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状况范文

时间:2023-04-10 04:3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应与城市主要客流流向一致,在城市中公共交通线路应分设为主线和支线。主线主要是连接客流集散点和交通枢纽,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客流集中的客运枢纽应设置快速直达公共交通线路。一般可以通过调查的方式获取直线接的数据来综合规划且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协同进行。专用车道的使用中,尽理使专用车道与其它车道隔离,可使用专用的隔离带并配有专用车道监视系统。

2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

通常汽车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的规划密度,在市中心3~4km/km2,城市边缘地区2~2.5km/km2,干线之间的距离为600~1000m,步行时间不超过4~6min为宜,城市市区公共汽车要线路的长度宜为长度宜为8~12km。线路过长则会造成乘客候车时间长,公交车到站准时率不好等一系列的弊端。

3公共汽车调度与组织

车辆调度优化是决定公共交通正常和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可以根据客流的变化和具体的营运条件及其他条例,安排不同车型的车辆和行车组织路线,如在高峰小时客流集中的干线上用大容量的车辆组织大站距快车或区间车,在客流较大而街道窄,转弯半径小而客流集中的街区用短车身公共汽车。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例如:公共交通车辆自动临界控系统(国际统称AVMcautomaticvehiclemonitoringsystem),它能够在调度室之间建立起高效的信息通道,有效沟通两者之间联系(GIS)。GPS主要用由车辆调度,目标跟踪和动态交通流数据采集上,GIS应用于交通地理信息的可视化管理与交通信息的动态显示上。此外还可以使用可变信息情报板、广播、路边公用电话、公共计算机网络终端,使已在途中的公交用户在路边、公交车站或站台上及公交车辆上,获取实时公交出行服务信息。

4协调公交汽车与出租汽车运营管理

出租汽车为乘客提供门到门服务的较高层公共交通工具。它的使用率不及公共汽车且能耗高,废气污染严重,完成单位运量所占用的道路时空资源大等弊端,因此应根据城市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来加强出租车行业管理和经营管理,使其公交汽车协调发展。

5车辆技术的改进

我国公共汽车按载客量分小型(载客60-90)人,中型(载客90-130人)和大型铰接车(载客130-180人)应根据实际客运量来调配恰当车型以减少车辆空资源率。此外还应满足乘客对城市公共汽车乘座舒适性和方便乘客上下车的要求。开发独立悬架式,专用公共汽车底盘和低地板城市公共汽车,使公交车的踏板和通道离地高度高以降低汽车重心来满遗产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还应适时更换车辆,一般公共汽车最佳使用年限为5~6年。超期服役的公共汽车会产生噪声大、尾气多、机械故障多等一系列的缺点,随着科技发展,许多国家也研发出诸多应用了高科技成果的现代公交汽车。例如:日本发明了下一代“中距离城市间交通系统的无人驾驶公共汽车”。德国研制开发的一种城市用公共客运车辆,这种新型车可以沿固定线路运行且把传统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的优点结合起来。新晨

6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策略

城市公共交通作为道路空间点用要求少,环境污染低,能源消耗小的交通应优先发展,此外我国城市多属密集型,因此,以公共交通系统为主,其它交通形式为辅的形式是我国城市客运交通结构必然的发展方向。

常用的公交优先方式有两类: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公共汽车专用车道或公交专用道路等。交叉口化先;交叉口上的公交优先措施主要有专门的公交相位,设置专门的公交车入口车道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公交车优先排队与通行措施等。

城市公共汽车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主体,是沟通着社会生产各个环节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城市建设各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加快城市公共汽车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模糊相似矩阵 值 截矩阵 交通指标

一、背景分析

交通运输是生产的继续,是联系工农业的物质基础。作为工业生产中心的城市, 是在与他周围地区进行紧密不断的联系中存在的.因此,一个城市的对外交通运输是促使这个城市产生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要素。

城市交通道路系统由私人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和货物专业运输3部分组成。因城市的规模、性质、结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而各有特点,但都是以客运为重点,并在早晚上下班时间形成客运高峰。

合理搭配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运输问题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各城市在城市规模、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交通需求、城市地形特点等的不同,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如果城市规模较大,交通需求旺盛时,为避免交通阻塞,提高交通流畅程度,应提倡发展公共交通;如果城市规模不大,交通拥挤程度不高,为了方便市民出行,也可适当鼓励发展私人交通方式。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对城市交通类型进行分类,可以横向对比一个城市经济交通发展现状,也是制定相应交通政策的基础。本文希望通过选取适当的城市交通指标,以模糊聚类的方法,对城市经济交通类型进行分类,为城市居民选择出行方式及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二、模糊聚类方法分析

1.模糊聚类简介。对事物按照一定要求进行分类的方法称为聚类分析方法。由于客观事物之间并没有一个截然区别的界限,因而分析时所依据的数据质变的变化也大都具有联系性,因此导致显示的分类往往伴随有模糊性,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聚类就显得更自然,更符合客观实际。模糊聚类分析是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确定研究对象的亲疏关系和相似性,从而能客观的分型划分,使其具有较强的分辨率和广泛的代表性,因而具有普遍意义。

具体在城市交通聚类的应用中,由于城市交通系统的复杂性,很难单纯的给出好与坏的概念,只能对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城市进行聚类,并对特定的一类城市加以分析。在这里,模糊聚类方法可以很好的给出复杂事物相似性的分析,因此,在城市聚类分析时,我们考虑选择使用模糊聚类方法。

⒉模糊分析步骤。考虑有n个样本和m个属性指标的情况。

第一步:数据标准化

①建立数据矩阵。设论域为被分类的对象,每个对象又有m个指标表示其性状:,于是得到原始数据矩阵为:

②数据标准化。实际问题中,不同的数据往往有不同的量纲,为了使不同量纲的数据也可以进行比较,就需要做数据标准化,根据模糊矩阵的要求,将数据压缩到[0,1]上。

第二步:标定(建立模糊相似矩阵)

设论域,依照传统聚类方法确定相似系数,建立模糊相似矩阵,与的相似程度。确定的方法主要有相似系数法,距离法等。

第三步:聚类(求动态聚类图)

