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23:5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科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科学论文

篇1

关键词:课堂提问 问题情境 优化问题 质疑能力 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课堂提问貌似简单实则复杂,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陶行知先生还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活动的生成性和变化性,使得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只有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此,探讨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对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创设问题情境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1.创设悬念情境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们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学习。悬念设置的方法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可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例如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2.创设故事情境

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创作或改编出不同的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研究,使学生在故事所创造的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故事的作用在于使问题更接近学生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师编了一个“红角和蓝角比大小”的故事:有一对兄弟名字叫红角和蓝角,看,他们在吵架呢!红角说:“我比你大!”蓝角说:“我比你大!”正当他们吵得厉害的时候,我们班的小朋友来了,他们马上请小朋友们帮忙当裁判。这样的故事情境深深地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结合学生的理解我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红角和蓝角边的长短,并进行重叠比较,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究过程,对探究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优化教师提问策略

1.设问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能力,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例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学生已经基本学会找规律了,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会找规律了,大家想不想创造一些规律?①在“60”的前面和后面再写一些数,使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②请你设计一行或几行有规律的数列。学生通过创造规律,并将所创造的规律提供给其他的同学和老师进行思考。在互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自主评价,同时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学生还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与幸福。

2.发问的策略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思维。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把握提问的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时机得当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不当就会分散学生的精力,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即为发问的时机。二是教师的教学视角,发问时机应与教学需要并于教学视角吻合,如教学达到教材的关键处、精华处、创新处时,即为发问的时机。

(2)掌握提问的方法。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功能,就必须掌握科学的提问方法。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教学内容,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提高质疑能力策略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提出问题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提问,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善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

1.激发兴趣,使学生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儿童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儿童对数学感兴趣,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好玩,而喜欢数学,我们还要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把握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捕捉每个机会,引导学生想象、探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起学生提问的热情。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时,教师设计了下面的学习情景: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学生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由分实物入手,让学生在平均分得不到“整个”的时候,感受到用学过的数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从而提出“能不能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的问题,并请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学生情绪高涨,大胆尝试,勇于指出自己的表示方法。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想到“半个能不能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教学民主,让学生敢问

学生能够敢提问题,前提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民

主氛围。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消除学生对提问的恐惧以及怕斥责、讥笑的担忧,从而为学生提问创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因此,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是学生自己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这样学生上课时才有一种愉悦感和轻松感,思维才能处于积极状态,并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对多提问的同学,或问题提得好的同学不失时机表扬和鼓励,肯定成绩,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使学生问有所乐,培养学生敢问、多问。例如,在教学“第几”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基本会区分几和第几后,挑选几个小组到讲台前表演,对表演出色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同时激励那些平时比较胆小的孩子也上台演一演、说一说。在这种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害怕、害羞心理就得到克服,其思维显得更加活跃,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讲台前有几个小朋友?从右数起小明排第几?从左数起小明排第几?几和第几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班共有几个小组?我坐在第几小组?……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问题”是创造的源泉,“问题”是创造的起点,“问题”是激发思维的跳板,“问题”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有效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有效提问,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激活主体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被“点燃—碰撞—放出绚烂的火花”。

参考文献:

①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____教育出版社.____6.

篇2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教育改革新思想、新观念,只有真正融入教师的脑海和行动中,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其生命之树才能常青。例如:义务教材"笔算乘法"中的例题:"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重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教材在讲过"25×674=16850(千克)"以后,接着又给出"也可以这样列算式:674×25=16850(千克)".这是以往小学数学教材中从未出现过的解法。甚至有的学生这样做了,教者一概视为错误。其实不然,因为事物并非一成不变的,所列算式:"674×25"我是这样理解的:从674袋面粉中,每次每袋取1千克并放成一堆,则一堆重674千克,而重复刚才的工作,总共可得25堆,要求总重量,故列算式674×25=16850(千克),完全符合情理,而且在学生已经理解整数乘法意义的前提下,教材灵活地给出这一解法,正是对传统解题方法的一种突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就乘法应用题在计算上提供了新的天地,也可以说是一种"松绑".因此,教材不断地变革,我们的教学观念也相应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二、师生关系民主化

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体现。在学习面前,人人平等。在学校,老师成了学生最亲近的人,追求老师的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将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和迫切需要。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但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要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要及时帮助他们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有了对学习数学的胜任感,才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再次,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我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指导书写12时,学生对我的板书不满意,大胆地说:"老师,您写得不太漂亮。"我亲切地说:"谢谢你,那你愿不愿意告诉我怎么样写才能更漂亮?"学生说:"十位上的1斜一点就好看了。"我说:"那你允许我再写一遍好吗?"我在学生的期待中又写了一个比较漂亮的12,学生情不自禁地给我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充满浓浓爱意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

