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强化免疫范文

时间:2023-04-04 02:19: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麻疹强化免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麻疹强化免疫

篇1

[关键词] 麻疹疫苗;异常反应;监测分析;强化免疫

[中图分类号] R51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nalysis Quxian 2007 abnormal immune response of Measles Vaccine

Yang qinggui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use of measles vaccine side effects in terms of security, explain the abnormal reaction of the objectivity and the correc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ocessing, to avoid causing in the community does not affect social stability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mmunization. Methods Measles vaccine immuniz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gram operations, collection,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on the county. Results Vaccination of Measles Vaccine in the number of 219,223 people, the general reaction in 75 cases, the rate was 34.21 / 100,000, abnormal reactions occurred in 16 cases, the rate was 7.29/10 million. Conclusion The measles immunization generally was very low, abnormal reactions, vaccination is a common response to the work, no nervous system and other serious illness occurs. Help county measles vaccine immunization in use is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Ministry of Health issued the "Immunization norm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 immunization "program" the work of the 16 patients with abnormal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a timely manner, not bad in the community the impact of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asks. Proved with the measles vaccine manufactured in China are safe.

[Key words] Measles vaccine ; Abnormal reaction;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Immunization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有高度传染性,全身发疹性的呼吸道传染病,在无疫苗预防的时代,人人都要患一次麻疹,患病后又易并发肺炎、脑炎、心血管机能不全等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多年来国家把麻疹作为重点疾病控制,把麻疹疫苗作为常规免疫,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高接种率和接种质量。要控制和消除麻疹,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但麻疹疫苗是减毒活疫苗,会给接种者带来不良反应,甚至会给个别接种者带来严重不良反应。由于异常反应与疫苗本质方面的因素、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个体因素和某些其他因素有[1]关,我们基层人员主要研究分析疫苗使用方面的因素。疫苗使用方面与异常反应发生有关的因素,有接种对象选择不当;禁忌症掌握不严;接种部位掌握不正确,接种途径不妥;接种剂量错误;消毒不严;误用与剂型不符的疫苗;使用时未检查或摇匀8个因素[2],这8个方面的因素直接与实施操作相关。为了避免以上8个因素的错误,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下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省卫生厅下发的四川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的规定开展工作。

资料来源与方法资料来源于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按照四川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执行。全县预防接种人员和报告处置人员接受了专业培训。强化免疫后汇集全县资料。

接种疫苗是江苏天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疫苗批号有2006100201,2006100301,2006100402,2006110602,2006110603,2006110703。

疫苗接种和异常反应 全县接种0―14岁儿童(1993年1月1日至2006年1月1日止出生的儿童)219223人。

发生一般反应75例,发生率为34 .21 /10万。发生异常反应16例,发生率7.30/10万。其中过敏性皮疹12例,发生率为5.47/10万。过敏性紫癜3例,发生率为1.37/10万,癔症1例。

临床表现:75例一般反应主要表现是发热,55例在37.1℃~37.5℃之间,20例在 37.6℃~38.5℃之间。热程均为1~3天。同时伴有食欲下降,精神欠佳。

3例过敏性紫癜均有暗红色皮疹,关节疼痛,全身不适,食欲下降,精神不振,1例接种后8小时发病,1例接种后30小时发病,1例接种后45小时发病,3例经住院诊断和治疗。2例曾到重庆儿科医院诊治,与我县诊断相同,病情反复发作3个月治愈,12例过敏性皮疹,全部均有全身典型的粟粒状或片状的皮疹及轻度发热,全身不适,食欲下降,精神欠佳。接种后发病最快的40分钟,发病最慢的72小时, 1例癔症是在接种后20分钟发病,经住院诊治,无阳性体征发现,只有自述不适症状。

异常反应的治疗:过敏性紫癜3例,均住院检查,对症处理,液体支持疗法和口服抗组织胺和维生素药物治疗。癔症1例,经住院观察暗示治疗。55例轻度发热病人经观察未用任何药物治疗,其余20例发热病人均在门诊注射柴胡针等药物退烧和口服维生素C治愈。

接种异常反应讨论分析疫苗异常反应发生主要与疫苗本质、疫苗使用、个体三大因素有关。疫苗使用方面的困素有;禁忌症掌握不严;接种部位掌握不正确,接种途径不妥;接种剂量错误;消毒不严;误用与剂型不符的疫苗;使用时未检查或摇匀8个方面的因素。

接种疫苗是为了控制和消除麻疹,实现我国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因此,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势在必行。观察、统计、分析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及时处理异常反应,避免在人群中造成不良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强化免疫工作顺利实施,促进计划免疫工作发展至关重要。但麻疹疫苗是减毒活疫苗,会给接种者带来不良反应。常见的异常反应有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甚至还可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3]。严重的异常反应会给家庭和接种者带来精神上和生活上的痛苦。

我县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0―14岁儿童219223人。无神经系统严重疾病发生,一般反应75例,发生率为34 .21 /10万。异常反应16例。过敏性皮疹12例,过敏性紫癜3例,癔症1例。异常反应发生率7.29/10万,其中:3例过敏性紫癜,发生率为1.37/10万,12例过敏性皮疹,发生率为5.47/10万。3例过敏性紫癜有2例到重庆儿科医院诊治,其余病例均在我县处置治疗。

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无神经系统等严重疾病发生,一般反应75例,异常反应12例。总体来说,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轻微,虽有12例异常反应,这与疫苗的本质和人体机能有关,也是常见的异常反应。由于及时诊治和解决经费,未在人群中造成不良影响,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顺利完成任务。这说明:一、我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下发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四川省卫生厅下发的四川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的规定开展工作。二、正确掌握接种对象和接种剂量及接种禁忌症,防止了偶合症的发生,减少了一般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三、加强冷链管理,按规定的条件保存和运送疫苗;四、县乡两级实行了24小时报告制度;五、县级设置了异常反应医疗处置小组,实行24小时执班制度;六、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宣传工作扎实、广泛,群众理解支持;七、同时也证明我国制造的麻疹减毒活疫苗质量安全可靠;八、高度重视不良反应,我县某乡在接种时发现一女孩接种后20分钟恶心不适感觉,立即把病人带到休息室检查疏导,随后又送医院住院2天经检查,未发现任何阳性体征,经暗示治愈出院,因此未发生群体性癔病。

参考文献

[1]谢广中、刁连东、范瑛,编著.预防接种的反应和处理[M].上海科学技术版社发行,1988: 8.

