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就业范文

时间:2023-04-06 08:2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工程就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工程就业

篇1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 “专业实践” 就业

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提到生物工程专业属于2012年就业“红牌”警告10大专业之一,对于该调查结果,开设了生物工程专业的高校应具有足够的危机感,应进一步探索他们“就业困难”的原因并进行改善。确如蓝皮书所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在近几年遭遇了 “就业困难”的窘境,本文试图从生物工程学生的就业现状和专业课程设置入手,探寻相关的原因。

一、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现状及原因

笔者对湖南某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及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初次就业率均在85%以下,在本专业生物工程相关产业就业学生的百分比在25%左右,从事与生物工程专业不相关工作的毕业生平均高达35%。这意味着很大一部分毕业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他们工作中没有得到学以致用。而更甚的是,有15%的毕业生未能顺利就业。

从总体上来看,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较低,有小部分同学毕业后未能顺利就业。而从就业质量来看,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偏低,在本专业从事工作的学生人数少。笔者认为学生就业情况不明朗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未受到重视,未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未能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形成核心就业竞争力。

专业实践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关键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强他们的专业应用技能,促使他们明确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获得就业的核心技能,形成核心的就业竞争力。

但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并没有受到重视。大部分生物工程专业的实习都是在工厂当搬运工帮忙搬运,或者进行与专业毫无关系的自主实习,随便混个公司的章子盖上便了事。学生无法通过专业实践活动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从而直接导致他们缺乏就业竞争力,在就业时被用人单位排挤。

二、以“专业实践”促“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专业实践”活动少且缺乏针对性是“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我们因对现有的“专业实践”方式进行改善,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

(一)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规划学生“专业实践”活动

在制定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时,应从生物工程市场需求出发,针对生物类企业的需求,合理安排,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工作技能。[1]如:加强学生微生物及啤酒酵母菌种选育、啤酒酿造工艺学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啤酒厂从事相关技术岗位。

同时,高校应拓宽“专业实践”口径,根据学生的兴趣,把生物工程专业实习分为生物营养、发酵工艺一、发酵工艺二、环境生物技术等方向。[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以后就业的需要选择其中的几个方向,进行专业实践。如:选择生物营养方向的学生可以进一步进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专业实践活动,毕业后可以从事生物营养工程技术的工作。

(二)对实验教学环节进行分类和归纳

实验教学环节也是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中重要的部分,当前生物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简单粗糙,重复等问题。实验技能培养体系应归纳为基础课程实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大实验、毕业论文四部分。

基础课程实验是课程大纲要求一定需要完成的验证性实验。基础课程实验要进行总体性设计,既满足课程需要,又尽量避免累赘,帮助学生用有限的时间掌握尽可能全面的基本实验技能。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这对于有意向在企业工作的学生很重要。从学生大学二年级下学期起,就可实行导师制模式,把学生分配到导师的实验室中,由相应的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创新性实验。[3]

综合性大实验则应该安排在基础课程实验知识学完之后,通过把重要的实验衔接在一起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并巩固核心就业实验技能。如在发酵工程和环境生物技术方面的核心实验技能有:通风类型、环境生物技术实验技能和酿酒综合工艺,我们可以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大实验。[4]

(三)建立有序的社会实习模式

社会实习活动是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而建立有序的实习基地是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习活动的首要环节。首先,高校应进行实习基地的筛选与建设。高校应组织社会实习活动指导小组成员对生物类就业单位进行调研。通过下企业实践,对企业访问等调研方式,多听取他们的人才培养建议,掌握企业人才需求,了解他们在技术科研、革新、实习生招纳等方面的需求,共同探讨合适的合作方式。

其次,高校应在多方面开展工作,提高企业对实习基地的重视度。高校应充分重视实习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在每次实习前,开实习动员大会,对实习的相关注意事项进行详细说明。在实习进行中,高校和企业各安排一名指导教师同时进行指导,高校指导教师应经常与企业指导教师联系,听取他们的建议。实习结束后,邀请企业指导教师召开研讨会,及时总结经验并解决问题。

具有几家固定的实习基地之后,高校便可以建立“有序”的实习模式。根据这一模式,可把生物工程专业的实习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利用暑假时间延长学生的实习实践教学时数,实现从学生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有序”实习模式。

认识实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类企业的生产工序等相关的专业技能。认识实习应该安排在第二学期末,与暑假期间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与生物类企业接触的时间,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增强他们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生产实习可安排两次,时间可定在第四和第六学期末。生产实习主要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让他们通过操作来发现自身实验技术的不足,从而促使他们在以后学习中,有针对地改善。与此同时,还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激励他们朝着方向不断努力。

毕业实习可安排在第八学期初。毕业实习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确定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让他们进一步巩固专业就业技能。同时,对实习单位就业岗位满意的学生,也可争取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在社会实习期间,除认识实习以外,学生都应该去不同的工段动手操作,每天通过实习日志记录实习内容和感受,以帮助他们进一步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撰写并向企业和学校指导老师提交总结性报告。校内外指导老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分,并将评价结果如实反馈给他们,以促进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改善。高校也可以召开实结大会,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答辩式综合考查,最后给出实习成绩,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5]

三、结语

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改善之路任重而道远。高校应从生物产业的相关用人单位中寻找“就业困难”问题的答案,而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就业路上的重要环节,更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应该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只要高校能够认识到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进行改进,相信“就业困难”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小艳.生物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困境剖析[J]咸 宁 学 院 学 报, 2010(10):166-167

[2][4]黄敏,邱建平,张影陆,堵国成,陆健,徐岩.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以江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111-114.

