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景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15:5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秋景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秋雨打着她们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于是薄暮。
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黄色的毛衣,枯黄的扬树叶和鲜艳的枫叶飘落下来,好象是几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虽然寒霜降临,可青松爷爷还穿着碧绿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花园里,争芳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柿子树上的叶子全都落了,可黄澄澄的柿子还挂在指头,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橘黄灯笼,红通通的海棠把树枝都压
篇2
共海天一色的上一句是碧波荡万里,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唐王勃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对仗工整,言语华丽。
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游玩的时间、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一、培养观察能力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写有真情实感的东西,但学生却常常对自己身边的人、事、景、物熟视无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沸腾的生活,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细心体会万事万物所蕴涵的丰富而细致的内涵。
在学生亲历的动态生活中培养观察能力是最高效的方法。我常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指导他们做一个钟情生活的人。早晨醒来的时候,你是否有意识观察过全家人都在干些什么?各人的动作、语言、神情是怎样的?上学路上又有哪些见闻?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下了晚自习后教室和车棚又有怎样一种喧闹的场面?对复杂事物、动态事物,我指导学生细致观察、连续观察、比较观察;对共有生活,我则随机现场指导,全面观察。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描写事物的方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先写春夏秋景,最后写冬景;又由静景到动景:写静景,由低到高;写动景,由高到低。“不必说”一句由植物到动物。这样描写既井井有条,又错综复杂,浑然一体。在讨论分析后,我要求学生课后观察校园一角,模仿课文有条理地描写出来。渐渐地,花圃里的小草,操场上的野花,春天的第一抹绿,夏天的知了,甚至跑道上的石子,都成了学生眼中的稀奇物。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不再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而是逐渐养成了观察生活、留意生活的习惯。总之,粗心观察,则不见舆薪,难以觉察周围事物的独有的特征;细心观察,可以辨秋毫之末,为写作积累丰富生动的原料。
二、提高感悟能力
生活只是素材,总是要经过作者的分析、认识、提炼才能凝聚到文章中去,认识、感悟正是对生活的内化过程。如果只有生活的素材,而没有把它和我们深刻的人生体验联系起来,就只写了表象而写不出神韵,作文就失去了灵性。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指导他们感悟生活这部无字书,注重教给学生用正确的心态认识、思考、鉴别、提炼自己的观点,阐发自己的主张,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挖掘,悟出事物所蕴涵的意义。
有一次,一个学生看到教师办公室的一盆花对我说:“老师,这盆里的花是不是有真花也有假花?”我问:“为什么?”他说:“这朵花的叶子有一点点枯黄,是真花;那朵花叶子非常青绿,估计是假花。”听了他的话,我笑着示意他把花盆搬到教室。课上,我先问学生,盆里的花是真是假。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了意见后,我顺势引导他们进行联想,思考其中蕴涵的哲理。通过启发、讨论,学生的答案百花齐放。有的说:“花无百日红。”“过分好的东西可能是假的。”“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还有人说:“真实的人生是有缺憾的。”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实践,学生逐渐学会了观察、体验、感悟,并能在平常小事、小物中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
三、训练表达能力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古人云:“言之无物,行而不远。”这就是说好的内容要靠好的语言来表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取积累与实际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训练中积累写作语言,领悟写作技巧,训练表达能力。
首先树立敢表达的信心。长期以来,我们弊病多多的作文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个性缺失,信心丧失,一提作文就发怵,不敢吐露心声、抒发感情、阐明观点。我采用化整为零、多写片断,化虚为实、多写自身,化写为说、多讲见闻等方式降低习作难度,树立学生敢于表达的信心,并化显为隐,不着痕迹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从阅读时的文本感悟到课前的见闻讲述;由生动情景的即时描绘到日记的自由畅写,习作形式灵活自由,习作心理迫切而强烈。渐渐地,学生不再惧怕作文,人人敢表达,人人能表达。
篇4
如何提高乡镇中学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呢?作文材料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十多年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几点关于作文材料积累的方法:
一、专题积累
在作文材料积累中,教师不能盲无目的地让学生去积累作文材料,那样做只会事半功倍。一定要分专题地让学生去进行系统的材料积累,如七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第一单元,这单元是以写人为主的,教师在教这一单元时,就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背诵、摘抄、观察等方式去积累写人的材料。上第二单元时,这单元是叙事的文章,就让学生去积累写事的相关材料。上第三单元时,则让学生去积累写景的相关材料。一定要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进行各种形式的材料积累,要求学生紧紧围绕专题作文进行材料积累,这样到了写作课时,学生通过一定量的相关作文材料积累,胸中有物,写起作文来才不会害怕,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二、背诵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对《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和现代文篇目进行背诵,对一些优美的文章也要要求学生对其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背诵积累,在课外阅读中,对其优美的语段、词语进行摘抄,在早读课上或课外时间要求学生进行反复地诵读,牢记心间。只有当学生大脑中有了一定的语言词汇积累,在写作课上才有话可写,行文流利。
三、阅读积累
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可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读书了,我们有的同学初中三年毕业了,除了几本教科书以外,就没有读过其他任何课外书了,有的同学即使读了几本,无外乎就是一些童话、漫画、笑话、鬼故事或者武侠小说之类的作品。这样的阅读量如何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注入学生体内的新鲜血液,阅读是学生作文的土壤,没有新鲜的血液,没有肥沃的土壤,怎能培育出茁壮的禾苗?作为语文教师,每学期一定要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最好是每个年级组能统一学生课外阅读必读篇目,并在相关考试中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用“以考促学”的方式让学生去主动读一些中学生必读的书目。如七年级上册可让学生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外国文学乔安妮・凯瑟林・罗琳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平时要求学生在读书中感悟主人公的命运,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并对其中自己喜欢或感人的文字进行抄录,或者写成一些读书心得,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下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借鉴他人的选材与构思技巧,增添作文文采,还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感染人生成长之路;也可以在月考、期中或者期末考试中以各种形式检测学生的阅读情况,让真正阅读的学生得高分。
四、生活积累
在作文积累中,还有一种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生活积累。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用心观察身边的事与物。如果只是借助于阅读、背诵积累,那样写出来的文章会很生硬,不太真实。如今年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语文版)上册第三单元时,本单元主要是写四季之景的美文,当时正值秋季,我就让学生去积累秋景的作文材料。在作文课上,我给学生布置的作文题目是“秋”,要求学生抓住秋的特征来写,把秋写为几幅画面即可。经过近半个月的作文材料积累,加之课堂上又学了朱自清的《春》,学生积累了不少有关秋的作文材料。作文课上,我见一个学生文章写得还不错,但文章冒出一句描写秋草的句子:“嫩嫩的、绿绿的”,还有一个班的学生描写秋天的风:“润润的,暖暖的”。面对这些,我知道问题出在学生没有细心观察周围的事与物,于是犯了错误。在作文课上,针对这两句话,我让学生下去再用心观察和感受一下,第二天两个学生才恍然大悟地跑来告诉我:老师,原来秋天的草不是嫩嫩的、绿绿的,而是金黄的、枯萎的。另一个学生也告诉我:原来秋天的风不是润润的、暖暖的,而是清凉的、干燥的。大家惊奇地发现原来细心地观察是如此的重要!除了这些,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还要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有活力,才能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的不同感受。
篇5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的一年四季都给人殷切的期盼。
春季是四季的开始,它没有夏天的烈日当空,没有秋天的秋风萧瑟,更没有冬天的冰天雪地,而是温暖适宜,暖风拂面,生机盎然,
为四季开了一个好头。
当东风慢慢吹拂时,标志着春天已到来。春姑娘驱逐走冬天的严寒,向大地撒下一缕缕温暖的阳光。到了晚上她又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雨带给人间。小草因春雨的滋润,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柳树大口大口吸吮着贵如油的雨丝,使自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桃花更是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尽情地享受雨水的沐浴,花朵因此竞相开放……是春雨,让我们领略到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
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几个月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然后,便有了夏。
