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成长范文
时间:2023-03-16 20:5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宝宝成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1周:当先生遇到卵子小姐
在你和老公的“造人行动”中,大约有3亿个会进入你的阴道。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个可能穿过重重障碍,与卵子完成“生命之吻”。在受精后的几天里,受精卵会沿着输卵管向子宫移动,同时迅速进行细胞分裂,终而形成一个紧实的细胞团,样子像个桑葚,所以被称为桑葚胚。
第2周:在子宫里安营扎寨
受精一周后,囊胚开始寻找一个最佳着陆点以便在子宫内膜上着床,从而接受母体血液的滋养,从中获取食物、排出废物。胚泡在子宫内着床时,即可发育成胚胎,同时胎盘也逐渐形成,成为母亲和胎儿之间生命的纽带。而且胎盘还起着双重的作用,它不仅仅为保证胎儿的成长提供营养,而且为胎儿分泌生长激素。
第3周:受精卵已经分裂成几百万个细胞
月经还没有来?很多准妈妈都是在这时候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怀孕了。而在这3个星期当中,原本只是单细胞的受精卵已经分裂复制出几百万个细胞了!而这些细胞又分别有着各自的分工:一类日后会形成皮肤和神经组织,一类将形成肝脏和肠道组织,一类将形成骨骼和肌肉组织。
第4周:一颗弯曲的米粒
看起来,胚胎的大小和形状就像一颗弯曲的米粒。在微小身体的外缘,有一群组织会集合起来形成脊椎,还有一群小芽出现在身体,不久就会形成手臂和腿。球状的小心脏开始分裂成心房、心室。脑部也开始发育,未来器官的雏形,如气管、食道、胃等开始出现。
第5周:一粒黄豆大小
到第5周末,“小胎儿”的身长大约只有1厘米。将要变成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的浅窝开始出现。手臂、双腿部分从躯体伸出来呈小芽状,浆状的手也隐约出现指芽。他的脑部和脊椎神经在这段时期正在迅速生长,因此准妈妈一定要保证摄取足量的叶酸。
第6周:嘿,手脚齐全啦!
手臂长了一点,肘关节也出现了,手指头也更加明显了。这时脚从腿芽中分出来了,连脚指头都若隐若现了。隆起的头部较上周稍大了一些,看起来已经和身躯的大小不相上下。这时候宝宝的心跳大约每分钟160~170下,大概是准妈妈心跳数的2倍。
第7周:一颗大蚕豆
尽管这时候胎宝宝的身长只有2.5厘米左右,但他的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都已经很明显,脚趾也已经形成,手指长得更长了。他的大脑已经划分出不同的几个部分,脑半球与肌肉纤维开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第8周:Hello,小胎儿!
这时候宝宝和一颗大橄榄差不多。先前弯曲的头部和身体都渐渐挺直起来,所有内脏器官也逐渐形成。嘴巴、鼻子、鼻孔的轮廓也清楚了很多,而且眼睛的所有结构都已经形成。
第9周:拜拜,小尾巴!
现在的宝宝看起来已经初具人形,四肢变长并且迅速生长,尾巴已经彻底消失。
第10周:依然是个大脑袋
由于脑的发育非常迅速,所以头部和身体其余部分相比仍然显得过大。现在宝宝的眼睛和鼻子都已经清晰可辨,但是眼睑是闭合的,要到第24周才会睁开。
第11周:各个器官开始工作
这时候,几乎所有的身体器官都已经形成了,而且开始工作――包括他的肾脏器官,它可以帮助产生羊水。
第12周:肌肉出现了
尽管他的四肢长了,但是还不能触摸到您的子宫壁。这就是为什么你还感觉不到。这时候,他的肌肉出现了,最初主要出现在颈背部。
第13周:学习“自娱自乐”
这段时期,宝宝已经发现了很多娱乐方式,比如伸伸胳膊、伸伸腿,或者练习一下吞咽羊水、玩玩手指。
第14周:长头发了!
他的手指、手掌、手腕、双腿、脚趾已经能够弯曲、伸展,甚至转动了。头上已经长出了零星的头发。宝宝的甲状腺已经开始分泌甲状腺素,他骨骼的硬度也增加了不少。
第15周:薄薄的皮肤
他的皮肤现在还像纸一样薄,而且是半透明的,都能够看到里面的血管。现在不仅他的头发继续生长,而且还长出了眼睫毛。
第16周:头和身体协调多了
宝宝的四肢已经完全发育,腿比胳膊更长,关节也开始活动。尽管还是很瘦,但他的腹部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看上去头部不再那么大得不成比例了。
第17周:有了指纹
他的手指和脚趾上都已经有了指纹,并开始长出小小的手指甲和脚指甲。现在他的小手能做很多动作,比如把手指放进嘴里。这时候,宝宝的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已经开始起作用,他吞咽羊水,消化吸收以后,再通过膀胱排出去。
第18周:声带已经形成
他的皮肤表面覆盖了一层胎儿皮脂。他的声带已经形成了――他甚至还会练习哭泣,只是因为里面没有空气,所以他没办法发出声音来罢了。
第19周:味蕾正在形成
逐渐增加的体重将帮助宝宝在出生之后维持体温。他吞咽了大量羊水,这对于消化系统是个很好的促进。随着大脑和神经末梢的发育,宝宝的各种感官正在逐步完善,味蕾开始在舌面上形成。
第20周:他变美了
宝宝的宫内旅行已经接近一半。本周是宝宝的味觉、视觉、嗅觉、触觉发展的关键时期。分管这些感觉的神经细胞已经在大脑中各就各位。他越来越显得娇小可爱:眼眉显露出来了,鼻梁高高的,耳朵展开。
第21周:感觉小腿儿的力量
现在,他的小腿儿变得更加强壮了,踢你的时候,感觉就像肚子上鼓起了一个小泡。不过对于第一胎来说,可能你还需要等上几周才能找到这样的感觉。
第22周:男女有别!
他的皮肤比以前更加红润,表面布满了胎毛。宝宝现在已经有了汗腺,指甲完全形成并继续生长。男宝宝的的开始从骨盆降到阴囊内,原始已经形成;女宝宝的阴道开始形成中空的形状。
第23周:听觉更加敏锐
宝宝的身材越来越匀称了,皮肤也不那么透明了,但是仍然可以隐约看到他的骨骼和脏器。由于他内耳的骨头已经完全硬化,因此他现在的听觉更加敏锐。有趣的是,与母亲高调的嗓音相比,宝宝更容易听到父亲低沉的嗓音。
第24周:看上去不那么苗条了
这时的婴儿看上去不那么苗条了。全身,尤其是屁股和肩膀长满了肌肉,抹去了身上的棱角。
第25周:脐带开始变粗并富有弹性
脊椎的关节开始形成,肺内的血管继续发育,鼻孔开始张开。在牙龈的深处,恒牙的牙蕾开始发育。宝宝口腔和嘴唇部位的神经越来越敏感。现在宝宝重要的生命线――脐带开始变粗并富有弹性。
第26周:眼睛开始张开、眨动
胎宝宝的眼睛开始张开,而且还开始眨动。而且,透过你的腹部和子宫,还可以察觉到外面的光线。
第27周:灵敏的小耳朵
随着听觉神经的不断发育,宝宝已经可以更好地对外界的声响做出反应,他不仅可以分辨出妈妈的声音,同样还能分辨出爸爸的声音!
