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08 10:1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

篇1

会展策划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管理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国际贸易概论、市场营销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市场调查和预测、展览实务、会议组织和管理、展示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场景制作、会展设备管理、会展礼仪、广告学、公共关系学、商务谈判、会展经济与实务、会展概述、会展文案、会展运营与管理、会展营销等。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好就业吗

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各类会展公司、会展中心、广告公司、旅游公司、酒店宾馆、外贸公司、经贸行政管理部门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会展服务、策划和管理第一线工作。

具体来说主要有:在东盟博览局从事东盟博览会的会展策划、服务工作,在各类会展中心、会展服务公司、会展服务网络中心、展览中心从事销售部的会展招展、营销、策划与经营管理工作和会展组织管理员、业务员、营销策划、涉外商务文员工作,在广告公司从事广告设计工作,在旅行社、旅游公司及酒店业从事会展部、会议部的会议招展、大型节事活动策划等工作等等。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

3.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英语进行会展服务;

4.具备较强的搜集处理会展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及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基本能力;

5.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常用办公软件和会展业管理软件,通过网络开展相关业务;

6.具备从事各类会展的策划、营销、运营和服务的能力;

篇2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规格

建设世界城市已成为北京市未来发展的新目标。世界城市是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力。其具体特征表现为国际金融中心、决策控制中心、国际活动聚集地、信息中心和高端人才聚集中心。作为新兴生产业的会展业,以其特有的集聚性、辐射性和带动性,将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会展行业的大力发展催生了对会展人才的巨大的需求。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强化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强调会展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充分分析北京市会展业的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我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逐步形成了基于“GPTC”平台的会展核心人才典型工作岗位的校企合作三环渐进人才培养模式(见下图)。

所谓“GPTC”是指通过搭建“通用平台GP”实施素质教育与通用能力培养,通过建设“技术中心TC”实施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培养,其内涵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用能力,指那些跨越职业的、对于职业生涯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素质与能力。二是专业能力,指从事职业岗位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个能力也应该具有综合性,而不是单独割裂肢解的,具体可包含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社会能力(社交沟通)、方法能力(调查方法、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方法等)、个人能力(耐心、细心、认真、宽容、快乐、耐挫等能力)等,专业能力中渗透通用能力的培养。该模式是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提出的能够实现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近(零)距离对接的模式,是指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学校和企业间采取专任教师下企业、企业专家进课堂、学生深入企业实践的方式实现融合。基于“GPTC”平台的会展核心人才典型工作岗位的校企合作三环渐进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学生未来职业生涯成长的三个阶段:会展项目助理人员、会展营销人员、会展项目主管;设置三个发展阶段:即会议会务和展览展务能力阶段、会展营销服务与管理能力阶段、会展策划能力阶段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每一阶段均围绕专业核心技术课形成理论课程与实习实训课程相结合的闭环结构,以实现使学生理论水平逐步提升、专业能力逐步熟练、就业能力逐步增强的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结合本地区会展人才需求精准定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会展业人才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是专业的会议或展会组织者人才,包括策划、现场管理、招展招商人才;第二是场馆管理人才和参展商方面的会展人才;第三是服务人才,如翻译、物流、广告、旅游、饭店和搭建人才等。会展人才也可按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人才与会展支持性人才来分类。目前市场较为紧缺的是会展核心人才,即熟悉行业情况、擅长实际操作的复合型专业会展活动策划和营销人才。结合北京市会展企业人才需求、学院发展规划和行业特点、师资队伍特点等条件,确定了具体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满足北京地区会展业发展的一线从事会展策划、现场管理、招商招展以及从事服务管理的高技能人才。

二、确定符合企业需求的基于GPTC人才培养模式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将人才培养原来的单纯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变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提升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改善其综合素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既注重通用能力的要求,也注重了职业能力的要求,同时在职业能力上也注重体现含有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仅仅表述为专业技能。同时在确定人才规格时对学生提出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例如,《会展策划师》。同时,鼓励学生取得与本专业相关或相近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以上证书》、《公务员资格证书》、《助理营销师证书》等同等水平的证书。

三、围绕会展核心人才的培养确定专业课程体系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可以分为会展辅人才、会展核心人才、会展支持性人才。经过调研,确定了会展核心人才作为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定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是基于会展核心人才典型工作岗位而设计的。

基于GPTC平台的会展核心人才典型工作岗位的校企融合三环渐进人才培养模式,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三个阶段:会展项目助理工作能力培养课程、会展营销岗位工作能力培养课程、会展策划与管理岗位工作能力培养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1)。

核心技术课程全部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工作学习任务为载体,课程所设计的学习任务是基于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或是对实际工作进行了加工整理或改造,以适应学校教学环境的任务。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实践操作中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学习任务的设计、安排和学生完成情况的考核均有企业专家的参与。

四、贯彻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1 根据工作过程的复杂性,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适应,确定了课程的先后顺序。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建设核心课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由浅入深的阶段,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适应。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情况如下图:

专业核心课程内在逻辑链路及对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见图2:

2 根据从简单的综合到复杂的综合,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思路,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前后顺序的安排。

根据课程内容和课程性质,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在工作任务中涵盖相应的理论知识点,每个工作性学习任务均来源于实际工作任务。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每个学习任务都是完整的任务,体现出完整的业务流程。从简单的综合到复杂的综合过程中,每个工作任务中都会有一些重复的内容,这些能够强化学生基本工作的工作方法和态度,随着每个工作性学习任务的复杂度和理论高度的提升,学习者的职业能力也逐步提高。五门核心课程内容的工作任务先后顺序如表2。

3 改进了课程教学模式,实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教学,学习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1)与企业教师合作,将授课地点搬到展会现场。

高职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具有高技能的一线技能人才,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技能,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和企业的零接触。在展会现场,企业教师与专任教师同时到场,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同时,解答提出的各种现场的问题,解决临时的突发事件。现场教学后,每个项目小组制作项目汇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在研讨的基础上,完成项目汇报的修改稿。

(2)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设计与实施课程

多数核心课程的工作性学习任务均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和设计,有些工作性学习任务引入了企业的评价标准,引入企业兼职教师授课,如会展设计、展览策划等,并让企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搭梯子”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分析学生的基础,结合课程的学习目标,设计为了完成工作性学习任务的学习活动,为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搭梯子”。这里的“梯子”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包括项目指导书、学习工作页等,让学生通过这些资料自主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设计项目指导书、学习工作页是特别注意融入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实现工学结合。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指引方向

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咨询者、指导者、陪伴者和评估者,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第一,教师通过课堂活动的设计,撰写详细教案进行路径的引领。第二,通过制作演示资料帮助学生在做中反思,对理论进行归纳。第三,通过设计课堂考核方案、日常测评表、试题库、技能测试题库等方式进行教学目标的验证。第四,通过撰写教学分析,进行教学反思,改进和完善该课程的教学。

工学结合课堂教学流程如图3所示:

四、建设专任教师师资队伍保障人才模式创新的实施

篇3

【关键词】中国大学 行政化 历史原因 改革

《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是依据会展企业岗位工作,以企业广告策划与品牌宣传工作内容为基础,将知识和广告策划工作中涉及到的各环节有机联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并参照广告师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设计。

1.《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设置目标

依据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主要任职岗位需求,充分分析《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进一步提炼构建以岗位核心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内容体系。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多数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智能,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懂得“如何做”和“如何做得更好”的特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现有认知水平选取教学内容,充分发掘学生的价值与潜能,发展学生其个性,创设有利于学生展示不同才能的学习情境。

《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广告策划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操作,培养学生的策划思维、创意思维,熟悉广告策划的基本流程,对广告策划的各环节、各因素的构成、特点、作用有基本把握,能够聚小组之力完成一个产品的广告策划案,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1.1知识性目标

了解广告策划的基本概念与内涵,熟练掌握市场调查的方法,掌握广告策划系统性的工作流程,尝试制定广告活动的总体战略及策略,初步掌握广告策划案的写作方法。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策划性思维,并可以根据市场状况,为企业或机构发现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初步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满足企业企划部、广告公司策划部的岗位工作要求。

1.2技能性目标

能够掌握市场调查的方式与方法,能够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具备分解广告策划方案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利用excel做简要的数据分析,能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广告策划案,满足企业企划部、广告公司策划部的岗位工作要求。

