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治疗范文

时间:2023-04-11 14:5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湿病治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湿病治疗

篇1

中医(中和的医学)

中医(传统医学)是有数千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的文化特性和科学价值无可非议。然而必须认识到中医药学是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重大资源。

中医思维:⑴ 整体观:融合人、自然、社会,饮食、起居、运动、心理。⑵ 辨证论:阴阳、寒热、虚实的对立统一。五行、气血、经络、穴位、子午流注。⑶ 全息论:部分反映整体,多元透视把握整体。

中医优势:擅长对付亚健康和慢性病。中医思维暗合了后科学时代的系统全息论等,整合性思维顺应了时代潮流,经营规模小、灵活、成本低。

中医重传承、经验和权威,重功能、精神、个性、治因、治未病、功能状态、主观感受、证候表现和疾病的过程、趋势以及环境和情绪的影响。中医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有机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本身有自我防御、自我修复功能。

中医诊断用望闻问切和医生的感官来收集患者的信息,活体考察、动态分析、辩证思维。对疾病的治疗:药物、饮食、运动、心理、风水环境。主要手段是“辨证论治”,“扶正祛邪”,“调节平衡”,激发生命体的潜在能量,发挥人体自身力量来治疗疾病。中药是取自天然的有机物、多成分,有多靶点效果,是通过“药食同源”的道理尝试出来的。方剂讲究君臣佐使、协同配合。既可治病,又能养生保健。副作用相对较小。

中医劣势:疗效缓慢,创新少且慢,对科技成果借鉴和市场经营适应性较少。整体观笼统模糊、不定量,复制性差,传授较慢。在急性病方面总体不如西医。

西医(现代医学)

西医虽然仅有短短数百年的历史,然而发展迅速,已渗透、扩展、影响到全世界。西医目前主导现代医学,正学习中医的思维和方法。

西医思维:⑴ 分科思维:整体-系统-器官-组织-大分子-分子-染色体-DNA-基因。⑵ 逻辑实证:局部干预治疗,细分科室-专科医生。机械论、还原论。药物实验、临床验证,成功概率。

西医方法:诊断:人工与机械仪器。治疗:药物、心理、运动。药物:生化或动植物提取的药品,疗效快、副作用大。

西医优势:长于诊断、防疫、治疗和手术。吸取声光电等科技成果,重创新,微观领域进步迅速。复制和传播性强,发展迅速。规模大、见效快、善经营。

西医劣势:未突破生化领域,药物残留重,成本高。机械还原思维。对亚健康和慢性病束手无策。

[小 结]

篇2

西医风湿性疾病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神经等的一组疾病,包括有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硬化症、风湿性多肌痛、银屑病关节炎等等。中医风湿病是指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称为“大偻”,发病机理比风、寒、湿、热痹更为复杂,乃肾虚、风寒湿热诸邪深侵入肾,病邪更为深入,症状更为严重,并波及肝、脾、督脉等,晚期易致骨损、筋挛、肉削、脊强。风湿病的发生与风寒湿邪侵袭、阴冷潮湿环境、过度劳累、外伤、感染等诱发因素有关。

风湿病“五连环”治疗中的“健康教育”属于基础治疗,是风湿病治疗的第一步。只有患者正确认识了自己所患疾病,掌握了防护的基础知识,积极配合风湿病专科医生的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风湿病的基础治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避免风寒湿邪侵袭:防寒保暖,避免阴冷潮湿、冒雨涉水,避免直吹风扇和空调。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如坚持做医疗体操或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游泳,散步等。

・避免过度劳累,饮食要有节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预防和控制感染。

・防止外伤。

一旦被诊断为风湿病后,有些患者听说此病与机体内的变态反应有关,担心某些食物会引起身体过敏,而导致发病或加速病情发展,所以平时不敢吃鱼、虾等海产品,牛、羊肉,豆腐及豆制品等:有些患者因为是风湿病活动期,所以凡是带有“蛋白”字样的食品如鸡蛋等,都不敢再吃了。其实,这样做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会导致偏食。饮食结构不合理,会加速风湿病患者骨量丢失,造成骨质疏松,严重者出现骨折等并发症,反而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那么,风湿病患者到底不能吃哪些食品呢?平时应该如何安排好饮食呢?首先,对曾经明显诱发和加重自己病情的食物应该避免食用,尤其是出现皮疹、皮肤过敏时要忌食海鲜、水产品、羊肉、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其次,对于生冷食品要避免或尽量少吃,如冰镇啤酒、冰棍等,以免受寒凉之邪。第三,平时少吃油腻食品,尤其服中药汤剂治疗期间,更不可吃油炸、过酸、过咸食物等。除此之外,大部分食物都是可以吃的。由于风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长时间处于慢性消耗过程中,部分患者还伴有贫血,因此,更要注意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注意补充含铁食物,如血豆腐、菠菜、香菇、紫菜等。要注意,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才能保证营养全面、合理。钙质丰富的食物有利于风湿病骨质修复。如每日可喝牛奶250~500毫升,吃1个鸡蛋、适量精瘦肉,多吃新鲜绿色蔬菜,多饮白开水。总之,风湿病患者以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为总原则,适当多吃鱼、肉类、鸡蛋、牛奶等钙、磷丰富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喝水。

还有一些食物日常多吃,有利于减轻风湿病的某些症状,如:

・苦瓜、马齿苋、丝瓜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缓解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等。

