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基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23:3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基础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基础论文

篇1

(一)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我们提倡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但是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特别注重数学课本内容的讲授,对学生经常进行题海战术,为了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教师们是专讲考试考的内容,对于和考试无关的内容完全忽略不讲。对于枯燥的公式,复杂的定理和定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每节课都配备大量的习题,这让学生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更有甚者会对数学产生厌烦和恐惧。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课堂必然不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就不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不注重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

目前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中考的压力下不注重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经常给学生布置或者是讲解一些比较高深的数学难题,对于数学中最基础知识和内容完全没有重视起来,甚至一些家长也持有这种观念,只给孩子讲解难题,以为这样就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整体素质。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收获却甚是微小。因为大部分的学生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教师所讲的数学内容,使得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如云遮雾罩,糊里糊涂就上完了一节课,课堂上这些学生基本不参与课堂讨论和一些其他的课堂活动,使得这些人在一节课中只是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没有一点数学知识上的收获。当前教师不对学生的数学基础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解和分析,不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在教学上就不能有很好的质量,产生严重的本末倒置,时间一长就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二、根据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需要采取的针对性措施

虽然当今课改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要注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基础教育

学校和教师都必须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基础教育进行深刻的认识,理解其在日常教学和开展一些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性,下面分两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基础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首先,学校和教师就要认真对待基础教育,要摆正心理,不能一味地在课堂上只追求新奇和求怪,要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数学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真正掌握和能够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才能在课堂上开展别的活动,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初中数学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毕竟每个学生智力、情商都有所不同,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的不同会使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数学教师要勇于承认这一点,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基础和学习水平都一样,也不要将世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挂在嘴边,因为这毫无意义。班级中一些基础特别差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所以教师就需要将这些学生的基础做一详细的了解,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来提升他们的数学基础,而对于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比较高层次的教学内容,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要多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初中数学知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真正尝到数学的乐趣,提高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数学课堂教师不能够只是空谈课本上的公式定理,需要将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和我们的实际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且启发学生去寻找我们生活之中的许多数学知识,真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当前的社会背景,要把课本中的知识点和重难点转变成学生生活中的鲜活例子,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魅力。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数学课堂授课的时候适时穿插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提高思维质量,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年轻好胜,喜欢表达和出风头的心理,采取比赛、抢答辩论等方式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活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三)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估制度

篇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炼其中的语文因素,发掘出可资利用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可以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周长的含义,我设计了一个侧重学生口语表达的课堂环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外在体现,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具有严谨的思维能力。而反过来,通过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严谨有序的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语言就不会有人的理性思维。让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对数学概念和法规的理解,用准确的数学语言与同学进行交流,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深层次认识。教师在让学生描述数学概念的时候,一定要规范学生的用语,引导他们用准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教授“0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先创设情境,向学生出示了五幅图。第一幅图,在河里面有4只鸭子;第二幅图有3只鸭子;第三幅图有2只鸭子;第四幅图有1只鸭子;而第五幅图里面,河里并没有鸭子。我让学生看图说话,由于“画面”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了依据,学生依次描述4只鸭子、3只鸭子……最后学生也都能认识到里面没有鸭子。因为在前面学生对数字概念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所以,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没有就要用“0”来表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让学生领悟到了“0”所表示的含义。在教授周长的概念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先思考一下,什么是周长?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还有学习周长有什么用?”我提醒大家要知道周长的含义,就要先弄懂什么是“周”,我鼓励学生通过查字典来研究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查字典,发现“周”共有7个意思:(1)周围,圈子。如四周。(2)环绕,绕圈。如周而复始。(3)普遍,全。如众所周知。此外还有“周到”之义。我让学生辨析出“周长”之“周”是什么意思,说出各自所认为的含义,并举出几个例子。学生经过表述,对“周长”这个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图形轮廓。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指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识图能力。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于数学题意的理解,对于他们能否正确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培养虽然与语文学习中的阅读能力培养有着一定的区别,但二者之间是非常相近的,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侧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识图能力,而对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阅读能力培养却很少有人关注。不能很好地阅读,就不能准确理解题意,相应地,学生的识图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事实上,学生只有在理解了题意的基础上才会识图。那么,怎样准确理解题意呢?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反过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叙述,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我们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乌鸦开始是喝不到瓶子里的水的,然后乌鸦把石子投入到瓶子中,瓶子里的水位开始上升,随着石子的逐渐增多,瓶子里的水位也不断上升,到最后,瓶子里的水满溢了出来,乌鸦也就喝到水了。这样一个传统的经典故事就涉及到了一个数学概念: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是因为瓶中的水位不断上升,那么为什么水位会上升,是因为石头占据了瓶子里的一部分空间。这个故事可以被引入到体积的教学中,教师借用乌鸦喝水的故事来进行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体积的含义有更为形象的认识和充分的理解,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写成短文,让学生通过阅读短文深入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书写

