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丑范文
时间:2023-04-12 14:5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与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篇2
美丽往往有一定的秘密,
丑陋有着不为人知的来历,
这一切都是一连串复杂的谜团,
美丽是天生的,
丑陋是挽救不了的,
要同等对待,
不能其实对方,
外貌并不重要,
人的内心必须坚强,
就算在美丽心灵也是脆弱得不堪一击,
往往丑陋已经变得比别人更加强大,
在美与丑之间,
不要存有歧视的心理,
篇3
放假了,妈妈带我坐车到爷爷家。在车上,我问妈妈:“妈妈,你说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啊?”妈妈说:“你说呢?”我说:“美就是长得很漂亮,丑就是长得不好看呗。”妈妈说:“你认为是那样的吗?”
这时,车到站了,上来一位老奶奶,在她旁边坐着一位非常漂亮的阿姨,那位阿姨看到老奶奶赶紧闭上自己的眼睛,假装没看到。她的身后坐着一位并不好看的阿姨,赶紧站起身来,对老奶奶说:“大娘,您坐这吧,我马上下车。”妈妈悄悄地对我说:“宝贝,你说她俩谁美?”我说:“那个让座的阿姨不是要下车了吗?”可是,车一站站的停,那位让座的阿姨一点也没有要下车的意思。我想,我错了,那位阿姨并不是因为要下车才让座的。
终于到终点站了,我和妈妈下了车,我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了,美和丑是不能只看外表的,要看她的内在,就像那位长得并不好看的阿姨,我认为她才是最美的。”妈妈赞许的点了点头,对我说:“儿子,你真的长大了。”
篇4
这次真够幸运。母亲决定周末要去看望外婆,我简直是喜出望外,因为,我又可以与外婆家附近公园中久别的美景相见了。
星期天一大早,父母就准备好一切,带上我出发了。一路上,我的心好似飞箭一般,早早地到达了目的地。车刚到外婆家门口,我匆忙地下了车,顾不得进门,便往公园飞奔而去。只听母亲在背后喊道:“你到哪去”?我头也来不及回,只是大声的说:“公园”。
跨进公园大门,我已是气喘吁吁,可是,眼前的一切好似一剂良方,使我顿时平静了许多,我自然地张开双臂,安逸地迎合这许多扑面而来的美,真是太美了!伴着薄雾中透出的丝丝霞光,眼前的树和山各自摆弄着身板,越发地惹人怜爱。几只小鸟在枝头忽隐忽现,时而传来婉转的鸣声,好像也在美景中尽情的陶醉。我情不自禁地迈开步履,一路温习着这一切久别的美。雾好像也舍不得离去,缠绵地缭绕着,不是仙境,胜是仙境。有好些老者还在晨炼,我停下脚步,正想感受他们焕发出的青春和活力,不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刺耳的笑声。透过薄雾看去,一对男女坐在溪边谈笑着,他们周围还“点缀”着些与这美景极不协调的垃圾袋,一片狼籍。我的心顿时汹涌起来,感觉他们的所作所为好像是在我的脸上涂抹污秽,我再也忍不住了,我要反抗。不经意间,我已走到他们面前,并理直气壮地说:“叔叔、阿姨,请你们把扔的垃圾捡到垃圾箱里,好吗?!因为……”话音还未绝,“小鬼,滚开,关你屁事!”小伙大声地对我嚷嚷。不知怎么,我并没有被吓住,反而提高自己的音量说:“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是不道德的行为。眼下,大家都在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你们不会不知道吧?”透过薄雾,我看到小伙好像愤怒了,他的那张脸还真是有几分让人害怕。正当我感觉自己快要有些支持不住的时候,不远处晨练的几位老爷爷寻声走了过来,刹那间,我感到了一股力量,一股充满了美与正义的力量,那胆怯的感觉在顷刻间烟消云散了。其中的一位老爷爷说开了话:“小伙子,这孩子说得没错,你应该对你们的行为负责,难道你们不该讲道德吗?”小伙的脸骤然变得有些尴尬,他没有吱声,思考了片刻后,他们连忙站了起来,开始捡起那些垃圾,放进了旁边的垃圾箱里,然后一溜烟的跑掉了。就在那时,我第一次真正的领悟到了这世上“美丽”终究是能战胜“丑恶”的真理。
雾好像比先前消散了许多,天空也明亮了许多,眼前的一切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美丽,更加的不容错过。告别了几位老爷爷,我又继续开始了我的“美丽”之行。一路上,我的心“美”极了,而且感觉自己也变得越来越美,渐渐地与这周围的美融合了在一起。至今,那种美妙的感觉还牢牢的镶在我的心里,她时刻激励着我要在自己的心里编织出更多更美的东西,让自己变得更加“美丽”。
篇5
关键词: 主观性 美与丑 解构主义 非理性的美
「文本1: 寓言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文本2: 讲谈
“我们在讲到关于正确的问题,一位好的裁缝常常用”太长“和”正好“(关于准确)这些话而不用其它的话,(但是)我们在谈到贝多芬的交响曲时,我们不能说关于它是否正确的话。(在这个场合)完全是别的东西登场。人对那么不得了的艺术,对他(关于正确)的评价是不能用语言来说的。在涉及到样式的建筑,我们可以说那个门正确(能说)。在这里的问题是你可以评价门。但是在谈到哥特式大教堂的时候,我们做的事情是,完全不是发现那个大教堂是否正确—而那个大教堂对于我们来说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关于这个问题,利斯有”不存在程度的问题“这样一句名言)(这种情况)全部的游戏都相异。那种相异的状况,根据个人来判断,有人会说”它真棒“,其他的人会说”他给我以巨大的印象“类似的评语”。
「解读:
美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从古至今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这个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因为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有资格去谈论美的定义,否则,对美的任何论断都是枉然。