・薏仁、山药、扁豆、豆腐等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可缓解关节肿胀等症状。

・蔬菜、水果可以满足人体对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纤维素的需求,同时具有改善新陈代谢的功能,可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从而缓解局部的红肿热痛症状。

・香菇、黑木耳等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另外,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具有药、食双重功能的食物,也可以常吃,如:

・薏苡仁又称苡米,有清热祛湿、舒筋、缓解拘挛、除痹的功效,可熬粥,既能清热,又能利湿通络、利关节,适用于关节肿痛、拘挛不利,应长服久服。

・山药古名薯蓣,健脾胃、祛湿,可熬粥、制糕、做饼,既可清夏季热邪(热中夹湿),又能调理脾胃。

・百合有润肺清心、养五脏、祛风湿的功效,用于风湿病可清其余邪、扶正安神、调整气血诸不足,属于平补,可制羹、糕、粥、菜肴等各种膳食。

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日常维护也很重要。我们总结了五条日常维护要点,风湿病患者可以参考。

第一,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关节已经出现畸形或肢残的患者,更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疾病,树立自强不息的信念,尤其要配合医生,并要有“坚持长期治疗”的决心。

第二,患者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专科进行治疗,在医生指导下按时、坚持服药,不可随意停药。

第三,加强关节功能锻炼。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适宜的运动,保护关节功能,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极为重要。进行活动锻炼时,切勿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篇3

正虚候

1、虚热型

关节肿胀、僵硬、疼痛,局部热感,活动不利,发热(自觉发热、五心烦热、头面烘热、骨蒸潮热)。手足心汗出,颧红,乏力,或盗汗,口鼻干燥,咽干咽痛,口干苦,失眠多梦,纳呆;舌质红或尖红,无苔或薄黄苔,脉细数。治宜清热,通络,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

2、肝肾亏虚

关节肿胀、僵硬、疼痛,甚则变形,功能受限,偏阴虚者伴头晕、耳鸣,盗汗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夜间尤甚,形体消瘦,腰酸困不适,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等,舌质红或淡红,无苔、少苔或薄黄苔,脉细数;偏阳虚者伴形寒肢冷,喜暖喜按,食少便溏或五更泄。面色白,下肢肿胀,男子阳萎,女子月经不调或闭经,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偏阴虚者治宜滋阴补肾,养血和血,壮筋骨、利关节,方用六味地黄合四物汤加味;偏阳虚者治以补养肝肾、强筋骨,畅气血、舒利关节,方用右归丸加减。

3、气血(阴)亏虚

关节疼痛,僵硬,变形,肌肉萎缩,筋脉拘急,怕风怕冷,手足发麻,乏力,面色萎黄,唇甲苍白;或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心慌,少气懒言,自汗乏力,心悸,活动后加重,纳呆,多梦或失眠,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经闭;或低热,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心烦,盗汗,口鼻眼干燥,口干不欲饮,纳呆,夜寐差。舌质淡苔白或质淡红苔薄,脉细弱;或舌胖质红,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沉细,或细数无力。治宜益肝肾,补气血,方用八珍汤或生脉饮加减。

4、气血阴阳俱亏

疾病晚期或长期服用激素后,关节肿痛,僵硬,畸形甚至强直,肌肉萎缩,骨枯、筋萎、不能屈伸,皮肤不仁或无泽色暗。形体羸瘦枯槁,少气懒言,形寒肢冷,精神萎靡,潮热盗汗,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稍动则发热汗出,纳呆,眠差,服温热药则阴虚症状明显,服苦寒药则阳虚症状明显。舌淡少泽或有齿痕,无苔或光剥,脉微细而数。治宜补气血,调阴阳,方用十全大补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

邪实候

1、热毒痹

关节红肿热痛,不可触摸,动则疼甚,屈伸不利,肌肤出现皮疹或红斑。高热,或有寒战,面赤咽痛且全身症状随发热、咽痛的症状加重或减轻。口渴心烦,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或绛、苔黄厚,脉弦数或滑数。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凉血通痹,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味。

2、湿热痹

关节肿痛、重着,局部灼热或有热感,活动不利,肿胀明显。烦闷不安,汗出,或伴低热或身热不扬,咽痛,口干苦黏腻,口渴不欲饮,小便黄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祛风通络,方用宣痹汤加减。

3、寒湿痹

关节疼痛剧烈、肿胀、重着,局部发凉,遇寒加重,得热则减,阴雨天及夜间加重。身困乏力、重着,纳少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缓或沉。治宜温阳祛寒止痛、除湿通痹,方用乌头汤合薏苡仁汤加减。

痰瘀候

1、瘀血痹

四肢多关节肿胀、皮色暗淡,僵痛,尤以夜间为甚,呈针刺样疼痛,疼处不移,肌肤紫黯,面色黧黑。妇女经闭或者反复出血不止,或见于手术后,或明显外伤后。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弦。治宜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2、痰瘀痹

关节肿痛变形,痛处不移,多为刺痛,屈伸不利,或僵硬,局部色暗,肢体麻木,皮下结节。面色黧黑,肌肤按之稍硬,或有痰核或瘀斑,或胸闷痰多,口唇紫暗。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腻或薄白,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除胀,方用身痛逐瘀汤合指迷茯苓丸加减。

篇4

风湿病类似于中医的痹证,是指风寒湿等邪混合侵袭人体,闭阻气血所发的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变形,累及脏腑的一类病证。