第28周:有一点脂肪了
在最后的3个月里,他每天需要310卡的热量。因为,他在最后3个月的任务是再长13厘米和将体重增加一倍!
第29周:大脑的功能相当完善
这时候,宝宝的颅骨还非常软,以适应大脑迅速发育的需要。在大脑的表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规则褶皱和沟痕,即大脑的沟回,它们是神经细胞建立联系的结果。现在大脑的功能相当完善,能够控制呼吸和体温。
第30周:里面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子宫里的空间越来越小了,现在宝宝很难像原来那样伸展自如。胎宝宝这时候已经会流泪了,而且感觉到光线时,他瞳孔的大小会变化。
第31周:大部分主要器官都已经发育成熟了
宝宝身体生长的速度略有下降,但即使这样他还会在最后几周里来个小冲刺:让自己再长高一点,再好好地长长脂肪!除了肺和消化道之外,大部分主要器官都已经发育成熟了。这时候,宝宝的眼睛已经开始为出生作准备了,眼睑常常在宝宝活跃时张开,在睡觉时则关闭。
第32周:一个真正的婴儿!
到了第8个月,他已经走过了大部分胎儿的道路。这回他有了一个胖胖的婴儿的外表。
第33周:肺部已经能有节奏地做呼吸样动作
在出生之前,小家伙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尤其是肺部的成熟以及脑部发育。虽然宝宝的肺部已经能够有节奏地做呼吸样动作,但是肺还没有成熟。他现在的皮肤由红色变成了粉红色,脂肪继续堆积。
第34周:除颅骨外,全身其他部位的骨骼都在硬化
为了抵御感染,宝宝的免疫系统正在迅速发育。皮肤变得更加粉红,并且不再褶皱。尽管全身其他部位的骨骼都在硬化,但颅骨的骨缝却依然较宽,这样能使胎儿在分娩时更加顺利。
第35周:小家伙越来越胖
随着脂肪的增加,宝宝越来越胖。这将有助于他出生后维持体温。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他比过去更容易受到惊吓。消化系统的发育即将完毕,肺部也已近乎完善。
第36周:已经接近出生时的身长
宝宝现在的全身长度大约是45~50厘米。在这短时间里,他大约每天增加30克左右。他的肾脏已经发育完毕,肝脏也开始处理血液中的废物。手指甲已经完全覆盖了指尖。
第37周:已经算是足月产
进入这一周,你就算是足月产了。但是宝宝依然会从温暖的港湾中受益。他会通过吞咽羊水来继续练习呼吸。他的身高和体重还会继续有所增加,大脑仍在发育。除了头发,大部分胎毛已经褪去。
第38周:白天的活动时间增多
随着子宫壁不断地被撑开、变薄,更多的光线将会透过你的子宫,宝宝的日常活动周期也会延长,白天的活动时间增多。
第39周:已经作好迎接子宫外面新生活的准备
宝宝现在的骨骼数量比成人的206块要多。出生后,部分骨骼会随着成长逐渐融合到一起。现在宝宝已经具备了70多种不同的反射能力,已经做好迎接子宫外面新生活的准备。
第40周:预产期到了!
终于走完了这漫长的40周!不过,所谓的预产期仅仅是个估计而已。只有将近4%的宝宝是在预产期这一天出生的。所以,如果这一天宝宝没有动静的话,也不要担心,再耐心地等一等吧!
篇2
相比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对宝宝的社会交往技能要求更高,更能锻炼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让宝宝享受与人交往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
人们往往误以为3岁前宝宝是没有或极为缺乏同伴意识,因而他们几乎没有同伴关系。其实不然。
新生儿有一种“生理移情能力”:听到别的宝宝哭,他们也会大声哭起来,这已是同伴关系的萌芽。
4个月左右,宝宝就开始与人进行有意识的交流。他对别人的手势、脸部表情和声音都会有所反应,别人对他说“不要”,他能注意到了——这是他人际交往上一项成就。这项成就,将要被广泛应用。
让宝宝享受与人交往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
亲子关系中的宝宝通常处于被关注、被爱护的地位,几乎不需要他去发起或维持与父母的交往。同伴关系则不同, 0~3岁的宝宝的同伴关系也是促进他们社会适应的重要源泉——
* 同伴之间没有权威,不需要指导,宝宝更自由、更随意。
* 交往双方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同伴不会像大人那样迁就对方,需要宝宝特别关注对方的反应态度,提高自己行为的表现性和反应的灵活性,这样才能保持和维护双方交往的顺利,继续一起游戏。
同伴交往相比亲子交往,对宝宝的社会交往技能要求更高,从而更能锻炼他们社会适应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宝宝需要主动向对方发出交往行为的信号:如微笑、请求、邀请等,从而尝试、练习社会交往的技能和策略,尤其需要根据对方的反应作出调整。自顾自,一定是行不通的。
2. 宝宝要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学习新的社交手段,改善自身的社交行为。譬如某一方朝对方发出亲善微笑、商量请求、大方分享的信号,一旦获得了愉悦的回应,宝宝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后他碰到类似的状况也会尝试同样的行为。
3. 研究发现,当宝宝处于困境,比如遇到危险、有了难题、受到欺侮时,同伴的帮助常常是他摆脱困境、恢复平静、获得愉悦的有力途径。良好的同伴交往,像良好的亲子关系一样能使宝宝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学前宝宝与同伴交往时,经常表现出更多、更明显的愉快、兴奋和无拘无束,能更加放松和自主地学习和探索。
4. 同伴交往为宝宝提供了沟通交流、一起协商、相互讨论的机会,有助于宝宝扩展知识,丰富认识,发展其思考、操作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宝宝逐渐学会认识别人观点,学会了解别人、理解别人,学会约束自己,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与想法, 努力与同伴友好相处。同伴交往能够帮助宝宝克服认知上的自我中心。
5. 同伴交往有利于宝宝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同伴交往为宝宝的自我评价提供了对照标准,使宝宝通过对照更好地认识自己。这是最初的社会性比较,为宝宝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打下了基础。
6. 交往中宝宝发出的各种行为,往往会招致同伴的不同反应,从这些反应中,宝宝可以了解自己行为的结果和性质,还可以了解自己是否为他人所接受,从而进一步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同伴交往,特别是同伴的情绪和言行反馈,对宝宝自我调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爸妈可以做什么
让宝宝多一点情感体验,帮助宝宝表达情感
当有人伤心或难过时,你应该表现出同情,让宝宝模仿学习关心别人、一起分担和表达善意。你富有同情心的表现、对他人的善意和温文尔雅的礼貌,都会印入宝宝的大脑,日积月累,宝宝大脑里相应的情感细胞就会越积越多。这不光有利于宝宝的情感发育,还有益于宝宝的语言和认知的发展。
你要和宝宝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 你应该尽量做到温和而开心,使宝宝愿意靠在你怀里寻求安定。
* 对内向宝宝,你尤其需要注意集中,反应敏感,及时应对。
篇3
在20世纪90年代构思开发了一系列机器人的计算机科学家罗德尼・布鲁克斯提出,真正拥有类似人类智能的机器人,需要2岁孩子的物体识别能力,4岁孩子的语言能力,以及6至8岁孩子的社交理解能力。
就目前情况看,机器人还远远达不到布鲁克斯的目标。事实上,如今困扰机器人程序员的一些难题,人类婴儿在过第一个生日之前就解决了,如像伸手拿东西、认人、分辨毛绒动物和其他东西的区别。人类婴儿能很快学会很多东西,并不需要预先的程序设计,婴儿的学习能力是在与周围的人及环境的互动中自然形成的。那么,机器人也可以像人类孩子一样学习,像人类婴儿一样成长吗?
