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范文
时间:2023-03-24 06:2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自学、动脑、观察、归纳出近似数、准确数、精确度和有效数字,体验知识的形成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先引入新知识、学生自学寻找概念,我采用“引导、自主归纳思维模式”教学,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请同学们举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收集数据;第二阶段:形成概念――让学生观察这些收集到的数据的共同特点,得出概念;第三阶段:应用概念―――让学生识别哪些是近似数,哪些准确数,并说出为什么?第二部分是利用近似数和准确度,探索精确度的问题,采用由浅入深、有一般到特殊,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常见的圆周率π入手,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四舍五入法完成教材46页的填空,要求学生掌握精确度的两种说法;再让学生按照例题6的要求掌握一些数的近似数。并观察1.8和1.80的区别,提出难点问题:通过有单位的一些数和科学记数法的精确度问题,让学生应注意些什么?并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相类似的一些数的精确度问题。第三部分通过引导学生给出有效数字的概念,强调概念中的关键字词。然后让学生理解、掌握例题中有效数字的一般找法。特别注意前面有0和后面有0的数要小心。然后提出难点,采用设问的引导方式,总结出对有单位的数和科学记数法的数的有效数字的找法。最后是巩固与提高,通过小结和补充练习,加深对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认识和掌握。
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城区教学中上的一节数学比赛课,经过城区教研小组的听课、评课活动,我虽然取得一等奖,但是这一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课堂教学中多了些体会和思考:
《近似数》这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学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新知识的概念,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学生自学及讨论的时间,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所提出的自学题目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学生难以掌握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对所给题目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探索新名词定义的时间过长(用了8分钟),而且课堂总是很安静,没能使学生讨论活动真正起到好的效果。
2、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精确度问题的过程,我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 补充例题以生活实际为背景,不过数据有些大,学生容易出错,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4、鼓励学生去查资料,收集资料,培养数感。当数据较大或较小时,适宜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据,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同时使学生能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生活在数的世界中。
5、学生合作讨论时,没能使学生讨论的答案不再统一在教师事先限定的框框中,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多是老师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独到的。
篇2
关键词:教学过程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8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23-01
1 直接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让学生直接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温带落叶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学生观察校园里梧桐树的树叶形状并和一些松树进行对比,同时思考其深秋至冬天的情况,树叶会脱落。这样,学生对落叶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 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河流侵蚀地貌”是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并掀起地表物质,形成的地貌。那破坏并掀起就是理解的关键了,和“河流堆积地貌(搬运能力减弱并沉积)”就有了明显的不同。这两个概念一个 是破坏一个是沉积.
3 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 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4.1近似概念
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4.2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比如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寒流和暖流、可再生和非可再生性等等,指出他们的所谓矛盾、差异,就可以准确的理解掌握 。
4.3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再比如: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等等。
4.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篇3
一、巧设导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言是一节课成功的开端,它的基本功能是在课始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过程的心理准备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导言是否恰当,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要根据本课教材特点,生动、直观、有趣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设计了四道问题,激发学生回答。(1)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2)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3)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4)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第(4)题,每人分半个苹果,这半个苹果能用整数表示吗?学生回答不能。我接着说:“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很多类似不能用整数表示的问题,这就要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由于这4道题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所以易于接受。由此,使学生自然进入了新的知识领域,学生情绪活跃起来,为学习”分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探究
小学生好奇、好胜、好问,教师若要适应学生的要求,就需精心设置提问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议,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就能使他们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的心理渴求。学生从存疑―质疑―释疑,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计算时,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在学生认识了如果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底等高,那么圆柱体积就是圆锥体积的3倍,推导出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后,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如果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那么它们是否等底等高?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展开讨论,纷纷发言。有的说一定等底等高,有的说不一定等底等高,争论不休。这时我拿出准备的容器让学生亲手将圆柱体内1/3的沙子倒在不同的圆锥体容器内,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归纳出如果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它们不一定等底等高这一道理,这就进一步确定了,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我们说圆柱体积一定是圆锥体积的3倍。
精心设问,会引发学生探究活动。教师能否恰当地设疑,关键是要深刻体会教材的意图和确切掌握学生的实际,恰当、适时的设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深入探究,并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使他们在质疑、释疑过程中,树立起自尊和自信。