临床上将此类疾病大致分为活动期、恢复期、缓解期。风湿病的恢复期理论上是指从症状、体征出现缓解,血清学及其他特异性检查指标开始改善起至症状、体征基本或全部消失,各项检测指标基本控制或恢复正常的这一时期。但在跟随导师胡荫奇出诊过程中,发现有些患者在这一时期症状、体征可以缓解,多数指标恢复正常,但唯有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持续不降。对此导师提出独到的见解,主张采用清热解毒凉血合并清虚热之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现代医学认为血液是由多相系统组成的悬浮液,包括血细胞及血浆成分。血液有形成分的增多是影响血液粘度的主要成分。作为血液主要有形成分的红细胞的聚集性是血液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红细胞聚集性与红细胞的沉降率亦有密切的关系,红细胞聚集性愈强,血液粘度愈大,血沉愈快;反之则慢。而传统医学认为“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邪客篇》)。热盛灼伤阴液,伤津耗液,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正如《医林改错》中所言“血受热则煎成块”。而导师使用虎杖、银花、赤芍等解毒凉血之剂,同时酌情加用白薇、秦艽、生地、知母等清虚热之品,其意在于清除余热之邪,滋养阴液,改善血液运行状况,以达到治疗目的。而现代药理研究也已证明,这些药物具有抗炎、解热作用,同时赤芍具有扩张血管作用。

篇5

[关键词] 风湿病;免疫抑制;乙肝病毒;再激活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3-0142-04

风湿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系统性疾病,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会导致全身多脏器的损害,严重者危及生命。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为免疫抑制剂,且其中的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的基础药物。研究已证明免疫抑制剂会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可能会使处于静止状态或低水平复制状态的病毒重新活跃复制,即再激活。我国是一个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区,总人口中70%~90%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1],一些存在慢性HBV感染或既往暴露于HBV的风湿病患者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治疗上往往很矛盾,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旨在探讨风湿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过程中乙肝病毒再激活的发生情况及抗病毒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7月~2012年3月间在我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共26例,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13~61岁,平均36.4岁。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RA)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8例、强直性脊柱炎(AS)6例、硬皮病(SSc)2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1例、成人Still病(AOSD)3例。

1.2入选及分组标准

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2005年6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诊断标准。所有患者治疗前常规查肝炎全套、乙肝两对半(采用ELASA法)、肝功能及HBV-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单位:拷贝/mL),根据结果分为三组:①HBV复制组:HBsAg阳性+HBV-DNA阳性(HBV-DNA>500)组13例;②HBV无复制组:HBsAg阳性+HBV-DNA阴性(HBV-DNA

1.3排除标准

①甲肝病毒、丙肝病毒、丁肝病毒、戊肝病毒、庚肝病毒等重叠感染;②自身免疫性肝炎,严重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等可以引起肝功能损害的疾病;③免疫缺陷病;④肺结核。

1.4药物使用情况

糖皮质激素(为广义的免疫抑制剂)和免疫抑制剂为风湿病的基本用药,上述所有患者因病情需要均需使用两种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糖皮质激素及用法:泼尼松(0.5~1)mg/(kg·d);免疫抑制剂及用法:甲氨蝶呤 10 mg qw、环磷酰胺 0.5/2 w、柳氮磺吡啶 0.75 bid、羟氯喹 0.2 bid、硫唑嘌呤 50 mg qd。

1.5治疗方法

HBV复制组免疫抑制剂治疗前一周加用拉米夫定;HBV无复制组免疫抑制剂治疗前不加用抗病毒药物,随访中如出现HBV-DNA转阳则加用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100mg/d;既往暴露组治疗前不加用抗病毒药物,随访中如出现HBsAg或HBV-DNA转阳则加用拉米夫定;随访中HBV-DNA转阴,则停用抗病毒治疗。上述三组随访中如出现肝功能损害则及时加用护肝药物。

1.6观察指标

三组治疗后每1~2个月查肝功能及HBV-DNA,既往暴露组每2个月复查乙肝两对半,同时记录患者的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定期复查ESR、CRP等反映风湿性疾病活动的指标。

1.7 评估标准

1.7.1 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估 HBV-DNA转阴指HBV-DNA

1.7.2 HBV再激活的评估标准[2] 免疫抑制剂使用期间或之后出现HBV-DNA浓度上升为使用前的10倍以上;或HBV-DNA由使用前的阴性转为阳性,或HBV-DNA≥10×109拷贝/mL;或HBsAg阴性、抗HBc阳性者HBsAg转阳或HBV-DNA变为阳性。

1.8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P

2结果

2.1 HBV复制组

有13例,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前1周加用拉米夫定100 mg/d,随访期间有11例在治疗后2.5~8个月(平均5.2个月)转阴,转阴率85%;有2例(15%)在治疗后出现HBV-DNA逐渐下降,开始下降时间分别出现在第2个月、第4个月,最高较治疗前下降3×104拷贝/mL,随访期间一直未转阴,这2例患者治疗前HBV-DNA均大于1×105拷贝/mL。13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肝功能损害,但转氨酶均在正常值的2倍以下,经护肝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

2.2 HBV无复制组

有11例,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有4例(36%)在治疗后4~10个月(平均6.5个月)出现HBV-DNA转阳,且转阳时HBV-DNA均大于1×103拷贝/mL,加用拉米夫定治疗后均转阴,其中3例同时或随后出现肝功能损害,但临床无相应不适症状,经积极护肝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7例(64%)在随访期间HBV-DNA一直阴性。

