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状范文

时间:2023-04-10 21:5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现状

篇1

关键词:三农现状发展

农村现状:

(-)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安居乐业。

(=)发展的现状:

A农村发展的有利因素

1、政治上:由于农民人口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减免义务教育学费”、“三下乡”等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最近,党和政府又提出“买家电进行补贴”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最让我们难忘的是,汶川地震后党和政府把灾区的重建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21个省市对口支援灾区的重建与发展,努力使灾区人民的生活比以前更好。更让我们难以忘记的是,党和政府自2003年以来特别重视“农民工工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亲自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利益。一时间,“农民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是党和政府永远不变的承诺。近几年来,像北京、山东、重庆等省市纷纷启动“大学生当村官”的计划。这是促进农村发展的一大举措,大学生担任村官,可提高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政治素质及管理水平。给农村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他们的到来极有可能带动农民发家致富促进农村发展。党和政府对农村的关注与扶持的力度、经费的投入也是前所未有的。全社会也参与关注农村的发展。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他们对新农村充满希望与憧憬,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极高。党和政府为加速农村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而采取多种措施。最典型是将重庆市规划为我国首批城乡综合配套设施建设试验区之一,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

2、经济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的经济也有一个质的飞跃。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发展机遇。农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农民从中得到了许多实惠,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外出打工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首要选择。现在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开始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他们既为我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给农村的发展带来资金和技术。农村和城市的交流加强,用城市的发展带动边缘乡镇的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思路。城市企业转向农村,既增加了就业机会,给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可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着农村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民可解放自己,一边种地,一边外出打工。现在农民可通过种地、养殖、外出打工、等多种方式增加收入。农村发展最成功的典型例子是江西的华西村。它的成功发展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优势是一个地方成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3、科技文化:自从我国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后,无论城市的还是农村的教育都得到快速发展。义务教育在城市和农村得到广泛普及,农村的失学率减少,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农民对文化科技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农民家庭在教育方面的开支的比重越来越大,高中生、大学生在农村已不再罕见.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总计723万,较2003年净增110万名,增幅为17、9%。其中农村考生为398万名,占报名总数的55%,首次超过城镇考生人数。到2003年中国已经有近92%的人口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5%以下,中小学生有2.1亿多。2004年高等院校在校生突破2000万位居世界第一。党和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逐步加大。完善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科技兴农”战略推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下乡”活动丰富着农民的生活,开阔着农民的视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的生活不再那么贫瘠,精神得到陶冶,生活得到充实。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也得到继承与发扬。地方传统文化活跃在农村舞台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与此同时,农民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思想不再那么保守,不再封建。他们开始走出自己的狭小天地,融入城市,开始探寻一种新的生活。

4、其他方面: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在发展中,并有了很大的改变。“要致富,想修路”成为我们共同的认识。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今,交通已不再是我们外出的障碍。“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已成为过去。目前,四川省的交通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四川省正在努力构建以成都为中心,覆盖全省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建设居全国第六、西部第一。有些省份像山东等省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党和政府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完善公路网、电网等交通通信设施。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也在逐渐完善中,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问题。让老人不再孤独,不再寂寞。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着他们的心。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还是从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来看,农村的发展有着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应充分把握些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促进加快农村的发展。

B、发展中的问题:

1、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也提出许多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但政策实施的力度还是不够,某些对农民不负责的官员不断损害农民利益,从中牟取个人利益。有许多政策到了下面就成了一句空话和口号,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是为什么?问题很大程度上出在官员身上。“民告官”已不再是奇闻,而且胜诉率也在提高。这说明什么问题?官员本来是人民的公仆,我们应该感激他,信任他,但有些官员却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为什么有的官员还要欺骗农民和损害农民的利益。“说一套,做一套”已是不负责任的官员常用的手段,常常利用农民对他们的信任,为自己牟取私利。官员腐败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很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2、虽然农村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为自己和城市的发展付出了太大的代价。如此长期下去,根本就和我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土地荒漠化,在我国西部北部比较严重。耕地锐减,人均耕地减少、水污染、垃圾乱堆乱放成为农村的“特色”.现在在农村,农民的用水安全无法保障。“脏、乱、不文明”成为农村的代名词。我们不能在发展农村的同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不能在赢得农村发展的同时,失去我们原来可爱的家园。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因素.

3、由于外出人员增多,多为青壮年男性,留守在家的多为妇女、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在农村经常发生抢劫偷盗行为,农民的家庭财产得不到保障。冬天是案件的多发期,因此加强夜间巡逻是农村的必要责任。在农村贫富差距拉大,邻里关系有的不太融洽,兄弟之间明争暗斗的现象十分突出。不赡养老人,家庭关系冷淡,家庭暴力等现象依然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存在。由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留守在家的多是妇女、儿童、老人,使农村失去了原有的生机与活力,日益呈现出萧条、凄凉的现象。尤其在冬天,呆在农村里的人都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的而且也是农民外出打工的原因。因为对他们来说,呆在农村每年的收入实在太少了,很难改变他们贫穷的面貌。所以他们也自然地产生了对城市的向往和追求。他们也想到外面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怎么样?只有春节来临的时候,我们才感觉到家是以前的家,才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才有对家的眷恋和依依不舍。现在的农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不是原来的农村了。

4、作为主要劳动力的男性青壮年外出打工,,妇女、儿童、老人成为田地上的劳动力。田地也得不到有效利用,大多数处于闲置或粗放经营的状态,所以现代农村的潜力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独自支撑家庭的妇女操劳过度,体力透支,身心健康也得不到保障。她们大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身患疾病。和城市同龄人相比,她们过早地衰老,过早地失去了青春,也没有美丽漂亮的外表。美丽、漂亮等女人引以自豪的资本早已被岁月的沧桑与生活的艰辛消磨得没有一点痕迹。如今,当我们回到农村时,看到的是妇女们满脸的沧桑与双手的粗糙。岁月早在她们的头发里留下了痕迹。皱纹也过早地爬上她们的额头。她们的孤独、寂寞、又有谁能够了解,知道。我想,这一切的一切,也只有她们自己最能感受到。毕竟这种感受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和理解的。