在教学中我采用最多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开展探讨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计算4+1=?。我在教学的时候,就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拨手指1、2、3、4、5数的;有的说我是从4开始,再往下数一个数(4、5);还有的学生是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得出4+1=5.我肯定学生的3种不同思考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此外,导入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游戏法、情景法、迁移法、故事法、比较法等。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好的课堂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良好开端。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最小公倍数》的导入,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报数"游戏开始:先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再请所报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从而理解有关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如我在讲"圆的认识"时,采用动画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这样开头:我想问一下,大家喜欢动画片吗?(喜欢)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想看吗?(想)请大家看屏幕,(出示课件)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小狗)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那你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这时老师停止播放,问:同学们,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牵引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成功内驱力;可持续发展

随着普高热的升温,在许多家长与学生眼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地位日见低下,提前招生和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在现阶段职校生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同时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从职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其中相当部分是在校期间调皮捣蛋的学生,现在工作比较好,待遇也比较高,甚至还有些开起公司,做起老板,“混”得挺好。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是可以发展的,作为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

诚然职校生的生源,主要是初中阶段的中下生,以及一部分“差生”,他们的学习成绩确实差,但我们决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看不起他们。我们应因势利导,以“学做人,求发展”的理念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价值观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首要,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业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对于职校生应深刻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基础道德教育为主线,加强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坚定的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人生目标,自觉的纪律观念,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品质,文明的言行习惯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的现代青年。

二、激发学生成功内驱力

虽然不少职校生文化学习和思想行为习惯都不尽人意,但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中还有相当部分富于个性,聪明伶俐、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有其闪光点。我班有位男同学非常“活跃”,据了解该生在初中时曾被处分过两次。但在开学不久学校举行的军训中,无意中我发现他喊的口号很标准,并且动作做得很规范。为此,我马上找他谈话,表扬了他一番,并且决定让他当我班的临时委员。他听后,非常兴奋,因为从小学到初中,还没有一位老师能如此正眼对待他。在我的期待目光中,这位同学从开学到现在,一直表现很好,工作认真负责,家长连连反映孩子变乖了,转变了许多。可见这种成功内驱力是不可估量的,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它。

三、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我们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经常是“授人以鱼”,那么,究竟如何来做才能真正的“授人以渔”呢?在联合国“终身教育”大会上,已经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又要让学生习得终身受益学习方法。

1.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职校生由于基础较差,不少人已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但他们思想活跃,求新求奇思想较重,对周围世界十分敏感好奇,他们喜欢观察事物,凡是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凡是自己喜好的就会去做。教师就应该利用这种心理特征,帮助他们寻求途径,让他们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动机,树立起继续学习的愿望。我校推行的“先做后学”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其,培养自己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传统钳工教学基本是“先学后做”,首先进行讲授,然后通过实践操作,当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而我们现在采用“先做后学”,先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就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探究相关情况,进行尝试、归纳、,在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再组织课堂教学,将实践引入到理论学习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可以解决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同时还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最后再进行综合训练的实习,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达到理论、实践的纵向、横向贯通。从“先做后学”教学反馈来看,教学效果比较明显,教师和学生都很满意。

2.提高信息采集能力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手段的现代化,大量的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人们的生活。如何广泛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进行信息加工,并且结合实际加以运用,是任何个人、单位和团体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职校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要保证自身始终与时俱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具有信息收集、加工和利用的能力,这也是时代的召唤。在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广泛收集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定要帮助学生学会向互联网索取信息的技术,并且教会他们将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使之条理化。通过提取有用信息,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不仅是自身生存的基础,更是适应信息社会和在高新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业发展与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条件。?

3.增强合作共事的能力

对于行将跨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的职校生,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将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他们将来无论从事哪种工作,人际沟通与合作、交流与分享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自我探究之外,合作学习也是必需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职校生原来个人学习能力的不足,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且在合作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分享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起对学习的“成就的动机”,激发学习的愿望和渴望。生活工作中要学会与人共处,对他人要有爱心,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能为共同目标而努力,要树立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如:合作、正直、和谐、尊重他人、社会责任等。

四、开发学生内在潜能

篇4

一、课题的提出

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我们深感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这是科技和生产力的压力,更是“人才”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表现为两种竞争形式,一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二是意识形态的斗争。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有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坚定的政治思想理念,更有敏锐的洞察力。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同时又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几年的实践和学习中,我对当前小学常识课的教学有了以下几点熟悉摘要:

1、常识学科仅仅使学生把握一般的知识还不够,必须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做出更大的努力,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地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把握能力比把握知识更加重要;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比了解结论更加重要。因此,在教学的知识的同时,要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情趣。教学活动的内容除了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外,还要有必要的横向拓展和渗透。

2、学生知识的把握,能力培养,喜好的提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实施。用思维引导实践过程,做全面的加工、分析,再通过语言表述出来,才算对事物性质有了真正的了解。

3、传统的教学方法太偏重知识教学。表现为教学时过分地重视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知识;重教师讲,忽视学生的学。对学生的第一熟悉重视不足,对学生的“主体”功能熟悉不够。有些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采用“讲授法”,结果自己讲得很累,效果确不好。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了懒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

4、知识的教学,我们应该注重启发式,应该让学生去尝试探索,不能单靠填鸭式的灌输和注入。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只能指导学生学些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学?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不能把知识的结论告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讲得少,做的少,把大量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在学生自行探究、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思索,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日复一复,就有可能成长为勤思索、会思索的人。学生的行为活动直接关系教学的效果。教学的价值应评价为

学生的参和度×教学活动的意义(价值)/教学投入。

针对这一评价体系中的三者关系,我在小学常识五年级中进行了对比实验。试图探究“学生学习喜好、记忆力、语言会话能力”和“学生主动参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二、课题设计和实施

1、实验过程和方法

实验对象摘要:五年级一班、二班、三班

实验时间摘要:第一阶段从99年10月初到12月底

实验人次摘要:165人×4次

实验方法摘要:对三个平行班中采用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然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对比评价。

2、实验实例

现举小学常识第九册《东北林海》课实验过程如下摘要:

一班采用纯粹的“教师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基本不给学生独立思索和讨论的时间。

二班选用现今为教师们普遍使用的“一般教学法”。课前教师预备三组小组讨论题(附1)。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自学课文、看录像、小组讨论等方法学习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交流。

三班采用“主动学习法”。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课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了解“东北林海”哪些知识?各小组派代表把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教师根据进行一定的整理。然后让学生思索这些知识的来源,教师提供学习媒介——地图、录像、有关书籍等,学生分组学习。最后学生交流汇报探究成果。

三、教学效果调查及探究

1、教学效果调查。(其余三堂课调查结果附后)

二天后对三个班的教学效果进行调查。

(1)、书面记忆力摘要:在纸上写出学习《东北林海》一课后,你了解了东北林海哪些知识。

(2)、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摘要:说一说你知道的东北林海。

调查结果汇总如下摘要:

教学方法学习喜好参和面师生时间比书面记忆语言平均长度

一班教师讲授法较低10.9%①7摘要:14.8个/人16字/人

二班一般教学法一般%26gt;90%②1摘要:16.1个/人21字/人

三班主动学习法较高100%②1摘要:4.56.5个/人28字/人

①指回答新问题学生/全班总人数。

②指参加小组及班级讨论的人数/全班总人数。

2、探究结果(以《东北林海》一课为例)

讲授法摘要: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局限于单向活动,师生时间比为7摘要:1,这“1”也仅局限于教师和个别尖子学生间的对话。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受累并未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主动参和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教师没有能调动学生用耳、眼、手、口等各种感观参和到学习中去,致使学生学习喜好低落,学生对知识的敏感度相对较弱。教学理论和实践表明,智力水平正常的学生,假如缺乏基本的学习动力,教学条件再好,他们的主体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从课后调查来看,“纯粹讲授法”教学效果较差摘要:“书面记忆”一项,比“一般教学法”低了21.3%,比“主动学习法”低了26.2%;语言长度一项,比“一般教学法”低了23.8%,比“主动学习法”低了42.9%。如此看来,这种教学方法在知识记忆和语言会话能力培养上均不如后两种方法。

一般教学法摘要: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师生时间比为1摘要:1左右。教师依靠三组新问题紧紧引导学生参和课堂知识的学习,学习也有较多的时间在教师的控制下主动参和学习。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方法正确,少走了弯路。从调查结果看,这种方法能较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局限于静态目标,缺少学生能动的反映。殊不知学生在依托教师的教,获取知识时,他们的身心还有自主的需求。一切的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重新发现,真理也往往深藏于繁杂的事物之中,只有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学生才可能发现它们。而敏锐的洞察、创造才能,正是来日成为“人才”的基本条件。