2.3 既往暴露组

有2例,随访期间有1例在治疗后第6个月出现HBsAg转阳,同时出现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大于正常值的2倍以上,第10个月后出现HBV-DNA转阳,予拉米夫定及护肝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HBV-DNA转阴。另1例在随访期间HBsAg一直阴性。

2.4 三组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及抗病毒疗效情况

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及抗病毒疗效情况

2.5 5例发生乙肝再激活患者的临床资料

见表2。

表2 5例发生乙肝再激活患者的临床资料

注:SLE:系统性红斑狼疮;RA:类风湿关节炎;AS:强直性脊柱炎

3讨论

免疫抑制剂可导致HBV再激活已得到公认。具体机制为:给予免疫抑制剂后,机体的免疫力受到抑制,HBV大量复制,感染更多的肝细胞;当免疫抑制剂减量或停药后,机体免疫力逐渐恢复,迅速发生机体对受HBV感染的肝细胞的免疫杀伤[3];糖皮质激素更易引起HBV再激活,它能作用于HBV中控制病毒复制和转录活性的皮质激素应答元件,从而直接促进HBV复制[4]。而免疫抑制剂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主要药物,故风湿病患者合并有HBsAg阳性时,在治疗过程中势必可能会导致HBV复制活跃。近年来国外已陆续有报道。Calabres等[5]报道在小剂量泼尼松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过程中出现乙肝再激活。对38例风湿病合并慢性乙肝感染患者随访发现18%的患者出现HBV复制活跃,其中87.5%的患者使用了不同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和一种免疫抑制剂[6]。本研究结果发现HBV无复制组及既往暴露组在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有5例发生再激活,患者HBV再激活后经抗病毒治疗,均出现HBV DNA转阴。提示我们一旦出现再激活,需及时加用抗病毒治疗。

但尚无相关报道证实何种免疫抑制剂与HBV再激活关系最密切。从目前的报道看:羟氯喹、硫唑嘌呤、甲氨喋呤、柳氮磺吡啶单药都会引起HBV再激活[7,8]。2009年国内的叶华等[9]学者首次对合并慢性HBV感染的风湿性疾病患者用药安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MTX(≤10mg/周)或LEF(10mg/d)对HBV复制的影响较小。本研究从5例发生乙肝再激活患者的临床资料中观察到:有4例均使用了糖皮质激素,所使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及柳氮磺吡啶。这与以往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HBV再激活常发生于HBsAg阳性的患者,但人体感染HBV后,即使HBsAg消失, 处于HBsAg阴性期间,肝内仍可能存在低水平HBV复制[10],使用免疫抑制剂后出现HBsAg转阳或HBV DNA转阳。这也是本课题设计观察既往暴露组的原因。我们共观察了既往暴露患者2例,其中1例为SLE患者,在使用足量激素及硫唑嘌呤联合治疗后第6个月出现HBsAg转阳,第10个月后出现HBV-DNA转阳,给予抗病毒治疗后HBV-DNA转阴。提醒我们对既往感染的患者的HBV再激活不容忽视,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乙肝两对半及HBV-DNA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严重的肝损害发生。

亚太肝病学会(APASL)、欧洲肝脏研究会(EASL)及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1]均推荐:对因其他疾病而接受化疗、免疫抑制剂(特别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治疗的HBsAg阳性者, 即使HBV-DNA 阴性和ALT 正常,也应在治疗前即开始服用拉米夫定。到目前为止风湿领域尚无对风湿病患者免疫抑制剂治疗中预防HBV再激活的指南或共识。Kalyoncu等[12]对11例HBsAg(+)的风湿病患者做了平均13.8个月的随访研究显示:风湿性疾病患者预防使用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乙肝再激活的发生率。本研究发现HBV无复制组11例中有4例在治疗后的4~10个月(平均6.5个月)出现HBV-DNA转阳,可见再激活可在较短时间内出现。提示我们对这部分患者可能需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已有研究证明拉米夫定是目前我国抗HBV治疗的一线药物,且疗效肯定[13],本研究在HBV复制组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前1周加用拉米夫定100mg/d,11例转阴,转阴率85%;2例在治疗后HBV-DNA逐渐下降。但长期使用拉米夫定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其耐药率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年递增。有报道表明,对拉米夫定耐药者加用阿德福韦酯可获得满意效果。本研究中HBV复制组患者治疗前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有11例在治疗后2.5~8个月(平均5.2个月)转阴,有2例在治疗后第2个月、第4个月出现HBV-DNA逐渐下降,随访期间一直未转阴,提示我们可能出现了耐药情况,需更改抗病毒药物,提高抗病毒的疗效。

总之,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风湿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会导致HBV再激活,在临床中应引起高度重视。风湿病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密切监测HBV-DNA水平,一旦出现再激活则需及时采取抗病毒治疗。对于HBsAg阳性同时HBV-DNA阴性的风湿病患者,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可能需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不能忽视既往暴露的患者,需密切监测乙肝两对半及HBV-DNA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Custer B, Sullivan SD, Hazlet TK, et al. Global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virus[J]. J Clin Gastroenterol, 2004, 38(10 Suppl):S158-168.

