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范文
时间:2023-03-22 22:1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之后我院引进了多台工程机械仿真培训设备,以仿真培训为主辅以真机操作。该方式解决学生多、训练机器少造成的上机时间不足等问题,通过模拟操作培训环节的增加,不仅延长了学生上机时间,而且解决了因训练机器少、上机时间短而产生的学校与学员矛盾。
许多人对仿真培训存在疑问,操作教学仪不就是游戏机吗?会对教学有帮助吗?玩游戏能学到知识?工程机械培训以最典型的挖掘机培训为例。工程机械操作培训最重要的就是熟练程度,只有操作的比较熟练才可以安全有效的工作,因为在工作中随时都会发生紧急情况,要求动作要快于大脑及时的做出反应,避免突发事件的出现。操作教学仪的好处在于可以在操作真机前,安全的体验和实际操作一样的操作流程,保证工作时的安全、熟练。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挖掘机操作教学仪的培训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熟悉挖掘机的各个部件,在真正操作过程中不会因为不了解机器而手忙脚乱。操作教学仪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一无是处的,因为操作教学仪不是用来提高技术的,而是让学生熟悉挖掘机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通过操作教学仪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大臂、小臂、挖斗和挖掘机行走之间的配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比较好的掌握力度。在挖掘机操作过程中力度,以及各部件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如果配合不好,挖掘机的操作就不流畅甚至无法正常工作。就像挖土这一简单的动作,就需要大小臂和铲斗之间的配合,在臂伸出去的时候,小臂要前伸大臂下压然后翻斗,收回来的时候需要抬大臂收小臂而后收斗。这么一个基础的动作,没有经过练习也可以做出来,但是即使会做了,也会做的很不流畅,没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就会让人感觉刚学习操作挖掘机或操作挖掘机技术不过关。
从学校角度考虑,学生在真机操作前,通过操作教学仪已经熟练掌握挖掘机的各种操作技能及技巧,通过完成十几个培训课题,延长了培训时间,从而有效的弥补了真机训练时间短等缺陷,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提高了培训效率;操作教学仪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节省了真机培训时间,一台操作教学仪每小时的培训成本仅仅为几毛钱,从而为学校节省庞大的教学开支;学生进行训练时不会对自身、教员、机器以及学校财产带来意外和风险,避免因使用真机操作不熟练可能造成安全事故;使用操作教学仪培训灵活不受时间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培训时间根据学校情况灵活调整,彻底解决因地点、天气的原因造成的教学不便。
当然操作教学仪和真机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如果只是使用操作教学仪进行教学,学生习惯了虚拟的环境,一旦上真机操作,视角的改变,空间的改变,环境的改变、操作时的感觉等等都会让学生感觉不适应,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这种改变。但是这个时间要比一开始上真机操作进行适应所需的时间要短得多,因为学生经过操作教学仪的学校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当学生熟悉了这种改变之后,就会很快的进入角色,运用之前在操作教学仪上所学知识来进行工作。所以在进行操作教学仪教学之后就要辅以真机操作,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工程机械操作的过程,加深知识的掌握。
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认知逻辑;实践课程体系;快乐学习;思路
现在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高职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平,但将时间拉长了来看,3年后还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却大大的减少,为何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消退了呢?回溯到教学中来,特别是建立感性认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一生择业的影响功不可没。
1.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教学的认知逻辑现状
现在的实践教学体系,基于不同的立场,各所学校对专业的认知思路是有所差异的。有的学校是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实践教学从工程机械的生命全过程去考虑,从制造、装配、调试、使用、维修、回收再制造,从全周期的角度去认识工程机械,也可以说是从设计人员的角度去完成认知过程的。同时也有一部分是从维修人员的角度来认知工程机械的,认知的思路从检测、使用、维修、管理来安排课程,角度的变化当然是各个学校的出发点和社会资源差异造成的。不同的认识角度,多是建立在教师或校企合作专家的角度,设计全面的为学生着想,希望学生学习更多更专业的知识,为行业,或者可以说是为学生的就业需要来开发和建设实践课程体系的。
但细看具体的给定的课程,一般就是,先开制图、机械基础、电路等专业基础课,然后是构造、发动机、底盘、液压、电器为主的专业核心课,再来就是驾驶和维修课程等专业提升课程,最后就是顶岗实习。似乎从知识体系上是从下至上的过程,应该不错。但从3年后的职业稳定学生比例来说,为什么不高呢?究其原因,职业热情消退了,从建立认识逻辑的时候就是从老师或专家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以知识和技能为本位,考虑的是工作结构逻辑,不从认知逻辑出发。[1]如同将现在思维活跃的学生强架到职业的道路上去的教学模式,不是太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面对着不同的实践课程体系,相同的是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并快乐的学习一直不被重视,学生热爱本专业的意愿会逐渐降低。
2.高职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