主动学习法摘要:最大的优势是着力使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的、有效的“学”,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师生时间比达到了1摘要:4.5。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行为,增加了大量自学环节,突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汇围,突破了以往教学中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小范围个体性的静态沟通。学生全员、主动的交往,使交往形式多样化,强化了个体和个体、个体和小组、小组和小组、小组和集体的交往,使教学真正建立在多边活动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和学习,参和交流,参和合作竞争,使主动参和学习面达致到100%。心理学的探究表明摘要:同龄人之间的心理沟通概率最高。学生面对面而坐,小组人数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小,轻易参和讨论,大胆地发表不同见解,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也轻易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喜好和成功的喜悦。“主动学习法”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讨论、合作交流、自学等活动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征,也符合他们的能力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记忆比“纯粹讲授法”高35.4%,比“一般教学法”高6.6%;“语言长度”比“纯粹讲授法”高75%,比“一般教学法”高33.3%。学生主动参和学习的确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会话能力、团体合作精神有很好的锻炼。正如刘默耕老师所言摘要:学生学习后的“输出”不是简单复现教师给他们“输入”的东西,而是要远远多于、高于老师给他们“输入”的东西,也就是说“效益”远远大于1。

四、结果分析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聪明、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从本质上讲,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主体功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由此来看,“主动学习法”十分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1、从教学目标看

现代教育确定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目标体系。“主动参和学习法”使达成的教学目标更加完善。传统的教学法注重的是片面知识的教育,置学生全面的发展于薄弱的位置。而且在智育方面,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教师只是试图把学生塑造成统一化、模型化的标准件,压制学生的个体精神,迫使学生屈从于他们的价值观,依附于他们的教学准则。这样的教育观是对现代人性和人的发展严重的压制和摧残。在教学中,不信任学生的创造力、不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一味地只运用单纯讲授法,必将泯灭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动学习法”把培养学生成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为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学精神、主动参和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目标,力求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协作、感受挫折和成功,能在知识、能力、情感、精神等方面协调的发展。较之其它教学法,“主动学习法”把学生看作有感情、有生命、有选择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因而优化了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更注重始贯穿着培养学生主体性这的主线,更注重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

2、从教学方式上看

“主动学习法”在教学方法上摆脱了单一的传统模式。把知识传授、人格发展、能力创造力培养、行为习惯养成融会贯通,突破了各学科教学目标之间的界线,使目标体系更加丰富多彩,更利于学生的发展。“主动学习法”在教学任务的提出时重视了自我教育意识,用学生的主体思想来设计学习任务,为学生的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对于教师设计新问题,学生完成新问题的教学方法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主动学习法”把大量的自学协作、讨论探究引入课堂,突破了以一问一答,师生间对话的局限,增强了激励性、尊重性、参和性、信任性和发展性。重视让学生躬身实践,使他们加深心得、养成习惯。“主动学习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重视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必须以语言为媒介,在交流、讨论,甚至争论中,说话的机会多语言的长度自然会增长,会话的能力也就增强了。通过语言的表述,知识印象就会加深,这样的知识不用背也会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脑中,经久不忘。可以说注重学生个人主体性的培置,定能使学生做到自主、自立、自觉、自强、自信,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从教学结果来看

篇5

关键词:小学 科学教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07-02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教学采取的重要方法之一,合理使用课堂提问方法能有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教学时存在提问顺序固定,问题一成不变;新授课时提问缺乏针对性;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忽视对全班学生进行提问等问题,急需找寻有效的途径加以解决,以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 问题要根据提问顺序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地,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提问采用的基本提问顺序是组织、激发、反应,也可能存在其他变化[1]。我们最常见的提问顺序通常是由开放性的问题导向封闭性的问题形式。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在整个组织――激发――反应过程中的开始阶段会向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之后再进一步组织,导向下一个只需简单推论或回忆就能回答的问题。这样的提问顺序强调问题的变化性,开始实施课堂提问时,教师要重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性的回答,随后就逐渐缩小问题,简单推论或回忆就能回答出来,这样的提问才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从而把课堂提问变得更加有效。

例如,在《光的折射》一课中,教师首先通过简单的课堂提问进行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大家看一看,教室外面的阳光非常灿烂耀眼,为什么我们在黑板上却看不到阳光呢,大家有办法把教室外面的阳光请到黑板上来吗?

此时,一名学生用小镜子把太阳反射到教室里的黑板上。

教师:这位学生是怎么做到的?

学生:用镜子反射。

教师:那么其他学生想不想试一试呢?

学生:想!