1.3成长性目标

初步具备思辨能力,具有实事求是和创新意识,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市场环境的分析、讨论,养成主动观察、积极思考、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踊跃参与教学活动,加强自主创新的意识。鼓励学生主动演讲商品知识,展示自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 对《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的认知与教学效果比较

我院从2010年开始在《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了《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经过3年的实践教学,通过比较分析反映出不同时段、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类型得出不同的效果。

2.1对《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的认知

通过对我院2010级、2011级、2012级《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组织师生座谈会了解,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如下:

对《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的认知,缺乏真正的了解,认为会展专业与广告关联性不大。原因在于学生普遍感觉会展专业的面太大,专业性不强,对会展行业发展前景的顾虑;很多学生对会展专业具体的职业技能还未深入了解,对专业技能的了解程度不深,没理顺专业的规律性,希望能因材施教,对专业技能及细节等有系统的了解;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学习较为迷惘;专业课程内容衔接性不强,感觉缺部分课并不影响继续学习,造成学生有旷课心理;部分老师上课照本宣科,课堂较为枯燥,希望教学中引入“专题式”教学,促进课堂活跃程度;希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训课多组织校外实践,在外出参观的过程中,能有老师讲解和引导;希望学校能在学生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业方面给予更多的帮助。

2.2对《广告策划与实务》的教学效果比较

态度决定一切,认知度高,态度端正,学习成绩好,适应社会能力强;反之,认知度低,没有学习态度,麻木直至,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为加深学生对《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的认知度,通过对学生的认知度培养,在实践教学中逐步提升对《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的认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对《广告策划与实务》的教学效果前后作一比较分析,如下表:(1-2)

提高认知培养前统计数据表1

提高认知培养前统计数据表2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学生能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从而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在观察、思维、推理与判断、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提高,对于实务的处理能够利用所学理论与技法举一反三正确、灵活的运用,体现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通过《广告策划与实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广告策划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处理服务建议书、市场调查报告、广告策划书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增强其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和创新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会展策划 课程改造 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54-01

高等职业院校会展人才培养更注重于掌握对应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对接、教学实施过程与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对接的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职业岗位能力会得到大幅度提高,毕业后会快速进入工作状态。随着我国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会展策划的方法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会展企业所重视。能否熟练掌握会展策划技能,直接影响到会展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能否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并胜任会展策划师的职业岗位。本文在总结会展策划课程改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基础上,对会展策划课程的内容及教学实施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析,力图寻找更加适合高职会展专业会展策划课程的教学模式。

1 传统《会展策划》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在进行课程改造之前,会展策划课程按照教材章节知识体系顺序授课。这种按章节知识体系教学的方式,突出强调的是会展策划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是针对会展策划(师)岗位职业能力训练。学生获得的是会展策划的基本知识,而项目管理实际工作方法和项目管理能力得不到培养锻炼,综合实践能力差;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课程枯燥乏味,学习没有动力。

2 《会展策划》课程“项目化”改造实践探析

2.1 课程改造的理念与思路

通过深入会展企业调研,根据会展企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设计改造会展策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打破传统以课堂知识传授和理论实践分开的授课模式,转变为以“会展策划师”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的理实一体化的实践项目导入模式。

选取三个在难度上有所递增的会展项目作为学习情境(一个会议、一个展览、一个节事活动),每个项目都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同时项目之间又相互关联,后一个项目巩固增强了前一个项目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岗位模拟的形式进行项目实践操作,实践操作过程中融入所需要的理论要点,每个项目都以任务为载体,将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分解到各个任务中,将知识和技能融入具体的项目,知识与技能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克服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能力在不断的反复操作中实现螺旋式上升。学生在完成三个会展项目的策划过程中,了解会展策划的工作流程,掌握会展策划中应该具备的知识,具备利用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与人沟通、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等职业素质,成为能够胜任会展策划师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2 改造后项目化课程的实施

在项目化课程的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亲自实践了市场调研、项目可行性分析、撰写会展活动策划方案等会展策划(师)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主要工作环节。学生在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同时,学会了综合运用所学会展策划知识解决在该工作任务中的具体问题,提高了学生知识运用知识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及创新能力。

2.3 课程改造后的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改造后的考核评价方案制定的目标是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一个个项目任务,将课程考核融于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中,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可分为三个层面:由学生自评和互评进行形成过程性评价;由教师、学校共同组织进行作品质量和终结性评价。

2.4 课程改造后的教学效果

通过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模式,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授变成教学过程的策划、检查和监督;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真正变成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设计会展工作任务,营造工作情景,“引生入境”,激发学生工作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进行岗位任务的实施和操练,师生双方共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3 《会展策划》项目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实施项目化课程所需教学资源不完善

目前尚无《会展策划》课程项目化教材、图书资料更新慢、课程网站建设滞后。教学资源的短缺,使学生在拿到任务后,不能及时查找到合适的资料来完成相应的任务,不能满足项目化教学需要。

3.2 师资队伍尚不能完全满足项目化教学需要

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会展策划及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指导、协调和控制能力,最好具有会展策划及运营的实际工作经验。而目前多数会展专业教师没有会展企业工作经历,这是《会展策划》课程改造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会展策划》是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分析传统会展策划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设计并实施《会展策划》项目化课程改造,在试行的过程中初显较好的效果。课程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教学设计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采用项目化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用性强,整体教学质量好。项目化教学模式,更多地注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学生和企业都欢迎这种教学模式,但是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具体问题,需要专业老师不断思考、不断研究、不断完善,以推进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赵军红.会展策划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9(22):26-27.

[3] 过聚荣.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篇5

一、武汉市会展人才供需现状

(一)武汉市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现状。第一,学历教育以高职为主,人才起点较低。从国外会展教育的经验来看学历教育是会展教育的主体。会展发达国家重视会展人才培养,并形成会展教育体系,如美国会展教育以硕士、学士为主。武汉市会展教育处于起步阶段,2014年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武汉仅六所本科院校招收会展专业,分别为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长江工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江汉大学文理学院、武汉商学院,其中武汉商学院只在专科招收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这六所高校无一为985、211院校。专科学历招生层面,武汉市共10所高校有着会展专业的招生计划,其中高职院校共9所,分别为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科技职业学院、湖北青年职业学院、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占武汉市高职院校总数的

28.12%。硕博层面,湖北大学开设会展节事管理方向、武汉纺织大学开设会展与项目管理方向。人才学历层次上以高职院校为主,人才起点低,缺乏高学历人才,完整的会展教育体系尚未建立。第二,专业招生规模小,人才培养数量受限。从近三年会展专业招生情况来看,招生人数有限,招生规模多为1-2个班级,

同时部分高校的招生状况出现一定波动,如武汉纺织大学在

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停招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2011年招收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后,2012-2014年连续三年停招该专业。招生人数少,招生规模偏小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才培养数量受限,高校人才培养周期长,本科培养周期为四年,专科培养周期为三年,较长的培养周期、较小的培养规模,使得武汉市会展行业的人才供给出现了严重不足。第三,依托专业门类分散,专业定位不明晰。我国会展学历教育最早以专业方向的方式进行招生,后经教育部批准,在《普通高等学科本科专业目录》公布设立“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等本科专业。我省公布的《湖北省省属高校普通专科(高职)专业目录》中允许高职高专院校层次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在会展专业开设中,体现多学科、依托多种专业门类进行培养的特点,如武汉商学院会展专业开设在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江汉大学文理学院会展专业开设在人文学部,湖北青年职业学院会展专业开设在艺术系。这反映出高校在会展人才培养上的差异性,也说明我国会展学科在归属和门类划分上出现了不确定性,导致人才定位、培养方式等内容上不明晰。第四,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制约专业人才培养。武汉市会展教育正逐渐兴起,但会展师资力量却仍显薄弱。当前教师的理论水平有限,我国2004年正式出现第一批会展相关专业,现任会展教师在教育背景上有管理学、旅游学、社会学、广告学、艺术设计等多门类、多学科,缺乏对会展理论的系统性掌握,理论水平欠缺;教师实践能力有待考量,会展行业对实践具有极高的要求,而任课教师却往往缺乏实践经历,造成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讲授空洞,无法使学生对会展行业及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

