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探险范文

时间:2023-04-03 12:1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下探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下探险

篇1

【关键词】水下无线通信技术;跳频;同步捕获技术;应用

1水声通信实现方案概述

1.1水声通信可行性分析

水声信道是一个十分复杂多径传输信道,特性参数随着时一空一频的变化而随机变化,加上它的环境噪声高、带宽窄、可适用的载波频率低、传输时延大等诸多不利因素,使之传输误码率高、传输数据率低等瓶颈问题难以解决,由此水下通信技术也成为当今最为复杂的通信技术之一,水声通信技术是水下通信技术领域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水声通信技术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通信及信号处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1.2水声通信具体实现方案

就水声通信而言,在其实际的作业过程中,主要是由发送方和接收方两部分组成,主要工作原理如下:水声通信发送方首先通过对温度传感器的应用对通信传播水域的温度信息进行收集,然后应用微控制器实现对于接收到的数字信号进行跳频处理,待处理完成后应用数模转换以及水声换能器,经过两次转换后将其转变为声信号,同时在水下传递给接收方。在这一过程中,其主要应用到的技术就是跳频技术,具体来讲,就是接收方的换能器首先将受到的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然后在通过对微控制器带通滤波器来实现同步捕获过程[1]。待获得所需要的频率信号后,相关工作人员就可以将相应的信号转变为所需要的温度信息进行显示。总体来讲,对于水声通信而言,要想实现水下无线通信的高效应用,其中两项技术最为重要,一项为发送方的跳频技术,一项为接收方的同步捕获技术。只有将这两项技术应用到水声通信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实现水下无线通信技术的长效发展。

2跳频技术概述

2.1跳频技术含义

所谓的跳频技术,指的就是根据帧的改变,对每个载波按照某种跳频序列对预先设定的一组频点进行跳变的一种技术,是当前通信技术中较为常用的扩频方式之一。对于跳频技术而言,其工作原理为:按照预定的规律形式,对收发双方传输信号的载波频率进行离散变化。这种技术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基带跳频,一种为射频跳频[2],主要被应用于发送方,在发送端,通过对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隐蔽性。

2.2跳频技术实现原理

基于当前水声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将跳频技术应用其中,可以更好地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隐蔽性,要想将跳频技术应用到水声通信技术当中,并以此来提升水下无线通信技术整体水平,首要的就是应对跳频技术实现原理进行准确的把握。对于跳频技术而言,其主要的实现原理为:首先,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潜水换能器的带宽以及水声通信的工作环境将信道资源划分为8个跳频组Fij(i=0,1,2…,7),并在每个调频组分配四个频率,每个相邻频点的间隔为250Hz,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每个频率会根据单片机外部晶振所提供的固定频率来对跳频初值进行计算,并规定跳频图案按照F0~F7的顺序进行循环;其次,当信号传输至单片机时,则需要将信号两位为一组,根据具体的跳频图案来对两位所在的调频组进行确定,同时根据具体的两位信息来对某一个分频数进行确定[3];最后,根据所得到的初值,通过对内部计数器的应用,将相应的信号结合数模转换器处理后转变为相应的频率信号,然后应用潜水换能器将声信号进行发出。

3同步捕获技术概述

3.1同步捕获技术含义

同步捕捉技术指的是应用于通信接收方的一项扩频通信技术。对于通信接收方而言,在其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扩频通信为了更好地对发送方信息进行恢复,通常会对下变频后的基带信号进行同步捕获,以此来保证信息获取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但是在当前水下无线通信技术应用过程中,同步捕捉技术的应用是亟待解决的一项实际问题,只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更好地对整个通信系统性能进行保证。

篇2

【关键词】 水下 隧道 风险 管理

人类在进行聚居之初,选择了依水而建的原则,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历史同时也是人类不断征服江河湖海的历史。江河湖海在为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类活动的空间,特别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消除江河湖海阻碍成为必然需求,水下隧道的应用已逐渐成为地下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一、水下隧道的发展概况

人类对于从地下穿越江河的探索一直没有停顿过,在公元前2180-前2160年古巴比伦修建了一条穿越幼发拉底河长约 900米的人行隧道。1807年英国在伦敦动工修建连接泰晤士河两岸的人行隧道,开挖时因无法克服泥水涌入隧道而被迫停工,直到1825年初次采用盾构法施工,才于1843年建成第一条泰晤士河水底隧道。在国外比较具有代表性隧道有英法海峡隧道(英法)、青函隧道(日本)等。中国从1960年起修建上海黄浦江的三条隧道开始,也陆续修建很多水下隧道,比较具有代表性隧道有甬江隧道、珠江隧道、黄浦江地铁隧道等;在建的水下隧道有厦门翔安隧道、青岛胶州湾隧道、长江隧道等。从近代第一条水下隧道采用原始盾构法开始,水下隧道施工的历史已历经160多年,期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水下隧道施工工法也日益呈现出多样性,目前已为工程界所应用的主要工法有钻爆法、盾构法、沉管法、围堰明挖法、冻结法、铣挖法等,近年来又提出了水下悬浮隧道概念。

二、风险分析

地下水环境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在地质勘探技术尚存在一些局限性,对地质情况难以准确掌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在应对地下水方面我们尚未完全掌握可靠成熟的施工手段,特别是对地下水处理施工完成后的效果判断,还需要进一步的工程探索。

1、认知风险

现在对于地下工程领域的探索和认知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风险定量分析等方面研究不足以完全揭示水下隧道所面临的所有工程风险。目前的一些工程理论尚停留在假说的基础上,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目前采用的一些定量分析手段处于起步阶段,其准确性往往与工程实际存在一定差异,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

2、决策风险

工程项目的决策都是建立于一定的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中,如果这些因素不能统筹考虑,而是过于追求某些期望值,那么势必会造成工程措施的不平衡性,成为工程风险的诱因。例如建设单位不顾及工程地质情况,不能根据地质情况选择事宜的水下隧道施工工法,而是片面要求设计、施工单位采用高、新、尖的措施和设备,而在实际过程中又追求低投资,随意压低工程造价,使得工程施工管理存在很大困难,在主观上人为增大了工程的风险性。

3、管理风险

水下隧道进入工程阶段面临的管理风险简单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参建单位管理不到位,造成设定的工程措施没有施作或者完全施作,降低了风险防御能力,增大风险或者直接引发工程事故;另一类是施工过程中,出现某些与地质勘查不符或者施工造成的异常情况,形成工程风险,而由于某些因素的存在,没有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造成施工现场情况不断恶化,加大工程风险。

4、地质风险

水下隧道地质情况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安全风险的根源所在,不同的工法对于不同地质条件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对于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环境要求差异很大,例如钻爆法适用于围岩透水性差、完整性好,岩石较为坚硬的地质条件;盾构法除对硬质围岩和软弱不均地质条件存在一定工程难度外,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沉管法则对工程地质条件不甚敏感,而更关注于建成后影响工程主体稳定一些水文地质和水文条件,如流速、管段底部填充物液化问题等。

5、运营风险

由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或者到时设计理念存在的局限性,水下隧道投入运营状态后,由于运营荷载、地质条件变化、突发灾害性事件等情况的出现,引起水下隧道主体工程状态发生变化,进而诱发安全风险。例如运营荷载对隧道施工缝处防水结构的持续作用,加速其老化或者破损,造成隧道内渗漏水严重,降低水下隧道使用功能;又如隧道内发生爆炸、火灾等突发性事件,对隧道局部结构造成破坏,由于缺乏救援通道等设计,通风不能有效进行、积水不能排除、人员不能及时撤入安全区域,扩大了人员伤亡,甚至导致工程主体报废。

三、不同工法的风险特点

1、钻爆法

钻爆法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涌水、突水、围岩坍塌以及主体结构渗漏水等,既有客观因素引起的,如透水岩层、断裂带、风化带等;也有主观因素诱发的,如超前勘探不及时、施工质量粗劣等。

