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英文导游词范文

时间:2023-04-04 20:2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北京英文导游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北京英文导游词

篇1

I am pleased to serve as your guide today.

This is the palace museum; also know as the Purple Forbidden City. It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well reserved imperial residence in China today. Under Ming Emperor Yongle, construction began in1406. It took14years to build the Forbidden City. The first ruler who actually lived here was Ming Emperor Zhudi. For five centuries thereafter, it continued to be the residence of23successive emperors until1911when Qing Emperor Puyi was forced to abdicate the throne .In1987,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recognized the Forbidden City was a world cultural legac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alace Museum, or Zi Jin Cheng (Purple Forbidden City), got its name from astronomy folklore, The ancient astronomers divided the constellations into groups and centered them around the Ziwei Yuan(North Star). The constellation containing the North Star was called the Constellation of Heavenly God and star itself was called the purple palace. Because the emperor was supposedly the son of the heavenly gods, his central and dominant position would be further highlighted the use of the word purple in the name of his residence. In folklore, the term ”

an eastern purple cloud is drifting” became a metaphor for auspicious events after a purple cloud was seen drifting eastward immediately before the arrival of an ancient philosopher, LaoZi, to the Hanghu Pass. Here, purple is associated with auspicious developments. The word jin (forbidden) is self-explanatory as the imperial palace was heavily guarded and off-explanatory as the imperial palace was heavily guarded and off-limits to ordinary people.

The red and yellow used on the palace walls and roofs are also symbolic. Red represents happiness, good fortune and wealth. Yellow is the color of the earth on the Loess Plateau, the original home of the Chinese people. Yellow became an imperial color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when only members of the royal family were allowed to wear it and use it in their architecture.

The Forbidden City is rectangular in shape. It is960 meters long from north to south and750 meter wide from east west. It has9,900 rooms under a total roof area150,000 square meters .A52-meter-wide-moat encircles a -meter—high wall which encloses the complex. Octagon —shaped turrets rest on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wall. There are four entrances into the city: the Meridian Gate to the south, the Shenwu Gate(Gate of Military Prowess) to the north, and the Xihua Gate(Gate of military Prowess) to the north, and the Xihua Gate(Western Flowery Gate )to the west ,the Donghua (Eastern Flowery Gate) to the east.

Manpower and material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were used to build the Forbidden City. A total of230,000 artisans and one million laborers were employed. Marble was quarried from fangshan Country Mount Pan in Jixian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Granite was quarried in Quyang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Paving blocks were fired in kilns in Suzhou in southern China. Bricks and scarlet pigmentation used on the palatial walls came from linqing in Shandong Province .Timber was cut ,processed and hauled from the northwestern and southern regions.

The structure in front of us is the Meridian Gate. It is the main entrance to the forbidden City. It is also knows as Wufenglou(Five-Phoenix Tower). Ming emperors held lavish banquets here on the15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year in hornor of their counties .They also used this place for punishing officals by flogging them with sticks.

Qing emperors used this building to annou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year. Qing Emperor Qianglong changed the original name of this announcement ceremony from ban li(announcement of calendar)to ban shou(announcement of new moon )to avoid coincidental association with another Emperor` s name, Hongli, which was considered a taboo at that time. Qing Dynasty emperors also used this place to hold audience and for other important ceremonies. For example,when the imperial army returned victoriously from the battlefield ,it was here that the Emperor presided over the ceremony to accept prisoners of war.共

(After entering the Meridian Gate and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 Five Marble Bridges on Golden Water River)

now we are inside the Forbidden we start our tour, I would like to briefly introduce you to the architectural patterns befour us .To complete this solemn, magnificent and palatial complex, a variety of buildings were arranged on a north-south axis, and8-kilometer-long invisible line that has become an inseparable part of the City of Beijing. The Forbidden City covers roughly one –third of this central axis. Most of the important building in the Forbidden City weree arranged along this line. The desig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palaces reflect the solemn dignity of the royal court and rigidly –stratified feudal system.

The Forbidden City is divided into an outer and an inner are now standing on the southernmost part of the outer count. In front of us lies the Gate of supreme Harmony .The gate is guarded by a pair of bronze lions ,symbolizing imperial power and dignity. The lions were the most exquisite and biggest of its kind. The one on the east playing with a ball is a male, and ball is said to represent state unity. The other one is a female. Underneath one of its fore claws is a cub that is considered to be a symbol of perpetual imperial succession. The winding brook before us is the Golden Water River. It functions both as decoration and fire control .The five bridges spanning the river represent the five virtues preached by Confucius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rites, intellence and fidelity. The river takes the shape of a bow and the north-south axis is its arrow. This was meant to show that the Emperors ruled the country on behalf of God.

(In front of the Gate of Supreme Harmony)

篇2

北京导游词考试

Atadistanceof50kmnorthwestofBeijingstandsanarc-shapedclusterofhillsfrontedbyasmallplain.Hereiswhere13emperorsoftheMingdynasty(1368-1644)wereburied,andtheareaisknownastheMingTombs.

Constructionofthetombsstartedin1409andendedwiththefalloftheMingDynastyin1644.Inover200yearstombswerebuiltoveranareaof40squarekilometres,whichissurroundedbywallstotalling40kilometres.EachtombislocatedatthefootofaseparatehillandislinkedwiththeothertombsbyaroadcalledtheSacredWay.ThestonearchwayatthesouthernendoftheSacredWay,builtin1540,is14metreshighand19metreswide,andisdecoratedwithdesignsofclouds,wavesanddivineanimals.

BeijingservedasthenationalcapitalduringtheYuan,MingandQingdynasties.UnlikeMingandQingrulerswhoallbuiltmassivetombsforthemselves,Yuanrulersleftnosimilarburialgrounds.Whythedifference?

Thishastodowithpeople''''sdifferentviewsondeath.BeijingnomadscamefromtheMongoliansteppe.MongolswhoestablishedtheYuanDynastyheldthebeliefthattheyhadcomefrom:earth.theyadoptedasimplefuneralmethod:thedeadwasplacedinsideahollowednanmutree,whichwasthenburiedundergrassland.Growthofgrasssoonleftnotracesofthetombs.

Bycontrast,duringtheMingDynastyestablishedbyHanChinesecomingfromanagriculturalsocietyincentralChina,peoplebelievedtheexistenceofanafter-world,wherethedead"lived"alifesimilartothatoftheliving.Mingemperor,therefore,hasgrandmausoleumsbuiltforthemselves.Qingrulersdidlikewise.

StoneArchway

ThestonearchwayatthesouthernendoftheSacredWay,builtin1540,is14metreshighand19metreswide,andisdecoratedwithdesignsofclouds,wavesanddivineanimals.Well-proportionedandfinelycarved,thearchwayisoneofthebestpreservedspecimensofitskinkintheMingDynasty.ItisalsothelargestancientstonearchwayinChina.

StelePavilion

TheStelePavilion,notfarfromtheGreatPalaceGate,isactuallyapavilionwithadouble-eavedroof.OnthebackofthesteleiscarvedpoetrywrittenbyEmperorQianlongoftheQingDynastywhenhevisitedtheMingTombs.