机器人“爱因斯坦”
这是一个名叫“爱因斯坦”的机器人。它有一双迷人的眼睛,有用真正的毛发做的睫毛和乱蓬蓬的灰色眉毛,仔细观察还可以看见它眼睑下面涂的黑色眼线。它看上去神采奕奕,给人很深的印象。
机器人“爱因斯坦”是研究人员协同努力创造的一件了不起的杰作。汉森机器人公司的机器人设计师戴维・汉森以精湛的雕刻技术创造了表情生动的机器人头部,莫韦兰则开发了类似人类感官的机器人传感技术。
只要打开“爱因斯坦”的开关,它就会运行几十种不同的脸部表情:它的嘴唇会做出撇嘴的动作,它的眉头会紧锁;它会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仿佛处于惊恐之中,然后眯起眼睛,咧嘴而笑。在它的嘴大张时,可以看到大脑所在的地方是一大团纠结在一起的电线。
这款机器人的表情如此逼真,站在它身旁的人会不由得想用手去触摸一下它那满是皱纹的脸颊。机器人的头部是用一种富有弹性的特制固体胶制成的,这种仿生皮肤材料足以乱真,让机器人的脸看起来就像真人的一样。
除了能做出各种面部表情,“爱因斯坦”还能通过安装在眼睛瞳孔里的摄像装置跟踪人的动作,判断人的性别、年龄(比如40岁以上还是40岁以下),是否戴眼镜、是否在微笑等。“爱因斯坦”还配备了对话软件,能够与人对话。下面是戴维・汉森与“爱因斯坦”的一段对话。
戴维・汉森:你会讲笑话吗?
“爱因斯坦”:小鸡为什么穿越马路?
戴维・汉森:讲讲有关人工智能的事情吧。
“爱因斯坦”:我觉得像真正的智能一样,不像人工的。
戴维・汉森:我想听听更多关于机器人未来的发展前景。
“爱因斯坦”:机器人将变得越来越像动物和人,机器人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讶,变得越来越“酷”。
目前,“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研究工具,科学家利用它来探讨机器人如何感知人类的面部表情并做出相关反应。机器人的这种能力今后在娱乐和教育领域将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未来的机器人辅导老师会及时发现心不在焉的人类学生,提醒他们别再做白日梦。
“爱因斯坦”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然而,“爱因斯坦”所展示的感知能力和会话能力是设计者预先编制好程序的,它热切的眼神及伶俐的会话能力所显示出来的智慧都只是虚假的表象,它能回答的问题都是预先编好程序的,它解答问题的能力也是极为有限的。总之,机器人“爱因斯坦”并不真是爱因斯坦。事实上,尽管机器人可以做许多令人惊叹的事情,比如拉小提琴、拆除炸弹、发射导弹、诊断疾病、照管番茄的生长情况以及跳舞等,但它们缺少做所有这些事情的自主性基础,它们的能力都是人类事先编制好程序的。它们能够复述笑话,但不懂笑话究竟有什么好笑;它们不能将一部电影的内容用几句话概括出来;如果没有人类给它们编制好程序,它们甚至连给自己系鞋带这么简单的事情也做不了。
而现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机器感知实验室的软件设计师、心理学家哈维尔・莫韦兰领导的一个由认知科学家、工程师、发展心理学家和机器人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希望通过破解人类智慧的奥秘,研发出能像人类孩子一样具有学习能力,能通过与外界的交流逐渐学习并掌握各种技能的机器人。
莫韦兰的机器人之梦
莫韦兰是一个西班牙果农的儿子,在有许多动物的环境中长大,他一直都想知道动物是如何想事情的。他爱问妈妈诸如此类的问题:“小狗有思想感情吗?老鼠有没有呢?”他小时候喜欢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还因做“实验”损坏厨房里的东西遭到祖母的斥骂。在被20世纪60年代的电视节目《迷失太空》中的机器人迷住后,他用食品罐头、灯泡和磁带录音机制作了他的第一个“会说话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有一个钱币投放口,要求一次投放100美元。如果有人想用较少的钱蒙混过去,机器人就会用预先录制好的声音抗议道:“这不是100美元!”那时,他只有10岁。
1989年,莫韦兰在取得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人工智能研究工作。他回忆说:“当时许多人都热衷于研究能登陆火星的机器人,几乎没人对社会型机器人的研究感兴趣,但我的兴趣不在那里,我觉得机器人技术和心理学研究之间应该有更多的交集。”1992年,他来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开始了如何将人类的各种感知能力“复制”到机器人身上的研究。
2002年,他在日本京都的一个机器人实验室里工作,主要任务是为一个名叫“Robovie”的长臂社会型机器人编写程序。他回忆说,那时他觉得社会型机器人有些恼人,总是说“我很孤独,请拥抱我”之类的话,但日本科学家告诉他,Robovie是一款很特别的机器人。Robovie不停地跟他说话,还不时地抬头看看他。突然,Robovie双臂环绕,给了他一个拥抱。“太神奇了!”莫韦兰说,“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机器人强烈的感情表达让我猝不及防。”在那一刻,莫韦兰感觉这个机器人活了!
莫韦兰将Robovie机器人带进了他两岁儿子所在的学前班,想了解孩子们对机器人的奇特反应。他没想到的是,机器人的出现吓坏了孩子们。“那真是一场灾难。是我一生中最糟糕的日子之一。”莫韦兰回忆说。孩子们被相当于12岁孩子大小的机器人吓得尖叫乱跑。那天晚上他的儿子做噩梦了, 莫韦兰听到他喃喃呓语道:“可怕,太可怕了!”