三、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通过直观的动手操作,获得感性经验,使学习活动变成一个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过程。我在教学解决问题策略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8根小棒,同桌合作,摆一摆,变一变,从而使学生既探索出可能有的不同围法,又发现怎样围使王大叔的羊圈面积最大的这一规律。这样动手操作学习新知的方法,不但使新知学得更牢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智能协调发展的目的。
四、精心设计练习,适应学生的差异性
为使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深化新学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教师应精心设计练习,练习的内容要有梯度,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1.针对性练习。这要求教师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和学生实际而设计练习,它最能及时反馈学生一节课中的吸收率。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率”后,设计如下作业:(1)76×68+76×32;(2)201×73;(3)125×88;(4)97×101;(5)327×99+327;(6)58×102-58×2;(7)987×98;(8)69×301-69。这样的作业,既针对了学生的实际,又体现了明显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篇4
教师和学生是在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如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落实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有利保障。但是,在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满堂灌”的问题突出,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容易造成教师的教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脱节,这样会导致教学效果严重下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应该怎样来定位好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呢?从现代教育学发展的要求来看,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之所以这样说,是从教育本身的特征来说的,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它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师是主要的培养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但同时从教育学的指导思想来看,教师虽然是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其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受诸多条件限制或者制约的,如我们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水平等。据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师自身必须要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终身学习意识,在时代的需求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以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切实担负起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受教育的对象,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且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个体。这就意味着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知识传递的过程中,而且需要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从教育学对于学生角色的定位来看,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效果最终的呈现者,所以说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育学对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定位,完全符合当前新课改的理念,那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所以,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必须要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我们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设计,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最终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
二、科学的落实
教学流程教学是学校、学科落实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因此,教学过程必须要重视。那么,应该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设计和安排才能使语文教学更科学、更高效呢?教育学理论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们语文教师明确的指导。
(一)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
教学共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教,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要把教和学统一起来,辩证地来看待。教学的目的除了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技巧之外,还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心理品质。即要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提升。这样,我们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突破应试教育思想的牢笼,切实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坚持科学的教学原则
所谓教学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事实证明教学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它对于我们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手段起着决定性作用。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坚持这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是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样才能符合教育规律;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样学生才能消化知识;要坚持直观性原则,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坚持循序渐进和巩固性原则,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吸收;要坚持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原则,这样才能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选择恰当取得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所以,它应该既包括教师的讲授方法,又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这些教学方法。
1.问答法。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教学中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辨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问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能力差异而相应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深度可以函盖整体学生,因此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所以问答法也为大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强调要进行情境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篇5
【关键词】优化教学过程 重视思维过程 改革教学方法 数学美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5-0095-02
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改变的重点,这种举措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下面本人依据教育教学原则、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对优化数学教学过程略述见解和做法。
一 要重视思维过程
中学教学大纲提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从大纲的要求中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重视思维过程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
