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的演讲范文
时间:2023-03-16 11:3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奥巴马的演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奥巴马获胜演讲词 内容布局 过渡衔接 排比利用 第一人称和祈使语 口号的提出
美国总统演讲向来都是我们很好的英语学习材料。奥巴马于11月4日在其家乡芝加哥做了长达一万多字的获胜演讲,被誉为是最成功的总统演讲之一。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其成功的“巧妙”之处:
一、巧妙的篇幅布局和内容安排
这篇演讲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一)开门见山,创造气氛,表明这一时刻意义非凡。(二)回顾选举历程,感谢所有为此付出努力的人们。(三)表达自己寻求变革的决心,呼吁所有美国人民共同努力,一起面对困难。(四)以106岁老人为例,讲述美国的百年荣辱,鼓励美国人民坚信自己可以做得到。(五)引导民众去展望下一个百年后美国应有的改变,再次激励人们团结起来,让“美国梦”重放光芒。最后是结语部分。总统就职演说主要目的在于向听众宣传本届政府的施政纲领,激起听众的热情,说服听众接受其政治主张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所以在整个内容的安排上,始终强调“美国应该是什么样子,希望美国人民应该怎么做”,并且层层推进,令人鼓舞。
二、巧妙的过渡和衔接
在演讲中除了必须以恰当的模式谋篇布局之外,各段落和要点之间必须有自然的衔接。英语的语篇注重形合手段的使用,在演讲中尤其要选择使用恰当的、有效的衔接手段。以上五个部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非常自然流畅,恰到好处。例如:
*I know you didn’t do this just to win an election and I know you didn’t do it for me.You did it because you understand the enormity of the task that lies ahead.
*America,we have come so far.We have seen so much.But there is so much more to do.So tonight,let us ask ourselves――if our children should live to see the next century;if my daughters should be so lucky to live as long as Ann Nixon Cooper,what change will they see?What progress will we have made?
三、排比句的巧妙利用
排比句的利用可以说是此篇演讲的一大亮点。排比结构(parallelism)是英语演讲中最常使用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它以语法结构对称(包括相同或相似的词、短语或分词)来突出意义的常见修辞手法。因为排比句的使用可以使演讲具有感召力和鼓动性,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例如:
*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 is a place where all things are possible;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of our founders is alive in our time;who still questions the power of our democracy,tonight is your answer.
*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from the not-so-young 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 heat to knock on the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from the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volunteered,and organized,and proved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ater,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has not perished from this Earth.
四、巧妙应用第一人称和祈使句
祈使句的作用就是向听众进行直接的呼吁,激起他们的热情,让他们按照演讲人的意图办事。恰当地使用祈使句具有极大的煽动性,引起共鸣,激起热情,鼓舞人心。例如:
*So let us summon a new spirit of patriotism...Let us remember that if this financial crisis taught us anything...we rise or fall as one nation;as one people.Let us resist the temptation...Let us remember that it was a man from this state who first carried the banner of the Republican Party to the White House...
五、巧妙提出口号“Yes,we can.”
引用106岁老人的一生,来见证美国百年荣辱沧桑。但不管是在奴隶制时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二战期间,还是种族歧视事件中,美国人民都能在心痛中充满希望,在挣扎中取得进步,战胜一切困难,最终胜利。连续六次以“Yes,we can.”这样的短句收尾,意义非常明确,有力地表达了奥巴马总统的想法和理由,给人的感觉是充满力量,掷地有声,聆听之下没有人能不受到感染,所以台下几万名观众同时高呼“Yes,we can.”,可以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如当年林肯的演讲“I have a dream”。
结语:
演讲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奥巴马的这次精采演讲无疑坚定了所有选民的信心,开了个好头,也为广大英语学习爱好者奉献了一份学习研究英语演讲文体的第一手好资料。
参考文献:
[1]张文慧,康雷鸣.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词的语言特色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9).
[2]梁为祥.大学英语修辞[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篇2
关键词:关联顺应;幽默;演讲
一、引言
本文将运用关联―顺应模式,对奥巴马2016年白宫记者协会晚宴演讲中的幽默进行分析,解释幽默的产生过程,从而证实关联―顺应模式对于幽默的阐释力。前人对于幽默的研究所选择的语料多为喜剧、相声、小品等,此类语篇的幽默性很强,但其中所蕴含的其他目的性较少,因而前人对于此类语篇的研究多停留在幽默的产生机制方面。本文所选的语料为奥巴马任期内的最后一次记者协会晚宴演讲,且恰逢美国总统大选,因而奥巴马演讲中的幽默也蕴含着其他含义,不仅仅是让听众发笑那样简单。
二、理论综述
关联 -顺应模由杨平(2001)博士于 2001年提出。关联 --顺应模式结合以了关联理论及顺应论两种理论的优点,达到了优势互补的效果,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对幽默言语的翻译进行阐释。顺应论中的顺应,指的是对于物质世界、心理世界、社会世界的应,从而进行语言选择。
三、语料分析
关联―顺应模式对于幽默的有着很强的解释力。下文将从奥巴马 2016年白宫记者晚宴演讲中选取相关的幽默语段,以该模式进行解读,并总结其中的含义。
(1)I do apologize. I know I was a little late tonight. I was running on CPT, which stands for jokes that white people should not make.