[3]刘臻,赵琼,罗永兰,褚武英. 培养生物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J].企业家天地,2011(12):111-112.

[5] 薛维纳,陈文兵,张维建.生物工程专业“全过程递进式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建筑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05):43-46.

作者简介:

周闻名,女,1984年生,湖南永州人,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篇2

(1)本科生入校第一学年后进行金工实习,这个实习在校内的工程训练中心就可以完成。本次实习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基础理论课《机械制造基础》的配套实践环节。整个实习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工程”与机械专业的密切联系,为后续课程及今后就业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对书本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检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学习效果。

(2)大二理论课学习结束后,进行认识实习,其作用是加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对后期专业课学习的兴趣;了解“生物工程”领域发展现状;为即将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们选择与“生物工程”相关的、典型的企业、研究院所等作为实习企业,包括“中信国安葡萄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乌苏啤酒厂、新疆离子束生物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新疆七一酿造有限公司等。同时,为了提高实习效果,我们实习前对学生进行了实习动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认识实习的目的、实习的企业及实习期间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等,由于事先布置学生了解实习企业的相关信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避免了以往认识实习中存在的学生只是“参观”、听讲解而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并让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到实习前就“心中有数”。这样大大提高了实习的效果。

(3)本科生大三学年理论课程学习结束后,随后进行生产教学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为教学实习顺利完成提供保障,因此,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实习必须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实习基地,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条件,极大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生产教学实习,我们通常采用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方式,利用企业现有的场地、设备及其他有力条件作为实习的保障,并且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由企业派专人负责管理。实习带队教师在组织实习前,根据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实习计划、大纲。带队教师要担任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任务,在生产现场,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熟悉生产工艺和设备,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按实习计划尽快进入角色,避免盲目性,增强主动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很快熟悉现场工艺和企业环境,进入角色。实习中,指导教师严格考勤,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和认真负责的好习惯。专业生产实习是教学工作的延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最终要达到对企业发展现状的了解、熟悉实习单位的内部管理,掌握生产工艺路线及设备等,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为今后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4)大四第二学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的设计是在金工实习、认识实习以及生产实习的基础上,由老师设计题目,学生进行选择,然后完成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的学习环节。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

二、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以前实验或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主要依据学生的实验、实习报告来进行评定,有一定的片面性。为了全面公正地考核学生的实验或实践教学成绩,我们对过去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改进,采用学生分组对实习的企业相关的工艺流程、实习收获等进行汇报,不同组学生可以相互提问回答,实习带队教师进行点评打分。采用这种综合的考核方法能够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的实习实际水平,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生物工程;实践教学;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43-02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理论源于实践,创新来自实践,实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实践理论、验证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实现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基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教学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同样进行着快速的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不再只是单一地培养精英,而是要将每一位公民都要培养成有能力有素质且能将知识与实践灵活应用的人才,让我们的学生能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正是针对这一理念作出了相应的改变。在充分研究与借鉴国内外高校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入消化理解我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特色、目标和定位的基础上,研究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一、创新型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是由地方部门依各自管辖权限而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依附地方政府而建,缺乏一定的独立自主性,且不能适应社会所需。在教学目标上,也是按照计划经济时的定位要求。所有的本科院校在教学计划、目标上大同小异,即教育模式强调知识传承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其中传承性教学仍处于高等教育的核心位置。而在国外,本科院校的划分通常比较精确。例如:美国的本科院校就定位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博士授予大学、综合性大学、普通四年制学院、社区职业学院及各类专科学校等,它们均有各自的准确定位,彼此相互之间的竞争也不激烈。在教育理念上,我国很多本科院校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缺乏个性和创造性,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了尖锐矛盾。在国外,尤其是那些欧美国家,他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让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动手能力,主张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动手中掌握学到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理论之于生活中的应用。此外,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来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还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创新意识。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离创新型实践教学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实践教学重要作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平台尚未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待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有待进一步提高。要以构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校教学平台为目标,积极开展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不断实行各种有效措施以巩固教学实践平台,从而提高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符合地方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将促进本科地方院校在各高校之间的综合竞争力。

二、创新型实践教学的整体思路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如何形成大学的不同特色,尤其是在专业、学科和课程设置上提高水平和形成特色,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讲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创新,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还应更多地学习和借鉴美国大学的理念、经验和做法。同时为提高我校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实现具有我校特色的自主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还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践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各类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学校教育和生产实际、社会实际的结合使学校教学进一步贴近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工作实际;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素养;以德育为首位,德与才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与专业价值观,将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教育融于实践教学过程中。项目研究要着重于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包括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要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针对具有特色专业进行特色教育,应将教学中已有成果进行更合理的应用,在已有改革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针对具有共性跟综合性的难题进行深入探讨,今而将改革全面化发展,有效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益。

三、创新型实践教学具体措施

1.加大实验内容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内容中最重要一部分莫过于实验教学。在创新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还能让学生对课堂上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有更深的理解,还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对问题做出客观的分析与探讨,让他们形成一种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拥有刻苦努力的实验素质。我们通过基础、综合、创新三个方面对我们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我们提倡减少理论教学的课程,做到将教学与实验经有机的组合,做到每一个生物实验都兼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等。在内容上也进行合理的安排,避免一种类型的实验重复开设,并且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性实验素质。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过程,并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实验,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促使从实验的设计到最后的结果都由每一位学生自主动手完成。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与实验相关的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

2.重视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保证其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实习锻炼是实践教学内容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尤其是生物工程专业,它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工程实践能力。针对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提出以“实验―工程实训―企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确立了以实验教学为主,工程实训基地建设为辅,大力扩展校外实践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在基地进行包括新产品研发、工艺设计、质量控制等实训任务。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展开,让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在以后工作岗位上的核心竞争力。

