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数学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08:2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数学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数学史论文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式学习;问题

引言

在我国早期社会,学者们将研究性学习也叫探究式学习。在研究性学习当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进行了互换,教师起辅助作用,只是进行了指导和参与工作等等,而学生在研究的过程当中变成了主角。。我国的教学改革早期,最大的改动之一要数研究式学习,意味着我国在教育教学方面正在稳步向前的迈进着。研究性学习,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部分,是教小学生如何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重要方法,是初步学习数学的关键。但是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取得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总会出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问题。怎样将研究性学习更好的与数学学习融合在一起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么近年来研究的有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为我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贴合新课改中北师大版的小学数学。更多的老师会在授课的时候引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更多的自主进行研究。当然,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有更多的是需要老师的引导。但是,如果研究性学习运用的不好,就会取得相反的效果,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长久的经验积累得知,越是那些难解的研究课题,就会越容易使研究活动失败,就会出现诸多问题.

一、学习方面

1.问题:大多数的小学生中,对待数学这门学科都产生了强烈的排斥感和恐惧心理。这种情绪的产生主要因为学生对于数学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理解。有的学生是认为数学很难、没有意思、不易理解。也有的学生自己的能力不够,像数学这种难题就不适合自己去解答,而且也解答不出来。这样就导致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永远处于失败一方,不但得不到老师和家长们的奖励反而会惹来批评。还有就是小学生的依赖心理太明显,不懂得主动的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总是投机取巧的希望老师能吧整理好的知识点交他们,刚开始的时候是可以,老师引导。但是,时间一长就会造成许多孩子的过于依赖。而且缺少语言方面的训练,表达能力不足。多数的小学数学老师没有过多的去训练学生语言,总觉得数学是靠大脑思维,不是语言沟通。这些原因,让许多刚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产生对数学错误的理解,认为数学只需要做不需要说。

2.解决方法:要制定一套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小学生从小养成能够进行积极自觉地学习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多进行交流,并且要发展语言优势,训练表达能力。对于那些从小阻碍数学上,心理有阴影的同学,数学老师和家长多多进行谈心,切记不能急躁易怒,那样反而减轻不了心理压力,却促使其加重了心理障碍。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初高中学习数学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慢慢的减退学生都是心理压力,让学生们没有芥蒂。

二、教材资料方面

1.问题:由于新课改的关系,许多地区的小学数学教材都采用了北师大版的。虽然新课改的教材有很多好的地方,但是也有一些老师和家长认为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们认为新教材里增加了许多图画知识,主要的教学内容减少了,其中在学习代数的部分时更加明显,新教材外观图景过于众多,里面的知识内容减少。还有一些地区的老师认为新课改的教材不适应农村的学生来学习,它较适合大城市的孩子。书中的许多事例农村小孩没有经历过,他们不会理解。

2.解决方法。新课改所提供的教材,建议老师选择性的使用。教材或是教科书它只是提供给老师、学生在学习时的一条基本线索。老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选择使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生的能力选择。要切合实际,来总结经验。不断的完善,进而不断的发展。

三、教师方面

1.问题:大部分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还停留在“古代”时期,

新理念教学没有深入到老一代数学教师的思想中。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普遍的存在预习、讲授、复习、做作业等老一套的学习方法。大多数的老师对于新课改的教学方法还是有诸多不认可的地方,不敢大胆的去尝试,怕学生们接受不了、理解不了、适应不了北师大版教材,怕使用这种新教材会得到相反的效果。由于方方面面不同的原因,促使大部分教师还意识不到,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大部分的数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还是停留在黑板、粉笔、教科书上,导致那些需要电子信息技术来讲的知识并不能够更好的完成,只能通过老师口述来讲解,效果可想而知。大部分老师也不是完全的不用,但也仅限在公开课上亮亮相而已。

2.解决方法。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第一要做的就是将课本上的知识学好,基础打牢。要大体上掌握教材的整理内容,找到 详略主要重点。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合理运用,更好且熟练的操作电子信息技术,进行都是实践。如果不切实的运用到课堂上去,就永远不会知道信息技术是否对教学效果有益,优势在哪里。在刚开始的运用中,总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我们可以从失败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已取得解决的方法。

总结

研究式学习主要就是让学生们学习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自觉且主动的进行研究学习。研究式的学习方法与传统意义的教学相比较来看,更加灵活具有针对性。让学生们自主的进行探究学习,主动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们要亲自融合入行动当中去,积极乐观的进行探究学习。

2013年的盛夏之际,希望更多的同学们能够在学习数学当中,寻找到更加好的学习方法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在高考当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03页。

[2]周玉仁:《论当前课改中的应用题教学》,《小学数学教师》,06第9。

篇2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新模式;探讨

目前,大数据已经充斥着各领域之中,高职院校教学已经融入了大数据时代,在这一背景下,高职教育过程中设计的教学、管理等方面逐渐演变成数据化的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行为以及情感方面的数据化,并且为人们的生产及生活创造了极大的便利,在此发展条件下,高职院校作为教育行业中的高等院校,应该在这一方面顺势而为,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来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对教学管理、考试评价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这种教学新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方面受到较为积极的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高职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看清信息技术在未来应用及发展的趋向,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对其进行利用,使其优势能够得到真正的发挥,从而使教学模式得到更新和改变,进而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讲,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仍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待去解决,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络平台的构建缺乏具体的应用。在大数据背景下,许多高职院校都构建了网络平台,但在这些院校中,有些院校能够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来进行教育教学,但其中也不乏一些高职院校只是将网络平台当作了高职院校建设的必备条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未能对平台进行充分的利用,导致网络平台形同虚设,不利于其使用价值的实现以及应用效率的提升,原因便在于其具体的应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网络后台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网络后台是整体网络平台应用的中枢神经,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对其应用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由于网络后台的维护不够及时以及网络后台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导致网络后台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不够通畅,严重影响了对其使用的效率和整个网络平台的正常应用;其次,通过网络后台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构建时,未能对学生应用方面的实际需求进行考虑,以至于信息构建完毕后,整个网络后台系统的应用性不强,或者是根本难以应用,从而使后台的应用出现严重的问题;最后,当教师通过网络后台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未能够通过网络后台进行及时的互动,从而使网络后台的应用效率降低。