此段话为奥巴马在演讲开始所说。大意为,奥巴马说他到场有些晚,原因是他所采用的是“有色人种时间”。在美国,很多人对于有色人种怀有偏见,认为他们不守时。因而下文中,奥巴马也说明,这是白人不能讲的笑话。这段话的第一句,奥巴马为他的迟到表示道歉,按照关联理论,表示歉意后,人们的最大关联是,奥巴马会给出其迟到的原因,这种原因一般是常规的,例如交通堵塞,或者有其他事情要处理。然而,后文中奥巴马指出,他的迟到是由于采用了有色人种时间,这种最佳关联与最大关联的差异,产生了幽默效果。同时,奥巴马对于自己有色人种的身份及大多数在座听众的白人身份进行了顺应,从而选择了这段话语来幽默地调侃对于有色人种的歧视问题。
(2)‘Dear America, did you get my poke?Is it appearing on your wall? I’m not sure I’m using this right. Love, Aunt Hillary.’
此段话为奥巴马调侃希拉里吸引年轻人的手法不到位,就像是刚学会使用 Facebook 的家长一样。奥巴马并未直接指出希拉里通过何种方式来吸引年轻人,而是通过 Facebook 上的一条状态来说明。这段话中,希拉里被塑造成了一个不太会使用网络,有些不确定而又想要引起他人注意的邻家阿姨的形象。从美国总统大选的语境转换到网络语境,顺应了年轻人的心理,使人联系到自己家中长辈刚学会使用网络时的表现,让人忍俊不禁。通过这种明示,听众便会明白希拉里在吸引年轻人的手法上有所欠缺。同时,将希拉里的塑造成邻家阿姨,也给其形象带来了一些亲切感,拉近了与选民的距离。
(3)With that I just have two m ore words to say:Obama out.
这句话是整篇演讲的最后一句。了解这句话的幽默之处,要了解的一个背景是,著名篮球运动员科比・布莱恩特的退役。“Mamba out”是科比最后一场球赛时所说的话,意为曼巴最后一次出洞。模仿科比这句话所说的“Obama out”
可以看作是奥巴马对科比的致敬。奥巴马的最后一次白宫记者协会晚宴演讲与科比的最后一场球赛貌似并无联系,但却同样是两人的最后一场“表演”。演讲接近尾声,一句“Obama out”使听众联想到了科比的退役,提醒听众这是其卸任前最后一次记者协会晚宴的演讲,顺应了奥巴马支持者留恋不舍的心理。
四、结语
本文运用关联―顺应模式,对 2016年奥巴马白宫记者晚宴演讲中的幽默言语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关联―顺应理论能很好地解释幽默言语的产生过程,且在这一理论模式的指导下,能够进一步挖掘幽默言语的深层含义。通过结合关联假设与相关内容的顺应所产生的关联顺应,以及动态语境的切换,可以解释奥巴马如何设计其幽默言语以及听众如何理解这些幽默。
参考文献:
[1] Sperber,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篇3
新家在哪里 奥巴马曾说,他女儿萨莎在其任期结束后在哪里安家的问题上将有“重要一票”,这部分是因为即将满14岁的萨莎还需上高中。大女儿玛丽娅则预计会离开家去上大学。
一些前总统的新家和总统图书馆在同一城市,例如老布什是在休斯敦,小布什在达拉斯。奥巴马依然拥有当总统前与家人所住的芝加哥住宅,但尚不清楚他是否会回那里永久居住。
虽然奥巴马在他的故乡夏威夷过圣诞节,但看来这里不会成为其卸任总统后的新家。白宫称,奥巴马并非芝加哥商人马蒂・奈斯比特购买的价值870万美元的夏威夷住宅的幕后人物。奈斯比特是奥巴马好友,也是奥巴马基金会主席,该基金会正为修建奥巴马总统图书馆筹资。
出书和巡回演讲 出版社将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夫妇的回忆录支付数百万美元。
据称,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回忆录的预付金就达到1000万美元。
奥巴马夫妇都出过书。奥巴马写过《父亲的梦想》、《无畏的希望》和儿童读物《赞美你》。米歇尔是《种于美国》的作者,该书主要写她在白宫南草坪的花园。
作为与兰登书屋签署的撰写三本书的协议的部分,奥巴马2004年应允写作《赞美你》。目前他还担负着写作一本非回忆录的纪实作品,该书将在其离任后交付出版社。
当然,众多演讲机构也不会“放过”奥巴马夫妇。
未来职业 奥巴马离任后是55岁,米歇尔53岁。
奥巴马在芝加哥大学教过宪法学,从政前做过社区工作者,他曾谈起重操这两份旧业。他还表示会继续参与他开创的针对有色人种青少年的支持计划。他最近宣布在他卸任后会有一个新的基金会扶持该计划。
“我想回去做以前做过的类似事情,就是试图找到方法帮助他人――帮助年青人接受教育,帮助别人就业,为商业不发达社区引入商业,这些是我真正热爱的事情。”奥巴马说。
米歇尔打算继续从事她的四项“主业”:减少儿童肥胖,帮助退伍军人及其家属,鼓励高中生上大学或技术学校,以及促进世界各地的女童教育。
篇4
整个场地看起来空荡荡—在整个场地的西侧,有为奥巴马搭建的演讲台;正对着演讲台的是为NBC、CNN这样的电视媒体搭建的高高媒体直播台;演讲台一侧是阶梯状的看台,以及容纳下几千媒体人的工作区。这意味着,在场地的东侧,一半的地方就这样空着。
空着是有道理的—到傍晚我才回过神 来。
那会儿我正在被糟糕的网络所折磨着,突然听到欢呼声。旁边新浪的记者问哪儿来的欢呼,我自以为是地说,但凡有个大型活动,不得有电子叫好喝彩的吗,我觉得他们是在测试那玩意儿。我这么猜测是因为在之前的几个小时里,主办方一直在测试话筒。