5、另外,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留守子女。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他们由母亲或被别人照顾。他们的情感教育缺乏应有的家庭氛围。于是,安全、情感危机、心理等一系列问题也日益突出广大农民工在揣着求生梦想进入远离故乡故土的另一个“外面世界”的同时,也把牵挂和担忧留在了农村。大多数留守子女有着孤独、寂寞、性格暴躁、自闭等心理问题。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作为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却不得不离开了他们。对那些独自守侯在家门口,静静地期待着父母回来的留守子女来说,和父母在一起,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度过难忘而快乐的童年是他们最大的心愿。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并且都应实现的心愿。但对他们来说,却是难以实现的心愿。他们的童年是浸满思念与孤独的。有的父母一年回来一回,有的连续几年都不回来。时间一长,感情就会疏远父母与孩子之间就有可能出现感情危机。在外打工的父母在金钱物质方面可以满足子女的需求,但永远也无法弥补自己在情感教育的缺位。如果子女与父母失去了情感基础,那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变得很简单,也很脆弱。因此,“情感饥饿”对留守子女来说是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疤。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当看到自己的同伴和父母在一起玩耍时,自己却独自一人呆在旁边时的孤独与寂寞。也正如一位留守儿童所写的那样“我不喜欢看月亮,因为月亮在每月的十五都会圆的,而我的家人从来都没有团圆过。我不喜欢过年,过年对我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我总是逃避那些原本另人快乐的节日。在那些节日里,我所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一种孤独、寂寞与无助的感觉和对父母的深深思念”。是我们去关注、了解留守儿童,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时候了

6、由于农村受城市的影响,“打工热”成为农村里最具吸引力的东西。农村中外出打工的也日益增多,其中也不乏未成年人。在农村里,一个普通的家庭很难供应起所有的孩子上大学。由于自身原因或家庭原因,有的身为家中老大的哥哥或姐姐就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在农村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现实。现在并不是每个农村家里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大学的。现在不少农村学生已经学会了吸烟、喝酒、打架、赌博、沉迷于上网等不良习惯,甚至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就这样,美好的人生就葬送在他们自己手中。他们不仅仅给自己留下了一生的后悔,而且给家庭留下了一个难于愈合的痛。这样的悲剧多发生在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父母离异或单亲的家庭。他们由于缺乏应有的管教而走上了这样的道路。父母的不在或家庭的破裂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也许,有人会责怪外出打工的父母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没有教育和管教好自己的孩子。其实,作为父母的他们也是受害者。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父母活着的最大动力和支柱。孩子的前程被毁了,这对身为父母的他们来说打击有多大啊!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也不愿意扔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不问。试想有那位父母愿意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丢下自己的孩子呢。他们也是为了谋生,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家。他们的选择也是被迫无奈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农村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增多,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不幸,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悲哀。

7、“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农村老百姓最为关注的三大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困难已是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这对单纯靠出卖劳动力来谋生并且又无一技之长的农民来说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变慢,农村依然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文化水平低、没有一技之长成为农民打工的最大障碍。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是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时必须解决的问题。最近的金融危机更让我们意识到就业的艰难。现在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不景气,不少工厂企业倒闭,许多人失业。这对本来就没有就业优势的农民来说,无疑于是雪上加霜。很多农民由于失去工作,不得不提前回家。工作本来就不稳定,没有稳定的收入,家庭负担依然那么沉重。这对农民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挑战,尤其是高昂的学费和医疗费更使他们难上加难。在一些农村家庭里,上大学对他们来说实际上就是一次赌博,赌注就是整个家庭。有的家庭为了上大学早已负债累累。高昂的学费让许多农村学生望而退步,他们无法承担起这些费用。我们也听说过有的农村的父母因交不起高昂的学费而自杀的事情。为什么这样的悲剧总是发展在农村呢?为什么在我们本应为家庭有人考上大学而高兴的时候,悲剧老是发生呢?为什么一些农村家庭在收到高考录取书后展现的不是喜悦而是忧愁呢?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原因很简单,就是学费太高,高出了农民能承受的范围。农民承受不起这样的学费。现在虽然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每个农村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上得起大学。但在全国高校里,贫困生仍然不少。并不是每个贫困生都能享受到这种政策的。每个贫困生依然有上不起学的风险。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农民的身心健康让我们担忧。乡村医疗设施不完善,医疗水平低。农民们最怕得病,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人得了重病,那么整个家庭也将被拖跨。这也是为什么农民小病不看,大病忍着的原因。因为他们害怕出现这样的结局。自己也不愿意拖累整个家庭。现在在农村,依然有许多孤寡老人无人赡养,有病不看的现象。因为他们并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照顾。这三大问题是我们仍然面临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三大问题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

8、农民工,依然是我们常说的一个话题。他们被称为“边缘化的城市人”以及“城市的候鸟”。农民工是处于我国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他们从事着城市最脏、最累、最苦的职业。但他们的职业地位是低下的。工作时间长、工作条件差、经济收入没有保障。他们的人身权益屡次受到侵犯。搜身,随时都对农民工进行身份证检查。在城市,身份证成了农民工的唯一通行证。尽管如此,他们已没有选择余地,因为家里需要钱,他们是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他们生活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旅途上。他们不可能再回到农村,然而,作为城市的新移民,他们却又不被城市所接纳。城市的高楼大厦是他们建造的。城市里面有着万家灯火,却没有一盏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据统计,1994年中国民工总数为6000万人,1999年达到8200万人,2000年达到8840万人,而到2003年已有1、4亿人。10年之间农民工的人数翻了一倍。这个数字仍然在不断增长。他们为我国城市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汗水甚至鲜血,用自己的劳作丰富了城市的生活,给城市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但他们的生活又会怎样呢,又有人去关心过他们的生活呢?他们为了打工养家糊口,付出了自己的健康代价。他们有着边缘化的苦楚,有着“万家灯火,哪一盏属于我”的无奈。农民工是职业病防治的空白群体,他们的职业病发生率触目惊心。身穿廉价的衣服,用最廉价的商品,吃最廉价的饭,食品安全无法保障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工资拖欠是农民工的一个难解情结。他们的血汗钱为什么经常难以得到?为什么屡次发生农民工用“跳楼”的极端方式,拿生命威胁来索要原本属于自己的血汗钱呢?这的确是令人可悲的事情。那我们有没有想过农民工为什么总是拿生命作为维护权利的最后押呢?身为弱势群体的他们除了生命,还有什么可以作为维护自己权利的资本呢?农民工确实需要我们的关注和理解。现在也到我们认真解决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9、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由于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城市相比,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城市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优秀资源和优秀人才向城市集中。农村虽然出了不少大学生和人才,但真正留在农村的却很少。我们每个人都想到比较好的地方去发展,谁也不愿意留在落后贫穷的农村。农村的吸引力不强,导致大量人才流向城市,成了人才的净输出地。这才是农村发展缓慢的真正原因。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提高农村的吸引力,留得住人才。只有留住人才,农村才有发展的可能、资本、与实力。