(二)武汉市会展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在会展企业看来,会展人才可分为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人才、会展支持人才,其中会展核心人才可从事发展战略、高层策划、市场营销、业务管理等工作,会展辅助人才主要从事会展物流运输、展示设计、展台搭建、器材生产与销售等工作,会展支持人才则主要为会展活动提供相关服务和产品,如旅游接待、展会翻译等。为弄清会展企业的人才需求,笔者对58同城、赶集网等招聘网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招聘信息进行了分析。

信息梳理中发现目前会展企业招聘的多为招商专员、销售专员等岗位,而高校着重培养的会展策划人才招聘较少,企业对此类人才有着较高要求。同时不同岗位的从业人员也具有一定的需求共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对工作经验有着一定的要求,工作经验的时间要求多为1-3年,这意味着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较少,当然,企业这是从人力成本的角度考虑,希望聘用的员工能尽快“上手”,节约企业的培训投入。第二,对专业技能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文字写作功底、计算机基本技能、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其中部分岗位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除熟练掌握OFFICE外,还需熟练掌握平面制图软件,如CorelDRAW ,Photoshop等。第三,良好的自身素养,具体体现在团队协作精神、敬业、责任感等方面,当然,这些自身素养需求在当今被大多数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所看中。

二、会展人才供需匹配间的矛盾

会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高校全力培养、精心打造,另一方面企业大呼“高校培育的产品与需求严重脱节,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已是不争的事实”,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失衡?笔者通过对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现状以及会展企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行分析,试图对这种矛盾进行解释。

第一,高校毕业生无工作经验,会展企业需要工作经验。对会展企业而言,招聘过程中希望招聘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这样可节约企业人力成本,但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往往无工作经验,这种工作经验的空白却无法受到会展企业的青睐,这种矛盾其实并不仅仅体现在会展行业中,在其他行业里也同样存在。第二,高校毕业生希望从事策划等管理岗位,会展企业缺乏大量销售人员。会展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希望从事会展策划等管理岗位,当然这与目前大多数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相一致,如诸多高校将会展专业定位为会展经营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并试图通过会展策划师之类的考试,加强学生的就业信心。遗憾的是,会展企业大量缺乏的是营销类人才,许多毕业生毕业后所面临的岗位选择是招商专员、招展专员,这与策划师、管理者的定位相差甚远,容易造成学生心理落差与消极情绪。第三,高校课程设置重理论,会展企业工作重实操。课程设置上,高校对理论知识颇为重视,如湖北经济学院主干课程中涉及了诸多管理学、经济学的通识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涉及了会展经济学、会展项目管理、会展运营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专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则更为丰富,实操元素更多,但却无法深入,如仅凭一名课程展览设计,是否学生就会真的学会如何设计展览了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会展企业的要求很简单,文字功底好、计算机过关、英语熟练、自身素养过硬,对是否是会展专业反而没有过高的要求。当然,高校会展课程设置上,也无法使该专业学生具有特别的优势。

三、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策略

第一,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会展学历教育,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硕士、博士递进的会展教育体系。硕士、博士以及研究型大学本科主要培养会展高端人才,侧重管理、运营,主要面向大中型会展企业、会展研究机构、高校,应用型本科应着力培养会展实用人才,高职与中职院校将培养会展基层人才作为主要定位,同时积极与国外的会展教育体系相靠拢,学习、借鉴他国的教育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实施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推进会展教育学历层次体系的同时,在保证培养质量基础上,适当扩大培养规模,施行“宽进严出”,为会展行业的发展提供一定量的人才储备。第二,推进多种培养模式。在中职与高职层面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边学习边工作,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真正了解行业性质、行业需求,掌握职业技能,并及早进行职业规划,制定个人发展方案。本科层面推进“产学研”培养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将行业资源、企业资源与高校资源相结合,通过实训基地、孵化平台、成果转化研发平台等内容的建设,促使学生获取长足的进步。第三,改进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会展人才应该是熟练掌握会议、展览的策划、组织、运作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会展设计、管理的实践操作技能,熟悉会展业的政策法规,了解国际会展市场运作的惯例,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协调能力,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和良好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并将这种理念向学生进行灌输,指导学生制度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其次围绕定位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在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同时,增强专业实操部分,如项目运营、现场管理、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将社会实践纳入学分体系,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适应会展企业需要。第四,加强专业师资队伍。教师教学是人才质量培养的关键。目前高校会展教师多非科班出生,这造成了课程教授是“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颇为必要,并可从以下着手:第一,推动高校教师企业“回笼”,借助挂职锻炼、校企合作等方式,让教师下到企业,了解行业动态,掌握会展一线工作技能;第二,促进教师队伍主体多元化,引进行业人士担任专任教师、客座教授,建设一只精通会展理论、具有实践能力、年龄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会展专业师资队伍;第三,加强师资培训,一方面加强理论培训,与高校、科研机构、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合作,以座谈会、知识讲座、课题申报等方式,加强教师理论建设,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专家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行业培训,以促使专业教师紧跟行业发展,促进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际,推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提升。

篇6

关键词 会展 教学模拟系统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49

On the Use of Exhibition Teaching Simulation System in

Exhibi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HUANG Hongqiu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25)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also been effectively promoted, especial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hibition and exhibition of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teaching mode, promote the effective use of teaching mode system in the exhibition teach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features of the exhibition teaching simulation system, analyzes the role of the exhibition simulation system in the exhibition practice teaching, to further explore the exhibition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simulation system specific agricultural colleges teaching.

Key words exhibition; teaching simulation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0 引言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会展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会展专业人员与各大院校开展的会展专业有很大的关系。这就需要合理开展会展教学,会展教学模拟系统设计与会展专业发展紧密相连,在会展教学模拟教学中,会展专业实践性教学是院校教学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展教学模拟系统科学合理的应用在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中,能够推进教学模拟系统的深化改革。

1 会展教学模拟系统的特点

1.1 会展教学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

院校在开展会展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以提供操作性较强的一个模拟、训练的平台,并通过创设仿真的会展活动现场,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现学现用。但在进行会展模拟的教学时,教师应以企业真实的信息管理模式为前提,进而确保会展项目具备高仿真性,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1.2 会展教学的覆盖面较广

会展教学的功能的覆盖面比较广,主要包括会展网上注册、现场管理、会展评估以及会展招商等,比较大的会展业务还会进行细分。会展业务在会展模拟系统中是以会展教学功能模块的方式来表现,每一个模块之间的层次比较清晰,任务较为明确。

1.3 体现出真实的工作流程

展会教学系统主要按照实际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流程进行设计研发的,每一个功能模块之间都是遵照工作的前后流程进行排序。由于每个模块与每个模块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逻辑关系,因此,大学生不得不根据流程进行操作,完成相对应的会展业务才能进一步掌握展会工作的一些基本程序。

1.4 提供十分充足的学习资源

会展模拟系统本身就附带文献法规、会展案例与各类文案模板,老师可把教学资源直接上传到模拟系统,让学生自行参考,这样一来,有利于大学生尽快完成模拟系统训练,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模拟系统学习的潜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1.5 方便学校实施管理

会展教学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服务教学,因此,该教学系统的管理功能十分强。老师在教学系统中开展教学资源配置管理、分配学习小组、学生管理以及教学考核等。进而高效使用教学模拟系统指导大学生学会实践和学习,充分体现教师对教学质量的把握程度。

2 会展教学模拟系统对实践教学的作用

2.1 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统一

模拟系统与理论教学可以配合并同步使用,把老师教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练习相结合,实现一体化的实践和理论学习效果。在不具备模拟系统的情况之下,大部分实践练习仅仅能按照实际情况实施单独学习训练,很难得到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模拟系统在教学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先的实践和理论学习状态,把实践教学充分融入理论教学训练中,老师可以在实践训练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2 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会展专业的综合学习能力

会展教学系统的功能十分全面,涉及不同性质的会展项目,学生使用模拟系统开展会展业务学习训练,从而提升学生对会展学习的综合能力。教学系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一些诸如会展销售、会展管理等会展专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团队合作方面的能力。

