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08 10:17: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期所涉及专业在就业方面的共性是就业面广,多数就业领域相互有交集。它们对口的领域主要有五块:
第一,新闻媒体。包括电视台、电台、报社、网站等。主要就业岗位有记者、主持人、编辑、摄像、策划等。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重视文笔水平,报纸尤其是都市报工作记者比较辛苦,因为信息要求时效性强,需要每天不定时段地采集更新,工作时间比较不固定。电视媒体待遇较好,但竞争激烈,如今门槛基本上提高到研究生以上,或是有足够丰富工作经验的人才。
比起电视台、报社的高门槛,众多门户网站是吸纳大量编辑、记者的好去处。各类门户网站虽然没有正式的新闻采访权,但有一些非正式性的采访,也需要派出记者亲自采访。多数编辑干的工作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他们要学会整合信息、制作专题,重新梳理文字内容等。例如起标题就是一项技术活,网站对标题的长度有一定标准,一般短标题不超过7个字,长标题不超过14个字(也根据网页页面设计安排),多了折行少了留白都影响美观。所以要做好网络编辑也是需要磨砺的。相比大型媒体的高收入,网络编辑、记者的收入就缩水了一大截,但是作为新人就业积累阶段的锻炼还是不错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导演、编剧、灯光、主持、服装等岗位多招艺术类专业人才,对口专业为播音与主持、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照明设计、灯光舞美设计等专业,感兴趣的同学需要提前考虑艺术类专业的报考。
第二,广告媒体。广告的覆盖领域之广超乎大家的想象,它的渠道不仅有电视、报纸、广播,还延伸到网站、手机短信、公车和户外屏幕等,几乎你能接触到的所有物品,都能成为广告的载体,只看广告人如何应用,所以广告的发挥空间非常大。
广告媒体对广告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设计类的专业。广告重在创意,所以目前大大小小的广告公司都对负责创意构思工作的广告文案工作者求贤若渴。广告创意可以说是一项近乎“残酷”的脑力压榨劳动。广告界有句名言:“没有好创意?那就去死吧!”有些偏激,却也是竞争激烈的广告行业的生动写照。
如果你并非是妙笔生花或是创意天马行空的人才也没关系,广告营销是出售广告的重要方式――通过推广广告媒体的影响力来刺激广告客户,以增加他们的投放欲望和投放力度。懂得营销的广告人更明白客户的需求,也更容易做出客户满意的广告,他的价值在广告媒体中也举足轻重。
第三,出版行业。包括到出版社去做图书编辑,到杂志社做刊物编辑和做专栏或版面编辑等。出版专业属于新兴学科,专业发展还不够成熟,但在业内却有很严格的细分工,所以要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让自己的知识更专业和有针对性。
第四,影视制作。这方面工作待遇良莠不齐,有不少影视拍摄和后期加工的公司,专门接电视台的外包栏目,电视台负责出制作费,制作公司看菜吃饭,从中赚取差价。这些工作技术性强,需要多动手锻炼,熟悉各种摄录、剪辑和后期软件,手上的功夫越出色,待遇就越好。还有一些是专业的摄影、婚庆等工作,专为新人拍摄婚庆典礼等外景项目,比较辛苦。
篇2
【关键词】高校媒体矩阵;实践教学;媒体“中央厨房”;新媒介格局
一、媒体格局重构: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
(一)新旧媒体互动共融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达95.1%,增长率连续3年超过10%。[1]网民数量的壮大,使网络空间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愈加深远。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媒介市场格局。
在传统的媒体运营中,各媒体间是相互独立和分离的。而全媒体格局下,所有的媒介、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2]的新型媒体。新媒介格局,是网络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共同存在。新的媒介生态下,新旧媒体共同参与信息市场的布局,两者不仅是竞争关系,更是合作共生的媒介形态。[3]新媒介格局的形成,对媒体人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媒介格局是开放的媒体结构,人才培养也需要有开放性思维。
(二)构建性思维人才急需培养
在新的媒介格局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专业型人才,而是泛市场化的复合人才。在泛市场化需求下,市场不仅需要人才的原有专业知识基础,也要求学生具备快速的适应能力。在全媒体格局下,通过学习固定的知识,很难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学生在学习原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将所学知识与所从事的工作相结合。
融媒体时代,不仅需要“全媒体传播”,更需要“全能型人才”。打破学科壁垒,加大复合型、宽口径人才培养力度,[4]成为新媒介格局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全媒体格局下,新闻传播学科教学,要以本学科知识学习为基础,加强跨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全媒体信息传播任务为核心,让学生掌握所需的理论知识,并灵活调整知识结构。
二、专业教学模式:知识范围和实践平台有限
(一)专业教学模块:专业知识范围狭隘
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以专业学科划分为基础理论学习和实验教学。即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以各自专业领域为教学实施范围。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与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融性较少。新闻传播学科专业知识范围的局限性,让毕业生难以满足复杂的市场竞争需求。
媒体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并非是单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在起作用,而是多学科综合影响下“构建性”思维能力的产物。严格的教学板块设置,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科知识,但也局限了其发展空间。因此,新闻传播学教学需要适当破除传统教学框架,与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相互融通。其实很多高校也早有这一意识,并采取了实际行动,比如安排学生学习交叉学科的知识,开设学校各院系共同拥有的通选课等。
(二)院系媒体资源:平台实践范围有限
由于专业化教学的要求,高校一般由众多学科和院系组成,但各院系之间的资源并不都是共享的。各院系媒体之间的人力、信息资源的共享空间有限。这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就难以通过校园媒体提高实践能力。
不同院系的媒体运营策略和设计理念,都与本院系所承载的专业思维和理论体系有关,单一院系的媒体运营思维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院系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学生校内实践教学的范围局限在了本院系所属的媒体平台上,ζ渌院系的媒体运营策略和设计理念的接触较少。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媒体市场,其能力不能局限于某一运营思维和设计理念下的媒体形式。为了适应媒体市场的需求,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就必须拥有构建性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市场适应能力。而校内实验教学的设计,即使是满足了学生在各个平台上的实践需求,也难以适应复杂的市场媒体运营理念。
三、“中央厨房”: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一)院系媒体矩阵:塑造全媒体运营理念
全媒体格局下,媒体运营者不再只有一种媒介资源。多元化媒体战略,跨平台运营理念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也应适应媒介格局的变化,调整专业教学结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所在院系的媒体矩阵,是由包括学院官方网站、官方微信账号和微博账号、校报、校园杂志、广播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共同构成。在全媒体语境下,该类专业人才需要适应全媒体运营的思维模式,利用高校媒体矩阵,有效地培养学生全媒体运营的思维模式。
全媒体语境下,高校在构建全媒体实验教学体系和逐步完善实验教学平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通过全媒体实验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培养出了一批集采、写、编、录、摄互联网思维运用和现代设备使用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逐步实现全媒体实验的构建,推动高校全媒体实验室工作的顺利开展。
全媒体格局下,网络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仅是相互竞争分割市场的关系,更是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的关系。在完整的社会信息框架中,各个媒介形态都在信息价值链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缺一不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全媒体运营的思维模式,借助高校媒体矩阵将实验教学付诸于实践。
篇3
我国高校的新闻教育自1918年10月、徐宝璜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已有90多年的历史。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加之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的办学审批权限越来越宽,许多高校纷纷开办了新闻传播类专业,以满足社会的大量需求。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1999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124个,仅仅过了9年,2008年即增加到878个,分布在全国400所高校。[1]虽然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但在目前高校新闻教育繁荣的背后仍凸显出来背景不同,层次丰富的各种矛盾,其中关于影视技能教育的讨论最具有代表性。
一、影视技能教育的投入