从上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的发展是艰难缓慢的。农村在发展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这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农村能否有更好的发展就在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如何。这些问题是环环相扣的,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应集中精力去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这些问题,实现农村的突破性发展。

发展

无论是从农村发展的优势来看,还是从农村发展中的问题来看,“农村”、“农民”、“农业”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农民是核心,农村是基础,农业是关键。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应从整体出发,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充分利用有利优势,尽最大努力解决农村问题是我们实现农村突破性发展的成功举措。

1、我们应严格执行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文件,加大对腐败的严查惩治力度,确保让农民真正得到到党和国家政策的好处。

2、我们应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努力改善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努力建立服务性政府,树立政府的权威,赢得民心,和农民共同发展农村。

3、坚持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4、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新农村、新面貌、新气象”的时代风尚,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

5、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让农民成为现代性科技性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的砝码,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力。

6、认真解决好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并努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民工问题。让这些不再成为农村发展的阻碍。

7、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和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其中就业的机会。提高农村的吸引力,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村真正留得住人才,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

本文的重点在于农村现状与发展的问题,目的在于全面深入分析农村的问题,来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关于农村发展的措施就显得次要。让我们一起来思考关注农村的发展并为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努力。本文有些语言是摘抄于其他文献的。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课程资源农村短缺

课程资源是课程活动的基础,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及其开发和利用水平。目前,农村课程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农村课程改革的瓶颈。分析农村课程资源短缺的现状及成因,利于更好地进行课程资源建设,成功地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一、农村课程资源短缺的现状分析

由于地理、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学校确实在绝对数量上存在着课程资源短缺的现实,但是也有大量的课程资源浪费和流失的现象。

(一)实然的课程资源短缺

(1)课程财物资源短缺

课程财物资源是课程活动的物质基础。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在财物资源方面普遍存在“跟不上”现象。一方面,办学条件恶劣,许多学校缺乏基本的教学设施,教师的教学仍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状态,更谈不上通过互联网获得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教师待遇低,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积极性。这种状态是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经费短缺造成的。我国农村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财政投资体制,由于地区经济条件差异,大多数农村学校的经费根本无法保证。特别是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被取消,农村中小学实行“一费制”收取,教育经费更显得严重不足,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学校的基建维修、公用经费和民办教师的工资,因为政府的拨款只能保证现有公办教师的工资,学校公用经费主要靠收取的杂费来维持,限制了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

(2)课程人力资源偏低

课程人力资源是课程活动的“内生性”资源,主要包括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农民、专家等。教师作为“内生性”资源的主体,其素质决定课程资源的品质。目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却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其一,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相当一部分教师是由民办教师转公办或村聘教师,学历不合格,教学水平不高,思想观念僵化,缺乏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其二,由于信息闭塞、培训不到位,教师对新课程了解不深刻,缺乏课程开发的素养和技能;其三,教师流失严重,高素质教师缺乏。农村教师待遇差,工资低,大量中青年骨干教师纷纷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大中专师范生因农村条件差,交通不便,也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这就使得原来素质不高的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继续下滑,农村缺乏课改精英的引领。

(3)课程思想资源落后

我国当前的课程思想由三部分组成:(一)世界观;(二)生活理想;(三)教学实践活动观。在世界观方面,我国广大农村师生基本能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认识和实践。在生活理想方面,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家长仅仅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管理者热衷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缺乏自己的办学理念,完全听命于上级的指示,对新课程改革的教研、教法不够重视,有的学校甚至抵制改革。在教学实践活动方面,广大教师仍持传统的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和师生观,教师的职责是忠实地传递课本知识,学生是知识的容器,“师道尊严”依然盛行。这些思想与新课改的要求格格不入,严重地影响了农村课程活动的开展。

(二)现有的课程资源浪费

农村中小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课程资源浪费现象。主要表现在:一、物力资源浪费。许多学校花巨资建成的设施利用率十分低,图书馆、阅览室很少让学生使用,有些学校只在有人参观时才让老师装模作样地演示一下仪器设备,课程物力资源闲置和浪费严重,资源的支出和收益比重失调。二、人力资源荒废。某些优秀教师往往被提拔为中层干部或校级干部后,就很少上课或者不再上课。但优秀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干部,结果,领导工作没做好,教书只承担一半的工作量,甚至完全不承担。有的教师干起第二职业(如家教、做生意),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致使他们在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效能。造成这种课程资源浪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管理水平低,管理制度不健全,是原因之一。

(三)潜在的课程资源流失

从现实的角度看,农村学校的优势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如自然资源、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等乡土资源,教师经验、学生经验、师生关系等隐性资源,还有邻近学校的校际资源等,都可以经过加工纳入有关学科课程内容中。然而,由于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偏狭,他们往往过分偏重自己学校层面的人、财、物,而忽视校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重视显性课程资源而无视隐性课程资源的存在,仅强调非人力资源而轻视人力资源的建设,从而导致大量丰富的课程资源未能进入农村教师的课程视野,课程资源的流失无法为课改提供一个丰富的平台。

二、对农村课程资源建设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知,农村课程资源短缺的现状,既有客观条件的实然,又有主观人为的成因。应当高效地盘活现有资源,促进短缺资源的建设。

