深遂,它包容着环卫工人的心;容着不得半点污秽和垃圾;它包容着航船舵手的心,无时无刻不关注着风向和航道;它包容着母亲的挚爱,园丁的职责,老顽童的天真、、、、、一切一切都是为学生奉献的心。我们的成绩中凝结着您的辛勤汗水,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您在为我们导航,严厉的责备是“恨铁不成钢”的关切,诲诲教导又是“望生成龙”的心愿,我们怎能否懂您呢?
??老师,我们对您说 ------- 可能由于我们的青春冲动总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现在请您原谅。课堂上开小差的我们,操场上乱跑乱撞的我们,有些坏毛病的我们在一天天长大,我们不再只会保证,而是要用行动证明自己将是您的好学生!
篇7
那还是上学期的事情。
每次单元练习以后,我总习惯让孩子一个个当面跟我说说,比如说说当时是在哪个地方思考出问题了、现在是怎么想的、该提醒自己一些什么等等,这次也不例外。在集体评讲之前,我利用中午的时间逐一跟孩子们交谈着,可还剩那么三两个孩子没有谈完,上课的铃声就响了。
练习卷上的内容还是有份量的,有些题目真是要好好跟孩子们一起分析分析,我三步并作两步在铃声停下之前,稳稳地站在了讲台前,做好了细细进行集体讲评的准备。
意外发生了,那三两个还没来得及跟我交谈的孩子,也“三步并作两步”地赶回位置,可就因为匆忙,昕儿在讲台边摔倒了。
闭上眼睛,当时的情形清晰地浮现:昕儿脚一跛,侧身坐在地上,全班同学没有半丁点儿的声音,静静地等待着,而我就在那一秒后,没有让表情有一丝的变化,只说:“快,起来回位置。”
那一课,讲评的效率很高。卷子顺利地讲好了,在讲评的过程中,孩子还给了我思考的惊喜,我似乎也该满足了。
上完课,孩子放学回家了,我开始回忆一天的工作,突然一个拘谨的眼神让我的心重重地一颤!
这一堂课上,昕儿似乎没有举过手?是没有!而我们目光偶尔对视时,那拘谨的眼神赶忙逃离。呀,我怎么这么糊涂!昕儿本不是一个特别开朗的孩子,我为什么没去把她扶起来,并表示一下我的关心?这是一个让孩子体会老师亲近的多好的机会啊,而我却轻易放弃了,有什么比安慰一个孩子的心更重要呢?卷子可以来不及讲评,但机会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呀!这是效率吗?是教育的效率吗?我是老师,我怎么给孩子做“善良”的榜样的呀?
我开始纠结,并深深地自责。
晚饭也没有吃好,为了弥补遗憾,我给昕儿发了个短信,没有回复。
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真想立刻起来找到昕儿跟她说说心里话,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更让人可恨的是,第二天是周五,我要去扬州送教,也就是说,我要隔三天到下周一才能跟昕儿说上悄悄话。怎么办呢?我开始盘算:明天到扬州我是上第二课,是不是可以不坐学校的车、不跟同行的人一起走,先赶去学校见过昕儿,然后再单独乘公交车去扬州呢?急急地查了一下公共汽车时刻表,发现这个可能也不成立。
当我在下个周一跟昕儿谈心时,昕儿却大气地说:“没事,张老师,我一点也不疼,不需要扶的。”我更惭愧了。
孩子,老师的心还没有你细腻,很想真诚地对你说:对不起,我的孩子!
二
果儿是个贪玩的孩子,常常作业没做完就找不到影了。
这不,作业做错了也不订正,人又不知疯哪去了。我急急地从教室里找到教室外,从教室前找到长廊里,终于捉住了他。我厉声呵斥:“怎么回事?你的作业订正了吗?你怎么总是这样让人操心?我找了你多少次,催了你多少次了?!”
果儿怯怯地回教室订正作业去了。
一会儿,他把作业交给了我,又是怯怯地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忘了。”看着孩子的表情,我突然为自己的鲁莽感到惭愧。是啊,还是孩子,还是一个可以在妈妈怀里撒娇的孩子,我有什么理由这么苛刻地要求他?孩子需要的绝不是呵斥,而是说服,可我让他服了吗?前不久,胡校长给大家发短信,要求把活力课堂的评价表发FTP,我不是也没及时发吗?能给自己找拖拉的理由,就不能给孩子一个机会吗?
我从抽屉里找了一个蛋糕送给了果儿,真诚地对果儿说:“对不起,刚才是我着急了,请你原谅。”同时我也指出,非常期待他能处理好作业与活动的关系,把自己的任务用心承担起来才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看着果儿认真的眼神,我甜了。
更甜的是:第二天的课堂上,果儿的思考更细致了、发言更积极了!