2、盾构法

盾构法面临的主要风险有高水压、盾构不适应围岩条件、设备坏损被困、以及主体结构渗漏水等,施工的安全风险更多的体现在管理方面,对区域地质条件的准确判释、合理掘进参数的选择、良好的设备保养维护以及优良的工程质量等,都是有效化解水下隧道安全风险的必选,缺一不可。

3、沉管法

沉管法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涉水作业风险、防水结构失效、岸上段维护结构等。

4、围堰明挖法

围堰明挖法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基础处理、维护结构、防水结构失效等,围堰明挖法风险控制的显著特征是该工法更为注重主体工程地质条件的改变,其要求通过改变地质条件的各种工程措施后,为主体工程施工提供一个安全的作业环境。围堰明挖法风险更多的集中在工程措施方面,如基底的加固处理、维护支撑结构的稳定性等。

5、冻结法

冻结法最为显著特征是通过低温冷冻技术冻结水下隧道通过区域的地层,为主体工程施工提供一个安全的作业环境。这一特点决定了冻结法最大风险为冻结失效或局部失效,起因可能是设备故障、冷却参数设置不合理、施工工艺控制有误或者局部地层不适用冷却法等因素。

6、铣挖法

铣挖法实际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局部掘进机开挖法,和TBM法、盾构法都属于机械开挖方式,但是没有防护盾壳,其施工安全风险与钻爆法基本相同。

7、悬浮法

悬浮法隧道是一个建造水下隧道的新理论,目前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悬浮法隧道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工程材料问题和隧道姿态控制问题,其最大工程风险也在于此。

四、全面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体系

水下隧道安全风险体系的建立、运行、调整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是所有参建单位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水下隧道风险管理的基石。由于水下隧道风险管理体系与一般工程并无不同之处,本文不再赘述。

2、决策阶段

水下隧道最大的安全风险始于决策阶段,原因很简单,在这个阶段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预防措施和管理模式、施工图纸等都将基本确定,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将会对这个工程建设产生严重影响,成为安全风险的诱因。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避免“先入为主”的思想。在没有进行详细、准确的地质勘探和专家论证前,建设单位不应对水下隧道应选用的工法考虑过多,更不能明示或暗示勘查、设计和专家组应优先选用某种工法。这种做法会干扰有关人员、单位对水下隧道的建设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和分析,无形中增加了工程风险。

(2)做好地质勘查工作。地勘资料的准确性对于水下隧道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地勘单位的监察予以高度重视,可以通过设置地勘监理、第三方补充勘查等措施来确保地勘资料的准确性。

(3)做好专家评审工作。专家的选择应本着多样性、代表性原则进行,地质、结构、水文、材料、环保、灾害等方面的专家都应有所邀请,专家评审会应当成与会专家提供一个充分思考、畅所欲言的平台。应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召开不同深度的专家评审会,对于不同阶段的工程风险进行充分、详细的分析论证。

(4)合理的投资控制。鉴于水下隧道的高风险性,作为建设单位应当有合理的投资控制行为,不能片面追求低投入,应留有充足的应对重大风险的措施费用。对于涉及隧道水处理、不良地质处理等方面的特殊工程措施应可以灵活处理,对施工单位经济利益的适当保护,可以提高其采取安全措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降低建设单位管理风险。

(5)必要的冗余设计理念。鉴于水下隧道的高风险性和难以重复性,建议在进行水下隧道设计时采用冗余设计理念,对于一些关键措施应备有一定冗余量;对于一些关键部位应有一定的冗余措施,从而提高隧道的抗风险能力。

3、施工阶段

(1)地质复勘的问题。考虑到每个单位的施工水平、施工能力、施工习惯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可能会体现出施工单位对地质条件的不同适应性,因此笔者建议在工程进行施工前,根据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和工程地质勘探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适当安排地质复勘或者补充地质勘测。

(2)反应迅速的动态管理。水下隧道处于水底的环境,出现特殊工况后,必须迅速应对处理,否则一旦贻误处理时机,可能会酿成严重后果。需要建立参建各方参与的工程应急管理机构,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

4、运营阶段

(1)工程状态监测。主要包括外部环境监测、工程本体的状态监测和工程运营状况监测三个方面。外部环境监测是对隧道本体所在区域环境条件进行监测的过程;本体状态监测应在渗漏水情况、实体耐久性、工况环境等方面设置必要的手段进行监测;运营状况监测则应在隧道内通行情况、空气质量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工程状态监测应安排常设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

(2)应急机制的建立。成立专门的应急机构,专门负责水下隧道突发事件的处理。根据水下隧道在运营阶段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各类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方案应经过必要的专家评审过程。

(3)应急人员、设备、物资的准备。根据应急预案进行必要的人员、设备、物资准备工作,特别是应对有关应急人员定期开展应急训练,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将事件控制在初发阶段,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五、结束语

因为长期从事安全质量工作的关系,对于安全风险管理,笔者经常用一句话提醒自己“安全事故发于偶然,源于必然”。偶然因素往往是不可控的,而必然因素是我们可以探知、可以预防的。因此,只要做好必要的控制工作,水下隧道的安全风险是完全可控的。日臻成熟的安全风险管理手段将为水下隧道广阔前景奠定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关宝树: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水墨;语境;现代;陶瓷绘画;创作

0 前言

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现代艺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即艺术的发展逐步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束缚,各种文化艺术不断融合、重组,推动现代艺术的快速发展。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国国画艺术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就包括水墨画和陶瓷绘画,大量的创作艺术家有效的将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总体来讲我国绘画艺术已经全面进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在中国的陶瓷之都――景德镇有许多的陶瓷艺术家在深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涵养、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在陶瓷绘画中开拓创新,有效的将水墨画的创造理念、创造形式深深的融入进了陶瓷绘画艺术中,这可以称得上是陶瓷绘画艺术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与创新,这一创新势必会把我国陶瓷艺术推向更高的艺术水平,陶瓷艺术在新时展下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成就。对此,我们作为与之相关的研究者、工作者,应该将在传统陶瓷绘画艺术基础上与水墨艺术相结合,实现创新与发展,使其与时展产生共鸣的问题真正重视起来,为我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1 陶瓷绘画艺术的概述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我国古代人民以其精湛的智慧在大量的实践生活中创造出了具有东方文化气息的中国画以及具有中华民族独特蕴含的陶瓷艺术,二者可谓是同根同源,相生相伴,并且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取得了高超的艺术成就。而从陶瓷艺术的角度来看,陶瓷绘画是陶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陶瓷的外表面进行美化,来提高陶瓷的艺术美感,而陶瓷绘画中最具影响的因素就是绘画所选取的图案,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将绘画中的线条、色彩搭配、水墨颜色等充分的应用到陶瓷绘画创作中,来讲陶瓷的艺术形象、艺术韵味以及中国独特的发展风貌展现的淋漓尽致。随着陶瓷工艺的发展,陶瓷绘画艺术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载体,并且和中国画的发展水平不相上下,但是,陶瓷绘画与纯粹的国画相比又存在一定的不同,因为陶瓷绘画是陶瓷工艺与国画结合的产物,通过陶瓷的工艺生产过程将陶瓷绘画的艺术美展现出来,达到质地美、造型美和装饰美的协调与统一。

