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27 08:4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感情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青春祭》
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如果真是这样,那该多好。有段时间我觉得我有些厌世,字典上的解释,厌世,悲观消极,厌弃人生。我只是有一半,我并没有悲观消极,只不过有些厌弃人世罢了。也许是我的心理太过脆弱,我承受不了打击,以至于对这个混浊的世界渐渐失去信心。但我是个很倔的人,认定了一件事,就算是错的,宁愿事后伤心,我也不会停下来。
我很怀念以前一段的日子,我有几个完美的朋友,有完美纯洁的友谊,过着完美的生活,那时的我真的觉得很幸运很幸福。现在回想起来,实在心酸。那时的我们只是太年轻,还不懂心机,还不懂世俗,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无奈。我们曾经以为完美的友情,原来是这么不堪一击。我是个懦弱的孩子,对,我还是个孩子,只有我还是个孩子,所有的人都长大了,都看出了当时的愚蠢,当时的幼稚,当时的我们是多么可笑。只有我还是一个天真的孩子,抱着自己小小的梦想,傻傻地以为这个世界很美好,没人流眼泪。
如今,所有的孩子都长大了。我们彼此激励过,彼此支持过,彼此爱护过,彼此约定过,约定作一生一世的好朋友。可是,那有什么关系呢。夜空划过的流星,再怎么美丽也只能是曾经,承诺给过的约定,再怎么努力也还是不可能,遗失的永恒,永恒的梦境,梦境中支离破碎的天空,渐渐模糊不清。多希望时间可以倒退,可以给我个机会去改变,改变做错的事,改变伤心的结局,或者彻底改变,不再出现在我带去悲伤的地方。我真的很想改变。
我讨厌所有人。我曾这样想过。那时的我就像一只刺猬,锋芒毕露地宣泄自己的不满,当的我好像变了一个人,看哪儿都不舒服。我真的是疯了。现在的我还是一只刺猬,只是忍痛拔掉了身上所有的刺,可是还要微笑面对,因为我不想让人发现我在难过。我讨厌所有人,就算是约定一生的朋友,也让我讨厌,更让我无奈。我其实是无法接受朋友欺骗我、威胁我、嘲笑我,我真的受不了。我曾在本子上写下过这样一句话‘We were good friends forever’,我们永远是曾经的好朋友,永远回不到从前了。时间慢慢把我们改变,我们只能学着去适应时间。曾经的心愿,曾经的理想,曾经支持我永不言弃的信念,都变成了曾经,不敢轻易触碰,仿佛薄薄的冰片,冷漠中夹杂着脆弱,好像一不小心就会碎掉。如果梦碎了,那么,心也就碎了。
最近脚受伤,心情也不是很好,还有很多烦心事搅得我头昏脑胀。有时我真想一放手什么都不管了,可是我不可以,人活着不只是为自己。最近的失落我没有跟人提起过,我相信我自己可以度过。同学时不时跟我开个玩笑,我知道他们并没有恶意,可是心里很不好受,随便开几句回去,趴在桌上假装休息,强忍住泪水,我不想让人发现我在难过。(励志电影 )那天在球场边走,听到后面有人叫我,那个女生拿着钥匙对我说,你钥匙掉了,我对她说谢谢,她很开心的走了。她要是我的朋友该多好,一个陌生人,会因为我的一句感谢这样开心。我的朋友呢?曾经,也是这样,傻傻的可爱。
篇2
摘要: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上或就思想论思想,还应当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重点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抓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文章的思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入情入境的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体会;感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61-01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理解或就思想论思想上,还应当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我作了如下探讨: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袁鹰的《白杨》一课“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在这段话中,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读者便由白杨树的精神感受到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又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课文最后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真对这句话,可提出这几个问题:①“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指什么?②虽然老班长留下的这个鱼钩极其普通、简单,但人们看到它就会想起什么事?就能从中受到什么教育?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老班长的形象便清晰地立于学生眼前了。
2.抓住重点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教学《景阳冈》一课。可让学生认真阅读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部分,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并思考。武松与老虎相遇时,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让人生畏,武松唯一的动作就是“闪开”,“闪”这个动作表现了武松的机警敏捷。打虎的场面写得有声有色,神采飞扬,打虎英雄豪放、勇敢的性格跃然纸上。随着这些场面的描写,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便自然而然地出来了。又如教学《我的战友》一课。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烈火烧身仍一动不动一段的描写,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并思考,为什么烈火烧身仍一动不动?这反映了他怎样的优秀品质?随着这一问题的解决,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也就显现出来了。
3.抓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 一课。知道课文写了千千万万的男女老少来到长安街上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和敬爱的作最后的告别。做到这一步还不够,还要透过内容想一想,天又因又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男女老少来送的灵车?灵车开来,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放声哭泣?灵车开过,为什么许多人追着灵车奔跑?灵车消失在夜色中,为什么人们还不肯离去?这是因为是人民的好总理,他一生为人民。人民送灵车表达对的崇敬、爱戴和深切的怀念。这层意思就是课文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