篇2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是在一定范围内、短时间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水平,形成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保护儿童健康,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承诺于2012年消除麻疹。*年,卫生部制定了《*-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年,省卫生厅下发了《*-2012年广东省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我省消除麻疹目标:“到2012年,全省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不含输入病例),无本地麻疹病毒传播”。为遏制麻疹疫情上升的势头,确保2012年我镇实现消除麻疹目标,根据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广东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卫办〔*〕88号),东莞市卫生局、教育局《转发省卫生厅、教育厅关于做好全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通知》(东卫〔2009〕8号)、《东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范围

在全镇范围内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二、实施时间

2009年3月1-15日。

三、实施目标

以村(社区)为单位,所有目标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5%,分年龄组的接种率≥95%。

四、目标儿童

自强化免疫活动实施之日起,各村(居)委会辖区范围内8月龄-14周岁所有儿童(含流动儿童),无论免疫史如何,均接种一剂次(0.5ml)麻疹疫苗。

强化免疫接种麻疹疫苗,符合常规免疫程序的,可作为麻疹疫苗第1剂次或复种的剂次,具体如下:

(1)18月龄以下儿童

既往0剂次者,强化免疫接种可记为第1剂次;

既往1剂次者,强化免疫仍需接种,并在18月龄后常规复种第2剂次。

(2)18月龄及以上儿童

既往0剂次者,强化免疫可记为第1剂次,一个月后可安排第2剂次常规复种。

既往1剂次者,强化免疫可记为第2剂次复种。

五、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职责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是消除麻疹病例的重要策略措施之一,关系到我镇儿童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我镇能否在2012年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为加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领导,镇成立由卫生、教育、财政、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等部门组成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协调小组,负责全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过程中,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协调小组要认真组织做好工作计划、宣传动员、监督检查等工作,并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各负其责,确保麻疹强化免疫工作的顺利实施。

*镇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协调小组:

*

在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医院要具体负责强化免疫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包括宣传发动、业务指导、技术培训、疫苗及注射器的分发、现场监督、辖区接种率调查等各项工作。宣传发动由李燕军负责、黄敏如协助,技术培训、疫苗管理由姚考玲负责、邓敏珊协助,注射器的准备分发、回收处理由邓敏珊负责、陈佩仪协助,报表汇总上报由黄敏如负责、刘述话、钟锦坚、李升炽协助。

教育部门和学校、托幼机构负责有关学校、幼儿园学生接种的组织工作,开展麻疹强化免疫活动的宣传、张贴“公告”、发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同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附表1的填写和组织学生接种麻疹疫苗等到相关工作。

财政部门要按照《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市镇财政补助方案》要求,保障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所需经费。

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和各村(居)委会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辖区范围内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宣传发动、摸底造册、接种组织等工作,并协助组织适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

宣传文广部门要通过镇电视台公布麻疹强化免疫工作有关信息,让强化免疫活动有关知识进入千家万户,家喻户晓。

相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站负责辖区内适龄散居儿童(包括散居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相关资料的登记、上报等工作。

(二)成立技术指导小组

为更好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成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及强化免疫工作总结等具体技术工作。

*

(三)社会动员与宣传

在活动开始前充分利用电视、电信、报纸、标语、板报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公益广告,提前3-5天开始,并持续至活动结束;学校、车站、市场、农村集市等人口密集地区的宣传活动可与强化免疫同步进行,可以采取张贴标语,印发传单等形式;各村(社区)新莞人服务管理站要对辖区内流动人口开展入户宣传,力争宣传工作不留漏洞、不留死角;对幼儿园、学校学生的宣传,*医院组织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交由各学校、幼儿园分发给学生,保证每名目标儿童家长都能收到接种通知单。通过大力宣传使广大群众知晓麻疹的危害性、了解麻疹的防治知识,主动带孩子接种麻疹疫苗。

(四)经费保障

本次强化免疫活动所需疫苗、注射器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基层预防接种劳务费由市财政支付,工作经费由镇财政安排。严禁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收取任何费用。

六、技术措施

(一)人员培训

要高度重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培训工作。2009年2月教育办负责人、*医院分管业务院长及防疫组参加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动员大会。同时派*医院专业人员参加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专业人员业务培训。

2009年2月下旬,召开全镇动员大会,并完成辖区参加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人员的培训。*医院负责对本次强化免疫接种人员进行接种技术培训,经培训合格获“东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人员培训合格证”人员方可参加强化免疫接种工作。

(二)摸底登记

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提前登记所有应种儿童(附件1),是保证高接种率,使全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各村(居)委会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辖区目标儿童数。

各村(社区)新莞人服务管理站负责辖区内流动儿童摸底工作,向流动人口派发回收“新莞人子女资料登记卡(附件9)”,将未入托、入学的散居儿童资料填写到附件1,并在强化免疫活动开始前将填写好的附件1交到本村(社区)接种点处;本地散居儿童资料由社区医生(乡村医生)会同村干部收集(填写附件1);学生摸底登记以学校提供的学生名册为主,各学校由班主任根据学生资料填写好附件1。在摸底过程中要向家长或学生发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附件11),告知家长接种时间、地点和接种时要携带预防接种证和签名后的通知单。

为保证摸底调查质量,届时镇将组织人员开展摸底调查质量评估,未达要求的地方要重新开展摸底调查。

(三)接种方式

接种方式以设立临时接种点的接种方式为主,各村(社区)选定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站或村(居)委会作为临时接种点,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期间适龄散居儿童前往村临时接种点接种麻疹疫苗,具体时间地点见附件12;学校、幼儿园学生强化免疫工作由*医院在学校、幼儿园设置临时接种点,具体时间地点见附件13。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进行,每个接种点必须具备疫苗冷藏相应的保存条件和应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的人员和药品。每个接种点至少应配备3名以上工作人员直接参与现场接种工作,并根据负责接种对象的多少适当增加人员数量,人员分配及职责:

1、现场组织员

由村(居)委会主任或副主任、新莞人服务管理站副站长、学校班主任担任。负责应种儿童的通知、接待及接种现场的组织登记工作,并负责在现场向儿童家长进行有关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内容的宣传。

2、现场记录员

现场记录员由村医生(社区医生)或医院防疫组医生担任,负责询问儿童健康状况、有无禁忌症,对可疑发热儿童测量体温,对有禁忌症儿童,记录禁忌症的种类,并将记录有禁忌症的处方交由儿童家长保存,作为快速评估时不计入应种儿童数的凭证;对应种儿童进行核实和接种登记;对已接种儿童可进行标记;每天接种工作完成后进行资料整理和上报。

3、现场接种员

现场接种员必须由经过培训且考核合格的医护人员,持证上岗,负责对应种儿童进行接种。

(四)疫苗运输和后勤保障

由于本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服务范围大,应种目标儿童多,*医院要切实做好人力、物资、车辆等方面的后勤保障工作,组织各相关部门,参与强化免疫活动。

疫苗和注射器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发给*医院,*医院再分发至各临时接种点。

*医院要做好疫苗、注射器计划,于2009年1月10日前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

*医院负责完成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发的各类宣传培训资料分发至医院各门诊部、各村(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站、学校。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站、学校负责本单位宣传专栏等宣传资料的制作。

(五)实施安全接种

接种工作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确保安全接种。接种人员必须经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的正规技术培训方能参加本次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按规范的接种实施步骤,核实接种对象、登记预检(掌握禁忌症)、接种疫苗(严格操作规范)、记录、观察等。

本次强化免疫保证每一名儿童接种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注射器领发、使用和销毁要进行登记,要指定专人管理。所有使用过的注射器必须放入安全盒等专用容器,统一由*医院回收处理。