聚类方法一般采用基于模糊等价矩阵聚类方法。需要R将改造成模糊等价矩阵,然后用平方法求R的传递闭包,这就是所求的模糊等价矩阵,即。再让由大到小,就可以形成动态聚类图。

三、对城市的模糊聚类

本文需要对全国城市交通类型进行分类,进行聚类的关键在于城市和指标的选取。为了全面反映我国城市交通状况,使选取样本更具有代表性,考虑在大、中、小城市中各选取一些代表性样本。因此选取了大中小城市共33个。

通过比较,计划选取的城市有: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无锡、合肥、青岛、郑州、武汉、广州、重庆、成都、德阳、绵阳、广元、西安、镇江、温州、黄山、开封、驻马店、洛阳、长沙、乐山、南充、昆明、咸阳等共33个城市。

选取指标时,综合考虑了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环境指标和城市经济水平。计划选取的指标有:

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年末实有公共营运汽电车、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公共汽电车客运总数、年末实有出租汽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土地面积、建成区土地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客运总量、铁路客运量、公路客运量、货运总量、公路货运量、年末总人口数、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末非农业人口数、职工平均工资。

具体实现方法:

1.建立数据原始矩阵,以行表示一个个案,以列表示一个个案的各指标。初始矩阵记为。

2.数据标准化。由于数据指标数量级相差较大,如城市土地面积与人均道路铺装面积相差3个数量级,因此,有必要进行数据标准化。

采用平移―标准差变换,公式为

得到标准化矩阵。

3.建立相似矩阵。采用相关系数法。得到的矩阵记为。

4.进行聚类。由于数据较多,手工不易完成,因此,考虑采用matlab编程完成。采用传递闭包法编程较为简单,比较容易由计算机实现,算法相当简洁明了,复杂度稍大:O(log2(n)*n^3),其实就是把一个方阵的自乘操作,只不过这里用集合操作的交和并取代了原先矩阵操作中的*和+操作。因此,在聚类时采用了传递闭包法。

四、结果分析

1.聚类结果与城市大小有较显著关系。从聚类结果看出,小城市先聚集在一起,如驻马店市与德阳市首先聚集在了一起,然后广元市聚集。而大城市也首先聚集在了一起,如大连、长春等,最后,才是北京等特大城市。可以看出,小城市由于人口相对稀少,城市面积比较小,交通流量不大,因此,城市交通压力比较小。随着城市的扩大,交通压力逐渐增大。小城市与大城市面临的交通现状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在发展城市交通,制定城市交通政策时,各城市应根据自己的规模大小,选择合适的策略。

2.聚类结果与城市区域分布有较显著关系。从聚类结果可以看出,沈阳,大连,长春和郑州比较快的聚集在了一起,无锡、苏州、南京也比较快的聚集在了一起。两类合并的时间却比较晚。这说明,由于北方城市和南方城市在城市交通构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上都有一定差距。

由于城市交通状况的区位分类比较明显,因此,在发展城市交通时,可以考虑以区域联合的方式,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如东南区的城市,由于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城市道路基础好,可以建立城际快速交通方式,提高交通效率。

3.个别城市聚类结果特殊。北京、上海、重庆和广州在聚类较长时间内都自成一类,可见,这几个城市的交通状况比较特殊。广州、北京、上海和重庆都是特大城市,交通状况复杂,城市经济发展好。同时,重庆作为特大城市,一些指标却明显偏低,如人均道路面积为4.24平方米,远低于广州的12.16平方米。作为山城,重庆面临的交通压力比起其他特大城市而言也更大。

特大城市交通状况复杂,道路供严重不足。这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都会有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结合城市特点,指定合理的交通发展策略,对特大城市而言更为紧迫。如何合理的解决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关系,对特大城市而言也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季坚刘承平等:模糊数学及其应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篇3

关键词:交通;道路;绿化;布置形式

1漯河交通现状及绿化调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走入了老百姓的家庭。漯河市作为全国的四线城市,近年来交通也变得开始拥堵起来。机动车车道变的越来越宽,非机动车道和道路绿地变得越来越窄。但是,据调查,漯河市绿化率高的道路反而交通拥堵情况较少,如黄河路、淞江路等;绿化率低的道路倒是经常拥堵,如人民路、文化路、辽河路、海河路、柳江路等

2 漯河市道路绿化的布置形式

2.1 一板二带式

是道路绿化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即在道路两侧人行道分隔线上种植行道树。操作简单、用地经济、管理方便。但车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不利于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时的交通管理。

2.2二板三带式

在分隔单向行驶的2条车行道中间绿化,并在道路两侧布置行道树。这种形式适于宽阔道路,绿带数量较大、生态效益较显著,如黄河路、淞江路交通较好,基本未出现堵车状况。

2.3三板四带式

利用2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四条绿带,故称三板四带式。这种形式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其绿化量大,夏季蔽荫效果好,组织交通方便,安全可靠,解决了各种车辆混合互相干扰的矛盾,如西城区段长江路,车辆畅通无阻。

3 道路拥堵的原因分析

以人民路为例,人民路是漯河市最重要的中心道路,也是漯河市的商业中心所在地。道路两侧高楼林立,商业比较发达,交通特别拥堵。主要原因是:商业区机动车停放占用了一定的道路空降;道路交通管理存在漏洞,出租车,公交车长时间停留拉客;没有绿化带进行人车分流。交通混乱,分机动车道变成了停车道,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共用一道;城市管理不到位,小商小贩随意摆放。

4对策研究

要想道路畅通,必须规章有序。加强道路绿化建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拥堵的商业区街道道路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放置花钵、花墙等,既美化了环境,又节约了空间,而且疏导了交通。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城市道路环境的合理组织,加强城市绿化系统的规划与管理,将大大推动城市的环境创新、拓展和深化城市道路绿化的外延和内涵,而且也为最终实现城市景观中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持续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局面,从而彻底改变城市道路环境。

