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范文

时间:2023-03-22 07:4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言绝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萨马兰奇一声令,

奥运来到新北京。

举国上下齐欢腾,

实现梦想乐不停。

欢喜迎接奥运会,

扬我中华千年威。

同世同梦咱也行,

篇2

数学是一门如果基础打得不好,后面的内容就绝对无法学好的科目。如果基础不够坚实,在上面建造什么样的房子都很容易会倒塌。所以,一直要追到源头,弄明白不懂得地方到底在哪里。

趣味盎然的古诗

古诗中,五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五个字;七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七个字。有一本诗选集,其中五言绝句比七言绝句多13首,总字数却反而少了20个字。问两种诗各多少首?

如果去掉13首五言绝句,两种诗首数就相等,此时字数相差

13×5×4+20=280(字)。

每首字数相差

7×4-5×4=8(字)。

因此,七言绝句有

28÷(28-20)=35(首)。

五言绝句有

35+13=48(首)。

答:五言绝句48首,七言绝句35首。

假设五言绝句是23首,那么根据相差13首,七言绝句是10首。字数分别是20×23=460(字),28×10=280(字),五言绝句的字数,反而多了

460-280=180(字)。

与题目中“少20字”相差

180+20=200(字)。

说明假设诗的首数少了。为了保持相差13首,如果增加一首五言绝句,那么,也要增一首七言绝句,而字数相差则增加8。因此五言绝句的首数要比假设增加。

200÷8=25(首)。

五言绝句有

23+25=48(首)。

七言绝句有

10+25=35(首)。

假设都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首数是

(20×13+20)÷(28-20)=35(首)。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即使有不懂的东西也只是忽略过去,或者简单地问一下就算了,更不会为了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而去翻看低年级的教材,最后却落得个丢脸的下场……特别是自己一个人学习的时候,为了能够把根源找出来,不妨试试去自问自答。所以,要把低年级的教材或者辅导书放在身边,随时学习。

一弓变二口

从一盒火柴中取出15根,排成图1所示的“弓”字形。

只许移动其中的4根,要用这些火柴排成两个正方形,怎样移动?

一动手搬火柴,就会发现,先要知道两个正方形各是多大。所以不妨先做一点简单的计算。

一个正方形的四边所用火柴棒的根数相同,所以排成一个正方形所用火柴棒的根数是4的倍数。

原图共有火柴15根,试从15中拆出一个4的倍数,得到:

15=12+3

=12+4-1

=4×3+4×1-1

由此可见,可以设法排成一个每边3根火柴的正方形和一个每边1根火柴的正方形,使小正方形有一边在大正方形的边上,例如可以排成图2。

从原图移动4根火柴得到新图的方法,如图3所示,其中虚线表示移动的火柴。

默算和熟练是快速解题的方法。之所以说有必要进行默算,是因为脑子总会比手动得快。另外,所谓熟练,就是指对某题目熟悉,能把它从头到尾快速地解答出来。就像走过几次的路为什么很容易找到,因为你对它已经熟悉了。只有把题目练到熟练的程度,才可能在考试中奏效,刚做完一遍就觉得“嗯!我懂了”这种程度是远远来不够的,至少也要做到能够把题目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地写下来才行。

等熟悉默算和熟练的方法后,往往就会出现脑比手快的现象。如果到了这种程度,不仅做题的时间不会不够用,在进度推进上也会比以前快得多。

明明学习过,却总得不到分,还有比这更委屈的事吗?只要把上述方法吃透,大家一定能得到一个与自己实力相符的分数,考试时候的心里也会轻松些。

你起码也能得到一个对得起自己的分数吧!