我认为美是纯主观的,美根本就不具有客观性。我国儒家经典之一《礼记》里说:“美恶皆在心中。”柳宗元说:“夫美不美,因人而彰。”18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美学的代表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有人曾举了个例子来说明美的主观性:大自然给予蛤蟆的,比之给予黄莺和蝴蝶的,并不少什么,但是蛤蟆并没有黄莺和蝴蝶所具有的那种“美”,是人觉得它不美。在这个例子中,美的主观性充分显现出来了。
通俗一点说,美是人们的一种感觉,那种认为“美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观点是再荒谬不过了。不管是日夜星辰、山川河流、天鹅、蛤蟆,还是卢浮宫的立面,他们的存在只是一种状态,这种存在的状态可并不添加上天的主观色彩,只是感觉这种存在状态的人,才自作主张地认为是美是丑,对于这种美与丑,人类在某些方面取得一致,就毫不犹豫地认为这种一致是事物的固有特性。蝴蝶鲜艳,又能翩翩起舞,所以人类就认为它美;而蛤蟆皮肤色暗,粗糙,还有可怕的毒腺,所以就是丑。人类是自私的,竟忘了从蛤蟆的角度去审定它是否为美,如果是这样,蛤蟆的肤色及毒腺对它来说是再美不过了。
也许人们会认为卢浮宫的修建有人为的主观色彩,是人类追求美的杰作。这话不错,对于人类,确实能把自己认为是美的形状、色彩、声响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人们把卢浮宫的立面按自己认为是美的形状修建,这种形状的存在只是一种状态,它不能说明卢浮宫立面的美就是它的自然属性。上天是公平的,在上天眼里,这种人类劳动创造与乌鸦搭巢可毫无二分(都是一种存在的状态),那种美是人类的自我陶醉。大自然所呈现的外貌与美没有必然的联系,河流、原野、旭日、牛羊成群相互融合在一起,这画面你见着了是那样,没见着也是那样,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你可以说,这些画面我见着了我感到了美,没见着就没感到美。无可否认,美的载体是客观的,就是说这种人类的感觉是以卢浮宫的存在为物质基础,是它的存在刺激了人的大脑做出美与丑的判断。换句话说,卢浮宫的存在与卢浮宫是否为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卢浮宫立面的存在是客观实在,它的形状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然而它形状的美丑则是人类的主观感觉。由此可见,卢浮宫的存在与人感觉到的美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在有的人眼中,卢浮宫不美也不丑,或者是丑的”(狄得罗语)。存在是存在了,是美是丑则是另外一回事。
「文本3: 神话
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对女人说: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女人对蛇说,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惟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美丑。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
「文本4: 语录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解读:
《圣经》中记载,伊甸园中的亚当、夏娃本来认为赤身露体是美的,吃了禁果之后便感觉自己是丑陋的、是需要遮盖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当人的意念偏离上帝的意念后,丑随之产生。也就是说,当人有了独立于上帝之外的意念后,人的审美标准就不同于上帝的标准了。上帝以为美的,人可能以为丑;上帝以为丑的,人可能以为美。可知丑最初不是相对外观而言的,而是指一种与上帝的意念不同的意念,及其结果。当亚当、夏娃认为自己的赤身丑陋时,真正丑陋的不是他们的赤着的身子,而是他们自己的罪恶的意念,即不同于上帝的意念。他们的罪恶的意念导致了第一件丑的事物——他们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制的裙子(创世纪 3:7)。 上帝认为他们所编的裙子丑,因此自己为他们用皮子作衣服给他们穿(创世纪 3:21)。上帝之所以认为他们作的裙子丑是因为他们的裙子没有任何生命的气息。同样,挪亚的赤身和任何别人的赤身一样本不丑,因为是按上帝的形状造的,但他们以为是丑的、不能显露的。
在这里丑是一切与上帝的旨意或标准不相一致的事物。丑的根源则是人的私欲邪念、是与上帝旨意的偏离、是罪恶。而人的私欲邪念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受制于空间。上帝本希望人在超越空间的时间里得享安息,这样人就可以享有上帝赐给的生命,从而可以保持永新和完美,人的思想则可以是圣洁的、慈爱的、有盼望的。然而,人却要自作聪明,要与上帝争竞。人不听上帝的话,不以超越空间的安息为美,却要受制于空间。空间的有限决定了受制于空间的思想必是自私的、狭隘的、短见的。夏娃偷吃禁果是因为受到了蛇的引诱,又看见了悦人眼目的果子。她要吃果子的欲望就产生于该特定的暂时性的空间。若夏娃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超越现定的空间,进入到比空间更大的时间里,她就不会违背上帝的旨意犯罪了,因为上帝很清楚地说了不可吃那果子,而且上帝的话安定在天,永不改变。
然而中世纪人们从“上帝一切皆美”的神谕里洞察自身时,发现整个社会都是丑的,一切都是“上帝的儿子”;文艺复兴时期,人类在洞察到自身虚假时发觉“人是天神,人是自己的上帝”;当代人在洞察自身时却说:“人是自己的地狱”。老子也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美与善的成立是因为有丑恶的存在。由此可以说,现实的美丑间关系是相对的,而且美丑是可以转化的,所以,人们对丑的接纳是人类发展自我的必然。
「接纳与消解:
回顾西方美学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丑在传统美学中被拒之门外。古希腊人曾自豪地宣称:“我们是爱美的人!”无疑他们排斥了丑。因此,他们不惜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不准表现丑!”。而中国似乎一开始就重视丑:诗词中有“老树”“枯藤”“昏鸦”之意象;书法中有“苍劲”“老气”“古拙”之话语。显见,艺术又接纳了丑。而西方传统美学对现实丑的不接纳根本原因是理性主义在拒绝,到了康德《论崇高》时可算“丑”在萌芽,至尼采时代美学领域中宣布了“美之死”时,“丑”从此诞生了。二十世纪上叶“丑”进入艺术殿堂已成为美学发展的必然。美学的首要任务,艺术的最高理想已不再是传统美学中机构的和谐、均衡、统一、完满……,艺术家们往往无所顾忌地展现生活中形形的丑恶现象, 描写人们的低级情绪和病态的异化意识,美与奇,美与丑是平等的。当述及某一事物具有“表现力”时,并不一定表明它是和谐的,而很可能是光怪陆离或粗陋不堪的。虽然如此,但只要合乎“口味”,它便具有审美价值。当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世界流行的消费观念相结合,美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便更为广泛,审美也越来越丧失了统一的标准而趋于多元化。
考察当代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 我们便不难发现,时下一股所谓“新世纪风格”(NewAgeStyle)的设计思想潮流正在冲击着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这表现为一种综合的趋势,一种由不同的设计手法揉合形成的折衷主义状态。这种冲击来自于三个方面:后现代主义对象征形式的怀念,对符号学系统的认知和理解;来自于晚期现代主义的高新科技的发挥;来自于新乡土主义的影响。通过对当代文化和人的行为以及与空间结构互动的研究,人们对传统的空间观念产生怀疑,进而产生“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on)的革命性想法,将希望寄托于建筑乌托邦的理想,力图建立起新的理论框架,重新诠释“建筑—环境—人”的关系。而在这股潮流背后悄然进行的,却是建筑观念和美学观念的巨大而深刻的变革。
解构主义不仅褒扬了思想比形式重要这样一种价值,同时也从反造型和反美学角度张扬了另一些反价值,比如错置比秩序重要,差异比同质重要,残破比完整重要,丑陋狂怪比优美和谐重要,过程比结局重要等。从此意义上看,解构主义建筑对西方当代美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它使非理性的审美意识大举进入到一个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理性意识统治的区域。建筑的本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既有的文化价值受到怀疑。
库哈斯说:“我们合并的智慧是滑稽的,根据德里达的观点。我们不可能是”整一的“,根据鲍据拉德的观点,我们不可能是”真实的“,根据维里利奥的观点,我们不可能是”存在的“。没有整一,没有真实,没有存在,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呢?其实解构主义不可能真的”解构“的如此彻底,只不过找到了另一种看待人生,艺术和审美的方式而已,找到了另一种表达这种方式的方式而已。解构主义建筑师的目的是要对建筑的本质重新定义,对整个建筑的美学的审美体系进行重新整备。埃森曼对展览建筑功能的问难,摩弗西斯对餐馆功能的消解,都是来源于一种重新定义一切的冲动。例如它在阐述解构主义对”完整,和谐的形式系统的解构“时提到:”无论是古典建筑时代还是现代主义建筑时代,几乎没有一个建筑师会动摇对和谐,秩序,逻辑和完美的信念,即使是在当代新古典主义,新乡土主义,新理性主义建筑师中,也没有一个人会新潮到跟建筑的美国不屈的程度。然而解构主义出现后,一切都改变了,建筑的古典魅力不必说连起码的完整性都不存在了“。
以李伯斯金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扩建工程设计为例,建筑物本身呈现著凝缩著生命的苦难形态,象被积压歪曲的铁棍一样,有著冷灰色金属外壁,然而造型是从被扭曲的犹太六角星标志而来。那象炸裂的裂痕一样的线型窗户,好似无声的呐喊,暗示著战争给犹太人带来的创伤。与建筑外观相反,室内很暗,只有不太高的天顶线型交叉的光,给人带来速度、极酷和神秘的感觉。在" 两线之间"一文中,李伯斯金就明确告诉我们,他在设计柏林博物馆扩建工程时,非理性思维起到了关键作用。他说:"要讨论建筑,就得讨论非理性的典范之作。在我看来,当代最好的作品就是来自于非理性的美,虽然当它流行于世界,统治并摧毁什么时,总是以理性的名义。非理性的美……是我设计的起点。"
而李伯斯金之所以将非理性的美作为设计的起点,究其根源,我认为应该来自于一种打破秩序和惯性,挑战平庸,拆解中心、建构充满自由精神、富有个性色彩的另类(otherness)美学的冲动。而要达此目的,首先就必须打破现有的规则,动摇理性赖以存在的精神根基。诚如被丹尼尔。贝尔称为在非理性主义运动中"声音最响亮的代言人"的西阿尔多。罗斯扎克说的,"目前最要紧的是推翻那种深受自我中心和理智型意识束缚的科学世界观。要取而代之,就必须要有一种新文化,在这种文化中,个性的非理性能力——从幻想的光彩和人类交流的经验中燃起烈火的能力——将成为真善美的主宰者。"
篇6
关键词:审美范畴 语文 审美教育
审美范畴,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感受形式,具有一定的范式性。人类的审美范畴在漫长的演变经历中,形成了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荒诞这六种基本的审美价值形态。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通过六种审美范畴的欣赏、把握,有利于丰富情感体验,开阔审美趣味,增强审美能力。”