4.抓住文章的思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因此,只要抓住了作者的思路,也便抓住了作者的主旨。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反复出现,贯穿全文。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段故事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它既是串联内容的主线,又是表达情感的主线。教学中抓住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便能更好的理解文章所反映的思想感情。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课文中反复出现与“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类似的话。因为它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出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的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5.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教学《晏子使楚》一课。可通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和在失败面前的窘迫,晏子的语气或义正词严,或嘲弄戏耍,或诙谐反问,语气虽然变化较多,这些多变的语气,却充满了他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又如著名作家老舍的《草原》一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草原风光图,感受到作者置身于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之中,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体会到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6.通过入情入境的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读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鸟的天堂》。仿佛自己就是一位游客,两次游览了“鸟的天堂”。这时,读了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色,更能感受到大榕树的美丽奇特。读了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色,更能感受到作者迷恋景色,看也看不够的心情。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就能和作者一样,被那美丽奇妙的景色所吸引而不愿离去。如读《金色的鱼钩》一课。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战士小梁,亲眼目睹了老班长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自己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老班长让战友吃鱼自己却吃鱼骨充饥的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就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
篇3
最新青年教师成长的心得感悟范文
第二次集中培训,当我听了特级教师虞大明教师的讲座《盘点成长路上的关键词》后,感触颇深。虞教师的讲座,精彩纷呈、行云流水,在简便愉悦的氛围中让人增长见识。虞教师用8个关键词串起了自我成长路上8个最为关键的原因:机会、导师、公开课、比赛、研究、勤反思勤动笔、否定与超越、“悦”读一切。正因为他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些因素,让自我由一位无名小卒走到了小学语文的高端舞台,并还将继续活跃在备受瞩目的舞台上。
对于每个人来讲,机会是平等的,只看自我是否会把握、会珍惜而已。虞大明教师盘点自我的成长之路,告诫我们:承载着梦想登上舞台,把握住机会走向成功。我在实验小学工作已是第七个年头了,这七年既短暂又漫长,那里边既有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忙,也有自我的艰辛努力。回顾自我走过的教学之路,欢乐与辛酸同行,收获与遗憾同在。我有几点成长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时刻坚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教师是一份平静的职业,教师的工作是平平常常的,心态决定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教师要以良好的心态勇敢地应对挑战,适应时展的需要。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主动去做,这样不但会锻炼自我,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同时也为自我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如果什么事情都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我们就已经很落伍了。任何人都有自我的缺陷,都有自我相对较弱的地方,只要不断学习,去吸收时代的、别人的、科学的、优秀的东西。学会学习,就会成功。
二、懂得感恩是教师成长的必备素质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教师,得有一颗感恩的心,也就是要具有良好的教育心态。因为感恩,你才有爱心,才会爱生活,爱从事的工作;有了爱心,才能长智慧,有了爱心,你才会努力,才会勤奋,才会反思,才会坚持,才会成长……此刻回顾自我的成长历程,我觉得自我所付出的一切都源于感恩,是在感恩中静心学习,尽心工作,用爱心回报社会。
三、做个有心人,及时的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所以,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我教学行为,从教材解读与设计、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课堂细节的处理等层面去反思。作为日常的教学,近年来我常常用这样的几个问题去反思自我的教学:这节课,我投入活力了吗?对教材的解读,有更恰当的角度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可测吗?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什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重新来教这节课,哪个地方最值得改善?反思的深度,决定着教学所能到达的高度。活跃在教坛上的大师们,其实也是反思的高手,也是经过一步步的成长,才成为今日的“明星”。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除了反思教学,还能够反思为人处事,反思一切能够反思的东西。同时,要边反思,边记录,用键盘留下文字,为研究自我的教育教学供给鲜活的案例。
四、有承担才有成长
除了做好本职的工作之外,更要兼顾好领导安排的工作。这个学期我接管少先队工作,我觉得是领导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的平台。总之,我会尽我所能、用心地做好领导安排给我的这份工作。
五、有爱心、耐心,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
人的智力是不等的,有差距的,也就造成了学习的差异。要想把孩子都到达统一标准是不可能,也就是说教好所有的孩子是不容易的。用统一的眼光看不一样的孩子是不对的。要用不一样的尺子来量孩子,发现孩子与与众不一样的长处。千万不要用一把尺子来量所有的孩子,那样你满眼基本上都是差的孩子。孔子弟子三千,贤者才七十二。爱因斯坦小学呆头呆脑,学校开除;黑格尔大学毕业,辅导员的评价:“此人智力中等,不善长哲学”。没有想到开了个天大的玩笑,黑格尔成为哲学大师。孩子的发展有快有慢,我们怎能凭孩子的一时表现,确定他的一生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明白自我身上还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我要说年轻就是我们的资本,我们有着不甘落后的进取心,我会充满活力地奋斗、开拓、进取,将青春挥洒在自我热爱的教育热土上,我无怨无悔!
