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4-09 09:25: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山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山的古诗

篇1

诗人:宋·辛弃疾。

寒食不小住,千骑拥春衫。衡阳石鼓城下,记我旧停骖。襟以潇湘桂岭,带以洞庭青草,紫盖屹西南。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

看使君,於此事,定不凡。奋髯抵几堂上,尊俎自高谈。莫信君门万里,但使民歌《五袴》,归诏凤凰衔。君去我谁饮,明月影成三。

译文:你寒食节也未能小住,匆匆地就要赶赴衡州。曾记得在石鼓山畔,衡阳城下停过车马。衡阳以潇湘之水、香花岭为襟,以洞庭、青草湖为带,地势险要而风景十分佳丽。

盼望着你到任后注重教化,关心农事。放下刀剑,从事农耕蚕桑。厚卿你能力不群政事才干出众。一定要整顿吏治,严肃果断而从容不迫。

休说君门遥不可及,但能政绩卓著,即可奉诏归朝。你既然走了我同谁饮酒呢,只怕是像李白一般同明月、影子成三人吧。

2、《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诗人: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残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译文:我辈梦魂经常萦绕着未光复的祖国中原之路。在萧瑟的秋风中,一方面,金兵营垒相连,军号凄厉;另方面,故都汴京的皇宫宝殿已成废墟,禾黍充斥,一片荒凉,真是令人惆怅呵!

为什么黄河之源昆仑山的天柱和黄河的中流砥柱都崩溃了,黄河流域各地泛滥成灾?如今,中原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人口密聚的万落千村都变成了狐兔盘踞横行之地。

杜甫句云:“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从来是天高难问其意。如今我与君都老了,也容易产生悲情,我们的悲情能向谁倾诉呢?我只能默默地相送到南浦。送君远去!

别后,我仍然会伫立江边眺望,不忍离去。见柳枝随风飘起,有些凉意,残暑渐消。夜幕降临,银河横亘高空,疏星淡月,断云缓缓飘动。

万里江山,不知君今夜流落到何处?回忆过去与君对床夜语,畅谈心事,情投意合,这情景已不可再得了。俗话说雁断衡阳,君去的地方连大雁也飞不到,写成了书信又有谁可以托付?

我辈都是胸襟广阔,高瞻远瞩之人,我们告别时,看的是整个天下,关注的是古今大事,岂肯像小儿女那样只对彼此的恩恩怨怨关心?让我们举起酒杯来,听我唱一支《金缕曲》,送君上路!

3、《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

诗人:唐·柳宗元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苹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译文:你处在临蒸,也用不着叹息身处在炎热的南方,秋天到来时还有几行大雁到你那里栖息。真正的南方,像林邑,曲折的山势像剑戟般高耸;像牂牁,南流的水像开水一样滚烫。

正是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我虽然不是江南白苹洲般的游客,仍然寄上这首诗,来表达对潇湘水边的你的遥远祝福。

4、《衡门》

诗人:先秦·佚名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译文:横木为门城东头,可以幽会一逗留。洋洋流淌泌水边,解饥慰我相思愁。难道想要吃鱼鲜,定要鳊鱼才如愿?

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齐姜才开颜?难道想要吃鲜鱼,定要鲤鱼才可取?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宋子才欢愉?

5、《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诗人:唐·韩愈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译文:祭五岳典礼如同祭祀三公,五岳中四山环绕嵩山居中。衡山地处荒远多妖魔鬼怪,上天授权南岳神赫赫称雄。