一、优美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优美是人类古典时代就认识到的一种审美价值形态,也是人的一生中接触最多的美的显现形式。如微风燕斜,花鸟缠绵,雪月空明,弦泉幽咽,都会给人沉静、和谐的审美享受。这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就是优美。
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的美是恬静、和谐之美。作者回到了向往已久的山川田园,自由成了他审美的天国。诗人笔下的风光是一幅具有田园牧歌气息的画面,诗人笔下的生活有一种悠然闲适的美。在这种安详宁静、物我合一的优美意境中,诗人处浊流不与世争,守拙归园田的人生态度才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不以诗中优美感的体验为切入点,学生就很难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再如,《雨巷》将情感的真挚,意象的朦胧、语言的声韵和谐融为一体,形成了优美的艺术境界。
优美感以情感上的平静、愉悦和心理感受上的宁静、和谐为基本特点,使人获得全身心的松弛与舒畅。高中语文的优美教育内容最广泛,《再别康桥》、《荷塘月色》、《囚绿记》、《兰亭集序》、《锦瑟》、《声声慢》、《归去来兮辞》等都属于优美教育的范畴。优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的和谐统一,对缓解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抚慰心灵的浮躁大有裨益。
二、崇高(壮美)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与优美追求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相对立,崇高“是一种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常以粗犷博大的感性特质,雄伟的魄力,强劲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带给人心灵的震撼,使人产生一种心潮澎湃、惊心动魄的,继而在精神上受到鼓舞和激越。
高中生经过一定阶段的身心发展和理性丰富之后,不仅仅满足于优美所带来的感性直观愉悦。崇高价值的审美教育满足了学生审美心理上的需求,以冲突、神秘、粗砺、宏大等特征来激励他们的精神,振奋他们的心灵,从而意识到人的伟大和生命的力量。可见,在高中阶段进行崇高教育是有必要的。
从课程内容看,严格意义上从属于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不存在的;但与之相对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壮美”却多有体现。如《沁园春・长沙》、《短歌行》、《我有一个梦想》、《老人与海》、《蜀道难》、《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逍遥游》等选文都可以成为高中语文壮美教育的资源,值得语文教师挖掘。
三、悲剧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悲剧被认为是艺术的“最高阶段和冠冕”,也是语文教学关注较多的一类审美价值形态。高中教材选篇对悲剧有明显偏向,如课文《哈姆莱特》、《雷雨》、《窦娥冤》、《孔雀东南飞》、《祝福》、《荆轲刺秦王》,如名著导读《堂吉诃德》、《高老头》、《红楼梦》、《家》等。高中语文的悲剧教育内容是丰富全面的,范围涵盖西方悲剧和中国传统悲剧,类型包括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
现行语文教学对悲剧的教育是重视的,但在内容开发和利用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忽略中国传统悲剧和西方悲剧的不同。中国传统悲剧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窦娥冤》、《孔雀东南飞》等,常把斗争的艰巨和大团圆结局结合起来;如《红楼梦》的悲剧性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悲剧,又不同于西方悲剧。在悲剧教育中,除过《雷雨》一课,中西方的悲剧教学应有所区别。
二是忽略了悲剧范畴的重合形态。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悲剧典型,往往都是“圆型人物”,聚合着多种审美范畴,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悲剧里重合着丑、滑稽,如《堂吉诃德》充满荒诞的喜剧感和能催人“含泪的笑”的悲剧感。因此,悲剧教育在内容开发上,要多种审美范畴并举,展示“圆型人物”深刻多元的艺术魅力。
同其他五种审美范畴相比较,悲剧的审美教育价值最为重要。从悲剧审美看,它不像优美,只是感性的愉悦,而是体现着深邃的理性意蕴。这种理性意蕴能够引导个体去思索人的本质、人的生存状态及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把握真理,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激发人们反观自身;可以通过人们对善与恶的价值评判,升华伦理道德意识。优秀的悲剧人物,一定是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坚韧的反抗意志与崇高的超越激情。他们看到了自身生存发展的诸多必然局限,知道受挫与死亡的必然性;但仍不断地在矛盾中抗争,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不屈的斗争意志,不惜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