最新青年教师成长的心得感悟范文
时间过的太快了,弹指一挥间,我成为一名教师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我抱着对未来既满怀憧憬又有些忐忑不安的矛盾心情踏上了教师这个工作岗位,说实在的,当时我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也没有给自己的将来一个明确的定位。但是,经过这一年半的时间,我已经充分感受到了来自学习领导的关怀和各位同事们的友爱看,同事也为自己能够成为这个光荣而团结的大家庭中的一员而感到荣幸。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对自己是充满信心的,这份信心是建立在各位领导和老师们的关怀和帮助之上的。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才让我更加坚定了积极进取的心态。
大多数人认为当一名小学老师很简单,因为小孩子还不好教吗?我以前也一直这样认为,但自从我踏上这三尺讲台后才逐渐发现,教小学并不容易。虽然小学没什么升学压力,所教的知识也不难,但当各个方面合到一起的时候,我才发现无从下手。作为一个新教师,刚踏入教育这个行业,我有的是激情,有的是闯劲,但缺少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技巧。我知道,学习才是我进步的有效途径。新参加工作,很多地方都是在一边学习,一边适应、提高的,我力求抓住所有的机会,认真学习,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灵活运用。
首先,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同一个教研组的同事是离我最近的学习资源,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且大家都非常乐意帮助我,在我遇到困难、困惑的时候给我出谋划策,非常感谢老师们给了我切实可行而且周详的处理办法。
其次,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作为青年教师,我要充分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和课下耐心辅导
经验告诉我,备课如果不够充分,上课就会不怎么自信,语言就会不怎么流畅,学生领悟的就不怎么深刻,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这既没有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我们必须认认真真备好每一节课。这样才有资格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加强课后反思,并且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
作为青年老师我应该思考今天的课讲好了吗?学生学懂了吗?学生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作为科任老师,我要思考怎样强化尖子生?怎样推进后进生?今天我都干了什么?明天我应该干什么……
我们每天这样反思了吗?反思后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解决了吗?我首先承认我虽然是这样想的,但并没有这样去坚持下来,我想如果能坚持下来的话我的成长一定要比今天更快一些。所以哪怕一周一次这样的反思和总结也是极其必要的。
另外一个可以提高自己的方法就是广泛阅读,不仅要钻研有关教材的教学理论,关注科学前沿的最新动态,而且要阅读文学作品,阅读可以丰富自我精神世界的各种书籍。
再次,心中拥有梦想,心中充满爱。
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给前进的人们以无穷的力量。梦想是黑夜里的航标灯,可以指引着我们的方舟躲过暗礁,驶向成功彼岸;梦想是每个人心中的太阳,能驱走云霾,让心空朗照。人生可以没有财富,但是人生不可以没有梦想。有梦就有了方向,有梦就有了期许,有了梦想的人生,才会不为一时小利所趋;有了梦想的人生,才会不为一时小碍所挡;有了梦想的人生,会咬定梦想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有了梦想的人生,会风雨无阻,风雨兼程;有了梦想的人生,才会笑对坎坷,所向披靡。作为从教者的我们,尤其是深圳中学的每位青年教师更应该是拥梦而前,心中总有伟大的梦想的召唤,让我们用人格感染人格,用智慧点燃智慧,让我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成就自己,使自己一直奔走在馨香四溢的幸福之路上!