2.3 满足职业岗位需求和会展实践性教学间的零距离对接

通过组合会展实践性教学硬件和会展教学的模拟系统,可以形成一个会展企业的仿真学习环境,学生一旦进入模拟企业环境中,就可以开展很多会展实践训练,而且模拟环境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训练也就不再会因为时间、空间因素而受到影响。此外,在会展实践教学中应用会展教学的模拟系统,能全方面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满足会展企业的人才需求,提升职业岗位需求和实践性教学之间的对接,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模拟系统的应用原则

首先,会展模拟系统需要和专业的实践体系结合在一起。实践体系的特点是递进式与分层次,根据各个同学对专业实践学习的特点,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等层次,设置合理学科的教学模拟环节,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必须综合考虑模拟系统之间的每一个功能模块,与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把每一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实训任务科学的分配给每个不同专业的课程,使模拟系统的整体教学功能合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教学系统。

其次,会展教学模拟系统需要与结合时间任务教学,会展教学模拟系统的应用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会灵活使用理论知识来获取实践学习能力,并不是单一的模仿实践训练。最后,会展模拟系统应该与会展项目为主要载体。会展模拟训练应该通过项目组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根据项目的需要,将组员分为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尽快掌握不同的实施项目角色之间所分配的实践任务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充分锻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团队合作能力。①

3 会展教学模拟系统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3.1 技能层次的运用

会展教学模拟系统能协助学生提升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将模拟教学系统应用于教学课程的设计中。首先,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注册登录教学模拟系统,了解软件的功能模块与应用流程,初步了解会展教模拟系统。学生把收集到的客户信息直接录入系统中,客户的资料是实施会展模拟训练最基本的信息。

3.2 会展立项技能实训

首先,高校安排学生进行会展教学模拟训练。在模拟系统中创建全新的教学实训任务,科学的设计实训项目的名称、项目的具置以及实践项目的具体行业等信息。其次,合理设计实践项目的规则。安排会展实训项目小组并确定小组成员,明确分配组员任务,对组员授予一定的权利。在模拟实训中根据项目的需求设置相对应的规则。最后,及时有效完成项目的研究报告。学生从模拟数据库系统中获取资料和模板,在会展实训中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3.3 会展策划技能实训

例如,老师布置学生举办一个小型的农业展会活动,学生应该根据需要做以下安排:第一,农业展会活动要素策划。对农业活动举办的时间、地点、场所、组织机构、规模大小以及宣传单位等活动要素进行策划,学生在模拟系统数据库中安排与添加每一个实践项目活动的要素。第二,策划会展活动的服务内容。明确每一项会展项目活动的服务内容,明确各个项目活动服务的供应商,学生在模拟系统数据库中添加每个实训项目服务活动的供应商。第三,制定会展实训的活动预算表。预算表中的信息主要分为:每一个实训项目活动的收支、开展项目的数量、价格等相关信息,通过系统计算,最终制作成一份完整的实训活动预算表。第四,撰写实训项目活动的策划书。学生能够参考系统策划书模板,在实训系统中合理设计并撰写策划书。

3.4 会展营销技能实训

第一,制作招展业务活动。将参见展示的厂商数据直接分配给每个学生,学生通过模拟系统查询商家的数据,并与供应商之间取得联系,对参加活动的供应商之间开展跟调查。第二,设计实训活动项目的展位图。展位图的设计是策划会展活动的重要工具,学生通过系统软件设计会展项目的展位。第三,通过互联网审核观众信息。学生对观众通过模拟系统注册填写的信息仔细审核,并填写审核意见。第四,策划设计活动期刊。学生通过在实训模拟系统中按照每个会展项目的需求,选择适合于会展活动策划的期刊内容,使用模拟系统的方式,对活动项目的期刊内容进行合理的排版设计。

3.5 会展项目活动的管理方式实训

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已经遍布全球,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会展教学模拟系统操作占据很大的优势,老师应该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展会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网上注册、现场制作会展活动证件、人员流动监控与门禁监控、处理并录入现场观众的信息、对现场观众进行统计分析、补录观众信息几大内容,管理系统基本上涵盖展会现场的全部业务环节。

第一,现场网上注册。观众通过网络注册信息获取进入会展的通行证,注册的信息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照片、单位的地址、电话、所属行业类别、职务以及单位的行业地位等。第二,现场制作会展活动证件。学生通过会展模拟系统中的摄像软件制作会展证件,学生利用软件设计活动识别证件的模板,对设置的现场模板信息实施统计。第三,制作门禁监管与人员监控。学生使用模拟系统以便查询证件的真假性,严格查找出入人员的资料,及时监控与统计人员的流动情况最终做成报表。第四,统计现场观众。学生根据会展模拟系统,从现场观众的性别、年龄、职业以及企业性质等不同角度,对观众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做成相对应的统计表。第五,录入现场观众的资料信息。老师分配学生收集现场观众的信息,并将信息录入会展模拟系统中,核实客户的信息,然后将正确的信息直接录入模拟数据库中,最后查询导入的信息是否有重复或者是导入了错误的数据。②

3.6 展会活动业务实践训练

第一,合理规划展会活动决算。学生使用模拟系统科学的决算活动项目的支出,制作成决算表。通过表中所反映的计算结果,充分体现会展活动项目的效益,这样策划方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会展活动成本控制。第二,制作会展业务活动的实训报告。通过在模拟系统内查询活动数据,对活动的运行指标进行统计和计算,并对比分析,生成图表,统计学生在活动中的实训业绩,为会展业务活动的评估,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第三,完成项目实训报告。学生在充分掌握活动资料的基础之上,并参考系统数据库中提供评估报告模板,完成会展项目的评估报告。

4 总结

总而言之,在实际工作中,依靠单一的技能很难完成会展项目工作,学生应具备相关的会展综合实践能力,才能从事和会展相关的职业。高校在开设会展专业教学中,设置会展项目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策划实训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展模拟系统运用于会展活动运作的整个过程,大学生对会展模拟系统进行操作,将系统与会展工作流程联系在一起,并实现各项目的专业技能紧密相连,通过系统操作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会展项目运作的理解,使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注释

篇7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院校对于会展办学的整体设计,因而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构建,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更缺乏实证性的研究。本文基于文献综述的发现和会展专业的特点,从理论上构建了一个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进而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侧重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

项目驱动型; 会展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

收稿日期: 2010-08-02; 修订日期: 2010-11-30

基金项目:

上海市旅游会展教育高地建设项目(JYGD2010024)和上海师范大学旅游管理重点学科资助。

作者简介:

王春雷(1977-),男,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管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目的地营销、城市发展与会展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从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复第一批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至今,国内会展本科教育已走过六个年头。在过去几年中,许多院校都围绕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上海师范大学以综合性的校园实践活动为平台,采取项目管理方法和市场化运作手段,由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策划并全程组织一个真实的会展项目,并以此贯通几门核心专业课程;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依托校内综合创新实践基地――杭州城市会展研发中心,以专职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为核心,通过承接会展项目,让学生在本科学习的阶段能够全程参与会展项目的运作,借此来培养更高质量的会展创新型人才,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随着中国会展业迅猛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各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之间的竞争明显加剧,促使各院校积极探索提高本校学生竞争力的途径。在这种背景下,各院校必须采用系统化的思维,对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而目前的总体状况是会展人才的培养与产业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行业、院校、学生三方对会展人才的理解不同,从而造成培养方向与行业期望的不同,最终导致会展人才的“供需错位”(搜,2009)。

另一方面,虽然会展教育方面的文章已不算少,但目前国内关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以维普资讯网(中国科技期刊网)的关键词查询结果为例,如果输入“会展人才”,可获得77条结果;输入“会展教育”,可获得45条结果;但如果输入“会展”然后输入“人才培养”进行二次搜索(选择“在结果中搜索”),只获得15条结果。而且,大多数相关论文还浮在表面上,就培养模式谈模式,有的甚至把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产学合作等混为一谈。

由此可见,系统构建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并指导会展院校选择合理的培养模式是会展业发展和会展教育理论发展的迫切需求。

2 国内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在中国科技期刊网中,作者搜索到标题中有“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章仅有2篇,绝大多数关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都散落在会展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中,系统性的研究属于凤毛麟角。