悲剧的这种意蕴以及悲剧人物命运的领会,对个体心灵有重要作用。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是“借引起怜悯和悲剧来时这种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的教育意义。宗白华认为:悲剧“使我们从平凡安逸的生活形式中重新识察到生活内部的深沉冲突,人生的真实内容是永远的奋斗,是为了超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毁灭了生命以殉这种超生命的价值,觉得是痛快,觉得是超脱解放”。对于成长期的高中生而言,悲剧可以唤醒他们自觉的人生意识,教他们认识到人在旅途的各种矛盾,调节情绪上的盲目乐观与消极悲观。同时,悲剧教育可以培养他们不懈斗争的勇气和精神,使灵魂更加坚强,心灵更富有韧性。
四、喜剧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喜剧在近些年的中国文化生产和传播中占主导地位,喜剧类型的影视剧、娱乐节目等受到中学生的喜爱。审美价值形态的喜剧,如滑稽、讽刺、幽默,通常是“以本质与现象、内容与现式、现实与理想、目的与手段等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唤起欣赏者笑的审美反应。”亚理士多德把这种笑定义为“对旁人无伤的可笑”,认为喜剧是在模仿比一般人低级的人物。鲁迅讲“喜剧将那无价值撕破给人看。”
例如,必修⑤选了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奴性十足的教条主义者,他的外形、打扮、房间是“套子”式的,他的语言是充满程式化的、教条主义的“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他的为人处事是机械死板的,甚至在未婚妻面前都不够通融。教条主义的死板、僵硬让别里科夫的性格极为不协调,也让他的种种行动与表现拙劣于审美欣赏者。所以,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时候会觉得滑稽、会无伤大雅地笑。在这种笑声中,反观自身,获取一种优越感,增强对待生活的信心。这,就是喜剧带来的审美心理体验。
总之,喜剧教育是关乎学生自信的教育,一方面在欣赏喜剧的过程中,使人的精神、心情得到精神的放松和平衡;另一方面,在欣赏那些比一般人低级的人物时,学生自我肯定的优越感会得到空前满足。此外,喜剧还可以培养学生清醒机敏的审美顿悟能力和乐观旷达的幽默态度。
五、丑、荒诞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丑和荒诞是近代以来颇受关注的两种审美范畴,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表现最多的两种审美价值形态。现代社会生活的空虚、个体存在的无意义,出现了反和谐的丑、非理性的荒诞。雨果认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德国学者凯塞尔认为,荒诞是一个被疏离了的世界,荒诞感就是在这个世界中体验到的不安全感和不可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生存的恐惧。”
如《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作为一个推销员不可能按照理性的、逻辑的状态去生活,无法作为人的存在去生存,只能变成一只“大甲虫”。这种现实生活中非理性的存在方式,表现在文学中就是荒诞。格里高尔所处的荒诞的世界就是一个冷漠的、不可捉摸的、异化了的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丑、荒诞常常与悲剧有关,又借助喜剧的表现手段,复合了多种审美范畴。如《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在无望地等待“戈多”,等待着解救人生苦难的希望,明知希望是不会到来的,还要苦苦地等下去。这是一个悲惨绝望的故事,也是一个可以“领悟到人与希望乃至人与自身的严重分离”的荒诞的故事;但却由喜剧形式表现出来,充满粗俗的玩笑、小丑的动作等等。可见,《等待戈多》混合了荒诞、丑、喜剧、悲剧四种审美范畴,给人们突出的审美震撼。
高中生个体已趋于成熟,理性意识也逐步完善,初步接受丑和荒诞是必要的。丑和荒诞也正是通过丑陋、荒诞、骚乱、惶恐等带来多重审美感受,从而实现学生更高层次的审美超越。不仅如此,丑和荒诞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自审意识也是大有益处的。但普高课标语文必修教材在选文上没有涉及到典型的丑、荒诞,尤其是荒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丑和荒诞作为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形态之一,应该在必修教材中有所展示。必修课程删去了传统篇目《变形记》、《等待戈多》,导致选文上出现文学流派的缺失与空白,也使得高中语文课程在审美范畴上具有不完整性,这些都有碍于语文审美教育的展开。
简言之,高中语文课程在审美范畴上存在优美、崇高(壮美)、悲剧、喜剧这四种审美价值形态,但丑和荒诞在必修教材中没有得到体现。不同的审美范畴,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从审美范畴角度探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有助于准确、全面理解语文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篇7
1.丑
首先,她相貌丑陋。不仅“黄胖而矮”,而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给人相貌丑陋的不雅印象。
其次,她行为丑陋。夏天睡觉时,她常肆无忌惮地“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睡相丑陋;她低声絮说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言谈姿态丑陋;她多事,总喜欢背地里“切切察察”,论人长短,习惯丑陋。
再次,她思想丑陋。她愚昧无知,有许多陈腐而烦琐的“规矩”,而这些“规矩”又是荒唐之至的;讲“长毛”的故事,进一步体现其十足的阿Q精神,更显其思想的丑陋……
而这些“丑陋”,其实也正是阿长真实的一面:一个20世纪初的乡下保姆,你能指望她有多么漂亮的外表、多么优雅的行为、多么美好的思想!