现在高职学生的特点都是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是对单一事物的关注度保持时间短,现在提倡的在学中作,作中学,建立以实践项目贯穿的教学体系。把理论课程和实践项目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单门课程的角度讲,没有问题,体现的是现在的项目化、一体化教学的特色,也符合学生的认识逻辑。但是从整体的课程设计来看,还是从下向上的学科体系下的教学安排,每门课之间的认知逻辑是学科阶梯式的。也就是在这种短期融合,长期割裂的认知逻辑下,没有形成连续的认知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学生的专业热情会渐渐低落。
从高职学生的认知逻辑来看,和一般人们的认知逻辑都一样,从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而且认识不是一次就形成的,而是要不断的重复认识—理解—验证—再认识这样的过程,最后才成为学习得到的经验,从而产生满足的情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好感,只有这种好感不断的延续下去,才能保证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热情的持续。在这里认识和验证的过程都是通过项目实训来完成的,这种认知的逻辑会在一门课程中不断的加深,求知欲不断加强。[2]但是课程相关性的降低,不能够产生持续的热情,往往反映在换课程之后,有的同学就打不起精神,对新课程失去兴趣了丧失了求知欲。
3.基于学生认知立场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基本思路
如何将好不容易激发起来学生的求知欲延续下去了,不会由于课程的转换而下降。从整体的学科式的工作结构逻辑转换为学生认知为纽带的认知逻辑,应该从认知过程的内外条件来分析。
3.1 能力获取成本低廉是建立认知实践体系的必要保障
学生在学校学习或者企业实践过程中,最容易打消学习积极性的就是不知道如何获取学习资源,或者是不容易获取学习资源而产生的。对于现在高职学生都普遍存在的容易放弃,不易坚持的特征,保证他们在低成本条件下完成学习,掌握技能是必要的保障。让学生在最短途径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保证求知欲的最佳方法。比如可以在课程中增加工程机械专业资源获取方法的传授,引导学生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以及专业化程度高、开放性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等,甚至是开设人际沟通、心理学等课程,都会从客观上解决学生会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非技术性瓶颈,并且建立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沟通管道,是保证学习不断积累的必要条件。
3.2 保持不断获得的成就感是认知实践体系的动力源泉
从实践课程体系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来看,不光是项目化、一体化教学的落实,实践教学体系从认知上的整体设计才是贯通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符合学生学习认知逻辑的,是摆脱学科体系的真正的高等职业教育。现在的实践体系中几乎都还没有实践这种思维的安排教学方式。虽然我们现在还达不到德国双元制教学的第一年的工厂的专业实训,但是我们可以在教学初始就把企业员工要求作为学生培养的基本参考,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已经投入到工程机械的行业中来;其次要全部教学阶段渗透专业的影响,如在低年级多组织企业参观,假期到企业见习,不断学习驾驶、维修技术,并获取相应的技能证书,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教学体系上进行改革,将原来一根杆子插到底,不断的深入的阶梯式的教学,改成从认知角度出发,先学使用,在进行理论的学习,成为种子发芽式的教学,从这个角度来实现整体认知逻辑设计的教学。即是将教学内容以不同类型的机器来进行整合,从认知角度去发散的知识能力体系,不像现在以知识点为基础整合方式,来解决认知被动性的局面。从不断的提问为教学的逻辑,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不断的深入,而不是现在的被动的学习。把学习的重点放到学生上去,从学生学习的思路上去考虑教学安排,而不是重点在知识点上,强迫学生去学习。当然,老师的角色也要从主导者,逐渐转变为辅导者。这种尝试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3.3 学生快乐学习是认知逻辑的最优体现
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让教学目标以能力目标为核心,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以团队化为特征,在符合的环境中实施,直接在实践中学习真实的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3]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职业素养是在潜移默化的形成,专业的热情一定不会泯灭。
4.客观多元的考核方式和开放的反馈体系
任何课程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科学的考核方法来检验。一是将原来的阶段性考核可以用项目化甚至每天从知识技能点上考核,把以课程结果为考核目标的方式为主,转变为以过程考核为主。二是将从理论与技能掌握情况结合起来考核,不仅要考核理论也要和资格考试一样,也要考核技能。三要增加考核的实用性,既然是为企业、行业培养高级职业人才,一定要结合企业、行业要求不断改革校内的考核方式,不断向用人单位靠拢。[4]
同时也要建立多方联动的科学评价机制。从校内外,不同尺度来进行评价,短期从能力水平上着手,教师和学生形成评价机制,长期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观评价,企业为客观的评价体系建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以认知逻辑来设计实践教学,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对改善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沈旭.高职工程机械专业教学改革之实践[J].职教论坛,2010(20).
[2]贾新征.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2(30).
[3]邱晨辉.让职业教育变得生动有趣——专访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提出者、北京市教委委员孙善学[N].中国青年报,2012-01-09.