夏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烈日当空,那一轮火球无时无刻不挂在蔚蓝色的天空上,但植物们却似乎欣喜不已:荷花越是在炎热的天气里,越能显示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生机;树木也越发的葱茏,粗壮的枝杆上长满了碧绿的叶子……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面,为夏天增添了别样的光彩。
就这样经过一个夏季的蓬勃后,我们迎来了丰收的时节——秋。
秋天栖息在农家的果园里,随处可见累累的硕果;秋天栖息在江面上,渔民们总是满载而归,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的风景也毫不逊色,俗话说“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的枫叶红遍了漫山遍野。秋风一吹,它们便如一只只展翅的蝴蝶,在红艳艳的山林里翩翩起舞,无比生动,无比华丽。
秋天一过就是冬天了,冬天是四季的终点。漫天飘飞的雪花为大地裹上了一层银白色的雪被,构成一道别样的风景。
虽说冬天被冰雪覆盖着,但它并不死气沉沉。瞧,傲然挺立的松柏,独放枝头的梅花,给冬天增添了生气,让寂寞的冬天有了陪伴。于是,它信心满怀地走向来年的春天,让四季的接力棒再度传递。
这就是由春、夏、秋、冬组成的四季。春,以她的盎然生机、秀丽妩媚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炽热强悍激人奋发;秋,以她的朴实功劳、累累硕果催人勤勉;冬,以她雪白无暇、不畏严寒让人敬佩。让我们走进四季,感受四季带给我们的启发!再让我们走过四季,领略四季的魅力!
教师点评
篇6
【关键词】课本;学生;写作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在写作方面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但是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涉猎课外知识。尤其是农村中学,通常学校的图书馆只对教师开放,即使对学生开放也是很有限度的。因而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写作时词汇贫乏,语言的组织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初中语文课本尽量解决学生的阅读与积累问题。因为初中的语文课本中不少篇目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在范围方面,涉及古今中外;在内容方面,很多篇目的立意、内涵充满了智慧与哲理,不仅给我们以艺术美的享受,而且使我们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如果在进行课本教学时,注意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利用学生在课本教学中已经形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影响和解决写作问题,一定能使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表现力增强。那么如何以课文教学促进作文教学呢?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一、进行课本教学时,教会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写作时抓思路的习惯
讲课文时理清文章的思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表达的条理性。在阅读教学中理清文章的思路,就为写作文时理清思路打下了基础。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的途径很多,我常用的是提问法。例如在教《济南的冬天》时,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往往能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围绕这些特点写了济南的冬天中的哪些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时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在初读课文以后,就对课文的思路有了总体的把握。经常这样训练以后,学生在写作时也会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来确定自己写作的思路。
二、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要指导学生善于抓住文体特点
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利用固定程序训练的方法,让学生熟悉这种体裁的特点,掌握这种文体的写作规律。比如记叙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篇章教给学生。如记叙文的特点、记叙的要素、记叙的分类、记叙的顺序、记叙的各部分都为中心服务,尤其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在文中揭示中心。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结尾都揭示中心。说明文的阅读程序可以规定为:①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②理清说明的顺序;③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④分析用得准确的词语或代词的指代对象。小说的阅读程序可以规定为:①按开端、发展、、结局理清情节;②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分析小说中环境的作用;④归纳小说所表现的主题;⑤深入分析重点段落或关键词句。 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对于每一种文体的要素、特点就有了基本的了解,避免了写作中出现的几种文体杂糅的现象。
三、学什么题材的文章,就启发学生模仿写作此类型的文章,达到牢固掌握此类文章的特点,提高写作此类文章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背影》《我的老师》等写人的文章时,我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写人的知识:怎样选取典型事例,怎样安排选材的详略,怎样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的特点,怎样才能表达出真挚的感情等。结合课文的实例,再经过这样一番的指导之后,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地运用起来学写《我的×××》之类的写人的作文,学生就不会写得空洞、枯燥了。其他题材文章也是如此,如学了写景的散文《春》《济南的冬天》后引导学生写校园的秋景、家乡的春景等;学了《苏州园林》后引导学生写《我的校园》等。