[2] Yeo W, Chan PK, Zhong S, et al. Frequency of hepatitis B virus rectivation in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cytotoxic chemotherap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626 patients with ident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J]. J Med Virol,2000,62(3):299-307.

[3] Lalazar G, Rund D, Shouval D. Screen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iral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ha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J]. Br J Haematol, 2007, 136(5):699-712.

[4] Tur KR, Burk RD, Shaul Y, et al. Hepatitis B virus DNA contains a glucocorticoid responsive element[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86,83:1627 -1631.

[5] Calabrese LH, Zein NN,Vassilopoulos D. Hepatitis B virus(HBV) reactivation with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in rheumatic diseases:assessment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J]. Ann Rheum Dis,2006, 65: 983-989.

[6] Thong BY,Koh ET,Chng HH,et al. Outcom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In oriental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diseases[J]. 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7,36(2):100-105.

[7] Mok MY,Ng WL,Yuen MF,et al. Safety of 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agents in rheumatoid arthrit is patients with chronic viral hepatitis[J]. Clin Exp Rheumatol,2000, 18:363-368.

[8] Thong BY, Koh ET, Chng HH,et al. Outcom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in Oriental patients with rheumatic diseases[J]. 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7,36(5):100-105.

[9] 叶华, 陈适, 栗占国. 风湿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用药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9,13(5):324-327.

[10] 王蜀强,江南. 免疫抑制剂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研究进展[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3):106-108.

[1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 13(12): 881-891.

篇6

(一)

针灸治疗风湿病有哪些作用呢?

首先是疏通经络作用,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其次是调和阴阳: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课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最后是扶正祛邪: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二)

针灸疗法的特点有哪些?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疗法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刺潋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种称作针法,后一种称作灸法,统称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风湿病临床应用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风湿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具有很多优点:第一,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风湿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第二,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第四,医疗费用经济;第五,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三)

治疗风湿病主要的针灸有哪些?

毫针刺法

为临床中治疗风湿病最常用的针刺方法。

灸 法

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拔罐法

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其他刺法

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

现代刺法灸法

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手针法,足针法,腕踝针法。

声电波电针法,电火针法,微波针法。

穴位激光照射法,穴位贴敷法,穴位埋线法,穴位磁疗法,穴位注射法。

穴位指针法,穴位电离子透入法,穴位割治法,穴位结扎法 一项医疗保健技术。包括针法和灸法。针法是以针形工具,刺入或按压穴位或患病部位的医疗保健方法;灸法是以燃着的艾绒或其他可燃材料,温烤或烧灼穴位或患病部位的医疗保健方法。上述两者在临床上经常配合使用,合称为“针灸”。

(四)

篇7

【关键词】针刺;中药;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属于祖国医学之中的痹证范畴,中医认为该病是因为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闭阻于经络而致,其病位主要集中于关节、肌肉、筋骨等处,其甚者可以内舍于脏腑[1]。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发病趋势正逐年增加。由于该病病因复杂且发病率高,病程长且反复发作,致残率较高,这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选取自2008年1月―2010年6月风湿科所收治的RA患者90例,拟用针刺与中药结合治疗该病,并进行临床观察以探讨针药结合的临床疗效。现进行相关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所制定的诊断标准的90例RA患者,均已排除骨关节严重畸形、丧失劳动能力者;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以及造血系统等靶器官严重疾病与精神病患等。其中男性39例,女性51例;年龄为39―67岁,平均年龄为(53.9±9.6)岁;病程为11个月―12年,平均病程为4.1年。

1.2治疗方法予全部病例口服中药汤剂与针刺结合治疗。针刺选穴:取风池、大椎、曲池、内关、合谷、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为主穴。依据患者具体受累关节进行局部取穴:肩关节取肩隅、肩贞与阿是穴;肘关节取曲泽;指关节取八邪穴;腕关节加阳池、阳谷、阳溪;膝关节加刺犊鼻、曲泉、膝阳关;踝关节加昆仑、解溪、丘墟;趾关节加刺八风穴。针刺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行针。每日针刺1次,留针30分左右。汤剂基本方:熟地12g、当归20g、川芎10g、白芍15g、党参10g、白术15g、黄芪20g、秦艽15g、茯苓15g、忍冬藤10g、鸡血藤15g、山药9g、细辛3g、威灵仙15g、路路通1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1次。忌食发物及酸冷食品。1个月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3―6个疗程。

1.3疗效标准经治疗关节疼痛、肿胀均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相关化验指标均正常则为治愈;关节疼痛、肿胀有所减轻,活动功能较前好转,相关化验指标有所改善则为有效;若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功能以及相关化验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则视为无效。