半山腰喷泄云雾迷迷茫茫,虽然有绝顶谁能登上顶峰。我来这里正逢秋雨绵绵时,天气阴暗没有半点儿清风。

心里默默祈祷仿佛有应验,岂非为人正直能感应灵通?片刻云雾扫去显出众峰峦,抬头仰望山峰突兀插云空。

紫盖峰绵延连接着天柱峰,石廪山起伏不平连着祝融。严森险峻惊心动魄下马拜,沿着松柏小径直奔神灵宫。

粉色墙映衬红柱光彩夺目,壁柱上鬼怪图画或青或红。登上台阶弯腰奉献上酒肉,想借菲薄祭品表示心虔衷。

主管神庙老人能领会神意,凝视窥察连连地为我鞠躬。手持杯蛟教导我掷占方法,说此卜兆最吉他人难相同。

我被放逐蛮荒能侥幸不死,衣食足甘愿在此至死而终。做侯王将相的欲望早断绝,神纵使赐福于我也难成功。

篇2

2、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

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4、两廊诸岳色,九里乱松声。

5、世传寿可三松倒,此语难为常人道。

6、松风吹茵露,翠湿香袅袅。

7、松间石上定僧寒,夜半犹溪水声急。

8、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

9、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

10、阴阴清禁里,苍翠满春松。

篇3

[关键词] 初中;古诗;写景;写作

在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初中生写作水平却不敢恭维,写作内容存在大量空话、假话,言之无物,乏善可陈。究其原因,不外乎由于年龄小,阅历和经验较为贫乏,纵使搜肠刮肚,但却腹内空空,要想写出内容翔实的文章实在是很难。叶圣陶先生说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 就强调了阅读与写作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需要进行有效的阅读,只有在此基础上,写作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初中课文中的古诗以其高度凝练的内容,含蓄隽永的语言和美好真挚的感情,成为课本中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教师可以将其作为阅读的有效材料,通过对古诗的讲解,让学生们从中借鉴其写景手法,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那怎么在借鉴古诗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呢?

第一,善于观察,抓住景物与众不同的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由南自北,从东到西,崇山峻岭,修竹茂林,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自然美景。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里抓住天门山在长江两岸对峙的特征,用 “出”这两个动词把静态的山写活了,再巧妙地用“开”这个动词,抓住了景物静中有动的特点,将静态与动态相比较,让人感觉到长江的动态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短短两句话,抓住梅花独特的花期和清香的特征,还综合运用对比的手法,前两句以梅花和其他花做比较,后两句以梅花沦为尘埃,但却保持香气,在比较中突出梅花的高洁。因此初中生平时要多观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才能捕捉住景物的特征,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观察的时候要认真仔细,精心选择景物中最独特的特征,在描写时把景物的形态、声音、色彩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读者身临其境。

第二,选好最佳的观察点

作文描写时,不仅需要抓住景物特征,还需要从一定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因此首先要确定观察的点或者观察角度,这样有利于看清景物的全貌,采取最佳的角度进行观察,发现景物的各种美。吴均《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就很好地诠释了观察点的重要性。这首诗前两句的观察点是在山中竹林的前边,先眺望远山,再从竹林中的缝隙看落日,后两句观察点在屋子的前面,看鸟儿从屋檐往上飞,云朵从窗户里飘出来。前两句是远景图,后面两句是近景图,观察点将整个景物的全貌都涵盖了。观察点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随着观察者的角度移动,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风景随着观察点“更上一层楼”而变得开阔。游记参观类作文也是随作者的脚步变化而变化,在变化中展示景物的特征。作文中观察点也需要从表现文章整体的内容出发,选择最恰当的观察点,对景物特征进行捕捉。

第三,将情感融入景物。

刘熙载说过:“情句中有景字,景句中有情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1古诗的抒情方式,大多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委婉含蓄地运用比兴手法,先咏景物再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绝不是客观景物的自然写真、实录,情才是景的灵魂。因此学生在写作时要融进自己的感情,要把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互相交融,做到山水有情,草木有意。比如同样的山水花鸟,日月星辰,不同的作者根据不同的感情去描写时,往往具有不同的含义。同样是写月亮,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给人一种空灵隽永的意味;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给人一种依依惜别的伤感;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给人一种张扬豪迈的气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给人一种空寂惆怅的感觉。作文原本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的产物,景物一旦写入作品,就会烙上作者的感情的印记而获得生命,使无情物变得有情,充满人意。指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时,不能只对景物做客观描写或者科学地说明,虽然说独立优美的景物描写本身,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就是只描述景物,不过就是春去冬来,时光流转,又有什么意义?给人遐想和意境的是景物后面人的情感起伏变化。情景交融结合得很好的写景文章,会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初中古诗课文是一座宝库,教师要善于挖掘,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课文中,不光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还要从中借鉴写作手法、汲取写作营养,融会贯通将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参考文献:

[1]刘熙载.艺概注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

篇4

新课标推荐的120篇(段)古诗文是诗中精华,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富含人生哲理。做好古诗教学,首先应解决让学生从古诗中学什么的问题,其次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以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的。本文以新课标推荐的部分古诗文为例,进行简要分析。总体而言,它们所表达的思想积极向上,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亲情友情的歌颂,对快乐童年的回忆。

1 爱国诗

如陆游的《示儿》,该诗是陆游的绝笔,在弥留之际,作者还是念念不忘被外族侵占着的中原故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可以领会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著、深沉、热烈、真挚!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2 写景状物诗

写景状物诗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作者不仅描写了山的奇伟(中断),而且描写了水的湍急(回),由此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热情,并且于无形中塑造了一位在前进的道路上昂首挺立、心怀激荡、思绪奔放,迎太阳勇往直前的主人公形象。诗人对壮丽河山的满腔热爱和他豪迈个性的精神力量,在诗行间洋溢,全诗充满阳刚之美。再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多彩、广阔、深远而迷离的江南春色图,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如果诗人没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绝不会描绘出这样一幅饱含深情的江南春图。

3 亲情、友情、乡情诗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开元四年(716年)重阳节,作者在长安遥望家乡,思念兄弟作的节日思亲诗。首句两用“异”字,倍觉与亲人的别离凄苦;“独”字更突出怀乡之情的强烈。对亲人的思念,不一定逢佳节才有,但以逢佳节时更迫切,二句以一“倍”字深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又以“每”字点出这种激情绵绵不断,表现出他离家时间的长久。又如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借月写旅中思乡之情的五言绝句,客中静夜不寐,忽见床前月光如霜,遂有天寒客久之感。而抬头望见窗外明月高挂,家乡、客中本一月共照,因之望月顿生思乡之情。作者紧紧抓住由眼前景物而触发的瞬息之间的灵感,以传神之笔写出这首千古绝唱。又如孟郊的《游子吟》,此诗是游子出门临行思亲人恩情之作,诗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深入表现母亲在游子临行时的心理状态,作者以极平淡的语言写极平凡琐屑的家常,却道出人类最伟大而永恒的爱――母爱。

4 田园生活诗

如王维的《鹿柴》,这首诗写鹿柴傍晚景致,前两句写幽深山境,静中寓动,愈显其静;后两句一派生机,以动托静,意境优美。这首诗的特点就是用极其平淡之语营造出一种恬静的境界,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5 童趣诗

如白居易的《池上》,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用直白的笔触描写了小孩采莲归来的情景。一个“偷”字使小孩的“顽皮”跃然纸上,一个“藏”字写出儿时的无忧无虑,“浮萍一道开”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还勾起人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更给人留下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无限惆怅。又如袁枚的《所见》,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6 歌颂劳动人民的诗

如李绅的《悯农》,两首诗生动地表现了农夫劳作之艰辛,同时也暗寓了粮食之得来不易,作者通过“锄禾”“汗滴”“种粟”“收子”等典型的劳动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反映了千百万农民的疾苦,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哀怜。

从以上看出,中小学语言教材中的古诗,虽然数量少,篇幅短,但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古诗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含的思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笔者认为,理想的古诗教学,不应该是学生学习此首古诗的终点,而应该是学生阅读大量古诗,进而接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全面提高素质的起点。

参考文献

[1]汪堂家.“论学”之识[N].文汇读书周报,2007-7-13

篇5

一、反复诵读,感受古诗之音乐美

古诗合辙押韵,字数、句数整齐、均衡。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自然而然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不仅有助于理解思想内容,还能体会到语言的韵味。

南宋朱熹有言“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学初,我们可针对不同年级段指导初读,可采用教师范读,自由练读,个别指读,合作读,分小组读,分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意在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韵律。例如教学一年级《登鹳雀楼》,课初教师面对全体学生不疾不徐、身心投入地朗读古诗,在第一时间为孩子传递每个字音的正确读法,每行诗句的抑扬顿挫,为学生如何读放好样子,有力提高初读诗文的效率。