现在还有不少的数学教师在授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削弱“思维过程”、偏重“解题结果”的现象,如:忽视概念、法则、公理、公式、定理的提出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方法的探究及概括、总结的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对概念、公式、定理的提出、形成、探究及总结等过程的来龙去脉不清楚,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深刻、不渗透,学生不能从本质上认识科学的发展和各种各样的数学现象及过程,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正确领会结论,所以学生的理解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得不到及时的训练。
重视思维过程的具体做法:
第一,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发展智能。激活思维,促使思维活动是发展智力的有效途径,数学教学中揭示数学思维方法是发展智能、帮助学生抓住数学本质的关键。重视思维过程就是重视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一般要经历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的引入,酝酿、分析形成、巩固、发展以及概括和总结等基本环节。数学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这些环节上组织数学活动,在引进阶段主要弄清楚提出问题的缘由,不要糊里糊涂地随意提出什么问题;在酝酿阶段,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思维,使学生发现事物与现象的本质和联系,初步认识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明白概念的实际用途;在分析阶段中主要是在酝酿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能力的阶段,把思维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延伸;形成阶段是运用分析能力,在酝酿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归纳,把已发现的事物对象的特征用正确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而得出定义、定理、法则、规律等的过程;巩固阶段是把形成的定义、定理、法则、规律进行复习和掌握的过程;发展阶段主要是利用新的结论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和发现新生事物,从而扩展并引申出新的理论和观点。
此外,对解题思路的探究,对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概括、总结及归纳,也是教师教与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数学教师也要重视此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中的概括和总结能力,全面提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过程,把握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运用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来启发诱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注重知识衔接点的分析过程,充分揭示不同问题之间的联系,掌握各种学习方法的特点,并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夯实基础。
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指导和引导,让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科学知识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唱主角”,积极发言、积极提问题,教师做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就可以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成就”,有了敢于挑战的勇气和精神,说明学生有了探究科学知识的本领和才能,所以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奋发图强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意志,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多提问、多探究,放手让学生大胆地猜想,积极地去思考、分析,并寻找探究方法和探究规律,争取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功能。
第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主体活动构建正确的数学信念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的一个重要举措。数学信念是指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基本认识和认可。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一种坚定学好数学的立场和观念,这种数学信念主要来源于现实的数学活动过程和学生在数学课堂里的数学学习经验。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来的水平的高低和才能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信念的树立和培养。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定实施良好的数学教学方法,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数学的主体意识和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 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过去的教学方法是过于重视“灌输”,学生成了贮存知识的“容器”,课堂上的表演者是教师,学生成了“听众”,学生逐渐形成了“懒惰”的学习态度,不善于动脑、动手,这样严重地削弱了学生才能的发挥,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树立教学观,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施教学,确实抓好学生的学习,培养祖国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劳动者,为国家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不仅是教书,而且更需要育人,国家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培养出合格的有用人才。
教师要用科学的教育观和正确的教学观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要教人以聪明,授人以才智,使学生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善于动脑进行想象和联想,拓宽自己的思维想象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
教师要重视数学活动,抓住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优点或强大的一面,鼓励学生主动质疑和提出问题,激励他们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教学过程由学生主宰,教师组织和指导,问题由学生提出,解决办法由学生探究得出,让学生在“做、探、用”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和理解知识,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所以教育教学过程应体现在对数学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和评价上,将把原来的“教师会讲,学生会听”变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活动过程。在授课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对思想和方法的传授,既要教学生知识理论,又要教掌握知识应用;既要教学生推理、论证,又要教学生思考以及猜想和迁移。让学生时刻处在猜想、迁移、推理、交流以及应用中,使学生的思维时刻处于活动之中,激发学生做数学和用数学,确立知识间的相互贯通、渗透和融合的意识,为学生广泛联想、移植、改组所掌握的知识,为学生产生新思想,进行再创新积累知识、经验和方法。
课堂教学中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总结。有时学生自己经过反复思考和推理能得出正确的结果。有时对问题中的某一条件或某一地方因考虑不周得出的结果不一定正确,只要是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了结论,不管结论是否正确,教师都要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对表现突出的要及时进行表扬或奖励,激励他们考虑问题时不但要细致,而且更要全方位地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强化独立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把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综合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从而优化数学教学课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夯实基础。
篇6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小伙伴,让我们听听它的自我介绍吧!
1. 认识乐器
微课介绍:课件1:大家好!我叫法国号。因为我的形状是圆形的,所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圆号。
课件2:这是我的号嘴,这是号碗也叫喇叭口,这是我背上的按键。
课件3:我是用黄铜制作的,你们瞧,我的身子圆溜溜的,像不像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呢?