篇3

关键词: 焦竑 文论 学术

焦竑是明代后期的一位古文名家,著作以典正雅驯著称。有《澹园集》等多种著作传世。焦竑虽然并非是一位典型的文学家,但是以其在儒林、文苑的清望,深为学人仰慕。早年即“以道德经术标表海内。”其著述“亡不视为冠冕舟航。”(徐光启《澹园续集序》)乃至“宇内业已奉为拱璧。”(金励甫《澹园续集序》)“海内人士得其片言,莫不叹以为难得。”(耿定力《焦太史澹园集序》)即如李贽、陈季立等人尚不远数千里相就问学。晚明文学革新思潮的代表――公安派“实自伯修发之,”(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袁庶子宗道》)伯修则首先承学焦竑,引以顿悟之旨,而后才就西陵向李卓吾问学的。(详见袁中道《珂雪斋集》卷之十七《石浦先生传》)当然,这种影响并不限于禅门顿悟之旨,而正如马积高先生所云:“小修《石浦先生传》言伯修早年本学济南、琅琊之文,联系起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推测伯修在文学观上也受到焦竑的影响,从而发生转变。”(《宋明与文学》第十二章《隆庆、万历间的反理学思潮与公安派》)焦竑在晚明期间虽然不象李贽、达观那样被尊为“教主”,以雄肆无羁的气概,而使一境如狂,但由于焦竑“识弥高,养弥邃,综万方之略,究六艺之归。”(耿定力《焦太史澹园集序》)并且长期居于金陵,而“金陵人士辐辏之地,先生主持坛坫,如水赴壑,其以理学倡率,王弇州所不如也。”(《明儒学案》卷三十五《泰州学案》四《文端焦淡园先生竑》)可见当时的声望之著,影响之大。

焦竑曾师事罗近溪、耿天台,黄宗羲将其列于泰州学派,但他又不墨守师说。耿天台在南中曾谓其子曰:“世上有三个人说不听,难相处。”问:“为谁?”曰:“孙月峰、李九我与汝父也。”(《明儒学案》卷三十五《泰州学案》四)又信卓吾之学,对卓吾推挹羡艳,视若知音,在《送李比部》诗中云:“昔我从结发,翩翩恣狂驰,凌厉问学场,志意纵横飞。”“中原一顾盼,千载成相知。相知今古难,千秋一嘉遇,而我狂简姿,得蒙英达顾。”(《焦氏澹园集》卷三十七)因此,焦竑虽然不乏传统理学贬斥的痕迹,但其兼融该博的学识中包含了不少诸如要求表现自我,抒胸怀之本趣,崇尚,反对“把三寸柔翰,铅摘缇油,心量而手追随,步武之后,蹑其遗尘。”(《焦氏澹园集》卷十六《刘元定诗集序》)等弥足珍贵的文学思想,他既有渊醇的一面,又有犀利的一面。就学术思想而言,最明显的特色,在于三教合一,尤其是儒佛合一,视佛学为圣学。对此,他屡有论及。如:

孔孟之学,尽性至命之学也,独其言旨微,未尽阐晰,世之学者,又束缚于注疏,玩狎于口耳,不能骤通其意。释氏诸经所发明皆其理也,敬能发明此理,为吾性命之指南,则释氏诸经即孔孟之义疏也,而又何病焉。“(《澹园集》卷十二《答耿师》)

将儒释互融为一,又举例说:“佛氏所言,本来无物者,即《中庸》未发之中之意也。”(《答耿师》)有时甚至认为佛学有优于儒学的地方。如:

知所谓良知,则知舍人物物理无复有所谓良知,即欲屏而绝之岂可得哉?此理儒书具之,特学者为注疏所惑溺,不得其真,而释氏直指人心,无儒者支离缠绕之病,故阳明儒于此得力推之儒书,始知其理断断乎非后儒之所讲解者。张商英云:“吾学佛而后知儒,亦犹此也。”(《焦氏澹园集》卷十二《答友人问》)

儒释之优劣无需争论,只要达到复性的目的即可:“学者诚有志于道,窃以为儒释之短长可置勿论,而第反诸我之心性,苟得其性谓之梵学可也,谓之孔孟之学可也,即谓非梵学,非孔孟学而自为一家之学,亦可也。”(《焦氏澹园集》卷十二《答耿师》)这就是他所谓的“无佛无儒”或“能佛能儒”(《焦氏澹园集》卷之十七《赠吴礼部序》)公开阐扬三教合一,是晚明学术的重要特征。但是,一般的阐扬并不废弃儒学正脉,援佛释儒是当时的主流,李贽、袁宗道、袁宏道大体即是如此,但是焦竑则有儒释合流、以释为主的倾向,他在论及《华严经》时,甚至这样说:“余以谓能读此经,然后知六经、《语》、《孟》无非禅,尧舜周孔即如佛,可以破沉空之妄见,纠执相之谬心。”(《焦氏澹园集》卷十六《刻大方广佛华严经序》)就儒学正统来说,焦竑堪称“异端”者流。因此,受到清人的严厉诃责。四库馆阁之臣谓其“以孔子所云空空,及颜子之屡空为虚无寂灭之类,皆乖迕正经,有伤圣教。盖竑生平喜与李贽游,故耳濡目染,流弊至于如此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八《焦氏笔乘》提要)因其“于二氏之学本深于儒学”。(《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六《老子翼》《老子考异》提要)谓之“说儒理者多涉悠谬。”(同上)这种融通众说,莫综一源的学术思想影响于文学,自然对模拟因袭、唯古是宗的七子派诗格、文法提出质疑。因此,虽然焦竑资性醇厚,学术稳实,持论平允,但对模拟因袭的文坛弊端则抨击甚烈,乃至有过于卓吾,如: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激励机制;应用研究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因其枯燥的数学模型和复杂的解题思路,极易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学习的耐性,甚至感到厌烦。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合理使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激励机制在初中数学教学应用中的积极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学的本质不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和谐的激励氛围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学生的学习潜力就会被发掘出来,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假如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教师的欣赏与肯定,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无法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效率就会降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效果时,教师要适当进行表扬与肯定,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向前发展与进步。2.促进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师生感情,师生共同发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一直以来都是被动的接受者,师生地位不平等。教师在实施激励机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鼓励与肯定,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系统,改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最大程度地激发了自身的学习潜力,同时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有效地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激励机制的教学方式

1.运用语言激励的方式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思维能力极强的学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恰当的语言来丰富数学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语言要注重其应用的艺术性:

(1)运用具有幽默性的语言,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2)运用富有亲切感的语言,能够激励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3)运用具有激励性的语言,能够打动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找回自信。例如,教师在讲解初中数学因式分解这一课时,对黑板上的公式进行分解:“同学们注意了,接下来我要变形了,大家仔细看看我是如何变形的”,这样一句简单幽默的话语瞬间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提出了学习重点。教师讲完具体的公因式分解方法后,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分解某一项公因式;当有学生在分解公因式时出现了错误,教师可以用和蔼的态度帮助学生检查并告诉学生:“你做得非常好,如果能再仔细检查避免这些错误的话,那你就更加优秀了!”这种在肯定的基础上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对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可适当进行表扬与鼓励,“你进步得真快,这么难的题目都会做,太棒了!”激励的话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信的力量。