篇4
许多学生在作文中编造美丽的谎言,表达虚假的情感,这样就等于抽掉了作文精髓和灵魂,失去了作文的活水源头,剩下的只是貌似像样的躯壳。教师一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往往是绞尽脑汁去思考,总找不到素材,总想写点新奇的东西。其实,我们周围的人和事物往往是写作的一些好素材。要培养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还应从周围熟悉的人和事写起。然而,一些学生由于对周围生活的太熟悉,就觉得太平常,生理学上叫做缺少感官刺激。于是就缺乏对每件事物的新奇感,也无从发现其特征。于是,真正写起来,对每件具体东西进行具体描写时,便无从下手了。正是由于对周围事物的太“熟悉”,就形成一种懒于观察、疏于分析的惰性心理,错误地认为可以不去调查研究,闭着眼睛也照样能说出个“大概”来。对一件事情的描述,虽然能写出几句话,但都写不到点子上,写不出特色,达不到作文的要求。由此看来,对熟悉的东西写不通写不好,其实是并不熟悉那些“熟悉”的东西;只是熟其然,未熟其所以然,熟其表而未熟其里,总以为熟人熟事,一“悟”着就“熟”了。可以说,这是写作上的一种“学习病态心理”。
学生怎样克服“熟而不熟”的心理病态,学会写好“熟悉文”呢?首先要从心理上树立一种积极意识,善于从“熟悉”的包袱下解脱出来,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事物,尤其是从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学会同中辨异、异中求类,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全方位观察,尽力挖掘出“熟悉”事物中的“陌生点”,即别人尚未发现的地方,别人忽略了的地方或者别人想说而没有说出,想说而说不好的地方……其具体方法有:
从事物纵的发展和横的联系上,建立一种把熟悉事物看成不熟悉事物的积极心理,拓宽对熟悉事物重新认识和审查的新领域,尤其不要疏其枝节,淡其细末。
纵的发展,指运用发展的观点,以时间为“序”,以事件线索为“脉”,既认真了解事物的过去,也仔细分析事物的今天,还要推测事物的明天。只有这样,才能将事物看得真切、清晰、生动,才能在“熟悉”中认识那些“不熟悉”的部位,才能发现出若干值得回味、慨叹的东西……
横的联系,就是指把一个事物解剖成若干个横断面,充分认识和“熟悉”它的内在结构和各个局部之间的联系。还要通过了解、比较,熟悉它和周围事物确切的方位以及彼此映衬后所显示出的特征。另外,还必须掌握一套横向联系的“熟悉方式”。如“甲――乙――丙”并列式,“正面――侧面――反面”多项式,“左右”“前后”“上下”“内外”对称式等。
这种“纵展――横联”的熟悉事物的方式方法,一般宜采取“纵横结合”,不断熟悉已经“熟悉”的事物,并及时地把这种“熟悉”所得写出来。通过写,还可更加深入地发现和了解“陌生点”,写出面貌全新的文章来。
要尽力运用直觉思维,从感兴趣的部位入手,对“熟悉”事物突然感到“陌生”,总以为是“陌生”而看不够,以致产生某种特殊感受或新的认识,并调动非智力因素,激发写作情趣,造成一种“非写不可”“非写出好文章不可”的积极心理状态。
一棵树,最先映入人眼并引起兴趣的是鲜艳的花及翠绿的叶,但看惯了看熟了“花”与“叶”的人,如果运用直觉思维(即灵感思维),能突然由“花”和“叶”而“领悟”到根,又从根“领悟”到那些甘于奉献而又默默无闻的人……当然,这样的作文立意,就是脱“熟”而翻新的。要知道,作文是一种心理兴奋活动,而人的兴奋心理是要靠外界事物对大脑等各种感官的不断刺激才能保持的。这种“不断刺激”光靠形象思维还不够,加上逻辑思维有时也不行,这时就要运用包括灵感思维在内的直觉思维。什么是直觉思维?说得通俗一些,直觉思维就是撇开事物的内在联系,不按逻辑的法则去发现去领悟。这种思维的好处在于打破了思维定式,在众多熟悉事物的一点上直接引起共鸣,获得一种意想之外的感受或结论,甚至产生一种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灵感,所以这种思维的一部分也称灵感思维。世界上不少科学家靠这种直觉思维获得惊人的创造发明。我们平时常说的“顿悟”和“急中生智”便是如此。
怎样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呢?例如,有人看到花园里怒放的鲜花时,马上想到自己那热情奔放而美丽的妹妹……把妹妹比作鲜花,多么新鲜贴切,这就是直觉思维的效果。但如果第二个人再把姑娘比作鲜花就没有新意了,第三个人再如此则是愚蠢的人了。有人却从鲜花想到绿叶,把羞涩内向而纯洁的姑娘比作绿叶,则再恰当不过了。须知,没有经过多次主动有意识的训练而形成一种思维活动形式以外,只想临时去运用直觉思维是不可能的,它必须建立在反复的联想和想象等基本思维训练的基础上,“厚积而薄发”,最后才能进入最佳的“灵感”境界。
要树立一种敢于打破现状的不满足感,对熟悉事物多进行“不相信”的心理思维活动,再运用反思法,寻找“陌生点”,在熟悉事物中尽力发现不熟悉(即新鲜)的因素来。
反思,通俗地说就是反过来想一想、试一试。它是一种力图打破传统观念,突破思维定式,从而进行翻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反思法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是学生突破“熟悉文”构思的好方法。
反思,首先要“反观”。因为一个熟悉的事物,你对它经常那样顺着看惯了,缺乏新奇感,有可写的内容都写了。这时一定要换个视角,最宜反过来看,一来增加看的兴趣和内容,二是由此产生意外的、新鲜的发现和感受。如果把这些发现和感受写下来,便会使人耳目一新了。
“反观”之后的反思,主要是将“反观”后所得的材料和体会,进行筛选、梳理、提高,亮出“闪光点”,不落俗套的一个个排除,又一个个挖掘,直至确定一个最新鲜的立意,然后再构思一个让人看第一眼就觉得不同凡响的结构等。但是,反思必须对路、合理,切记牵强附会或故弄玄虚。
篇5
有时候静下心来想想,我的人生真的好渺茫,看不到一个微弱的发光点。尽管生活中我表现得那么坚强,心在流泪,脸上却时常挂着笑容。尽管我在大家心中永远是那个儿时快乐的女孩,是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姑娘,是那个爱撒娇爱无理取闹的梦儿,可我心中的孤独与忧伤,绝望和无助,都已深深的烙在脸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印记……
笑看城市座座楼房平地起,园林美景数不胜数,夜间霓虹灯照亮整座城市,让人心花缭乱,心旷神怡。静观农村乡风淳朴,有着耐人寻味的乡村气息。可我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女孩子为何嫁进这座城市得到的只是哀愁?令人向往的城市在我心中变得暗淡无光,成了一座伤感城市。
我真的不明白,我们同生活在一个天地,为何所受的苦难不一样?为何别人是得到而我是失去呢?如果这是上天注定我今生要承受这些,那我期盼所属于我的痛苦快些来吧!让我尽快的去品尝我的苦难吧!
