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心理健康范文
时间:2023-03-18 00:4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春期心理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对即将到来的青春发育期作好充分心理准备,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自己。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2、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心理健康的标准要求自己。
教学设计:
一、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二、教师讲2-3个青春期到来的男女生心理问题的个案;成长的烦恼,请2-3个同学发言并分析,并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他们自己的看法。
三、讲述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女生的变化和男生的变化
1、自我意识增强。
2、情感丰富多采。
四、讲述青春期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1、注意学习中的心理健康。
2、培养良好性格。
3、增进自我了解。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篇2
一、让聋生勇敢地走出残疾人的阴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聋生由于先天条件的缺陷,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常叹命运的不公。针对此种情况,可以经常开展一些自尊、自强、自立的主题班会,给他们讲一些身边残疾人或名人成功的经历。特别是针对刚刚当选残联主席的张海迪同志,我们专门找来了一些纪录片,让学生观看,看看她是怎样同病魔作斗争的,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同时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择业观,社会分工不同,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最平凡的岗位一样能干出自己的天地。作为学校,要结合社会用人实际开设一些实用课程,如缝纫、刺绣、电脑打字、维修等,并把职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
二、给聋生传授一些青春期健康知识,让性教育走进课堂
让学生对自己及异性生理上发生的各种第二性征的变化能大体了解,他们就不会感到陌生和好奇。在教学实践中,要把女生的青春期教育作为重点,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团体辅导,把学生请到心理辅导室,通过教师讲解、同学交流,加强对生理期的交流与适应能力。另一种是伙伴辅导,请身体发育快的学生作指导,一方面她们会积极主动地帮助那些生理心理上有问题的小同学,另一方面有问题的同学可以把她们作为倾诉对象,这些小指导必须是专门培训的,她们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培训所得到的知识为同学解答一些问题。这样有效地避免了直接接触老师可能引起的尴尬,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作为教师要多带领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营养与睡眠。
三、帮助聋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
聋生由于自身条件的缺陷,使他们只能在狭小的圈子里活动,无法真正地走向外界。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告诉聋生,正是由于自身的限制,所以要想成功必须付出比别人多倍的努力,而不应只是在虚度。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结合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给他们讲述一些残疾人成功的“秘诀”。其次,引导学生进行正常交往,在班级中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的剩余精力得以释放,情感的兴奋点得以转移,如组织联欢会、开展文体比赛、庆祝生日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合理的宣泄,同学交往也自然融洽。最后,给学生讲解早恋的危害,人在年少时应多读书多学习,掌握一技之长,以求生活的道路能更宽广一些。对个别有早恋倾向的学生则采取暗示、启发、个别教育的原则,让其珍惜青春年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正确对待聋生的逆反心理
聋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从小都是唯父母、老师的话是瞻,但到了青春期却出现了严重的叛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积极的逆反心理是一面镜子,如果能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逆反心理也会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与聋生平等相处,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不要用粗暴和强制的方法,要真诚地做他们的朋友,特别是当聋生提出一些要求见解时,不要搪塞了事。其次,多用“大拇指”对其进行赞美,人的心灵最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对聋生而言,赞美更是一种催化剂,能播下奋进向上的种子。最后,帮助聋生学会自律,遇事尽力克制自己,多请教别人,多一份沟通就多一份理解。同时引导他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体现自我价值,远离逆反心理。
五、增强聋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如今的社会,诱惑可以说是太多,一些懵懂的少年儿童往往容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而误入歧途,深受其害。作为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抵制社会不良传播媒介的负面影响,选择有益于健康的信息内容阅览,让学生明辨是非。特别是女生,学校应多组织开展关于女生自我防护意识的讲座,教给她们遇到危险时的自我保护应急措施,发现异常状况应机敏、理智地处理,并及时报告老师。作为家长,应尽可能地做孩子的朋友,试着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正确地处理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心理上缩小与孩子之间的代沟。
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青春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41
1 积极心理学及青春期
积极心理学指的是对人类力量与美德等积极因素运用较为完善而有效的心理学方法与手段来进行研究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在这一思潮下,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辩证观,使青少年的积极力量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幸福感等等。
