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逆反心理范文
时间:2023-03-13 19:5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孩子逆反心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逆反心理成因防止消除有效方法注意问题逆反心理是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并导致与该事物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孩子知识经验增长、个性和独立性发展的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表现,每个孩子都会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地表现出来。
一、孩子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1.家长或教师的要求经常不符合孩子的需要,孩子就会表现出不肯接受的情绪。
2.教师或家长过多采取强制措施,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产生了对立情绪。
3.教师对学生中发生的问题处理不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4.孩子认知水平低,知识经验少,对教师和家长的严格要求不理解,产生误解。
二、防止和消除孩子逆反心理的有效做法
当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时,内心总被一种“反抗”的情绪笼罩,平时表现为沉默、回避或粗暴无礼,这种内因是无法接受教育的。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孩子,善于洞察他们的心理,在教育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当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时,应持冷静、民主的态度,设法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实践证明,针对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干预策略具有一定的效果。
案例一:善待学生的过失,避免产生逆反心理
担任班主任工作,我必须随时面对学生所犯的大大小小的过失和错误,但无论所犯的过失是大还是小,我都努力以心平气和的心境来对待,坚持正面引导教育,不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事实证明,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去年,我接了一个新班,班上有位男生叫刘斌(化名),听他原来的老师介绍,说他是一个很难管教的学生。开始一段时间,可能是新环境,老师大多都是新换的,他的表现也还可以,没出什么问题。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天,他就惹了祸。邻班老师告诉我,这孩子把她班教室的窗玻璃砸坏了。我立即赶到邻班教室,教室的玻璃窗不仅被砸裂了,而且砸穿了一个小洞,可见用力之大。如果这石子不是打在玻璃窗上而是打在人的头上,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但这是事件的“果”,我还得了解事件的过程。通过与知情学生的交谈,我了解到这孩子是为了帮助一个被别的学生欺负的同学而造成的。我想刘斌的动机是好的,只是采取的方法不妥。于是,我把刘斌找来单独跟他谈,我从好坏两个方面讲了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并问他:“如果你是老师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刘斌说:“告诉他以后不能这样做了,如果他不听,可以用任何方法惩罚。”我说:“我们一起去划块玻璃给人家班安上,好吗?”他立刻答应了并说:“我用妈妈给的零用钱去买,玻璃是我打破的应该由我来赔!”
由于没有经验,我们先后去了两趟才把玻璃安好。刘斌十分内疚地说:“老师,真对不起!”我相信,他说这话是真心的。
现在,我教这个班快一年了,刘斌同学的表现一直都不错,学习也不断进步,我想,这可能与我处理这件事时没有让他产生逆反心理有关吧。
案例二:实践体验法,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去年夏季的一天,晚饭后,我们一家三口到街上散步,孩子见到西瓜摊的西瓜很大,兴奋地让我买,我解释说,天这么热,回家的路这么远,抱个大西瓜太累人了,不买!孩子先是说这说那、弯眉撇嘴,后来怨气连天地说:“我最喜欢吃西瓜,你们不买,你们最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认真学!”看到孩子的表现,我深知,今晚如果不买这个西瓜,一连好几天,他都会和你闹别扭的。硬压孩子也没用,不如让他体验一下,以后他就不会这样犟了。于是我说:“买瓜可以,你要负责拿回家。”孩子同意了,买上后抱着就走。一会儿就满身大汗,累得抱不动了,一路上歇了好几次,也没敢让我们帮他的忙,好不容易才把大西瓜抱回家了。一到家孩子深有体会地说:“吃这个瓜太不划算了!”
案例三:正确引导,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一天,我见孩子做作业时字写得很潦草,不如过去写得好,我叫他把字写好些,他说:“我们班长王晨(化名)的字写得那么潦草,老师还表扬他写得好,我比他写得好多了,却得不到表扬,我也不好好写了!”原来是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他做完作业后,我给他分析:“全班几十个学生,老师一时没注意到你,这没什么,从今天起,你认真写,要不了几天,老师肯定会表扬你。”过了两天,孩子放学回家,高兴地说:“爸爸,就和你说的一样,今天老师在班上表扬我的字写得好!”