参考文献

篇4

1交通污染的特点

交通污染都集中在离地面一米左右的层面,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危害严重。机动车运行过程中,最主要的污染是机动车燃料(主要是汽油和柴油)燃烧排放出大量的CO、HC、NOX、各种粒径的颗粒物,这些污染物对空气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同时,这些污染物具有经过转化还可以产生二次污染的特点,造成城市和区域性的光化学污染、酸沉降污染和颗粒物污染,引起各种类型的空气环境问题,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此外,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既可能造成局部地区的空气环境污染,同时也能引发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空气环境质量变化。机动车直接排放的微细粒子和污染气体通过化学反应和转化形成的二次颗粒物可以造成广泛区域的污染,其影响距离可以达到数千公里。机动车排放的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可以造成全球温室效应。作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污染来源,机动车尾气排放必须加以严格控制,逐步提高新车排放标准,加大老旧车辆淘汰力度,坚决遏制排放总量逐年增长的趋势。

1.1锦州市机动车情况

近年来锦州市市全区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长趋势,截止2007年底[1],各类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0余万辆,是2000年全地区24万辆的1.25倍。市区内各种类型机动车数量已达10万余辆,机动车排放常规污染物主要为三种:CO、HC、NOX,按市区道路线源总排放量估算[2],每年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氮氧化物约为2600吨、一氧化碳约为36000吨、碳氢化合物约为3600吨。城市机动车污染逐渐加重,已成为环境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和环境管理的又一重点课题。锦州市主城区机动车保有量的年增长情况见表1、图1。锦州市市区公交车总量为800辆,包括大型车辆和中型车辆。大型车辆665台,其中汽油车为511台,柴油车154台;中型车辆135台,其中汽油车130台,柴油车为5台,详见表2。

1.2机动车保有量分车型比例变化状况

不同类型的车辆污染物排放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在各车型之间并不是均衡的。通过前面机动车保有量数据分析可知,锦州市机动车车型保有量具有如下显著特征:1)轻型车,特别是轿车增长速度最快。2)柴油车占总保有量比例较低,且绝大部分为重型车。重型柴油车约占重型车总量的50%,且比重还在逐年增加。3)重型车发展平缓,保有量比例有所下降。4)在城市出租车已经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这部分车辆日行驶里程较大,排放相对严重,应给予充分重视。

2机动车排污量计算

2.1机动车污染源排放总量及排放分担率的测算

采用《城市机动车排放空气污染测算方法》HJ/T180-2005[3]中提供的方法,分别调查每条道路的长度及相应道路每种车型的日平均小时车流量,求出每条道路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再用道路长度去除每种染物排放量,便可以求出这一级别道路每公里各种污染物排放系数。由此,可计算得到锦州市各级道路污染物排放系数,见表4。

2.2全市道路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估算

锦州市主城区共有道路204条,实际调查道路共34条,其中,被调查的主干路长度45878m,占主干路长度的37.6%;被调查次干路的长度42026m,占次干路的30.7%;被调查支路的长度9286m,占支路的18.7%,详见表5.

3锦州市未来机动车尾气排放量预测

3.1锦州市未来道路增长预测

根据以往资料类比,锦州市区道路长度约每年以2.5%速度增长,至2020年锦州市道路增长情况见表6。

3.2锦州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预测

根据分析,锦州市机动车年增长率在5%~7%之间,道路长度年增长率约在2.5%。因为2010—2020年,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执行更加严格的国III、国IV标准,所以机动车排放因子也随之发生变化,经过类比得到2010-2020年间锦州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总量,详见表7。

篇5

吉林动画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而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孩子们多数依靠父母一方或祖父母监护,因此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本文就我国现下的相关状况结合具体实际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为了更好的发展开始向城市转移。多数在外务工的农民因为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比较窘迫,并不愿意带孩子流浪,所以把孩子留在了农村,交由孩子的祖父母抚养。

1 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及教育状况

1.1 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抚养,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难以克服。一是由于祖父母受这种隔辈血缘关系的影响,会对孩子非常溺爱,使孩子难以独立。二是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较大,并且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与孙辈代沟较大,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并且多数情况下没有时间监护孩子,在学业方面对孩子几乎没任何帮助。

1.2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许多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未得到监护人很好的关注。父母由于工作原因,很少有时间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参见学校的家长会,对孩子也没有进行良好的监督,最终导致孩子因为没有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1.3 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状况由于农村家庭经济能力有限,监护人无法提供给留守儿童足够好的学习条件,也就无法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使留守儿童教育水平较低。此外,家里经济条件困难导致许多家长急于让孩子早点完成学业后出外打工或在家务农以分担家里负担,也使留守儿童认为即使学习最终命运也是回家干农活,从而失去目标和信念。

1.4 留守儿童教育的期望值多数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期望值还是很高的,然而还是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达到高中或者初中水平就足够了。知识改变命运,孩子的受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今后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在当今这个就业压力巨大,竞争激烈的社会,没有高的文化水平就意味着未来没有好的生活条件。监护人对孩子的期望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2 存在的问题

2.1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上的阴影,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缺少了对留守儿童的监督和家庭辅导,最终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

2.2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程度不高父母在外务工,与孩子沟通较少,将孩子交由其祖父母并不能在孩子的学习方面给予帮助,因为祖父母比较疼爱孩子,管教不严格,学习只能依靠孩子的自觉性;孩子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初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或者是由于与父母长期分开,导致感情不深,使孩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沟通,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受到伤害,身心健康的成长受到严重影响。

2.3 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满足留守儿童的生理需求,疏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情感关怀,造成留守儿童性格的畸形。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可能会有一些错误的认识,由于对这些方面的认识不当,产生许多烦恼和冲突,影响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2.4 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部分家长因机遇挣了钱,则认为体力劳动收入比文化较高的人收入高,于是他们就产生了“读书没有意义”的思想,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最终使留守儿童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使他们不能正常的学习。

2.5 学校教育困难重重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的负担来源于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一种是“放羊式”,这种教育方式不能使学生学到足够的知识,家长又疏于管教,升入初中后,由于学生基础差,在学习初中知识时会感到非常困难。第二种是“填鸭式”,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但是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到了学习后期,积极性会大不如前。

3 对策与建议

3.1 政府方面一是政府需要大力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其给留守儿童带来的教育障碍。二是强化政府职能,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发展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三是改善校园内部及周边环境,规避恶劣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2 家庭方面家长要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并且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父母要把孩子接到身边,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

3.3 学校方面学校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关注农村学校的发展情况,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及场所的建设,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可以在入学的年龄到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建立完善寄宿制度,使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氛围;二是成立儿童咨询中心,为儿童解决其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三是建设娱乐、体育设施,为留守儿童提供相互沟通的平台。

3.4 社会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社会的诸多方面息息相关,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全社会的作用。可采取的方法如下:一是建立专门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相结合的监护体系,为留守儿童提供可以享受监护、照顾以及关爱的场所。

参考文献

[1]田景正.关于农村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

[2]于月萍.辽宁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8.