所谓青春期指的是青少年的身体发育逐渐成熟,并出现了第二性征的一个阶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界定,10至20岁都属于青春期范围,青少年从10岁到12岁开始出现第二性征,一直到20岁时身体基本成熟。在中国,青春期一般指的是11岁至17岁的青少年。这一时期,青少年由于身体发育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可是心理成长却相对比较缓慢,所以这一时期也是青少年心理转折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非同步,青少年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所以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也是难以避免的,如情绪激动、冲动以及对异性的爱慕等等。在传统研究中,很多心理学家都关注检测与矫正这些心理问题的方法,可是却极少有明显的效果。此时,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从而让我们对青春期能够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2 积极心理学对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主旨就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它认为人的本性就追求积极的,在研究人的心理品质时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在解释问题时也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出发,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从理论上讲,建立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前提就是假设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着积极的人格品质。这一理论认为,人是能够做到自我生成、管理、导向以及适应的一个有机体,在应对问题的时候能够坚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心理学家在面对人类潜能时能够使用更开放的欣赏眼光。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这一理论中有了更加充分地体现,因此也就真正地担负起了心理学的功能与使命。
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 树立辩证观,发挥青春期积极力量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青春期是一个相对比较危险的阶段,这一阶段青少年容易出现各种消极问题,实际上这种认识是比较狭隘的,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青春期的青少年。我们不但需要对青少年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并研究问题解决的途径,还需要对青少年身上的积极因素进行深入地研究。例如,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一般情绪都比较容易产生波动,这样的情绪虽然会让人无所适从,可是若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也说明了他们的情绪情感比较敏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心理教育者,应该对青少年给予更多的关心,认真而耐心地与之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掌握积极的情绪体验的方法,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再比如说,很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特别容易冲动,经常容易惹事,可是若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也说明这些孩子充满了青春活力,勇于作为,对于这种积极的行为表现,我们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表扬,这样就能够让这些孩子向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3.2 开展积极心理素质课设计,培养青少年的幸福感
按照积极心理学理论,教育行为是快乐的,教育者应该对人类的潜能和优势给予足够的关注,从而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其中,设计一些可以增强青少年幸福感的课程。幸福课的基础就是积极心理学理论,这一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挖掘人类的优势,帮助人类获得幸福与快乐。现在我国部分心理学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参考了欧美国家的幸福课实践经验,并结合一些学校的心理课活动,共同编写了《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幸福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网络自助、团体心理活动、讲座等等。这些内容为我们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活动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人生的追求目标离不开幸福,教育活动要发挥真正的效果也不能离开幸福。所以说,培养青少年的幸福感,对青春期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关键。
3.3 开展积极价值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在对青春期的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时,我们需要从积极的角度出发,看到那些所谓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青少年有着极大的潜能,他们能够通过努力来进行自我愈合,并获得积极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时要尤其关注开发青少年在这一方面的潜力。实际上,青少年正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的。即使是烦恼、痛苦等看起来比较消极的体验,实际上可以让青少年的阅历更加丰富。
3.4 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创造积极乐观的环境
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要形成积极的人格就必须有一个积极的组织系统,也就是说良好的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在家庭中,如果家庭成员能够互相尊重,在遇到问题时民主讨论,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幸福快乐,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反之,家庭中如果经常吵架或者不民主,孩子就会感觉到压抑、恐惧、自卑,时间长了就会养成孤僻、悲观的心理特点。第二,良好的学校氛围对青少年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尊重与爱护,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并积极地鼓励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形成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第三,政府部门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施行有效的政策策略,各个新闻媒体要加强监督与宣传工作,努力创造和谐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就可以积极乐观地成长,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度过一个轻松愉快而健康的青春期。
参考文献:
[1]杨稣,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1,(3).