三
看过一个题为《听的艺术》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一天,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想当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说:“嗯……我想当飞机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呢?”
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会先告诉大家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大家都忍不住笑了,笑这个孩子是个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小家伙。
这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没想到,孩子竟然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使林克莱特发觉了这孩子的悲悯之情是真实不虚的。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孩真挚地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看,林克莱特是懂“花”的,他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我也要做懂“花”的园丁!
这是一节期末复习课,我耐心地引导孩子们梳理着应知应会,好让大家把零乱的知识清晰而有序地存放于自己的“大脑硬盘”中。
就在讲得起劲时,突然发现了一个不协调的场景:坐在窗边的思儿老是高举着一本很大的连环画,不知在干什么,跟大家的那股认真劲格格不入。我悄悄地走到他的身边,把他手中的书轻轻地拿了下来,并用眼神严厉地示意他认真听讲,别再折腾他的连环画了。可当我刚回到讲台前,发现他又把书举了起来。我真的很生气:已经提醒过你了,怎么一转身就又犯病!我风风火火地跑到他跟前,抢过他的书,往讲台上一扔,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我的课堂教学。
课后,突然想起了《听的艺术》中孩子的逻辑,心中一颤!我温和地请来了思儿,细细地询问原因。思儿果然很是委屈:“夏天的太阳能把人晒黑的,上课时,发现太阳光正好照在张老师的脸上,我用书给你遮阳呢!”末了,他又加上一句:“张老师讲的话我都认真听了,一句也没拉下。”
孩子的思维!孩子的举动!孩子的稚气!孩子的真诚!我忍不住搂住了感动着我的思儿。
那一瞬间,我似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感谢林克莱特给我的启示,感谢思儿给我这次听到花开声音的美妙体验。我将把这感受与体验铭刻心底,并时时提醒自己:“听,有花儿在开!”
四
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急性子的我又在心里默默地念叨起了这句话。
教师的心中如果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篇8
②培养独立性。一个人必须避免依赖他人或外物,生命的真谛应从自我中体验。
③对他人表示同情和关切。以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为中心,温情是生活的主要成分。
④轮流体验欢乐与孤独。在美好的生活中,孤独与群处都是不可缺少的。
⑤在团体活动中实践和享受人生。个人应该参加社群团体,享受友谊与合作,以求实现大家的共同目标。
⑥经常掌握变动不定的环境。一个人应经常强调活动的必要,以谋求现实地解决、控制世界与社会所需要的技术的改良。
⑦将行动、享乐与沉思加以统合。
⑧无忧、健康地享受生活。
⑨人生中那些美好
①终极性价值系统,用以表示存在的理想化终极状态或结果,包含的内容有:舒适的生活、振奋的生活、成就感、和平的世界、美丽的世界、平等、家庭保障、自由、幸福、内心平静、成熟的爱、国家安全、享乐、灵魂得到拯救、自尊、社会承认、真正的友谊、智慧。
篇9
我的孩子有个个性,就是把老师的话当圣旨。
在家,无论父母说什么,她都不会轻易相信的,也不会放在心上。比方说,不要挑食,不要看电视,晚上八点半睡觉,多看书,坚持写日记等等,而她总是说,我为什么要听你们的?为什么我就不能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难道你们大人都是对的?孩子问得有理:难道我们都是对的?大人不也是很挑食吗?大人不也是很喜欢看电视吗?大人不也总是做他们喜欢做的事吗?虽说孩子小,作为他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抚养他们,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剥夺他们的权利:他们喜欢玩,我们不准他们玩;他们喜欢动,我们不准他们动;他们也喜欢看电视,可能吗?不过,无论我们剥夺了他们多少权利,他们只是抗争,但永远不会产生“差”这个意识。就凭课堂作业错了,就妄下定论:你怎么这么差!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上课时没讲清楚?如果其他学生都做对了,唯独这一名学生没有做对,问题可能出现在这个孩子身上。假设这个孩子接受能力很好,为什么她会错这么多呢?是不是孩子上课没有仔细听?作为教师,怎么能轻易地当着孩子的面说“你怎么这么差”的话?要知道,老师的一句话往往会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尤其像我的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请你不要轻易地对他说“差”。对其他学生我也同样对你说“不”字!
