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配乐范文

时间:2023-03-22 04:3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诗歌配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诗歌配乐

篇1

南湖波涛中的金色航船

为漫漫长夜开启了一扇希望的天窗

男:您是——

瑞金城外的沙洲水井

清泠甘甜

寄托着中华儿女渴望的心愿

女:您是——

闪亮的明灯

男:英勇的光芒

穿透了雪山草地的重重艰险

男:您是——

延水河畔的巍峨宝塔

女:坚实的身影

是抗日军民必胜的信念

男:天安门城楼上的红灯笼啊

合:是您灿烂的笑脸

女:站起来的中国人民

合:宣告了鸦片硝烟散落的终点

女:您用跨越千年的凝聚力

把散沙浇铸成钢筋铁骨的城垣

男:您用巨人的语句

把强敌牢牢钉在无形的三八线

男:您宽厚的胸膛

挡住了四面风暴的狂虐

女:您刚强的臂膀

擎起大国至高的尊严

女:您迈开新的步伐

追赶世界科技的浪尖

男:您紧握一根飞腾的蓝线

奔腾的速度动人心魄

女:您让流浪百年的儿女

回到温馨的一九九七年

您把和平鸽橄榄枝

真诚地送到海峡那边

男:您筑起挺拔的三峡大坝

让长江圆梦革命先驱的宏愿

您派出巡天的神舟飞船

带去对嫦娥、织女五千年的思念

女:您慈祥的目光

关注大家庭的和谐

男:您钢铁的利刃

把蛀虫一条条歼灭

女:您是五十六朵鲜花的心骨

男:您在八十五年年轮的心间

合:新世纪路上的北斗

是您永远坚守的职责

女:您依旧青春勃发

男:您依旧重任在肩

女:光与电的竞争仍在延续

男:民族复兴的蓝图势在必得

男:七月的天空

万里无云,湛蓝清澈

女:七月的山川

草木茂盛,鸟语花艳

男:七月,我们高举火红的红旗

女:七月,我们拨动悠扬的旋律

篇2

关键词:声乐教学改革 双向选择 师生配置方案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声乐歌唱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声乐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也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声乐课一般是贯穿始终的。高师声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歌唱发声呼吸训练,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使学生具备演唱中外艺术歌曲,歌剧选曲及创作歌曲的能力。从而在将来的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能声情并茂的范唱使学生体验到歌唱艺术的美。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在课上不能范唱是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的。

第二、高师音乐系学生约三分之二为声乐主修考入大学,声乐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声乐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整体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师音乐系学生约二分之一来自于我国广大农村,将来他们的绝大部分也将回到农村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在农村尤其是在山区音乐教学设备相对比较落后的实际情况下,声乐歌唱能力是上好音乐课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第三、高师声乐课教学一直沿用音乐院校的模式,无论就教材使用、授课方式、课时安排以及师生配置方式,均已沿用十几年,暴露出一些不足。就我系的情况来看,尤其在师生配置方式上,我系的分配方式是新生入学后由声乐教研室统一分至各教师进行小课教学直至毕业,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发现这种配置方式有以下几种不足:

1、这种师生分配方式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影响了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声乐课不同于理论大课,属于技能小课,授课过程以师生一对一方式为主。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无论在歌唱方法,技能技巧,教学方法手段,先天的生理心理条件以及个性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小课教学由于师生之间的频繁交流更为突出。声乐课教学中,师生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是否认可,是能不能达到预定教学目的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在小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个性品质决定着是否能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互动的课堂气氛,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歌唱积极性,制约学生歌唱能力的发展及良好歌唱心理的形成。

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利用这种差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声乐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环节。

2、这种师生配置方式,不利于形成一个竞争的、有活力的良性循环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

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稳步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搭配的相对稳定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这种搭配过于稳定就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高师音乐教育自八十年代后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师资质量比过去也有显著提高,但绝大部分师资脱胎于应试教育的旧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过于陈旧老化,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客观存在的。师生搭配过于稳定,无形之中助长了某些个别教师在专业上不求上进,出现吃老本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挫伤。长此以往,教师没有危机意识,不必担心无课可上,无学生可教,学生的歌唱水平无显著提高,彼此之间可比性不大。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逐渐涣散缺乏活力,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这种配置方式不利于高师音乐教育的长期发展,不利于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长远利益。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源泉,也是一个单位不断发展的动力。师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大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无法为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师资,从而影响了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师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制约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当前,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音乐师资提出了全新的质量标准。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更为重要。

2001年7月,在音乐系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声乐教研室迈出了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在师生配置上实行双向选择。即学生可以自主自愿地选择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情况选择学生。双选对学生尤其是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双选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 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由声乐教研室分配至各教师名下学习,在第一学年期末考试后实施双向选择。学生在一年的学习中对每一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专业水平有一个普遍了解,教师对学生的歌唱水平,声音条件,学习态度也有一个初步的掌握。这样双向选择就更具可比性,目的性。在双选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私下游说学生或干预学生的选择。

第二步 在系领导的安排下,由系办公室组织学生依照完全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双选。班主任,辅导员要认真细致作好学生思想动员工作,提示学生要把握机会,慎重选择。后由办公室统一发放填写双向选择志愿表。志愿表分三个志愿,依次填写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的姓名,填报完毕后由系办公室统计并存档。

第三步 由声乐教研室组织选择学生。根据办公室的统计结果,教师对学生的选择一般以学生填报的第一志愿为依据,若第一志愿教师课时已满可顺延到第二志愿教师,第二志愿教师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脱拒收学生,更不能因学生选择其他教师而打击报复。新的师生搭配形成后直至学生毕业,原则上不在改变。

自2001年实施双选已近三年,第一届实施双选的2000级本科班今年即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就目前的全系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声乐教学情况看,双选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双选的功效:

第一 双选激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开创了全系良好工作作风新局面。过去,小课教师迟到,早退,上课时间不足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课上聊天、接打电话,范唱少,把声乐课简化为唱歌课,诸如此类的消极授课并不少见。自实施双选之后,以上现象基本已杜绝。教师们绞尽脑汁,用丰富多变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改变过去单一的小课方式,辅之以理论课,实践课,观摩课,集体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们还积极与学生沟通,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角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施教者,是学生的良师,也是益友,是相互切磋专业的同行。可以说,双选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带动全系的工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 双选转变了全系的学习氛围,坚定了学生学习声乐的自信心,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声乐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声乐是声音的艺术,是依靠声情并茂的歌唱来构建艺术形象的听觉艺术。美妙的声音依靠的不仅是高超的歌唱技巧,气息控制能力,歌唱者对音乐的准确把握,对音乐形象的恰当表现及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都对艺术的歌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师声乐学生由于入学前声乐学习急于求成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歌唱习惯,这些习惯需要在课上耐心细致的纠正并重新建立起正确的歌唱习惯。在这里教师的工作态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何使学生树立起歌唱的自信身心解放的投入歌唱?双选充分改善了学生的上课环境,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下进行。教师的教学由模式化转为个性化,师生关系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化,教师的角色由简单的施教者转化为既是良师又是益友的双重角色。师生之间加强了互动,信息相互交流反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声乐课不再是枯燥的发声练习,作品演唱,而是融情感,技巧,艺术,表演以及思想道德意志培养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艺术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同为艺术的创造者。歌唱能力,表现能力的逐步提高激励着学生更主动积极的学习。