2治疗结果

全部90例病例经过3―6个疗程的治疗,依据上述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为治愈者32例(35.6%);好转者51例(56.7%);无效者7例(0.8%);总有效率达到92.2%。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目前较为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也是以关节病变、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以关节疼痛、变形、活动受限以及僵硬为主要特点,该病的致残率较高,是一种临床常见难治疾患,现仍无特效药物,临床往往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消炎镇痛,然而此类药物易致严重胃肠道症状以及损伤肝肾与神经等[2]。中医学认为本病是因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痹;久病正虚,内生寒湿、瘀血,邪正相争,以致肌肉、经络、筋骨因气血受阻而失濡养引发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重着、变形[3]。本次临床观察提倡应用针刺与中药相结合治疗RA,疗效十分理想,总有效率达到了92.2%。基本方中四物汤乃补血圣剂,其功善补血养肝、补而不滞,滋养荣脉、使营血复而筋脉得荣,肢体、关节活动自利;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利水,使气血生化有源;秦艽、威灵仙、忍冬藤均能通络;鸡血藤能活血通络;路路通善行十二经络;据近代药理研究表面白芍、甘草具有较强的对中枢与末梢神经的兴奋及镇静作用,临证时依据具体情况酌情加减,辩证施治。 针刺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内关等穴位能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激活自身免疫功能,通过调节经络以达活血化瘀、补益肝肾、通痹止痛之功;阴陵泉、阳陵泉可增强通络之功,近部取穴有助于改善病变局部血液循环,促进体内外组织代谢,有益于缓解消除神经根炎症与水肿,远部取穴及辨证取穴能够加强通络镇痛之功,以期改善全身症状。针刺与中药的结合为RA患者带来了曙光,为患者减轻了痛苦,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作为临床医生,需要辨清疾病的性质、原因、部位以及发展趋势,随证立法、随法选穴,依法进行药味加减,据法施治,唯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孙丽霞,金桂兰,陆燕等. 268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资料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86.

篇8

关键词:关节痛;川芎;独活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19-02

川芎、独活常用的中药材,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川芎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祛风止痛,效用甚佳,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朱丹溪曰:气升则郁自降,为通阴阳血气之使。《本草备要》: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搜风散瘀,止痛调经,寒痹筋挛。独活味辛、苦,微温。归肝、[3]肾、膀胱经。祛风胜湿;散寒止痛。独活味辛、苦,微温。归肝、[3]肾、膀胱经。祛风胜湿;散寒止痛作用。独活味辛、苦,微温。归肝、[3]肾、膀胱经。祛风胜湿;散寒止痛。《本草备要》:搜风去、湿气、缓善搜,以理伏风、湿痹。《名医别录》:“疗诸贼风,百节痛风无旧新者”。宋师用药以经典古籍论述和古代医家的用药经验为依据,同时借鉴现代研究的成果,将川芎、独活合理应用于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常能收到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关节痛

关节痛是临床上常见的、难以控制的痹症状之一,往往在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产后风湿等的活动期更明显,患者关节多表现为,的疼痛、肿胀、灼热三种为主的症候。《杂病源流犀烛》载有:“或有风毒攻注皮肤骨髓之间,痛无定处,午静夜剧筋脉拘挛,屈伸不得”。疼轻而肿胀重者,多为邪由气分伤及血分,气滞血瘀,津液随之涩于络内,渗于络外,导致水湿内积,即“湿胜则肿也”。“热盛则肿”,湿热蕴结,热重于湿,气机阻滞,即“热盛则肿”也。如《医宗金鉴》曰“人之气血周流不息,稍有永志,即作肿矣”。值得注意的是,活动期风湿病的关节肿胀病人,大多有关节局部灼热感,医者在查体时,亦能触摸到灼热感这一客观症状,应成为热痹辩证的依据之一。宋师认为此时应以卫气营血辨证为基础,以三焦辨证为指导进行辨证施治。由于该类疾病大都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所以来诊患者其邪热多处于气分、营分、血分阶段,而且多相兼为病,或气营同病,或营血同病,或气营血同病。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川芎、独活,疼痛明显减轻。

2 关节病变

在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产后风湿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由于病变过程中其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关节外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炎的存在。宋师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邪气侵入的病位深,在骨节、筋脉;病理基础以湿热毒邪,痹阻经络,流注关节为主,湿热毒三者之中,尤以湿邪的致病特点所造成。(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气虚则血液运行不畅。(2)无湿不成痹。(3)湿热毒蕴结不解,势必伤阴、耗气,以致形成阴虚血热,热灼阴血,血得热凝的瘀血证。强直性脊柱炎最具特征的病理改变:肌腱端炎而活动期中医以湿热瘀阻兼肾督虚损是矛盾主要方面。骨关节炎其病机概而论之有虚(精血亏虚、肝肾亏虚)、瘀(血瘀)、湿(内湿)、热(湿热)四端。银屑病关节炎其病机概而论之有风(血燥生风)、湿(内湿、外湿)、热(湿热、血热)、毒(内毒、外毒)四端。产后风湿宋绍亮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产后体虚,外受风寒湿邪、瘀血留滞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为其发病机制。

在治疗过程中多采取甘温益气为主佐以祛邪止痛,用药须灵活变通,不可拘泥。如身体上部痛重配伍羌活、川芎;下部痛重加独活、牛膝的方法,验之于临床疗效颇佳。综上述,活动期关节痛是由湿热毒蕴结是是形成热痹的内因,外感风寒湿热邪气是形成热痹的外因,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攻注骨节,留滞筋脉为根本病机;反之,湿热毒痹阻又可演变为瘀热、湿痰、痰火、痰瘀的标实证;余毒未尽,正气亏虚,形成虚实夹杂的局面。在治疗上用辛开苦入之法以苦寒清热药与扶正药物外配伍川芎、独活辛温药物能起到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以清热毒,开腠理,使药力直达病所,并起到寒不过凉,清中有宣。

