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5 00:2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别人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别人的故事

篇1

只是,不管怎样的故事。自己跟着感慨生活的不易,还是羡慕他人的幸福。那些故事,都是别人的。通通跟自己无关。用一句很流行的话说,别人怎样样?跟自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曾几何时,自己也想着能够写写自己的故事。点点滴滴的。那些生活中的快乐的或者悲伤的事。也曾经很认真的拿出来一个本本,一支笔,来认真的想了想自己的故事。从出生开始,到一路走来的每一天。只要能在记忆里留下痕迹的,都想在故事中记录下来。可是,后来,渐渐的就烦了。好像这样的记录挺有意义的。可就是没法坚持。以至于到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其实,关于自己的故事。平淡中带着一些的无奈。好像总藏有太多的悲伤。以至于吸引不了他人,也感动不了自己。最后,依旧只习惯于看别人的故事。

篇2

现在很多家庭,父亲都是缺席的,主要原因还是对教育的不够重视,忽视孩子的成长中父亲的影响。当我读完杨照的《我想遇见你的人生》一书的时候,真是感动这位父亲的如丝如絮的感性表达,更是佩服男性的理性态度。

全书以杨照女儿的成长经历为背景,片断似的描述女儿的成长过程。这过程中,更多地是父女之间的一次次交流、一次次的碰撞。作者在书中传递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感佩的生命理念。

全书中很多都引人深思的段落,有一段我特别认同:

“人的生命有什么没什么,往往不是取决于我们去了哪里、看见什么,而在于去到看到时,我们的内在感官与记忆有多少准备。生命的丰富与否,与外在环境的关系,还不如跟自己内在准备来得密切。”

现在很多家长都跟风似的带着很小的宝宝旅行,甚至是襁褓中的宝宝,家长是带着主观的想法去带着孩子见所谓的好风景,也有的是带着无知的虚荣做着与孩子的精神世界脱离的旅行。其实,三四岁以内的孩子,对一个小小土包、一堆沙子、一窝水的兴趣是远远超过所谓的美景的;而孩子蹲在马路边,扣扣土,看看小蚂蚁,这过程的专注,是孩子内心一次极大的丰富与成长。

我们大人认为好的事物就一定要让孩子看到,无论他多大年龄,有无兴趣,而这更多的是无知(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还有虚荣(别人做到了,自己也要为孩子做到)。人如果被外界所左右,就会失去与内在本真难得的真实的交流。相应的书中还写到杨照的女儿对紫禁城毫无兴趣,却对贝多芬故居兴致勃勃,原因就是紫禁城虽然承载了中国人历史的遐想,可@与孩子的内心毫无关联;贝多芬故居虽然远在德国波恩,但它却让孩子找到了与她生命相通的地方,那里有她能想象的故事和人,能让她感动和惊叹,而这些再辉煌的紫禁城也给不了她,所以她会说:“罚站都还比去紫禁城好!”

读到这里,我们真的要静静思考我们的教育。

家长想当然最好的安排,对孩子却不是最好的。我们是否做到了如实的给予。好的教育是给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留有足够的空间,给他们一个能够描述内心世界的空间,可以停留在里面,东张西望,乱涂乱画,去寻找和发掘能和内心对话的好伙伴。

好的书,并不是给您多少观点和技巧,而是给予人启发。杨照书中的很多观点和思考都能让我们的心荡起涟漪,引发我们的沉思。

杨照和女儿的故事读完了,也许还有更多人的故事读来也是让我们兴味盎然,但是故事是别人的,我们各有各自的现实,吸收所需要的,继续前进。

书摘:

篇3

姜文是中国影坛的一匹黑马。在他以《芙蓉镇》《本命年》《红高粱》等影片展示了他的表演天赋外,还以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让观众对这个演戏的糙汉刮目相看。

银色记忆

6岁的时候,姜文随着父母到了贵阳。当时的家是个大仓库,开着灯从这头照不亮那头。

姜文像很多人那样,童年在农村的姥姥家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唐山的农村里有姜文对于电影最初的记忆和感动。对小姜文来讲,每到看电影就像过年一样,几天之前就企盼着,从早上就盼着天黑。如果是另外的村子里放电影,大人们就一起走夜路去看。路上要过青纱帐,黑暗中会有人用手电筒放在下巴底下吓唬人。小姜文多半是在舅舅或者姨的背上,晃晃的,远远的看见银幕缩成的白点,闪着光,越来越近,然后终于看到上面晃动的人影。看《白毛女》,有个情节是谁在“咣咣咣”敲门,说是有人死了。当时觉得特恐怖,姜文被吓哭了。

姜文说他走上电影道路其实和父母有关。在唐山的时候,母亲经常带他去看电影,爸爸回家休假就更要看了。至今,他对《红灯记》《兵临城下》,还有纪录片《珍宝岛的故事》都有着很深的印象。