当前国内各类高校所开办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不管是传统的新闻教育,还是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都尤为重视传播技术基础课程的设立。传播技术基础课程要求应涵盖到摄影、摄像、后期制作和网络传播等几大方面,并建立起以影视传播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为主导,配合多样化传播技能教育的教学新模式。鉴于这一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国内开办新闻教育类学科的高校均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设施优良、品种齐全、实验手段先进的教辅硬件体系。以四川省内引领西部地区新闻传播类学科教育的四川大学为例,早在2002年四川大学实施“523实验室工程”建设项目———四川大学传播技能实验室,成为拥有“图像数据处理实验系统”、“广播影视实验系统”和“人文素质教育”系统三大实验实习体系的人文和传播实验实习基地。[2]而绵阳师范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学开办于2003年,2008年初挂牌成立新闻与传媒学院,学院新闻类学科的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并不占有优势。影视技能教育因其在新闻类学科中的重要性和专业性而被广泛重视,自2003年以来,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专业实验室的建立。迄今为止,共建成专业新闻实训室、后期与动画制作实验室、专业新闻演播室以及普通话语音室若干。前后花费大量经费用于前期摄录设备和关联设备的采购,形成了专业级采、编、播、录设备的一体化的技术支持,在师生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综上,可以看出在传统的新闻学科教育中,影视技能的教育日益被各高校提至显著位置,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对影视技能教育的投入。有数据显示,高校新闻传媒类专业的办学经费有五成以上被使用于硬件设施的购置和完善,而这一比重近年来还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影视制作技能教育的应用
影视艺术的特性决定了其技术性和专业性的高门槛。影视技能教育绝非像普通受众所理解的教会使用相机和摄像机就能一言以蔽之的,在当下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新闻传播已经深入到每一个角落,掌握专业的影视技能成为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业很大程度上倚重于掌握新闻传播规律、又精通各类媒介技能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而且,在媒介融合的大势驱动下,特别是近年数字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许多以运用媒介传播信息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新兴文化业态,如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所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的价值在人类创造文明历史和实现人们各自追求的各项生活目标中凸显出来。以文化价值为灵魂,以科学技术和现代传播载体为支撑,由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制造、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所构成的产业链已经形成”。[3]2009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强调的八项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4]这样的行业变化引起了新闻传播学科办学者的新思考:如何立足传统新闻传播媒介的基础上,兼顾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媒介融合的趋势扩大了新闻传播的人才教育涵盖范围,建立起与传统新闻学科相区别的教学规划,亦即“素质+技能”。素质课由公共基本素质课和专业基本素质课构成,而技能课则应覆盖目前的出版业、报刊业、电影业、广播电视业、音像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会展业、数码产品制作业、网络传播业等各类文化产业。两者中专业技能课是学生就业的直接支撑,并体现新闻从业者竞争能力的核心课程,如何设置尤为重要。而鉴于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和特点又以影视节目制作教育成为新闻传播教学重点。
在大众传播媒介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图像、声音、文字的三位一体的新闻传播方式被逐渐确立下来。即便是在网络普及的今天,这一传播方式仍是受众接受信息最主流的渠道。因此影视技能教育成为了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办学思路为例,综合同类院校现状总结培养方式和路径如下表所示:如上表所示,新闻传播学科前六学期的教学中影视技能教育以占有相当比重,用以培训和加强学生影视制作能力,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影视技能之于新闻采写的辅助地位,成为了传统新闻学科除了新闻采编技能的第二大必备素质。这一变化在当前形势下被越来越多的办学者所接受和认可,影视技能教育广泛地渗透到传统新闻传播学科的培养体系之中。
三、影视技能教育的深化和改革
影视技能教育在传统新闻学科框架中的地位被奠定和夯实,进一步需要探讨的就是如何深化影视技能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落实和改革。
(一)教师团队的建设在影视技能教育中,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师团队建设首当其冲。在国内高校目前的传统新闻传播学科办学思路下,理论水平较高、行业影响力较大的教学人才不乏其人,但最为匮乏的就是能够将教学、科研、实践三者结合在一起的复合型教师队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提高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影视技能就必须首先建立起一支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师队伍,要求不仅其能够从理论上引导学生,更能从实践中指导学生。就专业教师而言,加强影视技能的教育是挑战也是机遇,不同专业的教师都面临着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更高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始终站在行业的最前沿,才能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创新型新闻人才。以我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为例,学院在教师队伍方面,就一直坚持着通过引进来和送出去等各种方式建设更加适应新形势的教师团队。自2002年专业筹办以来,学院通过召开学术讲座、聘用客座教授等方式先后引进国内外传媒行业的高职称从业人员数名,并通过这一方式使专业办学始终与行业最前沿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各专职教师也立足于高等院校的这一平台上,通过学院的安排,定期在地方传媒机构进行理论指导和业务提升,从而更好的为专业教学服务。#p#分页标题#e#
(二)实训环节的规范实训环节历来在影视技能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技能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训内容让学生掌握教学要求的影响相关技能。但由于受硬件设施和教学人员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传统新闻学科的影视实训环节多呈现出有名无实、漏洞百出的弊病。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花费了大量物力和财力,却被闲置一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实验室管理的不规范更是司空见惯。部分影视技能教育的教师队伍水平良莠不齐则直接造成了实训环节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训环节的专业规范呼之欲出。规范实训环节应首先做到影视技能实验室严格细致的程序化管理,强化实验室管理教师的专业性和责任感;其次,认真把控实验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制定规范的实训内容,编写实训环节教学大纲,并根据学生实践情况撰写总结和建议,以实现实训环节的成果积累和专业规范;再次,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训是整个环节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指导应当科学、系统、专业、规范,同时也应注意学生主观参与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是教师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前提。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也应积极配合教学要求,做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而在我校新闻学专业的办学实践中,历来对实训环节极为重视。已成功申请多项教改项目将于近期内我们的实训经验总结展示,这一部分将另作文详述。
篇4
关键词:新闻传播类硕士;媒介融合;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一、新闻传播类硕士培养中的问题探析
1.培养目标不明确。2010年,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MJC)成为新增专业型硕士学位之一,高校开始明确定位以学术型硕士及专业型硕士为两种培养目标:培养重科研的学术型人才和重业务的实践型人才。但就实际办学情况来看,各培养单位依然沿用以往学术型硕士的教学方式统一培养两类硕士研究生,最多在原则上按照新闻传播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性培养方案执行,可实际执行中却是教学偏重于学术理论教授,实践部分常常被忽略。从各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分制实施方案中可以看出,在必修环节中,课程学习所占比例较大,而学术活动或实践活动的比例只占极少部分,该学分制方案的实施使得学生难以了解传媒的真实情况,缺少与现实媒体的沟通,增加了毕业后的工作难度。
2.培养模式单一。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推动着媒体不断更新换代、融合互通,以往的传播领域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几大领域,高等学校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也主要是以报刊、广播电视、广告、网络等专业为主,如新闻编辑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广告学专业等,课程设置也仅限定于这几个专业,专业之间、学科之间没有联系与互通,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面狭窄,对媒介融合的新动态知之甚少。另外,在授课模式上,各培养单位只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少,导致无法激发学生参与思考、实践的积极性。面对来自媒介融合的挑战,高校应革新单一的培养模式,做出切实的解决措施。