3.拓展空间,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生物工程专教师依据本专业拥有的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认证的中药化学二级实验室和省教育厅药用微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等各种有利条件,为学生搭建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级、各类型的大学生科创活动,建立了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制度,通过组织学生评选毕业论文、大学生“挑战杯”和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也了解到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工业生产实际和科学发展的前沿,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要培养具有工程素质的生物高科技人才,师资队伍是关键。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并且,为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我们制订教师岗位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去企业进修、培训,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考核办法,注重培养既有理论水平又具工程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我们还在企业聘请具有多年工作经验和较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长期承担本专业学生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工作。

四、创新型实践教学的展望

创新实践教学不仅是高校顺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同样也提高了自身在众多高校中的综合竞争力。在当今社会就业率低迷的情况下,加强创新型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潜能,还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增加了实践经验,为以后的就业提供了保障。以上就是针对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提出的理论设想,但随着科技进步和人才需求的变化,生物工程专业跨学科、多方面、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参考文献:

[1]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2]周成虎,洛继明.就业导向型高校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探讨[J]成功(教育),2010,(2):19-20.

[3]方国才.大学定位与大学特色――美国高等教育考察观感与启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

篇4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特点;教学体系

2009年8月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感知中国”后,同年11月温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科技界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指出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就包括物联网关键技术。在此背景下,为积极参与“感知中国”及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扩大在物联网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2009年9月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学院在南京邮电大学成立。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全国众多高校积极申报,最终全国共有37所高校获准开设物联网工程及相关专业。

一、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分析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对现实物理世界进行感知,通过网络传输,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决策,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无缝对接,达到对物理世界进行管控、决策的目的。物联网产业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为主的感知制造业,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传感器网络设备制造以及机器到机器(M2M)网络设备制造等为主的基础网络制造业和提供网络传输、信息处理以及运营服务等的应用服务业等。因此,物联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感知层关键技术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最底层,主要负责物品的标识、信息感知采集,主要是由基本的感知器件完成,包括RFID、二维码、传感器、红外感应等。该层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网络、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

2.网络层关键技术

网络层负责物联网感知层感知信息的接入、融合、交换与传递,在物联网三层架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实现数据交互、物物相连的关键。物联网最终将实现异质网络互联互通,因此通信技术将是网络层的核心技术,包括蓝牙、ZigBee、WiFi、GSM、CDMA、GPRS等相关技术。

3.应用层关键技术

应用层对经网络层传输过来的感知信息进行处理,主要由业务支撑平台、服务支撑平台、网络管理和信息处理平台等构成,共同完成信息的计算、分析、存储、挖掘等功能,供用户使用和决策。核心技术包括云计算、中间件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检索以及虚拟技术等。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体系关系研究

1.正确处理好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关系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型、交叉型、跨学科的新型学科,涉及信息的感知、处理、传输、应用等关键技术。物联网工程专业以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专业知识涉及通信、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安全等多个专业,目标在于培养掌握多学科基础知识和物联网相关理论、技术,适应物联网产业需要的应用、开发、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社会对于物联网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非常大,但各个行业需求所涉及的领域各不相同,有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农业、智能水利、智能安防、智能服务等各个领域。因此,各高校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定位清晰,不然培养出来的人可能是懂得多但是不精,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跨专业复合型人才。

2.正确处理好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和其他相关专业教学体系的关系

现在许多高校将物联网工程专业挂靠在计算机学院、通信学院等相关院系,或在计算机学院或通信学院等相关院系基础上成立物联网学院,拟开设十几门冠以“物联网”技术的课程,脱离计算机、通信相关专业的相关教学体系。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有待商榷的。从物联网技术背景来看,通信、计算机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物联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自动控制、数学和物理公共学科、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等多种学科紧密结合,在具体技术应用中的产物。因此要正确处好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

3.根据学校办学特色,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的关系

国内高校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每所高校在相关的学科建设方面都有各自的强势学科、优质师资以及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有别于其他高校的教学特色。例如南京大学在计算机系统教学和体系结构研究方面具有优势;东南大学在RFID技术研究应用方面具有优势;北京邮电大学在WSN应用研究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各个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身特点和专长的方向进行教学和研究,形成不同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特色。

在物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培养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要能够满足社会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设计、课程设置上紧跟物联网技术发展、企业需求、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沈苏彬,范曲立.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

[2]赵海霞.物联网关键技术分析与发展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0.

[3]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

篇5

关键词:制药工程;生物化学;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制药工程是一个化学、药学(中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类专业,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药物的结构和分析方法,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制备工艺等.药物的作用对象是生物体,药物分子必须进入机体内参与新陈代谢才能发挥作用[1].因此,理解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其物质代谢转化规律是进行药物研制和开发的基础,而生物化学就是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物体的组成、结构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转变规律,进而揭示生命本质的一门科学[2].生物化学是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但由于其理论逻辑性强、内容抽象、基本概念多、学科进展快且专业所设学时相对少,因此教师普遍觉得这门课程难教而学生也普遍认为难学[3-5].教师如何开展教学、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引导学生较好地掌握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和了解最新的研究技术和成果,是生物化学教学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6-10].对此,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清楚学生对课程的授课要求,才能集思广益,更好地因材施教.为此,笔者在学生中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来探讨该课程的教与学.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凯里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在读2012级和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98名本科生.1.2调查方法参照相关文献[5,10-12]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评价、学生对现有授课方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总体评价4个方面,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调研,共发出98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8份.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的调查

57.0%的学生认为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开设生物化学课程很有必要,32.2%的学生觉得较有必要;学习兴趣方面36.5%的学生兴趣很大,4.7%的学生无兴趣;学习意义方面48.8%的学生认为很有意义,20.7%的学生表示一般.值得说明的是2013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比2012级学生明显要高,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校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在不断提升.