……

运用这样的课堂提问方式,学生的参与热情被激发。教师还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记忆性问题,然后再重新组织提问,以缩小课堂提问范围。总之,小学科学教师使用的课堂提问顺序应具备具体的行为目标,拥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并重视兼顾学生的知识水平,以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 新授课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每一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小学科学课也一样,课堂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突破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2]。所以教师在新授课时要以教学目的为目标设置问题,确保问题的内容正确、表述准确,且课堂提问涉及的问题要结合学校特点,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不能向学生提一些跟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例如,当教师对生活在南方的学生提问:下大雪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问题南方的学生是很难回答的。

同时,教师设置的课堂提问内容要是大多数学生所熟悉的,要能引起学生的疑惑,激发他们的思考积极性。例如,当教师准备讲授《动物的共同特点》这一课内容时,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并观察已经学过的四种小动物,即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对它们的共同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即它们作为动物拥有的共同的特征。之后,教师围绕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问,激励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我们学过的小动物有哪些?

学生:蜗牛、蚯蚓、蚂蚁、金鱼。

教师:大家还知道其他的小动物吗?

学生:麻雀!虾子……

教师:这些动物分别吃什么?

学生:蜗牛吃菜叶,蚯蚓吃枯叶,蚂蚁吃小虫,金鱼吃小虫,麻雀吃虫子,虾子吃泥巴…...

教师:这些小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蚂蚁用脚爬行……

……

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考从动物的具体特征过渡到抽象特征,再把抽象的动物特征具体到各种动物身上,如此不断地反复,就能帮助学生透彻理解重要的知识点。

3 教师应充分重视向全体学生提出的问题

为促使学生尽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在全体学生中随机分布,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避免课堂提问过于在少数学生身上集中。在全体学生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对象自然分布,能激励全体学生都积极思考,这不仅能发现不同的、独到的见解,还能及时发现那些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与此同时,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引导、辅助及服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给予表扬,保持学生的参与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提问才能变得有效。

例如,《杠杆类工具的研究》的课堂提问:

教师:这里有一个奶粉罐子,哪位学生能帮我打开它的盖子?(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此时可以尝试找那些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来操作)

学生1:用手掀罐盖,没有打开。

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这个盖子不好开吧,谁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用尺子!

学生2:一名较内向的学生用尺子把罐盖撬开。

教师:这么轻松就能打开啊,这名同学真是很聪明啊!那么,为什么用尺子这么容易呢?

学生:因为尺子可以省力。

教师:为什么?

此时,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就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向学生讲

解杠杆的相关知识。这一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是常见的,奶粉罐子是全体学生都接触过的,而提出的问题也较简单,并重视找一些较内向的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及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肯定、表扬,课堂提问变得有效、高效。

4 结语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重视把握问题的变化,提问内容要有针对性,要能体现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重视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不能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以持续提高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力,持续促进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最终顺利提升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静波.探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13):78.

篇6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枯燥的理论和构造知识的讲授,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不顾学生的感受,仅仅为完成教学任务进行的知识传输,而是要激起学生的学习热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和调整心态,活跃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以积极饱满的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再通过引人入胜的表达和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或是精心组织的课堂教学内容和环节,或是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激励和鼓励学生,提升其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引入问题式教学模式至课堂中。在教学中,策划典型的工程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教学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1]。例如举例已经建成的矮寨大桥,对大桥的规划、设计、施工等过程的问题要求学生展开调查讨论,如此的教学内容安排能激发他们积极探索未知新奇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热情,培养其文献调查检索的能力,同时也给了他们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他们会通过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网络收集下载相关的文献资料等,通过认真阅读后并记录下来,并对这种设计独特的桥型方案开展讨论,在这样的学习讨论过程中,学生逐渐了解了桥梁设计程序和桥型方案比选的问题,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只需顺理成章的展示相应教学内容,学生不用教师详细讲解,就能深刻掌握桥梁的设计程序和桥型方案比较的步骤。懂得了对于工程复杂的大、中桥梁的设计,并能从错综复杂的客观情况中得出既经济又合理的设计,这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科学地进行工作[2]。这种引入工程实际问题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将知识有序的联系起来,由点到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值得在普通高校教学中推广。

3开展互动教学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提高

篇7

关键词:生态课堂;阅读教学;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2.184

生态课堂的建立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从根本上填补了传统课堂的漏洞,完善了教学过程,改善了旧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乐于接受,全情投入学习,对整个教学体制的革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1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学生的阅读书籍一般都局限于课本上,由于课本中的文章、诗歌、古诗词过于枯燥,使小学生在学习中缺少积极性,对既定的阅读内容不感兴趣,就不愿意去进行阅读,或者阅读的效果较差,就算是读了,甚至能够背诵,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意思,这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讲是十分不利的。阅读是知识的积累,小学生处于汲取知识的启蒙阶段,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那么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作文写作能力,使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由于脑中的知识过于匮乏,出现空白状态。