二、新闻传播类硕士培养中的对策研究
高校教育作为新闻传播类硕士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面对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教育及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着重构建新媒体环境下交叉型复合型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体系。
1.以学界和业界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新的培养体系应以学界研究和业界需求为导向,清晰定位培养目标,使专业型硕士走出传统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改变新闻传播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准确的说,是让学术型硕士更学术,让专业型硕士更专业。①因此,在培养目标上,新闻传播类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要有非常明确的边界,学术型硕士应以培养高校的学术研究者和科研后备军为方向,注重强化学术训练,培养学术能力及科研水平,其培养目标是具备从事规范的学术研究的能力;专业型硕士则以满足市场需要为主要目标和方向,强化专业训练,提升实践操作的能力,其培养目标是可以应对新闻传播实务中的问题。同时,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各高校应有区别地设置课程、选择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尤其要考虑到设置较晚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功能齐全的实践平台,包括课堂教学实践平台、校内媒体为主的综合实践平台和业界为主的实习实训基地,让研究生有机会进入实践基地参与实习、实训、实战,真正落实“高理论性+强实践性”的人才培养目标。②
2.融合教学资源,培养全媒体人才。随着融媒体的到来,传媒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相应地,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类硕士研究生时,要紧密关注当下的传媒环境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变化的媒体环境要求新闻传播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在媒体工作的专业能力,还要掌握业界发展新动态及应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多面型新闻与传播类硕士是目前各高校培养的目标。由此出发,立足于融媒体时代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实现教学资源的融合互通。首先,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拓宽新闻传播学科外延。在媒体融合大潮下,将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学、经济学、文学、信息技术等学科交叉设置,如媒介经济学、媒介心理学、体育新闻学、传媒管理学等学科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从培养单一的“应用型人才”向培养能够在社会各行业发挥能量的“战略型人才”转变,从而实现多元化的就业方向。③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开设媒介融合和新媒体相关课程,实现新闻传播学各专业之间课程整合,如构建全媒体实验室,将传统的报刊编辑、电视节目制作、广播节目制作等版块融合为能够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条件下展示的产品,尽快适应新媒介发展对传媒人才的要求。④尤其是社交媒体盛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各项新技术革命的出现,高校课程设置更应涉及最新媒体与信息技术。为适应时代人才需求。
三、结语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各高校新闻传播类培养单位应明确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有区别地对待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各高校需审时度势,及时改革新闻传播类硕士的培养方式,学习和借鉴优秀院校教育培养经验,同时,还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拓展新闻教育的思路,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媒介融合的新闻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天策.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新闻与写作,2014(4).
[2]董小玉,韩丹雨.开放融合实践:建构西部高校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培养体系.现代传播,2012(10).
[3]孙保营.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体系的建构.新闻爱好者,2013(11).
注解:
①董天策.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模式.新闻与写作,2014(4).
②董小玉,韩丹雨.开放融合实践:建构西部高校新闻传播学硕士生培养体系.现代传播,2012(10).
③谢天武.“拆墙”与“厚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13-03-20.
篇5
关键词 广告融合 经管专业 广告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媒介融合和“大广告”时代的到来使广告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广告教育工作也面临巨大挑战。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广告与其他各种营销手段的整合日益明显,如何在经管专业的广告教学中突出广告学课程的独特性和必要性是当前教学的重要课题。
1 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学现状和主要问题分析
1.1 广告课程开设普遍,但是课程定位不明确
广告学是交叉性极强的学科,主要归属于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培养的广告人才主要面向各类广告公司和媒介机构。由于广告的经济属性,以及广告和市场营销的密切关系得到学界和业界的一直认可,在我国高校的本科教育中,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等专业普遍开设了广告学专业课程,只是课程名称稍微有些差异。在经管专业的广告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是广告课程的定位问题,即广告学对经管专业的专业培养起到什么作用?广告学的传播学、市场营销学、艺术、心理等多学科交叉性使得其课程定位容易发生各种偏向。
1.2 广告教育师资专业水平薄弱
经管类专业的广告教师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学院和经管专业,学科背景繁杂,学历水平总体不高。更重要的问题是任课教师普遍缺乏广告实践经历,特别是与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专业相关的工作经历。此外,由于广告课程在经管类专业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重视,相关师资的培养和提升不受重视,广告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3 广告教材适用性不强
教材对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国内绝大多数广告课程教材出自新闻传播领域,编写者的角度大都从传播学角度出发,而且编写体系和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市场营销等专业适用的广告教材不多见。现有的广告教材与市场营销专业知识体系的结合不够全面和细致,都很难突出广告学与经管类专业的契合,使教材的适用性大打折扣。
1.4 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广告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所以课程性质使广告课程的教学具有生动性,能够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由于教材和教师的限制,使得除了活跃的课堂表现之外,广告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广告课程教学本身对经管专业的专业知识对接和提升表现得很不明显。
2 广告融合对广告教学的影响分析
2.1 媒介融合对营销决策的困扰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广告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和扩散。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广告媒体市场格局,改变了广告受众的媒体接触方式和习惯,对广告运作、管理流程和方式也产生影响。为了寻找目标受众,分析目标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市场营销的广告策划和媒体策略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而且这些新的变化越来越困扰广告主的营销决策。
2.2 广告与营销的融合
新技术和媒体受众的偏好正在改变现有的传播环境,使得信息、娱乐和商业信息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各种植入广告就是最好的呈现。在此基础上,人们借鉴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将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公共关系和广告等多种营销手段融为一体,用“大广告”来推进市场营销。广告与其他促销手段融合在一起,分散在各种不同的营销活动和媒体中,对媒体种类和形态繁多的广告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同一广告主的总体广告运作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2.3 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广告的融合改变了媒体和受众,增加了广告主开展广告活动和获取广告效果的难度,从广告主角度进行的经管类专业广告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变得更加突出。因此,不能像普通广告专业的广告学概论课程突出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广告学框架体系的构建。如何在双重困境之下推进高校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育,有着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