篇6

【关键词】 视力测定法;健康状况指标;统计学;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778 R 1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831-03

Analysis of Optimal Statistical Index Selection Among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WANG Zhi-yong*, YAO Wei, WANG Fu-chen, et al. * Dalian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Dalian(116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optimal indices for comparison among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est and analysis. Methods LogMAR vision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4 833 eyes.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18 groups in accordance with regions, genders and grades. The rate of non-myopia(RNM), the arithmetic mean of vision(AMV) and the arithmetic mean of visual angle(AMVA) were calculated and statistically tested respectively. Results Only 9 groups had the similar P-values, while the two groups had the different P-values. Testing by RNM, there was one group with obviously higher P-value, two groups with slightly higher P-value and three groups with slightly lower P-values. To compare AMV with AMVA, 33.3% AMV and 61.1% had heterogeneity variance. Between AMV and AMVA, there were only ten groups which had the similar P-values. The P-values of AMV were tendentiously below the P-values of AMVA. Conclusion RNM is unreasonable for the comparison of the distance vision among groups, and AMV has higher statistical efficiency than AMVA.

【Key words】 Optometry;Health status indicators;Statistics;Student health services

视力是反映视觉功能的重要指标。在开展群体视力监测时,虽然国内外普遍采用视力不良率(按照计数资料统计),但是统计群体的平均视力(按照计量资料统计)更加敏感[1]。描述群体视力的动态变化,按照统计学原理应该使用定基比、环比(而不是新发病率),具体计算时可能采用“平均视角”更适宜[2]。为探讨采用视力不良率、平均视力、平均视角指标在多个分组之间进行视力状况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时的区别,为开展学生视力检测与分析提供参考,笔者进行了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05年选取大连市初中生的4 833只眼作为研究对象,为保证资料的可比性[3-7],删除病理性近视,删除对象为各年级组视力最差者(病理性近视眼可疑者)[2,8],删除比例为1.5%。调查对象按地理状况(城区:大连56中;非沿海农村:大连60中,大连58中;沿海农村:大连63中,大连70中)、性别(男、女)、年级(初一、初二、初三)3层分组,合计分为18组。

1.2 方法 采用对数视力表,执行标准为GB 11533-1989,采用5分记录法[3,9-10]。统计指标包括群体视力良好(正常)率(%)、平均视力、平均视角,具体比较的是P值大小、方差齐性。

由于计算方差时,5-LogMAR视力与LogMAR视力的结果完全一致。又由于视力不良率=100%-视力良好率,视力不良率与视力良好率的检验结果也一致。因此,用5-LogMAR视力代表平均视力,采用视力良好率替代视力不良率。

1.3 统计方法 使用EpiInfo 3.3.2统计软件。视力良好率按照计数资料统计,得出χ2值。平均视力、平均视角按照计量资料统计,先参照Bartlett's检验,若P≥0.05,则为方差齐性,按照ANOVA检验,得出t值;若P

2 结果与分析

2.1 视力状况 见表1,2。

2.2 各视力统计指标的显著性检验效能比较 分别按照视力良好率、平均视力、平均视角进行统计学检验,比较3种群体视力衡量指标的统计学检验效能,结果见表3~5。

2.2.1 城市与非沿海农村组比较 由表3可见,初一、初三年级男生3种视力指标的P值基本一致;初二年级视力良好率的P值明显偏高。初一、初二年级女生3种视力指标的P值基本一致;初三年级3种视力指标的P值集中在0.05附近,

但是只有平均视力的P值小于0.05。平均视力的P值明显低于平均视角的有2组(初二男生组、初三女生组);其余4组中,有2组相等,2组平均视力略低。6组平均视力有2组方差不齐,而6组平均视角有3组方差不齐。

2.2.2 城市与沿海农村组比较 由表4可见,初三年级男生3种视力指标的P值基本一致,初一年级视力良好率的P值略微偏低,初二年级平均视角的P值略微偏高;3个年级女生3种视力指标的P值基本一致。平均视力的P值明显低于平均视角的有1组(初二男生组);其余5组中,有4组相等,1组平均视力略低。平均视力有2组方差不齐,平均视角有4组方差不齐。

2.2.3 非沿海农村与沿海农村组比较 由表5可见,初三年级男生3种视力指标的P值基本一致;初一年级视力良好率的P值略微偏低;初二年级3种指标的P值相差较明显,视力良好率的P值最低;平均视角的P值最高。初一年级女生视力良好率的P值略微偏高,平均视角的P值略微偏低;初二年级视力良好率的P值略微偏低;初三年级视力良好率的P值有些偏高。平均视力的P值明显低于平均视角的有1组(初二男生组),但是初一女生组平均视角的P值略低于平均视力,其余4组基本相等。平均视力有2组方差不齐,平均视角有4组方差不齐。

3 讨论

3.1 3项指标的统计学检验结果并不一致 本例在18个分组内部分别采用视力良好率、平均视力、平均视角这3项指标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1)3项指标得出的P值基本一致的只有9组。(2)P值明显不一致的2组,1组(初三女生城市与非沿海农村比较)3种指标的P值集中在0.05左右,但是只有平均视力的P值

提示3项指标的统计学检验结果不一致,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视力良好率是按照计数资料得出的结果,平均视力、平均视角是按照计量资料得出的[1-2];平均视力的本质是算术均数,平均视角的本质是几何均数[2-3,9-11]。

3.2 分组之间视力比较的统计学处理不适宜采用视力不良率由于单纯性近视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通常仅仅表现为远视力下降而无明显病症表现,且学生视力有着明显的发育特性,因此,近视不宜简单地归于疾病问题,而应关注其发育的特点[1]。所以,视力不应该简单地作为计数资料(从疾病角度),用百分率来描述;而应该考虑其计量资料的性质(从发育角度),用均数来描述[1-2]。因此,从根本上说,统计学检验不宜采用视力不良率(或视力正常率)。