[2]林燕.青少年思维方式教育的实践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维方式视角[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
篇4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寄宿制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远离父母,性心理健康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是非常容易造成学生性心理的混乱的。因此,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学过程中,将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强学生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1.加强学生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农村寄宿制小学针对学生的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握教育教学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够从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心理需求、素质能力以及对性知识的了解等方面解决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问题。青春前期指的是8~12岁,此时孩子们基本上都在小学。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发生了变化,性发育已经开始,到了12~13周岁达到顶峰。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对青春期有关的知识所知甚少,甚至什么也不知道,当身体出现变化的时候,有些学生甚至会惶恐不安。即便是和家长团聚的日子,可能家长对这方面的指点也较少。学生的无知将会造成思想压力过大,成绩大幅度下降等各种不利的因素。因此,加强学生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2.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小学六年级,青春前期的懵懂让异性之间开始互相吸引,有个别男女生可能出现一些“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可能就是幼稚的早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寄宿制小学的教师要关注学生青春前期的性心理,对学生进行必要及时的卫生保健,帮助学生缓解青春前期引起的思想压力,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青春萌动期的躁动。学生在青春前期之间的紧密联系有着更为重要的转变,对青春期的问题一般不会和父母去探讨,而是转向家庭以外的同龄人去寻求帮助。而同龄学生也并非都能向学生阐明这种关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正确的青春前期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关注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能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避免形成不良品德
1.教师要关注寄宿制学生青春前期性心理,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
农村家庭的家长一般情况下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觉得孩子吃得好、穿得好,成长自然就很健康。但是一旦家长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或者采取粗暴的压制教育方式,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在学校寄宿,远离父母,和父母交谈的时间较少,导致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变化不清楚。作为教师,不应该仅仅关注应试教育,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有些学生内心世界意志非常脆弱。教师要抽出相应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教师可以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影视录像等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正确的心理健康疏导可以让学生正确关注男女生之间的友谊甚至爱情,摆脱在青春前期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
2.教师要细心观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要把握班会课以及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师要细心观察,对学生的异常行为和不良行为习惯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青春期教育方面的书籍,或者对学生的异常行为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时纠正,让学生减少不良心理对他们的影响,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确保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评价自己,以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塑造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象,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
1.塑造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象
小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一方面是来自于自我感知,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以及家长的认可。作为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多理解、多宽容、多激励,还要多帮助学生塑造积极的自我意象。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抑恶扬善,点燃学生积极进取的火焰。教师要不断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在宿舍生活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成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强化信心。学生只有具备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象,才能更好地度过青春前期。
2.有针对性地进行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随着年龄差距的不同,性心理状态也不一样。作为小学教师,要把握寄宿学生的青春前期的性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性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素质。学生是一个个生命的个体,每一个个体都有着自身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多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进行青春前期性心理教育。
总之,农村寄宿制小学青春前期性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学生自身性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教师能够在生活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小学学业的重要一环。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针对学生中出现的性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青春期儿童;健康成长;思考
儿子下晚自习回来,一进家门,带着上学途中的风尘与冬夜的寒意,仆仆地径直向镜子奔去,嘴里欢快地嚷着“妈妈,我长喉结了,小的”。等宣布完毕,他已经站在了镜子前面,弯腰站着,高高扬起脸颊,手在脖子上摩挲着,又将手挪开把脖子来仔细端详……是啊!不经意间,十几年过去了,儿子成长到了青春期。看着一天天往高拔的他,听着他对学校见闻绘声绘色的讲述与评论,那样的无城府无芥蒂,那样的感慨义愤填膺,我的欣喜油然荡漾在心头;他的健康、快乐、阳光、活泼,给我无限的宽慰与希望。孩子,他在无忧无虑中长大了。我是多么期盼着他能一辈子都快乐啊!然而,他即将十三岁,迎来青春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将发生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烦恼也会不期而至会如影随形。我要施以援手,助他克服困难、化解矛盾、破解困扰、战胜危机,顺利稳定地度过青春期——这是我的使命、我的义务、我的责任,是我愿意去做的当务之急。
于是,我开始思考,思考的内容围绕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青春期,怎样有青春无烦恼?