3 经管类专业广告课程改革策略
3.1 明确课程定位
经管类专业的广告教学为培养市场和营销人才服务,授课对象是广告活动中的广告主,因此授课主要是站在广告主立场上的广告教育,与普通广告学专业主要针对广告制作者和传播者的立场有重大区别。因此,笔者认为,在经管类专业中的广告教学定位于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的广告意识和广告策划思维,掌握营销活动中所需的广告知识,立足于经管专业自身的知识结构来诠释广告理论和构建课程体系。所以,课程定位仍然是实用操作性的“术”,但是这种“术”不是教会学生怎么“做”广告,而是如何“用”广告:了解广告运作流程,懂得如何运用广告活动促进营销目标的实现。
3.2 合理的课程设置
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先行课,使专业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以市场营销概论、国际贸易理论和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作为先行课,在学生建立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对广告的基本了解之后,再开设广告课程。课程设置要使广告课程与经管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内容上能够互相衔接和呼应,从大到小,从总体到局部,逐渐深入地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
在广告课程的内在结构方面,要符合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建立适合经管专业自身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所以,经管类专业的广告课程不只是用一个固定的概论模式来涵盖所有专业需求,而是可以灵活使用其他广告课程来替代现行的具有广告学概论性质的广告学课程。例如,符合电子商务专业需求的网络广告学课程,符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的整合营销传播课程等多元化的广告课程设置。
3.3 课程内容突出营销背景
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安排上,要突出广告的营销背景,不再纠缠在营销、艺术和传播的学科归属上,高屋建瓴地用市场营销学的总体知识框架来统和广告学的内容。注重广告学与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其他课程内容间的配合,正确处理交叉内容,突出广告策划与营销策划的配合,广告目标、广告预算、广告效果测定、媒体策略等内容都是重点。此外,也要介绍广告主与广告机构的沟通技巧,切实引导未来的市场营销人员正确对待广告。
3.4 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切实有效地提升广告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完善学科背景和提升专业素养,立足于传播学和市场营销学,辅助心理学、美学等综合学科素养的提高。而且,光有理论知识的提升还不够,教师也需要加入业界实践。以教师自身的业界实践为基础,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
广告学课程教学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广告实践课程与学生的营销等专业实践课程相融合。同时,配合广告学课程的多样化设置,采用案例教学,运用新技术和网络平台,开展互动教学也能很好地提高广告教学效果。
4 小结
随着广告融合的出现,针对广告的现实发展、学术研究和教学等众多问题越来越需要传播学和营销学的共同合作。针对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教学问题,传播学要以积极的态度承担起市场营销专业广告课程教育的使命,将这类广告课程纳入到广告教育和研究的总体框架内,借助两种学科合作的力量,推进经管专业的广告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以及各类教学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建斌.找准高校广告教育的学科定位及发展思路[J].传媒观察,2011(4).
[2] 余霖.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变革对广告传播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09(18).
篇6
[关键词]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
新闻传播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和重要,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为新闻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直接与明显。新闻传播事业在中国,已成为联接新闻信息产业和以高科技为特征的传播技术产业的桥梁,不仅有其经济效益,而且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迅猛发展,给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研究带来了重大的契机。
一、新闻传播学的发展特点
1.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互融合。传统的新闻学研究有较强的实用性质,但理论色彩较弱。传播学被引入新闻学界以后,许多传播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已成为新闻理论研究的一部分。新闻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报,它包括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等各种传播媒体或形态,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闻类的媒体传播的内容,以及广告、公共关系、媒体经营的研究等等。
这种融合不仅是原来两个学科的融合,而且与传媒活动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法学、经济学等等,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互融合,新传媒的研究发展迅速。
2.传媒经营、新闻法治与职业道德成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中国的传媒处于大整合的时期,各媒体不再仅仅是党的机关报或国家的广播电视台,也是经济实体和利益单元,报业和广电业的集团化,传媒之间的竞争内地传媒与境外传媒的竞争,都要求各媒体的负责人懂得传媒经营。把受众接受传媒作为消费行为的研究,将传媒娱乐视为经营策略考察也纳入了传播经营的理念之中。
随着中国传播业近几年的急速膨胀,传媒每日每时与社会发生互动,矛盾冲突的频率上升,新闻官司增加,社会对传媒职业道德不规范的指责增多。因此,传媒业自身的法治建设和职业行为的规范化,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该研究扎实而有成效,涉及新闻官司的各个方面,从各种新闻侵权现象到著作权问题,从隐性采访到隐匿权、更正与答辩,就论证的范围而言已经相当全面而完善。
3.舆论监督的内涵发生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包括卫星电视)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有的学者从行政、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三个角度看中国电视产业的市场格局,指出中国电视产业的三人发展趋势:政府导向让位于市场导向;民营电视业将成为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电视资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时进行,形成区域性传播中心。
目前,舆论监督成为与新闻理论、新闻法治和职业道德相关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并涉及到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公民权利的研究等等。中国的新闻学从传统的党报理论转向一般新闻学理论,其背景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环境变化,“舆论监督”的内涵发生了变迁。[论*文*网]
二、现阶段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特色的研究
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与条件,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只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看问题,坚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办实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局面一定能够开创。
现阶段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研究当中,关于教育特色的研究最为重要。怎样形成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特色呢?首先,要充分依托自己学校的特色,根据自己学校的性质地位和特点来办专业。这样才能把专业和学校紧紧融合在一起,充分集中和整合学校的所有学科的优势,扬长避短,突出自己专业的特色。比如一所体育学院的新闻传播专业,就正好从体育上做文章,努力探索体育新闻办学的途径,着重在培养优秀的体育新闻从业人员上突出特色。其次,要充分考虑自己学校所处地区、城市的特点,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区特点,在区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上做文章,紧密与当地党政部门和新闻传媒单位结合,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如一些地方民族大学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就可以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有优势,在民族新闻的教学与研究中独树一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做出有特色的突出贡献。第三,要充分调动本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现与培育教师们有特点的教学与科研新经验、新成果,不断努力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某一方面、某一项目、某一课题上,做出新的突出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培育出特色。第四,突出特色,还要善于和勤于在办学中不断总结与积累经验,每学期、每学年都要认真回顾一下在办学中哪些事情是做得好的,哪些地方还有不足,师生们的反映如何,新闻传媒界和社会的反响如何,从而去发扬和推广好的办学方法、模式与经验,克服与改进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是一项正在蓬勃发展的事业,其前景十分广阔、光明。但同时,也面临着十分激烈的挑战与竞争。常有一句话叫“不进则退”,实际上现在的情况是,进步慢了,也是后退。因此,我们一定要以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的精神,努力发展新闻传播教育。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不断推进教学科研改革,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闻传媒人才,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