但我错了。喝彩声越来越大,我顺着声音往东边场地走,就只见之前空荡荡的场地现在已经堆满了人,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还正涌入进来。人们一个个仰着头看一块从屋顶悬挂而下的大屏幕,那上面播放着剪辑过的奥巴马这四年来的一些演讲和经历。
每当屏幕中的奥巴马眼神坚定地说些什么时,这些人群就发出巨大的喝彩声。这些人什么肤色的都有,什么年龄的都有,有情侣互相依偎,也有小女孩高高坐在父亲的肩头。当屏幕放到奥巴马在某次活动中和人们一起唱的一首歌时,屏幕外的这些人也开始一起唱起来,仿佛那是个摇滚巨星的演唱会现场。
我想我本应该想到会有很多人参与到这个夜晚,这看起来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对于我这样的外国记者,我也不过是登录奥巴马的竞选网站填写了一下我的基本信息和所服务媒体就得到了记者准入许可。
从那会儿起,现场开始热烈起来。衣着光鲜的名流开始充斥那个阶梯看台;空地依然不停有观众涌入进来。欢呼声越来越大,特别是各州的投票结果陆续出来时。佛罗里达州成为这出演出中最佳剧情制造者,这个摇摆州的确摇摆得厉害,使得现场一会儿嘘声,一会儿又欢呼。
这种热烈犹如演唱会的氛围中,美国国歌成为了引起“歌迷”热烈尖叫的一部分,歌手Dedisi是演唱者。说实在,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一首国歌能在高音部分唱出花儿来,也是第一次听到一首国歌在唱完之后能得到流行乐一般的喝彩待遇。
接下来的一波热烈在奥巴马的票数开始反超罗姆尼时到来,这前后看起来不过是十几分钟的事情—奥巴马赢了爱荷华、新墨西哥,威斯康辛,然后是大票仓加利福尼亚。在票数即将到达270票的那段时间,一些记者飞奔着跑来跑去,一些记者开始站起来大声喝彩和鼓掌,大屏幕搜寻着放出那些眼含热泪或者激动着拥抱的支持者。整个会场犹如一台蒸汽机,热腾腾,尖叫着,恨不得把盖子掀翻。
我这时候也顾不得那么多,跑上本只有电视直播媒体才能上的直播台。此前守在高高直播台前闲人莫入的看守者也都满脸喜色到似乎决意要与人为善不做阻拦。在那个高台上我才意识到有多少人加入了这场狂欢—成千上万?反正已经完全不需要事先录好的喝彩声来为现场加把气氛,这些人制造出来的声音已足以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激动不已。
罗姆尼迟迟不肯认输,让这场狂欢又拉长了许久。我在激动之后感到万分倦怠,但能看到看台上依然不停跳舞的年轻人。他们似乎已经把自己置身在晚间的舞池中了。
篇5
2008年11月5日,长达两年之久的美国2008年大选终于落幕。候选人奥巴马以压倒性优势赢得了大选。成为美国历史上第44任总统,也是美国建国200多年来的第一位黑人总统,从而为美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2008年11月6日《人民日报》第3版)
[人物感言]
奥巴马:长久以来。很多人一再受到告诫,要对我们所能取得的成绩极尽讽刺、担忧和怀疑之能事,但这个答案让这些人伸出手来把握历史,再次让它朝向美好明天的希望延伸。已经过去了这么长时间。但今晚,由于我们在今天、在这场大选中、在这个具有决定性的时刻所做的。美国已经迎来了变革。
奥巴马:前方的道路将很漫长,我们攀登的脚步会很艰辛。我们可能无法在一年甚至一个任期内实现这些目标,但我从未像今晚这样满怀希望,我们将实现我们的目标。
奥巴马:人类所要求的不只是自由的生活,而且是要一个有尊严、机会、安全和正义的生活。
奥巴马:美国,我们已经走过漫漫长路。我们已经历了很多,但是我们仍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今夜。让我们自问――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活到下个世纪,如果我们的女儿有幸活得和安一样长。他们将会看到怎样的改变?我们将会取得怎样的进步?现在是我们回答这个问题的机会。这是我们的时刻,这是我们的时代――让我们的人民重新就业,为我们的后代敞开机会的大门;恢复繁荣发展,推进和平事业,让“美国梦”重新焕发光芒。再次证明这样一个基本的真理:我们是一家人,一息尚存,我们就有希望。
[深度透视]
作为非洲裔美国人。应该说这一胜利来得不易,可喜可贺。但当欢呼声沉寂下来,等待他的将不再是广场上粉丝们的热情,而是种种棘手难题。奥巴马在发表获胜演讲时承认面临严峻挑战:“两场战争,一个处于危机中的地球,险恶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我们“前面的路真的还很漫长”。
没有哪一个政治家能够像奥巴马这样,在一个危机重重的历史时刻,以黑色的火苗点亮那种似乎已然黯淡的“美国梦”,并照亮所有人的梦想。
“奥巴马现象”解读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奥巴马顺利胜选。无论是初选在党内与希拉里激烈厮杀,还是大选在党外与麦凯恩奋力拼搏,奥巴马都表现出独特的魅力,赢得了美国选民的心。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以“希望”和“变化”作为自己的竞选口号,一次次突破人们的预期,不断刷新美国政治史新纪录,形成了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一股巨大的政治能量。对传统的选举格局构成了挑战。最终。他胜利了!