课件4:我是唯一一种用左手演奏的乐器,右手放进喇叭口里,可以支撑号声,也能让声音更柔和。
课件5:我的声音可好听啦!所以被称为交响乐器之王,希望我能成为大家的好朋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课堂上来的小伙伴它的名字叫什么呀?
生:法国号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认识的小朋友就是法国号,诶,法国号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呀?
生:圆号
2.圆号的音色。
师:同学们想听听它的声音吗?
生:想(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法国号的声音好听吗?
篇7
一、开放教学目标,优化导向,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
二、开放教学环境,创设氛围,促使师生关系和谐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逐渐成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平台,让师生共同体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
三、开放教学方法,激趣导学,促使教学理念转变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持续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是人类的活动。如果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的活动过程就会显得更加有意义,他们投入的程度也就会更加深入。
篇8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选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开讲的要求有如下两点:第一,大学英语教师必须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大学英语教师开讲时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大学英语开讲方式时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身心特点。所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开讲必须要根据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来进行。第二,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一是从大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二是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大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开讲方式或内容必须建立在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被大学生理解,从而顺利地向新知识过渡,这一点尤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运用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开讲的策略有如下几点:第一,启发诱导式。学起于思,大学英语教师开讲时最忌讳平铺直叙。有经验的大学英语教师往往会使大学生不知不觉走入大学英语教学中,让大学生自己发现和掌握知识。研究发现,这类大学英语教师开讲时,善于对大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一层一层地激发起大学生思维的涟漪。第二,开门见山式。这种大学英语开讲方式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开门见山地向大学生说明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介绍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提纲挈领地讲清重点、难点,使大学生心中有数,在开始时就紧紧地抓住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大学生清晰地感知大学英语教材,这种开讲策略使大学生目的明确,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学习效率。第三,故意设置悬念式。设置疑问能引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设置疑问只是使大学生处于暂时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惑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如果大学英语教师的开讲引起大学生的兴趣,那么,大学生的英语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大学生也就听得津津有味。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结束的策略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环节的作用,圆满地完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的任务,正确地选择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结束的方式,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要注意自然熨贴,水到渠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环节的作用以及方式选择的艺术性、技巧性需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各方面因素的保证,尤其是实施“结课”环节的时间与内容的保证。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注意把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所需的时间。其次,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上,大学英语教师要严格按照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计划和把握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力求有目的地调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的节奏,便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束做到自然熨贴,水到渠成。我们要防止孤立地就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束来安排结束,结课时应该使结语照应开头,做到前后呼应。第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结束的语言要注意简炼。结语不可冗长,更不可拖泥带水,应该一针见血,一步到位,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环节的意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的结束是指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完成一定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后,进行归纳、总结,即将完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收尾环节。有经验的大学英语教师都懂得,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与开讲环节一样重要。