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6:3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生活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生活化论文

篇1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人中,我设计了以下情景:“如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HfJ~JJ举行的七年级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O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3.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霸州二中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O台以上,从第l1台开始每台按7O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课桌椅》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篇2

关键词:宣传主题布景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干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人中,我设计了以下情景:“如图,A、B两镇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中学,经费已有着落,但学校选址上有争议,为了交通方便,决定建在公路旁,A镇人希望建在C处,B镇人希望建在D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镇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要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就可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HfJ~JJ举行的七年级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O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3.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霸州二中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O台以上,从第l1台开始每台按7O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课桌椅》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篇3

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因此我们今天的教学要与信息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相适应,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学的教材,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和求知欲,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从而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用数学思维去看待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你坐在第几辆车?你在车上坐第几排?某同学在你前(后)几排?你的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这排共有多少个同学?车上共有几排?这辆车共坐了多少个同学?这些问题都会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研究和思考。结合年龄特点,还可以联系“相遇问题”和“追击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同学们此时可以全然忘记旅途的艰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探索中,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课程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心理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题材,题材要尽量广泛,并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小学生愿意接触,愿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挖掘数学学习资源,根据他们的爱好创设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符号、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课的开始我拿出两个同样规格的盒子,问学生,这两个外形一样的盒子,哪个重,生纷纷举手,生1:我认为两个盒子一样重,因为我看这两个盒子一样。生2:我反对,盒子是一样,但一个新,一个旧,我认为新的轻,旧的重。生3:我反对,要知道两个盒子哪个重,不能只用眼看,你要用手去掂一掂。师:还有什么办法?生4:也可以去称一称。教师赋枯燥的内容以“生命”,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又如教学《线段》这一内容时,开头引入:一天一只小猴正在家门口玩耍,忽然听见妈妈喊:“小猴贝贝,回来吃水果”,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直的,一条路是弯的,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吃到水果、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明白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探究数学问题

在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创造探索性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关注,让他们积极地探索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教学《平面图中的方向与位置》时,教师课前谈话:国庆期间,你们出去旅游了吗?谁来说说你去什么地方旅游的?生1:我去山南。生2:我去林芝。生3:我去罗布林卡公园了……师:就是我们西郊的罗布林卡公园吗?拉萨除了罗布林卡公园外,你还知道哪些景点?(生交流)师:这么多好玩的景点,你们想不想去玩呀?老师带你们去好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教师的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

4设计生活化练习,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时空,但时间毕竟较短,空间也有一定限制,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所以,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教学《千克的认识》时,学生对买东西有生活的基础,对重量有一定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掂一掂一千克苹果等水果的重量,学生对台秤有初步认识,秤面上的1就是1千克,2就是2千克,但5千克对准的却是0,学生有疑惑,不知是5千克,还是0千克,为了让学生对台秤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课后去菜市场,调查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通过了解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用的台秤和书上介绍的台秤有所不同,但当台秤指针转了一圈后就是5千克。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活;教学

一、利用制作“通讯录”来学习Access数据库

教科版信息技术必修教材的第七章,讲到的是信息资源管理。第三节是《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在入学的时候,我在班上做过统计,我所带的几个班里,学生家里拥有电脑的比例是60%左右。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首先问学生,你们是怎么管理你们的通讯录的。很多同学现在用的还是纸质的通讯录,要联系同学或朋友的话,需要在纸质的通讯录里翻阅,往往要翻阅很长时间,而且纸质的容易损坏,写错的话不容易修改,而且纸质的还会遗失。我打开一个事先用Access数据库做好的通讯录系统,展示给学生看。我所做的通讯录主要功能有:(1)增加删除联系人;(2)新建组;(3)修改信息;(4)增加备忘录(和某个联系人相关的);(5)查阅联系人;(6)导入导出;(7)打印。导入导出主要是为了异机异地备份,防止数据丢失,还有,如果原机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的话,还可以重新导入备份的数据。这里所要展示给学生的是Access的功能的体验。让学生首先对Access有个感性认识,知道Access功能的强大以及方便。然后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围绕通讯录的制作,学习Access数据库,使学生有方向感和目的感。学生在完成或初步完成一个通讯录的制作后,会有成就感,不再像以往学生一样,感觉Access是很深奥的东西,同时觉得Access的使用是离自己多么遥远的事情。学生学习也更加的主动和积极了。