二、品味字眼,感受古诗之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精确、凝练。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描写了西湖雨来得猛去得快,“黑云翻墨未遮山”犹如画家泼墨顷刻间一幅中国画展现在诗人面前,不等诗人尽情欣赏,暴雨骤停“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天一色,动静结合,色彩鲜明。曾有贾岛《推敲》的故事,王安石为一“绿”字斟酌的佳话,历代文人字斟句酌,古诗凝练精妙的语言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范例,教师大不必逐字逐句繁琐分析,应扣住一个字眼细细品味,慢慢推敲,用心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如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品悟“白雨跳珠乱入船”的“乱”字,教师在读的基础上启发想象:“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什么,耳边又听见了什么?” 交流后教师追问“这里的‘乱’字,你能换一个字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抢着说“冲、刮、弹、溅、急、挤、蹦……”教师不做任何回应一一在黑板上写下,“孩子们,不妨我们也学学贾岛,来推敲推敲,究竟是用‘乱’字好,还是用‘冲’,或‘刮’,或‘弹’,或‘溅’字好呢?为什么?前后相邻的同学讨论讨论。” 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学生各抒己见,纷纷说“乱”字好,好在生动写出了雨点的气势磅礴,好在表现出了大雨猛的特点,好在让人感受到雨点密密匝匝,又急又猛……比较、推敲、讨论、交流中学生自然领悟到诗的语言魅力。

三、启发想象,感受古诗之画面美

怎样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

1.联系生活,想象画面

古诗词文体虽离现代学生久远,但其内容源自生活中的景、物、人、事。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位,注重学生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古诗教学中结合学生所见所闻所感,缩短了古诗与学生的距离感。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是人们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学时我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过年时的心情,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喜悦的画面,再介绍一些旧俗,学生会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2.凭借文字,描绘画面

古诗篇幅短小,文字凝练,但字字句句内涵丰富,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篱笆、小径、树木、儿童、黄碟、菜花构成了一幅恬静的乡村图,可“儿童急走追黄蝶”让原本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类似此类写景叙事的古诗教学可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中描写景物的词语,凭借具体词语展开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例如教学《渔歌子》教师扣住诗眼“不须归”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愿回家?自由读词,划出描写景物的相关词语,并请学生在黑板上面的方框内相应的位置上填写,以此丰富画面。

3.借助媒体,丰富画面

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恰如其分地使用往往事半功倍。如教学《登鹳雀楼》,教者请孩子说说印象中的黄河,适时播放黄河水奔腾不息的画面,帮学生丰富脑海中的画面,深化感悟黄河气势磅礴、宏伟壮丽。再如引导理解《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教师尊重学生畅所欲言工具书的概念,随后出示相应画面,调动视觉感官丰富画面色彩。

篇6

技巧分析、语言品味,也是古诗词阅读的两个重要考点。表达技巧包括比喻、借代、夸张、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鉴赏诗词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考点解读】

此考点的命题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分析篇中妙笔。如2013年广东省佛山市卷附加题第4题:“垂死病中惊坐起”中“惊坐起”是篇中妙笔,请简要分析。

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如2013年广东省湛江市卷第15题: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三是对诗词的写作技巧进行鉴赏。如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卷第15题:全诗写人叙事,有时“泼墨如水”,有时“惜墨如金”,请结合节选部分的诗句分析这一手法。

四是对诗词用词的精妙进行赏析。如2013年贵州省安顺市卷第12题:文中“千骑卷平冈”的“卷”字能否用“过”字替换?为什么?又如2013年湖北省随州市卷第9题:古人写诗注重炼字,请对诗中“断”“复”二字作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

首先鉴赏诗歌时应从鉴赏诗歌的语言入手,并通过语言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语言要注意:一要疏通文意,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内涵;二要品味诗歌含蓄、平淡、绚丽、清新、简洁、豪迈等风格。