水的净化――油水分离

搜集材料:

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水、油、液体的分离。

提出假设:

水和油是两类不同的物质,其中,水属于无机物大类,油属于另一大类――有机物。油包括很多很多物质,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各种燃料油,像汽油、煤油、柴油等;还有我们食用的油,如动物油、茶油、花生油等;还有一些护肤品,如甘油等。一般来说,不同类的物质不能相互溶解,如果将它们混合在一起的话,它们就会分层(我们在此指的是两种液体),轻的物质在上面,重的物质在下面。油和水互相不溶解,将它们混合静置,将会形成两层――油漂浮在水上。

实验材料:

1.两只烧杯 2.一只量筒

3.一个漏斗 4.铁架台(含铁圈)

5.一段短的胶皮管

6.一个止水夹 7.一块肥皂

实验设计:

油和水是典型的互相不溶解的液体。将其混合液置于漏斗中静置会出现分层,油在上层,水在下层,打开漏斗下面的开关,水就流出来了,等到水快要流完的时候,将开关关住,留下的是油。

实验程序:

1.取100毫升“脏”水,用量筒准确测量其体积并记录。

2.在“处理前”一栏中记下样品的性质:颜色、清澈度、气味。

3.将漏斗置于铁圈上,在底层套一胶皮管。

4.用手或止水夹夹住胶皮管。振荡“脏”水样品,将其倒入漏斗,静置几秒钟,直至液体分层。

5.小心打开止水夹,让下面一层的液体注入150毫升的烧杯中。当下面一层液体流完时,迅速夹住胶皮管。

6.将剩下的液体倒入另一只150毫升的烧杯中。

7.将剩下的样品水重复步骤2~4,分离的液体倒入相应的烧杯。

篇3

【关键词】尚唐;唐诗诗体;李杜优劣

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体裁、题材、风格多样,盛况空前,仅目前留存的唐人诗作有五万余首,有姓名可考者两千多人,散佚、失传的可能会更多。唐诗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当之无愧的。唐诗的巨大成就,迷人的艺术魅力,具体可感的艺术情境,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趣味,引起古今中外诗评家的广泛关注,刻苦钻研。“可以说,唐诗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项专门的学问——唐诗学。它也和古典文学领域里的诗经学、楚辞学、乐府学、词学、曲学等一样,在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课题范围、工作方法和学科体系。”[1]不同情趣的读者可以从唐诗中各得所爱。朝鲜诗家南龙翼(1628—1692)就对唐诗有自己的一番认识,在其理论批评体系中形成了独具韵味的“唐诗学”。

1 学诗之法,一生攻唐

历代诗家对于怎样学诗、作诗,有自己的一番认识。杜甫认为应“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宋代吴可《藏海诗话》曰:“看诗且以数家为率……如贯穿出入诸家之诗,与诸体俱化,便自成一家,而诸体俱备。”清代王渔洋说:“为诗须要多读书,以养其气;多历名山大川,以扩其眼界;宜多亲名师益友,以充其识见。”[2]对于怎样学诗、作诗,朝鲜南龙翼则有如下论述。“余思学诗之法,李、杜绝高,不可学,惟当多读吟咏,慕其格调,思其气力。五律则学王摩诘,七律则学刘长卿;五绝则学崔国辅,七绝则学李商隐;五言则学韦苏州,七言则学岑嘉州。”南龙翼在这里详尽地阐释了他的“学诗之法”,五律应该学习王维、七律学习刘长卿、五绝学习崔国辅、七绝学商隐、五言学习韦应物、七言学习岑参,这是就诗歌体裁方面而言的;而对于诗歌的本质内涵,南龙翼则主张学白、杜甫,“慕其格调,思其气力”。[3]

南龙翼崇尚唐诗,以唐诗作为学诗之标的,是与朝鲜李朝时期的大文人李睟光、许筠崇尚唐诗一脉相承的,但在李、许二人的基础又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南龙翼把唐(下转第103页)诗作为自己的学诗标准,更加看到“我朝诗名家,各有所尚”,指出朝鲜诗人把唐诗作为自己的“学诗之法”。具体来说,孤竹(崔庆昌)、荪谷(李达)、芝峰(李睟光)等12人是崇尚唐诗的,他说:“李芝峰一生攻唐,闲淡温雅,多有警句。”“郑东溟……至若七言歌行,则仿佛李杜,我国前古所未有也。”[3]