四、通过学习课文选材角度和写作特色,以此运用到写作中
学生之所以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少,社会阅历低,生活枯燥,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干瘪、不生动。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细微之处见真情”?因此,我在教《安恩和奶牛》时就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即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后来在写《我最难忘的人》这篇作文时,不少同学都学会了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如通过写自己与最难忘人之间发生的各种事情;通过写与打工的父母一起过中秋节反映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等等。学生学会了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并且使学生就事论事、不知怎样深化作文中心的现象有所改善。
五、通过课本教学扩大学生阅读面,广泛积累写作素材
篇7
随着网络的大众化,语文多媒体教学正趋向网络教学。网络,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力量,为语文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一、优化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教学以独特的优势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的固定模式,具有超时空限定的特点,学生可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任何场所获取有关信息并进行在线协作学习的功能,具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功能,具有实时传输视频、音频、文本等多媒体信息功能,能实现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功能,具有信息双向流通、星型散射、点对点、异步、同步传输功能,有利于师生的分层导学、交流合作、协作学习,优化学习资源,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为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提供了方便。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网络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秋魂》的教学中,文中所描写、歌颂的“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与学生脑海中的秋天是否一样。而大多数文人笔下的秋天的肃杀、凄凉的景象也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印象。而这些光靠教师口头说说,学生是领会不了的。教师收集这些内容的图片或音乐风光片放在自己网站上,再将它们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从视觉角度去体会作者笔下“秋”之美。教师只需在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对“秋魂”的理解,了解文章的主旨即可。
二、扩大知识领域,激发创造思维
著名电教专家南国农指出:“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语文课的目标指向也应包括现代交际,因此它能及时吸纳现代科技。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和网络的连接(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获取与保持),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协商会话),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信息(有利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协商会话,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发展创新思维),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火花。如《阿里山纪行》一文采用网络教学能使学生全面了解阿里山乃至宝岛台湾的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教《都市精灵》一文,让学生在网上浏览介绍地球生态现状和动植物在城市中的生存情况等资料,能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篇8
穿过迷宫似的公园大转门,绿色公园便敞开她那宽广的胸怀迎接我们,小鸟在枝头上唧唧喳喳,好像在致欢迎词;河风顺势扑来,欢叫着,拥抱我吧,因为我健康,因为我环保,让我们一起吐故纳新,欢欢乐乐过好每一天!
错落有致的绿色公园中心地带是平展展的草坪。秋天的草坪绿中泛黄,沿着石径的小路观看周围的景色,感叹一年时光的飞逝,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真是感慨万千,说不清楚。
公园的东北角上是牡丹园,牡丹园里的牡丹仙子正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使人们觉得神清气爽,忽然一下子精神了许多,真是花香宜人啊!
西北角是杨树林,无数的白杨树巍然矗立,挺拔在马路边、河岸边,一排排、一列列,像是正在训练的士兵,井然有序,好像在说:“做人也应该这样,要规规矩矩,堂堂正正。”
公园的南部有许多国槐、柳树、松树……国槐是我市的市树,自然有一种威严的气势:柳树的枝条在秋风里翩翩起舞,尽显风采;而松树则像一个个壮实的小伙子,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小树林周围放置了很多像钢琴琴键一样的休息凳子,红的一组,黄的一组,绿的一组……秋日暖暖的照在脸上,行走在软软的落叶上,听风在歌唱,看树在跳舞。累的时候,坐在琴凳上,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别提有多陶醉了!