二、通过Excel管理财务来强化Excel的学习

教科版信息技术必修教材的第七章,讲到的是信息资源管理。第二节是《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其中用重要的篇幅讲到了“用电子表格管理个人财务”。在上到这里的时候,我联想到学生们是如何管理个人财务的。有的同学在笔记本上用尺子做表格,然后记录自己的日常消费。我又注意到家里有电脑的走读生,问他们是怎么管理自己个人日常消费的。有些是没有管理,自己花费多少钱,从来都没有记录,有些同学在纸上记录。只有两个同学说,在家里用电脑Word程序里的表格记录。我又问了那两个学生,使用Word里的表格管理方便吗?他们的回答是不方便。我说不方便在哪里呢?他们说,表格要不断地增加,而且Word文档是分页的,即使是只有一个表格,也有断续的感觉,而且删除也困难。我又问了,Word里要想算我一个月或是一年的消费总额怎么办?我如何找到我一个月,一年里消费最大的事件?学生的回答是不知道。其实,就学生自己所学,学生还不知道Excel功能的强大,也不知道Word里表格和Excel的区别。我同时打开了我们使用Excel制作的成绩处理软件,学生开始逐步地认识到了Excel制作电子表格的强大。

三、使用搜索引擎解决学习上的难题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难题,有的可以请教同学,有的需要请教老师,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可以寻求网络,网络上有极其丰富的资源,等待我们去寻找和发掘。例如曾经有个同学来问我一道立体几何题。他不是问我怎么做,他说网络上有搜索引擎,那些搜索引擎是否也可以搜索立体几何之类的图形,找到题目的出处和解答(他的意思是说,在搜索引擎的文本框里画立体几何图,然后搜索)。我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谈到搜索引擎,作为老师几乎每天都会用到,更何况是信息技术教师,更是知道其中很多的搜索语法和技巧。但是,针对他所提出的问题,我一时真是找不到答案。我的脑海中,总是在想,搜索引擎的文本框里怎么输入立体几何图形呢?后来,我尝试着在百度和Google搜索图片的窗口的文本框里输入文字“立体几何”,出来了很多图形,百度和Google都给出很多图片,找了很多页也没找到。

四、使用PowerPoint制作演讲稿学习

PowerPoint的制作曾经有个同学来问我,马上学校要举行一个一年一度的家长会,她要代表学校做演讲,主要介绍我们学校的历史、近年来所取得的一些成就,还有校风、学风等等。她想要做一个演示文稿,向我寻求帮助。我跟她讲了一下PowerPoint的制作。后来,在我的指引下,她自己找到一些书籍,在家里多操作,不出一个礼拜,竟然做出一个比较精美的演示文稿。后来,我把她遇到的问题和如何利用PowerPoint解决问题的整合,制作了一个教学案例。在后来的PowerPoint制作教学中,我引用这个案例,学生都受益匪浅。

五、使用Photoshop制作校园海报学习

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生活化价值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信息化时代,数学课堂教学势必打破封闭的,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状况,势必走向开放,走向创新。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内在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一、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教学“比多比少”,我设计了“玩豆豆的游戏”活动,同桌两个学生,分别从预先准备好的信封里随意抓豆子,通过具体的数豆子,观察,比较,判断,从而理解“多与少”、“多几与少几”。并注意沟通加减之间的联系,最后启发学生讨论“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入。问题:甲篮与乙篮都放了一些苹果,现在从甲篮里拿出2颗苹果放入乙篮里去(教师边讲边演示),这时甲篮同乙篮里的苹果一样多。问:(1)原来甲篮里的苹果多,还是乙篮里的苹果多?(2)原来甲篮里的苹果比乙篮里的苹果多几粒?学生分组讨论,由于甲篮和乙篮里的苹果数量不知道,不能用减法直接求相差数,因此题型有新意,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开始时,不少学生误认为甲篮里的苹果比乙篮里多2粒,后来有的学生经过再思考,对这个结论产生了疑问,最终学生才明白,甲篮里的比乙篮里多2个2粒,也就是4粒。教师新颖灵活的课程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把数学学习变成了生动的、有趣的游戏活动。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数学医院,开展找朋友、夺红旗、接力赛等形式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有参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受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探索问题的意义,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发展,促进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都获得发展。