3.未能对信息资料实施及时的更新。在对资源之类的课程进行设置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信息资料已完全不符合当前的要求,并且有些信息资料在更新速度方面非常慢,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使用时,与当前所学知识存在出入,甚至是完全不符,这种情况不仅满足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而且还会使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受到重重阻碍,从而使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所使用模式方面的转变受到严重影响。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构建新模式的策略

1.应该对高职教育教学的优质平台进行构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教学模式不断的进行更新,从而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而若要使教学模式得到更新和发展,还应该对教育教学的平台进行良好的构建,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应该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与教育教学资源相关的数据库进行完善。在以往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所掌握的各项教育教学资源比较少,并且素材较为单一,主要包含的内容有PPT课件、教案和与教材配套的练习题。这些教学资源在内容方面较为固定化,基本上是根据教材来进行编排的,学生在根据这些素材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所以,在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更新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对教育教学的平台进行良好的构建,从而推动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对教育教学平台进行构建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创新意识,通过创新的形式来完成平台的构建。例如,当前教学模式中较为前卫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微课、多媒体教学、慕课等,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线上与线下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使教育教学平台模式得到优化。

2.针对教育教学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的方式进行更新和改革,从而使教学的观念能够符合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更新,多样化教学模式可以通过翻转课堂来进行实践,其具体的方式可按照如下方式进行:首先,应该整合并构建教学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够进行前置学习,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相关数据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构建,构建的方式主要包括对微视频进行创建、对课堂练习进行系统化设计以及对课后学习实践任务进行。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学生所需要进行的前置学习进行重视,可以通过教师创建的微视频对教学内容的相关概念进行课前了解,并使相关的概念能够在学生的脑海中初步形成,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数据信息平台检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以概念为基础,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其次,应该对教育教学的相关课堂活动进行组织,并对平台形成的反馈进行重视。当微视频被学生观看完毕之后,教师应该对自身的角色进行转变,并对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学习进行指导,对于学生对微视频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应该给予耐心的解答,针对于学生之中常见的问题,教师应将此类问题列为重点,并集中全体学生进行集体解答。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应该进行“教”与“学”的互动,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重视,还应该通过教育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和评价,通过平台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案进行完善,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理解。

3.应充分发挥现代化科技的教学作用。在大数据时代中,很多数据信息都是通过终端设备进行传输的,并且这些终端设备随着当前科技的发展正逐渐走向智能化,并能够通过网络对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从而为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还具备优质的互动功能,其主要是通过社交软件来完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学习与交流。例如,当前所常见的社交软件有微信、QQ、微博等,并且一些具有支付功能的软件也对社交功能进行了开发,并且在社交互动的过程中还能将一些视频、图片以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快速的传递,从而使学习资源能够得到迅速的传播,进而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与发展。因此,在现代化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中,高职院校应该意识到其中的优势,并通过相应的方法对其进行应用,通过建立平台使教学互动得以加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通过网络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完善,从而使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得到增强。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与发展离不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这种应用变得更为必要,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对此进行重视,并在对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清晰的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使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更好的应用于高职教育教学之中,从而符合现代化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3

这个漫长的假期里我参加了我村里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几天的活动时间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获得了锻炼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通过几天的实践活动,使我懂得了一些关于社会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

在炎炎夏日列日当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才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实践活动的决心。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能,培养自己的耐性,更重要的是体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到,自己的能力能否得到社会上的承认。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的所在。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城市里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艰苦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在这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个正确的目标,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作为一名大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龙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的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是很理想!

篇4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馆员素质教育信息素养教育

大学图书馆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读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便捷途径。在国外,学者认为大学图书馆是“学习中心”“大学的心脏”;在国内,教师、实验室、图书馆历来被称为高校办学的“大支柱”。南此可见大学图书馆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提ffI了新的课题,因而需要有一支实现信息时代大学图书馆功能的高素质队伍。因此,提高馆员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一、大学图书馆员的素质现状

1.1职业精神

大学图书馆是一项崇高的事业,绝大多数馆员都热爱图书馆,具有高尚的品质、崇高的境界和优良的作风;能够识大体、顾大局,服从工作需要;具有爱岗敬业、踏实工作的职业道德。但是,由于受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影响,多数馆员认为大学图书馆是教辅单位,工作出不了多少成果,因此工作得过且过,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对转变观念认识不足。

1.2职业素养

1.2.1教育背景未达到从业要求

目前,国内大学图书馆的馆员学历分4个层次:第一,有少量图书情报专业本科以上学历馆员;第二,一部分冈为解决教授、博士家属调入的非图书情报专业的本专科以上学历馆员;第三,一部分馆员通过电大、夜大等继续教育提高了学历;第四,一部分非编的无学历馆员。多数馆员所学业与实际丁作不对口,专业知识不扎实,实际丁作能力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1.2.2知识结构有待更新

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快捷,大学图书馆员现有知识不能适应新时期学校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对现代科技知识应用方面的技术,更是得力不从心。

l.2.3经验不足

由于大学图书馆员队伍学历参差不齐,新馆员工作时间不长,业务不精,服务管理经验不足,业务培训不及时,这些都将影响大学冈书馆服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1.3科研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存进行现代化更新,需要有一支有助于实现大学图书馆功能的高素质队伍。大学图书馆有大量的科研课题可以研究,有大量的学术和管理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多数馆员不能独立从事该学科的学术研究,缺乏科学研究能力,这是罔书馆员素质不高的重要表现。

二、大学图书馆员应备的素质

2.1职业精神

大学图书馆员要热爱图书馆事业,全心全意为广大读者服务,要具有优良的作风,要树立识大体、顾大局的思想。图书馆员只有热爱图书馆事业,才能有高度清醒的责任意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图书馆员应想渎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满腔热情地、主动地为读者服务。