篇7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二十多年来新闻传播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办学层次的提升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层次的教育,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661个新闻学类本科专业点,其中新闻学209个,广告学232个,广播电视新闻学146个,编辑出版学50个,传播学24个;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基地主任童兵教授介绍,在经过十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后,目前全国共有新闻与传播学硕士点123个,其中新闻学60个、传播学63个;博士点19个,其中新闻学10个、传播学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另有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3个。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涂光晋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黄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胡正荣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张金海教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建伟教授根据此前的调研,分别就国内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情况做了专题报告。综合各专题报告的统计,目前各专业师资情况如下表:
总体而言,各专业的师资状况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在研究方向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研究方向设置宽、窄不一,而且仍有扩展的趋势。调查者认为,这种趋势反映了学科建设的繁荣,但繁荣背后潜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科边界的模糊。例如,大部分学校将广告学专业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但也有不少院校依托于经济、管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编辑出版专业在不同院校分属于出版编辑、出版发行、文艺学、新闻传播学、纸浆造纸工程、图书馆学等;传播学的学科定位与边界不清也导致传播学科专业特性不清、课程体系缺少规范以及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含混。
二、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建议与对策
1.关于优化学科结构
学科结构的调整是本次会议的热点和焦点,引起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一种意见认为目前新闻与传播学下设两个二级学科,整体结构偏小,建议通过修订二、三级学科目录、增设二级学科以调整结构、夯实中坚力量。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厘清学科边界,回应其他学科的蚕食之势,维护本学科的整体权益。胡正荣教授认为目前广播电视专业与社会的互动进一步密切,学科发展态势良好,已有几年一级学科授权单位自主设置了广播电视学博士招生方向,应当将其设置为二级学科,有利于学科内涵的建设。张金海教授、厦门大学黄星民教授等建议,将广告学提升为二级学科,既将其专业归属明确到新闻与传播学,也可为广告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李建伟教授、南京大学张志强教授等则认为编辑出版专业晋升为二级学科条件已成熟。
但也有些代表则认为,在优化结构的同时更应关注学术品质和学理基础的建设。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指出,学科结构的调整应当以学科内涵和学术成就作为重要参照指标,应当着力提升学术品质和内涵。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吴飞教授认为,二级学科不宜设立太多,应当考虑这些学科的学理基础。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晓红教授认为,结构调整需要考虑学科本身的生存与发展,如果将其他部分从传播学中抽出设立二级学科,传播学可能会被架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吴予敏教授指出,传播学科本身具有跨学科性质,一方面,研究生生源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既面临困惑,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机遇;另一方面,媒体工业发展趋势下,传播手段的融合性也会越来越强,因此不能只考虑为单一媒体提供人才而增设二级学科,而应当立足于发展多元传播学教育。
2.控制研究生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在校学生约10万,教师约1万人,教授约1000人。就发展速度和数量来看,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超常规,专业点过多过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罗以澄教授介绍,自1983年以来,新闻学类专业点保持连年高速增长,几乎每五年翻一番,可以用“几何级态”来表示这种增长状态。
就本次五个学校提交的调查的报告看,新闻传播专业一位导师所带研究生的人数大约在8~24人之间,半数以上导师与研究生见面的时间难以保证。胡正荣教授介绍,“一个茶壶配若干个杯子”是对高校研究生培养中一个导师带若干弟子现象的生动描述,这种现象导致每个学生分配到的资源非常有限,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而且糟糕的是,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与会人士认为,新闻传播教育规模偏大,需要控制。黄旦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建议:建立硕士点的准入与退出制度,由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学科评议组共同牵头,研究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评估及检查方案。
3.关于提升教育质量
“培养目标不明确”是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普遍问题,“大学教育高中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同样出现在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生培养目标究竟应以研究型人才为主还是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面对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既应肯定研究方向开设的多样性、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同时也应注意学术规范和人才规格。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锋教授认为:新闻传播教育不要被传统学科、市场和宣传部牵着鼻子走,而应培养分析能力强、有独立思考意识的人才。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认为,研究生培养应存在着“一”和“多”的矛盾,即单一的培养模式和要求与多样化的生源(来自不同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和目标之间的矛盾。西北大学杨立川教授主张,硕士生培养应定位于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线人员,作为业界与学界的连接。
代表们普遍关注研究生规模扩张后的培养质量问题。涂光晋教授认为,应当加强对新建专业的适当检查和招生规模的适度控制。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志强教授认为,强调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政府监管、学界指导和学校自律三个方面的力量。方晓红教授等则认为,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与质量应当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过度强调自上而下的评估有可能会制约发展。罗以澄教授介绍了他在英美等国考察的情况,英美等国的专业评审基于自愿,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专业评审委员会认定,同时努力获得社会认可。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高福教授指出,目前研究生来源广泛,来自外语、文学、工科等跨学科的学生增多,而来自经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其它社会科学的较少,因此应当慎重对待学制问题,加强新闻传播学基础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黄星民教授指出,研究生培养的学制宜灵活,不能以牺牲质量来完成时间的缩短。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白贵教授批评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存在实用化的倾向,淡化了对新闻专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