(一)多渠道筹措财物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农村学校最棘手的问题,是财物资源短缺。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解决:一是通过中央加大投入、地区配套供给,多渠道积极筹措、鼓励民办教育、压缩行政开支、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筹集经费。对于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紧缺的情况,政府可采取特殊政策,设置课改专项基金。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千方百计地争取一些项目投资,来改变农村学校的现状。三是鼓励社会办学,国家应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民营企业及各种民间组织和个人资助农村教育。四是动员城镇学校将更新换代下来的投影仪、电脑、书刊等捐献给农村学校,也可鼓励学生将用过的课本、学习资料贡献给学校。同时,政府要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管,建立公示制度、举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的质量和效率。

(二)加强课程资源的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掌握把资源用于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改善资源利用条件,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管理。首先,加强学校财物资源建设的计划性和管理使用的科学性,从经济状况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最能发挥使用效益的物质资源配置方案,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其次,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财物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提高财物管理人员的素质,逐步实现学校教学、行政、财务、图书管理等各项管理的规范化,做到物尽其用。再次,校长对教职工要做到知人善任,力求把每一个教职工安排到恰当的岗位上。并且,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办法,鼓励教师去利用、开发课程资源。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进入力资源

教师是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而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因此,必须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1)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农村教师培训必须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求真务实地抓好培训的每一个环节。培训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帮助农村教师全面理解、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理念、改革的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培养课程开发的技巧和能力;另一方面,应关注教师的生活背景,帮助他们加强对当地文化、农业科技知识、民间风俗、生态资源等的认识,引导他们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社区课程资源,盘活现有资源。(2)提高教师待遇,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调节制度。政府应该运用经济和政策调控手段,引导教师合理流动,如从工资机制、住房、评模晋级、提高待遇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促使城市相对过剩的教师流向农村,吸引更多的师范毕业生和社会上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到农村任教。建立城镇优秀教师定期定点定向支援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教育,参与落后地区的继续教育工程。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的,应当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篇3

关键词:癌症;农村;医疗卫生

1农村癌症的现状

有一种现象至今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那就是农村生病的人多了,死亡的人也多了。《百度指数》相关数据显示,癌症村发现的数量在2011年~2012年间,除个别月份有较大增加超过500个,总体相对来说平稳在100~200个之间[1]。值得注意的是,在2013年,数量呈现激增的趋势,特别是当年的1月~3月,发现的癌症村数量一度飙升超过3000个,而后,数量才慢慢回归到原始水平,但是情况也不容乐观。不置可否的是农村缺医少药,药费昂贵,农民看不起病的事实,但真正的原因并非这些。按理生活水平提高了,医疗技术发展了,人们的健康也应相应地提高,可事实却与之恰恰相反。农村患癌症患者越来越多,往往检查出来就是中晚期,同样来自《百度指数》,被发现癌症中晚期的病例,在2012年以前相对来说较少,年平均维持在200例上下,然而在2012年间发现的病例迅速飙升到将近800例,形式瞬间变得非常严峻。按理说,现在医学科技水平提高,中晚期癌症治愈者会越来越多,相应地,中晚期癌症病例数量理应下降,但事实却相反,被发现的中晚期癌症病例越来越多,当然,现在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病例被发现,但如此增加的趋势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国家癌症形式非常严峻。再者,很多家庭因为贫困没有办法治疗,即使稍微富裕的治疗了,也会变得贫困潦倒。对癌症没有正确的认识,认为癌症就是绝症,没有办法治疗,即使治疗也是浪费钱。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部分地区农村的环境日益恶化,环境污染早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2]。

2农村癌症的原因

人类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如空气、水、食物、光、电、磁等等,这些共同的物质环境称为大环境。每个人因职业、生活习惯和嗜好等构成一种社会环境,称为小环境。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外环境。人类在寻找癌症病因的过程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其中最突出的是发现了85%以上的癌症由环境因素引起,因而推断环境恶化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2.1空气污染 近200年里,人类开发了数以千万亿吨的煤、石油和天然气作为燃料和能源,诸如冶炼钢铁、汽车和飞机使用以及家庭生活燃料等生产、生活过程中,昼夜不停地把大量焦油、煤烟、粉尘等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空气污染使癌症的发病率明显提高,特别是肺癌的发病率上升尤为突出,城市肺癌发病率已跃居第一,患者因肺癌死亡率上升惊人。20世纪70年代患者肺癌死亡率为7.41/10万,列第5位;90年代上升到20.41/10万,上升了1.75倍,治理空气污染,刻不容缓[3]。

2.2水质污染 水质污染主要是工农业生产和城市排污造成的。在我国,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使水污染加剧,水资源受到的污染,成为人类生存的潜在危机。

水中的污染物种类很多,微生物、重金属、各种化学物质应有尽有。农药和杀虫剂是水体的重要污染物之一;此外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也有促癌作用,含磷洗涤剂污染水源在湖沼、内海、河湾造成一种明显污染的红潮,使鱼类窒息死亡,浮游生物及藻类产生畸形等,水质污染使农作物减产,水生物死亡,某些工业品质量下降,直接或通过食物链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2.3土壤污染 近几十年来,人类大规模的工农业生产,使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和农药化肥等注入土壤,使土壤品质恶化,特别是重金属物质,如汞、镉、砷、铬、铜、铅等。这些物质一旦进入土壤,既难以分解,又难以去除,并且会终年累积,造成严重的后果。

当今人类正生活在一个化学品充斥的世界里,全球化学品的种类与年产量均以指数关系急剧增长,人们普遍使用的化学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有毒有害废物问题更加严重,绝大多数未经安全性评估。有些物质是很强的致癌物,即使还原处理,亦不能完全消除其毒性。土壤的严重破坏已成为很严重的公害。

另外,除了自然原因之外,农民自身饮食的不规律,不科学,腌制品食用过多,勤俭节约习惯了,剩菜剩饭不愿意倒掉,留着下一顿吃也是癌症发生的主要原因。过度的劳作,不注意休息,没有防范于未然的意识,再加上农村医疗体制的不健全,使得癌症的死亡率急剧升高,即使有安排免费体检,也有许多人不去。一般性体检不健全,根本无法检验是否得了癌症。一般农村人得了病都会拖延,认为不严重,不需要治疗,知道非常严重了,才会去治疗。这些都是农村人民得癌症的根本原因。