篇3
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提高了工程的效率和优化了资源配置,与传统的施工相比明显提高了工作,适合现代化快节奏的、程序性的工程建设。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关键的不但是快,更是质量。现代化技术的成功运用实现了工程施工的质量与速度同举。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最大的特点是机械代替人工。建筑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不管怎么预防,工地事故仍然频发。在施工中,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工程机械在施工中的应用取代了传统的纯人工作业,只需要小部分的专业人员操作机器,即可实现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工程机械在施工中的运用,一方面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机械取代人工,能完成工作人员不能完成的危险工作,并在一般的常规工作中减少工作人员直接接触工程,能避免人员的伤亡,从而减少施工中发生的事故。工程机械的高效性与安全性促进工程机械应用于铁路的工程建设。
一、可维修性
由于科技进步,工程机械设备正在向高速化、连续化、现代大型化、机电液与计算机一体化、结构复杂化发展,现代机械设备要用现代手段来维护保养,但施工现场落后的设备检测手段远远不能与之相匹配和适应,知识更新缓慢,维护技术陈旧,感官诊断比比皆是,经验管理比较普遍。但是我们可以运用铁谱仪、内燃机工况检测仪、油水化验仪、齿轮轴承检测仪、液压系统测试仪等多种先进的检测仪表、仪器,以弥补感官诊断的不足。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和效益密切相关,机械零件会在工程机械日复一日的运作中磨损,从而降低工程器械的寿命。但是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对工程器械进行技术保障,降低工程器械的磨损,预防故障发生,以保持机械设备处于完好技术状态,减少事故率和不必要的停工损失。
工程机械的可维修性还体现在工程机械设备的日常维修,只要加强工程器械的日维修,能对工程器械的整体状况有清楚了解,防患于未然。日常维修可分为日常检查,定期点检,精度检查。日常检查是指作业周期在一个月以内的点检为。日常点检的对象为在用的主要生产设备,由设备操作人员根据规定的标准,以感官为主借助便携仪器,每日一次或数次对设备的关键部位进行技术状态检查和监视,了解设备在运行中的声音、振动、温度、压力、动作等是否正常,并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和调整,检查结果记入日常点检卡中。日常点检的作业内容比较简单,作业时间也较短,一般可在设备运行,所以对声场影响不大。日常点检的目的是及时发现设备异常,防患于未然,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定期点检是指作业周期是在一个月以上的点检。定时点检由设备维修人员和专业检察人员根据点检卡的要求,凭感官和专用检测工具,定期对设备的技术状态进行全面检查和测定。除包括日常点间的工作内容外,其检查作业主要是测定设备的劣化程度、功能参数和精度,查明设备异常的原因,记录下次检修时应消除的缺陷。定期点检的主要目的是确认设备的缺陷和隐患,定期掌握设备的劣化状态,为进行精度调整和安排计划修理提供依据,使设备保持规定的性能。
精度检查是指对设备的加工精度、几何精度及安装水平的测定、分析、调整。这项工作由专职检查员按计划进行,它的目的是为确定设备的实际精度,为设备调整、修理、验收和报废提供参考依据。工作人员必须对设备进行各项检查、准确地记录设备的状态信息,为日后维修提供可靠的依据及维修成本。工程机械的可维修性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工程机械的寿命,节省了工程支出,增加工程的盈利,工程机械的经济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工程机械在施工中的广泛应用。
二、完善的租赁制
工程机械在工程施工上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专门的企业按照企业化和商业化、规模化的原则,成立机械租赁公司,把大中型精良机械调往租赁公司集中管理经营,以租赁机械为主导,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工程机械设备则一律实行有偿使用,无论对内外一律实行租赁制。单位内部租用施工机械,要求操作人员认真、客观、及时地填写机械设备使用记录表。
篇4
关键词: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维修保养;措施分析
引言:工程机械设备的质量决定企业的健康发展,设备也是公司的固定资产,在使用寿命方面也是决定设备的使用价值,固定资产的费用折旧和分摊,决定着企业的生产成本,设备的性能稳定决定企业是企业安全生产的保证。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意识到工程机械设备对于企业生存的重要性和价值性,才能重视机械设备的管理与保养措施,根据企业施工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进行设备管理,并且不断地创新管理模式,找到一条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维修保养之路,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实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简述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保养的作用
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我国的工程施工模式从传统的人工模式,向机械工业模式转型,当前的建设施工规模也不断增大,建设速度也是日益提升,工程机械设备扮演中重要的角色,要想确保工程机械设备的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能发挥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就必须做好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保养工作,不断提升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提升企业的施工运行效益。
在传统的人工施工模式下,效率提升的速度非常慢,施工中一些特殊的因素制约着企业施工的速度,而运用工程机械,不仅能克服施工难度,提升效率,还能降低施工中的安全事故。比如,在我国的一线城市--深圳,由于市场发展的速度过快,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已经满足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一些先进的工程企业当时运用了大量的工程机械设备,提出“一天一变样,一天一层楼”的施工理念,被工程建设行业誉为“深圳速度”,这是机械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做好的案例,而且在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为项目建设,节省的施工周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
“深圳速度”的发展,是有着良好的机械设备性能作为保障提前,那么,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保养必不可少,定期地检查与保养机械设备,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受损的部件要维修保养,并且通过检查预防管理措施,有效降低机械设备在运行中发生故障问题,保障企业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影响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和维修保养的因素
2.1 、工程机械设备管理责任不强,影响正常施工运行
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周期长,环境复杂,内容繁琐,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保养的专业性比较强,设备的价值过大,责任相对也比较大,企业的负责人在管理意识上认识不到位,对负责管理工程机械的专业人员,频繁地岗位调动,甚至是在工期紧张的前提下,管理机械设备的人员,身兼数职等现象,导致机械设备的管理与操作运行脱节。相当一部分的建设企业,管理机械设备的制度健全,但落实执行的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机制与奖惩制度,直接影响着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影响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
2.2 、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保养的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