感悟:
案例一中的班主任,当学生有了缺点错误,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坚持正面说服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一个“善”字,体现了老师的慈爱和宽容,让学生明白了是非,从而激发了积极向上的热情。
案例二中的家长巧妙运用“体验法”,一句“吃这个西瓜太不划算了”道出了孩子为自己的做法而后悔的心态,逆反心理随之烟消云散。案例三中孩子对老师偏爱好学生的做法引起了反感,家长用积极的、理解的眼光看待老师的做法,正确引导,鼓励孩子奋发向上,长一种“我一定要做出成绩给你看”的志气,消除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三、防止和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要注意的问题
1.切忌在孩子情绪上来时“针尖对麦芒”。当孩子的情绪强烈对立时,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平静孩子的感情上,使孩子尽快恢复理智。
2.切忌孩子心灰意冷时不负责任,撒手不管。要了解孩子的烦恼与苦闷,进行疏导,循循善诱,在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缺点,让孩子在挫折中受到教育。
3.切忌在孩子出现冒险行为时,挖苦疏远孩子。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寻找补救措施,用理解、信任和关怀的爱心去温暖和感化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篇2
很多母亲找我咨询,苦恼于自己的孩子与自己成了死对头,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真拿孩子没办法。也有一些青少年找我咨询和给我来信求助,诉说自己的父母如何霸道,真想离家出走云云。
孩子进入中学阶段,逆反心理会越来越强烈,他们总嫌父母不理解自己,对自己要求越来越苛刻,完全是他们说了算,自己非常反感。孩子的逆反心理具有普遍性,做父母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
1、采用温暖原则。父母不要因为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就错了,往往会适得其反。教育孩子,处理突发事件,父母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孩子一时半会想不通,要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
2、家长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处理孩子的问题,父母要主动,要用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进行交流,父母不要有老子就老子,老子说了算的霸气思想,这只会招致孩子的对抗、反感,甚至逃避,用沉默和出走来回答父母粗暴态度。
篇3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时,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篇4
【关键词】小学生;逆反心理;表现;成因;对策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当前,小学生逆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尤其中高年级更为突出 。他们有时以沉默表示反抗,有时公开顶撞,有时搞恶作剧,甚至有个别的还以离家出走向家庭学校进行示威。很多人在问:“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我们的孩子以前那么乖巧、听话,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难管教呢?”……小学生的逆反现象日益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给教师、家长带来了很大的烦恼与困惑。从当前研究情况看,关于青春期逆反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但关于小学生的逆反心理研究却很少,能全面分析小学生逆反心理形成根源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的研究就更少。开展“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无疑对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更好地认识逆反心理,了解小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对策,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对一切外力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如俗话所说,“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这就是一种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有时沉默不语以示不满;有时公开顶撞,弄得老师家长很难堪;有时搞恶作剧,闹的不可开交;甚至产生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心态消极、学习被动、甚至沉溺于网络虚幻世界、离家出走、信念动摇、意志衰退等。造成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
(一)主观方面
学生自身的因素分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方面。
1.生理因素 儿童进入小学之后,身心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渐趋成熟,语言和思维能力也有了巨大的飞跃和突破,这使得他们具有了独立活动的能力。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调节,以适应环境的要求。他们希望自己的活动自由不受老师和家长的控制。但是有些家长和老师没能及时意识到这点,对于学生的需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学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2.心理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也迅速发展,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调节,逐渐学会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同时他们也希望对环境具有一种控制感,能够对他人、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只是被动地遵从成人的安排。他们希望成人将他们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成熟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意见、想法。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他们通常会以一种与成人的要求相反的方式来行动,以此来突出自己的重要。
(二)客观方面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生长的基本环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1)家长过分溺爱或过渡约束所致。小学阶段的孩子各方面的机能逐渐成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但是很多家长仍然觉得孩子还小,孩子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看什么电视节目,选择什么课外读物,与什么样的同伴交往,闲暇时间怎么安排,什么时间睡觉等等细节问题,家长都一一过问,孩子没有一点自主空间,什么事情都处于父母的监控之下。家长一发现孩子有什么事情做得不够好,就唠唠叨叨,时间一长,孩子自然会生出厌烦情绪。
(2)家长过多批评招致孩子逆反。小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经验的缺乏和自我调控能力的不足,常会犯一些过失性的错误。若家长能正确地进行引导,会及时使孩子改掉毛病。但很多家长不懂得批评的艺术,一味地批评,使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长期下去,要么使他们产生自卑、内疚的情绪,要么就会产生逆反行为。
(3)家长专制造成孩子逆反。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总希望大人平等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然而,很多父母却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经常以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说话,对孩子的不同意见,不能够有效地说服引导,提出的理由经常在逻辑上、理性上站不住脚,却一味地要孩子服从,压制孩子的不同意见。那些个性很强的孩子会觉得父母在以他们的权威压制自己,他们会以反抗来显示自己的力量。
(4)家长言行不一,导致孩子逆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些家长不能以身作则,经常要求孩子做这做那,而自己却不能做到,或者不让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却经常做。久而久之,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就失去了尊严。例如,晶晶的爸爸下班回家后经常打游戏,但是却要求晶晶去学习,严禁他玩电脑游戏,于是晶晶公然对抗,出言不逊,“凭什么你能玩我不能玩,我就不去学习!”一场家庭战争爆发了……