SacredWay

TheSacredWayinsidethegateoftheMingTombislinedwith18pairsofstonehumanfiguresandanimals.Theseincludefoureachofthreetypesofofficials:civil,militaryandmeritoriousofficials,symbolizingthosewhoassisttheemperorintheadministrationofthestate,plusfoureachofsixiypesofanimals:lion,griffin,camel,elephant,unicornandhorse.

YonglingTomb

Yongling,builtin1536,isthetombforEmperorShizong,ZhuHoucong(1507-1566).Hestayedinpowerfor45years.

DinglingTomb

TheDinglingTombisthetombofEmperorWanli(reigned1573-1619),the13themperoroftheMingDynasty,whosepersonalnamewasZhuYijun,andofhistwoempresses,XiaoDuanandXiaoJing.Thetombwascompletedinsixyears(1584-1590),itoccupiesatotalareaof1,195squaremetersatthefootofDayuMountainsouthwestoftheChanglingTomb.

MaolingTomb

EmperorXianzong,ZhuJianshen,andhisthreeempressesareentombedwithinMaoling.ZhuJianshen(1447-1487)wasthefirstsonofEmperorYingzong.Hestayedinpowerfor22years.

Wehavecoveredsomeofthemostsignificanttombsofthe13Mingtombsinthetour.Ifyouarealsointerestedintheothertombs,thebestwayistocomeandexperienceyourself.ChanglingTomb

ChanglingisthetombofemperorYongle(reigned1403-1424),thethirdemperoroftheMingDynastywhosepersonalnamewasZhuDi,andofhisempress.Builtin1413,themausoleumextendsoveranareaof100,000squaremetres.Thesoultower,whichtellspeoplewhosetombitis,restsonacircularwallcalledthe"cityoftreasures"whichsurroundstheburialmound.The"cityoftreasures"atChanglinghasalengthofmorethanakilometre.

篇3

大家好,我是天天旅行社的张芳瑜,大家可以叫我张导游,今天,我要带你们去参观颐和园。

朋友们,我们已经到达了颐和园。大家请往这边看,这就是着名的长廊,这条长廊可不一般,它有七百多米长,可以分成二百七十三间。请各位抬头看,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各不相同,有的画着牛郎织女,有的画着三打白骨精,还有的画着画龙点睛、、、、、、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怪不得它被称为“世界第一廊”。

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万寿山,半山腰上耸立着的那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就是佛香阁。我们现在已经登上了万寿山顶,这里是欣赏颐和园全景的最佳位置。正前面,这碧波荡漾的湖,就是昆明湖。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大家可以坐游船或画舫去游玩。向东,我们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湖中心有个小岛,大家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我们叫它十七孔桥。请大家仔细看桥栏杆上的石柱,柱子上雕刻着许多小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古代劳动人民真是聪明能干。

请大家自行欣赏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一小时后在颐和园大门集合。

最后,我要提醒大家几个事项:1、不要乱扔垃圾;2、不要大声喧哗;3、不要随意雕刻;4、不要破坏大自然。

颐和园导游词

颐和园导游词900字

颐和园的导游词

颐和园导游词1500字

颐和园英文导游词

首都颐和园导游词

精选颐和园导游词范文

绝对经典导游词——颐和园

关于北京颐和园导游词

颐和园景点介绍

颐和园导游词500字

颐和园导游词范文400字

颐和园导游词300字2篇

篇4

早在70年代初,旅游与环境这个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问题就引起了旅游界的注意,但是“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大家接受的。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才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政策的操作面上得到了支持。由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与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的,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与会专家也只是就生态旅游的定义、内涵;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保护的关系;如何在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和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生态旅游线路的优选等问题进行了理论层面上的研讨,虽然会上还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并被誉为标志着我国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和生态旅游研究的起点。但是并没有被专家和生态旅游景区所接受,恰恰相反,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有些概念和定义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是争议,一时间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众说纷纭。对于中国实际的生态旅游的开展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而2007中国国际生态旅游博览会的举办,正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景区与线路相结合、普及生态旅游与发展会奖旅游相结合的新型展会。她将给近期关注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尤其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和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

当前, 随着我们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 对探知外面未知世界的渴望更是越来越强烈。正是由于人们这些强烈的精神需求,对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 我们国家的旅游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 (WTO) 的统计,到2020 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 4大旅游资源国。旅游, 特别是生态旅游,无论是从知识角度还是从物质享受角度来说,都是我们人类最好增长知识和休闲的方式。“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资料表明现在生态旅游业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生态旅游的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生态旅游热潮的兴起而进入我国的,但真正受到国内重视是在1995年。1995年1月,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生态旅游研讨会”,首次倡导在中国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之后,1996年在武汉、1997年在北京召开的生态旅游或可持续旅游研讨会,大大推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确定为“'99生态环境游”, 更是将生态旅游推向。由于我们国家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在我们国家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宣传,因此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们来到我国游览观光。在短短的几年里,生态旅游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由于国家间的语言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使得某些生态旅游资源得不到应该有的重视。然而随着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们会想要如何更好的对外宣传和推广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如何更好的发挥其潜在价值和更好的提升其发展空间,那么言语上的宣传及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导游词在国外游客们进行生态旅游活动时起到的宣传和推广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导游词及导游词翻译工作者作为跨文化语际交往的“外交人员”或“旅游灵魂”,在宣传和推广我国生态旅游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极为关键的要素。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准确地向外国游客们传达各生态旅游景点信息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让他们深刻体验和领悟各旅游景点和地域文化,从而达到对外宣传和推广的积极作用。

设计科学的、合理的跨文化语际交流的导游词,必然涉及到翻译的问题。高质量的导游词的翻译也会对繁荣我国生态旅游市场乃至国际旅游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吸引更多的潜在外国游客到我国进行生态旅游活动。然而, 从目前生态旅游导游词现有的英文翻译资料来看却不尽如人意。译文中的错误不仅仅会引起误解,而且无法实现它的现实意义。首先,我们要看到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的山水风光游,它作为一项特殊的旅游活动,有着以下几个主要的特征:1.景物观赏性。2. 环境体验行。3.自然属性。4.文化属性。5.学习教育性。6. 脆弱行。7.保护性。8. 可持续性。正因为生态旅游具有以上几点特殊性,所以对于生态旅游导游词也有特殊的要求。导游员在引导、解说生态旅游景区景点时所使用的语言和方式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基于生态旅游中对其导游词有着特殊的要求,我们在进行其英文翻译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这些特点,用适当的翻译理论进行生态旅游导游词翻译实践是非常有必要,对提高生态旅游导游词翻译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篇5

关键词:旅游;宣传资料;修辞对比;翻译;启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201-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54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游观光,旅游资料的翻译也与日俱增。众所周知,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将旅游资料准确地英译,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并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成为摆在译者面前的难题。本文将通过对中外旅游宣传资料在话语内容、表现形式及诉求层面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其不同之处,进而得出翻译启迪。此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 . 话语内容对比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了两种语言在话语内容上的不同。首先,中文喜好客观融入主观,托物寄情,借景抒情,主观色彩极为浓厚;语言抽象含蓄而深远,具有意境美。而英文非常注重逻辑性,重写实,注重传递实质信息;其次,中文旅游资料充满了华丽的辞藻,会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而英文则用词强调简洁朴实而自然,风格直观。例如同样是关于长城的导游词,中文的介绍如下(摘自中国第一导游网站-51导游词):