在本次调查中,若采用视力良好率检验,与平均视力、平均视角相比(共18组),P值明显偏高的1组,略有偏高的2组,略微偏低的3组,支持以上观点。

3.3 平均视力与平均视角之间比较 视力由视角演化来的,以1′视角为例,相当于1.0视力(小数记录法)、6/6(分数记录法)、0.0(logMAR记录法)、5.0(5分记录法)[3,9,11]。所以说,视角才是反映视觉能力的根本[2-3]。故采用平均视角进行组间统计学检验有一定依据。但是,平均视角的本质是几何均数,其数据的分布属于偏态分布,易于出现方差不齐使统计效率减低。而平均视力(只指logMAR视力,包括loga′和5-loga′),是将视角(a′)取对数而得来,故其本质为算术均数[2-3,9,11]。因此,平均视力出现方差不齐的比例较少,统计效率提高。

本例18组表明,在方差齐性方面,平均视力方差不齐的合计有6组(33.3%),平均视角合计有11组(61.1%)。统计效率方面,2者相差不多的10组,平均视力的P值明显低于平均视角的有4组,平均视力略低的3组;而平均视角的P值略低于平均视力的仅有1组。可见平均视力的统计效率较高。

4 参考文献

[1] 王智勇.学生视力监测统计评价指标之我见.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00-102,105.

[2] 王智勇,姚伟,刘启贵,等.学生视力监测几种统计指标的应用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8,29(8):683-685.

[3] 瞿佳,主编.视光学理论和方法.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90.

[4] 徐广第,主编.青少年近视防治.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 1-113.

[5] 汪芳润.视力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建议.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242-243.

[6] PALURU P, RONAN SM, HEON E, et al. New locus for autosomal dominant high myopia maps to the long arm of chromosome 17.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2003,44(5):1 830-1 836.

[7] 胡诞宁.近视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眼视光学杂志,2004,6(1):1-5.

[8] 王智勇,吕向阳,历有为,等.红点黄本对城市小学生远视力保护效果的追踪观察.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76-877.

[9] 缪天荣.《标准对数视力表》中的5分记录.眼视光学杂志,2005,7(4):217-219.

[10]王智勇,李成芝,许放,等.高中学生视力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901-902.

篇7

关键词:儿童 水墨画 分析 对策研究

一、前言

水墨画作为中国一项传统的精粹,应该得到更为广泛的继承和发扬,从儿童时期便开始注重对水墨画的兴趣培养,能够对日后的相关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儿童水墨画的教学,有必要分析研究其教学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

二、儿童水墨画教学概述

作为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水墨画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艺术教育的深入推进,水墨画教学在中小学校也逐步开展起来。儿童水墨画教学可以让儿童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培养孩子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

环顾当今儿童水墨画的教学,总难免有一种沉重感。面对种种问题,笔者将当今儿童水墨画的教学现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沿袭了传统儿童画的教学方法,一味地用毛笔勾线填色,任由儿童自由发挥,表现出趣味十足的水墨画。这类的水墨作品虽然具有一定的童趣,但完全没有传统技艺的传承,也就没有了谢赫提出的“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的意蕴,就没有了笔墨传情的技艺,岂不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画传统湮没了?

其二,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临摹作品作为学习水墨画的唯一捷径。不论儿童什么年龄、什么个性,在什么样背景下成长,都重复着这种绘画形式。让一群幼小的孩子成天跟着老师,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画,画得“像”才是好作品。这种单一枯燥、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方法捆住了儿童的思维,使他们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慢慢地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学习水墨画的兴趣也就日渐消失在那一遍遍的临摹之中了。[2]

其三,教师心态过于急功近利。一个充满理想与浪漫的事业变成了纯粹的功利,这是美术教育的悲哀。为了检验教师的教学以证明其优秀,参赛获奖成为一个最直接、量化的标准。急功近利地参赛,使得水墨表现的不确定性、孩子对材料的难把握和造型能力的欠缺,三者结合,让孩子的作品具有了某种纯绘画意义上的稚拙与单纯,而这种稚拙与单纯恰恰是我们成人绘画最缺少的东西,于是老师与家长对这种成果津津乐道。

三、儿童水墨画的教学对策研究

1.激发儿童的学画兴趣

儿童处在一个混沌初开的年纪,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充满着好奇。教师若能激发起他们的学画兴趣,他们就会自觉地投入水墨画学习,这将有利于提高水墨画教学的效率。目前,小学美术中对水墨画的课标要求就是要用学生的兴趣带动水墨画教学。同时,兴趣也是学生创意能力培养的关键,只有存在兴趣,才会有独特的、有价值的想法,如果对这个领域很厌烦,就不必提创造力和创意想法了。

在进行水墨画入门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趣味性演示,可以将蘸满墨水的毛笔在宣纸上进行简单的作画,寥寥数笔,学生只是看到了几条线和几个点的勾画,一只栩栩如生的大虾就诞生了,学生纷纷惊叹水墨画的神奇,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笔试一试,只用简单的点和线,看看还可以画出什么,这时学生就会动手作画,有的画小鱼,有的画树木。

2.培养观察分析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要想水墨画体现出神韵,创作者就必须通过细致的观察对所要描绘的事物有一个总体认识,抓住关键部分才能画出成功的作品,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画各种花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不同种类的花进行展示,让学生先进行观察。其中,的花瓣是细长而卷曲的;月季则是片状的花瓣,而且层层包合在一起;牡丹又有自身的特点。要画好这些花,就要对花的形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描画局部,才能画得生动传神。在着色上,这些花的颜色是不同的,即使都是红色,也有深红、浅红之分,颜色的划分是非常详细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选择合适的颜色,同时要学习调色。

3.因势利导,培养创作

儿童存在着个性差异,由于个人素质、生活经历等不同,创作能力也必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我将其归纳为如下类型,并在教学实践中相对调整了教学策略:

3.1传承型:偏爱传统,对水墨语言感悟力强,往往精于摹写而缺乏独立组织画面的能力。这类学生让他们多做默写练习。

3.2原创型:喜欢表现自我,不愿在技法上下工夫,拿起画笔就爱自由挥洒。这类学生多让他们凭记忆或联想等方式进行水墨画创作。

3.3创新型:想法多,爱猎奇,但缺乏恒心;既看不起原创型的“小儿科”,又不想在传统上下工夫。这类学生让他们尝试多种表现形式,激发兴趣。

四、运用教学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能集形、声、色、动感、肌理于一体,既形象又直观,能够以新激趣。浓厚的兴趣是儿童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儿童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兴趣激发的方法很多。

儿童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新奇的东西很容易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最关键的地方引入媒体工具,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媒体工具能使水墨画教学由笼统变为具体,由抽象变为形象,由模糊变为清晰。例如,构图规律原本是抽象而复杂的,仅靠语言描述很难让儿童理解,而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能让儿童发现、理解规律,更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枯燥说教的模式。同时,可以通过投影仪从视觉角度发展儿童审美能力,也可录制与课文内容吻合的背景音乐,为创作创设良好情境,启发儿童积极思考、进行创作。范画要教师自己画,与儿童生活贴近,容易让他们在心理上接受。

教师还要让儿童尝试各种新的水墨画材料,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心就不会产生兴趣。水墨画课应将教授理论与操作训练有机结合,如画一个桃子,可先让儿童触摸以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加以引导,让儿童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充分调动儿童的多种感知器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结束语

通过对儿童水墨画教学状况的分析以及对策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儿童水墨画的教学是一项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教人员要严格分析教学实际条件,结合儿童发展的客观环境,制定出最具针对性的合理化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对相关工作的开展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统计 高校统计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47-02

高等教育统计作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制定教育事业发展战略和高校实施科学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等教育统计能够全面地描述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评估高校的教育质量等。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统计也清晰地展现了高校内部的资源分配情况,为基础能力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科学地组织开展高等教育统计工作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统计研究面临的难题。[1、2]

一、高等教育统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认知偏差

高等教育统计服务于国家高等教育宏观战略的制定及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探索,同时也服务于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给高校布置各类报表,了解高校的发展现状,为制定教育政策以及配置各类教育资源奠定基础。按照《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各高校目前均能够及时的报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布置的各类报表。然而,高等教育统计在服务于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高校的统计工作仅仅停留在应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布置的各类报表,并没有对高校内部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统计分析,没有发挥统计的咨询和监督作用,严重削弱了教育统计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主导性和积极性。高校统计在高校管理中逐渐边缘化,高校领导难以重视,统计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丧失。作为高校制定自身发展规划以及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作为高校进行科学管理、宏观决策的重要手段,教育统计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

2.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滞后

科学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能够清晰地反映高校的发展规模、速度、内容以及结构,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估高校的教育质量提供保障。目前,高等教育统计中最完善的指标体系是每年的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其中包含了普通本专科分专业学生情况、博士生硕士生分专业学生情况、成人教育分专业学生情况、学生年龄情况、在校生来源情况、学生变动情况、外国留学生的情况、教职工情况以及资产情况等。尽管2011、2012学年初报表已经做了相关的改进,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高校学生的培养模式没有得以充分体现。部分高校存在本硕博、本硕、硕博连读的培养模式,在报表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部分高校打破了传统的学年制计划,实行“学分制”,而统计报表中仍然采取学年制,使得统计信息失真。在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方面,统计报表将学生分为国家任务学生、自筹经费学生以及委托培养学生,事实上无论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需要交纳学费,这样的指标项不符合实际情况。与传统模式相比,绝大多数高校均要求博士生硕士生全部缴纳学费,按照学生的入校成绩以及在校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每年给学生发放一定数额的奖学金,这些奖学金可以用于缴纳部分学费。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建设日趋成熟,高校的部分专业采取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的模式,办学模式的创新在目前的教育统计中没有得以体现。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然而在教育统计中难以得到体现。

从高校内部的管理来看,高校很少有校内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一般都是直接借鉴行政教育部门设立的指标体系,缺乏合理的统计台账,更谈不上精辟的统计分析报告。教育行政部门的指标体系是为了了解高校的发展状况,为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服务。校内的教育统计汇集了高校的全部资源,涉及到各学院、各学科以及各校区的情况等,能够为高校领导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因此,各高校应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

3.组织开展教育统计的方式存在不足

目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主要采取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自设计统计报表的方式,对于同名指标项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于是,出现了填报重复、数据不吻合的现象,给高校的基层统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由于各行政主管部门的报表相互独立,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报出的数据难以核实,部分高校出于为自己的利益考虑也会专相应的空子,造成了统计数据失真的现象。[3、4] 高校上报的数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很少给予反馈信息,高校难以与兄弟院校做横向的比较。

高校内部的统计工作主要分成综合统计和专项统计两类。专项统计由各相关部门直接填报。综合统计由综合统计人员根据报表数据项的情况,进行分解,然后布置到各部门填写,最后综合统计人员进行汇总和核实。各业务部门进行专项统计时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各自为政,出现了数出多门、数据不一致的现象。数据归口管理不到位,既阻碍了统计数据的共享,又严重影响了学校统计数据的整体质量。综合统计几乎涉及校内所有的职能部门,在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各兼职统计人员业务较多,统计工作只是实际工作中的很少的一部分,于是出现了兼职统计人员“拖拉”、“推卸”的现象。缺乏合理的统计工作流程和完善的管理体制使得高校教育统计寸步难行。

4.统计人员综合素质逊色

大部分高校统计人员非统计专业出身,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了解程度不尽相同。高校综合统计人员一般是35周岁以上的女职员,其中部分统计人员从事统计工作10年及以上,保证了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目前,大部分统计人员的工作状态处于被动地位,仅仅是应付上级机关的报表,没有对校内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统计分析,并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统计队伍的稳定性保证了统计工作的衔接恰当,但也具有了不利的一面,高校统计出现了滞留不前的现象,统计人员满足于常规工作,不愿意接受新的事物,不愿意创造新的事物,墨守成规。他们只求事业上的安稳,不求事业上的突破,统计工作的水平难以得到提升。

二、改变高等教育统计现状,提高高等教育统计水平的对策。

1.加强思想观念的改变,促进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

高等教育统计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败。高等教育的改革源泉来自于高等教育统计,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效评估取决于高等教育统计。教育统计揭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为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铺平道路,也为高校领导实施科学管理提供支持。无论是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高校领导都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统计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对教育统计的重视程度和引导力度,善于利用统计手段,将单纯依靠经验管理的管理方式转变成依靠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和深入透彻的统计分析为基础的管理方式。