(5)孩子以逆反行为来引起家长的关注。有的父母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关心孩子,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但又不能以正常的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行为,才会对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然而,这个时候父母越关注孩子的逆反行为,孩子的逆反行为反而就越突出。
(6)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导致孩子性格怪异。有的家庭父母感情失和,经常争吵、打架,甚至将对他人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有的夫妻双方离异后,孩子在单亲家庭中长大,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很可能给孩子造成创伤性体验,带来情绪上的障碍。如果这种情绪不能及时得到排解,孩子有时会以逆反形式表现出来。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其存在的一些不良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表现在:
(1)教育理念不新,教育方法不当。个别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着只求完成施教任务的思想,不遵循教育规律或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授课呆板乏味,使学生容易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
(2)不顾学生感受,教师一意孤行。小学生很多的逆反表现是由于教师不理解造成的,教师不理解学生的行为,学生也不理解教师的做法,双方走向对立面,长此以往,导致矛盾加深,学生的逆反心理加重。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又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放不下架子,因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一天,下课铃声响了,但是由于某老师计划的内容没有讲完,一拖再拖,这时即便老师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早已心不在焉,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已经在做其他的事情,或埋头伏案对老师不予理睬,或与同桌说话,或摆弄学具、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3)主观评价学生,凸显重教轻育。一些老师对待学生不能客观评价,主观臆断,过分注重成绩,对学生的一点小错揪着不放,使学生感觉老师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因而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出现对抗行为。
3.社会大众文化的影响 社会大众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当代小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观,由于其实践功能的二重性,它对小学生的影响也表现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教师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帮助引导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分析和选择,以防学生盲目追逐,防患于未然。
三、小学生逆反心理的预防及对策
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有可能向病态心理转化,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预防和抑制不良结果的发生。
(一)提高认识,积极面对
我们应该看到逆反心理其背后蕴藏着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第一,儿童能够向成人说“不”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想法,这说明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起来,能够自己去积极地思考、分析问题了,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第二,逆反心理有时候是针对传统的思想观念而产生的,他们敢于标新立异,这些都是难得的创造力的源泉,对儿童的创造力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第三,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逆反行为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小学生由于自身的软弱性、知识和经验的缺乏,遇到困难缺乏应对能力,从而产生情绪上的紧张。但如果通过逆反这样一种激进的方式表达出来,则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家校协作,形成合力
作为教师,只有争取家校教育的配合,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教师要协助家长运用适度原理对待孩子。第一,对子女的爱要适度。第二,对学生的教育期望要适度。脱离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期望往往也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家庭教育正如食物一样,要求是有一定分量的。
(三)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社会学家说:在人们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胜过雨后那道绚丽的彩虹,播下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成人如此,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肯定和认可的儿童就更是如此。教育者应该以“平等、关怀、爱”的理念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到受尊重、受信任,才能使他们产生安全感,并以良好的表现来报答,从而消除孩子逆反心理。
(四)换位思考,理解学生
在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时,应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学生。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教育者应改变单一的批评式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把老师当朋友,消除他们的心理防线,理与情要共进、交融,才能有效地克服逆反心理。同时我们还要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和增进相互间的交往机会,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
(五)重视心理辅导,促进心理健康
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意义就在于它为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因素的培养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小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得心药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也可以通过学生角色移位,开展校园心理剧的创编、展演来感受体验人物的内心,进而对学生进行心理的调试,以情动人,以心交心,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
(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小学生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因为好奇心的驱使而盲目模仿,难以辨清其中蕴含的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帮助他们建构正确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老师、家长、社会,都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由于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 但并非是不可解决的难题,只要我们认真正确对待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找出其思想根源,抓住有利时机用恰当的方法及时合理疏导,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转化和消除,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徐吴英.《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和对策》[J].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2005.4
[2]祝平静.《如何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J].教海探航第588期
[3]韩旺鼎.《浅谈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引导》[J].心理门诊, 2009.10.第329期