一、明确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与心理特点
(一)青春期生理发育加速
1、身体成长加速。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发生急速变化:身体快速增长;体重迅速增加。2、生理机能发育加速。青春期儿童的肌肉与脂肪发生变化,男性肌肉强健,女性身体丰满;面部特征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体貌特征开始接近成人,脑与神经系统逐步发育成熟。3、性的发育和成熟加速。男性女性在身体形态上发生巨变,女性主要表现为隆起、体毛出现等,男性出现胡须、喉结突出等;生殖系统发育成熟,女性出现初潮、男性出现遗精。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由于生理的成熟,青春期儿童在心理上产生自己发育成熟的体验,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这就是成人感。但同时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处于从童年期向成熟期发展的过度阶段,现状是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之间的矛盾,这是青春发育期儿童最基本的矛盾。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托之间的矛盾。青春期儿童自我感觉成人,强烈要求精神独立、生活独立。但面对矛盾和遇到困惑,依旧希望成人以及社会支持系统在精神上的理解和保护。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成人感以及由此产生的自主要求,使青春期儿童选择将自己内心世界封闭起来“玩深沉”,“不屑”与成人世界沟通、向父母吐露心迹,将父母的关爱视作多余加以排斥。但是,随身心变化而至的苦恼与不适,又使得他们心生与外界沟通、交流并获得理解与支持的渴望。4、成就感与挫败感交替产生。青春期儿童常表现成人式的果敢和能干,豪情万丈时,大有“舍我其谁”的雄心,如获成功或取得好成绩,便会激动不已,热情高涨;如遭遇挫折,极易沮丧失望,自暴自弃。
二、助力青春期儿童减少烦恼的举措
帮助青春期儿童直面成长的烦恼与困惑,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与“润物细无声”的积极关注。主要从家庭、学校两个社会支持系统着手:
(一)教学模式与师生关系
1、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等及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加学生的心理知识常识,提升学生的体验情绪水平,及时矫正不良认知。2、定期聘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3、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比如在想品德课中穿插养成教育,教会学生明白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素质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4、老师指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
(二)家长要积极面对理解和帮助孩子的重大责任
1、父母要了解身心变化特点。父母要做学习型家长,学习有关孩子身心发展变化的知识并用之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2、父母要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多重矛盾的焦点所在。生理的成熟体验,青春期儿童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但现实中他们仍然是儿童,心理仍未发育成熟,他们对自我的认识超前,而在父母看来他们仍然是小孩子,对孩子的认识滞后。认识上的差距成为亲子关系中矛盾的焦点。3、父母要正视青春期孩子独立自主的需求。
三、结束语
梁启超先生言“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强则国强”,当下的新说法“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青少年,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所以青少年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成功,是家庭教育大计,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职责、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各个社会支持系统携手,积极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并给予科学指导,让青少年的青春期有青春而无烦恼。如此,为青少年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迈向自我实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良好的身心基础助力。
参考文献:
篇6
青春期在心理学上又叫做“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中职学生在青春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心理中职学生由于在初中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身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学习上没有动力,甚至对所学科目丧失兴趣和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周而复始,会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逃学的行为。
2.自卑心理中职学生因为学习成绩较差而未能顺利升学,本身会存在失落感和自卑感。再加上中职学校和初中的教育方式有区别,学生很难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无法融入课堂教学。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3.网络成瘾问题大多数中职学生在这一阶段都会有严重的厌学情绪,据调查发现,这些学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成就感,也无处去宣泄自己的情绪,网络此时成为他们最好的伙伴和发泄情绪的最好工具,只有在虚拟的世界他们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对网络的极度依赖就容易形成网络成瘾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更会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4.情感问题和性心理问题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容易产生过度兴奋和暴怒的情绪,主要表现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同时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性意识开始萌动,因此早恋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在交往过程中,他们会有很多困惑,容易产生性心理问题。