篇5

“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中的难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较难理解,更加难以应用,特别是二次函数中一些参数的变化而引起的函数图像变化,如函数图像的平移等,利用粉笔和黑板等传统手段很难描述出其运动的过程,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出来,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知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用“几何画板”来演示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从y=x2y=(x+12)2y=(x+12)2-5,鼠标一动,参数一改,二次函数图像上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增减性等立即就出来了,生动形象.“几何”是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又一大难点,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对称与折叠让初学者看不懂、摸不透,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例如:如图1,已知AB=AC,AE=AF,求证:∠B=∠C.分析:初学“几何”的学生做这道题时有两个难点:一是公共角找不到;二是AB,AF有一部分重叠,AC、AE有一部分重叠,让学生找不准对应边.如果将图1分解成图2的两个三角形,再由图2平移到图1,学生就一目了然了。信息技术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画图像的过程中能够画出各种各样的图像,让学生清楚函数图像的形成过程,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等有一个既理性又直观的认识,可以有效地化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

2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展示题目和图形.数学应用题,特别是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中都出现了一些文字在100字以上的题目,如果当堂抄写太多的文字,不但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且会因为老师的字迹不清给学生带来不便,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用事先准备好的电脑平台就能让题目快速、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对于教师来说,各种函数图像的作图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原因不仅是作图速度慢耗费时间太多(例如“反比例函数”的图像需要描十个点),还存在所作图像不精确影响直观认识的问题(例如数据较大的统计图).因此作图成为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一大障碍,而这些因素必将影响到课堂效率,而用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就能轻松解决.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丰富的教学与学习资源,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当前因特网上有数以千计的各种数学教育网站,教学与学习资源都能很方便地获取,如教学素材、课件、习题,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结合课程和学生实际情况,把网上资源再组织、加工,为己所用.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网站,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使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3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开展因材施教.初中数学复习课或习题课,利用信息技术把相关内容做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学生在人机交互时,如果答题正确给出鼓励性的评价;若答题不正确,则给出解题提示.在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中还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所以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开展因材施教,学生可以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信息技术以其网络化的优势构建了民主、平等、自由、公正的教学氛围,教师只需坐在终端机前就可以了解全班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对某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帮助其解决困难.同时,由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其他同学听不见,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体现对其个性的尊重.对于那些学有余力或有独创见解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有利于个性特长发展的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和教师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利用信息技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在网络教室上课,每名学生都有参与机会,教师也能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以及学生在课堂内讨论、动手操作、练习等情况,采用测试的方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比“今天做、明天收、后天改、再补缺”的效果更快、更好,能更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小结

篇6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什么时候该问,问什么样的问题,严格来说这不取决于教师的需要,而是学生的思维的需要。新课堂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是学生学的地方,其次才是教师教的地方。教师有才好的口才,再幽默智慧的问题,如果对学生没有帮助,就不需要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能够发现这些问题,教师也不要去问。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维,但是问题并不要多,而是尽量地少,把问题的提出、思考、解决尽量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教师只是在课前问题引导设计时、在学生的思维遇到问题时、在方向发生偏差时,适时地抛出一个问题,起到点拨的作用。你说: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提问不是应该很少吗?教师那里有资格在课堂中去炫耀自己的口才呢?案例中,教师的提问显得不突出,其实是很自然。教师提问的低调正是教师对教育规律的高度把握以及其对课堂学生思维的高度掌控力的表现。过分提出教师的提问是不精彩的,教师举重若轻的提问,三两拨千斤的提问才是真功夫。

二、问题中隐藏的生活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设计非常具有层次性。那么这些层次性的起点在哪里呢?就是从学生的生活中经历过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先初步地感受字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这就是层次中的第一层,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字母表示数字的方向深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迈向高级的渐进过程,儿童原有的基础与发展的目标之间的区间,就是发展的区域,也较最近的发展区,教学活动一定要了解儿童的原有知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实施教育。心理学中的迁移理论也告诉我们: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学习新的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本案例从学生的生活知识出发,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故事进行思考,这样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探究中闪烁的思维

