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范文

时间:2023-03-20 13:1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法自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法自然

篇1

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是国企改革的老命题;第二是国际市场的新遭遇;第三是国家经济政策制定的根本依据究竟在哪里?

道法自然”,这是老子的一个主张。其科学的内涵在于,它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以中国国企为例,它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科技,不是创新,不是自主知识产权,而是它们都有一个独特的“市场”,里面有13亿“顾客”在消费,形成了垄断高额“利润”。当作为中国经济主要担当的国企竟然是靠这个逻辑得以生存与发展,它实际的生命力有多大?

国企的对面,是民企。非公经济“新36条”的颁布,据说很不理想。最近,国资委下发了“新36条”的实施细则。民企的春天真的到来了吗?细则颁布后会怎样?不会怎么样!这里的道理很简单。与国企争政策,要地盘,拿份额,这从根本上来说不是出路。其一、如果什么事情从根本上是不对的,那就是有悖“自然”的;其二、如果民企真的也是“企业”,就跟姓国还是姓民没有关系。因为所谓的企业,“自然”的买卖,靠的本来就是独辟蹊径,赢的根本就是瞄准需求。

例如微软和苹果,它本来就没有在传统产业里分羹的念头,它也没有与“国企”一争高低的希望,就是眼睛向内,就是做自己的企业,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更有路可走。

道法自然,就是要追根溯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掀起收视狂潮的原因,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人类对大自然的馈赠还以足够的尊重,这是对“道法自然”的最好诠释。以此类推,中国之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可以做成影视,可以做成实业,可以做成产业,可以出口国际,形成我们一直期待的核心竞争力。放眼全球,能够在俯拾即是中开发产品文化和文化产品的国家,不多;但是,中国人发明的产品,发现的产业,发展的市场,很少。

道法自然,就是要自立自强。当大家紧盯着对手,民企要政策,国企要涨价,把“捆绑政府“当作营生,把企业搞不好的原因归结为外因,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这也就是今天强调改革要深入的根本含义。

篇2

天地万物具有丰富性、规律性、神秘性,让人叹为观止,这背后一定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万物的主宰,这个主宰就是道。

“道者万物之注(主)也”。(帛书老子)

2.什么是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

3.道看得见吗?听得到吗?摸得着吗?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第14章)

4.道是怎么生出万物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

一是混沌状态。“有物混成”。(第25章)“故混而为一”( 第14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第39章)

二是天地。“先天地生” 。(第25章)

三疑是光、气、水,万物产生的前提离不开光、气、水。

道生混沌状态,混沌状态生光、气、水,光、气、水生万物。人是万物之一,人是万物之灵。

万物的基本特征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42章)

5.道可以认识吗?道是恒常的吗?

“道可道,非常道”。(第1章)

道是可以认识的,道不是恒常的。

传统和通行的解释认为,可以说出的道就不是常道,即道不可以说。如果道不可以说,那老子大量篇幅论道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这种解释还预设世界有一个常道,这与老子前后章节不符,老子在大量的章节中呈现出道是变化的,而不存在一个不变的常道。

6.怎样才能认识道?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第1章)

恒常无欲求,以体悟道的奥妙。这是入道的途径。

有的人以“常无”断句,忽视了“无欲”是老子的基本主张之一。如,“常使民无知无欲。”(第3章)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第37章) “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老子主张“三无”,理性上无知、情感上无欲、行动上无为,此为入道的方法。无知,即无智,指无事物的分别心;无欲,指无虚妄的价值判断;无为,指顺应事物的自然本性。另外,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老子》甲乙本均能证明“无欲”、“有欲”不能断开,“无欲”后边有“也”字,“故常无欲也以观其妙,常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7.道和万物有时间先后关系吗?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第1章)

道和名(万物)同时出现而表现为且道隐名显。

道,“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指逻辑上的先后,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天地万物都遵循道的作用而产生,但不存在有一个时间在先的道独立而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前。司马谈对这个问题认识比较深刻,他在《论六家要旨》中说: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为万物主。

8.道和万物有开始吗?开始之前是什么?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1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第52章)

在老子看来,道和万物是有起始的。

那问题就来了,如果有起始,道和万物起始之前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能够解答的,时间只是物质运动的属性,时间离不开物质,没有物质外的时间。道和万物之前没有物质,没有物质也就不存在时间的问题。那道和万物之前是什么状态呢?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

道和万物之前是“无”的状态。

9.“无”等同于道吗?

道和万物之前是“无”的状态。“无”不等同于道。道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形无象,但道却表现为“有”,一是表现为“万物的有”,一是表现为“无名的有”(名:名相)。“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1章)

10.道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有的人认为道是唯物主义,以“有物混成”一句为证,认为“物”就是指“物质”,这种理解是偏颇的。第一,“物”应解释“东西”;第二,郭店楚墓《老子》为“有状混成”,“状”不是“物质”的意思。

篇3

所谓“道法自然”是指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指导原则与思想,即尽可能多的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兴趣、学习情况等,在对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思考出一个适合本班学情的发展计划,使计划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性相吻合;在正确指导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教会他们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培养集体荣誉感。

这里的“无为而治”是指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组建班委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班委会对班级学习、生活负直接责任,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共同监督,通过班委会内部的协作分工、班干部的各司其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班级学习与生活的共同构建中去。所以说教师的“无为”实际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有为”,教师力求自身少为甚至无为,达到遥控班级,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的境界。为此,我做了以下工作来促进学生的“有为”:

一、与学生谈心,了解其分科以后的学习、生活方面的想法,乃至将来的打算

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先博得学生对班主任的好感和信任。针对班级中学生人数众多且学情复杂的情况,可有选择的选一些基础好的或问题多的再或者是那些不爱学习却热爱班级活动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有侧重的谈话,了解学生对班集体未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顺其心声、助其希望,相信这样做了,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所遇到的阻力就会小一些。