2 水墨语境下现代陶瓷绘画的发展

(1)水墨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的艺术表现。我们知道,水墨画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创造风格上、艺术造型上、创作工具上、表现技巧上都存在自身的特殊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下。第一,国画的创作是借助文房四宝等工具来完成的,即在纸上面通过笔墨、色彩等展现的一目了然的艺术形象,而陶瓷绘画艺术是在陶瓷工艺生产基础上形成的艺术,其是通过画笔、釉料的装饰装潢来完成的,并且陶瓷绘画需要高温的考验,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创作形式、创作理念截然不同。其次,中国画艺术是一种平面艺术,而陶瓷绘画艺术是立体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与陶瓷的整体外形、质地相互联系,来形成立体的美感,同时,陶瓷绘画不能仅仅将中国画的艺术元素机械地移植,必须在融会贯通和领悟掌握的基础上,同时考虑视觉层次的主体安排和空间表达,才能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2)水墨语境下陶瓷绘画艺术的表现技巧及表现手法。我们知道,陶瓷绘画艺术的形成是在充分借鉴中国画艺术的表现技巧和表现形式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当代陶瓷绘画创作中,也只有将陶瓷绘画艺术与中国画艺术相结合才能形成陶瓷绘画艺术的新风格、新风貌,推动陶瓷绘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其中在陶瓷绘画艺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水墨画中的青花分水,青花分水与中国画中的无色具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所指的就是通过对色彩浓淡变化规律的应用,将色彩表现成为由浅到深、由薄到厚、有简单到复杂,充分体现出色彩的层次感,来达到色彩艺术的独特效果。而从空间的布局来看,其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具有明确的空间层次,将空间美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3)现代陶瓷绘画艺术中水墨画精神所在。我们知道,水墨画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山、水的艺术形象的创作,通过创作技巧、创作手法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让人的精神愉快、放松,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技巧和手法传达作者的精神感悟、自身修养和内心情感,所以水墨之中皆是意蕴和精神的共同体现。具有较高水平的陶瓷艺术也是如此,首先,陶瓷绘画艺术的素材和动力源泉都来源于真切实际的生活,在客观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家的情感加工、审美体悟、精神意识等主观因素的糅合和丰富,形成具有主观思想色彩的艺术形式,表现独特意蕴,提升作品价值。其次,陶瓷绘画通过艺术家的知识积累、技巧训练、学识修养体现陶瓷作品的灵性和逸气,描绘作者的精神世界,表达身修养,从这个角度讲,陶瓷绘画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文化。

3 水墨语境下陶瓷绘画创作对水墨的应用

(1)现代陶瓷绘画中"水墨"的艺术性应用。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文明史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总是反映时代风貌,展现时代特点,体现时代背景。所以现代陶瓷绘画要借鉴水墨画的艺术表达,表现当代中国的地域风情、文化风貌、审美情趣和智慧思维。悠久的陶瓷绘画创作历史深深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风格和骨气,具有东方文化和民族气息的历史烙印,陶瓷的历史就是中华文明的发迹史,就是中华民族社会文化发展的长卷。从这些角度都说明,陶瓷绘画和水墨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陶瓷绘画的艺术创作也要充分利用两者的历史渊源和艺术联系,广泛运用水墨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通过釉料、色彩和布局的合理运用,通过营造具有"水墨"特点的艺术情境和画面效果,充分表现中国画的水墨韵味,表达陶瓷素雅、宁静、沉着的美学价值。

(2)现代陶瓷绘画中"水墨"的创新性应用。艺术来源于生活,陶瓷绘画也不例外,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生活特点、生活方式、生活规则,艺术发展的根源和动力在于其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不断创新的艺术表达和不断丰富的艺术境界。当今时代的特点就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陶瓷绘画也要不断创新艺术形式和艺术创作的观念,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加入时代元素和现代艺术创作的基本理念,形成具有独创性和反映时展、时代主题的艺术作品。同时,陶瓷绘画创作的根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陶瓷绘画创作的精髓还在于中国水墨画的艺术取向。作为一种现在还在流传的艺术形态,陶瓷绘画的启示和方向是现代艺术元素和当代艺术特征的合理运用,所以,从事陶瓷绘画的艺术家们必须在充分认识时代特点、合理汲取时代营养的基础上,才能将"水墨"的创新性应用在现代陶瓷绘画创作中。

(3)现代陶瓷绘画中"水墨"的科技性应用。陶瓷绘画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必须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扬。但我们纵观当代的艺术传承现状,许多艺术形式都有青黄不接的危险,其根本原因在于艺术形式没有和当代科技进行有效结合,传统的陶瓷绘画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没有得到创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新技术流程和新工艺材料的发展要求。在目前的陶瓷绘画创作中往往不能将陶瓷的工艺流程和艺术设计很好地融会贯通,也就难以产生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水墨陶瓷法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个矛盾的问题,使当代陶瓷绘画的艺术创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不仅是技术工艺与艺术设计的完美融合,也说明了当代"水墨"的科技性应用在陶瓷绘画中有很好的体现,陶瓷绘画的发展也没有放弃对水墨韵味的一贯追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墨艺术与陶瓷绘画艺术虽然是两种艺术形式,但是在具体的艺术表达中、表现手法中、鉴赏方式上有着异曲同工的奇妙之处。本文结合自身多年从事绘画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了以上看法,希望给广大同行业者提供资料参考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姜强 .论陶瓷绘画艺术语言[J]. 社会科学家,2011(08).

篇4

1坝下涵管出险原因

结合多年防汛检查和涵管出险情况分析,涵管险情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不善,老化失修

现有涵管绝大部分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运行时间长。在大气和水流冲刷的长期作用下,管身砼存在蜂窝麻面,剥蚀露筋,砼强度降低;钢闸门和启闭设施氧化锈蚀;或调度运行操作不规范造成管内不良的明满交替流态,使管壁受破坏等现象。 而这些问题又不能及时检查发现和保养维修,致使工程带病带险运行。

1.2 设计施工不合规范

小型水库工程兴建受当时建设环境条件的影响,加之受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限制,致使涵管设计施工没有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给大坝安全留下隐患。

一是涵管的结构形式多样化,并且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有直接在市场上购买预制管,强度达不到要求,有的采用石灰砂浆砌砖的涵管,甚至有少部分采用木(竹)管。

二是涵管进口四周没有设置截水设施,库水沿涵管外壁渗流,久而久之,形成涵管四周空洞,造成坝体跌窝。

三是管身没有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或接头未处理好,产生挤压而破裂,放水时内水外渗,关闸时,坝体水倒渗入涵管,长期运行,形成空洞,当空洞扩大至一定程度,导致坝体塌陷。

四是有的水库扩建大坝加高,对老坝体中的涵管不进行加固处理,仅向外接长。 由于大坝加高后土压力和水压力增加,造成涵管破裂。

1.3 加固处理尚不彻底

近年来,除了列入国家规划中的小(一)型以上水库以外,每年从各级财政和其他部门的有关渠道都会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其中就有坝下涵管的加固内容。 但由于加固资金有限,不少工程为节省工程量,减少投资,对涵管基础处理不彻底,甚至基础为软土地基也不处理,运行多年后,地基产生不均匀深陷,造成涵管断裂。

特别是由于设计考虑不周到,施工质量没能控制,反而造成新的险情。如我区某水库为小型水库,集雨面积3.8 km2,总库容160 万 m3。2009年里该水库大坝坝下放水涵管断裂漏水,坝顶上游侧发生大跌窝,涵管出口夹带泥土流出,经全力抢险才得以保住大坝安全。据了解,2010年投入十几万元,仅对斜管和消力箱进行了翻修,由于资金限制没有对涵管加固。 断裂的位置恰恰是在新老平管连接处附近。 经原因分析,由于设计不周密,施工质量没控制,造成新的隐患点。 例如,新老砼接缝没处理好、拆除前部砼时振动引起老涵管的破坏,基础没处理好等。

2防范措施

2.1 结合工程实际,合理选择加固方案

目前,我市坝下涵管加固改建的措施主要有封堵原坝下涵管新建隧洞、破坝拆除老涵管原址重建、对老涵管补强灌浆内衬钢管加固等。 封堵原坝下涵管新建放水隧洞,可以有效使涵管避开大坝,但隧洞开挖断面尺寸一般都要在 1.2 m×1.8m 以上,工程量大,投资多;破坝拆除老涵管原址重建,施工相对简单,但需对坝体进行大开挖,更要注意新老坝体接合处及新涵管与坝体的截渗处理;对老涵管补强灌浆、内衬钢管加固,投资相对较少,但施工难度较大,施工质量不易检测,钢管防锈工作量大,难度大。

对坝下涵管加固,国内还有一些较先进的方法。 例如:虹吸式输水涵管,工程建设期短,工程造价较低。 但由于受虹吸管真空度的限制,而且大管径大流量虹吸管制造真空难度大,一般只适用于坝高 12 m 以下,放水流量小于0.5 m3/s 的水库 ;小管径顶管法 ,适用高坝小型水库,施工期短,工程质量较好,对坝体不产生干扰,可降低工程费用,但只适用管径小于 500 mm 的涵管,并且要特别注意顶管与大坝截渗问题。