这则案例中另一个闪光的地方是对课堂探究情景的设置。我们怎样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这就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氛围的设计,那么氛围的设计与教师的提问有什么关系呢?探究氛围的设计是需要问题作为引导的,这表现在课前的学习需要问题,探究中的深入同样需要问题,这些问题是需要教师提出来的。所以,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与组织形式去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就是探究的氛围与情境。本案例中,教师用投影仪打出的故事情节加上教师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投入到了思考的情景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搭正方形的游戏,加上对游戏推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动手中去合作、探究、思考,更加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随后,教师提出让大家回顾过去学过的定律等,让学生回到了对过去只是的回忆,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了联系,这一切都是学生在情境中活动,但是我们细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活动都是教师通过举重若轻的问题引导的。

篇7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12-0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之后的初中乃至高中数学教育任务的完成。小学数学教学和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圆满构建的重要一环。在确保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思考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初中和小学的数学教学衔接对策,更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更加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倾注更多的精力于幼儿园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讨论中,将幼儿园教育强调的形象化、趣味性教学方法迁移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形式热热闹闹,呈现表面繁荣的现象。据新浪新闻报道:吉林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某个班的数学期末考试,班里有47人,平均分98分,一位学生考了96分还被家长列入“差生”的行列。这种没有拉开级差的卷面成绩,掩盖了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很容易让教师、家长甚至学生产生“已经学好数学”的错觉。但非常普遍的现象是,小学生升上初中后,数学学习的各种障碍随之而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适应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小学阶段,由于知识跨度和坡度较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直观化,多采用形象化的方式表达数学思想,教学过程比较细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思维跳跃的幅度比较小。但是,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量和难度大大增加,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内容成了重点考查的目标,教学跨度和进度的突然扭转,让习惯于小学学习方法的学生难以适应。

(二)缺乏适应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小学生依赖性较强,有赖于家长们频繁且密切的指导,又有老师在课堂上不厌其烦地对某个知识点一再重复强调,所以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记忆,而没有养成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增多,尤其是抽象性的内容增多,“看不到,摸不着”的知识很难通过讲授实现让学生掌握知识。而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的缺失,更是让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三)不适应初中数学的思维方式。小学数学倾向于形象思维,侧重于解决生活中可能遭遇的问题,这本是引导学生更有效地接触数学、形成数学思维的策略,但过度地生活化、具象化,就容易让学生迷失方向,忽视了对学生将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的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引入变量和演绎推理证明等内容,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判断、推理、证明的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对于还没有在小学阶段完成数学思维转化的学生来说难以接受。

二、从宏观角度关注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在整个数学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没有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淀,初中、高中乃至高等数学教学都将举步维艰。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理所当然属于数学教育的重要部分。从宏观的角度关注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包括且不限于以下内容:

1引导学生在小学阶段打好数学基础。包括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数学意识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2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其他形式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不应只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更应关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包括思考的过程、思维习惯可能存在的偏差等。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几个误区

在宏观考量小学数学教学后,我们发现,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影响了数学学科的初小衔接。

(一)忽视了数学与算术的区别。算术是数学的分支,或者说是数学的最初形式,它是关于数的一些运算的基本属性的研究,表现在小学阶段主要包含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最近备受关注的电视节目《今晚80后脱口秀》中,主持人曾经调侃过国民的数学能力:大多数人拿起计算器,只能认得出“+”“-”“×”“÷”“=”几个符号以及“ON/AC”键,这说明,大家学了十几年的数学,却还比不上一个计算器。这样的调侃虽然有夸张的成分,却非常形象地指出了数学应区别于算术的本质:数学教育当然不是为了培养计算器,更应关注的是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建立。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很大程度上只是算术教学,只是简单地学习了数学体系里的一小部分。在小学教育阶段,如果仅满足于学生算术能力的培养,又怎么要求学生能够从容面对初中数学系统性知识体系的各项基础内容,面对代数和几何课程的数量运算和图形运算?