回到美国后,在征求了儿子的意见后,莫韦兰重新组装了一个儿童友好型机器人,取名“鲁比”,它也是今天矗立在实验室里微笑着的小机器人的早期版本。“鲁比”身着橙色衣服,脚穿运动鞋,它的脑袋好奇地转来转去,金属身体内部填满了电机和电线。莫韦兰说:“我们从这个机器人小宝宝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过去几年中,莫韦兰给在学前班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各种“鲁比”机器人植入了研究幼儿如何回应外部世界的学习程序。有多种“鲁比”机器人,并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有的是自主机器人,有的是需要人类操纵的机器人,有的教授孩子们词汇,有的陪伴孩子们散步。虽然“鲁比”机器人需要几个大轮子,还需要大功率的马达,重达135千克,让孩子们望而生畏,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孩子们在“鲁比”肚子上的屏幕上玩单词游戏,这增加了他们的词汇能力。不过,“鲁比”的人脸检测器总是将研究坦克引擎的托马斯与另一个人搞混。机器人如何在社会化环境中实现与周围人的互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莫韦兰的宏伟目标是:创造一个能像人类婴儿一样学习的“机器人宝宝”。
像婴儿一样成长的机器人
在“爱因斯坦”的微笑检测系统里存储了几万个“微笑”或“不笑”的图像,通过将这些图像和现实中的人脸进行对照辨识,“爱因斯坦”就可以“看”到一个人是否面带微笑以及微笑的程度,然后它的语音软件就会说诸如“你的微笑很迷人”、“你为什么一脸愁容”之类的话。这种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做出判断的学习方式被称为“监督学习”,是机器人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然而,人类婴儿的学习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没有人会指给一个婴儿看上成千上万张脸,然后对他说“这是快乐的脸”、“这是不开心的脸”、“这是左眼”、“这是右眼”… …婴儿轻而易举地就能学会认人,特别是认妈妈的脸,一点都不会搞错,这被称作“无监督学习”。
莫韦兰的博士研究生尼古拉斯・布特科带领他的团队开发了一款“无监督学习”机器人――“贝维”。“贝维”是英文“Baby's Eye View”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宝宝看世界”。 这个看上去像洋娃娃的小机器人能够判断有没有人进入房间。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在“听”到有人进来的声音后,它就发出婴儿般的哭声。之后,无论是否有人发出回应声音,它都拍一张照片(在它的额头中间有一个仿佛第三只眼睛的摄像头),并对这些照片进行处理,判断其中是否出现了之前没有过的物体(人脸或人的身体)。只需6分钟,“贝维”就能判断是否有人进入了房间。
“无监督学习”方式也是“机器人一号计划”的核心研究任务之一,该计划由莫韦兰领导,旨在研发出比“贝维”更高级的机器人宝宝――它们可以通过摄像机和遍布全身的各种传感器接受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对外部的“有趣”刺激产生好奇心,然后借鉴人类婴儿复杂的行为策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研究人员对婴儿和母亲玩“躲猫猫”等游戏的动作和反应进行拍摄和研究,尽可能多地将人类婴儿的行为方式应用于机器人的“无监督学习”过程中。人类婴儿通过无数脑细胞或神经元的连接来完成这一任务,机器人则利用各种软件来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因此,“机器人一号计划”任重道远。科学家认为,机器人最终能够拥有自主学习新东西的能力。
“无监督学习”型机器人宝宝将拥有碰触、抓取和摇动物体的能力,能“发现”人类婴儿可能遇到的多达100个不同的物体或对象,从玩具到保姆的手,并弄清楚该如何对待这些物体。外部世界的许多微妙之处,都需要它去探索、去发现。例如,一个红色的拨浪鼓和一个红色的瓶子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而一个红色的拨浪鼓和一个蓝色的拨浪鼓则是同一种东西。
研究人员希望机器人宝宝能像人类婴儿一样,先学会爬,然后学会行走。不过,他们最为宏伟的目标是让机器人宝宝发展出与保姆沟通的能力,例如发出信号,让保姆替它拿它自己拿不到的东西。前苏联发展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运动能力是婴儿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点,通常在孩子大约1岁时,将经历从简单的感觉运动智力向知识符号智力过渡的阶段。如果科学家能够成功,这将是机器人做出的象征自主能力的第一个姿态,也将是人与机器人角色逆转的一个信号:机器人指挥人类(比如机器人婴儿指挥保姆),而不是人类指挥机器人。
这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科学家指出,让机器人拿取某样物体可能很困难,但机器人如果能够明白它想要什么东西,并知道借助于某个对象比如保姆,作为它拿取某样东西的工具,这将是机器人成长迈出的重要一步,因为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机器人一号计划”中的机器人宝宝的身体雏形是机器人CB2。CB2是“仿生身体的儿童机器人”的简称,这款机器人是由日本大阪实验室研发的。CB2机器人是工程学上的杰作,它拥有一双可以灵动地来回移动的黑眼睛,拥有浅灰色的硅胶皮肤,皮肤表面上有许多用来收集数据的传感器,肢体是用金属骨架和活塞驱动的肌肉构成的,像人类手脚一样灵活,而且动作配合得极好,如果手臂有动作,身体躯干和其他部分就会做出相应的回应。在2007年首次亮相时,它做出了很多与婴儿相似的动作,比如躺在地板上来回扑腾,给人的感觉是:它就像一个真正的小男孩挣扎着想爬起来。
莫韦兰选择CB2作为“机器人一号计划”中机器人身体的原型,并对其进行了一些调整,让它拥有自行行走的强大力量。莫韦兰打算去除有可能影响数据准确性的皮肤层,采用包裹在透明塑料里的金属骨架。他说:“可以让它一直穿上衣服嘛。”他还希望能将机器人做得很小,可以放在摇篮里,但设计师告诉他目前还做不到,机器人宝宝将高达0.9米,重达68千克。
机器人的脸该设计成什么样子呢?像男孩还是像女孩呢?莫韦兰之前设计的机器人宝宝都是女孩,这是他女儿的意见,而现在是要一个男孩的时候了。于是,他和他的同事汉森设计了机器人的脸部,并将它命名为“迪格”。这款“发展型类人机器人”以一个真正的孩子――莫韦兰实验室一个研究员的小侄子胖乎乎的脸蛋为原型。
机器人研究的前景展望
莫韦兰认为,虽然人类婴儿在出生之初几乎什么都不懂,但却有本能的需要,比如肚子饿了,冷了,尿布湿了要换了,都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可这些简单的问题对于编程机器人来说却相当复杂,就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位退休的心理学教授所说:“我们设计的机器人也需要排泄吗?需要按时睡眠吗?”