小时候的姜文有着自己的审美。他谈到过一部叫《宁死不屈》的电影,是阿尔巴尼亚的黑白片。说里边有两个女战士,衬衣扣子解到胸前,弹着琴,浪漫极了,里面的歌到现在还记得。尤其觉得帅的是女兵们被俘虏后,披头散发的,脸上还有一些伤痕的样子。从那时起,他对黑白电影有了独特的感觉。

6岁的时候,姜文随着父母到了贵阳。当时的家是个大仓库,开着灯从这头照不亮那头。屋后有4个篮球场。姜文躺在床上从小窗户看外面那些当兵的训练。有一次他看到部队放映员对着墙倒片子,距离很短,墙上的影像比电视还小。姜文备感神奇,电影怎么能这么小还能那么大?他开始不自觉地做电影,用厚的信纸剪成小人,把屋里的灯关上,猫在蚊帐里用手电筒斜着打光,让剪的小人影映在蚊帐上,编的故事主要是打仗的。他还用放针剂的药盒做过小电影,把里面的格子撕下来,然后在里面写上“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童年游戏

他所有的游戏都和电影有关,还学会了电影里面台词儿,但是,净是坏人说的。

童年时代的姜文几乎是陷在电影里,弄不清真假。他所有的游戏都和电影有关,还学会了电影里的台词儿,但是,净是坏人说的。

一次姜文在看完《奇袭》后,迷恋里边有个人墙上挂着的地图,有个帘子,要研究战略形势的时候,把帘子一拉开,帘儿往左右两边走。于是他就琢磨怎么把绳子绕在滑轮上,居然无师自通,也画了张地图挂在墙上,帘子一拉往两边跑。后来又羡慕里边指挥官的沙盘,拿个木棍在上面指指点点。他就站到房顶上看全院,自己做了个大院的沙盘。那让他意识到俯瞰的角度和平视的不同。

姜文有了孩子以后,发现自己小时候的举动并不奇怪。他说,其实小孩子每天都是在演戏,他们不用自己的真实身份来生活。所有的小孩,你去看幼儿园、小学,孩子们在一起,很快他们的身份就转变了,今天你是什么、我是谁的,他们没有“我”的概念,他们喜欢互相之间改变关系。他的女儿和小朋友一起玩,拉他过去,让爸爸当钓鱼的,女儿和小伙伴当鱼。然后孩子就趴在地上,学鱼的样子游泳。她相信那个下午她自己就是一条鱼。所以姜文特别相信每个人都是演员。他说,人的这种心理,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被隐藏掉一些,但不相信它在成年后突然消失,它会埋伏在潜意识里。当你做白日梦、或者坐车想事儿、或者看一个作品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置身其中,以为那个虚像就是自己。

表演之门

姜文对“我”的意识很晚。虽然少年的他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倒是身边的朋友们老撺掇他――“你应该做演员啊!”但是姜文想:谁要我啊?

在中学的时候,姜文认识一个和演员最接近的人,就是英达。英达经常和他介绍人艺的情况,姜文很受吸引。15岁的那年,在同学的怂恿下去考电影学院,结果没考上。后来到了高中,他和同学们对于70年代末拍出的一些新片子感觉很不满足,觉得太难看了。有时候同学们对他说:“你演也比他们强。”姜文想,可能真是。后来,又是在同学的怂恿下,他去考中央戏剧学院,可那会儿,他连戏剧学院在哪儿也不知道,同学给他报纸看招生简章,然后稀里糊涂就去了。

姜文说他是在主动和被动的夹击下选择了中央戏剧学院,并且考上了。说到这儿,姜文特别提到对他一生都很重要的一个人,那就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张仁里老师。他说,如果不是张仁里老师,他的人生历程可能是另一番光景。也许仍会从事电影,但那样的路程会变得崎岖。

当时很多人是反对姜文进戏剧学院的,他的声乐考试不及格,形体考试也不及格。那时候姜文没有受过那些训练,也不爱跳舞,也不爱唱那种拔着高音的歌。姜文说,他考试的项目全是自己瞎编瞎攒的,完全不符合中央戏剧学院的规范。但张仁里老师有个选演员的态度,他不是看样子,他看是不是吸引人。几天的考试下来,姜文虽然在技能的考试方面都不及格,但是,其他方面都还是不错的。张仁里老师力排众议,把他招进戏剧学院,后来做了他的班主任。

在进戏剧学院之前,姜文还不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他显然从老师那里学到了课本以外的东西,学到了看待事物的方式。他说张仁里教过很多的好的学生,有丛珊、吕丽萍、岳红……一个班出了这么多好学生,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是分不开的。张仁里是姜文不多的可以称为老师的人。

导演坯子

姜文是个天生的导演坯子。上戏剧学院的时候,班里有一些自选片段的练习和小品练习,老师让他们做观察生活练习,观察生活写剧本,每星期交一个,有的排演,可能是你演,也可能不请你演,这个时候你就变成导演了。4年都是这样。有几回排练,别人对姜文说,你导演得比导演系的还好。说他调度的好。当时姜文还不明白什么是调度,他只觉得人物该在哪儿就让他在哪儿。毕业前开始演话剧,吕丽萍演他的老伴,剧本上写的称呼“老伴”,姜文觉得叫着别扭。琢磨以后叫她“我说”,有人说太绝了,你管吕丽萍叫“我说”!姜文说这是在生活中观察到的。