2.2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评价

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3部分: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代谢及其调节和基因表达及其调控[2-3].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关于授课内容与制药工程专业联系紧密程度,43.2%的学生认为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这部分的内容和所学专业最为紧密,30.3%的学生认为代谢及其调节与本专业联系最紧密,15.5%的学生选择遗传信息与基因表达,只有11.0%的学生则表示生物化学的授课内容与自己专业毫无关系.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还是认可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的,但也有学生提出建议,希望教师今后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更严谨,应充分考虑专业的相关性,加强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衔接,还应注重补充书本外的新知识.目前,生物化学还未开设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联系起来是加深同学们理解该课程内容的关键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针对性地加入些实验内容的讲解,如讲解维生素C的还原性可通过学生最熟悉的实验滴加溴水或碘液等颜色反应来验证.

2.3学生对现有授课方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从中可以看出91.9%的学生认为学习生物化学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这也印证了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开设生物化学课程的必要性.在问卷调查中,关于教学内容能否引起学习兴趣的问题,6.8%的学生认为不能,54.0%的学生表示一般,这说明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缺乏特色和技巧,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日常生活实例来讲解(如讲解蛋白质变性时引入豆腐的制作原理及昆虫标本的防腐原理),而且授课方式也要更加丰富.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28.0%的学生选择多媒体授课,14.6%选择板书,57.4%的学生认为两种授课方式应灵活运用,在板书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设备,必要时PPT中插入动画图片、视频、短片等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另外,在教学内容的理解上,调查结果显示42.0%的学生表示能理解,37.3%的学生表示能基本理解,20.7%的学生认为存在困表2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调查内容能一般不能学习本课程能否有收获56.635.38.1教学内容能否引起学习兴趣39.254.06.8教学内容能否听懂42.037.320.7难,这说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还是不错的.

2.4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总体评价

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的总体评价包括课堂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教学综合质量和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调查结果见表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75.2%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课堂设计较为合理,68.0%的学生表示对上课所用的教学课件及讲义满意,78.7%的学生对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满意.当然也有一些学生认为教师教学缺少幽默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课件缺少新意等,希望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上能加入点幽默或趣味性的知识来活跃课堂气氛,课件中能适当插入些视频、短片及动画图片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教学方法上,25.3%的学生认为比喻法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效果更好,15.4%学生易接受案例式教学法,11.0%的学生选择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4.6%的学生喜欢课堂提问式教学法,其他同学则希望教师能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针对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综合素质而言,57.6%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综合质量满意,80.0%的学生对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感到满意.由此可以看出,任课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支持制药工程专业开设生物化学课程,并且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等也给予了肯定.但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有少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且多数学生希望教师的教学方法能有所改革和创新.针对这方面我们应该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有所改进,主要包括:结合生活实例加强教学内容与制药工程专业的衔接性;更新教学知识,丰富课本内容;教学方法多样化,提倡幽默式教学法;教学课件(PPT)生动形象,可插入视频、短片和动画图片等.

作者:胡秀虹 龙立宽 单位:凯里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淑阳.喹诺酮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D].杭州:浙江大学,2006.

[2]刘越,周宜君,孙洪波,等.提高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水平的研究[J].化学教育,2014(2):37-39.

[3]唐炳华.生物化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4]查锡良.生物化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马利峰,刘丽军,贺拥军,等.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医学专业生物化学的教改方向[J].教改纵横,2009,1(1):26-29.

[6]张俊河,董卫华,王芳,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2):139-142.

[7]王义军,刘立鹏,黄春霞,等.启发式教学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1(10):58-60.

[8]樊继光,刘丹宁,杨朝辉,等.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11(2):167-169.

[9]井大炜.《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生物灾害科学,2013,36(3):339-341.

[10]苏上贵,吴耀生,周素芬,等.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调查结果分析与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9):264-265.

篇6

【关键词】造价人员素质;现状;途径

就我国的建筑市场来看,工程造价管理体系逐步和国际惯例内容一致,形成以市场价格为参考的管理体系,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确定造价管理的方向趋势。在我国建筑市场中,工程造价从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建筑、施工、设计、监理等不同的岗位,以数字计算从业人员数量,在国内市场拥有上百万人。伴随国家经济增长,建筑住房、道路桥梁等无法满足现有经济发展,尤其是我国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工程造价领域面临了众多的攻关难题,并且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不断涌入中国市场,竞争矛盾不断激化,在这种趋势下,我国的工程造价人员必须从自身素质着手,努力提升业务素质,全面培养综合素养,从而适应国内的竞争市场。这项工作是一项持久的工作,段时间内无法达到,需要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工程造价从业者工作现状加以探究,通过工作中问题的探究,归纳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