还有,在成长过程中,人类婴儿的认知能力是随着身体的渐渐长大一起发展起来的。那么,为了模仿人类婴儿的成长,机器人是否也将不断地改变它们的身体形态?又或者,有社会能力的机器人的模样不一定非得与人类惟妙惟肖,就像掌握了空气动力学原理后,飞机像真正的鸟一样飞上了天,但飞机的样子并不像麻雀。不过,莫韦兰认为,让机器人宝宝拥有让人喜爱的外表是很重要的,因为要让它像一个真正的孩子那样成长,就必须将它当成一个真正的孩子来对待。
莫韦兰说,当我们对人类大脑发展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当我们一步步破解婴儿大脑解决问题的奥秘,像人类婴儿一样学习成长的机器人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社会型机器人
“机器人”一词于1921年开始登上世界舞台,在捷克科幻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笔下的“人造人工厂”里,机器人首次出现。长期以来,人们对机器人的理解是:通过编程的机器,可以与周围环境互动,多数为人类从事危险的工作或繁重的体力劳动。今天世界上估计有650万个机器人或在工厂里做着平凡的工作,或在人们家里帮助做一些家务,其中有的机器人甚至能担当调制鸡尾酒之类的专门工作。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均寿命延长,社会和家庭生活对机器人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机器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家现在正致力于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以开发出在社交、会话及其他能力方面和人类更像的机器人。这样的机器人被称为“社会型机器人”,它们与人类及其他机器人合作,在医疗保健、执法、婴儿看护和娱乐等领域发挥作用。我们甚至可以期望电影《摩登家庭》中的绕舌的机器人管家罗西真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喝醉了酒,向酒吧里的机器人侍者倾诉自己不幸的离婚遭遇,后者扬起眉毛,同情地看着你……
机器人如何解读人类情绪
2009年2月1日,100万美国人的头脑里只有一件事――美国超级杯橄榄球大赛,由美国联合会(AFC)冠军匹兹堡钢人队对阵国家联合会(NFC)冠军亚利桑那红雀队。在纽约的一家酒店房间里,46位狂热的球迷正聚集在一起观看比赛,他们大嚼汉堡,猛灌啤酒,情绪高涨。这些体育球迷的行为本身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所不同的是,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他们的每一次呼吸,都在各种机器的监视之下。
这是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的一项实验,这些正在观看球赛的球迷们身穿配备了各种传感器的背心,实时监测着他们的心率、运动,呼吸和出汗等情况。
探查人类情绪变化是近年来传感技术的最新发展之一。多年来,一些呼叫中心的计算机对人们的声音进行监控分析,以便管理人员了解人们为什么愤怒,以及找到如何让他们平静下来顺利交流的途径;汽车内置报警器能够及时发现昏昏欲睡的司机,并提醒其保持清醒;通过卫星导航系统感受到经历堵车之人的无奈,为司机提供走出困境的替代路线;通过身体语言诊断抑郁症的医疗监测仪器也正在开发之中。机器人解读人类情绪变化的新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除了科幻小说中的描述之外,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家罗莎琳德・皮卡德就开始了机器读取人类情绪的研究,当时她的想法受到了人们的质疑,但她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于1997年出版了《情感计算》一书。她认为,如果计算机系统能感知用户的感受,就能取得更好的人机互动效果。例如电脑辅导老师如果能感知到学生情绪不高,就可像人类老师一样,或者放慢进度,或者提出有益的建议。又如可穿戴式“心情探测器”可以非常直接的方式感知人们的情绪,比如通过测量心跳、呼吸率以及皮肤电导率等变化,发现情绪波动的信号。
通过人们说话的声调来分析一个人的情绪是这类技术中最为成熟的。多年来,一些公司使用“语音分析”软件,自动监控呼叫中心和客户之间的对话。除了声音语调之外,研究人员还在研究如何通过对人们的姿势和面部表情的分析,来解读人们的情绪情感。
在这一领域,有许多研究小组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他们首先“训练”计算机学会识别人的脸部特征和表情。通过一系列算法,确认脸部的眼睛、眉毛、鼻孔和嘴部的位置和特征,将这些特征保存在计算机里,计算机根据代表人类各种情绪的几十种“面部运动模式”实时解读人类情绪。例如,嘴向两边水平延伸,嘴角上扬,代表微笑,再加上眼睛区域的运动,如面颊微耸,鱼尾纹加深,表明是发自内心的笑,而非因出自礼貌而勉强表现出来的僵硬的笑。
使用这类技术,现在的计算机程序已经可以正确识别六种基本情绪:厌恶、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惊讶。在面部表情比较夸张的情况下,准确率可达90%以上。计算机程序甚至还可以准确判断更加微妙的情绪。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准确解读复杂的人类情感,计算机还需要参考其他一些线索,如上半身的姿态和头部运动等。而如何找到可以实时地将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融合在一起的办法,以准确读取人的情绪,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让计算机更准确地识别人的情绪。大多数人都知道,一个装出来的笑容比真正的笑容更显夸张,而且笑容出现与笑容消失之间的转换也非常突兀。目前先进的面部表情跟踪识别技术,可以将假装出来的笑同看喜剧影片引起的发自内心的笑进行比较,从而辨别假笑和真笑之间的一些细微差别。
篇4
2、可爱的小妞,你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希望你健康成长!
3、现在的你,看到什么说什么,“这是啥”“我看看””给笑笑”你在慢慢读懂这个世界。
4、成长就像剥洋葱,剥掉一层就会留一次眼泪。
5、黑暗中,我一个人快乐地舞动着,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上帝手中的花朵,会在适当的时候绽放的。
6、宝贝,因为你的降临,这一天成了一个美丽的日子,从此世界,便多了一抹诱人的色彩。
篇5
2008年4月22日,
星期六
阴
我出去玩时,看了看我的蚕宝宝,呀!它们吃桑叶的速度可真快,昨天才放下两大片叶子,今天的桑叶就成了一个个的“大窟窿“了。忽然,我发现一条蚕宝宝趴在叶子上一动也不动,于是,我就拿出一片叶子放在它的眼前,可是它不领情,当作没看见似的,动了一下,又趴下了。我不甘心,又用手指碰了它一下,它还是没有反应。于是,我用牙签把它挑起来,它被我弄得不耐烦了,伸了个懒腰,终于开始爬动了。我高兴极了。当我把蚕宝宝安顿好之后,我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刚才那个蚕宝宝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呢?想到这里,我迫不急待地查起了资料。只见资料上这样写着:“蚕有时候趴在角落里,它们这是在长眠,这个时候是不用触摸它们的,否则的话会打扰它的长眠的。要在一两个小时后才可以给它喂食物。”看来我误会了蚕宝宝,以后我要多一些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才能做一个好主人。
2008年4月24日,
星期一
晴
这几天,我发现蚕宝宝身上的“雀斑”少了些,我对这又产生了好奇心,我想:“时光是不能倒流的,蚕宝宝的小班点怎么会消失呢?一到晚上,我爬起来去看蚕时,眼前的蚕宝宝让我惊呆了:有好几条大的蚕宝宝现在一伸一缩的,当时我没有看清楚,便走前去仔细再看,啊,原来它们在脱皮!我认真地观察着,只见它后身不动,前头一拱,皮就被推出来一点,蚕宝宝将吃奶的力都使出来了,往前一拱,又推出来一点……窄小的”花衣服“就被脱了下来。脱完衣服之后,它们伸了个大懒腰,睡觉了,蚕宝宝脱衣服的经历可真有趣!