设计人员应综合考虑工程的资金、工期、地质条件、施工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合理选择坝下涵管的除险加固方案,为全面消除坝下涵管隐患提供设计保证。

2.2 做好涵管的细部构造设计,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笔者近年来参与了本区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监督工作,感受到不少设计人员对涵管细部构造的设计不够重视,甚至忽视一些重要部位的设计。一方面由于涵管管线较长,其铺设的地基常通过岩石、风化岩石、砂卵石、自然土、回填土、硬土、软土等交替地段。另一方面由于涵管原有地基资料的缺乏,前期地质勘探工作深度不够。设计人员不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往往只是按常规设计,对地基处理和涵管沉陷缝等细部构造的设计考虑不周全,从而造成涵管裂逢,断裂漏水,甚至产生接触渗漏引发重大险情。

老涵管的封堵主要处理方法有进口段开挖回填法、人工竖井开挖回填法、套井机械造孔回填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设计人员均要重视涵管与坝体防渗的连接处理。 还有诸如涵管进口四周止水环、分缝止水等等设计的不当,均会给涵管的安全运行带来隐忧。

当前许多施工队伍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社会责任感,安全意识淡薄。 在坝下涵管施工中,经常出现基础处理不彻底,止水环、分缝止水未装好等质量问题,而坝下涵管系隐蔽工程,问题不易暴露,一旦发现不仅处理难度大,投资多,且直接威胁大坝的安全。

因此,不断提高工程设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对涵管设计的重视程度,加强工程施工的现场监理和质量监督,控制施工质量,是消除坝下放水涵管险情隐患的重要措施。

篇5

关键词:地下管线探测 水环境治理 重点描述 敏感点复核

一、 前言

随着城市基础建设、经济规模、生活水平的高速发展,水资源匮乏、水环境恶化越来越成为严重制约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深圳市是我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境内无大江大河,地下水贫乏,水库水源有限,城市供水主要依靠境外引水,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供水需求矛盾日益加大,为摆脱这一困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圳需要建设节水型社会,改善水环境,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同时水环境治理也是环保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水环境治理常用的手段包括污水截排、污水处理及回水利用、河道景观绿化的生态治理等,多年来,深圳市致力于水环境的治理与改善,已取得明显的效果。为保证水环境治理的效果,往往会在原有雨污水管网的基础上,进行管道的铺设与改造、河道或渠涵的修葺与改造等。而在设计与施工时,由于对拟建场地地下管线现状的未知,导致施工时可能会对现状管线造成破坏(导致供水管道爆裂、排水管道爆裂、高压电缆断裂、燃气管道爆裂),或与现状管道垂直空间交叉导至施工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危及人员、设备安全等,造成巨大损失。在较少的成本下,有效的针对水环境治理工程项目的不同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地下管线探测,供不同阶段使用。解决了设计的盲目性、避免了施工的破坏性。

二、地下管线探测在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地下管线探测工作在河道治理、污水截排工程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是始终贯穿在整个项目之中的,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其主要应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1、 可行性研究阶段地下管线探测技术的应用

在水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首先要重点了解指定区域(或流域)内的排水系统的现状,收集测区地下管线探测资料。而由于管网历经多年敷设、改造及新建等,收集管线资料已经变得十分困难。且随着项目施工工艺的不断发展,作业精度要求也日益提高,较早年的管线资料已不符合现在工程应用的精度要求。因此,管线测量人员应充分了解拟进行项目的设计意图,对设计区域内所有地下管线进行全面的分析,撑握原有资料的作业精度。对重点点、线、面进行有目的实地核查,形成相对准确的管线点属性数据库和管线图纸。为水环境治理项目,特别是河道治理、污水截排项目的可行性调研工作提供数据依据,既是保证规划、调研结论准确度的基础资料,也是进行项目评估的重要参数。

2、 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在初步设计阶段的应用

工程项目初步设计阶段是在规划、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综合治理措施,如:管网完善方案、确定拟改造的管道线路、新建管道具体方案、确定河道整治范围等。因此,为提出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避免实际施工的不可操作性,必须首先为设计人员提供拟施工范围内准确的主要管线现状,以选择合适的线路、合适的空间,也只有在掌握了综合主干管线的空间分布,才能开展合理的设计。因此要求地下管线资料相对详实全面,并且应对管线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重要管线种类和重点管线点的数据应进行详细描述,以便设计结果合理可行。

鉴于此阶段地下管线探测按普查要求进行,在可研阶段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地下管线野外进行修补测并对原有资料进行校核。因河道治理、污水截排项目工程区域大多为条形带状,为尽可能查明工程区域内主要管线,地下管线普查范围不能仅限于设计涵盖区域应适当加大探测范围。

目前由于地下管线探测仪器设备、技术方法的局限性,探测区域内部分管线点可能无法查明或探测误差较大,存在疑问的地方在综合管线图及管线点属性库中必需进行重点描述,交待清楚探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设计工作达到提醒目的。

3、 水环境治理施工图阶段地下管线探测的应用

河道治理、污水截排工程施工图阶段包含施工图设计和现场施工两部分,此两项工作都必需在完全掌握现状地下管线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此阶段所依据的综合地下管线资料必须是详尽的、精度可靠的管线成果,否则就可能造成不可预料的突发事故,如拟建排水管道管底标高低于拟接主管道标高而导致水排不出去、拟建管道和其它管道交叉或重合而导致无空间铺设新建管道、施工时挖爆水管、燃气或挖断电缆等;影响群众正常生活、甚至危及人身、机具设备安全等,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地下管线探测成果资料必需详实准确的反映管线的埋设情况,同时也要详系的反映疑难管线的探测情况及可能存在的最大误差范围。

本阶段地下管线探测工作需结合初设阶段最终设计资料进行,首先要沿设计施工线路确定适当的探测范围,再结合前期管线资料开展详查工作。前期管线资料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收集的原有资料,另一部分是为满足初步设计需进行的补充探测资料。

三、地下管线探测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

由于管网历经多年敷设、改造及新建导致城市地下管网密集、错综复杂,给后期的河道治理、污水截排、管道敷设项目寻找地下空间带来更大的困难。这就更要求提高地下管线探测工作的准确性和作业精度,同时又不局限于日常管线探测作业调查项目。

1、重点检查井、检修井的井内底高程调查

根据最终设计资料对重要的现状管线敏感点复核时不仅要复查所有日常调查项目,同时要调查检查井或检修井的井底高程和井的构筑物位置与设计管道的顶高程及平面位置进行比较,看是否会对施工造成影响。故的发生。

2、与设计施工管道距离较近的平行管道同样是复点

施工图阶段完成地下管线探测工作后,需结合最终设计资料采用地质物探方法(如:采用地质雷达做断面扫描)沿设计施工线路进行复查。以减少漏探、错探事故的发生。需重点了解设计管道的施工措施,对距离较近的平行管道着重检查管线点间的直线段有没有漏测拐点。

3、地面以上管线的调绘

水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基本上都涉及现状地下管线改迁,有时还涉及地面以上的临时性(不包含架空)管线。而地下管线探测常规作业一般只对地下管线进行探测,因此有时会给管线改迁工作造成疏漏。

篇6

【关键词】住宅小区; 地下车库; 给排水设计

一、现代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的建筑特点 (一)小区建筑规模大 譬如:某小区地下车库共 20000m2, 有五个防火分区,停车位达500 个。而且在近几年来地下车库的建设过程中,规模将会变得越来越大,这也给地下车库的给排水设计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不断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在严谨设计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得大规模地下车库的设计变得越来越完善。 (二)管线多 由于小区的住宅均建在车库上, 地下室顶板上覆土深度有限( 扣除找平、防水后 H=800mm) , 且顶板上又有大量的水景、园建, 所以为方便施工和后期管理, 各种管线( 除绿化用水、雨排水、污排水管道外) 均需敷设在地下室的顶板下。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地下车库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在施工之前就要预测到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把事故扼杀在摇篮里。 (三)环境要求高 为了保证车库的通风及采光, 在地下室侧壁周边做了高窗; 同时在顶板上也开了许多洞口, 洞口总面积约 4000 m2。洞口下设树池、水景池, 仅某小区地下室就有树池、水景池共 60 处之多。因此,地下车库在不单单是要保证其基本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保护环境,不能对环境造成破坏,而是要很好地融入到美好的环境之中,不单单是地下车库,在近几年各类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环境问题已经是被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