当了演员后的姜文,导演才能仍不断地被很多人发现。演《芙蓉镇》,他老改词,谢晋就鼓励他改,说光改不行,得写下来,还得排练。姜文就和刘晓庆、徐松子排练给导演看,谢晋边看边说哪里改得好,说明天就这么拍;到了谢飞的《本命年》,谢飞就直接对姜文说,你小子早晚当导演;和田壮壮拍《大太监李莲英》,壮壮说,你导戏,我来给你演。当时的姜文听着就像听玩笑。

在柏林电影节,陈凯歌去看谢飞,看到姜文说,你当导演干吗,演员好几百年才出一个,导演多得是。你一、二十年以后再当都来得及。姜文纳闷,我没想干这个事儿呀,怎么已经有人在鼓励,有人又说你别动,把它说成真的了。

《红高粱》给姜文的印象很深刻。那是他比较早的电影,但是他会说这个道具不对,别人说这不该你管。姜文学的是话剧,道具一向都是自己设计,这在话剧是传统。可是电影不这样,他觉得特别奇怪。姜文说张艺谋不错,许多设计都是大家一起商量一起弄,甚至还会争吵,都忘了谁是谁。结果“哐”一下就轰动世界了!原来这就是出色的电影,这样的话,那回头自己也拍一个。

在别人不断的暗示和鼓励下,32岁的姜文开始了他的导演准备。《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完成了剧本后等了16个月,得到了一些钱,从筹备拍摄到停机剪接、混录结束,姜文感慨万千。他说,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多次弹尽粮绝,又多次起死回生。有的人在悲观失望中离开了,有的人疯狂地坚持着,更有的人被疯狂的人们唤做疯狗,这群疯子只有在看样片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在干着一件有意义的事。

当沉浸在电影的青里的姜文冲着弟兄们展望未来时,却听到了这样的回答:“这个疯狗好像上瘾了!”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导演手记里,姜文这样写道:望着眼前的稿纸,我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第一次做导演,连导演的称呼我都觉得像别人给我起的外号儿――透着点儿不正经。如今要写个“导演的话”,我真不好意思,不习惯。也许我的话已在拍摄中说尽,也许我的话已都写进了剧本……

导演之间

拍完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后,观众认为姜文会一发不可收拾地改行做职业导演,充分展现他的导演才能,但他却出乎意料地回到了演员的队伍,直到在《有话好好说》的新片会上,一个观众走上来抓住姜文的衣服激动地说:“你小子能不能干点正事?!干吗不导戏?”姜文说,那一刻他决定拍第二部电影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距他的第二部电影相隔了五年,五年后的姜文有了新的东西要表达了,他说其实是对自己35年来的一个总结,对恐惧、对爱、对死亡的感受。是什么引起的恐惧呢?为了摆脱这个恐惧,是远离死亡,还是接近死亡呢?这些都是他35年来脑子里和心里的感受。他想把它表达出来,正好有那么一个故事,往里面一装,合适。

姜文去了趟日本。到一家卖武士刀的店里去,店里有把400年的刀,姜文想把它买下来。但因为是文物不能卖。事后,陪同的日本人在饭桌问姜文,为什么对那把刀有兴趣?姜文回答:“这把刀给中国人带来恐惧,直到现在,摆脱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攥在手里,跟我的手合一,属于我。”

与演电影相比,导电影是姜文释放自己的途径。但是,第二次导戏对他的摧残挺大的。他爱人曾劝他能不能拍点放松的,姜文说,拍电影才是为了让自己放松。就像鲁迅说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贝托鲁奇如是说》里也讲,拍什么东西是为了忘记它。《阳光灿烂的日子》拍出来,那种挥之不去的情怀就被锁起来了。

拍完自己的电影后,姜文又做演员去了。《天地英雄》和《寻枪》之后,观众又在企盼他的下一部导演作品。姜文说,余华告诉他,他的《许三观卖血记》的电影版权已经被韩国人买去,对方要把故事放到韩国的情境里去拍,并有意让姜文来导演。但是,姜文觉得拍成中国的故事更有意思。姜文说,我不否认韩国人想把这个故成韩国故事是有充分理由的,问题是自己对韩国发生的什么事情不是很清楚,所以,事情尚没有实质性的结果。

在导演工作上,姜文不是无病的人,如果没有表达的欲望,他似乎更乐得做个演员。他说有的故事让他想做导演,有的故事让他想做演员。当他要表达自己的时候,他会选择做导演。现在的他,正在新片的拍摄现场踏踏实实地背台词。

什么人拍什么电影

“作案”与寻枪

记:能说说你刚拍完的《天地英雄》吗?