一名真正的教师其实很清楚,学生要获得更多的知识根本不在教师这里,也不在学校这个有限的空间,而是在他们漫长的成长之路上不断地摄取而获得。我们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孩子从未像今天这样听话,叫他吃饭,他就吃饭;叫他洗脚他就洗脚;叫他睡觉他就睡觉,这很不正常。老师的话对他的触动,也可以说打击很大。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酒收藏家,他为了炫耀他的收藏,他请了一位酒欣赏家。开始他拿出他最好的酒让欣赏家品尝,品尝后欣赏家什么也没说。他有点不满,于是他拿出一种很一般的酒让欣赏家品尝,不曾想欣赏家一个劲地说“很好,很好”。酒收藏家有些迷惑:“你品尝好酒,不说好,而一般的酒反说好”。欣赏家说:“对名贵的酒,无须我们赞扬,因为它本身就已经说明,而对不贵、粗糙的酒,就必须有人赞扬它,不然它会受挫!”从孩子的反常表现,足以说明,教师不能轻易跟孩子说“差”。本来他们的意识中没有“差”这个字。作为家长或者教师,我们都懂得,孩子在没有“差”意识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孩子没有放弃自己,这时的教育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很容易被孩子接受的;一旦孩子自己都觉得自己差了,无论你怎么耐心地去说服教育,但他们内心的“差”字,会全力以赴地排斥你,这时,即使你不想放弃,也感到无能为力了。
这个“差”字是我们教师有意或无意中强加给孩子的!
教育界流行的一种说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坚决反对,“既有教不会的学生,也有不会教的老师”。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的智商没有多少差别(有据可查),但学校教育,特别是班级授课制,无形中已经扼杀了孩子们的个性,我们天天在喊要培养创新人才,什么是创新?创新人才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去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教师很少去思考这些问题,而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又不是一线教师。于是,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实践也丰富不了理论。中国的基础教育经过了八次改革,仍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压在中国孩子头上“应试教育”这座大山非但没有搬去,甚至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沉重。所以,那种纯粹的改革永远只能是理论家的一面之词,对现实中的基础教育不会有丝毫的影响。这不叫改革,说到底只是一次教育运动。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体制中,学生被有限的书本知识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学生厌学,发展畸形,他们被剥夺了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与人心灵的沟通,在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一旦走上社会,只能成为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可怜虫。这不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中国广大中小学生的悲哀。从“应试教育”到“班级授课”,无不是压抑个性,束缚创造。一旦某个学生性格张扬了,行为放肆了,便视为异类。所谓性格张扬就是活泼开朗,行为放肆就是行事大胆、有主见,教师便竭尽扼杀之能事,把它们消灭在萌芽之中。这就是我所说的不但有教不会的学生,其实大多的学生我们根本就不会教,这是其一。其二,我们有太多的教师不会教。当家长发现孩子成绩没考好时,免不了抱怨“这个老师不会教书”。家长所谓的“教书”,就是知识的传授。其实,教师在传授知识这一环节上没有出任何差错,只是他们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上出了问题,说到底就是没有教孩子做人。作为教师,谁都明白:教书不仅仅是教书本知识,更多的是教孩子读书的方法及做人的道理。书,人人得而教之,但育人,可不是人人都能胜任得了的。说得不客气,有些教师自己都不知道怎样才能做一个真正的人,又怎么去教育孩子做人呢?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训斥学生“你怎么这么懒?”,“蠢死了”,“笨死了”等等。就拿我孩子的老师的话,“你父母都是教师,你怎么这么差!”,我不带任何个人感情来说:她根本就不会教育学生,充其量也不过是个教书匠。
篇10
在这样果实飘香的美丽季节里,我要深深地向我的老师们鞠一躬,表达我最诚挚的心声:老师,我爱您!祝您节日快乐!愿您永远健康美丽!
我感谢我的老师,因为她们手把手耐心地教会我科学知识。曾记得,我被一道数学题给难倒了,左思右想也算不出来,眼看着别的同学都交作业了,急得都快哭了。老师看见了,笑呵呵地走过来,对我说:“卓玛,别着急,静下心来再好好审审题,老师会等你的,没关系哦。”老师的微笑和温和的话语就像一颗定心丸,我终于不再急躁了,安下心来仔细看题,仔细算,终于把题给解出来了。当我把作业交上去的时候,我看到老师眼里满满的全是赞许的笑意。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第二天,当老师把改好的作业发下来时,我看到老师给了我一个大大的“优”,旁边还有一句话:卓玛,你是最棒的,加油哦!我感动极了!
我感谢我的老师,她们教会我做人的基本道理。有一次,我正在操场上玩球,来了一个低年级的小弟弟,非得要抢我的球玩,我生气了,就推了他一把,小弟弟脸红耳赤,几乎就要哭出来。这时,正好老师路过看见了,她一边拉着小弟弟,一边蹲下来,轻轻地对我说:卓玛,你很想玩球,对吗?“嗯。”我点点头,“如果老师不让你玩,你会生气吗?”“嗯。”我又点点头。“你看,这是一样的哦。小弟弟也很想玩球,如果你不让他玩,他也会不高兴的呀。”我突然脸红了。“这样好不好,老师教你们一个玩球的游戏,你们俩个一起玩,好吗?”“好啊。”我大声地答应着,小弟弟也破涕为笑,我们三个都开心地笑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