篇5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象三要素构成,家长、学校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有必要共同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加以引导和调适,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青少年逆反是一个为不同的社会文化研究领域所广泛涉及的话题。在教育与心理学领域,逆反侧重的是反抗的情绪性。因此,“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想模式和传统观念模式的教育背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以一般常态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1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首先,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其次,情感指的是个体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
2逆反心理的成因
1、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逆反心理的产生
青春期大脑发育成熟,思维方式和视角已不再单一化化,思维的逆反性和独立性得到发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另外,青少年的性别意识逐渐强化,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和独立意识。对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形成逆反心态。
青少年认知水平的偏差度较大,认识容易片面性,看问题容易偏激和极端,固执己见。调查表明,36.5%的中学生遭受挫折和失败后显得意志薄弱,自暴自弃,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2、不正当的家庭教育加速了逆反心理的形成
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都会无形中在孩子心理上造成压力,当这些压力不断积蓄、沉淀,便在情感上对教育、批评和劝说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形成逆反心理。如果青少年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也易形成孤僻、自卑的逆反心理。
3、学校教育的错位是加剧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要素
教育方式的不当和教育者自身形象的缺失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由于教育者不尊重青少年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导致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在教育学生中要言传身教,使学生对一些正面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青少年“社会角色”意识的失落也会影响其健康心理的形成。班级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个体在班级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若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社会与个性的对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因接受某种现象或因制作某种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世人们的内容,被青少年负面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时尚新奇现象,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3逆反心理的调适
积极预防和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需要恰当的教育关怀,促进青少年的真正成长和人格的真正独立。
1、倾听与理解:了解青少年的内心之声
对青少年的了解离不开和她们的真正对话。“这种对话不是一方思想对另一方的强加和储存,而是以他人看待他人;也不是简单的思想交换,而是一个创造的行动。对话中双方相互平等,互相尊重。这就是孩子们说的‘问我,理解我,但不要判我’。”教育者和家长要经常从青少年的行动情绪反应来理解其心态变化,发觉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在养育之路上要变得更有一种心灵智力,对我们处于一种关爱关系中的人,我们必须持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我们必须学会以我们真正的自我去接受和好好倾听。我们必须愿意去开放,去敞开,去面对他人打开自我的危险。”只有通过这种打开,我们才能了解孩子内心。
篇6
逆反心理产生的危害很大,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情趣,导致他们走向苦闷、烦恼甚至颓废,给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形成了一定的障碍,不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第一,年龄与生理因素。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时期表现最突出,这主要是青少年的希望和需要与家长、老师对他们的期待发生激烈冲突所致,同时也和青少年知识经验不足以及思维的片面性有关。当人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随着成人感的产生,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大人看待,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而许多家长、教师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转变,仍把他们当成孩子看待,对于青少年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给予积极引导。于是,青少年因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自然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
第二,家庭环境的因素。
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有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物质需求尽量满足,而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引起了他们的烦恼和苦闷,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自主的空间。这样,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对这种教育方式反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如果教师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学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这个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这样就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转化。
采取的措施:
第一,正确对待,积极引导。
我们要认识到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心理现象,对于青少年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应泰然处之,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引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第二,家校配合,调整方式。
在我班内有一男生,经常独来独往,与班内同学格格不入,有时课间大吼一声,借此发泄心中的郁闷,偶尔与任课老师顶撞几句,学习时好时坏,极不稳定,对其说教几次,未见效果。我进行了家访,了解到这个孩子自五年级时家里添了小弟弟后,性情大变,父母批评几句就拍桌摔门,从未给过弟弟好脸色,父母为此经常闹心。了解情况后,我与其父母商讨,分析其变化的根源在于排斥弟弟,以为弟弟取代了自己的位置,并且父母总是偏心,爱挑他的毛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尝试着使他逐渐接受小弟弟,老师与家长平时多抽时间与他交流,逐渐改变他待人接物的态度。经过多方面做工作,一个阶段后,这个孩子不再讨厌弟弟,有时还领弟弟到公园玩,在校与同学关系有所缓和,开始融入班集体中。
第三,尊重学生,改善关系。
篇7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教育的大敌,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但老师的教育难奏效,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极为不利。逆反心理主要有超限逆反心理、自主性逆反心理、情境性逆反心理、套平性逆反心理等几种类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措施,做好教育工作,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众所周知,逆反心理是教育的大敌,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但老师的教育难奏效,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极为不利。如,有的学生对校规校纪表现出不适应乃至厌恶,有时还以故意违反纪律的举动来显示他的独立不羁;有的学生即使知道老师的要求有益于自己,但还是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以致做出不合常规的举动;有的学生对待老师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对自己喜欢的老师言听计从,对自己所讨厌的老处处抵触,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又如,越是查禁的书,他就越要想办法找来看等等。上述逆反心理的种种表现有的是主动型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也有较强的进攻性;有的是被动型的逆反心理,带有一定的动摇性。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就有必要了解、掌握其常见类型,区别诊治,对症下药,方可奏效。