精彩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的策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结束的策略有如下几种:第一,练习式。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结束时,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安排练习,但这种练习不是一般的作业,它既是对大学生学习本门学科内容的情况检查,也是让大学生在练习中完成对本堂课内容的总结。同时,在此练习中,既巩固了大学生所学知识,也有利于形成大学生的实际技能。第二,发散式。发散式的结课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生理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另起波澜,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大学生的思维发散开去。第三,图标式。图标式的结课是指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前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系制成图标,在大学英语课堂结束时,将其展示,帮助大学生小结,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系统化。第四,回应式。回应式的结课是指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起始相呼应,所回应的内容可以是开讲的悬念,也可以是文题,也可以是开始的其他提问等等,这些都与理解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关。回应的实质是到结课时,化问号为句号或感叹号,并给以强调,这种归纳结课可以培养大学生对大学英语的总结概括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对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要求。通常,大学生课外作业的内容包括:预习或复习教科书、阅读有关的课外书籍、完成书面练习;完成口头作业。针对上述内容,大学英语教师在布置大学英语作业时应该注意这样几点要求:第一,大学英语教师要把大学英语作业完成的目的与要求向大学生交代清楚,并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即布置作业要明确。对大学生完成作业可能产生的疑难点,要做适当的启发,但这并不是说暗示大学生如何具体完成作业。主要是为了澄清完成大学英语作业的目的要求。第二,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内容与要求要符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与大学英语教科书的要求,包括作业本身的数据、观点、表达方式等要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助于相应技能、技巧的形成。第三,大学英语教师要注意布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使大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也可以减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负担,避免大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无效劳动。第四,大学英语教师布置的作业要适当。大学英语教师布置作业时应该综合考虑大学生作业完成所需的时间的适当比例。作业量过少,不易督促和检查大学生的复习和巩固工作,作业量太大,容易增加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负担,不利于大学生生动活泼的英语学习。第五,大学英语的作业的难易要适度。一般地说,大学英语作业的难度以全班大多数学生克服一定困难能独立完成为度,但这不太好把握。比较好的办法是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大学生布置不同作业,即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例如对水平高、能力强的大学生,可以布置一些较难的补充题,对于程度较差的大学生可以指定一些较为容易,或者在最低限度的要求上完成大学英语作业,这样就可以在布置作业上做到因材施教,也更好地达到了布置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目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学英语教师不应该盲目地编印各种类型的复习资料、习题汇编,不加分析地强加给大学生练习,这种题海战术既不符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科学性,又违反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规律。其次,大学英语课外作业的指导。善教者必须与善学者相结合,只有大学生会学、善学,大学英语教师才能取得良好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只有大学英语教师关心和了解大学生做作业的实际过程,并加以积极指导,大学生学会如何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作业任务,才能提高大学生的作业的质量,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独立自学的能力。根据大学生作业活动过程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做好下列各项作业指导:第一,准备。大学生的大学英语作业是孤立的学习活动,每道作业都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内容有内在的联系,大学生只有首先弄懂了大学英语课上学习的教材内容,才能学会运用知识去理解、分析、计算和解决大学英语教师所布置的大学英语作业题,因此,要使大学生养成先复习功课,弄通大学英语所学的基本原理、法则、规律,然后再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第二,审题。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教会大学生注意审题,审题即了解题意。如果能够联系过去解题时用过的思路和方法,就可以把过去不熟悉的题目,变成熟悉的,做到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地回答问题。第三,解题。解题是继审题后把解决的思路和知识表达出来的过程。解题时要想做到保证质量,就要争取做得准而快。
四、结语
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健康教育;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66-1
引言
生物学科涉及较多的健康、生存、社发展方面的知识,所以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把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帮助学生把健康意识融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去。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方式,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当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生物教学中注重身体健康教育