姜:现在还没法谈,正在做后期呢,等片子出来后再谈吧。

记:《寻枪》这个片子的一些报道很饱和了,大家该知道的也都知道了,我一时找不出更好的角度,如果太刁钻的问题我又不愿意为你们创作者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姜:没关系。这个片子我仍然愿意谈。

记:也许是因为《寻枪》在未放映之前宣传太热闹,使我对它的期望过高,所以在看了片子后只觉得它在电影表现形式上很别致,离震撼还很远。

姜: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这个片子是很优秀的。

记:陆川的哪点才能吸引了你?

姜:首先说陆川这个人。开始我不认识他,是先看到了他的本子,我觉得剧本写的不错。也叫以文会友吧。他是我见到的这个年纪里边很会做导演的一个人,他会有发展的。在做导演的素质上,他起码愿意和演员沟通,能把故事说的有意思。如果一个导演把自己的“作案”动机都交代不清楚就完蛋了,而这方面陆川比很多人优秀,甚至比那些入了代的导演们都优秀。陆川管那些人称为老同志。他经常和摄影师谢征宇说,决不能拍成老同志那样的电影。谢征宇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的摄影很棒,以前只听说过天才,但这次见过了。《寻枪》还没让他完全发挥出来,他会做的更棒。

记:如果没有你的话,陆川作为一个新导演破土出来会很困难,尽管他很有才。

姜:30岁的人了想拍一个戏有什么不可以的呢?拍呗,何况他比很多的老同志优秀。我不后悔我们的合作。我不愿意说得太多。如果给别人造成一种误会,这样也就违背了我最初和他合作的初衷。我只助他一臂之力,还有几个很重要的人,没有韩三平就没有《寻枪》,他和王中军他们两天半就决定拍这个戏。还有赵一军,虽然我做监制,但是我还得演戏,所以制片主任赵一军帮我做了很多具体的事情。当然了,如果我演一个狗屎一样的片子他们也不会这么支持。

记:韩三平那个角色演得很精彩。

姜:开始陆川说选谁呢,选个专业演员吧,就这么一场戏人家不一定乐意来,选没演过戏的吧又怕压不住我。有天说戏正好韩三平在那个位置,我说干脆他来演吧。我觉得他就像一个局长,他能干这事。别人说这事悬,他不一定干,我说我去说。后来我口述让赵一军起草,给韩三平发了个传真,这样写的:我们的摄影机已经开始转动了,我们的开拍板已经张开了,预备已经喊了,就等着你来演完喊停……韩三平一看到传真说:“啊?!那得浪费多少胶卷啊。我来我来。”等于是把他胁迫来的。

记:你的心态让我很尊敬。不可否认有些人包括那些腕儿们,对新人出来有着莫名的抵触和恐惧,觉得自己熬出头经过了那么多年,费了那么多的心机,凭什么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跃出来……

姜:那可能就是那些演导演的人。其实新人辈出不但对拍电影是件好事,对爱看电影的人来说也是好事。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了。

记:你最近在徐静蕾那个片子里演了一个什么角色?

姜:演一个警察,有一两个镜头吧。我是仰慕徐静蕾并主动要求参加她的摄制组。因为我发现她的剧本写得不错。有人问徐静蕾做导演怎么控制现场,她说做演员使她对自己的控制力很自信。她说的很对。我去现场看她拍摄,发现她坐在那太像个导演了。像徐静蕾这样的人去做导演,我想她肯定不是对导演这个职业有多么向往,而肯定有话要说。她肯定比一些导演做的更好。

导演和演导演的人

如果采访对象对记者把什么问题回答的都很得体,那也会丧失媒体真实的作用,或者丧失了双方真诚的交流。

记:听说你老撅记者,很多记者采访你会憷头的。

姜:我没太想这方面的问题。要看我碰到什么样的人,比方碰到你,今天在剧组里我忘了你的采访的事,但换了别人他可能会很生气,认为我不礼貌,但你理解我是在工作状态,一直在等。还有很多种情况,也是因人而宜,但我没办法,别人怎么想怎么说我都没办法。

记:我不是说这种情况,比如说你对有的记者的问题的反应或回答因为太直接而给别人造成你骄狂的印象。有些报道的字里行间难免有不受用的情绪。

姜:我允许他们对我的反映有他们自己的情绪。他们个人是什么感受就怎么写,这没什么不对,问题是也不能不允许我有什么情绪就怎么说。我也知道圆滑有好处,但是我不觉得那样有意思。如果采访对象对记者把什么问题回答的都很得体,那也会丧失媒体真实的作用,或者丧失了双方真诚的交流。我也不太相信媒体就这么娇气。

记:一般摄制组里都有森严的等级观念,导演,演员,剧务,场工等等,从神态上就能分出来,你的性格对这种秩序有破坏力。

姜:一个好的导演应该在摄制组里创造一个好的创作气氛,能让每个人以主人翁的心态工作,这样的导演是值得尊重的。你说的那些是演导演的人,和一些帮助他演导演的人。对这样的人完全可以不尊重他,没什么值得尊重的。

我不喜欢导演在现场不尊重工作人员,比如不让人家吃饭,你自己可以偷摸吃两口凭什么不让人家吃饭啊;你有什么权利决定人家不吃饭的。大家都是来工作的。有的导演说起来一套套的,说什么我要拍人,我要拍人性,可是现实自己又是怎么对待别人的呢?有的导演他让机器和他自己坐飞机,让工人坐平板火车,对人没有起码的尊重和认识,还拍什么人性呢,这不扯淡吗。张艺谋说的很对,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就拍什么样的电影,如果一个很虚假的人他的电影也有他自己的虚伪的特征。

记:你曾说过很多导演是狗屎,不怕得罪人吗?