二、现代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的给排水设计要点 (一)、.确定给排水系统的组成 地下车库的给排水设计要根据上部住宅、园林水景以及车库本身的建筑功能,把整个给排水系统明确的的划分出来。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1)各个分区的生活给水系统;(2)特色景观补充水系统(3)绿化洒水系统(4)人工水体的循环水处理系统;(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6)消火栓系统;(7)排水系统等。 (二)确定设备机房的位置 车库内的给排水设备房有:(1)生活给水加压泵房;(1)消防水泵房;(3)景观水体机房。生活给水加压泵房应位于小区给水负荷的中心,以简化配管,节约能耗。消防水泵房宜与生活给水泵房合建。循环水处理机房的位置应结合水体确定,距离越近越好。机房的选址要以不影响停车位为原则。 (三)确定各种管道的布置 雨排水、污排水管道及绿化用水干管宜敷设在地下室顶板覆土层内,其他各类管道均敷设在地下室的顶板下,以利于施工和维护。

三、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一)充分利用有限的净高资源 例如:某小区地下车库层高 3.6m,扣除 800mm 的大梁,大部分地方净高只有 2.8m,为满足规范和使用要求,留给设备专业的走管空间就相对较小。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线布置时要统一协调,尽量避免干管交叉,如有交叉,交叉处管道上弯;较长的管道尽量分段找坡,局部增设排气阀和放水阀;支管尽可能翻至次梁下安装。当然,在管道的布置过程中,我们还尽可能利用一些有利条件,例如顶板下的一些凸起空间等。 (二)地下树池的排水 排水量按顶板洞口面积的雨水量计算,若洞侧有建筑物侧墙,则附加其受水面积的 1/2。有的树池的集雨量较大,采用单泵排水会导致集水井调节容积的增加,可考虑选用两台水泵,平时互为备用,最不利时双泵同时投入运行。对于集水井的位置则设于偏僻角落。这种做法的主要弊端是:大量的管线预埋在底板下,增加了管道渗水的可能,尤其是沿海地区地下水位较高,一旦管道断裂或接口松动,就会造成地下水的大量渗入,致使水泵经常运转,增加能耗。笔者认为比较合理的做法是:集水井设于树池内,井盖板作为雨水口箅板,用卵石铺盖,既满足了排水,又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整个系统无预埋在底板下的管线,故较为安全实用。值得注意的是,集水井的开泵水位不能超过树池底部卵石透水层的顶面,否则可能会引起种植土长期浸水,从而导致植物烂根而死。 (三)车库入口处喷头的布置 在地下车库入口处,由于坡道由内向外逐渐升高,路面与顶板的距离不断变小,这使得该段坡道上无法设置直立或下垂型喷头。而根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版)中 7.1.12 条的规定,地下停车库属于中危险级Ⅱ级,不能采用边墙型标准喷头。但是否就意味着不能采用其他类型的边墙型喷头呢?规范对此并没有明确的解释。笔者认为在坡道处设置边墙型扩大覆盖喷头是可行的,只要保证两排相对喷头交错布置,设计喷水强度不小于 8L/min.m2即可,这种做法也得到了消防主管部门的认可。 (四)合理布置喷淋管道,最大限度地节约投资 在地下车库的喷淋设计中,按结构梁格布置直立喷头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何配管才能做到经济合理呢?一方面要提高车库的使用空间,同时减少管材的用量,尤其是当喷头的连接立管较长、喷头数量较多时,这种节约会相当明显。合理地布置配水干管同样也可以节约投资。 (五)避免排水干管进入地下车库 由于车库顶板面积大、覆土浅,为保证快捷、顺畅地排水,排水管应就近接向地下室的四周。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地下室顶板往往高出周边的市政道路。针对此种情况,一般做法的主要缺点是:影响车库的美观;会因预埋防水套管位置不准而给安装带来麻烦;容易漏水。笔者则采用在地下室外墙设置局部凹壁的办法,其优点是:不需预埋套管,灵活性强;管道与地下室完全分开,无漏水隐患。 (六)地下车库各给水管的进水总阀应设在车库外 有许多工程在设计地下车库时,将各给水管(含消防管)的进水总阀设车库地下1层天花上,认为既可省去车库外阀门井,节约投资,又可避开阀门井对室外管线的冲突。当阀门设在车库内的天花时,若在管道故障时关闭进水总阀,要先找爬梯再找阀门,而消防给水往往有2条进水管并且从不同的方向进入,这样就不能快速关闭阀门,造成更多水的浪费。并且当地下室已有不少的积水时,因为地下室有集水井及排水沟,而集水井往往没有设置盖板,关阀门时给物业维修工增加了不安全的因素。所以,地下车库各给水管(含消防管)的进水总阀应设在车库外,当车库内管道故障漏水时,可以快速找到相关的进水总阀并及时关闭,从而避免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及减少水的浪费。

四、结束语 在满足日益复杂的功能的前提下, 要求居住小区地下车库的给排水设计既经济合理,又美观实用, 使地下车库真正成为居住小区的又一道风景。这种人性化的设计要求将成为未来给排水设计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史 云.浅谈住宅地下车库的给排水合理设计[J].规划设计.2011,03:204.

[2]赵渺然.现代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的给排水设计研究[J].建筑经济.2009,12:207-208.

篇7

关键词:情况 总体要求和原则 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既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又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生活、生产的重要水源,也是维系区域生态环境的要素。近年来,我县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开采量日益加剧,我县部分乡、镇、场区域打地下水超采严重,已经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影响,引起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制约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加强地下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更具重要意义。

1、阿瓦提县目前地下水机井开采情况

1.1目前,阿瓦提县履行正常审批手续开发利用的机井主要为阿瓦提县玉满水源地、老大河水源地。只有这两处水源地的机井实行统一管理、维修、收费。

1.2由于近年来阿瓦提县大力发展林果业,为缓解林果业农业灌溉的问题在各乡、镇、场也打了很多机井。

1.3除以上两种情况外,阿瓦提县全县农民私自打井现象也很普遍,对于目前由农民私自打井开采地下水量没有进行科学统一的管理、限制、计量和收费,致使全县各地出现不计后果,无序打井抽取地下水的情况,这给阿瓦提县今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埋下隐患,严重影响阿瓦提县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1.4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严重。尽管地下水储量丰富,但光想着要利用地下水而不考虑如何补给地下水,势必会破坏阿瓦提县的生态文明。

2、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2.1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配置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合理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强化用水管理,建立完善的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改善和保护阿瓦提县生态环境。

2.2坚持保护为主,预防优先。坚决控制超采区面积不扩大,严格保护地下水质不受污染。

2.3坚持地表水、地下水统筹配置。采取工程和经济等措施,优先利用地表水资源,合理配置地表水、地下水资源。

2.3坚持因地制宜,分区管理。根据超采区、禁采区和限采区等特点,提出分区管理与保护对策。

2.4坚持总量控制,计划开采。实行地下水年度取用水量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2.5坚持战略储备,保障供水安全。将深层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水源,强化管理,保障水资源短缺。

3、实行强有力措施严控地下水开采确保生态环境

3.1、阿瓦提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严控大面积不合理开采地下水。

3.2、广泛宣传发动,共建节水型社会。可采用先向基层工作人员大力宣传节约地下水资源、禁止无充开井、采水的的重要意义。再利用基层工作人员向当地农民宣传使全县农户转变用水观念,提高节水意识,形成人人支持节水,人人节约用水,人人关心节水,并积极主动参与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使广大农民从源头上认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意义。

3.3、对于阿瓦提县机井密集的区域做好地下水的补给工作,逐步改善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3.4、加大对地下水污染的惩罚力度,制定严厉制度做到发现有污染严惩不贷。