二、组建得力、肯干、会干、能干的班委会

班委会的构建是一个班级运作是否顺畅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工作之一。班委会出自班级所有学生,服务于班级全体同学。这一小圈子最大的管理优势就是他们是这个班级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班级发展动向、学习风气、同学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了解的最为真实、全面、透彻。因此,组建一个得力、肯干、会干、能干的班委会,让其充分运作起来,是直接促进班级发展的有效手段。班委会对班级事务做的多了、做的好了、做的基本到位了,班主任自然而然的就做的少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自治班级的积极性,又可尽量减少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由于年龄、阅历、知识储备多少、及对事情的看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带来的隔阂及冲突。也可以说建好了得力、肯干的班委会就等同于基本实现了班主任的“无为而为”,使“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变得更加实在了。

三、日思、周评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论语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很有必要。为此班主任要求每位学生每天晚上反思自己一天以来的学习及生活行为,自我品评得失,每周五利用班会课再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全班生活、学习、卫生、出操、纪律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点评,班会要求班委会选人主持,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群言群策。达到存优去劣、不断改进班风、学风,养成好习惯,成就好未来的班级心态。对有问题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的,要通过班会批评,班干部谈话,甚至是班主任解决等多渠道、多手段的方式来规范其行为,引导其正确的价值观。

四、“培养小心腹、解决大问题”

也许是笔者作为一名历史老师的专业通病吧?每每思考问题总喜欢引经据典,从历史中去思考、借鉴。纵观五千年华夏文明,国家的稳定、王朝的安危建设,少不了统治者的遍设耳目、强化统治的举措。汉代之十三州部刺史、司隶校尉,唐代的观察黜置使,明之锦衣卫等,无不体现了人君耳目的重要性。班主任虽说与学生相较其他科任教师来讲是要熟悉的多,但班主任也不可能时时刻刻跟在学生身边、随时随地的观察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情况,更不可能掌握学生在周末的生活动态了。有鉴于此,为了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适当的在学生中培养几个固定的“心腹”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不定期的与这些学生聊天、谈话,掌握一些班级动态,对一些可能引发师生矛盾、生生矛盾、对班级影响较大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应对解决策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维护和谐、上进的班级风气。

五、“温言在口,大棒在手”

篇4

论文摘要:本文将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与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加以比较,分析研究二者的异同。

在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文明中,道家学派的生态伦理思想十分丰富,自成体系。它以高度的哲学性、深沉的宇宙性、朴实的自然性彰显出独特的品性,故有学者称,“最能够与当今西方所倡导的生态伦理精神相契合者非道家、道教文化莫属”。

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schweitzeit,或译作施韦泽、史怀哲,1875-1965)是现代西方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他创立了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这一思想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将视野投向人以外的其他生命,将动物和植物均纳人伦理范畴。他的思想“与生态学家关于生物共同体的思想不谋而合”,“环境主义运动正开始沿着他指引的航向大刀阔斧地前进”。史怀泽生命伦理的形成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史怀泽研读《老子》,与东方先哲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对史怀泽思想影响之深。史怀泽“敬畏生命”思想蕴涵着尊重一切生命的人类普遍本性,道家和史怀泽的生态伦理观在东西方历史上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敬畏和重视生命

道家有贵生的主张,认为万物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生命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WWW.133229.CoM《老子》强调“自爱”“摄生”“贵生”“长生久视”,并用反问的口气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第科章)的问题。庄子也认为万物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生命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庄子认为,人类出于自身功利需要而对自然肆意践踏乃是完全背离“物我同一”的妄为之行,其最终结果是不仅破坏了自然,而且伤害了自身。

史怀泽“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更是对生命的重视。史怀泽认为一切生命都有生命意志,他们都能感觉到生命的存在,并要求保存和发展自己的生命,然而自然并不懂得敬畏生命,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只对自身的生命意志负责,对其他的生命有着可怕的无知,“它以最有意义的方式产生着无数生命,又以毫无意义的方式毁灭着它们”。人的生命意志的分裂是所有动物中最强烈的。人类不但对其他动物肆意作践,尽其虐杀之能而毫无同情和怜悯之心,人对其同类也同样麻木不仁,往往将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由于不懂得敬畏生命,人就会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的世界,所有的生命就必然生存于黑暗之中。正是从生命意志及其分裂的逻辑起点出发,史怀泽看到人的生命意志具有特殊性,其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意志的分裂,而且能意识到其他生命意志的分裂,并能理解敬畏生命。因而人类担负着摆脱其他生命苦陷于其中的无知的道德责任。史怀泽认为,“伦理的基本原则是敬畏生命”,并对善恶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善的本质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其最高度的发展。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则”。他认为,只有这样规定善恶的本质,敬畏生命的原则才具有最普遍的绝对的合理性。

二、整体主义自然观

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之上的,是以道生万物、人天同源为其基本特征的。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共同的本源和共同的法则。这是道家在生态伦理领域的突出贡献。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彰在道家看来,道、天、地、人都是自然存在的,人效法大地,大地则依法于天,天则效法道,以道为其运行的依归,道则以自然为归。道本身即是自然,自然便是道。

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将人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并认为“人是一个小天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死与共,唇齿相依的。因此人应当效法天地自然,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依凭自然界的天性行动,反对破坏自然的矫饰和人为。人不可能超越自然并使自己游离于自然界之外,人没有不遵循自然规律的权利。如果人将自己与自然界对立开来,那么人就在自己作践或摧残自己,并最终会毁灭自己。这是一种将人置于自然界的系统之内,以天地自然的率真淳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作为人类道德生活的底蕴和最高评价标准的生态伦理思想。正如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样理解的“并生”关系是保证人类效法自然,顺应自然的理论前提。