其次,鉴赏诗歌还要注意诗歌表达方式的评析。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及作用。在古诗词中,记叙主要是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抒情则主要指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议论则是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这四种表达方式在诗词中往往并不单独使用,而常常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此外,鉴赏诗歌还应从艺术手法的赏析入手。艺术手法的赏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赏析,二是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赏析。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它们的艺术效果。对诗词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在中考中考查得比较多,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地指出其具体使用了何种手法,然后再联系作品加以细致的分析。

【阅读闯关】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蚕妇吟

〔南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注]歌舞未曾归。

【注】玉人:美人,此处指歌女。

(1)“起视蚕稠怕叶稀”,一个“怕”字写出蚕妇怎样的生活状态和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将蚕妇和歌女放在一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本诗首句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诗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唐〕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1)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即事

〔北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

(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南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本词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从弟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为“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诗人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诗歌颔联中连用两个“一何”,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三迁有感①

〔南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诗人因受谗言之累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刚直,忠于朝廷。诗人在此处以李绅自比。

(1)诗中颈联的“唤酒”“愁人”与首联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试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宴词①

〔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写于送别宴席上的诗。②畎:田间小沟。

(1)“悠悠”一词极具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古诗词专项阅读训练之

篇7

一、反复吟诵,品味古诗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的语言美,是说语言的音乐美、精确美和凝练美。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再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画面美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怎样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画面美呢?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幻灯、绘画等辅助手段。有些诗,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课件,能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他们对诗的理解。学习之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一幅柳树的画面,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画面美。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它描绘的是人们喜迎除夕、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学时我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过年时的心情,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喜悦的画面,再介绍一些旧俗,学生会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最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如骆宾王的《鹅》一诗中“红”“绿”“白”“清”等词能引起视觉上的美感,“歌”有听觉感受,“浮”“拨”等动词有触觉感受。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眼、耳、鼻、皮肤等多种感官去感受,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

三、理解词句,领悟古诗意境美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

四、探求意蕴,理解古诗哲理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草》蕴涵着“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会被扼杀的”这一深刻哲理。

篇8

如果说创新是成功的常青树,那么知识就是滋养的长流水;如果说潜能是创造力的根基,那么知识就是潜能的主要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1古诗词

第1课的古诗分析总汇

1、古诗——《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①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②诗意:许多鸟都高飞远去,看不见了,一片白云悠闲的独自飘远。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凝望,彼此都看不够。

2、古诗——《望洞庭》(唐

刘禹锡)————表达了诗人热爱和赞美洞庭美景之情。

①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②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3、词——《忆江南》(唐

白居易)————表达了诗人赞美和怀念江南美景之情。

①诗句: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②词意: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4、古诗名句总汇

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5、古诗修辞手法

①拟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②对比: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③比喻:

潭面无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6、古诗异同

同:

1、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2、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3、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

1、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2、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

3、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

7、古诗想象

我独自坐在敬亭山山中,这里的环境一片幽静,突然,吱吱喳喳的几只鸟儿在天空中飞过,越飞越远,直至无影无踪。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秀丽的敬亭山了。

秋天的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啊,如画的风景我久已熟悉。每当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碧绿的江水清净明澈碧如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第23课的古诗分析总汇

1、古诗——《乡村四月》(宋

翁卷)————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①诗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②诗意: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2.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大人样子劳动的情景,赞颂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劳动人民的喜爱。

①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②诗意: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3.词——《渔歌子》(唐

张志和)————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①诗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②诗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

文学常识、要点

1、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望洞庭──唐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3、忆江南──唐白居易

是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

4、乡村四月——宋

翁卷

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5、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赞颂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儿童的喜爱。

6、渔歌子——唐张志和

意境优美,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情趣。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2日积月累

(1)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②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③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④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⑤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2)关于诚信的名言

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3)农业谚语

1、农时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2、气象谚语:

①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②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③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④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⑤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4)关于战争的成语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围魏救赵 声东击西 四面楚歌

腹背受敌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兵贵神速 突然袭击 神出鬼没

所向无敌

(5)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

2、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

3、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6)关于乡村田园生活的诗句

1、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秋天)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秋天)(王维)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天)(苏轼)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夏天)(赵师秀)