一、我国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素质现状分析

1.知识面单一、实践经验不足。工程造价从业者大多散状分布在各个行业,比如政府主管部门、项目业主、施工企业等,由于从事的岗位不同,涉及的知识领域单一,这种从业的局限性,就直接导致了部门间沟通欠缺,从而影响工程从设计到审批到施工的整个过程。首先,政府主管部门的工程造价人员,对于国家政策、审批流程比较了解,对于设计、施工等不熟悉;项目业主造价从业人员对生产工作了如指掌,但是对于政府审核过程知识缺乏,对施工设计了解甚少;施工企业造价成员对于施工步骤有完善的经验和工作总结,但是对于政府部门的审批等程序不了解。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知识没有做好互通,对于整个施工环节、造价评估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次,我国工程造价行业较之其他国家发展较晚,从业人员知识层面较低、经验积累不足、工程造价人员配比不足,甚至有的从业者没能进行学校深造,以自身经验运用到工作中。这些社会问题、人员问题对于经济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加大培养综合素质的造价人员,集法律、经济、技术、管理于一身,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2.观念陈腐、缺乏创新意识。一方面,传统经济体制下的工程造价人员,适应了计划经济,本着“定额+费用+文件规定”的规律确定造价,依据政府审批来确定造价,这种陈旧的管理实施体制,很大程度上压制了造价人员的想法,阻碍了工程的发展。另一方面,从2008年,我国提出工程量清单计价法开始,部分造价从业者对于新规章的排斥心理,从根本上无法接受这种新的章程,这严重影响了工程造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更别说走国际化路线新标准。

3.职业素质低、专业水平不高。在工程造价行业竞争日趋严重,不良风气有所抬头的趋势下,部分造价从业者自身素质过低,无法抵挡利益诱惑,从而走上了一条违规甚至违法的路线。通过迎合委托方、高估冒算以及肆意压级压价等方式,追求个人私利,这种情况严重危害了国家和市场经济良好的秩序,在社会上影响极其恶劣。工程造价从业者业务素质的参差不齐,有些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在造价工作中出现错误频率过高,比如漏算、错算、缺项等,这些现象在工程造价中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工程造价工作埋下隐患。

4.造价岗位缺乏综合素质管理人员、法律明文不规范

国内工程造价兴起比较晚,这方面人才比较缺失,由于早期的管理人员经由其他部门派遣,这就使得管理者缺乏行业了解、经验,不能切合工程实际进行管理,只能通过规章制度加以强制实施,这也严重的阻碍了工程造价的良好发展。工程造价行业相比较其他行业来讲,国内的明文规定还不完善,对于从业者的审核和评价体系不健全,正所谓,制度是工作顺利进展的前提条件,如果制度不完备,则工作效率、工作成果将会大打折扣。

二、造价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1.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谓是各司其职,对于造价工程师来讲,主要负责审查本项目工程计量和造价管理工作;审查工程进度款,提出审核意见;审核承建商工程进度用款和材料采购用款计划,严格控制投资等事宜,涉及到的款项可能超过几千万或者是以亿为计量单位,这些钱款是否准确无误,评估是否合理,这些都会对项目投资造成很大的影响。国内目前的承建工程多以国有投资为主,所以工程造价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思想意识不仅关系到个人利益,更大层面涉及到国家、人民的财产安全,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这几点来看,造价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对于工作相当重要,在任职期间必须以九点执业道德准则为指导方向,培养个人综合素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2.坚实的知识保障。在经济体制下,任何工作都必须有专业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操守,广泛的技术知识作为铺垫,这种综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大环境需求。对于工程而言,造价工程师在工程建筑环节必不可少,这个岗位不仅涉及到项目本身的规模也涉及到资金的周转、融资、项目的投资管理等,这些方面无疑不是整个项目的关键环节,这对于造价工程师来讲,岗位的需求,必然涉及到法律、经济、管理等知识,工程师的整体知识含量以及素养层次,直接影响了工程的进展。工程的设计、建造、施工必然是具有高素质人才的统一管理,业务素质能力强的人胜任此项工作,对于项目中的造价工程师,专业的技能和丰富知识的积累,是成为优秀造价工程师的前提。

3.提高市场调研、分析能力和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对于目前国内市场,主要涉及到国有投资、民营集资、外国投资等三大主要投资方,逐步从国内发展单一模式,走向国际化发展,造价工程师面对的客户越来越复杂。在这种趋势下,工程造价应视清国家情况,以市场为主导力量,发挥自身价值。通过投资方、承建方双方面的价格评估,达到一个合理的造价市场价格,完善市场体系。工程造价工作主要通过量和价来进行评估,所谓“量”,则是现场测量或者是图纸设计评估;“价”则是,顺应市场变化而变化,没有一个墨守成规的准则,在经济体制下的“价”,往往无法正确评估市场造价,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市场不断变化,原有体制格局的变化,使得造价工程中的“价”有了新的内涵,只有正确了解市场,掌握市场规律,才能合理的进行价格的评估。对市场的变化,要求造价工程师要随时关注,比如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牌等冲击市场,这种价格趋势就要完全的了解,只有对这些材料、工艺有很好的掌握,才能主动出击,为工程节省预算开支。对于市场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专人调研、采集,这样搜集最准确、最前沿的实时资讯,在建筑市场中保持较强的竞争力。

4.掌握招标流程,主动出击合同谈判。整个工程项目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则是招标以及合同的谈判,这两项工作,要求工作人员的素质较高,不论是从招标文件的拟定,还是招标工作的安排和招标条款的确定,这些工作对于招标工作必不可少,如果一方面出现纰漏,都可能造成整个工程的失败。另一方面,合同的谈判,主要涉及到承包方和投资方,出于两者的利益对立面考虑,造价人员理应对工程作出正确的评估,给出合理的报价,达到双方满意。对于合同中的条款、注意事宜都应该了如指掌,自身的头脑要清晰,主动出击,掌握谈判中的先决权。

三、提高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素质的途径

1.顺应时代要求,努力学习。学习是工作之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在经济发展下生存,对于工程造价从业者来说,对于法律、经济、技术、管理所有层面的知识都应该有所学习,知识不断积累,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新技术、新知识不断膨胀的当今社会,对于头脑清晰、灵活的从业者而言,无疑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把工作中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在工作岗位上创造佳绩。通过学习和实践,两者有机的结合,更好地把握工作方向,适应经济发展。