二、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中职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如何妥善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笔者认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仍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内在一致性,三者的密切配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惑,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1.营造健康的中职生家庭环境父母在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和关爱是孩子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我们要充分重视家庭环境对中职生心理的影响。(1)家长应多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作为家长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如上网或者阅读有关报刊等,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坚定的信念,正确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调整自己的心态。(2)家长应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孩子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孩子。父母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创建美满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树立榜样,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
2.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全方位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各中职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渗透在教学当中,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之外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使得利用信息媒体进行教育成为可能,这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可以养成热情、积极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也要时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做一个有心人,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积极制定相应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案,促进中职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总结
篇7
(一)厌学问题
厌学心理是中职生最常见、最普遍的心理问题,由于中学阶段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而产生学习无成就感的心理,情绪消极、自卑。主要表现在:1.缺乏学习动机,一些中职生对学习认知的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且不重视文化基础和思想道德课的学习。2.学习情趣不浓,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基础理论课,因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抽象等,使得中职生学习兴趣缺乏。
(二)人际问题
人际关系是中职生主要的问题,许多学生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而引起不良的情绪,主要表现在:1.亲子关系存在一定的隔阂。2.师生间的信任感缺乏,朋友关系不能良好处理;3.异性间的交往存在一定的误区。4.网络关系不能正确对待。
(三)情感问题
情绪和情感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良好的情感和情绪是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而当前中职生青春期的情感问题主要有:1.情感心理趋于稳定,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不良影响。2.感情较为冷淡,缺乏应用的朝气和热情。3.情感压抑,但不懂得如何正确宣泄。4.异性间亲密度增强,容易产生早恋。同时,对两性不能正确看待,而产生性心理问题。
(四)个性问题
积极向上的个性是中职学生心理正常发展的关键,但是中职生因自身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性格心理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缺乏兴趣特长和爱好,使得他们上进心不强。二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
二、中职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一)加强心理教育,普及心理知识
应设立心理咨询和教育中心,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跟踪监测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并开设心理课程,要重视心理教育。首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每学期安排心理教育的课程,并要强化心理课程教育的师资建设;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安排相应的心理课程,不同年级的侧重点不同,一年级进行适应心理教学,包括中职校园生活、学习;二年级则开展人际关系、学习方法、情绪调控等;三年级则以就业指导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
(二)组织心理课堂,加强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及身心发展规律等要适时的开展心理课堂,实现团体性的心理辅导,比如,青春期心理知识讲座,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了解自身的特点,以建立良好的方式平稳度过青春期;组织开展关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讲座、网络健康教育讲座、职业生涯规范讲座等,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各种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开展团体活动,强化心理训练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及技能培养为基础,积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的团体活动。根据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可从“适应能力训练--人际关系、学习动力及情感引导--就业指导”这一过程来进行。每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心理训练活动,比如,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成长小组及团体心理游戏等,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和训练;同时,还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让师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广播等形式进行心理教育的指导。