2.2职业操守

一个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素质程度,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学图书馆员应具有敬业爱岗、踏实工作、渎者至上、服务第一的职业道德,要勇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在工作中努力钻研业知识,探索新知,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自觉遵守职业纪律,树立和培养职业责任感,努力提高职业技能,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为教育、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服务。

2.3知识构成

大学图书馆员应具有较高的业务技能素质,要有图书馆学理论基础.有较扎实的文献信息鲁业知识,良好的职业修养,熟悉图书馆的工作环节,同时应具有较广的知识面。

2.3.1现代科技知识

图书馆员要有较高的义化科学知识,要坚持在职在岗进修,不断充实和更新现代科技知识。大学冈书馆要立足于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积极运川新技术、新方法拓展高质量、深层次的服务方式,主动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此,图书馆员还应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应川能力,会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收集、传递信息,切实为教学、科研服务。

2.3.2专业知识

图书馆员要通过业务培训、自修掌握并应用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々业技能,要具有扎实的图书馆々业知识功底,并能独立开展丁作和解决实际丁作巾的业务问题。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工作能力,包括组织指挥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等。

2.3.3多学科知识

大学图书馆馆员要具有多学科知识,既要掌握图书馆学的有大学科,还要掌握更为广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最新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适应读者的多种需求。

2.4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在先天获得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知能力、意志品质、性格品质、情绪和情感品质。心理素质是个人整体素质的基础,影响着其他素质的发挥和表现。大学图书馆员需要有强烈的进收心、顽强的意志力、广泛的兴趣和适官的气质与性格?图书馆日常工作是一种重复性很强的一作,馆员很容易形成习惯的惰性心理,使用书馆工作失去活力。现代社会改革力度大,竞争激烈,网书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捌节自身的生理现象、思想用扰和心理不平衡情绪.才能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2.5身体素质

这里所说的身体素质并非指体育运动特有的身体素质,而是图书馆工作所具备的身体素质。大学图书馆现代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繁重的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馆员既要不断学习知识、更新知识、同答问题,还要不断完成采编、上架、整理、借还、咨询、信息加丁、网络管理、质量检查和人财物管理。图书馆员身体素质与体质、年龄、情绪、生活习惯和体育运动都有密切联系,大学冈书馆员要善于支配时间,注意锻炼身体和适当休息,以保证充沛的精力,这样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三、大学图书馆员的素质教育

3.1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全方位教育。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再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义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对待人、事、物的看法。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所表现出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3.2国外大学图书馆员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目前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通用层次的素养能力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3个:

第一,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l994一l995年对全美3236所大学的冈书馆员的信息素养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于2000年1月提了5项标准和22项具体评价指标。其主要内容如下:具有信息素养的罔书馆员能确定信息需求的性质与范嗣;具有信息素养的冈书馆员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存取所需信息;具有信息素养的图书馆员能批评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把选择的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与价值系统;具有信息素养的图书馆员能独自或作为集体巾的一员有效地利用信息完成具体的任务;具有信息素养的冈书馆员了解信息使川涉及的经济、法律和丰t会问题.遵循伦理道德、守法地存取和利信息。该标准的制定标志着美国大学图书馆员信息素养教育已进入新阶段,是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教师和图书馆馆员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评价和信息素养教育评估的依据,目前,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第二,英同的同家与大学图书馆标准协会在l998年提出的的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能力模式。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图书馆员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在2004年颁布的澳大利亚与新两兰罔书馆员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同外素养教育研究存在多方面、多级刖的开发,人力、物力投入相当大,多样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标准应川比较复杂。国外的标准可以作为参照,适当地引入到我国图书馆员素质教育中来。

3.3我国大学图书馆员素质教育现状

我国图书馆界已意识到制定适合巾同同情的大学图书馆员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但目前还没有对指标体系建立完整的研究。清华大学罔书馆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正存承担北京高校图书馆学会的科研项日“北京地高校图书馆员素质能力示范性框架研究”。研究目标是2005年夏季推出通用层次的北京地1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包括方式评价和学生成果评价两方面,分为4个层次:满意度评价、通川信息素质能力评价、基于学科的信息素质能力评价、反馈评价;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在全国普遍实施开来。根据国内外的涮研情况和多年的信息素质教育实践,本义提…传统的层次教育与网络在线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

3.3.1传统的层次教育

层次教育是指新生入馆教育、系统的课堂教学、专项讲座与业课题调研,它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而设计的,它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

3.3.2网络在线教育模式构建

3.3.2.1网络环境下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网络信息素质教育以提高数字资源的搜集检索、筛选及评价的能力为目标。具体内容包括:各种信息源的类型和特点、信息检索技巧以及检索结果的筛选。可以参照国外罔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先例.将各种检索技巧制作成WindowsMediaPtaver,QuickTime等各种形式的短片,用Flash演示信息检索的全过程,同时提供有炎信息素质教育的PDF手册。

3.3.2.2网络环境下信息素质教育的手段和策略

篇5

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一、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许多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的教育管理体系中,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只是简单停留在单纯组织开展的层次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只是被动接受;而由于缺乏统一部署,脱离了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学生在实践中无法获得专业学习,也起不到服务地方的作用,无法与实践单位有效融合,普遍存在应付敷衍的现象。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高校普遍未对社会实践进行经费投入,而艺术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由于需要相关原料、器材(美术类需要颜料等,而音乐类需要乐器等)的投入,经费往往较高,许多学生也不得不放弃某些社会实践活动。

二、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实效性建议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事业需要,帮助学生长才干、长见识的重要手段。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有效的社会实践尤显重要。艺术类高校对待社会实践应当提高思想认识,进行统一部署,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不断完善组织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打造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稳定专业实践基地,并及时交流总结评价,引导社会实践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扎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一)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完成相关制度保障

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社会实践课程和大纲,突出艺术专业特点,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度,从制度上确定社会实践地位,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常态工作。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辅导员)的有效配合,比如,将参与、指导社会实践作为评优的参考依据,有效核定工作量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成立学校层面的领导机构,充分整合各方资源