麻疹疫苗免疫禁忌症:患严重疾病、急性或慢性感染者、发热者或对鸡蛋有过敏史者不得接种;已知免疫缺陷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和妊娠妇女不予接种。注射免疫球蛋白者接种麻疹疫苗至少应间隔4周以上,接种麻疹疫苗至少2周后方可注射免疫球蛋白。强化免疫期间如遇有28天内注射过减毒活疫苗(糖丸、麻疹疫苗、风疹疫苗、麻腮风疫苗、水痘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狂犬疫苗等)者,可暂缓接种,并在满足时间间隔要求后进行补种。

在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过程中要注意如下事项:

1、冻干麻疹疫苗加水溶解后呈橘红色透明液体,如发现有颜色变紫、变黄(变紫是安瓿有微细裂纹、变黄有杂菌生长)安瓿有裂纹,标签不清,溶解不好,超过效期等情况,均不可使用。

2、麻疹病毒对温度和光线抵抗力较弱,接种现场要保证疫苗和稀释液的温度要求,并避光保存,不能反复冻融,不能提前大量稀释疫苗等待接种。

3、冻干疫苗经溶解成液体,必须置于适宜温度下,在半小时内完成注射,未用完的应废弃。

4、启开安瓿和注射时不能使用消毒剂接触疫苗。

5、用75%酒精消毒皮肤,待晾干后再注射,不能用碘酒消毒,接种后不要用酒精棉球按压或涂擦注射部位。

6、儿童接种后应休息观察30分钟。

(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各接种点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及时处理,并立即逐级上报。

(七)督导

1、督导方式

由卫生、教育、财政、新莞人服务管理等部门联合组成镇麻疹强化免疫督导组,督导组分成几个督导小组,巡回对各村(社区)、学校、托幼机构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摸底、宣传、现场接种工作等情况进行督导。*医院选派责任心强和业务精通的人员组成定点督导组,分片负责,加强对各接种点强化免疫活动的督导,确保强化免疫活动保质保量开展下去。

2、督导内容

督导内容要覆盖当地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附件7、8)。附件7、8由督导员完成,并带回本级督导单位。

在接种前进行督导时,应重点督导基层的应种儿童摸底登记、宣传、培训、物资和接种的准备情况。

进行现场实施阶段督导时,重点了解摸底调查质量、现场接种工作组织情况、知晓率等情况。

进行后期评估阶段督导时,重点进行接种率快速调查、了解资料整理、汇总和报告质量等情况。

3、督导方法

通过现场观察、询问、主动调查和听取当地组织实施等情况的介绍等,全面了解当地强化免疫工作情况。

4、督导反馈

镇督导组每天督导结束后,将督导结果及时反馈到镇政府和被督导单位,对发现的错误要及时纠正,妥善解决。同时将发现的主要问题和经验向本级督导单位进行汇报,督导组及时收集各督导点信息,并将各组信息和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对于可能发生的共性问题及时反馈至现场各督导组,以便在后续督导过程中予以关注。

七、评价和总结

强化免疫活动评价内容包括活动实施情况评价和麻疹疫苗接种率评价等内容。在活动完成后,各相关接种单位应按方案要求及时进行资料汇总,对强化免疫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及时上报。

(一)接种率评价

接种工作完成后1周内,*医院要组织人员对辖区接种工作进行检查、评价。按照《东莞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率快速评估调查表》(附件3),完成本镇接种率的快速评估,接种率快速评估后将附件3的资料汇总到附件4。届时镇将组织人员对部分村(社区)进行检查、评价。接种率未达到95%的村(社区)要查漏补种。

接种率快速评估方法如下:以*医院为中心在近、中、远距离各随机抽查1个村或社区,每个村或社区入户调查约10名目标儿童,累计调查30名儿童;随机抽查一个学校,调查30名目标儿童;在市场或车站调查30名目标儿童(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期间不在本镇(街)的儿童也要调查,但注明来源,不计入30名儿童)。市场、车站等地调查时不查在校学生。结果的判定以儿童家长(或学生本人)认可及接种记录同时符合为准(市场调查可不查接种记录),评估中发现未按要求免疫的儿童,应进行登记并通知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补种。调查地点的抽取应有完整的记录。

篇3

一、实施范围

在*街道辖区范围内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二、实施时间

2009年4月。

三、目标儿童

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期间,*街道辖区范围内8月龄~14周岁(*年3月1日~*年7月1日出生)所有儿童(含流动儿童),即未入幼儿园儿童、幼儿园学童和在校一年级至初二级全体学生,无论免疫史如何,或患过麻疹,均接种一剂次(0.5ml)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工作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

四、工作指标

所有目标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5%,分年龄组的接种率≥95%。

五、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部门配合,落实职责。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是消除麻疹病例的重要策略和措施之一,关系到儿童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能否在2012年如期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为加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领导,由街道社事、财政、科教、流管等部门联合区有关部门组成*街道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领导小组,有关人员名单如下:

*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街道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工作实施,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顺利实施。办公室设在社事办,由庾伟杰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电话*

预防接种单位要认真贯彻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要求,落实宣传发动、摸底造册、岗前培训、临时接种点申报、疫苗管理、安全接种、应急处理、现场评估、资料整理归档等系列工作。

街道科教办和有关学校(含幼儿园)负责组织在校学生的接种工作,落实宣传、造册、提供临时接种点和配备、发放、回收《接种告知书》,幼儿园要集中收集《预防接种证》。

财政所按照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要求,保障强化免疫活动所需工作实施经费和预防接种补助经费。

社事办、科教办、*流管站及各村(居)委会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宣传发动等工作,完成适龄儿童(含辖区外来儿童)调查摸底工作及协助疫苗接种工作。

(二)社会动员与宣传。

各类宣传活动在强化免疫活动开始前进行,并持续至活动结束。宣传内容包括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意义、接种对象、接种时间、地点等。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挂横额、宣传画、手机短信、发放接种通知等方式开展社会宣传活动,特别针对流动人口聚集地,使家长获取准确的信息。对幼儿园、学校学生的宣传,将《接种告知书》发给学生,确保每家长都能收到《接种告知书》。努力做到宣传资料进村入户,宣传工作不留空白,让儿童家长主动带孩子参与接种工作。

(三)经费保障。

本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所需的疫苗和注射器由上级疾控部门逐级下发,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经费对基层接种人员接种麻疹疫苗给予每针次2元的补助。活动所需的冷链运转以及工作经费、接种费等不足部分由本级财政安排。严禁向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收取任何费用。

六、技术措施

(一)人员培训。

高度重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区疾控中心组织的培训课程,掌握强化免疫的目的、意义、对象、时间、指标、组织实施、宣传动员方法、摸底登记方法、疫苗及相关物资的管理、接种现场的安排、人员配置、组织管理、接种禁忌症、接种技术、免疫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表格的填写和上报、督导、评价与总结等。接种人员必须持有区卫生局颁发的预防接种资格证方能从事本次强化免疫活动。对村(居)委会、学校、幼儿园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二)摸底登记。