亚洲的新闻传播教育如火如茶发展之时,英美新闻传播教育界则在思考应对正在到来的新挑战。据英国威斯敏斯特媒介研究中心Colin Sparks教授介绍,在英国不少新闻院系正在调整对策:适应瞬息万变的产业对多种技能的显著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认可多重择业的可能、适应国际学生而不是只注重国家特性、不同的学校采取不同的培养途径等等。美国马里兰大学Thomas Kunkel教授认为,在美国整个媒介大环境和新闻工业正处于转型期间:传统新闻业持续走低、可替代媒介在崛起,针对这种形势,新闻院所更关注多媒体以及获得多面向的传播技能,同时亦试图延续新闻专业主义技能与标准。香港中文大学陈韬文教授通过调查发现:从业者与学生最看重的能力依次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广博知识。他认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面对的问题有:信息科技冲击传媒的传统边界,社会加速变化需要适应能力强的人,全球化迅速发展需要更多拥有跨文化和跨境传播素养的人,新闻传播行业的短期需要与长期需要的矛盾:上手快与后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陈教授认为应当改进课程设计。
篇8
关键词:传媒专业 外向型 实践平台
注:本文系浙江传媒学院立项课题“构建校内实战型专业实践平台的构想和研究”(项目编号:ZC10XJ006)的研究成果。
近几年,检视各大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值得关注而又令人担忧的现状:新闻传播学作为一个热门学科在各类高校大量开设。而且,作为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下设的其他相关专业,诸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学专业、新闻学专业、播音主持专业等等,都在各大高校密集开设。一些传统的专门性院校,如农业大学、工业大学、师范大学等等,都纷纷开设新闻学、传播学乃至播音专业。比如最早在农业类院校中开设传播学专业的中国农业大学,成立媒体传播系至今已将近十年。
据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培爱教授介绍,在20世纪80年代,还只是在一些特大城市的重点综合性院校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到20世纪90年代,新闻传播类专业在全国各地高校迅速铺开。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情况更是愈演愈烈,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体育类院校遍地开花,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也纷纷涌现。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1994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到了2006年,全国已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到13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人。
可以说,新闻传播学在高等院校中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超常规”的状态。与此相对应的,目前,我国各类报纸、电视、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数量基本在控制范围内,而今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贯彻“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也就意味着,媒体的数量将不会有大的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新闻类的专科毕业生不再需要,对能从事一般记者、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已接近饱和;而且,为了进一步加强新闻报道内容方面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对专业题材的深度挖掘,许多媒体在招聘人才方面不再局限于招收新闻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一些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背景的毕业生更受媒体的关注和青睐。
这些情况反映出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各大媒体对于传媒专业毕业前学生实习岗位的提供也日益紧缩。许多媒体甚至规定,实习生进入实习岗位也必须经过高层领导的讨论同意,其门槛和正式进人相差无几。这显示出,面对传媒人才供应过剩的局面,用人单位已经没有更多的耐心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成长的机会,更不愿意为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指导成本。这意味着,对传媒类院校来说,传统的教学结构必须有所改变,如果坚持那种长期形成的“教学在校内、实习在校外”的传统模式,学生将丧失实践能力的养成过程,成为只会背诵课堂知识、一出校门即茫然无助的半成品式毕业生。这给传媒类院校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努力营造一个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与正规媒体相对接的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获得实战型的专业技能训练,从而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媒体对于成熟型人才的需求。
一、传统传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缺陷与国外经验的借鉴
传统的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大多以实验室的形态存在,特点在于:重模拟,轻实战;重实验,轻实干。这一类的实验室,在建设上往往投入大量的财力,按正规媒体的标准建设成完备的实验室体系,如演播室实验室、灯光实验室、虚拟影像实验室、数字前端实验室等等。但大多数时间,这些价值百万、千万的设备,除了实验课的四十五分钟或九十分钟时间内让学生看看、摸摸,听听讲解、尝试操作之外,大部分时间便是放着积灰尘、老化,发挥不出其他效益。而学生在这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往往只是学会了开机、关机,至于如何具体运用、正确把握也就无从谈起。随着传媒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几年之后,这些设备还在八成新的时候,就与一线的实际脱节,面临淘汰的命运。这样一种实验教学模式,一方面造成大量昂贵设备的浪费(而在媒体单位的实际运作中,这些设备往往在几年内就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和丰厚的回报),另一方面,实验室环境也往往让学生的实践成果无从检验。尤其是管理实验室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大多为毕业留校任教的年轻教师,缺乏传媒一线的亲身历练,衡量实训成果的标准也就流于主观臆断。
反观国外一些传媒专业院校,其实践教学非常注重外向型、实战型平台的建设。这里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例。该学院创办于1908年,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这个学院的毕业生人才辈出,在美国各大媒体中,都可以看到毕业于该校的业务骨干和专业领头人,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更是不计其数。该学院在实践教学上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实战型、外向型实践平台建设。他们拥有九大实践基地,分别为:《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日报及其网络版、《Vox》周刊及其网络版、KOMU-TV(美国困家广播电视台NBC下属地方电视台)及其网络、KBIA―FM(美国公共广播NPR下属地方电台)、《IPI全球记者》(IPI G10bal Journalist)、Mojo广告社、Radio Adelant(西班牙语广播电台)、MDN(密苏里数字新闻)和Newsy.com(新闻网站)。这些媒体机构与学院相关,又相对独立,全部面向社会。以《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为例,新闻室分为摄影、新闻采访、编辑、校对、版面编辑等几大块。由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编辑,学生记者按体育、社会、教育、司法、政治等条线跑新闻。这份报纸的创办与发展差不多与学院的创办和发展同步,坚持之下成为一份名副其实的百年老报。学习平面媒体课程的学生,如果严格遵照平面媒体方向课程设置进行研修(如报道,编辑,中、高级采访写作),他可能会在《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实践三个学期,这就完全与平面媒体运作流程接轨。
除了这样一些实战型的实践机构,美国还有许多传媒专业机构落户于密苏里新闻学院,这些专业机构不断组织专业竞赛活动和专业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目前,共有九家全国性的新闻专业机构总部设于密苏里新闻学院,包括全美报业协会、调查性记者编辑协会、商业新闻记者编辑协会、全国计算机辅助报道协会、全国信息自由联合会、健康新闻记者协会、宗教与职业中心、关心记者委员会、新闻与女性学术讨论会。这些机构和师生联合组织的专业竞赛活动有:年度国际最佳摄影大赛、城市与地区杂志协会大赛、大学新闻设计竞赛和年度最佳大学摄影师大赛。这些专业比赛活动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了解到最高的行业标准和顶尖作品,并接触到该领域最前沿动态和业界人士。密苏里新闻学院学生在从事真正的媒体工作之前,按照专业媒体所要求的标准,尽量多地积累实际经验。这样一些做法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二、浙江传媒学院外向型实战平台建设现状
浙江传媒学院前身为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作为高校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作为传媒类院校,其发展历史和权威地位在业内颇受重视。浙江传媒学院较早开始注重外向型实战平台建设。所谓外向型实战平台,是指以校内基地和基础条件为依托,面向社会,以实战性为训练导向、以专业化为运作要求、以实效性为检验标准的面向社会的实践基地和机构。他们和学校的实验室不同,不是学校严格意义上的一个附属部门,而是独立存在的一个单位和机构。他们依托学校资源和学校环境存在,但并不只对学校负责,而是更多地对社会和自身的生存负责。在传统的实验室实训体系中,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是一对迎合与被迎合之间的关系:实训教学迎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单纯的只是为了完成课程进度和配合理论的演示。而在外向型的实战训练体系中,这一对关系被倒过来了:课堂教学要迎合实训教学的需要,根据实战训练中暴露出来的专业缺陷和不足,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和内容。这样,教师的教学就和实践贴得更紧,而学生进入这样的机构进行专业训练,就能得到更多的实际锻炼和考验。
观察浙江传媒学院的实战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三种类型的形态:外向型实践媒体平台、引进入驻型媒体平台、学生创业型企业平台。这三大平台围绕校园环境,形成一个互补互动、各具特色的实践基地群落,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了大量的实战训练机会和专业体验岗位。