人们把奥巴马当选称为“奥巴马现象”,可与前总统肯尼迪1960年挟带强大人气进军白宫相提并论。如今“奥巴马”这个名字在美国已成为首屈一指的政治品牌。“奥巴马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奥巴马代表着希望和信心,迎合了选民求变的心理。
“奥巴马现象”还来自奥巴马个人强大的人格魅力,包括优秀的演讲能力、草根背景和平民色彩、乐观精神及诚实的外表和品质等。
“奥巴马现象”产生的一个更大背景是,美国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民权运动方面的确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其主要内容就是美国黑人反对种族隔离和歧视,争取民利。经过民权运动,美国打破了一些很有能力的黑人进入主流社会的障碍,没有这一背景,“奥巴马现象”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资料链接]
我有一个梦想(节选)
马丁・路德・金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乔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亚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篇6
金基德
9月9日,在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韩国导演金基德执导的影片《圣殇》获得金狮奖。它是首部获得威尼斯、戛纳、柏林世界三大电影节最高殊荣的韩国影片。这被韩国媒体看作是金基德用1亿多韩元创造的“奇迹”,因为这一数字仅相当于韩国商业电影平均制作费的1/40。
考什克·巴苏
总部位于华盛顿的世界银行9月5日声明称,世界银行行长金墉(Jim Kim)任命印度籍经济学家考什克·巴苏(Kaushik Basu)出任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任命从今年10月1日起生效。他的前任林毅夫在担任这一职位4年任满后于今年6月卸任,此后该职位一直空缺。
蕾哈娜
在9月6日举办的第29届MTV音乐电视奖颁奖典礼上,R&B歌手蕾哈娜(Rihanna)以《We Found Love》夺下年度录像带大奖。这也是她自2007年凭借《Umbrella》摘取这项大奖以来第二次获得该奖。她也因此成为继说唱巨星埃米纳姆之后,第二位两度捧走这项大奖的歌星。
最近,商业博客24/7 Wall St.了美国10个最大的广告客户。不过,除了对广告投入一掷千金的豪气外,这10家企业几乎没什么相似之处。通过这个榜单,除了能看看谁是大金主,也能对这些大品牌的广告策略有所一探。
公司名字后数字为2011年广告总支出(单位为美元)
01. 宝洁 50亿
没有一家公司比宝洁更舍得在电视和杂志上花钱打广告,旗下产品众多也是原因之一。
02.通用汽车 31亿
通用广告支出的36%用于电视广告。最近这家公司决定停止在Facebook上投放4年的广告。
03. Verizon 25亿
电信运营商Verizon今年来大幅增加了互联网广告,减少杂志、报纸和广播的广告投放。
04. Comcast 25亿
Comcast是投入电台广告最多的公司,但其广告支出的大头是环球电影,电视网络次之。
05. AT&T 24亿
近来,AT&T不走寻常路,开始逆势削减互联网广告支出,增加旧媒体的投放。
06. 摩根大通集团 24亿
摩根大通是唯一上榜的金融企业,它的零售银行的广告支出是投资银行的6倍。
07. 福特汽车 21亿
最近它开始削减豪华品牌“林肯”的广告开支,这一策略异于对手通用和丰田。
08. American Express 21亿
它的广告支出超过对手Discover和Visa总和的两倍,近来热衷移动社交广告。
09. 欧莱雅 21亿
榜单中唯一的非美国公司,广告占收入比例的7%。最耗广告费的品牌当然是巴黎欧莱雅。
篇7
最初,美国总统大选的政客们是通过报纸、传单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1933的罗斯福却抓住广播问世的契机,开创史无前例的“炉边谈话”,让这位伟大的总统少了集会宣讲的高高在上,少了印刷媒体的字正腔圆,通过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向大众传播的是一位亲切的朋友,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瞬间感动了众多美国人民,形象深入人心。这场划时代的媒体革命改变了美国总统竞选活动伊始传统纸媒的主体地位,电波媒体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仅仅过了27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又开始取代电波,成了政界新宠。标志性事件便是肯尼迪与尼克松那场经典的电视辩论。本处于落后状态的肯尼迪在电视前展现得镇定自若,英俊潇洒;而本来反应机敏、但不善上镜的尼克松,却紧张到脸上冒汗。这让他输了辩论,也让他输了整个选举。事后肯尼迪也坦言:“不是别的,正是电视改变了这场大选的结果。”
但2008年,我们发现这届总统选举首次的辩论,以及很多东西的发表都是通过网络传达给大众。这昭示的是一个网络政治时代的到来。
2008,互联网当权
纽约曾有媒体评论:“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
本届的美国总统大选,候选人们已经不约而同,众志一心地将选战的大本营扎在了互联网上。通过在自己的网站上上传一段视频,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宣布,她将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伊利诺伊州联邦黑人参议员奥巴马同样通过网络视频宣布参选;参选人约翰・爱德华兹在通过传统媒体的相机、摄像机宣布参选总统时,他的顾问已经在YouTube上上传了一段两分半钟的视频录像,向选民阐述自己的竞选纲领。
如今,演讲,辩论,宣言发表,候选人显然倾向于将更多的精力投向互动的网络。这个公开而自由的虚拟平台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个体。庞大的群体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最真实的想法也在这里。
巧借互联网,谁能更胜一筹?