史怀泽“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是建立在对生命统一性与世界和谐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把伦理的范围扩展到一切动物、植物乃至整个自然界,是史怀泽敬畏生命伦理生命观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史怀泽认为,道德的直接目的在于调整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关系,在于重建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一切生命之间的新秩序,从而促进和保证人类及自然界一切生命的存在与发展。敬畏生命伦理的精神正在于建立一种和谐、互助的新秩序。史怀泽认为,“实际上,伦理与人对所有存在于他的范围之内的生命的行为有关。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史怀泽认为,体验到对一切生命负有无限的责任,只有这种普遍的伦理才有思想根据,我们不能对人与人行为的伦理自满自足,它只是产生于普遍伦理的特殊伦理。我们不仅与人,而且与存在于我们范围之内的一切生物存在着联系,对一切生命予以尊重,关心它们的命运,这比起只涉及人的伦理学来说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活力。敬畏生命的伦理将道德的范围延伸到所有生命,是具有独特内涵的新伦理学。史怀泽还认为,只有人作为最高的生命主体,才能意识到自然界生命之间整体依存的关系,摆脱物种间利己主义的视界,“只有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能够认识到休戚与共,能够摆脱其余生物苦陷其中的无知”。将所有的生命都视为休戚与共的整体,都是道德关怀的对象,它促使所有的人尊重生命,把保护、繁荣和增进生命的价值看作道德的根据,给予所有的人以真正人道的帮助,给予所有生物以道德关心,从而更新了传统伦理学的内涵。在自然观上,史怀泽尽管主张人与其他生命休戚与共,但其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在自然整体观上却没有道家的思想深刻、丰富与系统。

可见人与自然万物都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彼此之间是互为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除了人之外,地球上的各种有生命、无生命的物质,不仅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且对人类都有积极的意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也是史怀泽“敬畏生命”与道家“道法自然”的理论基础。

三、万物平等论

人与天是相互统一,相互融合的,作为万物一员的人类本身并没有高于或优于其他物类的特殊价值特性或存在身份,两者在价值上是完全平等的,这样,庄子从“人与天一”自然推出“物无贵贱”的万物平等论。

道家认为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下贵贱之分。道家提出了“物无贵贱,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自然价值观点。“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秋水》)这种价值论认为,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独立的、不可替代的内在价值,它们都在按照道的运行法则去实现它,从万物自身所依据的价值本源的绝对意义上看,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平等的,而没有大小贵贱之分别。从万物之间各自的性质、形态、功能的有无的相对意义上看,其差别也是相对的,这些差异不能说明事物贵贱的大小,也不能成为否定一物独特价值的理由。所以,从生态系统整体论上来说,人与天地万物是平等的,人对天地万物也应当一视同仁。

庄子“物无贵贱”或“物我平等”的思想具有超前性,两千多年后,史怀泽指出,生命都有平等的权利,人类应当像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样敬畏万物的生命。“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即生物没有等级之分。因为在生物之间进行价值的区分,其据以判断的尺度是人的感受性,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依据与人的关系确定不同生命的价值,这是一个完全主观的尺度。依据这一思路,我们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中存在着无价值或低级的生命,压迫以至完全毁灭它是可以的。但“真正伦理的人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也是如此。可以这么说,“我们当中没有谁知道,其他生物本身究竟是什么,它在世界整体中有什么意义?正是由于“动物和我们一样渴求幸福,承受痛苦和畏惧死亡”,所以,善待生物与善待人类是绝对相同的伦理要求。史怀泽由此认识到,不迫害生物生命不是目的本身,它必须从属于更高的目标,这就是“人道”“爱”和“同情”,与万物为友,平等对待他们。“敬畏生命本身就包括所有这些能想象的德行: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同追求。对生命尊重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本性,这才是人类完善的出发点。“出于伦理本性,我们始终试图尽可能地摆脱这种必然性。我们渴望能坚持人道并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人的目标应当是追求价值的完美。否则,人一旦认为自己有权利限制和毁灭别的生命,他总有一天会走到毁灭与自己类似的生命或自我毁灭的地步。

史怀泽敬畏生命的伦理原则将伦理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的生命,并否认高级和低级的、富有价值的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要求爱和尊敬一切生命、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生命达到最高度的发展。史怀泽的生命平等观与道家的观点是十分相近的。

篇5

道法自然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而我们科技的每一次的进步都以为自己看清楚了这个世界,掌握了这个世界,是绝对的真理,然受制于自身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迈一步的时候,又自嘲自己停留在某种固定的思维中几百甚至上千年。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关键词:道法自然;滨水景观;综合整治;河道治理;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1-0094-04

1 城市滨水景观区的营建

1.1概述

城市滨水是指城市范围内的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间的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作为城市硬质空间与水域流质空间的过渡带,城市滨水景观区的构建或修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人与自然交流的体验空间以及水陆生栖动植物的生态敏感区域,它的营建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作为城市整体景观的一部分,并且通常是焦点性地带的区域,城市滨水景观区的营建,需要在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景观价值、人本价值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雕琢或重塑出多物种、多元化、多模式的水体陆域过渡带。

1.2城市滨水景观区建设发展现状

近些年,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城市环境要求与日俱增,对水体质量和滨河景观的建设目标也由单纯的水质清澈提高到“水清、岸绿、精美、游畅”的更高境界。越来越多的省市城区注意到了滨水景观作为城市空间中最具活力和魅力的诱致空间,以及促进土地增值、吸引投资和拉动经济载体的巨大价值。建设模式由单纯的河道清淤筑堤的功能性治理上升到了集功能性、美观性、生态性、参与性于一体的河道综合整治。在城市及近郊圈对城市滨水景观塑造的重视程度和整治力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也确实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骄人成绩,为城区整体环境建设以及人居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1.3城市滨水景观区营建体现的不足