2008年4月25日,
星期二
雨
自从我的蚕宝宝脱了几次皮后,“雀斑”明显小了许多,现在已经是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胖子了,变得能吃多了,吃桑叶就足足用了一大半天。
今天,我没事干,就和蚕宝宝玩了起来。我用桑叶逗它,它没有反应,我将手指放在下面,它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晃动了几下,慢慢悠悠地爬到我的手上,它在上面可调皮了,一下昂起头看看我,一下子又趴了下去,又起来,这样做了好几遍后,才停下来。然后慢慢地爬走了。它可真是下运动健将呀,不停地在我的手上爬来爬去,弄得我痒痒的,不停地“咯咯“傻笑着,真好玩!蚕的趣事可真多呀!
2008年4月25日,
星期二
雨
今天我起来的时候一看,我的蚕宝宝通体发亮,一动也不动,不吃也不喝,我没有管它。可是到了下午,我回来时意外地发现,蚕宝宝现在吐丝呢!它不停地吐呀吐呀,吐出了一层层厚厚的丝,为自已造了一个新家,我欢呼雀跃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老师和同学们,同学们竖起了大拇指,连连叫好!“你真厉害!”又是一片赞叹的声音。
2008年4月27日,
星期四
晴
过了几天,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我何不剪开茧来看看里面的蛹是怎样的呢?想到,我立即拿了剪刀,刚要剪,就手软了,没有办法,我只好找同学借了一个蛹来观察。蛹长得可真奇怪,以前的长对足不见了,只剩下眼睛等部份,这是蚕宝宝变出来的吗?我真敢相信自已的眼睛!蚕以前呼吸的地方也消失了,白色的身体渐渐变成了黄色,真是个可爱的魔术家!我更加喜欢它们了!
2008年5月3日,
星期二
阴
今天早上起床一看,发现又多了三只蚕蛾了,大家看一看,真的是很有趣!
仔细观察,我发现本来长在蚕蛾腹部的脚已经不见了,据资料介绍,这时的蚕蛾末端节已演化为外生殖器,接来来,雌雄蛾就会产生后一代了。我继续观察着,果然发现两只蚕蛾的尾部对接在一起,其中一只飞快地挥动着翅膀,这应该就是所谓的“交尾”了吧!资料介绍,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生受精卵了,蚕蛾留下了后代,不后便会死去。想到勤劳无私的蚕蛾即将要死去世,我不禁有些伤心、
2008年5月4日,
星期三
篇6
宝宝的专属表情记录
打开《宝宝拍拍》,一股浓浓的童真画风扑面而恚憾嗖实目ㄍㄍ计与APP的名称十分契合。顾名思义,《宝宝拍拍》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宝宝成长的影像,因此用来拍摄的“表情相机”按钮就被设计在了APP醒目的底栏中部。
点击进入“表情相机”,“自动抓拍”一下子就吸引了笔者,根据相机中的操作提示―“试试对准宝宝正脸”,用户无需按下快门键就能够抓拍住宝宝的每一个表情,真是一个方便且贴心的功能!说到底“自动抓拍”就是一个专门捕捉面部表情的连拍功能。在拍摄动态人物时,连拍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实现一次多张的拍摄,不仅能降低拍摄失败的机率,有时也能意外捕捉到一些精彩而自然的宝宝画面。在APP中,你还可以上下拖动相机右侧的灵敏度竖条来控制连拍的速度。
小朋友在玩耍的时候,现场可能会有一大堆玩具、婴儿车等杂物,建议父母们在拍摄时,尽量让画面中的杂物少一些,可靠小朋友近一点,让宝宝的脸庞完全呈现在相框之中,更大程度地凸显小朋友。
拍照完成之后,点击“下一步”就可以看到此前拍好的照片,《宝宝拍拍》除了会自动给小朋友的表情评分之外还会标注出哪些照片可能模糊。经过笔者实测,《宝宝拍拍》将小朋友微笑时的表情照片往往会评到90分以上,而哭闹时的表情评分会略微低一些。不过,《宝宝拍拍》对模糊照片的表情评分有时会评得很高,看来它的“眼神”可能并不是那么好呀!这还有待改进。
宝宝的健康管家
从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孩子是父母们的心头肉,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宝宝的身高和体重是否正常?宝宝的发育情况是否符合成长标准?这一切,《宝宝拍拍》的生长曲线图将会直观地告诉你,用户需要在坐标轴中输入宝宝在不同阶段的体重、身高和头围等数据,如果孩子的生长曲线位于两条生长曲线参考线之间则表示生长速度正常,如果超出参考线,《宝宝拍拍》就会提示父母们该寻找原因了。
当第一次打开《宝宝拍拍》时,用户首先需要选择宝宝的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如果用户还是一位准父母,还可以选择宝宝的预产期。如此设计,《宝宝拍拍》是为了能给家长们推荐精准的育儿信息。在“育儿精选”中,不仅有针对各个年龄段小朋友的营养食谱和针对妈妈的月子食谱推荐,这里还有专治挑食宝宝的辅食大全推荐,让挑食宝宝们知道辅食的美味,父母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饮食问题啦!
篇7
或者是死活也不肯按时吃饭的调皮鬼……
你心中的底线是不是开始崩塌,忍不住想对宝宝妥协?
但知心姐姐告诉你,长大不容易,
聪明的妈妈,在不放弃底线的情况下,应该懂得如何和宝宝达成“协议”!
现在的妈妈能力普遍很强,很多妈妈在有宝宝的时候已经是职场精英;可是问题一出在和宝宝之间,妈妈就乱了阵脚,不是因为过分疼爱而一味纵容,就是对着不懂事的宝宝大喊大叫,抑或是硬起心肠置之不理。但是,从事教育行业30多年、刚刚荣升奶奶的“知心姐姐”告诉你:妈妈们注意,如果出现以下4种情况,妈妈是时候和宝宝达成“协议”了!
送宝宝上幼儿园的妈妈成了哈姆雷特
刚上幼儿园的宝宝难免爱哭,只要一哭,妈妈就会担心、伤心得不得了,甚至全家几代人都乱成一团,“送,还是不送”成了哈姆雷特式的问题。
我刚开始当妈妈的时候,也碰到过类似的难题。我儿子1岁8个月被送往团中央幼儿园全托,每周一早上,我和其他家长一起在车站,等候团中央幼儿园接送孩子们的班车。只要一上班车,孩子就开始大哭,像要奔赴刑场。“妈妈,我不想上幼儿园!”、“姥姥早点儿接我!”喊叫声此起彼伏。妈妈们也开始流泪,难分难舍,场面十分“悲壮”。
协议 1
一起想想幼儿园有多棒
后来呀,在宝宝班车上的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秘密”,只要车门一关,掉头,转变,孩子们立即停止哭泣,安安静静地坐下,拿出书包里好吃的,还互相交换。
原来,宝宝是哭给妈妈、爸爸、奶奶看的!