3农村癌症的对策

3.1戒烟和控制饮酒 吸烟不仅对自己有害,旁人也会受到被动吸烟之害。如从年轻时开始吸烟,积累到中老年,患癌症的危险性更大。其次是避免过量饮酒。

3.2避免饮水污染 尤其在农村,应避免饮死水(宅沟水、塘水),提倡饮深井水、自来水。现已证明,有些水藻毒素是很强的促肝癌剂,如微囊藻毒素。

3.3适当运动 每天坚持适度的室外运动也是防癌很重要的方面,运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增进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不参加体育运动的女生比参加体育运动的女生患乳腺癌的可能性高2倍。此外,体力活动多的男性比在办公室工作的男性患大肠癌的可能性要小。因运动可增强消化功能,减少便秘[4]。

3.4化学预防 在我国河南林县用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硒3种营养素,对食管癌的高发现场进行干预,发现贲门癌减少。在西方,有提倡乳腺癌高危妇女每天服用20mg他莫昔芬,据称可降低乳腺癌发病率,但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的机会。已有不少报道,绿茶有防癌作用。绿茶的防癌作用与绿茶所含茶多酚有关。咖啡也有类似作用,但作用较弱,也有人认为主要是咖啡因在起作用。有人发现儿茶素也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另外,针对癌症患者,可以教一些科普性的知识,例如食用碱性食物,抗癌食物等。建立针对贫困人的癌症基金会,给贫困的癌症患者一个生活的机会。子女应该给父母足够的爱,癌症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当其冲的是先要保证癌症患者心理要健康,要积极配合治疗,要有很强的免疫力,这个可以用中药调养,注意饮食,吃碱性食物,喝昆仑雪菊。选择对身体伤害性小的治疗的方法。这样患者容易接受。

总之,如能做到戒烟;改变饮食习惯,少吃腌制、烧烤食物,减少油食,多吃黄绿色菜、粗粮、纤维素等;注意预防感染,例如进行新生儿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少饮酒,避免过多日光曝晒;适量运动。有人估计,癌症将可能减少30%~40%。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一步深入,有可能通过基因型的测定,划出癌症的易感人群,从而采取相应的防癌对策。

参考文献:

[1]方积乾,万崇华,郝元涛.与健康有关的生存质量的研究概况[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0(01).

[2]Marchoro G;Azzarello G;Checchin F The impact of a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quality of life in nonmetastatic.breast cancer,1996.

篇4

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解决农村的生产方式,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同时也要在农村建立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深入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进一步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和在农村中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加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关键。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体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体育的整体状态和趋势不容乐观,农村体育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盲区。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廊坊农村70个体育锻炼点的情况进行实际调查与分析。共发放居民问卷700份,体育锻炼点问卷70份,其中居民有效问卷682份,有效率为97.4%,体育锻炼点有效问卷为70份,有效率为100%。

3现状及其分析

3.1廊坊农村农民对有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

通过廊坊农村农民对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认识程度的调查表明,广大农民对体育法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普遍偏低,仅有3.1%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很了解;有28.7%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略知情,而有68.2%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毫无所知。以上问题说明,廊坊农村农民对体育法律法规了解缺乏,农村体育管理法制化程度不高,宣传体育法规政策方面力度不够,加强对体育政策法规具体内容的贯彻落实及宣传教育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要部分。

3.2廊坊农村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农民认为增进健康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增加营养,保证睡眠,改掉不良习惯和体育锻炼。

3.3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情况

3.3.1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项目状况

项目秧歌武术气功交谊舞羽毛球篮球混合项目数量201697666百分比28.5%22.9%12.8%10%8.6%8.6%8.6%从表1中可以看出,廊坊农村的体育锻炼点内容选择比较单一,其中民族传统项目占的比重较大,主要是由于传统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比较简单,容易开展。而羽毛球、篮球项目主要的人群是青壮年。廊坊农村的体育锻炼点中气功练习点较多,因为廊坊是我国推广保健气功的试点,所以气功活动点不仅发展规范,而且发展的速度也较快。

3.3.2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场所现状

活动的场所村委会的活动场地村头巷尾麦场空地树林河边其他数量25181764百分比35.7%25.7%24.3%8.6%5.7%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迅速提高,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增大,对体育需求不断的增长,以农村现有的条件看,正规场地设施很少,农村人的体育活动场主要是有村委会提供的平坦的空地。并有很多农村把活动场所扩展到了村头巷尾、麦场空地等地方。这与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体育资金匮乏、场地设施稀少造成的。

3.3.3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锻炼时间状况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有70%的体育锻炼点在晚上活动;有58.6%的体育活动点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到2小时之间;有75.7%的锻炼点受季节的影响。这非常符合农村的生活习惯。一般在早晨农民都会去田间劳作,而且在春播秋收的季节由于农活劳累,多数锻炼点由于没有人员参与而暂时停止。

3.3.4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经费情况

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村委会支持,占48.3%,有86.7%的锻炼点经费缺乏。由此可以看出,廊坊农村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锻炼点的资金投入与扶持少,大部分还处于一种由村委会自由组织与发展的状态。经济条件是影响廊坊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基本符合我国的国情。

3.4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社会指导员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几乎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在70个体育锻炼点中,共有通过正式培训和考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7人,且均为3级。

这与廊坊市城市社区体育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水平差距很大,说明廊坊市的体育管理部门没在技术上对农村体育的扶持,必将会影响到廊坊农村体育科学、快速的发展。

4建议

4.1政府部门应发挥其政策导向的作用,尽快完善农村体育组织建设,落实健全农村体育法规、制度建设与宣传,全面提高农村体育组织的组织化、社会化。

4.2适当增加农村群众体育事业经费,积极引导和加强农村体育消费意识培养;逐步引进体育产业化运作方式,摸索建立体育创收自给的渠道。

4.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注重业务培训,建立常设培训系统,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农村体育活动质量。并进一步加强与周边不同单位的合作,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凯珍,任海,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7,17(5):6—10.