第三 双选增强了技能课教师的危机意识,加快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声乐艺术是不断发展的艺术,无论就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曾经被高校拒之门外的通俗唱法,其歌唱方法,艺术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上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竞争的观念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也对教育领域产生很大的冲击,各高校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化。作为高校音乐教师,我系教师努力调整教育思路,更新教育理念以应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式,培养出使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开拓精神,创造精神的新世纪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众所周知,学术理论水平较低是高师技能课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制约整体师资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为先天文化素质营养不足。其二也是主要原因,后天努力不够。这样在对作品的理解处理就会比较肤浅和表面化,很难挖掘出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对教学实践缺乏理论化,概括化,深刻化,从而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双选之后,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大量音乐论著,撰写学术论文以提高自身的学术理论水平。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多次自费赴京观摩专家演唱教学,以提高自身的歌唱水平。目前声乐教研室有五名年轻教师在读音乐理论硕士研究生。

篇3

一、 个性化阅读的情感准备

(一)我思故我在

很多时候,在阅读课堂上,我们看到会老师用自己精彩的语言解读着文学作品,而学生却若无其事的玩弄着自己的手指,一副与我何干的样子,很让卖力兜售自己见解的老师恼火。

其实,在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对于所读文本的看法,因为自己的生活环境、社会阅历、个体文化差异等等不同,自然影响着学生对于作品的意义理解。而这种差异的存在有着很大的价值,因为这种差异性的理解才是属于读者个体的,而正因为有着这多元的解读,才使作品的意义更加深刻。

所以,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那些见解。这种展示将引领学生走向更高层次的阅读境界,每个人的想象力也在这种展示中得到锻炼,情感和思想也在这种展示和碰撞中变得越来越深邃。

(二)心灵的平等对话

我们总会想起这样的话,看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学识渊博的老朋友谈话。而在课堂上,我们有些老师在心理上总觉得学生的见识浅短,不能真正理解文本涵义,所以平时总会有意无意的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姿势,以高人一等的口吻来“指点、教育”学生,以至学生渐渐失去了自信。

其实我们应该明白,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在心灵上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都有别人没有真正体悟到东西。所以老师应该做的就是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让学生的个性真正可以得到张扬。

比如我在听一个老师讲授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一课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一幕:学生开始是满心喜欢这篇精彩的散文,但是读过几遍之后,有学生马上举手向老师询问:“老师,李汉荣不懂生活常识!”老师的脸色由原来的笑意盈盈变得严肃,努力挤出一个笑容:“哦,你能发现作家精心结撰的文章的败笔,很不简单嘛,那,你就给大家说说吧!”声音里透露出一种怪怪的味道。

那学生楞了一下,想坐下,但是又坚持下来:“老师,我觉得下雨了,而且雷声滚滚,在山上最危险的地方恐怕是大树下了,而作者偏偏跑到树下去躲雨,我觉得不恰当!再说有些比喻似乎也不恰当,比喻雷阵雨是‘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一千个侠客吼叫怎么想象?”

他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一阵响亮的鼓掌声,就连那些听课的老师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老师脸色红润起来了。眼里的严厉变成了赞赏。

其实,很多时候学生的见解相当的精彩,他们的思考甚至达到我们都无法达到的深度。

(三)全身心投入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次心灵对话。应该是身心自由,为了自己的喜爱而读,是为了从读书中获得更多对作者对社会的更深刻的认识,是为了与作者思想与感情的一次智慧的碰撞,是为了丰富和提升自己。

比如在学习课文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体会作者蕴涵在诗中的情感。一个平时成绩不太好而且还有点调皮的男生回答说:“就是‘浅浅的’三个字,足以表现出作者的悲凉感慨了。”我接着问:“为什么?”男生却有点腼腆了,低声回答说:“诗人说海峡浅浅的,其实也在抱怨:台湾海峡太深了,也太宽阔了,不然为什么能够阻隔这么久呢?”我很诧异:“你怎么品出来的?我觉得你太了解余光中了,可以成为他的知己了。”那个男生低下头,再抬起头来的时候,我发现他眼里泪光闪闪。这是他在读书时,读进了自己,完全的投入。而想象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多维度激活思维和想象

在这些情感铺垫的基础上,通过老师巧妙的点拨、组织,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这样求取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

(一)想象式阅读

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文章所用文字展现的世界。这正如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所说:“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心神运思,时空无限。在联想中,学生平时生活和知识积累都会被一只金手指神奇点化。比如在讲授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就让学生自己通过想象来描写这幅神奇的情景。

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在练笔中写道:“诗句极写大漠、长河空寂辽阔,描绘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外大自然的景色。首先是大笔涂抹,边疆沙漠,浩瀚无边;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黄昏,给人感伤,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而且黄色的大漠,白色的孤烟,混黄白亮的黄河,红红的圆圆的太阳,真是一幅奇崛炫丽的边塞风光!”

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真正理解了作者所描绘的壮丽图景,又仿佛与作者一同被眼前这奇丽的风景而绝倒!

(二)涵咏玩味式阅读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平时教学中,遇到精彩的语段就要反复诵读,默默的用心去感受作者在字斟句酌中所表现的感情。比如在学习《背影》一课时,对于父亲爬月台过去给自己买橘子时的一段动作描写,通过反复诵读后,让学生闭目想象父亲翻越月台时的臃肿和艰难,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眷眷之情,再让学生联想自己在家时父母对自己的呵护,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字里行间的那份深挚的爱。