2 诗家各体,至唐大备

诗至唐代,古今体制尽备,百花齐放,蔚为大观。如果把古典诗歌比作一座宫殿,那么,体制宏伟、风格缤纷的唐诗就犹如重梁迭栋的大殿。南龙翼对唐诗体制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值得深入研究。“唐诗各体中压卷之作,古人各有所主。而以余之妄见论之,五言绝则王右丞‘人闻桂花落’、七言绝则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五言律则杜隰城‘独有宦游人’、七言律则刘随州‘建牙吹角不闻喧’等作,似当全篇之完备警绝者。若求于李、杜,则五七绝当尽在李,五七律当尽在杜,此则不敢论。”[3]“人闲桂花落”,语出王维《鸟鸣涧》;“黄河远上白云间”,诗出王之涣《凉州词》;“独有宦游人”,诗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建牙吹角不闻喧”,语出刘长卿《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在这里,南龙翼对唐诗各体中压卷之作分析后认为它们是“完备警绝”之诗,而李白的五、七言绝句和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则是同类诗体中的佼佼者。

朝鲜李朝的李睟光在《芝峰类说》中说诗人很难众体兼备,五律、五绝应推举孟浩然,七绝应推举王昌龄。他说:“李白之七言律,杜甫之绝句,古人言非其所长,至如孟浩然盛唐之高手,而五言律绝外,七言律不满数首,亦不甚警角,长篇则绝无所传。王昌龄之于七言绝句,亦独至者,各体不能皆好矣。”[3]

清代王士祯在其著作《唐人万首绝句选序》中说:“故王之涣‘黄河远上’、王昌龄‘昭阳日影’之句,至今艳称之。而右丞‘渭城朝雨’,流传尤众,好事者至谱为《阳关三叠》。”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云:“七言绝句少伯(王昌龄)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叶燮《原诗》云:“七言绝句推李白王昌龄。”严羽《沧浪诗话》推举崔颢的《黄鹤楼》为七律的代表作,胡应麟《诗薮》推举杜甫的《登高》为七律的代表作、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五律的代表作。[4]

从中可以看出,南龙翼和历代诗家在论述诗歌各体代表诗人诗作时,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都推举杜审言的“独有远游人”(《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五律的代表作;不同点:南龙翼推举刘长卿的“建牙吹角不闻喧”(《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为七律的代表作,历代诗家推举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为七律的代表作。

3 李杜优劣,自古未定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星悬日月、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古今论诗者必称李杜,称李杜者则又不免要论及两人的优劣,这便是所谓的“李杜学”。李阳冰《草堂集序》称李白为“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杜甫自然排在李白之后。殷璠《河岳英灵集》没有收录一首杜诗,此时杜甫已有《饮中八仙歌》《兵车行》等作品问世,可见其抑杜的程度之深。第一个标举杜甫超过李白的,是元稹,开了尊杜抑李的先河。他的《杜君墓系铭并序》对李、杜的诗歌进行比较后认为“(李白)诚亦差肩于子美(杜甫)”。到了宋代,“扬杜抑李”者就更多了。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杜甫诗唐朝以来一人而已,岂白所能望耶!”李杜并重者也不乏其人。唐代韩愈、宋代严羽是其中的代表。韩愈《调张籍》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4]

南龙翼《壶谷诗评》认为李杜优劣,从古到今,并没有定论。他说:“李杜优劣,自古未定……弇州评李、杜曰:‘五言古、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逸沈雄为贵。味之使人飘扬欲仙者,太白也;使人慷慨激烈嘘唏欲绝者,子美也。五言律,七言歌行,子美神矣,七言律圣矣。五七言绝,太白神矣,七言歌行圣矣,五言次之。太白之七言律,子美之七言绝,皆变体,不足法也。’此诚不易之定论,而余犹有释然者,李、杜之五言古,如古风纪行可以相埒。而如杜之,李固不可敌;《北征》、《赴奉先》二长篇,又胜于《忆旧游》、《五屋山人》;则五言杜实优矣,而不论于神圣之中,至若七言歌行,李之《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忆秦娥》诸篇,杜亦无可敌,岂有神圣之别欤?”[3]