知道这个秘密之后,我再送宝宝去幼儿园时,看到他情绪低落,就对他说:“星期天,小朋友都不在,幼儿园养的小兔子一定很孤单吧?”
宝宝愣住了,想了想,他担心地点了点头。
于是我给他洗了一根小胡萝卜,让他送给小兔。儿子小心翼翼放进小书包,他恨不能马上到幼儿园,把礼物送给小兔子。
宝宝悲泣的秘密:孩子到了3岁,一定要上幼儿园。那是一个儿童的天地,让他们在那里感受到和伙伴在一起的快乐,才会更好地融入集体;让他们在那里学会有规律的生活,才会让他们懂得规矩;让他们在那里施展自己的才华,才会让他们看到自己有多棒!
公共场合的“热闹制造小专家”
前不久,我去商场买东西,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女孩要买一个很贵的玩具,妈妈没有给她买,于是这个女孩开始大哭大闹,先是对妈妈拳打脚踢,后来索性坐在地上撒泼。
这位的妈妈被女儿闹得十分难堪,开始她还耐心地哄劝女儿,后来她自己的脸也不争气地红了,再加上路人侧目:没结婚的年轻男女们露出有些惊疑和轻视的目光,还有许多年纪较大的“爷爷”、“奶奶”则好心地大声劝告:“不能让孩子这样哭啊,会落下病的!”
可怜的妈妈叹了口气,拿出钱包,准备“屈服”了。
协议2
无理取闹的宝宝不能赢
我上前制止了那位准备掏钱的妈妈,告诉她不能让无理取闹的孩子得到任何好处,我劝妈妈假装“离开”,并告诉那个坐在地下哭的女孩子说:“妈妈走了,她才不会给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买玩具呢!大家也不会理你的!”
女孩儿从手指缝间张开眼睛,一看妈妈“真的走了”,爬起来追妈妈,看到妈妈,又大哭起来,妈妈有点犹豫,我冲妈妈喊:“往前走,别回头!”看到妈妈头也不回地往回走,女孩急了,喊:“妈妈,等等我!我不闹了!”
妥协不是示爱:有些时候,看上去买一件玩具花不了几十块钱,妈妈内心其实也愿意向孩子妥协,以为这是“示爱”的一种。
可其实妈妈只要心一软,买了那个玩具,孩子也就“没治”了,从此妈妈将成为孩子感情讹诈的受害者,而孩子的结果更糟:成了被纵容变坏的“小霸王”。
小宝宝都是在体验中长大的,在和父母“较量”中摸索出经验,妈妈是“吃硬”还是“吃软”?你最害怕什么招术,TA就会使用什么招术,所以,你千万不能“上当”。
想给予宝宝更多爱,不是花更多的钱为TA买玩具,而是让TA明白:一个人要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任。
不好好吃饭的宝宝,能长大吗?
一次,一位年轻妈妈向我诉苦:“我那个儿子,每天晚上叫他吃饭,他既不吭气,也不过来吃,等饭都凉了,他才慢吞吞地走过来,我只好再为他热。有时候他晚上不好好吃,半夜却坐起来说:‘妈,我饿了!’我还得爬起来给他做。”
协议3:
规矩就是规矩
我为这位苦恼的妈妈“支了一招”,和儿子商量好开饭时间并告诉他,到点就开饭,过时不候!你做好饭,叫他“吃晚饭了!”他不吭气,你们一家就开吃,吃完,把剩的菜饭都倒掉,冰箱方面食品也清空,饿他一顿保证有效。
当天晚上,没在饭点儿吃饭的儿子饿了,向妈妈要求吃饭,妈妈平静地说:“吃饭的时间已经过了。”儿子只好饿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到吃饭时间他就乖乖吃了。
纵容坏习惯=“惯”坏孩子:如果我们一味纵容宝宝的不守时,那么TA长大之后养成“目无他人”“目无法纪”的坏毛病,就会直接影响TA的工作与生活。
“白大褂”恐惧症!
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她的女儿从生下来起就很娇弱,打针吃药都是家常便饭,但小女孩偏偏又属于那种特别怕苦、怕痛的类型,所以打针吃药都是一次“拉锯战”,又哄又骗又许之以“糖衣炮弹”,也不一定管用。最后,索性宝宝一看见穿一身白大褂的人就哇哇大哭,又蹬又踢表现出十分抗拒的样子。
协议4 :
想象力的妙用
我的朋友、儿童文学作家黄小波的宝宝小时候扁桃腺发炎去医院,医生拿出压舌板,小波的宝宝马上吓得要哭起来。
小波却笑着说:“巴迪,张开大嘴,让医生看看你的扁桃腺‘开花了没有’?”
巴迪觉得很好玩,立刻把嘴张得大大的。
医生看了看“惊奇”地说:“哇!你的扁桃腺真的开花了!”
想象力使黑夜开出璀璨的花朵:想象力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不但能使艰苦、为难的境地变得有趣,更重要的是,一个有想象力的妈妈,常常能培养出有想象力的宝宝,而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妈妈和宝宝的“协议”如何“双赢”:
和客户谈判都要“双赢”,和宝宝,当然更要如此啦――
“真挚之爱”要想让一个哭闹的孩子安静下来,哄和吓唬,都是很不好的方法。唯独用爱传达妈妈的情感,才能有效达成甜蜜的“亲子协议”。
篇8
让孩子在和妈妈的互动游戏中成长,这是现代科学育儿理念当中强调的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这种关系将直接影响孩子大脑细胞的发育以及语言智能动作行为习惯的培养。当代脑科学、医学、儿童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众多的学科一致认为3 岁以前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婴幼儿感官、言语、肢体协调发展和社会性认知的敏感期。所以爸爸妈妈就应该注意,趁宝宝3 岁之前,多抽出时间尽可能地陪伴在孩子身边养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此时,与宝宝进行游戏互动可以使他的好奇心、自信心和安全感得到抚慰。
让宝宝在游戏中成长
根据幼儿园工作的多年观察研究发现:由父母亲自带到3 岁以上的幼儿比一开始交给老人或保姆带大的孩子身心健康的指标测试率要高;3 岁以上全托比2 岁以上全托的幼儿身心健康指标测试率要高。还有科学研究表明:如果3 岁以前孩子和爸爸妈妈分离的时间越长就会越难建立亲子关系。所以日本、韩国等国家出现很多全职妈妈就大多是为了这个原因。
当然,为了和孩子建立和谐亲密的关系,只是陪在身边看着孩子玩儿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和宝宝充分发挥互动的可能性。那么,在这一时期亲子之间游戏互动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何处呢?