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是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深入掌握辖区目标儿童数,登记所有应种儿童(表1),并核查汇总成《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汇总统计表》(表2)。具体要求如下:

1.工作人员组成:由村(居)委会相关人员、接种单位工作人员、乡村医生组成;学校及托幼机构由班主任承担。

2.摸底登记时间:在接种前3天完成,特殊地区可适当延长摸底时间。摸底造册工作时间定于:3月18~26日。

3.摸底登记方法:

(1)学校及托幼机构摸底。在校(园)儿童由学校教师分年级、班级提供名单,由各班单独造册,登记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接种前把《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交给接种单位。同时由学校完成发放和回收《家长告知书》,托幼机构在接种前还应收集《预防接种证》。

(2)散居儿童摸底。8月龄~14岁散居及辍学儿童是摸底调查的重点,应由摸底登记人员挨家挨户进行拉网式摸底调查,同时发给《家长告知书》和《接种通知单》,明确接种的时间和地点,让儿童及时接种。

(3)摸底调查应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以及边远地方儿童。发现未建卡的7岁以下未完成常规免疫接种的儿童,应给予补建卡、证,并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

4.摸底登记评估指标:

(1)1~6岁各年龄组摸底儿童数≥当地计划生育目标考核调查人口数和出生率估算的各年龄组出生人数(不考虑婴儿死亡率);

(2)1~6岁摸底儿童数≥*年当地小学1年级入学儿童数的6倍。

5.强化免疫接种应记入接种卡、证,符合常规免疫程序的,可作为麻疹疫苗第1或第2剂次。对于18月龄以下儿童,既往0剂次者,强化免疫接种可记为第1剂次;既往1剂次者,强化免疫仍需接种,并在18月龄后常规接种第2剂次。对于18月龄及以上儿童,既往0剂次者,强化免疫可为第1剂次,一个月后可安排第2剂次常规接种;既往1剂次者,强化免疫可记为第2剂接种。

(三)接种方式。

接种方式以预防接种门诊定点接种为主。强化期间,为保证强化免疫工作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安排在学校和托幼机构设立临时接种点。对住户较分散的地区或经过反复动员仍不能到接种点接种的个别地区也可设立临时接种点。临时接种点统一由区卫生局批准、公布,并符合下列要求才能设立。临时接种点与接种时间安排见附件2、附件3。

1.临时接种点应设在学校(幼儿园)医务室、办公室、空教室等地点,禁止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室设置接种点。接种点要挂横额、张贴宣传画、接种禁忌告知等;每个接种点应合理分区,分为等候区、接种区、观察区和异常反应处置区,有进、出通道,各区间做适当的遮挡,避免互相影响。同时需配备有异常反应紧急处理的药械。

2.每个接种点至少配备3名接种工作人员(接种人员1名、组织人员1名、登记人员1名);接种人员为经过区卫生局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每名接种人员每天接种不能超过150名儿童。

(四)疫苗储备、运输和后勤保障。

由于本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对象多,应确保疫苗在冷藏条件下运输和储存,保证疫苗的有效效价。做好疫苗、注射器及其他用品的使用计划。

(五)实施安全接种。

接种工作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确保安全接种。接种过程严格按规范的接种实施步骤进行,包括核实接种对象、登记预检(掌握禁忌症)、接种疫苗(严格操作规范)、记录、观察等。每个接种点必须具备疫苗冷藏相应的保存条件和应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的人员和药品。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注射器领发、使用和销毁处理要进行登记,指定专人负责。

(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

启动《广东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方案》,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处理的应对能力。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及时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按有关要求开展初步调查处理。

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

1.接种疫苗后6~10天内,少数儿童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反应以及散在皮疹,一般不超过2天可自行缓解,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

2.个别小儿夜间稍有不安,食欲较差,轻度腹泻等,但均为一过性。

3.在2~3周内,少数易感儿童可能会出现血少板减少症或血少板减少性紫癜。

4.其他罕见异常反应如过敏性休克。

对所有接种反应必须高度重视,要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登记上报;如出现上述3、4种情况,做好现场处理(记录)并及时上区疾控中心,由区疾控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诊断和治疗。

七、其他事项

篇4

【关键词】 麻疹强化免疫;异常反应;原因;分析

麻疹是临床上一种的常见的、多发的传染性疾病,传染性极强[1-2]。为了有效地控制麻疹病毒的传染,国家卫生部要求全国各省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通过大范围内对人群接种麻疹疫苗,麻疹的传播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接种者在接种麻疹疫苗后出现异常反应的报道[3-4],引起了医疗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人就麻疹强化免疫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进行了相关的临床分析与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3年2月至2004年2月本地区接受麻疹强化免疫治疗的儿童2890名,其中男性儿童1450名,最高年龄12岁,最低年龄6岁,平均年龄9±1.2岁;女性儿童1440名,最高年龄11岁,最低年龄6岁,平均年龄8±0.7岁。

1.2 方法

1.2.1 调查研究方法 在儿童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后的两周内,对接种疫苗儿童的健康状况进行随访观察,统计儿童出现的异常反应类型及人数。

1.2.2 临床评价指标 发热(强反应):体温≥38.6℃,发热(中反应):37.6℃-38.5℃,发热(低反应):37.1℃-37.5℃;局部红肿(强反应):红肿面积平均直径>5.0cm,局部红肿(中反应):2.6-5.0cm,局部红肿(弱反应):0.5-2.5cm。2 结 果

通过在接种后两周内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随访发现,96名儿童出现发热(13名为强反应,38名为中反应,45名为弱反应),58名儿童出现皮疹,76名儿童出现上呼吸道感染,168名儿童出现局部红肿(23名为强反应,55名为中反应,90名为弱反应)。接种者异常反应的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接种者异常反应的详细结果汇总统计

发热

强反应 中反应 弱反应

皮疹上呼吸

道感染局部红肿

强反应 中反应 弱反应

患者数(例) 13 38 45 58 76 23 55 90

比例(%) 0.45 1.31 1.56 2.01 2.63 0.80 1.90 3.11

3 讨 论

麻疹疫苗属于生物大分子物质,对于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当接种麻疹疫苗后,由于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会对麻疹疫苗产生免疫防御行为,会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进而导致部分接种者出现异常反应。

目前,临床研究显示,麻疹强化免疫中的异常反应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①疫苗因素。麻疹疫苗属于麻疹病毒的减毒活体疫苗,如果麻疹疫苗的减毒程度不够,极易造成麻疹疫苗毒性较高,进而使患者出现发热、皮疹等异常反应;其次,由于接种人员在接种过程中禁忌症掌握不严,对一些存在禁忌症的患者也进行接种,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异常反应;再次,接种途径不当,由于医疗工作者日常的工作较为繁重,因而极易出现医疗工作人员将需皮下注射的麻疹疫苗以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的方式给患者进行接种,导致接种者出现发热等异常反应;疫苗的接种剂量,合理的疫苗接种剂量不但可以使机体产生对麻疹病毒的免疫力,而且可以有效地减少机体异常反应的发生。②患者体质因素。患者的健康状况是患者是否出现异常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疫苗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健康的人体自身免疫功能较强,因而很少出现异常反应,但是当患者患有一些疾病,其免疫功能下降,人体的免疫功能无法消除疫苗的毒性,从而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的异常反应;过敏性体质,由于人体的免疫功能较为复杂,部分人属于过敏体质,当多敏体质的人受到同一种抗原的刺激时,会导致机体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③其他因素。接种疫苗的时间和气候也会造成机体出现异常反应。临床研究发现,疫苗在呼吸道感染发病率较低的季节进行接种,其异常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总之,开展麻疹强化免疫中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分析,对于避免接种麻疹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其原因作了一些探讨,希望同行们进一步进行临床总结。

参考文献

[1] 欧阳霖,尤佳恺,陈国强,等.上海市闵行区108例疑似麻疹病例IgM抗体测定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6):273-274.