2生态课堂应该如何构建

2.1改变传统观念

生态课堂的建立,首先要改变坐而论道的教学模式,规避填鸭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在教学环节中,为学生加入互动性的游戏环节,用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维持教学平衡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个性化因素,让学生将阅读培养成为兴趣,养成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还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图片以及情景还原等方式感悟文章中的诗意美好,用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入文章内部,体验文章中的情怀。案例:某小学在进行《山行》的阅读赏析,整首诗传递出来的内容就是一幅极美的风景,老师让大家在阅读之后尽情想象诗歌中的意境,将自己投入到整个画卷中去,之后,由学生到黑板上接力作画,从蜿蜒的山路到山间的小屋,从火红的枫叶到停留的马车。学生们在画完板画之后,脑海中的形象也就逐渐立体,同时,在绘画过程中,自身的感受也会与原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章印象深刻。

2.2教育教学人文化

老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阅读的文章创建模拟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态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体验,老师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指导,为学生创造模拟情景,给予完整的信息资料,运用情感交流的手段给学生提供启发。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是生态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点,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身份已经产生了变化,他们成为了课堂的“老师”,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所思所想充分结合,这种新知识融合记忆的过程培养了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与此同时,老师还应该用积极的语言评价鼓励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上,学生由于思想的不同,会展现自身独具特色的优点,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优点,给予学生肯定,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2.3学生学习自主化

生态课堂主要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建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主自学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拥有无限的潜能等待开发。在阅读的教学中,主要注重的应该就是学生学的过程,将教育的根本归结到学生自身,同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出现偏差时,老师应该尽快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案例:某所小学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当地正处在秋季,老师便将学生分成小组,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去操场上采摘秋天的红叶,感受秋天的风景。当学生回到教室,再次阅读《北大荒的秋天》时,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中所描述的秋天和家乡秋天的区别,加深了对文章阅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正是由学生为主导,通过对真实情境的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3生态课堂对阅读教育的影响

生态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它可以把传统的课堂生活化,让学生真正地去了解自己感兴趣以及想知道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课堂中畅所欲言,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个过程,对小学生起到了思维养成的作用。与此同时,当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学习时,阅读效率也会随之提升。生态课堂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面对问题时,会习惯性地进行思考,而不是等待老师的固定答案,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互动,这进一步改善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拉近了师生间距离。

4结语

生态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老师为学生创造自由、和谐、轻松惬意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感悟到学习的乐趣,让整个课堂洋溢着轻松愉快且充满生机的气息,使老师和学生都能共同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教育研究究,2014,(8).

[2]王世军.论生态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定位[J].天中学刊,2010,(1).

[3]杜亚丽,陈旭远.多维视域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成功内驱力;可持续发展

随着普高热的升温,在许多家长与学生眼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日见低下,提前招生和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在现阶段职校生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同时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从职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其中相当部分是在校期间调皮捣蛋的学生,现在工作比较好,待遇也比较高,甚至还有些开起公司,做起老板,“混”得挺好。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是可以发展的,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

诚然目前职校生的生源,主要是初中阶段的中下生,以及一部分“差生”,他们的学习成绩确实差,但我们决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看不起他们。我们应因势利导,以“学做人,求发展”的理念为核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价值观教育已成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业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对于职校生应深刻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基础道德教育为主线,加强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远大的人生目标,自觉的纪律观念,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品质,文明的言行习惯和扎实的文化基础的现代青年。

二、激发学生成功内驱力

虽然不少职校生文化学习和思想行为习惯都不尽人意,但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中还有相当部分富于个性,聪明伶俐、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有其闪光点。我班有位男同学非常“活跃”,据了解该生在初中时曾被处分过两次。但在开学不久学校举行的军训中,无意中我发现他喊的口号很标准,并且动作做得很规范。为此,我马上找他谈话,表扬了他一番,并且决定让他当我班的临时体育委员。他听后,非常兴奋,因为从小学到初中,还没有一位老师能如此正眼对待他。在我的期待目光中,这位同学从开学到现在,一直表现很好,工作认真负责,家长连连反映孩子变乖了,转变了许多。可见这种成功内驱力是不可估量的,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它。

三、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我们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经常是“授人以鱼”,那么,究竟如何来做才能真正的“授人以渔”呢?在联合国“终身教育”大会上,已经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上,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要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又要让学生习得终身受益学习方法。