各位朋友,首先祝贺大家将要成为真正的“好汉”了,因为今天我们将登上北京的八达岭长城,真正领悟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境了!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的骄傲,它蜿蜒曲折,气势磅礴,是从太空中用人眼能看到的两处人类奇迹之一。

而英文的导游词则少了很多主观色彩,开门见山地介绍实质内容,如(摘自http:// ):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 is a stone and earth construction built by the erstwhile Chinese Empire as a fortification to protect North China from attacks by nomadic groups. Built throughout the 5th century B.C.,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is a series of walls clubbed together to form one continuing fortification. Several parts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had to be rebuilt and repaired from the 5th century through the 16th century B.C. The first wall was built between the years 220 B.C. to 206 B.C. by Qin Shi Huang, the first Emperor of China.

所以从汉语的思维方式来看,会觉得英文用词似乎过于直白、直接因而缺乏文采。

2 . 表现形式对比

汉语行文受古代骈体文的影响,讲究整齐对偶,表现为四言八句,运用大量平行对偶结构,以求行文工整、声韵和谐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以中国部分城市旅游宣传标语(摘自http:// )内容为例:

广州中山市:伟人故里,锦绣中山

鹤壁:山水人文精品,古韵生态鹤壁

广东肇庆市:肇庆山水美如画,堪称东方日内瓦

山东青岛市:海上都市 欧亚风情

安徽黄山:黄山徽文化,誉满全天下

福建武夷山市:东方伊甸园,纯真武夷山;

陕西:古老与现代,淳朴与自然

海南海口市:椰风海韵 南海明珠

河南:弘扬文化,传承文明

湖南旅游:人文湘楚 山水湖南

江苏:来江苏,访名城,游古镇,品吴韵,寻汉风

宁夏:雄浑西部风光,秀美塞上江南

其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特定城市壮美景色的喜爱之情和悠久历史的自豪感,使中文读者很想亲临其境,亲身感受一番。因此,它的表达功能也比较突出,并且因为它有强烈的呼唤读者观赏的主旨,目的是号召读者按照作者的介绍意图来行动,因而也不失为一种感召文本。简而言之,中文旅游文本以号召为目的,通常信息功能和表达功能特别突出。

而英文旅游文本则表达客观、简约,句式结构逻辑严谨,层次分明,如(摘自http:// ):

With surroundings like this, you’d thrive too.――See more holiday traditions

Stars aren’t the only lights that guide people here. ――Explore holiday light displays

Here, toasts write themselves. Visit a NC winery today.

While the slopes whisk you away, the views call you back――Ski, snowboard and more this winter

在英文中,句子结构相对于词汇而言更加重要,多使用祈使句和其他简单句,通俗易懂。

3 . 诉求层面对比

根据英国翻译家纽马克对于文本体裁的划分――“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呼唤型文本”(vocative text),旅游资料应属于呼唤型文本,因此中英文的旅游宣传资料有着共同的作用就是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然而,汉民族的写作美学一贯强调“意与境混”的上乘境界,追求那种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高度和谐、融为一体的浑然之美。以国旅的一条旅游线路的介绍为例(摘自中国国旅官方旅游网站):

收拾好行囊,整理好心情,我们今天开始巴厘岛的异域风情之旅,让我们去感受巴厘岛的美景,巴厘人的质朴,巴厘的悠闲生活方式。

首先我们将沿着美丽的海岸公路来到世外桃源【百度库山中湖风景区】,这里凉爽清新的气候让人历经低地热气后更神清气爽,并可于此欣赏到曼妙翠绿的梯田美景。道路蜿蜒而上,经过长满蕨类植物、野花和象草的陡峭悬崖,进入山区之后,空气变得更为清新凉爽,湖光山色,湖上水烟缈缈升起,仿佛仙境一般,美不胜收。接着我们将前往巴厘岛最著名的水上活动集中区――【南湾】迎向海阔天蓝,体验碧海蓝天,徜徉在南洋的风情之中。然后我们将体验【峡谷泛舟】,清凉的河水时而平缓,时而激烈,两岸美丽的原始森林,瀑布让人彻底地忘记世俗的烦忧。

从中可以看出,中文的旅游宣传文本常常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具体的事物获得抽象的人格和情感,情景相融,虚实相生,受这样的审美观的影响,汉语读者淡化景物的具体描写,重视此描写背后的文化底蕴或者传达的艺术氛围。相比较而言,英文读者,受西方传统哲学的影响,偏重理性,讲究天人各一,突出个性,主客观对立。所以他们在对语言形式的诉求方面忌讳重复堆砌,运用简单的句子结构能够实现信息的传递即可,同样是对旅游线路的介绍,英文就要明了得多:如(摘自http:///)

The Indonesian island of Bali is a favorite destination for both adventurers and those in need of a little relaxation. The waters off the coast of Bali’s white beaches are an ideal spot for diving, while the dense jungles, teeming with monkeys and hidden stone temples, call out for exploration. Hike the rugged path to the summit of Mount Batur, and your effort will be rewarded with a stunning view. Then coax your sore muscles back into action with a massage at one of Bali’s many luxury spas.

所以,综合上面论述的话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英文旅游宣传文本满足了各自民族的诉求。这同时又启示我们在翻译时,要注重对译入语读者诉求的把握。

4 . 对旅游资料翻译的启迪

4 . 1 确立读者接受主体地位

旅游翻译要实现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就不得不注重读者接受主体地位。译文如果充分考虑了读者的接受能力,则能吸引游客。因为读者只有对文本感兴趣,才可能会有去实地旅游的欲望。旅游英语翻译的另一重要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如何使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必须考虑读者的接受主体地位。译者翻译原文本时,如果能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注意译入语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不同,关注译文读者对原文化的理解能力,就能提高读者的接受度,从而促进旅游资源的宣传,让中国文化顺利地“走出去”。

4 . 2 正确应对中西文化差异

4.2.1 调整和删减

基于两种文本类型的差异:中文文本信息、表达功能突出,有较明显的倾向性;英文文本更多地以信息文本功能为重心。中文主观色彩极浓,语言空灵、含蓄,辞藻华丽;英文简洁、自然、流畅,具有明快之美。例如:中文在描写景色风光时,常用四字成语,并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一种美的意境。但在翻译时,如果直译,英文读者就会认为译文嗦,有华而不实的感觉。因为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崇尚简单明确,他们感悟不出中国式的对偶、排比等修辞给人的那种美的意境。所以,我们在翻译时就应该删减掉中文文本中许多抽象、华而不实的语言成分,将其译成简洁流畅的英文译本。

4.2.2 文化借用

所谓文化借用,就是借用西方文化中比较知名的人物或事件来解释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西方客人拿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进行对比,增加他们的印象,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特有的内容。比方说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可以比作译语文化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把济公比作劫富济贫的RobinHood,从而传神地将人物的关系和济公的身份传达给译文的读者,同时使译语读者有一种亲切感。这不但拉近了文化距离,同时保证了地道的译语。

5 . 总结

除了上述提到的策略之外,还有很多的方法和手段,比如改写、解释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减少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差异,更好地使旅游翻译符合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翻译不仅要跨越语言障碍,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鸿沟。归根结底,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这说明翻译最终要从语言层次的转换回归到文化建构层面。民族文化的特异性给翻译带来了诸多麻烦,但我们不能为了刻意满足译语读者心理和审美习惯而对原作改头换面如让洋人穿上黄马褂,毕竟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文化交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翻译中既不可“全盘西化”,也不可“全盘归化”,只有客观公正地对待文化差异才能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多元化,做到“”“多元互补”。在旅游篇章的宣传或互译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运用合适的策略进行处理,是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对这种文化差异的合理处理,不仅可以使外国游客在中国享受到很好的旅游服务,而且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扩大自己影响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旅游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Newmark, Peter. Approches to Translation[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Nida. 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

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8.