南龙翼先论述了一则关于李、杜优劣的论争之事,最后通过弇州评李、杜的一段话,得出他对李杜优劣的看法,他认为李杜无优劣之分乃“不易之定论”,并且从自身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举杜甫的《石壕吏》、《潼关吏》、《无家别》、《新婚别》、《遣怀》等篇,认为“李固不可敌”,五言诗杜甫要比李白优秀一些,“《北征》、《赴奉先》二长篇,又胜于《忆旧游》、《五屋山人》”;但是李白的七言歌行《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忆秦娥》等篇,杜甫也不可比拟,所以得出结论:没有神圣之别。

4 结语

南龙翼对唐代诗歌的论述,可以看出他对唐诗的高度重视。他结合自己的诗评活动,对历代诗篇进行取舍、筛选,编选了诗集《箕雅》,反映了朝鲜历代汉文诗作的精华,为后代的读者与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箕雅序》中他道出了选诗的标准,可以和他的唐诗论相得益彰,他说:“东文选,博而不精,续则所载无多,青丘风雅,精而不博,续则所取不明,近代国朝诗删,颇似详核,而起自国初,迄于宣庙朝,首尾亦欠完备,余皆病之。”作为当时主管文坛的重臣,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必然对当时及后世文坛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2]里克.历代诗论选释.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篇4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1

前言:

从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来看,刘禹锡和白居易都以诗著称于世。其二人的诗作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研究。其实刘白二人不仅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且也是著名的最早的词人。其二人在中国古代词这一文体,从民间过渡到文坛这一时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这一历史地位却被人们长久地忽略了。笔者认为,研究刘白二人词在音乐体制上的特征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意义重大。我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刘白词音乐方面的特征及对于词体发展的贡献。

一、刘、白二人开始注意字的四声平仄

在创作词的尝试中,刘白二人创作了一些长短句,化齐言为杂言,刘禹锡和白居易依《江南春》调子做了很多首词,这些词作依据声音的高低来选择字声,对后世影响深远。

根据其作品,我总结刘白二人的《忆江南》词作的字的平仄基本上遵循了以下规则: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后世遵循这一平仄规则来创作《忆江南》,如李煜的《忆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平仄仄,仄仄通平通。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通平仄仄通通。平仄通平平。)

温庭筠的《忆江南》(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平仄仄,仄仄通平通。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通平仄仄通通。平仄通平平。)

刘白二人创作的《忆江南》,根据音乐的高低抑扬的变化,用字的四声变化,来与音乐相融合,紧密结合,使词音乐化,歌妓乐工在歌唱的时候与音乐浑然一体。后世在创作词的时候,借鉴引用了这种方法,也注意了字声的使用。

二、讲究协韵

刘白词中有一些词作类似于律诗、绝句。刘禹锡集中的《浪淘沙词》和《杨柳枝词》, 由于其形式有似于唐代的七言绝句, 所以常被诗家作为七绝诗所收选, 但同时也被词家作为小令所收选。但细究起来,其实是早期的词作。

1、白词举例

白居易所做《宴桃源》共有三首,每首词都压仄韵。《宴桃源》属于通首仄协词,其一压的是去声十五翰韵,如“断、乱”,而 “院、见”属于十七霰去声,“散”属于十四旱(上声,都是仄韵。第二首压得也是仄韵,即上声四纸,如“你、理、水、”子、起”,只有“松”属于平声二冬韵。第三首压的是去声九泰韵,“会、奈”属于去声九泰韵,“杀”属于入声八黠韵,“黛”属于仄声十一队,只有“飞”属于平声五微韵。虽则每首词都是压仄韵,但是每首词所压的韵是不一样的,就连每首词的内部所用的韵虽然都是仄韵,但是有些字是分属于不同的韵部,于统一中又有变化。