篇8

所以,关于水下探洞的民间传说中充满了悲剧故事。例如,一位潜水员在两条隧洞的接口处转错了方向,氧气用光后,他只好抓起石头,潦草地写下几句与家人永别的话;一位失恋的女潜水员,疯狂地在洞穴中游着,不知游向何方。她的指痕仍然深深地刻在隧洞上。

但是,却有仍有不少爱好者,毫不畏惧地投身黑暗的水底洞穴里,探索着未知的世界。

“我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年来,在美国弗洛里达州高泉地区,一个洞穴探险小组钻遍了水晶一样清澈的地下河道,解开了一个个洞穴学之谜。

43岁的水下探险家韦斯・斯基尔斯,就是该组成员之一。他是一位有着3000次水下探洞经历的老资格探险家。就像从宙斯那里偷走火球的普罗米修斯一样,他常与死神作对,但幸存了下来。

在15岁时,他就开始了第一次洞穴探险。7年后,他已经总结出许多水下探洞的安全规章,如今,这些规章是美国国家洞穴学学会颁发洞穴潜水探险资格证的必考项目。

在斯基尔斯看来,水下探洞是危险的。“如果你在水面上迷失了方向,你可以循着呼气上升的方向来确定方位。但是在水下洞穴中,你的气泡完全被黑暗吞没了。”

现在,斯基尔斯正在披挂装备,他把水下氧气罐绑在身体两边,将调节软管、照明灯和导绳挂在腰间,像要准备进行一次太空旅行。他要潜入18米以下,探索那个洞穴密布的水下世界。

他先游了300米,大致了解一下水下地形,然后踯躅了几分钟。根据探查,他发现下方有个烟囱状的竖洞,大小和汽车轮胎差不多,这会影响他的动作――他可能被卡在里面动弹不得。

斯基尔斯松开氧气罐,将其中一个夹在两腿中间,另一个用手推在脑袋前面。用手撑着隧洞的石灰层岩壁,将自己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塞进洞口去。费了好大劲,他才把自己塞进这个棺材般的洞穴里。洞里的空间太小,他不得不把脸紧贴在岩壁上,把双脚蜷曲成一团。

这时,一个氧气罐里的氧气已经用光了,另一个里面的氧气也只剩下一半,他必须在氧气耗光前通过洞穴,浮出水面。

要想通过这个洞穴,斯基尔斯只能尽量蜷缩身体。他在水中费力地摸索着,先抛下那个空的氧气罐,然后扯下身上大部分装备,脱下脚鳍,全力紧缩身体,想尽快钻出这个地狱。

一点点地,斯基尔斯艰难地向洞穴的另一端钻去,他像笨拙的鳗鱼一样蠕动着,不时被洞壁上突出的石灰岩碰伤手脚。接近洞口时,斯基尔斯又奋力套上全套装备,终于钻出了这个烟囱一样的竖洞。突然,让他恐惧万端的事出现了:仅剩的那个氧气罐从手中滑落,滚回洞中。这下真的完了!他想。

他憋着气,钻回洞里,在黑暗中摸索氧气罐。窒息的感觉像毒蛇一样缠绕着他的喉咙,斯基尔斯觉得眼前直冒金星,在他几乎绝望时,手指忽然碰到了一个柱状的冰凉物体――找到了!他马上贪婪地吸了一大口。

等斯基尔斯钻出洞口时,罐里的氧气只够用几分钟了,“我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不无后怕地说。

水下探洞无疑是充满危险的,而像斯基尔斯这样的爱好者们,为什么甘愿冒这份风险呢?

斯基尔斯毫不犹豫地说:水下洞穴是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后阵地之一,它们是那样美丽而奇特,而能欣赏到这奇观的人,屈指可数。某些水下洞穴,在其他人看来只是个黑洞,而在斯基尔斯眼里,看见的却是“空旷的高速公路”,令他想第一个驾车上去,进入一个永无止境的洞穴系统,开始一次充满未知的远征。

在多次潜水经历中,斯基尔斯将人类的见闻推向极致。其中一次,在弗洛里达州的瓦库拉泉井地区97米深的水中,他和队员们抵达了一个水下山丘的顶部,发现一个高达170英尺的巨大空间。在它的中央,横卧着一块2米见方的纯白色大石头。

“那块巨大的石板就像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中的磐石,”斯基尔斯回忆道。“它震撼了我――就像在电影里一样,我们在探索另外一个世界。我们都惊呆了,于是把那个地方命名为磐石屋。”

“馅饼理论”

在洞穴潜水中,“干任何事情都必须加双保险”几乎成了一个理论概念。潜水员的装备支撑着他的生命,每个潜水员都要把氧气罐、调节阀、照明灯和计算机等带在身边。当然,绝不可失灵的装备是人的脑袋。当潜水员钻入深水中时,他们要承受被称作“知觉收缩”的心理压力和“感觉器官超载”的感知考验。

“你会产生进入地球中心的感觉,”斯基尔斯说。“你知道你已经达到正常经历的极限,但是,你无法知道你究竟走了多远。登山时,你可以看见山顶,知道那个高高在上的目标。在水下探洞中,没有人知道底下有什么。你无法确定自己走了一半还是四分之三的行程。这种‘未知’的感觉实在让人郁闷。”

斯基尔斯运用“馅饼理论”来评估风险。“馅饼”被用来比喻潜水员可用于解决问题的资源或潜力。随着下潜的深度,潜水员每遇到一次挫折,就意味着失去一块馅饼。例如,潜水员不小心打碎了潜水灯,这就失去了一块馅饼。如果潜水员失去的馅饼太多,就必须放弃下潜。如果没有失去,也就用不着为紧急情况的发生而绞尽脑汁了。

在19岁时,斯基尔斯就首次把馅饼理论用于实际。那时,他和谢克・埃克斯利―― 一位创造过多项深潜世界纪录,却在1994年死于溺水的探险家,一道在弗洛里达的蓝泉进行下潜。

“那是一个大热天,我真有点迫不及待了。”斯基尔斯回忆道。“谢克开始奋力前游,我几乎赶不上他。这时,我的调节阀开始漏水。但是,我还能呼吸,但氧气已经很难自由流动。因此,我向谢克打灯光,让他看见我的调节阀在冒泡。”

“让谢克失望是我不愿见到的,”斯基尔斯继续说。“但是,我已失去太多的馅饼,我必须停止下潜。”

“我们要有驱鬼祛魔的本领”

无论在哪儿下潜,斯基尔斯的头脑里始终存在着两种声音:一是“夺取成功”的声音,二是“保持安全”的声音。

在靠近高泉地区的阿苏尔洞穴体系中,有一次,斯基尔斯听从了错误声音的摆布,几乎丧命。他想强行进入一个直径只有半米的洞穴――那是个足以把他的胸腔挤破的小洞口。然而,“夺取成功”的声音坚持要他“前进”,他就确信,通过洞口就会是宽阔的隧洞。

但是,他错了!