林冬和林河(2008)认为,目前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定位模糊、专业设置特色不明显、培养机构高度集中、培养层次单一、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等系列问题。完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硕博、本科、高职、培训机构相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顺应市场需求,按照市场需求特性培养会展人才,完善会展学科建设和师资培育体系,是解决当前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中暴露的各种问题的根本出路。高欣(2007)从培养模式的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实习基地以及办学模式等方面,构建了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提出了会展人才培养的对策。例如,邬适融(2009)从“模块式”的课程设计、“开放式”的师资建设、“体验式”的教学组织和“全程式”的职业导航4个方面,对我国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搜(2009)以上海为例,深入分析了会展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并得出如下结论:要建立有实效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行业、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政府发挥职能,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行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校要根据行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科目,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最后还需要学生自身有提高的意识,这样才能彻底解决“供需错位”的问题。

部分研究者还基于国内外会展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了国内会展教育发展的对策。王春雷(2005)对德国会展教育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将其概括为4个方面,即办学力量集中化、专业教育定制化、课程设置模块化以及实习活动主题化。例如,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五大模块,即工商管理、展览管理、会议管理、大型活动管理以及展示设计与搭建,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再经过相应的实习,能基本具备该模块所要求的工作能力。徐红罡和罗秋菊(2007)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国外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包括国外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层次、学科体系、课程设置以及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重点以在会展管理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英国利兹城市大学(Leeds Metropolis University)等为例进行了具体说明,进而就如何调整我国的会展教育体系以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提出了策略建议。

也有研究者侧重分析了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某个方面。例如,吴建华(2007)从中德高校会展专业教育实践的比较研究入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指出了影响我国高校会展教育实践体系构建的深层原因。她提倡“学校是一段旅程,教育是一个过程,实践是从共性教育到个性体现的转变过程”的教育理念。施谊(2009)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推广运用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并结合会展实务课程教学探讨了开展合作学习模式研究的新思路。朱贵平(2008)、赵军红(2009)、顾艺(2010)等对会展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了专题探讨。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重点从会展外语、会展英语、会展旅游或会展设计等角度,探讨了会展专门人才的培养问题。例如,徐琳和乔向红(2009)从我国高职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入手,探讨了如何建立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新形势的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职业能力训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工学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设想。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近几年的相关学术会议上,一批研究者提出了明确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张健康和方玲玲(2008)对基于项目驱动的会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专门研究,他们总结了项目驱动的会展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实务类课程的进入、学生项目小组的形成、学生的全程性深度参与、学生参与的专业性与研究性,以及中心与专业的一体化互动。

黄彬(2008)深入研究了会展教育的“工学交替”模式,即在学生的4年学习中采取“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形式(以会展专业本科为例)。蒋昕(2009)对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会展本科教育创新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会展本科人才三阶培养模式,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为受教者获得必要的胜任力而服务。另外,建立共识、整合课程、项目驱动三个策略有助于三阶培养模式的实施。蓝星和邹囡囡(2009)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的会展教学实践为例,构建了以“一个目标”为中心,“二个体系”为途径,“三大平台”为依托,以“中外合作、企业参与、实践创新”为特色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分析可见,相对会展教育研究而言,目前国内关于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且描述性的文章居多,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构建和实证性的研究。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来,部分会展办学起步较早的院校教师围绕会展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本校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介绍,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借鉴。

3 对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分析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教育界尚无统一的认识。国家教育部于1998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其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这句话实质上是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三个方面给“人才培养模式”下了定义。本文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

教育理念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换句话说,教育理念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来体现。会展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在教育理念上,学校的工作重点应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安排等环节来实现。目前,国内部分会展院校提出来的“按照活动管理的思路来培养会展人才”、“实现国际理念的本土化操作”、“基于项目驱动,培养会展创新性人才”等都是有益的尝试。

培养目标是教育中最核心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育的实践活动就可能迷失方向。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知识、能力和素质。国外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荷兰INholland大学等院校的会展专业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包括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具体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等。荷兰INholland大学甚至明确提出,本校的活动管理专业就是一个以项目为纽带的专业(Projectbased Program),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专业的项目管理能力、富有创意和拥有一定的社会联系(Social Connection)。这种目标既符合狭义的会展项目管理特点,也满足广义的活动管理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对于会展专业而言,培养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本校会展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培养对象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会展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结合相应实践活动,让学生形成较强的思辨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增强未来从业竞争力的过程。它具有目的性、阶段性、计划性、组织性、持续性和效果性等特点,其实施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理论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过程、实习过程等。

培养制度方面,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学校很难和会展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无缝对接,特别是教学时间安排、培养方式与会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及需求规律之间明显脱节。但令人欣慰的是,有些院校根据会展专业的特点,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改革。例如,为推进基于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积极采用弹性教学制度,允许学生每学期有一至两周的时间参与项目执行。

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评价涉及从入口、过程到出口的全过程,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评估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入口上,一般可以通过高考来选择适合从事会展行业的学生,但应适当增设外语水平、性格等指导性要求;在培养过程中,除了通过考试或考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评,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方式对学校的会展专业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师资结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评价。在出口方面,设定行业培训证书、毕业论文选题等各种评价标准时,应充分反映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要求(朱晟利,2005)。

综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其中,教育理念是一个学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培养目标是会展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培养过程是教育过程的具体组织方式及培养手段,培养制度是执行某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和基础环境,培养评价则是对培养模式体系科学性及有效性的检验,如图1所示:

4 案例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自2002年11月起,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开始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下设立会展管理方向;2004年1月,得到国家教育部批准,开始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并于同年9月招收第一届学生,迄今已向行业输送了八届会展管理专业或方向的毕业生。2008年,该校会展管理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本校的学科优势,提出了办学方向的战略转移,即由“会展经济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同时基于活动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内在联系,倡导并全面实行项目驱动型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指标具体描述效果

教育理念2008年6月,在系级层面正式提出由“会展经济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从2005级和2006级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有近50%的学生选择了一般企业并从事活动管理的相关工作

培养目标2009年4月,全面实行项目驱动型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整体上有明显提升,而且能把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更好地联系起来

培养过程修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通过调整实践性环节的时间安排,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推出综合性的校园实践,或依托全国性的竞赛活动,贯通相关理论课程。多次在全国性的策划大赛中获奖;成功举办了4次校园综合实践活动;先后有《中国旅游报》、《中国展会》、《中外会展》等6家媒体报道该校会展专业的教学改革

培养制度严格执行学分制;加强与教务处、学工处之间的沟通,灵活执行日常教学管理规范。学生有更大的灵活性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或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与正常教学之间的冲突明显减少

培养评价在课程项目作业的评价上,引入荷兰INholland大学的ItTheyIWe模型;毕业论文选题必须得到企业或社会相关机构的认可。项目作业的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加强;获得“2010年最佳会展人才输出院校奖”(颁奖单位:国际展览产业联盟)

4.1 教育理念:由“会展经济与管理”向“活动管理”拓展

早在2006年3月,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展览策划与管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报告中,课题组就为上海师范大学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设计了一套课程,其基本思想是在工商管理教育的大框架下,按照活动管理教育的规律,采取“专业基础课+主攻方向课”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促使学生养成优秀的职业素养,同时拓展会展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

2008年6月,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管理系初步明确了“活动管理”的办学思路:将活动管理的知识体系作为会展专业学生的主要知识结构,并采用“基础课+方向课”的模式,增强学生适应不同活动项目管理需要的能力。上述办学思路有这样一个逻辑起点:不论是会议、展览,还是婚庆、旅游节庆,或者其它,每个会展项目都属于活动的不同类型,而且每个活动就是一个项目,如表2所示。

表2 活动管理的一般流程与会展项目管理(以展览会为例)

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

阶段研究策划计划组织营销现场管理后续工作

(英文)ResearchPlanningCoordinationOperationEvaluation

内容おじ拍罟顾吉な谐〉餮歇た尚行匝芯(初步,深入)ぷ写立项策划书场地规划ぷ试醇苹そ度计划ぶ柿考苹と嗽弊橹计划し缦展芾砑苹ぁ…数据库管理ば传推广ふ姓躬す壑谧橹すι萄癃す愀婧驮拗销售布展は殖》务与管理(开幕式,入场管理与统计,现场管理等)げ鸵/交通等こ氛故据库更新ふ估阑崞拦廓す壑诜治霆て渌善后工作(感谢,总结,新闻报道,催款)ぷ急赶乱唤煺够