[3]胡国雄,王牡娣.我国农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2

[4]冯健.对我国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分析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

河北省廊坊市科联项目:《廊坊农村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

篇5

1.1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相脱节

在国家实行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制度下,农村教育、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跳出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书生型”的学生,忽视了大批中、小学生毕业后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需求。据调查,75%以上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再次回到农村,他们都希望在城市里找到一份优越的工作,根本就没有想到回来带动农村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的高投入无法为农村带来更多的人才,农村教育也没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只会导致农村教育无法维持下去。

1.2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基础设施较差

在中小学阶段,我国主要推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而国家推行的九年义务确是一种不公平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城市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经费基本上由政府承担,而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费用绝大部分由农民自己承担。国务院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部投入中,乡镇负担高达78%,县财政9%(县乡财政的87%直接来自于农民),省地负担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2002年的GDP为104791亿元,教育总投入经费约为3350亿元,占重3.2%,远远没有达倒2000制定的4%的要求。国家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必然会使农村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差。虽然调查显示有84.5%以上的学校都拥有体育设施,但其中90%以上的学校只有简陋的篮球架。基础教育设施的缺乏致使学生上课的兴趣匮乏,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文化素质偏低

近年来,为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国家采取了诸多对策,比如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轮流任教,大学生的义务支教以及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城乡之间的经济以及生活环境的差距,以及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的短缺引起的教师工资的拖欠,使得农村学校教师短缺的现状依然十分严峻,农村的师资力量依旧薄弱。而且在农村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高中或大专毕业,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学校培训。教师的文化素质偏低将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农村人才的培养。

1.4农村学校的课程设计安排不合理

正如之前所说的,农村教育就是为了应试而服务的,再加上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安排的课程主要偏重于语文,数学和外语。中小学校的语文和数学对老师的文化素质要求比较低,所以学校安排的课程中,两者占了77.24%(语文42.76%,数学34.48%),英语的要求稍高一点,所以它占的比例只有13.80%,剩余的文化和体育只占7.96%。不合理的课程安排,致使学生无法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不高。

2农村教育问题引发的思考

针对以上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以感受到农村教育所面临的严峻的形式,必须对农村教育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农村教育问题。

2.1国家要更加重视农村教育

2.1.1继续坚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现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在城市的普及率很广,所以国家要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在农村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中来,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不仅是对广大农村与城市弱势群体教育权益的保障,也有利于国家事业稳定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及全体公民充分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相信要不了几年,就能完成普及率更大更广的九年义务教育的。

2.1.2政府要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虽然国家教育经费不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关键是国家还把这些有限的经费投入到那些基础较好的所谓的重点中小学中,而落后农村的学校经费投入较少,国家应该把更多的关心放在农村教育上,将其作为重中之重来扶持,给予更多的教育经费。有了足够的教育经费,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才能完善,学校的基本教学才能更好的进行,农村的教育水平才能够得到提升。

2.1.3政府要努力营造好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严格打击农村中小学校周围的黑网吧和游戏厅等场所,避免学生沉迷其中,荒废学习。

2.2学校要广招贤师,搞好农村教育

2.2.1学校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县城里的重点中小学开出许多优越的条件来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国家看见学校学生优秀,教育投资就多投入到学校。经费是一定的,县城中小学的教育投资多,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就自然而然的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两极分化”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学校必须要想办法广招贤士。首先,应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还可以向教育厅及有关部门申请对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的“特殊津贴”;然后可以加强与城镇学校的教师交流,鼓励城镇优秀教师来农村任教,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成绩,使学校整体的教育水平得以提升,从而吸引政府的目光,引起政府的重视。政府一旦重视起来,就会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那么学校就会有更优厚的条件吸引越来越多优秀的老师加入到农村教育的大潮中来了,农村的师资队伍也就越发强大了。

2.2.2学校要优化教学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数、外这些课程的学习,还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据调查,78.64%的农村小孩都认为学校平时的文娱体育活动过少,除了上课就是写作业,简而言之就是在两耳不闻窗外事。86.20%的学生业余时间不到两小时,可以说他们只是单纯的被学校限制在那里死读书。学校应该优化教学模式,合理安排课程,适当增加课余时间,增加文艺或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全面发展。

篇6

现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虽然使得美术教育稍稍得到一点点的重视,但是由于诸多因素使美术教育受重视程度与数理化等文化科相比还是相差甚远。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事实就是:不可能每个人都会在文化课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忘了其实在美术方向也可以给学生很大的一个发展空间。美术教育可以丰富了学生们的生活和思想,,同时也可以让一些文化知识较薄弱而对美术又感兴趣的学生有一个发挥自己思维的空间。带他走进他辉煌的明天,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可是在我们这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其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是大大的降低,所以在经济落后的农村,美术教育的开展还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中很多案例都说明了美术教育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美术教育不足给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大。所以说我国现在的农村美术教育还存在着严峻现象。据我个人分析,觉得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家长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们这种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大多都是一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都吃尽了农耕的苦头,不想让自己的子女再走自己的老路,都想方设法的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走出深山,摆脱自己认为的农耕的苦头。所以一定要让自己的子女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所以在他们的心里只知道、一致认为,考试考高分就是好学生,就是好样的。所以会有很多学生是被自己的家长逼着去学自己不太感兴趣和喜欢的科目。这样从很大程度上来讲是家长抹杀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其二:学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我国广泛的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开设了音、体、美等所有课程,开设的课程很齐全。但是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大多情况下那些音体美的都是虚设的,很多时候都是用来上一些文化科,比如数理化等科目。有的学校只在七年级,或者七、八年级开设美术课,而九年级都不开设美术课。大多学校连必要的美术教学工具也没有,甚至连美术教师教学参考书都不给订购,更不用说什么美术活动室、模型、专用图书、画架之类了。所以大多数农村中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老师是黑板+粉笔,学生是白纸+铅笔。美术课堂教学学校不予重视,课外活动更不用讲了,农村学校几乎从来就没有组织过校内的书画比赛活动,这样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最后这样的活动就直接不参加算了。有的美术教师组织的美术课外兴趣小组,多数也因校方的干涉和学生家长的反对而夭折。

其三: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问题。

现在很多农村的美术教师主要在从事其它学科的教学工作,整天忙于吃透教材、备教案、批改作业,根本没有闲暇进行美术专业知识的更新,更没有条件从事美术创作了,所以农村中学的美术教师现在参加书画展览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美术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尽而影响课堂上的美术教学效果。有的美术教师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使学生对美术失去了兴趣。受家长和学校的共同“熏陶”,学生的思想也变了。他们认为上美术课是让自己在紧张的功课之余放松一下,因此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松散,作业不及时完成。美术教师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也慢慢懈怠了。这时也经常出现把美术课给其它学科的教师去上,甚至干脆将美术课当自习课上,认由学生自由活动。即使有些美术教师不甘心,但是想推进教学也是困难重重。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现状,确实是一件比较复杂和困难的事情,涉及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的问题、经济水平的问题、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选拔制度的问题,就这些问题已经有很多的同仁们提出了种种解决的方法,但至今我们农村中学存在的还是这些问题,如何去改变它们了,有待我们整个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和全体美术教育工作者共同来关注与支持和努力。