(三)补白式阅读

篇4

放开我们不算嘹亮的歌喉

用自己的浸着血的感情唱一首歌

歌颂我魂牵梦萦的金沂蒙

二十六年啊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二十六年的光阴转瞬即逝

二十六年啊

二十六年的奋斗化成辉煌的永恒

忆往昔

这里曾是遍野的荒蓬

狐狼出没,鸦枭哀鸣

这里曾是贫穷的象征

收获着种啥啥也不收的哀愁

岁月无痕怨悠悠

衣食无着何时休

一九七三年

隆隆的炮声惊醒了沉睡的土地

一座崭新的工厂从这里诞生

一九七五年,那个火热的夏天

三百个拓荒者扛着铺盖卷儿

来这里把金色的希望播种

还是七五年那个寒冷的冬天

就收获了那杯用汗水和热血酿成的美酒

忘不了啊

拓荒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倾注

忘不了啊原创

那个永远也忘不了的日子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十六

年产吨合成氨的小厂在蹒跚前行

我们多么希望她能够一路顺风

可是在计划经济摇篮里娇生惯养的企业

怎能抵挡市场经济的风狂雨骤

几番云卷云舒

风回潮来潮去

她已筋疲力尽,气息悠悠

那多双渴盼的眼睛

在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一个平凡而响亮的名字

一个不声不响的员工

一位年轻有为的青年

一位朝气蓬勃的英雄

他就是我们今天的董事长

―――张立省

一九九年,那个危难之秋

他和他的一班人

轻装上阵,跃上船头

握紧舵把,方向确定

升起风帆,信心倍增

把这艘将要下沉的小船稳稳的驶出了险滩

在激流如潮的市场上奔涌

改革改出了希望

开放带来了新生

咱冲破小氮肥的束缚

小地方也要搞那大化工

领导者睿智而犀利的目光

拨开阴云,刺破苍穹

智囊团科学而冷静的思考

换来一个个项目的开发,上马,成功

醋酸、乙酯、邓钠盐

甲醛、复肥和酒精

座座高塔,耸立着我们的万丈豪情

条条管道,编织着我们成真的美梦

资产长啊长啊,长成了今天的个亿

利税翻啊翻啊,翻成了今年的万还挂零

我们的金沂蒙

已是发展临沭经济的基石

我们的金沂蒙

已成为临沭经济腾飞的龙头

人家说:金沂蒙真行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金沂蒙人总是谦逊的低下头

人家说:金沂蒙,歇歇脚吧

金沂蒙人摆摆手

我们还有更加辉煌的事业在前头

我唱我的金沂蒙

不仅仅是因为她有月貌花容

我唱我的金沂蒙

是因为她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一大批莘莘学子

在这里实现了对理想的追求

我唱我的金沂蒙

是因为她有铮铮作响的骨头

成百上千的员工

在为她拼搏,为她奋斗

我唱我的金沂蒙

是因为在共和国的事业里

有她鲜血与汗水、智慧与勤奋的结晶

新世纪灿烂阳光,浩荡东风

我们的金沂蒙

将再度崛起在这千载难逢的时候

让我们紧紧地拥抱未来吧

未来就在我们大家的手中

壮哉!金沂蒙

你就像那出海的蛟龙

一路欢歌,风起云涌

你就象那展翅的雄鹰

奋力搏击,笑傲苍穹

你就像那飞驰的骏马

左右逢源,万里鹏程

朋友们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让我们献计、献策、献力量

篇5

放开我们不算嘹亮的歌喉

用自己的浸着血的感情唱一首歌

歌颂我魂牵梦萦的金沂蒙

二十六年啊

二十六年的光阴转瞬即逝

二十六年啊

二十六年的奋斗化成辉煌的永恒

忆往昔

这里曾是遍野的荒蓬

狐狼出没,鸦枭哀鸣

这里曾是贫穷的象征

收获着种啥啥也不收的哀愁

岁月无痕怨悠悠

衣食无着何时休

一九七三年

隆隆的炮声惊醒了沉睡的土地

一座崭新的工厂从这里诞生

一九七五年,那个火热的夏天

三百个拓荒者扛着铺盖卷儿

来这里把金色的希望播种

还是七五年那个寒冷的冬天

就收获了那杯用汗水和热血酿成的美酒

忘不了啊

拓荒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倾注

忘不了啊文秘部落原创

那个永远也忘不了的日子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十六

年产3000吨合成氨的小厂在蹒跚前行

我们多么希望她能够一路顺风

可是在计划经济摇篮里娇生惯养的企业

怎能抵挡市场经济的风狂雨骤

几番云卷云舒

风回潮来潮去

她已筋疲力尽,气息悠悠

那800多双渴盼的眼睛

在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一个平凡而响亮的名字

一个不声不响的员工

一位年轻有为的青年

一位朝气蓬勃的英雄

他就是我们今天的董事长

―――张立省

一九九O年,那个危难之秋

他和他的一班人

轻装上阵,跃上船头

握紧舵把,方向确定

升起风帆,信心倍增

把这艘将要下沉的小船稳稳的驶出了险滩

在激流如潮的市场上奔涌

改革改出了希望

开放带来了新生

咱冲破小氮肥的束缚

小地方也要搞那大化工

领导者睿智而犀利的目光

拨开阴云,刺破苍穹

智囊团科学而冷静的思考

换来一个个项目的开发,上马,成功

醋酸、乙酯、邓钠盐

甲醛、复肥和酒精

座座高塔,耸立着我们的万丈豪情

条条管道,编织着我们成真的美梦

资产长啊长啊,长成了今天的5个亿

利税翻啊翻啊,翻成了今年的5000万还挂零

我们的金沂蒙

已是发展临沭经济的基石

我们的金沂蒙

已成为临沭经济腾飞的龙头

人家说:金沂蒙真行

金沂蒙人总是谦逊的低下头

人家说:金沂蒙,歇歇脚吧

金沂蒙人摆摆手

我们还有更加辉煌的事业在前头

我唱我的金沂蒙

不仅仅是因为她有月貌花容

我唱我的金沂蒙

是因为她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一大批莘莘学子

在这里实现了对理想的追求

我唱我的金沂蒙

是因为她有铮铮作响的骨头

成百上千的员工

在为她拼搏,为她奋斗

我唱我的金沂蒙

是因为在共和国的事业里

有她鲜血与汗水、智慧与勤奋的结晶

新世纪灿烂阳光,浩荡东风

我们的金沂蒙

将再度崛起在这千载难逢的时候

让我们紧紧地拥抱未来吧

未来就在我们大家的手中

壮哉!金沂蒙

你就像那出海的蛟龙

一路欢歌,风起云涌

你就象那展翅的雄鹰

奋力搏击,笑傲苍穹

你就像那飞驰的骏马

左右逢源,万里鹏程

朋友们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让我们献计、献策、献力量

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土木工程;培养方案;设计施工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03-02

目前教育部提出工科类本科院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实用性有重要作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培养,1年进入企业联合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是我校优势特色专业之一。该专业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然存在着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缺陷,很难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为对象,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传统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缺陷