篇6
一、因声求气
所谓“因声求气”,是指读者抓住文章节律,通过反复朗读作品的外在的言辞的音节声调,使我之心沉入古人之心,从而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风格神韵。其效果正如刘大在《论文偶记》中说的:“(读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的方式达到“因声求气”。本人教《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时,以“在反复诵读中,生成‘因声求气’的阅读方法”为目标,向学生提出了“学会背诵古文”的学习要求。在教学环节中,首先让学生读课文,“能读多快读多快”,这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熟练程度,如果能够做到高声、迅速,则表示学生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熟练程度。接着,让学生按照骈文的节奏来朗读,为的是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文言文音韵美的认识。然后,用老师范读,引领学生进入文章的感情世界,从“情味”的角度解读文章的情感和抒情线索,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连串的铺垫下,学生已经有了多次的朗读,进而再提出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抑扬顿挫地读课文”。最后,水到渠成地让他们背诵文章。这就是我把自己对“因声求气”的认识落实到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本篇的学习,学会一种不同于“死记硬背”的背诵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学生通过不断的角色变换(学生、鉴赏者、作者),始终在新的挑战中开展朗读,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背诵全文。
二、借体求意
这里的“体”是指文体,也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文章体式”。我在《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的解读和教学过程中,始终按照这一思路备课和教学。
确定教学文体――记事抒情文。从题目上看,这是属于序文。我们既可以理解为“为春夜宴从弟桃花园诗集”作的诗集序,也可以理解为“为春夜宴诸从弟”作的宴集序。然而,单纯的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全面的。姚鼐就曾提出,“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名为‘序’,实为‘记’”,“记”属“杂记类”,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记叙文”。然而,如果是记叙文,当以写实为主,但全文除了题目符合记叙文的体例外,作品的主体是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的。因此,我对这篇文章的文体作出这样的定义:从形式上看,是骈文;从内容上看,是记事抒情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姑且称之为“记事散文”)。这是我确定教学内容的起点之一。
阅读方法。记事抒情文的特点,一是记录作者在过去某段时间空间里的见闻的过程,即“我”的经历;二是往往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三是语言的着力点在锤炼句子。
对于这类文体,学生要培养的阅读能力,就是在文中发现“发生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情”和“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回答了上述三个问题,就读懂了文章。
三、 比较求异
“比较”是古文阅读的重要方法,“就是把几家讨论同一问题的话会合起来看,看看哪一家说得对,对在什么地方,加以辨别,这比随便读过要印象深刻些,也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①。可见,它一种立足于整本书的阅读和学习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引导学生“博览众文”。
在教学《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中,当探讨唐代骈文的特点时,可引导学生与学过的魏晋文《出师表》《陈情表》以及宋文《赤壁赋》相比较,找出其发展脉络,并进一步体验同一文体朗读背诵的一致特点,加深对文体语言甚至是写法上的认识,进而就可引导学生阅读《古文观止》中的辞赋体散文。
四、不求甚解
篇7
一、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要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着重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常见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以及景物的特点