学校应当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提高认识,改变以往社会实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统筹学校整体资源,统一制订社会实践方案,如,进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基金投入使用及配套措施等,从而做到从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构建起适应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社会实践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

(三)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

1.结合专业、需求策划社会实践主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增强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首先在于课题的选择、计划。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突出艺术的专业特点,寻找符合地方实际需求,进行策划选题,提前做好活动计划。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选题时就要从实际出发,做具体分析,寻找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与社会需求三者的结合点。可以由专业指导教师直接根据社会实践具体要求和地方需求,结合学生所学艺术专业特点,设计社会实践的多个课题以供学生参考和选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设计选题。

2.建立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 学校还应积极为社会实践搭建平台,联系政府部门或者相关机构,为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认识到艺术回归生活的价值,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魅力,加深对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社会实践团队的建设是保证活动实效性、长期性和影响力的基础,因此,学校和学院必须努力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师指导团队,这样才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形成文化氛围,实现稳定性、长期性。

篇6

以前学校用到的数据多是随机样本,随着大数据时代悄然而至,海量的数据源源不断产生,数据不仅更多,而且更为复杂,使学校管理的内外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给学校的管理决策等带来了极大影响。学校管理模式面临挑战。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学校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学校掌握的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活,数据的价值日益凸显。如何采集数据,并从学校办学行为数据中提取具有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信息,进行科学决策,减少决策行为的盲目性?如何用数据来说话,让“隐秘”的数据回应教育规律和学校文化?如何利用大数据为师生服务,维护师生的隐私,保证各种数据资源的安全?……这些都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变化催生了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的转移。

大数据作为信息技术变革的一次重生,它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此前,不少学校把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放在信息化系统和教育装备建设上,忽视数据的挖掘、分析与整合。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使数据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头戏。如校园网络系统的运行、教学教务管理支持、面向特定学生的分析等等,都需要面对数据的采集、处理及其分析的集成问题。关注数据建设,开发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新一代教育平台,这将对学校的发展与未来的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校竞争要素的调整。此前,设计教育环境、布置教育实验场景、洞察师意学情、采集教育信息、进行教育决策等等,往往依靠决策者拍脑袋或者办学者凭借经验来决定。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办学理念再好,办学经验再丰富,也不一定能在教育竞争中获得优势,数据开始决定学校之间竞争的胜负。数据的数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的能力、数据主导的决策,将成为获得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以数据为灵魂来主导学校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旗帜。

二、大数据时代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不会量化就无法管理。”大数据时代的学校管理更加强调数据依赖、数字化管理。大数据为学校管理者提升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管理的数据观念大大强化。发展是学校的主旋律,科学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大数据没有否定这一原则,而是强化了科学管理的数据观念。数据是学校发展的基石,也是学校决策的基础。数据忠实地记录着学校的办学行为,并通过网络传输到“云”中。学校办学理念的提炼、发展规划的制定、办学模式的形成、教育评价的完善等,都源于各种数据的挖掘、积累与整合,并以数据可视化形式加以体现。数据资源成为提高学校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的生命基因。如果缺乏对学校管理数据资源的挖掘、掌握和利用,就谈不上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更不用说要赢得未来的竞争。学校管理内容的拓展。

大数据时代,数据化管理首先表现为数据采集。学校拥有大量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数据,为数据分析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基础。进一步加强学校数据采集工作,是构建完备的信息系统,释放数据应用潜力的保证。其次是数据分析。这是数据管理的关键,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开发数据信息的功能,发挥数据信息的作用,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有效掌控。例如,教师不必囿于主观认知和学养,只需通过数据关注学生的微观表现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便可掌握学生的学情,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再次是数据安全。大数据把学校教学、行政、科研、财务等各个要素整合在一个系统。维护师生员工的隐私,有效存储并安全保护各种数据资源,是大数据时代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学校管理方法的创新。大数据的本质就是教会人们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即面对问题时从数据里面找到问题的根源,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过去,不少学校数据的完整性与系统连贯性缺失,数据分析不力,刻板的原则和单纯的主观判断常常左右教育决策。大数据技术和应用不断推陈出新,推动学校向以数据为基础的教育管理模式转型。大数据反映了客观现实,不仅带来学校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革新,还带来管理方法的创新。

大数据时代,学校师生员工几乎“透明”地生存,每个人在数据空间中都会留下痕迹,折射其兴趣爱好、需求意愿、性格特征等内心世界。管理者只需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便可以洞悉和预判现实中师生员工的未来行为,准确定位师生的需求,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重塑学校管理职能。大数据时代,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数据都可能被广泛获取,在学校组织内有序传播,被合理解读,学校组织内部的透明度和沟通效率大幅度提升;同时管理层级进一步扁平化。这些特征使学校的管理流程和决策机制乃至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数据成为改善学校管理服务质量的重要工具。学校管理决策将基于众多数据及其分析而得出,而非单一的直觉和经验。学校管理的重心将转移到围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教育数据资源的采集、组织和管理,数据资源价值的挖掘以及核心数据资源、紧密相关的数据资源的利用等职能上来。

三、大数据时代学校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大数据的出现是社会进步、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大数据对于学校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直面还是逃避?这是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增强大数据意识

大数据承载着师生的需求,反映了师意学情。大数据意味着学校管理的重生,大数据正在颠覆传统的教育发展模式。学校管理者应抢抓这一机遇,树立大数据思维方式,善于透过忠实记录现实教育教学活动的数据,发现背后内在的教育规律,以数据管理推动科学决策,推动学校各项改革与发展。

2.推进大数据发展战略

第一,从学校发展战略上理解大数据的价值,更加注重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与建设,重视教育信息技术的创新,重视数据采集环境建设及其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分析与整合。第二,从数据资源的质量层面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学校已经具备大数据的基础条件,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整合不深入、数据利用率低等。许多学校的数据分析、利用仍停留在初级水平,数据很难被发掘利用也反映了在系统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数据不准确、不精确、不一致等诸多质量问题。因此,改进数据建设质量成为学校发展的当务之急。第三,在数据资源应用上应加强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使更多的数据可视化,降低数据的复杂性,助推数据资源共享,满足公众对数据的需求,重构并优化学校与公众、学校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提升学校形象,增进学校的美誉度。