(四)结合家庭教育,提高教育效率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因此应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父母应营造温馨、有爱、融洽的家庭环境,让子女能够感受家庭的关爱。其次,价值应以身作则,调整自我态度,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性格水平,因为家长的态度、性格和素质对子女有着极大的感染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心理。最后,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端正教育态度,不能采取粗暴、打骂等形式来教育,应建立一个民主、科学的教育模式。
三、结论
篇8
学习成绩滑坡,干脆不学了;开展竞赛活动输了,或者没有获得理想的成绩,就大发脾气;看到别的同学比自己表现优秀,就委屈得哭泣,不吃不喝;和同学发生点小矛盾,就痛哭流泪,伤心绝望;遇到一点烦恼就对同学大发雷霆,甚至顶撞老师;遭遇一点挫折,就不知所措等,我们姑且把这种十分脆弱的心理叫做“蛋壳心理”。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主要的表现在学习、交往、青春期三大方面,以郁闷、焦虑、失眠、敌对和发怒等主要方式呈现,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成绩不好,缺乏意志品质、缺乏耐心和信心、人际关系紧张、难以接受老师的批评、抗挫折能力低、决断力差、明辨是非能力低、网络信息的诱惑、青春期的烦恼、容易发脾气等,都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初中生的压力
学习压力过大。现在初中生,尤其是九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主要来自学校和班级升学率的压力、家长期望值过高的压力、自身考入重点高中的压力三大方面。尤其是过重的学习负担,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危害极大。最突出的表现在“好学生”、“优等生”身上,他们每天紧绷“分数弦”,神经高度紧张,一刻也不敢放松,总担心自己考不到好成绩而受老师批评,使自己的“美名”扫地。白天几乎手不离书本,甚至晚上学习到凌晨二三点。另一类是中等生,他们也曾努力提高学习成绩,但缺乏意志品质,缺乏信心,缺乏上进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受外界的诱惑而分心,管不住自己,不愿意和同学合作学习,不敢和同学展开学习竞争等,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责备,造成心理紧张情绪。其三,是“差生”和“问题学生”,他们因个人品质不良,基础较差,智力因素低,提高学习成绩相对困难,成为班上的“三流学生”,“三不管学生”,在同学的嘲笑和讽刺,老师的歧视下,这类学生自卑心理加重。
心理压力过大,必然导致学生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焦虑不安,冲动、发脾气、厌学等不健康心理,影响成绩提高,进而又加重心理负担,“滚雪球”的心理负担越积越重。我教过一个“乖乖女”,初中三年从来没有迟到过,从来没有违背过学校纪律,整天一门心思搞学习,很少看到她脸上绽放的“鲜花”,考上重点高中后,这名女生精神有些失常,总会莫名其妙地流泪,发呆,发笑。
初中生的青春期烦恼
青春期是人体迅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继婴儿期后,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这一期间,不论男孩或是女孩,在身体内外都发生许多巨大而奇妙的变化。因此,掌握和了解这一时期身体内的变化,对孩子顺利渡过青春期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
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人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个体性发育成熟,已经可以生育。由此可以看出,青春期主要是以生理上的性成熟为标准而划分出来的一个阶段,它与从心理或社会方面划分出的人生阶段有重迭。
在人体生长发育阶段,青春期占一半或更多一些时间。青春期目前在各国并没有一致的年龄范围,一般指13、14岁到17、18岁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上,它又称为青年初期,相当于教育学上的中学阶段,以身体的急速成长为特征。而青年期除了包括青春期外,还将延续至25?30岁。由于男性的性成熟比女性晚一年前后,所以可以把男性的青春期年龄范围确定为14?18岁。偏早或偏晚1~2年,都属正常情况。人们通常把这个年龄阶段的男性称为少男,而同样年龄阶段的女性称为少女。在青春期不仅身体上有了明显的变化,且在心理上也常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青春期的烦恼为初中生带来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可轻视。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关键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尚处于逐渐形成之中,他们的情绪表现为喜怒无常,与人好斗,逞强好胜,又处于叛逆期,既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又难以克制自己,不会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同学发生矛盾,都是“对方的错”。尤其是在异性同学的交往方面,往往想“小荷才露尖尖角”而感到不好意思;暗自喜欢对方又不敢大胆表白,总是担忧自己的长相不够英俊潇洒,美丽漂亮,学习不优秀等不尽人意而感到害羞或难以启齿。不少女生对自己过早成熟和发胖的身体感到难堪,有些女生对自己身体发育过慢,体重过轻而感到烦躁和不安等,当成熟的身体和不成熟的心理碰撞时,心理就会扭曲。
排解初中生“蛋壳心理”压力对策
正确认识自我。初中生要培养自己积极、健康、向上的阳光心理,增强上进心和拼争力,树立信心,暗下决心,做最好的自己,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在学习上,除了勤奋刻苦学习之外,还要注意技巧和方法,记住:“适合自己的学法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学法”。无论怎样,都要坦然面对,客观分析总结。无论自己的成绩处于什么地位,进步就是最好的表现;无论成绩排名处于什么名次,只要努力了就是最好的结果;无论考上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只要尽力了就是最好的成绩;无论是上中职,还是外出打工,只要问心无愧也就没有遗憾。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现在或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为社会做贡献。多学学“金子”的“发光”精神。
学会心理宣泄。心理宣泄可以很好的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更好地理解和宽容同学、老师和家长,帮助学生维持心理健康。尤其是留守学生,成绩差的学生,他们心理敏感,感情脆弱,一门心思用在学习上的初中生,整天高强度、重负担的学习,构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只有让不良情绪得以宣泄,才能缓解学生的压力。目前,媒体上介绍的沙箱疗法,就是很好的宣泄法。
篇9
【关键词】家校 中职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174-02
一 研究背景