互联网集合了电视媒体的有声有色,克服了其瞬时性的致命缺点,加上独有的互动模式,是个人品牌营销推广的有力武器。精良的武器装备,同时也需要精良的持。对于多功能的互联网,究竟谁能物尽其用?充分演绎互联网的独特魅力?该是看看这些候选人网络功力的时候了。
首先,互动性是互联网的名称由来,也是最突出的特征。奥巴马网站上大量而快速的更新与回复,让人体验到奥巴马团队强大的活力。他们还充分地利用博客搜集信息,做出反应。电子邮件的应用是他们的另一个创新,通过电子邮件,以ctoc的形式,快速有效地传播造势。
希拉里在百忙中坚持跟网民在线聊天,及时了解民众信息,也及时做出回应。扭转乾坤的新罕布什尔州之战,希拉里挥泪坦言,是听取了大众的意见,也找到了自己的心声。
与网民互动的环节中,谁更胜一筹如果暂难评定,“工资单事件”的出现无疑将奥巴马推上最佳策划人的领奖台。与对手的互动比与民众的互动在网络上更有看点。奥巴马夫妇大方地晒出工资单,接受全民考察的同时,也向克林顿夫妇发出互动邀请,这给难以启齿的克林顿夫妇下了一招死棋,在互动的网络中,无法与之互动的希拉里也许会真的遭遇滑铁卢,因为事件发生后,奥巴马在宾州民调中支持率首次超过希拉里。
其次,隐蔽性是互联网自由的隐形外衣。赞扬或诋毁的言语均可匿名,匿名的背后是普通网民?是不怀好意的对手?还是自吹自擂的当事人?很难知道!在这里可以自导自演,可以暗箭伤人,这让选战更加具有挑战性。当“奥巴马女孩”高调地跳入视线,大赚眼球,我们完全有理由质疑背后的主人是谁,但网络很少有逻辑,有的只是冲动和感性,竞相追逐的女孩将人气嫁接给奥巴马,猛吸年轻人选票。就在竞争白热化时,一张奥巴马穿肯尼亚传统服饰的照片出现网上,是否希拉里阵营在攻讦?没有确切证据的奥巴马开始愤怒地指责,而希拉里平淡地回应奥巴马阵营的反应实属煽动情绪、分散选民注意力之举。这个受冤的形象颇得选民认可,支持率一再上升。
老道的希拉里也许更懂伏击,但在网络廉价性的利用上却远不如奥巴马那么灵活。网络宣传的费用低,制作周期短,却流传广泛。这让年轻的奥巴马吃尽了甜头,希拉里花巨资在Hallmark Channel上举行会议,引来25万观众,而奥巴马用演讲词制作的音乐电视短片,免费上传到网上每天的浏览量就接近一百万。
另外,低成本的网络给奥巴马带来的还有丰厚的收益。据统计,奥巴马80%的竞选资金来自网络募集。在电视媒体当权的时代,大选所需巨额的宣传费用,总让人联想到候选人背后的利益集团,而互联网的出现,让奥巴马拉起了一张网,网岁的足一个庞大的草根群体,无论是否熟识这位年轻的候选人都能为之给予或多或少的费用支持。这也让奥巴马有底气在宾夕法尼亚州投入高出希拉里三倍的宣传费用,直接导致了希拉里的支持率一度跌破50%大关。
但在快意于互联网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它的可保留性和病毒性,也会让结果在不经意间彻底转变。自主地播放,给网民提供了细细地揣摩候选人的每一个表情和每一段语言的方便,找茬和恶搞是他们的喜好,因为这样的网络符号往往会在产生病毒式传播,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控其中内容,更无法掌控读者们的解读方式,如果个人形象被抹黑,那么造成的负面影响将会很大,这能摧毁对手,也显然能够摧毁自己。
篇8
一年后,他干得如何?