二、创设富有探索性的情境,训练思维品质,促进思维发展。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发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后,教师可创设春游情境,让6个学生举着分别代表各班人数的牌子,一年(1)班38人,一年(2)班40人,一年(3)班45人,一年(4)班40人,一年(5)班34人,一年(6)班42人,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坐在一辆车最合适?组织学生进行估计、尝试、讨论、搭配,使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更贴近学生实际。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有时学生想出比教师更有创造性、更巧妙的解题方法。又如让学生解答:小明带了15元钱,买4瓶果奶,每瓶1.5元,剩下的钱买矿泉水,每瓶2.5元,可以买几瓶?学生列式:(15-1.5×4)÷2.5=3.6瓶,计算后发现结果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答案不能是3.6瓶,0.6瓶怎么买?有的学生认为四舍五入法,可以买4瓶:有的认为可以少买一瓶果奶,省下来的钱和找回0.6×2.5=1.5元,合起来还可以买一瓶矿泉水;有的认为可以讨价还价,仍可以买4瓶;有的认为买便宜些的矿泉水,如一元的矿泉水,再买果奶……这样的题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策略,教师不加否定,要求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处理信息能力。教师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注意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三、创设具有活动性的情境,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实践能力。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214-01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内容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并为生活服务的。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生活范围出发,有意选择学生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作为学习素材,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深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一、目前小学教学中的“生活化”不乏形式化倾向

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的确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还应该看到另一面: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所谓的“生活化”而有意创设虚假的教学情景,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或与数学联系很少,以至喧宾夺主,冲淡了数学主题,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案例】新华服装店出售一套衣服,售价是55元,刘刚家里仅有10元面值的人民币,刘刚至少要带多少张这样的人民币,可以买下这套衣服?

生甲:至少要带6张,面值共60元。

生乙:我认为买55元的衣服,应该带7张,除了买衣服,还要付车费的。

生丙:要带5张,共计50元,理由是服装售价55元,可以要求商场给打折。

虽然学生乙和学生丙的说法都不切合题意,但教者却认为应该允许它存在,更应该为这两个学生的精彩表现而鼓掌,并讲述了两条理由:

1、只要合理,就应该允许它的存在;

2、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学生乙把多余的钱用于车费或买其他东西,这固然可以说明这位同学考虑问题全面。学生丙用50元跟服务员讨价还价,也能将服装买回来,这固然可以说明这位同学具有一定的生活能力,但是他们的答案和数学有关吗?如果按此类推,肯定会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异曲同工的解法。同样,“学习数学是为了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这个观点固然是正确的,但并不能曲解,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并不能等同。合理的否定并不意味着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而是应引领学生进行更合理创新。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既要注重“生活化”更要把握好“度”,即选择生活素材应充分体现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精神。

二、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数学素材,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锻炼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技能。

【案例】某文化超市最新进来12箱文具盒,每箱15个,每个卖10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师:如果你是公司经理,你打算怎么卖?

生1:“我可以零售,一个一个地卖。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先算共有多少个文具盒:15×15=180(个);再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0×180=1800(元)。

生2:“我可以批发,一箱一箱地卖。我的算法是先算出每箱文具盒的价钱,算式是10×15=150(元),再计算出这些文具盒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50×12=1800(元)”

生3:“我可以成套出售。先算一套卖多少元:16×10=160(元);再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60×12=1920(元)。

师:咦?“每个卖10元”与“进来12箱热水瓶”两个条件好像没有必然联系啊,你是怎么将他们“凑”在一起的呢?

生3:假如我是超市老板,进货时会考虑到文具盒的颜色和图案,我会进12箱颜色和图案互不相同的文具盒,可以从每箱中各拿出一个,将12个配一套出售。

师:假如我是顾客,我就不愿意也不需要成套地购买文具盒,你会怎么办呢?