陈刚.导游翻译中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J].中国翻译,1987(3).

篇6

关键词:解说系统;旅游地;牌示

中图分类号:F59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6-0053-01

旅游解说系统作为一种媒介,在游客和旅游目的地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发挥信息、引导、教育、娱乐和启发的功能,帮助游客很快融入环境、获得知识、修正行为、提升情感,同时旅游地的管理者也利用解说系统达到管理游客行为的目的,使旅游目的地获得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的旅游解说规划设计,可以增加游客对景区性质和特征的了解,深化景区的文化内涵,加强景区整体形象和品牌塑造。旅游解说系统从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式、角度来看,可以将旅游解说系统分为向导式解说系统和自导式解说系统两类;从空间上一般由四部分构成:交通网络导引解说系统,景区解说系统,接待设施解说系统,游客服务中心以及外部协作解说系统。其中景区解说又包括软件部分(解说员、导游员、咨询服务等)和硬件部分(导游图、导游手册、牌示、语音解说、视频解说、多媒体解说等)。

1 交通网络导引解说系统

交通网络导引解说系统包括节点和路径两方面的解说。交通节点是游客的集散地,游客经由节点进入城市和景区,并从中感知到对旅游景区的第一印象,所以节点中各部分的解说在系统总体结构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1.1 景区外部的主要交通干道标示解说

在游客进入和中转的交通枢纽、节点和沿途设置引导标识牌、或者物联网感应器等,对游客行进沿途和节点做出具特色的导引解说系统。在景区附近所有可能的交通节点设置引导指示牌,进行交通路径导航。同时,吸引部分潜在游客对景区的关注,使得部分人员在指示牌的引导下进入景区消费。

1.2 景区内部交通网络路径的解说系统

设立一定引导性的解说牌示,显示不同旅游路径、所在位置、目的地、方向和距离。此外作为部分险峻地势还应有不少安全牌示和警告牌示,从而进行良好的游客管理和疏导。

1.3 交通网络导引解说系统建设具体工作

①统计交通节点个数、需要设置交通引导牌或感应器的个数。如根据不同功能设置交通引导牌“前方路口左转,距仙女山5 km”。“前方路口靠右直行,距仙女山1.5 km”。

②在交通干道设置电子交通公告牌。通过实时更新的信息,公布旅游景区附近交通情况。

③统计设置旅游欢迎指示牌。如“仙女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欢迎进入重庆武隆”。

④统计设置内部交通引导指示牌。明确地点位置、旅游路径、前方景点的距离,附加二维码,供游客扫描获取信息,以及设置安全告示牌等。

2 景区解说系统设计

景区内部解说系统一般由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构成,软件部分指导游员、解说员、咨询服务等具有能动性的解说,硬件部分也即自导式解说系统,有导游图、导游画册、牌示、电子显示屏、多媒体触摸屏等,提供文字图片、幻灯片、语音解说、视频解说、多媒体解说等多种表现形式。

2.1 标示牌规划

①全景牌示:在仙女山的门户的全景牌示设计作为景区整体形象的浓缩展示,是策划设计的重点,需要制作精致,与仙女山的整体环境相融合,从牌示材质、色彩、图示、文字解说上要做到精益求精。

②指路牌示:向游客清晰、全面、直接地表示出方向、前方目标、距离、旅行时间等要素。

③景点牌示:这类牌示用以说明单个景点的信息,可以体现解说系统的教育功能。除了外形的独特设计,景点牌示的文字图片信息内容十分重要,这是在传统旅游解说系统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④其他牌示:作为地势奇特的喀斯特景观,部分地段需设置忠告牌示,告知游客各种安全注意事项。景区内各种服务功能建筑物的导引牌示,如厕所、餐厅、小卖部、停车场等牌示则需简明、形象、生态。

2.2 智能解说系统

利用景点二维码、景区APP应用等技术,对景点进行智能解说系统,旅游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点击景区APP,获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解说信息。在外形和内容设计上应突出其核心吸引力和景区整体形象。

2.3 人员解说服务

对景区导游讲解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导游从业人员的解说服务能力,使部分解说员具有外语解说能力。同时,强化解说内容、解说方式、工作态度等的素质提升。

2.4 景区解说系统建设具体工作

①统计设置各种景区指示牌。包括全景牌示、指路牌示、景点牌示、其他牌示,制作中英文对照信息牌示。

②整理文字介绍。包括讲解导游词、景点文字介绍、设施文字介绍等。

③构建智慧旅游解说系统。包括音频解说内容、视频介绍内容、互动多媒体内容、二维码、APP应用等。

④导游讲解人员培训。对景区讲解员、导游员、景区服务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提升景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3 接待设施解说系统设计

接待设施解说系统主要指景区内部以及景区周边旅游者入住和到访的各类宾馆、旅馆、餐饮设施、旅游购物场所的解说系统。仙女山风景区及周边的餐饮、娱乐、住宿等接待设施的解说系统在美观、便捷、内容等方面有待提升,解说形式应与仙女山的环境机理及发展定位契合,整体布局,各显特色。如宾馆内的牌示应体现出在仙女山整体背景下的自身主体特色,饭店内的菜单设计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考究的解说载体、富有传奇色彩的解说信息,甚至完善的中英文对照,凸显仙女山的自然神奇与休闲动感。

3.1 APP应用展示

通过APP应用软件,将景区及周边的餐饮、娱乐、住宿等接待设施进行集中,显示地理位置、服务内容、服务特色、价位等信息,为游客提供选择的空间。

3.2 设置服务接待设施牌示

统计设置服务指示牌,包括指餐饮牌示、娱乐牌示、住宿牌示、厕所牌示、商店牌示等服务设施的方位。

4 游客服务中心

在武隆仙女山景区入口应设立游客中心,内设问讯处、接待室、导游接洽室(配备熟悉景区内的自然景观、风俗民情、土特产品等内容的专职导游),旅游资料存列室(如制作景区沙盘、旅游景区挂图、旅游特色产品展示),智能解说系统展示区(如3D导游以及展示喀斯特自然风光、神话传说等地理环境的4D影视等技术运用)。游客中心应经常向游客提供旅游印刷物,可供游客随身携带,这是一种重要的自助游客信息支持方式。