工具(举例)调查表SWOT分析し延霉浪WBSす丶路径法じ商赝纪络图ぴ鹑尉卣螵な据挖掘风险管理び愎峭挤

注:与5个工作阶段相对应的英文和内涵均在Goldblatt活动模型基础上有所改动。

4.2 培养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

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要将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学科的发展并列为课程目标的三大来源。以此理论为基础,并根据会展项目的运作流程对相应知识的要求,可以将一个会展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分成三大部分,即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每个部分都应通过相应的课程体现出来。

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侧重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项目管理和沟通能力,其中,项目管理包括从调研、策划到筹备、执行,一直到新的循环开始。为此,该校对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做出了全面调整:新的课程体系以《项目管理》和《活动管理原理与方法》为核心平台课,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和会展专业课程(主要是限定性选修课)则依据项目管理的不同阶段来设计和安排,这样学生在不同阶段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就能与未来操作具体项目的需要一一对应,如表3所示:

市场调研与分析》ぁ断费者行为学》研究

《策划学》ぁ恫莆窆芾硌А藩ぁ恫业经济学》策划

《市场营销学》ぁ豆ι坦芾怼藩ぁ兜缁跋售》组织

《运营管理》ぁ斗缦展芾怼废殖芾

―事后工作

平台课程:ぁ豆芾硌А贰《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统计学》等

项お 目お 管お 理活ざす塥だ愍ぴだ愍び氇し姜し

《活动市场调研与策划》

《活动营销》ぁ痘疃融资》

《活动现场管理》ぁ痘疃风险管理》

方向课程:ぁ痘嵋椴呋与组织》、《展览会策划与管理》、《体育活动策划与管理》、《旅游节庆策划与管理》、《婚庆策划与组织》、《公司活动管理》、《参展实务》等

实践性环节

注:具体课程名称可以调整,各院校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培养定位对课程进行调整。

目前,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4种实习,即三次现场服务实习、综合性校园实践活动、区域会展业考察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时间分别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大三上学期、大三下学期以及大四,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各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融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三上学期的校园综合性实践活动完全由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策划和组织,并且要求具有会议、展示、特殊活动等不同活动形式,借此把《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会议策划与组织》、《展览会策划与管理》、《环境设计与布置》以及《会展融资》等几门专业课程贯通。为此,新的会展专业培养方案把《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课程提前到大二下学期开设,在这门课上,要确定下一个学期该年级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基本框架。

4.4 培养制度:创造实践机会,灵活执行日常教学管理规范

会展行业的用人特点要求院校为会展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在实习时间安排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鉴于此,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把2004’上海国际会展教育与培训论坛、2006’都市旅游国际会议、2009’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年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阿姆斯特丹旅游日等重大活动都交给会展管理系的师生来运作,逐渐锻炼出了一支专业的项目管理队伍。据不完全统计,从会展管理系成立起,由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师生承办的大型活动已达10余次。

同时,会展管理系快步推行学分制,灵活执行日常教学管理规范,使学生参与更多的实践成为可能。例如,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至少要参加3次以上的现场实习(1个学分),2009年9月以前,这种实习基本上都是零星操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上课。后经与用人单位以及学校教务处、学工处等管理部门沟通,现已采取小班操作、轮流实习,或只承接一次80人以上的现场服务任务等措施来完成实践教学。

4.5 培养评价:实行学习成绩和毕业论文的多方评价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培养评价涉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这方面,除了一贯坚持的以培养方案优化和教学内容改革为中心的校企合作与对话活动,目前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管理系在专业课程作业以及综合性校园实践活动的评估方面,借鉴了荷兰INholland大学的(ItTheyIWe)项目作业评价模型,从项目本身(团队)、客户、个人和指导老师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与上司和客户沟通的能力。此外,今后会展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首先必须得到企业或社会相关机构的认可,以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经营管理环境中辨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论文写作也将由业界人士和院校教师共同指导完成。

5 结束语

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话题,因为各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外部环境,而且培养模式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适合社会需求和人的自身发展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源泉。在就业压力大、会展行业管理尚不规范等大背景下,国内各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必须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所在城市会展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制度设计和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高欣.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2S):184,177.

[2] 黄彬.会展教育创新模式探讨[C]∥2008世博会・会展教育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

[3] 蓝星,邹囡囡.会展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德国汉诺威,2009年9月15日-18日

[4] 林冬,林河.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完善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6365.

[5] 搜.上海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6] 蒋昕.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会展本科教育创新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147148,150.

[7] 施谊.基于项目管理理念的合作学习模式在会展实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8992.

[8] 王春雷.德国会展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会展教育的启示[J].中国广告,2005(3):8588.

[9] 邬适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会展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9(1):104108.

[10] 吴建华.中德高校会展教育实践之比较研究[C]∥2007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11] 徐红罡,罗秋菊.国际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04308.

[12] 徐琳,乔向红.会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2009(25):4748.

[13] 张健康,方玲玲.基于项目驱动的会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2008世博会・会展教育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

篇8

关键词:开放教育;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一、导言

会展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助推器,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它直接为相关行业创造商机、大幅增加收入,提供就业岗位,并间接带动了餐饮、旅游、广告、运输、搭建等行业的发展。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会展人才教育呈现出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1]。

随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会展教育已不能真正满足企业需求,主要原因包括:1.会展教育对会展人才需求缺乏正确认识,2.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企业与教育界存在分歧;3.专业师资力量严重落后于市场的需求,4.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没有真正落实[2],同时,企业员工中的绝大多数又不可能全部脱产学习。这为开放教育开办会展专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本文从开放教育人才培养角度,重新进行会展人才培养定位,为会展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性路径。

二、会展专业人才分类

(一)根据企业的性质和经营管理范围,对会展人才进行分类[3]

1.按照会展企业性质划分,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会展主办单位的会展经营人才,主要包括会展的组织、经营策划等方面的人才;第二类是参展企业的会展人才,主要包括选择会展、进行会展预算等人才;第三类是展馆的管理人才。

2.按照会展业经营管理范围划分,可分为三种类型,包括: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人才以及会展支持型人才。会展核心人才包括会展策划和高级运营管理等人才,这类人才专业性技能要求较高,是行业中最高层次的人才;会展辅人才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人才;会展支持型人才包括翻译、住宿、旅游接待人才等。

(二)根据对具体知识的要求和一般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对会展人才进行分类

1.会展人才从横向上可分为四类,一是会展经营管理人才;二是会展活动总体策划与市场推广人才;三是会展活动专项服务人才;四是会展教育研究人才。

2.会展人才从纵向可分为五类,一是行业领军者(高级职业经理人);二是高层决策性管理人才;三是中层复合型管理人才;四是基层应用型人才;五是底层操作型人才。

在会展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完美对接,才能为会展业培养出合格人才。

三、开放教育人才培养优势

1.开放性。开放教育为想学的人提供学习机会,学生来源构成广泛,没有年龄限制,学籍有效期八年有效,并承认社会学习经历。他们不分种族、性别、年龄、职业、教育背景,均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他们随时都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转换学习期望和求学机构,同时一个学习者也可以根据自身特长成为某一阶段学习任务的引导者。

2.自主性。开放教育学生学习强调集中参加面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面授辅导内容主要包括知识要点和重难点,利用合理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完善自主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能力。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满足在职人员继续学习的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留得住的人才。

3.服务性。开放教育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服务可分为学术性支持服务和非学术性支持服务两类。不同层次的教师、管理及教学辅助人员同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支持服务,针对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了专门设计,目的是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因此,学习支持服务的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4.实践性。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类,实践教学依据校内(外)实训基地来实现,并重视虚拟实训平台(实验室)建设。开放教育充分发挥成人在职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岗位上开展实践活动,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能够得到公司企业的肯定。

四、开放教育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一)生源分析和定位

1.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学会、联合会等会展相关从业人员。此类从业人员已经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但从一定成都上缺乏行业从业经验,亟需上岗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培训,将提供与工作实际、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课程模块带动第二学历的开拓,并减免学历教育相应学分,也可以适当考虑设置研究生的研修课程模块。