生3:这正是我要接着说的。为了刺激顾客购买,超市可以用买一套文具盒赠送一份礼品的方式。

课堂变成虚拟的生活超市,数学知识也回到了它本应存在的天地――生活中。各位“超市老板”就在这样的“生活化”数学中各显神通:零售、批发、套售。于是数学回归了生活。

事实证明,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尽可能让教学内容和形式“生活化”又要尽量规避出现“形式化”,使小学数学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换句话说,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追求“数学”和“生活”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篇7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如在教学完“简单的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首先,我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作合理的分析,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有的学生分析:英语学科课堂形式很活泼,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有时候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语文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问题有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语文课……其次,我又引导学生设想个人实践目标:假如我是校长助理,想统计学校某一方面的信息,来协助校长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最后,我又激励学生自由组合,制订小组实践计划:假如我们是XX,想统计……做社会的好公民。这里,教师要求各小组设计好统计表,利用课余时间去展开调查统计。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参谋”、“校长助理”、“社会公民”这三个生活问题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去畅想、去讨论、去实践。由此,他们再次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作出决策”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不光如此,他们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1、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即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例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如知道了某一物品的单价和数量,用乘法估计一下最多带多少钱就够了;或知道了两种以上物品的价格,用加法估算大约需要多少钱等等。因此,小学数学新大纲重视加强对各种估算的运用,教师要加强对这方面的技巧训练,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在思维训练中感受“生活化”。数学问题,在学生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如教学六年级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自制的圆柱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发现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包含关系。再通过把盛满沙子的圆锥形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沙子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虽然学生的创新发现只是重复验证,但对于他们自身而言,却绝对是创造。

3.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某校计划购置50台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10台以上,从第11台开始每台按七折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八五折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篇8

一、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

传统的学习内容固定、学习方式单一、问题和答案标准,忽视学生个性,忽视学生自己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这样的教育无疑在剥夺学生思考、体验、发现和创造的权利。学生只会服从、接受,不会探究和创造,迷信权威、迷信书本,压抑自己内心的感受,教育成为共性的教育,缺乏个性,学生高分低能,创造意识不足,厌学的现象严重。数学生活化向传统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扔进了一块石子,泛起朵朵浪花,为学生营造了生意盎然的数学学习氛围,用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取代单调的数字演算来吸引学生,用生活素材和形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好奇心。生动有趣的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会大大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研究,积极尝试、实验操作、交流互助、刻苦钻研、大胆猜想、寻找规律,使学生养成主动挖掘身边的数学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贴进生活的问题情境

数学的发展一再证明“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这门学科是人们在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和创造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尽量贴近生活,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入手。情境丰富之余又相对集中、完整,情感保持内在的联系。提出的问题强调现实性、趣味性、探索性。恰当地运用好教材现有的情境,对于一些身边的素材,如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可先用数码像机摄进校园内外常见的事例,投影出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形象直观的实物建模切入成几何图形。由平时见到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抽象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从直观到抽象,让学生体验这些图形原来就在身边,生活处处充满数学。

三、采用生活化的自主学习,培养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学好数学就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数学学习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大胆实践,并尝试把所学到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尝试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发现数学现象和问题;尝试通过模拟生活的活动对数学概念、法则进行具体操作,深入理解;尝试在生活中消化和巩固数学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鼓励学生学会观察,用数学观点看待生活

篇9

关键词:中职数学;生活化

1中职幼师数学教学现状

1.1学生数学基础薄弱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更加重视,中职幼师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生源的质量却不容乐观。笔者统计了任教学校2013级至2015级三个年级学生数学入学成绩,结果表明:数学的平均成绩为46.7分(总分为150分),及格率只有11.62%。

1.2教师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不少中职幼师数学教师采用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略了数学教学应该具有的生活意义,数学教学应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就业服务,导致学生看不到数学的价值,课堂教学效率很低。

1.3教材缺乏生活和职业特色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中职幼师数学教材基本上是按照学科进展的思路编写,相对于普高教材而言,只是在知识深度方面降低要求,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而轻视知识实际应用。虽然有部分的应用题目和应用背景介绍,但是还是显得太少。尤其是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形成将来从事学前教育能力的内容更少,缺乏职业特色,学生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很少有学生肯定数学的价值。

2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概念[1]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数学基础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魅力,从而增强她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中职幼师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3.1利用“生活化情境”导入新课

大部分中职幼师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较弱,数学思维能力不强,缺乏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情境”来导入新课,创设一个形象具体、学生能充分理解的问题情境,营造出有趣、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她们主动探究的欲望。《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的重点,也是难点。有部分中职数学教师的处理方式是自己在黑板上推导出公式,然后让学生背诵、默写、通过做练习等方式强记公式。现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3.1.1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师)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教室里乱哄哄的,数学老师很生气,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1加2加3,这样一直加到100等于多少?并且还说,做不出来的学生不准回家吃饭。老师本想用这个题目为难不守纪律的学生,可是不到1分钟的时间,小高斯就举起了小手说:“老师,答案是5050”。这让老师不禁大吃一惊,自己花了1个多小时,算了3遍才算出的题目,8岁的高斯竟然不到1分钟就算了出来。同学们,现在让你们来算这道题,你们会怎么计算呢?