2.美
首先,她美在真性情。鲁迅虽然没有把阿长当作寄托着希望的理想人物,但并不因此对她失去敬重和怀念,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从她身上看到了人类难能可贵的淳朴和率真。她相貌丑陋,身份低微,但却率真。“大”字形的睡相、爱“切切察察”,无一不是她率真性情的流露。虽然鲁迅有时候并不欣赏她的某些行为,然而在鲁迅笔下,阿长这些缺点也是令人喜爱的,因为她不做作,“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在阿长的身上,流淌的是一种率真的性情。这才是鲁迅在文中着力颂扬的阿长的本质――一种真性情的美。
其次,她美在善良。尽管阿长地位低下,但她却永远值得“我”同情和怀念,因为阿长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正是为了“我”的平平安安,阿长才让“我”恪守她所谓的“规矩”。尤其是后来,连书名都不知道,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的阿长,却想尽一切办法为“我”买到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助“我”为乐,对“我”体贴入微;想“我”之所想,谋“我”之所求。这种善良的心地、高尚的品质,怎能不使儿时的鲁迅为之感动、没齿难忘呢?又怎能不引起鲁迅对阿长的深深怀念呢?至此,文章对阿长的“扬”达到了。于是,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烦的规矩和讲“长毛”所表现的惧怕,并不令人生厌;反而同买《山海经》的举动和谐一致,形成统一的风貌,使我们从她的愚鲁中看到率真,从粗犷里看到细心。而这种率真和细心所体现的实质,是她那善良的内心深处所发出的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就这样,一个血肉丰满的阿长站在了我们面前:一个连姓名都不为人知的下层劳动者,尽管她愚昧无知,有着消极、落后的思想,但她却善良、真诚地热爱和关心着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撒着阳光。
卑微中隐含着高尚,愚昧中闪耀着智慧,粗犷中流露出细腻,荒唐中体现着真诚。这就是阿长,一个美与丑的结合体,一个用真性情和善良心给鲁迅的童年带来温馨和美好回忆的乡下保姆。
让我们和鲁迅一起,共同祝福善良的长妈妈吧!
形象分析
篇8
在2013年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城镇化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实践生动而有创新,蓬勃而有张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各地新农村建设朝着美丽生态宜居的方向不断迈进,可以说,各地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人的乡愁寄托。
然而,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乡愁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却不是无病。一方面,农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希望在城市里实现自己梦想,留下老人儿童和妇女,农村缺乏生机;另一方面,城里人回到乡村,却找不到自己脑海中那个山清水秀,温情乡土的美好印象。
如何才能记得住乡愁?一要各美其美,二要美美与共。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各美其美,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千村一面。不能丢掉既有的农村味道、地域差异、民族特色和文化基因。因地制宜,宜建则建,宜扩则扩,宜留则留,宜迁则迁,让生活在农村的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怡心,而不用去羡慕城里人的生活。要重视新农村规划的科学性、全局性、前瞻性,形成各美其美,在故乡能找到乡愁的局面。
要让整个社会都能在美丽乡村找到心灵归宿,城乡美美与共。即便是在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完全不要农村。农村具有生产、生态、生活、文化及教化等多种价值功能。新农村建设要与新型城镇化相协调,既要为整个社会提供充足、安全的农产品、生态涵养功能,也要让城市居民能够便利地在农村山水人物中找到乡愁。另一方面,城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农村当前的实际情况,要尊重农村的传统,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各种支持,要减少对农村和农业的工业污染排放,要利用城市在环境保护和社会管理上的经验去做好农村社会治理。
篇9
农村大妈勇闯影视圈
张美娥1950年出生于浙江横店五官塘村,小学毕业后即辍学在家务农,以种地和养殖蚕茧为生。
1996年,横店地区开始大力发展影视业,宏大的基地规模与丰富的拍摄场景,吸引了海内外很多剧组来此取景拍戏,同时,为影视拍摄提供各类配套服务的行业也应运而生。