目前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实验室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使学生掌握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是由于与工程实践相脱节,学生在就业工作中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要经过较长时间工作实践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所以影响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和就业率。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面向行业企业培养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突出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并对学生从事理论应用、创新性和设计施工实习定出了具体的考核指标。该方案在加强理论教学同时,明显增加了人才培养融合递进式实践环节培养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将本科教学环节细分为基本理论教学、实验技能教学和设计施工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一体,内容循序渐进。

如学生在学习路基路面工程、土木工程材料中进行课堂讨论及专业导论课程后安排认识实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而且可以为其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材料后到材料生产与施工企业学习材料生产工艺和根据不同工程特点选择材料,并针对实际问题应用基本理论提出解决方案,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可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过程的融合递进式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融合和促进。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1.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质就是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基本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先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在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环节同时,在设计与施工实践教学环节时更要注重授人以“渔”,教育学生学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岗位的就业需求。

2.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着要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增加实践环节的同时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内容,但理论教学的地位并未改变。因此,这就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科学安排和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基础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互相融合,互相补充。

3.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各类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建筑材料制造企业、造价咨询企业等,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道路、桥梁及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及检测等,而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有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教学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生产和施工节奏。

三、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

1.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3周)、课程设计(附属于各专业课,共计4~5周)、毕业实习(2周)和毕业设计(13~15周),存在着实践环节时间不足、系统性差、对实际工程缺乏深入的了解,达不到培养学生设计施工能力的要求。此外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也未能有效地与工程实际接轨,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作为应用型工程类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满足实用性与工程性的要求,还要满足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行“3+1”培养模式,明确要求需有1学年的企业培养过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使教学实践环节更加系统化,彻底改变了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的现状,使学生能沉下去,系统地深入了解实际工程,加入企业设计队伍,真正地参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工程设计过程和施工过程中的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实际工程存在的问题加以思考,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建立稳定的企业实训基地。与传统的以校内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上校企联合。除了校内培养方案以外,还要制订企业培养方案。为了保证企业的有效参与和培养质量,应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学生在实际参与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过去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从而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

3.应重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工程实践经历,青年教师必须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了解工程动态,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此外,应借鉴国外“实践教授”模式,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建立一支稳定的、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队伍。

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质

1.打造创新训练平台,强化创新能力考核。“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在理论教学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设计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一套渐进式适合学生能力拓展的培养体系。在制定教学计划中,特别要注重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要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基地,充分利用课程实验、课外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专业实践提供平台,结合理论教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能力学分,即学生完成规定的创新能力训练内容,并达到一定要求,就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强化创新能力的考核,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体系。

2.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将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型科研项目,形成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充当科研助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科研过程,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懂得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收集文献资料,在科学研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

3.增加工程项目设计、施工性实验内容。专业实验课程应结合工程实际增加设计性、施工性实验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具体工程进行设计实践,探究工程施工过程,积极开设体现“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增加有关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关的学术论点、争论性问题、当前学术动态等向学生做引导性讲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相互讨论。

五、教学质量指标及监控体系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校内,各高校都有一套完善的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质量指标和监控体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能力培养,因此,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质量指标及监控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建立健全质量指标及监控体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而且培养过程涉及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因此,制定教学质量指标是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前提。而质量监控是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关键,由教务处牵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组织协同,建立“全员”(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企业指导教师)参与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企业培养环节等)的监控,并确保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

2.建立完善的职责体系。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专业各部门各负其责,专业负责人要组织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规划,落实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负责人要安排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教学方法研究等工作;学工老师要加强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和跟踪本专业教学实施过程。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建设,课程负责人要承担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制订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规范等工作。

六、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中国由理论教育大国迈向实践能力教育大国的必由之路,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从制订基地建设规划及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工作,并负责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着手,确保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有效实施,除了要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制订与土木工程专业相适应的企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孔伟,毕春丽,贾瑞庆,屈成忠.《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实践[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25(5).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3]李悦.土木工程专业材料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1).

[4]昔春桥,杨家宽建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

篇7

工业设计对于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7月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国务院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教育部、科技部等十一个部委发文《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产业是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国家对工业设计发展与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吹响了战略性的号角。

与此同时,教育部于2010年6月提出并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在这一现状下,面对各级政府力推工业设计发展、教育部力推“卓越计划”的大背景,工业设计专业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工业设计专门人才,满足国家工业设计发展的需要、满足国家高质量创新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以及满足社会和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要,是当前工业设计教育面临的挑战,也是机遇,值得业内人士深思。笔者所在的浙江省,低端制造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同样迫切需要工业设计引领下的设计创新、服务创新把核心竞争力转移到创造力上,进一步开拓技术的商业价值,从而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针对现阶段工业设计教育上述现状,笔者拟从人才培养改革理念、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案、改革实践等多个方面对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改革理念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开设工业设计本科专业的高校多达300余所,在专业设置的覆盖率上已超过了绝大多数的传统专业。而与此蓬勃发展的境况相反的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越来越趋同。在这样一个现状下实施工业设计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只有站在消费者、使用者、顾客,也就是人类的立场上从事的设计才能称之为设计创新。传统“艺工结合”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只强调了“怎么做”这一关于产品实现的操作层面的能力培养;而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重要是来自于对社会学、人类学为基础的“为什么做”的思考,并以持续性的思考(包含人类学、社会学、技术研究、商业策略等思考)来指导实践。所以,高校所培养的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应当能够具备从人类的需求、技术的可行性、商业价值的可行性三个角度同时构思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加强设计思考、加强设计实践。

故,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应该为:

以“关注社会需求、凝聚学科优势、挑战创意极限、提升产业结构、培养创新人才”为总原则,时刻关心社会形势、思考企业困局、密切校企合作,以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对未来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为引导,以整合“需求挖掘、技术盘点和产品商业模式探索”的设计综合思考与设计实践过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为重点,注重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培养的有机融合,培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能满足行业的发展需要更能引领行业发展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卓越工业设计师。

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以人才市场需求及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为要义,根据上述分析,工业设计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必须以深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为己任。故人才培养目标可确定为:培养掌握工业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关工程知识以及产品产业化过程中所涉及的交叉领域知识,能从人类的需求、技术的可行性、商业的价值三个角度规划新产品开发及服务的总体设计方案,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设计协作协调能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国际化视野,不仅能满足行业的发展需要更能引领行业发展的应用型卓越工业设计师。

这一培养目标下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必需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1.掌握应用型工业设计工程师所需的一般性和专门的产品设计基础知识及初步具备相关技能;

2.产品设计完整流程中的设计研究、设计创新、设计表达及设计实践的系统化训练,初步具备解决设计实践问题的相关技能;

3.产品设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整合实践训练,以及产品开发、创新升级及服务的整体规划设计训练,初步具备跨行业产品整合创新能力;

4.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组织分析能力;