写景抒情散文以抒发个人主观感情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上。如笔者在执教《荷塘月色》一文,抓住“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一段,让学生充分想象夏夜月上之时宁静荷塘的美丽,再从空间顺序、动静结合、五官感受,拟人、比喻、通感等多层面多角度赏析美,孩子们的思维在瞬间爆发,感受到字面以外的意境美。再如《故都的秋》,紧抓住“不逢北国之秋”一段,指导学生感悟如古典诗歌般的意象组合和以冷色调为主的配合,品文字之美,悟画面之深沉,想象出小院秋晨的幽静之美。本单元课本中句式优美,手法丰富,富有个性的描写处处皆是,要学生认真品味。
二、在阅读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以及感悟作者在谋篇布局结构层次上的巧妙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辨别作者的联想部分,这对学生的写作思路拓展有非常大的启发性。例如《故都的秋》中,作者在写景中为何要在首尾提及南国之秋,很明显是为了对比突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再如《荷塘月色》中当作者发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寂寞之叹时,为何会忽然想起一系列的诗歌来,实则是他触景生情,用古代男女采莲时的欢乐热闹场景来衬托自己内心的孤寂,再用《西洲曲》女子对心上人痛苦的思念来衬托内心的冷清与痛苦。再如《囚绿记》的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床底的杂草,是为了反衬对绿的无比喜爱之情。
但在实际学习中,孩子们在阅读时往往囿于局部而缺乏整体意识,这些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又深藏,以至于宝玉难识,只能窥一斑而不能见全豹。在实际作文中学生往往笔下有景却无情,须知“散文可以偏重于风景,但必须有思想”(丁玲)。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在执教作文训练时,侧重于要求学生选取最能表现自己感情的独特景物以及借助恰当的艺术手法来描写对象。现将所教班级优秀习作摘录如下,并作分析。
《残荷,生命的遗珠》
胡森林
池塘的四角各有一棵松柏,池边与池水之间有几级台阶,台阶上有几根弯曲伸长的枯黄的藤蔓。顺着藤蔓向池中望去,不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壮观景象,不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淡雅,也不见“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的美丽鲜艳。只见被季节折卷了的枯枝和折曲了的茎秆的残荷。
残荷,正按自己的方式活着。颓枝败叶,余晖残蓬,然能清风秀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要用尽其一生所积攒,在生命尽头呈现出另一种美丽与精致,仿佛哀伤与己无关,它们把自己已卷曲的头部尽力得高高昂起,把腰身也挺得直直的,它们要望见远方,更要远方的人望见它们。它们展现出的是一种生命中不曾有过的自信与坚强。它们有序地排列着,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共同构成和谐的姿态美韵,直逼你的眼球,仿佛可以渗进你的内心,告诉你它们正与众不同地存在这世上,让你平添一种感怀,一种敬意。那一刻,残荷的余香浮满整个池塘上空。
本文小作者从深秋回故乡所见所闻有物是人非的感伤写起。从对古诗句的引用铺垫出残荷的景象,着重刻画荷的头部腰身的自信昂扬之态,再联想到荷花曾经的鲜艳明亮,丰满之美,蓦然发现“凄凉也是生命的延续”这一生命主题。他在结尾出写到“残荷,生命虽已衰败,但是美却还在延续。它残而美、残而优、残而雅,残得别有一番韵味。残荷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轮回。世间如此,人生亦是如此,只要精神上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文章从感伤到欣然的转变自然而然,情感充沛。
《寒菊》
马雅丽
那是绿化带上常有盛开,并非名贵品种,只是路边的野菊。花朵极小,极坚韧,片片花瓣笔直地伸展出去,黄色的身影在一片绿色中极为显眼,花朵并无香气。我常常将它采下,泡在水中,喝起来一股凉意直冲喉咙。这是一股极其清凉以至于冰凉冷冽的寒意。只要一小朵,其中的寒气也不可小觑。
这,恐怕是要经历无数的风吹雨打,无数的寒风冰冻才能成长起来的。想到它的细小的花瓣,恐怕其中凝聚的不是水珠,而是寒泉。就像古时的,不但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由闲适,更是有着“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倔强和高傲。
在无数个冰冷的夜里,满天的寒星闪烁之时,寒菊都傲然挺立,任大风吹刮着她的脸颊,任雨水捶打她细嫩的身姿。风儿吹吧、吹吧,吹不断她那坚强的身躯。雨儿打吧、打吧,打不垮它那坚定的意志。舍弃了香气,舍弃的美丽,舍弃了一切华而不实的东西。只剩下傲骨,只剩下傲气,只剩下一颗坚强勇敢的心。
篇8
【关键词】真情;激情;流淌;流溢