总体来看,还算不错。上任12个月,奥巴马让经济企稳;正在推动的医疗改革,将惠及美国民众;推进阿富汗战争的同时逐步从伊拉克撤军;最可贵的是,他降低了在布什任内世人对美国的怨恨与疑虑。
更广泛地说,奥巴马的执政团队虽显另类,但纪律严明、堪当其任,并没有出现克林顿上台第一年的混乱局面。同样重要的是,他有所不为。奥巴马顶住压力,不向内的民粹派低头,也没有向华尔街施加足以遏其发展的监管措施,以及对那些能激活经济的企业家征收惩罚性税款;除对中国廉价轮胎糟糕地征税这一明显例外,他对保护主义者的声音充耳不闻。还有什么不好的呢?
实际上,只有一点。但是正因为这点的重要性,上述绝大多数成绩便有了瑕疵。奥巴马超脱争执之外的次数太多,急于被认可,热衷于做受欢迎之事,而将难点留待以后解决。他不够强硬,就职演说中令人鼓舞的言辞远未兑现。
在国内,虽然医改议案总体来看利大于弊,有望通过,但其内容令人十分失望。该医改方案的确为一些人提供了保障,但耗资巨大,而且在未来开支控制上犹豫不决。不断攀升的医疗费用使整个联邦政府有破产之虞,而这个多年来最全面的方案却对该问题几乎没有涉及,实在让人担忧。
奥巴马没有能够控制内的肆意挥霍,会让他付出政治代价。他的支持率正在下降,在今年11月的中期选举中,极有可能会失去在参院的绝对多数。批评者认为,他不应专注于医改,而应集中精力解决失业问题(奥巴马曾预测失业率最高达到8%,但现在失业率已超过10%)。
选民们的忧虑不无原因。到2015年,美国国债会达到12万亿美元,超过奥巴马上任时的两倍。去年政府在危机中注资经济还说得过去,但奥巴马今年必须表明,如何解决有关债务的问题。迄今为止,他甚至尚未提出解决问题的框架。
篇9
亚美尼亚裔美国摄影师Scout Tufankjian住在纽约布鲁克林。从2006年到2008年,她用相机全程记录了参议员贝拉克·奥巴马竞选美国总统的全过程,并且是唯一一位从宣布竞选到获选一天不落的独立摄影师。2008年的竞选,Scout拍了12000张照片,并在当年12月出版了摄影集《Yes We Can: Barack Obama's History-Making Presidential Campaign》—这本摄影集在正式发行前的一个月里,预售数字就高达55000册。
而在2012年的美国大选中,Scout正式受邀成为了奥巴马竞选团队中的一员,是团队中两个摄影师之一。“奥巴马总统的竞选团队可能对我2008年时候拍摄的照片有一些印象,所以他们需要雇佣摄影师的时候就打电话给我,问我是否有兴趣加入。”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独家专访时,Scout言简意赅地说起加入竞选团队的经过。综观Scout在各大美国媒体的采访,她或许并不是特别能说会道。但这位常年在战地拍照的女摄影师镜头下的人物,却充满了她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理解。
转发超过81万次的照片
在Twitter的2012“年度回顾”上,今年转发量最大的是奥巴马成功竞选连任后发送的“Four more years”和同妻子米歇尔拥抱的照片。截至2012年12月12日,这张照片被转发超过81万次,位居2012年转发排行榜榜首之余,也打破了Twitter消息转发量的历史纪录。
或许今年这张创造了美国社交媒体历史的照片,是讲述Scout Tufankjian与她镜头下的奥巴马竞选的最佳开始。
这张奥巴马拥抱妻子的照片,在2012年11月广泛流传于Facebook和Twitter。照片中米歇尔身穿白底红条格连衣裙,背对镜头,而奥巴马面对镜头的表情显得格外深情,而照片的标题则是“又四年”。竞选团队将它选作了奥巴马连任成功的宣传照,短短几个小时传遍了全世界。
“我完全没想到这张照片会获得如此大的反响。”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Scout依然对照片的受欢迎程度感到吃惊,“一位朋友在大选之夜email告诉我,但我完全不相信,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我到第二天才知道这张照片创造了Facebook和Twitter的转发历史。整件事让我受宠若惊。”
这张照片实际上拍摄于8月中旬,爱荷华州东部城市迪比克市,当时奥巴马正准备结束为期三天的巴士环游爱荷华州的旅程。
“我一直非常钦佩奥巴马夫妇……尽管奥巴马是总统,但他们夫妻之间的相处是平等的。”Scout说,“他们深爱彼此,也尊重彼此,这对我来说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所以这是我为何选择专注于拍摄他们两个人在场景里的原因,而不是他们在人群中,或者至少有人群作背景。我想要表达的是他们就是一对夫妇。”
竞选团队竟然将这样一张相对更为私密的照片选为获胜这样的公共事件的宣传照,让Scout吃惊不已。“我兴奋极了,但我也很清楚,人们对这张照片的喜欢绝对不是因为我的构图,而是照片里传递出来的信息,人们或许对于奥巴马夫妇那一刻的彼此深情相拥感同身受。”