5、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王驾)

6、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

(7)形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成语:

1、褒义:

雄心壮志 坚定不移 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持之以恒 全力以赴 知难而进

无坚不摧

2、贬义:

知难而退 碌碌无为 一暴十寒

寸进尺退 有始无终 半途而废

(8)歇后语: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歇后语造句:

(1)“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小明是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

(2)你因为考了一百分就马上骄傲起来了,所以这次又落后了,真是又应了那句话: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9)成语故事

手不释卷——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

鹏程万里——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10)课外积累:

1、关于诚信的名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谚语

2、农时谚语:①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

②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3、气象谚语:

①有雨山戴帽 无雨山没腰

②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

③泥鳅跳,风雨到

4、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5、歇后语:

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②芝麻开花——节节高

③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6、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①《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7、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3近义词、反义词总汇

一、近义词

1、观赏—欣赏

蜿蜒—绵延

精湛—精深 安慰—安抚

耽误—耽搁 均匀—匀称

2、款待—接待

鼓动—鼓舞

启示—启迪 隐蔽—躲藏

沉寂—寂静 凶恶--凶狠

3、执行—履行

打破—突破

偶尔—偶然 约摸—大概

流畅—通畅 安静—宁静

4、给予—赋予

沉稳—深沉

开阔—广阔 装饰—点缀

耀眼—刺眼 违背—违反

5、鲜艳—鲜丽

伺候—侍候

请教—领教 断定—确定

安闲—清闲 饶恕—宽恕

6、肥沃—肥美

遥望—眺望

罗列—排列 游览—游玩

明丽—明媚 缓缓—慢慢

7、馈赠—赠送

维持—坚持

器重—重视 教导—教诲

损伤—损坏 朴实—淳朴

8、羡慕—仰慕

企图—妄想

情愿—愿意 踌躇—犹豫

似乎—好像 忧患—忧虑

9、焦急—着急

深重—沉重

媲美—比美 侵蚀—腐蚀

灵巧—灵活 避开—躲开

10、敏锐—敏捷

揭开—掀开

立刻—马上 顿时—立刻

洁净—干净 隐蔽—隐藏

11、繁殖—繁衍

启发—启示

阴沉—阴森 宛转—悠扬

盘问—询问 沉寂—沉静

12、注视—凝视

轻蔑—蔑视

黝黑—油黑 劫难—灾难

趔趄—踉跄 防备—防范

13、素质—素养

弥漫—充满

卓越—杰出 流连—留恋

惊讶—惊奇 仿佛—好像

14、飞翔—翱翔

惊动—打扰

权利—权益 神奇—神秘

痛快—爽快 珍贵—宝贵

15、照顾—照料

酷爱—热爱

骄傲—自豪 鼓动—扇动

骚扰—扰乱 震撼—震动

16、珍惜—爱惜

寂寞—孤寂

辽阔—广阔 清晰—清楚

居然—竟然 温暖—暖和

17、装扮—打扮

照例—惯例

瞧见—看见 率领—带领

倘若—假设 辛苦—辛劳

18、专注—专心

尊严—威严

遮掩—遮挡 赞许—称赞

寂静—安静 更改—更换

19、责备—批评

寻常—平常

公开—公布 固执—顽固

聚集—聚拢 唯一—唯独

20、赞叹—称赞

舒服—舒畅

疑惑—疑问 坚毅—坚决

气馁—丧气 伺候—侍侯

21、满意—中意

断定—肯定

请求—要求 可恶—厌恶

接见—会见 悲惨—凄惨

22、情景—情形

吩咐—嘱咐

饶恕—宽恕 违抗—违背

应付—应对 凶恶—凶狠

24、兴致勃勃—津津有味

嘟嘟嚷嚷—唠唠叨叨

不由自主?—情不自禁