3 现代研究

川芎主要成分含有川芎嗪、阿魏酸钠、川芎内酯、挥发油、挥发性油状生物碱及酚性物质等化学成分。川芎嗪是其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有较强的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流变、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调节血小板功能和抗凝等作用.药理作用包括抗自由基、组织纤维化、改善血液流变学、免疫抗肿瘤。因此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肺动脉高压、慢性肾功能衰竭、肝硬化及放射性肺纤维化等。独活学成分,主要有:甲氧基欧芹素、二氢欧山芹素、2-去氧橙皮内酯水合物、二氧欧山芹醇乙酸酯、香柑内酯、花椒毒素、佛手酚、二氢欧山芹醇、异欧前胡素、补骨脂素、当归烯酮及甘油酯等。药理作用包括痛、镇静、催眠及抗炎作用、抗氧化作用、缓脑组织细胞凋亡、心血管系统作用。总之,川芎、独活在风湿免疫病中应用能增强减轻疼痛的症状。宋师以经典、古籍为依据,以中医的思路认识西医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在深刻认识疾病基本病理因素和熟知药性的基础上,同时借鉴现代医学药物和疾病的研究成果,从热痹论治,将川芎、独活应用于风湿免疫性疾病,尤其针对活动期出现的疼痛、重着等症状的治疗,取的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诗源,范颖芳.产后风湿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4(20):172-173

[2] 考希良,王淑敏.宋绍亮教授治疗产后风湿症状经验撷萃.中医药导报,2011,11(8):6

[3] 李海强.中药川芎的现代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近况.现代医药卫,2008,38(12):1999-2000

篇9

风湿类疾病常见的有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疾病,是一组主要以慢性关节病变为特征,伴有多系统受累的免疫相关性疾病。风湿类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该病发病率高,多个病种发病率在0.3%以上。急性期非常痛苦,治疗过程中易反复,治愈后易复发,易遗留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历来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古今中外的医学者总结了众多治疗方法,但面对林林总总的方法,如何进行筛选,分类选择方案进行治疗,最终在医疗中取得最佳疗效,始终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们根据河北省总工会温塘工人疗养院治疗运动系统骨关节疾病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尤其是根据1999―2009年采用中西医结合三联综合疗法治疗风湿类疾病数千例的经验,按照以下两个标准将治疗方法进行分类,分别用于不同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供广大同行参考。

1按治疗方法针对的病理学改变分类

1)众所周知,风湿类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学改变是关节无菌性炎性病变,或免疫复合物沉积,这是原发病理改变或者说是初级病理改变。而针对初级病理改变所设计和应用的治疗方法,如抗炎、抗免疫药物、局部冲洗、水疗(免疫因素)等,这些方法我们归为治本之法。

2)在初级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可出现炎性水肿、局部组织受压甚至骨关节畸形等,这些病理变化是继发于初级病理变化的,但是,这些病理的存在,显著加重了临床症状,我们将其称为继发病理改变,或说是次级病理改变。针对继发病理改变而设计和应用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注射、外用以及矫形治疗、针刀等,我们归其为辅助之法。

3)在上述病理改变的作用下,会产生种种临床症状――局部痛、麻、胀、酸、关节活动障碍及肌肉痉挛、无力等等,有很多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解除症状而应用的,如:针灸、按摩、多种物理治疗等,我们归其为对症之法。

2按作用于患者的治疗因子的理化特性分类

2.1药物类治疗因子风湿类疾病的本质大都是免疫相关性疾病。因此,通过全身或局部注射方式以及药物导入,合适药物通过到达体内抗炎、抗免疫等作用起到治疗功效,这些为治本之法;通过外敷等方式用药,通常起到镇痛、活血等功效,这些为对症之法。

2.2机械类治疗因子包括手术切除、针刀、局部牵引等用外力改变或矫正因病变形的骨、关节形态,解除压迫,恢复活动度,这些大都是针对于风湿类疾病的继发病理改变,归于辅助之法的范畴。

2.3物理治疗因子理疗方式包括热疗、水疗、电疗(高频、中频、低频)、超声等,多通过对病变局部或全身的直接作用,主要起到活血、止痛的功效,大都属对症之法;而其中的高频电疗因能直接作用于组织深层,其消炎作用,以及有放射治疗作用的矿泉水疗(如平山温泉水疗)能通过氡的放射作用,调节个体免疫,起到治本的效果,因而属于治本之法。

2.4自然环境因子整洁的环境、优雅的布局、适宜的温度湿度、负氧离子含量等等,作为环境气候有关的治疗因子,在慢性病治疗康复过程甚至家庭保健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坐落在全国著名疗休养胜地西柏坡,园区内建筑为欧式楼群,古朴别致,苍松翠柏,景色宜人,绿化覆盖高达90%,温度湿度适宜,有“工疗公园”之称,已成为温泉城著名的游览景观,很受患者的好评。这些因子通过健康调理以及促进患者静心治疗、调整心态,对患者病情好转和防止复发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些自然因子不直接针对患者的某种病机,但对患者的病情恢复很有帮助,大都为辅助之法。

篇10

得了糖尿病,依然能长寿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据北京市最新调查数据表明,在成年人中,几乎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并发症,它可引起肾病、心脑血管疾病、肢体残废……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拥有高质量的生活。现在,不少糖尿病患者喜欢看看中医,一方面能够控制血糖,一方面也能比较好的预防和控制并发症。

很多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姜老自己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不过,这位“糖友”都是自己开方抓药,“现在血糖控制得还真不错。17年来没吃一片降糖药……”她说。