(二)笼统地将卷面错误归结为“马虎粗心”,错失了培养小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良机。我们常常听到老师和家长把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归咎于“马虎粗心”,这种从性格上进行否定的行为,一方面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掩盖了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事实上,同样是结果出错,原因却可能有多种:也许是因为对概念理解不清,也许是因为解题思路上存在问题,也许是因为缺乏解题的程序观念。着力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

(三)重结果,轻过程。老师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却忽视了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事实上,作为数学教育的基础阶段,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是要找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是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概括出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基本方法。

(四)一味地强调情境创设,导致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本质认识不清。虽然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为了表面热闹,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反而会干扰与弱化小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归根到底,情境创设是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的,取舍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只有突出这个标准的情境创设,才能成为数学教学的有力支撑,成为培养数学思维的肥沃土壤。

四、解决初小衔接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关注的三个重点

(一)强调数学学科的本质,引导学生从整体、科学的角度认识数学学科。具体到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数学学科应该具有的基本认知包括:一是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这种理解不能建立在举例、类比的积累上,而重在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二是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把握,有必要把逻辑学的知识引入课堂;三是对数学美的鉴赏,要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世界里有趣的元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四是引导学生对理性的数学精神的追求。理性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将能完善人格,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而这种精神的树立,有赖于严谨、科学的数学学习观。

(二)强化数学学习过程,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在定期考查教学成果、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教师有必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反复演示数学思考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这种过程的适度固化,自觉在自己做题的过程中演练数学技能。而强化原有的知识,注重旧新知识的迁移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还比较简单,一概使用“预习―学习―复习”的步骤,在学生可以胜任学习的情况下,反而会助长他们的骄傲心理,失去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但如果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巧妙地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衔接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距离,给学生架起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让学生可以跳出课本和课堂的禁锢,为自己寻找新的探究主题。值得一提的是,要重视学生提出的疑问,有些疑问看似幼稚,但实际上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障碍。

篇8

“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针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这种功利的思想体现在对绘画技能、电脑技术等作为教学的主体而放松创新思维的训练,忽视知识的应用及实践动手的综合素质训练。致使现今的学生出现设计思维保守、创新思维匮乏、逻辑思维混乱的现象。

二、针对设计基础课现状,我们提出的以下观点作为解决方法的参考

1.科学合理地安排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

并改进教学方法。在基础课方面全因素素描应缩短课时,着重训练学生结构素描,以加强学生对形体的分析能力、光影感知能力、色彩感受能力为主,同时注重学生专业兴趣和审美趣味的形成,从中挖掘学生的优势,找到适合他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写实性的造型基础课和针对于设计专业量身订造的“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不见得适合于此。我们必须跳出“技术培养”的框框,将临摹、写生、构思绘画、手工制作这四部曲按难易顺序进行,才有可能实现由技术训练向思维训练的过渡。我们可以从每年级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和培养能力做横向考虑,再以循序渐进的目的进行竖向联系,进而形成知识网格系统,最终达到技艺两全的目的。具体方向的基础课应有一定的专业倾向,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方向的初步了解,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细心谨慎的素质养成。在专业的基础课中,不过分注重学生技术的娴熟,专业的素质养成是在对技术的精益求精的过程中形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运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在基础课程内容与方式上都应该有所改变,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专业素质是专业基础类课程最核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2.在实践性教学中实施校企联合

打造双师素质团队。让学生与企业面对面,考察企业的工作现场,通过企业中优秀的设计师的分析、讲解,增强对课堂设计由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向实践项目过渡重要性的认识,并在实施应用的过程中,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获取实践经验和新的知识。四个学年课程设置要保证在基础理论间有内在逻辑性,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实现教育最常见、最根本的传统手段。