3.创建大数据实现机制,提高从数据到决策的能力

篇7

1.增加农林类大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实现双赢局面。从“三农”角度考虑,目前,我国农林科技人才匮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林类院校大学生在毕业后不愿意回到基层工作,就是因为他们对“三农”问题没有深层次的了解。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学生通过下乡就农业对农村进行考察、就农情对农民进行访谈、就专业知识开展宣讲会等一系列活动,更直观地感受和认识农林类专业的特色及这些专业在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政策导向中的优势。

2.激发农林类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实践能力。很多农林类院校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农林类专业没有一个好的就业前程,所以在校期间,很多学生宁愿选择转入金融学等当前较为热门的专业,或者对所学专业抱有一种轻视的态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使农林类学生意识到我国国情、社情、农情的发展需要他们以及帮助他们看到自我价值所在,从而使这种心理上被重视的满足感转化为实际中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农林类院校学生培养了遇事思考、勤于动手、善于沟通等多方面实践能力,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二、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一)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

1.突显专业学科的特点。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愈发重视,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更应该坚持贯彻落实“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口号,而农林类院校的学生更是首当其冲的。农林类院校专业主要包括农学、茶学、林学等,虽然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农林类院校也逐年增设了文学及理工类专业,但相较于其他院校而言,农林类专业仍是农林类院校的优势专业。在需要学生深入农村进行服务的“三下乡”活动中,农林类院校的学生更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为服务三农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农林类的大学生相对于其他院校而言,在学科专业等方面更有优势。

2.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相对于金融、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而言,农林类专业学杂费用较低,并且奖助学金比例较高,因此,很大一批来自农村家庭的子女在升学时会选择农林类院校就读。他们大多不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相较于生活在城市家庭中的学生,他们更愿意走进基层服务农村,更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对农村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感。

3.拥有丰富的实践基地。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长期稳定有成效的开展下去,必须通过院校的力量与当地村委进行联系,通过定期开展活动加强双方的沟通,多方式地丰富实践内容。农林院校一般都处于城市的城乡结合部,面积较大,在校园内或校园附近有许多农村社区,且具有一定面积的农林实践基地。这样一来,学生省去了舟车劳顿之苦,同时也节省了活动时间。在“三下乡”活动开展的时候,农林类院校的学生更有机会进入有合作的基地进行实践,不仅能够方便管理,而且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

(二)农林类高校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

1“.三下乡”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一方面,目前仍然有个别高校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期对学生采取流放式的管理,少过问甚至不过问,活动后期又急于追求实践成果的宣传,实则毫无意义。另一方面,“三下乡”活动时间较短,在交通上费时费力,又考虑到暑期的特殊天气,学生走到实践地点时已经筋疲力尽,对实践的热情度早已降低。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积极、不主动,大多流于形式,走个过场,实践过程中大多存在懒散、消极的状态,甚至存在很大一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在实践单位盖章,并未达到思想教育、培养综合素质以及促进社会化的最终目的。

2“.三下乡”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不广。调查表明,参加过“三下乡”活动的人数较少,约有2/3的在校大学生没有参加过这项活动。由于暑期“三下乡”需要的活动资金较大,参与人员不便于管理,组织活动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各大高校或学院组织的“三下乡”活动不仅队数有限,而且每队人数有限,导致能够获得机会参与的同学寥寥无几。同时,为了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取得一定成果,院校往往挑选一些成绩较优异或者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干部组成核心团队,而忽略了其余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时所需要的帮助与支持,这样就导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较低的局面。

3“.三下乡”实践活动针对性不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实践与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开拓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基地,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扫盲和卫生宣传上,要把扫文字盲和扫意识盲结合起来,把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结合起来,把送文化下乡和送文明下乡结合起来。而当前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同时由于缺少老师的指导,实践过于盲目,往往局限于只是挑选了一个较为简单普遍的主题,进行了粗略的调查研究,而没有根据所学专业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所以得到的调查结果对“三农”问题而言用处不大。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农林类高校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三、改进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建议与思考

(一)健全保障机制,保证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健全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需要从制度、人员和资金三个方面落实。首先,农林类院校需要高度重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成立专项领导班子,每年拨付固定资金以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政府应该给予学校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让农林类院校能够扩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规模,以确保更多大学生能够有机会参与到实践中来。最后,院校也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与当地企事业单位联系,通过帮助企事业做宣传或学生进行自愿无偿服务等形式得到资金或物质资助,建立“共赢”的长期合作关系。

(二)加大指导力度,确保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由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地点各异、时间不一、形式多样等原因,对于参与实践的学生不便管理,因此,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每支“三下乡”实践队伍都要安排指导老师。由于“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学生应进行每一阶段的成果汇报,在活动中如果遇到了专业方面的困难,可以及时与指导老师商量解决办法,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由于解决问题方式不正确而做无用功。有了学校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效果会进一步提升。

(三)发挥新媒体作用,增加农林类院校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林类院校学生自身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存在误区,因为还未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学生对于实践的思考层面仅仅局限于参与之后可以给自己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好处,而不是自主地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于自身能力会有怎样的提升。因此,农林类院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就要有着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多个平台宣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社会实践动员大会;利用新媒体(微博、QQ、人人等)平台展示“三下乡”活动成果并分享学生的活动感悟,促进交流;举行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摄影、感悟等方面的比赛。以湖南省为例,政府利用近年来网络宣传发展迅猛的优势,已连续多年通过网络新媒体举行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等活动,不仅扩大了宣传社会实践的力度,相应的也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总结

篇8

论文关键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任务书,示范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指明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

论文基本内容:

随着国内移动通信的快速普及,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商务应运而生,从而为旅游业开辟出一条全新路径。杭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论文可以从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旅游业应用移动电子商务的情况,重点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基本要求:

广泛查阅资料;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论文要言之有物,切忌空泛;严格遵守论文格式规范;按规定的进度完成各项任务。