我国很多建设企业,重视机械设备的使用价值,忽视了设备的保养价值。没有健全专人负责设备管理与维修保养的制度与措施,或者在管理执行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体系,对出现设备问题,不能对应解决机制,影响设备的使用性能和使用价值。企业在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维护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商制度,比如建立《机械设备管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制度》、《机械设备保养章程》《机械设备预防与应急维修制度》等,在监督检查方面,要职权分开,健全监督检查部门度与管理保养部门,要分开,避免出现,既是裁判,又是球员的现象发生,并建立检查考核制度,比如《机械设备考核检查标准及若干奖惩机制》等,全面保证设备的运行性能,保证企业的效益提升。
2.3 、操作工程机械设备流程缺乏标准规范
很多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不高,专业技术不合格,对工程机械设备操作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忽视设备使用的承载强度等原因,导致是操作工程机械设备长期不间断的运行,以致超出设备的使用承载度。工程机械设备满负荷运行,缺乏有效的检查和维修保养工程,导致机械设备故障频繁,影响安全稳定的施工运行,出现浪费了人力与费用,欲速不达的情况发生。机械设备的技术操作人员,要按照设备的使用说明,严格执行设备的操作流程。对工程机械设备的运行周期,性能检测,部件更新注意事项,要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保障工程机械设备的有效运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升设备的使用价值。
三、优化工程机械保养和维修的相关措施分析
3.1 、强化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
现代化的工程机械设备,牵涉的专业知识内容比较广,对管理与维修保养工程机械设备的专业人员,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高效率的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下,可克服传统人工模式下作业难度高、工作量大的施工问题,在传统的人工模式下,“不懂管理,缺乏维修”的意识,在现代化工程机械设备的应用中,达到很好的解决。为了避免工程机械设备故障后,出现的“缺乏维修”的局面,企业要注重技术人员的培养机制,提升工程机械管理与维修保养人员的技能水平,对企业的所有员工,要求掌握工程机械设备的常规故障问题的判断能力,和应急处理方式,并在企业培训的过程中,组织形式多样的参与活动,比如,技能考核比赛,专业知识考核比赛等有奖活动形式,提高企业员工的参与热情,也是提升企业工程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保养的综合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2 、做好工程机械设备定期保养和维修工作
企业要时刻注重提升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保养意识,做好相关工作的配套条件,创新设备管理机制,做好部件库存预备工作,按损耗周期和更新数量,配置库存机制。要定期地保养和维护工程机械设备,并建立维护台账,对应相关的维护责任人,保障工程机械设备的性能维护工作,做到企业需求,立刻投入的局面,不影响施工工期的正常开展,提升施工效率。
3.3 、严格执行交接管理制度
在施工交接中,按照企业制定交接管理制度,对工程机械设备应用清单形式交接,交接的清单上,要注明交接时设备的具体情况,从而保证设备出现问题时,分清责任,有效保障工程机械设备的质量。
3结语
在社会基础事业大力发展中,工程项目数量也不断攀升,满足施工需求,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保养工作,也越发重要。
参考文献
[1]刘金璐.现代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保养[J].南方农机,2019,50(17):119.
篇5
关键词:工程机械;智能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工程机械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工程机械单机集成化操作与智能控制技术,工程机械的智能监控、检测、预报、远程故障诊断与维护技术,以及基于网络的机群集成控制与智能化管理技术等。
单机集成化操作与智能控制技术
工程机械集成化操作与智能控制技术包括:电液控制自动换挡变速器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负荷传感全功率控制技术和无人操作技术等。
自动换挡系统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它在提高工程机械的使用效益及作业质量,改善使用性能,减轻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出优越性。它可分为液压式和电式。液压式是将车辆的行驶速度、油门开度等行驶状态参数转换成油压信号,由油压信号控制换挡阀完成自动换挡。而电液式是将行驶速度、油门开度等行驶状况参数转换成电信号后输人电子换挡控制器,由电子换挡控制器控制换挡阀而实现自动换挡。电液式具有与工程机械的控制相兼容的优点,是目前工程机械机电液一体化的一个发展方向。
负荷传感全功率控制是一个具有压差反馈的伺服系统,由于泵的输出流量和压力能根据负载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克服了恒流量和恒压系统中的能量损失,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负荷传感系统具有节能、控制性能好、寿命长和元件规格小等特点。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依次确定负荷传感系统中发动机与变量泵的匹配特性,并采用负荷传感微机节能控制系统实现全功率控制,达到最佳的经济匹配。
无人驾驶技术也是工程机械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特定的施工作业,如危险矿井区、易塌方区、易燃爆区、辐射或有害健康的作业区、深海作业甚至外界星球等地方作业,就需要带有遥控装置的,采用专用的、高智能的、无人驾驶的工程机械。随着自动控制、机器人以及网络通信技术对工程机械领域的不断透,采用定向导航和位置诱导原理,依靠无线/有线通信、自身机械操作和自身监控信息反馈处理系统,通过计算机控制和自行判断,无人操纵的工程机械正在逐步的得到应用。
智能监控、检测、预报、远程故障诊断与维护技术
电子监控与故障诊断技术主要是指对工程机械进行在线的智能监控、检测、预报、远程故障诊断与维护,实现工程机械的监控与故障诊断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国外有关研究内容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智能化的电子监控系统、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和故障预测、诊断与维护技术等方面。
传感器是电子监控与故障诊断技术应用的关键部件。随着世界传感器市场渐趋成熟,给工程机械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是在诊断系统中设置多种类型的传感器,用来探测工程机械部件由于磨损、疲劳断裂、弹性或塑性变形而在振动、温度、压力、流量等物理现象上的不同反映。对参加施工作业的工程机械,一般都要求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较低的故障率,因此在作业中要求对多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跟踪和分类识别。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包括数据融合、信息融合以及数据与信息的融合,它是把从多个信息源得到的数据结合起来,以获得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信息。
虚拟现实与机群控制技术
机群控制技术指的是机群的最优配置或最佳组合,即以机械化作业机群系统为对象,运用统计学、运筹学、模拟仿真等方法,经分析、判断,建立系统目标函数,进而采用最优化的方法求得系统的最佳结果,使系统中各种机械与设备之间在作业施工中相互协调,在施工方法上相互配合,从而获得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行可靠、工作效率高的机群控制系统。
虚拟现实与机群控制技术是对工程施工进行分析与控制的两种手段。虚拟现实技术是对实际施工过程的动态仿真,为机群的多种组合寻找最佳配置;机群控制技术是对多种施工机械所组成的施工群体进行优化调度和实时监控,确保施工安全、高效的完成。计算机仿真技术是虚拟现实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对地理位置、工程施工的虚拟现实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
智能管理系统