然而,在各地希望通过滨水景观空间的构筑成为当地形象代言和经济增长的支柱时,却往往容易忽略两个最重要的内容:人的天生亲水本性所体现出来的人与自然交息触碰的需求,以及水岸空间与周边环境的融人性需求。一些城市在滨水景观营建中所体现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过于强调滨水区域的经济价值,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为增加开发空间而减少水域面积或滨水绿带面积,或将原本属于公益的建设完全附着于经济利益驱动。

1.3.2对场地现状及规划研究不足,致使造成未能有效利用原有资源,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乃至与城市整体规划背道而驰的局面。

1.3.3单纯追求高成本产生的轰动效应,追求形象工程带来的政绩影响,过浓的人工痕迹或过多的硬质铺装使得人无法产生与水岸的亲近感及与自然的融入感。

1.3.4过度地强调“以人为本”,单纯考虑人的观赏空间和活动空间,而忽略了滨水景观区域作为水陆过渡带的生态价值。

1.3.5强调水体置换达到水清效果的“速成”,忽略控制水体质量的可持续性策略。

2 道法自然的设计原则

2.1“道法自然”的文化溯源

老子《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意可为“人效法大地,地效法上天,天效法道,道效法着整个的大自然”。整个大自然,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一定的法则运行着。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道家学派登达的最高境界。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的秩序准则和运行规律,人类也只是茫茫宇宙间的微小粒子,其行为表象和意识形态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也必须遵从着自然规律。

2.2“道法自然”原则在设计中的应用

无论是城市规划、河道整治,还是景观工程,都可以理解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种方式,这种“改造”也是自然界现象的一部分,必须顺应固有的自然规律,才能真正融于自然,可持续地成为自然的组份而成立下去。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很多城市滨水区的“开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河流湖泊的大量侵占,致使建在低洼带的小区“渍水”现象严重。在一些城市的河道滨水景观建设中,无视防洪水位的要求,将建筑物及重要构筑物建在水位控制线下,致使洪水来临时惨遭损失的现象亦有发生。

人类行为活动违反自然准则必将酿成恶果,而唯有在对自然界的改造过程中以“道法自然”的原则为宗旨,人类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地与自然共存。在河道滨水景观建设中,充分尊重原有城市肌理和场地的地形地貌;在对周边环境给予充分考察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定位;准确把握滨水区域在城市整体规划中的地位和承担的角色;把合适的景观形式、风格定位、小品家具放在合适的区域位置,才能充分发挥“道法自然”思想在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塑造-出与人融合、与环境融合的滨水景观空间。

3 龙凤河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3.1项目概况

龙凤河(北京排污河)源于凉水河右堤上的胥各庄闸,从军屯闸以下称北京排污河,于天津市北辰区东堤头汇入永定新河,河道全长92km。本项目段针对武清城区内龙凤河(大南宫闸-八孔闸)15km和龙凤河故道(大南宫闸-京山铁路)7.5km近年来水质恶化、淤积严重的现象进行综合整治,是天津市环外30条河道水环境专项治理工程之一。

该项目由武清区投资2亿,已于2010年6月竣工。改造后,河道两堤间宽120m,主槽宽90m,大大提升了行洪排泄能力。如今改头换面的龙凤河水域成为了武清城区又一滨水绿化景观带和绿色生态廊道,凸显武清“蓝脉绿网”的城市景观。

改造后的龙凤河作为河道治理的成功案例受到业界乃至媒体的广泛关注:明艳的水生美人蕉在岸边亭亭玉立,木质亲水平台蜿蜒曲回,古香古色的凉亭静静地瞭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这是综合治理后的武清区龙凤河呈现的一幅美丽画卷。根据生态系统中植物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转化利用原理,景观绿化起到了促进生态良性循环,防风滞尘、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今晚报)治理后的龙凤河实景见图1。

3.2道法自然理念在该项目中的体现

3.2.1总览项目位置及定位,选择恰如其分的规划设计方案

项目所在地天津市武清区是京津城市发展主轴上的重要新城,将发展成为京津之间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本项目案址所在地迄今人烟稀少,自然开阔。

由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夹杂于都市繁华与乡野稻香间的味道,既保留和还原着乡间野趣,也不失城市的魅影与韵味。于是在设计中引入生态湿地的概念,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利工程的人工痕迹,尽量还原生态原貌的景观修复理念。

我们把龙凤河滨河景观工程的设计总体理念定位为——“都市水乡”,以重塑自然风光为主旨,营建生态河滨景观,形成适宜休闲游憩的延展空间。

3.2.2尊重场地的特征,通过现场踏勘发掘现状空间的可扬弃之处

园林设计师的作用并非在于刻意创新,更多在于发现,在于用专业的眼光去观察、去认识场地原有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概况出场地最大的特性,以此作为设计基本的出发点。正如潜能布朗所说的:每一个场地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充分研究得到的场地特性、原生物种、以及人文气息,都可以作为我们接下来设计中能够且必须利用的元素。

以龙凤河综合整治工程为例,在现场踏勘中,我们发现现状龙凤河两侧大树较多,以杨树为主,并且长势良好。现状岸线基本上是缓坡式的自然驳岸,河流走势较为平顺,岸线保持良好。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植物品种单一,缺乏固土护坡植物,基本不存在亲水休闲空间,割裂了河流与城市的有机联系。

在设计中,我们尽量保留了绝大部分的杨树,作为基调树种和背景林,并加植了金枝国槐、合欢、香花槐、银杏等色泽鲜艳的乔木品种作为前景林加以弥补和相互映衬。由于当地土质以粘土为主,现有自然缓坡驳岸也鲜有坍塌现象,故而在驳岸的处理上也沿用了自然土坡入水作为主要的驳岸形式。