篇7

一。识字写字

1、(义乌卷)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世博会,见证了东方古国的巨大进步,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huì)______、活力和进取心,见证了中国走向世界的不(xiè)______努力,中国元素、中国气派、中国特色都在世博会尽情挥(sǎ)______.――世博会让中国更加美好。

【解题导航】此题主要考查了常用字的字形。书写时应力求正确、规范、美观。参考答案:慧、懈、洒。

二。解说图标

2、(曲靖卷)下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它是一个活泼可爱的汉字“人”的卡通造型,也被视为一滴俏皮的水。请从这幅图中任选“海宝”的两个部位介绍其特点及寓意。

【解题导航】此题主要考查对图画的观察和解说能力。只要抓住形体特征,从任意一个角度言之有理即可。答题示例:(1)身体:圆润的身体.展示着和谐生活的美好,可爱而俏皮。(2)拳头:翘起的大拇指,表示对举办世博会充满自信。也是对全世界朋友的赞许和欢迎。(3)眼睛:大大圆圆的眼睛,充满了对未来城市的期待(4)整体:“人”字互相支撑的结构也揭示了美好生活要靠你我共创的理念。只有全世界的“人”相互支撑,和谐相处,城市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三。拟写对联

3、(临沂卷)上海世博山东馆开馆前夕,某同学在了解山东馆的诸多特点后,出于为山东馆“聚人气,增魅力”的目的,拟撰写一副对联。下面是该同学结合展示内容拟出的上联,请你据此写出下联。

上联:“智慧长廊”凝聚齐鲁圣贤智慧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导航】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要按照它的特征进行,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意义相关等。本题要注意的是要结合展示内容。参考答案:示例一:““齐鲁家园”尽展山东好客情怀;示例二:“城市窗口”闪耀山东科技光芒。

四。口语交际

4、(金华卷)夏令营活动中,一些外国朋友对浙江馆情有独钟。被誉为“浙江之心”的金华,风景独好。活动结束时,请你用一段简明得体的话来介绍我们金华的名胜古迹,邀请外国朋友来观光旅游。(60字左右)

【解题导航】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撰写导游词的能力。撰写导游词要能紧扣主题,以简洁、精炼的语言把地方特色概括出来,吸引游客的兴趣。示例: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金华,素有“浙江之心”的美称。金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这里,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我们不仅有源远流长的婺江,还有被称为“人间奇景”的方岩;不仅有名闻天下的双龙洞,还有历史遗迹八咏楼。千年古刹传承民族文化,现代建筑折射社会繁荣。如果要细细品味我们金华的风采,还是请您到我们这里来走一走吧!

五。提炼信息

5、(09北京卷)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你要向同学们介绍世博会。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作为你介绍的要点。

【材料】从早期的蒸汽机、火车、无线电,到现代的计算机、航天器、基因技术,以及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水晶宫、埃菲尔铁塔等,这些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都是借助世博会这个平台向公众展示和传播的。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被说成是“改变了美国”的一届世博会,美国从此走上了世界经济强国之路。日本先后5次主办世博会,世博会成为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据专家预计,上海世博会将对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生直接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主要信息一:

主要信息二:

【解题导航】信息提取即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它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解读此类题目,需要你在阅读时能抓住要点,提炼时言简意赅。示例:①世博会是展示、传播人类文明发展新成果的平台。②世博会可以起到推动主办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六。创意表达

6、(重庆卷)2010年上海世博会重庆馆设计主题确定为“山地森林城市”,面积600平方米的馆内设有“天生重庆”、“人文重庆”、“奇迹重庆”3个展示区,分别呈现了壮美的三峡景观、独特的人文元素以及未来重庆城市规划。观众可欣赏刺绣、版画、川江号子、铜梁龙等具有巴渝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高科技产品……

请为重庆馆写一句赞美的话,至少要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解题导航】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答题的关键是既要围绕“重庆馆”这一主题,又要使用修辞。示例:比喻――重庆馆,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世博园,熠熠生辉;对比、排比――上海夜景甲华夏,香港夜景甲亚洲,重庆夜景甲天下。

【模拟演练】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改正句中的错别字。(3分)

创新是世博会亘古不变的灵魂;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róng融合是世博会一如即往的使命。

亘 róng改为

2、下图是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请根据你的观察、理解和联想谈谈这个图案的创意。

3、阅读材料,对出下联。

在世博园的浙江馆里,有一个特殊的展区,那就是经过半年时间推选出的最能代表浙江30年发展与活力的6户“最浙江”家庭。在浙江省11个地市中,我们金华独占了两席。一个是义乌的周晓光家庭。30年来,周家人从小货铺起家,用双手创造出了一个拥有38亿产业的财富神话。另一个是武义俞源的俞凤法家庭。俞源村是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俞家祖上就是书香门第,年近八旬的俞凤法与子孙们仍住在世代相传的祖屋里。他经常采集中草药,勤劳乐善,他的家庭是浙江乡村传统耕读文化的缩影。

上联:小货铺中创神话

下联:

篇8

关键词: 文化认知 导游口译人员 跨文化意识

引言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胜利召开,旅游、尤其在中国的旅游已经掀起新一轮的。游历中国是外国友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如何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醉人的风景和淳朴的风土人情展现出来、让外国友人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中国成为导游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给他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对中西方之间的文化认知不够,必将给导游翻译――这一跨文化交际行为带来障碍和困难,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由此可见,仅仅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远远不够的,导译人员必须在增强自身跨文化意识的基础上,提高文化素质,进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一名真正的“民间大使”。

一、导游口译者的能力素养概述

一名导译员能力的高低与其综合素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旅游业是一项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天文等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事业。这一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导游者身上所具有的综合素质的自然性和必要性。当导游者和翻译者加在一起时,这种综合性和丰富性就显得更加的突出和引人注目。旅游翻译这一应用文体的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陈刚,2004)。

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对导游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即,高层次、外向型、复合型人才。一名出色、成功的导游应具备以下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及文化素质。这些素质中,身体、心理素质是前提,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业务素质是基础,文化素质是关键。加强文化素质的自我修养,可以为思想道德素质奠定文化基础,有助于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有助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而这也正是文化因素在交际中所起到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

不言而喻,导游翻译属于口译。“口译是在人们跨文化、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为消除语言障碍,由能运用交流各方所使用的语言的人,采用口语表达方式,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思想内容以别种语言做出转述的即时翻译过程”(张文、韩常慧,2006)。导游翻译是一种典型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对于导游而言,把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所隐含于交流的行为过程和语言表述中的那些信息能准确地予以转述,是一件难度相当大的事情。因此,导游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代码转换的过程,而是在跨文化意识的指导下,以转述意义、传达信息、交流思想为目的和宗旨的。然而,口译的“即时性”使得译员没有时间或可能像笔译者那样慢下节奏来进行思考,或者通过查阅字典、资料,上网,请求他人等来获得翻译的准确性,在“即时性”的压力环境下,导译员通常运用简单的语言代码转换,结果往往造成译语和源语“貌合神离”的结果,而这种交际效果正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在很多情况下,“口译员所处的语言环境远比笔译员生动、多变、复杂”(刘宓庆,2004)。