大型工程项目具有投资大、工程复杂、作业点多、涉及面广和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在项目开工前必须做施工组织设计,将工、料、机等多种资源以及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安排好。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直接影响工程的正常进行,因此需要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对施工机械(车辆)进行调度,重新配置各种资源,实现工、料、机的优化组合和最佳协同工作方式,以达到灵活运用施工资源、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的目的。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并且具有扩展功能的施工机械(车辆)智能化管理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GPS在工程施工中的主要作用是用于显示各工程机械的工作位置,向中央控制系统发送各车辆的位置信息、地理信息,以便于中央控制系统对工程进行智能管理,它是机群控制体系得以实现的技术支持之一。具体来说,它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施工工地地况信息的高精度测量;
施工工地多台工程机械的位置、作业速度和时间等信息的采集;
根据需要,在屏幕上实时地显示所需测量数据;
记录目标的原始测量信息,经事后处理得到精确的目标数据;
对多目标采集的信息和数据具有事后回放、显示记录的功能。通过GPS可以实时地对施工机群实行定位和地貌测量。
总之,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将会为我国工程建设带来许多的便利,我们应了解其基本知识,并对其加以科学、合理的应用。
篇6
0 引言
所谓项目化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项目化课程改革,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淡化了理论的说教,可以为学生营造较为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完成各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锻炼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工程机械电气设备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实行了课程改革。
1 课程设计理念
1.1 课程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现代工程机械产品的使用、维修、安装、调试、管理和销售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的典型就业岗位是工程机械维护、维修、设备管理、销售等,这些岗位都需要具备工程机械发动机、底盘、液压、电气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工程机械电气设备作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证。课程设计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力于培养学生熟悉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能对电气系统各部分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测、检修,并具备一定的故障分析与排除能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的主角地位,学生是课程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建立学生为中心的二元主体的互动模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程为主渠道的沟通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通过这个沟通与互动,获得教学相长,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平等主体间思想和行为的对话。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出电气系统检修、拆装或故障诊断任务,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制定计划并实施。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答疑、指导、点评。而不是单纯的示范、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3 强化过程考核方式
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考核,从各个项目的完成质量、平时考勤、劳动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促进学生技能及职业素质的提高。
2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置依据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和知识的要求,典型工作岗位有工程机械维修技术员、工程机械营销员、工程机械零部件管理员和设备管理员等。本课程按照“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改革思路,以常用工程机械电器系统为载体,以设备维护能力培养为中心,将现代工程机械电器系统分为电源系、起动系、柳工装载机电气系统检修、柳工挖掘机电气系统检修四个模块,最终是学生具备保养和维修工程机械电器系统的能力。
本课程模块结合本系实训条件,按“任务布置、计划、决策、实施、评估、信息反馈”一个完整的过程实施教学。教学过程做到全过程开放,主要课程内容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同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完成部分模块,通过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我们设计出的项目情境用以说明本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在能力要求中,明确本项目学生所要达到的实践能力,在知识要求中,引导学生学习本次项目所设计的相关知识。同时给出参考学时,根据学校学期的整体安排,建议有10%的课时浮动量。
3 教学效果总结
3.1 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
由于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后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工作任务,学习情景贴近工作情景,大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采用了多元化的过程考核方式,每个项目都要考核,每时每刻都有考核,学生一刻都不能懈怠,学习上掉队的少了。还有很多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老师请教问题,跟老师学习额外的知识和技能。
3.2 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
课改以来实训室添置了大量的实训器材,聘请了多名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老专家作实训教师,教学过程中又采用了分组教学,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动手机会,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
3.3 课堂纪律好了
课改之后,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是混文凭,而是学习谋生的技能,学习态度得到了很大改善,学习认真,积极动手,上课不再开小差,吃零食、玩手机的现象少了,迟到早退的少了。
3.4 团队意识增强了
每项任务都是小组共同完成,小组之内又有分工,大家需要团结合作,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了,先进帮后进,共同进步。本课程设计实施以来,学生对工程机械电气系统的维护、检测、故障诊断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就业状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高度认可也从另外一个方面验证了课程改革的显著效果。
4 结语
篇7
(1)优化选择施工机械设备。
公路施工方案的经济性能够于不尽相同的方案之间实施优化选择,结合工程量的大小程度和工期的长短来选择机械设备之规格、型号、数量及进入退出场地时间,以实现工程进展程度与设备高效利用的协同和控制。对于施工机械的选择,不同类型的机械与同一类型的机械之不尽相同的型号,均有本身最佳的作业范围。若是超越了此范围,不是出现机械资源浪费现象,就是出现工期浪费,施工质量不能保障等现象。因此,在施工时,要依据机械设备本身之性能特点。同时,根据施工的条件、手段以及经济效益方面,实施对机械的种类、型号的科学选择,以促使机械施工实现效益最大化。施工机械设备之配套机械化施工,不但存在单机操作,而且愈加重要的是存在配合作业。所以,除了对施工机械设备正确选型之外,还应结合施工工艺、组织实施科学搭配,组成单项工程机械化。例如公路施工量过大时要选择使用大型机械设备,而施工量比较小时则要选择使用中小型机械设备。可此并非绝对的,应当做到具体状况具体分析。对于公路土方施工,应尤其注重掘挖机与运输车辆、推土机等重要设备之优化选择;对于路面施工,应尤其注重沥青混凝土拌和设备与摊铺机、运输车辆等重要设备之优化选择,若是拌和设备生产抑或运输的能力比摊铺设备能力小,必定会给施工的连续性带来影响,如若处理不当,则会给路面平整度带来影响,及至给工程质量进度带来影响。