通过设计,将原生和新生的内容融合起来,使场地肌理与改造整治实现切洽。创造,并不代表着对原生事务的彻底颠覆,而是基于对过往的尊重,在此基础上的突破并重生,才会更有生命力。

3.2.3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勾画具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方案

如果说一片绿、一道墙、一点红、一滴水,这些都是在自然中表征的肢体,那么这些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则是每个项目存在且独立存在的灵魂。刻意牵强的文化负缀、夸大或者缩小项目应该表述的文化内涵,都是所谓的“魂不附体”。在项目设计中,应深刻挖掘出符合项目特征的地域文化内涵,恰如其分地赋予景观园林以文化底蕴。

我们对项目所在地武清的文化进行溯源,发掘河流走廊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价值。武清的有载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东汉建武二年寇恂封雍奴候,昔号‘雍阳’。公元1267年元建都于大都(北京)疏竣北运河,杨村始为重要的漕运枢纽夹河成镇。因故,我们在设计中蕴含了武清古文化的特质元素,以滨河景观的构建隐蕴出运河文化的古韵。

以贴切的景观元素蕴含对运河文化的表达或休闲文化的体验,衍伸出滨河景观作品的文化价值。鉴于龙凤河在新域规划中重要的位置及地位,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属于“两轴两带,多片多园”中的两带之一,但相较作为新城景观主轴的翠亨路、北运河以及雍阳道,她的地位还是次之的,因此,我们通过龙凤河的滨河景观实现对休闲文化的一种体验,以及对运河古文化的一种隐含和衍伸,而不是彰显和凸现。

通过位于主广场的系船柱、八孔闸重现锚的造型的河流形态修复、以及雕琢于广场上的古朴的地砖、景墙,都在含蓄间表达着武清的雍阳文化和运河文化,引导人们对古文化的追忆。

3.2.4结合河道综合整治清淤工程,巧妙地实现营建湿地自然空间的设计构思

龙凤河的常水位是在7.1m的高程,按照水利设计断面的河滩高程是7.58m的位置。在结合景观修复进行设计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在对河道综合进行清淤整治时,将清除的底泥堆在7.58m的高水位处,按照设计图纸堆出自然地土坡微地形,从而形成高程在7.58m上下的凹凸。我们的湿地植物就种植在这里,这样,当水在7.1m的常水位状态时,依然可以渗入“湿地”。在枯水期也能保证湿地空间的凹陷处留有水洼,既重现了自然原貌,也确保了湿地植物的良好生存环境。这些滨水植物与点缀的硬质小品一起,形成宜人的湿地景观。见图2。

此外,设计也在营造这些土包构成的湿地土壤时,结合从河底清出的底泥,考虑了土方平衡。这种节约成本的方针也成为道法自然地进行景观设计的一个方面。

3.2.5主从分明、突出重点,根据具体地段特征确定不同的景观配置

无论是奥运场馆、世博场地此类举世瞩目的大型工程,还是街头绿地、溪边小景这样的小型项目,单纯地追求效果而忽略成本问题都是不明智的。笔者认为,虽然我们在景观园林设计或者建筑艺术设计中追求唯美主义,但如果用翻一番的造价去实现1%美观价值的提升,必是失败之举。

因故,寻找和刻画项目中的焦点,通过亮点点亮全线或全盘的工程,主从分明、突出重点的进行整体方案设计。鉴于项目本身的位置及定位,不同于城市中心繁华地带的设计模式,不能将全线都作为重点拉开“战线”布局,更要求将在尽量节约投资的基础上作出量身定做的标志性工程。

规划龙凤河以南,也即城区一侧,由西之东以此为城西居住区、研发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物流园区、运河公园,而北侧依然是远景待规划的村落。所以我们把河道景观的重心放在了河道的南侧,也即城区这一侧。并将整条段落按照休闲段、重点段、精致段、普通段的四种形式进行划分。沿线具体分布见图3。

形式一,居住段。在项目的最西侧城西居住区的临界处,我们将其规划为“休闲段”,希望通过休闲空间的打造,形成城市居住区的诱致区域,让周边居民能最大限度地体验凭水的融入自然之感。模拟建成效果图见图4。

形式二,重点段。在河道与主要交通干线相交的区域,我们认为会是过往人流和车辆集中的视觉“焦点”,将其定位为“重点段”,设置亲水平台和休憩凉亭,并以木栈道连接,与跨河桥遥相呼应,为过往的行人提供小憩赏景的平台,也为景观效果增色。建成效果图见图5。

形式三,精致段。在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天狮集团、天狮大学区的段落,以及毗邻运河公园的地带,作为“精致段”进行配置。天狮区域合理地利用了河道原有断面的高差,顺势布局了下沉亲水广场,与周围的两个半弧形的栈道构成了包融型的曲线之美,中心广场上的系船柱和景墙体现运河文化,局部的栈道连接休闲广场,提供休息交流的场所。效果图见图6。

在八孔闸重要节点,仍然延续段湿地的生态设计风格,又在局部进行了点睛,以突出该节点功能的重要性及在整条龙凤河滨河景观中的重要地位。将园路设计成树叶状,突出生态自然的理念。休闲广场、观景廊架、疏林草坪、以及树阵广场,这些既简洁又生动的小景点缀在这里,形成了颇具亲和性的特色景观。与此同时,对此处因与北运河相交所带来的景观融洽性也进行了考虑。这样,当龙凤河与北运河滨水景观改造全部完成时,在这里将会交融在一起,而丝毫不会显得突兀和风格迥异。