5.具有较强的自我激励和自我学习的责任心,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与自我提升的能力;

6.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设计协作与方案实施的能力,以及能够熟练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

7.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针对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应坚持“以思带行、校企合作、内外整合、多层细化”的教学改革思路,在分析国内外本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国家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及地方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过程中社会和企业对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的期望和需求,以深度的校企合作项目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项目为载体,深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具体如下:

1. 培养模式

(1)“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采用以项目化教学为主线的“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现有教学计划基础上,明确并强化在校课程学习(课程设计)与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学习两部分内容,即“3年的课程学习”+“1年的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基地联合培养)”的培养模式,融“教、学、做”于一体,在实践中完成学生知识的整合与能力的复合。

(2)项目化教学实施模式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设计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对专业原有项目化教学平台进行重新审视,并提出全新的构建思路。依托创新实训平台,由单一企业项目来源的项目教学改为进一步丰富校企合作内涵、校企深度项目合作与高校自主项目研发双轨并举,分阶段逐步逐级推进和加强体现设计创新核心价值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一方面改变过去由企业主持项目开发、高校设计实践团队后期介入的合作模式,逐步转变到校企共同协作主持项目开发,细致探索需求、论证顶层设计方案、推动产品研发,形成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创新核心能力训练。

另一方面聚焦产品创新、应用创新,利用高校自主知识产权和科研资源,主动设计综合实践项目,并努力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产品创新项目成果的整体转化和自主创业,从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选择具有共同创新理念的优秀合作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联合指导项目课程,通过项目方案的筛选及设计、项目的实施及项目的考核,共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跨学科、跨行业师资共同指导下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等,把对特定人群的生存方式的研究、需求探索、产品总体设计思路的构建、技术的选择及技术呈现方式的规划、赢利模式的探讨等产品开发全过程都纳入到产品创意和设计实践训练中,为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培养综合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卓越工业设计师。

2.培养方案

以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目标、培养标准为指导,可形成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体系与项目体系并举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并构建对应的课程体系,以项目化实践教学为主线,将其渗透至各个教学环节,将培养标准所列出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方式进行统筹与整合,分阶段逐步推进与实现能力素质培养。下图为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总框图。

3. 具体改革内容

(1)加强产学合作、国际交流合作的培养机制。

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是现阶段工业设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相当重要的一个任务,针对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选择加强对外交流,拓展国际视野,校、企、外共建项目化国际创新设计合作训练营,突出国际化培养特色。训练营选择具有前瞻性的企业项目作为主题,通过邀请国际著名教授、设计师和工程专家,形成外教、企业人员,校方师生等多方人员合作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短期项目化设计实训,为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2)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A.教学内容的改革――人文、工程、商业知识内容的整合。

进一步对各知识单元与系列课程进行梳理、整合和强化,形艺术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经济管理知识、设计表达基础知识、设计实践基础知识、应用设计实践知识、整合创新实践知识等七大课程群,新建一系列新的课程。课程设置强化人文意识、探索用户需求,培养学生以社会学的研究拓展创新思维的深度;加强工程类知识与设计知识的衔接,结合实践与应用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工程课程;补充设计策略和商业可行性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把设计思考广泛的运用在经营、生产系统或服务上。

B.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实施项目化教学模式,采用R&D&D&D的研究与实践模式 。

为适应创造的流程、加强对设计验证环节的实践,在教学中可调整传统的R&D(Research & Development)的模式,改为R&D&D&D (Research & Development & Demonstration & Dissemination),加强其研究、开发、实证、传播等与创造流程紧密相扣的一系列实践过程。如此则可加强学生处理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认清并弥补自身之不足,巩固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实际的工作要求。

C.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项目过程评价体系,突出动手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比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质量要求,考核可分为在校课程成绩、项目实习成绩和毕业设计成绩三个部分,注重学生在项目教学中体现出的用户研究能力、设计策略能力和原型验证能力。

(3)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卓越设计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中,项目化驱动的教学需要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创新意识超前、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的优秀团队。因此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满足培养计划实施的需要。在工业设计现有的师资条件下,一方面可通过聘请海外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设计师的方式充实教学队伍;另一方面也可从英语授课能力、工程实践经验、研究经验等几方面加强本专业现有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

(4)构建具有“共生效应”的学习生态环境。

卓越工程师班学生可以以工业设计学生为主、选拔基础专业背景不同的学生共同学习设计,在试点班中开展滚动淘汰、合作共生、追求卓越、共同成长的机制。并开放管理、加强条件建设与政策支持。同时,加强网站建设、加强项目的展示与教学资源积累,可为改革成果推广到整个专业教学打好基础。

结 语

篇8

[关键词]电影配乐;印象派;主题动机;配器

浪漫曲调大师弗朗西斯·莱(Francis Lai)是法国当代著名电影作曲家之一,1932年出生于法国的尼斯。尽管在法国他是国宝级的配乐大师,但在我国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20世纪80年代早期,他创作的一首经典英文歌曲《爱情的故事》传入我国,很快被青年人所喜爱并被一些轻音乐队所演奏。90年代初期笔者在日本搜集到一些他的资料与唱片,而我国到了21世纪网络普及后才能在网络上查到他创作的部分作品。有人说,未曾听过他的音乐就等于没有探访过法国电影音乐的精华。而笔者认为,他的作品既具备浓郁的法国传统浪漫情调,又不失动感新潮的现代音乐风格。与同时代的另一位法国情调音乐大师保罗·莫里哀(Paul Mauriat)相比,他创作的旋律虽然不像莫里哀作品那样富有激情,但却更加富有内涵,更加柔和、轻松、温暖,把旋律美发展到了极致。在优美缠绵的旋律中,你可以深刻感受到至真至纯的柔美情怀和永至难忘的浪漫,每一个流动的音符都流露出动人心旋的深情,整个心灵沐浴在缓缓流淌的音乐的河流之中。他那优美动听的旋律会迅速在听者的血液里澎湃,那倾泻而出的真情恰似一股暖流滋润着你的心田。