2.会展专营和兼营企业从业人员。此类从业者专科学历所占比重较大,可以定制策划与营销及设计与设计课程模块,进行系统的学历教育;对于已经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者,可以从上岗证书或资格证书培训作为突破口,将提供与工作实际、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课程模块带动第二学历的开拓,并减免学历教育相应学分,也可以适当考虑设置研究生的研修课程模块。

3.广告设计制作、媒体、旅游、物流等会展服务公司的相关从业人员。此类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的学历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对于已经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者,但从一定程度上缺乏行业从业经验,亟需上岗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培训,将提供与工作实际、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课程模块带动第二学历的开拓,并减免学历教育相应学分,也可以适当考虑设置研究生的研修课程模块。

4.参展企事业单位利用展览进行营销推广的从业人员。此类从业者本科学历和专科学历各占一定比重,对于专科学历的从业者可以定制策划与营销课程模块,进行系统的学历教育;对于已经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者,可以从上岗证书或资格证书培训作为突破口,将提供与工作实际、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课程模块带动第二学历的开拓,并减免学历教育相应学分,也可以适当考虑设置研究生的研修课程模块。

5.体育文化活动场馆、活动中心工作从业人员。此类从业人员学历水平不高,可以通过定制的管理与服务课程模块,进行系统的学历教育;对于已经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者,可以从上岗证书或资格证书培训作为突破口,将提供与工作实际、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课程模块带动第二学历的开拓,并减免学历教育相应学分,也可以适当考虑设置研究生的研修课程模块。

6.大中型会议酒店、大型活动机构从业人员。此类从业者全部为大专及以上学历,对于专科学历的从业者可以定制管理与服务课程模块,进行系统的学历教育;对于已经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者,可以从上岗证书或资格证书培训作为突破口,将提供与工作实际、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课程模块带动第二学历的开拓,并减免学历教育相应学分,也可以适当考虑设置研究生的研修课程模块。

(二)专业定位

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策划与营销、管理与服务、设计与制作三个课程模块,旨在培养服务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建设需要,兼顾全国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职业道德良好,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较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操作型、应用型人才。

会展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为:各类参展企业、会展组织机构、专业会展策划机构、会展服务企业、会展场馆企业以及大中型会议酒店的会展策划营销、项目管理、展位销售、展会服务、参展组织等岗位。

(三)培养规格

会展专业在能力要求方面,通过业余学习与基本训练,使学生能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获会展专业知识的能力。

开放教育会展类专业毕业生,将能够从事会展(展览、会议、节事活动、体育文化场馆运营、奖励旅游等)项目的市场调研,会展的立项、主题、招商、招展、运营管理方案的现场信息收集、初级策划,会展项目的销售和会展现场组织管理及实施等工作。

(四)能力结构

开放教育会展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概括起来包括:一定的知识理论素养、独立的策划创新思维、较严密的组织管理能力、娴熟的沟通协调能力、定制的专业服务技能等。

(五)专业特色

开放教育能够根据所在城市地域和社会发展及会展行业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教育对象、教学模式、资源特色等方面与普通高校及其他高等教育形式上实现差异化发展。

1.遵循“宽基础、强主干、多方向”的设计原则。基于会展专业跨学科、交叉性大的特点,拓宽坚实的专业基础,通过强化主干课程的核心地位,实施模块化教学,设计出策划、管理、设计等方向,面向市场、面向就业、面向岗位。

2.打造“平台+模块+证书”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基于会展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探索会展专业教学方法,打造“平台+模块+证书”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依托现有教育平台实现学生在线的学习、交互、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教学信息和教学管理信息的传达。

3.构建“专家、教学、实训”集约化的资源体系。组建会展行业专家、专业建设指导、专业教师教学等团队,聘请国内外会展行业知名专家、高校学者来校讲授,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校内会展模拟实训平台,拓展大型校外实训基地,以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技术、教育规模、社会效益、资源共享为最终目标。

五、开放教育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优势

(一)课程设置职业化

开放教育会展专业课程围绕会展业对人才的知识及能力要求来设置,侧重培养某个或几个环节的特色人才。课程体系设置侧重对岗位能力的训练,能够弥补现有高校会展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符合会展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

(二)教师队伍综合化

充分发挥已有的会展教师梯队,组建行家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团队,其中包括会展行业资深从业人员、高校会展教育专家等,形成具有丰富行业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团队。

(三)实践环节突出化

鉴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行业对岗位的技能要求,通过设置课程实践、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把实践教学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遵循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认知规律,确保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突出会展专业实践环节的重要地位。

六、结束语

开放教育会展人才培养未来主要工作重心要能够根据会展经济的发展需求随时进行调整,才能保证持续培养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在实施过程中,还应关注以下三个关键因素。

(一)学习目标

未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将体现较强阶段性,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根据自身所属环境因素变化和掌握程度不同,学习目标不断发生变化,体现出不确定性。

要求我们能够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供学习者体验,同时要保证不同教育层次之间能够合理衔接。

(二)学习方式

1.突出案例的面授教学和网上及多媒体自主学习相结合。面授教学中应尽可能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现场实践等多种方式,培养学员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专业教学团队应适应远程教育的要求,制作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案例库、章节测试习题、试题库等资源,实现网上共享,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以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个体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学习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分为两类:一是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的常规学习活动(面对面交流还是网上实时研讨由各小组自行决定),如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二是由学生自行组织、自主选择、自由参加的学习活动,如学生根据地缘、业缘、志趣等自主自愿结成的学习合作伙伴关系。教师要经常深入学习小组,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要求、学习进度、小组活动的开展情况等,对存在的问题及困难,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3.一般教学与实践学习、基地演练相结合。开放教育会展专业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强调与行业和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通过定期参加实践或不定期为展会现场提供岗位支持服务,以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

(三)学习支持服务质量

通过电话、网络、邮件等手段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服务,并建立学习支持服务质量提升计划,有效保障教学质量,为企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婉丽,陈延理.我国会展教育现状及会展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02).

[2]苏彦朝.我国会展教育不能满足会展企业需求的原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04).

[3]余国扬,等.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2004(12).

篇9

摘 要:本文从校企双方需求特点出发,从明确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互动协调机制、构建互利双赢机制、构建优势互补机制和构建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为高职会展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会展管理 校企合作 运行机制

本文系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工业会展特色课程群研究”(项目编号:2012JGA325)的研究成果之一。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所决定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和会展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让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是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一、明确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模式

选择适当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会展专业构建校企合作机制的基础。目前,国内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有“订单式”模式、“工学交替”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厂校合作”模式等。而会展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集中在前三类。

“订单式”模式是指按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双方的合作以企业的订单为起点,双方共研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甚至对于一些专业核心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共同研讨决定。“订单式”培养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校企生的三方共赢。

“工学交替”模式是指在学生在学习阶段,采取“学工学工”交替形式,也就是由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多次循环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对会展行业和从事的职业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和了解,为下一阶段的企业实践以及最后的顶岗实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会展企业通过合作可以在旺季解决人员紧缺的问题,同时能赢得企业发展所需的智力支撑。

“顶岗实习”模式指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岗位的培训后直接上岗工作,这一阶段的时间一般是3至6个月不等。顶岗实习是会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够更好的强化会展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会展专业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实践技能,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二、构建校企合作的互动协调机制

校企合作的互动协调机制是一种双向的沟通机制,而不是一方协同于另一方的机制,良好的互动协调机制应该是校企双方在观念上、培训上以及资源上的高度协调。以往会展企业在很多方面对高职会展教育缺乏了解,特别是对会展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不了解,而高职院校也往往因为不能与会展企业建立信息共享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行业及职业的发展变化特点,使得教学内容与岗位的实际需求产生了错位。而校企合作的互动协调机制的构建重点,应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用协议的形式来规划合作的原则,用计划的形式来确定教学的内容,用项目合作的形式来规定合作的任务,通过这些合作形式的开展,确保校企互动的常态化和规范化,确保双方信息交流的及时和有效。

三、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双赢机制

校企合作要想能够长久而稳定的运行下去,就必须建立在双方共赢的基础之上。构建能够令双方都愿意主动开展合作的机制,需要校企双方的决策者能够着眼于长远利益,能够多进行换位思考,在己方力所能及的范围能给予对方帮助和支持。