[2] 费金花,黎桂福,倪春芳.上海市青浦区2001-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1,23(10):473-474.

篇5

【关键词】 麻疹;脊髓灰质炎;血清学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2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00-01

麻疹与脊髓灰质炎是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传染病,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预防接种,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预防接种效果不理想。平昌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麻疹与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较高,为降低发病率,我们按照预防接种要求进行了强化免疫,为探讨平昌县麻疹与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效果,本文收集本县麻疹与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的儿童进行效果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县麻疹与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的儿童本组麻疹共接种7751例,麻疹IgG抗体血清学监测阳性5694例,其中7岁阳性1945例。脊髓灰质炎病毒血清学监测阳性5479例,其中7岁阳性1772例。

1.2 方法 麻疹IgG抗体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监测试剂由武汉康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试剂,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按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操作[1]。

2 结果

麻疹共接种10357例,采集麻疹苗预防接种的儿童7751例,阳性5694例,其中7岁阳性945例。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10416例,采集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的儿童7551例,阳性5479例,其中7岁阳性1772例。平昌县麻疹与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见表1。

3 讨论

麻疹一直是危害儿童健康的重要的呼吸道传染病,死亡率较高。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一种由脊灰病毒引起的高传染性疾病,它主要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造成躯体瘫痪。医学界认为脊灰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因此,消灭此病只有通过预防,多次给予口服脊灰疫苗可以终生保护儿童免患此病例。强化疫苗接种是预防麻疹和脊髓灰质炎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本组资料的调查,发现小于1.5岁儿童阳性率比其他三个年龄组高,说明近年来预防接种工作越来越入人心,广大儿童家长已逐渐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但各区医院阳性率存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免疫效果偏低,因此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要求,做好疫苗的计划、储存、运输、分发、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和数据资料统计上报工作。每个乡镇、街道至少保证有一名县级卫生人员,每个行政村至少保证有一名乡级卫生工作人员参加服苗活动,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各接种点要确保OPV的冷藏保存,确保疫苗效用。

篇6

为确保20**年实现消除麻疹的工作目标,切实保障全区广大儿童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消除麻疹行动的统一部署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通知》(**办发〔2009〕79号)精神,经区政府同意,决定在全区范围内集中时间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增强做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责任感

麻疹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继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之后拟被消除的传染病。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20**年要消除麻疹,并下发了《20**-20**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到20**年,全国麻疹发病率要控制在1/100万以下。**市20**年麻疹发病率为13.28/10万,居全国第八位,麻疹防控形势相当严峻,我区20**年麻疹发病率为2.86/10万,虽低于全市水平,但离消除麻疹目标差距较远。为有效控制和消除麻疹,按照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我区将从2009年4月20日至26日对全区范围内所有8月龄—14周岁儿童全部免费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从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健康**”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密切配合,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顺利开展。

二、强化措施,抓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工作

(一)精心编制实施方案。根据麻疹发病规律和预防控制工作特点以及国家、全市实施方案统一要求,我区制定了《**区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该方案要求,明确接种对象、接种时间等内容和任务,同时对培训宣传、摸底调查、接种实施、督导评估等工作作出详细安排。

(二)加强经费保障。此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中央和市级财政转移支付部分经费,主要用于疫苗、注射器、宣传资料制作、工作人员培训、接种人员劳务补助等。接种人员劳务补助不足部分、冷链运转不足的设备经费、摸底调查、宣传组织发动、异常反应监测处置、督导等所需的工作经费,由区财政安排解决。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不得向群众收取任何费用。

(三)广泛组织宣传发动。在活动准备阶段和活动期间,**广播电视台、巴**都市报社等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采取张贴标语,印发宣传单、接种告知书,进村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宣传发动,做到不留漏洞、不留死角、家喻户晓。通过宣传让儿童父母或监护人了解消除麻疹的相关政策、麻疹强化免疫的重要意义、麻疹的危害及预防知识、接种时间、地点等,主动带儿童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接受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四)扎实开展技术培训。区卫生部门要加大对接种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实行逐级培训,严格资格认证,给参加培训的工作人员颁发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临时上岗证,杜绝无证上岗现象。区疾控中心要负责对各乡镇、街道参加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人员进行培训,各乡镇、街道要负责对村、社区参加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人员进行培训。全区所有参加强化免疫的工作人员均要通过培训熟悉《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区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掌握相关技术规范和要求,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科学规范进行。

(五)全面拉网摸底调查。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精心组织社区、居委会,组织村社干部和医疗、学校、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深入街道、学校、托幼机构、城乡家庭、流动人口集中的场所开展拉网式摸底调查,逐户逐个登记0-14周岁儿童。特别要做好流动儿童摸底登记工作。区卫生部门要对摸底调查的质量进行评估,未达要求的地方必须重新开展调查,确保按时保质完成调查。

(六)认真落实接种措施。区疾控中心要做好麻疹疫苗、注射器等物资的计划、供应和管理,确保及时足量到位。各接种单位要在充分利用好常规冷链设施的基础上调用或租用冷藏设施规范储存麻疹疫苗,确保疫苗质量,还要合理调配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在人员集中和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学校等场所增设临时接种点,确保接种工作全面开展。接种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规定,在接种前后加强现场监督检查,严把质量关,确保依法接种、安全接种、有效接种。

(七)妥善处置异常反应。各级医疗机构要落实专人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异常反应的监测和处置,对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疑似异常反应,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处理、上报,如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等情况,应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报告和有效处理,避免不稳定因素和发生。

三、加强领导,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取得实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和细化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强化免疫工作和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物资和人员保障。区政府成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责任。

篇7

麻疹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政府已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到年消除麻疹。为加快工作进度,落实《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财政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的通知》(卫疾控发[]65号)精神,确保实现年消除麻疹目标,经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区范围内统一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实施范围及时间

全区范围内所有8月龄至4岁(即2005年10月1日至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无论其既往免疫史和麻疹患病史如何,凡无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者均免费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要求接种率以街道、乡、镇为单位达到95%以上。

接种时间为年9月11-20日。

二、组织领导

区政府成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领导小组,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同志任组长,区政府办副主任同志、区卫生局局长同志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局、区公安分局及各街道、乡、镇相关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组织领导,制订实施方案,协调各有关部门。各街道、乡、镇要相应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如下:

区政府办:负责协调强化免疫工作的开展,对强化免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区委宣传部:负责组织主要媒体开展有关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宣传报道。

区财政局:负责安排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所需工作经费,加强经费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区教育局:负责组织托幼机构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宣传教育,做好适龄儿童的摸底、登记、及时发放、回收和保存《告家长通知书》,安排接种所需工作场所,配合卫生部门共同完成托幼机构适龄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

区卫生局:负责制订强化免疫工作实施方案,领取、分发疫苗和接种器材,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实施接种,开展接种质量监督和评价,监测、处理接种异常反应,做好与各部门的衔接、协调工作。

区公安分局:负责配合做好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的摸底、登记工作。

各街道、乡、镇负责做好城乡散居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宣传、发放接种告知书、摸底调查及组织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影响大,覆盖面广,目标儿童数量多,时间短,摸底、接种等工作任务艰巨。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重要意义,从保障儿童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在人员、物资等方面做好保障,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二)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各街道、乡、镇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采取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和接种告知书、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意义。同时,做好托幼机构及散居儿童监护人的宣传工作。

(三)做好目标儿童摸底登记。托幼机构目标儿童的摸底登记以托幼机构提供的入托儿童花名册为准。各街道、乡、镇要组织村、社区做好散居儿童的摸底登记,特别要做好流动人口较多地区的摸底登记工作。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领导小组要组织开展摸底调查质量评估,对未达到要求的单位责成重新进行调查。

(四)确保接种合法、安全、有效。要严格按照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和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要求,规范疫苗的储运和接种。对参加疫苗接种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确保依法接种,规范接种。要制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预案,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处理小组,准备好相关设备、器材和药品,对疑似或已发生接种异常反应的,应迅速组织调查处理,避免发生不良后果。

(五)落实工作经费,严格实行免费接种。本次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行免费接种,所需疫苗和注射器购置经费由中央财政提供;接种补助经费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列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费由省级财政负责;对预防接种工作中冷链运转、人员培训、宣传发动、摸底调查、督导评估等工作所需经费由区财政予以保障。严禁在本次强化免疫工作中对接种儿童及其监护人收取任何费用。

篇8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加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领导,协调和动员各有关部门,在经费、后勤和人力保障上给予充分的保证,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顺利实施。

(二)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技术指导小组

组长:*

成员:*

职责: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开展技术指导和现场处理工作,确保方案正确实施;负责现场接种、现场监督评价及强化免疫工作总结等具体技术指导工作。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处理小组

组长:*

成员:*

职责: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要求,做好培训、沟通工作,及时调查处理麻疹疫苗接种疑似异常反应。

二、目标人群、时间和工作指标

(一)目标人群

根据《今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要求,我县强化免疫对象为所有8月龄—4岁儿童。上述人群无论既往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免疫史及患病史如何,凡无疫苗接种禁忌证者,均接种1剂次(0.5毫升)麻疹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简称麻腮疫苗)。

(二)时间

9月1~10日为本次强化免疫宣传动员和调查摸底实施阶段,9月11~20日为强化免疫接种实施阶段,9月21~30日为评估总结阶段。各单位要研究制定准备、实施和评估总结阶段的工作时间表。

(三)工作指标

以乡(镇)为单位,8月龄—4岁目标人群麻腮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

三、强化免疫活动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领导与部门职责

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卫生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财政厅和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联合下发的《省消除麻疹行动方案》要求,明确职责和任务,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强化免疫活动。

(二)人员培训、社会动员和宣传

县疾控中心负责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强化免疫活动方案、现场接种、接种禁忌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处理、风险沟通、督导和评价方法等。

各单位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和动员活动,与媒体密切协作,向公众宣传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与防控知识,以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增强主动参与意识,为强化免疫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做好强化免疫活动的风险沟通和应对,加强对相关突发事件及舆情的监测,及时相关信息。

(三)目标人群摸底调查

各单位要提前做好辖区内目标人群的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摸底调查时应高度关注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地区儿童,对发现未建卡、未完成常规免疫接种的儿童,应予以补建接种卡、接种证,并纳入常规免疫管理。

摸底调查人员应采取入户或通过托幼机构等方式给家长发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告知接种的时间和地点、接种时应携带接种证等事项,负责填写《今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附件2)。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负责对摸底登记结果进行核查、汇总,填写《今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应种与实际接种情况汇总统计表》(附件3),根据摸底儿童数制定接种实施时间表,并将相关信息上报县疾控中心。县级督导人员要对摸底调查质量进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地区重新开展摸底调查工作。

(四)物资准备与后勤保障

各有关部门要做好强化免疫活动所需人员、物资(疫苗、注射器、急救药品和器材等)和经费保障。县疾控中心于9月10日前将强化免疫活动所需疫苗、注射器发放至各接种点。疫苗的储存要严格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做好出入库记录,及时予以核查,做到苗账相符。

(五)现场接种实施

本次强化免疫活动实行定点接种,全县设置27个固定接种点,地点在各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点应有负责组织、预检登记、接种、不良反应处置的工作人员,现场工作人员数量要根据接种对象数量进行适当调整,做到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规范接种和登记等各个环节均有专人负责。现场接种流程、操作技术及接种后剩余疫苗处理等,要严格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执行。每个接种点均须配备接种反应紧急处理的临床专业人员和急救药品、设备。

等乡镇需设立巡回搜索组,在强化免疫活动集中接种的后期,分片包干负责搜索所辖区域,尤其是工业园区、砖瓦厂等流动儿童聚集地的适龄儿童,并通知儿童到指定地点接种。

预防接种要严格掌握麻疹疫苗接种禁忌证和其他暂缓接种的原则,本次强化免疫接种与最后一剂注射的减毒活疫苗间隔应在1个月以上。对于暂缓接种的儿童,应在本次强化免疫活动后的儿童自身条件适宜时机及时予以补种。

四、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与处置

各单位应当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并将监测活动持续至10月25日。对严重疑似异常接种反应遵照“先临床救治、后调查诊断”的原则,做到早期、正规、系统的治疗。麻疹疫苗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参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县疾控机构、各接种单位应当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沟通解释工作,按照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统一相关信息。

五、督导

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做好强化免疫活动的督导工作。督导工作在强化免疫活动的准备、实施及评估阶段均应开展。强化免疫活动准备阶段重点督导各有关部门的经费保障、宣传、培训、摸底登记、物资和接种现场的准备情况;现场实施阶段重点督导现场接种工作组织情况、安全注射情况、接种人员资质、家长知晓率等情况;后期评估阶段重点进行接种率快速调查,了解资料整理、汇总和报告质量等情况。

督导要求覆盖至全县所有乡镇,即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县级督导人员。

六、评估

县卫生局组织开展本县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摸底登记、家长知晓率和接种完成情况等的调查评估。接种率快速评估的重点为近年麻疹高发地区、流动人口聚居地和常规免疫管理薄弱的地区。对评估接种率低于95%的乡镇,要认真查找原因及时进行查漏补种,并必须达到95%以上。