一、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类型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复杂,主要与学生性格特点和个人年龄特征有关。归纳起来,学生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超限逆反心理
如果老师长期用形而上学的老眼光去看待过去犯错误的学生,或者总是用一个调子,多次重复一件事情,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皮层的紧张和疲劳,从而导致学生极限逆反心理的产生。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承受能力都不及成人。因此,老师的批评教育一定要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熟悉学生的个性差异,掌握其思想变化的一般规律,用辩证的方法处理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做到教育有方,批评有度,因势利导,灵活多变,让学生在庄重严肃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二)自主性逆反心理
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的变化都很快,知识面不步扩大,认识能力迅速提高,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他们特别强烈地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和认同。然而有的老师却忽视了学生的“成人感”和“独立人格”,常常以不容置疑的口气,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绝对服从,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肆意伤害学生本来就很脆弱的自尊心,甚至不顾场合,在众目睽睽之下强迫学生做违心的事,这就不能不与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代中学生激烈冲突,从而加剧他们的自主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以朋友的身份、商量的口气去开导学生,让他们切实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尊重、信任与期望。
(三)情境性逆反心理
在不适当的时机、场合批评学生,是造成学生情境性逆反心理的诱因。批评的时机和场合不当,学生就会紧闭心扉,拒绝接受教育。如果学生当时正在气头上,老师却不顾情面,仍然旁若无人地大声训斥,就极易触动学生的情境性逆反心理,使学生尤其是“特爱面子的学生”顿时失去理智,甚至不顾一切地与老师对着千,置老师于难堪被动的境地。因此,教师时时处处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避免使用教师忌语,避免在不适当的时机、场合对学生进行不适当的批评,既要学会“冷处理”突发事件,又要学会等待、寻求、创造最佳教育时机。如,在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时不忘指明新的奋斗目标;在学生受到委屈的时候给予理解支持;在学生灰心丧气的时候肯定其成绩,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在学生有较大过失的时候予以谅解。如此不失时机的情境教育,不但能消灭学生情境性逆反心理的诱因,而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四)公平性逆反心理
这是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因关系不协调、态度不友好、心理不平衡等因素而诱发的一种逆反心理。一些老师不是平等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对有的学生要求过高、过急、过严,对有的学生则放松要求、放任自流;对优生和蔼可亲,耐心细致,对后进生则冷若冰霜,简单粗暴。这种娇惯偏爱优生、歧视冷落后进生的做法,不但后进生对此愤恨不平,就连优生有时也抱怨老师厚此薄彼,缺乏公正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尤其应多给后进生以温暖关照,尽量为他们提供显示才能的机会。如果师生关系出现了僵局,作为教师应首先设法缓和气氛,允许学生申辩。老师还可以做出表率,甘心“示弱”,先作自我批评,然后诱导学生承认自己的过错,进而以退为进,启发诱导,帮助教育,使学生的公平性逆反心理消失在无形中。
二、解决的方法
由于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因此,作为教育者,有责任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科学转化。
(一)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
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关心和帮助青少年。
我们也应看到,逆反心理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相反意味着另一种不健康,不利于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培养素质优良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的独立性指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而不是依赖别人。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是幼稚的、盲目的;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二)营造良好的斑级氛围
学生生活在班级中,这种班级生活构成学生的“心理活动空间”。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把个人行为的产生变化规律,用一简单公式表示为:B=f(P " E),其中B代表行为(Behaviour ) , f是变量,P是个人(Person ) , E是环境(Environment),P和E的交互作用形成心理场,即情境。当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这个情境中,关键在于“场中人”的主观感觉,即心理气氛。不同的班级具有不同的心理气氛,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学校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采用组织手段,在班内组织起有一定层次的正式关系的网络,为学生日益扩展交往范围、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形成丰富的责任依从关系提供充分的条件,从而使他们逐步深人到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去,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针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帮教小组,给他们在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逐渐消除对立情绪,参加集体活动并从中得到教益。
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发挥其教育效能,以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减少消极的人际关系的影响。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集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与学生交往,从而使其对活动感兴趣、对集体感兴趣,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教师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以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这将对改善家庭教育质量、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纠正子女的不良心理包括逆反心理产生良好的作用。
首先,引导家长应给予子女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厉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其次,建议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篇8