弗朗西斯·莱在青年时期离开家乡尼斯前往文化艺术中心巴黎,在那里他投身于他所热爱的蒙马特乐坛。1965年,他遇到了法国知名导演克劳德·勒鲁什(Claude Lelouc),为他的电影《男欢女爱》(又名《男人和女人》)(A Man and A Woman)配乐。该影片取得巨大成功,收获多项奥斯卡金像奖,弗朗西斯·莱则荣获金球奖(Golden Globe)“最佳原创配乐”奖提名。这最初的成功为弗朗西斯·莱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使他成为一位专门从事电影配乐工作的音乐人。1968年,他再次为克劳德·勒鲁什的影片《在法国的13天》(Jours en France)配乐,主题曲《白色的恋人》作为法国国宝级配乐而闻名全球。这首乐曲后来在2002年出现在韩国电视剧《冬日恋歌》中传入我国,迅速被广大青年人所喜爱。1969年,弗朗西斯·莱又为法国导演雷内·克莱芒(René Clément)的电影《雨中的乘客》(Rider On The Rain)配乐,被授予金碟奖。1970年,弗朗西斯·莱迎来了其艺术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他为美国导演阿瑟·希勒(Arthur Hiller)的影片《爱情的故事》(Love Story)配乐,获得了奥斯卡奖的最佳音乐、配乐奖及金球奖“最佳原创配乐奖”。同时,他的专辑在美国名列流行音乐排行榜第二名。1977年,他为大卫·汉米尔顿(David Hamilton)导演的法国影片《少女情怀总是诗》(Bilitis)配乐,在次年荣获法国恺撒电影奖最佳配乐提名。弗朗西斯·莱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在他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一共创作了超过六百首歌曲。

弗朗西斯·莱擅长剧情片中爱情题材的配乐。他十分注重旋律与和声,并以动人的旋律、优美的和声、新颖的配器、丰富的音色、浓郁的浪漫情调给人以全新的感受。他在音乐创作中的节奏运用与影片多种节奏功能配合得天衣无缝,既符合了电影的主观节奏与客观节奏,又满足了观众心理节奏。如他在影片《少女情怀总是诗》中《比利蒂斯》这部主题音乐创作上,结合他对剧情内涵的理解,大胆尝试运用了散拍子的作法,结果在音效上却并没有破坏音乐节奏的完整性,令人叹服!电影主角是个患有孤独、自闭症的同性恋女孩,美丽清纯而又内心充满好奇与矛盾,弗朗西斯·莱的配乐作品完美刻画出女主角的性格。

另外,他的音乐主题动机则完全根据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使音乐的听觉形象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相融合,体现出综合性的美学原则。如影片《男欢女爱》的主题配乐,为两段体结构。前一段为跳跃着的欢乐的节奏,后一段进入缠绵、柔情似水的浪漫主题,表现两人爱情的主旋律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电影中这对恋人一起在广阔的海边相拥,配合的音乐悠长而婉转。影片《爱情的故事》是一部既浪漫又悲情的影片,描写了美国哈佛大学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段凄美的爱情,而弗朗西斯·莱在旋律主题动机作为小调式运用了小六度大跳的技法。这是一种呈现的音程,适合刻画高涨与抑郁的对比。他在《男欢女爱》中主题动机都先是音高运动的二度级进形式,然后上下跳进音重复使用,轻松美好中略带不稳定的因素,来表现剧中男女主角作为单亲家庭的男女,在相互的爱恋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小小的矛盾。上行级进具有逐渐加强紧张度的效果,而下行级进具有松弛柔和的音响效果。曲中还使用了两次离调的创作手法,将乐曲推入。高超的离调创作技法也是弗朗西斯·莱极为常用的一种手段。

其次,弗朗西斯·莱的作曲风格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法国近代印象派的影响。印象主义音乐并不以描述实物为主,但是一些音乐作品的确是应情应景而写的,给人以梦幻、印象或是暗示的感觉。另外,印象派作曲家很少写有长旋律,偏爱短小精致的乐句,以营造气氛。弗朗西斯·莱的创作致力于曲调结构短小、富于想象,也带给听者无限的遐想。他以短小的曲调细胞组合成一种新颖的动机语汇。对音乐最简单、最真纯的追求,加之个性化的创作思维,使他的音乐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他的音乐既延续民族传统血脉精神而又不失前卫观念意识,既善于把握通俗音乐的审美风格又不失高雅艺术的潜质与品位。再者,和声成为他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与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得到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无论在作曲动机上还是伴奏配器上大部分都运用的是七和弦。传统和声学把所有的和弦都归为三度关系来解释,并且力求把和声进行得完美和规范。但是现代流行音乐特别是爵士音乐的和声已经高度复杂化和自由化,三度叠置虽然仍是和弦构成的基本原则,但已不是重要的解释手段,而七和弦的运用则给音乐增添了浪漫、新奇、令人耳目一新的特效。还有,离调和弦的使用在弗朗西斯·莱的某些作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如电影《在法国的13天》的主题曲《白色的恋人》第二乐段部分,影片中,格诺布尔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聚集了世界各国的年轻选手,他们的爱情、亲情洋溢在这首热情的华尔兹旋律中。这首乐曲以出色的旋律风格与配器迅速闻名全球,也成为法国国宝级乐曲。《白色的恋人》的作曲又体现出弗朗西斯·莱和声运用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在乐曲开端使用四级和弦。而四级在浪漫主义时期有着更为独立的价值,对下属功能的发展是浪漫主义作曲家和声的一大特点。弗朗西斯·莱创作的大部分浪漫情节的曲式都运用了小调的作法,在优美的特性背后隐隐带着一丝哀伤的情绪。如《爱情的故事》《男欢女爱》《白色的恋人》以及《比利蒂斯》都是小调曲式。小调式色彩要比大调式暗淡,它是违背泛音生成规律的。正如鲁迅所说“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经常用来表现略带忧伤的情绪。

弗朗西斯·莱的音乐属于介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轻音乐。他的配器严谨、科学、新颖而纯真,令人感到温馨、亲切,富于人性化。他广泛运用各种乐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使用传统的管弦乐队与现代电子乐器的结合体,和声效果饱满,节奏分明,音色十分丰富、优美,加之高超的旋律作法与配器,常常带给人一种梦幻的气氛。而且,在影片中一些画面的配乐内容、乐器音色与结构安排上,他处理得极为到位,深深打动人心。如影片《爱情的故事》一开始,在动人的弦乐衬托下,钢琴淡淡地奏出这段爱的音乐主题,把人们带入了爱的意境。随着影片情节的深入,这一爱的音乐主题也逐渐展开,时而委婉深情、娓娓倾诉,时而激动高亢、尽情礼赞。独奏乐器的更替,配器色彩的变化,不断地展示着男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和他们高尚的爱情。这首主题歌的旋律写得格调高雅,感情真挚,因此,几十年来这首《爱情的故事》一直在全世界盛行不衰。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优秀的音乐,这部电影才显示出了它那不可抗拒的魅力。因此,电影《爱情的故事》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那成功的音乐。弗朗西斯·莱在音色使用方面另一个特色是恰当地使用人声。没有歌词,人的声音只作为一种旋律或副旋律出现,犹如乐器一般。如在《男欢女爱》中,把绅士般音色的男声安排在乐句尾起装饰作用,尽显情意绵绵。而后出现的女声轻柔优美的无歌词旋律音又与随后出现的男声旋律音交织辉映,将情绪推入。同样在《少女情怀总是诗》内的主题配乐,女声无歌词的轻唱旋律的效果让音乐空灵而美丽,仿佛就是女主人公内心轻柔的诉说,令人心旷神怡。弗朗西斯·莱的作品有其独特的美学功能:(1)他擅长用音乐表现影片人物的行为特点以及心理活动,描述他们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象被刻画得更加鲜明动人。(2)通过独具匠心的配乐加强了影片的总体艺术结构,即影片中的配乐的艺术价值往往超越了该影片情节的水准。这也是弗朗西斯·莱的主题音乐得以脱离电影而广泛流传的原因。(3)增加了立体感。结合音乐的听觉形象,音乐旋律的起伏,和声、对位的织体,色彩丰富的配器等,能更有效地表现听觉形象的立体感。音画结合可形成“四维时空”的运动着的立体感。(4)他的音乐动机能够起到暗示剧情的进展或延伸的作用。(5)通过音乐主题的贯穿发展、布局及矛盾冲突,达到对剧中主要人物的歌颂或批判,帮助明确影片的中心思想。