在青年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严重影响了个人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情况,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从四个方面入手:(1)饮食健康 如在讲述人体新陈代谢与营养物质相关内容时,侧重于强调各类营养物质如:糖类、脂肪、蛋白质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对物质、能量代谢过程的分析,向学生解释常见身体疾病如高、低血糖、肥胖脂肪肝等产生的原因,以及介绍部分食物搭配对人身体功能的影响。例如,在讲到“血糖的调节”时,和学生一起讨论糖尿病的症状以及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等。 通过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意识,注重食品安全,懂得保护个人身体健康。(2)卫生习惯 在疾病传播,免疫调节等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向学生强调个人以及环境卫生对身体健康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提醒学生将所学的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学习、生活中提高警惕,以免受消化、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疾病的侵害。特别是在讲解HIV病毒时,告诉学生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以及如何预防艾滋病等。(3)体育锻炼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以生理学为论据,证明身体健康离不开一定的体育锻炼,习惯性的体育锻炼可有效地降低一些疾病如肥胖、脂肪肝等的发病率。又如通过了解ATP的合成与转化,以及能源物质在体内的储存与转化,加强健康教育,鼓励学生,多锻炼,增强身体各项机能,健康成长。(4)不良嗜好 通过介绍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意识到一些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以及生活中一些化学物质、食物都可以诱导细胞癌变,危害人的健康,促进学生保持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5)性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些内容,可以进行性教育的延伸:例如,涉及“人的生殖发育与细胞的关系”时,可以渗透有性生殖中的受精,着床,宫外孕等。既突破了教学知识点,也进行了性教育。
二、在生物教学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1)培养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品质 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介绍一些相关的科学家的科研历程,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又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等等,再结合科学家们的经典故事,如达尔文、孟德尔、罗伯特•虎克、施旺、沃森和克里克等,用他们的探索精神感染和鼓励学生,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永不气馁的科研素质。(2)消除自卑心理 建立自信 在必修②遗传相关的内容讲授时,说明尽管人与人之间的起点略有差别,但一般差别不大,父母基因遗传对人的智力成长不是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其还要受到环境的制约,人的可塑性强,人们应该不断地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通过这些生物学知识,消除部分学生自卑心理,培养其敢于通过自己努力,成就自我的信心。(3)调节情绪 在学习生命活动调节相关内容时,向学生阐述激素分泌对个人情绪的影响。神经系统在甲状腺激素分泌时变得活跃,让你感到兴奋;人在发怒时将会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这都将打破身体的平衡状态。藉此说明自我调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心态更加平和、稳定,更有利于身体健康。(4)降低压力 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缓解各种压力。包括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提倡随意性学习氛围,在课时进行时,辅以适当的小游戏、小故事等,不仅提升了其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释放了压力,能够集中精力搞学习。
三、在生物教学中注重道德健康教育
社会的进步,国民素质的提高,不仅仅要求人的体质增强,它还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健康要求人们应该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弃恶扬善,知荣辱,明是非,用社会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教育,没有学科的界限。生物学科的教学,也应该积极地渗透道德教育。如在进行生长发育方面的授课时,通过给学生讲述创造、孕育、生产、养育的过程,让学生们感悟父母的艰辛与付出,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培养他们孝顺父母,服务社会的功德心。在学习植物生长,环境变化等内容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生物教学过程的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国民素质提升打下基础。
结论
当代素质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它要求学生全方位地健康成长。生物教学成为学生接触和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的途径。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能帮助其预防疾病,而且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些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提升国民素质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惠.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0(4).
篇1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情景;案例
金融学专业的三个方向:银行、证券、保险,以证券方向的实践性要求最高。金融学本科专业证券方向的核心课程《证券投资学》,主要研究有价证券的理论与实践知识。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所有参与者都将体验管理与预测,从而进行决策的个体成就感。有价证券市场紧跟国家经济政策的走势,风险与收益并存,可能为个体带来莫大的收益,也可能遭受不确定性的风险。本文将着重探讨《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方法论的应用环节,力求突破这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瓶颈,缩小与学生预期的差距,增强实战的体验感,获得基本分析、技术分析能力的提升,培养优秀的独立实践和创新人才。