原来,17年前,姜淑芳主任受单位委派支援海南邮电管理局建立海南邮电医院的工作。海南的水果名声在外,“太好吃了,我天天可劲儿吃水果。”姜老说,海南的菠萝蜜,肥厚柔软,清甜可口,香味浓郁,有枕头那么大,甜得发腻。她百吃不厌。一年后从海南回到北京,体检时,她被检出血糖偏高。“当时也没太在意,后来出现了中枢神经并发症才重视起来。

从那时候起,姜老师便自己给自己治疗,病情很快好转。这些年来,她的血糖控制得比较理想,再也没有出现什么并发症了。她笑着说,“你看我今年都72岁了,还能天天穿着高跟鞋从大兴到城里来上班,这说明我至少没有出现足部的并发症……”

得了糖尿病后如何让病情很快好转并迅速消除业障的窍门,姜老自己的治病经历有三点值得我们分享。她反复说,一是不要害怕。心态平静、稳定,我们的身体状态就能调整过来,病情就会好转,也能恢复健康。“有一次,我坐车回家,旁人惊讶地问,老人家您怎么还穿高跟鞋出门,像我们50多岁的人都不敢穿了,我笑了笑,说,习惯了,没事。我每天六点钟起床,天天走路乘公交车上班。有时我还承担接送小孙子上下学任务。所以外出旅游、聚会一切都免谈……”没想到,姜老竟把带“第三代”称作了头等大事。“隔代养育有苦有乐,亲情最重要,爱可以化解你身上所有的痛与不快乐……自己给自己找乐子,这在医学上叫心理调适。我发现有些人士病后,就着急上火,结果病情加重,很难恢复。”二是每天的主副食搭配合理,哪些该多吃,哪些该少吃,自己控制得相当好。比如,严格控制或少吃甜食,多吃蔬菜。三是运动也不能少。运动可增强肌体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脂类代谢,控制体重,改善心肺功能,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增强体质,且有利控制血糖。糖尿病预防比治疗也更为重要。

总之要劳逸适度,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标准体重,防止肥胖,勿嗜肥甘,忌辛辣烟酒。注意早期发现和治疗各种并发症,用降糖药治疗时注意血糖的变化,若血糖下降明显,应及时调整降糖药,以防低血糖发生。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早期常无症状,建议中老年朋友体检时查一查血糖、尿糖,以便及时发现,抓紧治疗,争取健康长寿。

中医治疗糖尿病,最大的优势就是因人施治

姜淑芳主任介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糖尿病大国。我国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饮食结构的改变,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导致营养过剩,负性积累。据统计60%70%的糖尿病患者都是超重的,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第二,遗传基因与现代化生活方式不适应。第三,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力等会引起体内某些应激激素的大量分泌,而这些激素可以升高血糖,也可产生抗胰岛素的作用,易导致糖尿病发生。所以,加强糖尿病防治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我国糖尿病防治的总体水平,意义重大。

“中医治疗糖尿病,最大的优势就是因人施治。”姜主任说,同样是糖尿病,但在中医看来,则治疗不完全相同,至少可以分为气阴两虚型、脾胃实热伤津型、脾胃气虚型、脾胃痰热型、肝肾阴虚型等。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一定要“辨症施治”,否则还有可能使病情加重。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另一大优势是能比较好地预防并发症。“中药的优势不是快速降糖,而是要调理脏腑,让脏腑功能协调,适当地延缓或者减轻并发症。”姜主任说,其实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是很深刻的。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大多数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可以控制在比较理想的范围,但现代医学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在预防和控制并发症方面,效果可能不太理想,而中医则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中医在解决早期糖尿病或者糖尿病后期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优势。姜老的病人中,有一位糖尿病肾病病人,50多岁,姜老对他的病情进行了详细诊断,严格按照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服中药后,现在情况大有好转。一个小男孩,家里是开食品店的,因长期大量吃火腿肠,体检发现糖尿病、尿酸也高,父母带他来看中医后,取得了明显效果。通过多个疗程的持续治疗,孩子的身体得到了很大的恢复,目前还在进一步的康复中。

糖尿病人如何平安健康地过节?

目前医学水平还不能根治糖尿病,但很多患者治病心切,寻求各种“偏方、特效药”,结果血糖没降下来,病情反而更严重。姜淑芳主任也提醒患者,糖尿病是终身疾病,目前无法根治。节日期间一定合理饮食,避免病情加重。

少食多餐,但主食一天总量不应大于6两,饭后半小时运动,这样血糖才容易控制。少吃油腻煎炸食物、坚果类食品和糕点类食品,适量吃些含蛋白多的食品,如鸡、鱼(有鳞的鱼)及瘦肉,多吃新鲜的大叶蔬菜,尽量不饮酒。主食可吃些含粗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如燕麦、荞麦、大麦,也可粗细搭配食用。节日期间依然要坚持自我血糖监测,特别是监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做好记录,根据血糖值来调节药物。要坚持有氧运动,每日三餐后半小时进行锻炼,锻炼期间注意防寒保暖。糖尿病患者节日外出时间也应注意坚持自己的营养治疗计划,要坚持平衡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始终如一地控制好每日总热量;随身携带糕点、糖果以便在出现低血糖时能及时自救;应注意自己的活动量,不要过于劳累和兴奋。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药物中最好就是愉快和欢笑。所以要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切勿乐极生悲……

“痛风”被中医归其“痹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