形式四,普通段。除上述段落,均将之定义为普通段。以单纯的湿地植物配置为主,以适宜不同水深的植物群落构成生态湿地的主体,还原自然的原味风采。

3.2.6在满足结构前提下忠于原味的多自然型驳岸处理形式

随着河道综合整治结合景观改造项目的前进与发展,驳岸的处理形式是多样性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推崇尽可能的尊重河岸的自然形态,采用以生态优先原则进行护岸设计。选用自然界原有的材料,尽量少用人为的方法改造。即使在不得不进行人工建设的情况下,也应创造自然生态系统得以延续的人工模拟水陆过渡带,使生态循环,特别是这个生态敏感带的生态循环,不至于中断。

在本项目中,本着道法自然的原则,我们依然是在现场踏勘和对整体风格把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驳岸形式。现状河岸绝大部分都为自然驳岸,直接土坡入水,且护岸光秃,缺乏植被覆盖。全线的驳岸设计基本采用自然驳岸,即利用原有驳岸,加植根系发达的固土护坡植物,既节省投资又增加了驳岸的稳定性,同时绿化效果也增色不菲。

在河流急弯处等重要险工段结合自然驳岸就地取材,以碎石或大块的景石护岸,在控制总投资的情况下增加护岸的安全效果。在亲水平台、休闲广场等重要结点处选用仿木桩进行点缀,在安全护坡的同时又增加了自然的野趣。

3.2.7以本土植物为主导,选择适合滨水种植的植物群落配置

在植物配置时,更要求本着道法自然的原则,依照自然生长的植物群落模式进行植物搭配,考虑到阳性与阴性、耐阴性植物相结合,速生植物与慢生植物相结合,观赏性植物与抗污经济植物相结合的生态植物群落配置。

通常我们所说的“适地适树”原则,也是体现按照道法自然,适者生存原理进行植物筛选的一种方式。选用本土植物品种为主体,适当选取和培育特色品种,充分考虑气候环境、城市特点,以及养护成本。此外,不单是参考现有的资料或图纸进行品种方面的照搬,除了凭借长期植物设计经验,还要到现场详细识别、走访和分析植物的长势。比如同样是在天津境内,同一种柳树品种在北辰很难长好或养护好,而在宝坻或武清却长势旺盛。凭借书面的园林知识了解到的大部分松柏很适宜做北方的常绿品种,也确实在街头看到了当做景观品种,表面“光鲜”的油松,仔细了解才知道需要很高的养护成本,且最多两年就要换一株重新植栽,这样的品种对于这样要求严格控制养护管理成本的区域就更加明显不适合了。

在本案中,我们选择了一些适合当地生长的彰显大气之势的国槐、悬铃木,色泽鲜亮的香花槐、合欢、皂荚、火炬树、银杏映衬在已有的现状背景林杨树前,搭配了能够与水相依的柳树,配置了柿树、枣树、杜梨、桑树等果树品种,增添了乡间野趣的田园风貌。与此同时,我们选择了色彩鲜艳的碧桃、黄花棣棠、文冠果、金银木、暴马丁香、西府海棠、山楂,尤逢春夏,会呈现出色彩锦绣的画面效果。

为配合本项目的整体风格和设计理念,在植物配置上,需要体现亲水景观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以厚重的植物色彩为基调,整体格调大气的风格,彰显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蕴。

针对该工程滨水景观的项目特征,我们选择了水体净化功能和自然生态效果的湿地植物。湿地植物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是构建滨河生态场景不可或缺的元素;同时,很多湿地植物具有抑制COD、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作用。本案选择颇具野趣的芦苇、水葱、菖蒲、伞草、野芋、泽泻,水生的茭白、芦苇、美人蕉、黄花鸢尾、灯心草、沙草等天津本土湿生植物品种。形成优势植物群落,成为构建湿地景观主题不可或缺的元素,也为水鸟、水生昆虫的生存提供了足以藏匿和繁衍的空间。

篇7

摘要: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虽然朴素无华但却意义深远,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经济无为主义理念、社会公平理念和为而不争理念,不但有助于解开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困惑,更是我们进行理论研究和经济实践的他山之石。

关键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传统西方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

伴随人类文明的延续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伴随人类物质财富总量的急剧增长,西方经济学(尤其是传统西方经济学)所面对的问题却一点也没有减少,而且与经济危机相伴而生的是经济学所遭遇的理论“困境”,以及“困境”过后并无多少明显改进的理论“创新”。

一、老子道家学说的经济思想

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三大世纪难题。是持续发展还是停滞不前?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严竣的挑战。鉴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理念随即横空出世。该理念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对自己走过的发展道路的反思和摒弃,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今后选择的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可持续发展理念刚一问世,马上得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文明背景国家的普遍认同,并日渐风靡于国际社会。

可持续发展被权威的UNCED(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该理念从理论上阐明了发展经济同资源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因果互动关系。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另一方面,该理念也无可掩饰地反映出以人类为中心和“人类中心主义”以利益为本位的价值取向。究其实,可持续发展观还是一种不全面的发展观,仍然没有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观,势必将人类发展再次带入困境而难以自拔。

流行于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先哲老子“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相比,在思想境界上稍逊一筹。老子认为,大自然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不停地运动着的,有其自身存在的客观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谓自然是万物之自然,是万物按其本性成就自己的客观规律。在老子的哲学语境里,人和自然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和谐统一的整体,即所谓天人合一宇宙秩序的奥秘,就在于道不干预万物,万物自然造化而和谐相处。人类只有遵循万物之自然,为无为,事无事,才能无为而治。这就是道法自然的智慧和奥妙。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求,无疑是博大精深和独具慧眼的。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人类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改造自然。如果人为的因素超过自然生态所能忍耐的极限,自然规律就必然会对人类进行无情的报复。