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应完成如下工作:

1、应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必须查阅15篇以上的参考文献,其中,外文原文参考文献至少2篇),于2011年1月15日前完成不少于2000字的文献综述和译成中文后不少于2000字的外文译稿,同时提供外文的封面、封底、目录和所翻译的正文的复印件。

2、在完成“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于1月30日前完成不少于2000字的开题报告。

3、在同意开题后,认真撰写毕业论文,须在2010~2011第二学期开学注册时(2月19-20日)向指导老师上交不少于8000字的毕业论文(设计)完整初稿。

4、根据指导老师的指导意见,对论文进行多次修改,直到指导老师认为可以通过为止。

5、必须在2011年4月15日之前完成论文定稿(正文不少于8000字,不含附录的字数)。

6、认真准备论文答辩。

三、起止日期及进度安排

起止日期:

2010

12

2

日 至

2011

5

14

进度安排:

序号

时间

内容

1

2011.1.5之前

确定论文题目、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

2

2011.1.6-2011.1.15

完成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定稿

3

2011.1.16-2011.1.30

完成开题报告定稿

4

2011.1.31-2011.2.20

完成完整的论文初稿

5

2011.2.21-2011.4.15

进行多次的论文修改,完成论文定稿

6

2011.3.1-2011.3.10

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7

2011.5.14

论文答辩

四、推荐参考文献(理工科专业应在5篇以上,文科类专业应在8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2篇。)

[1] 袁剑君, 陈志辉. 我国旅游信息化发展状况、问题与对策[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01).

[2] 杭志, 徐德智, . 移动电子商务中的服务组合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 2010,(04).

[3] 李文学. 四川电信与省旅游局深度合作着力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J]. 通信与信息技术 , 2010,(01).

[4] 蔡安宁, 尚正永, 马明栋. 杭州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 计算机系统应用 , 2007,(08).

[5] 杭志, 徐德智, . 移动电子商务中的服务组合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 2010,(04) .

[6] 为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做好准备[J]. 信息方略 , 2008,(02)

[7] 汪礼俊, 廖瑾. 移动电子商务:现代生活的新诠释[J]. 上海信息化 , 2010,(05).

篇9

论文摘要:主要运用文献法、分析法,对中职羽毛球课教师教学表达艺术进行探讨与分析。中职羽毛球课教学表达艺术主要有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一是语言艺术(包括教学语言与肢体语言);二是示范艺术(主要包括学生视角、教学辅助技术及正反示范艺术等)。中职体育教育同样是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体育教师认识、研究,并提高自身的教学表达艺术对实现中职体育教学目标有积极性作用。

一、前言

教学艺术的含义具有时代性。近代以来,人们逐渐从教学的科学性相对立的角度来理解教学艺术,认为教学艺术是特定教学价值与特定教学方法的统一。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艺术也是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教学艺术的共同属性,同是也有自身的特殊性。体育教学艺术是教师运用语言、动作、图像、音响等手段,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创造教学情境,为取得优良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以及运用这些技能技巧进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独创性体育教学实践活动。教学活动包括三个基本环节: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和教学表达,而教学表达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等多种手段实现教学设计中确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展现教学效果。

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是基础课程,也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中将体育课程规定为必修课,并明确在三年制的学校中,一至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中职学生一般是在初中毕业后进人职业技术教育阶段,年龄约在巧岁左右,是体育锻炼对其身体影响最重要的时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所经历的事物均有自己一定的看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样也是如此,所以中职体育教师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培养自身的教学表达艺术,有利于树立教师威信与形象,有利于改善与提高教学质量。羽毛球运动具有羽毛球有快、准、狠、稳、多变的技术和战术特点,决定了运动员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要突出速度、力量和耐力。羽毛球课程一直是中职综合体育课最受学生喜欢的项目之一。面对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羽毛球教师当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艺术水平,特别是表达艺术水平,努力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来回应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中职羽毛球课教学的特点

羽毛球运动所需场地、设备比较简单趣味性强,设备比较简单,在室内、外均可进行,运动量可控性强,很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但在教学中发现,课堂上除了少数平时或考学之前接触过羽毛球之外,大部分基础比较薄弱,技术水平都是要从握拍开始教起的;同时也发现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精讲多练”,并设计多种练习方法,使学生将所学的基本技术灵活运用。另外,从经济上说羽毛球运动也比较经济,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本人对运动所需器材的准备都不是太困难。

三、中职羽毛球课教学表达艺术内涵

(一)语言表达艺术

1.教学语言的运用。语言艺术,是一项教学基本功。在体育教学时,讲究语言艺术,学生不但易于接受知识,学会动作,且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反之,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闭。体育课教学中,讲解是通过语言刺激听觉器官,准确揭示技术动作的内在联系。教学讲解中,教师要讲究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和情感变化,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育教师通过良好的发音、明晰的语调、准确的术语、果断有力的教学语言,可以迅速组织调动队伍,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人学习状态;通过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的讲解,可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其在大脑中反映出动作的结构,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指导自身练习。羽毛球课教学中,讲解时语言必须精炼、抓住关键,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将技术动作要领编成易懂易记的“口诀”,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肢体语言的运用。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体态语言是指“在言语行为过程中传递交际信息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是非语言符号系统的重要分支。从体态语言的作用和表现形式的角度来看,“体态语言是一种非语词传播或非言语的交际,包括了人的动作、姿态、表情等,以此来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了解、洞察对方的内心世界。

中职羽毛球课教学中,辅语言合理的运用,使体育教师讲解能声调抑扬顿挫恰当、节奏适宜、速度适中、富有情感。手势语可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手势是指用手、腕、臂的活动来表达信息,在整个体态语言中,手势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它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可以表示方向、情意、象征等含义。例如,在羽毛球课堂练习过程中,学生动作完成出色,教师可以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摆出“v”形或者翘起拇指指向学生,表示对学生的祝贺和鼓励。