三、结语

篇9

信息技术应用与基础护理教学所具备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升了教师科研水平。信息技术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使老师熟练的掌握了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另一方面是老师在平时的课题研究中通过对在网上对基础护理知识的学习和研讨,并积极的开展讨论活动,提高了老师医学科研水平,对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结合有了全新的认识,提高其教育教学的理念,加深了对学科理论的渗透和理解。

第二,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基础护理教学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因此在护理教学中实验课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向学生更好的展示全面的、立体的护理技能,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结合了基本的演示操作、形体语言以及动作指导等,改变了传统的书面教授和单纯的语言描述,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基础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方面主要表现为与传统的知识课堂相比,学生更喜欢数字媒体课堂,这种课堂有动画的展示和色彩的渲染,借助信息技术不断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就会极大的提升护理教学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作为展示个人技能和才华的平台,并且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刻的变革,而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在护理技能教学中信息技术只是老师的教学辅助工具,并没有切实起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作。

2.1唤醒学生在技能认知方面的潜能多媒体和数字网络是信息技术的载体,并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主要体现,它可以承载图像、语言、声音等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堂内容的信息量,并提高了老师对课堂信息控制的灵活性,多媒体可以给学生多重器官刺激和直观的感受,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例如:基础护理教学中的“静脉注射”,老师可以播放在医院录制的影像文件,让学生对静脉注射这一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学生就会主动的去模仿视频中看到的注射过程,而且会在同学之间形成激烈的讨论。信息技术能够使护理专业的学生近距离的感受生活的原型,对自己的专业技能产生零距离的接触的同时增强对专业的情感体验。

2.2扩充学生专业的知识面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课堂使学生对书本之外的专业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作为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改善了传统的学习途径,学生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中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而且与书本记载的知识相比更具前瞻性和全面性,让学生专业技能的发挥不再仅仅局限在本地区的护理水平,可以通过数字网络去了解和学习国内各个地区的护理现状甚至是国外当前的护理现状,极大的扩充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认知。

3.结束语

篇10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法单一教学改革大潮更新了一些教师的教学思想。这些教师乐于去改革,去开拓,愿意成为现代技术应用的先驱。在学校的宣传下,一些教师开始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但是,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法较为单一,他们只意识到了多媒体可以呈现课件,没有开发多媒体的其他作用。这些教师将课本内容搬到课件中,让传统课堂中学生与课本的互动,变成现代课堂中学生与课件的互动。这样单一的应用方法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积极作用的发挥。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装备不足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需要得到技术上的支持。现在学校的教学硬件配置水平明显提高,教师可以自由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但是,仍有一部分学校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教学设备更新与升级的重要性,造成学校的现代化技术设备不足。学校只有关注教学现代化发展,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投资,才能给初中语文教学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

2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策略分析

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开动自己的脑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意义的发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提高会直接作用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最好的动力,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积极份子的支撑。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很难将自己的注意力持久集中在学习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强大的综合性,可以对声音、图像与视频、动画与文字等进行综合处理,使其以灵活、巧妙的形式出现在学习面前。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去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利用丰富的方法提出课堂问题,为学生展示丰富的课文背景知识,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的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解《女娲补天》的时候,考虑到这是一个神话故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女娲补天的过程,更加形象地理解神话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奇幻的音乐以及相关动画,让学生深入到学习内容中去,为形象资源所吸引,在欣赏的过程中理解,促进教学效率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讲解一直是教师的教学难题。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会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思考如何向学生展示教学重难点,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经常会产生教师启发无用、学生自主思考受阻的现象。这就使得教学重难点成为激发学生负面学习情感的教学内容。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活化教学重难点,对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去感受文章中的难点,引导学生建立起全面的语文学习思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组织课堂互动,促进课堂活跃起来。如在讲解《小石潭记》这样的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相关画作,引导学生将文字与图画进行结合,去理解文章内容;更可以针对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的感情,引导学生互动,在交流中去发现作者的喜与愁,促进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让教师有了更多可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方式。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其学习过程中得以发挥,是让学生明确自己主人翁地位的重要手段。学生不应当是学科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当成为学科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进行预习与了解,并制作符合他们自己审美的课件在课堂中进行展示。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