他使劲往里钻,大约钻了15米,一直没见到开阔的内洞。这时,他的氧气供应装置里突然冒出一股湍急的气泡,氧气罐与调节阀脱落了。糟糕的还不止这个,他的挣扎搅起了淤泥和浊水,使周围的能见度几乎为零。他在黑暗中摸到了辅助调节阀,将它一把塞进嘴里。然而,辅助调节阀也在喷气,并且开始漏水,这可把他吓坏了。

斯基尔斯竭力抓起第一个调节阀,赶紧吸几口,可是已经没有氧气了――他的氧气罐成了空罐。只有靠辅助调节阀了,斯基尔斯抓起辅助调节阀,却发现它正源源不断地流出由污水、泡沫和空气组成的混合物。他用舌头使劲抵紧出气口,勉强吸到了一点氧气。为了保存氧气,斯基尔斯只能不停地开、关氧气罐。每次吸气,他都必须小心地分开水和氧气,以使自己不被呛死。

他努力使自己镇定下来,开始有条不紊地撤退:打开氧气罐,吸气,关掉氧气罐,划几下,停下来,接着重复以上动作……5分钟后,他终于钻出了这个恐怖的洞穴。

“那时,我面临着生死攸关的挑战,”他回忆说,“我给自己挖了一座淤泥的坟墓。如果不能控制呼吸的节奏,我就会死在水下。”

由于有在水下洞穴生存数百小时的经验,斯基尔斯几乎懂得处理任何紧急情况。“洞穴潜水始终伴随着危险,但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处理意外情况,”他说,“在死神的包围下,我们要有驱鬼祛魔的本领。”

篇9

崇阳县地处湖北省的南部,居北纬29°12’~29°41’,东经113°43’~114°21’之间,境内东西最长61公里,南北最宽52公里,总面积1 968平方公里。县内有乡镇12个,村民委员会186个,总人口47万人。境内河流达50多条,均属山溪性,呈树杈状分布,主要汇流隽水河,注入长江。境内水库共89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84座。湖北崇阳县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崇阳县境内的包括农村地区的河流、湖沼、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水环境的好坏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同时它也深深影响着四季气候的变更以及农业生产。近些年来,崇阳县过度开发矾矿产、河沙等资源,以隽水河为首的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仅粮食减产,而且直接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

一、崇阳县农村水环境治理碎片化现状分析

碎片化(Fragmentation)的本意是完整的物体被分解成诸多零散的小块,后用来形象地描述我国当前的社会传播语境。在功能分工原则下,组织间碎片化呈现两种类型,即良性碎片化和恶性碎片化。良性碎片化是组织在执行政策时未将其他的组织纳入考虑范围的结果,致使其他组织需为其潜在负面效果埋单,从而增加成本。但这种情况下,组织是无心的,即并不是因为政策目标的不一致,而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恶性碎片化是政治家们力争获得自身领域决策、执行等最大控制权的结果,导致功能组织仅仅满足上层阶级的需求,而这种碎片化是有意的,即组织并不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如今,“碎片化”被广泛运用于社会、政治等领域,在崇阳县农村水环境治理中,碎片化问题十分显著,表现形式各异,我们主要针对治理主体以及治理过程中决策制定、决策执行和决策评估的三个阶段。

(一)治理主体碎片化

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治理主体。在农村水环境治理中,治理主体包含决策制定主体、决策执行主体以及决策评估主体。综观崇阳县已有的农村水环境治理,发现每个阶段的主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碎片化。

首先,决策制定主体的碎片化主要表现为决策制定主体的单一化。针对农村水环境治理决策的制定,我们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对决策主体进行探讨。从横向政府的职能结构看,崇阳县农村水环境治理决策主体多由环保局或者水利局等单独出台,而多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比重十分低,不到20%。另外,决策的制定也缺乏与水环境息息相关的乡镇企业代表以及农村居民的积极参与,政府部门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利益诉求和应有的话语权。从纵向政府层级结构看,崇阳县农村水环境治理决策多是照搬国家层次出台的政策,地方出台的法律、法规也有,但更新不及时,或者只是对国家层次出台的政策的轻微改动,难以满足治理当地复杂的农村水环境问题的需要。

其次,决策执行主体的碎片化主要表现为决策执行主体的权责模糊化。它由多方面因素促成,一方面,由于决策制定的碎片化,从而导致制定的决策中权责不明确;另一方面,作为执行主体的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相互推?。崇阳县农村水环境治理决策执行主体主要包含环保部门、水务部门、村镇建设有关部门等多个部门的人员参与,看似数量庞大的人群,却并没有发挥其优越性。如崇阳县沙坪镇隽水河发生的矾污染事件,本应第一时间各个决策执行主体共同商讨对策,以便于尽快解决问题,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但事发之后,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指出责任归属。因此,环保部门与水务部门相互推卸责任,从而使得事态更加严峻。

最后,决策评估主体的碎片化主要体现在决策评估主体的空缺化。我国农村水环境治理在决策制定中,崇阳县农村水环境治理只有小部分具备完整的评估机制,其根源在于评估指标的缺乏。而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决策都缺乏比较明确的监测评估主体,即便决策评估由政府这样的单一主体完成,决策执行中评估责任也不明确。

(二)决策制定碎片化

农村水环境治理决策制定碎片化主要体现在决策信息获取的碎片化和决策议程的碎片化两个方面。

决策信息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制度信息以及社会利益信息,崇阳县农村水环境治理决策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于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原因在于这种制度信息获取的成本低、难度小。而社会利益信息要同时考虑客观社会利益信息和主观社会利益信息两个方面,如崇阳县沙坪镇隽水河受到污染事件,客观社会利益信息方面,我们就需要了解该事件涉及的利益主体的范围(排污的乡镇企业法人代表、该镇的管理人员、居住隽水河附近的民众等)、利益归属的领域(从行政职能角度,环保部门、水利部门等)以及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对立、冲突);主观社会利益信息方面,它指的是民众对于自身利益或者政策利益的需求,该事件中表现为居住在隽水河附近的民众希望及时改善水质的需求以及政府能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预防污染事件再次发生的需求,当然这种主观的诉求也呈现出两种状态,有公开向行政组织和大众媒体反映的,也有非公开私下表达的。从以上例子不难发现,无论是客观社会利益信息还是主观社会利益信息的获取,都建立在大量的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之上,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等。因此,决策主体通常偏好于制度信息的收集,而在社会利益信息获取环节多是偷工减料,从而导致决策信息获取的碎片化。

决策议程指的是相关的制度信息和社会利益信息进入行政决策程序,转化、整合成为公共政策的过程。决策议程的展开是建立在制度信息和社会利益信息获取的基础之上的,它要求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只有真实的、合理的、有价值的决策信息才能进入决策议程,但由于决策主体的偏好或信息分析的偏差,可能造成关注对象的偏颇,从而导致决策议程的碎片化。

(三)决策执行碎片化

农村水环境治理决策执行机制的碎片化主要体现在组织资源的碎片化和组织结构的碎片化两个方面。组织资源主要围绕资金和人力两个方面:资金方面,崇阳县农村水环境治理主要依靠财政拨款,缺乏相应的筹集机制,如企业、社会公益团体等的捐赠;人力方面,崇阳县农村水环境治理决策执行多由行政部门来主导,民众参与率低,这就造成了决策难以落实。组织结构方面,崇阳县行政部门按职责划分,但由于职责模糊,因此造成管理两极化,要么相互推诿,要么多头管理,从而影响到崇阳县农村水环境治理的高效率。

(四)决策评估碎片化

农村水环境治理决策评估机制的碎片化主要体现在评估条件的碎片化和评估指标的碎片化两个方面。评估条件包括政治制度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科学技术条件,制度方面,崇阳县政府尚未建立统一、规范的农村水环境治理评估机制;文化方面,崇阳县目前仍是贫困县,教育条件落后,民众知识水平低下,缺乏评价公共行政活动的能力;科学技术方面,崇阳县部分村镇网络仍未普及,互联网难以发挥其便利优势。正是由于制度、文化以及科学技术条件的不成熟,因而导致崇阳县农村水环境治理评估机制难以建立。评估指标是为决策主体形象评价、决策执行过程评价等建立的指标体系,目前崇阳县农村水环境治理决策评估基本处于空心化状况,缺乏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指标体系。

二、崇阳县农村水环境整体性治理的实现路径

整体性治理是对新公共管理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公共管理范式,它以公民的需求为导向,主张利用协调、整合机制,对层级、功能和部门三个维度的碎片化问题进行有机整合。首先,层级整合,它指的是地方、国家、全球治理阶层之间的整合;其次,功能整合,它是从程度上进行区分,包括较少的整合和较多的整合;最后,部门整合,它指的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整合,从而为公民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实现公共管理的善治。同样,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崇阳县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碎片化困境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一)构建良好的整体性治理宏观环境