姜: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演员们碰一块,十个有九个会这么说。如果是狗屎导演的话,他心里会认为我说的太对了;如果不是狗屎导演的话他也不认为我说的是他。所以一直没人反驳我。这根本不是一件事,在圈子里有个笑话不知你听过没有,说有个人想进电影界,人们问他你会干吗啊?你会道具吗?――不会;你会服装吗?――不会;你会摄影吗?――不会;你会演戏吗?――不会。……什么都不会怎么办呢……得!要么这么着吧,你当导演吧。

导演这行业容易混,不像演员,如果你演的不好谁都看得见,而导演没人看见他都做了什么?从俗称第五代的出现,这个行当更神秘化了,引起了别人的同情和注意,人们恍然大悟,哦,原来还有叫导演的这么个行当。虽然我不想成为职业导演,但是我还是尊重导演这个职业。我认为合格高级的导演还是应该和别人不一样的,比如像崔嵬、石挥、谢晋、张艺谋、昆汀・塔仑蒂诺、科波拉、田壮壮这样的。田壮壮没有表达冲动的时候宁可十年不拍戏。如果大家都是这样的创作心态,中国电影会好的。当然,我们不希望他十年不拍戏,可是有些导演没表达的时候也不闲着,为了站在那个位置上引人注意瞎招呼,管丈母娘叫大嫂――没话找话。出现在媒体上扮演导演的嘴脸更幼稚又可笑,这种扮演对媒体和公众都有很大的欺骗性。其实很多好的导演倒不是学导演出身的。

篇4

为了进一步认识新石器时代的鸡骨白玉器,特拣选几件,作一简要介绍,根据笔者长期从事基层文博工作及参加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体会,特作一点初步分析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玉饰品 (图1)长7厘米,宽3.5厘米。表体呈微白色,薄而扁形状,上窄下宽,上下缘均呈弧形,上端有一小圆形钻孔,可系绳佩用,该质地较坚硬。

玉环 (图2)直径9.5厘米。青玉质,表体有灰白色。圆形、阔缘,扁形中孔较大,似镯形,光亮温和,较为精美。

玉琮 (图3)高3.5厘米,宽2.5厘米。表体呈白色沁斑,内圆外方,中空,体外有两层方形宽凸圈,形成数节形状,光滑柔润,制作精致。

玉管两件:表体呈白色

Ⅰ式一件 (图4)长8厘米,外圆中空,细而长,呈圆筒形状,质地晶莹锃亮、光滑美观。

Ⅱ式一件 (图5)长5厘米,孔径2厘米,表体呈黄白色,粗而较短的圆筒形状,外圆中空,管外一侧有一凸出方形片,质地光滑温纯,形制有些特别。

玉璇玑 (图6)直径8.4厘米,表体呈白色,形状像长了牙的玉璧,造型较为奇特。外缘有三个朝同一方向的牙,间距相等,似旋转状。质地光滑圆润,较为精美。

从以上几件出土的鸡骨白玉器来看,它们均是由于长期埋在地下、遭受到各种外界因素而形成的钙化现象,因为它们的特征较为明显:

一、无论钙化到何种地步、仍保持有一种玉质的可见性,其质地的硬度大打折扣,仍保存有原始生长的纹理感觉。

二、不透明。

除此之外,这些鸡骨白玉器身上还存在有一种自然美、原始美、神韵美,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不可忽视。也是仿者难做得到的。

后仿的鸡骨白玉器,其仿制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用火烧烤法。颜色发白,仿成后有“灰石灰古”的感觉,而且上面出现有火烧的的裂纹,而真的鸡骨白没有。

二、用铁屑搅拌,后用热醋淬之,再加热,埋在地下,数月取出,呈现出桂皮纹。

三、用现代电器制作法。用电焊、微波炉等器具来烘烤作伪。

篇5

关键词:人才识别; 回顾; 多维特征; 识别模型;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 A

一、引言

对创新型人才的识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梳理以往创新型人才研究和实践的相关研究,可供借鉴的文献并不多。通过对已有国内外关于创新型人才识别的理论与实践重要文献进行回顾,归纳提炼出具有共性的人才识别特征模型。