2.加强基础建设,构建科学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

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教育统计的指标体系的研究力度,增强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准确性和实效性。只有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才能真实的反映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展现高校的办学思路,科学地评估高校的教育质量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应保持一致,这样既便于行政主管部门监督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避免高校为了自身利益擅自修改数据的现象,同时,统一的指标体系也保证了高校统计数据的一致性,避免了同一指标项不同数值的混乱现象,有利于高校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高校应建立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指标体系,从学院、学科以及校区层面反映高校的学生情况、师资情况、科学研究情况、资产管理以及后勤管理等。有了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才能使统计工作重点突出,统计账目清晰明了。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使统计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准确及时的数据更新保证了综合统计拥有及时的统计数据,摆脱了综合统计人员为高校领导提供数据服务时的慌张局面,使得统计工作在为高校领导服务时更加从容稳健。合理的指标体系使得统计分析易如反掌,只有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统计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才能将数字变成更深层次的有效信息,从而在高校管理中发挥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的作用。合理的指标体系有利于建立数据采集、质量监控以及统计分析于一体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加速推进教育统计的信息化建设。

3.加强统计工作的管理力度,健全管理制度。

领导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统计数据的质量和公信力,要提高统计数据的整体质量,必须加强对统计的管理力度。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高校学习各类统计法律法规,定期对高校的统计工作进行督查和指导,对统计工作中出现的违法违纪现象,给予通告批评,甚至给予严厉的惩罚。只有加强统计工作的管理力度,才能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和组织方式能够保证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高校应将统计工作提上议事日程,设立综合统计岗位,明确统计工作职责。高校应制定适合本校的教育统计工作管理办法,推进统计工作程序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理顺综合统计与各类专项统计之间的关系,严格规定报表程序和要求。统计工作的完成情况,可作为职能部门年终考核的一部分。对于工作完成出色的统计人员应给予表彰,增强统计人员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健全的统计管理制度保证了统计资料的完整性、客观性和一致性,保证统计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的开展。

4.加强统计人员的选拔,培养健全的统计队伍。

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涉及面广,牵扯智能部门多,沟通难度大,是一项对统计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工作。

统计工作繁而琐碎,要求统计人员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在选拔统计人员时,应注重考察人员的数字敏感性、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记忆力等。教育统计工作的价值在短期内很难体现,这就需要统计人员热爱统计工作,怀有平和的心态,不骄不躁,有条不紊,踏踏实实做好统计工作。对于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难题,统计人员要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深入探索研究。

统计工作不仅是数字艺术,也是人际交往艺术。这项工作涉及到高校大部分职能部门,只有获得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这项工作才能做好,所以统计人员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刘芳、许鞍铭.高等院校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4~36

2 李利梅.加强高校统计工作的若干思路[J].统计与预测,2003(3):28~30

篇9

近年来,我国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发生数量和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都在不断增加,这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的安全,同时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十分重大的损失。因此,我国为了提升我国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在不断加强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化建设,但是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并不能够满足我国交通安全整体的需要,因此仍然需要进行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化的建设工作。因此我国要想更好地开展相应的建设工作,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建设的整体技术和手段,因此对我国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化状况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

1.1 交通事故的死亡率

近年来,我国交通事故的死亡率、交通事故的数量以及事故的严重程度都在不断增加,据我国交通部门的报道我国在2014年交通事故的死亡率在不断增加,我国一共处理的交通安全事故共有667766起,总共造成了1040373人死亡、494944人受伤,直接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共有33.9亿元。由此可见我国的交通事故在不断增加,同时道路安全的严重程度在不断增加,交通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在我国整体交通事故中,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十分严重十分突出。

1.2 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所占的比例

我国的道路安全事故发生频率和发生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近年来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在不断增加,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加。从近年来的死亡数量来看在不断地增加,其中1999年的死亡人数在8万人左右、2010年的死亡人数在10万人左右、2011年的死亡人数在11万人左右、2012年死亡人数在12万人左右,占世界死亡总人数的16%左右,但是在同期我国的机动车占有量只有全世界的4%左右,公里通车里程数占全世界总量的8%作用。由此可见,如此严重的交通事故发生频率的增加主要是因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不能够适应我国交通道路的安全。

1.3道路交通安全造成的经济损失

道路交通安全不仅会对我国社会安全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损失,据我国相关部门的调查和统计,交通事故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大概占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总量的4%左右,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会对我国很多普通家庭造成沉重打击。在车祸造成中造成的残疾也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因此要想减少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就需要进行相应的道路交通安全建设工作。

2.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化的必要性

2.1 减轻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

通过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化的建设工作,能够大大提升我国道路交通的安全性,从而能够减轻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关系到诸多社会因素,要想提升道路交通的安全性会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应当从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够真正地解决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相关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交通道路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因此在解决相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从国家层面入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当从安全教育、交通执法、工程建设等方面来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保证道路交通的安全。

2.2 道路交通安全标准化是基础性工作

道路交通安全标准化是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性工作,我国为了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往往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在进行相关建设的过程中也有着长足的进步,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促进了我国交通安全设施研究和生产的产业化和系统化。同时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于安全设施标准化的建设工作,这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性的提升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帮助,同时也维护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3 满足我国公共安全发展的需要

通过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化的建设工作能够满足我国公共安全发展的需要,这主要是因为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化的建设工作和我国的公路交通安全、安全设施的建设工作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我国在进行相关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开展完善的生产、研究、技术引进、应用标准化等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3.道路交通安全标准化的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

3.1 道路安全标准化的起步阶段

我国开展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起步较晚,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最开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进行的是反光膜的建设工作,我国的相应建设工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我国在进行建设和生产的过程中的所采用的技术较为落后。我国以往生产的反光标志膜的有效的反射角为140°,同时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有效的反光亮度和外国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并不能够满通标志的相关要求,同时整体额使用寿命较国外的产品较短,并不能够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达到很好的效果,不能够保证建设的安全性。