二、文化认知与跨文化意识

从以上导译人员素养的综述中,可以看到导游人员的能力有多种,但衡量口译人员水平的标准很多,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译者的跨文化意识水平。此外,陈刚教授也在2002年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导游词译者之必备”。显然,导游在口译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导译者是否具备跨文化意识或者具备的这种意识强还是弱都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只有不断地增强跨文化意识,导译者在导游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圆满而出色地完成导译的任务。“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赵军峰、蒋楠,1998)。该定义中的“认知”和“思维”让我们认识到跨文化意识与认知科学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导游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一)认知观。

认知(cogni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是心理学的一部分,与情感、动机、意志等心理活动相对应的大脑理智的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行为和能力。在人们认知的过程中,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因为“它是信息加工过程中最高的综合阶段”,而且“思维既是认知的核心,又是属于认知过程的,所以,从不严格的意义上讲,思维与认知是互相等同的”(赵艳芳,1999)。人的认知源于人与大自然、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的一切行为受其认知过程的制约。

(二)认知观下的语言、文化理解。

在人类语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认知起到了决定作用,没有认知的发展就没有语言的发展,也只有认识了事物,人们才能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社会现象,遵循着一定的发展阶段和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产物。思维借助语言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思维的发生是人类语言形成的动机、基础和必然结果,人类是先有思维,然后再创造文字和语言的。因此,不同的语言特征反映了各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流传媒介,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一切言行都自觉不自觉地反映一定文化内涵”(胡蓉、任静明,2002)。文化的内涵相当宽泛,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这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萨丕尔,1964)”也就是说,文化是指在不同的自然环境里人们的语言、行为、思维和心理感知的总和。因此不同的民族由于对自然与世界的不同的感知,创造了自己特有的语言与文化,这其中就有一个对本土语言与文化的心理感知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方式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其他实践活动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人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思维方式差异就更大,不同文化群体都有在自己文化语境中形成的具有各自特色的考虑问题的认识,反过来讲,各民族之间形色各异的文化也反映了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思维方式和方法的不同。

卡尔・普莱布拉姆认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睦邻关系不仅因为各民族语言的繁杂受到影响,在更大程度上因为思维模式的差异,即定义认知根源和组织连贯思维所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受到阻碍。导译员需要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的认知有着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异国文化进行认知,达到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目的。例如:中文用“黄色影片”表示“”,而英语则用“blue film”表示,因为在汉语里,“黄色”的意义之一是“下流的、的、低级的”,如“黄色杂志”、“黄书”等。而英语里为什么用“蓝色”来比喻“黄色、下流”呢?据说,在电影刚发明的时候,没有彩,影片大多呈蓝色,昏暗不清,下流题材的影片更是呈灰蓝色。也有人说,这与性病――花柳病、淋病(blue balls)有关,得了这种病的人,其生殖器和血管常呈蓝色。现在,西方很多与性有关的药品都采用紫蓝色包装。按照中国人的思维,“绿茶”为“green tea”,那么“红茶”就是“red tea”了,但在西方“black tea”才表示“红茶”。这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颜色的划分并不像西方国家那么具有层次性,我们虽然知道“红茶”和“红糖”的颜色是有区别的,但我们仍然都用“红色”来描述它们。再如:“怡红院”的英文译名是“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因为在英语里,“green”的文化含义才是汉语里“红”的话语意思,意为:轻浮的、浅薄的。

(三)认知图示与文化认知能力的建构。

图示(schema)一词来自希腊语,最早是由康德(I.Kant)于1781年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提出的。但作为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学范畴的图式概念的使用则始于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家Barlett,他在1932年出版的《记忆: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and Social Psychology)中提出的。他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的反应或经验的积极的组合。”现代图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同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

由于不同社团的成员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形成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认知心理形态以图式的方式储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就形成了认知文化图式(刘萍、曾文华,2003)。由此可见,文化图示指的是除了语言这个纯文本之外的某种文化知识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而构成的知识结构,它是已经储存在人类头脑中关于文化理解的模型。它的作用相当于语境里面的“文化语境”,对于理解语言和解读文本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图示是认知的基础,同时又具有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平衡的不断循环和发展提高的功能,因此,导译者如果能够不断地完善自身的认知图示尤其是其中的文化图示,通过图式的不断重组与激活,就能不断地提高对于文化的认知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实现跨文化交际。在文化图示缺省、相异的情况下,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重新构建新的文化图示,能够达到跨文化翻译的目的。例如:“班门弄斧”这个成语的翻译有多个版本,导译员在向外国游客介绍时,就要考虑到西方的文化背景,“Don’t teach your grandma how to make an apple pie.”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apple pie”在美国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东西,显然,孙子教奶奶做“apple pie”是一种毫不谦虚、卖弄本领的一种行为,与“班门弄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巧妙转移文化图示的翻译方法的确能给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带来文化的共享,利于跨文化的交流。再如:在介绍浙江大学这所中国著名的学府时,导游如果将其简单地译成“Zhejiang University”并不能体现出浙江大学在中国的地位,也显示不出这所学校的特色,如果辅以“Oriental Cambridge”(陈刚,2004),然后再配合着浙江大学的景色向游客们介绍这所名校,他们就能够容易直观地感受到这所学校的地位与魅力,这种方法同样转移了文化图示,极大地提高了交际的效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导游翻译实例中的文化认知剖析

文化可分为自文化和异文化两种,自文化的认知对于导译人员而言相对容易,因为“一个人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Byram,1989)。也就是说,一个人对本土语言的认知与他对本土文化的心理感知是同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习得目的语的同时也习得了目的语文化,因此对于目的语文化的认知必须有意识地对待,即,不断学习和积累。

前不久笔者看央视的一档关于中国美食英译方面的节目。其中在讲“夫妻肺片”(四川的一道名菜)时,印象最为深刻。“夫妻肺片”最早被翻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看到这样的翻译,估计外国游客不仅不敢对这道美味的菜肴“动之以筷”,而且会把中国这一文明古国想象成可怕的“食人国”。其实“夫妻肺片”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猪肺切成片配上四川风味的辣酱油。因此直接翻译成“Pork Lungs in Chili Sauce”(《中文菜单英文译法》)。诸如此类令中外游客啼笑皆非、莫名其妙的翻译还有很多,比如:“麻婆豆腐”翻译成“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童子鸡”翻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没有过性生活的鸡)……导游在翻译过程中之所以会犯看似低级的笑话,归根结底是对本国文化的认知水平不足,具体地讲是对饮食文化的了解不够透彻。如果导游事先已经了解了这些美味佳肴的用料和制作过程,即使翻译得不够地道,相信游客也会了然于心,以避免在导游过程中给国外游客带来不便,或引发国际笑话。又如:中外闻名的敦煌壁画常被译成the Dunhuang frescoes。其实fresco主要指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画的“湿壁画”,而敦煌壁画中并没有真正的湿壁画,因此,这种译法是不够准确的,翻译为the Dunhuang murals更为合适。如果翻译成“frescoes”会使外国游客把敦煌壁画和湿壁画混淆在一起,然而两者之间在选材和制作方法和过程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经过敦煌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究,敦煌壁画属于干壁画,而且是干壁画中的胶彩壁画。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差,最重要的是对壁画这一艺术文化的性质缺乏了解。同是壁画艺术,中外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由此可见,即使导译人员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语,也并不意味着他就了解了这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导译人员要想出色地完成导译的任务,必须有目的、有意识、认真地学习异语文化,并把这种文化与自己国家的本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对比,从而找出两种语言背后文化的相似和差异。

结语

导译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其中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导译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译员只有对自文化和目的文化的差异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不断完善自身的文化认知图示的基础上,才能够提高对文化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并增强自己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素养,最终实现导游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6).