1.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

职校生由于基础较差,不少人已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但他们思想活跃,求新求奇思想较重,对周围世界十分敏感好奇,他们喜欢观察事物,凡是觉得新鲜的就想了解,凡是自己喜好的就会去做。教师就应该利用这种心理特征,帮助他们寻求途径,让他们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动机,树立起继续学习的愿望。我校推行的“先做后学”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其规律,培养自己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传统钳工教学基本是“先学后做”,首先进行理论讲授,然后通过实践操作,当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而我们现在采用“先做后学”,先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就会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探究相关情况,进行尝试、归纳、总结,在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教师再组织课堂教学,将实践内容引入到理论学习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可以解决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同时还可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最后再进行综合训练的实习,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达到理论、实践的纵向、横向贯通。从“先做后学”教学反馈来看,教学效果比较明显,教师和学生都很满意。

2.提高信息采集能力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手段的现代化,大量的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人们的生活。如何广泛收集相关信息,然后进行信息加工,并且结合实际加以运用,是任何个人、单位和团体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职校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要保证自身始终与时俱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具有信息收集、加工和利用的能力,这也是时代的召唤。在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广泛收集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定要帮助学生学会向互联网索取信息的技术,并且教会他们将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归纳与综合,使之条理化。通过提取有用信息,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不仅是自身生存的基础,更是适应信息社会和在高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业发展与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条件。?

3.增强合作共事的能力

对于行将跨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的职校生,具备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将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他们将来无论从事哪种工作,人际沟通与合作、交流与分享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自我探究之外,合作学习也是必需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职校生原来个人学习能力的不足,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且在合作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分享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起对学习的“成就的动机”,激发学习的愿望和渴望。生活工作中要学会与人共处,对他人要有爱心,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能为共同目标而努力,要树立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如:合作、正直、和谐、尊重他人、社会责任等。

四、开发学生内在潜能

篇9

【摘 要】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环节,在预习过程中要注重导学单的设计,在兴趣培养、内容设计、方法指导、效果评价上下功夫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前预习有效性策略

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预习:“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显然,预习是学生主动的课前学习行为。我校开展的“以学定教生本课堂模式”探索也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也为老师的以学定教提供依据和参考。

可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那么,怎样使学生的预习有效呢?我这个学期在班级针对预习出现的问题开展实践,着力于探索出提高学生预习有效性的策略。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体了解,找疑点,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学习掌握新知。预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在第二学段,我注意到现行三年级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先导和基础,所学知识是它的延伸和发展。通过预习活动,学生可熟悉、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所以预习单的设计尤为重要

预习单设计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找到知识的连接点,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和思维。通过预习,教师应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还有哪些疑问,切实体现预习的效能。

一、 预习兴趣培养。

(一)设计难易适度形式多样的预习单。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都能自主进行预习,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统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收集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统计表,再依据统计表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那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如让学生统计自己感兴趣的同学们的身高、体重或爱吃的水果、喜欢的学习科目等。要求自己做出数据统计图(表)等。里有导学单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统计结果。然后到课堂上来和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的是怎样制表和分析数据。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体验,设计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去体验,给学生创设探索和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结合现实背景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实例,加深对平均数特点的理解,重视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充分提供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空间,整合知识内容,重视统计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统计与计算的结合,统计与图形的结合统计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再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个单元中《简单的路线图》一课的预习单时,设计一个综合实践应用,要求学生邀请家长参与完成从家庭到学校或其他地点的路线图,并描述路线图。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习作业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二)设计带有竞争的预习单。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课前预习设计是:(1)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然后根据教科书中的要求和父母合作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2)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游戏设计的最公平合理

在预习中采用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预习有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地行动。在学生初步树立起预习意识的同时,教师应加强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

再如 “找规律”课前预习:仔细看书中的主题图,用你自己的语言叙述出你从图中都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之间有关系?你能从中找到规律吗?你能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图案吗?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最漂亮,应用的规律最有创意。

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习作业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二、 预习内容设计。

(1)设计预习单要目标明确。不仅停留在一些具体的知识上,还应对“能力”“情感”“经验”等方面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预习要求不同,如: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在游戏中进行预习,注重预习兴趣和预习习惯的养成;中高年级

学生重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2)设计预习单要内容具体。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示”,如:你将要学习什么知识?在预习中你了解哪些知识?你有哪些不会的知识,有什么问题?等。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培养预习能力和习惯。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作业也有差异,指导预习也要因材而异。概念型内容可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预习,计算型内容可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进行预习,空间图形内容则可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进行预习。如:教学“空间和图形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得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就能不断的生成新知,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在教学平行和相交中的认识平行时,预习单布置的预习任务是:拿两根小棒,从高处落下,观察落下后两个小棒的位置关系,如果不小心把其中的一根小棒落到地上,那么桌面上的小棒和地面上的小棒又是怎样的关系?你仔细阅读书中的知识,然后把你的疑惑提出来。在课堂上,首先用两根小棒演示了一遍,小棒都落在桌面上,这两个小棒是什么关系呢?你能说说你昨天在家演示时碰到的情况吗?由于经过了预习,学生能较快的弄清在同一个平面内是什么意思,弄清怎样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而本节课的重点就在怎样画平行线。