我们所说的“游戏”,是建立和体现亲子关系及过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最科学的方法。它与孩子的学习同步,能够让孩子在玩中学习,是孩子掌握各种技能的最佳途径,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在这种需要之中,包括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以及身体活动的需要,每一项都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
例如,在和孩子一起玩时候,有的爸爸喜欢让孩子骑在脖子上,往上抛或者放在床单里悬空来回荡悠,这时候,孩子会咯咯地笑却并不害怕,这是因为孩子对大人有一种好奇和安全信任感。如果宝宝哭了,则说明他对爸爸妈妈的这种安全信任感还没有完全建立。
还有的孩子玩滑梯的时候,刚开始由于害怕,可能会规规矩矩地滑下来,但几次熟练后他就会躺着甚至趴着往下滑,这在心理学上叫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多样性探究。再比如说,2 岁半左右的孩子搭积木,一般还不能掌握大小积木的平衡关系,只是乱搭乱放,会出现小积木在下大积木在上或者没搭几块就倒的现象,但是孩子还是依然高兴地反复搭,这是因为积木倒下的过程是孩子快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失败,只有快乐和兴趣。
做游戏也要讲求方法
有些爸爸妈妈可能认为,与宝宝的互动很简单,还有些父母觉得,3岁大的宝宝游戏能力应该很强,所以用自己的视角来要求孩子,这都是不对的。在爸爸妈妈与宝宝的亲子游戏当中,一定要注意避开几个误区:首先,不要对0-3 岁宝宝的游戏学习期望过高,不讲游戏的科学模式和方法强压强塞是行不通的。例如前段时间有报道说有个父亲给3 岁幼儿做亲子活动时,每次都强迫孩子背唐诗, 有一次孩子实在背不下来,爸爸竟然一巴掌把孩子打聋了。
其次,不能只关注知识的灌输,而忽视身体动作的协调发展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些爸爸妈妈,整天就只会让孩子数数认字,而不重视游戏的多样性,如视觉、听觉和手部肌肉等部位的刺激和锻炼。
篇9
良好的亲子交流比什么都重要
记:有人说,“千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让很多年轻的父母惴惴不安。您怎样看这句话?
苏:过早或过分强烈地要求婴幼儿在动作反应和发展方面提前,有可能会带来其他领域的妨碍,尤其是情绪领域。有时候,类似的训练方案看起来会很有成效,但并不是说这种特定的方案、训练本身使孩子变“聪明”了,而是由于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交往的频率提高了,与孩子的应答、交流的机会也更多了。实际上,是这些亲子间的交流在促进孩子的发展,而不是说训练他的某个动作、某个行为在起作用。而且,如果给孩子太多的刺激,他就会出现退缩的反应,他会用回避来保护他自己。所以,过多的刺激不一定是好事。
记:语言是“训练”出来的,还是“交流”出来的?
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加强亲子间的互动。例如:关于孩子学说话,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语言环境。父母与孩子要有言语的交流,有应答的环境。如果孩子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这是孩子最初语言的起步,父母应该马上做出回应;如果孩子发出有关物品名称的音时,父母可以顺势问他是否要某某东西,鼓励并强化孩子发出这个音。教孩子学说话,并不是让孩子今天练这个,明天说那个,更不是教孩子说短语,讲句子。因为这种学习对婴幼儿来说,是很困难的。真正让婴幼儿发展语言,是要有一个好的、丰富的语言环境,特别是对孩子的反应作出积极的回应,这是十分重要的。婴幼儿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是这个道理。
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如果在婴幼儿学语言的过程中,妈妈不停地对孩子说,给孩子以强刺激,孩子就会退缩、紧张、后撤。这说明孩子不适应。如果父母没有注意到,还在不停地灌输,那么,孩子就会完全拒绝了。这种轰炸式的刺激,是在孩子的承受能力之外的。建议父母们要学习一些有关儿童发展方面的知识,对自己的孩子要注意观察和了解,要知道孩子发展的全过程,也要充分理解过度的压力带给孩子的将是什么。因此,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丰富的环境,让孩子保持良好、愉悦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从趴着睡到“回归仰着睡”
谈到婴幼儿的睡眠方式,苏珊娜・狄克逊博士说,她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一些父母现在还让孩子趴着睡觉?而现在其他很多国家都是鼓励孩子仰着睡或是趴在妈妈的怀里睡。对此,记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记:几千年来,中国人养育孩子的方法一直是让婴儿从一出生就仰着睡。但是,前些年一些媒体上介绍,美国人生下孩子以后,就让孩子趴在床上睡,说这样做,有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可是今天,您又说,应该让孩子仰着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苏:首先,我应代表美国向中国道歉,因为过去我们给了中国一个错误的概念。希望今天通过媒体告诉中国的广大父母们,几千年来,传统的育儿方式――让婴儿仰着睡的方式是正确的。美国以前犯了个错误,就是让婴儿趴着睡,还让很小的孩子在另外一间屋子里睡。1992年,美国政府公布了一项政策说,应该让婴儿从出生起就仰着睡,而不是趴着睡。他们把这个活动叫做“回归仰着睡”。事实证明,让婴儿趴着睡有很多弊病,有可能导致婴儿猝死。自1992年以来,美国的婴儿猝死率下降了70%,这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数据。而中国的父母,多少年来都是让婴儿从一出生就在母亲的身边仰着睡。这是两种不同的做法,究竟哪种对呢?现在美国人也开始转变了。他们认为,不应该让婴儿与妈妈分离。人类繁衍的养育孩子的方式是正确的。中国的妈妈在孩子生下来后就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的做法是对的。尤其是母乳喂养,对孩子就更为有利。
记:有的父母担心,仰着睡会使孩子的头睡扁了,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
苏:其实,脑勺扁平并没有什么坏处。孩子在玩的时候,就可以保持躯干直立的状态。
记:如果父母或其他看护人在孩子身边,还是应该尽量多让孩子趴着玩,这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是很有益的。
最后,苏珊娜・狄克逊博士给了中国的父母们三点忠告:
1.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宝宝,相信他们能够在自己的探索中成长;
篇10
吃了两周的桑叶后,蚕宝宝从5毫米长到了1厘米,中间经过了2次死而复生的蜕皮。蜕过2次皮的蚕宝宝明显大多了,浑身肉嘟嘟,乳白色的。总是在吃,满桑叶地蠕动。小一点的蚁蚕的食欲也明显大了很多,每半小时就会看见桑叶上有个大窟窿,并骄傲地宣告它们的成果。
最近的便便清理任务很大,每天晚上,就看见纸上有许多数不清的黑色“小芝麻” ,当把他们倒进垃圾桶里时,居然听见了许多“沙!沙!沙!”的声音。有一次我观察一只蚕宝宝在拉黑色“小芝麻”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恶心的动作:这只蚕宝宝怎么也拉不出来黑色“小芝麻”,只见它把身子一弯嘴一叼,结果硬是把黑色“小芝麻”给拔了出来!实在太恶心了!我当时都快要呕吐不已了!
真希望蚕宝宝们再过2周后就可以吐丝茧蛹!当然了,妈妈后买回来的60粒彩蚕卵也要快点孵出彩色蚕宝宝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