(生)能计算出来,只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肯定有简便的方法,一个一个数字加太麻烦……

(此时学生早已纷纷议论起来,很多学生已经开始动手演算起来)

(师)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哪种数学问题?如何求?

(生)求等差数列和的问题。可以列这个式子计算: =5050

3.1.2教师设问,学生探索

(师)1+2+3+…+200=?;1+2+3+…+n=?

(生)1+2+3+…+200= =20100;1+2+3+…+n=

(师)设{an}是等差数列,同学们猜想一下,a1+a2+a3+…+an等于多少?

(生)老师,我猜想的结论是:a1+a2+a3+…+an=

3.1.3师生共同推导公式

3.1.4巩固知识,积极创新

通过基础练习让学生巩固公式,再安排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2教材内容生活化

来源于社会现实或学生实际生活的学习内容,能很好地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高深,数学其实就在身边,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完不等式后,笔者出了如下的题目:甲、乙两车在限速40km/h的公路上相向行驶,在变道时发现情况不对,虽同时刹车还是发生碰撞。交警勘查现场后得出如下数据:甲车刹车距离略超12米,乙车略超10米。两车刹车距离s(m)和车速v(km/h)存在如下关系:S甲=0.01v2+0.1v,S乙=0.005v2+0.05v。问:此次事故谁负主要责任。

解:对于甲车:0.01v2+0.1v>12,解得v>30或v10,解得v>40或v

3.3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接触生活和社会中一些现实问题,来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重要价值。

例如在学习完了分段函数的有关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问题:个人纳税额的计算、邮费的计算等。这些问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数学思想方法。

3.4数学教学与学前教育相融合[2]

作为一名中职幼师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数学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授课教师所采用的方法,要多和老师交流、沟通,多采用探索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给全班同学授课,提前体验教师角色。学生要想亲自授课,课前必然会努力掌握相关知识,在授课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积累教学经验,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理念;数学化;数学生活化;兴趣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是“人人都都获得良好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如何把数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此,提出数学生活化的研究,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1数学生活化的含义

所谓“数学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从而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原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数学生活化体现了数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2]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数学生活化所强调的两点:一是研究如何挖掘现有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点,对现有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使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并与生活现实脱节的教学内容变成富有F实性、生活性的教学内容.二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价值,从而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因此,这两点恰好体现了数学发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生过程,是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正确认识数学的一个关键是活动,除了知识以外,学生获得的是知识背后所蕴藏的更丰富的内容,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

如学习数轴,从知识本身的意义很简单,直接告诉学生,只是一个数学符号或图案,而知识的由来不清楚,却丧失了问题背景数学生活化,体会知识的产生、演变等过程.

案例1在学习七年级《数轴》时,可以通过以下设计情境:从生活实际背景材料中学数学.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这种设计,将数轴进行数形转化、结合重要媒介,把原型还原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3数学生活化课堂设计的一些思考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知识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将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生命意义,让知识的获得过程与生命的提升相一致[3].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已获得生命意义的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积极构建“生活背景―数学活动―数学应用(包括生活中)―数学素养”的学习体系.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实现数学教学活动化、主体化和实效化之目的.

3.1课堂教学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

初中学生思考问题倾向于依赖直观、具体的东西的支撑.因此,设计数学问题,使之“生活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抽象的数学教材“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

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展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江山地图.(比例尺为1∶2)提问学生各自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地图上标出江山的三大景点(江郎山、仙霞关、浮盖山).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再引导学生联想对应的角与边有什么关系.这样很自然地得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比为1∶2)的关系,从而揭示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样设计将数学知识回归了现实,让学生去理性地、自然地认识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即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同时又渗透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最好的教学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而将设计的问题利用情境自然串联,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就能使学生情绪在情境的暗示作用下被唤起,使学生自己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教育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

案例2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式”是这样设计的[4]:

设计1:引导学生欣赏江郎山的照片,激发学生想去参观的愿望,点出这节课的主线:边参观江郎山边学习身边的数学.沿参观旅程依次遇到下列问题:(1)江郎山距学校45千米,校车的速度为50千米/时,那么经多少时间后到江郎山?(2)买门票时发现江郎山门票价格为:成人每人60元,学生每人30元.我们有a个教师b个学生,买门票需付多少钱呢?平均每人要付多少钱呢?(3)江郎山有k个景点,方圆539平方公里,平均每个景点的建筑面积是多少?(4)江郎山壁式展柜p个,展出工艺品m件,独立展柜有q个,展出文物n件,则每个壁式展柜平均展出多少件?平均每个展柜展出多少件?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代数式.