我国文学的发展,抒情文体先发达,叙事问题发展较晚。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着明显的抒情特色。可以这样说,我国文体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它的抒情传统。从古代文学到近代文学再到现当代文学,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红楼梦》、《朝花夕拾》都有着浓厚的抒情味。选入教材的许多文章更是情质兼美、情文并茂。有的如涓涓细流,潺潺淌过心田,如:《趵突泉》;有的如绵绵春雨,润物无声,如:《曼谷的小象》;有的如惊涛拍岸,令人精神振奋,如:《观潮》;有的如清风徐徐,洗尽心灵的尘埃,如:《第六颗钻石》 ……阅读这些蕴含不同情感的文章会有不同的艺术享受。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的情感资源犹如一座丰富的矿山,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开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李吉林老师也说过:“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内容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与它的“情感性”,如果把語文教学比作一棵大树的話,那么“情”就是教学的根。时代呼唤真情,课堂需要真情,学生更需要真情。如何让文章中的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情感主体参与其中。我们的教学要更具人性化,要让课堂成为艺术情感的大舞台,让课堂充溢着情感的律动和活力。
1 教师的情感是课堂真情流淌的基础
课堂是否能流淌着真情,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是课堂流淌真情的基础,教师是情感的引导者,激发者,传递者。教师要自己先到文章中的情感洪流去走一遭,让自己的情感先膨胀丰盈起来,这时,教师就是作者的二传手,教师就可以站在理解、审美、情感体验的顶峰从容地把情感传递给学生,并指引学生向文章的深层渗入,牵引着学生的情感和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相碰撞、交融、产生共鸣。
1.1 教师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善于激情。
教师的自身素养十分关键,教师要灵心善感,有诗人般饱满、细腻、敏感的心理素养。能为情所动,充分把握课文的情感纽带。要爱憎分明,对真善美的情感要热情讴歌,对假丑恶的情感要大加贬斥。文中有些情感不是用眼能看穿,用口能读出来的。教师必须细细咀嚼揣摩,透过语言分析、判断,联系相关的背景融入文章情感的洪流,捕捉文章中那更深、更细、更微妙的心灵颤动、情感波动,和作者交流对话。体会作者的言内之意韵,言外之话音。教师还要具有演讲者的激情,(音调抑扬顿挫、情感跌宕起伏),演员般的演技,(通过面部表情、神态,适当的身体语言以及说话的语气等尽量能挖掘出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还要像主持人一样在关键时善于用不同的语调煽情(有时要催人泪下,有时要激昂豪放……)。
1.2 教师要善于营造真情流淌的氛围。
目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许多教师高高在上,教鞭一挥,或正襟危坐、或面色严厉,学生诚惶诚恐,呆若木鸡,大气不敢出,唯恐遭受批评,压抑的课堂气氛令人窒息,课堂如同牢狱,他们根本不敢畅所欲言,更不要谈什么情感体验、情感宣泄。让课堂流淌真情,教师就要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敢于倾泻真情的课堂氛围。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争论中,用商量、探讨的口气与学生对话。教师的鼓励、等待、信任、关爱、宽容都会使儿童的心智处于最佳放松状态。沐浴在教师情感关怀的光辉里,他们会充分挖掘其情感的原始状态,大胆展示心灵自由,迸发出炽热的学习热情。
2 教师要善于传递情感,让真情向学生心中涓涓流淌
教师如何把文中的情感准确的传递给学生,是课堂中真情流溢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是作者与学生之间情感沟通交融的媒介疏通者。要把作者的情感巧妙地一点不差的传递给学生,教师就要运用各种手段在文章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真情理解的桥梁。
2.1 让煽情的开场白打开学生情感闸门。
富有激情的导语是情感的突破口,像一只梅花针,稳稳地刺中学生的情感穴位,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使情感的洪流开始倾泻,达到江洪欲决之时的状态。这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的投入文章情景当中,达到一触即发的效果。
如学习《麻雀》,(挂上文中猎狗与麻雀的对峙图)我是这样开场的:同学们,一只弱小的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麻雀,手无寸铁的麻雀;面对比自己大几十倍的猎狗,一只敢于和猛虎豺豹搏斗的凶猛的猎狗,无疑是以卵击石,可它竟暴跳如雷,怒视着对手,歇斯底里地嘶叫着拉开架势,准备要和猎狗进行一场殊死的战斗!难道他疯了?不!——那——是什么?