其四:美术教育过于传统。

近几年来,许多中学生国际比赛结果显示,我国选手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落后。这都与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关。盲目追求升学率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美术这门极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科,受到重视程度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教师在教学中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少。教学内容上很难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教学方法上很难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转变。

其五:我国考试制度对家长和学校的影响。

现在我国的考试制度导致了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方式的方法都是为了应试教育,而没有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误导。尽管国家教育部已提出中小学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由于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一些学校只重视升学率,仍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美术的学习,不作为升学手段。学生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语、数、 外成绩,美术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一定的限制是难免的。大家把美术教育当作是文化科学习之余的一个业余爱好来学习,并没有去实际的重视。

总之,现在我国农村美术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是一个客观现实。它的形成也是有着多方面因素的。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需要社会、学校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广大美术教育者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更新知识,扩展专业技能,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业务水平。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配合新课程改革,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教育是国之根本,教育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同样也是个教育大国。如今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薄弱状况并没有完全扭转,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严重缺乏、教学设施陈旧、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办学条件差、家庭教育缺陷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等。使得农村小学教育滞后,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的顺利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小学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教育教学资源欠缺,办学条件差,城乡差异明显

1.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在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虽然新校舍盖起来了,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电视机、投影仪、电脑等都非常的欠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

2.从总体上看,现在能够完全适合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总量非常缺乏,有效的应用程度和有效的共享较低。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而且这已成为约束乡级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3.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欠缺国家的统筹规划、整体调控以及有效引导。满足实际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优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并不充分,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短缺。

4.语音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功能性教室,很多地方都没有,有的只是空名头或者设备过旧,图书馆缺乏新书,计算机缺少更新维护。学生体育活动用的操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缺失,对现代体育活动没有接触。

这些教育基础设施的缺失和陈旧,严重制约了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很多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规划应该必须以实用为导向,要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并且要服务于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应用。所以,应当充分重视这些资源使用者的需求,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开发和规划相对应的教学资源。

二、入学儿童减少,办学规模萎缩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年轻夫妇观念的转变,使得农村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学龄儿童逐年减少,农村小学在校人数日渐萎缩。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于是,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教学质量更好的县城学校。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农村小学招生越来越困难,村级小学学生数量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使得学校不得不缩小规模,让较小规模的小学进行合并。使得办学质量更加恶化,生源又会减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整体年龄偏大

办学的主要力量就是师资力量,它也是教育条件中最为能动有效的组成因素。农村小学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一是由于教师的年龄结构整体偏大,教学陈旧、知识结构老化、观念也比较落后。二是城区学校从小学调教师,调走的是学历层次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这样,留在小学教学岗位上很多的是上了年纪、体弱多病的教师。加之没有新的教师补充,教师队伍出现了“断层”,成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难以逾越的一道坎。三是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又太快,而教师培训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另外,艺体类教师匮乏,小学教育中仅仅存在着德教和智教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不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部分教师疲于应付,师资水平跟不上时展的步伐。

四、家庭教育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篇8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教育现状  分析  对策

    本人跟随青岛农业大学手拉手义务支教队在农村小学进行连续三年的假期山区支教,去过山东济南、青岛、枣庄、临沂、潍坊及甘肃甘南的9所农村学校,结合自己的小学教育经历,见证了农村小学整体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逐步完备,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改善,学校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套,学校师资队伍不段壮大。但是随着农村学龄儿童数量的急速下降,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制约农村小学发展的因素

    1.办学条件失衡

    针对山东省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来看,在我去过的10余所小学里,按照办学条件,可分为三个类型:一类是,青岛市城阳区的古庙小学和大北曲小学,交通相对比较便利,教学设施较强,通过近几年的普九达标验收,各功能室基本齐备,硬件建设基本能满足当前教学需要。第二类是临沂莒南龙窝学校、潍坊高密冯家庄小学以及济南章丘闫家峪中心小学,教学设施较落后,只有一个微机室,但电脑早已淘汰,学生的微机课只是形同虚设。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功能室。光盘播放室和卫星接收室的设备在教室安装着,很不方便,设备经常出毛病,不能正常运转。但篮球架,乒乓球案设备基本符合学生需求,有图书而没有标准的图书室。第三类是枣庄滕州鲁能希望小学和济南章丘东八井小学,教学条件更差,其中一处是一至六年级,硬件建设基本没有,只有篮球架和一个乒乓球案,几十本图书放置在办公室的书架上,学生们几乎没有机会翻阅,形同虚设。另一处是一至二年级,没有任何功能室和教学设备,只有两名教师。

    从办学条件(硬件)看,这些学校存在着巨大差异,严重违背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政策。

    2.师资力量薄弱

    办学条件好的学校与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的教师两极分化严重。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由于种种原因而相当薄弱,教师老龄化严重且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在我去过的农村小学里几乎没有30岁以下的教师,且教师资源紧缺,从而在一、二年级出现了教师每人包一个年级的现象。语文、数学、英语是农村小学的三大主课,但由于英语教师数量少,实行非专业教师任课,很大程度上阴碍英语教学的发展,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虽然开课,但农村缺少专业的教师,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大部分教师只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面对素质教育,面对新事物课改,教师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教师很少有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教学水平很难提高。

    3.学生及家长素质不高

    学生从小生长在农村,见少识小,视野狭窄,其本身就比城市的学生劣势了不少。农村学生家中有用于查找资料的电脑几乎没有,一些知识拓展类的任务,学生很难自主完成。另外学生缺少必要的课外读物,支教过程中在鲁能滕州希望小学做过一次问卷调查120名学生中有课外书籍的比率只占百分之十几,且一部分是男生喜欢的漫画书,其余都只有几本教科书。目前,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大量学生流入城里。