18岁开始满世界跑的战地摄影师
这位女摄影师实际上更擅长于拍摄国际突发新闻,比如埃及革命、海地地震等,她的摄影生涯开始于18岁,主要做的是北爱尔兰的街头摄影。
“我就是打开了地图,想去一个英语国家,但最好消费要比伦敦低一些。所以选择了北爱尔兰。”玩票一样的北爱尔兰街头摄影经历后,Scout回到了美国上学,主要做的是“和平与冲突研究”。职业生涯的开始也更为随意,甚至可以说是灵光一现。“我看到那些职业摄影师,问了一些他们的经历,觉得自己也可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然后把照片卖出去。我忽然就觉得这会是一件严肃的事,回家后我立刻买了一台体面的相机,学习了专业摄影课程,然后就开始了工作。”
2006年她作为独立摄影师第一次拍摄奥巴马竞选,其成绩实际上并不比此次逊色。“2006年的时候,我是作为一个摄影记者为杂志拍摄奥巴马竞选。怎么说呢,我当时知道他是谁,也对他感兴趣。不过,我最初的计划就是拍一个周末,而且这个计划里绝对不会包括开车五小时去新罕布尔州拍摄。”
“不过,我的编辑却告诉我,有一家德国杂志社愿意资助我五个小时车程的拍摄计划,所以我就取消了自己原本只拍一个周末的想法,驾车到了朴茨茅斯。这或许是我做的最重要的决定。”Scout说,“但第一次真是个噩梦,我迟到了,满屋子的人,灯光也不好,我慌极了,觉得自己根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拍照。”
然而,当奥巴马走进的那一刻,Scout忽然感觉到自己的审美与周边的环境已经彻底无关。“那个活动结束后,我打电话给编辑,决定全程跟踪报道。我根本没有给编辑选择的余地,甚至也不在乎他当时其实还没有正式宣布竞选。我知道这在美国历史上绝对是重要的时刻,而我必须在现场!”
或许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在场”的理由,Scout的拍摄计划坚持了两年半,并成为了唯一一位全程跟踪记录奥巴马竞选的摄影师。她的照片用于《新闻周刊》、《本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世界报》、《Newsday》、《纽约时报》等媒体。
2012年8月加入竞选团队,她与摄影师Christopher Dilts合作。“竞选团队没有给我们提任何要求,角度、构图或者其他一切。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拍摄。这与我原先作为新闻记者的拍摄经历没有任何区别。” Scout Tufankjian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像奥巴马爱米歇尔一样爱我吗?”
时代周报:2008年的时候,你第一次拍摄奥巴马。那时候,你对他的印象如何?
Scout:作为一个记者,我当时决定拍奥巴马竞选,完全是处于这个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而不会是因为我个人对他为人的判断或者想法。我最初感兴趣的更多的是他的支持者,以及他竞选的方式,完全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草根运动。对我而言,这些才是竞选的真实故事—比如孩子们一家一家地敲门拉票,比如老人们一个个电话自发打给朋友。
时代周报:事实上,你的拍摄角度更侧重于奥巴马的家庭。他与家人在一起时候是什么样子?
Scout:嗯,看上去会更快乐也更放松一些。当然这是我的判断,我并不确定他心里是否真的是这样。但的确,在我的镜头里有家人陪伴的时候,奥巴马总统会表现出最开心的状态。很有趣的是,2008年我拍这对夫妇,看着他们在台上拥抱,发短信给我当时的男朋友,现在当然是我的丈夫:“你爱我,能像奥巴马爱米歇尔一样吗?”他回复我的是:“嗯,可能没有。”
时代周报:其实除了那张后来被用来作获选宣传的夫妇拥抱照片,还有比较有意思、比较受欢迎的照片,比如“熊抱”那种。
Scout:对,那是在佛罗里达州,当时奥巴马有些窘迫,而比萨店老板Scott Van Duzer彻底把他抱了起来。“熊抱”这一照片,就属于那种完美时刻照片。你恰好站在了对的地方,对的时间,然后一切显得相当完美。
我当时都差点尖叫起来,他竟然把奥巴马抱了起来!现场所有人都惊呆了,但是奥巴马的表情却相当自然。如果有人把我抱起来,我的表情肯定非常惊吓。但奥巴马竟然只是耸了耸肩,回头看了一眼众人。还有一张很有意思,也是在佛罗里达,是奥巴马到一个学校里演讲,两个小孩在后面亲吻。
篇10
可惜,她远没你想得那么糟。相反,她聪明能干,她是人类学博士,她长期从事印尼经济的研究。她热衷帮助穷人,她目光远大,对儿子的教育不拘一格又从不懈怠,她的儿子叫巴拉克・奥巴马,那个在进军白宫的道路上所向披靡的有魅力的男人。而她就是一一斯坦利・安・邓纳姆・苏特里斯诺。
美国作好接受一个黑人总统的准备了吗?