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是由作家的精神个性所制约的作品思想内容与形式方面总的特色。弗朗西斯·莱的确是被电影情节所感动过,用音乐创作抒发出他内心情感的涟漪。他是一个对音乐创作保持着旺盛精力的人。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创作的鼎盛时期至今,他的创作一直没有停息,几十年来与诸多导演合作在影片中配乐。他始终如一地与那位引领他步入电影配乐行业的导演克劳德·勒鲁什保持合作。如80年代他与克劳德·勒鲁什合作配乐的电影有《男欢女爱续集》《当心匪徒》《我们》,90年代二人继续合作了影片《美丽的故事》《夏日不要自杀》《新悲惨世界》以及《男人女人:恋爱手册》,2004年又一同合作了《巴黎人》。近年来他还参与了韩国影片《塑料树》的配乐,风采依旧。他是一个对音乐怀着极大热情且永葆艺术青春的人,他的作品能够让你触摸到他的灵魂,被他那强烈的真情深深打动。在那优美的旋律中蕴含着深情与真诚,既朗朗上口又高贵大气,既富有艺术性又充满时代感。其作品风格多元化,既有浓郁的法国浪漫主义情怀,又具有通俗的自然美感,更有世界音乐的恢宏大气。这些构成了他在不同时期都有经典之作的重要元素。

[参考文献]

[1] 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2] 沈旋.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篇9

【关键词】卓越人才 知识产权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93-02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智力资源与产业化相结合的竞争,而知识产权制度正起到这样的一种连接科研与市场的桥梁作用。要赢得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关键是人才,培养熟悉知识产权制度并能熟练运用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人才为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其实施的以“知识产权立国”为目标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构成最重要的基础人才培养环节。

中国不是一个知识产权强国,中国的知识产权教育正处于起步提升阶段。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制定并实施了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为重点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我国高等院校知识产权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一、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教学模式的不足

2008年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下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快速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作为以法学教育为主体的知识产权教育,还存在着培养模式相对单一、教学目标模糊、实践能力不强等不足。

首先,除少数高校设立知识产权专业外,我国的知识产权教育仍然以法学专业课程为主,虽然被作为十四门主干核心课程,但是受教师与学生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民法、刑法、诉讼法等传统法学课程。以在某种意义上对中国法学教育起到指挥棒作用的国家司法考试为例,在600分的试题中,涉及知识产权法的分值一直在15~20分之间徘徊,所占比例不到4%,因此被许多学生视为可选择性逃课之课程或战略性放弃之学科也就不足为奇。

其次,隅于高校学院制的管理模式,知识产权课程一般由法学院(部分高校由经济管理学院)承担教学任务,由于缺乏校内多学科必要的师资整合,缺少校外实践部门的参与,导致我国高校知识产权课程要么在法学教育下被单纯的视为民法无形财产权制度之分支法,要么在经管类课程中被定位为一类特别的企业财产,而以偏概全的讲授之。对学生的知识产权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流于形式,甚至干脆直接省略实践训练环节只安排理论课时。

再次,我国高校知识产权课程内容单调重复,缺乏层次感。不少学校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的知识产权教学内容乃至大纲与本科教学内容毫无差别,特别是适应法学研究生阶段和对理工科类学生进行普及教育的高质量知识产权教材更是凤毛麟角,目前的情况是对于法学研究生教材多以国内外知名学者专著、论文代之,而对理工科学生无论本科或研究生多以法学本科教材将就,至于教学效果也就完全取决于高校自身优势与教师知识的积累了。

当然以上问题与中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无统一明确的培养标准有关,也正因此严重阻滞了我国知识产权专业与普及教育的开展而亟待改善。

二、发达国家之经验与卓越计划的要求

检视发达国家之知识产权教育方式,欧、日等大陆法系国家的知识产权专业教育与法律或经济等本科教育融合,强调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美国等海洋法系国家的知识产权专业教育集中在研究生阶段。教学内容以案例或判例为主,多采用专题、案例结合式教学方式,注重法律职业素质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同时,师资配备方面注重多元化,强调发挥教师各自的专业特长。对于本科以上层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各发达国家更为重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专业教育,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有“知识产权教育”类课程,日本的本科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承接自小学开始的通识教育,要求非知识产权专业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均须修习。总体而言,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呈现理论实务均衡、知识结构全面的特点,而其普及教育呈现基本素质扎实,专业结合突出的特点。

为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提出了分类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创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等任务要求。以培养涉外法律人才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为两大分类并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有重点、有区分的加以培养,以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与西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之需要。探索“国内—海外合作培养”与“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加强国内法学院校与海外高水平法学院校的交流,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探索形成灵活多样、优势互补和常态化、规范化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要求确保法学实践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数的15%。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法律实务部门的资源条例,建设一批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覆盖面广、参与性高、实效性强的专业实习。

中国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担负着培养专业法律人才、开展普及教育和提升民族创新意识、保护知识产权的重任,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对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学改革要点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电工学课程体系 myDAQ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45-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即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1]。2010年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我校成立高等工程师学院,以四个优势学科为依托,选择矿物资源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作为首批卓越计划专业,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

电工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非电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既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又强调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目前传统的电工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跟卓越计划的培养理念和教学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如何较好地实施卓越班级的电工学教学,已成为了各高校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目前我校的电工学在进行针对卓越计划的仿真与实践相结合的电工电子课程改革,这是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类的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该教改项目已经实施一年多,下面结合笔者在卓越班级课堂教学的工作实践,谈谈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电工学课程改革的粗浅认识和一点体会。