25、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笑逐颜开—喜笑颜开

争先恐后—不甘后人

二、反义词

1、前进—后退

拥挤—松散

保护--破坏 干净—肮脏

善良—丑恶 沉重—轻便

2、踌躇—果断

忧患—安乐

灵巧—呆板 创造—模仿

黝黑—白净 赞扬—批评

3、平稳—波动

偶尔—经常

安静—喧哗 平静—激动

糟蹋—爱惜 乏味—有趣

4、可爱—可恨

赞许—指责

清凉—闷热 怀疑—相信

清澈—浑浊 舒畅—郁闷

5、容易—困难

感激—抱怨

承认—抵赖 扩散—聚集

微波—巨浪 聚集—分散

6、明艳—暗淡

蜿蜒—笔直

精湛—生疏 马虎—认真

生疏—熟练 善良—凶恶

7、朴实—华丽

安全—危险

冷淡—热情 伤害—保护

踌躇—果断 松散—紧凑

8、频繁—稀少

减产—增产

破坏—保护 容易—困难

灵巧—笨重 敏锐—迟钝

9、揭开—覆盖

立刻—迟缓

清楚—模糊 宽敞—狭窄

平衡—倾斜 提高—降低

10、和平—战争

卓越—普遍

沉寂—喧闹 黝黑—白皙

流畅—阻塞 遵从—违反

11、骄傲—谦虚

完整—残缺

坚硬—柔软 糟蹋—爱惜

有限—无限 失望—希望

12、宽阔—狭窄

清晰—模糊

温暖—寒冷 明白—疑惑

朴素—华丽 独特—普通

13、微弱—强烈

漆黑—明亮

消失—出现 责备—表扬

公开—秘密 固执—随和

14、特别—一般

明亮—暗淡

细致—粗糙 舒畅—难受

坚毅—动摇 容易—困难

15、成功—失败

悲惨—幸福

错误—正确 坚定—动摇

凶恶—善良 违背—遵从

16、明白—糊涂

下降—上升

伸—缩 闲—忙 稀—密

17、垂头丧气—昂首挺胸

歪歪斜斜—端端正正

花繁叶茂—枯枝败叶

18、全神贯注—心不在焉

篇9

要准确鉴赏古诗词,可以肯定必须读懂整首诗或词反映的思想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而后加以一定的想象联想。但受阅读面的限制,学生不可能了解诗人生活、写作背景,也不可能更多地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心理感受,于是往往不能准确鉴赏古诗词。这样说是不是面对一首古诗词,学生就没有办法进行鉴赏?其实不然,完全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切入,简便而快速地鉴赏一首古诗词。

一、从体现诗词反映的季节或时间的词切入

把握诗词所描写的季节或时间,对鉴赏诗词有重要作用。正确把握这些词语有助于理解诗词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能体现季节或时间的词有:“宿”“暮”“夜”,通过这些词,我们可以推知诗描写的是: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唯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之苦,茅屋虽极其简陋,但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感到了一股温暖的气息,好似回家的思想感情。

二、从体现诗词描写的景物特征的词切入

理解诗词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无疑有助于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感情。如2003年高考试卷考查的王维的《过香积寺》一诗:“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形象(意象):云峰,木,山,钟,泉声,日色。

特点:古,深,咽,冷。

由此可以推断诗人描写了去香积寺的一路景致,其特点是“幽静”。至于整首诗的内容,还必须结合“安禅”“毒龙”这两个典故加以理解。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借助对这两个词的注解,我们就不难理解,诗人营造了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又用佛教故事――佛法可以制服毒龙来说明世人又何尝不能遏制心中的“毒龙”――世俗的欲望。

三、从反映诗人的感情倾向的词切入

在诗词中,有的词语直接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倾向,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我们仍然以刘长卿的诗来说明,《余干旅舍》:“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在这首诗中,能体现诗人感情倾向的词有:“迥”“稀”“孤”“闭”“独”,另外还有直接体现诗人感情的词:“渔未归”“乡心”。只要我们结合标题,就能看出诗人是寄寓余干旅舍,因暮秋景色苍茫,而内心凄清冷寂孤独,禁不住隐隐的离情乡思,就在这乡情正酣时不知从哪里传来阵阵捣衣的声音,是在为远方的亲人赶制寒衣吧?这极大程度地表现了诗人满怀的悲愁痛苦。