在关键处却戛然而止,造成悬念,调动学生对内容的急切关心,使学生在期待中不断积蓄心理能量,如同暴风雨前暂时的宁静,一旦进入课文了解了答案,紧张解除,这种能量积蓄被突然释放,就会获得极大的精神愉悦和审美满足。
篇9
[关键词]语文;文眼;改革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到课文中去找最能体现课文中心思想的字眼,这个字眼我们通常把它叫做“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指那些能够集中体现文章主旨,显示文章脉胳的重要词句,它好比文章的眼睛和窗口。“文眼”是课文精髓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聚焦。 “文眼”往往与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是一致的。但“文眼”又不能与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画等号。“文眼”可以是文章中的词语,也可以是文章的重点句子,它比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更集中,更简练,它是文章的“闪光点”,是文章的精髓。
一、捕捉“文眼”,具有三个作用
1.捕捉了“文眼”,就能把握文章的枢纽
课文《荔枝蜜》一文中,通篇是紧扣蜜蜂来写的。文章一开始写作者杨朔“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喝了荔枝蜜,就“想去看看一向太喜欢的蜜蜂”,后来,了解到“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最后,作者发出感叹:“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而且自己作梦也变成了一只小蜜蜂。作者反复强调“蜜蜂”,并以“蜜蜂”为线索贯穿全文,是为了揭示劳动人民(蜜蜂的象征)“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这个“文眼”。可见,抓住了“文眼”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枢纽。
2.捕捉了“文眼”,就能深入探究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课文《邓稼先》一文的“文眼”是“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作者在简介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后,赞美了邓稼先为伟大祖国“两弹一星”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印证了“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感悟到邓稼先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3.捕捉了“文眼”,有助于理情文章的脉胳,搞清文章内在的联系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课文标题就是“文眼”,道出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内在联系。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质朴、欢乐的心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捕捉“文眼”,掌握五种方法
1.从文章题目本身去找“文眼”
有些文章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中心,也就是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张。这种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的题目,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如课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说明文,其题目就是本文的主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课文中三次提到同志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对突出中心思想起到了烘托作用。
2.“文眼”在文章篇首的起始句
不少文章,尤其是一些演绎法写的议论文,在文章一开头关就提出自己的主张,这个简明、精确的主张,就是该文的“文眼”。例如,先生写的议论文《谈骨气》,文章第一句话就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文章以此主张为内容来展开,这第一句话就是文章的“文眼”。
3.从贯穿全文的字句或线索去找“文眼”
前面已经提到的散文《荔枝蜜》,是通过蜜蜂这一线索,写蜜蜂不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出最甜的生活,揭示出劳动人民也是“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这一“文眼”。又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则通过“说和做”这一线索贯穿全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
4.在文章末尾点题处去找“文眼”
有些文章,尤其是那些归纳法写的文章,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经过反复论证说明后,在文章末尾提出。这种文章最后的结束句,往往就是文章的“文眼”。例如,《驿路梨花》一文,写了哈尼族姑娘梨花为首的一群人,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文章在最后用宋朝诗人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升华主题,这句诗就是“文眼”。古诗词中有许多以最后结句点题的,称之为“画龙点睛”之句,这就是该诗的“文眼”或又叫“诗眼”。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结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该诗的“文眼”,它揭示了戍边士兵的孤独凄凉的生活境遇。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A)―0061―01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杰出女作家,她工诗善文,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但都已散佚,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集》。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词作感情细腻,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情文并茂,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
一、抒情真挚细腻
艺术源于生活,真实的情感则是艺术的灵魂,而李清照词中的“情”更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南渡前的李清照生活平静舒适,词作多描写闺中生活,题材集中于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表现出一种悠闲的情调,思想、内容都比较狭隘。如李清照早期作品《点绛唇》中“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将闺中少女见到生客时的天真娇憨之态写得逼真自然,大胆明朗,闺中生活的无忧无虑也跃然纸上。
南渡后的李清照,先后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二十余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了她精神上、心理上沉重的打击,心理更加愁苦悲痛。《南歌子》中的“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添字采桑子》中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清平乐》中的“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些作品中,李清照以真挚、细腻的感情抒发了漂泊流浪之苦,对死去丈夫的思念,对昔日生活的追忆,还表现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二、善于融情入景
李清照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制造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全词仅33个字,却写了场景,写了人物,语言明白晓畅,笔调轻松活泼,景、物、人、情融成一片,活泼而富有生趣,从而营造出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李清照的词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灵性,词人有时甚至将它们作为自己的知音和朋友,“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 ,把花当做同命运的友人,人老春暮,心中伤感;“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春花流水皆有情,陪伴愁苦敏感的词人,更衬托出她的孤独无依;“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打破了传统的“悲秋”格局,虽然也写了“红稀香少”的残秋景色,但意境毫不伤感,反而洋溢着无限的秋游之乐。
三、语言浅显自然
李清照说“词别是一家”,她的词语言清新自然,一扫花间词的浓香艳丽,代之以生动活泼的口语、市井俗语,语言独具风格,清新、明快,至今读来还是朴素淡雅,令人耳目一新。
《声声慢》是李清照历来被称颂的一首词,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14个叠字,由浅入深,齿牙交错,不胜凄苦。《行香子》:“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全是口语,似信手拈来,全无雕饰斧凿痕迹,但细细品来,却又词蕴深意,言外有情。又如《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肥”、“瘦”二字,不但形象地写出了风雨后绿叶肥茂、红花凋残的景象,而且十分传神地表达了深闺中惜春恋花的细腻感情,既贴切又深刻,被盛赞为“人工天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