二、国外的主要人才识别理论

(一)推孟的天才少年研究和人才测试的应用

20世纪20年代,推孟主持了美国当代第一项天才儿童研究。作为美国当代教育心理测量的开拓者之一,推孟对“天才少年”操作定义是: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中得分处于前1%的早慧儿童。推孟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天才”永久化和绝对化的性质,也奠定了心理测试量表在人才识别中近乎不可撼动的地位。在此之后的许多研究都将学生在单次、单一心理测试中的获得的极高得分作为人才识别的唯一标准。然而,随着研究这对心理测量量表的有限性的理解日益深入,对其在人才识别领域中的应用效度和垄断地位的质疑声音也日渐凸显。除却心理测量工具本身的局限性,推孟传统的关键问题在于将能力视作一种单一、固化的特质,而非多元、持续变化的状态。而英才教育的使命,不仅仅在于关注那些幼年时期就展现出高成就和天资的早慧儿童,同时也体现在帮助那些有突出潜能的学生将自己的能力转化为一种学术成就或创造生产力(Renzulli, 1978, 2005)。

(二) 三环理论指导下的动态人才识别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兰祖利及其研究团队基于三环英才理论(Renzulli, 1978, 2005)提出了“旋转门人才识别模型”(Revolving Door Identification Model; Renzulli & Reis, 1986; Renzulli, Reis & Smith 1981)。三环理论假设才能由对任务的执着(Task commitment)、创造力(Creativity)和高于平均水平的能力(above-average ability)三元素组成,将准入智力门槛设定为高于平均水平,即表现水平处于所在领域前15%左右。这是颇具划时代意义的创举,在极大程度上颠覆了标准单一且近乎苛刻的传统人才识别准入要求(例如,推孟的研究中依据智力测试成绩甄选的英才录取率是1%)。另一方面,有别于“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英才鉴别概念,在旋转门人才识别模型中,判断学生是否英才取决于学生是否在特定的课题或挑战中表现出创造力并全情投入。

二、国内的主要人才识别理论

(一)刘道玉先生的创新型人才二维素质特征理论与基于创新性个性的创新型人才识别方法

刘道玉先生是国内较早研究创造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著名教育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识别有其独到的见解。他在其《创造教育概论》和《创造教育新论》两本专著中[1-2],提出了创新型人的二维素质特征理论和基于创新性个性的创新型人才识别方法。他认为对创新型人才主要是通过两个维度的创新性素质特征来进行进行描述的,第一个维度是创新性个性素质特征,第二个维度是创新能力素质特征,在创新能力素质下又分为三个二级创新能力素质要素,分别为创新性的观察能力、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性的实践能力。并进一步指出,在创新型人才还在成长的过程中,并且还没有做出创新性成果之前,识别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基于第一个维度的素质特征,即创新性的个性。刘道玉先生的研究为识别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二)刘云的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描述模型及创新人才成长路径

刘云在其专著《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成长研究报告》[3]中对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狭义上讲,创新型人才应是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尤其是从事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强的创新意识、高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并取得显著的创新绩效,对国家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乃至世界科学文化的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和杰出人才。研究中将拔尖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分为三个维度,个人品质素质、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以及创新素质。

1. 个人品质素质

个人品质素质包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尚的爱国情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合作精神。

2. 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

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包括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和专业素质。

文化素质是指博学多才,广泛涉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具有广博的专业及相关领域知识基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趣等。

智能素质是知识、能力、智力的有机结合体。专业知识包括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文、史、哲等社会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自身的专业知识等;能力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各种类型,诸如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智力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包括语言能力、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想象力、注意力等。

专业素质是熟练掌握并能运用专业技术知识、技能来处理和解决科技问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效率。

3. 创新素质是指创新人才为社会增添、设计、创造新知识和新的物质或精神财富的品质及能力,它包括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多维特征识别模型

通过对以上人才识别理论与实践文献的归纳和提炼,可以建立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多维特征识别模型,识别模型将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性素质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创新性个性素质特征、智力与知识素质特征、创新能力素质特征。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多维特征识别模型的建立,能够打破过去唯考试分数选拔人才的偏颇观点,强调创新型人才的识别要以创新性个性素质为突破口,这为高职院校人才识别与选拔提供了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道玉. 创造教育概论[M]. 湖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篇6

一、个人持有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简称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的股票,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内(含1个月)的,其股息红利所得全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持股期限在1个月以上至1年(含1年)的,暂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持股期限超过1年的,暂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上述所得统一适用20%的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

前款所称挂牌公司是指股票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的非上市公众公司;持股期限是指个人取得挂牌公司股票之日至转让交割该股票之日前一日的持有时间。

二、挂牌公司派发股息红利时,对截至股权登记日个人已持股超过1年的,其股息红利所得,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直接由挂牌公司计算并代扣代缴税款。对截至股权登记日个人持股1年以内(含1年)且尚未转让的,税款分两步代扣代缴:第一步,挂牌公司派发股息红利时,统一暂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并代扣税款。第二步,个人转让股票时,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根据其持股期限计算实际应纳税额,超过已扣缴税款的部分,由证券公司等股票托管机构从个人资金账户中扣收并划付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应于次月5个工作日内划付挂牌公司,挂牌公司在收到税款当月的法定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