篇9

【关键词】麻疹;疫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707-02

为进一步了解南宁市麻疹疫情的流行规律,研究麻疹防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市近年来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情况,对2005~2011年麻疹的发病资料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自国家疾病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1年南宁市国家疫情网络直报数据。人口资料来自南宁市统计局。

1.2 病例定义:所有麻疹病例均为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病例诊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麻疹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3—1995)执行。

1.3 方法:通过国家疾病报告管理系统监测数据对2005~2011年南宁市麻疹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病人数按报告地区查询,发病数为在南宁市内报告的病例数。

2.结果

2.1 发病概况:南宁市自2005年以来,共发现了671例麻疹,2005年1.30/10万、2006年2.54/10万、2007年1.48/10万、2008年4.43/10万、2009年0.1/10万、2010年0.01/10万、2011年0.07/10万,(见表1)。

2.2 地区分布:2005至2011年间,麻疹病例在我市大部分县区均有发生,城市内各城区发病明显高于县份。西乡塘区6年间年平均发病率最高,4.47/10万,其次为兴宁区4.33/10万,(见表2)。

2.3 时间分布:我市麻疹发病具有明显的周期性,2月起发病增多,3~8月达到高峰,发病例数占全年总数的83%,(见表3)。

2.4 年龄分布:小年龄组发病居多,≤7月龄~7岁的年龄组发病占所有发病的69.75%,(见表4)。

3.讨论

3.1 南宁市麻疹疫情的流行特征。2008年之前,我市麻疹报告发病率在1/10万~5/10万波动,2008年疫情居高,超出自治区3/10万的控制标准。2009、2010年、2011年疫情得以控制,发病率降至1/10万以下;小龄发病居多,与近年来各省市发病特征较一致[1-4];散发为主,偶有暴发;大部分城区及县均有疫情,城区发病高于县份,说明我市的免疫规划工作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

3.2 南宁市近几年控制麻疹疫情工作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2006年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6.50/10万[5],南宁市由于城市发展迅速,人动性增加、医疗隔离条件限制、疫情控制不及时等多方面原因,发病率也维持在1/10万以上。然而近年资料显示,麻疹疫苗接种率均维持较高水平,2005~2011年麻疹基础免疫累计接种率波动在98.3%~99.1%之间。2006年,我国所在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到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将麻疹发病率降到0.1/10万以下,消除本土麻疹病毒传播。为了使我市麻疹发病率下降至消除目标,我市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2007年,全市组织8月龄~10岁儿童进行了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漏种率19.06%,补种率98.29%;同时,为了解我市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掌握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于2009年开展南宁市六城区人群麻疹血清学调查,120例样本抗体阳性率仅为38%。2010年,在六县六城区范围内开展针对8月龄~14岁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累计接种1174812人,占目标儿童的95%。2011年,在西乡塘区、高新区、兴宁区、青秀区、邕宁区、良庆区、江南区、经开区范围内开展针对8月龄~7岁儿童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完成接种298399名适龄儿童,占已登记适龄儿童数的96.35%。两次强化免疫活动共落实经费100余万元,自各级政府到乡村接种点层层动员,为2012年我市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汪春梅,傅洪.醴陵市2005-2009年麻疹疫情流行病学分析及强化免疫效果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4):652-653.

[2] 张亮,肖苓秋,白丽芳,等.昆明市2006年~2009年麻疹疫情流行态势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12):2371-2372.

[3] 王俊,经正敏,黄慧,等.南京市江宁区2001-2010年麻疹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11,13(3):5-6.DOI:10.3969/j.issn.1008-7338.2011.03.003.

篇10

实施计划免疫是控制乃至消灭疫苗所对应传染病的主要策略。继人类消灭天花之后,消灭脊髓灰质炎即将成为现实,而麻疹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拟定的下一个将被消除的传染病。麻疹病毒虽然有8个基因组,但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人感染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由于人是唯一宿主且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加以预防,故消除麻疹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是可行的。WHO美洲区于2000年成功消除麻疹的事实也已证实了这一点。WHO欧洲区和东地中海区分别提出在2007年和2010年消除麻疹的目标,包括我国在内的WHO西太平洋区所有国家亦于2005年承诺将在2012年消除麻疹。2006年11月,我国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且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的目标,同时希望通过消除麻疹工作促进免疫规划工作发展。具体工作指标为:1)巩固和提高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县为单位计的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常规免疫2剂接种率达到95%以上;2)在入托、入学儿童中,2剂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3)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4)麻疹暴发疫情调查率和血清学确诊率均达到100%;5)以省为单位计的麻疹发病率在1/10万以下时,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血清标本采集率达到80%以上;6)建立国家、省、市(地)三级麻疹实验室网络,网络实验室达到WHO认证标准。

1 “沪191”麻疹疫苗的免疫效应

1.1 国内、外主要麻疹疫苗病毒株

上世纪50年代,国外建立了几株麻疹减毒活疫苗株,国内20世纪60年代初唯一由本土分离、建立并批准使用的是“沪191'’减毒活疫苗株。国内、外目前使用的主要麻疹疫苗株有:1)美国早期使用的Edmonston(Ed)株,1954年分离,由36~37℃培养条件下,经原代人胚肾细胞(HK)传24代、原代人羊膜细胞(HAM)传28代、鸡胚羊膜腔传6代、原代鸡胚细胞(CEC)传5~8代建立;2)美国早期和欧洲目前仍在使用的、由Ed株衍生而来的Sehwarz株,系1962年由Ed株继续在CEC上(32℃)培养传至85-103代建立;3)美国目前使用的、由Ed株衍生而来的Morraten株,系1968年由Ed株继续在CEC上(32℃)培养传至40~43代建立;4)俄罗斯等东欧国家使用的Leningrad-16(L-16)株,由前苏联于1968年用原代豚鼠肾细胞和原代鹌鹑胚细胞传代培养总28代建立;5)日本使用的CAM-70株,由原代猴肾细胞传3代、HK传8代、鸡胚羊膜腔传90代、鸡胚绒毛膜传35代、CEC上36℃培养蚀斑纯化传3代、再CEC上32℃培养传26代建立;6)我国使用的“沪191”株。

1.1.1 “沪191”麻疹疫苗株的建立及应用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于1960年冬季在上海麻疹流行期间,从一名2岁男孩出疹前(有发热和柯氏斑)的血液标本并经接种HK分离而得。之后,通过在HK上连续传33代,适应于HAM再连续传39代,然后适应于CEC传至第5代,将培养温度由37℃降至(3l±1)℃,再由CEC传至第10代,经各项检定和包括猴子等在内的动物安全性试验、以及在人体中进行的临床反应性和免疫原性研究,建立了中国第一株麻疹减毒活疫苗株――“沪191”株,1965年5月获国家卫生部批准生产和应用,1978年获得中国科学大会奖。