(2)选配机械设备应注重效率。
所谓机械设备的条件,从一方面来讲即机械设备本身设计制造时的条件,也就是机械设备的科技含量大小与性能强弱。此便要求应用者在使用时要选择适宜企业本身发展以及公路施工发展趋势之设备,不仅应具备公路工程机械之管理超前理念,而且应当防止盲目性。从另一方面来讲即运用期间的本身条件,主要指机械设备之完好率、工作效率之发挥等。而正确的操作及时的维护,则可以从根本上化解问题,防止因机械设备的技术水平差抑或维修率高而给工程的质量与工期带来影响。公路工程施工单位要处理好机械设备科学合理配套关系,具体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容。①以机械设备配套中主要机械设备为基准,其余配套机械设备以保证主要机械设备有效发挥效率作为选择配置标准。②以机械设备配套数量达到最小为原则,也就是尽量选择部分综合型设备,以缩小配套环节,提升机械设备配套运行之可靠性。③次要机械设备并列原则,也就是在可行状况下尽可能注重配套中之薄弱环节,达到局部施工机械设备之并列实施。
二、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要科学化
施工机械设备在施工应用期间难免会产生故障,其中部分故障给机械设备带来的影响是较为严重的,可这部分严重的机械故障通常是因忽略对那些小故障的及时处理而导致发生的。所以,在机械设备维护方面,必须对小故障要及时处置,不能因故障很小耽误机械设备使用,而使机械设备带病工作,结果酿成大的故障,导致机械设备不能再利用。此不仅会耽延工期和工程进度,有时或许能导致机械设备的报废,给建设企业带来重大财产损失。具体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对机械设备检查要做到日常化
实践表明,机械设备之大部分故障若能在平时检查中做到早发现同时采取处置措施,则可以及时地避免故障的出现。因此应搞好机械设备之预防检查,可通过日常维护与巡检两部分进行,日常维护通过机械设备操作者来进行,就是将“十字作业法”切实履行机械设备的全部运行过程,直至停机。巡检工作则由负责检修的员工来进行。应依据施工场地的实际状况,将所运行的机械设备管理责任落实至每一个人的身上,建立机械设备综合检查日志,同时把对所有机械设备的巡检状况与当月此机械设备的运行及维修状况予以对比,在经济方面构建机械设备维修人员奖惩机制。
2.2科学合理维护机械设备
对机械设备实施科学合理维护是其正常使用、工作之基本保障。对机械设备维护要严格依据机械设备使用说明的规定科学实施,防止盲目维护产生的危害。例如在公路施工场地为机械设备换剂时不依据牌号、不依据周期等不合理的方法换剂,尽管其后果没有即刻显现,可却给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寿命带来一定的影响,也为机械设备突发性故障落下了隐患。因此,必须合理选择剂维护机械设备。
2.3定期对机械设备实施检修
对机械设备维护要坚持以预防为主,保养检修并重的原则。结合零件与机械损坏规律,定期对机械设备采取强制性维修;同时还要实施预防性维修,也就是依据维修对象之实际安排情况来掌控维修模式,如此可防止强制维修导致的浪费现象。要对机械设备严格履行机械维护制度实施定期保养,让机械始终维持良好的工作姿态。特别是部分利用率高同时极易发生故障的设备要搞好跟踪诊断,如是发现异常现象要马上停止机械运行,同时快速组织维修人员实施检查与现场抢修。机械设备的定期检修是维护计划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之一。目前,机械设备施工产生的故障大多是依赖维修工依据经验进行判断,即实施解体——替换配件——再组装之工艺流程,此种作业方法不仅达到及时、方便、同时也导致故障判断失误率提升,返修率较高等缺点。在维修期间更多的运用先进技术的无需解体检修,同时强化工程修理应急车的运用,以及时对故障机械设备进行随时随刻的维修,有效减低了维修时间与费用,相应地提升了机械设备之应用效率。要借助必需的仪器设备来检验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明确机械设备之性能,及其对其检修的内容、时间等。特别是目前施工中机械设备的配套等状况愈来愈多,专业性的定期检修则愈发显得重要起来。
三、结语
篇8
关键词: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岗位
随着我国经济及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对高素质技能型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同时,因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是一个涉及机械、电子、液压等多学科的专业,很多高职毕业生很难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通常单位需要付出较多的成本花费较长时间培训,学生才能胜任工作岗位。究其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跟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有关。因此,明确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设置情况并分析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以此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体系,重置人才培养目标,以使做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课程开设与企业需求相对应,从而使毕业生的能力符合用人单位对其的要求,对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
1职业岗位设置情况
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培养的是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掌握了工程机械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后,可从事工程机械保养、维护、运行、检测、维修、营销与管理等工作。通过深入走访企业调研,以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及查看就业率等形式对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设置情况的了解显示: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毕业生需求量每年居高不下,而且用人企业在招聘人员时不再以学历作为主要标准,企业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与工作能力。高职毕业生吃苦耐劳、操作实践能力强,同时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薪酬待遇等的心理期望与实际情况比较相符,因此很受企业欢迎。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各大、中、小型工程机械的加工制造企业,从事工程机械设备零部件的加工制造、检测、装配及工程机械设备调试、管理工作,也可以到各工程机械设备销售企业从事营销和售后服务工作。还可到市政、城建、交通等施工企业从事工程机械使用、维修、及管理和机械化施工的组织工作,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不同的工作岗位可以分类为以下三个岗位群[2],见图1。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实践性比较强的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功底,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实操动手能力,对口的行业和岗位分布非常广泛,经过调研、分类、总结归纳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涉及职业岗位类别及典型职业任务如表1所示。
2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2.1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教育中职业能力可定义为:工作者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对工作的态度在从事的职业活动或场景中进行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从内容上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是指直接决定是否能胜任具体工作内容及完成工作任务相关的能力。方法能力涵盖收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能力、思考问题和分析判断能力、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是指当事人的领导及协作配合能力、人际关系交流沟通能力,对自我的客观认识能力、组织能力、环境保护意识及维护国家安全意识等。