一、《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期望值过高,理论难度大,技术分析的前期知识储备要求高,学生隔靴搔痒感明显,是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们通过对经管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对经济发展环节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尤其是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往往有一种去有价证券市场进行“大展拳脚”一把的想法,均形成了对该门课程的强烈的学习欲望,问题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是否能够被充当引领角色的主讲教师延续下去。《证券投资学》以其他专业课程为基础,其先导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公司理财》、《财务报告分析》、《统计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涵盖了经济学、会计学和数学领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架构做支撑,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大多数高等院校开设的《证券投资学》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并辅助以实习基地参观和实验室模拟平台开展教学,但仍然在教学效果上达不到理想的目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值得探究。
二、《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过程目标要求
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然而专业人才难以被复制之说也说明了专业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应是在普适的教育方法上体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独立实践和创新思维方式的养成,而这正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经济学课程《证券投资学》所需要的认知。该课程是理论经济学实践性检验的承接课程,同时也为其他金融学的课程例如金融市场、投资银行、投资基金提供先导,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独立的思维范式的养成依赖于一种惯式的方法论,这就是一种捻熟的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过程。《证券投资学》的教学过程目标应围绕使学生理解和运用市场运行规律进行管理和决策的独立实践和创新人才。
三、《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方法论实现途径
1.“一以贯之”,以研究性学习教学理念成就科学精神
每一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都应在学期开始前做充足的教学设计,有明确的教学思想并通过引领、组织的过程表达出来。就本科教学的要求来说,“研究性学习”是《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理念很好的选择。以问题为核心引领,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展开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以大盘的走势作为检验的工具是该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宏微观的市场行情趋势预测是引领学生进行基本分析技能掌握的桥梁。例如,美国政府以及欧盟的对俄罗斯从外交、经济、国防、能源等方面进行制裁的决定将对全球的能源需求结构、价格有何影响,与此相关的有价证券市场将会何种反应。该问题紧密联系时事热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宏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背景,分析稳定性相对强的外汇市场上相关货币的走势和短期行为见长的股票市场上相关能源产品的价格走势,并以此为例展开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微观结构的关注,进行为期整个学期的基本分析能力的实践过程。思维的连续性和创新性是一个长期过程的累积行为的成果,以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去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养成能力。
2.“无独有偶”,以发展史再现情景的方式学习技术分析
波浪理论、K线图、WMV型等技术分析的形态和MACD、RSI、KDJ、OBV、轨道线等技术指标趋势线单独看来不仅晦涩,且展现不出其意义,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能够摒弃以上两种弊端。当然,这对主讲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需要教学团队的分工协作与经验积累。查找出不同时期的个股、板块或者大盘的典型形态作为技术分析内容中形态理解与运用的方法是适宜选用的形式,结合学生的模拟炒股平台验证过程的结果将与学习能力的养成相得益彰。
3.“有的放矢”,微观个案检验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证券投资学》的案例方法具有特殊性,是所有高等院校本科课程中时效性要求最强的案例,注重微观个股走势和形态的差异而不是趋同或者普适,以情景再现为依托,以模拟平台为工具,指导学生在学期起初选择某一类行业中的某一家上市公司的个股作为观察对象和实践依据,进行证券投资的技能养成过程。每3---5名同学形成学习小组,同一小组的同学所选股票必须属于同一行业。在分组中应注意按行业和不同的板块均应有呈现,小组讨论所选公司的财务报告,重大事项、大股东和董事的稳定性等基本管理层面和财务层面的信息,在比较中预测微观个体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股价走势,选择技术指标进行短期预测,形成报告提交给主讲教师,主讲教师于每周进行综合评价,并选取不同板块的个股进行重点点评。从学生选股到实时评析贯穿于整个学期,是该门课程中的复杂案例应用过程。
在具体的授课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独的知识点。例如专有名词、专有指标,可选取短小精悍的案例进行单独解析。例如对股票定价的过程学习,债券收益率的计算学习等宜选取具体的案例进行详细的论证分析。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收益实现过程宜选取真实的对应品种的交易工具的操作过程进行详细学习。
由兴趣引发的持之以恒的学习热忱和愉悦的课堂气氛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任务是以专业的素养和专业的态度将这个两者延续下去。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为核心,突出情景再现加深对形态和趋势的理性认识,结合精心挑选与组装的案例保持学生求知的兴趣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方法论应用过程。注重实时性、趣味性、衔接性的行业个股和板块的案例选取,增加学生的知识的广度,注重技术分析指标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知识的深度。
参考文献
[1]李晓莉.“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2]于丽红,兰庆高.证券投资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3]马文波,蒲涛,蒲适.证券投资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7.
作者简介
张薇薇,1982-9-8,女,吉林榆树人,长春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创新创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