会展行业是一个淡旺季分明的行业,因此,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可以结合这样的行业特点,将课堂学习集中在淡季时段,在淡季邀请企业专业人员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研讨、核心课程标准修订、校本教材制定、专家讲座等形式参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活动,而在旺季则根据企业的需要,采取“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或者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派遣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协助企业完成展会项目等形式,为企业解决旺季时人员紧缺的问题,也为专业学生和教师获得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

四、构建校企合作的优势互补机制

校企合作力求“双赢”,是指以合作双方中一方的优势能为弱势的另一方所用。实践表明,优势互补是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的前提,缺乏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注定是不会长久的。因此,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在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时,应重点考虑如何明确双方的优势互补。

会展企业与会展院校分别在业务资源以及教育培训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构建校企合作的优势互补机制,需要企业发挥其会展项目策划、实施及运营管理方面的实力,提高会展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提升会展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需要会展院校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选拔优秀学生参与会展企业参展项目的策划、实施、运营管理等工作,选拔优秀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推荐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派遣专业教师为会展企业的展会项目提供智力支持。

五、构建校企合作的运行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还必须构建适应双方需求变化的运行管理机制。首先,在观念上要充分重视校企合作机制的重要性,认识到校企合作模式是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到把校企合作当作高职会展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来抓。其次,在运作管理上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要兼顾专业教学特点和企业经营特点,使工学结合与教学计划的设计做到互适性,兼顾双方的利益。再次,在运行保障上需要双方共研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制度。学校保障制度的制定要避免“重内轻外”,即要改变对校内教学高度重视而校外见习或实习轻描淡写、操作上走过场的状态;会展企业保障制度的制定要避免以往有指导而无评价,以及在实习岗位安排上有实施岗位无策划管理的状况,避免只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来对待。最后,在人员管理上,要借鉴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先进管理理念,完善校企合作人员管理措施,制定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校企互派指导教师等管理制度,达到实习岗位对口、实习过程可控、实习管理规范的目标,做到周周有联系、月月有现场指导,切实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的形成与落实。

总之,在高职教育会展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践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无论是学校还是会展企业、甚至政府相关部门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不断探索,开拓创新,才能办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准的会展管理专业,提高会展教育的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会展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左家奇.“三重融合”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3).

篇10

关键词:就业导向;会展;人才培养;就业现状

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各高校纷纷开设会展相关专业,旨在为各相关会展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管理部门等培养人才,但事实上真正毕业进入会展业的人才的比例并不是很高,真正成为会展专业人才的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正确对待会展业以及会展教育,引导会展毕业生进行正确就业选择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

2014年-2016年全国会展专业本科和高职应届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297、11707和12523人。目前各高校提供的会展教育中,主要以会议和展览的策划与管理为主,其次是展示设计,搭建及服务接待。会展学生主要来自旅游管理类、工商管理类、国际贸易类、广告设计类及外语类等。当前会展教育规模已见成效,但大部分会展专业学生一方面缺乏很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又没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会展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致分为五类:一是各类会展场馆;二是组织会展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如会展专业公司、举办会展的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三是会展搭建设计公司、博物馆美术馆;四是会展服务相关行业,如旅游、餐饮、物流、艺术设计装饰装修、广告、印刷、公关礼仪、教育培训等相关行业;五是各类企事业单位广告策划、会展、市场营销等部门工作,专门负责企业的参展组织工作。

1.就业岗位错位

尽管会展行业人才缺口大,但会展学生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不少最后会选择了与会展行业不太相关的行业,真正能在会展行业做得长久的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这就导致了会展专业人才的严重浪费。

目前大部分的会展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着销售类工作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因为是刚从大学出去,企业的销售岗位又比较空缺,无论是进入怎样的会展公司,会展毕业生进去也只能是从最基本的电话销售开始,销售部门负责销售展位、运营部门负责展览筹备和展期维护,真正留给展览包装、策划或者说创意的空间并不大,其次就是活动执行类的以及行政类的工作。在会展策划、会展公关,以及会展设计等更专业的岗位则主要是其他非会展专业人才所胜任。就算是刚毕业就从事会展工作的学生,但三五年后仍坚持在会展行业的毕业生却慢慢减少。

2.就业企业类型广泛

因为会展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学科,学生学的东西也比较全面和空泛,据目前调查显示,会展毕业生大体就职于以下这些类别的公司:广告公司、旅行社、旅游公司、酒店、外贸公司、媒体传播机构、庆典公司以及会展公司等,虽然很多不是专业的会展类企业,但也是与会展相关的企业。

就以上会展毕业生常就职的企业,一般都是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国企是基本没有的,通常这些企业的规模是中小型的,企业人数一般是50人以下居多。

3.薪资低起点,高增长

近三年统计,刚入行的会展策划人才月薪一般为2000元-2500元,拥有会展行业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者月薪可达3000以上;而刚入行的会展销售类人才的月薪一般为1500元-2000元,一年工作以上经验者月薪可达3000元以上,因为行业销售普遍采用底薪+提成的方式,民营公司普遍底薪低,提成高;而会展执行类人才的刚入行工资也是比较低,一般月薪是2000左右,只有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才有高水平的工资;而会展设计类人才的起始月薪就比较高,一般都有2500以上,拥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设计师月薪都在3500以上。所以综上所述,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薪资是低起点和高增长的,若是能在原来的岗位上坚持下去,薪资水平还是很高的。由于目前会展业的经济繁荣与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会展人才尤其会展专才的身价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会展人才培养建议

1.校内培养应用型人才

(1)明确会展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首先要解决培养人才定位的问题,基于学科建设的特征和要求,各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的专业背景优势,结合产业发展,培养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比如依托艺术设计的可定位于展示空间设计的辅助型人才;比如依托工商管理的可定位于会展运营管理的核心人才;比如依托外语专业的可定位于高级会展翻译或国际展览等。

(2)优化会展课程设计。会展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经济活动,涉及会展项目策划、会展营销、会展服务、会展物流、项目营运、财务预算等流程和环节,这就要求会展人才首先是通才,知识结构宽泛,对会展涉及的所有业务流程都有了解。其次,会展活动的专业性又要求会展人才应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所以高校会展课程体系应该广而深。最后就是高校的课本要与时俱进,会展是随着时代高速变迁的,每年的课本知识都是应不同于以前的,课本的变更应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3)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的水平。目前开设会展专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多数从其它专业转过来,缺乏会展行业背景,又欠缺实践经验,因此高校会展可通过培养与引进,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拓宽合作办学的思路与途径。与国外高校合作,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会展办学经验;与会展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输送师生到一线进行实践,进行订单式教育,向会展企业定向输送人才;与行业协会加强合作,利用协会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参与会展项目,组织研讨会或论坛,承接会展科研课题研究,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

2.深化校企合作

企业重视对应届毕业生以至实习生的投入,协助其参与会展技能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让学校把企业的展会活动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了解现实展会的具体操作流程。

“校企合作”也是一个很有效的培养专业人才的举措,企业要能定期接受在校学生的会展实践活动,“订单式教育”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培养模式,在双向合作的同时,企业应当让更多资深的会展行业人员定期走进课堂,给学生进行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教育,给学生传达更实用和最前沿的行业信息,让学生在没走出校门就能对自身专业的真正定位,同时企业到时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人才。

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会展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去选择会展的某一方面去专供,而不是泛泛而学。会展涉及项目策划、运营管理、设计、公关、营销,国际贸易等流程,所以每个方面都需要专供的人才,这就需要学生们在踏进社会前能够把自己定位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既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又学会拓展知识面,这样才能在毕业后更快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总的来讲,社会经济的发展促发了我国会展业的蓬勃发展,而我国目前的会展教育还跟不上会展业自身发展的步伐,会展人才供应不上会展企业所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定位,确保会展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会展专业毕业生更是要做好自我定位和学校,只要身怀一技,走到哪里都能发光。

参考文献:

[1]卢灵.以就业为导向的会展专业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5,(5).

[2]樊海燕,樊超然.高校会展专业毕业生培养和就业问题研究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2.

[3]许欣.我国会展人才需求与职业指导浅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