1.外向型实践媒体平台:高教园区广播电视台
作为传媒艺术类院校,浙江传媒学院首先把扶植校属媒体作为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的首要环节。目前该校拥有校级媒体四家,分别是浙江传媒学院实验广播电视台、浙江传媒学院报、传媒先锋网、传媒青年杂志。其中,浙江传媒学院实验电视台(高教园区广播电视台)在运作上与另外几家有较大的不同。
浙江传媒学院实验电视台成立于2003年,起初,该台的基本定位是一家内源性的校级媒体,以播出校园新闻和学生实践作品为主。从2004年开始,该台进行了发展方向上的重要调整,确定了外向型的媒体定位,努力面向校外,扩大覆盖范围,使媒体的传播效果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检验。作为这一努力的标志是,2006年,经浙江省广播电视局批准,在实验电视台基础上成立了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广播电视台(站),承担起了面向整个下沙高教园区的电视信号覆盖和内容的传播。
电视台每天播出13小时,播出校园新闻、专题、各类专业系列讲座和精品课程等。电视台目前开设的自办节目有:新闻类节目《大学城新闻》、《E-channle》;访谈类节目《校园访谈》;以扶持学生DV创作为主旨的《青春影像》;纯文化论坛类的节目《大学讲坛》等。
在电视台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架构方面,园区台按照正规媒体的内部框架和运作流程来设置。台领导为台长、总编辑,下面设办公室、总编室、新闻部、节目部、技术部、学生记者团、未来之星广播电台等。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各栏目实行制片人负责制,即每个栏目选派一名专业老师从总体上把握栏目的走向、质量和内容,而其他的工作环节,编、导、播、拍、制等工作全部有在校学生参与其中。
考虑到园区台的覆盖范围仍然有较大的局限,电视台进一步拓展节目播出平台,其途径是积极谋求与省市电视媒体的合作。如与杭州电视台、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创办了《活力新城・下沙》栏目,在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的黄金时间播出,同时,在杭州公交移动电视循环滚动播出;还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华数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下沙资讯》栏目,在华数气象频道播出。
2.引进入驻型媒体平台
浙江传媒学院以筑巢引凤的方式,引进媒体入驻,以基地养基地的方式,学校轻松地拥有了正规的媒体实践平台。
2006年,学校投资1.3亿元建成的22层演播大楼,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其中有1200平方米、400平方米、300平方米、200平方米等各种规格演播厅17个,并购置了高清电视转播车等设备。以此为基础,学校吸引社会媒体进驻。目前入驻媒体规模最大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浙江卫视一系列品牌栏目,包括《我爱记歌词》、《爱情连连看》等。这些栏目在国内同类栏目中收视率排名居领先位置,某种意义上可谓电视栏目发展的前沿风向标。这些栏目举办的一系列大型活动,如《中国梦想秀》、《麦霸英雄汇》、《非同凡响》等,全程在浙江传媒学院1200平方米演播厅进行,节目的各个环节均有学生参与其中。许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栏目实践中脱颖而出,甚至成为这些栏目的骨干成员。二是频道入驻。浙江广电集团好易购频道整体入驻演播大楼,租用三层作为办公和技术用房,并长期租用四百平方米演播室作为导购节目直播室。该频道引进境外电视购物运作机制,依靠广电集团强大媒体资源,采用全新家庭电视购物经营理念,迅速成长为国内目前最为盈利的电视购物频道之一,引领着区域性电视购物的发展走向。学生们参与其中,同时感受到媒体市场竞争的理念。
3.学生创业型企业平台
浙江传媒学院启动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为大学生的创业建起“保温箱”。孵化中心将给每个进入孵化园的企业免费提供一间工作室及一些必备的办公设施,并提供一揽子服务。学校还注资100万元成立了创业基金,每个入园企业均可申请。学生们依托所学传媒专业和在网络媒体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优势,先后创办了一批小型化的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网络媒体、投资管理公司等。这些公司的创办,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平台,也为专业过剩背景下的传媒专业学生的就业拓展了更多的方向。
校内实战型专业实践教育的前身,可以说是仿真职业环境教学模式。而后者是在国外一种较为普遍的教学方式,在我国也有多年的发展。主要在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当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较高的就业率上面。 而浙江传媒学院创建的外向型专业实践平台,从其面向社会这一特点来看,则实现了仿真性向全真性的过渡和跨越。
三、构建校内外向型实践平台的经验与启发
总结浙江传媒学院外向型校园实践基地群落建设的做法,能够得到如下经验与启发:
1.实践平台的外向型定位,加大了与社会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了正规媒体运作机制,凸显了社会服务功能。
纵观浙江传媒学院外向型实践基地群落的整个架构,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尊重媒体单位的独立地位和保证其社会性身份,遵循媒体的运作规律和机制。为了能够达到“全真”电视台的运行体系,真正的引进了与社会媒体、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实践环境。
从媒体单位的特性出发,为了保证节目质量和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都绝对放心可靠,因而不可能为了照顾学生的实践实习而迁就学生的水平。如为了保证《活力新城・下沙》栏目在杭州电视台的正常优质播出,一般水平的学生就无法独立承担采编和播出任务。这看起来似乎会造成实践课程无法顺利实施。但恰恰是这样一种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和严格的专业性要求,让学生从中学到实验室中无法学到的东西。就算有的学生在外向型实践媒体中坐了一个学期的冷板凳,始终没有上手的机会。但是,坐冷板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其心智、毅力、耐心和专业悟性等方面都是极大的考验,它有可能成为学生专业发展的更大的动力。同时,这样一种机制,也是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更快成长。下沙高教园区电视台每年都要招收五六百名学生记者,事实上整个电视台的运作不需要这么多的人手,这就形成了一个竞争淘汰机制。总会有一多半的学生在坐冷板凳,或者被淘汰,或者坚持过来成为熟手。坚持下来的学生,就能获得三至四个学分。
这样的一个产学研结合的体系,还凸显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传媒学院利用自己在专业上的优势,向社会媒体提供传媒产品。而社会媒体的引进又能促进校内实战型实践平台的建设,一举两得,良性循环。
2.实践群落的生态多样化,给校园带来一个专业实践的市场小气候。
各媒体共生共长、互补互动,学生们可以在各媒体间流动实习,比较、体验和揣摩不同媒体间的特性、风格、文化和制度规范等,从而加深对媒体性质的认识。事实上,许多学生在校四年,会在几个媒体间进行选择或者流动。而不同性质的媒体,也给不同专业和兴趣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岗位。如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栏目,每周定期在浙江传媒学院1200平方米演播大厅走台、直播。一场直播活动,包括了策划、灯光、化妆、服饰、音响、拍摄、导播切换等等技术环节,差不多涵盖了全部的电视专业内容。甚至一些学生可以从最初级的、最不需要技术含量的工作开始,包括组织观众、邀请嘉宾、热场、安排食宿等等,这些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学生们进入核心岗位的实践也大有帮助。一般而言,学生们会按照实验电视台――省市电视台――自主创业企业这样一个程序完成在校期间的实践流程。在实验电视台掌握了基本的专业技能,在省市电视台的相关栏目,体验到栏目的正规化运作,而在自主创业企业,则进一步感受市场的考验和压力。通过这样一些专业实践活动,学生进入社会媒体的实习或进入工作岗位,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
3.专业实践与工作业绩结合,更好地衡量专业水准的价值。
外向型实践平台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效应,有自身的考核机制和专业衡量标准。因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准的评价不是通过实验室标准来体现,而是往往用经济激励的方式来实现。在引进入驻型媒体和自主创业型企业实践的学生自不待言,他们成为熟手后就能获得一定数量的报酬,以体现其专业工作价值。如一些从事剧本或文案创作的学生,将他们的作品交给影视公司和广告公司,一旦录用,就能获得经济回报。这种市场检验机制比课堂的老师打分更能说明问题。在实验电视台工作的学生,他们的作品也能获得回报。电视台根据每期节目质量的高低进行考核评级,获得高等级的作品能够得到奖励,这成为学生们的努力目标,他们往往为获得一期评级为A的节目而积极努力,从而促使其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早在1973年就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既包含量的增长,又包含着质的变化。量的增长,其结果是带来了专业过剩,而质的变化,则体现了对这种专业过剩局面的积极应对。传媒类高等院校,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寻求和拓展社会合作,全力打造校内实战型的实践平台,那么,就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同一学习环境中,完成更多的行业认知和岗位能力锻炼,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情感等方面得到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他们每个人特有的专业能力,成为掌握自己职业生涯命运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首次在本科生中设置传播学专业中国农大率先在全国农业高校中成立媒体传播系,
[3]武志勇,李由.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新闻大学,2009年第4期
[4]郭弘,彭博.高等院校独立学院传媒专业校内仿真职业环境建设初探――以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哈尔滨电视台成栋记者站”为例[J].新闻界,2010年第12期
[5]段鹏.关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思考,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6]杨伦超等.高职教育经营管理类专业全程职业环境仿真模拟教学的研究,高教论坛,2006年第5期