[2]胡蓉,任静明.英汉语言中民族文化色彩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

[3]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刘萍,曾文华.认知文化图式的差异和翻译策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2).

[5]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

[6]赵军峰,蒋楠.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J].中国科技翻译,1998,(5).

[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篇9

关键词: 导游专业 英语教学 母语文化

一、导游专业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旅游活动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民间外交活动,旅游促进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人际交往,增进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消除因相互隔阂而造成的误解、猜忌,对加强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维护国家安定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导游人员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在游客心目中,“导游人员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是‘民间大使’,他们帮助游客认识中国,增进中国与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导游人员的导游讲解、日常交谈,甚至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游客,都在扩大着中国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影响”(旅游服务:9―10页)。

国内曾对来华美国游客作过一次抽样调查,认为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却达56.7%,如此看来,旅游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本土文化、接受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导游人员作为“民间大使”,在向外国游客提供口头讲解时,“其主要功能是使游客更好地了解旅游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曾丹,2006)。另据WTO预测,中国在未来几十年中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给传播中国文化也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这无疑对旅游服务专业的学生加强本土文化学习方面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导游“民间大使”的历史使命要求导游人员学习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而作为导游专业基础课程的英语课中加强本土文化教学不仅能拓展、巩固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为国内外旅游者服务。

二、中专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学现状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外语界教育者们开始在外语教学中对文化因素加以重视。但是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西方文化、轻母语文化的现象。

1.母语文化在教材内容中缺失

教材是学生学习外语最主要、最可靠的知识载体,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外语教材的特殊功能还不能完全被其他教学材料所取代”(束定芳,2004)。但是现行中专教材中的文化含量如何呢?根据北京师海歌老师对职业中专国家规定教材《英语》作了一项文化含量调查显示:整套教材1―4册中,目的语文化含量分别为21.88%、29.1%、8.33%、20.83%,母语文化含量分别为3.1%、16.7%、33.33%、4.17%,也就是说,整套教材母语文化含量为约10%,而目的语文化含量为25%(师海歌,2005)。由此可见,职业中专英语教材中母语文化含量极低。由于教材中极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当学生试图用英语表达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时,他们常常表现得无所适从。

2.母语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缺失

从教师方面来说,首先,因为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兴趣不高、课堂难组织等原因,导致他们不思进取、敷衍了事,仍旧抱着任务型观点,把教材上的内容教授一遍便算完成任务。其次,英语课在职教中仅是一门文化基础课,老师不必通过高考之类的考试来检测教学成果,学校对教学效果也缺少有效的评估手段,教师对教学改革缺乏动力和压力,因此,传授母语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更是空白。

3.学生母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缺失

既然母语文化在教材和教学中都涉及较少,那么学生母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怎样?我为此设计了一份调查试卷于2011年3月对学生进行了测试,调查学生用英语正确表达带有中国特色文化内容的能力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状况。73名被试为武夷山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导游专业09级学生。测试内容为我根据自身导游的经验、通过与其他英语导游访谈、结合武夷山本土文化甄选出来的,具体分为三个部分:1)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2)武夷山为之闻名的三教文化:儒教、佛教、道教;3)武夷地方文化:乌龙茶、石刻、大王与玉女的神话故事、武夷民俗“赶圩”。调查结果显示:

正确率比较高的为第一部分,55.5%的学生能表达这些节日的英文名称,其中12.7%的学生能说一些节日的情况;对于第二部分,只有一人能说出其名称,无人能表达其内容。而第三部分,除“赶圩”外,15.8%的学生能用英语表达其名称,其中有7.9%的学生能说一些有关大王与玉女的神话故事,其他则无人能用英语表达。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1)中专导游专业英语教学中的确存在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2)教材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作用不可替代,教材中学过的内容,学生表达正确率偏高;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即使非常简单,学生的掌握程度也很不理想。

三、导游专业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教学的途径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1982)提出的“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理论认为,语言习得主要是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的,教学精力的重点应该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这种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应该为i+l,即语言的输入应该略高于学习现有的语言水平。英语学习中文化的输入也同样如此。只有具备较广泛的本民族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另一种文化,才能更好地履行“民间大使”的责任。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现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兼容并蓄呢?下面仅从大纲定位、教材内容、提高教师文化素养三个方面探讨实现文化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1.教学大纲的定位要实现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兼容并蓄

首先,有必要制订出外语教育中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的目的语文化教学大纲和母语文化教学大纲。由于文化项目纷繁复杂,我们制订文化大纲时,既要考虑到文化教育的阶段性也要考虑到文化项目的实用性(雷义桂,2006)。考虑到初中阶段交际文化项目已经接触得比较多,以及游客对入乡随俗观念的理解和宽容,中专阶段导游专业使用的教材知识文化的因素应加大。

2.教材内容的选编

国家规划教材最好实行一感纲多本,以满足不同学制、不同专业的需要。教材编写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同步发展。Andy Kirspatrick认为,英语课程设计应该反映学习者的生活、文化和价值观,以维护自己的民族特性(转载自陈蓓,2007)。教材内容也需要体现学习者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吴念、肖燕,2006),旅游专业尤其如此。因此在选取语篇时,我们首先考虑那些富含语言精华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双方风俗习惯的语言材料作为学习的语篇。除此以外,不同的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编写校本教材,作为教材的补充。

3.教师文化素质的培养

首先,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我充电,自我完善,加大对本土文化知识和具有中国特色英语词汇的摄入;其次,学校或教育机构应组织专门的系统的培训学习,这是最主要的方式。培训的主要目的帮助英语教师补充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文化知识的培训和文化能力的培训。

四、结语

在非英语环境中,职业中专导游专业英语教学融入本土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既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也顺应现今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师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外,还应注意加强中国文化输入,培养学生借助于英语尽力表达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培养合格导游专业学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丹.论导游词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6.5.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一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师海歌.应用母语文化进行英语教学研究.http://220.189.248.210/uploadfile/2005论文%5c2%5c.