渐渐地,张美娥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开始参与租赁、加工道具服装等方面的工作,还有一些人加入剧组,在荧屏上闪亮出现。一年又一年,看到身边令人羡慕的变化,张美娥的心思也活络起来。
2008年9月,张美娥与同村的几个农妇一起,来到离家100多公里的影视城。这里的剧组虽然很多,可是工作却很不好找。为了省钱,张美娥一日三餐都吃家里带来的馒头和咸菜。有一次,她吃了一个馒头之后就出门找工作,可是一直忙活到晚上,也没有一个剧组看中她,回到出租屋后,连累带饿的她眼前一片发黑,差点儿摔倒在地……
后来在一位同乡帮衬下,张美娥找到了一份在横店影视基地修缮陈旧建筑的工作。这对于干过油漆工的她来说并不吃力,相反,每天能看到一个个剧组、一位位大明星,张美娥感受到了跟以往不一样的花花世界。
尽管在影视城里有了落脚之地,可是眼前的工作和当初的想法却相去甚远,一次,丈夫来探望她的时候,张美娥不免唉声叹气。丈夫看出她对拍戏极有兴趣,就建议说:“慢工才能出细活,你最好到一些古装剧组门口守着,那里的用工量很大,说不定能等来好运气。”
张美娥听了丈夫的话,每天利用早晚两段时间,守候在一些不同的剧组门口。这里的人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的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是“横漂族”,全都守候在街道两旁,或蹲或站,满脸都是期待。张美娥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支守候大军。
运气还真不错,两个月后的一天,她正蹲在一家剧组守候时,一位副导演来这里挑人。副导演一眼便发现了皮肤黝黑、笑起来十分憨厚的张美娥。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张美娥按照导演的要求,演得非常认真。拍摄结束后,张美娥得到了700元的报酬。拿到报酬后,张美娥双手微颤地拨通了丈夫的手机,语无伦次地向家人报告了这一喜讯……
此后,张美娥又在几家剧组接到了一些不大不小的活儿。一次,张美娥替一个老演员当替身,每天片酬只有120元,但必须一次次地爬高梯,每次还要狠狠地摔在地上。一天下来,张美娥的后背出现大片淤青,那时她已经快60岁了。尽管很苦,可想到电视里也会出现自己的身影,张美娥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一天中午,她在操场上拍完戏,正用袖子揩汗,突然有人从背后拍了一下她的肩膀。张美娥回头一看,竟然是片子里的男主演,著名演员王学圻!一时间,张美娥惊愕地张大了嘴巴。王学圻拍拍她的肩膀,一点儿架子也没有,问她:“累了吧?回去后好好地休息休息。”张美娥听完心里一暖,更加坚定了自己勇闯影视圈的决心……
“丑”得标致,片场结缘周星驰
2010年上半年,张美娥很长时间都没能接到戏。幸运的是,2011年初,一位叫孙波的新锐导演看到她的资料,觉得这个不修边幅,门牙很大,皮肤黝黑的婆婆很有股憨劲,适合演剧中的一个配角。签约之后,张美娥体味到了“角儿”的滋味,也拿到了一笔不错的片酬。“小资”了一把的她一咬牙,给自己和丈夫各买了一款新手机,狠狠地“奢侈”了一回。
尽管在每部戏里出场机会都不多,但细心肯琢磨的张美娥总能够迅速明确自己的位置,把握表演的尺度,在现场时和其他角色配合得十分默契。很快,张美娥得到了许多剧组的青睐。
2011年2月的一天,一个姐妹打来电话说有个剧组要选4个老太太,要长得丑的,张美娥就说去试试看,反正不用交钱。“去了就念台词,我还没念完呢副导演就说可以了,不用试了。我以为肯定没戏了。”可没想到,过几天就接到电话,让她再去面试。
第二次去的时候,张美娥发现周星驰居然坐在里头。她这才明白原来是《西游・降魔篇》剧组在招群众演员。刚开始,工作人员让张美娥演老板娘,骂一个吃烤鸭不给钱的小伙子。张美娥演完后,周星驰也没点评,就不停地笑,笑到把帽子拉下来盖住脸。
接下来,周星驰亲自出题:“当你是饭店老板,如果有人想吃饭不给钱,你会怎么做?”
张美娥回答道:“先是训斥他一顿,让他明白这样做不对。然后再做一顿好饭,让他吃得再饱一些!”
周星驰一边听,一边点头微笑,等张美娥回答完还称赞了她几句。就这样,在入围的40多位大妈当中,张美娥“脱颖而出”。周星驰说:“《西游・降魔篇》的主题是‘先成魔,后成仙’,张美娥最能理解其中的真谛!” 张美娥与周星驰、邓超等主创一起在《美人鱼》的会上 《西游・降魔篇》四大美女与罗志祥
周星驰为张美娥安排了“荒野四美女”中的一个角色,得知这一消息,张美娥激动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她丝毫不介意扮丑,反而很得意,“群众演员好几万,当时很多人都参加了面试,全国只挑四个,我是其中一个啊。”对比其余三位“美女”,张美娥台词多得让人嫉妒,“原来周星驰只给了我一句台词‘你早说啊’,但因为在拍摄过程中他没喊停,所以我只好不停地重复这句台词。”幸好罗志祥应变能力好、能接上表演,就这样,她的无心之举成了这部电影的经典片段。
2013年2月,《西游・降魔篇》登陆各大影院,该片上映仅仅一个多月,票房便达到了惊人的12亿元。影片中,张美娥一袭白裙,装扮成古装仕女,她面无表情地领着另外三位大妈,一边撒花,一边抬着空虚公子,一出场就抢足戏份。尤其她讲得一口标准横店普通话:“你早说啊,你干吗不早说啊,你早说啊……”这一片段让观众们在影院里笑得前仰后合,纷纷在网上留言:“电影里的这个大妈,我觉得是整部片子的亮点,风头赛过罗志祥!”张美娥还被网友封为“荒野四大美女”之首!