一、针对卓越划提出的教学要求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在能力方面要达到以下五方面要求[2]。(1)学习能力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2)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分析、提出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4)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5)危机处理能力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结合卓越计划,在仿真与实践相结合的电工电子课程改革中,该教研组针对目前电工学课程体系中不适合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一系列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二、针对卓越计划课程提出的电工学教学不足

结合电工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以及课时安排,目前电工学课程的教学环节存在的难点和不足。

1.教学内容方面

原有的电工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问题,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建立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之上,在知识点的选择和安排上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理念,所用教材的知识内容体系创新性不够,没有体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所要求的“工程能力”主线,与生产实际要求的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的编排存在一定的差距[3]。

2.实验实践方面

原有的电工学所进行的电工电子实验均为验证实验,且在在实验箱内进行,大多数的实验电路都已经连接好,学生来到实验室进行简单的连接就可以验证实验了,这种情况虽然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实验,根本体现不出卓越培养计划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验内容上缺少综合实验、自主设计实验的内容,不注意注重实际应用和增加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无法体现卓越培养计划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

3.师资方面

卓越计划的实施,师资是关键。目前的青年教师大都是博士毕业之后直接上岗,科研经验丰富而工程实际经验相对不足,在实践能力上还有所欠缺,对于如何将基础知识和工程实际结合起来还有一些力不从心。

同时教师不注意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充实自己的教学活动,忽视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方式的运用,导致教学信息量太小,无法传授更多的知识[4]。课程教学中只是理论知识的简单讲解,没有结合工程实际进行教学[5],无法针对卓越培养计划中的学习能力,既对学生应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三、针对卓越计划的电工学课程改革

为达到工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提高“电工学”课堂教学的效果,该教研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尤其是进行了实验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主要内容如下:

1.优化教学内容

电工学主要内容包含电路分析,变压器,电动机,电气控制,PLC,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因此针对卓越计划电工学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对电路分析的内容可适当减少,而数字电子技术的内容适当加强。对于非电类专业卓越计划的学生而言,电路分析的内容只要保证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生活和工程实际中常遇到的如单相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以及安全用电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第二是学习电子电路所必须的电路分析基础知识,包括电路基本定律、基本定理和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等。

分立电路的内容可大大压缩,没必要进行系统的介绍。在介绍集成器件时没必要介绍集成器件的内部电路原理,而主要介绍集成器件的外部特性、主要功能、主要参数以及如何应用。使工程应用更多的集成电路( 如集成运算放大器、集成功率放大器等模拟集成电路和集成门电路、集成触发器等数字集成电路)的学习有了必要的基础和更多的学时保证。

于此同时,还应加大与工程相关的强电、电机及控制方面内容的比重,以适应培养卓越计划人才的需求。电工学在课程内容组识和教学过程中,必须保证建立电工电子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和实践环节,培养卓越计划中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基本实践技能,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制定教学目标

电工学课程需要为电工电子技术应用于非电工程实际应用打下必要的基础,使卓越计划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有较宽的视野,能从学科交叉应用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电工学课程的教学除了保证其基础性外,还要特别注意其在非电工程领域的应用性。因此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要避免完全的纸上谈兵,应强调理论知识的工程应用。每章给出应用举例,使得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力求基础性与应用性的较好统一。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中,选取一定量的综合应用系统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的介绍,不但使学生巩固从单元电路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还拓展了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对不同单元电路、不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还建立了工程应用系统的概念。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该教研组针对卓越计划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针对卓越计划的学生分属不同的专业,进行了电工学的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法是指依据各专业及各专业的特点,合理划分学生层次,研究各层次学生的知识需求特点。例如针对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特点,注意机械和电工电子的学科交叉,重新提炼教学内容,增加符合机械学科要求的实例,如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系统的设计,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能感知到所学知识和自己的专业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针对卓越计划的学生进行了电工学的项目教学。其中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例如在数字电子技术部分,要求学生设计各种功能的数字电路,并通过仿真软件Multisim12来实现。这样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更能符合“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需求。

针对卓越计划的学生进行了电工学的问题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新问题,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把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作为侧重点,使他们从烦琐的记忆中摆脱出来。让学生在围绕问题进行学习,能准确地把握住要点,以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病房优先呼叫系统中,如何设计呼叫具有不同优先级别,针对不同的芯片如何实现等问题展开教学。

4.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针对卓越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该教研组将Multisim等仿真软件及myDAQ套件作为学习工具融合于电工电子的课堂及实验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直观、形象的仿真实例教学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自己动手设计,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另一方面由于myDAQ套件便于学生自主操作,可大大拓展学生的学习和实验空间和时间,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根据实验室现有的条件,通过完全开放和自主实验等手段,给卓越计划的每位学生发放一份实验套件(其中包含myDAQ套件、各种二极管、三极管、运算放大器、面包板、各种型号的电阻、电容、电感、导线、电烙铁等),让每位学生按照实验的要求课下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以及调试,调试好以后再到实验室跟实验老师进行交流,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课下学生独立动手组装、焊接、调试电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独立面对问题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而且节省了大量课上试验时间,使学生在课上了解并实践更多诸如Multisim仿真软件应用等方面的新内容、新技术,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软、硬平台相结合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除了设置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内容,还增加了一些设计性综合实验,学生可以应用myDAQ套件方便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实验进行团队合作,有的同学进行实验设计,有的同学进行实施满足了对不同层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需求,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实验效果。由于应用myDAQ套件促使学生参加创新实验成为可能,进一步提升实验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实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设计开发感兴趣的电路,激发学员创新性思维。创新实验为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工程素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卓越计划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5.考核机制的改革

针对卓越计划的学生,把平时自主设计开发的一些实验的纳入到考试成绩中,大幅提高平时成绩的比列,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提高到一定程度,摒弃以前只靠卷面分数,平时作业确定最终分数的考核机制。

6.建立教学团队合作

卓越计划的电工学课程教学的教师,既要根据改革后的课程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研究性教学方式组织和开展教学,又要确保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这些工作不可能由一位教师单独完成,因此需要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电工学教研组由若干名知识、能力和经验互补,既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中的每位教师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研发水平和工程经历等方面既各有优势,又各有不足,针对卓越计划在教育教学方面提出的要求,需要教师之间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四、小结

本文首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进行了介绍,然后针对“电工学”课程不足的基础上,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教改组各位教师进行团队合作,对该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度改革。在电工学课程的教学中,只有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途径等不断进行改革与优化,才能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提高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 教高 [2011]1 号 ).

[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诠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2-22.

[3] 高有华,翟慧萍,邵 岳,等.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工学”课程改革[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2,(9):74-76.

[4] 邓红雷,李春茂,张廷锋. “电工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 南京: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4) : 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