一些老爷爷老奶奶在公园里锻炼,有的在打太极拳,有的在练武术,有的在河边练声,还有的在散步……人随景而动,景随人而活,真是景由人组成,人在画中游。
篇9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041-02
多年来,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研究、探索、寻找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路子,积累了点滴的经验,取得了不少成效。我认为要让农村学生真正改变“闻文而畏”的现状,养成“自主积累,主动习作”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和提高习作能力的关键。以下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积累,主动习作”谈几点做法。
一、依据课程标准,让作文教学有章可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1--4年级从写话、习作人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当前有一部分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作文的起始阶段是在小学三年级,因而常常忽视了一、二年级的作文启蒙,延误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时机。我们应端正这种认识,明确各年级的作文能力培养目标,从一年级就抓起。例如,一、二年级可以在语文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作文教学的内容,学习一个生字或词时让学生运用它说一句话或几句话,再把说的话写下来。如学习“田”字可以组词“种田”“田野”等,再用词说话:“爸爸是种田的能手。”“我们村子的前面是田野。”等等。由于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具体的形象为主,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也遵循了这一规律,因而在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内容中有许多是看图说话写话的练笔题材。这种训练从低年级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不但培养了说话、写话的作文基础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甚至培养了他们的思维、想象力。例如,课程标准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八的展示台部分就是看图讲故事的训练题,安排了四幅图,其中第三幅是空白。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练习机会设计好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画面,问共有几幅图?学生的回答有“3幅图”“4幅图”两答案。不管是哪种答案,教师都不要急于作出判定对错?而应接着让他们说说怎样看这几幅图和为什么这样认为?然后相机回归到教材设计意图上?其次,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先注意图的顺序,逐幅观察,看清每幅图上面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再次,着重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空白部分。这一环节是难点,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与兴趣,大胆表达(猴子们是用什么办法把球从小湖上捞回来的?)。此外,在平时教学中,还要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与课文结合,或者搜集一些适合年级特点的图画,练习学生看图说话写话的能力。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便逐渐丰富起来,说话、写话也就不会觉得那么困难了,并逐渐增强了作文的兴趣。同时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学生实际水平逐步确定发展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二、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些课文对某些情节有时会有省略和跳跃,我们可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处,展开合理的想象,对课文的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如《穷人》一课中,桑娜把邻居西蒙死去的情形告诉出海打渔归来的丈夫,但桑娜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沉默了”。桑娜为什么欲言又止?她心里想些什么?课文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做的省略。这就给学生留些了想象的余地。我以此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写话训练。学生众说纷纷:有的认为没有必要说;有的认为桑娜不忍心说;有的却认为桑娜不敢往下说出出
有的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尽,余味无穷,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如《草原》一课的结尾写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我让学生想象主客在蒙古包前依依惜别的情景:来送别的人群中都有些什么人?他们会说些什么?而客人临走时又会怎样说?主客在话别过程中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然后让学生以“采访结束了,老舍一行人就要离开内蒙古大草原。”为开头写一段话。有了前面的问题做铺垫,学生兴趣很高,写起话来也得心应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策略的要求。“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正是体现了这一点。真实是作文的基础(想象作文也必须以真实事物为基础),只有从真实人手才能写好作文。因此要求学生写真实的东西是我历来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而这需要让学生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生活是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及记述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好习惯。为此,我们应该立足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善于观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物、现象。例如,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观察、描写家乡的山水、田园景象、农民的活动、农家小孩的趣事等等。我在教五年级上册中,关于写秋景的作文时,课前就把学生带到学校前的小山上,让他们按一定顺序仔细观察,注意景物的形、声、色变化等的信息记录采集,边看边说。然后在胸中形成整体印象,接着便回校引导学生把观察情景写下来。学生的作文充实了,描写也具体生动了。我相机褒扬了一番。学生们可高兴了。除此之外,在平时我还根据学校所在农村一年中不同时段的农民们的生产、生活习俗,景物变化等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及时留意观察并记在日记本上,不断地积累素材,并鼓励他们选择自己看得最仔细,印象最深或感到最有趣的材料写成作文展示¨;来,让同学们评评看。这样的作文活动经常开展,学生对这类题材很熟悉,倍感亲切,写起来也就有话可说,有物可写,作文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了。