3.2 道路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建立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在进行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化的过程中达到了标准化体系的建立阶段。我国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进行了工业化的生产和建设工作,通过在进行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在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国家的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同时组织的国家的相关科研部门开展研究工作。

3.3 道路安全标准化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进行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目前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秉承着安全发展、环保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在进行生产和建设的过程中能够使用新型的建设材料、建设技术来开展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进一步进行了道路交通安全的研究,提升了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化的水平。

3.4 道路安全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进行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本的安全设施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的相关标准存在着不足,同时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缺少对于低等级公路的安全建设和研究工作。因此本文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加强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标准化的建设工作。

篇10

【关键词】 交通警察; 亚健康; 影响因素

亚健康(sub-health)是指机体没有明确的疾病,但精神活力及适应能力呈下降趋势,是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又称为“次健康”、“第三状态”、“灰色状态”,如未及时纠正,极易引发疾病[1]。导致亚健康的因素较为复杂,目前普遍认为是由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研究表明,约有60%~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2]。交通警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常年露天工作,且长期、直接地暴露于交通废气中,目前尚未见此类人群的亚健康状况报道。本研究以广州市交通警察为对象,于2011年1月-4月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统计并分析交通警察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旨在为改善交通警察健康状况,为提高其工作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应用流行病学非概率抽样方法,选择广州市580名在岗交通警察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参考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交通警察工作、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进行统计,根据专家意见形成广州市交通警察亚健康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亚健康的自我诊断,亚健康的社会、心理、生理影响因素,及对亚健康的认知等共85项。

1.3 亚健康诊断标准 参考美国CDC亚健康诊断标准[3],对调查问卷中亚健康自我诊断部分共20项内容进行评分,2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字2检验、趋势 字2检验和影响因素的危险性分析OR值的计算。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580份问卷,回收问卷568份,其中合格问卷530份,有效回收率为91.4%,见表1。

2.2 健康状况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广州交通警察的健康人数占27.4%,亚健康人数占55.5%,疾病人数占17.2%;女通警察的亚健康比例为59.5%,男通警察为40.5%,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62,P

2.3 不同年龄交警亚健康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

2.4 不同学历的交警亚健康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大专以下学历的交警亚健康比例最低,为18.45%,不同学历组的亚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13.71,P

2.5 不同工种的交警亚健康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固定警的亚健康比例最高(47.3%),其次为流动警(29.6%),内勤警亚健康比例最低(23.1%)。不同工种的亚健康状况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16.93,P

2.6 交警亚健康影响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交通警察亚健康的因素可归纳为心理因素、工作压力、个体行为等三方面。其中心理方面因素是以能对交通警察心理造成影响为入选标准,是交通警察的个人主观感觉;工作压力方面因素包括所有与工作有关的客观指标和主观感觉;个体行为方面因素是以个人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客观指标为入选标准。结果显示,广州市交通警察的亚健康以心理因素和工作压力的相对危险性较高。如工作不愉快、感觉生活没意思、工作进展不顺利、工作能力不被认可、对生活现状不满意等,见表6。

3 讨论

据统计,我国人口中有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其总人数超过9亿,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亚健康的主体人群正呈低龄化发展趋势[4-5]。交通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具有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恶劣、工作负荷大等职业特点,交通废气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会强烈刺激呼吸道和眼部黏膜,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加之高强度、超负荷的紧张精神状态及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交通警察亚健康的几率[6]。

3.1 亚健康现状 本次调查结果发现,交通警察亚健康发生率为55.5%,高于广州其他职业人群(44.7%)[1]。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亚健康人群中,有约1/5处于重度亚健康状态,即处于疾病的边缘,是今后干预和追踪的重点人群。以往的理论和调查多数认为,40岁以后是亚健康的高发人群[7-8]。此次调查显示,30~40岁是亚健康的高发年龄段,因而可以认为,交通警察亚健康年龄前移。

3.2 不同群体亚健康 交通警察女性的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站在第一线的女交通警察要获得同男性相同的成绩则需要付出更多。因为她们面临更多的压力,特别是40岁以前,女通警察除了要承担繁重的任务以外,在培育儿女、奉养老人、管理家庭、承担家务劳动等方面一般来说付出比男性多,在此年龄阶段的女交通警察多数整天忙忙碌碌,很少有闲暇时间调整自己疲惫的身心状态。因此年轻交通警察,特别是年轻女交通警察更应该成为亚健康预防的重点人群。

3.3 不同工种亚健康 内勤警亚健康比例比固定警和流动警更低,外勤交通警察的工作环境不同于一般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等原因导致了他们长时间处于粉尘、噪声、CO等的恶劣环境中[9],给健康带来一定的损害,因此可通过采取轮换上岗等措施科学合理的安排执勤岗位,可缓解和减轻交通警察的劳动强度。

3.4 亚健康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心理因素和工作压力,如工作不愉快、感觉生活没意思、工作进展不顺利、工作能力不被认可、对生活现状不满意等。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因素和工作压力等方面问题对交通警察亚健康的影响更为明显。交通警察工作有高负荷、高压力特点,长期超负荷工作势必引起身心疲惫的亚健康状态,如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加以调整和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则会发展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或者发展成为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

目前研究认为,正常偏高血压者的心脑血管病危险性比具有理想血压者显著高[10]。而正常偏高血压者正是亚健康状态的表现之一,高血压属于教师的常见病,因此,教师更应注意经常检测自己的血压,及时调整自己的亚健康状态,以保持理想的血压,提高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袁向东,张熙,鲁婧婧,等.广州市部分职业人群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10):1548-1550.

[2]郭美香.某省级机关国家公务员亚健康状态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2):1715-1716.

[3] Jason L A,Torres-Harding S R,Taylor R R,et al.A comparison of the 1988 and 1994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J Clin Psychol Med Settings,2001,8(4):337-343.

[4]魏风江,高伟,刘俊,等.天津市公务员亚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5):589-591.

[5]常辉.列车乘务员亚健康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9):20-22.

[6]王雪梅,王萍,徐莉.交警MDI亚健康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06,16(2):97-98.

[7]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2,19(1):10-13.

[8]陈国元,刘卫东,杨磊.教师“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研究[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0,15(2):101-103.

[9]李富冉,郭晓云,张志东.某市外勤警健康状况调查[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9(3):50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