2、刘词举例

例如刘禹锡的《踏歌词》共有四首,这一组《踏歌词》,形式上四句七言,类似于七律,然而句式不合于七律,有的是三个仄起句,一个平起句。有的是三个平起句,一个仄起句。这里其实显示了音调的起伏形式,表明刘禹锡开始突破诗压平声韵的束缚,为了应和音乐,用了仄韵,这里显示出了与诗的重大区别,开始关注词与音乐的融合。

三、关注节拍

词以长短句为重要特征。近体诗和古体诗都是齐整的句子。白居易、刘禹锡作为文人词的奠基者,其作品以长短句为特征。

1、刘禹锡的词《忆江南》二首特色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直接依据乐曲的节拍填词,句式和声韵方面都要碎音乐的要求而定。词在音韵和句式上都随乐曲而定,这就打破了“由诗入词”的比较保守的做法而进入了“依谱填词”的阶段,标志着文人词从“声诗”中分离出来词体正式确立,是确立词体的开端。

2、白居易《忆江南》特色赏析

同样的一支曲子《忆江南》,刘白的创作每一句的字数都是一样的,这说明经过刘白二人的创作,尊重曲子的节拍,已经形成了此曲子的做词的格式。即: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七字句,五字句。

3、刘禹锡的《潇湘神》词

今也仅存两首,开篇两句皆为三字,且重叠, 后三句皆为七字句,且平仄押韵都与七言绝句相似。但从词的气韵来说,却比一般的七言绝句更为流丽。

4、刘禹锡的《抛球乐词》

今刘禹锡集中有《抛球乐词》二首。从这两首《抛球乐词》可以看出, 该词为五言六句, 中二句必须对仗。由此可见,此词的最早作者乃是刘禹锡。《抛球乐》和《潇湘神》二种词牌, 完全创自刘禹锡之手。

刘白二人此时正处于词创作的初级阶段,因此,一方面,许多词调以五七言句式为主,说明词与其他文体的联系;另一方面,繁复的句式却体现出词体与其他词体的区别。

此外,还有刘禹锡《潇湘神》二首、《抛球乐》二首,白居易《一七令》、《长相思》二首、《宴桃源》三首、《隔浦莲》皆是长短句,句式变化繁多,包括了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

篇5

《小池》和《池上》这两首古诗的共同点是,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夏季荷塘景色,并且两首诗歌展现出来的情感态度都是十分积极的,表现出两位诗人对于夏季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不同的是前者注重写景,后者注重写人。

《小池》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歌全篇都紧扣题目当中的“小”字,全诗有动景描写,也有静景描写,动静相宜中,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初夏时节所展现出来的活泼盎然的生命力。

《池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体裁为五言绝句的故事,全诗描写的是夏日时节,一个小孩子撑船偷采白莲的画面。在这首古诗当中,诗人通过细节动作的描写,将小孩子那种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表现得十分生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1、《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

2、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杜甫的《绝句》。但是现在看到有两个版本,分别是“两只黄鹂鸣翠柳”和“两个黄鹂鸣翠柳”,哪个是正宗的,为什么?

这首古诗的全名是《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咬文嚼字地来分析,“两个黄鹂”实在有些别扭,量词用得不恰当,应该改为“两只黄鹂”更准确些,但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律诗,因此在用字上必须严格依照格律,而平仄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

平,指平声字,主要包括现在声调为阴平、阳平的字;仄,指仄声字,主要包括现在声调为上声、去声的字和古代的入声字。按照读音来区分,平是平顺的意思,声音比较响亮动听,能拖长,也就是如一条平坦的路径,可以顺利地走下去。仄是倾斜的意思,属仄声类的字,声音比较拗曲难听,较短促。

绝句有四种基本的平仄格式,这首诗的平仄即为其一: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篇8

不是写燕子,是写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1、不是雪中须送炭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大雪送炭与芥隐》。

2、《大雪送炭与芥隐》全文:无因同拨地炉灰,想见柴荆晚未开。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3、雪中送炭,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1、描写的是农村晚上夏季的景观。

2、《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为: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3、译文: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来源:文章屋网 )