当奥巴马微笑时,他的脸上带有几分母亲的神情――她那种很能感染别人的独特方式,这种能力来自她对各种不同文化的洞察。不需要借助意识形态,就能作出极具说服力的论述,这就是奥巴马打动千百万听众、说服很多人为自己慷慨解囊的秘诀。
“希拉里・克林顿退出总统竞选了!” 也就是说,明年1月20日在国会山前宣誓就职的,大概会是现任参议员的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要了解这位未来的“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有必要从他不寻常的身世看起。
在自传体回忆录中,奥巴马把母亲概括为“来自堪萨斯的白人女子”,竞选期间,他称她为“我的单亲妈妈”。这些简单描述绝不足以概括斯坦利・安・邓纳姆・苏特里斯诺的精彩一生。按照4月9日《时代》周刊这样写道:“在多数选举中,一个初选参选人的已故母亲,是不会成为杂志作传略的主角。但安・苏托洛并不是一个寻常的母亲。”
据奥巴马的异父妹妹玛雅・苏托洛回忆,“她容易掉眼泪,不管是在新闻中看到小动物或小孩被虐待,还是看悲情电影,甚至在觉得自己与人交谈中得不到理解她都会哭。”在她的一生中用过四个不同的名字,每个名字代表着她的一段特殊人生。
Stanley Ann Dunham斯坦利・安・邓纳姆
她的父亲给她起名“斯坦利”, 是因为他一直希望能够有一个儿子。尽管这个名字对她来说有点讽刺,但她还是坚持用这个名字。她在华盛顿州一个小岛上念完了高中,据当年的好友回忆,她是一个很聪颖、安静的女孩,重友情,对新闻时事很感兴趣,对结婚生子则并不特别热衷。
Mrs・BarackH・Obama巴拉克・H・奥巴马夫人
多年以后,奥巴马陪母亲观看由法国导演在巴西拍摄、讲述古希腊爱情悲剧的《黑奥菲士》时,仿佛看到了16岁的斯坦利搬到夏威夷后,有生以来看第一部外国电影的情形。在大学里,斯坦利开始自称为“安”,并在俄语课上认识了老巴拉克・奥巴马。1961年2月2日,在他们相识数月后,奥巴马的父母在毛伊岛结婚。
18岁时,她退了学,全力带孩子,这个做法让朋友们十分惊讶。随后在奥巴马l岁时,他父亲前往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同时他还在纽约一所学校获取了可观的奖学金,足够让他带着家人一起过去。但是他选择了哈佛大学,他对安说: “我怎么可以为了家庭放弃最好的教育。”1964年,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安做了她那个年代大部分女人不敢做的事情:嫁给一个非洲男人、生下他的孩子并且离婚。
S・Ann Dunham Soetoro S・安・邓汉姆・索托罗
在奥巴马差不多两岁时,安回到了学校。经济情况非常紧张。4年后,她获得了她的学士学位,同时印尼留学生洛洛索托罗向安求婚。母子二人随洛洛飞往印尼,成为当时社区中最先出现的外国人。他们当年的邻居还记得,当时奥巴马为了引人注目,故意在自家院子里大声喧闹扮作大鸟。在奥巴马上的天主教小学,这个块头比别人大的小外国佬总是显得很突出。他学会了和其他小孩一样吃豆腐和天培(tempeh,一种大豆做的发酵食品),跟他们一起踢球、爬树摘番石榴,也不在乎同学的戏弄和“黑鬼”的绰号,他还学会了印尼语。
刚到印尼时,安一见有乞丐上门就给钱,后来讨钱的人来个不停,她只得学会看人给钱。随着她越来越为印尼着迷,丈夫却变得越来越西化。他升到一家美国石油公司的高层,把家搬到更高档的住宅区。他经常带妻子出席晚宴,但她对这种男人没完没了地吹嘘高尔夫球成绩、女人没完没了地抱怨印尼佣人的场合渐生厌烦。夫妻俩虽然难得吵架,但共同点越来越少了。
Ann Dunham Soetoro安・邓汉姆・索托罗
在火奴鲁鲁与她的孩子们一起生活了三年后,安决定回印尼从事人类学研究。当时14岁的奥巴马决定留在夏威夷,他已经厌倦了适应新环境,并且他也喜欢外祖父母照顾他的生活方式。安在印尼从事最久的工作是参加了印尼微观经济的计划。母亲在印尼帮助穷人时,奥巴马在7000英里外的芝加哥也做着类似的工作。他在那里担当社区组织人。安对于儿子的工作感到非常高兴,一旦与人聊天都会谈及她的孩子们的工作。
1992年,安最终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她的论文长达1000页,内容是对印尼农民的分析。1994年秋天,安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胃部不舒服,数月后,她回到夏威夷再次接受检查并确定是卵巢癌。她逝世于1995年11月7日,终年52岁。
母亲留下的最好遗产
奥巴马回忆母亲时,总会说“她是影响我一生的人”。小时候随母亲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那段时期,对他的人生定下了主基调。为了奥巴马的发展,母亲凌晨4点就唤他起床,在他上学前就让他学习英语函授课程。奥巴马笑言自己当年对早起学习一事颇为懊恼,时常抱怨: “每当我埋怨这么早起床学习的时候,妈妈总会说,这对我也不是容易的事,小家伙。”
安最重视的是孩子的品格,时常告诫奥巴马,人生最重要的是诚实、坦率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她把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录音带回家,一遍一遍地播放,让小奥巴马听,从中学习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