[7]何梓华.供过于求,新闻教育的四大问题及对镱,中国记者,2005年第7期
[8]孔小红,刘彦飞,董平,徐云青.搭建校内资源共享平台,提高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6期
[9]万霖.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第22期
[10]鲁越青,朱小芳,白忠喜,胡卓君.构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平台――以绍兴文理学院的探索实践为例,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10期
篇9
河南工业大学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郑州,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艺术学和农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的多学科大学,具有59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现有21个学院,64个本科专业,1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双学位专业,25个省级重点学科,现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30500余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00多人,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1300多人。有长江学者1人,博士生导师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特聘教授和全国优秀教师等40余人,省部级优秀教师、优秀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80余人。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2800多亩,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
河南工业大学连续两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12年荣获“全国高校就业50强”称号;2009~2014年荣获“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 、“河南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 、“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 、“河南本科院校综合实力20强”、“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2014值得推荐的20张河南教育名片”称号。学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德国、波兰、韩国、台湾等20多所境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招生和校际交流项目,为在校生出国学习、深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二、新闻与传播学院及招生专业简介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目前拥有一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即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两个二级硕士点研究方向,即新闻传播学与跨文化传播;四个本科专业,即广告学、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和网络与新媒体;两个中心,即河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一个研究所,即文化与传播研究所。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70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57人,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2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50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者12人。专任教师中有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河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人才1人,河南省教育厅青年骨干教师2人,省级教学标兵5人,河南省社科百优人才2人。
学院教学、科研、实验设备完备,建有700平方米演播厅、广告图文设计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录播室、多功能媒体传播实验室、训练厅、广告画室等。
学院以努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高质量应用型现代传媒人才为办学指导思想;以强调文理渗透,学研一体,博专结合,实行人文社科与通讯、计算机等理工科大跨度交叉为办学特色;积极推行模拟,仿真,实践为主的培养模式;以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创新的“四会人才”为培养目标,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当前学院的综合办学实力在省内同类专业院校中名列前茅。
专业介绍:
播音与主持艺术(四年制本科),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播音学理论,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并掌握广播电视网络播音和节目主持的基本能力,形成“厚基础、宽口径、重特色、强能力”的知识结构。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播音主持业务能力,具有采编播综合能力,能在各类媒体及其他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三、招生专业与计划
序号
专业名称
层 次
拟招生
人数
考试
方式
所属学院
招生
范围
备 注
1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科
90
面试
新闻与传播学院
全国招生(文理兼收)
实际招生人数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正式下达计划为准
四、考试内容及办法
满分400分
1、自我介绍,1分钟。(满分50分)
2、即兴评述,当场抽题,准备3分钟后,口头评述,2分钟。(满分200分)
3、考官提问,2分钟。(满分150分)
五、报名办法及要求
1、报名条件:
(1)普通高中或中等专科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身体健康、无色盲。
(2)相貌端正,身体健康,无口吃、无色盲、无发音器官疾病;嗓音条件良好,普通话标准,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男性身高172厘米以上,女性身高162厘米以上;
(3)符合上述条件的在职人员报考须经所在单位批准。
2、报名办法
(1) 考生在考试前两天到我校设在有关省市的考点报名。
(2)考生报名时须持本人身份证或身份证复印件,填写《考生登记表》,交报名费。
(3)经审查符合报名条件者,完成报名手续后发给准考证。
六、成绩查询
1、考生可登陆河南工业大学招生网查询专业考试成绩。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成绩 查询:zs.haut.edu.cn/yishu/boyin.htm
成绩查询电话:0371-67756023 67756025
2、查询开始时间:2015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
七、录取办法
1、专业成绩合格的考生信息及成绩由我校上报考生所在省招办,成绩合格的考生在填写全国普通高招志愿时,有资格选报河南工业大学相关艺术专业。
2、在思想政治考核及体检合格、文化课和省统考专业课考试成绩达到各省规定的艺术本科分数线,按照文化课与校考专业课的综合分([文化课成绩 40%]+[校考专业课成绩 60%]),由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
3、英语单科成绩优异者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4、新生入学后,我校将按国家有关规定对新生进行复查,发现弄虚作假或舞弊者将取消入学资格,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5、艺术类专业学费标准为5700元/年。
八、考试地点及日期
序号
省份
考点名称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1
安 徽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合肥市经济开发区大学城,丹霞路8号)
2015年1月20、21日
1月22日
2
江 苏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2015年2月7、8日
2月9日
3
湖 南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学院(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二里半)
2015年2月7、8日
2月9、10日
4
山 西
山西传媒学院(晋中市榆次区山西高校新区大学街319号)
2015年3月1、2日
3月3日
5
辽 宁
辽宁大学(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
2015年2月25、26日
2月27日
注:以上专业未设考点省份的考生不得跨省、跨考点考试。我校将根据分省计划,未设考点省份的考生录取时使用本省艺术统考成绩。
九、联系方式
学校网址:haut.edu.cn
招生办电话:0371-67756023, 67756025
新闻与传播学院:0371-67756380
篇10
浙江传媒学院截止2017年4月,已初步形成以传媒类和艺术类专业为主干,文学、艺术学、经济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交互媒体技术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开设本科专业40个,其中艺术类专业18个,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等2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
浙江传媒学院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建院校。学校的前身是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由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和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2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