“沪191”麻疹减毒活疫苗的生产至今已有近45年的历史,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也在不断改进。1984年之前生产的是液体疫苗,保存及运输条件要求高,疫苗稳定性差,效期仅3-6个月。1985年起改为冻干疫苗,稳定性大幅提高,效期延长至18个月。疫苗的内在质量方面,1992年通过中国疫苗项目与荷兰国立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研究所协作,将“沪191”株纯化为无鸡白血病病毒污染的纯化毒株,进一步提高了麻疹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国家对麻疹疫苗的标准不断提高,每5年对疫苗生产和检定规程进行修订,并从2005年起规范了使用剂量由原来每剂0.2mL改为国际通用的0.5mL。南“沪191'’株生产的麻疹减毒活疫苗至今已在我国应用超过20亿剂,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疫苗株之一,为我国控制和消除麻疹作出了巨大贡献。

1.1.2 “沪191”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及抗体持久性

活疫苗病毒株的减毒水平决定了疫苗的临床反应性和免疫原性,而毒株的减毒是经控制实验的培养条件和病毒传代水平(即传代代次)、以及最终通过对人体的临床观察而确定的。上世纪60-80年代对不同传代水平的“沪191”疫苗进行的临床研究显示,早期CEC传10代以前疫苗的免疫原性虽好,但反应性较高,发热率达65%,高热率为26%,皮疹率是13%;CEC传15-20代疫苗的平均发热率为47%,高热率为4.3%,皮疹率为5.2%;CEC传21-26代疫苗的平均发热率为31%,高热率为3.1%,皮疹率为0.3%;CEC传27~33代疫苗的平均发热率低于20%,高热率降至1.3%,基本无皮疹反应。所有代次疫苗对人体的免疫原性即抗体阳转率均达到96%-100%,但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随疫苗代次的增加而减低,由早代次的大于200、中间代次的68~138降至高代次的39~62。即:“沪191”疫苗株随着传代代次的增高,其临床反应性降低,免疫原性特别是抗体水平也呈下降趋势。兼顾临床反应性和免疫原性,选择CEC传25代左右的疫苗较合适。从2001年起,按照国家规定新建立了“沪191”麻疹毒种的三级种子库,

固定CEC传25代毒种为生产疫苗的工作种子批,使每年及每一批生产的“沪191”麻疹疫苗保持一致性。

为进一步了解“沪191”麻疹疫苗与国际同类疫苗的差距,1974年在人T封闭地区用美国的Sehwarz株和前苏联的L-16株麻疹疫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比较观察。结果发现,“沪191”疫苗的临床反应性与Sehwarz疫苗相似,比L-16疫苗略高;抗体阳转率和抗体GMT水平,“沪191”疫苗分别为98.6%和76,Schwarz疫苗分别为83.5%和96,L-16疫苗分别为96.9%和71;免疫持久性方面,“沪191”疫苗最好,L-16疫苗最差(第14年的抗体累计阴转率,“沪191”疫苗为9.8%,Sehwarz疫苗为11.9%,L-16疫苗为16.7%)。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沪191”株反应适中,免疫性良好,不逊于美国的Sehwarz株,且明显优于前苏联的L-16株。

另一项对“沪191”麻疹疫苗的免疫持久性研究是1973年在浙江省象山县高塘岛乡建立的观察基地进行的。在该研究中,726名易感儿童经1针疫苗免疫后连续16年每年进行血清学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在第16年时仍有83.2%的疫苗免疫人群保持着足够的抵抗野毒的能力,说明“沪191”麻疹疫苗的免疫持久性良好。

1.2 “沪191”麻疹疫苗在我国消除麻疹行动中的作用

近年来,全国麻疹疫情的特点是:发病率明显波动、地区间交替高发,部分省甚至持续高发,局部地区时有暴发;15岁以下、特别是5岁以下小年龄组是口前麻疹流行的主要人群,中、西部地区尤为突出;部分地区成人麻疹发病率水平较高;东部地区流动人口病例所占比例较高等。分析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易感人群积累,包括常规免疫接种率不高,局部地区存在免疫空白,城乡接合部、城区、流动人口免疫服务管理跟不上;强化免疫不彻底;育龄期妇女抗体水平较低等。目前麻疹发病情况与消除麻疹目标的差距约为100倍。相比之下,WHO美洲区通过开展“初始”强化免疫和“后续”强化免疫策略,已成为第一个成功实现消除麻疹的地区。我国卫生部也已多次召集专题研讨会,陈竺部长作了重要指示。2008年起,已分批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麻疹强化免疫,并协调麻疹疫苗的生产和供应。2008年全国生产“沪191”麻疹疫苗约1.5亿剂,2009年近2亿剂,2010年计划至少为1.75亿剂。从贵州省2004年开展强化免疫、2005年起麻疹疫情即大幅度下降以及海南省2006年开展强化免疫前后麻疹发病数由1173例下降为37例、发病率由14.17/10万下降为0.44/10万的显著成效来看,我国通过进一步采取强化免疫策略来实现消除麻疹的最终目标是可行的。

2 含麻疹疫苗成分的联合疫苗

早在1990年,由5个国际组织共同发起的“全球儿童疫苗计划(CVI)”就将开发联合疫苗作为疫苗发展方向的重要内容。联合疫苗的优越性在于集多种单价疫苗的功能于一体,注射1针就能同时预防多种传染病,故不仅可减少注射次数、节约疾病控制资源,而且有助于提高疫苗免疫接种的覆盖率,同时降低疫苗包装、运输、储藏和预防接种等间接成本。国外在上世纪70年代开发上市了由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不同组合配制的二联和三联疫苗(简称麻腮风三联疫苗)。我国对病毒性联合疫苗的开发起步较晚,直至2000年才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开发成功麻疹和腮腺炎二联活疫苗。

2.1 含麻疹疫苗成分的二联疫苗

2.1.1 麻疹和腮腺炎二联活疫苗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于1979年通过国际交流获得儿株腮腺炎疫苗病毒,经研究建立了S79株腮腺炎疫苗株,1984年获得国家批准用于腮腺炎疫苗生产。后又通过5年多努力,于2000开发成功由“沪191”麻疹疫苗和S79株腮腺炎疫苗配制的麻疹和腮腺炎二联活疫苗。2004年,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也开发成功由“沪191”麻疹疫苗和Wm84株腮腺炎疫苗配制的麻疹和腮腺炎二联活疫苗。

2.1.2 麻疹和风疹二联活癌苗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于1994年研究成功我国自己的、适应于人二倍体细胞的BRDⅡ株风疹减毒活疫苗,之后又研究与“沪191”麻疹疫苗联合的麻疹和风疹二联活疫苗,并于2002年获得批准。

2.2 麻腮风三联疫苗(MMR)

在成功开发二联疫苗的基础上,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原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于2002年首先开发成功由“沪191”麻疹疫苗、S79株腮腺炎疫苗和BRDⅡ株风疹疫苗联合组成的MMR。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也于2007年11月研究成功由同样三种毒株疫苗组成的MMR。对这两家国产MMR与美国默克公司产品进行的l临床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三种产品的免疫原性和临床反应性基本一致,但国产MMR中的“沪191”麻疹疫苗的免疫原性优于进口疫苗,说明国产MMR的质量达到了国际水平。

2.3 麻腮风和水痘四联疫苗(MMR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