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在不同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在课程上开展心理教育这门学科、学科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知识、学校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通过跟踪进行教育、建立心理投稿信箱、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学校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虽然学校开展了很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在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时,经常把心理教育德育化,容易把学生的情绪问题与性格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品德问题。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化,很多学校已从硬件设施这方面下工夫,如很多学校都配有专门的心理专职老师、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有些学校还配备了心理测验仪器。
二 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中职生的心理需要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也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非常时期。但是青春期的中职生都会存在一些心理特点,很多心理学家把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称为“狂风怒涛”。青春期是心理发展的高峰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特点,导致心理状态很不稳定。青春期是中职生形成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时期,如果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失衡,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2.家庭教育的畸形发展
人们都说,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但由于计划生育的完善实施,如何教育独生子女成了很多家庭的热点问题。很多家长都陷入了教育畸形发展的误区,只注意学生的营养状况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中职学生的父母比较容易满足现状,没有升学压力,他们只等待学生毕业,没有对他们进行督促,忽略了对中职生的教育观念,导致中职生任性而自私,缺乏心理的调节功能,出现各种心理障碍。
3.社会客观现实的需要
社会上的美与丑、合理与不合理、规则与不规则都是矛盾共存。有很多中职生在这个矛盾共存的社会中,感到力不从心,导致心理与行为脱节,所以说,学校对中职生的心理教育起着重大作用,中职生在校期间能否培养出健康的心理,直接影响到就业后的心理状况。
三 学校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氛围,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文教育。教师的每一个手势、每一个眼神都会赋予学生无限的能量,教师尽善尽美的形象可以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教师每一句富有哲理的话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正能量教育会使学生受益一生。这些影响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这种关系在学生身上可以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开启学生的美好心理,给学生打造一个健康的心理。教师的激情投入与奉献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增强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对中职课程内容进行整合
学校要增强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对心理教育的课程进行改革,把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三者进行整合,还要向均权化靠拢,充分调动学校、地方以及中央这三方面的课程改革,争取实现课程的统一,进而促进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
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也是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对学校教育人员的职责进行了合理分配,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规范化。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并上好每一节课;(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时时刻刻接待家长与学生的咨询,并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3)班主任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配合专职心理教师的工作;(4)教师要定时为学生测评并收集好资料,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四 学校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塑造、情操的陶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开发中职生的智力水平与培养能力
中职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可增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候,经常会开展一些培养学生逻辑功能与语言功能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课程,学校通过开展这些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2.激发中职生的积极情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通常会设计很多以情感为主的活动,所以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要规定中职生遵守活动的规则,要求参加的中职生具备一定水平的能力与素质,强调大家的协调性与互补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可以感染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良好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健康情绪的体验。
3.培养中职生的良好性格
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发挥学生的个性。在教育过程中,中职生的责任心与独立性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心理课程教育的活动中,中职生更加需要关心与尊重,他们可以在活动中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从而有助于中职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家长教育;学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121-02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自己的关注,尤其是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他们都认识到青少年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在对待青少年成长,帮助青少年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时,要用“青少年意识”来对待他们,而不能把他们当作“小大人”。家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者应了解青少年成长特点、环境及接受教育和家庭等方面的因素,以便与他们融洽相处,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帮助他们顺利地进入成人社会。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正在完成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生理、心理上会出现许多令人苦恼的、躁动的和不可预知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海文赫斯特指出,青少年的这些变化都是由于他们在青春期的需要和面对的压力而产生的,青少年在青春期如果能比较顺利地理解并完成以下九个发展任务,就能适应青春期的成长:接受个体的生理和性别角色,建立与异性和同性的新的同伴关系,从情感上独立于父母,获得经济独立的保证,选择职业并为其做准备,发展合格公民所需要的素质和智力技能,获得社会公认的责任行为模式,为婚姻和家庭生活做准备,建立与个体环境相和谐的价值观。