二、西方传统经济学的缺陷

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带给人们的困惑根源于它的逻辑路径。西方经济学以“稀缺性”作为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把经济学定义为“一门研究作为目的和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的科学”(莱昂内尔・罗宾斯,1932),认为人们所从事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一系列经济活动无不是也理应是为了弥合有限资源同无限欲望之间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稀缺性”概念的实质。其次,西方经济学提出有名的“经济人”假定,包括“理性人遵循成本最小化原理行事”的“效率原则”和“理性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原则”两层含义,而“拥有完全信息和具备完全理性”是该项假定的核心。由此,传统经济学得出的结论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根本途径在于鼓励经济人按照“利已以利他”的原则活动一既然资源是稀缺的,人们就应当加紧索取和利用。如此一来,绝大多数的国家或地区今天都面临着发展经济同保护生态之间的尖锐矛盾,本应平衡和谐的天人关系近一个世纪以来被显著打破而嬗变为一种天人对抗或人地冲突。而且,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掠夺性的资源大开发所带来的“吃不完”的问题似乎比从前的“吃不饱”更为棘手,这种由“稀缺性”假设出发到“过剩性”矛盾结束的状况同样使众多的学者感到迷惑。因此,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和生产过剩问题,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可以说是始料未及的。另一方面,对于什么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这一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传统西方经济学在完全偏好假定下所作出的回答一个体效用最大化一也越来越与客观现实相矛盾。“效用”一词被定义为“物对于人的有用性”,它内在地包含了物质利益最大化是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这一价值取向,作为测量人们心理满足程度的数量指标,其曝露无疑的“精确化”数理倾向本身就是对经济学固有的人文精神的一种背离。

从亚当・斯密最早提出“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经济理论,到凯恩斯主张的随机而动的政府干预政策,再到新自由主义者把市场经济理论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观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经济背景下各派学说总会轮流拥有一批自己的信徒和随从,但“现实的市场经济”同“理想的市场经济”之间似乎始终横亘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以至于宏观经济不稳定、微观经济无效率、社会不公平成为西方经济学家自己也承认的市场失灵的三大表征。

20世纪70年代末,萨缪尔森就指出“(市场经济)现在反复地闹滞胀病,有利于滞胀中的‘滞’的部分的政策导致‘胀’的部分恶化,而有利于‘胀’的部分的政策导致‘滞’的部分恶化,只是经济始终处于进退维谷之中”。

市场失灵所产生的“马太效应",与大哲老子对人性贪婪的洞察惊人地吻合。市场经济是非常神奇的,它在短短二百多年内所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以往一切时代社会财富的总和。然而,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它的嗜利的本性,使它在公平领域失去了往日的灵光。市场失灵的表征之一,就是社会分配不公。

三、结束语: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从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史来看,以人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亦可归属不同的层级:自然境界中的经济行为以满足人的温饱为意旨,可名为“短缺经济”;功利境界中的经济行为除了满足衣食之欲以外更追求自我之名与自我之利,所谓“成本最小”和“收益最大”的权衡构成该境界的本征;道德境界中的经济行为虽不拒斥自足自利,但无论“义利之辩”抑或“群己之争”均以前者为百行之先;而进入天地境界之后的经济行为则已实现知天、事人、利群、悦己的相容相合,其达于“天人合一”超然之境的意念是人类可持续永恒发展的最高追求。通过对老子哲学思想的深入学习和认真反思,尤其是“天人合一”自然哲学思想的重温,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我们对人生天地境界的领悟,更有利于生活在在时代的我们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明白如何在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服务社会的职能,以及明白如何通过“两手抓”来推动两个文明的协调进步和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通过对老子《道德经》的反思,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搞所谓的“全盘西化”既不应该也是不必要的。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化,将基本原理同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主动从中国古代浩繁广博的思想宝库中汲取精神养料,才能把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盛洪.现代经济学的中国渊源[J].读书,1994,12:p.109---115.

[2]蒋自强,史晋川等.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p.390.

[4]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J].中国社会科学。1997(2),P.53―66.

篇8

人在天地中生活,就要顺应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人要保持或恢复健康,就必须与自然变化相适应,这就叫做天人相应。

老年人养生的原则之一是生活规律化。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勿妄作劳。”在现今的生活节奏较快,当步入社会后,在紧张的状态中就要养成睡眠的好习惯,黎明即起,主张顺应自然,睡子午觉。早晨六点以前起床,梳洗完毕六点外出锻炼八卦掌及经络导引养生功,七点回家准备上班工作,午饭后小憩一会儿(半小时至一小时),工作一天之后,到晚上精神仍很充沛。看书、写书均在晚上进行,到子时便安歇了。若长期坚持睡子午觉,养成了良好的睡眠习惯,就能保证睡眠,使自己的精力充沛,体力增强,提高了抗病能力,而且有利于延年益寿。

一年四季中,身着衣服应随气候的变化而增减,不宜追求所谓的“健美”而在秋冬季节着衣单薄,否则可引起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疾患。但经常锻炼的人,在锻炼后可能会发生一些改变,一般情况下会比不常锻炼的人穿得少一些。

食色性也,因人而异

在生活中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思想,在中国,一般人认为有节,才能不耗损“肾气”;有人认为性生活除蜜月外应一周一次,进入老年后应一月一次;又有人,恣意消耗真元之气,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其实,性生活是自然存在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因禀赋不同和生活环境各异及个人的要求不同而有所区别,应根据自身的条件从事。如果后,能吃、能睡,不感到疲乏,那么同房的次数,就可以适当地增加,随心所欲。若后,感到疲乏,影响了食欲和睡眠,就应该节制。