论文摘要: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一定程度上有积极的效应,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在思维发展上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家长和教师只要合理引导、正确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将逆反心理和行为转化为青少年的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方式,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逆反心理是指在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主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强烈的抵触情绪。在青少年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是刚刚进人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逆反心理的正负作用,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及时指导,把逆反心理和行为转化为青少年的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所谓“不听话”的学生背后往往隐含新奇的想法。假如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科学开发,必将出现许多新的发明创造。
1逆反心理的积极效应
一般而言,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对其身心发展起着消极作用。青少年正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往往喜欢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在心理上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师和家长普遍都感到很头疼,认为这个时期的学生很难管教。实际上这个时期的逆反心理如果正确引导和保护,它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智力保障。
(1)对于每个青少年来说,积极的逆反心理表现在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反思。他们对于不理解的认知信息或客观事物喜欢进行反向思考,不愿照搬传统的方法。他们对任何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不轻信也不盲从。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时时事事处处依恋教师和父母,不再视老师和家长为自己心目中的权威,甚至连书本上的内容也敢于挑战。特别是对长辈的意见和看法,更是全盘否定、不屑一顾,一定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这正是青少年进行独立决策和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批判性思维是对主观世界的反思和评判,是一种逆向思维活动。很多专家已经研究证明,逆向思维是符合科学思维规律的,曾在科学史上起到过积极推动科学向前发展的作用。逆反心理和逆向思维之间有一定联系,逆反心理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的,逆反心理是逆向思维形成的前提和基础。逆向思维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求异和思辨是批判性思维的源头,是人们在探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和应试教育方式下,学生倾向于注意资料、实物记忆,习惯于在教师、家长的说教下接受知识,而忽略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前后推导过程,缺乏求异和反思的精神。失去这种思考的能力,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盲目与从众,从而丧失质疑的精神与勇气。
虽然青少年在认知能力上还难以达到对诸多问题进行深层次思维和批判的高度,但此时的他们也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具备了敢于挑战的思维习惯。如此可贵的心理品质,教育者应悉心呵护,加以正确引导,是有助于青少年思维批判性和独立性的发展的。
(2)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光表现在不稳定的情绪和不驯的态度上,更严重的表现在行动上的“对着干”。他们更愿意从行动上追求“惊天动地”的效果,维护自己的“自主地位”。反对成人过多的干涉和束缚,表现了青少年渴望创新求异的愿望。这种心理,反映出对原有的规则、定律的突破和创新,逆向论证,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针对传统的、习惯的思想观念,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要打破常规,要自创,他们有时虽难免会钻牛角尖,但更多时候却表现出独特的求异思维,并在这种大胆质疑下积极尝试,这种创造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迄今为止,人类所取得的任何一种知识都是在不断深人发展的。知识的增长并不是新知识完全替代旧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对原有知识不断修正甚至全部抛弃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掌握原有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这只完成了知识创新前一半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对原有知识加以批判和反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知识假设。没有批判反驳的意识和能力,就容易陷人原有知识的陷阱中不能自拔,从而形成盲从的习惯,根本不可能进行知识创新。虽然他们并不明确自身的创造目的.但却在创造欲望的推动下去反对常规、尝试新方法。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21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创造力是一切人才根本的特征,反思和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质疑的目的和归宿,有了反思才能善于发现新问题,从而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创新提供条件。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既定的论断和事实中找出不合理的因素,才能自主创新。
面对这些可贵的探索行为,家长和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打破常规、出其不意,不仅不可怕,也许就是创造的预兆;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才会扼杀青少年旺盛的造力。青少年由于逆反心理而对创新立异有追求的时候,也是他们积极探索、认识世界的时候,对他们的成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保护逆反心理积极作用的措施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和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关注青春期的孩子,对他们思维所追求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要精心保护。家长和教师应该在不同领域积极配合,引导孩子顺利走出逆反时期的同时,建立科学的思维习惯。
(1)教师应该建立与青少年之间的信任关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做人方面更应充分发挥作用,用耐心和爱心去引导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向正确方向发展。第一,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对青少年进行无声胜有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以理服人,更要注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使青年学生能够逐渐学会用正确地态度、平和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和人生。第二,教师应充分信任青少年。教师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和青少年进行交流.认真聆听学生的心声和需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不怀疑、不嘲讽学生参与的积极精神。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彼此信赖的融洽关系,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基础。第三,教师应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科学的分析方法来思考问题。告诉青少年有逆反心理很正常,但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反对是头脑简单、幼稚、不成熟的表现。教育青少年要从良好的愿望出发,要善于思索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的建议,长辈们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他们的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常常对成人的管教常予以反思,思考问题不愿受传统规矩的束缚。此时,教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应一味按照常规的思维习惯而予以否定,应善于捕捉青少年逆向思维的闪光点,培养青少年打破常规、敢于创新、反对束缚的创新求异的精神。