良好的整体性治理宏观环境是实现农村水环境整体性治理的前提,而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就是农村水环境治理体制的宏观环境。因此,要实现农村水环境整体性治理,需要同时对这三种体制进行改革。通过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环保职能,优化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组织结构以及实现水环境治理管理方式的创新,找到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对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水环境治理财政税收体制,保证治理的顺利进行。与此同时,理顺水环境治理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及政府与村民之间,既为行政体制改革的成功提供保障,又奠定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物质基础;通过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诉求表达机制,使得民众广泛参与水环境治理过程中,为行政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又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坚强的社会支撑。

(二)构建中央与地方政府合作治理机制

在崇阳县农村水环境治理中,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就是要明确双方的定位,不可“越权”或者“放任不管”。首先,决策制定环节中制度信息的整合,中央政府要健全与水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治理有法可依。同时,崇阳县地方政府在遵循中央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地方性水环境治理法规,从而为农村水环境整体性治理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其次,决策执行环节中的组织资源的整合,资金投入方面,农村水环境治理关系着民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它是重中之重的任务。随着治理难度大的加大以及治理周期的延长,中央政府应在全面分析实情的基础上,增加农村水环境治理财政投入的弹性和灵活度,地方政府要合理使用水环境治理资金,避免浪费。同时,也应该完善募集机制,从而为农村水环境整体性治理提供稳定的资金保证。最后,决策评估环节中评估指标的整合,中央政府需要从宏观层面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指标和激励机制,而地方政府需要对农村水环境治理主体、治理过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估,两者之间要相辅相成,从而为农村水环境整体性治理提供有效的评估保证。

(三)构建多部门合作治理机制

构建多部门合作治理机制是农村水环境整体性治理的核心内容。首先,加强各部门的职能整合,崇阳县与农村水环境相关的部门主要有水利局、环保局等,水利局的职能是对水资源保护负责,环保局的职能是对水环境质量和水污染防治负责,大的分工上是一致的,但两者却存在职能交叉。因此,在农村水环境治理中,两个部门应做到相互协调,共同分工。其次,加??各部门之间的机构整合,针对农村水环境治理的碎片化困境,要求崇阳县的水利局和环保局相互合作,专门设置农村水环境治理小组,以便于更加高效地进行农村水环境治理。最后,建立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包括激励机制以及责任追究机制等的建立。

(四)构建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机制

加大政府与村民以及乡镇企业的整合,构建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机制。首先,目标整合,崇阳县农村水环境整体性治理中,政府的目标要与村民以及乡镇企业的目标一致,即保证崇阳县农村水环境的整体性。其次,在决策制定环节中的主观社会利益信息的整合,对于公开表达的社会利益信息,要建立稳定、顺畅的信息收集机制,对于非公开的,政府应展开主动的社会调查活动,深入民间,全面了解社会大众的利益呼声。最后,建立合作治理平台,充分利用微信、微博,从而实现政府与社会对话的便捷性。

篇10

2、蒋斌(1991-),男,四川蓬安人,成都大学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2009级本科学生。

摘要:特色水果产业园区建设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特色水果园区发展存在突出问题,亟待结构优化加以改观。四川蓬安以特色水果园区为突破,带动当地休闲生态农业发展,综合效益明显。

关键词:特色产业;生态农业;蓬安实践;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势头加快,特色水果产业园区也得以提档升级。作为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水果园区既是一种重要的生态资源,又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休闲旅游资源。然而,特色果园的开拓离不开农业生态的大环境平台,目前我国农业生态还有诸多问题不容回避。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保意识淡薄,基础设施落后。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国,由于历史、国情等原因,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还处于低投入,低产出,低收入的传统农业模式,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很多农村地区道路状况较差,与外界联系不方便,水电气也不完善,生活不方便。这些都将制约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

2、生态休闲农业分布不均,规划落后。

部分地区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缺乏科学的引导与规划。一方面是因为自然原因:我国地形和气候由东向西的农业发展适宜度降低,农业发展不利,而生态休闲农业必须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我国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也是由东向西递减,经济水平越高基础设施越完善,农业发展投入越高,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基础也越好。全国休闲农业分布区域不均匀,大多数集中在中东部发达省份,西部地区则较少。

3、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水平落后。

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在农村,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或休闲产业等服务型行业,这对于生态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经营休闲农业的多数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大多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从事休闲农业活动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当地的条件,政府缺乏指导,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从业人员也没有专门培训,大多数的经营模式都是模仿他人,经营模式粗犷、单一、创意度不够,形式雷同而缺乏吸引力。

二、四川蓬安特色水果产业发展的综合效能

四川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特色农业建设成果较为突出。其中,蓬安县发挥优势,大力推进特色水果产业,并带动乡村旅游同步发展,彰显出生态农业的综合效能。

1、特色果园产业规模化发展。

特色水果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果类型。蓬安县柑橘“锦橙100号”特色品种是在蓬安选育而成的水果精品。“锦橙100号”高桩、果大、核少、色艳、汁多、味浓、化渣、丰产、早熟、耐贮等主要经济性状稳定,生态适应性强,宜栽范围广,名列全国优秀锦橙榜首,现已成为四川省内外数十个县市的主栽品种。古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蓬安县围绕创建“中国锦橙第一县”的战略目标,对水果产业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大力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兴建水果产业基地、加强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培育水果专重大户、引进龙头加工企业,形成了具有蓬安特色的水果产业。以锦橙100号为龙头的特色水果产业已成为蓬安的支柱产业,规模化效益十分突出。

2、优势互补,产业联动。

生态农业的科学发展,首要的是政府主导规划。截止2012年底,蓬安县编制覆盖3个乡镇26个村、面积45.3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拟投资2.64亿元,建3万亩柑桔产业示范片。目前除了完成1.8万亩老柑桔园标准化管理工作外,还完成1.2万亩柑桔新栽规划及苗木采购,完成锦屏镇500亩珍稀植物园规划设计,陆续启动苗木栽植。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一区三园”,整合涉农项目资金0.6亿元,重点打造了长梁—正源—锦屏优质柑桔示范园,改造和新栽柑桔3万亩。此外,农业生产的成效拓宽了当地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路径。蓬安地处四川东部境内有318线国道,南大梁高速公路,达成线铁路是四川连接中东部的重要通道,而中国的经济发达的地区就是中国的中东部。区域内嘉陵江穿流而过带来了优美的自然水域风光,与嘉陵第一桑梓景区相配合。在蓬安县的四条精品线路中,以利溪、三坝、河舒等“锦橙100号”示范带、河舒桃花村、城郊农业生态园、农家乐等为主的观光农业旅游线。这样一来,特色水果园区之间就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与旅游线路、旅游景点、景区相结合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三、未来发展的展望

1、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生态休闲农业。

生态休闲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传统农业满足现代需求的功能延伸。尽管我国各地在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效果并不乐观。因此,要充分考量农业经济的市场发展规律,认识到重视休闲农业发展是保障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充分认识到农业资源配置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不仅能带来经济利益,更能带来生态和社会效益。休闲农业的发展就是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农业资源更好的发挥其经济效益。休闲农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时间也增加了农业经济增长点,并能有效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使农业发展获得全面提振。因此,政府应继续主导休闲农业发展,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使休闲生态农业成为人们休闲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的新型方式。蓬安县特色水果园区具有规模大、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生态特色鲜明等优点,人们更应抓住这些优势来改变水果种植业中体现出的单一农业发展模式,使其发展成为以农业为主,休闲、观光、旅游业共同发展的多重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2、合理保护和开发生态资源,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蓬安县特色水果园区的成功实践证明: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对水果园区进行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合理拓宽入园交通,科学设计现代化的生态停车场,注意各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餐饮住宿接待设施要科学布局,考虑好景区接待能力,标准化、统一化管理,让游客能住得舒服、吃得健康放心,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完善好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

总之,发展特色果业,就是要走生态农业休闲之路,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林业、生态农业等的建设相结合。探索研究生态开发的有效方法,综合利用资源如水资源重复利用,废弃物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适时开发新兴的资源。(作者单位: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仙春.休闲观光果业开发的实践思考[J].浙江柑橘,2012,(03).

[2]俞玮.特色果业发展路径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2010,(04)

[3]徐明,熊哲,孙咏华.国际休闲农业组织研究及其对中国农业旅游国际化发展的启示[J],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