四、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让学生的作文更丰富多彩
农村生活给小学生以丰富、质朴的生活素材,但也缺少外面的世界的五彩缤纷,因而作文素材也受到不少的局限。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近几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素材,力求让农村学生的作文更丰富多彩。
五、重视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1.对学生的作文应及时批改,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是对学生作文劳动成果的及时肯定。批改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语言,评价时注意使用激励性又富于启发性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及时予以肯定激励,哪怕只是一句写得恰当的话,甚至只是一个用得准确的词,我们也要予以表扬。可以在文旁批注。如:“这句写得好!”“这句话很有感情!”“这个词用得太棒了!”等等,再如,“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过渡得自然”等等。而对一些需改的词句则应以启发、指导性的语言评价。如:“这个句子,你能改改使它通顺吗?”“这个词如果换成××词会更好些!”等启发引导的语言。学生受到鼓励,久而久之就更能大胆表达,而且会想方设法,学习、积累语汇,为今后的习作做准备。这样就逐步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
2.举行各种形式的作文评比活动。根据小学生好胜心较强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从学生习作选择优秀的文章或是张贴在板报上,或是让作者上讲台朗读文章,就算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也可以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此时教师应做好同步的点评,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写作的愉悦,从而对作文产生兴趣,对作文充满信心。
篇10
一、入时,即将学生引入作者及其作品所特有的时代背景中去。古代诗词都是作者有感而发,将当时特定的情境浓缩为精炼的文字,这些都与现代中学生有着巨大的时差。为解除这一时差,我在教学古代诗词前,总是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条件或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境遇,作品的时代背景。
如《蜀道难》一课,从题目就可看出该诗讲的是攀登蜀道之艰难。学生顺着这一诗眼研读:该诗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继而写蜀道高危攀越之难,最后写蜀地乃是非之地,人难以安居。由于时差的原因,学生对其内涵的理解只能停留于这一层面上,后来我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深入讨论,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其时正处于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诗人写蜀道险要与攀登之难,意在告诫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再联想到作者当时遭遇皇帝不重用,权贵排挤,最后被赐金放还的境遇,但诗中仍表现对国家命运如此的忧虑与关切,由此又可知诗人写蜀道之难还意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二、入意,即将学生引入到作品意思的理解中去。由于诗词受篇幅和句字的限制,语言高度凝练,蕴含十分丰富。所以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还引导学生对诗词句中包蕴的内涵加以探讨,这样使学生较深入地掌握诗词所表达的意思。
如《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把握全词情感的核心句。尤其是核心词愁,包蕴了作者多重的忧愁,更是掌握作者情感的关键。为此,我在学生自主把握词意的情况下,向全班同学逐步提出下列问题:文中哪个句子可作情感核心句? 问君,君为谁?自问,问何事?哪个词概括了全词的感情? 愁包蕴了哪些愁?讨论中,学生渐而发现一个亡国之君的愁之多:家庭支离破碎、优越生活不再、君王宝座失落、时光匆匆飞逝,这层层叠叠的铺大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由此学生也已深深感受到了词人极度哀伤的心情。
三、入境,即将学生引入到作品所特有的意境中去。中国古代诗词多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融。我巧抓这一特点,多借助多媒体的情境教学,或直接让学生根据句意画画。从而将学生引入诗词的意境中,感受到诗词的意境之美。
如《沁园春长沙》一课,我在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基本了解词意后,直切突破口,提问学生: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各概括了哪些内容?这一组典型的画面塑造了诗人什么样的形象?要求有基础的学生可当堂画画,基础不强的可图文结合,然后让学生到台前展示、交流。最后我再用电教图片展放,加以深化领悟。通过两个层面的构画展示与交流,学生眼前呈现出由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所组成的一轴轴多姿多彩的革命画卷,画卷中展现出抒情主人公的战斗风采和思想性格。
四、入情,即将学生引入作者及其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去。诗词的艺术魅力主要在于凭借充沛的感情,情景交融的意境,富有美感的形式使读者入情入理。因此,我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气氛和意境中去体验蕴含其间的情感,从而与作者在思想上发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