票房超过20亿的“第三女主角”
“四大美女”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张美娥的想象。刚走红的那一个月,每天都有采访找上门,连央视也用了几分钟来报道她。“央视跟了我5天,我的手机被各路记者打到没电。”
让张美娥真正意外的是,时隔4年,周星驰居然再次“相中”了她。2015年3月16日,她收到了《美人鱼》剧组的邀请。
周星驰为什么会接连选用张美娥?除了她“不拘一格”的外形,可能还因为她身上有些奇妙的幽默感,以及对表演的认真。尤其当张美娥总问“导演,你看我能不能这样演”时,或许让周星驰联想到了跑龙套时的自己。
第二次拍“星爷”的戏,张美娥的“待遇”提高了不少。演《西游・降魔篇》时,她拍了8个晚上,每天150元。而这回,张美娥来回深圳拍戏4次,身价是每天1000元!
这次张美娥在片中有大量的戏份,开场有一段在博物馆的戏,在之后的剧情中,她更是化身一位老人鱼,与老搭档罗志祥演对手戏。“八哥啊,你有没有想过,再砍掉一条爪就可以穿裤子了!”戏中,她不忘整蛊,让罗志祥叫苦连迭。可以说她的每句台词每次出场,都能引发现场欢笑。
《美人鱼》的部分场景在水下拍摄完成,张美娥还要在水里说话,难度可想而知。怕张大妈他们在水里待的时间过长会冷,周星驰叫工作人员随时准备好“小太阳”、毛毯、毛巾等取暖物件。他一有空就找张美娥聊天,有时候他会问:“阿姨,你怎么不冷呢,你是不冷还是不怕冷呢?”张美娥就说:“什么事都是怕出来的,不怕冷自然就不冷。”周星驰听了就一直笑。
12月9日,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在北京举行会。当天,周星驰携剧中主演邓超、罗志祥、吴亦凡、张雨绮、林允等演员亮相。在一众帅哥美女中,打扮朴素的张美娥特别引人注目,被罗志祥搭肩,与邓超甜蜜对视,更被“星爷”一把搂入怀里。由此足见周星驰对张大妈的喜爱。
2016年2月8日,《美人鱼》强势上映,自从大年初一上映以来,以日平均票房超过两亿元的成绩连连刷新纪录,12天票房就突破了20亿,成功晋升为史上最强春节档。而张美娥以其独特的演技,再次俘获众影迷的心,还被封为“票房超过二十亿的第三女主角”。
有网友看完电影后发帖评论:“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美人鱼》里台词最爆笑的是龙套大妈张美娥么?简直每一句都引人发笑好么?求八爪鱼罗志祥从《西游・降魔篇》开始就被她抢戏的心理阴影面积!”这条微博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共鸣,大家纷纷在下面评论:“什么叫影帝,就是大妈啊!”
电影火了,前来采访的媒体也不少。春节前夕,张美娥受邀去辽宁卫视录制了《有请主角儿》。湖南卫视也来和张美娥接洽,希望她能上该卫视的一档栏目。据张美娥自己透露,周星驰将与徐克联手,在今年8月份开拍《西游・降魔篇》的续集,而她早早就接到了演出邀请函。
对如今的生活,张美娥很满意。直到现在她也不觉得自己火,有戏时就拍戏,没戏时就在家里找活干,不会因为自己红了就不再做累活。拍戏对她来说,就是老年生活的一部分,红不红都无所谓,“就是开心嘛,只要身体好,不管钱多钱少,我都还会去拍。”
篇10
趁他们在买票,我仔细打量打量。一位穿短袖长裙的姑娘,一位穿休闲衫的中学生,一位白发苍苍拄拐棍的老大爷。我向环视了一遍四周就剩我一个空座位了,他们谁会坐呢?还是中学生跑的快,先坐了下来。他会不会给老大爷让座呢?要是那位漂亮的阿姨可能会。中学生一定不会给老大爷让坐,那回一位中学生把一位老奶奶撞倒,还不陪理道歉呢!
大约过了两分钟,中学生听到老爷爷的咳嗽声,赶忙乘停车的这会时间,把老爷爷扶到座位旁,准备让老爷爷坐下,忽然有个人坐在了我的身上,我抬头一看竟然是那位漂亮的阿姨,我没做梦吧,我掐了自己一下:“真疼”。那为阿姨怎么会这样做?中学生愣了一下,然后有礼貌地说:“阿姨,这个座位是我准备让给老大爷的,请您起来让老大爷坐吧!”阿姨听了生气地说:“这又不是你的座位,你说是你的你给我叫一声看它答应不答应!”我听了想:要是我会说话我一定答应。车上的人像风吹过树林一样讨论了起来。大家虽然敢讨论,但没一个人敢出来当面指责。中学生说:“虽然不是我的座位,但是我应该给一位老大爷让座。”车上乘客听了也当面指责那位阿姨,那为阿姨听后无地自容,站起身来走下车去。
这件事真应验了一句俗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