在饮食调理方面:成年人每天早上喝牛奶或豆浆,主食量中等即可,副食可以相对地多吃一些,肉类、鱼虾类等多多益善,虾皮的保健效果好,每天可定量吃些。进入老年后,饮食结构要有一些改变,肉类的摄入减少,蔬菜相对增加,多食豆腐,少吃葱蒜、辣椒等刺激物,不吸烟,不饮酒,平时可以养成饮茶的习惯。茉莉花茶是由上等优质绿茶熏制而成的,据研究,它除了有助消化,防口臭等功效外,还有抗癌、抗辐射作用,抗衰老方面超过维生素E。饮用的方法是:上、下午各沏一次,较浓,每天放的茶叶只泡两次水,饮毕弃之,这样就可以品尝茶叶的鲜爽香醇,使之心旷神怡了。

篇9

国内举办的国外艺术展从来都仿佛一扇了解世界的窗,透过这扇窗,那些异国他乡的文化精髓让每一个中国的艺术爱好者都深切感受到了交流带来的满足感。这一次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就让中美文化在自然中奇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位于美国纽约5号大道上的82号大街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背依纽约中央公园,闹中取静,环境优雅,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俄罗斯列宁格勒美术馆齐名的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作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拥有展品300万件以上,在众多永久艺术收藏品中,涵盖了众多出众的古典艺术品、古埃及艺术品、大量的美国视觉艺术和现代艺术作品,以及几乎所有的欧洲大师的油画等。

2013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第一个大型国家交流展正是和这座世界级的艺术宝库合作,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浩如烟海的艺术品中挑选了近130件世界顶级艺术珍品,为中国观众奉上一席艺术饕餮盛宴。展出的艺术品内容丰富,精彩纷呈。不仅涵盖了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形式,也包括了摄影、装置等现代艺术形式。当然其中最吸引人的当然是那些古代和中世纪时期流传下来的艺术大师的作品,伦勃朗、德拉克洛瓦、莫奈、雷诺阿、塞尚、凡·高、高更、透纳、霍普等艺术巨匠的杰作汇集一堂,是每一个对艺术怀揣热爱的人都不容错过的良机。

展览共分七个章节。第一章“理想化的自然”展现的是艺术家对自然的想象;第二章“人与自然”则展示了艺术家们对自然的依赖和热爱,着力表现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没有一天脱离对自然的索求;第三章“动物”包涵雕塑、绘画等,这些作品精准的对动物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人、动物、自然和谐共处、相辅相成;第四章为“花卉与花园”,花朵的美、花园的繁盛荡涤了人类的灵魂,而鲜花自古以来就给了艺术家不胜枚举的灵感和题材;第五章“镜头下的自然”着力表现19世纪诞生的新艺术形式——摄影艺术,在艺术家们的镜头下,自然更加的具体化和直观化,光和影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第六章题为“大地与天空”,主要展现风景画的美,根据不同题材区分为树木、森林、岩石、山脉和天空。第七章“水的世界”,描绘了水元素对人类的影响,或滔天巨浪的恐怖,或高山流水的宁静,都给艺术家们带来无穷的挑战和灵感。

最为有趣的要数本次展览的主题了,本次“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在美国举办时,原名叫做“大地、天空、海洋:西方艺术中的自然”。也许是觉得过于直白,与中国文化向来追求意境的方式相比略显薄弱,所以本次展览在引进中国之后,从老子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找到灵感,改名为“道法自然”。尽管听起来确实少了西方文化的原本滋味,却仍然将所有作品的主题——“大自然”,以及艺术家们心中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和热爱精确地表达了出来,由此可见无论中外古今,文化的根本上果然是相通的。

篇10

大师选择了法国南部著名的葡萄产区。正是收获的季节,大师来到一个无人看管的葡萄园,许多人在愉快地采摘葡萄。原来这儿的主人是一位老妇人,因年迈而无力看管葡萄园,就想了一个办法:游客只要在路边的箱子里投入5法郎,就可以自由地采走一筐葡萄。这正符合许多游客愿意享受自由采摘的乐趣,所以,老妇人的生意特别红火,她的葡萄卖得也最快最多。

老妇人的作法,让格罗培斯大师眼前一亮。他发些,单靠理论和说教是不行的,必须要把自己的位置做一个对换,或者把自己放到顾客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格罗培斯大师的设计理念无与伦比,他的实践经验更是登峰造极,而他的更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停下来,把自己放在游客的位置去体验,从而得出了最人性化也是最科学、最完美的方案。也正如福特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说的那句名言;“如果成功有秘密的话,那就在于一种站在对方的立场、从对方的角度而不是你自己的角度去看事物的能力。”格罗培斯大师所以是大师,正是具备了这种能力。现,游客们所选取的采摘路径都是最便捷和合理的,经过一番体验,他突发灵感,马上给施工部发了一个电报,要求他们在乐园内所有的空地上撤上草籽。然后提前开放乐园,试行营业。

一个月后,乐园的空地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草,但也有许多或宽或窄、弯弯曲曲的小道,那是游客随意走过后留下的痕迹。于是大师决定:就按照这些人们踩出的小道铺设乐园内的游览路径。

这个方案后来在1971年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大会上,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奖”。获奖后,格罗培斯大师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艺术是人性化的最高体现。最人性的,也就是最好的。”

我们常说,要把顾客当作上帝,或者说要把顾客当成亲人,无非都是希望能够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让所有顾客能够享受到人性化的服务。而要实现这

其实,要想具备这种能力并非难事,只是你在平时是否能够坚持和自觉,这是很难的。卡耐基说:

“这是一个简单而明显、任何人都可以一眼看出的道理。可是,世界上90%的人在90%的时候都会疏忽。”格罗培斯大师正是那少数的极其重视这个道理的人。他能将自己50多次精心设计的方案弃之不用,能勇于停下身来重新思考并果断地否定自己原先的方案,正是因为他具备了“站在对方”思考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