(2)家庭教育中注意给青少年提供宽松的环境。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好的导师,通过家庭自身环境的调节,可以帮助青少年安全度过青春叛逆期,引导他们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首先要理解孩子,这个时期不稳定的情绪、不驯的态度,都是有其原由的,家长应该保持耐心、平常心对待青少年的逆反,不要恼怒他们冲动的态度和行为。就如同随着鱼儿的长大要及时更换鱼缸一样,否则鱼儿一个翻身就会卷起水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度。家长要适度地放宽政策,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有娱乐、交友的自由,在一些问题上应该有自己的决定权和发言权。这样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他愿意与家长交流,听取家长的意见,不至于在任何问题上都和家长“对着干”,同时便于家长随时掌握孩子的各种动态。其次。当孩子和家长意见分歧的时候,不能用专制的方法压制孩子的想法和行动,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平等表述自己的观点,一起做决定。这个过程,正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大胆判断和敢于负责的精神的最佳时期。最后,家长要敢于尝试,当无法说服孩子的时候,要善于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尝试一下失败和挫折的滋味,这要比口干舌燥地说服教育更有实际效果。面对事实,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会更深刻、更有说服力。要相信一次失败会让孩子从中学到更多的认识,在总结失败经验的过程中,相信他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更谨慎、更填密。
篇9
一、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分析
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可知: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及行为变化快,存在诸多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如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等,其中逆反心理的危害较大。
1.主观因素
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掌握并理清产生逆反心理的内在因素,是分析初中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种种逆反行为的关键。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初中生年龄的增长,在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从而促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导致他们采取各种方法来向阻碍自我独立的外因作斗争,逆反心理由此而生。初中生在进入中学学习生活后,尚未适应从轻松愉快的小学学习生活到紧张的中学学习生活的转变,这个时候,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尤为突出。活动领域和交际范围的不断拓展,使他们更加愿意与朋友相处,也让他们感觉到已经长大成熟,强烈地想摆脱家人和学校的束缚。他们希望在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他人认为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这一时期,学生容易自作主张,对家人和教师不再“唯命是从”,并不喜欢学校和家庭对他们的束缚。
2.客观因素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教师的合理要求、正面教育视为专门针对他们的“管”“卡”“压”,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做的某些事情,如果学生认为对自己不公,这时也容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对小孩的成长,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家庭教育若有缺陷或薄弱,往往会导致小孩不良个性的形成,并埋下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对孩子的行为和性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存在误区,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没有注意到教育的规律,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略了其兴趣爱好,这就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由此失去了信心,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的教育要求并不统一,父亲一个标准,母亲一个标准,特别是祖、父两辈人之间的不统一,或者专制,或溺爱,或放任,或采用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孩子无所适从。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防治与应对措施
1.提高教师素质,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要抱着热情、积极和信任的态度,并让全班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这种态度。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以及其中的期望和关怀,就会得到一种被信任、受到鼓舞的内心情感体验,对教师的爱戴和信任也由此升腾。
2.课堂教学要凸显新课程理念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以及“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模式。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并能够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知识。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兼顾差生,尽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
4.降低教学难度,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和认识能力与成年人相差甚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耐心、细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讲解知识的发生及形成过程,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篇10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它在青少年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源于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源于对现存教育措施的抵触情绪。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说明他们的身心趋于成熟,开始观察探索、思考客观世界,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教育者宜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旁敲侧击法、真情引导法、实践体验法、潜移默化法、宽容理解法、欲擒故纵法、满足合理需要法等,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进行转化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一、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教师、家长们经常会感到困惑: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和教师、家长的关系开始疏远了,明明是正确的教导孩子们却偏偏听不进去,甚至对着干。这一方面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家长们经常犯的错误:孩子是自己的,我说他是为他好,他就必须听我的话。没有想到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孩子对家长的责备感到委屈,认为家长不理解自己,你不让我做的事我就偏要去做,由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引起的逆反心理也就在所难免。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它是指受教育者在受到外界的刺激、影响时产生的对立情绪,它是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它在青少年的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比如禁止他们抽烟,他们就千方百计的偷着抽;对教师、家长的正面教育表示怀疑……这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们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强烈地要求摆脱成人的监护、管教,成为独立的人,尤其反感教师、家长等成人们的那种絮絮叨叨的管教,希望得到成人的承认、尊重、理解。