个人应在资金账户留足资金,依法履行纳税义务。证券公司等股票托管机构应依法划扣税款,对个人资金账户暂无资金或资金不足的,证券公司等股票托管机构应当及时通知个人补足资金,并划扣税款。

三、个人转让股票时,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计算持股期限,即证券账户中先取得的股票视为先转让。

应纳税所得额以个人投资者证券账户为单位计算,持股数量以每日日终结算后个人投资者证券账户的持有记录为准,证券账户取得或转让的股票数为每日日终结算后的净增(减)股票数。

四、证券投资基金从挂牌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按照本通知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

五、本通知所称个人持有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的股票包括:

(一)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前取得的股票;

(二)通过全国股份转让系统转让取得的股票;

(三)因司法扣划取得的股票;

(四)因依法继承或家庭财产分割取得的股票;

(五)通过收购取得的股票;

(六)权证行权取得的股票;

(七)使用附认股权、可转换成股份条款的公司债券认购或者转换的股票;

(八)取得发行的股票、配股、股票股利及公积金转增股本;

(九)挂牌公司合并,个人持有的被合并公司股票转换的合并后公司股票;

(十)挂牌公司分立,个人持有的被分立公司股票转换的分立后公司股票;

(十一)其他从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取得的股票。

六、本通知所称转让股票包括下列情形:

(一)通过全国股份转让系统转让股票;

(二)持有的股票被司法扣划;

(三)因依法继承、捐赠或家庭财产分割让渡股票所有权;

(四)用股票接受要约收购;

(五)行使现金选择权将股票转让给提供现金选择权的第三方;

(六)用股票认购或申购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份额;

(七)其他具有转让实质的情形。

七、个人和证券投资基金从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简称两网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按照本通知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从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退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按照财税[2012]85号文件的有关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

八、本通知所称年(月)是指自然年(月),即持股一年是指从上一年某月某日至本年同月同日的前一日连续持股,持股一个月是指从上月某日至本月同日的前一日连续持股。

九、财政、税务、证监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切实做好政策实施的各项工作。

挂牌公司、两网公司、退市公司,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等股票托管机构应积极配合税务机关做好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

篇7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经常适时地运用一些有启发性和说服力的小故事来教育学生,将一些做人的道理寓于通俗易懂的故事中,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学生的心灵。

孩子刚入学,没有规矩,教室里一幅乱哄哄的景象。这个时候,恼怒吗?喝斥吗?他们根本不搭理你,干巴巴的说教对他们更是无济于事。于是,我温和地说:“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就成为好朋友了。好朋友就一定要学会分享,现在老师就跟你们分享一个故事《叔叔的故事》。”教室里慢慢安静了下来。

1952年10月,所在的连队接受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消灭平康和金化之间的三九一高地的敌军。然而三九一高地地形独特,易守难攻。在敌军和我军阵地之间还有三千多米宽的开阔地,是敌人的炮火封锁区。在这样长距离的炮火下冲击,必会导致我军较大伤亡,影响战斗的顺利进行。上级决定采用隐蔽作战,在发起攻击的前一天夜里,把部队潜伏在敌人阵地的前沿,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要使几百人在敌人眼皮底下隐蔽二十多个小时而不能有一个暴露目标。和他的战友们毫不畏惧,争相请战。临行前,下了钢铁誓言:为了战斗的胜利,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

深夜,五百多名身披伪装草网的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那蒿草丛生的开阔地埋伏了下来。

11日清晨,三九一高地上敌方那层层的铁丝网和一簇簇不暴露我军潜伏秘密,观察所里的指挥员当机立断,下令用炮火将这股敌人全部歼灭。

次日中午,敌人的燃烧弹引燃了他身边的草丛,这时,他只须打滚翻身即可避免烧身。但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他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坚持不动,直至壮烈牺牲,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

黄昏来临,出击的时间到了。战友们怀着满腔仇恨,高呼着为战友报仇的口号,排山倒海般地向敌人冲运河。经过激烈的战斗,敌人全部被消灭,三九一高地上飘扬起胜利的旗帜。

战斗结束后,同志们在潜伏的位置上,看见他用双手在地上抠出的深深的土坑……

当我讲到,“敌人的燃烧弹引燃了身边的草丛,这时,他只须打滚翻身即可避免烧身。但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他严守潜伏纪律,忍受着烈火烧身的剧痛,坚持不动,直至壮烈牺牲,保证了整个战斗的胜利。”孩子们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感到很不可思议。一直到我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讲完,教室里都出奇的安静。接着我问:你觉得叔叔傻吗?为什么?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我总结道:叔叔是军人,纪律是完成任务的保证。我们是小学生,纪律是安全的保证,是学习的保证,所以,我们也要向他学习,严格遵守学校纪律。一个小小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了纪律的重要性。

班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我橡皮丢了,同桌不借给我。”“老师,我忘带尺子了,没人借我。”于是,我便给学生讲《盲人点灯》的故事。