2.完善激励制度、合理分配制度。竞争能够加强从业者的忧患意识,激励能够促进人才更好的提升自身素质,在合理有效地激励体制下,从业者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能力,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合理的收益分配,更能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主动的参与工作,提出设计方案,创新构想,创建一种高涨的工作氛围,从而简化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竞争力。

3.提升综合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培养。从业者应当以国家、行业规范来时刻敦促自己,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通过学习荣辱观、价值观,提升自身职业道德。在行业中,以职业道德不断规范自己,保持自己头脑的清晰、健康,避免做出错误的决定,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强化从业人员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在行业中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随着从业人员接触的范围不断扩张,接触的人群比较复杂,这就致使各种利益诱惑,如何抵制诱惑,不做出违规、违法的事情,就要求自身素质一定要加强,本着健康、和谐的思想积极参加工作,增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4.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强化管理力度,建立完善评价体系。企业能否稳步发展,一个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起着关键作用。建筑行业的稳步有序的发展,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素质都是密不可分。具有战略部署和发展目标的制定,管理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企业必须设立专门的检查监督机构,对于各种交易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对于公司发展规划要进行事态的剖析,对于利益诱惑做出前瞻性的审查,通过每个环节的加强改革,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商业中存在的欺诈行为,危害到国家经济发展的行为,应加大力度惩治,给予强有力的震慑作用。完善造价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考评制度,在经济发展体制下,越来越多的机遇和挑战充斥着造价市场,这就要求造价人员对现有经济状况有个合理的分析评估,及时地更新原有思想,将新知识、新技能转变为自身所需,强化综合素质。从企业单位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合理的评估造价从业者人员的素质水平,给予正确的指导,从而保障工程造价管理迅速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范琪芳,郭辉.浅议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的途径.河南建材, 2012/03

篇7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如何培养不仅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备科学研究能力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对专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实验室建设在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实验室内,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发现课堂所学原理的真正所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建立设备齐全、技术成熟以及管理科学、创新的实验室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 专业实验室的发展现状

十余年来随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不断发展壮大,管理方法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各个方面的弊端也不断暴露。

2.1 实验室设置理念陈旧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设置是根据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分类归纳后对应相关课程建立的。这类实验室对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在实验教学中显出力不从心。有些实验室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太少;有些实验课程安排混乱,上课时间交叉,导致学生实验连续性差,不仅造成实验器材的浪费,同时学生的实验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2.2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短缺

由于高校学生扩招及专业让人才的短缺,导致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缺乏。目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验室的有些实验室是由理论教师兼顾管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严重影响了实验室功能的发挥和完善。

2.3 实验设备的购置不合理

专业实验室的实验设备的购置,不仅要满足实验课程所需,还需要在专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方面有所考量。目前,有些仪器设备使用率太低,不能充分运用到本科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造成了资源浪费。

3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措施

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硬件指的是实验室环境、实验设备等[1],软件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各种规章制度,培养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高素质的实验室技术人才等[2]。根据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特点及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几点改革措施:

3.1 教学团队型实验室设置

为了避免实验室使用不当、管理混乱的状况,提出利用实验教学团队来配置实验室的措施。由执行实验教学的骨干教师,可进行实验设备开发、维护的实验技术人员和进行实验室日常管理的实验人员组成的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过硬的实验技术队伍[3]。每个教学团队配置一个教学研究实验室,必修课程之外,各个实践环节由团队教师带领指导。这样,学生能够始终跟随教师参与到真正的科学研究当中,对于实验仪器也能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3.2 完善设备管理机制

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直接反应整个实验室的水平和管理效果。实验仪器从采购、收货、入库、验收到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必须明确到个人,不要采购一个人,验收又一个人,导致有些设备在各个环节上都容易出现问题,而追根溯源却无从查起。仪器设备的专人负责到底制度,避免了乱买仪器,验收松懈,责任推诿等现象,充分实现仪器设备的功能,提高使用效率。

3.3 利用科研牵动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当前,单一的实验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光靠一些经典成熟的实验已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理工类的专业中,科研项目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科研项目中挖掘专业实验项目必然成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

篇8

【关键词】 普通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系列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课程建设是学校办学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抓好课程建设工作至关重要。

课程建设可分为一门课程建设和系列课程建设,其中一门课程建设是指教学计划中某一门课程建设。系列课程建设是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力培养要求,按照课程与知识、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和衔接顺序,以矩阵形式将系列课程组构建成专业系列课程体系,最后对每组课程进行系列课程建设。本文主要介绍沈阳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系列课程建设情况。

一、专业系列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交叉与简单重复的现象,不仅占用大量学时,而且浪费教学资源。一方面,由于各课程长期以来都追求完善的教学体系,严密的教学逻辑,面面兼顾,形成了大而全的格局,课本越编越厚;另一方面,各课程之间缺乏协调,内容交叉重叠,越编越多,如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微生物学与遗传学等课程。

2、专业课之间各自独立,教学内容未能合理衔接,未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学科分化本身是在科学发展到一定条件下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产生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导致学科越分越细,必然产生庞大的内容与不断减少的课时之间的尖锐矛盾。一方面是经典内容动之不得,另一方面是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尤其是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学时受到两面夹击,其结果是学科的新思想、新成果难以及时融入课堂。客观上影响了知识更新。