通过学习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开设的各门课程及在校课堂实训或企业的顶岗实习的锻炼,本专业毕业生具备较扎实的工程机械相关理论基础知识,还具有较强的工程机械相关的服务能力,并初步掌握了工程机械设备的保养技能、工程机械设备的故障检测、工程机械设备的故障维修技能,而且精通工程机械电子与液压技术,具备较强的判断、检测、维修工程机械常见故障的理论基础知识与能力,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接受和学习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根据职业岗位群设置情况,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主要分为初次就业岗位、发展岗位和拓展岗位三种类型,具体的工作岗位是:①初次就业岗位:工程机械操作工、工程机械零部件加工制造、装配工、工程机械设备零部件及整车检验员、工程机械设备修理工等;②发展岗位:工程机械设备质检员、维修技术主管、服务主管等;③拓展岗位:配件主管、销售主管、技术主管、服务主管等。通过分解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工作领域职责和任职要求,确定了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如表2所示。职业素养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要有胜任岗位的专业技术;另一方面,要有非技术层面的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的专业能力过关,还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调研结果分析,企业除了对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要求外,还同时对职业素养也有一定的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认真负责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定的创新能力[3]。
3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3.1与企业生产相结合
根据工程机械运用技术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以满足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广泛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力争实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3.2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4]增加教师的培训机会,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要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及学习积极性,随时了解掌握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补充完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综合对比分析工作过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知识、素质,进行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尽管高职学生操作实践能力比较强,动手热情比较高,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比较弱。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特点,及时变换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课程教学过程采用“学中做,做中学、成果交流、教师点评”的思路来展开教学,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潜能,进行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思路,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教育与德育一体化,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劳动意识,结合专业特点和企业特点,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渗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5]。
3.3鼓励学生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认证、以赛促教
参照国家和行业的职业资格认证,结合国家及省市区技能比赛,创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使本专业在校同年级所有学生参加,通过层层筛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择优选拔,在考证和参赛的过程中,专业技能得以巩固和强化,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以此为机会,学习借鉴优秀学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及教学经验。
3.4改变传统考核手段和方法
采用过程考核和最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及卷面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相统一的方法,以监督、督促学生,为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力争培养符合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篇9
关键词:机电设备;维修;维护;寿命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anagement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maintenance work, the use of advanced maintenance concept, to extend the lif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and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equipment to maintain certain requirements.
Keywords: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maintenance; maintenance; life
中图分类号:TU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机械化作业程度的不断提高,机电设备的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机电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措施对于安全生产和提高设备效率,加大生产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机电设备管理从设备全过程管理出发,从项目要求、经济效益和管理方法着手,将设备全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选型、购置、验收、使用、维修、保养、改造、报废)有机的统一起来,进行整体规划和优化配置,加强设备整个寿命周期的综合管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达到最经济的设备寿命周期,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现代设备维修已不仅是恢复原有机械性能的手段,而且是改善提高机械性能、提高设备质量不可缺少的措施。
一、机电设备管理中维修
1、机电设备维修的目标就是排除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及其隐患,以最经济合理的寿命周期费用使设备维持良好的性能,保证企业正常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机械设备的维修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能否维持稳定协调发展。
2、维修为工程机械在施工中有条不紊地高效工作做出了重要的前期保障,整个工程机械维修过程包括工程机械的维护和工程机械的修理。维护是修理的基础,为了延长或提高工程机械性能而实施的技术活动;修理是维护的保证,是为了恢复或改善提高工程机械性能而实施的技术活动,两者缺一不可。
二、采用先进的维修理念
采用良好的维修方式,将可以延长机电设备寿命。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遵循了设备发生故障的规律,增强了维修的针对性、灵洁性,提高和效益,使维修工作达到了最终目的,实现了总体要求,从最大程度上延长了机械寿命。
1、预防维修。近年来,被广泛宣传的“预防检修制”的基本思想是“定期检查,按需修理”。它是通过预防性检查这一环节(技术手段)来确定保养和修理。它的核心是“按需修理”,也就是按照维修对象的实际技术状况,而不是按照实际使用时间来控制的维修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大大降低了机械故障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机械寿命。但这种维修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维修工作针对性差、工作量大、耗时多、会因拆装可能埋下一些新的故障思想隐患,大大降低了机械设备的可靠性。