一个禅师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禅师也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远远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旁边有个路人说道:“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禅师也觉得非常奇怪,等那个打灯笼的盲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禅师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盲人说:“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禅师非常震动地感叹道:“原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盲人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禅师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别人碰撞过?”禅师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

故事讲完了,我问:“盲人看不见,为什么还要点灯啊?”“他是在为别人照路。”“他为别人照路对他也有好处,这样别人就不会撞着他了。”于是,我因势利导:“是啊,其实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也是在帮助自己啊。今天你借给同学橡皮用了,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家也都会伸出双手来帮助你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点灯照亮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 这就是助人为乐的道理。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别人也就等于帮助自己。”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比较自我,不懂得分享。这个时候我就给学生讲《一村菊香》的故事。

禅师院子里种了一棵,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园,香味一直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凡是来寺院的人都忍不住赞叹道:“好美的花儿呀!”一天,有人开口,向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院子里,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选开得最鲜艳、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根须送到了别人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在禅师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都要给。不多日,院里的就被送得一干二净。没有了,院子里顿时黯然失色。弟子们看到满院的凄凉,说道:“真可惜!这里本应该是满院香味的,现在一棵也没有了。”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样岂不是更好,三年后一村菊香!”“一村菊香!”弟子们不由心头一热。眼前浮现出一村盛开的美好景象。禅师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了,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拥有了幸福。”

篇8

从来没有的事

故事是从来没有的事。它用一种近乎虚幻的美好、一种近乎完美的幸福构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的美好希冀。

我们曾经在女娲补天的波澜壮阔里瞥见那人身蛇尾的女子奋力地举起补天石,用一种母性的光辉照亮了苍茫的大地;我们曾经在精卫填海的执着不悔里望见一只美丽的鸟儿锲而不舍地把石子投入无垠的大海,用执着与坚守书写一首传奇的歌谣……我们在故事里沉醉,我们在故事里感受。我们沉醉在故事中那些神秘莫测的美丽里,我们感受那些我们不曾经历过的诡谲与奇妙。

故事里承载的是一个民族对民族精神的一种诠释、一种描述。我们的祖辈把它们口口相传,尽管经历了千百年,但是它们至今仍然在传递中。传递的不只是一个故事、一个从来没有的事,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心灵的启示。当我们还是一个蒙昧的孩子时,故事是启迪我们的一首古老的歌曲,它印在每个孩子的脑海里,让他们乘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故事中,完成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接力。

故事是从来没有的事,传递着千百年来不灭的民族精神。

已故的事

故事是已故的事。它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某一个人的记忆里,留下的或许是幸福的微笑,也可能是痛悔的泪水。

它可能是你经历过的,属于你的故事。就像一次意义重大的考试,就像一次令人难忘的失败,就像一场美好的聚会。这一个个故事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让我们的生命如同一棵开花的树,充实而饱满。

它可能是别人的风景,属于别人的故事。是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是李白的“对影成三人”,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的“乌蒙磅礴走泥丸,大渡桥横铁索寒”。我们浏览着这些我们无法参与的别样景色,或叹或泪,或喜或悲。

已故的事,让我们体会什么叫“时间如白驹过隙”,让我们学会珍惜,让我们学会宽容,让我们学会预防,让我们学会很多很多。

篇9

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而过着幸福的生活。最终可能丸小便宜的是他人,愚蠢的是自己。——悟《汉思的幸福》

在世生存时,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本领才能谋生。只有有本领的人在世生存才会有意义。——悟《小麻雀>>

只要心地善良,做任何事都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都有好结果.

做人不要强出头,太想得到别人的赞赏而得意忘形,最终不会要好结果——悟《蛤蟆旅行家》

《快乐小王子》——看完了这个故事后,我感动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因为里面发生的事、主人公实在太令人感动了。快乐王子是一尊塑像,他经常受到大家的赞赏,但他不骄傲,他总是帮助别人,别人的要求即使很过分,甚至对他有坏处,他也帮助别人。虽然他最后死了,但他的灵魂还在!我知道了——做人应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肠才会有好汇报(结果)。但是有些人被上天忽略了。这对我来讲“快乐王子的铅心和死去的燕子就是主人公城市里最宝贵的两件东西!”上帝对天使说:“把这个城市最珍贵的两件东西拿来给我。”天使带来了快乐王子的铅心和死去的燕子/

《小人国历险记》这个故事很有趣!我觉得做人不应该野心勃勃,应该宽厚待人,讲道理,多做好事。这样一来人就会帮助你,隆重地款待你。

《仙女》这是一个既有趣有令我难忘的故事。做人要善良、城市,真的会有好回报。

篇10

或许,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完美。但是,每个人的故事,都要精彩。

我们大部分学生都是生活在公主王子的童话里,我们的故事不可能成为千古佳话,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活的比别人精彩,唱着别人歌曲的时候,我们什么时候也可以听别人唱我们写的歌,让别人看我们写的书。

记住,你们的未来,是在自己手中的,无论你生活何处,都要记得,活得精彩,才是王道。

台州学院椒江附属中学初一:魏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