它是青少年适应外在环境的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心理机能,实际上是由于成人使用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待他们,才引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对于青少年的逆反情绪,严加管制的做法只能更加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不能采取硬性压制,最重要的是设身处地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及时与他们沟通,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逆反心理不是只有消极方面,也有积极方面,关键在于成人们采取何种方法加以教育、引导,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激发青少年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他们去探索未知的事物,深入探究、学习。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好奇心引起的,越是不让做的事越是要做,越是不让看的东西越想一窥究竟。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如有个孩子爱玩水,经常把家里所有的杯子都装满水,家长越是阻止他玩得越欢。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开始加强,他们开始尝试独立运用自己的观点来衡量是非,渴望用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是非曲直,对教师、家长的教导持怀疑态度,甚至甘愿冒着受罚的风险去亲自尝试一些新奇的、被禁止的事物,虽然这个“禁果”可能并不甜美。这种逆反心理不是对现实的叛逆,而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他们不拘于现有的认知与准则,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看待与探索世界。因此,只要教育方法得当,这种逆反心理就存在着向积极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另一种逆反心理是由抵触情绪引起的。引起这种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很多,有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等。例如有的干部一面大谈廉洁奉公,一面却又贪污受贿,用公款大吃大喝;有的教师言行不一;有的家长对孩子犯的一点错误揪住不放,整天反复唠叨……这种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们对外界的宣传、教育、引导不满,但个人又不能改变什么,因此做出与之相反的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有的是家长整天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他们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便做出种种叛逆的行为。由抵触情绪引起的逆反心理对外界的任何正面宣传、教育都会感到反感,这时教师、家长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而不能一味说教、责骂,否则只能起到反效果。
青少年出现逆反心理说明他们的身心趋于成熟,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开始观察、探索、思考客观世界。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既有消极方面又有积极方面,若是一味打、压、禁,只会使他们走向极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因此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进行转化、教育,先要分析它的起因,对症下药,然后利用其特点,消除不利因素,以达到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1.旁敲侧击法
所谓旁敲侧击法就是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不明确指出,点到即止。这一时期由于生理渐趋成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青少年们希望教师、家长能把自己当做成人看待,希望以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事情,但由于他们的社会经验还不足,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行为方式缺乏正确的判断力,特别是青少年的模仿力强,他们可能会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做出一些自以为正确但有一定危害的行为。这时教师、家长如果不厌其烦的、反复的说教,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抵触情绪,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因此对青少年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时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他们,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要揪住不放,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分析、改正。
2.真情引导法
教师、家长都希望青少年们能向积极方面发展,由此做出了一些善意的但却伤害他们的事,如教师对青少年犯的错误揪住不放,或是对他们的某些不符合自己希望的行为大为光火,轻则唠叨不停,重则拳脚相加,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而这些做法更会加剧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使他们在叛逆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感情上的隔阂会使青少年对教师、家长的教育产生怀疑,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希望的是得到教师、家长的尊重、信任、理解,只有真情才能拉近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感情距离,作为教师、家长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真诚的帮助他们,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
3.实践体验法
青少年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总希望自己亲身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教师、家长却总是希望青少年能够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许碰,对他们过度保护,这样只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扼杀他们的探索精神。只要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就要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并承担由此造成的后果。他们自己得到的教训比事前的警告与事后的教训都要好得多,要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去领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并养成勇于承担的责任感。
4.潜移默化法
青少年的模仿力极强,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家长在发现正面教育无效时就要及时改变教育策略,利用他们爱模仿的特点,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对他们进行“隐性”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家长在平时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青少年做出榜样,让他们从教师、家长的行动中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从教师、家长的言行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引导远比说教要重要得多,也更容易得多。
5.宽容理解法
青少年年纪还小,可塑性还很强,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还没有定型。因此当他们表现出反抗的行为时要以爱护之心,循循善诱,在信任、理解、宽容、谅解的基础上,耐心、细致、真诚地与他们做心灵上的疏导与沟通,对他们的一些错误的言行要保持冷静,在事后与他们和缓地谈心并加以引导,达到教育目的,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不能动辄打骂。采取暴力的方式对待青少年,不仅使他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也会使他们形成心理阴影,影响他们以后的健康发展。
6.欲擒故纵法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向积极方面发展还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关键在于教育的方法。如果仅是靠正面说教,青少年们往往很难接受。反其道而行,利用青少年的这种叛逆心理、刺激他们的自尊心促使他们向积极方面发展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仅适用于自尊心强的学生,并且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掌握分寸,不能过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