3、实验教学大部分是依附于理论课程的、经典的、验证性实验,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其弊端为:①各门实验课自成体系,为了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导致实验内容重复庞杂;②内容陈旧,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多,研究探索性实验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③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照方抓药”、“照葫芦画瓢”式做实验现象比较严重,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4、教学实习形式单一,学生动手实践项目少。不少教师仍沿袭注入式教学,学生记忆了大量的知识,但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多数实习目标不明确,任务不具体,无法量化考核实习效果。

二、专业系列课程建设措施

(一)构建专业系列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课程与知识、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以矩阵式构建专业系列课程体系。(见下表)

(二)生物学知识系列课程建设措施

1、课程重组与优化

本专业将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学等课程整合成一门“普通生物学”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2、整合理论课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课程之间的衔接顺序,避免教学内容严重交叉和简单重复。例如,有关细胞形态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内容放在《普通生物学》课程中重点讲授。涉及蛋白质、多肽、多糖等分解、合成的生理代谢知识放在《生物化学》中重点讲授。有关微生物培养、分离、纯化、灭菌、消毒及无菌操作知识放在《微生物学》课程中重点讲授。由此通过系列课程建设,可使生物学知识系列课程之间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衔接合理。

3、专业教师按系列课程组开展教研活动

系列课程组的教师彼此之间互相听课,评课,相互了解和掌握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核心知识,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和衔接顺序,修改教学大纲,使专业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4、按“三层次”构建专业实验教学系列课程体系,增加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内容

第一层次是基础训练实验:整合无机、分析、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生化分离技术、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实验,主要包括基本操作、基本技能训练,常见生物大分子性质、分离方法、定量测定和有关生物参数测定等。这一层次重在基本操作技能和规范化的训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实验素质。

第二层次是综合实验:该层次以通风、厌氧发酵为主线,对发酵原料及产物的性质、结构和成分进行测定,通过这一层次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从事生物实验的技能技巧、独立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层次是设计实验:学生按一定题目,自己查阅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中去,使学生及早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集中实践教学体系

对过去单独的、自成一体的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专业集中实践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到教学全过程。

三、系列课程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深化和加强学科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保持和发展学科特色的前提。一个学科要在高校处于优势地位,除了有学术方面的优势之外,还必须有课程建设的优势。

2、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单门课程建设,自我完善,难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系列课程建设是从专业建设整体考虑,在课程结构上,追求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最大限度的协调与统一,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在教学内容上,寻求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通过减少理论学时,强化实践环节,可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有利于课程整体优化,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微生物学》先后建成院级、校级精品课。《普通生物学》成为在建省级精品课。

4、有助于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通过系列课程建设使经典内容更加精炼,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总学时减少15%,教材压缩20%。

5、有利于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通过系列课程建设,可以浓缩实验项目,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打破必修实验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加现代生物新技术的实验内容。

6、有利于课程之间的相互协调和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促进专业系列课程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申永胜,白光义,姚健.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0,(2):22-24

[2]姚健,申永胜,黄纯颖,等.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01):37-43

[3]申永胜.关于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S1):119-122

篇9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医工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47-02

生物医学工程是理、工、医等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兴学科,是应用最先进的理工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的生命现象与规律[1]。基于医学类背景院校设置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医学类课程教育,完善学生的医学知识体系,但是由于学科背景缘故,工程实践资源相对缺乏[2]。围绕“走医工结合之路,培养复合型医学工程人才”这一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加大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一、建设理念与思路

为适应新世纪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及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以笔者所在的学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依托,使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相协调。坚持“注重医工结合,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培养目标,以学生为本,完善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核心,在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等方面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实践平台的特色、成果

1.建立医工结合实验室。实验室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为满足专业教学需求,我们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实验条件,完善实验教学网络,充实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覆盖面,优化实验项目,开发新型的实验仪器和软件系统。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和实验资源的共享性,为满足实验教学,提供品质优良的丰富资源。我们根据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先后建成了医学电子电工实验室、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实验室、生物医学图像处理实验室、医疗电子仪器实验室等四个专业教学实验室,满足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医工结合的学术水平。利用学校资源,建立学生综合创新实验室,在运用于学生科研训练、挑战杯和电子设计等项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建立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当前,各个高校招生规模不断的扩大,实习基地建设面临困难的局面,我们通过研究新时期企事业单位的特点,制定了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原则,采取了多种合作模式,开发了基地的功能[4]。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我们已经建立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达到八个,为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一是利用学校实验中心优势的场地资源,通过接收附属医院和合作单位的更新换代产品,建立校内实习基地,供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熟悉和了解;二是在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就近原则和经费节约的原则,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资源,和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共享实习基地,保证了合作和联系的经常性和及时性。

3.图书资料室与实验室一体化建设。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借鉴其他实验室的先进经验,实行实验室和资料室一体化建设[5]。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个对现代信息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在专业建设初期,我们通过购买或单位捐赠等方式一并建设了专业的资料室,但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我们在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专业需求,建立网络资料室,由专人定期到网上搜集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并整理出来,作为资料室资料的补充,供师生学习和科研使用,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技术资料。

4.加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的培养。高素质、相对稳定、能熟练掌握现代技术并对实验室进行科学管理的实验教师队伍是搞好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6,7]。我们遵循“引进与培养并重,竞争与激励兼顾”的建设原则,加强有工程意识、工程综合能力,工程教育方法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积极支持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改革,鼓励教师不断开发新型实验项目。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加强实验教学教师的对外交流与培训,不断改善学历结构,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提高实验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

5.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按照多层次、分阶段提升的原则,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8]。重新编写实验教材,确保实验教材的内容能够反映出前沿学科的新知识、新内容。在原有实验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科需要适时更新实验项目和实验教学内容,淘汰过时的项目和内容,将当前最新的技术和方法纳入进实验教学中来。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在实验课教学中,充分研究相关课程的实验内容的关联性,设计实践教学。加强实验教学资源、信息平台、网络建设;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挖掘人员和资源潜力,使实验室开放内容和开放领域不断扩大。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建设开放式的综合实验室,让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综合实验室为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挑战杯提供了有利的硬件条件。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本校的生物医学工程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学生在软件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多次获奖,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已与国内外多家企事业单位达成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但实验室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参考文献:

[1]魏庆国,张明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9(6):30-35.