设计2:引导学生观察所列的代数式910、60a+30b、60a+30ba+b、59310k、mp、mp+nqp+q.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式子吗?剩下的几个是整式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请你类比分数,如果让我们来给他们取个名称的话,你觉得该叫它们什么好呢?(分式)那么两个整式相除一定是分式吗?请你想一想,怎样的代数式叫分式呢?得分式的定义:两个整式相除,且除式中含有字母(字母取值使分母不为0)的代数式叫做分式.

设计3:(1)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25,x5,5x,x-yx+0.5y,a-3bb,xy-3,1+2x,x2,x-2x+3.

(2)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请你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一个分式.然后从字母表示数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在分式中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通过求分式的值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分式中分母不等于0的本质要求.

设计4:参观完江郎山后大家乘校车返回学校,出发5分钟后江郎山工作人员发现有学生遗忘了照相机,马上打的送过来,已知校车的车速为每分钟a千米,出租车的速度为每分钟b千米(ba),那么出租车追上校车需要多少时间?当a=1,b=15时,出租车追上校车需要多少时间.(小组合作,共解难题)由题意容易得到,校车先行5分钟的路程是5a千米,出租车比校车每分钟多行(b-a)千米,所以出租车追上校车所需时间为5ab-a(分钟).当a=1,b=15时,出租车追上校车所需的时间5ab-a=51.5-1=10分钟.结合实际想一想:若取a=15,b=15,分式有意义吗?它们表示的实际情境是什么?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以参观江郎山为主线,把整节课串起来,整堂课气氛活跃,跌宕起伏,让学生自始至终都置身于参观游玩之中,却又紧紧围绕学习,仿佛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激发了学习的内动力.这种让学生感觉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而是通过积极的、主动地、自由的想象、思考、探索,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透彻理解数学教学内容,自然地开展数学活动,不正是我们老师所寻找的吗?32还原知识形成的轨迹

由于教材受篇幅和结构体系的制约,有些数学知识缺少了来龙去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直接将知识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学到的只是死的结论.这时,教师要提供优质的素材,还原知识的生长过程,带领学生通过“似真发现”,模拟数学家发现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保证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案例3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是这样设计的[5]: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09mm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厚度为009×2mm,连续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09×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9638084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学生通过这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界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数学现实”,因为学生在自主建构数学知识时,往往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教室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犯错误是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环节”.教师要重视学生出现的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原因和过程,进行调节、反馈,把新的数学知识有机地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也保护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平时教学中常常发现,有许多数学概念,学生并]有掌握它的本质,而只是从表面形式上去了解它,以至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例如,由具体数值引入字母时,总认为a是正数,-a是负数,甚至在初三复习时还出现:比较a与2a的大小时,肯定2a比a的值大,不对a分e讨论.对于无理数的概念认识不清,以为开平方就得无理数.解方程x2=1时,得x=1,等等.有的同学机械模仿,乱套公式,不考虑条件把某些性质和结论随便推广.

33加强习题的改编,促进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形成

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学习解数学题.当代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把教会学生解题看作是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一条有效途径.改编数学课本习题的“原型”,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对数学的本质产生一种新的领悟,进而生动活泼地参与“做数学”的过程,使其认知结构得到应有的发展.特别是将习题附于生活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

具体的策略:

(1)变“封闭题”为“开放题”;

(2)注重应用题的改编;

(3)引进学生喜欢的趣味数学题与数学游戏;

(4)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

总之,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个资源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伙伴也是一种资源.由此,把选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教数学是数学教学高质有效的一条重要策略.华罗庚先生讲学时一直认为:“高水平的教师总能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把难的问题讲容易.反之,把简单的东西讲复杂了,把容易的东西讲难了,是低水平的表现.”[6]华先生的讲学原则,告诫我们要不断地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不断地开展教学反思,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方法,在数学改革的过程中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罗新兵,李晶.数学生活化的含义与功能及其情境标准[J].数学教育学报,2011(4):43-44.

[4][5]徐生根.让初中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J].中学数学(湖北),2017(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