(二)教学示范艺术

技术动作的示范是体育教学中最主要的直观教学方法,它是以具体的动作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的动作结构、要领和方法。准确、优美的示范,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建立起正确的动作概念,还能给学生一种艺术的享受。

i.教学示范要考虑学生视角。羽毛球课教学中,为便于学生观察,示范时要注意示范速度以及学生的距离和视角。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技术的示范力求从不同角度、以慢速和正常速度示范,务必使学生对技术动作有正确的印象。例如,平高球、吊球、杀球等基本技术,采取正面、背面、和侧面以慢速、正常速度示范。个别方向,路线变化较为复杂和动作技术,宜采用背面示范。例如,羽毛球基本步法结合手法练习时,适宜采用背面示范。镜面示范的特点是学生和老师动作两相对应,如徒手手操,教学宜采用镜面示范。羽毛球课教学示范不论远近,均应以学生看清为准。教师处于以学生为底边的顶腰三角形顶点位置示范。此外,还应考虑阳光等围环境因素,不要让学生面向太阳或干扰物多的环境,以免分散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示范要有参照物和辅助手段。正确、熟练的示范动作能让学生一开始既能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动作表象。在羽毛球课技术教学中,正确的动作示范可以结合优秀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图片、视频等。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cai技术)应用于羽毛球课教学,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系统先进的声音与图像压缩技术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存储、传输和提取大量图文、声音、影像的教学信息。由于多媒体信息的存储与处理都是数字化的,这就使多媒体教学系统可以高质量的实现原始图像与声音的再现、编辑和特效处理,使真实素材的一体化达到实而完美的程度。羽毛球任选课传统教学中,有一些技术动作比较细腻,有些基本理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有时需要重复的进行技术动作示范和理论讲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利用多媒体cai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3.注意错误动作示范的选择与表达艺术。在羽毛球技术教学中,一些主要技术都是由若干环节构成的,每项技术都有其主要的技术环节,在教学中这些主要环节被称为“关键技术”。如羽毛球正面上手击球,按动作结构划分,包括:准备姿势、移动、选位、迎球、击球,其中击球就是关键技术。对关键技术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完成动作的质量。教师进行示范教学时,要通过正确的动作示范,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正确的表象和概念;而示范易出现的错误动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分辨自身动作的正误,以及两种动作产生的不同效果,进而避免、纠正错误动作。因此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正误示范对比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提高教学质量。

四、建议

1.中职羽毛球教师需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羽毛球技术复杂、变法多样的特点决定了中职羽毛球课教学是一项技术、技巧含量很高的工作。因此,教师的语言讲解艺术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语言不能只是对知识作一般性介绍和转述,也不能只是对教学难点作一般的解释,而必须将教学语言艺术化,将复杂、抽象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能为学生接受的语言形式。

2.中职羽毛球教师需创造性地运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中职羽毛球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肢体语言表达的技巧和原则,提高教学水平。中职体育课教学中,学生对老师的喜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可忽视。一个诙谐、幽默,又不失严肃的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丰富的非语言因素,会使教师在体育课上表现出众,游刃有余。

篇10

论文捅要:本文以五年制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基础,用系统的视角,就教学对象的培养定位、语文素质要求及课程体系展开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大学语文课程的若干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当切合专业学习,以提升言语能力为旨归。

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现在的局势真可以用“战国时代”来形容一当然,这也绝非坏事,战国恰是成就诸子百家的非凡时代一正是这样一个争鸣的状态,使得许多同仁及有识之士对本课程的价值、意义及解决方案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凡的成果,为进一步的探索铺平了道路。笔者所在的学院是一所着眼于培养学前、小学师资的高职学院,本课程以两节一学年的方式开设,约72课时。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及大学语文教学,愿意解剖自身处境,为这样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大学语文的教研,提供一个案例,以供同行及研究者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小学艺术教育专业与语文素质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了一门新型的课程——艺术(综合),随即推出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将该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与经典性。为了培养与之配套的师资,2002年我院率先开办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定位于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着眼于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上力求基础全面、专业凸显。”也就是说,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

我院该专业培养规格有这样两条,“通过艺术各门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非艺术相关学科关联的学习实践,获得广泛的良好文化艺术素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进行教学分析、反思、评价,总结的能力,文字、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的实际应用能力,能掌握学习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对专业教育理论及教育发展新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良好的语文素质对提高专业感受力、想缘力和表达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基于以下前提:各类艺术均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联系紧密,语言艺术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艺术的创造需要一种内在的动力,也就是说艺术类学生需要将所学的文化知识内化成情趣和气质,并与专业素质融为一体,成为专业成长助推力。

二、大学语文与课程体系

单纯地讨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容易陷入某种想当然,笔者认为不可单纯地着眼于某-(1课程,问题产生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解决的途径也必须是建立于这样的关系之中。正所谓“广摄四旁,圜中自显”。

(一)大学语文与其它语文类课程。在我院的《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文化课程中的语文类课程分别设置有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教师口语、应用写作、大学语文四门。

1.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是基础课程。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要义即:使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由于学生水平因素的制约,完全按高中模式进行教学湿然有困难,好在没有高考的压力,给因材施教留出余地。笔者认为,可行的做法就是处理教材,结合学生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思考,添加关于艺术随笔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现实中,高中阶段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具备初步读写能力,准确地说,就是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还相当薄弱,认识也还处于肤浅层面。因此,在表达实践中,其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2.教师口语是-一门偏重于技能的课程。语音标准,口齿清晰是对艺术类学生的基本要求。对此,学生重视,学习热情也高。该课程以一节两学年的方式开设,同时,结合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解决普通话语音问题,此外,通过朗诵、演讲、辩论等口头一般表达技巧的培养,有效地分解了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课程在口头表达训练的压力。但由于课时量少,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在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以及深刻性上还存在不足。这部分不足将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得到提高和强化。

3.应用写作,“具有很强的普适性。通过以例说‘法’、以例学‘法’,使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得益彰”(詹昌平.应用写作·编写者的话·校本教材),同时,针对性地练习与专业切近的事务性文体写作,如串词、策划案、广告文案、调查报告、教案以及简历的制作等。有效分解大学语文写作教学方面的压力,并与大学语文形成互补关系。