这三类词,在诗词中的位置应该说是比较明显的,它们一般都在描写的景、物或形象的前面。它们的特征也很突出,反映季节的词有“春、夏、秋、冬”或“霜、雪”或者代表一定季节的花、树、草,如杏花是春末、荷花是夏、和红叶是秋末等;反映时间的词有“暮”“月”“夜”“日中”“朝”“夕”等;体现景物特征的词有“野”“残”“远”“傲”“肥”“晴”等;反映诗人的感情倾向的词“独”“闲”“孤”“冷”“寒”“喜”等。这些词语可以单独表示各自本身表达的意思,也可以共同组合直接表现诗人的感情。

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霜”表明季节,“月”体现了时间,“切切”“苍苍”“绝”“野”“明”“雪”体现了景色特点,而诗人的情感分明也是靠这些词语来显露的,由“霜”“切切”“苍苍”“绝”等冷色而孤寂的词语写出了乡村秋夜的凄清,同时也可看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情;由“明”“雪”等亮色的词语写出了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由此也表现了诗人因惊喜而忘了孤寂的情怀。

篇10

关键词:情趣;价值观;德育渗透;道德情操

G623.2

《小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就像未被污染过的山泉清澈见底,源源流淌过我们的心扉,洗净我们被尘世情感沾染的泥垢。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由教师进行加工,使其成形,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 落实到实处呢?笔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在教学精读课文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精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两课,那如何在精读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应该在字词训练中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在语文精读课文中发现,思想教育与字词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游览桂林,亲眼目睹了桂林的美丽风光。作者从两个方面(即山和水)来描写了桂林壮美景色。“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作者用“静”“清”“绿”三个字,勾画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表达出了作者对漓江的水的赞叹和热爱之情;接着,作者又写“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从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奇”“秀”“险”三个字,描绘出了漓江山的特点, 也表达出了作者对桂林山的赞叹和热爱之情。从这两段话相互相成,字里行间里透露出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同时也表达出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清。

二、在阅读课文时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阅读课文每个单元后面也都安排有两课,由于语文德育内容分散而又丰富,“渗透”是语文教学中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以读为本,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发挥文中形象的感染力,才能水到渠成,真正感悟、欣赏到文本的内在价值,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始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比如《将心比心》这篇课文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即“阿姨帮助奶奶”、“母亲鼓励护士”,使学生明白了“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着想,多就体谅别人,这样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的人生哲理。

我在的实践教学中,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设计了几个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找出来用‘~~~~’划出,并写出自己的深刻感受。”“文中哪些地方你觉得最谁令你感动?”“阿姨,母亲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了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时,我设计了“移情体会”的环节,提出“如果这位阿姨没有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如果妈妈责备,甚至辱骂那位护士,结果会怎样?”这两个“如果”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切身体会文中受帮助的奶奶和受鼓励的实习护士的感激之情,更体会到阿姨“处处为他人着想”和母亲对护士的“尊重、宽容、理解和鼓励”高贵品质。

新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诵读是我们进行古诗文教学经常用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古诗文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语言的艺术,其精炼、含蓄、优美的语言,蕴含着作者的全部情感。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读准感情体验情感

在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的把握古诗文的感情,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了解古诗的背景,理解古诗的内容,从而在诵读中有所感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并获得艺术享受。如:我在教《忆江南》时,先播放录音朗读,让学生听读,然后请学生从音乐和范读的语调中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听读,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感情基调――“美”,再让学生品读,读出文章中的“花胜火,水如蓝”从而品味白居易对江南美景的热邸G币颇化中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反复吟诵体验情感

古语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好的诗词本身就是作者的一唱三吟出来的,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切的体验作者的情感。在诵读中把握好语气、停顿节奏、和感情,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出了乡村一派繁忙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勤劳善良的人们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勤学好问的孩童的敬仰之情。笔者在教学这诗歌时,先让学生集体读,读出语气;再小组读,然后标出停顿节奏;最后个人读,让其他的学生评价,感情把握的如何,从而品味作者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体验到作者内心复杂的感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