一、青春期的特征
家长、教师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熟悉青少年发展的独特性,了解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知识和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正常或非正常情绪、行为方面的知识。
(一)青少年认知特征
1.自我意识高涨
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思想表现为强烈地沉迷自我,出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错位。由于二者之间时常出现不统一,导致青少年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信任危机。
2.幻想
此时青少年极富幻想,丰富的幻想源自青少年体验到的强烈冲动和情感。幻想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控制情绪、行为冲动的途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一定程度的满足感。
3.表达的需要
青春期的青少年开始在家庭、学校和同伴中诉求自我及需要,并表现出为获得独立与父母之间进行种种抗争的冲突情绪和行为。
4.哲学抽象、理论和理想
青少年心中充满了诸如“绝对真理”、“极限真理”等哲学问题,形成他们自己关于世界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常常与权威的既定理论和观点相反。
5.对异性感兴趣
青少年对与性有关的事物十分感兴趣,喜欢接近异性,并对之理想化。他们变得非常关注自己的外表和衣着,花大量时间打扮自己。
6.从众
青少年的从众行为和特征经常通过衣着和其他兴趣表现出来。他们喜欢大众文化流行的东西,崇尚歌星、影星和球星等公众人物,与同伴关系密切,有共同喜好和风尚,不论有益或无益,完全沉迷于满足感官的享受,即便引起父母、老师的批评和指责,他们也是我行我素。
7.崇拜时尚
公众人物的穿戴打扮成为青少年追逐的目标,喜欢穿奇装异服,戴五颜六色的首饰,化妆以公众人物的模样为标准,甚至以奇怪的装饰来引起他人的关注。
(二)青少年情绪和行为特征
1.高敏感性
此时青少年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指点和评价,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可能会造成大问题,有时甚至会做出过激反应。
2.情绪波动
快乐和悲伤的情绪反应可能会突然甚至同时发生,情感变化很快,也很强烈。
3.行为冲动
行为冲动常常给青少年和其他人带来麻烦,叛逆现象在这个阶段十分普遍,一些青少年犯罪案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4.行为抑制
青少年情绪表现的两极化,往往导致他们可能会出现对自己情绪、行为的过分抑制现象。
(三)青少年社会化特征
1.亲子关系紧张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父母与青少年在独立、权力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进入一个比较动荡、多事的时期。
2.同伴关系密切
进入青春期以后,朋辈交往成为青少年社交的主要途径,它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在这种特有的关系中学习并适应解决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个人与伙伴之间的矛盾,学会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立场,掌握如何协调关系和处理冲突的办法,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心理和行为基础。
3.师生关系疏离
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再盲目接受一位老师,他们品评老师,挑剔不喜欢的老师。每个中学生心目中都有一两位自己最敬佩的老师,也有他们不喜欢的老师。
4.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不喜欢父母和老师控制的逆反状态下,在好奇和探究心理的驱使下,往往会接受外面世界的不良信息,做出错误的事。
二、解决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办法
青少年与成人和儿童有明显的区别。与儿童、成年期的相对静止来讲,青春期是一个充满不可预知的变化阶段。青少年在认知、情感和生理发育等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为自己的身体变化和情绪反应产生困惑,表现出高焦虑和低忍耐的情绪、行为倾向,并努力寻求伙伴、老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帮助。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立场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家长要主动参与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系统中来,通过提供各种帮助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个别咨询
心理咨询师向寻求帮助的青少年及父母提供心理帮助,解决青少年在成长中遭遇的心理困惑,引导他们走出错误的观念世界,客观看待现实,学会爱并接纳他人。
(二)小组辅导
由辅导老师或心理咨询师举办成长性、任务性或探讨性成长小组,由小组辅导者事先确定小组活动主题和目标,通过小组活动掌握例如人际交往、有效沟通、情绪管理等技能。
(三)同伴指导
由掌握一定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的朋辈学生指导其他学生,既可以是同一级的指导,也可以是跨年级的指导。
(四)家庭沟通
通过父母教养技能训练、青少年成长小组和个体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习在家庭中有效沟通、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增进亲子关系的方法。
(五)课堂讨论
班级学生有固定的活动时间,活动由辅导老师引导,并确定每次活动的主题。
(六)解决冲突
通过接受过训练的学生辅导员的干预,解决青少年之间的纠纷。
(七)自我促进
青少年采用认识自我,反思自己的情绪、行为来学习如何看待和评价自我意识、自我接纳、信任、责任感、冲突解决、对他人敏感性、应对压力等与自己成长有关的观念及事件,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理解能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更好地适应环境。
[参考文献]
[1]申荷永.心理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H.T.普劳特.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