[4]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5]雷义桂.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兼容并蓄[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篇10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目标;考试安排;教学效果

“双语”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将两种语言进行结合的授课方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纷纷开展了“双语”教学课程,但是,由于受到师资、教材、设备、学生自身接受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实践课程领域,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兴趣大于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在实践授课过程中融入外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培养学习外语的兴趣,是“双语”教学的目标。Premiere是专业的视频剪辑工具,在新闻制作领域的普及程度较高,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较多新闻工作者都将Premiere视为首选的剪辑工具,利用Pre⁃miere对拍摄好的新闻素材进行排版、视音频转场特效添加、叠加合成、色彩调节、输出等操作,《视音频编辑》课程由此得以开设。Premiere软件的大部分说明文字为英文,对学生的英文阅读、中英翻译能力要求较高,导致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在下载软件时,不得不求助其他专业人员,从而导致失去耐心,对剪辑课程的兴趣也越来越低。英文能力较强的学生不仅可以吸取国内各大权威新闻网站的知识,还会不定时登录境外专业新闻网站,参考一些国外记者制作的优秀新闻稿件和新闻视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缩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差距,提升学生剪辑水平,对“双语”教学任务的有效开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就《视音频编辑》课程本身的知识学习而言,不仅需要学生熟知非线性编辑的系统概念和系统构成,也需要学生对数字视音频的相关参数有详细的了解,并掌握Premiere的剪辑流程。在外语方面,不仅要能够读懂Premiere配置的相关外文词汇并理解其内涵,也要能够看得懂无中文翻译的新闻视频。

(二)能力目标

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能够运用非线性编辑编软件完成细致的剪辑与完整的视频输出,并熟练掌握基础特效的添加与特效参数的修改。例如,国内外视频运用比较经典的转场特效———无缝转场,要求学生能够对外文视频进行准确的翻译,并且做成双语字幕添加在视频中。

(三)思想目标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视音频编辑》双语课程不仅需要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学习一门外语,属于双重知识的积累。该课程要求学生有认真钻研、积极寻找创新思路的精神,鼓励学生迎难而上、攻破难题,做一名提升自身思想境界的新青年。

二、教材

《视音频编辑》课程的主要教材是马克西姆·亚戈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AdobePremiereProCC2019经典教程》。该教材通过多个案例,系统而详细地介绍了Premiere的参数配置以及具体步骤,并且给予学生大量的提示,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当学生打开Premiere软件时,会发现界面的很多功能都有英文标注,英语较差的学生就需要大花费量的时间去认识这些英文词汇,从而影响了学习效率。学生也会参考其他专业教材进行辅助学习,例如,李延周、王小飞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新印象PremiereProCC短视频剪辑/拍摄/特效制作实战教程》,将PremiereProCC的各项重要功能与短视频中的各类型技巧性效果相结合,通过实战案例的形式来展开讲解。该教材并不是偏理论化的讲解,而是偏实际操作的技术讲解。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视音频编辑》课程包含的主要方法有:1.讲授法。讲师通过讲解非线性编辑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融合其他学科知识来加强学生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字幕设计”章节时,还会讲解关于“符号学”和“设计美学”的相关知识。2.讨论法。关于非线性编辑的操作有多种选择,教师会组织学生对多种操作步骤进行讨论,并选择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操作步骤进行分析。例如调整视频速度的方式,教师会讲解四种操作方式,由学生选择他们认为最高效、最方便的一种操作方式来进行讨论。3.实训法。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开始进行实际操作。教师会为学生提供剪辑的素材与案例,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制作并上交作品,之后,教师会对其作品进行打分。双语教学方面,会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以及教师师资力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英语水平较高、听说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采取英文“浸泡”式教学,即教师全程进行英语授课,营造出一种全英文收听的氛围;针对英语水平欠佳,尤其是听力水平较差的学生,可采取中英文混合式教学,即教师授课时使用英文与中文同时进行教学。当前,山西传媒学院2019级新闻专业学生总人数为98人,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有35人,占总人数的36%,说明学生英语水平有所欠缺。若采取全英文的授课方法,就会导致更多的学生无法听懂,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因此,采用中英文混合式教学较为稳妥。对一些重难点理论知识的解释,教师可以先用中文进行梳理,再用英文进行二次讲解。在给学生展示的课件中,对基本参数,可采用英文进行标识;较为高深的专业性词汇,可采用中英文进行注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Premiere分别有海外英文版和中文版两种,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英语水平进行选择安装,一般建议学生优先安装英文版Premiere,以便提前进入英语环境,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课堂讨论方面,一般的日常简单交流,可要求学生选择英语进行沟通,遇到晦涩难懂的英文词汇可选择中文进行辅助交流;实训方面,教师可经常提供英文版视频素材,并用英语进行特效操作教学。

四、考试安排

《视音频编辑》课程考试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采用实训方式进行考核。课程学习结束以后,教师会给学生布置剪辑作业,需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剪辑要求完成作品,并刻盘上交。剪辑要求包括:输出格式为MOV或者MP4、每个成片时长为5~10分钟左右、添加转场特效与素材内特效、添加字幕并利用抠像技术消除原素材的水印、音量大小稳定在正常分贝数等。通过这些要求,能够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视音频编辑技术、非线性编辑软件运用原理以及该软件在新闻领域职场当中的运用。视频制作方面,不仅要鼓励学生运用英文版Premiere来完成作业,还要鼓励学生多在网站上收集一些相关的英文无字幕原视频进行编辑。此外,学生自己也可以积极面对镜头,用一段流畅的英文,完成新闻采访或新闻访谈类的视频拍摄。

五、教学效果

笔者曾教授山西传媒学院2019级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视音频编辑》课程,并且采用了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专业基础的技术知识,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能力。有学生表示,双语教学的精髓不在于两种语言,而在于两种教学方法、两种教学思想,将两种方法结合,能够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扎实,专业素养更具国际化视野;也有学生表示,在课堂上自己学到了很多专业词汇,比如,Add/Removekeyframes是“添加/删除关键帧”、AdditiveDissolve是“附加溶解”……这类词汇在学生的日常英语学习中很少涉及。关于对《视音频编辑》课程未来授课的建议,有学生表示,教师上课前可以将主要词汇表发给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生涩的单词,对本节课要学习的专业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也有学生表示,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课堂把握能力要求更高。在课堂上,一部分学生因为听不懂专业词汇或者专业理论知识而丧失了对本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控好中英文输出比例,时刻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此外,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在关键知识点的教学上还是要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确保学生能够学懂,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六、结语

《视音频编辑》课程作为新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又融合了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为学生进行相关技术或合作的对外交流提供了学习渠道。近年来,以英语进行各种学术交流的活动越来越普遍,双语教学能够促进我校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出更具国际视野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安冬敏.浅谈《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双语课程本科教学[J].教育现代化,2020,7(51):138-140.

[2]常幸,余东升,贾润萍.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双语课程教学的探索[J].广东化工,2020,15(47):230-231.

[3]李丽.流体力学双语课程思政案例设计与实施[J].经济师,2021(8):194-196.

[4]张杰.互联网+双语导游词讲解精品课程建设[J].语言艺术研究,2021(11):85-86.

[5]刘羽.非线性编辑实务教程[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6]韩卓,李慧,李作美,马龙,李砚,曹珂珂.混合式教学在《食品化学》双语教学中的初探[J].广州化工,2021,19(49):153-155.

[7]王莉玮,方润,高仁金,张于弛.混合式教学在双语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学刊,2021(31):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