(3)设计预习单要逐层推进。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设计预习作业要注意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如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预习设计:a、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b、你理解什么是面吗?能举例表示吗?c、请你认真阅读课本了解面积单位有哪些,再动手制作出10个边长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和5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d、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e、 在预习中,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在预习中,根据问题提纲逐层深入,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

三、 预习方法指导。

在预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我在寻找解决预习有效性的策略过程中,学习到了

“四步”预习法,我在班级尝试推广收到较好效果。

一读:要求学生读课本,了解将要学习什么,从教材的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

二思:让学生思考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想新授知识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例如预习小数的大小比较知识后,学生感知到小数大小的比较与整数大小比较有联系。又如指导预习“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思考怎样验证这一规律,回想这一规律以前运用过吗?通过系列思考,发挥预习功能。

三练: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四问:预习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是在“读、思、练”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是学生由将学习内容引发的疑问。在预习中不断引导学生质疑,引发对新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感知到问题的存在,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预习指导要注重过程,让学生在预习中达成对问题“感性——理性”或“理性——理性”的提升。

四、 预习效果评价。

预习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个体活动。在预习中,每个个体都形成了自己不同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并给予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学生发展;学习效果;教学质量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就是教师的“教”,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的“教”只充当着学生学习多元化途径当中的一条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学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课堂重视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落实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

一、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问题的难易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也不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全面把控,讲解的津津有味,而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如何。教学的有效性终归要落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上,为此,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地围绕着学情而展开。小学生有自身的特点,他们的好奇心较重,但是自信心不足,一旦遇到困难,特别是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大大受挫,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情,优化教学设计,正确的把握教学留白的难易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教学问题太难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失去信心,那么他们就不会在主动的探究问题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会感觉到非常的劳累,那么也对以后的教学埋下了隐患。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数量也要适中,不能太多,也不宜过少。如果太多就显得整堂课都在活动,学生会觉得很累。太少的话,学生意犹未尽,好不容易放松的神经,一会又紧张起来。数学问题的数量要适中,难度系数也要适中,这样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才会提升。

二、构建宽松的授课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源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有质疑的要及时的给与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的老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能力建设,认为学好教材上的基本知识,能解决相应的考试问题就可以了。对一些实际问题或者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很少涉及,担心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或者没必要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因为考试的时候不会牵扯到这些知识,也考查不到这些能力。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小学生虽然受到学龄和年龄的限制,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拥有认知世界的好奇心,拥有解决难题的渴望和意志,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定思考和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了。

三、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消除恐惧心理

在笔者的调查和实践教学中发现,小学生畏惧数学的状态时候发生,因为小学数学的学习难度系数较高,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很多的小学生不能有效的掌握和消化,导致恐惧心理的产生,当面对数学学习的时候感觉有压力,并且显得极为的不自信,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就会减弱,为了提升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肯定的,开展鼓励性和激励性教育要比惩罚性教育效果好的多,为此数学教师要想方设法的恢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课堂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都是静态的,那么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异想天开,发生课堂以外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正确的看待学生的疑问和思考,在给与教育和引导的同时,还需要给与鼓励和肯定,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时,内角和就是180°。对于学生而言,不同形状和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三角之和都是180°,理论上不好接受,为此我分别展示的不同方位,不同大小的共计五组三角形,让学生判断他们的内角和是多少,从而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他们的大小和方位没有关系,都是180°。并且,在了解完理论知识之后,学生已经知晓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我让学生把一个大三角形分割开来,分割成两个小的三角形,让学生尝试着回答,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两个三角形内角和又是多少?有的同学暂时转不过弯来,觉得两个小三角形是一个大三角形切割而成的,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刚刚总结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律,小学生就犯错误了,有的老师可能很尴尬,也很愤怒,但是切记严厉的批评学生,教师可以慢慢的引导学生,让学生重新温习三角形内角和的相关知识。告诉学生被分割的小三角形是不是三角形?学生回答:“是”。是三角形那么内角和就应该是多少度?学生回答:“180°。”对于回答错误的同学顿时也觉得不好意思,他们就会翻开教材牢牢记住这些知识。对于课堂发生的意外,教师在引导的时候,要做好心理疏导,切记严厉批评,否则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