2、主动维修。当前的维修方式主要是事后维修,即在机械设备发生故障后采取措施使其恢复。按照现代维修理论,这种维修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经济的,会造成工程停工及人力、资源的浪费,严重的将导致不能按期完成工程,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造价昂贵的工程机械,运用现代先进的维修理论进行有效地维修与管理,改被动维 修为主动维修将十分重要与紧迫。
3、改善维修。这种方式是根据故障记录和状态监测的结果,在修复故障部位的同时对工程机械性能或局部结构加以改进,旨在克服工程机械的先天不足,改善设备性能,减少故障,但不能补偿工程机械的无形磨损。
4、以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技术为主。事后维修、预防维修,以可靠性为中心维修的思想,各有长短,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机械地规定某个维修单位或某种机型只能采用某一种维修方式,即不符合实际,又难以奏效。随着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先进的工程机械将装备机电一体化的在线自动监测和故障诊断等仪器设备,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将成为工程机械维修管理的主导思想。
5、建立和完善机电设备维修管理系统,实现计算机辅助维修管理。由计算机完成维修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并对维修计划做出预测和决策。应做到数据规范准确、传递及时、决策可靠、反馈畅通,并向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维修管理系统方向发展。
6、倡导绿色维修。绿色维修是综合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维修模式,其目标是除达到保持恢复产品规定状态这一目标外,还应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即在维修过程及产品维修后直至产品报废处理这一段时期内,最大程度的使产品保持和恢复原来规定的状态,又要使维修废弃物和有害排放物最小,即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且对人员(维修者和使用者)的劳动保护好,还要使资源利用效率最高。
三、机电设备维护方面
通过擦拭、清扫、、调整等一般方法对设备进行护理,以维持和保护设备的性能和技术状况,称为设备维护保养。设备维护保养的要求主要有四项: (1)设备内外整洁; (2) 整齐。工具、附件、工件(产品) 要放置整齐,管道、线路要有条理等; (3) 良好。按时加油或换油,不断油,无干摩现象,油压正常; (4) 安全。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超负荷使用设备,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齐全可靠,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 设备的维护保养内容一般包括日常维护、定期维护、定期检查和精度检查,设备和冷却系统维护也是设备维护保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提高维修和维护人员素质
篇10
随着施工企业项目法施工的不断普及、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程机械已成为影响工程进度、质量和投资成本的关键因素。保证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状态、提高利用率、完好率、延长使用寿命,已是施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施工建设所需的各种机械设备也是保证工程得以正常、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一、施工企业工程机械技术维修与保养的特点、必要性及其目的
1.工程机械施工作业的特点
(1)工程施工受季节影响大。
(2)施工带有突击性。突击作业使得机械的日工作小时、施工期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施工机械设备得不到及时保养,大负荷及超负荷的工作时间较长。
(3)工作装置和行走机构磨损严重。工程机械的作业对象大多数为泥土、沙石或其它一些工程建筑材料,施工工地尘土飞扬或泥浆遍地,这些都会使得工程机械工作装置和行走机构磨损加剧。
(4)施工气候条件差。野外施工的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得工程机械工作不稳定,机械性能发挥失效。气温过高会使得发动机和液压、液力传动系统过热,效率下降,由于不良而使磨损加剧;气温过低又会使得液压油和油粘度过大,使发动机启动困难,机械由于摩擦造成的功率损失增大。
(5)地理条件恶劣。施工一般都是在野外进行的,施工现场没有道路,地面不平导致机械行驶颠簸、振动剧烈,行驶机构严重打滑,轮胎和履带的磨损严重。若地形复杂,作业时机械转向和回转频繁,将大大地加速机械磨损和损坏。
(6)机件工作的条件差。施工的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使得工程机械的不可靠。气温过高使油粘度下降,油压下降,效率不高。气温过低,油粘度增加,油液不易到达部位,效果同样差:工地空气中的粉尘量大,使油液杂质增加,气温过高会加速油液的氧化,这些都使得油的品质变差。机械表面经常布满的灰尘和泥土,增加了工作的困难。
2.工程机械技术保养的必要性及其目的
工程机械大都在泥沙、砾石、雨水和风雪等恶劣环境 中作业,其技术状况必然较其他机械下降得快,零件间的 配合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磨损、锈蚀及结垢等现象, 各连接件配合性质、零件间相互位置关系和机构工作协调性等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致使其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性能指标下降,甚至引起机器事故。因此,必须重视工程机械的技术保养。
工程机械的技术保养是指:为了使机械经常处于良 好的技术状态,保证其可靠性,提高工作效率,延长使用 寿命而对机械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其主要内容是以清洁、紧固、和调整为主,并结合相关的检查和检 测工作。
工程机械的技术保养的目的是:① 保证机械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减少故障停机日,提高工程机械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保证工程进度。② 减缓机械磨损,增加修理间隔期,延长机械使用寿命。③ 避免出现机械事故,保证安全生产。④ 降低机械运行和维修成本,提高机械的动力性和经济性,使机械的动力、燃润油料、零件及各种消耗材料降到最低限度。因此,必须对工程机械进行有计划的保养。
二、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工程机械维修及保养现状
各类型的机械设备在“使用维修及保养手册”中都有明确的维修及保养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对此往往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主要表现为:
(1)存在“以修代养”的思想。根本无技术保养计划,机器经常带“病”作业,只有当机器再也不能工作时,才送去修理。
(2)因受工地恶劣环境条件的限制,技术保养没有按保养的规定“量”进行,而是想到什么保养什么,看到什么保养什么。
(3)参加保养的人员素质低,不能按保养的操作规程进行,亦无相应的保养记录。
(4)在资金较为紧缺时,不能按时保养,或使用不合规定的 油料及零配件。
(5)重用轻养:有些企业对设备管理和维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设备使用
中的短期行为,设备带病作业,零件超限磨损,尤其是忽视设备必要的维护保养
工作;其结果是设备故障增加,使用寿命缩短,降低了经济效益。
(6)重修轻改:对落后设备反复修理,而不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不仅维修费用增加,而且难于恢复原始性能和精度,更无法补偿相应产生的多种损失,这会阻碍技术进步,适应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
(7)维修条件差:机械维修仍处于手工作业的分散落后状态。
(8)配件缺乏:施工企业的设备流动性大,往往会因所需零件无库存,当地市场无配件,交通不便,不能及时购到配件,延长了建筑机械的停机时间。
(9)机械队伍技术力量不足:进口和国产设备的增多和更新,对于设备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提高,但现有的人员满足不了发展需要,造成设备维修管理滞后的局面,适应不了使用现代化建筑机械的要求。
(10)故障维修检测技术落后:现场维修中,对建筑机械故障的判断主要是凭经验,靠感官判断故障部位,准确率低并难确定故障程度。
三、工程机械维修保养要点及措施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