[2]李宏恩.医学类院校工科专业的局限性及发展对策[J].中国医学装备,2011,7(11):29-30.

[3]杜玉杰,赵卫红,李桂林,等.地方高校实验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9:168-170.

[4]周峰.21世纪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8:164-165.

[5]赵志强,刘志成.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与资料室一体化应用实践.实验技术64与管理[J],2009,26(6):151-152.

[6]李佳玮,刘志东,郝存江,等.新形势下搞笑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2):150-151.

篇10

关键词:教育生态;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11-02

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创新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引领工科高校向工程教育的本质理性回归。本文就教育生态理念在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教育生态理念及专业建设的生态性分析

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教育生态学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信息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教育生态系统以教育及其结构层次作为主体,以开发者(转换者)、被开发者(被转换者)和服务者(管理者)三种功能为纽带,以出人才、出成果为中心。教育生态环境可分类为社会生态环境、规范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三种环境圈层。教育生态环境以教育为中心,围绕几种生态环境圈层,形成多因子综合影响和相互作用,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是一多维空间和多元环境体系。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实施2年厚基础教育、1年物联网工程专业教育和1年工程实践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采用能力递进的“2.5+0.5+0.5+0.5”本科生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物联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可参照一年级(校内一学年)、二年级(校内一学年)、三年级(校内0.5学年)、四年级(校内0.5学年)。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部生态发展体系

(一)创新优化工程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规范环境强调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基础,科学技术是教育的内容,科学技术促进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为适应物联网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对物联网专业建设提出了培养创新工程素养的质量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强调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生产,而不局限于知识的持有和追求。课程体系设置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以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工程技术三类基础课程构筑教育平台,划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工程专业教育、工程实践教育四个层次。课程体系强调工程创新能力要求导向,强化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课程涵盖物联网支撑技术和物联网应用共性关键技术。四层次课程体系体现了教学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开发智力为主,强调学科的本质和知识结构,形成连贯、顺序和整合的“螺旋状课程”结构,以求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创新教学团队建设

高校教师队伍是教育生态学的重要因子,物联网专业教育与教师队伍的密切关系具有生态学的意义。依据教育生态的平衡规律,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教育生态因子教师队伍的花盆效应,揭示高校教师不能在土产的环境中一直生产,封闭和半封闭的教育系统会导致教师从书本到书本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9]。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组建创新工程教育师资队伍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性工程教育理念和实践工程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形成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教学团队,重点抓好“双精型”、“双语型”和“双导师”队伍建设。

三、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外部生态发展体系

物联网科学技术促进专业培养形态的改变,教育的基本形态呈现出向企业形态发展态势。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强调知识培养的创新工程意识和创新工程能力。培养方案强调学校-科研院所、学校-高新企业的深度联合,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提升计划与创新工程教育有机结合,强调在更高水平的工程科学知识传授层面,体现学术要求的知识结构和行业要求的工程能力之间的结合。学生从2年级开始实施导师制:校内实践环节由校内导师指导,科研院所或企业实践环节由双导师共同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外部生态环境对专业建设的良性作用。

1.构建校企联盟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物联网产业发展需求,借助江苏物联网产业优势,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物联网工程与技术江苏省优势学科、物联网工程训练综合训练中心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结合无锡及周边地区物联网高新企业,开展与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的多元合作,提出由学校和科研院所或企业两阶段、双导师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手段,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工程教育理念。

2.校企联合和企业实训课程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突出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和教学科研结合,促进交叉融合和资源整合,优化实验教学体系结构,突出平台建设;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技术和方法,拓展和优化专业课程内涵和功能,形成工程实践性强的实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培养方案重点考虑与地方物联网企业的合作,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作为实践能力提升培养的重要手段。企业基地的实践教学分为四个层次:专业认知实习、物联网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物联网工程实践、毕业设计,总学习时间为43周。

认知生产实习目标定位于了解专业涉及的产品设计、生产、测试等流程,建立起物联网系统的整体概念和感性认识,进一步了解课程在微电子、通信与集成电路、传感网等领域的基本应用。物联网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通过现场考察和实际操作的形式完成学习过程。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开设与企业研发过程、生产过程、管理环节、市场营销、工程概算、工程施工、系统维护等方面的相关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验证、理解并掌握课程理论内容,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物联网工程实践要求学生到企业现场参与体验设计、开发、测试、工程实施的流程。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和了解物联网行业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了解专业领域的主要技术和经验,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维修和管理的能力。

毕业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企业提供合适的岗位供学生顶岗实习,结合现场工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联合培养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全部生产运营流程,了解行业的基本规范和发展需求。

四、结语

本文从教育生态的视角,分析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教育生态特性,同时,基于教育生态理论,构建和分析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培养计划的方案实施中,强调专业建设与环境的适应性、环境对专业建设的反作用,尤其引入了校企联盟和双导师机制,加强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的企业生态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2011,(3):140-142.

[2]高雪梅,潘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初探[J].贵州社会科学,2011,63(11):108-110.

[3]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育,201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