以上三门课程均在特定时间段里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大学语文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策略。大学语文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语文类课程体系中,在语文素质与言语生命力培养中,肩负着整合、提升、强化的重任。

(二)大学语文与专业主干课程

在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职业技能训练上,有艺术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分音乐方向、美术方向、表演艺术方向的专业主修和辅修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业课程中有一批艺术鉴赏与艺术理论课程,如美术基础理论、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原理、儿童歌曲创作(音乐方向必修)、音乐欣赏(音乐方向必修)、中外美术简史及欣赏(美术方向必修)、中外舞蹈简史(表演艺术方向必修)等。这些课程大多处于五年制的中后期,与大学语文类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使大学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能力的总目标更具可操作性,笔者将之归结为“能说会写”四字。“能说”即面对公众条理分明地发表见解(要求脱稿表述)。“会写”即能写文章,对于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即属于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一般而言,专业教师不会进行专门的写作指导,但却期望学生能“写出思路清晰且具有说服力的文章”。

一个关键,即学习者对于本专业的理论课程投入过少,将直接导致整体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成为一大难题,同时也将波及大学语文对语文素质与能力提高这一愿望的实现。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即“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是对课程实施的谋略与策划。

(一)引导正确的认识,让大学语文——母语高等教育成为言语成长的内在需求。艺术类学生通常具有这样的个性特点:性情开朗活泼,感性思维能力强,其中尤以审美感受力最为出色。此外,乐于接受新观念,热衷自我表现,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人文学科的学习,纪律观念较差。表现在语文课的学习上就是学习热情不足,甚至出现排斥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不涉及个人意义,且具有某种紧迫性,那么,学习者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因此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的问题。也就是要揭示出课程与学生个人之间的意义和价值,且处于某种紧迫状态。其次,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课程,不是通过基础阶段教学就可以完成的。在教育不得不看就业市场眼色的今天,对于语文教育,尤其需要一份特别的远见与信心。

(二)“能说会写”的有效达成。应该说,“能说会写”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大学语文处于高等教育中语文学习的最后时期,必然面临把关、整合、提升与运用等问题。说与写,即是应用,是言语能力的最终体现。,

1.以“人文·艺术”专题教学为线索,于具体讲授中凸显语文。(1)将讲读课时压缩至总课时数的一半,为“能说会写”训练留出余地。虽然讲读课是“见效慢”的直接体现,但精彩的讲读课却是深度阅读的示范与引领,是“能说会写”的前提。为避免陷入“内容不够深入”以及“不能引人入胜”的境地,教师须全面深入文本,找准“语文点”,才可指望学生跟随而来。因此,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进而引人入胜是大学语文讲读课的至高境界。(2)为了保证课程的精彩度,可多位教师优势互补,以接力课方式进行授课。(3)自编大学语文教材,以艺术精神、美学漫步、文化价值三个专题二十一个篇目,期望学生关注艺术之根本、审美的价值取向以及各文化形态之间变化与交流等论题。此外,在思想成熟,眼界开阔,塑造自主的人格,认识自我生存状态等方面,编选有大学灵魂、思想自由、青春呼唤、生存智慧等相关专题与之匹配。(4)通过阅读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其具有较扎实的语文根底,从而能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程。

2.以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为“会写”的日标。这里所说的“会写”——艺术类文章的写作——包含有创作,但更多的是指伴随着专业学习而进行的一系列文字表达。这样的文字表达是有层次的,低的层次是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体会、感受和理解,高的层次是较为深入的、系统的对艺术的欣赏、阐释和评论。大学语文与专业理论课程有望合力经营的即是后者。文章写作与文学创作有天壤之别,文学性写作是属于艺术思维,属于感性思维,但艺术文章写作更多的是理性思维、属于抽象思维。从事艺术文章写作,与其他文章写作一样,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比较鉴定、取舍定夺、深入开掘以及驾驭语言的艰苦过程,必花费脑力,发挥潜能,才可完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还有:

(1)使学生将写作意识渗透于日常的专业学习中。如果怀有写作的意图,那么,在专业学习中,就会更加细致地观察——一如绘画中的写生练习一般,充满了细致丰富的感受——这样的经历和意识有助于在语言书面化的时候精致地选择词汇,而不至停留于含混粗疏的措辞。

(2)消解对借鉴的认识误区。在前人研究的精华面前,初学者总是直不起腰米,不知道该怎样吸收与运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因此,学生首先要学会“转述”——即用“自己的语言和笔调叙述资料的观点,并在文中为引用的观点的来源加以说明并表示感谢”。墩师不仅应教会学生具备分辨“合法转述”与“非法转述”的区别,还应使其具备“合法转述”的能力。比如可练习从材料中提炼他人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这一步最为关键)。至于该如何缓解专业理论功底不深的担忧,最好的办法是先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再查找资料并加以充实。

(3)虽说“文无定法”,但终究还是有“法”可依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是文章构成要素,应遵从其基本规律。在此,笔者认为,尤其应当使学生牢固掌握的是文章写作的基本原则——清晰、精确、简练。对于文章,“清晰”意味着深入思考,分出层次,“精确”意味着察无误,敢下判断,“简练”意味着舍弃多余,直取价值。也就是说“清晰”重在分析细化,“精确”重在揭示本质,“简练”重在去除多余。

(4)搭建循序渐进的梯阶。提升艺术文章写作教学效果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使写作学习过程化。往往有这样的情形:教师刚宣布一个大作业,底下总是唉声一片。原因何在?从写作者的角度看,完成那个作业,就像要一步登天那样困难。因此,需要搭建梯阶。提倡以理性(分析性)的思维为文章思维之根本,从现成的艺术文章中练习提炼主题句与中心,并进而揣摩写作规律。有两点规律不能不熟练掌握,一是条分缕析法,即能就某一问题深入开去,分出层次。二是概括提升法,即应用所学知识,将自己的一般感受概括与提升。这一过程其实正是文字表达与专业理论融会出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