    农村大多数家长数文盲或半文盲状况,文化程度较低,在辅导孩子时往往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有甚者,他们根本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在他们眼里,他们的任务只是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在支教过程中发现,有的家长还把大量干农活的重担加在孩子的肩上,孩子的课余时间几乎无法完成家庭作业,更不用说巩固复习了。近年来,大多数家长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儿童增多,以至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空白。久而久之,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脱节的恶性循环。

    二。突破发展困境的对策

    1.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切实保证农村教育的有效投入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需以政府投入为主,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尽可能向农村倾斜。每年拨出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教育设备和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的配置。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继续合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在拨款方式和拨款途径上,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保证各项费用都用到实处。

    2.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选派优秀教师、专业型教师到农村任教,特别是英语、体育、音乐、美术教师,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可以每年聘用一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补充“新鲜血液”;另外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部分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从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适当向农村教师倾斜,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学校要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经常创造条件促使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以新课程、新知识、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使教师成为学会学习、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通过学习和培训,了解最新教学理念,熟悉全新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注重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争取尽快配齐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在新招教师不到位的情况下,考虑让一部分教师转岗培训,拨专款用于农村小学音、体、美、科学、信息技术等教师的脱产进修,从而满足农村小学教育需求,使学校教学设备能有效利用。

    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作为教师,要关心、帮助、激励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学困儿童,多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构建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相关部门常性不定期地下到基层,深入课堂,随机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同时观察师生的精神状态、教学氛围和周边环境,并做好观察和记录,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学校加以改进。

    (2)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各校征求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对六年来学校教学工作的反馈意见。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师德师风、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风、学风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以改进工作,提高质量。

    (3) 通过各项调查、研究、评比,根据学校、教师、班级分设奖励机制,以调动学校领导、教师队伍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篇9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农村现状 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日新月异地推进,老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是事实证明,在农村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表现在英语教学上,农村学生从小的教育只注重语文和数学,忽视英语的教学,到初中时将英语提到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认识态度不高,从心理来讲不够重视,对这个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不愿意学习英语,这就给英语教学增加了难度,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

针对以上情形,究其原因,可能一是:学生的认识程度不够,认为学好数学、语文这两个学科即可,英语将来在社会上无实际用途。二是:可能教师自身的原因,没有讲清楚英语的重要性,采用的教法过于陈旧,不能让学生有新鲜感,以至于学生出现厌烦情绪,造成今日之局面。

面对这样的现实,要改变现状,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就应该因地制宜,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

农村英语教学的成功要靠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靠集体的智慧不断研讨,解决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教师应走进新课程,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多样化的教学风格,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实践证明:以一种或两种形式为主,辅之以其他形式教学,效果较好,而长时间地采用一种形式教学,会给学生造成生理上的疲劳和心理上的抑制。

二、课堂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技巧和方法,向课堂有限的时间要效率。

要向课堂要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必需的,教学手段的更新更是刻不容缓。以往英语老师都是教单词、背课文、讲语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不可能对此产生兴趣,也没有办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英语,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们应该运用“精讲多练、善导自学、激发兴趣、师生和谐”的课堂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苦钻研教学大纲,认真钻透课本,不惜花时间精心设计授课计划、方法和步骤,在课堂上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多让学生学英语用英语”教学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精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讲深讲透。新知识的运用是用旧知识引入,这是以旧引新,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教师对教学内容要认真备好课,备好学生,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善导自学是善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多听多说,多让学生进行口头练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教初中七年级英语第一册的模块十一的第三单元时,教给学生怎样用英语写信,并指导他们每人写一封英文信给他的朋友,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地写了。这样可以引导他们开口、动手,以便创设情境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上课思想高度集中,做到人人开口,个个动脑,个个动手,达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练习的目的,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这样一来,个个投入到学习中,就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课堂上创设多姿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堂要质量,提高教学课堂效率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想学好英语,仅仅依赖于课堂是不够的,因为英语这门学科是融听、说、多、写为一体的,所以有的环节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方可完成。如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时,不妨给学生提供看英语短片电影的机会,使学生从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积累大量的新的词汇,对于电影之类的影片,学生是很愿意接受的。另外,可以开展书法、朗诵、阅读理解比赛、唱歌比赛、演讲比赛等,也可以在适当的时机组织一些猜谜语、绕口令、演短剧目等活动,让学生在娱乐中获取知识,学生边玩边学,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样就把枯燥无味的课堂讲授转变为丰富多彩的活动,时间久了,学生会对英语的课堂产生足够的兴趣,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趋势,都会主动地探究英语这门学科,这门学科在农村教学来讲也不会成为太大的困难,会和其他两门学科一样得到均衡发展。

四、重视教研活动,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篇10

1、德育没有统一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在学科教学中有统一的大纲要求使得教学具有一致的目的性,而德育没有类似大纲的统一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学校一个模式,形成一致性。甚至伴随着领导的更换所倡导的德育侧重点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搞运动式"的工作作风。这种要靠"教师自律"阶段的教育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处于停滞的状态。

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这几年火爆的"补习班",就可以看出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中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校长和教师只关注本班、本校考上了几个学生,从而使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涉及能加分的"市级三好"更是非学习好的同学莫属,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厅、网吧、娱乐厅等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美好的思想,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的不良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学校各部门及教师之间在对德育的认识沟通和联系较少,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构不成有效的德育体系,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针对以上情况,对农村中学德育工作中应在以下方面进行管理:

1、 领导牵头组建一只德育攻坚队伍。

要在学校形成以校长或主管副校长为龙头,以学校中层领导和班主任为骨干,结合团支部、学生会等部门,团结学科教师形成一个德育科坚队伍,负责学校德育科研工作,形成一整套德育体系。要针对新形势下农村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学校要形成相关的奖励和惩罚条例,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校长要做好德育工作的检查和督促,及时提出改进建议;组织教师认真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

2、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德育合力。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学校首先要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建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实施好大纲,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其次,有计划地聘请各行各业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模范人物为校外德育辅导员,并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做先进事迹的报告;再次,充分利用革命烈士纪念碑、博物馆、敬老院、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德育基地,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条连续的"德育之链"。

3、 学校要积极改进德育工作方法、积极提高教师的素质、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